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产业规划十篇能源产业规划十篇

能源产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28

能源产业规划篇1

一、概述

工业企业是能源的直接使用者,我国的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5%以上。由于企业内部相当数量的用能设备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产品,因此能耗高、效率低是普追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也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所浪费的能源总量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因此搞好节能工作的关键在企业。企业实行科学管理,采用节能先进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两个基本手段。在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加强企业能源科学管理,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是获得节能效果的重要途径。实现能源的科学管理,一条主要的途径是逐步从传统的管理方法过渡到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分析本地区本部门的用能过程和规律、系统地采集数据,运用数学模型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实现能源管理的定量化、最优化。以最少的能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世界各国对能源系统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取得迅速进展,纷纷开展对能源规划、能源需求与供应、能源政策与战略的研究,制定了国家、地区、部门的能源规划,相应地建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数学模型,有的已成为制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t2.3〕。我国在能源系统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已初步建立了国家能源模型及一些分地区、部门的能源模型〔。所有这些研究为促进我国能源管理的科学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运用能源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探索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宏观生产一能源规划及管理的科学决策方法,建立一个针对企业特点、功能全面、求解方便、实用型的企业能源一经济规划模型系统,其目的是使企业以最小的能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将能源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用于企业的生产、用能管理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二、企业能源经济规划模型总体结构

企业能源经济规划模型(eeepm)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这是由企业宏观生产指标,企业投入产出模型(ei/om)、企业能源经济综合优化模型(eeeom)和政策分析与方案评价模型(papem)所构成。eeepm系统是将企业的生产指标向量,输人投人产出模型,用来求出在计划年份为满足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及原材料总量,以及本企业产品对各种能源的直接和完全消耗,明确企业各生产环节的能耗情况,用以分析生产系统内部的薄弱环节,明确节能改造途径。同时投人产出模型可求得产品的能值(完全综合能耗系数),以作为优化模型中的目标函数之一—能耗目标的指标系数。在企业能源经济综合优化模型中,综合考虑了企业产值(或利润)、能耗及环境保护等多个目标,可求得在满足环保要求下产值(或利润)及能耗指标均较理想时企业的产品结构—最佳生产结构。将这一信息反馈给投入产出模型,求得在最佳生产结构下能源需求预测值。最后的政策分析与方案评价模型,则是分析各种政策变化、市场变化、企业内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等,对企业最佳生产结构的影响,以求得在内外部情况变化时新的最佳生产结构。eeepm具有如下功能:1.模拟企业生产过程,建立产品的投入产出表、进而进行投人产出分析,求取产品的能耗,找出系统内部的薄弱环节,明确系统节能改造途径。2.迅速、准确地提供不同条件和不同目标下的最优生产方案。同时可以优选出使企业经济指标和能耗指标均较理想时的满意解,为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安排提供参考方案。3.对给定方案或现行政策进行分析评价。预测产品的市场突变及某些政策、措施的执行对最优方案所带来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应变的参考。4.分析由于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节能措施实施后对企业最佳生产结构的影响,输出各能流的影子价格,评价各节能措施的可行性。

三、子模型的建立

1.企业投入产出模型(el/om)投人产出分析是能源系统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eeepm中投入产出模型的主要功能是建立企业的投人产出表;预测企业生产对各种能源及原材料的需求量;分析主要产品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以便寻求系统的薄弱环节;计算产品的综合能耗系数和产品能值,以作为能源经济优化模型中能耗目标的指标系数。所有这些分析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在el/om中采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其表式如表l所示。表中各元素的下标ij表示第j种产品生产中需消耗的第i种产品(或能源、或外购物资)的数量。表中的从n、L分别表示企业产品、能源及外购物资的数目。投人产出模型的基本数学表达式为(式略)式中X为企业总产品列向最,i为kxk阶单位阵;Y为企业最终产品(商品)列向量;G二为能源需求列向最,GL为外购物资需求列向量,a为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e为对能源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D为对外豹物资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几只要已知企业最终产品产量指标即企业宏观生产指标Y,就可借助于式(「l)完成投入产出分析过程。2.企业能源经济编合优化棋型(eeeom)eeepm系统中的能源经济综合优化模型(eeeom)是以实际的生产流程系统为基础,以反映生产系统中各物资平衡关系的投人产出表为出发点,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的经济(产值或利润)、能耗、环保等多个目标,其实质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确定较为合理的生产结构,使各目标综合考虑的效果最佳。在该模型中,以投入产出表中企业中间产品的产量作为决策变量,考虑了产品的市场需求、能源的供应和需求、外购原材料的供应和需求、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设备的生产能力及决策变量非负等六大类的约束。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式略)3.政策分析与方案评价模型(papem)eeepm系统中的政策分析与方案评价模型(papem)的主要功能是在eeeom给出的满意解之后,分析某种政策的改变或某些措施的实施对最优解的影响,与eeeom相关联,.重新给出改变后的最佳生产结构。政策的改变和措施的实施主要指生产指标的变化,能源政策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市场突变、生产工艺的改进、节能设备的利用或其它节能措施的实施等。papem的特点是与决策者密切相关,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与决策者或系统分析人员不断交换信息。由于papem所要解决的问题很难用一组数学式子来表达,在本模型系统中,借助于投入产出消耗系数表及eeeom,将生产过程及外界的突变转化为eeeom中各项参数的变化,以人机对话的形式,按决策者的要求输入所改变的参数值及其在eeeom中的位置,返回eeeom,求得参数改变后新的最佳生产结构。在算法及程序设计中,设置了多方案运算软件,以完成papem的功能。该模型的思路及求解过程,(图略)

四、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算法及程序设计

鉴于上述,企业能源经济综合优化模型共用三个目标函数,且目标函数之间是相互予盾的,不可能求得绝对的最优解,问题的关健在于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找出符合实际的满意解。多目标决策方法很多,有的用千求解大规模能源规划模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本文针对所构造的eeeom,设计了改进的目标参数规划(mGpp)法,可以利用一般的线性规划单纯形两阶段法,计算出同时考虑两个目标的一系列可行解。该法尤其适用于不带有mpS数学规划软件包的小型徽机,对于求解大规模双目标线性规划能源模型,易有独特的优越性。运用mGpp法求解eeeom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三个目标中的污染目标化成约束,取一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最作为约束值,从而使原问题(2)化成双目标问题。而后用mGpp法,求解该双目标问题的一组非劣解。mGpp算法的实质,是首先分别求解出仅考虑一个目标函数时的最优解(理想点),使实际目标值与理想点的偏差作为新的目标函数,再考虑两个目标的要求程度不同,加入一组目标参数(权系数),求得一组(全部的)有效解。运用mGpp法,最终将原问题(2)转化为求解下述单目标线性规划问题。(式略)利用式(3)的模型,可以很方便地求得原问题(2)的一组或全部有效解,其有效解的集合如图(3)所示,图中D点为由pmax和emi。组成的理想工况,曲线aB为有效解的集合,决策者可以由此选取满意的有效解,图中的C点为距理想点偏差最小的有效解。mGpp模型能方便地将双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可利用一般的单目标规划的算法及软件解决双目标问题。同时,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及灵敏度分析,也可用于mGpp的求解过程。该方法概念简单,求解方便,特别对于求解大规模双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根据上述模型,作者编制了大型多功能单目标线性规划软件(Lp)及双目标模型算法软件(mGpp)。设置Lp软件的目的是为了求解问题(4)、(5),mGpp软件用于求解问题(3)的全部有效解。该软件系统用FoRtRan一77语言编写,共有语句2381条。在程序调试过程中通过不同规模的单目标和双目标线性规划问题的反复求解和调试,现已在iBm一pC/Xt及其兼容机上投人使用。实践证明,该软件适用于求解任何规模(只要内存足够)的单目标和双目标线性规划问题,同时可提供大t的后验分析信息,进行多方案运算。

能源产业规划篇2

 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原则批准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完成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需要十多万亿的巨额投资。投资从哪里来,是一个必须给予认真回答的重要问题。没有稳定的足够的安全的投资来源,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就失去了可靠的资金支持,将会影响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一节中明确提出:“发展创业投资,做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抓紧加快做好产业投资基金的试点工作是十分紧迫的一件事,因为它将有利于加快发展直接投资,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拓宽资金入市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国家急需的重点产业,以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已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当然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摆在我们面前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分艰巨、任务相当繁重。惟有坚持改革,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开展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既是金融体制改革组成部分,也是投资体制改革重要内容。对于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开拓新的途径。

