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十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41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1

1.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着基本的素养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能够任劳任怨,成功完成本职工作。并且相关企业在进行人才选用的时候,会对应聘者的实践经验有所要求,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会比较青睐。不仅如此,相关旅游企业还要求所选用的人才具有谦虚的态度,能够礼貌待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内容任务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另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正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关注学生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才能得到保障,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才有保障。

2.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成为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借助于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工作。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管理服务、导游服务等,相关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成功发展,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加强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能够成功应付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具有加强的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合作开展好旅游服务工作。并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要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宰客行为。目前,很多的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历高低,更多地看中的是人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情况。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的欢迎。而目前,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职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学校把传授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是有缺陷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是存在问题的。新形势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必须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通过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不断发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对策

1.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学校而言,要办一流的教育,培养优质的人才,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活动,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环节,做到管理先进,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要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必须要能够面向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就必须要能够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目标。要能够认真分析学生的就业市场情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能够以社会需要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把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的课程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有效就业,有效创业提供保障。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能够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实现课堂理论教育与课下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要根据行业情况进行设置,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能够全面掌握社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群情况,能够依托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要能够基于岗位技能情况,合理设置旅游管理模块化的教育内容,能够构建起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创新教育内容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要能够以职业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进行内容的创新设置。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研究相关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整理,结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地补充一些新的教育内容。要能够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工作。学校要能够认识到行业专家的重要性,能够组织一些行业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联合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的创新工作,能够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符合行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不断提升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性和针对性,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内容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要认真分析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能够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中,积极增加实践教育内容,能够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要加大实践教育投入,能够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室。另外,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结合,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4.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要能够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情况,针对不同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不断丰富考核评价方法。对于实践操作性强的旅游管理课程科目内容,要能够采用现场实践展示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考察。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兼有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笔试加现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笔试与现场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实践素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效地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能够实现不断的发展。另外,对于考证课程,可以采用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5.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要培养高素养的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必须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显著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才有保障,同时这种人才培养也能够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力度,能够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是行业急需的人才。要能够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团队,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指导团队的作用,促进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育人模式旅行社管理类地方本科院校

一、概念界定

旅行社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该专业方向培养的是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的厚功底、会管理、善应变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简称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1]

旅行社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理论与实务、旅行社产品与设计、旅游项目策划、导游英语口语、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职业道德等理论与实训课程。该类课程培养的是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

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是指熟谙旅行社业务的高素质多技能的应用型行业人才。它包括策划创意人才,提高业界品位的人才;熟练掌握组团、出团、带团、计划调度,订机票,办签证,发团及与境外旅行社联系等出境游业务经理;熟悉基本流程,善于处理与旅游相关的问题,谙熟各国语言、货币、法律法规等,并具备与各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异国他乡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优秀人才;旅行社产品设计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导游、旅游电子商务、度假管理、会展策划专门技术人才等等。

育人模式是指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员德、智、体、美、技等素质能力全方位培养与拓展的指导思想、原则、途径、机制、环节与措施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力是通过旅行社管理类课程教学与实训来培养的。该类课程育人模式主要探讨的是“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一是知识、能力、技能三位一体;二是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校园相关文化活动等育人方式的三位一体;三是课堂、实训室与旅行社培养平台的三位一体。即人才素质的三位一体,人才素质培养方式的三位一体和人才培养平台的三位一体。

该育人模式是指旅行社管理类课程育人模式。其要素及框架结构包括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对象、培养原则、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培养途径、培养平台(条件)、培养机制、培养环节、培养方法、培养措施、培养效果、评价体系等。[2]

通过构建旅行社管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操训练的育人模式,使旅行社管理方向的学生全面接受知识、方法、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旅行社所需要的集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于一身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和内容

1.培养目标

第一,知识培养目标:构建旅行社人才必备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技术技能知识的课程及其理论体系。

第二,能力培养目标:构建旅行社人才必须具备的公共能力、专业能力、行业岗位能力的能力体系;必须具备的专业政治敏锐能力、道德约束与提升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体系;比较全面熟练的多层面的职业能力体系。

第三,技能培养目标:构建旅行社人才必须具备的行业与岗位服务与管理的技术操作运用的技能体系。

第四,构建现有课堂教学、实训、见习、实习等培养体系的优化方案。

第五,构建现有旅行社人才诸条件、平台(教材、实训室、校园活动、基地体系等)体系的优化提质方案,以及联合培养体系的优化方案。[3]

