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产品的设计方法十篇产品的设计方法十篇

产品的设计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03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1

在语言学领域,隐喻是一种隐掉了比喻词的比喻,由本体和喻体构成。在认知领域,隐喻由修辞意义转化成了认知意义: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对应不同的事物,通过熟悉的事物对陌生的事物进行解读,产生新认知并激发新奇感和认同感。隐喻是由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来实现的,或者说相似性是隐喻运用的认知基础。在符号学领域,代表事物的符号分为形式和意义。产品作为一种符号通过其形式和意义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这里把相似性分为形式相似和意义相似,因此事物间的相似关系就可以转化为形式相似或意义相似。图1a为丰子恺的作品《瞻瞻底车(二)脚踏车》,蒲扇的圆形和脚踏车的轮毂圆形具备形式相似性,产生了生动的隐喻关系和艺术关系。图1b为丰子恺的漫画《大树被砍伐》,大树被砍伐后的新树枝的蓬勃生长状态,与当时敌后如火如荼的抗日发展形势就具有意义相似性。这里意义是文化沟通后的意象特征,是意象性联想后达到的心理认同,意义是抽象的存在,因此,基于符号的相似性建立隐喻关系,生成设计创意,可以形成一种设计思维方式,见图2。图2中,隐喻包含的喻体和本体可以通过符号的形式相似性和意义相似性建立关联,形成事物之间的隐喻关系,构成新概念和新认知,产生新产品创意。生成新产品创意意味着2个过程:一是产品背后的“文化”沟通,二是产品意象的生成。前者是认知的前提,后者是认知的结果。新产品创意是基于文化理解的产品意象的相似,是产品文化特征的心理诉求和审美。

2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

通过艺术的感性进行相似发掘,是对原本看来无关的事物进行关联的创造性过程。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见图3。任何产品都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构成一个属性特征集。隐喻的本体实际上是源于产品属性特征的,基于产品属性特征的本体依据符号学理论可分为形式和意义。隐喻的喻体是通过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获得的,这里描写是一个创造性的解读过程,通过描写可以把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相似关联,使喻体具备创新特征。从基于形式描写获得的喻体中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从基于意义描写的喻体中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然后,通过验证的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组合就构成了新产品创意设计方案。基于隐喻和符号的创意流程可分为4个具体操作阶段:第一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基于确定的产品定位和设计目标,运用特征描写来描述产品的属性特征,重点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描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整个创意的发动者。第二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隐喻喻体。依据产品属性确定本体,将本体分解成形式和意义;从依据形式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形式;从依据意义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意义。第三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将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第四阶段:验证。由于相似匹配是一种艺术感知,具备模糊性,因此需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产品属性特征验证,符合要求则组合形成新产品创意方案,不符合要求则重新选取喻体匹配,直到通过验证。

3基于应用的新产品创意案例验证

创意设计方法应用案例《晾or亮》见图4,是基于隐喻的形式相似和意义相似的新产品创意的典型过程。在第1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根据照明灯具的产品属性特征,确定灯具的清洁是一个重要的产品属性,“清洁干净”成为获取的形式描写;光明是灯具的象征意义,“光明”成为获取的意义描写。在第2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喻体。以灯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作为隐喻本体,其形式为灯具的基本结构:包括灯座(吊顶安装)、光源、灯罩,其意义为照明。定义隐喻喻体:基于形式描写确定衣物清洗后晾晒作为喻体,抽取出晾晒的状态作为形式;基于意义描写确定晾晒为喻体,抽取“晾”作为意义。在第3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晾晒的状态与本体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灯座得到晒衣架的形式特征,灯罩得到可拆卸的飘逸形式特征;将“晾”与照明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亮”的意义特征。在第4阶段,验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验证:衣物的晾晒状态符合产品本体的结构;“晾”与“亮”谐音暗合,符合产品本体的照明意义,验证通过,将其组合形成新产品的创意方案。基于形式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5,基于意义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6。案例设计表明,基于隐喻和符号的设计流程中,存在3个激活创新的点:第一是在产品属性特征的描写阶段,对产品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描写,不同的描写激活不同的创新;第二是在喻体选择阶段,基于相似性选取适合且新鲜的特征激活主观能动性创新;第三是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匹配,形式特征的塑造是喻体形式与本体形式的创新融合,意义特征的认同建立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创新上。

4结语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2

【关键词】产品服务系统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方法产品设计程序

1产品服务系统的含义与意义

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System,简称pSS)是一种把产品和服务相结合以实现多赢的系统方案,从字面上理解是产品和服务的组合系统。它包括:(1)产品.有形的商品,制造出来是为了销售,它有实物的“存在感”,一般以外露的、显示突出的形式,以容易引起人们直接感触和接受的方式表达;(2)服务。无形的经济活动,服务不仅具备产品的属性,且始终贯穿于有形产品左右;(3)系统。一系列元素的集合包括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由具有有机关系的若干事物为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而构成的集合体。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产品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组成的宏观层面。它主要影响产品的发展方向,是产品设计的战略层面。其次是人、产品、环境分别构成的中观层面,主要侧重于战术的角度。产品微观系统层面是针对产品本身的研究,主要包括造型、材料、加工等方面,它主要侧重于操作的角度。基于产品服务系统的产品设计,就意味着从“物”到“事”的设计变化。设计从此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创造、产品选型和外观美化,而是提供给人们一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幸福感”来获得发展的空间,实现设计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其重点强调的是对满足顾客需求方式的创新,同时也要兼顾在整个系统推出后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可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

2基于产品服务系统的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

2.1基于pSS的产品设计方法

产品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手段,而任何一件产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人和其他要素的联系,以系统的存在方式才能实现其功能意义。既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产品,针对产品系统中众多相关因素,必须运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优化设计过程。

基于产品服务系统的产品设计的实施可以归纳为六个步骤:一是了解你的用户,挖掘市场需求,找到服务策略的切入点;二是依据你对用户的了解重新构想你的问题,做出准确的用户定义,明确为哪些的用户提供哪类服务;三是通过流程规划、技术分析等确定如何提供服务;四是将一个或多方案进行整理和试样;五是返回到你的用户之间测试并获得反馈;六是设计表现层,也就是系统中的物质载体和服务方式的具体体现。创造因系统产生的关联体验,让用户不断发现惊喜,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受。通过这六个步骤的开展是对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有条理、有步骤地开展设计的全过程。

2.2产品研发阶段的设计分析

系统观的把握是进行产品设计的前提。因为产品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手段,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件产品都可视为一个系统。在针对产品研发分析阶段,要融入系统的设计思想具体实施可分为三个步骤。

功能分析。人们购买产品,最主要的就是购买了一个产品的使用功能。以手机设计为例,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移动通信。作为移动通信工具的同时,手机还衍生出一些其他的功能,比如提供游戏、娱乐等。但无论如何,手机的最主要功能还是提供移动中沟通功能,这一点不会变化。所以在进行产品功能确定时,其目标是把产品所具有的特性按功能的优先级别进行排序,进而确定其特性的优先级别。

操作环境分析。任何产品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还是以手机为例,在安静的环境下,用户接听手机通话没什么问题,但当户外较喧扰的环境时,其接听的功能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产品使用的所有可能的环境都一一分析,制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与设计策略来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不利的环境影响。