  当前,经国家批准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刚刚开始,范围规模都不大,可以说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由于目前关于产业投资基金问题我们还没有立法,在实际运作中,已有一些投资机构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采取迂回的方法,谨慎地推动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实际操作过程中,投资机构基本上都是采用间接模式进行,有意绕过现有体制和法规的束缚和障碍。

   基金是一种投资工具。基金产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一起共同组成现代金融体系。产业投资基金是指直接投资于产业领域的投资基金品种。按投资阶段和领域不同,产业投资基金划分为创业投资基金、企业重组基金、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也有将产业投资基金划分为高科技产业基金、支柱产业基金、基础产设施业基金的。所谓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是指投资于能源、原材料、运输与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未上市企业的一种产业投资基金品种。

  产业投资基金是在投资欲望与投资手段冲突和矛盾中孕育出的新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投资工具,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得到发展,后普及于全世界。

   18世纪末,经产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中产阶级的财富日益膨胀,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他们把眼光转向海外市场,1868年英国设立“海外与殖民地政府信托”(foreignandcolonialgovernmenttrust)。这是投资基金的最早形态,是世界上第一个公众投资基金。英国设立的“海外与殖民地政府信托”被世界公认为国际投资产业基金的起点。

   1924年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的共同基金,1937年日本参考英、美等国的经验开始建立基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基金业务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产业基金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基金产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占主导地位。世界基金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

   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投资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从投资基金产生的社会背景看,包括个人财富水平、个人投资欲望、社会投资需求和投资技术发展等因素;从基金产业发展的要素背景看,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社会金融组织制度、法律的有效规范和自身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从世界各国基金发展实践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进程和各自的发展特点。

   经过上百年的磨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它的特点是共同投资,专家经营,共担风险,共同受益。与银行信贷方式相比,它更符合市场经济“藏富于民,散险于民”的要求;与股份投资方式相比,它风险较小、收益平均。投资基金是现代金融投资方式的综合与提高,是资本市场中一种有效的投资方式。

   投资基金的意义在于,以集少成多的方式收集社会资金,使经济发展获得资金来源;同时,使个人持有金融资产,满足人们兼顾储蓄与投资获利的要求。关于投资基金的功能和作用,从宏观角度看,可将民众资产和社会资产有序集中实现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可降低社会资本的成本、分散社会经济的风险;从微观角度看,可通过专家经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可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运行体制的改善和优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有条件、有需求,也完全有可能选择适当的产业,抓紧开展产业投资基金的试点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产业发展从市场上筹集足够的资金;一方面可以让巨大的“社会资金之虎”比较温驯地出笼;同时,在加入wto实施保护期限到达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对缓解国外金融业进入后带来的压力。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条件,目前在能源行业开展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主要有利条件是:

   一、我国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确保能源安全,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国务院批准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能源工业发展方向,制定了明确的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在布局方面作了总体安排;

   三、国家十分重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尽快使优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进资源潜力巨大,技术基本成熟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液化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以规模化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要求有关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包括营造市场需求、消除市场障碍、财政税收扶持、推动技术进步、培育产业体系、加强法制建设等,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提高优质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四、大部分能源项目的资金利税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回报;

   五、社会各个方面对于能源项目的投资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有利于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也可为民间资本开辟正常的投资渠道,促进民间资本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走向科学投资、理性投资的轨道,促进能源结构调整、遏制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

 

   六、能源行业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行业、打破地区、打破所有制组建大型能源集团,推动能源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七、国内已经有一批从事能源业的中介机构,网罗了一批人才,经过十多年的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可以为能源产业基金实施提供服务;

 

  八、把能源产业基金放在优先试点的位置,比较容易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九、国家有关产业基金管理法规即将出台,将为能源产业基金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当前,国内一些地区力图推动本地区的能源产业基金发展,有些能源行业也在考虑行本业产业基金问题。国外金融业人士、香港金融业人士及能源界人士,也有策划到内地创办能源产业基金的舆论和活动。上述动向说明,我国能源产业基金的试点工作应该提到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国家有关方面应该尽快对能源基金的试点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能源工业实现既快又好发展考虑,能源产业投资基金试点需要整体考虑、统筹安排、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需要加以引导和协调;从改革方向看,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将为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开辟新的投资资金的来源;从发展前景看,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应该成为支持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能源产业规划篇3

7月9日,国务院正式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不仅解答了种种疑惑,更是指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不过,“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媒体和公众对《规划》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微博精彩评论

mini_e中国实路测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近期将由国务院实施,业界人士表示,该规划若能实施,有利于鼓励、扶持资源节约型消费,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拥有了大力的政策补贴,minie似乎已经看到电动汽车的春天喽!

中国智能电工网: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颁布,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成为新能源汽车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的基调最终明确。要形成产业化,还需要解决电池技术怎样突破,政策利好如何落地,配套设施如何完善,商业运营模式怎样建立等等问题。

拓拓侦探:7月初,国务院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事实上,虽然节能与新能源规划中的长期发展方向是发展纯电驱动,但近几年内,由于纯电驱动还有技术上的难点尚未解决,最终产业化比例最高的将是混合动力汽车。

事件综述

关键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关注度:

7月9日,国务院正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均简称《规划》),规划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总体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超500万辆。

技术路线: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产业布局: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媒体视角

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迟到鼓掌。《规划》尽管两次失约,但理性思考下,等待还是值得的。假如《规划》在2010年如期出台,1000亿元补贴诱惑只会制造更大的泡沫,酝酿出更多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放慢脚步,稳扎稳打,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推广百利而无一害,毕竟,政策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最重要推动力。

此外,报道也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绝非一日之功,弯道超车终是泡沫踏踏实实造车才是正途;政策推动的关键在于补贴直补到人。

——网易汽车

原中国交通信息中心总工赵向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提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其明确了以纯电动汽车为目标,而这一目标任重道远,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其中包含了现阶段对车厂和油电混合动力技术路线暂时的‘容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作为一项指引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规划》获批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为长期徘徊于几大技术流派间,又始终纠缠在理论分歧中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卸掉包袱,而这实质上就相当于按下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启动键”。

——《证券日报》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购车补助,应对使用、售后服务维保、车辆回收、人员培训等环节未出台相应的鼓励配套政策,同时出台车辆购置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形成有效的政策合力。

——新华网

实现《规划》目标,需要汽车企业大手笔投入研发、市场推广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电动车电池等关键技术仍有待取得突破性进展,要让我国车企在技术、市场推广方面走在国际前沿,难度非同小可。企业是否看好市场前景,是否愿意响应政府号召,目前还不好说。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健仔细翻看阅读《规划》后,他的感受是:内容很空,没有提到实际支持措施,且目标制定得太高。

——新浪网

能源产业规划篇4

关键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体系;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4—042—05

一、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现状分析

1.对矿严资源规划理论的简单回顾

矿产资源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勘探开发和保护的总体部署。它通过地质学、区域经济学和资源环境学的综合运用,对一定区域内矿产资源禀赋、勘探开发现状、开发利用条件和矿产资源供求形势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区域内矿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特定区域内矿产资源不同时期勘探开发目标与资源保护措施,通过对开采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的严格划分,确定矿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资源利用方式,制定矿业和相关产业的组织政策,从而保障矿产资源的集约开采和持续利用,并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整个国土资源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大规模地落实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我国的矿产资源规划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发展。其中,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理论主张,应分别比对生产力和生产力布局的主客观条件、地区经济的自然地理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来确定资源经济区划,并实现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广泛结合和地区间的优势互补,这是以省级为代表的地方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而矿产资源配置与价格规律作为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资源“影子价格”的分析把握,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去改善资源配置的扭曲状态。鉴于世界范围内气候危机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融合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理论中,同时亦成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前沿创新指导理念。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意义在于,它着重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表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矿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使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率低于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率。通过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协调;在资源开发利用观方面达到不可再生资源系统规划与跨期优化配置相统一。

2.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及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各省级矿产资源总体展开的规划审批工作的陆续展开,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规划方面从无序混乱到有规则可依,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初步建立。自此,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有了明确的管理和指导,从而完善了国家在该领域的宏观调控职能,全国和地方的矿产资源规划从编制到实施过程逐渐具有规范性和政策导向性,与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低碳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时期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内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的陆续开展,致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在需求、开发与利用方面势必承担着更多的压力。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日益紧张,我国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与管理部署工作的形势将异常严峻,而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缺乏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领域的专项立法。有学者提出矿产资源规划是一种行政规划,并指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不完善和规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将政府行为纳入到“权力(利)——行为——责任”的法律对权力(利)控制的约束模式下。这使得在矿产资源规划立法缺位的情形下,相关部门的规划工作缺乏逻辑性与程序性,特别是缺乏法律强制力的根本支撑。尽管我国《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文对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事宜和权限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法律条文内容简单抽象,缺乏详细的量化标准,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自由裁量而产生法律效果的明显差异。

