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研究服务十篇科学研究服务十篇

科学研究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13

科学研究服务篇1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学科服务;信息建设;模式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04

〔中图分类号〕G2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21-06

〔abstract〕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ransformationhasbecomeanimportantcontent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italsohasbeentheoneofstandardstoassessthetechnologylevel.Subjectserviceneedstodevelopinnovativeembeddedmodeandexpandtheservicecontentaccordingtorequirement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meanwhile,subjectserviceneedtooptimizetheservicemechanism,improvetheteam-buildingandmarketingmode.thisarticleresearchedsubjectservicedevelopment,innovationofproductandmechanismbuildingandsoon,andcomprehensivelyanalyzedsubjectservicegoali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ransformation.

〔Keyword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ransformation;innovation-driven;subjectservice;informationconstruction;moderesearch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培育一批知名的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2]。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信息服务是转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产学研三方能够信息交流通畅的保障,也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重要基础,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和技能服务,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投资等方面。

作为科研机构知识开发和传递的主体――学术图书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学术图书馆不仅开展科技信息传递,也可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服务提供者,为知识生产部门,提供知识化、时效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个,以发挥促进科技信息规模扩大,增加科技信息的社会传播,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4]。

刘冬梅在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认为学术图书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信息网络服务建设、个性推荐服务等服务,强化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3]。梁淑珍研究信息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优势,从数据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服务方法等进行分析与研究[6]。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研究方面,刘希宋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整合、知识对接以及知识学习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在文献情报工作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理论方法研究[7-10]。但当前学术图书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全面的规划和布局,还存在许多的不足[5]。为构建面向科研用户更方便、快捷、无障碍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模式,就需要发展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

本文研究如何通过学科知识服务支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刺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挥学科服务工作个性化、灵活性、时效性以及专业性的优势,将知识服务融合到科研机构的创新与产业化过程中,构建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模式。

1学科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思考

11科技成果转化对信息的需求与思考

随着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创新环境快速演变,以往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已经跟不上现实需求,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仅涉及科技,还涵盖市场、政策、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2015年全国人大针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新趋势和需求,进一步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修订,对科技服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11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深度与广度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信息需求多种多样,不仅有科技文献资源,还有经济数据、产业数据、政策信息、法律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已经业已超出了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范畴。随着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使不同类型数据有效整合、挖掘并及时获取成为现实,图书馆在整合信息资源、数据二次加工等方面拥有优势,能够更全面地满足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当前部分学术图书馆已经以信息资源为核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填补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的“信息鸿沟”,建立全方位、多样化、一体化、全过程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信息跟踪服务、企业信息服务、科研文献服务等提供基础环境[5]。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对信息的专业分析要求越来越高,分析报告需要呈现给用户更可靠的数据结论,这就需要开发基于大数据、新媒体、物联网、智能设备等为基础的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更为专业化、实用化的分析方法。

112嵌入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管理

在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都会产生各类型的数据,这些信息既包括科研数据,也包括人员数据、管理数据、工程数据、试产数据等,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是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前提。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研究单元需要对实验数据的共享与储存管理,实现科研管理效率提升,强化对实验仪器、实验管理,创建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此外,对科研过程中人员信息、工程数据、人员绩效等数据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成果分配、实验重现、成效分析、人员流动等管理工作。因此,我国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将学科服务逐渐触及这些方面,比如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开展学科群组平台建设,其中积极嵌入到科技数据管理等方面,建设科研数据信息集成平台,支撑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成果应用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和管理更为强烈。科技创新数据与产业信息一体化,满足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有效信息需求[13],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咨询中心”,发挥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媒介”作用。因此科技成果信息管理不仅需要单纯的数据管理,更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分类,并在产学研之间形成“胶和剂”,使信息得到流通与共享,体现信息的价值。

113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分析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关键是对信息的加工分析,从成果拥有者角度,需要通过文献信息、知识产权信息以及经济信息等方面分析知识成果的市场价值、市场布局、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寻找具有合作潜力的机构,从而科学地发掘科技成果潜在价值,避免法律和技术风险,对成果市场价值更科学把握,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融合。从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角度,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信息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成果价值差异和市场潜力,能力更好地为科研机构管理层从宏观上制定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现实需求的政策和规则,从整体上了解领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态势。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不能只单以传统的文献资源为核心,提供科技信息推送,统计分析等传统学科服务产品,需要创新发展知识产品体系,将经济、产业、法律等各种信息综合分析,形成全面、深入、专业的咨询产品。

12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创新与挑战

虽然我国图书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研究嵌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服务,并从网络平台建设、情报分析、科技咨询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探讨[14-16]。随着互联网技术、web30、移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革命性技术涌现,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面临融合新技术、创新研究方法、数据关联等挑战。

121融合新社交媒体信息推送模式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发展高节奏,使得大众时间碎片化,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出现满足人们对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的需求。许多图书馆已经开发移动图书馆、学科服务微博、学科服务微信等,但当前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文献资源分类、检索和传递等服务,对于信息二次加工、信息组织关联、数据跟踪等都相对较少。如何将快速发展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随时推送给用户,需要将知识服务融入新媒体的发展,开发和制作满足当前信息推送新模式的知识产品。

122基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知识产品体系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科技文献信息进行检索与分析,更需要将科技信息与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有机结合,通过对经济数据、金融数据、产业数据、统计数据以及科研管理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探索适合用户需求的相关报告,比如技术价值评估报告、产业融资研究报告、技术布局研究报告、市场竞争力报告等,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专业分析,促进知识服务产品的拓展与深化,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体系化和高效化的服务云。

123信息环境创新构建

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是使“产学研”三方无缝对接,实现信息流动和共享,我国已在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环境建设上开展了许多的工作,各个省区都有专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但科技文献服务机构参与其中的程度却较低。现有平台更注重成果展示、投融资、政策咨询等内容,但是如何提供技术信息、技术评价、技术检索等方面的数据资源却很少,平台与科技文献之间的壁垒还未打通。针对这些问题,学科服务可以从科技信息环境建设和学科服务资源和技术优势等方面开展面向“产学研”三方的信息环境建设,将文献信息资源与科技成果产业信息结合,并进行数据挖掘与关联,形成贴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环境,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方便的信息服务。

2学科服务嵌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内容探讨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从技术研发到成果展示,从资金对接到技术测试,最后到规模生产的漫长发展链条,链条中有科研者、科技管理者、企业、金融投资者等各种角色,他们对咨询服务的目的、要求、内容、形式等都有较大不同。随着当前学科服务从以往单纯论文分析、信息检索逐渐扩展到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布局、产业信息分析、政策分析等高层次的咨询服务。我国一些学科服务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嵌入科技成果转化,但更多的是专利检索、专利技术态势分析等,与用户对产品在经济、产业、科技等方面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针对需求,研究更多的内容,提升服务产品质量,形成面向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咨询产品,因此建议未来从以下4个方面构建产品内容。

21开展面向课题生命全周期情报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以技术为核心,服务技术研发过程是学科服务面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优势与基础。技术研发需要经过立项、项目研究、成果、成果鉴定以及结题等阶段,学科服务应该率先嵌入到技术研发的相关阶段,跟踪服务课题整个生命周期,与其他科技咨询机构形成竞争优势。

在项目立项阶段,学科馆员可以帮助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展科技信息前期工作,比如查新报告、定题检索等,在选题阶段,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本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17],分析目标技术在学科领域的竞争性与本机构的竞争力,对项目的资金申请进行评估和建议,从多个方面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技术研发的风险与前景。在课题研究阶段,学科馆员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信息资源,协助和支持科技人员设计出具有创意或创新的研究方案,及时而准确地把握是否有同类课题的研究,不间断地向研究人员提供能够反映本项目研究的学科前沿状况,包括最新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理论发现等,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让研究者们在理论探讨或观点论证时可参考丰富的资料、借鉴翔实的数据、采纳充分的引据。在项目结题阶段,学科馆员可以为结题答辩提供信息支撑,提供成果价值分析报告,成果竞争力分析报告等相关产品,协助科技人员完成项目结题相关工作,并协助科研人员开展报奖、成果鉴定等相关工作。

总之,通过对整个课题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契合每个阶段对于情报产品需求背景,进行产品内容创新和分析方法创新,以科研工作为核心,形成学科服务的优势。

22开展面向科技成果推广的学科服务

科研成果公开与推广以往主要有论文、专著、研究报告、专利等形式(对于应用型课题来讲,可能还有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配方等类型),但是对于以成果转化为目的技术和产品而言,通过传统科技信息流通渠道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推广的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不仅有科研人员还有科技管理者和企业等人员,这些人员对于专业技术相关知识了解并不多,如果应用传统的科技信息流通方式反而不能有效对成果进行推广。

学科服务在支撑成果推广方面可以打破科技信息传统推广模式,从信息环境构建、信息二次加工到信息推送等各方面开展信息环境建设,协助科技成果的推广,将科技资源与产业信息、经济信息等集合在一起。同时扩大资源采购范围,进而将相关科技成果的专业技术信息、技术竞争力信息、领域前沿信息等提供给技术需求者,让技术需求者从专业的角度了解更多信息。与此同时,将产业信息、经济信息等融合到平台中,向科技人员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形成相关产品,比如产业政策快报、产业布局数据、潜在企业信息、融资信息等,在第一时间让科研人员了解技术转化的前景,为技术人员更为有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支撑。

