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十篇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42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青春期性健康家庭教育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30-02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健康理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做好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本文将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意义,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的性格形成、行为养成、心理发展将展现出不同特点,这些“个性”将潜移默化的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伴随其一生。

1.1家庭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模式呈现“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趋势。唯一的孩子成为家庭的焦点,家长难免出现娇纵溺爱的现象,孩子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自私、蛮横、脆弱、不善于沟通等问题。因此,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学校教育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学校教育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升学率成为判断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严重。德育教育的滞后意味着忽视青少年在德、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单纯用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好坏,无法做到一视同仁,更有甚者对成绩差的学生冷嘲热讽,体罚学生,这种师生的紧张关系不仅会增加学生的逆反,还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

1.3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青少年对信息有极强的接受能力,他们在众多生活方式中吸取社会文化营养。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网络已渗入到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中,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丰富的信息,但有毒信息如色情、暴力,对青少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迷恋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与日俱增,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性格缺失和道德失范。

1.4青春期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青少年带来自我接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压力承受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背负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沉重使命。这种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儿童模式被打破,但成人模式尚未建立让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拒绝与父母沟通,形成所谓的“心理断乳期”,自身又无法解决因成长带来的烦恼,从而产生迷茫的心理。另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经不起诱惑,容易误入歧途意气用事。

2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意义

2.1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等。此外,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对自身生理发育存在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了解健康成长知识,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节奏,促进其全面发展,对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2.2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青少年健康发展与家庭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期望,青少年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家庭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方面的照顾养育能力,对促进家庭和谐、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3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将影响青少年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是使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要以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本,用科学的方法做好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工作。因此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3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缺失

我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缺失不容忽视,其原因在于家长和学校普遍认为性健康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尺度把握不好容易形成“教唆”青少年过早发生。一方面,家长对于这部分知识通常避而不谈、即使想讲也不知道该如何讲;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是让学生自学课本,老师的泛泛带过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此类知识的需求。目前,市面上针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书较少,而且大都可读性不强,不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

3.2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青少年既要承担中考、高考的学习压力,又要承担成长中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发展不一致的矛盾,很容易出现封闭、抑郁、焦虑、强迫症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仍流于形式。首先,多数心理健康的老师不是科班出身,老师的数量也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需求。其次,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仅是在一个办公室外面挂了块牌子,形同虚设。最后,青少年即使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却迫于压力不敢去找心理老师咨询。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那些本可以早发现、早疏导,可以避免的惨剧才会一再发生。

3.3缺少权威的教育阵地

目前社会上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多是以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才能和配合学校教育为目的,课程多为钢琴、书法、英语等。近期较为流行的体验式活动基地如比如世界、欢乐之都等是以扮演社会角色让青少年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进而理解社会的组织机构,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但也无法承担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功能。在社区也有青少年教育场所,但多为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放学后的活动场所不定期的组织专题讲座。这些机构普遍缺乏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权威性,没有系统的教材教案,只有确立教育机构的权威性和公益性,才能树立品牌,全国推广。

3.4家庭教育方面力不从心

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但很多家庭在青少年健康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家长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容易忽视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家长自身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缺乏教育经验,面对出现的问题无从下手;三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容易出现逆反情绪,对于家长善意的帮助会出现敌对情绪。因此,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5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忽视

根据全国妇联近期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习惯养成、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价值观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另外,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残疾青少年等特殊群体也面临着成长中的种种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缺少得到正确信息的来源和不健全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健康教育需求被忽视,尤其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不普及,容易导致他们心理的不平衡甚至扭曲,并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埋下隐患。

4应对问题的措施

根据上述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应多方合作,相互融合与补充,共同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应对措施。

4.1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学校、社区相互融合、补充的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与教育部门、团委和相关社团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

4.2社会正面引导

扩大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门户网站、手机信息终端等媒体,加强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宣传,加强正面引导,开设专题或栏目普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知识,推出适合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文图宣传品和科普影视作品。

4.3进行阵地建设

在政府的指导下,利用社会资源建设青少年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机构,搭建面向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服务平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互动式的服务平台。向青少年提供便利、快捷、准确的青春期健康知识的咨询服务和困难援助。

4.4针对家长开展培训

开办家长学校,动员家长参与,提高家长素质。家长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能够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操,配合学校、社会,科学引导,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4.5开展师资培训

以青少年健康发展教育内容为基础,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向学校、社区等青少年活动场所输送人才,为青少年提供系统、专业、优质的服务,提高青少年自我认知,增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保护青少年远离伤害。