(2)在矿产资源的规划方式和具体制度安排上,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指令性计划的影响,特别是从一些地方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思路上看,部分规划未能体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些资源规划未能统筹好特定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未能在规划中通过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冲突以探寻区域内资源的跨期配置机制,而是直接指导和干涉特定区域矿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并对其各规划期内的产量和产值指标作了具体安排,这就造成了某些区域矿产资源供求结构的扭曲。在规划思路和具体措施方面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与国际国内的资源形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严重脱节,资源规划的跨期意识薄弱。

(3)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层面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予以支撑。首先是基层(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在机构、经费和人员方面不到位,基层规划工作开展的不力严重制约着上级规划工作的贯彻落实。其次是缺乏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监督制度,这必然导致规划工作的低效和政府机构因权力缺乏制约而诱发的腐败现象。最后是矿产资源规划技术层面的滞后,特别是基层规划部门和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的管理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相对落后,技术设备陈旧,信息处理与更新量不足,与矿政管理工作的其它信息系统缺乏衔接,操作性不强。

二、矿产资源规划方面的国际经验

美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下引发的高能耗、高消费、高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致使美国政府日益认识到保护本国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美国在国内市场上对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加以各种法律和政策层面的限制,对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提出了苛刻的环保要求。例如,美国在矿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制度,矿产资源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估要经过4—5年的调查论证。矿产开发前,矿业企业要向政府支付用于日后矿山闭坑后进行复垦工作的“复垦保证金”,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由政府严格监督。相比在国内矿产资源市场上的“韬光养晦”,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上美国可谓“锋芒毕露”。美国运用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足的资金优势,通过鼓励对外贸易与合作,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并进行国际资源投资。不论是国内储量小、质量差的矿产资源品种,还是国内有一定储量的战略资源,美国均从外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实践充分体现出其矿产资源规划的长期思路,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本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日本虽然是一个经济强国,但其资源禀赋,尤其是矿产资源存量十分贫乏。日本主要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本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期规划。在节能减排方面,日本于1979年颁布《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令》,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重点能耗企业施行企业专员向政府年度汇报制度,并就其节能整改意见做出计划;就居民生活和消费领域在技术环节设定了一系列节能标准。例如汽车燃料的燃烧率要提高22.8%,住宅冷暖空调的耗电量要减少20%等。另外,政府就节能减排的开展予以财政和金融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财政拨款、税收减免等财政优惠和低利率、贷款担保等金融优惠支持企业节能设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政府通过宣传和舆论在国民社会生活中营造低碳环保文化和节能减排氛围,并最终影响本国国民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在循环经济方面,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促进其再利用,并建立生产企业、销售商、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废弃产品回收和循环利用的链条,同时在产品回收过程中明确四者各自的责任。由此可见,日本政府通过完善细化的立法以支撑本国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这两项战略措施充分体现出日本在矿产资源规划领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

与美日两国在矿产资源规划具体实践方面所不同的是,德国政府大力鼓励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能源的发展,并确定新能源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提高到50%。在政府大力投资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同时,在制度设计上也为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推广提供支持。可再生能源配额机制(RenewableportfolioStandard,RpS)在德国的出现,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通过在电力市场中的政府规制行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比重。如果说美日两国从正面角度采取各种机制设计对本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规划,那么德国则是从侧面角度,通过寻求可再生资源与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突出了矿产资源之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意义。尽管角度不同,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各异,三国的具体实践的确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三、完善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具体措施

1.加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立法,为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无法有效地承担科学、合理安排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本原因在于有关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法规缺位,致使有关部门在矿产资源规划过程中出现行为的随意性与自由裁量性。从现实问题出发,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法治化,则矿产资源规划法的出台势在必行。新法应与《矿产资源法》建立密切联系,将散见于我国现行有关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集中在专项立法中,并结合我国近些年来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实践经验,在立法的具体环节与细微操作层面进行查缺补漏。应当强调的是,要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程序法治,就意味着要将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程序中所包含的拟定、确定与公布程序所涉及的各项步骤用清晰的条文呈现在专项立法中,而迄今为止,这是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立法的一处空白。从法理学层面而言,程序的公正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实体的公正,规划要取得公平、公正、合理、科学的结果必须以正当的程序设计为前提,以保证最低限度的公正。为此,应当着手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以从民主法治的理念要求实现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

2.统筹协调矿产资源规划部门的职能安排

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细节方面,应当统筹协调矿产资源规划领域相关部门的职能安排,切实树立国土资源部的一元主管权威,彻底根除以往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若干政府职能部门互相推诿、权责模糊的弊病,从而实现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的权力制衡与权责明确。应当建立“中央——地方”纵向一体化的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力体系。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工作主要应由国土资源部承担,并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矿产资源规划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协调工作;财政部主要为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提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各级地方发改委、国土资源部门与财政部应按上述权力划分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发挥相应职能,并分别对上级部门负责。

3.要充分协调矿产资源规划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政策实施之间的关系

美、日、德三国的具体实践告诉我们,矿产资源的规划工作不能“就规划论规划”,要用国家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带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落实开展,从而为资源规划工作提供新模式、新思路。美国的全球开发与海外资源战略为我国矿产资源长期规划提供了一条“以空间换时间”的路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实现矿产资源横向可持续开发的重要途径;日本模式启示我们要将矿产资源的规划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开展节能减排等重要国家战略与政策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本国的社会经济系统内矿产资源纵向跨期配置的内在动力;德国的实践则启发我国应在矿产资源规划中发挥制度设计的替代与互补效应,即在矿产资源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中,要将眼光投向与其密切相关的可再生资源领域,充分发挥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建立两种资源并行规划的互动机制。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间的关系。鉴于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可逆性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环境要素适度内化机制,在矿产资源的开采、消费与处置过程中应着重考量资源开发的环境成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遵循“资源——环境”的双向约束关系。

4.应将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未来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重点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浩瀚的海洋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富饶的资源和能源。由于当今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陆地资源与能源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能源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管辖权,这意味着我国在拥有面积辽阔的海洋的同时,享有在海洋国土面积内丰富的资源开发利用权益。然而,近几年来我国东海与南海领域的持续性地受到来自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严重侵犯,这不仅深刻危及到我国的国家与领海安全,更深层地意味着我国的海洋资源正面临遭受临海国家蚕食与掠夺的危险——这实则是对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空间的挤占。面对国家战略安全受到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威胁,同志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应当承认的是,海洋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应有之义。海洋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应当完善海洋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估工作,即资源采掘、资源发现、资源勘探补偿、资源耗竭的补偿,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五个价值内容进行详细测定与评估。只有在对海洋矿产资源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开发利用进行有效地规划。其次,在对包括海洋矿产资源在内的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战略上,应当本着“沿海优先于陆地,远海优先于近海”的原则。即受到经济成本、科学技术和国家战略利益等因素的具体约束,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序方面,在陆地与沿海资源同时能够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下,应先考虑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在近海与远海资源同时能够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下,应先考虑开发利用远海资源。这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战略意义在于,一旦出现全球或区域内的资源危机或争端冲突,我国能够有效减少近海与陆地的资源安全受到外部环境的威胁。此外,还应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过程中,积极通过资金技术投入,深入挖掘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以更好地对不可替代资源进行节约与保护。通过构建并实施我国矿产资源技术创新战略,切实解决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不断完善陆地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深层勘探技术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深海探测技术。最后,应当着重提出的是,应当处理好争议海域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工作。作为就我国争议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基本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已经开启了我国东海与南海争议海域资源开发的新模式。然而,在当前我国争议海域局势日趋紧张的状况下,我们一方面要与相关国家通过和平谈判与友好磋商的方式,积极促进争议海域共同开发区的完善;另一方面,亦要通过加强国防军备力量和资源开采技术水平,有力确保争议海域内资源开发保障系统的建立。

能源产业规划篇5

多个省区规划欲冲刺升级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不仅涉及到能源、环保、工业、通信和信息化等具体行业的发展规划。也涉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与以往不同,“十二五”规划将把区域规划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十二五”区域规划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牵头.到各省份进行密集调研的前期工作已基本结束。