23开展面向市场的科技咨询服务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学科服务触角需要进一步向成果转化链条后端延伸,在技术评估、项目可行性、产业环境研究等领域为用户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面向市场的学科服务成为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重要内容[18]。

科技成果转化对学科知识服务的需求是市场化的,要求服务产品与市场对接,真实参与到信息服务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国外文献情报机构已经开始融入市场竞争过程中,比如加拿大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展技术战略信息分析、专利信息分析和标准竞争情报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把产品从实验室带入到市场[19],韩国科技信息所针对中小企业数量占主导且其研发能力处于弱势的国情,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专利检索、市场情报分析、技术研报深度分析[20]。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服务产品只有紧密结合市场,坚持科技资源与研究的优势,强化科技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对接,提升学科服务产品面向市场的专业性和深度,同时不断提升学科馆员在知识产权与产业分析能力,将知识服务融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过程中,借鉴市场上科技咨询企业的产品模式,在专利信息分析、市场竞争等方面创新产品形式与内容,满足科技成果转化整个发展链条对信息支撑需求。

24强化产学研三方结合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参与核心应该是科技人员,知识服务的核心就是以服务科研人员,满足科研人员对信息需求及时性和高质量的要求。随着学科服务发展,学科馆员与科研机构逐渐建立起紧密地联系,了解用户真实需求和现实科技实力,因此开展知识服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应该占有先机。学科服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合到产学研的对接过程中,强化科研机构对产业市场的认知,建立研究单位与政府管理部门、产业参与者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帮助责任机构开展市场调研、市场分析等工作,节省科研机构在市场信息获取、分析等方面的时间,同时也更专业地为科研机构提供咨询保障,有效嵌入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帮助科研机构找到合适的政策支撑、发现合适的合作机构、形成更具可行性的产业化路径。

3学科服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咨询产品体系设计学科服务是文献情报机构为适应信息环境变革而推出区别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新型服务[21]。科技成果转化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的市场化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科服务以科技信息为基础,提供从文献信息支撑、科技情报服务到知识产权与市场分析整个过程的信息服务产品。结合所提出的知识服务融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和产品需求,学科服务需要结合自身科技服务优势和用户现实需求,建立有针对性地服务产品体系。

31构建科技成果宏观服务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宏观服务产品主要是指面向项目管理、政府等宏观决策者在信息需求方面的支撑,帮助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展、科研布局、产业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宏观方面调研与研究工作。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科技成果转化决定权属于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科研机构,这决定面向科研管理者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者的信息支撑服务是嵌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重要课题。当前我们开展面向科技成果转化宏观服务产品主要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政策与发展环境分析。包括世界、国家、地区等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对相关公共措施、平台以及政策等进行评估,发现政策发展趋势,对某行业的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对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等进行整理分析,向决策层提供具有实用性的宏观信息。二是开展知识产权宏观分析,主要是对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行业专利技术发展、技术竞争力等进行调研,通过专业的分析方法、分析软件和数据库进行研究,揭示目标技术所在行业发展现状,技术保护情况,以及主要竞争对手以及合作策略等等相关信息,帮助决策层了解目标技术的竞争力和未来成果转化的路径等。

32发展科技服务微观服务产品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向科研工作者微观信息需求是学科服务的优势与重点,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重视技术的前沿性、技术应用性以及技术风险等信息,学科服务通过能力建设和产品设计满足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需求,设计相关产品系列。

在课题立项阶段,学科服务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目标技术发展现状与竞争力评估,分析相关技术竞争力,形成学科态势发展报告。在课题研发阶段,学科服务可以根据科研人员个性化需求,提供专业化文献、科技报告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对目标技术的竞争团队、竞争技术等进行分析,使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目标技术研发过程,为进一步研发、合作或者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在技术研发的末期,科研人员可以设计知识产权分析产品,包括专利技术分析、专利价值分析、技术竞争对手分析、技术评估等报告产品,帮助科研人员开展技术转化定位,技术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保障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33学科信息环境与科技成果信息环境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研大数据的发展,信息环境构建已经成为学科服务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信息环境构建可以使科研人员最快、最全地了解科研动态、管理参考文献、理清科研思路、挖掘科研数据、了解相关信息等,支撑科研工作开展。

通过学科信息环境构建,开展个性化信息模块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线上数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可以将知识产权、产业、技术等数据嵌入到科研人员信息环境中,同时通过文献数据、专利数据、产业数据等进行技术关联与挖掘,建立科技合作圈,为转化链两端寻找合作伙伴。比如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搭建专业领域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根据需求构建个性化知识环境,其中包括专利信息、会议信息、产业新闻等,使科研人员及时获得小领域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经过信息二次加工,对信息进行分析,提升科研信息利用效率,也帮助科研人员准确地把握技术市场发展态势。

4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机制思考

融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学科服务不同于传统学科服务,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应适应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在组织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以及服务机制上更应该侧重科技成果转化链、产品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使学科服务更符合用户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信息支撑的要求。

41创新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学科服务组织构架

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对能力的要求已经超出传统图书馆员的知识构建范围,当前“学科馆员――图书馆员”的二元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对信息需求和服务专业性和全面性要求,需要构建“学科馆员――图书馆员――科研人员”为基础的复合协同服务模。服务团队可以建立“单核-多层次”的包敷组织结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科技咨询产品质量要求较高,单靠一个学科馆员单枪匹马开展相关工作并不现实,可以调整传统学科馆员单一责任制管理方式,以核心学科馆员组建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小组,每一个小组针对某一科技咨询服务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同时由责任学科馆员与服务小组对接,学科馆员与服务小组协同开展知识产品的分析与撰写,最终形成具有专业性,并满足客户需求的系列产品,远期而言能够组织一个协同发展、规模产出的嵌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学科服务团队。第二层次是以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图书馆人员为主的服务团队,参与服务产品的辅助工作,第三层是学科馆员服务小组以外的其它团队对核心小组的支持,可以分别扮演产品服务的B角、C角,更大程度地提高产品质量。

42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高质量人才队伍组建是持续开展融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学科服务基础,当前用户对服务产品要求已经超出传统学科服务的能力,其更注重信息市场性、及时性、准确性、可分析性以及专属性,学科馆员开展相关工作不仅需要具有知识产权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比如专利申请、专利技术分析、专利价值评估、专利法律分析等,还需要其它方面的知识,比如产业信息分析、政策解读等。这促使学科馆员建立“一专多能”的个人能力结构,“一专”是指对某一分析方法或者报告撰写具有自身特色的分析技能,“多能”是指对所涉及的知识产品具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面向客户进行宣传、解答、分析等相关工作,这就需要通过培训引导、绩效激励、任务分配、职业规划、知识共享等方面进行管理,并开展学科馆员能力建设。

421培训引导

针对性开展培训,学科馆员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科馆员知识面的提升,也使学科馆员能够实现多能的要求,邀请专家或者支持学科馆员参加有针对性培训课程或者会议,促进学科馆员挖掘自身特色能力,提升学术能力,创新分析方法和服务内容。

422绩效激励

通过绩效分配的方式,优化工作评估标准,以产品体系建设为核心,将产品质量、专业产出、专业能力等纳入评估标准,通过绩效分配,激发学科馆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能动性。

423职业规划

针对学科馆员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科馆员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科馆员更好地找到自己在服务中的定位。

43完善学科服务制度

制度建设是保证融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学科服务质量的保障,良好制度能够使好的服务效果沉积下来,促进学科馆员面向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富有成效研究和创新。

当前,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制度建设应该注重与市场规则结合,强调营销制度建设,更细化地制定学科馆员到责任单位的制度与责任,不仅能够服务科研人员,还能服务市场其它参与者。建设一套营销方法和体系,使知识服务标准化和稳定化,这样才能使学科服务能够真正嵌入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和市场中。此外,建设学科服务目标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由管理体系、评价系统以及保障系统等方面组成23,通过建立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管理制度,将经济层面、产业层面和市场层面相关指标、方法与管理保障系统融合在以往的学科服务目标管理制度中,强化学科馆员的市场意识,促进知识服务与市场的对接。

5总结

随着国家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双创”的支持,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必将会成为未来学科服务重要内容之一。学科服务需要在过去面向科研一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科技创新需求变化,以需求侧驱动供给侧改革,拓展服务内容,从服务嵌入方式与方法创新,服务产品创新以及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并通过不断实践,真正将学科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科服务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王睿,王巍,张效清.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196-197.

[2]高丽娜,高淑洁.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2,28(5):176-178.

[3]刘冬梅,刘彦庆.高校图书馆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服务策略[J].图书与情报,2010,(4):39-41.

[4]刘冬梅,刘彦庆.利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88-91.

[5]孙建红.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4,(3):70-72.

[6]梁淑珍,郑明丽.高校图书馆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J].情报杂志,1997,16(4):69-70.

[7]刘希宋,李,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对接的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44-47.

[8]刘希宋,喻登科,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111-115.

[9]刘希宋,喻登科,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整合的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09,(2):109-111.

