首页范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十篇建筑工程与建筑学十篇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05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1

英文名称:JournalofwaterResourcesandarchitecturalengineering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杨陵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1144

国内刊号:61-1404/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模式;

0引言

建筑工程测量与计算机科学、电磁辐射理论、地球科学、航空摄影测量、大地测量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其涉及的主要技术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平差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测图和施工测量等。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起点高、难度大,对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求较高。

笔者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多种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今后的改革和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一言堂”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成为过去式,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启发。

1.1科研能力培养

针对目前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人数明显增加的趋势,有必要而且是迫切需要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精炼的写作功底、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等是科研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开放的网络资源、快速的网络传输,使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学生应学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快速筛选并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利用一切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比如大部分本科生并不知道如何快速检索文献,教师可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提示学生借助文献管理和分析软件noteexpress或endnote可快速检索、下载和管理文献资料和论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准确精炼的写作功底,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清晰流畅的表达出来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舞台,鼓励学生进行试探性科研写作,参与科技论文报告会,提高科研报告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感兴趣点,形成总结性报告文档,并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以从文字协作、演讲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科研报告能力。

1.2实践能力培养

南昌理工学院所特有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建筑工程测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对比各种分析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建筑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和综合实训是两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实验安排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直观的熟悉测量仪器的结构,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流程;而综合实训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使学生在掌握测量实验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展开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测量实践。

2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2.1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并举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直观明了,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优势,节省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板书的时间,可以简洁有效地给学生传授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亦可以更通俗易懂的讲解相关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在运用多媒体为主题的教学手段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是不容忽视的,应将多媒体和板书有效结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涉及大量的枯燥繁复的公式推导和算法运算,如果单纯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显然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因此在教授时应该结合黑板板书进行演示,并对相关的难点进行详细的阐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和算法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2.2启发式互动教学

本科生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授课时的个人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相关的难点、重点做出整体的把握。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能深入浅出的带领学生领悟,重点讲清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对新算法、新理论的产生也要做相关的拓展,并要求学生课下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加深理解,最终学生以课堂汇报交流的方式共同探讨,从而形成启发式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和学生应该多交流,认真沟通,注重互动教学,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学习难点和建议等,据此对授课内容做必要的调整,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协作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在讲台上讲解所查找最新前沿理论知识培养其科研报告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成效

本文所提及的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进行测绘数据处理的能力,拓展了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的认识和前沿理论的掌握,使学生有独立完成工程测量在城乡规划、资源调查、土木工程、土地测绘、工程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专题应用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有较多的学习主动权,可以使学生猎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阅读面比较广,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把握更具前沿性;课堂汇报和讨论,可以督促学生加深对工程测量的算法和理论的掌握,也使他们的演讲水平和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感更强,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反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容易,而且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今后的学习深造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4结束语

一切的教学模式都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在研究中成长和进步,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做事。《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而本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环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输者,又是教学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过硬、人格魅力突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不断改革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小燕.《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测绘技术装备.2005(01).

[2]张孝忠,周慧兰.高职“《建筑工程测量》改革与实践”课程研究初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3]鲁玉芬,李运成.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4]李丽,鲁雷.《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01).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3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论文百事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新晨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02,(2).

[2]刘春蕾,赵三元,海.智能建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4

摘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本文总结了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特点出发,对课程的理论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方向。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实践环节的实用性,加强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培养,改进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改革;工程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51-0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之一,属于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整个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卓越人才,为学生今后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同济大学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方面的经验基础上,进行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针对理论研究不足,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体系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涉及的内容包括水力学、传热学、生物学、水处理、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虽然在前期学习中其他基础课程都有涉及,但都是一些零星的理论,并未形成系统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本理论体系,与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的水质工程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家虽然在建筑给水排水科研及理论研究方面投入了部分经费,但在水质工程方面的投入还有一定差距,导致该课程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缺乏基本理论体系必将制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方法的最新进展;同时在讲述课程内容时,补充相关知识点的理论基础,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该部分内容。如在讲解消防部分时,向学生介绍灭火的基本原理和火灾的类型等;在热水部分增加了水的热交换原理、热传播途径等内容。通过基础理论的补充,增强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二、针对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通过讲述、黑板书写及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也难以表达清楚。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一些设计内容及设计参数的选取,对于没有工程经验的学生来说更难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讲授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以课本内容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根据自己的工程实践,结合典型工程进行教学,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给排水系统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设计联系。以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涉及的卫生器具、安装方式、管道布置等的直观理解。聘请校外合作企业工程师到课堂上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对工程设计的兴趣。通过开放实验室和使学生参与到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和创新科技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创新意识。