4.6关注特殊人群

特殊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家庭孩子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应加强对特殊家庭青少年的帮助与关爱。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为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提供健康服务,加大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残疾青少年等弱势人群的服务与帮扶力度。

青少年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性工作,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培养,除了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外,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性健康的教育不容忽视,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但找到应对策略,有的放矢的改进,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将有效的服务青少年及其家长,确保青少年顺利成长。

参考文献

[1]石梅,台世强.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3).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体育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作用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自杀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特别是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因此,各种精神疾患和心理行为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人们一般对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有所了解,但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却不是十分了解,大多数人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远高于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根据公安大学的研究表明,许多自杀、凶杀案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思想动机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大约有20%左右的自杀是由于当事人性格缺陷、心理扭曲不健康而造成的,40%以上的成人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使他们处于紧张、烦操的情绪中,严重的逐渐会形成自闭症、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等心理疾患,最终可能导致自杀、杀人、精神分裂等。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样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青少年正面临来自学习、家长、就业等各方面严重压力,因此,如何有效通过体育运动解决和调节青少年心理,有效帮助他们健康正常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位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1.1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气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各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充实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另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是只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者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行为愉快的气质”;日本心理健康所做出的解释是:心理健康是以预防疾病和各种心理不健康以及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实践和理论;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涵义不能停留在适应的层面,它还包括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发展。另外,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涵义时,我们必须明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2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几种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应符合以下几项特征:

1.2.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面对现实,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能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环境事物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问题、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去加以处理,对挫折、失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处处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

1.2.2能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具自知之明,不但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方面条件,能对自己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能确立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目标,对自己的现状和前途充满自信,努力发展自己的潜力而且还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以及情绪与动机。

1.2.3接受他人、善待他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既对别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抱有积极的态度,尊重与信任别人,乐于与人交往,让他人了解和接受自己,人际关系和谐。

1.2.4情绪乐观、反应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乐观。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烦恼能自行解脱,有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面临各种环境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

1.2.5自尊自重、意志坚定

心理健康的人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也能有所不为;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能够较好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

1.2.6行为合理、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勇敢开拓,不把工作当作沉重的负担,乐于工作,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满足和心理的乐趣。

总之,心理健康的人智慧能力正常,自我评价恰当,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融洽,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

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1青少年心理特点

2.1.1少年期(11、12~14、15岁,一般是初中阶段)

这个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但仍有具体思维的成份;独立思考能力也在发展,但思维的判断性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情绪表现强烈,容易振奋,激励、也容易泄气、绝望;其自我意识发展,“成人感”增强,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逐步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较高,体育兴趣较浓,但尚未明显分化;活泼好动,喜欢竞赛,喜欢显示力量,具有乐观倾向,但有冒险行为,对自己估量过高,所有这些特点,形成了少年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2.1.2青年期(14、15~17、18岁,一般是初、高中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是在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扩大了量的方向,而且在质方面也起了变化,这时性腺已逐渐基本成熟,由于性冲动的心理不平衡,恋爱及爱美心理产生,使青年期学生的心理具有新的特点。在智力活动方面,表现为更有效和稳定。观察力、感知能力、记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较高水平发展,情感和情绪体验也较为强烈,具有两极的特点;自我意识更加发展,能更深的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日趋成熟,自尊心更强,但也存在不少心理矛盾,表现出不太成熟的明显特点。在道德、意志品质和世界观方面也有所发展,对社会道德和生活问题,对社会的认识等都希望能找到确切的答案,求知欲、理想等既有现实主义的成分,也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待体育运动,积极性增强,喜爱竞赛性项目,体育兴趣逐渐分化。

2.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2.1运动对心理有明显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过程,研究和实践表明,有规律、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病和皮肤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十分了解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增强认知功能、消除心理障碍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日益增多的事实显示,体育活动对于人们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而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著名学者麦亦尼与斯拉夫森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心理健康价值: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提高独立性;解除紧张;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能提高自身价值观。

2.2.2运动是认识基础上的情绪激励下的随意活动

众所周知,人的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不存在没有心理活动的身体活动,也不存在没有身体活动的心理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2.2.3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体育活动对增强身体健康,增强体格,体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心理健康又能提高人的运动效率,能有效缓解人的压力,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精神饱满、愉快的参加工作、学习,从而也使人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体育运动,促进体育技能的提高和取得更好的成绩,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3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心理发展、成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关健时期。通过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研究了解,运用体育运动维持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