而就在前期密集调研阶段,内蒙古、河南、贵州、新疆、云南等多个省区也在上报本省的区域规划。希望能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区域规划这一最高级别的规划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至少26份区域性规划或文件得到国务院批复。它们或覆盖数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或特指某省部分地区,名称不一。功能有别,通常萌芽于地方、后纳入国家部委的规划指导,最终成为不同层级的区域规划。

毫无疑问。一旦能够入选“十二五”区域规划,该省区将在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得到更多的税收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各省区积极上报区域规划的原因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这些上报的区域规划都能被纳入“十二五”区域规划之中。国家发改委地区司相关人士介绍,区域性发展规划(或意见)自2009年起密集出台.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规划都能被纳入最高级别。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条件.例如是否有利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否着眼于落实国家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如资源节约型战略、环境友好型战略、产业转移战略等.是否能够满足国家深化开放合作的需要。

根据这些条件。制定“十二五”区域规划将以关注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发展比较优势、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兼顾民生等为基本目标,避免区域规划“地方化”,也避免全国规划“一刀切”.并且要确保政策思路的连续性、持续性,切忌大起大落、“翻烧饼”。在平稳中调整转型。

区域政策将向中西部倾斜

多位专家认为。目前。在各省上报的区域规划中。中西部地区将更受关注。

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西部地区未来发展规划。这次会议突出了西部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缩小区域差距、寻求区域协调是“十二五”区域规划的目标之一.而中、西部地区长时间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现状是促使国家下定决心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进行区域振兴的主要原因。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广西、河南、内蒙古等多个中、西部省区拟上报区域规划。

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2008年到2012年.投入资金215亿元以上.将西江建设成为“开放、合作、协调、高效、生态”的亿吨黄金水道,以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促进西江经济带形成。这一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分析人士指出,广西发展西江区域经济.优势在于临近粤港澳市场。能够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还有消息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建议,“中原经济区”构想应该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应把中原经济区突出出来.因为中原地区是中部地区最主要的部分。而中原地区的最主要的部分是河南,一旦河南纳入国家区域经济体系中,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和交通等优势将快速提升河南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另据内蒙古统计局消息.预计11月份中央将出台类似新疆区域振兴规划的内蒙古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等44个部委共计169人前往内蒙古调研.调研涉及内蒙古的发展目标、生态状况、产业结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政策扶持等7个重要方面。

此外。贵州、云南等省也将陆续出台相关规划。国泰君安证券研究部相关人士透露.根据我国区域规划出台以及区域崛起的逻辑。尚未推出区域规划的云南、贵州也可能有新的规划出台。

重在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

一位国家发改委的地区经济研究人士表示,对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政府不应具体插手,不具体出台扶持政策,而是进行政策引导,让产业自然转移。鼓励各区域根据自己的自然禀赋进行产业规划和引导,并出台配套政策扶持。

以安徽为例。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刘荣华对记者表示,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这些都具有适合性、领先性以及战略优势。根据示范区各市的预测,到2015年,示范区GDp将能达到1.75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300亿,相当于再造一个2008年的安徽。

而在内蒙古发展规划中,新型能源产业最被看好。内蒙古有丰富的资源禀赋,资源开发条件好,开发成本低.且与市场贴近。有专家建议,内蒙古区域规划可以定调为“国家能源优先开发地区”.国家应支持内蒙古新型能源、资源的开发。

大量资金涌入是区域振兴政策的一大亮点。以新疆为例。仅各省市对口支援就将带来近130亿元资金,相当于新疆本地财政收入的三成。

而在安徽.今年前7月,省外投资增长了63%,其中既有来自产业转移先行者追加的投资,也有被相关政策吸引、第一次到安徽落户的企业。刘荣华指出.这些新增投资极大地增强了皖江示范区的经济活力.并为其成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经济新增长极打下了良好基础。

(摘自《中国证券报》2010-09-20)

区域振兴方兴未艾四大热点备受关注

今年以来.新兴产业政策、区域振兴规划持续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最近,新疆、内蒙古、安徽、区域振兴投资概念升温。

内蒙古 资源禀赋受重视

8月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42个部委和单位联合组成的国家调研组抵达内蒙古.为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开展专题调研。根据调研组安排。调研内容涉及内蒙古发展目标、生态状况、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政策扶持7个方面。

中投证券认为.此次多部委调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的一个重要实践.未来出来

的内蒙古相关规划将助力该地区踏上腾飞之路。此次规划可能会重点考虑内蒙古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支持其自然资源禀赋的开发和利用。形成该地区的独特竞争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民族构成等特征.可能使内蒙的政策扶持力度接近新疆。具体而言,基础设施建设、边境贸易、战略能源开发以及民生等领域将成为规划的关键词。

新疆 基建投资将提速

5月17―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总结了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疆工作.明确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宏源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根据新疆“十二五”公路投资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新疆将建设高速公路7155公里.初步形成“四横两纵”高速公路骨架和“五横七纵”干线公路网格局。从今年二季度开始,新疆逐步迎来基建投资的高峰期,预计今年投资增速将超过30%。

安徽 产业转移为主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今年年初获国务院批复。作为首个获批复的部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国元证券认为.这是我国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指明了方向。安徽在坚持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进一步减少行政壁垒。加强对外开放,以期打造成泛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应、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旅游休闲的品牌产业基地。

报告认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规划指出,要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充分开发科技资源和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合作,集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安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光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并加快建设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六大新兴产业基地。

经济增长将加速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年初中央召开第五次工作座谈会。从之前几次会议情况看,历次会议后数年经济增长都明显提速。本次会议提出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未来lo年收入增速将持续高于全国。本次会议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强调在加快建立城市保障、公共服务.对当地消费的拉动可能比以前历次会议更加明显。

今年以来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年1月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根据国家发改委6月份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海南将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社会投人,按资金来源和用途分工。分别设立六大旅游投融资平台。

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2010年5月6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未来甘肃省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除了上述“三个基地”建设.甘肃将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两江新区将率先启动多项制度改革

重庆两江新区6月18日挂牌成立。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和建设中的创新中心。重庆两江新区将在住房制度、户籍制度、对外开放模式等方面,率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新区的发展活力。国务院批复设立两江新区时,明确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创新,将新区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并逐步建成创新中心,两江新区一方面要把沿海30年改革创新的经验学习、操作到位;另一方面,要根据重庆乃至西部的实际情况,走出改革开放的新路子。两江新区还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

能源产业规划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规划设计;思考

0.引言

煤矿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煤矿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种类,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煤炭企业能否科学规划企业、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能否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对煤矿资源的需求,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当前,我国很多煤矿企业的发展并不乐观,系统分析煤炭企业规划建议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企业规划设计的内涵

企业规划设计指的是怎样合理利用机遇,防范风险,深入挖掘并利用企业内部资源,以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企业规划设计的特点是:投入一定的资源,扩张生产销售规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地位,提升企业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或利用新产品占据市场,这是一种从企业从起点向更高水平、更大规模发展的综合发展方案。企业规划设计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没有确定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企业规划设计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企业中长期要做什么、怎么做这两个问题。

规划企业中长期要怎么做,就是要做好企业规划设计。企业规划设计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善于利用现有资源的表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认准切入点,从哪里实施,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突出重点,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策略等等,这些都是企业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企业规划设计应该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做到适应形势,新颖灵活,独特自然,并具有可实施性。

2.煤炭企业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在我国经济发展途中,煤炭资源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能源,煤炭产业目前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可是业务发展空间并不高。因此,加快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才是煤炭企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煤业企业如果期望在市场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就应该重视产业转型,例如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煤炭深加工指的是把地下挖掘出来的原煤通过各种流程加工再造,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提升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煤炭深加工主要包括:煤炭洗选、煤炭煤气化、煤炭转变为电力等等。煤炭在经过深加工处理之后,大幅度提升了煤炭和附属产品的利用率,提升了煤炭的使用价值。

2.2实施人才管理计划,促进企业内部科学管理

煤炭企业的规划设计为企业描绘了发展蓝图,但是这个美好的未来却是要依靠人才才能实现的。人是煤炭企业的立足根本和发展源泉,是企业的重要财富。煤炭企业要步入产业链发展的综合业务营销时期,就一定要有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不但可以熟练运用知识促进业务开展,还可以利用这些技能推动企业整体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煤炭企业应该时刻以企业规划设计为核心,重视技术人才、业务人才、管理人才的引入和培训。根据新时期企业的要求,应该加强企业内部人事管理力度,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制度,在企业内部贯彻落实竞聘上岗和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培训、考核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形成一个可以发现人才、留住人才、挖掘人才的氛围。