2.培养内容

第一,国家、社会、旅行社业、游客对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人才素质能力的调查研究。

第二,旅行社管理类课程知识结构研究。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应用理论知识结构,技能知识结构等及其关系研究。

第三,旅行社管理类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公共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及其关系研究。

第四,旅行社管理类课程学生技能培养研究。公共技能、职业技能,创新技能、创业技能等各自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第五,旅行社管理类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化研究;活动项目体系化研究;实训实习体系化研究;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实训实习实践体系一体化研究。

第六,育人过程中,教师教学育人能力提高研究,教学方法改进研究,教学手段更新研究;课堂、实训室、校园环境、企业、社会等平台资源一体化整合研究;教师、学生、企业行家、社会专家互动方式及互动体系研究;校内外资源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

第七,实践条件管理研究。导游模拟实训室建设研究,实训体系优化研究;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省导游培训示范基地质量建设研究。

第八,旅行社管理方向学生的考证认证、持证组织管理研究;就业创业研究。

三、培养方案

(一)总体方案

以主讲教师和旅行社培训指导教师为主,其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为辅的组织方式,边研究边试行的运作方式,主讲老师全面负责,教授指导,副教授、讲师分工负责的责任方式。

第一,实施优秀旅行社企业家培养方案。着力培养高素质、职业化、国际化的优秀旅行社管理人才。

第二,实施旅游紧缺人才培养计划。整合育人资源,推进联合办学、校企联姻,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构建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培养体系,培养急需的旅行社专门人才。

(二)具体方案

第一,课程调研方案。一是前往兄弟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交流教学经验、方法、手段、技巧等;二是前往本地及周边旅行社,了解最新旅行社人才需求的相关动态,拟订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教学育人模式;三是收集、整理本专业已毕业学生就业创业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的教学方案及育人模式;四是调研在校学生对旅行社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训教学及实践要求等方面的意见;五是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使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第二,修订课程教学内容。地方院校应立足于本地,服务于本地,调整教学内容。因此,旅行社管理类课程应加入本土文化的内容进行教学,如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湘西土家族文化专题、侗族文化专题、白族文化专题、瑶族文化专题、苗族文化专题等)、湘西民间非物质文化(傩文化专题等)、自然地理文化(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丹霞地貌等)等科目课程,以满足旅行社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需求。鼓励和激励本专业教师自行编写本专业学生适用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4]

第三,实行阶段性任务制育人模式。四学年四大阶段,每一阶段都将设制具体任务,具体实训活动,具体校园文化活动,具体旅行社见习、实习任务,具体社会考察、调查及研究任务,实行课程制、活动制、项目制、任务型育人模式。即第一阶段以调研为主,开展景区管理、本地民俗等调研,以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撰写进行考核,评定成绩;第二阶段以考证为主,即从业资格证(导游资格证、旅游景区管理员证、人力资源师证等)和学籍证;第三阶段以实训为主,主要是校内实训室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如导游服务中心、旅行社、景区景点等;第四阶段以实践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国家、省校级专业竞赛和各种文化活动,分专业方向进行顶岗实习,形成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类探索研究体系。

第五,改革教学育人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一是注重平时课程教学育人。二是加强实训、实习操作过程育人。三是注重考核育人,建立以综合评价与过程评价为主的考试评价育人模式。[5]

第六,模拟与实地双重实训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相对完备的实训场所――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充分利用已有的张家界武陵源模拟沙盘及湖南主要景区景点的导游仿真模拟厅,充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方案特色与创新

1.本方案的特色

第一,研究方向的针对性强。它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尤其是从课堂理论教学到校园活动训练,再到企业实践操作中高关联度这一难题而提出的,旨在有机衔接三者,破解其中难题。

第二,育人模式的操作性强。尤其一体多层面时空结构性互动模式极具特色,操作性强。该项目侧重于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是应用性、操作性研究。

第三,理论设计的前瞻性强。实践有机结合为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体系,以及与之相应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等。既有研究的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操作的创新,及整体的前瞻性。

第四,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强。如旅行社业的职业政治素质结构、道德素质结构、业务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等等。