青少年时期(11、12~17、18岁)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身高、体重、智力、心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身体生长速度长、体重速度增加、体力、智力快速提升,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到逐渐成熟,成人感增强,体育活动积极性提高,体育兴趣较浓,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好动,有逐渐喜欢参加一些竞赛性的项目,随着身体的发展,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和水平都会有较快提高,使青少年有一种成就感,较好的满足了青少年好动,喜爱体育运动,为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使青少年健康愉快的成长。

3.3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经常以竞赛的形式出现,需要青少年大量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其中,精力和充沛的体力需要认识突破自身体力极限的艰苦锻炼才能获得,这些极其艰苦的锻炼要靠顽强意志力来支撑,一次大运动量的艰苦锻炼,既是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更是一次对意志的磨炼。同时竞赛的成功。可以提高青少年自信心和乐观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品质,同时在体育活动中积极进取,经受挫折,培养青少年“胜不骄、败不馁”,正确面对失败,挫折的能力,并把这些品质迁移到生活的各种情景中,促进心理健康。

3.4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很多体育运动都是两人以上的集体作战,需要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通过团队的协作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之间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方面发展,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和运动竞赛中的胜负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进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5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丰富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总之,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的是体魄强健,心理健康,坚韧不拔的高素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思想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但都任性、自我约束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来自社会、家庭、教师以及自身的压力,使情绪调控制论能力仍然比较弱的中学生,很容易发生情绪困扰,不但影响学业成绩,也影响身心健康,很容易使青少年处于不健康的情绪中,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要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正常的发展,需要青少年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的共同努力,主要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内容,在青少年心理教育还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当中今天,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只是众多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之一,作为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在这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学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赵晓梅,王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4]刘翔平,丁玎.现代学生心理问题与闲暇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5]肖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J].贵州体育科技,2008(3)

[6]王良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培养、情绪的安抚、行为的引导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早期的教育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次,家庭教育是持久的教育。孩子从出生到入学之前,接受的主要是家庭教育,这一阶段家庭教育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入学之后,孩子开始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同影响,而家庭教育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努力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还不惜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同时家长也重视孩子的特长培养,认为既拥有好的成绩、又有特长才能提升竞争力。可是家长却不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状况复杂,家长本应对其心理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事实上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即使发现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是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也避而不谈,要求孩子以学习为主。长久发展下去,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经常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整日忙于工作,认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才是最重要的,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对孩子缺少关心和爱护。青少年时期正是敏感和叛逆的时期,家长的这种态度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封闭,不能很好的表达自我需求,影响孩子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心理问题不知不觉就产生了。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种类型。其中民主型是值得提倡的家庭教养方式。采取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孩子,关心、理解孩子,给孩子自我空间,重视沟通,创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这种做法能使孩子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自尊,自信,积极进取,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个性特征,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都属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采取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支配和控制欲强,强迫孩子按自己的安排行事,忽略孩子的意志和感受,孩子没有自由和话语权。这就造成孩子的个性发展受抑制,情绪自控力差,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遇事消极回避而不能积极应对。采取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保护,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家务。造成孩子行事自我、性格蛮横、缺乏独立性、责任心差等不良后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采取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和交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不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矫正,这就直接导致孩子性格冷漠,行为放纵,自制力差,甚至会出现道德品质问题。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正视并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应足够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方面家长应追求成绩与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家长应摒弃“以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问题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应加强心里健康知识学习。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这就必须加强学习。做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且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给孩子正面的引导,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做到言行一致。有些家长善于对孩子灌输道理,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自己却做不到以身作则,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样的教育既对孩子起了不好的示范,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孩子情绪的稳定性、认知能力的养成和正常行为的发展,对心理健康不利。其次应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既不应过分干预,也不应过分溺爱,更不能放任自流。最后应加强科学理论的指导。若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困惑,家长除了应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应及时咨询相关教育专家。争取以最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伤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保持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融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夫妻之间应做到互敬互爱、和睦友善、团结向上。父母对待孩子应做到关爱孩子,严宽有度,经常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平心静气地解决矛盾,营造和平民主的家庭氛围。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会充满安全感,能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并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这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白晶.浅析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1(8).