2.3绿色开发与高效转化相结合

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的技术能力偏低,环境污染较严重,产品产出率低。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加大绿色技术开发,推进新技术的更新和应用,以提升煤炭企业生产率和经济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也随之加大,煤炭企业应该正视竞争,建立危机观念,加大绿色技术更新力度,并与产品高效转化相结合,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对此,更应该以企业规划设计为目标,对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产品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更新,引入高科技,同时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4延伸企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延伸企业产业链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核心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关联产业的延伸,把核心产业的上游或下游产业作为企业的规划方向。煤炭企业应该以当地煤炭资源为基础,坚持以煤炭为核心产业,延伸产业链,采用吸收外资、上市融资及下游产业柱子等方法,巩固煤炭产业主体地位,同时发展电力,促进煤炭液化产品规范化,重视煤炭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较高产业的业务占比,通过发展非煤产业,拓宽煤炭企业发展空间,建立起煤炭—电力—煤炭液化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进煤炭企业步入新时期。

2.5加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和谐氛围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同时也是实施企业规划设计的思想基础,是一个企业活力的源头,还是企业发展的思想规范。一个真正的企业,不仅应该有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更应该有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在新时期企业运转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很多成功的企业已经证明了这一观点。例如海尔集团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真诚到永远”等企业文化的建立,为企业走出国门,步入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很多企业的终身聘用制度和特别重视诚信的企业文化也促使日本企业在世界上利于不败之林。我国煤炭企业要发展,就应该把管理层的理念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建立起一套可以实施的制度,并致力于营造诚信、忠诚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对企业忠诚,对客户真诚,建立起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加强企业向心力,激发企业职工的潜力,使企业充满活力。

3.结束语

总之,根据科学发展观的需求,也是资源型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企业就要坚定观念,将未来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规划,做一个科学、全局的规划和设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考虑,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进行调整,将传统老旧的观念摒弃掉,为未来煤炭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国家要对煤炭企业进行更多的政策扶持。[科]

【参考文献】

[1]杨国枢,朱泽虎.国有煤炭企业开发海外煤炭资源的战略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5).

能源产业规划篇7

[关键词]色织企业holonCapp/ppC集成资源决策

当前色织企业为了应对快速多变的买方市场,不得不放弃原有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订单为主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而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在制品库存大、产能受瓶颈工序制约、设备有效利用率低、对订单响应速度慢等问题。建立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Capp)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ppC)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本文针对色织企业的生产及工艺特点,分析色织企业Capp及Capp/ppC的集成特点,结合非线性工艺规划方法,建立基于holon思想的Capp/ppC集成模型,提出色织企业Capp/ppC集成过程中的资源选择方法。

一、基于holon的Capp/ppC集成模型

“holon”是希腊词“holos”(意思是整体、全部)和后缀“on”(意思是部分)的组合,每一个holon是既独立又协作的完整的个体,相对于上层组织是具有协作特性的部分,相对于下层组织是具有自律性的整体,协作性和自律性构成了holon最基本的两个属性。基于holon思想的Capp/ppC集成模型包括如下模块:

Cappholon:包括初步工艺计划holon和非线性工艺规划holon,包括综合工艺信息、设备工艺信息、零件工序构成信息、产品零件构成信息、产品种类信息,用于实现产品的工艺设计。ppCholon:包含定单holon和资源holon,其中订单holon拥有关于生产订单和生产任务的知识,包括订单的组织、处理、分解信息以及相应的功能,用于实现订单处理、生产调度、加工进度监视、作业计划调整、制造任务或作业过程的开始、中止、继续和停止等制造功能;资源holon拥有源于制造资源的组织、使用和控制方面的知识,包括车间设备对应信息,设备工序对应信息,物料资源信息及人力资源信息,提供企业的制造能力,用于实现企业各种制造资源的监控、分配、组织、使用和控制。

二、色织企业非线性工艺规划的描述

在生产过程中,结合非线性工艺规划方法,首先,初步工艺计划holon根据主生产计划holon提供的订单信息及资源holon提供的企业制造资源信息制定初步工艺设计方案并提供给主生产计划holon,主生产计划holon根据此方案及资源信息产生企业主生产计划;然后,非线性工艺规划holon根据企业制造资源信息制定非线性工艺规划方案并提供给车间作业holon,车间作业holon根据车间加工能力等信息产生总体优化的车间生产计划。

在集成系统中,为了便于在各个holon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送、识别和处理,采用一种逻辑语言描述工艺计划过程模型,色织企业主要工序的非线性工艺规划可描述为process(原纱,or(筒染,轴染,配轴染色),上浆,穿综插口,or(剑杆织机,比喷织机,比多织机,日喷织机,多臂织机),后整理),其中,process()关系中的单元按从左至右方向完成,or()关系中的单元有且只有一个被执行。

三、基于非线性工艺规划的Capp/ppC集成过程中的资源决策

在非线性工艺规划中,包括两类资源选择问题:同一加工特征利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实现;同一加工特征利用一种加工方法实现,但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设备加工。这两类问题都涉及到同一工序可能对应多个设备,这就需要资源holon根据车间实际情况,对每一工序对应的车间设备进行优先级排序,使得订单holon能够选择最优的设备资源。

在资源决策过程中,资源holon首先确定加工该批量产品相对应的设备加工能力,然后根据车间计划系统反馈的加工资源实际情况,确定车间中满足加工能力的设备,最后根据设备能力及实时状态计算车间每一个可用设备的优先指标。具体过程及方法如下:

基于得到的设备相对加工能力,以及排队时间、准备时间等动态因素,确定适合该加工特征的每一类型设备的优先指标ij=(j=1,2,…,n),ij可以通过优先指标矩阵i计算得出。

i=[i1,i2,…,in]t=C・S(1)

C是由满足非线性工艺规划确定的加工能力的车间设备构成的能力需求满足矩阵,它是由1和0构成的对角矩阵。如果第j个设备满足加工要求,则cij=1(j=1,2,…,n),否则为0。cij对应第j个加工工序的设备类型。

S=[s1…sj…sn]t,是由满足加工能力的每一类型设备的相对加工能力指数mj、准备时间指数rj、排队时间指数qj得到的设备状态矩阵,其中sj=1÷(mi+rj+qj),mj、rj、qj分别表示第j个类型设备的相对加工能力、准备时间、排队时间。

利用上述方法,通过资源选择模块就可以得到满足某一加工特征要求的多个加工设备,然后根据这一加工特征的优先指标矩阵i选择优先级别高的设备安排加工。

四、结论

本文建立基于holon思想的Capp/ppC集成模型,提出此种集成环境下的色织企业的资源选择方法,改善了设备负荷不均和调度瓶颈问题,大幅度提高了Capp系统产生的工艺计划的可执行性。

参考文献:

能源产业规划篇8

关键词:区域农业规划;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9-4629-05

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并且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要求,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了区域农业规划的编制、颁布和实施力度,这些规划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引导、调控、支撑和保护等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高效和持续发展[1]。

区域农业规划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农业发展所作的总体规划设计[2]。其主要内容是在研究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结构布局,明确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重要对策、重点项目[3],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投资效益、环境影响、资源平衡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确定所编制的农业规划的可行性[4]。

区域农业规划的范围通常以行政区划为界,如全国农业规划、省域农业规划、县域农业规划、镇域农业规划、村域农业规划等;如果需要,也可以针对某些有共性的区域进行农业规划,如某流域农业规划、某开发区农业规划等[5]。区域农业规划中的资源平衡分析,主要是分析所规划的区域范围内与发展农业相关的资源条件——重点是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等[6]是否能够满足规划期内农业发展目标的需求,以保障规划实施中的资源可行性。

1资源平衡分析方法

区域农业规划中资源平衡分析需要利用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以便切实掌握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的现状和未来变化情况。如果缺乏这些规划成果,应采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权威资料和地方行政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以及必要的分析测算,全面掌握规划区域内农业资源的情况。

1.1土地资源平衡分析

土地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检验规划区是否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支撑规划期内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土地资源平衡分析,需要了解规划区内各种土地的利用现状,研究规划期末各种土地的变化情况,以便掌握规划范围内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在编制农业规划中,通常将农业用地分成耕地、其他农业用地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土地平衡分析。