2.本方案的创新

第一,将育人模式落实到课程和课程群层面。

第二,把专业方向育人课程化,课程育人层面化;将多层面育人、多方式育人、多平台育人一体化。

第三,育人模式的新颖性。探索与构建旅行社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关联性育人模式,实现旅行社管理方向课程群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改变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单一方式方法,采取生动活泼、吸引力强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模拟操作(实训室模拟操作与课程软件操作)、团队演练、验收成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系各种相关活动,如校园导游大赛、景点讲解比赛、旅行社线路产品设计大赛、导游技能汇演;注重学生实际演练,进入旅行社企业的三习实操(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使学生融入企业、进入社会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管理、经营、操作中不断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养和提高各项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等,既有特色,也具有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王淑贞,王文明.工商类专业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本质与规律.中国商界.2010,8:346-347

[2]王淑贞,王文明.地方院校应用类专业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中国科技教育.2010,8:29-30

[3]王文明等.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方式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0,9:212-213

[4]王文明等.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一三五”培养模式.全国商情.2010,7:81-82

[5]王文明等.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科学时代.2010,15:183-184

作者简介: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3

智慧旅游由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延伸而来。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规划,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在旅游行业的拓展。旅游业与物联网、互联网及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旅游业历经旅游信息化、旅游数字化、旅游智能化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过程。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开创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全面变革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国家旅游局同年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2年,建立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4年确定旅游宣传主题“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为保障智慧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份《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强化队伍建设,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智慧旅游专业培训和智慧旅游交流活动,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劲旅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亿元,较2014年3670亿元同比增长47.2%。在线旅游市场和智慧旅游发展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了机遇。探索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opeC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

二、智慧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paulineJ.Sheldon(1997)在其《旅游信息技术》一书,全面介绍了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技术。Hanneswerthner等(1999)在《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一种挑战性的关系》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产生的挑战和影响。HungJC(2011)在云计算环境下提出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智慧旅游框架,并提出了应用云计算为游客的终端设备提供旅游咨询服务。GiacomoDelChiappa等(2016)分析了智慧景区中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共享和转化过程。Xiawang等(2016)运用FCem-aHp和ipa方法从旅游者角度测量了智慧旅游吸引力。国外对旅游智能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包括旅游目的地智能推荐、基于社会视角的智能旅游系统运用。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本文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输入“智慧旅游”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梳理相关文献,国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包括智慧旅游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讨论(张凌云等,2012;姚国章,2012),智慧旅游系统和模式构建研究(姚国章,2012;高天明,2012)、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王清荣等,2014)涉旅企业和旅游服务的“智慧化”研究(张凌云,2012)、智慧旅游评价和市场影响分析(韩玲华等,2014)、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研究(高燕等,2015)等相关方面。

三、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旅游局《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1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其中,旅游相关专业研究生共招生1736人;本科教育共招生5.3万人;高职高专共招生11.08万人;中职招生12.30万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已经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培养结构。纵观2015年旅游业发展,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测算,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3%,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随着旅游发展进入“高速时代”,旅游类人才需求紧缺,世界旅游理事会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和相关企业不采取行动,旅游行业中将有1400万份工作面临风险。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类院校逐步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工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伴随智慧旅游时代到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仍显滞后。如何创新智慧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智慧旅游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中,仍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操实训较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旅游相关课程未能引入,酒店管理软件、旅行社管理软件、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未引进或充分利用。另外,智慧旅游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需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室建设,实践实训需加强与智慧型企业、智慧景区的对接,“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智慧旅游实操技能,切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

经济的发展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更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之中,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成为发展趋势,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型旅游人才支撑,智慧旅游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如图1。旅游管理类高等院校是培养智慧旅游人才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要求。

(一)跨学科知识培养

一方面,旅游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旅游管理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市场营销等相关交叉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养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学旅游、探奇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互联网旅游等“旅游+”衍生的旅游新业态需要旅游管理类人才掌握跨学科知识;智慧旅游使信息技术融入到旅游各要素之中,影响着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管理类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旅游相关理论,还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加强旅游管理类人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应具备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BBS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运用能力,借助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和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主动感知、甄选旅游相关信息,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智慧旅游人才还需要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树立“时刻营销”和“智慧营销”理念,通过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开展高效智慧营销,提高客源市场规模。