[2]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9(4).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

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1.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2.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3.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4.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5.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6.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7.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5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本文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在系统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征询专家意见,构建了基于健康相关的体质健康Dea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后续的青少年体质健康Dea综合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Dea);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作为切入点,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相关测试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和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征询专家意见,提出了基于健康相关的体质健康Dea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适合本研究的输入、输出指标,以期为后续的青少年体质健康Dea综合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1、青少年体质健康Dea综合评价构想

Dea是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旨在解决一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问题。由于Dea方法在避免主观因素影响、简化运算和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越性,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评价[1]。“体质健康”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概念,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影响体质健康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综合评价。人体的体质是由内在、外在两方面组成,人体自身所具有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基本状况代表其内在体质,通过体质测试所反映出的身体素质水平代表其外在体质。我们对于体质的这一分类恰恰与Dea理论中对DmU指标输入和输出的设定完全符合,因而,我们通过设定Dea中输入、输出指标,运用Dea模型运算来实现内在与外在两种体质的有机结合,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评价。

2、青少年体质健康Dea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目前世界范围内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的测试内容正逐步由技能相关的指标趋向健康相关的指标。其中,与健康相关的指标通常包括:身体成份、心血管系统机能、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柔韧性四方面内容[2]。本研究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相关测试指标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征询专家意见,构建了以下指标体系,具体见(图1)。

2.1输入指标(input)

身体形态指标:传统的人体形态学研究往往从长度、宽度、围度和重量四个方面。目前使用较多的指标有身高、体重以及其派生指标体重指数(Bmi)。wHo认为身高标准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最好指标,而因为青少年随年龄及不同性成熟状况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波动很大,对于某一确定的身高值,不同年龄人群的相应体重值很不相同,因此身高别体重并不适宜于青少年身体成分评价。Bmi作为评价指标,能够与未来国际青少年体型评价标准接轨[3]。此外,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肥胖与成年后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相关,而腰围、腰臀比与内脏脂肪堆积有较大关联。由此,本研究最终选取Bmi、腰围、腰臀比三个指标作为青少年身体形态的评价指标。身体机能指标:身体机能的评价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虽然肺活量代表一个人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是反映个体呼吸机能潜力的重要指标。然而,肺活量的大小只是一项“静态指标”,它与身高、体重、胸围密切相关[4]。因而,选取“肺活量体重指数”更能科学的反映青少年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本研究选取这一指标作为呼吸系统机能指标。由于脉搏、心率、血压等指标的测量通常是在人体安静状态下进行,无法反映出负荷条件下的心血管调节功能,因而,目前国内外已逐步采用心肺功能测试项目取代传统的机能测试项目。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氧耐力是作为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并依据不同性别、年龄组别而选用50米×8往返跑(小学5-6年级组)、1000米(男)/800米(女)(初中及以上年级组)两项测试指标。本研究采用了上述《标准》中的两项测试指标,同时又选取心率、血压共同作为心血管机能的评价指标。

2.2输出指标(output)

身体素质指标: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与健康相关的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身体素质是更为重要的测量指标[5]。国外通常采用仰卧前屈、俯卧背伸、单腿坐位体前屈以及俯卧撑等指标来评价青少年肌肉力量耐力以及柔韧性素质。《国家标准(2014)》中采用1分钟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指标评价学生的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性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即关节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坐位体前屈的测量应以关节活动幅度为核心,测量结果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其影响因素主要为股后肌群伸展性、脊柱伸肌群等伸展性。耐力跑(50米×8往返跑(小学5-6年级组)、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初中及以上年级组)作为评价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综上分析,本研究选择1分钟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耐力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这几个指标作为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的评价指标。

3、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慢性疾病成为体质健康的主要问题。本文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在系统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征询专家意见,依据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相关测试指标构建了基于健康相关的体质健康Dea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输入、输出指标。总之,本研究构建的基于Dea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为后续的青少年体质健康Dea综合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朱乔.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综述与展望[J].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1994,3(4):1-8.

[2]陆凯.大学生时间肺活量与最大吸氧量的现状分析与相关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5:14-16.

[3]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6.

[4]杨漾.上海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LmS曲线及相关参考标准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体育学院,2014.

[5]邹志春.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体育学院,2011.