1.1.1耕地资源平衡分析编制规划期末耕地利用规划表,并根据规划期末的耕地面积计算出耕地复种指数,分析耕地的复种指数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规划的耕地复种指数过高表明耕地利用过度,规划难以实施,过低则表明耕地利用不足,土地产出率难以保证。

耕地复种指数不仅与当地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有关,也受到种子肥料、作业方式、耕作制度等种植技术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耕地的复种指数虽然能够提高,但变化不大。因此,规划的耕地复种指数不宜与现状耕地复种指数相差过大。

规划期末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就是规划中确定的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占用者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7]。因此,一般规划期末的耕地总面积变化不会太大。

1.1.2其他农业用地平衡分析编制规划期末其他农业用地利用规划表,并根据规划期末的其他农业用地面积增减情况,分析其他农业用地增减面积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其他农业用地增加过多,土地开垦难度大,规划实施困难,其他农业用地减少过多,农业增收有可能难以保证。

1.2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核实规划区是否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支撑规划期内农业用水的需要。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首先要测算出规划期末可供应给农业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同时测算出规划期末农业需要使用的水资源总量,然后对比两者大小就能够判断水资源供需是否平衡。在各种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例最大[8],当出现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时,一方面可考虑调整规划中的农业产业结构,减小生产规模,通过减少灌溉面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9];另一方面可考虑强化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措施,通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灌溉定额来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10]。

实际规划编制工作中,为简化计算并方便表达,水资源平衡分析测算一般都采用列表计算法。

1.3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

进行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明确规划区内自产的饲草料供应量与规划区内养殖业发展的饲草料需要量之间的差距,并分析这种差距是否合理。虽然饲草料资源可以从规划区以外的其他地方得到,但区域农业规划中还是应该注重种养结合,以降低养殖成本,推进高效发展[11]。

2.1.2开发利用规划根据孙家滩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期末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出孙家滩耕地开发利用规划见表2。到2015年,孙家滩其他农业用地种植规划利用见表3。

2.2水资源平衡分析

2.2.1可供水量现状孙家滩农业可供水量现状见表4,规划期末孙家滩地区不可能有新增的水资源。当前孙家滩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二是农业用水日趋紧张;三是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孙家滩农业灌溉绝大多数采用的仍然是渠道引水+地面灌溉的传统方式,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不足,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提高孙家滩农业用水效率仍然有潜力可挖。

2.2.2农业用水量测算结果依据规划确定的农业产业规模,分别按照现状用水和高效用水两种方式测算规划期末农业灌溉用水量。

现状用水方式是指基本保持现有农田水利和农业灌溉方式不变时的用水量。现状用水方式下,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见表5,现状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取0.53。高效用水方式是指强化农田水利并推广普及管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后的用水量。高效用水方式能够大幅度降低灌水定额,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见表6,规划期末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取0.68。规划期末孙家滩的农村居民生活和畜牧养殖用水量的测算结果见表7和表8。

2.2.3平衡分析根据当地水利专项规划,规划期末孙家滩地区农业供水不可能新增水量,只能基本保持现状供水量,因此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可供水总量就是表4中的现状总供水量。据此,农业用水的平衡分析见表9(表中其他用水量取灌溉、畜牧和生活三者用水之和的10%),可见,继续沿用现状农业用水方式,规划期末农业用水将严重短缺。要实现规划期末的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必须强化农田水利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节水灌溉,才有可能保证孙家滩地区农业用水的供需平衡,确保规划实施中水资源的可行性。

2.3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

2.3.1饲草料自产量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种植业发展规模,参照相关农作物的谷草比,估算出规划期末孙家滩各种饲草料的年自产量为:精饲料1260万kg、青干草6000万kg、青贮饲料21000万kg、秸秆1500万kg。

2.3.2饲草料需求量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参考相关畜禽的饲喂定额,估算出规划期末孙家滩发展畜牧养殖饲草料的年需求量为:精饲料29900万kg、青干草16000万kg、青贮饲料43000万kg、秸秆17400万kg。

3小结

当前,加强区域农业规划编制中的资源平衡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但国内对区域农业规划中农业资源的平衡分析方法缺乏针对性研究。为此,从规划角度分别探讨了区域农业规划中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等3种重要农业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并以《宁夏吴忠市孙家滩农业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为例给出了3种农业资源平衡分析的实例。文中所提出的农业资源平衡分析方法依据充分、简明实用、精度能够满足规划层面的要求。希望今后更多的同行关注和创新区域农业规划中的资源平衡分析方法,使我国区域农业规划更科学、更实际、更可行。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杨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1-6.

[2]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6):301-304.

[3]周灿芳,曹阳,余华荣,等.区域农业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36-139.

[4]罗其友.区域农业基础理论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5):11-15.

[5]陆耀邦.县域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60-62.

[6]乔家君,许萍,王宜晓.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4):71-74.

[7]吴次芳.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8]刘增进,张钰婧.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J].人民长江,2009,40(11):51-53

[9]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10]何芳军,张建华,索赟.浅谈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以辽宁省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48-7550.

[11]曲福田,刘书楷.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6):16-19.

[12]康晓林,项学敏,周笑白,等.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以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J].江苏环境科技,2005,18(增刊1):67-69.

能源产业规划篇9

作者:吴可杰姜近勇单位:南京大学经济系

线性规划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工业、农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除了这种方法能解决各个部门提出的生产力布局、作业计划、原料配制、产品搭配等实际问题外,还因为线性规划模型本身,以及它们的解题方法和应用分析,能够比较容易地为一般没有较深数学基础的经营管理人员所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的专用程序,不仅能加快运算速度,而且能解决上百.上千个变量的复杂模型;线性规划不仅能求得问题的最优解,而且还可以提供经济分析的数据资料。在线性规划的应用分析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影子价格,它是数学规划理论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影子价格通常反映资源最佳利用状况,是对资源的边际收益或衣品的边际成本的一种估价。利用线性规划和影子价格可以为区域经济规划提供有用的数量信息。本文试图用数学语言来说明线性规划和影子价格,并讨论它们的经济意义以及在区域经济规划中的应用。