三、针对课程中规范内容繁杂,进行设计规范深度解读

设计规范、标准与图集是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总结而成,是工程经验的积累与提炼,只有掌握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涉及规范内容较多,部分章节的内容出自规范,而设计规范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施工等工作的依据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对涉及规范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并向学生讲明该条规范的设立依据,如在消防中室外消火栓的o置间距中,讲解了城市道路设计与消火栓设置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规范设立的依据。同时,对于书本中没有涉及的规范,请同学查阅相关规范,找出相关规范设立的依据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进学生对规范内容的理解。

四、针对实习环节内容单薄,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工艺过程复杂,包括各种卫生器具、机电设备及安装等过程,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好的了解。然而目前的实习形式多为集中实习模式,多数以现场参观加专业人员讲解形式为主,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不能激发学生对实习的兴趣,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学生实习观念淡漠,部分学生对实习的目的、实习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近年随着实习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实习资源不足,同时对实习指导老师本身的实践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实践教学内容单薄,学生难以建立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联系和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往往实践教学之后,学生仍然对所学专业内容了解不深,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和锻炼。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由有经验的教师对给排水系统分别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到实践教学基地现场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兴趣。

五、针对青年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加强年轻教师工程经验培养

目前在给水排水工程教学的第一线有多位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虽然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方面较高,但由于经常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较少,因而缺乏对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经验的了解。部分教师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工程实践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较好地将工程概念融入到教学中,导致教学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年轻教师缺乏工程经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和鼓励年轻教师提高其工程素养,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具有突出的工程教学能力。一是鼓励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发挥老教师以老带新的作用;二是与企业建立持久而有效的合作机制,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导师与年轻教师联合,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实习和设计指导、答辩等教学环节中;三是为年轻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生产实践中,选派多名年轻教师到设计院、自来水公司等单位学习相关的给排水方面的设计和运行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六、结语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课程特点,完善课程理论体系,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学与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给排水工程人材。

参考文献:

[1]邓洁,汪爱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1,(7):587-588.

[2]左梅梅,丁昭霞,吴恬,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64-67.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5

关键词:港口水工建筑物;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曹周红(197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讲师;韩时琳(1972-),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配套教改课题(课题编号:Yt1304)、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n13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96-02

“港口水工建筑物”是一门介绍国内外港口水工建筑物构造知识、先进技术、设计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并为以后顺利从事港口水工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牢固基础的课程,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该课程一般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水文”、“海岸动力学”和“港口规划与布置”等课程为先修课程,而后续课程则有“港口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同期开设的课程还有“渠化工程学”、“水运工程施工技术”和“船闸工程课程设计”等。作为一门联系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本科最后阶段教学环节的课程,其目的是指导学生能灵活运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对港口水工建筑物的经济性、安全性、使用要求和施工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对计算、整理编写设计书、绘制施工图纸等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前后涉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多门课程,对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实践两方面均要求较高,为了在有限学时中能够尽快引导学生入门,笔者从课程内容体系安排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码头、防波堤、护岸、船台、滑道和船坞等建筑物的相关知识,这些建筑物的功能主要是满足水路运输货物装卸、船舶停靠、旅客上下、波浪侵袭、修造船舶等要求,其结构类型多种多样。