[10]李,刘希宋,喻登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学习的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1):41-44.

[11]吴晓明,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J].图书馆建设,2001,(6):13-14.

[12]陈志宏.高校图书馆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谈科技成果生产力转化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1,21(1):57-59.

[13]曾路.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0,(1):46-47.

[14]董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高校图书馆服务新途径[J].图书与情报,2000,(2):47-48.

[15]瞿丽曼.基于情报分析法的科技成果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8):84-87.

[16]徐鹏杰.科技中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J].改革与开放,2010,(9):132-133.

[17]刘威.科研课题定题情报服务及其优化[J].情报资料工作,2008,(2):100-101.

[18]陆颖,杨志萍,王春明,等.国外文献情报机构参与市场服务的研究与启示[J].情报杂志,2014,33(10):142-147.

[19]李麟,初景利.国外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知识服务实践研究――以LanL研究图书馆、CiSti、mpDL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5):5-8.

科学研究服务篇2

关键词学科服务供给侧改革案例

1背景

在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当中,探讨最多的当属学科服务。从之前学科馆员的单兵作战,到现在采用团队工作作为学科服务的主要形式,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目前的学科服务,主要强调“从读者需求出发”。如读者需要使用某个数据库时,学科馆员就积极申请试用、进而做出评估和是否购买的决定;院系需要了解教职员情况时,学科馆员就积极沟通了解需求、检索相关数据库并提供论文收录与引用情况等。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仅仅等待读者提出需求再做出反馈,将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学科服务提出了一些需要改善的新问题。

首先,已开展的学科服务项目多数采取等待读者提要求,往往导致驻足不前。学科服务项目的启动是所有图书馆关注的问题,但是启动后如何跟进、推动往往不容易落到实处。其次,学科服务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服务对象一般局限于高校师生,能够嵌入院系或师生的科研项目就已经算是好的服务方式,较少有人主动结合国家层面的需求开展深度服务。此外,学科服务的内涵也有待开发。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仍在既有的服务内容上打转,如何在服务内容上推陈出新、在团队建设上与时俱进都面临着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去年,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简单地说,以前从需求侧来拉动经济增长,但现在一般的供给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比如不少国人到海外去消费、去接受教育和医疗等服务。这些东西中国不是没有,而是没有高端产品,或者没有国外供给的产品质量好或者服务好。因此需要从供给方面进行改革,来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是侧重供给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优化供给方、促进供给方进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之更能满足需求,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侧重供给方面的改革,不是否定需求,而是为了达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平衡。

对图书馆事业而言,供给侧改革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准确认识供给侧改革,如何将图书馆服务融入供给侧改革战略,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优化图书馆服务体系结构、提高服务质量等等,研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现实问题,对推动和指导图书馆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图书馆这个服务提供方(供给侧)的视角,并以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服务实践为具体实例,探讨了如何丰富学科服务内容,创新学科服务机制,进而提升学科服务水平和质量。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学科服务构想

作为学科服务的供给侧(服务的提供方、供给端),图书馆在不断适应环境、资源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思考如何改革自己的服务理念、更新服务资源、完善服务技术与服务手段等,在用户未表现出明确需求的时候就通过供给端的主动创新为他们创造需求并予以满足。

图书馆可以在3个方向全面出击:一是全力推动已有的学科服务内容,例如促进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继续深入信息素养服务、科学数据服务等;二是结合国家政策和新生研究领域,把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研究热点,拓宽思路,寻求辅助服务需求而开辟全新的学科服务领域;第三,也是重中之重,一定要以学科为基础,推陈出新,加大力度发展新的服务内容,如在决策支持服务、专利信息服务、竞争力分析等全新服务领域稳健推进,真正保证学科服务的常办常新。

3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服务实践案例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是新近成立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是图书馆的新服务对象,研究院立足深海大洋事业和现代海洋科技,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人文社科和海洋战略为重点研究领域,其目标之一是成为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智库。研究院成立之初就与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在供给侧改革指导下,图书馆没有坐等研究院提出需求,而是组建海洋学服务团队后就积极展开广泛的调研,提供专题平台建设、学科资源建设、科研数据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

3.1推动学科服务新进展

随着可选择的资源越来越多,读者更希望直接获取学科信息,对学科信息门户的要求正在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读者的检索能力进一步提高,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检索到目标文献,势必产生对数据服务、信息服盏拇罅啃枨蟆4庸侧改革角度来看,图书馆在读者提出自身需求之前,如能有准备地开展工作,必将大大促进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

3.1.1学科信息门户建设兼顾“全”,突出“精”和“新”

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张晓林曾提到,学科信息门户的作用是“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可见,资源完整、使用便捷是信息门户的根本要求。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考虑海洋学用户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特色和目前的服务能力和深度,准备把海洋学学科信息门户打造成兼顾“全”,突出“精”和“新”的学科信息门户,并希望以此为样本在其他学科推广。门户建设的重点在于如何智能的筛选、分类和抽取信息,并为研究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以及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探索,为高校推进海洋学科建设提供基于文献分析的研究热点和竞争情报分析。依托webofScience(woS)平台、SCopUS数据库、CnKi数据库、innography专利数据库等文献资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部分涉及海洋学科的学科热点和竞争力进行分析。针对高校海洋学的发展现状和建设要求,针对海洋研究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依托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电子资源,利用图书馆学科馆员专业的信息搜集和情报分析能力,构建具有文献信息智能处理功能的新型海洋信息服务系统,为海洋研究院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3.1.2提供基于科研数据周期的科研数据服务

美国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RDS)报告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小组提出的Dataone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都认为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有8种类型,即计划服务、采集服务、确认服务、描述服务、保存服务、检索服务、整合服务、分析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此服务框架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从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伊始,图书馆肖珑副馆长兼任海洋研究院的研究员,并开始组织人力提供文献保障和文献分析服务,以支持海洋研究院的建设。

在科研数据服务方面,馆员结合科研数据周期,从供给侧调整自身的服务能力,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并随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海洋研究院的老师进行访谈和邮件沟通,帮助他们规划和确定海洋信息服务岗的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是否需要推送资源等;根据教师需求,跟踪和了解最新的图书信息,例如如何从约翰威立公司(Johnwiley&Sonsinc)、施普林格公司(Springer-Verlag)、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academicpress)、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nationalacademiespress)、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Universitypress)等出版社抓取最新出版的海洋学相关的图书、专业期刊及核心期刊等;积极推荐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和开放研究数据平台,收集并保存北京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与智力成果,以及开展科研数据的存档、管理、、检索和开放共享等服务;基于海洋研究院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国内外海洋学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的分析,协助学者对各类型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加工,了解全球研究布局、学科发展方向、竞争对手的研究情况等,下一步可以推送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包括学科发展报告、重点学科领域热点趋势报告、机构科研成果报告、科学前沿和学科竞争力分析报告等。

3.2开辟学科服务新领域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得到重视,国家区域间正在协调发展,例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等等,这将会给沿线经济带来大量的消费、投资机遇,催生新的研究领域,也会派生出大量的辅助服务需求,而学科服务将可以在新生领域得以实施。

2015年海洋研究院信息研究中心王继民主任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属企业共同申请“一带一路”大型数据库建设项目,并特邀图书馆为其提供相关科研支持服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是指大学图书馆根据科研人员的需求,按照科研生命周期的发展进程,即在科研选题、科研相关文献获取、研究数据管理、撰写研究论文、存储研究成果等各个环节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为了突出和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提升对科研的支持水平和能力,提供能参与到科研全过程的科研支持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专门成立科研支持部门――研究支持中心,立足于图书馆的资源、工具和设施,发扬图书馆的服务精神,面向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支撑服务,全方位运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技能服务于教学科研。

针对“一带一路”大型数据库建设项目,学科馆员们梳理了图书馆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统计资料相关数据库,包括文献数据库、统计指标数据库等,搜集了BureauvanDijk系列数据库(BVD)、环亚经济数据库(CeiC)、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数据库(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imF)等统计数据库的代表性数据内容,并对数据进行了大量清洗和整理工作,为“一带一路”数据库建设项目提供了多角度的信息参考和咨询。

3.3催生学科服务新内容

供给侧改革促使图书馆不断审视自身工作,改善现有服务,同时催生了新的服务内容,提供更有深度、更广泛的服务,例如为学校、各院系、学者个人的发展提供“北京大学学术影响力分析报告”等决策信息和竞争情报分析服务;为科研课题提供更具学科特色的专业化服务,如科研成果前沿报道、课题开题咨询、研究动态综述、成果查新等;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个人参考文献收集和管理、最新文献报道等服务;为特定的学科或者专业提供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采集和服务,更加方便读者使用。

总之,这些新的服务内容都在读者提出需求之前做出了布局,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图书馆供给与读者需求达到新平衡。

3.3.1提供更为客观和系统的决策支持服务

对所在院校的科研绩效或者竞争力进行评价是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已开展的工作,这也是决策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这些评价工作大都是针对本校已有研究情况,且是相对比较单一的数据来源,如北京大学过去某个时间段内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等等。对于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管理者或决策者来说,更希望掌握的是全面的相关数据,既包括本校发展的各方面数据,也包括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各类数据;既包括横向的发展状况,又包括纵向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统计分析结果;既包括国内外认可的权威数据来源,又要根据学科类别适当参考其他数据来源。管理者或决策者只有基于坚实的客观数据,才能更好地认清本校当前所处状态,明确存在的问题,从而把握学科动态,预测今后发展态势,明确高校或机构的努力方向,从而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