作者简介

郑丹蘅(1977-),女,陕西宝鸡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深远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38-01

青少年可以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宝贵财富。历来党和国家都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同志就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多次提出过“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这样的话语。改革开放以来,同志把体育当成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的大事,提到“体育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新世纪以来,同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其关注人民的健康问题。“党的十”对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有了更新更深的要求,在对教育领域改革中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1]可以看得出青少年的健康已经受到历届政府的关切,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将关系到整个青少年健康发展这一战略。只有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我们的体育强国梦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因这两个梦是与青少年的体质密切相关,和健全的人格密切相关。

一、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

青少年的健康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注,我国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一直都是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指导。然而近些年,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在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多部门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调查发现,我国学生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肥胖和超重率都有所增长,肺活量水平和耐力素质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也有明显的升高,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在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共同举办了一场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体能训练营活动,比赛活动中大家发现,我方学生的耐力水平明显低于日本和韩国学生,反差很大,若这种反差不能得已很好地改正,长久之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将带来很大负面的影响。

二、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阳光体育运动对体育事业的影响

阳光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基础环节。可以说,阳光体育运动是发展学校体育的有力动力,也是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有力保障。[2]因为它可以为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育人才,又可以促使青少年把良好的锻炼习惯贯穿至终身,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学校体育其中的阳光体育运动是推动广大青少年热爱健身,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围,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式,使得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事业形成良性的循环,它将会对体育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自身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会对学校自身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发展,对学校自身来讲学生是其发展的主体,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发展,学校将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该项体育运动不仅能使广大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而言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阳光体育运动对社会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青少年体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人才质量。阳光体育运动顺应教育时展的趋势,能够提高青少年健康体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四)阳光体育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是学校教育学科的重要提升和具体化。[3]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观,并且能够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的思路。以体育教育为基础,阳光体育运动锻炼为辅助,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运动锻炼处方,着重培养青少年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养成,使得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依靠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青少年要在阳光体育运动下受益,增强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分享体育运动带来的成果;学校要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提高人才质量为契机,大力推进素质基础教育贯穿“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实好以人为本;社会方方面面都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健全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青少年均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睿.立体式“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2014(10).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7

【论文摘要】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是一个从科学发展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认真贯彻《意见》,必须全社会深刻理解、牢固树立毛泽东“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坚持“健康第一”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下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5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正式公布(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指导青少年体育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毛泽东“健康第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中央的《意见》不仅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还有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九大措施和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合力的保证措施。但要真正贯彻中央《意见》,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关键要各级党委、各级政府、青年团、社会和学校深刻理解,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并坚持“健康第一”对推动科学发展、和谐的战略重要性,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现实重要性。“健康第一”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青少年工作指导思想的光辉亮点,50多年来一直指引我们,永不磨灭,在目前更有它的重大现实意义,应该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健康第一”的战略重要性当前我们国家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社会,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国家的和平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强调的是协调发展,重视的是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也就是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取得社会各面的协调发展,把人民的住房、教育、环境、卫生、健康等民生问题放到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不少,有的甚至很严重。涉及人民健康的问题就很突出,据报道,我国每年花在疾病治疗上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8.2%,而花在几亿青少年教育上的费用还不到4%。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毛泽东“健康第一”的思想应该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的体质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目的之一;而人民的健康又是国家的最大财富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竞争力,那么人民的健康绝对是第一保障力。和谐社会,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民的身心健康为本。人人健康长寿、家庭美满幸福,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真正富强安康。

历史的教训值得重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受尽了帝国主义侵略欺侮,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综合国力的衰微,鸦片的荼毒,使我国人民的体质日益下降,被世人称为“东亚病夫”,弱国无外交,也无体育,我国在国际体坛上无足轻重,根本没有我们的地位。

中国近代有位有名的教育家张伯芩,年轻时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中国士兵体质差,被西方人讥笑为“东亚病夫”的严酷现实深深地刺激了他。他意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提出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深刻思想。并于1907年,破天荒发出组队参加奥运会的倡议,在学生中激起爱国热潮。而体育,正是强国强种强身的重要段。

针对旧中国国穷民弱、一盘散沙的悲惨情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深感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性,及时地发出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同时又特别关心青的身体,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党中央特别关怀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意见》明确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必须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强教育这个基础,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关心这样一支以青少年为基础的宏大队伍的身心健康就应该成为重点。

从这些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能实际情况会更严重。有人感叹我们是在“牺牲孩子今天、明天的健康去换取好分数”。很多人不知道青少年阶段的身体缺陷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知识是可以持续积累的,能力是可以继续锻炼的,但健康往往是难以逆转的,损坏了难以修复,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健康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每人只有一次。250年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提出了一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在于科学的体育锻炼。