实践是本门课程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学生无法对这些建筑物进行直观了解,很难再进行后续的理论分析和讲解,为此本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师生互动。[1]在原来的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加入港工建筑物的实物绘图和设计环节,即带学生到水工建筑的施工现场或模型实验室,对水工建筑物进行实地测量并按比例绘制图纸,同时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改进,引导学生根据船舶停靠、货物运输、旅客上下等各种功能要求,对码头等建筑物进行设计。

实施时,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负责一种类型的港口水工建筑物绘图和设计,并让学生进行讲解和说明,同时也让其他组学生参与讨论,老师也以讨论者身份参与其中,并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为主。这种方式改变过去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多以文字、照片和报告为主的成果形式,直接让学生以设计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提升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们在绘图和设计过程中需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仅巩固了教学内容,而且对水工建筑物有更深刻的了解,是对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也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进一步梳理和精选课程教学内容

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为突出授课重点,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

第一,制订课程主线。课程主线,即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对已学过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本课程以先修的各门“力学”课程在港口水工建筑物中的运用为主线,按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逐步展开,这样也便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梳理教学内容。主线确定后,就需要根据主线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为此,将“防波堤”章节的一些内容提前,即在讲完“重力式码头”后即进行防波堤章节的讲解,因为防波堤在设计原理和方法上与重力式码头存在诸多相同之处。

第三,精选教学内容。本门课程涉及内容较多,考虑到课时限制等客观因素,部分内容为选讲内容,教材上也对这些章节以“*”号标识。为此,需根据课时、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教学情况,精选教学内容,达到既扩大学生知识面,又不至显著增加学生负担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改革

考虑到该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对学生综合实力要求较高,因此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极为重要。为了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改革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助的教学方式:[2,3]

第一,增强课程学习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门专业课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马上就要进入毕业设计以及毕业阶段,因此可以从检验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工作后马上要面临的一些工程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第二,采用主题教学方法,本着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采取实践为主体的模式,着眼于学生对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在老师划定的主题内容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全程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个人着眼于实际的思维模式,并保持以工程师为身份的角色状态。此举就是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全过程。

第三,加强讨论,增强认识。摒弃以往满堂课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增强课程教学的讨论性和互动性。例如对学生设计的图纸,以讨论式为主,再如在讲解“防波堤”相关内容时,提出为什么将其提前的问题,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自己去分析和比较重力式码头和防波堤在计算方法和原理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此外,讨论过程也可以看出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的不足,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查漏补缺有指导性作用。

第四,增大学习思考空间。例如,在拓展阅读目标给出之后,为学生留出较为宽松的时间,学生可根据个人能力及兴趣安排内容和进度;多布置开放性的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学生学习的思维宽度,此举也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另外要求学生自主自学,并根据科技论文的要求及格式研习论文写作,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第五,通过给予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进行尝试的兴趣。待解决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和任务,带学生到港口水工建筑物施工现场身临其境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结合实际主动思考。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如此一来,不但可达到施教的基本要求,而且能高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四、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考虑到本课程带有极强的专业性,而且要求学生在平常的操作中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所以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团队教师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吸收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考核方式、内容、评价方法做出了规定,以求全面反映教学效果。考核由理论、学习态度和出勤考核等部分组成,采取平时成绩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平时出勤、课堂提问和日常考核,特别是学习报告和小论文,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期末考试内容70%为基础题,30%为提高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旨在考查学生基本功。

五、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图纸是否满足水运的功能要求,是否经济合理,是否有创新等充满了兴趣,学习能动性明显增强,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增强,教学效果良好。

作业反馈教学效果:从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不仅巩固了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还能自己查阅资料,灵活运行其它课程或参考资料中的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增强。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也得以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时琳.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高教研究,2003,

(4):90-91.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6

关键词: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表施工平面布置图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职业学校施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建筑材料、建筑制图、房屋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课之后开设的,是一门总结性的课程。这门课旨在让建筑专业的学生能编写一般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某个工程在开工建设前进行总体规划,以便于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从中找出了一些规律,收获一些教学体会。