(三)智慧旅游素质和智慧服务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备智慧旅游服务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网站等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智慧人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散客化趋势日益凸显,旅游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40亿人次国内游的人群中,自由行人群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有2/3的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都是游客最爱的旅行方式。这要求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在利用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进行“线上”、“线下”服务时应树立智慧旅游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四)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提高智慧旅游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智慧旅游行业及相关智慧旅游企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旅游相关行业信息技术,如酒店在线预定管理、旅行社管理软件、景区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交通流量监控等,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旅游信息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监管系统、旅游投诉管理系统,综合协调分析旅游信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进行有效管理。

五、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创新性构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智慧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旅游教学方法培养智慧旅游类人才。o――(objectivecultivation)目标导向培养。改革教学与市场脱节现状,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p――(professionalcultivation)人才专业性培养。培养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e――(entrepreneu

rshipandinnovation)创业和创新性培养。注重智慧旅背景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C――(SocialCommunication)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加强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对接,“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注重引入智慧旅游教学方法提高智慧旅游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强智慧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六、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本文基于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提升路径,包括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方法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

(一)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

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与市场供应错位现状,树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结合智慧旅游发展趋势、智慧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新要求,校企对接,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素质、实训实践操作技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化学生对旅游智能导览系统、旅游在线预定与营销、智慧旅游办公系统等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的掌握,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求的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即优化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拓展技能课、学科选修课程等模块,一方面,增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景区管理课程融入智慧景区管理内容,旅游市场营销引入数字化新媒体营销内容,旅游规划与开发增加智慧景区打造、智慧旅游交通规划、智慧开发管理等智慧旅游建设内容;另外,拓宽原有课程体系,增设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

(三)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

智慧旅游注重旅游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化,智慧旅游要求智慧旅游人才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程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通过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等智慧旅游环节加大智慧人才创新性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主动适应智慧旅游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新综合能力。

(四)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优化实训教学时间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中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实训室建设,高校可通过多样化渠道争取经费建设集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管理与服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智慧旅游实训室,利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线上”、“线下”模拟操作,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技能;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依托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与智慧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共建智慧旅游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校企签订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智慧旅游人才。

(五)智慧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需要智慧师资队伍做保障,“互联网+”、“旅游+”背景下,需要打造一批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旅游管理类教师要掌握智慧旅游理论知识,并将智慧旅游理念、智慧旅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施智慧旅游教学。其次,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熟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型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营销可由具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担任;再次,聘请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智慧旅游“双师结构”;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智慧型师资队伍培训,通过国培及省培项目、访学、选派旅游专业教师到智慧旅游企业学习等渠道打造智慧型、复合型教师,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师资支撑力。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4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机构需加强对人才整体的培养,将其发展成综合性应用人才,使其更符合未来职场的发展方向。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型人才的专业培养机构,其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直接关系着人才的未来发展。其中,案例教学法是现代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时常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旅游管理学中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十分有利。对此,本文根据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中职旅游;管理教学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最大的差异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也要求我国中职教育需加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场道路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为了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可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进相应的真实案例实施教学,使理论知识不再抽象化,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加强学生的理解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根据中职旅游管理教学环节设计案例教学模式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其不仅具备课程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相应的实践环节,这就要求中职院校需转变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方式,在其中引进真实案例展开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案例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内容。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引进相应的案例实施教学。为了使案例教学得到有效应用,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对案例进行讨论,以哈佛有名的案例教学三阶段作为案例教学整体模式。具体的应用方式如下:

1.第一阶段教师需根据中职旅游管理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案例内容。

2.第二阶段当教师在应用案例实施教学时,需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与分析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3.第三阶段教师需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疑惑作出相关的解答。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引进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讨论加深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作出相关点评。

二、根据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方向合理选择案例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理论知识点变得更形象化,利用案例教学法与专业课程的相对应,提高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选择案例教学时,需要以真实案例作为铺垫,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式。例如,教师在实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可选择社会目前的旅游实事案例,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加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另外,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时,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培养目标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利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在开展案例教学法时,需着重选择真实性强与客观性强的案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中职旅游管理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旅游管理中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

三、小结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在选择案例实施教学时,教师需尽量选择真实性强与应用性强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改变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有助于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职场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雯雯.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2014(3).