经过多年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图书馆已经积累了海量数字资源,馆员们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能和相关技术手段,能够采集、挖掘数据源并进一步统计分析数据,因此完全具备为高校或院系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的能力,这已成为图书馆学科服务新的生长点。在面向海洋学研究院的科研与决策支持工作中,学科馆员们积极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措施,跟踪特定学科或专项的科技活动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向、未来规划,开展学科前沿追踪和学科态势分析等战略情报研究,为学科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利用情报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引文分析、文献计量、词频分析等,分析w科目前的已有成果和研究现状,确定海洋学科的主要研究机构、研究团队和人员,团队研究方向和热点,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动态跟踪(这些都是学者及其团队非常关注的事情)。2014年下半年,团队已就海洋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分析,分别就海洋能源、海洋材料和海洋法律三个方面利用CiteSpace工具进行了内容分析,并提交了研究简报,这标志着图书馆为院系乃至校级管理部门提供的科研评估和决策支持服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3.2逐步提供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专利信息服务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主要阵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后,高校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专利信息的挖掘和利用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的重视。

作为高校从事信息分析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图书馆正在逐步加强专利信息服务工作。专利信息服务服务工作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加快服务转型、推进服务创新的新型重点业务方向,为高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撑。顺应这一趋势,图书馆从供给侧调整自身的服务内容,认真分析自身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优势,进而全新开展专利查新及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北京大学科研成果转化:

第一,图书馆具备数字资源优势,除了免费专利检索数据库,如中国专利局专利检索、世界知识产权数据库、美国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数据库、加拿大专利数据库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港台等专利数据库外,图书馆还拥有德温特专利索引数据库、万方专利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2015年图书馆购买了inno-graphy数据库,可以查询和获取100多个国家的上亿条专利数据、超过900万条非专利科技文献、700多万的商标信息,还可检索和获取各种专利诉讼数据以及专利权人财务数据;另外,图书馆可以利用innography的专利评价指标和分析功能,为院系进行专利竞争力、转化、引证、热点趋势等各种有价值的分析。相较于不熟悉专利资源的用户在网络上盲目地查找专利信息内容,图书馆可以发挥专业优势,组织馆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上述专利数据库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目前,服务团队已经整理出海洋学相关的专利信息,着手搭建海洋学平台,并利用innography完成了《海洋能源学科发展趋势及北大相关学科分析》中专利相关的内容。

第二,图书馆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目前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呈多元化趋势,不仅有图书馆学、情报专业,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环境科学、工学、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背景的馆员进入服务团队。由不同学科背景的馆员共同从事深层次专利信息服务,可以更全面的为各个学科提供服务。同时,图书馆也在加强团队的专利信息素质培养工作,2015年派出学科馆员参加全国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分析与服务研修班,通过战略研讨、专家授课、案例分享、操作实战等方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专利信息分析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了解了我国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的新形势、新政策和新要求,掌握了专利信息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流程。

科学研究服务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 服务模式

分类号 C250

学科馆员(subjectLibrarian)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它以学科为对象,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模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与某一学科建立对口服务,通常一个学科馆员负责一个学科的工作。学科馆员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通常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Librarian)担任。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之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也相继设立了学科馆员。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已逐步受到我国高校图书馆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1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7年9月,笔者对108所“211工程”高校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主要采取网上浏览调查的方法,并对部分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调查(如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电话访问(主要有: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和QQ实时咨询(山东大学)。网上调查的学科馆员服务栏目包括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学科专家、学科联络等,只要开展了其中任何一项服务项目,笔者就认为该图书馆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

由图1可见,所调查的图书馆中有32个图书馆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65个图书馆没有开展学科馆员服务,还有11个图书馆网站无法登录。这32个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图书馆仅占被调查高校的30%,比例并不高。

在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的图书馆中,有22个图书馆栏目名称为“学科馆员”,如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占68.8%;有4个图书馆栏目名称为“学科服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栏目名称为“图书馆与各院系的联系”;中国人民大学的栏目名称为“学科联系人”;上海交通大学称为“学科咨询馆员”;南京大学称为“学科联络”;苏州大学称为“联络馆员”,具体调查结果见图2。尽管栏目名称不尽相同,但栏目内容都提到了“学科馆员”这一名词。由此可见,这些不同的名称事实上都是对“学科馆员”的称呼,“学科馆员”这一名词得到了普遍认可。

从各图书馆设置的学科馆员栏目的内容来看,有3所高校(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可在其图书馆网页上找到该馆学科馆员的栏目,却无法进一步访问内容。有23所高校学科馆员栏目里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学科分工及联系方式,其中:上海大学建立的学科服务平台,集成了数据库导航、学科馆员BLoG、VoD视频点播、新闻聚合(学科)、wiKi系统等功能;中国农业大学推出了学科馆员与院系师生的交流平台“图院之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制定了具体的“学科馆员制度暂行办法”。有6所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没有明确地将学科馆员服务的职责以条款形式列出或只有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却没有联系方式及学科分工,如华中农业大学栏目名称为“学科馆员”,公布了咨询馆员的联系方式,却没有具体的学科分工,实质上是将学科馆员与咨询馆员混为了一体。显然,各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内涵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从学科馆员的人员来看,32所高校中20所高校学科馆员的人员来自于咨询部(包括参考咨询部、信息部等)、期刊阅览部、采编部等多个部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占62.5%;12所高校学科馆员的人员仅来自于咨询部,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由此可见,这些高校的学科馆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人员,而没有专门的岗位设置。

有没有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人数的多少,一般来说,应该与学校的规模大小、学科设置以及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人员素质、研究实力有关。但笔者发现这并不是绝对的:有些综合性重点高校,图书馆人员很多,学科馆员却配备很少甚至没有学科馆员,如浙江大学,图书馆人员219人,却没有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有229人,却只有6名学科馆员;而有的高校,馆员人数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学科馆员的数量却不少,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只有85人,学科馆员高达21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4.7%;江南大学图书馆人员为119人,学科馆员达18名,占到了总人数的15.1%。由此可见,学科馆员数量的多少也体现了该图书馆对学科馆员服务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

学科馆员人员配备数量的不同,导致了学科馆员工作模式的不同。根据笔者的调查,32所高校图书馆中12所基本上采取了一对一的模式,即一名学科馆员对口一个院系;18所高校采取了一对多的模式,即一名学科馆员联系多个院系,其中,武汉理工大学甚至有1名学科馆员联系11个院系;2所采取了多对一的模式,即多名学科馆员联系一个院系,如,中国农业大学有4名学科馆员同时联系1个院系。不言而喻,学科馆员工作模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学科服务的质量和层次。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地域分布看,以北京市(8所)和江苏省(7所)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高校最多,其次为上海市(5所)、湖北省(4所),山东(2所),其它省市则基本上只有1所或完全没有(见表2)。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省份,如辽宁省(有4所211高校)、安徽省(有3所211高校),居然没有一所高校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总的来说,设有学科馆员岗位的高校北方要多于南方,这可能是因为位于北京的高校大多是我国的重点高校、名校(特别是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它们的举动具有导向性,越是靠近它们的高校越容易受影响的缘故。

2 学科馆员服务的主要内容

关于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图书馆界最认同的说法是Dennisw.Dickinson在1978年提出的,他把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归纳为两个方面:专业参考帮助和院系联络。专业参考帮助是指向读者提供咨询建议、数据库检索、参考资源建设以及读者使用指导;而院系联络则是指与各院、系、研究所建立交流沟通机制,主动了解学科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图书馆工作。院系联络在这两种职责中是核心职责。综合108所211高校的调查研究,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5种:

2.1 宣传、推介馆藏学科资源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与院系、学科之间的桥梁纽带。一方面要对馆藏资源的订购、建设以及使用了如指掌;另一方面也要对对口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学术前沿、学科进展、信息需求等相关情况非常熟悉,从而有的放矢地宣传、推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学科服务,及时图书馆加工、挖掘的各种信息资源以及已经或者可能进行的各种学科情报研究成果,创造条件激发学科用户的潜在需求,使潜在需求向现实转化,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逐步让学科用户形成“需要信息问学科馆员”的共识。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学科馆员需要与学科用户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通过主动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院系、学科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学科信息服务之间建立起畅通的信息需求与供应渠道。

2.2 建设、优化馆藏学科资源

在学科化服务中,学科馆员不仅要对馆藏资源非常熟悉,而且要在与学科用户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馆藏学科资源的建设和优化,包括各类载体资源的选择、试用、评价,使馆藏学科资源结构更趋合理;同时,提高馆藏学科资源的利用率。