一、线性规划模型的一般形式是:在约束为:(式略)这是一对具有特殊性的配对的规划模型,我们可以把一个问题称为“原问题”,另一个问题称为“对偶问题”。下表总结出了从一个已知的原问题转换为对偶问题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假设已经有了一般模型的方程式,然后根据这些规律建立它的对偶模型(见表)。对偶问题与原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偶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观察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有时还可以简化运算。在利用单纯形法解原问题时,同时就可以得到其对偶问题的解。反之,求得对偶问题的解,同时也就可得到原问题的解。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关系即是:若原问题与对偶问题均属可解,且原问题最优解为(式略)即:刘.偶问题与原问题的目标函数最优值相等。所谓影子价格,就是指由于线性规划模型中约束条件右端项B的某一分量(比如bi,i二l,2,…,n)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目条件下,’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最优值是相等的,即:(式略)如果bi增加一单位,则目标函数最优值就会相应增加y,’单位,而yj件即为对偶问题最优解Y’的第i个分量。由此可见,第i项约束条件的影子价格就是其对偶问题最优解的第宜个分量。而且从上式还可以看出,只要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不变,其影子价格也就保持常数值不变。影子价格与商品价值没有任何联系,它纯粹是一种计算价格。根据国民经济既定的计划目标及一定时期资源的可供给量和消费需求,可以建立一系列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出各种资源的影子价格,然后在影子价格的基础上形成计划价格作为经济调节的工具,以保证资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符合计划目标。这样制定的价格在苏联称为“最优计划价格”,这种价格理论突出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合理配置。苏联最优计划价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托洛维奇、诺沃日洛夫、赞多连柯等,他们对最优计划价格理论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1966年11月,苏联科学院经济数学研究所所长费多连柯在其所作的报告中对最优计划价格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假定国民经济分为企业、部门、中央三个层次,具体的价格形成过程为:1.企业将其生产能力与投入系数以实物形式报到部一级,进行汇总,形成综合指标。2.部门将综合指标报送中央,经再一次汇总,得到部门间的生产和消费的约束条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优性标准妥在中央一级求解线性规划,决定各部门的资源消耗与产品产量,并根据资源的影子价格确定相应的资源与产品价格。3.资源与产品的价格下达到部门、企业,部门与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再次报送上去,到达中央层次汇总。4.中央将自己的原始计划与部门报来的计划进行对比调整,供过于求的资源价格要降低,反之则提高。然后再次下达价格。如此经过多次调整后,一定能找到一组资源影子价格及据此确定的资源和产品价格卜使资源得到最优利用,社会需要得到最大常‘足。费多连柯认为,借助电子计算机,能使这种多次反复的计算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二、区域经济规划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合理.的区域经济规划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加速实现四化的需要。它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促进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建立其不同水平各具特点的国民经济休系;有利于促进工农、城乡联系,逐步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此外,对于提进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巩固和加强国防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区域经济规划,要从国家关斗“长远规划的总体设想这一全局出发,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确定其工业发展的方向,结构、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业的合理布局以及其它各项设施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是区域经济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地区之间,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别,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曾一度片面追求平衡、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挤体系,造成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经济效益非常差。例如,为了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曾在江南贫煤区发展煤炭工业,其结果不仅耗费大量投资,而且问题也没得到解决。如果各地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择优发展,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钢则钢,宜纺则纺,我国经济实力就会有很大提高,生产力布局就会得到很大改善。利用线性规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假设甲乙两地分别拥有资金j0千元,甲地每千元投资生产某种原材料,年产量可达300吨,而投资加工这种原材料,则年加工成品量为100件;乙地每千元投资用于生产这种原材料,年产量只有10。吨,而投资用于加工这种原材料,则年加工成品量可达300件。甲地每百吨原材料的净产值为3万元,乙地为2万元;甲地每百件加工成品的净产值为2万元,乙地为4万元。怎样确定两地的经济发展方向才合理呢?对两个不同经济区,分别建立两个独立的线性规划模型‘以文,、x:分别代表甲地原材料和加工成品的计划产量,(式略)分别代表乙地原材料和加工成品的计划产量。用Z、Z”分别攀表甲乙两地的净产值。甲地的规划模型为:在约束为:(式略)求解可得出甲地规划模型的最优解为二二30百吨,x:=。百件,最大净产值为Z二9。万元。‘乙地规划模型的最优解为(式略)“加百件,最大净产值为Z’二120万元、这就是说,甲地专门生产原材料,乙地专门加工原材料,、两地的净产值都达到最大值。又由于甲地资金的影子价格为w=9,乙地资金的影子价格为w’二12,如果要追加投资的话,应优先考虑向乙地投资,即向专门加工原材料的地区投资。当然,扩大加工工业的生产规模,必须要保证原材料的供应。•但是,在上面的线性规划模型中,目标函数中的净产值系数是根据资源和产品的现行价格确定的。而我国现行的价格体系,由于过去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其它历史原因,存在着相当紊乱的现象,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其中,特别是矿产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偏低。按现行价格计算,生产原材料和能源收益不大,甚至亏损,而生产加工业品则利润很大。例如,开采铁矿的资金盈利率只有5%,煤矿则更低,炼钢、炼铁也很低,而轧钢的资金盈利率有的品种达20%~30%,有的甚至高达如%~70%。由于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偏低,一方面难以调动原材料和能源开发区努力增产的.积极性,原材料和能源开发区缺少活力。另一方面造成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加工部门相对膨胀,这些部门利用廉价的资源获得高额的利润,而.且由于原材料和能源太便宜,加工部门不重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管理,浪费严重。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原材料和能源供求不平衡、严重短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就能源来说,由于燃料动力供应不足,全国有l/4的企业开工不足,有20%~30%的设备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年大约要损失工业产值750亿元。因此,不改革现行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就不能正确评价各地区的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即使借助于某种科学的方法做出地区经济规划,也还是不切实际的。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原材料价格偏低,造成甲地(资源开发区)比乙地(加工工业区)的资金影子价格低,同样的投资在甲地不如乙地的收益大,势必造成投资向乙地转移。如果将原材料价格提高,使其净产值达到每百吨4万元,则甲地与乙地的资金影子价格相等,都为12,这时如果追加投资,两地的机会就是相同的。又假设乙地只使用甲地生产的原材料,其供应量为10(百吨),且原材料消耗系数为0.5,则乙地线性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变为:(式略)解新的规划模型,可以得到原材料的影子价格为6粤,远远高于甲地百吨原材料的净产值。这就说明,整个社会增加一单位原材料对加工部门净产值的贡献要比对原材料生产部犷1净产值的贡献大。这样必然会刺激原材料的消耗,压抑原材料的生产,造成原材料短缺。如果提高原材料的价格,使乙地加工成品的净产值降为每百件:喜万元,这时原材料的影于价格为3万元,与甲地百吨原「材料的净产值相等。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原材料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因此,我国现行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哑待改革,原材料、能源、矿产品等资源的价格巫待提高。对于资源定价间题,由于影子价格既能反映资源的效能,又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因此要达到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效益,利用影子价格作为我国资源定价的主要依据是可行的。而且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资源的影子价格体系确实客观存在,找到这样的价格体系应该是价格改革的追求目标。还有人将影子价格推广到用各种方法计算出来的非自然形成价格以及由国际市场引进的价格都可以称为影子价格。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以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可外贸货物这一类资源的影子价格,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资源价格。线性规划应用于区域经济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即是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假定某一地区有m个生产部门,利用‘n种有限资源生产,知道各部门单位产品的净产值和投入产出系数,得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求解这个线性规划,不仅能知道现有条件一F各种资源的最优分配,而且可以确定各种资源的影子价格,为计划投资提供信息。影子价格可以反映规划中各种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影子价格越高,说明这种资源越短缺,增加其投入能带来更多的社会总产品。影子价格为零的资源为过剩资源,追加这种资源只会造成浪费。假设某一地区轻纺工业部门生产甲产品(单位为千米)的最大生产能力为]。0,冶金工业部门生产乙产品(单位为吨)的最大生产能力为40。,两种产品都要消耗资源a,其消耗系数分别为0.01和0.03,而资源a的可供量为10。又设在合理的价格体系下甲产品每千米的净产值为5(百元),乙产品每吨的净产值为2(百元)。为了求资源a的最优分配方案和确定投资的轻重缓急,可以把上述问题化为求净产值最大的线性规划模型。设x,、xZ为甲、乙两种产品的产量,在约束为:(式略)用单纯形法求得最优解为:(式略)并得到甲产品、乙产品和资源a的影子价格分别为:(式略)以上结果给出了甲产品和乙产品的最优产量,给出了资源a分配的最优比例:10单位资源a供应轻纺工业部门1单位(100x0.01),供应冶金工业部门9单位(300X0.03)。同样,根据影子价格,资源a的影子价格最大,说明增加资源a的投入可以较大地提高净产值,其次是产品甲,产品乙的影子价格为零,说明增加产品乙的产量,并不会提高净产值,而只会造成浪费。因此,本地区应优先考虑向生产资源a的工业部门投资,一其次向轻纺工业部门投资,暂停向冶金工业部门投资。进一步还可以通过比较资源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来判断资源投入是否有利。在生产已达最优结构时,如果某一资源的影子价格高于其市场价格,继续投入这种资源就可以增加收益。假定上例中资源a的影子价格高于其市场价格,则应再购进资源a扩大生产规模。相反,如果影子价格低于其市场价格,将资源a投入生产就意味着亏损,这时应卖出一部分资源,其收益要比将资源a用来生产大。‘问题是在某地区某资源的影子价格低于其市场价格,而在另一地区完全有可能高于其市场价格。这样,通过物资的调配后,整个社会从宏观上讲就会有更好的效益。可见,应用线性规划和影子价格,可以使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分配,纯收益达到最大。

三、在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例子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生产资源a的工业部门、轻纺工业部门以及冶金工业部门中,优先向生产资源a的工业部门投资,其次向轻纺工业部门投资,那么投资数额为多少最合理?又如果资源a的影子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则购进多少资源a扩大生产规模为最优?反之,如果资源a的影子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则应卖出多少资源a才能保证有最大收益?要解决这些问题,可用灵敏度分析加以精确计算。灵敏度分析就是当线性规划模型的参数变动时,分析其对最优解结果的敏感程度和范围。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模型中某些参数会随着情况变动而产生波动,因此就必须对这些参数变化所引起的结果有比较精确的估计。灵敏度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涉及到约束条件方程中hi值变化的分析;二是涉及到目标函数中系数C;值变化的分析;三是涉及到约束条件中技术性系数aij变化的分析。在我们前面有关影子价格问题的讨论中,所涉及到的都是约束条件方程中bi值变化的问题。以资源a的影子价格与市场价格的比较为例。假设资源a的影子价格高于其市场价格,我们要确定资源a的最优购进数量。首先,利用灵敏度分析计算出在资源a的影子价格(也即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不变的情况下,资源a约束右端项的变动界限。即资源a的约束在这一界限内,其影子价格不变。然后,让资源a的约束右端项突破这一界限的上限,在新的约束下,求资源a的影子价格。如果这一影子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则原约束右端项的变动上限与现有资源a的数量之差,就是应购进的资源a数量。如果资源a的影子价格仍然高于市场价格,则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求出资源a的最优购进数量为止。