[2]苏晓娴.以“情”激趣,触“境”生情——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2).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旅游经济类课程;应用型人才;改革

本文为盐城工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回顾

目前,一些学者对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做了相关研究。周丽洁、唐跃工以长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应用型大学旅游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李伟丽以南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上,应以培养能够充分适应和引导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旅游业管理人才作为指导思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袁林、张晓明以九江学院旅游学院为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李勇汉结合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的实践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韦复生总结了以往旅游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定位欠准确、教学方法单一、忽视知识体系关联性和综合专业思维的培养等问题,通过强化课程知识结构,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使旅游经济学成为一门融综合性、应用性、经济性于一体的专业课程。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对于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包括培养模式、学校层面的制度设计、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然而,结合具体门类(包括经济类)的课程的研究比较欠缺,具体体现在:(1)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2)反映现实问题不足,解决现实问题凸显出缺乏理论依据;(3)缺少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

二、旅游专业经济类课程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表现

陈学清、郑岩认为,由于旅游业本身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培养注重综合性、实用性、适应性、国际性,因而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能力水平、多维度的品质素养等三个方面。然而,目前的旅游专业经济类课程在诸多方面滞后于旅游实践,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教材滞后。一是体现在教材中的所采用的理论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没有结合旅游业的实际;二是案例比较陈旧,现实意义不突出;三是严重滞后于旅游经济发展实践。现有《旅游经济学》教材大多机械移植西方经济学基本框架,教材内容则大多流于空泛,且部分章节与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学、旅游投资学、旅游产品规划开发等课程重复,未能体现出《旅游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生命力,教材对于实践发展的解释和指导作用难以落实和体现。《饭店财务管理》也是完全照搬财务管理学,与饭店这一具体企业结合不足。

(二)实践课时太少,案例教学亟待加强。保继刚等剖析了中国大学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现象,指出目前高校旅游本科的培养方案普遍重视课堂教育而忽视实习,培养的是单向度的理论学生,使得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难以与职高生竞争,在行业内就业无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是本科教育萎缩的一大原因。

由于相当一部分从事旅游经济概论教学的教师及很多其他专业课教师认识不到旅游经济学这一课程本身的重要意义,简单地认为旅游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对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补充,因而得出旅游经济学对课程内容以理论讲解介绍为主、专业应用能力提高为辅的结论。同时,理论讲解以“注入式”为主,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饭店财务管理有其自身的特色,譬如旅客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消费,旅客住店以后的一切交易行为需要立即记入旅客账户,账务处理必须在客人离店以前迅速完成等等。这些知识技能如果没有经过实际操作或者生动的案例教学,是无法使学生深入掌握和领会的。实践教学不足的不良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除此之外,教学案例的缺乏也是饭店财务管理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案例教学有利于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缺乏相关案例必然会使理论课程的学习显得枯燥无味,抽象而难于理解。

(三)知识陈旧,反映旅游现实问题不足。旅游经济学应是展示旅游经济世界的窗口、快速反馈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跟踪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动态的课程。然而,现有授课内容反映旅游现实问题不足,诸如景区定价问题、公地悲剧及反公地悲剧、旅游飞地、政府规制、区域旅游合作等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很少涉及。

另外,考核方式不合理也是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之一。

三、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为了解决实际教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完善旅游经济类课程内容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经济类课程既要以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为基础,又要形成自身独有的理论体系,要反映旅游学科的特点。要系统研究旅游业的特殊性,形成与旅游业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经济类课程与现实的联系,突出解决诸如景区定价、公地悲剧及反公地悲剧、旅游飞地、政府规制、区域旅游合作等现实问题。强化旅游全球化内容。要着重分析、解决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形成系列性的解决问题的手段。

(三)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应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因此,专业实践的具体目的既应包括最基本的技能掌握,更应包括规划职业意识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向具体实践的旅游经济类课程教学更不能割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

1、典型案例教学。参观与讲解;建立优秀作品库,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校内外专业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与作品展示;结合实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查资料并思考问题解决方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2、实地考察式。通过浅层次的信息收集方式,如旅游企业实地观察、调查、访谈等,然后在课堂上做一些简单的交流、对比与分析。采用旅游经济案例对比、模拟式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性命题教学等;专题小论文和讲座讨论。

3、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教学;规划实践实训教学。涉及社会综合实践、导师课题调研团队、相关竞赛、毕业设计、实习基地等方面。开展调研设计案例、举办设计论坛与优秀学生设计作业展览,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生设计竞赛、评优等专业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缺乏旅游行业的工作实践。为此,高校需要借鉴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国外著名饭店专业的先进经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实践,主持或参与企业的各种纵向和横向的科研项目,保证师资走在学科前沿。