2.3 了解、保障对口学科信息需求

学科馆员要了解对口学科的信息需求,以便在服务工作中通过现有馆藏资源及外部资源的整合提供最有力的信息支撑,保障其信息需求。具体方式是:向院系科研人员发放和回收信息资源与需求调查表;与学科用户进行座谈;日常的交流沟通等。针对调研结果,学科馆员收集、整理、加工用户需求的信息,对资源使用方面的问题予以及时解答,并且辅导用户提高对馆藏资源的自助获取能力,为深入开展用户定制的个性化学科信息服务打好基础。同时,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文献传递服务平台,为学科用户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如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的原始文献,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2.4 组织、举办学科用户教育活动

针对不同的学科用户,学科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类讲座和培训。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介绍,更是对研究技能的训练与信息素养的教育。要使学科用户不但能够掌握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提升用户自助信息服务能力,而且能够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并将确信有用的信息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从而推动自身的学习与研究更进一步,产生新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用户了解与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相关的法律、经济知识,使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索取所需信息。

2.5 提供多元化的参考咨询服务

一方面,学科馆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当面咨询等方式及时解答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一般性提问以及与其课题相关的深度提问,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可以建立学科专业网站,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总的来说,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制定的学科馆员服务内容呈交叉重叠而各有延伸的状态。综合起来看,学科馆员的服务项目几乎囊括了整个图书馆的所有业务工作,学科馆员几乎成了样样都管的岗位。

3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深化发展的对策

在综合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发展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对策:

3.1 不断提高学科馆员的素质及技能

随着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学科馆员的职责范围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他们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学科信息作者与者、信息资源管理者、知识管理者、研究人员、虚拟交流的组织者等。无疑,这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还得具备“t型人才”的智能结构,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技能、分析评价、鉴别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综合能力、外语水平等,这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科服务。因此,图书馆应为其提供适当的培训、进修机会。同时,学科馆员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3.2 加强学科馆员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科馆员的工作由信息咨询部、采编部、阅览部等部门的人员来承担完成,并无专门的岗位编制,也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这就不利于工作的统一调度和深入开展。事实上,在美国,有很多大学学科馆员就归属于一个独立的部门,如康涅狄格大学的图书馆,其学科馆员归属于学科联络馆员规划部,由该部门的领导核心联络馆员咨询队(Liaisonadvisoryteam)来管理这个岗位。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学科馆员的组织建设。另外,完善的制度建设有助于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长足发展,国内有些图书馆已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就制定了具体的“学科馆员制度暂行办法”,但仍有些图书馆尚未建立完整的制度来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

3.3 建立统一的学科馆员服务平台

学科馆员要更好地完善学科化信息服务,必须有一个集成化的技术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既能揭示馆藏学科资源实体,也能链接虚拟学科导航资源;既是学科资源的组织管理平台,又是学科信息的平台,还应该是馆员、用户共同交流的一个平台。这样就为进一步系统地完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建立了良好的通讯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调查的高校中,上海大学采用web2.0技术开发了学科服务平台:其学科馆员博客系统鼓励各个学科的学科馆员、本校知名教授和一些比较积极的研究生在该系统中建立博客,博客主要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各学科馆员和知名教授关注的研究方向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学科馆员带领的学科兴趣小组把本学科博客中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学术观点按照百科全书式的条目整理到wiKi系统中,其他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改、提炼、创新,形成新的条目,从而将wiKi系统建设为学科知识平台,甚至是具有权威性的学科百科全书。

3.4 深化学科馆员的服务层次

随着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口院系研究人员将不再满足于学科馆员仅仅熟悉对口研究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方向,仅仅能够为他们提供简单的一、二次文献,他们需要学科馆员能够深入到课题,为其提供更深入细致的专家级的学科服务。这就要求学科馆员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学科服务。具体可从以下5方面来做:

3.4.1 提供有关学科进展的综述文章 学科进展综述也许对从事专门课题的科技人员并不是很重要,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进展应该是了如指掌的,而对那些不从事该课题但却属于同专业相邻领域里的人员以及其他专业的人员,进展综述则是很有帮助的。

3.4.2 撰写学科专题调研报告 如学科领域的技术热点报告、专题项目预调研报告等,这些调研报告对学科用户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具有启发作用。

3.4.3 开展动态化个 首先,可以开展定题追踪服务: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跟踪重点服务对象,就某一研究课题为其量身定制新书通报、定题选报、推荐文献题录信息、研究方向的新闻聚合、热点问题、代表论著、新思想新观点的采集分类信息,并经过整合、加工,深入挖掘潜在信息,以二、三次文献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其次,可以提供专题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研究方向,提供国内外现有或潜在的合作与竞争机构的主要研究领域信息、重点科研项目信息以及学术带头人的相关信息。学科馆员需要主动深入科研一线,积极与学科用户展开互动,主动提供高层次、动态的个性化服务。

3.4.4 提供科研项目参与式服务 学科馆员科研项目参与式服务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项目立项前,学科馆员对项目内容进行科技查新,帮助科研用户找到项目的切入点,提炼、确定项目的创新点,以有利于项目的申报;立项后,学科馆员要注意把握项目技术发展趋势,了解领域内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动态,经常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进行收集、加工,定期或不定期提供给他们。

科学研究服务篇4

[关键词]学科化信息服务信息营销营销策略

由于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用户对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仅仅提供一般的文献信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他们希望图书馆能提供学科化的知识服务,为他们解决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大量出现,他们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信息服务,从而与图书馆形成强劲的竞争对手。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市场和数字环境中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提供者。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提高自己信息服务的竞争力,就应该加强营销观念,研究营销策略,开拓市场、强化职能、提高质量,赢取这场信息服务市场争夺的战争。

一、学科化信息服务与信息营销

1.学科化信息服务

所谓学科化服务,就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核心,并针对用户专业及学科,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展开的介于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之间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能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提供深层次、知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能够适应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高校师生的个性化信息与知识需求。因此,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延伸与发展。图书馆高水平学科化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研究性、学术性和知识性三方面。

2.信息营销策略

信息营销的概念是根据市场营销的概念演变而来,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信息营销策略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对其信息产品(商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信息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应策略。

二、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营销现状

信息营销观念是从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和设计,最终提供给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获取良好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经营管理理念。这就要求从事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从组织结构到信息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提供等各个层次进行变革,制定相应的信息营销策略,求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取得长足的可持续性发展。

1.没有专门的信息营销组织

只有良好的组织结构,才能很好地实现组织的功能。但目前很多的高校图书馆都没有专门的信息营销部、宣传部或公关部,来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进行营销,不能为信息产品策划宣传,找合适的用户,发挥信息的作用。很多图书馆的馆领导也对信息服务的营销活动、营销组织的建设以及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等工作不够重视。

2.对读者的真正需求研究不够

营销的核心理念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真正把用户的需要放在主导地位。但时目前很多的图书馆仍然处在“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欣赏”的怪圈中,对读者的真正需求不够关注,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主动对读者的需求进行介入和渗透,信息服务工作仍然游离于科研工作之外。

3.宣传促销策略远远不够

其实,很多的高校图书馆都有很优良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但大多都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不知道其存在,不了解其特点和功能,用户就无法接受这些信息服务和产品。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不采用相应的促销策略和手段,自己的这些优良的信息服务和产品是不能被用户接受和使用的,那么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也很难得争到一席之地。

笔者通过图书馆的借阅系统统计和访谈得知,在高校有相当大一部分高级技术人员没有办理图书馆借阅证,一年到馆次数都不足5次,有的甚至从来没有进过图书馆,不知道图书馆开展了什么样的信息服务。学生进入图书馆主要仅是借还书和到阅览室上自习,他们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根本就不了解。

4.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定位不清晰

信息产品的定位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市场分析后来决定的,学科化服务就是要求有精细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很强。学科化信息服务要求图书馆在业务结构布局上、人员力量配备上、业务能力建设上都转移到个性化和特色化的知识服务上。可是目前许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仍然很粗、很泛,有点仅仅做到了形似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产品要真正有个性化、特色化,具备学科化知识服务能力,还需要重新定位。

5.图书馆员的营销意识不够

一个行业能否发展,发展的得好与不好,人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人具有能动性。也有一些图书馆在开始一些营销活动,比如出板报、搞宣传、有时候搞读书活动等,但大多数图书馆的多数工作人员,都没有理解到信息服务营销的涵义,没有正确的营销意识,他们认为图书馆就是借书还书的地方,读者来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如果他们不需要,或者读者来不来图书馆,都不关他什么事。并且由于图书馆没有显性的经济效益,进行绩效评估的操作性不强,大大削弱了图书馆员进行信息服务营销的积极和主动性,认为提供的服务越少,工作越轻松,认为没有进行营销的必要。

三、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营销策略

1.设立专门的营销组织,制定详实可行的营销计划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图书馆适应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必须从管理、服务理念上进行变革。成立专门的营销小组和营销部,或者在各个信息服务中心有专门的营销负责人员,对整个图书馆的营销活动设计营销计划,全体图书馆部门加以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营销计划。营销计划具体应包括信息用户选择和划分、怎样进行信息产品的设计,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服务,采取什么营销活动方案等。

2.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加强营销意识的培养

要提供专业化、知识化的学科知识服务,图书馆员就必须从知识、能力、思维方式、思想意识、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等各个方面加以提高。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工作内容要从以文献为单元的加工,逐步深入过渡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从最初的、简单的书刊借阅服务,转移到多层次的学科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重心向信息的开发、组织转移,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将直接参与到知识的生产、转移与传播的过程中去,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推进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信息服务将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才能进行,图书馆要开展信息服务营销,就要有一支懂得营销、善于营销的人才队伍。因此对馆员进行信息服务营销的理念、方法、策略方面的培训是必须的。只有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具有了较强的营销知识,才能有效地提供学科化的信息服务。