虽然建筑工程中的房屋结构形式多样,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筒体结构等,但是所有的施工组织设计都离不开一个中心,那就是“一案、一表、一图”。“一案”是指施工方案,它是施工组织的核心;“一表”是指施工进度表,它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关键;“一图”是指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它是指导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依据。施工方案的重点是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以及施工顺序的安排,其中施工方法是施工方案的核心,在编写时要重点抓住这一点。在具体编制“一案、一表、一图”时,要注意以下关键点。

一、施工方案的编制

施工方案是某个单位工程施工组织的核心内容。在选择时,要结合工程特点与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因为它也是编制进度计划表和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依据,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该工程的施工效率、质量的好坏与施工工期的完成。

1.确定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是指单位工程中各分部工程或各专项工程在施工时的先后顺序及其制约关系。施工的工程特点、施工所处的环境条件、建筑的使用要求等,对施工顺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安装、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的原则进行顺序安排,要恰当安排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的施工顺序。

例如某个多、高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它的施工顺序大致可划分为±0.000以下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及砖墙围护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四个施工阶段。

(1)地下工程的施工顺序。多、高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地下工程(±0.000以下的工程)一般可分为有地下室及无地下室基础工程。若有一层地下室,且又建在软土地基层上时,其施工顺序是桩基施工(包括围护桩)土方开挖破桩头及铺垫层做基础地下室底板做地下室墙、柱(防水处理)做地下室顶板回填土。

(2)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顺序。主体结构的施工主要包括柱、梁(主梁、次梁)楼板的施工,故需采用多层框架在竖向上分层、在平面上分段的流水施工方法。若采用钢模,其施工顺序为:绑扎柱钢筋安装支柱模浇柱混凝土撤除柱模板安装支梁、板模绑扎梁、板钢筋浇梁、板混凝土。

(3)屋面工程和围护工程的施工顺序。屋面工程的施工顺序与多层砖混结构居住房屋的屋面工程施工顺序相同。围护工程的施工包括砌筑外墙、内墙(隔断墙)及安装门窗等施工过程,对于这些不同的施工过程可以按要求组织平行、搭接及流水施工。

(4)装饰工程的施工顺序。装饰工程的施工分为室外装饰与室内装饰。室内装饰主要包括天棚与内墙面、楼地面与楼梯等的抹灰,以及门窗玻璃的安装、油漆门窗等。室外装修也同样包括外墙面的装饰以及做散水、勒脚、台阶、明沟等施工。

2.确定施工流向

施工流向指的是某单位工程在平面或竖向上的施工的开始部位及进展的方向。

3.选择施工机械

首先,选择适宜主导工程的施工机械,如解决上下及水平运输的搬运机械等。其次,建筑工地上其他所选机械的类型、规格、型号应与主导机械的生产能力协调配合,以尽量发挥主导机械的效率。

二、施工进度计划表的编制

施工进度计划表是在既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工期与各种资源供应条件,按照合理施工顺序与施工组织的原则表现出来的图表,一般用横道图与网络图表示。它主要包括划分施工过程和计算工程量、劳动量、机械台班量、各施工项目的施工天数及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施工顺序及搭接关系。

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编制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在建筑区域内按照施工需要的布置设施,经过恰当的安排与设计,在开工前做个总体规划。原则是尽量减小占地面积,少搭临时设施,缩短场内运输距离,以垂直运输机械为主,减少材料二次搬运等。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探讨;教学

0前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工程造价、工程技术的专业额核心课,其培养目标是,联系实际应用,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有关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和建筑制图、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的关系,解决有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编制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实施,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想象模式,掌握解决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方法,使之具有依据施工图纸确定工程造价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工程现场造价员等岗位工作。并且,“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相关内容已经成为造价员和造价师资格考试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学生而言,这门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就业和各类注册考试都起到了很重的作用。

1“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高职高专教学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前续课程是建筑识图与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后续课程为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预算软件等课程。