能源产业规划篇10

ConstructionundertheBackground

oftwo-orientedSociety

摘要:从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全国规划界整体设计理念发生较大的转变,“两型社会”与生态型城市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主流思想。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重点介绍了“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型城市的相关规划内容。从“两型社会”与生态型城市的相关性角度,阐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后以生态型城市规划为主要分析内容,对其规划要点及适用性进行了论述,明确生态型城市规划的规划原则及主要内容,希望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两型社会;生态城市;规划内容;适用性

abstract

Fromtheendof2007,ratifiedinwuhanCityCircleandChangZhutanCityGroupasthenationalresource-savingandenvironment-friendlysocietytobuildacomprehensivereformpilotarea.itcausedagratechangeindesignconceptofcityplanningalloverthecountry.two-orientedsocietyandeco-citiesbecomethemainstreamthinkinginurbanplanningandconstruction.Basedoncomparativeanalysisbetweenthetwo,thispassageintroducesrelatedplanningcontentofeco-cities,two-orientedsocietyasthebackground.Fromtherelevanceoftwo-orientedsocietyand

eco-cities,describ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then,thepassageanalysestheplanningofeco-cityasthemainelements,discusesplanningpointsandapplicability,clearsprinciplesandmainpointsofeco-citiesplan.Hoppingitcanbehelpfultothecity'sfuturedevelopment.

Keywords:two-orientedsociety;eco-city;planningcontent;applicability

一.序言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就要求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要以节约资源,改善、打造良好环境为出发点。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高投入、低产出、能耗大、污染重的以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无疑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适值中国社会正经历第二次城市化,怎样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城市化转向生活更美好、对自然干扰更小、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更和谐的城市化,成为所有城市近期必须明确的问题,就此,“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和生态型城市建设模式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之路。

(一)“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土地集约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包含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1]。

(二)生态型城市理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6]。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6]: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二.“两型社会”与生态型城市的相关性

(一)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是对可持续发展更为直观易懂的解释[2]。从资源节约的定量角度出发,引导城乡规划建设走集约化道路,通过对环境友好的定性约束,引导城市规划建设在实现充分集约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良好度的打造,这两个方面联系又制约的关系共同构成“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型城市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居环境美好,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强调功能协调、产业结构合理、清洁生产、物质与能量实现循环利用、打造高质量自然与人文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途径的相似性

1.二者通过集约化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节约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是资源节约的具体内容,也是生态型城市理念的首要出发点。

2.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实现环境良好

宜工、宜农、宜居、宜游是环境友好的具体体现,凸显了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的宗旨。在“两型社会”与生态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城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清洁生产,逐步打造生态型人居环境[3]。

(三)二者理念的互补性

针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如低效、高耗、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失调等不和谐现象,我国提出“两型社会”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提出,开启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方式变革,但其只具备是指导性,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而生态型城市理念明确了具体的城乡发展模式,使“两型社会”具有了可操作性,“两型社会”理念也完善了生态型城市的理念体系,二者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三.生态型城市的规划要点

(一)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确立

生态型城市规划是针对于城市规划、并服务于城市建设的,恩此其规划标准必须同时反映和体现城市规划内容和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并使两者达到很好的融合。

城市规划标准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则、城市用地、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道路交通与市政设施、其他(城市环境卫生及防灾等)、附录说明等六大部分,生态型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4]:(1)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6)人口适宜容量规划;(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8)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10)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

通过对以上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型城市规划内容的对比,得出表1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结构[4]。

表1: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结构

表1中所表达的标准结构较为复杂,每一个标准将由一个指标系列构成,可以是绿地率等定量指标,也可以是空间格局生态化等定性标准。

(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原则

1.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原则

不仅是生态型城市规划要遵守的原则,也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结构布局合理的城市,居民生活可以避开较为严重的干扰,出行时也可以增强安全舒适性,各种城市功能有序,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促进城市机体的正常运行。

2.产业结构升级,安全、清洁生产原则

生态型城市规划时要先调整产业结构,我国在未来长期内仍将是走加工制造业强国道路,各类城市的经济命脉仍将掌握在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中,但为了实现城市的生态发展目标,必须促使产业升级,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走长远发展之路。另外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调整产业布局,将对环境有影响的加工制造企业进行重新选址搬迁,集中布置,统一管理。对废物进行集中处理,一步到位,实现安全、清洁生产。

3.土地利用集约化与友好环境并重原则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要求生态型城市在规划中,除注重生态效益、打造友好环境外,还要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将用地指标的定量化控制与生态因素结合,制定生态型用地控制指标。二者并重,既可避免一味强调集约化使土地开发超过其承载能力,又能保证过分强调环境友好而造成的空间与资源的利用不足。

4.自然要素的连续性原则

以山脉、水体、林带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绿廊要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规划时应尽量满足通廊的连续性,增强城市空气流通性的同时,塑造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5.绿色交通系统优先原则

城市中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城市道路、交通通行环境、行人安全、大气质量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生态型城市在规划时要以绿色交通系统优先为原则,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公交导向发展,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公交的使用。

(2)有机的人行设施,如人行道及适合残疾人士活动的无障碍设施。

(3)便利的城市慢行系统,鼓励步行及自行车出行。

(4)设置生物燃料能源充电站,供环境类车量能源补充。

(三)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5]

生态型城市规划包括四方面内容:城市生命支持系统,人居环境、生态产业和环境教育。

1.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生态自然基质(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重点在于:

(1)水资源利用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

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2)能源

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3)交通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4)绿地系统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2.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1)生态建筑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2)生态景观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3.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2个或2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循环生产模式能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4.环境教育

城市活动的最终主体是人,强调人人参与,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典型做法是:

(1)为市场运作创造条件,通过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将环保事业推向市场;

(2)创造合作的机会,如学校、机关和社区等,扩大社会影响;

(3)深入宣传生态思想,转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

(4)通过政策、法令强制执行。

四.生态型城市规划的适用性

(一)新城建设

目前的新城规划已经开始注重新规划理念的应用,生态型城市规划理念在新城规划与建设中得到了完整的运用。由于新城是在原始基地上进行建设,搬迁量很小,自然基底良好,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生态概念,可以使规划意图得到较好的实施,城市形象与景观具有级强的可塑造性,各项生态型城市规划内容也较易得到良好的贯彻。

(二)旧城改造

生态型城市理念并不局限于新城建设,在旧城改造中也可得到灵活运用。如在城市产业调整过程中,产业升级本身即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在“退二进三”与街区环境重塑过程中,也要引入生态概念。其中第二产业的外迁要合理选址,适宜集中布置,单向发展,避免工业围城现象的产生。对于旧街区的更新,可将传统建筑替换为生态型建筑,逐步改建,尽量增加自然要素与公共活动空间,同时要注重历史文化要素的保存,使最能体现城市底蕴的旧城区域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发展。

(三)工业区建设

作为加工制造业的集中发展区域,以往的重生产轻环境的发展方式已被工业区发展所摒弃,新型的工业区发展模式从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清洁生产、环境和谐等角度开展规划与建设活动。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改变生产工艺和选择合理的生产模式,实现加工制造业区域的生态面貌。

结语:

生态型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发展进步化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提出挑战的同时,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生态型城市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及具体的规划内容与实施策略成为规划技术人员必须直视的问题,也在理论层面对规划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具体的规划行为,已从对城市空间格局的过分强调与打造向以混合功能理念为主转变,更为强调城市的使用性,更为注重人行为活动的便捷,更为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此外,对居于城市中的人的要求也将提高,如转变传统思想、提高环境意识、更新生态理念、深化公众参与力度等,通过各行各业的努力,生态型城市规划与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生态型城市将会出现。

参考文献:

1.段宁,黄握瑜.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理念转变与内容创新――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创新思路[J].城市规划,2011(35):36-40;

2.刘奇志,何梅,汪云.面向“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乡规划思考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9(2):31-37;

3.朱有志.论“两型社会”综改区城乡统筹中的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35-138;

4.沈清基,吴斐琼.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城市规划,2008(32):60-70;

5.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内容.无忧考网: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