3.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营销。

个性化信息营销即图书馆把对读者的关注、读者的个性释放及读者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图书馆与市场逐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建立信息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及时地了解信息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

根据顾客的要求去生产和开发信息产品,提供信息服务。但这一切都必须是在保证图书馆的外借、阅览、一般问题参考咨询等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削弱其公益性、失去公众对图书馆的支持,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产生比以往更大的排斥性。高校图书馆的市场主要还是本校的师生员工,相对其他的信息提供商来说,图书馆本该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有相对集中的人力和财力,并且有相应的消费者群体,只要能潜心研究,让真正让用户参与到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生产上,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为消费者“量身定做”信息产品和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是能在信息服务体系中取得垄断地位的。

4.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加大促销策略

①媒体广告:校园广播、校报、可利用图书馆馆报、图书馆报栏等等举行新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新闻,介绍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特点、范围,让用户了解信息服务项目和产品,引起用户的关注。②利用户外广告、张贴横幅等展示新产品与服务。③利用货架等陈列新产品:比如新书、新报、新的信息产品都可以再货架等陈列在图书馆的大厅,引起广大用户的注意。④捆绑销售: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虽然不像商品那样进行货币购买,但我们也可以像商品那样进行促销。我们可以在那些借阅量大的地方陈列我们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一个传单和小纸条,或者将新产品和服务搭配给读者先体验消费。⑤、馆员推荐树立好口碑:有图书馆馆员向用户推荐,特别像学科化的服务,更应设立相应的馆员负责相应的学科,当新产品和新服务产生的时候,及时向用户推荐。⑥、渠道促销:利用任课教师、专家学者、志愿者学生口口相传,也能将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推广出去。⑦、开展主题、事件等营销活动:如4.23读书节,新生入学宣传周,课题申报信息服务周等。

5.倾听用户意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营销过程中,要进行用户对信息产品的满意度评估。用户的满意度评估能反映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利用程度,能反映产品究竟有没有满足用户的需要,能反映出我们的信息服务方式和策略有没有达到用户的需求。用户的反馈则能使我们修改和逐步完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一步的完善我们的营销策略。在通过电话、论坛、电子邮件、问卷调查、读者意见箱等方式进行满意度评估和信息反馈的时候,不仅获得了反馈信息,还能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巩固和增加了信息市场份额。而且从用户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还有助于调整和完善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营销策略,改进和提升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深度,更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国芳李志明,基于大流通的学科化信息服务组织结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12):33-35。

[2]戴艳艳,探析如何加强体育用品营销策略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1(34):91-92。

[3]宋惠兰,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11)88-90。

科学研究服务篇5

关键词:云计算学科化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7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030-01

1998年学科馆员制度在清华大学率先提出建立,现如今学科服务逐渐普及到国内大多图书馆。十多年间,学科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第一代学科馆员(联络人特征)逐渐向第二代学科馆员发展(嵌入过程、融入一线)。尤其针对不同的学科,其信息需求不尽相同,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科服务新模式。近几年,随着云计算技术和理念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组织、传播和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为实施学科服务铺垫了新的道路。

1云计算与学科化服务

1.1云计算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按需提供服务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代表。根据niSt(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sandtechnology)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可以方便的、按需访问共享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等)池模型,它可以最小的管理代价或交互来实现快速的资源供给和释放[1]。

1.2学科化服务

学科化服务是为适应社会新的信息环境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其主体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直接面向用户,是学科化服务发展的有力的推动者。与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相比,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它以学科馆员、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服务为内容,根据用户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的需求,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2云计算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

2.1云计算下学科化服务的可行性

基于“云”技术和理念的学科化服务,以学科为基础,根据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实现学科知识创新、深层次、智力服务,促进高校学科跨越式发展。在云环境下,采用应用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组织、管理与分享,达到充分满足不同学科用户对知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的高层次智力服务。将与计算技术运用到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不仅可以解决图书馆人才、设备、资金、制度机制等多个方面的薄弱问题,还可以扩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提高其服务质量,以达到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

2.2云计算下学科化服务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专业背景缺乏、专业性不够,专业覆盖面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难以充分服务到位;其次,图书馆本身资金来源有限,资金保障机制缺乏或不健全,学科馆员的再教育机会和培训机会有限,服务水平没有提升,这些因素均影响学科化服务效率和水平;最后,学科化服务在国内发展时间尚短,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及成熟的服务机制,对其服务效果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在学科化服务中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图书馆设备、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压力,有利于学科化服务的开展,为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3云计算下学科服务模式

3.1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图书馆购置的软硬件随着时间不断更新升级,不仅给图书馆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同时也会给图书馆员带来时间的压力。云计算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学科化服务的成本,囊括了学科服务构建过程中的运行模式的基本内容,例如然间服务、基础设施数据服务等。云计算的另一个优点是:将学科服务的建设者从管理服务器硬件以及软件的运维升级等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学科服务的建设者可以集中精力来构建学科服务的主要内容,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学科服务的内容构建。

3.2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云计算技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通过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将各种设备内大规模数据存储在云端[3]。云计算对于多台服务器的运行模式是进行动态的管理,如果图书馆本地的某一服务器遭受攻击,云端的其他服务器就会接替出现故障的服务器进行工作,不会因此造成图书馆数据的损坏和丢失[4]。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存储和读取通过网络上传的方式存储在云上,学科馆员只需连接网络就可以上传信息资源,且具有权限的其他学科馆员可以即时获取这些存储在云上的资源。这一特性增强了学科馆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科服务组的团队工作效率,加快了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速度。此外,云端与网络相连接,也有利于学科馆员及时收集和发送最新的科学前沿资讯。

3.3信息服务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学科服务,利用云计算技术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模块建设在云端,以云平台的方式形成一站式的服务模式。通过云平台,学科馆员可以在任何时间用任一终端建设云上的学科信息资源,这就使学科服务工作可以随时展开,学科信息推送更加快捷和及时。学科用户可以不拘泥于时间地点,随时利用各种终端接收到学科馆员从云端推送的信息情报,从而实现学科服务随时随地使用的愿景。

4结语

总之,学科化服务代表着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的一种趋势和方向,不仅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学科服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应用云计算技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增强新功能,扩大其内容与空间,基于云计算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和开拓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江泽林.云计算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陕西日报,2014-01-21(012).

[2]何芳.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2011(4):126-128.

科学研究服务篇6

在国家“双一流”背景下,学台首先需要满足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学科服务资源的共享问题。根据调研实际,提出如下功能需求:导航、查询、浏览和交互。

1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共享平台首先需要满足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学科服务资源的共享问题。根据调研实际,提出如下功能需求:导航、查询、浏览和交互。

导航是进入不同功能模块区域的快速指向,将常用功能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使用户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位置;查询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共享平台的核心功能,也是用户完成精确任务的前提,需要在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基础上实现精确、模糊、多数据库查询等多种功能;根据移动终端的特点,最大限度满足用户浏览数据的需求;满足用户咨询、评论、反馈以及接收消息推送等方面的需求。

2系统逻辑层次设计

系统设计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mVC模式把系统分为视图层、模型层和控制器层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分别对应不同的特定功能。视图层主要负责采集和识别用户的具体操作,如文献查询等数据的输入、控件布局等;控制器层则主要负责处理用户事件,比如将搜索查询到的藏书信息以特定方式返回给用户。模型层主要进行数据请求和业务逻辑的处理,如一本藏书作为一个对象,图书列表则作为一个数组,数据请求时通过调用相应的api,最终由控制器以特定视图的形式返回,如图1所示。

3系?y功能模块设计

通过对学校图书馆用户、学科馆员等的调查,结合图书馆后台用户访问数据,确定了学科服务共享平台的主要功能,主要包含馆藏资源、数据库导航、个人图书馆、用户中心、特色服务、移动社交、系统设置这几大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3.1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是本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主要包含馆藏检索、联机查询功能。馆藏检索可以实现用户查询校内馆藏资源,其中,可查询全校公共馆藏资源,还可根据用户的学科属性,查询所属院系或关联院系的内部资源。联机查询主要实现用户基于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查询需求,只要是存在于联机公共目录系统中的资源都可查到。

3.2数据库导航

数据库导航主要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用户可通过本模块快速进入相关数据库进行文献查询、浏览、下载等操作。数据库导航分为三个子栏目,分别是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本数据库导航模块只是起到快速导航功能,并没有专门开发专用视图,是通过调用移动终端安装的浏览器来实现相关数据库的访问。

3.3个人图书馆

个人图书馆主要是实现读者借还书、个人喜好等方面的功能。借还查询功能可以实现查询所登账户名下的借阅信息,并可实现远程续借,避免了读者携书本到馆续借。浏览历史可以根据读者的个人喜好,在新书上架后可以通过算法的计算匹配最佳推荐书目对读者进行新书推荐。