50多年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已摆在全国人民的面前,需要大家(尤其是青少年)努力学习新知识,可是毛泽东却为青少年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向,这需要多大的胆识和远见。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毛泽东指示的深刻涵义,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感,统一思想,把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搞得更好,使青少年的体质有很大的提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8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茁壮成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青春期不同于儿童期和成年期,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全身心发生迅速的变化,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性意识”的觉醒,进入这一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在“性”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自本世纪以来,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提前,巨大的性生理冲动与青少年相对薄弱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意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关于性的困惑很多,在男女关系上不正当的行为方式也较过去有增多现象。因此,青春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最需要进行性教育的时期,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青春期的头等大事[1]。

生殖健康是指生命各阶段中生殖系统功能和所涉及的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适。青少年生殖健康是人类生殖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在此阶段生殖健康出现障碍,将会产生难以弥补的不良后果。健康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对疾病的认识,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和她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发病率。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现状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宰,其健康关系到未来世界的兴旺与发达。然而,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却日益严重,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20岁以下的未婚女性妊娠,有200~400万青少年进行不安全流产。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婚前乃至妊娠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性健康教育和避孕知识缺乏。青少年具有性活动开始早、性伴多、性活动频繁、性知识相对缺乏以及不常用等特征。据有关调查显示,46%的青少年(≤16岁)近几次性生活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18%的青少年很少或从不用,32%使用失败(不会使用)。因此,青少年更容易导致StD/aiDS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及少女怀孕和流产等不良后果。

1.2性成熟提前与性开放观念的影响。月经的初潮,本能的增强是青春期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及道德法制观念,不能控制自己的性冲动加上社会性开放观念的影响,促使了青春期的出现及初次的低龄化。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门诊行无痛流产的女性共4032人,未婚妊娠者高达52.38%。

2流产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2.1生殖系统感染及性传播性疾病。青春期生殖系统感染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性活动活跃的青少年人群是StD/aiDS的高危人群。2012年在我院行人流的妇女共计4032人,未婚妊娠者为2112人,年龄最小者仅13岁。其中合并有阴道念珠菌病、阴道滴虫病、淋病、尖锐湿疣、生殖系疱疹者分别是58.45%、51.17%、15.32%、7.58%、6.57%,这足以说明青少年性卫生知识的贫乏和性保护意识的淡漠。

2.2其他并发症近期并发症有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子宫穿孔、吸宫不全、羊水栓塞等,远期并发症有月经失调、宫腔粘连,再次妊娠时易出现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自然流产甚至习惯性流产等。还有研究发现,首次性生活在青春期早期,则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程利南指出,流产次数越多的女性,流产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越高。研究显示,在继发性不孕不育女性中有88.2%的人做过流产手术,经历过重复流产的女性在正常生育时发生流产的几率是无流产史者的2.5倍,早产率是1次人流者的5.44倍。这些身体上的伤害就如此之大,由于她们的无知进行多次的人流还会对她们今后的人生埋下严重的阴影。

3加强对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性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社会,人们对性问题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尤其对青少年。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青少年青春发育年龄的普遍提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不足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量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求,还是社会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1通过生殖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性教育可以消除或减少他们对性的好奇,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性心理机制,为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建立科学的交友观念,健康顺利地完成学业打下基础。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意识淡漠,避孕知识缺乏,往往导致未婚人流产率高,对未成年女性身心损伤极大。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恋爱和性的问题几乎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必要的性健康教育可以消除他们对于性的好奇和误区,减轻由于性心理问题带来的苦恼,建立一个正确的性心理基础。

3.2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我市在打击暴力色情方面的工作,为社会的和平稳定起到推动作用。在每年破获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这些问题往往与暴力色情有着直接联系。倘若实行积极地性教育,就可以减少青少年因为不良性诱惑所造成的犯罪的发生。

3.3对青少年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可以减少性问题和性传染疾病给在校大学生带来的伤害。多项调查中显示,未婚大学生流产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流产的痛苦给这些女生造成了身体和身心的双重伤害。同时,每年我国的艾滋病和许多性途径传播的疾病也在逐年上升,在校大学生受到这些疾病危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于性健康的意识,减少这一问题对大学生带来的危害。

3.4大学生对性卫生知识的了解严重缺乏,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有调查显示,若遇到意外怀孕的情况,5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如何预防意外怀孕了解不多,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意识。有些女孩子甚至把‘无痛人流’当成避孕手段。在我院临床上曾接诊过一位不慎怀孕的女学生,她竟然对于人流手术满不在乎:“人流可以帮助瘦身,不就是减肥嘛,没什么关系”。甚至对医生要求做人流手术“2送1”活动,我们在叹其无知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心痛、可悲,她们居然无知到如此地步!她们不知道人工流产对女性健康有多方面的危害,它的并发症有出血、感染、穿孔,引发慢性盆腔炎以及不孕症。