综合分析与设计策略的制订。通过对产品的功能与环境的分析,得出必要的分析结论,进而采用最优的设计策略进行产品的具体设计。其目的是把主要的资源用于解决关键性问题,防止资源的浪费。需要采用“资源回收策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针对性地考虑回收利用和处理。

结语

如今,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如何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又能提高自然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是当前人类需要考虑的问题,产品服务系统的引入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我国对于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是基于对产品服务系统理论的学习和认识,真实参与了多项商业实战项目,在理论结合实践情况下总结出的工作经验与体会,为现今产品设计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方向和方法,对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乃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莫里斯产品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赵博,戚彬.系统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张学东.产品系统设计.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3

关键词:面向外观;产品定制设计

0引言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快速发展,各种商品的产量急剧增加,导致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开发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逐渐成为了现代企业的重要战略方向。然而,正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使得定制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假设设计方法不合理,则必然会使得产品难以得到大批量生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的成本。过高的成本会可能会降低产品对于客户的吸引力,从而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的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研究,但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等方面。作为产品重要因素之一的外观定制设计方法,则鲜有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研究。

1面向外观的产品定制模式

外观是客户对于产品直观的第一印象,是企业扩大宣传产品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吸引潜在客户的重要手段。在满足产品应该具备的功能以及良好的工作性能的基础上,符合客户独特审美口味的产品无疑会更加受欢迎。受到产品本身的实际功能和工作性能要求,同类产品的外观造型在总体布局上一般鲜有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观定制产品设计方法的自由发挥空间。这一点在大型工程机械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产品的外观设计是建立在使用功能和性能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面向外观的产品定制模式也相应的与基于产品部件和参数选配的定制模式大相径庭。尽管如此,产品的外观设计又与产品的功能、性能设计有着一定的联系和顺序性。同时,产品的外观设计包涵了造型、色彩和图案等诸多元素。设计外观定制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特点,分清主次,在实际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面向外观的产品定制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前期开发和定制设计。前期开发是企业生产定制产品的必要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客户对于产品的功能、性能以及外观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再根据实际情况与客户相互协商,合理调整定制产品的设计方案,再进行产品的开发生产。在整个定制产品的开发流程中,客户对于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定制产品要想提高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就必须要能够实现大批量规模化的生产以降低成本,而这又客户多种多样的个性化需求相互矛盾。所以定制产品的设计思路应该是既可以大批量生产,又具备各不相同的特色以供客户选择。现代定制产品的基本设计方法是将产品分解为各不相同且相互独立的元素,并为每一个元素设定相应的模块,即所谓产品模块化。用户的定制要求则是选择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元素模块,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组合出最终的定制产品。

2定制产品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按照产品各部分元素的功能和作用可将定制产品分为三种模块,即功能模块、造型模块和装饰模块。其中造型模块和装饰模块均是定制产品外观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

定制产品的总体结构呈树形分布,最顶层是功能层,其次是造型层,底层则是装饰层。这个顺序也表明了定制产品设计时各元素之间的主次关系。面向外观的定制产品设计必须要建立在产品基本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其实现方法主要有配置设计和调整设计两种。

(1)配置设计方法。配置设计是在与产品相对应的配置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外观设计的一种方式。配置规则内容因产品不同而不同,需要企业的设计部门针对该产品领域的相关设计规范而制定,总体上具有三种类型。1)选配规则:即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各定制产品的各元素模块中选择合适的配置方案。该配置方案应该与已定的元素模块相互契合,在结构、尺寸上不应有冲突。2)调整规则:即对于参数可调的定制产品元素模块进行所允许范围内的调整,保证所选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3)路线规则:即根据当前所选的配置方案,确定后续可选定制产品元素模块的路线。由于结构上或者功能上的原因,已经选定的产品元素模块会决定到后续模块的可选与否。上述三类配置设计原则可以交互使用,视产品模块的属性和客户的需求而定。

(2)调整设计方法。通过改变和调整产品某一元素的参数以实现预期的需求和效果是调整设计的基本原理。由于定制产品的功能可调范围一般较小,所以调整设计主要应用与产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在定制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往往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对与产品的造型、色彩和图案等进行调整。产品各元素模块的参数可调范围受到调整规则的限制。

3结束语

面向外观的产品定制设计流程是由实现功能至外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设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设计产品外观。将产品结构视为各元素的组合,并将各组成元素模块化是提高定制产品生产效率,降低单个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业内对于面向外观的产品定制设计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可以提供给客户选择的定制方案也不够丰富,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整个产品的定制过程仿真程度也不高,可视化效果不够理想。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后续外观定制产品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童晟,杨君顺.基于C3D定制模式产品开发平台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7,28(9):134136.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以及对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往往更以主观的眼光挑选符合自我气质与形象的产品外观与造型,这就需要设计不断的创新。一件工业产品所蕴含的文化气质是与其外观设计息息相关的,注重产品所蕴含的文化气质,使得设计师在造型、材料和细节设计上不但要强调形式美,更要在设计中体现产品独有的品格和文化倾向,正所谓“不只寓形于外,更甚蕴心于内”。

目前国内市场的产品外观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特征,例如目前市场上较为流行的智能手机多采用隐藏触摸式设计,在手机外观上正面以大屏幕为主,上端设有镜头和听筒,下端设有中央控制键,侧面设有声音调节按键和锁屏键,都是大同小异,难以打动消费者,虽是新产品,但缺少核心竞争力,多的是价格战、侵权战、维权战……以致于外国人看待中国产品是:复制、廉价产品……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中国产品的国内外形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经营理念落后、企业自身实力局限、设计缺乏创新性等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工业设计曾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对于工业设计一分的投入,可以产生一千分的回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长朱熹同志为某活动题词时提到“设计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战略工具,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

之路。”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创新,而外观设计是产品设计的先导。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全新的、引领潮流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是人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是有目的的计划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也并非凭空产生,它需要广阔的认知基础,而创新总是从模仿开始的,通过类比的桥梁,产生新的创意或新的成果。而设计师总是部分地依赖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又试图突破这些经验,几乎所有的设计者都有着纠缠于这般矛盾之中的困惑和焦虑。

作为从事工业设计的工作者,仅从设计创新方面阐述一下提高产品外观设计创新的方法。产品外观设计的创新方法有许多,其中的模仿法和类比法是较古老而又实用的两种方法。本文就模仿法和类比法的概念、应用方法、意义以及需注意的问题作了剖析,希望能对广大工业设计从业者或即将从事工业设计工作者有所启发。

模仿是设计创新之源和入门之径

模仿是一种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设计思想,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方式和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创造的摇篮。在艺术的起源学说里就有一种模仿说,模仿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无处不在。人们通过模仿,可以启发思路,提供方法,少走弯路,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模仿即摹仿,指“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一般来说,从事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的人首先必须通过一定的模仿,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工业设计专业工作。模仿是强调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优秀技法,以寻找适应自身个性的模式,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修正的基础。模仿又是设计创造的前期准备,为创新提供技术与经验的支持,是设计创新之源和入门之径。创新始于模仿又高于模仿,是模仿的超越。英国浪漫主义美术家康斯泰勃尔认为,形成艺术表现的个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模仿别人的作品再进行选择;二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形成,即临摹和写生,而这两种方式都是以模仿为主来进行的。