(五)考核方式注重多元性。除闭卷考试以外,还可以采用开卷、口试、半开半闭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减少死记硬背,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进行考核,如要求学生每学期写1~2篇论文或实习报告,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并结出分数,以考核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丽洁,唐跃工.应用型大学旅游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长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5.3.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培养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并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深层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良好的对接。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面对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明确自身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试图对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第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不良影响,应用型旅游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二,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新跨越,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加之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有新的行业业态不断出现,因此,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1)对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对于人才培养来说,高校的教育理念是所有人才培养和教育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出发点,其教育活动开展是否成功,直接受到其理念的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对自身的眼界进行不断拓展,对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创新,正式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理念,在思路创新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构建,提高整体教学组织管理水平,真正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地成长与发展。

(2)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科学制定。对于应用型专业人才来说,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提高其覆盖性,并且对人才培养形式和需求进行明确,结合不同的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新导向,提高教育活动的适应性,打造基础夯实、口径宽广、能力强大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目标构建的过程中,要关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并且真正地实现对旅游市场用人需求满足。

(3)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市场化方向的调整。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全面地关注,真正地对市场的用人需求动态进行掌握,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当前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在传统旅游资源开发、法律法规、市场营销、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课程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旅游企业的合作,通过构建相应的实训场所,给予学生实践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利用。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要适当地对实训课程比例进行调整,真正地实现市场化的人才培养,让本科毕业生以往理论水平强、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可以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4)做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分层化改革。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于培养工作进行分层,结合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定位,结合不同的工作类型、工作能力和知识基础情况,对人才培养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整。在分层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好对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打造出具备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专项优质人才。教师自身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地投入到旅游行业市场当中,对市场用人需求进行了解,并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就其不同方面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把握,结合不同岗位的用人需求,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应性地调整,更好地提高分层化改革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5)加强对学生思想理念的引导。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关注对学生思想理念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就业问题的认知深度,让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发展需求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并且对于高校的教学目标、方案、体系等进行了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从思想层面上做好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也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对于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进一步地调研探析,对自身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完善,真正地构建出一套科学、可靠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过程,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一直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需要广大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本文抛砖引玉,对相关构建思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妙花.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就业型”人才培养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12,(05).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7

一、专业办学方向

特色化的专业办学方向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能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二是能充分利用e域性特色旅游资源及所在院校(系)资源。因此,要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办学方向,首先,需要各专业点对旅游业动态始终保持一个灵敏的视觉,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变化信息,尤其应关注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及国家旅游产业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其次,各专业点应在充分了解行业与市场需求信息的基础上,主动联系当地旅游企事业单位,积极与其建立、强化合作关系,使其为专业方向建设提供实践资源和保障;最后,各专业点应在透彻分析同类院校专业方向现状与实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最终决策。

从23个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情况来看,云南大学结合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人才需求实际,开设有旅游经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景e管理等3大学科支撑方向: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则下设旅游教育、景观规划与设计、策划营销等3个专业方向,以跟云南大学形成区分;桂林理工大学结合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的本地资源,及面向东盟的人才需求状况,重点发展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燕山大学则从当地实际出发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电子商务4个专业方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述23个部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中,有17个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其突出的特色加以提炼和打造。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之路多半遵循着如下规律:第一,注重自身独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云南大学的对外合作办学模式、天津商业大学的中外联合办学模式、黄山学院的“职业经理人”育人模式、青海民族大学的“一专+多能+特长”的培养模式,等等。第二,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如北京联合大学建立了由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及其它首都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北京联大旅游学院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校、政、企、研”的协作办学思路,贵州师范大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方针,等等。第三,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无一例外地将实践教学版块加以重点看待和处理。第四,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多方面内容的协同发展,如桂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四方面:一是优化课程体系,二是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三是教学方法具备时代特征和国际化特点,四是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诚然,一套成功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上述经验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借鉴,但要想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非得经过我们结合实际的创新和发展不可,因而在提炼特色时应做到: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忌讳急功近利,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才能逐渐得以建立和完善;其次,产学研协作容易流于表象而难成大器,尤其需要我们精心运作、深入开展方能有所成效;再次,实践教学环节不仅需要完备的校内外实验实践资源,而且更需要不折不扣执行教学计划的精神和干劲;最后,树立品牌意识,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加以整体提炼和升华,如华侨大学提炼出的“面向海内外、面向企事业,校企结合、广泛交流”的人才培养思路。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元素和关键环节,也是国内高校旅游教育的软肋所在,即便上述23个特色专业点也均不尽如人意。要想打造自身特色,各高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教师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滞后是国内旅游管理教学的常态。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从行业需求和职业资格入手,分析旅游业最新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及对应的教学领域,组织学界专家和业界资深人士,及时开发以能力需求为本位的新课程,并进一步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新、老课程群模块。