4建议

4.1进一步健全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目前我国计划生育服务只针对已婚妇女,而忽略了未婚青年的需求。故建议有关部门对社会流动人口的未婚青少年提供性健康教育、避孕信息和生育健康的服务项目,有效地降低未婚妊娠和人工流产的比例。

4.2普及性教育和弘扬性文明是防止未婚妊娠的关键。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性教育列入青少年教育的内容,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性教育措施一直显得十分无力,甚至被视为,更缺乏完整的系统教材。故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将青春期教育包括性教育纳入教育计划,可以在学校开设的“性心理学”课程,不仅让学生消除了很多关于性的迷惑和误区,纠正了许多曾经对性的错误认识,还增加了许多在性心理、性治疗方面的知识,使她们从对性的一种模糊懵懂状态上升到清晰正确的认知水平,使少男少女都能获得基本的性知识和性伦理教育,这对预防过早发生不正当,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为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还仅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开设这一课程,孩子们渴望对性有一个了解但却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对于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加大在这方面的力度。

4.3妇联和卫生保健部门应重视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问题,应定期开设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为学生讲解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学生们的自我保健意识。

4.4建议开设青少年保健咨询中心,通过开设免费咨询热线、咨询门诊、网站网页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适时、适度、适宜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9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民族;繁衍发展

从1979年到2004年连续四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了20多年,这种局面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2007年4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4月29日,由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宣布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拉开帷幕;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部署青少年体育工作。

《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意见》的出台必然会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参与体育各种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1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

人们对体质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体质健康包括的内容和指标是综合性的,并不能用某一单项的指标去代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将体质定义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既反映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水平,也反映着人体身体运动能力的水平。对于个人的体质健康水平要从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体格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体型)以及身体的姿态;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登、爬越、举起重物等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在适应外界环境中所表现的机能能力,它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我们国家教育、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对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质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尤其突出的是相当多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指标在近二十年里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

2006年教育部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一方面部分指标向好的方向发展,形态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女生形态发育年龄早于男生;城市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均值均高于乡村学生;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体重持续上升;口腔卫生保健水平继续改善,学生乳牙、恒牙、龋齿患病率开始下降。另一方面体能部分指标比现下降趋势: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仍表现出下降态势,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o米跑成绩有所回升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超重、肥胖及营养不良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其中全国学生总体营养不良的比例有7.88%,肥胖率高达7.33%,合计为15.2l%。3亿青少年中有4500万人不是营养不良就是肥胖,其中7~12岁小学生是肥胖检出率最高的人群,男生在10~12岁年龄段最高,女生在13~15岁年龄段最高,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上升最快。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并且视力不良比例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已经弓l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这一趋势,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2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健康的观念、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不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严重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盛行,表面上喊着为学生减负,但实际上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较重,沉重的学习压力迫使他们埋头于没完没了的作业堆里而没有足够的余暇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另一方面,随着“80后”独生子女比例的日益增加,娇生惯养的生活环境使得一大批青少年逐渐滋生怕苦怕累的思想,日渐富足的生活导致他们贪图安逸,即使有点余暇时间也多用于玩电子游戏、上网、看电视等,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其次,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导致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和措施得不到落实,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问得不到保证,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从而导致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

再者,学校体育又因顾忌出现伤害事故而停滞不前。近年来,在学校体育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经常引发法律纠纷,动辄就对簿公堂。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束缚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手脚。于是,为减少矛盾和危险,有些学校擅自将一些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课项目停掉。不少学校将攀登架拆除;将秋千封停;将山羊、跳马收起来;单杠只允许做引体向上;有些学校干脆取消那些他们认为有危险的项目。教育主管部门更害怕出安全事故,不断出台禁令,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另外,学校的体育资源匮乏,很多学校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体育场地器材配置要求;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认识不够、要求太低,只要不生病即可,不能从国家和个人的长远利益、从民族的兴旺发达来考虑,这些也是导致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渐下降的因素。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影响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认真总结各地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的修改和完善,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个体在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标准》是在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锻炼效果好、实效性强、简便易行锻炼项目和少数运动技能项目,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标准》设置了必测类和选测类项目,通过测试反馈,可强化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保证体育课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由于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指标制定得较低,部分项目上学生不参加锻炼就能及格达标,但是这种高达标率换来的不是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提高,而是学生体质的连年下降。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扭转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仅靠降低标准来获取高达标率,将导致广大学生陷入“不锻炼一体能下降一降低标准一学生更不用锻炼”的恶性循环,这有悖于我国制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的目的和任务。因此,《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了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引导学生要通过积极的锻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并为学生设立了不同的激励尺度,体现了评价不以鉴别和选拔为目的、注重激励和反馈的指导思想。这些举措的最终目标都是督促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2l世纪中国学校体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一个革命性里程碑,它的实施将对我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完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