在目前的整个教学环节中:这个课程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材内容和讲授内容都是将各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以章节的形式隔开,这样虽然能使学生掌握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规则,但无法使学生将各个章节所学习的内容系统的应用到一个完整的图纸中,无法锻炼学生用“统筹”法进行算量的能力;而教学内容采用的都是以文字描述为主、图纸为辅的例题和习题,这样的教学内容既不能锻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无法培养出学生面对真实工程图纸时的算量、计价的技能。

2“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探讨

2.1课程改革中,应注重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紧密型

无论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前序课程还是后续课程,都应该紧密相连,有效的把握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和建筑制图、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的关系,解决有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编制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实施,帮助学生建立“工程”思维模式,掌握解决“工程量计算”问题的方法,使之具有依据施工图纸确定工程造价的基本技能。

2.2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设置学习情境,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相关知识,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在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应提供给学生完整的各种规范、图集、定额及各种结构标准施工图纸,分别锻炼学生列项、工程量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计价、施工措施费计价、定额计价汇总的各种技能。同时,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给定工程的基础工程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各编制过程内容,实施中采用互动交流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学生以组为单位,对教学与工作任务进行研讨,师生互动交流,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精心设计好各教学情境下的教学过程,围绕问题提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通过建设项目案例引入问题列项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计量与计价基价选用分部分项工程费计算措施费计算计价程序计算。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准确的运用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尤其对其中的关键字、关键词。例如,在土方工程项目中,应该如何划分平整场地、挖沟槽、挖基坑、挖土方。划分的项目不同,对应的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也不一样。

2.3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实施突出项目的真实性

教师需要选择几套真实的工程图纸,并结合教学需求,对图纸进行适当的整理,并将整理后的图纸进行分解,有针对性的建立相应的实训项目,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看清图纸,并能在图纸中找出关键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同时,将图纸的建筑施工平面图和结构图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想象出立体图形;或者采用模型,将图纸中的平面图形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给学生展现出来。这样就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立体的模型中学习了如何去读图,提高了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图纸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当学生明确了图纸的各种信息,再进行算量就绰绰有余。

2.4课程改革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药面向学生职业发展、面向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1)培养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在平时学习实践中不断获取成就感、满足感和兴奋感,并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渴望。

2)通过任务引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未来的岗位上有能力进一步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3)培养学生既具有独立思考,又具有团队精神。掌握学习的方法,善于组织团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技术问题。

4)培养学生关注相关学科发展动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终生适应科技发展水平,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3总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出毕业后就能顶岗就业成为实用性人才的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教学改革中,需要以培养应用型的学生为主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奕.技能大赛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激励效应[J].职业教育研究,2013,5:159-160.

[2]孙久艳.浅析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教学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58-60.

[3]陈曼英.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J].2012,6:28-29.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性;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本文主要通过两方面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方面的分析。一是,分析了课程自身的特点。二是,针对于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针对于上述的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课程自身的特点

1.1信息量大

在进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比较大。不仅要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并且还要对大量的案例进行相关的讲解,进而促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对工程两所计算的规则以及计算的方法等等。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中,教学内容非常多,信息量也非常的大[1]。就如今高校对于课程课时的设置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而导致由于课时上的原因,教师不得不压缩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是将重点的知识挑出来进行教学,而不重点的知识教师由于时间的原因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教授。

1.2综合性强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这门课程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综合性比较强。学生主要需要学习建筑识图,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以及施工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综合性非常的强。因此,要想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教师还应该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进行相关的归纳和总结,因为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正好说明着这些问题是学生的弱点之处,也是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2]。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于学生的弱项进行重点的讲解,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解决专业知识。

1.3专业技术性强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不仅要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以及预算工程计算方法等进行相关的教学,并且还要对建筑成本的控制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因此,也就使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逻辑性。如果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没有进行相关的技术知识的学习,没有为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打好良好的知识基础的话,那么要想学习好这门课程难度是非常大的。