3.4用户中心

用户中心主要实现账号维护、个人基本信息维护以及交互的功能。用户中心通过端口直接连接到学校门户,访问学校门户中的个人数据库。账号维护可以重设密码、绑定手机和邮箱,是一般客户端常用的基本功能。

3.5特色服务

特色服务主要包括云服务、条码扫描、业务直通三个模块。云服务主要为读者提供部分云存储空间以及常用的云端功能调用。条码扫描功能可以实现对在库书籍的条形码进行扫描,从而获取所持书籍的详细信息。业务直通模块主要是读者校内门户的快捷通道,可以快速进入如教务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资产系统等。

3.6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是有关客户端系统运行方面的功能模块,通过系统设置,用户可以对包括消息推送、阅读模式、离线管理、版本更新等内容进行设置。

科学研究服务篇7

在整改落实阶段,中心严格按照县委的规定和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

学习实践活动转入解决问题阶段以来,中心党组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阶段工作极为重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各个环节工作的落实。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状,对查找整理出的影响和制约中心科学发展以及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进行逐条分析,制定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并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就整改方案进行研究讨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见。

(二)把握整改落实这个中心环节,集中力量抓整改

通过整改集中解决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也是对此项工作实际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检验。基于此种认识,我们紧紧抓住整改落实这个中心环节,在前一段边学边改、边议边改、初步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力量抓整改、抓落实,精心制定整改方案。结合前两个阶段查找出来的影响和制约中心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了近期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把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进行排队,区别轻重缓急,做到了整改项目、整改办法、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责任清楚。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在解决问题上取得实效

解决问题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根据整改措施,统筹协调,边学边改,具体做到了:一是明确主攻方向,突出重点目标。对已经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对要集中整改的重点问题,进行归类排队,明确列出哪些是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哪些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提出整改意见。注意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在整改中化解矛盾、理顺情绪,通过整改赢得了民心。二是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把已经明确的整改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公之于众。三是具体安排,明确时限。整改要取得实效,必须使整改任务具体化,具体就能深入,深入才能落实。为此,我们对存在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近期、中期、远期作出具体安排。对于具备条件的马上进行了整改;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进行了限期整改;对受客观条件一时解决不了的,向群众说明原因;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采取了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着眼长远从根本上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保证科学发展观落实的制度保障。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机制,根据行政服务中心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制度建设,对窗口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做了进一步修改,以适应窗口的效能建设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中心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工学矛盾突出。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各项工作非常忙碌,学习实践活动在某些具体细节上还有不到位之处;二是有些涉及推动科学发展的整改措施周期长,一时难以见效。三是由于行政职能少、服务职能多,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内部规章制度多,推动全县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少。四是由于整改落实阶段时间短、内容多,忙于起草大量的文字材料,在联系实际求实效上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学研究服务篇8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系统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等学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截至2008年末,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了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不到位、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致使其创新环境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公共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备,从而使服务水平低,孵化效率低。

近年来,针对如何完善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环境与科学发展问题,国内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少方案和建议,其中,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就是一种创新性方案。因此,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置于大学科技园环境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理论基础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为解决产业集群内的共性技术问题而建立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研究,需要以产业集群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的具体情况来完成。因此,相关的产业集群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是开展这一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1以产业集群为理论基础的研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术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michaeie.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产业集群有时简称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干某一特定地区,形成的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成员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产品的供应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其他产业的企业,还包括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节约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愿意投资于包括公共实验室和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以及技术培训等无形的技术服务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可以被集群内的企业所共享,而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降低单个企业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而一般开支的降低又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能够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共享的创新资源的优势必将成为产业集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以共性技术为理论基础的研究

共性技术(Generictechnology)的概念最初出现在产业技术的合作研究领域。一般认为,基础科学研究属纯公共物品,其供给是政府的责任;产业技术研究是私人物品,政府不必干预和支持。事实上,共性技术是包含私人和公共因素的混合物品,兼有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界面特性,必须准确把握其共性特质。

产业集群对共性技术的跟踪和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而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则取决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和配套服务网络的完善。因此,地方政府和集群的行业协会应该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建设具有集群公共产品特性的共享数据库、公共实验室,公共测试平台,以便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充分信息,降低开发成本。产业共性技术是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的基础,产业共性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创新需要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官产学研联盟是产业共性技术合作创新的组织载体。

由此可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共性技术供给的有效途径,由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为了使其长效运行,需要坚持官产学研合作的原则来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3 以技术创新为理论基础的研究

最早从技术角度研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1912年出版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且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的新的组合。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未具体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做出界定,也没有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及机制,他始终是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变量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并没有对创新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推进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支撑与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捷径。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建设应分两层进行,一要鼓励和促进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加强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与合作,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进实现产业层级的提升:二要在产业集群内,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依托专门的技术服务机构,也可利用产业集群内的骨干企业的技术力量,解决集群内广大中小企业现实的技术需求,开展实用型技术服务。

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成果和相关实践证明,创新必然会产生扩散,从而引起产业空间分布的重大变化。作为建立在技术创新理论基础上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具有技术创新理论概括的一般规律。

2 大学科技园及其创新系统

由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已成为当今整个国际社会竞争的焦点,而大学科技园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并且在当今高科技竞争与产业化中显露出日

趋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中外学者,尤其是我国学者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与功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大学科技园的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体系等。

2.1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享有”硅谷之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terman)教授首先提出将学术界与产业界相结合的创意,造就了神话般的硅谷奇迹,标志着大学科技园这种将教育,科研与工业紧密结合的新的社会经济组织的产生。

自科技园区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技术创新理论、增长极理论,苗床理论、网络组织理论、三元参与理论及五元驱动与互动理论。但由于科技园区在各国的发展模式、形态和作用不同,使得研究对象不尽相同,因此,国内外对科技园区及其创新的研究呈现理论多元化和对现实指导作用的薄弱化。

2.2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

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来自于演化经济学,它强调了企业经理在面临经济问题的社会互动中不断学习和改革而进行的选择,从而形成了企业的发展轨道。这种互动超越了企业自身,它涉及大学、研究所、教育部门,金融部门等,当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这些机构部门的频繁互动时,就可以认为存在了一个区域创新体系。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以生产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和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系统,强调制度因素以及治理安排的作用。

3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的关系

近年来,包括大学科技园在内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繁荣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创业企业一般不具备购置大中型仪器设备和开发工具的能力,缺少公共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制约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和创新能力完善的障碍之一,所以要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纳入孵化器基本建设内容。鼓励和倡导每个孵化器,根据在孵企业技术领域的不同,探索“孵化器+在孵企业+外部机构(对技术平台具有共同需求的社会企业,学校、研究单位)”共同出资及政府资助的方式,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十一五”期间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之一,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包括孵化场地和通讯网络等在内的,设备齐全的良好硬件环境。

由此可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提升大学科技园的孵化环境与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价

伴随着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和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均模糊地提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一概念,使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有了理论依据。

科学研究服务篇9

[关键词]学科化服务 信息资源整合 高校图书馆 多校区

[分类号]G252

1 引言

学科化服务是资源整合形式上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吉首大学图书馆为学校重点学科和特殊学科研究基地开展的特色服务项目。自2002年底吉首大学实现跨张家界和吉首两地区高校合并以来,吉首大学图书馆在挖掘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共享平台,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积极探讨适合学科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构建模式,加强重点读者的个性化服务工作以及与重点学科的联系,跟踪学科建设动态,为重点学科提供长期定题服务,为读者提供了更方便快捷、深入的信息服务,提高了学科化服务的质量。

2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时代,信息资源服务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知识化等特征,它重点强调知识广度、分析深度、结论适度、实施便捷。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更加完善,业务支撑功能更加强大,基于数字馆藏和广域网藏的信息资源实现了知识挖掘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参考咨询不再是单纯的显性知识,而是以馆员隐性知识为龙头,以显性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规范的学科化服务。不难看出,图书馆的传统优势逐步弱化,日益强化的学科化服务给图书馆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随之也带来了挑战。

2.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产生了较大影响和变革,也使信息采集、加工、组织、检索、服务等手段和方法不断地创新。因此,要积极开展信息资源整合,解决制约学科化服务创新的难题与瓶颈;多校区合并的高校图书馆要找准定位,根据不同校区的特点,开展资源整合,强化学科化服务意识,发挥服务优势,实现学科服务的新突破。

2.2学科建设的重视度

首先,学校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视,为学科化服务提供了宽松的实施环境。其次,各级政府在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同时,更重视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加大了对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吉首大学两校区所在地政府每年都保证固定的经费投入,为学科化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

2.3学科用户的需求

学科用户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服务,已经形成了针对性更强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这为学科化服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学科化服务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并牵动信息资源整合朝着不断满足学科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不仅实现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而且提高了学科化服务的地位。

3 吉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实践

自两校区合并以来,吉首大学图书馆从信息资源整合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着手,找准服务定位,确定组织模式与服务模式,实现一校四馆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相对平衡发展的局面。

3.1定位学科化服务的重点对象

学科化服务要坚持适用原则,紧紧围绕学科用户的需求来开展。根据吉首大学的学科设置、办学特色和吉首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上岗人员的实际情况,吉首大学图书馆确定了3个省级重点学科、29个校级重点学科、7个省社科研究基地作为学科用户和学科化服务的重点。