模仿是一种设计创新最为便捷而有效的研究方法,设计者在不断的模仿中,完善自我知识构建。在学习工业设计之初,通过模仿可以获得重要的知识经验。现代设计和艺术教育学派包豪斯的创始人罗比乌斯曾说:“我们必须再次成为工匠……在艺术家和工匠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艺术家仅仅是悟性较高的工匠,但工匠的基础对任何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所有创造性作品的主要源泉……”人类文化的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的,任何一种创新和发明都只能在吸取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从某种角度来说,设计相似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只要设计作品在整体上具有设计者自身的见解、构思,并且是以自己特有的表现手段创作完成的,就应当认为具备了独创性。在产品外观设计中,注入令人喜爱的外观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仿生的外观设计更能在审美情趣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子弹头外观的电动机车,给人以疾速之感;鲨鱼式外观的飞机,给人以震慑之感;海豚式外观的塑料玩具则给人以温顺亲切的感觉。可见,在设计上因袭前人,并非不好,重要的是能再创造,就是“青出于兰而胜于兰”,这也是一种完善的过程。有“创意怪杰”之称的BobJill在其著作《不守规则创意》一书的第四章《偷窃是优秀的行为》中就说道:“我并没有创制任何新的形象,他们都是偷窃而来。只不过,在使用时,我赋予全新的内容或以原作者不曾想到的方式来改造他们”。

由此可见,创新的关键不在模仿,只能说模仿可以作为铺路石,重要的是能再创造。“想从‘模仿’切入,还记得一定要从‘创造’的出口出来”,否则就是不高明的甚至蹩脚的“模仿式创作”,再严重一些,就会陷入抄袭的窘境。

模仿设计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在学习和模仿中逐渐理解并掌握技术、质量、创新理论。

第二、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类比,一种把伟大哲学和文化智慧与我们学到并理解的东西进行系统的类比和思考,并产生一些主体的、自由的属于自己的创新。

第三、通过磨合,设计将逐渐从“模仿”中脱离出来,设计实践有了独创的视角并为世界范围所承认,设计评论也有了相当的规模和系统,实践和评论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达到了自由并且独立的方向和目标。

类比是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彩虹桥

只靠学来的熟练,很难产生一种有生命力的作品。模仿获得的技法和经验终归是一种学来的熟练,要产生有生命的作品,必须将其与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认识和人类社会的生活结合并进行设计。

类比创新法,是一种确定两个以上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尺度,把与此有联系的几个相关事物加以对照,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创造。类比是指用待创造对象与某一具有共同属性的已知事物进行对照分析,以便从中获得启示进行创造。它是美国创造学家哥顿提出的,哥顿在搜集了物理、地质、化学和市场学等方面的专家发明创造过程的资料之后,进行了分类编组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专家们的课题研究活动中,能够使创造活动走向成功的一些特殊技巧,就是把乍看上千差万别但并非杂乱无章的事物做类比。他们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对应与类似,同中见异即可得到创造性的结果。

假如设计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能制造出原本不存在的事物,那么类比就是实践该过程的桥梁。类比以案例作品为依托,寻觅、理解并表达出一个设计的主导理念、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从而达到设计创作的目的。它脱胎于模仿,又超越了模仿的学习方法。巴黎美术学院传授古典建筑设计是通过渲染练习和设计快图的方法来进行的。在日复一日的模仿练习中整体地接受这套鉴赏体系和设计能力,这就是整体的学习方法。而类比是采取分析比较的方法,跟那种整体的、感悟式的、内省式的学习方法一样,强调理性的可以拆解和分析的方法。因此,类比不能完全取代模仿,并且是在模仿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更高效率的创新策略。如果说设计是一种综合创造,那么类比则是实现这种综合创造的必备环节和有效方法。通过专业的解析方法,使一般的对案例作品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有效的分析结果所具有的类型抽象特性,可以使设计者获得超越于该案例作品的更具普适性的设计经验,在设计过程中更好的弥合经验与突破、学习与创造的矛盾

纠缠。

类比设计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选择类比对象。类比对象的选择应以现有产品为依据,一般应选择熟悉的对象为类比对象。类比对象应该是生动直观的事物,以便于进行类比。这一步中,联想思维是很重要的,要善于应用联想把表面上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第二、将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的属性。

第三、在第一、第二步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设计创造得出结果。

总结

在产品外观设计中,模仿与创新并不是矛盾的,它们通过类比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设计创造活动中,达到去同求异的终极目的。设计师在工作创造的道路上要不断前进,不要驻足于模仿阶段,要积极的进行类比创造,关注影响产品外观设计的所有因素,运用模仿与类比的创新研究方法,形成独特个性化的语言和设计风格,按照新方法对过去的东西加以重新组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向,产生紧跟潮流、引导市场、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设计,创造出崭新的产品,开创工业设计新的流行时代。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设计语言,达成产品外观设计的最终目标――创新。

成熟的产品外观设计不仅具有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还能以统一的品牌效益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能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惊喜。因此,在商品市场上,产品的外观设计的创新显得非常重要。[5]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消费者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多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于产品外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往往对外观设计平庸或雷同的产品不屑一顾,而对外观设计特点明显并符合自身身份的产品情有独钟。因此,靠创新外观设计征服消费者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大的。产品的外观设计在适应功能设计的前提下,把外观设计和产品工艺、色彩及文化合理有机地融合,实现产品的进一步时尚化、人性化、个性化,这是未来产品外观设计的新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5

【关键词】产品设计;机械结构;使用功能

设计方法是设计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设计实践具有现实性的指导作用,历来为设计界学者所重视。如果缺乏对设计方法与工具的清楚认识,很难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使用,更不利于发展和创造新的方法和工具。通过经典机械结构移植手段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即利用现有工具来进行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设计方法。

一、运用和移植经典机械结构的意义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无数经典的产品与结构形式。虽然设计师不可能深入了解每种机械结构,但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一些特定的机械结构来实现产品功能。按照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师只能向技术人员寻求帮助,过程费时费力,效率相对较低。如果设计师能独立地将所需结构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将较大程度地提高效率。生活中,大到汽车、轮船,小到插座、台灯,都包含了非常精巧的机械结构,不同机械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实现多种复杂的功能要求。将功能特征作为切入点了解和掌握这些机械结构,对设计师而言并不困难。功能分析既是实现功能创新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技术,其将对实体结构的思考转化为对产品功能的思考,以使设计师获得更多元的设计构思。