2教学方法分析

2.1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由于本身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非常的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例如:像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每个建筑项目工程的设计都是不同的,同一个图形在不同的工程设计中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够仅仅针对于某一套设计图纸进行相关的介绍和讲解,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到常见构件设计表达的方式,进而使学生能够熟悉到在具体的工程项目实践中相关的内容。在如今的建筑工程项目中,主要采用的是平面标注的方式,与以往的传统绘图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材中没有具体的介绍在平面标注法下的对于各类钢筋混凝土构件有关于信息的读取方法和计算方法。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于平面标注法等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学习到教材中没有的而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进而系统的培养学生建立平面标注法的模型的能力以及识图的能力。另外,在工程实际项目的计价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定额的方式,并且计价的文件都具有时效性和地域性,这就导致了可能教材中采用的定额与实际当地的定额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不仅需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具体差异,还应该注意在教学中能够与当地的定额进行结合教学,从而使教学与实践真正的接轨。

2.2注重案例教学

由于进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日后的工程项目中能够做好计量与计价的工作。这门课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比较的抽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很多图形和案例进行辅教学,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工程量计算规则教学的时候,需要运用到很多建筑工程中构件设计图作为教学中的案例,进而使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以及运用工程量计算的规则,能够在工程项目中进行实际工程量的计算。在进行预算书编制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实际工程的预算书文件进行相关的演示,能够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造价文件的格式和各部分内容的填写方式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的案例进行教学。像:在讲解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小型案例图以及节点大样图等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在每一分部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讲解完成之后,可以给出完整的小型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巩固。

2.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其学习计划主要包括课前对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上课的听讲过程,对于课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试复习等等,通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学生可以合理的安全学习的时间,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由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大,综合性很强。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制定好相关的学习计划,使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一定要合理,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和学习能力以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4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在进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较强,信息量大,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相关的课堂知识有联系的课外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不断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学习上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学习有关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放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亢奋的状态,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知识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全面掌握知识,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由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使其能够采取更多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能够系统的掌握有关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相关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9

关键词:在线教学;教学资源;计算机能力;学习心态

1背景及在线教学的特点

2019年12月,发生了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病毒肺炎疫情。此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在教学方面主要是延迟各大中小学开学时间。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方针下,各大中小学纷纷都开展了网络课程教学。一时间在线教学概念兴起,各互联网企业及部分网络直播平台都开设了在线教学的平台。在线教学的特点:①非接触式,通过网络技术将不同地方的学生连接起来;②形式灵活,由于在线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及丰富的网络平台,授课时间和授课形式可由教师灵活决定,所借用的网络平台也比较多;③内容丰富,借助于互联网,可以将海量的内容与教学活动进行无缝对接;④授课效率高,由于学生各自在家接收在线教学,基本不存在教学活动的情况,教师不需要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加上运用网络进行课堂签到,省去了往日教师点名的时间,基本可以将一节课全部时间用于在线教学活动中。

2建筑与装饰工程课程目标及教学难点

建筑与装饰工程施工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以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同专业的施工内容及相应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施工地点的地质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机械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情况,运用现有先进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研究建筑工程不同专业的施工原理和施工方法,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与安全技术措施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懂得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技术及方案,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质按期地完成,做到技术和经济的统一。目前在专业教学存在的难点:由于施工课程中涉及了较多的施工工艺,在学校里没有条件把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于理解工艺及相关流程产生了一些困难。加上教师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书籍和互联网上相关资源的收集整理,很难及时地了解当前建筑施工领域所用到的新技术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样无法体现出高校相关专业解决相关行业问题的优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出一定的知识滞后的情况。