3.2确定学科化服务的组织模式

吉首大学图书馆在研究并借鉴了一些国内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设岗方法及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采用了“分散设岗、责任到人,融入一线、组织一线、服务一线,责任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的分工方法。在学科化服务中,学科馆员是核心。其组织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分散设岗是基于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发挥,有利于服务的不断创新,对于有效提升学科化服务的竞争力,实现服务的最大化,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3形成学科化服务的服务模式

学科化服务模式的构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科服务定位和组织机制,服务模式应在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及时性、便捷性的原则基础上构建,从而使服务能满足学科用户的需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整合学科化服务的资源

吉首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中最主要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信息资源整合,即了解学科信息需求,建立学科资源导航,提供信息参考咨询,开展信息深层服务,其内容包括:查收查引、科技查新、课题咨询、联系讲座、找外馆文献、院系互动。在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学科化服务过程中,以信息资源为支撑,以学科用户满意为宗旨,实现了由资源建设的规范占有型向挖掘能力型转变,由技术手段的网络平台型转变,由传统服务型向资源共享型转变,由内容的综合信息型向特色资源型转变。

3.5吉首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特色

3.5.1检索方便快捷 为能更好地开展学科化服务,吉首大学图书馆使用跨库和资源导航的整合方式,有效地对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集成,构建了以沈从文文献资料中心、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湘西旅游为特色的吉首大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学科用户可通过平台快捷浏览访问各种异构信息。

3.5.2用户个人信息库的建立 学科馆员要为学科用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就必须了解学科用户的需求和兴趣。可通过问卷调查、口头交流、信息反馈等方式,把握每一位用户的需求特点和需求方式,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类别与层次;记录学科用户的各种特征,如用户参与程度、信息获取方式等,建立用户个人信息库,并以用户个人信息库为依据,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服务方案。

3.5.3信息数据库的开发 吉首大学图书馆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个体和群体隐性知识的优势,利用信息挖掘、知识发现、知识组等技术,对吉首大学重点学科和各类研究基地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度加工,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和知识仓库,满足了学科用户对知识化信息的需求。吉首大学图书馆为重点学科民族学、生态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旅游管理研究基地自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和资料汇编,如《苗族土家族文献全文数据库》、《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开发资料汇编》、《湘西旅游开发资料选编》、《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等,资源种类有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及讲座、文史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多媒体影视资料、图片等。

3.5.4服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吉首大学图书馆在开展资源整合与学科化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图书馆个体和群体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针对学科用户需求,着力开展深度分析研究,使服务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自开展学科化服务以来,吉首大学图书馆主持部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16项,获科研经费百余万元,在各级专业期刊507篇,获得各类奖项40项。

古首大学图书馆利用学科化服务与资源整合获取的新思想和新知识,精心打造被学科用户所接受且方便使用的特色精品,并把它推向社会,如对口支援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图书馆为其送信息、送技术并提供古籍保护和修护技术的援助。另外,计划对张家界市桑植县图书馆就红二方面军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进行指导,帮助其建档建库。由吉首大学图书馆主持的《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研究》、《近10年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经济不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用户基本保障研究》、《图书馆与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文化建设研究》等部级课题(加上学校配套经费)共获得科研经费近60万元,逐步实现了学科化服务的增值效应。

3.5.5用户培训和指导 信息资源整合是学科化服务的基础,对学科用户开展学科资源检索与利用培训是学科化服务的重点工作。通过对学科用户及学科团队的走访和调查,吉首大学图书馆关心用户资源使用情况,推广个性化的读者服务,推广馆际合作,汇总学科用户在资源利用方面的需求,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为了方便学科用户,吉首大学图书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或者有针对性地在相关院系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馆藏屯子资源的检索与常见问题、信息检索技术与知识获取方法、专题数据库检索、对口援助单位Vpn账户的使用以及信息传递服务系统使用方法等。培训老师有吉首大学图书馆相关对口学科的学科馆员及数据公司工程师等。培训不仅使学科用户能准确、快速获得信息,而且也让学科用户在需要学科信息资源时首先想到的是图书馆和学科馆员。吉首大学图书馆还建立了具体到院系、到个人的学科馆员对口联系方式,如图2所示:

3.6学科化服务的效果

3.6.1自身发展 学科化服务体现了创新,体现了吉首大学图书馆的科学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吉首大学图书馆学科资源的扩充、服务绩效的增加,而且是一个质的飞跃。通过进一步关注学科用户、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强化能力、完善管理等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吉首大学图书馆不仅自身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吉首大学教学科研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连续三年被吉首大学评为科研先进单位,还有多项湖南省省级奖励,在省内业界也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3.6.2服务社会 随着高校图书馆逐渐加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为区域经济服务,其传统的优势领域将逐步被打破。在实施学科化服务过程中,吉首大学图书馆开放视野,审视环境,突破瓶颈,用开放的管理机制获取社会各类资源,使学科化服务很快融入了学科的教学科研,融入了区域经济建设中,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3.6.3资源增值 吉首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增值不仅体现在学科化服务的回报效益上,还充分体现在为区域服务的经济效益上,这种增值成为推动学科化服务创新的内在动力。

学科馆员在资源整合与学科化服务中主导地位。资源整合的学科化服务强调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学科化服务的落脚点是学科用户。吉首大学图书馆不仅关注学科用户的需求,也关注学科馆员能力与智力因素的发挥,在工作与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科馆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密切了与学科用户的沟通协调,建立了开放获取资源、隐性网络信息等非传统文献资源的采集渠道及方法,继续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及其他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本馆馆藏资源,提高了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的科研环境。

4 学科化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科学研究服务篇10

一、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与网络覆盖的社会中,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与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有了差距,已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学科化服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1、文献信息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有图书、期刊、报纸、光盘、电子图书等各种各样的专题数据库等资源,还有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在这浩瀚的资源中,学科服务可为学科读者提供快捷准确的文献资源。

2、高校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一所大学的科研能力与水平高低代表了一所大学的办学能力,所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科研项目的开发。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得在校生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深,学生参与科研,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毕业设计和撰写论文的要求使得学科服务势在必行。

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特点

1、深层次的特点。为配合重点学科建设,图书馆学科建设服务为各院系重点学科的专家、学者、教师以及学生确定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主要对象,针对这一群体开展有水平的学科化服务。如根据各院系的重大课题为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的检索服务,专题情报服务等,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科研活动的中心,达到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全面化和深层次化。

2、专业化特点。学科服务就是按照科学研究的内容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使信息服务学科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专业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学科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某个专业、学科的研究人员,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都比较高。因此,要求进行学科化服务的图书馆员必须具备有相应的学科素养,对学科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和加工有深层次、较高的水平,体现专业化的特点。

3、个性化的特点。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体现个性化特点,个性化服务以人的千万别的个性化需求为前提,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社会的分工和科技的发展使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他们对专业信息的需求也明显的具有个性化特点。所以在信息的分类、整理、个性化咨询等方面把有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细腻系资源推送给用户,以提高学科信息的利用率。

三、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要想发展图书馆学科服务,就需要提高学科官员的服务水平,这就要求学科馆员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具备基本的技能与良好的沟通能力,多渠道的宣传推广能力等。目前的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提升能力解决服务中的问题,建立一支有水平的队伍是学科服务的前提。

1、国内学科服务队伍存在的问题。国内大学图书馆对学科服务设立专门机构的很少,大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缺少专门的机构来组织、推动、深化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各院系及学科带头人对学科服务这个新兴的服务不了解,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服务。

2、学科服务人员的学术科研水平有待提升。学科服务人员在科研课题申报,学术论文撰写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给用户提供服务很难得到用户的信任。如果没有从事实际科研工作的切身体会,就谈不上为他人提供相关服务

3、知识结构单一。现有的学科馆员多毕业图书情报专业或本学校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很难全面的系统的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服务。

四、学科队伍的建设及对服务用户的宣传教育

1、提升现有学科服务人员的素质。鼓励学科服务人员进行第二专业的学习,培养和引进一批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学科馆员。一个合格的学科馆员需要具备基本素质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如熟练运用软件的能力,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能力。定期培训,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进行创新和变革,才能适应工作的需求。建立一支学习型的学科服务团队,建立从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到组织学习的发展模式,采取各种方法针对学科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后续教育,以达到学科服务人员所具备的技能。

2、建立学科服务专门机构及部门。由馆长带头成立学科服务小组,建立适合校情、馆情的管理体制,设立分级管理机构,设立几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从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上为学科服务营造良好环境。整合全馆资源,以学科服务为主线,以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统领图书馆各部门业务工作,全馆一盘棋,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学科服务合力,构造和谐团队,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强化团队创新,使其顺利成长与发展。使图书馆学科服务方向更加明确,更加鲜明。

3、开展学科服务用户的素养教育与宣传。提升用户学科信息素养也是学科化服务的重点内容,在高校大力宣传学科服务的意义,使各专业及学科带头人对图书馆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能更好的利用图书馆资源,与学科服务人员沟通,达到资源整合,合理利用,从而做到更准更便捷更有效的资源利用。让用户懂得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馆际互借,原文传递、校内资源远程访问,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及其使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也可让用户定制自己关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