二、如何移植经典机械结构

在实际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并不是在每次设计新的产品时都具备足够的知识积累,以运用合适的结构实现产品功能,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设计所需要的结构。咨询工程人员固然能得到有用的信息,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给出的建议都过于专业,如果设计师对结构缺乏足够的了解,将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这时,设计师若能从功能入手,探寻功能与结构之间的联系,利用功能上的关联性来寻找相关结构就能实现各种结构的再利用。这种利用功能上的关联性实现结构再利用的方法,就是将机械结构进行移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根据产品设计要求确定功能模块。这一步骤就是将要设计的产品功能拆分成若干简单的功能。例如,要设计一款能大范围供暖的取暖器,可将其拆分为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是发热单元,其作用是产生热量;第二个单元是操控原件,实现对取暖器的控制;第三个单元可设计一个转向模块。前两个功能模块都是取暖器的常规模块,而转向功能在取暖器上并不常见,这时就要将其独立出来,进行创新设计。第二步,根据功能模块来寻找相关联的产品。这一步骤就是根据所需功能模块来寻找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模块的产品。上述例子中将目标锁定在了“转向”这一功能点,将其发散开,便能较为容易地找到电风扇、空调、园林绿化自动喷淋器等能转向的产品的设计结构。第三步,提炼出相关产品中所需的机械结构。在找到具备类似功能模块的产品之后,还要将所需模块提炼出来,研究其对新产品设计的参考价值。电风扇能改变方向是因为后部的传动机构;空调运用导流片的转动来改变风向;园林绿化自动喷淋器则是利用水的压力来推动喷淋器进行周期性转动。将这三个功能结构提取出来,就能得到所需的功能模块原型。第四步,改进机械结构使之应用在新产品上。在得到目标机械结构之后,设计师要对其应用环境进行研究,目标机械结构很多时候能在原有产品上发挥作用,却无法在新的产品上实现设想中的效果。比如电风扇的转向动力源自电动机的驱动,而在取暖器上并没有电动机,因此,相同的结构如果要应用到取暖器上,就要设置额外的动力来源。空调通过导流片来改变风向,而取暖器大多都是采用热辐射的原理将热量散发出来,因此导流片无法应用到取暖器上。同理,园林绿化自动喷淋器的转向结构也无法应用。按照以上四个步骤来进行经典机械结构的移植,并不需完全掌握这些机械结构,设计师只需要了解其功能特征和实现条件,就能将其进行应用,而这是很容易实现的。设计师通过模块化的思维对身边的产品进行分析和提炼,就能不断积累这些功能结构的知识。模块化的思维作为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思维模式,对人们认识和整理复杂的事物能提供较多帮助。

三、运用经典机械结构移植的设计实例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的有效性,笔者将其运用到一款教学用课桌椅的设计上。传统课桌椅一般朝一个方向固定在地面上,不能同时满足教师讲课和前后桌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款能转向的课桌椅,而且转向后也要保证其功能的完整性。下面笔者利用上述设计方法,对这一设计项目进行分析。

(一)功能模块的确立

传统课桌椅可分为两个功能模块,一个是固定支架,一个是支撑台面,仅依靠这两个功能模块并不能实现课桌椅的转向,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新的功能结构来达成这一目的。现设想三种方式(图1)来实现这一功能。方案一是将支撑台面设计成能在竖直方向进行滑动的形式,滑到上端可作为桌面,滑下来就成为椅面;方案二是将桌面和椅面作为整体,通过水平方向上的转动来达成目的;方案三中桌面和椅面同样作为整体,不同之处在于其是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旋转,将桌面变成椅面,将椅面变成桌面。

(二)根据功能模块来关联相关产品

在有了设计方向之后,就可以根据所需的功能模块去寻找相关产品。方案一中运用到了一种滑动机构,其不仅能够滑动,在滑动到两端的位置时还要保持固定,这时可以借鉴千斤顶和固体胶棒的原理,这两者都能在竖直方向伸缩的同时又保持稳定。方案二和方案三都运用到了旋转机构,它们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旋转,而且也需要在两个极端位置保持固定。这与电风扇的摇头功能类似,但电风扇需要电力驱动,故排除。现要寻找到一种简单的机械结构,不需要额外的动力来源,仅靠人力就能完成操作。要实现其转动并不难,难点在于两个端点位置的固定,因此,这里将能够在两点实现固定的功能模块分离出来,作为重点突破对象。生活中这样的结构很多,最典型的有圆珠笔、插线板开关、储存卡插口等。通过以上的发散思维,即使不能找到可以直接套用的机械结构,也能通过思维的延伸对功能模块进行深入挖掘,以得到有关联性的产品,再从这些产品出发提炼出所需的关键部分。

(三)提炼相关产品中所需的功能模块

找到了功能模块上具有关联性的产品后,接下来就要将所需的或相关的功能模块进行分离和提炼。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关联到的产品有千斤顶、固体胶棒、圆珠笔等,现将每一种产品进行分析,得出所需功能模块。普通的液压千斤顶的结构主要包括一大一小两个液压缸。通过管道连接油箱,管道间配上特定的阀门,从而实现其功能;固体胶棒则更为简单,它就是一组螺栓和螺丝,螺栓和外壳保持水平方向上的固定;圆珠笔是典型的push-push结构,按一下,笔尖弹出,再按一下,笔尖收回,依靠内部两个带有斜齿的零件间歇式错位来实现。

(四)改进机械结构

现对上述机械结构进行分析:千斤顶的必要构件包括液压缸、管道、油箱、阀门等部件,要将这些部件应用到课桌椅上具有较大的难度。首先,液压缸和油箱具有较大的体积,而且这些设备一般是使用在工业设备上,安装在一款课桌椅上难免大材小用,也难以体现课桌椅的产品特征。很明显,这种结构在理论上可行,但实际应用会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放弃这种结构,将重点放在圆珠笔结构上。要运用圆珠笔的这种结构,课桌椅的设计必须采用纵向旋转的方式来实现。桌面和椅面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固定在支架上,通过转动来实现课桌和椅子状态的切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两个状态的固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锁定结构必不可少,其要求是在整体桌椅转动时,锁定部件能收起来,而到了两个极限位置,又能弹出来卡住整体桌椅。如果将锁定部件的收缩和整体桌椅的转动两个动作分开进行,技术方面比较容易实现,但会对用户造成不便,因此需要将这两个操作整合在一起,以实现只将整体桌椅转动到一定位置就能自动卡住。要实现以上的设想,就需要在两个操作之间建立起联系,让转动桌椅的动力传递到锁止件上,而锁止件又能在恰当的位置锁住桌椅。将这个过程与按压圆珠笔进行类比,桌椅的两个锁定状态刚好对应圆珠笔笔芯弹出和收缩两个状态,而圆珠笔笔芯伸缩这一结果可以转化成锁止件的伸缩。圆珠笔通过按压就能实现笔芯的伸缩,与之相对应,从椅子状态变成桌子状态时,可以直接用人力转动实现,这个过程类似于圆珠笔笔芯按出的过程。而要将桌子变成椅子,只需按相同的方向稍微旋转,然后放开,就能在重力的作用下实现。这个过程类似于圆珠笔笔芯已经按出去了,再稍微按下去一点它就会弹回来。这样,在一款新产品上便实现了整个机械结构的移植。结语模块化不仅是一种设计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设计师能将其转变为一种思维习惯,将对功能模块移植方法的掌握大有裨益。而功能分析是实现功能创新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产品创新的核心技术。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常见功能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它们广泛的适用性,进而提出一种利用机械结构移植来进行设计的方法,对功能性产品的设计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时迪,厉珺.设计研究方法与工具在不同领域内的定位研究[J].包装工程,2016(4).

[2]成思源,吕瑟,卜研,等.基于功能&结构分析与tRiZ理论集成的产品创新设计[J].包装工程,2016(6).

[3]施进发,游善华,梁锡昌.机械模块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4]刘杰,侯智,廖林清.基于功能分析的产品创新方法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8).