3在线教学问题及应对措施

3.1教学平台多,教学管理难统一

随着在线教学模式的逐渐兴起,相关市场及软硬件条件已经形成。很多平台都开设了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形式有网页端、pC客户端、app、微信小程序、自媒体视频平台等。以建筑与装饰工程施工这门课程为例,教学资源分布极为广泛,有国家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高效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行业微信微博公众号等,使得教师需要具有比较高的收集教学素材的能力。目前学生普遍都是00后,对于手机和电脑的使用更加娴熟,但通过表1可以看出教师所使用的手机app和电脑程序基本仅限于课堂教学,对于一些自媒体和app仅限于知道、观看,对于如何利用其为自己线上教学服务知之甚少。相对来说这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很多教师都是在实行在线教学前突击学习相关使用方法。加之现在可用于在线教学或在线学习的程序很多,教师无法在众多的在线教学平台里挑选出最合适的,一般都以自己会操作作为平台选用的首要条件。因为正确挑选的前提就是要有使用体验,但是这对教师来说本身比较困难。在最开始开展在线教学的时候,教师所使用教学资源平台不统一,学生也要同时需要在多个在线教学平台或手机app上申请注册账号进行学习活动。学生注册多个在线教学平台账号后,对于学习任务及时接收出现了困难,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平台上教学任务,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的压力较一般课堂教学压力更大。针对于教学平台多、教学管理难统一的情况,建议教师使用通用的教学平台。比如中国慕课网、超星直播教学平台,将其他的教育教学资源搬到通用教学平台上来,课后再对教学附带的教学资源进行额外的通知。同时学校应当建立自身的在线教学资源库,着力加强在线教学课程的建设。

3.2对教师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在线教学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与网络,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以这两个物质条件作为依托,否则教学活动很难有效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很难形成比较完整的过程记录,这对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不利的。由于这次疫情让教师由课堂教学变成了在线教学,调查发现近70%的教师是在开学前才开始学习如何进行在线教学的操作(见表2)。要想比较好地开展教学任务,需要去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样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于教学效果来说,在初期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出现因为没有熟练掌握在线教学操作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的情况。这使得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挂钩,弱化了与专业技能水平的关系。

3.3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硬件条件且不易监督

建筑与装饰工程施工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观看比较多的工程施工图片及视频,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所阐述的内容。以往教室都有多媒体硬件,教师播放这些教学资源比较方便,但是在线教学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如智能手机、宽带互联网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地域分布比较广,在城市里面的学生硬件条件比较容易满足,但是在偏远地区的学生硬件条件比较落后,不能支持及时接受在线教学,尤其是直播课形式的在线教学活动。由于在线教学具有虚拟性,教师与学生没有面对面接触,通过调查可以看到超过50%的教师认为缺乏互动感,感觉是对镜头表演,教学反馈慢(见表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课程需要用到软件进行展示,通过网络展示效果比较差,一般来说就要求学生自行观看软件的操作过程进行学习,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此种担忧占接近40%)。尤其是学生目前多数是在家接受在线教学,有可能发生学生电脑手机在播放课程,而人不在学习的情况,对学生学习监督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加上目前在线教学平台对于教学的监督方法一般限于签到和现场提问,难以有更多的考察形式,这也是今后在线教学管理中需要加强的地方。以往课堂教学采取现场提问的方式,学生没有准备时间,能够客观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在线教学由于依托于互联网,学生获取信息比较方便,但这也给教学效果考查带来了不便。

3.4教学兴趣无法长时间保持

通过在学生群体中调查发现,若学生长期对着电脑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容易下降。普遍学生在经历5~6次的在线教学活动后,对于在线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兴趣有所减退,普遍反映在线教学的效果不如以往现场面对面的教学效果好,究其原因是面对面的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线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态无法及时了解,导致课堂的教学节奏也无法及时的调整,这样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全班的教学效果,无法像课堂教学那样具有整体均衡性。

4在线教学对于建筑与装饰工程施工的影响

在线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及时将当前行业发展的动态与教学活动内容相结合,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地了解当前行业所应用的技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可以减少教师对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收集压力,让教师从资源的收集者变成资源使用的指导者,更加突出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借助工程管理专业app以及Bim技术,将施工过程虚拟化地呈现给学生。当然前提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较高,能够在无监督的环境下独自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在线教学的形式使得学习者学习的空间大大的扩展,由以往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在线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随时获得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时效性增强了。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得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网络中比较好的资源给学生。除此之外,通过在线教学以及借助知名的在线教学平台及其他自媒体网站,可以使教师的个人教学成果得以宣传,使学校学院的名声得以传播。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学校在社会教育文化中的影响力。例如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通过网络慕课将自身比较好的教学资源向全国其他高校学生进行推广,在推广过程中也就宣传了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所以说,在线教学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专业建设三方都是有益的,做好在线教学的扩展发展工作对于提升整个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深远的作用。加上目前大多学生都是“00后”,熟悉网络使用,对于在线教学有很好的配合度。学校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也易于与学生增进学习互动。通过在线教学,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有比较大的提升,这样对本专业以后的发展转型升级都是比较好的,对于将来学校进一步开发扩展在线教学课程起到了比较好的基础作用。因为以往网络课程建设出现进度慢,不能将教学资源顺利、高效地转化成在线教学资源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计算机技能普遍不高。