4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质健康与身体健康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没有什么病,这就是健康。然而,这种所谓的“没有病”只是身体上的健康,并不等于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就好,他们的耐力、速度等体质健康状况并不见得达标。“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体质健康作为人生奋斗的最重要前提,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参与未来社会竞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是人一生奋斗的基础和保证。

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中,国民健康是和人均GDp、教育等并列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少年健康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了健康才有青少年的幸福生活,才有每个家庭的和谐,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毋庸置疑,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它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才可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是国家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升学到工作,竞争压力逐步升级,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久立足、有所作为,仅有知识和智慧是不够的,拥有强健的体魄才是基础。他们正处于发育成长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的体质如何将决定人一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这个时期如果被耽误了,将对以后的健康留下巨大的隐患。

5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其次,要加强责任意识,落实学校的各项体育措施。学校要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课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切实保障学生每天有一小时课外活动时间。

再者,政府部门、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学生的体质,形成合力,充分认识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对青少年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另外,各级学校,应该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中形成的。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又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力度。青少年正处于叛逆、心理变化较大的阶段。因此,父母应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力度,不断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了解青少年的生长心理需求,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1.现阶段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1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呈下降方式

在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社会,由于焦虑、不安、溺爱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有超过一半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合格,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溺爱是父母教育孩子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1.2父亲与母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现阶段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在严格、期待、不安、溺爱上,父亲的教育方式优于母亲,而在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上,母亲的教育方式优于父亲。父亲与母亲教育教育的差异性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阻碍。

1.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

在如今的校园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但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水平较差,大多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较女生而言,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

1.4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父母的良好教育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出现胆怯、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较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在不良的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加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

2.1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父母的教育中,父母所呈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其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较为温和,心情保持愉悦以及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2良好与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研究中发现,在教育中,若父母对于青少年持温暖、理解以及认同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相反,若在教育中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态度为冷漠与忽视等态度,则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自卑、退缩、胆怯、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的心理。若父母对于孩子过度的溺爱以及体罚等都会造成青少年的过度自卑,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2.3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对于高年级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父母对于低年学生的关注程度。而父亲与母亲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多以接纳为主,而母亲的教育方式则以中间型为主。对于青少年的性别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存在不同,对于女孩,父亲的涉及程度较大,而对于男孩,母亲的教育涉及程度较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3.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在现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大体上看较为一般,只有较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优秀。现在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的为孤独倾向与恐怖倾向,而焦虑问题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女生的焦虑程度比例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焦虑与恐怖倾向上都高于男生。总得来说,女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比男生要多。究其原因在与,在青春期女孩的发育速度较快。由于身体的突增,性开始成熟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女孩对生理变化会比较害羞,以此,就给女孩带来了较多的成长困惑。在学业方面,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智力迅猛发展,女孩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致使女孩在较为严重的落差面前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在社会问题方面,社会对于性别的特殊定位,也给女孩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女孩对许多事情容易在意以及态度较为敏感。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男孩与女孩存在的差异性,并因人而异,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4.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看待的越来越为重要。但对于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这一问题还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进行分析与讨论。

在家庭的教育中,不良的教养方式较为普遍。譬如,有较大多数的父母盲目的服从于孩子,让孩子持有一切权力,以孩子为中心,不管父母做出多大的努力与牺牲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此外,也有较多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以及主张无条件的接受。少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较为理性,对于孩子做的错事及时提出批评,对于孩子的积极性及时提出鼓励。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上,母亲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要优于母亲,父亲较多的以理性的方式教育,而母亲则较多的采用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之间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减少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不断的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5.总结

就中国当前的父母教育方式而言,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从大体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而父母之间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以及青少年之间的心别差异性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减少父母之间的教育差异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多用温暖、柔和的教育态度,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晶,郭菲,黄峥等.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敌意与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