[5]刘和山.典型技术的产品可用性设计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6

关键词:绿色设计;减量化原则;使用寿命;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绿色设计(GreenDesig,又称又称生态设计(eeologiealDesign,面向环境的设计(Designforenvironlnent)等,是指借助产品生命周期中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协调性信息、经济信息),利用并行设计等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

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通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无消耗。

首先,产品本身对于资源的消耗存在于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生产产品时产品本身材料及废料需要消耗资源,另外整个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加工能源也是对资源的消耗;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支持产品正常运行也是需要资源消耗的;产品使用寿命完结,废弃产品也会占用土地、水、空间的资源。如果产品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那么就可以避免或降低产品在制造和废弃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从而实现绿色设计中的减量化原则。

产品从消费者开始使用到被废弃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被称为产品的使用寿命。20世纪初美国流行的一种商业性设计就是以对产品使用寿命的有计划的废止为核心的一种设计观念。他们通过对产品实现功能型、合意型、质量型的废止,人为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刺激人们对资源的过渡开发和浪费。这种设计思想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被后来的绿色设计所取代。产品质量特性保障了功能性和合意性的存在,产品质量特性丧失其他两种特性随即失去,产品使用寿命终结。功能特性是由新技术更新所造成的,是指现有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造成产品使用寿命终结。合意特性是形态变化的结果,是对流行时尚的追求,它是人类喜新厌旧心理的表现。从有计划的废止类型中我们可知,可以通过增加合意型的时间,适度的对产品质量型进行设计,降低功能改进的成本来实现对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虽然每种产品其价值类型不同,其被废弃的原因也不相同,但是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三种特性中的某种特性丧失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出延长产品三种特性的方法就可以实现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延长。

功能性寿命的延长。方式主要体现为下列几种方法:1旧功能向新功能的转换2预设可拓展新功能的接口3主功能丧失后其辅助功能可转移至其他新产品中继续使用。

另一方面,产品被使用的时间和被闲置的时间在整个产品使用寿命中的比例也成为产品节省与否的考量点。现在的大多数产品还是处在一个消费就等于占有的状态,也就是说很多产品本身的使用率对单个用户而言是很低的,我们仍然以占有的形式进行消费的话就大大增加了产品的闲置,从而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浪费。这很像城市的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关系。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经济结构开始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的设计也应满足这一趋势。

对于产品合意型寿命的延长,我们可以通过模块化形式实现用户自主的对产品外观的改变,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外壳的置换来实现产品形态的改观。

对于产品的质量型寿命的延长,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我们应该分析产品本身的使用属性,避免在产品功能与合意方面已经废止的情况下仍具有较高的质量;另一方面避免产品功能与合意依然有效的情况下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废止。

其次,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进程,各类产品被过分细分,我们可以注意到现在一个个人或家庭所拥有和使用的产品种类远远超过上个世纪。但是很多产品的功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只是因为增加对局部环境的适应性就产生了很多细分产品,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明显违反了减量化原则。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增加了产品生产、使用、废弃中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对产品存在环境也造成了浪费,主要是指产品存在的空间因素。空间因素的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人数激增,人均土地占有面积急速减少的情况下逐渐显现并日益重要的。空间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主要体现在产品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环境对产品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为空间是产品存在的必要资源需要节省和充分利用;另外一方面空间环境是对产品功能和形式的限制,它需要产品具有与它相对的适应性。

产品空间适应性的提高。对某一产品来讲其使用环境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就是产品在使用状态下所存在的空间环境的特定性。只有产品与使用环境相和谐才能达成消费者最佳的产品使用效果,但同类产品的分类过细就会有浪费的嫌疑,比如家用吸尘器可分为室内地面吸尘器(拖把式)和桌面吸尘器(手持式)以及家用车载吸尘器,由于针对的使用环境过于狭窄人们常常需要购买两种以上的家用吸尘器,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如果在不降低产品使用效果的情况下,增加产品对不同空间的适应性就是对空间的绿色设计。

对于空间的利用主要体现为减少产品个体对空间的占用,通过功能的转换实现空间的单位时间内的再利用。产品设计的空间因素主要涉及下面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人均面积日趋紧张的家庭住宅中的浴室空间中的浴缸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浴缸在不大的浴室中所占有的空间多少就成为了很重要的因素。浴缸的使用时间是很短暂的,闲置情况下其实是对浴室空间的一种浪费。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和材料的改进实现折叠结构,从而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减少对空间资源的占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功能的可转换性设计,将浴缸转作储藏、支撑等其他功能。模块化设计就是绿色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的模块化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将产品的某些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统,将这个子系统作为通用性的模块与其他产品要素进行多种组合,构成新的系统,产生多种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系列产品。模块化设计同时满足产品的功能属性和环境属性,一方面可以缩短产品研发与制造周期,增加产品系列,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方便重用、升级、维修和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和处理。

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将产品当做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的更新换代。收集、物流、清洗消毒等需要再次消耗资源。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7

   关键词: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引 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1、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i2221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

(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

(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1 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 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

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文献[11]将语义设计网作为设计工具,在其开发的活性语义设计网aSK中,采用结点和线条组成的网络描述设计,结点表示元件化的单元(如设计任务、功能、构件或加工设备等),线条用以调整和定义结点间不同的语义关系,由此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结果预先建立模型,使早期设计要求的定义到每一个结构的具体描述均可由关系间的定义表达,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1.3 “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方法学的观点出发,将明确了设计任务后的设计工作分为三步:1)获取功能和功能结构(简称为“功能”);2)寻找效应(简称为“效应”);3)寻找结构(简称为“构形规则”)。并用下述四种策略描述机械产品构思阶段的工作流程:策略1:分别考虑“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因此,可以在各个工作步骤中分别创建变型方案,由此产生广泛的原理解谱。策略2:“效应”与“构形规则”(包括设计者创建的规则)关联,单独考虑功能(通常与设计任务相关)。此时,辨别典型的构形规则及其所属效应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产生的方案谱远远少于策略1的方案谱。策略3:“功能”、“效应”、“构形规则”三者密切相关。适用于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间没有选择余地、具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如超小型机械、特大型机械、价值高的功能零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零部件等等。策略4:针对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化求解。该策略从已有的零件出发,通过零件间不同的排序和连接,获得预期功能。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8

关键词: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质量功能展开;六西格玛设计;田口方法

中图分类号:tH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044-02

1萃智理论(tRiZ)

萃智理论是前苏联发明专家阿奇舒勒穷其毕生精力研究、完善和发明的。tRiZ理论是在现有科学技术基础上、面向技术工程师的创新问题的解决工具,拥有一套由创新工具组成的创新发明解决体系。只要对tRiZ理论深刻理解,就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萃智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在工作中不论是一个单独的零件,还是相对较难的攻关课题,其问题的解决都不是偶然的,它的内在解决方法都是有章可循的;二是一个问题解决思路或方法在其他领域的重复应用;三是纷繁复杂的技术解决系统的无序性和离散性问题可以通过tRiZ理论来解决。

萃智理论的基本特征:tRiZ理论能够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发现设计工作的内在联系,既不局限固有思维,也不局限现有的已掌握的知识,tRiZ独有的方法和高效的解决新问题的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效率大大提升。“你可以等待几十年获得顿悟,也可以用tRiZ理论用10分钟解决各种设计难题。”这句话准确而客观地概括了萃智理论的在产品设计中的神奇功效:我们习惯从某个角度看问题,但萃智理论能够帮助工程技术人员突破传统视角,从不同角度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萃智理论的主要内容: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和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76个标准解决方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科学和技术效应数据库。

推荐萃智理论的缘由:tRiZ理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帮助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产品设计中的各种难题,有效运用先进的设计工具,消除工程师在产品设计中的困惑:

(1)技术创新离不开企业发展,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tRiZ理论的全面应用,能够坚定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的信心,采取切实的行动,解决设计难题;(2)全面揭示工程技术人员在产品设计中的客观规律,借助科学、高效、实用的设计工具,解决设计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办法;(3)能够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打开产品设计中所遇到问题的神秘面纱,确保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够务实,进而使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质量才能有所突破;(4)能够帮助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关键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效率,确保问题快速解决;(5)新品开发的4个阶段:幼年期、快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新技术、新产品,工程技术都应该尽快推进到它的成熟期,这是现代企业和工程设计的使命;(6)工程技术人员可以自觉实施自己的创新设计,使用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实现工程技术人员的自主设计;(7)tRiZ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方向,开阔工程技术人员的视野,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提高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效率和质量;(8)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只有培养出高技能的技术人才,才能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创新团队。

2tRiZ、QFD、Doe联合应用

在六西格玛设计中,如何将顾客的需求转化为可量化的设计特性是一个良好的设计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质量功能展开(QFD)可以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可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实验设计(Doe包括经典实验设计和田口方法)可以解决具体怎么做的问题,将三者进行有机的集成,为六西格玛设计提供强有力的集成化支持工具。

六西格玛设计就是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准确分析客户图纸,把握产品的功能需求,对新产品、新工艺进行正确设计,确保产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它的目标成本,同时设计人员要有前瞻性,要保证产品在客户有新的要求下能够满足。准确理解六西格玛设计能够帮助工程设计人员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提高设计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客户与企业双赢。

质量功能展开(QFD)是一种科学的解决客户需求的有效工具,它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帮助工程设计人员正确理解客户的需求,确保新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客户的需求能够被正确解读,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多余的功能浪费技术人员过多的精力。

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离不开必要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Doe就是以相关数学理论为基础,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确保产品设计满足功能需求。

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需要现场实施才能转化为客户需求的产品,其中质量控制必不可少,这就必然涉及到线内和线外质量控制,田口理论的线外质量控制,即设计质量尤为重要,包括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其中参数设计是重点。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内设计质量决定着产品的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能否实现,同时线内质量控制即生产现场的质量控制也不容小觑。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新品的设计目标。

QFD、tRiZ理论、田口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工作,但它们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它们的联合应用,为产品设计人员提供了有力工具。QFD的应用,可使新品设计在最大限度上满足顾客需求,但它无法向工程设计人员提供解决产品设计问题的具体方法,而tRiZ理论的应用,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QFD遇到的难题,二者互为补充,使工程设计人员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但它们也存在缺陷,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参数选择也是一个难题,而参数设计是Doe的核心,是对QFD和tRiZ的有力补充,同时Doe存在的不足也能通过QFD和tRiZ来弥补。

3结语

萃智理论、QFD、田口方法的联合应用,拓宽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思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不懈钻研,开发出全面满足顾客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改进和新品研发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mazurGlennH.Voiceofcustomeranalysis:amodemsystemoffront-endQFDtoolswithcasestudies[J].annualqualitycongresstransactions,1997,(9):486-495.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9

[关键词]概念产品功能技术矩阵创新设计方法

为了更好地规划公司发展战略,更早地预判市场需求趋势,使设计更具超前性、更具竞争力,概念设计应运而生。“概念设计”最早于1984年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提出,他们认为:在确定设计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出求解方案,一部分的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1]。概念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类似于生物的基因,从质的层面决定产品的品质[2]。各大知名厂商诸如伊莱克斯、飞利浦、苹果、宝马等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领域的概念设计实验,并定期推出概念产品展示活动,以求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需求与动向,在产品竞争中立于引领地位,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对概念产品设计理论研究的主体为高校,主要有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主要的理论基础有tRiZ、aD、QFD(质量功能配置理论)理论,国家863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资助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课题。

浙江大学的冯培恩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陈泳基于仿生学对概念产品设计方法学进行了探索,为建立基于遗传和重组的技术产品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的新理论和方法做了探索性工作。

河北工业大学的檀润华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王永山基于QFD及tRiZ理论对概念产品设计进行了研究,将QFD与tRiZ有机的结合,应用QFD解决设计中做什么的问题(what),应用tRiZ解决设计中如何做的问题(How),提升产品创新性。

以上对概念设计开发设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了成效和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品未来概念仅仅从技术进化规律层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元、动态变化的,对未来需求的预测需要从文化、能源、环境等综合大环境角度进行研究;tRiZ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很有效,但对建立丰富的、多元化的概念路线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此外现代产品的需求分析分为显性需求分析和隐性需求分析两个层面,苹果公司、微软公司、谷歌公司所创造的极富想象力的新产品显现出对隐性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而上述研究都没有涉及如何在概念产品研发中进行隐性需求分析。

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并在需求分析阶段引入tRiZ预测技术与未来预测理论相结合,针对隐性需求分析进行相应研究。

功能技术矩阵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格,它将产品所有分功能及其对应的所有可能实现途径罗列其中,设计者可以借助于功能技术矩阵进行各种组合,从中形成实现产品总功能的原理方案。功能技术矩阵为丰富产品开发方案、开拓设计思路、进行方案评价提供了有效解决模式。

tRiZ起源于前苏联,是俄语“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前苏联著名发明家阿奇舒勒所领导的研究机构为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分析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法则,形成了一套tRiZ理论体系(见图1)[3]。此外,阿奇舒勒发现,技术从结构上可以进行进化,并总结出进化的趋势,该进化趋势概括出:技术系统是按照刚体单铰链多铰链柔性体液体/气体场的趋势进化,我们可以据此总结现在的产品技术处于技术进化中的何种阶段,并预测出该技术进化的趋势,从而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例如,海尔集团等就在积极研发替代机械洗衣的利用水电解与超声波震荡相结合的新型洗衣机,这种新型洗衣机符合tRiZ技术进化趋势,能够实现省水、省电、省洗衣剂的要求。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GB-K-11-05)。

tRiZ有三种工具:①39个通用过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②物质—场模型和76个标准解;③效应原理解[4]。

图1tRiZ理论体系关系

2基于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

在概念产品设计过程中,对未来需求的准确预测是成功的起点,准确的设计定位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单纯利用现有的科技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了,苹果、Google等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的产品研发必需具有超前意识,产品开发的模式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此同时,如何将未来的需求用最低的成本、最令消费者满意的形式进行展现也是概念产品开发取得成功的另一关键。

隐性需求是与显性需求相对的,隐性需求可以通过一定的转化过程而表现为显性需求从而被企业和用户认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几大企业甚至提出引导消费者生活习惯的设计口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挖掘隐性需求成为设计师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本课题在研究概念产品开发的需求分析过程中,引入需求预测概念——即通过tRiZ预测理论及未来环境预测、归纳,发掘用户的隐性需求,以提升产品开发的创新性。

tRiZ技术进化理论中包含10条定律(或模式)与多条进化路线。这里的10条定律是指技术进化的10个方向。技术进化路线指出了某种技术进化的状态序列,实质是技术如何从一种状态移动到另一种新的状态,新旧状态所完成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性能极限提高,或成本降低,即产品沿进化路线进化的过程是新旧技术更替的过程。基于当前的产品技术所处的状态,按照进化路线,通过设计,可使其移动到新的状态。基于tRiZ中技术进化理论的预测结果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新产品开发战略机遇。