5总结

总的来说,在线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需要每一位教师及时学习和掌握,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困难的,又是有意义的。通过掌握在线教学技能,可进一步扩展教学的范围和空间,把教学活动由课堂引向广阔的天地。对于教学的时效性也是一种提高,使学生能够全天候学习,对于学习效果来说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应当看到,在线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比较好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网络物质的保障能力。如果这些方面都能够达到,那么将极大地扩展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发挥的空间,使教育学习的本质脱离课堂空间的这种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金玲.高校美术史论课程中自媒体应用的适配性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7,20(2):66-69.

[2]任增霞,宋志海,苏占玖.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网络教育应用模型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3(15):24-30.

建筑工程与建筑学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教学途径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越发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局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要求,各大高校积极对国家教育局的要求做出响应。其中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作为土木类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土木类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各项建筑的主要动力,这就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培养,真正意义上实现为国家建设出力。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要是针对土木类等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意义十分重要,是土木工程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必备知识内容,和其他专业课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要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其中主要特点包括:

1.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所教授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各种不同工种工程的主要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及实际的操作过程,是建筑工程施工实践的总结性内容,具有十分强的实践性。

2.综合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大量的内容涉及了对工程进行测量和建筑材料及建筑中的主要采用的结构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兼容性,因此要想保证学好这门课程,就需要掌握极为扎实的基础功底,确保前期工作的充足和充分。

3.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建筑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和进步,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型的技术和新型的设备,新的工艺和新的材料的涌现,使得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其标准和规范也在快速进行改变。

4.独立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章节之间的连续性不强,各部分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目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学生和教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更新,建筑施工该技术课的课时被一再减少,这就使得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较低。其次,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偏向于具体、零碎,缺乏逻辑性,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困难,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导致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再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要求的内容往往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偏差,这主要是源于该课程的较强实践性等特性,这就需要教授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不能照本宣科,否则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动手能力不足,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该课程的实习效果较差,通常来说,学生在校实习时间为半个月左右,然而土木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学生在工地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不能真正深入接触工程,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相对片面化,受限于工程本身存在危险性,并不愿意接受学生工程实习,学生被排除在外,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最后,由于工程的更新速度远远高于课程的改革速度,这就使得教材内容相对落后,无法与实践同步,预期效果无法达到。为此,选择新的教学途径才能给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带来生机。

首先,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关键性,重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分析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进行接受,并进行学习。

其次,可以尝试请校外的工程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这些专家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具备理论基础,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感受这门课的意义,通过现身说法,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真实的解决方法。运用这样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需要将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真正意义上发挥课程的意义,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改进。事实上,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多数是介绍具体的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这些东西并不适合死记硬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一门课程的导向,只有改变考试内容和考试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对课程进行改革。为了适应课程的特点,可以尽量减少考试内容,加强对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出卷时主要针对具有灵活性和应用性的题目。真正实现课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给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向,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再其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重,这就需要真正意义上保证实践操作能力,避免只会理论不会操作的状况的出现,主要可以适当地延长学生实践的工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实践学习。

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保证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能够与真正实践内容相匹配,学习最新的工艺和技术,真正意义上发挥该门课程的意义,教师讲课脱离课本的束缚,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四、结语

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此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发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意义,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兆银,张长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03).

[2]刘孟良,魏秀瑛,周金菊.“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