对未来进行预测,主要通过分析推导得出预期的环境变化、用户使用变化、审美、价值观变化等。这要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咨询、了解相关专家的科研预测成果,并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调研,在后续的概念产品方案评价阶段对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于新产品中的提案进行中立环境下分析。在确定了用户的需求之后,如何将需求转换为结构随之成为概念产品开发的关键,此过程也称为求解过程,并且解的数量不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对解进行评价、取舍。在系统论设计方法的指导下,本研究综合产品开发中的单项技术、理论,并融入相关的预测技术,将功能技术矩阵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理论相结合,以得到新型创新设计解决模式,对概念创新设计提出新思路、指导一般性概念产品设计。

应用于具体的概念产品开发过程中,本理论的操作流程为:获取需求信息需求转换为功能功能转换为结构方案评价。在此过程中,主要基于功能技术矩阵模型进行产品开发,运用tRiZ理论进行开发定位技术性预测、方案具体求解、方案评价。

2.1需求设计

获取需求信息:为获得最充分、最全面的需求信息,产品研发团队应对消费者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进行必要的访谈与产品使用观察实验;同时,设计师进行产品试用、专家访谈,以寻求产品缺陷及消费者潜在的需求。

获取隐性需求:隐性需求是指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客观存在的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是设计师本人通过敏锐的感觉能力、训练有素并且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头脑产生出的需求信息。

隐性需求是概念产品赢得未来市场的基础,是概念产品研发的重中之重。获取隐性需求的关键是进行未来预测,这要求我们要洞悉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的生活习惯、科技的动向、人们的审美等等,tRiZ中的技术进化理论为我们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未来预测的可能。

2.2需求转换为功能功能转换为结构

按功能论设计方法进行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整理、形成功能技术矩阵。与传统建立功能技术矩阵的方式不同,本研究模式融合了tRiZ创新理论原理(见图2),可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提出尽可能多的、有效的设计方案,正确反映设计提案的成本与设计品质,为设计师及企业决策者提供清晰的选择提案,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设计方案的商业成功率、提升产品品质。

图2tRiZ创新原理

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建立功能技术矩阵过程中,先将前期的需求设计结果表述为具体的总体功能和分功能(与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不同,本研发模式为先确定理想的结果,不考虑具体的实现技术),运用tRiZ创新理论原理生成框架式的广义上的解,再把设计知识、制造知识、商业运作知识等诸多方面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更广度范围内的创新设计方案,建立反映成本、设计品质、实现途径技术先进性等选项的概念产品设计方案多维矩阵模型(见图3),然后按照设定的权重对每个方案进行评分(公式参照式(1)),评分最高的选定为设计方案,进行产品量产、推广。

Si=ΣkjCii(i=1,2,…n;j=1,2,…m)式(1)

其中:

Si——第i项方案的综合评分;

j——表示产品研发评价特性的指标个数;

kj——评价指标为j时所对应的权重值;

i——产品分功能项;

i——可以实现产品分功能i项的技术途径项;

Cii——多维矩阵模型中可以实现产品分功能i项的技术途径项i的分值。

图3概念产品设计方案多维矩阵模型

在利用“基于tRiZ、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过程中,进行功能转换时,会遇到各种技术矛盾或物理矛盾,tRiZ技术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融合本多维矩阵模型的方案评价体系,按如下步骤进行:

(1)进行问题分析;

(2)确定理想状态产品所要具备的功能,包括总功能及各个分功能;

(3)查找效应库,解决各功能需求;

(4)对所得出的各个方案选取成本、技术先进性、品质、美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前文提到的方案权重综合评价公式进行评分,优选分值最高的方案。

产品的设计方法篇10

关键词:非对称;造型;审美方式;设计方法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093-03

theexploringoftheReasonandthemethodofasymmetricintheproductDesign

YinXiao-chen,ZHanGZhao-peng,SUnGuan-dong,LiUYu-qi(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theusingofasymmetricmodellingcanbeseeneverywhereinourdailylife,itsuniqueaestheticfeaturesbringstopeople’svisualaestheticdonotinferiorpuresymmetry.tothemethodofdesignofasymmetricmodelcarriesonthepreliminarilyexploration,andfindsoutthecorrespondeddesignaestheticreasons,thedevelopmenttrendanddesignprinciples.analyzethecausesofasymmetricfromthreeaspectsofthefunctionalityoftheproductitself,thesocialculturebackgroundandemotionalfactorswhichthroughtheanalysisofclassicaldesignstyle.itisconcludedtheapplicationprinciplesofasymmetricalinthemodellingdesignanddifferentaestheticwaysofasymmetricalinproductdesign,fortherationaluseofasymmetricdesigninproductmodelingdesignprovidesapreliminaryreferencevalue.

Keywords:asymmetric;modelling;theaestheticway;designmethod

internet:.cn

谈及非对称,就不得不谈及对称,非对称衍生于对称之中,是相对于对称而存在的。对称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匀称的球体,漂亮的雪花,生物体的对称结构。从更高的层次上说,对称性是自然界的物质和过程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包括事物在现象上的相同性,形态上的对应性,性质上的一致性,结构上的重复性以及规律稳定性。对称,其实就是数学的和谐之美,是一种理性之美,而对称就恰恰是具备了秩序、匀称、确定性等特征,最具代表的可以说是Julia集图形。但是,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对称性不是自然界中唯一的物质形态,秩序的破环产生了非秩序,进而又为了新秩序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如此反复,亦交织出一幅对称与非对称共同存在的动态和谐之美。非对称性设计在秩序之余,为世界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感动与另类之美,同样在工业设计之中,非对称性手法的运用也会给产品造型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一、对称与非对称的界定

当我们面对着天安门驻足仰望的时候,当我们踏完三百九十二级阶梯登上中山陵回身俯视的时候,无不在崇畏先驱领袖之余感慨城墙阶梯的庄严肃穆。二者无一例外都采用的是对称式的结构造型,具有庄严沉稳和秩序感。《牛津词典》中说,对称是一种结构,它使物体能够被分割成形状与大小相同的若干部分,或者是物体关于边界和中心的类似重复。我们常见的对称关系主要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轴对称多为左右对称,包括左右对称的立体结构,如对称的建筑物与工业产品,和平面几何对称图形,例如矩形、等腰三角形和椭圆均属此列;中心对称常见的有太极阴阳图和正多面体的造型。

与之相反,非对称就是不具备上述特点的事物造型。可是说到工业产品的造型,往往不存在绝对的对称设计,非对称性总会在不经意之间被我们发现,那么如此对称与非对称的界定似乎就变得模糊起来了。比如我们熟悉的汽车造型设计(图1),说它是对称设计,从正前方看确实是左右对称的,可是如果从车身侧面来看,前后却又是不对称的;再比如图2这把由荷兰设计师设计的不对称雨伞造型,解决了在狂风暴雨之中容易出现伞面反转的问题。虽然此设计以不对称为显著特点,可是如果从其俯视图看去,却又是可以很容易发现对称结构的存在。

是故,针对产品造型中的非对称性设计需要有一个界定性的说明。工业产品造型中的非对称性是相对于该类产品的传统和主流造型而言的。非对称性设计的融入要使得产品造型有别于以往的主流造型,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是打破原有常规的对称性设计方式的新型设计。所以,谈到产品造型中的非对称性设计的时候,除了具备纯粹非对称造型以外,其他的都是相对传统主流设计而言的,是那些新奇的很容易夺到我们眼球的设计。

二、造型设计中的对称与非对称形成的原因

(一)功能性导致的非对称设计

产品的结构与造型往往会受到功能的限制,而合理的设计必须要遵循产品的功能性。首先要满足其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之上再实现其审美价值,这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而有些设计,比如汽车整体内饰(图3),由于要考虑空间利用率、驾驶者能更好的操作和观察侧边路况,就必须采用非对称的设计方式。

图4这款极智G1900游戏鼠标机身与以往对称鼠标设计不同,为非对称式设计,为习惯右手操作的用户使用,从使用功能的角度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操作体验,更加符合人机工学。

(二)审美标准的社会原因

对称性与非对称性属于审美观念中的一种,而审美观念与社会、政治、道德、经济及哲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就会成为某一社会群体所共同认可并遵守的审美准则。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社会背景都会对设计的审美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此借对美的追求来平衡社会本身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便不能够像动物一样的随心所欲,所以精神压抑是人类为文明付出的代价,而艺术创作和对美的追求恰恰是人类发泄情绪压抑最好的出口,那么不同的社会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来平衡社会文明带来的各种失衡。

众所周知,明式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特点用四个字概括为“简、厚、精、雅”,造型简练、风格清新、制作精巧。明式家具形成这种简约洗练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回到当时的明朝社会我们可以发现,明朝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整体经济繁荣。虽然明朝前期实施了“海禁”政策,但隆庆之后,“海禁”大开,明朝的经济贸易十分自由。随着郑和下西洋,重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全世界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等商品,几乎全是中国垄断。面对当时的繁荣市场,繁琐的装饰风格会加重人们的审美负担,于是便形成一致的偏爱简约素雅的风格,以此来使社会的审美心理达到平衡。相比之下,清朝由于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自认为中华物力雄厚,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贸易,于是常年的闭关锁国,使得社会经济仍停滞在简单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人们同样为了追求审美上的平衡就逐渐形成了雕饰繁复、富贵华丽的审美风格。

时光荏苒,岁值今日,当今中国由于处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大环境下,市场的多元化导致经济空前繁荣。工业信息一体化,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众的审美又重新趋向于了简约精美,并且形成一大趋势。

相同的,对称与非对称的设计风格也是一种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审美平衡机制。现今的设计审美标准趋势更加倾向于简约,内涵化和个性化,这是与当今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而非对称性的设计是个性化中最典型的代表。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工业产品,人们渴望能够发现可以让自己拥有独特标签的产品或者更人性化的使用体验,以便逃离工业社会批量化大生产对自我产生的淹没效应,更加突出自己的存在感和与众不同来。而非对称性设计理念正好是符合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的需求。

(三)情感在造型设计中对非对称性的作用

对称性设计是秩序与理性设计的结果,相反的,如果打破了原有的理性与秩序就会出现非理性的不对称性来。理性更加强调科学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对称结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叠加性,能更好的减少随意带来的混乱和额外成本的消耗;非理性则更加浪漫,更强调情感的作用,恣意而且给人新的可能。

德国设计追求科学严谨,设计中处处体现着理性给人带来的震撼。图5是德国设计师华根菲尔德设计的包豪斯台灯,由理性带来的秩序感和对称性特点显而易见。

与此相反,法国是浪漫之国度,很多经典的设计都体现着由非理性带来的不对称造型。图6是法国设计鬼才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座椅。他的设计追求简约,突破常规,处处可见不对称带给人的自然与惊喜。

三、非对称在造型设计中的方法探究

(一)非对称性设计的原则

首先,非对称性设计元素是一种时尚潮流的趋势,但绝不会成为主流的审美观。仿佛冥冥之中造物主就告知了我们,秩序和谐之美就是终极之美,从人类文明之初就在追求这种和谐之美,例如马家窑文化里的旋纹双耳尖底瓶,瓶身本身的对称结构与双耳左右的对称放置,不仅方便使用而且也十分美观。时至今日,这种追求和谐对称的造型设计依然在影响着设计师们,俨然是在一直霸占着主流审美的宝座。非对称性设计的存在是为了打破对称设计的单一感,为所谓之“完美”趋向于更加完美服务,它登不上审美之巅的王座,却是这国度之中不可或缺的将才。

其次,非对称性设计要有非理性的参与。新奇感的产生永远是源于对旧有事物的无聊与不满,这里面含有着强烈的人的情感,它是冲动的,非理性的,渴望打破原有秩序看到新鲜事物的欲望。在这打破原有秩序的过程之中,各种可能都会存在,其中最受大众欢迎的或者具有潜在发展空间的新可能逐渐会形成一种趋势,而这种面对未来有指向性的追求乃为时尚之母。而非对称性之美亦孕育其中。

再者,非对称性要有理性思维的约束。单纯的非理性不足以构成我们心目中渴望之美,虽然它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可能,但是滥用无度则会陷入混乱之中。我们需要用理性来约束这种可能蕴涵着创造力的非理性,使之不会越出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落实到实际的产品造型之中,非对称性的设计不能够是盲目的,它要受到产品结构功能与加工工艺的限制而且同时要能够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和谐之美来。

(二)非对称性审美的两种方式

非对称性审美的第一种方式是单纯的具有审美价值。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纯粹的为了审美价值而采用的非对称设计。如果在产品的造型不会影响其实用功能和装配、拆卸维修的前提下,可以完全为了追求视觉上的个性化审美而采用恰当的非对称性设计。也就是说这种非对称性的使用不是非用不可的,但是这种非对称性造型的融入会让产品增添一种令人更加激动的审美体验。图7是三星Sa950显示器,除了机身的超薄设计,支腿也是采用了非对称设计。虽然视觉上容易让人担心它的倾斜,但是实际上机身非常稳固,这是在实现其实际功能的前提下将不对称设计融入其中,使这种别样美感发挥到了极致。

另外一种方式则是非对称性设计为审美价值与功能性价值相叠加的结果。这种非对称性设计要首先考虑到产品本身的实际情况,包括功能、材料与加工工艺等,然后再赋予其相应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非对称性造型,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方法,也是统一功能与审美最初的步骤,此层功力尚有待升级。相比之下更加高级的一种形式则是二者有机的叠加,功能性结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和非对称的性质,它是一种结构与非对称性审美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呈现。如图8,是由保时捷为林德设计的前移式叉车,其造型流畅,品质感突出,侧边的非居中的开口处不仅方便操作者的进出而且也很好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结构到操作性能上都很好的符合人机工学。从护顶架到支架,从支架到车身,此设计在很好的实现了结构和操作性能的同时,非对称性的造型也十分明显,使其更添加了一种精致灵巧的动态美。

四、结束语

通过对经典设计的的整理和归纳,并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分析出非对称设计的特点,并找寻出包含非对称性在内的设计风格出现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此为立足点,进而对非对称性设计存在的形式与运用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究,这对以后在产品造型设计中合理运用这一方法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田鹏.数学的对称美及其作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

[2](美)徐一鸿.可畏的对称[m].张礼,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许喜华.论产品设计的文化本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4]高峰.中国明式家具产生的历史背景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03).

[5]邵晓峰.宋代家具:明式家具之源[J].艺术百家,2007(05).

[6]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8]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