第二,在教材建设上下功夫。国内旅游教育历经30多年,教材数量可谓汗牛充栋,但经典的教材却是凤毛麟角,这是我们多年来重专著而轻教材建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弥补国内教材滞后实际的缺陷,有些院校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案例,其做法值得有条件的院校参考和借鉴。但是,英文原版教材容易水土不服,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题。而要想编写旅游经典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谢彦君教授编著的《基础旅游学》、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编著的《医域旅游规划原理》等,不但需要编者们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恒心,更需要所在院校对这种毅力和恒心的足够鼓励和支持。

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国内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过于传统,其单向“灌输式”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能力和职业要求,致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造成上述教学内容滞后、教材建设缺乏原因不同的是,国内不少教师已对新的旅游教学方法进行了小有成效的探索,如对旅游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思考,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对趣味教学法的思考与分析,等等,只是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及资金保障的缺乏,致使新的旅游教学方法难以生根发芽,更无法枝繁叶茂。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主要是做好三点:一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日常教学任务加以部署;二是提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所需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尤其是资金支持;三是对表现优异的教师予以奖励,以提高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四、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建设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其可供提炼的特色元素有:

第一,可根据旅游行业发展需求创新性地构建起由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5大版块组成的“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例如,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行业用人需要,建立了课堂教学与参观见习、仿真模拟、实战演练、专项能力训练和毕业综合实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第二,以企业化运营和管理的思路开展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例如,可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前店后院式”的经典做法,使校内实验实训室既能发挥其教学实训功能,又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扮演其接待服务角色。虽然上述23个特色专业点无一例外地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但最为成功的当属华侨大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华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十二五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形成了“为侨服务,传播华文”“服务海西,示范全国”“主题实验,实践创新”“四髙模式,科教协同”“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五大特色。

第三,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在遵循“实践-理论-实践”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点应采取间歇性实践教学方式,将各实践教学任务穿插在每个学期的不同时段进行。其中,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以单次实训不超过两周,每学期实训不少于两次为宜进行安排;只有实践实训总量达到一定总量方能进入毕业实习于毕业设计环节。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超强的师资阵容组合及相对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提炼上,应重在落实。

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或专业负责人的带头、引领作用。教学名师或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在学术界往往一言九鼎,并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如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教授、中山大学的保济刚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华侨大学的郑向敏教授、云南大学的罗明义教授、湖北大学的马勇教授等,都算得上是旅游界的标杆性人物,他们对其所在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释放了极大的正能量。

其次,师资队伍引进上应做到髙标准、严要求,力求多元化。国内旅游本科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而对其实践经验要求往往流于形式。根据国内实际,相对理想的师资队伍结构应是专职学术性教师、专职“双师型”教师与兼职实践性教师各占三分之一。在这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处理得相对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点已组建起一支积累了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较强实战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改革团队”,其中,具有行业兼职背景与经历的专业教师占63.6%。

最后,师资队伍培养上应走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的新途径。学校培养重点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社会培养关键在教师实践能力的历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来说,两者均显得不可或缺。实践证明,实战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且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旅游专业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针对当前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各旅游院校(系)应将其培养重心放到社会培养上来。具体可采取让教师带薪去企事业单位挂职、利用亚余时间去企事业单位兼职、鼓励教师承接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等方式。例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倡导教师做行业的实践者,既要从事“学术研究”又要从事“行业实践”,鼓励并支持教师在承担横向课题、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教学准备;教学组合;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实施;教学反馈;教学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主要就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循环体系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循环体系包含四个环节:教学准备、教学组合、教学实施、教学反馈。

一、教学准备

在每学期授课前,我都会根据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准备。这里所说的相关准备,并不是简单的备好课,而是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访问相关的专业人士、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通过这些课前的教学准备,来对自己所授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的做法是:

1、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

(1)培养学以致用,实践性强,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特别是能满足赣州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旅游技能型人才。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

(2)培养综合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旅游业人才市场需要的市场调研,细分人才市场,并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确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市场”――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特别关注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获取较全面的有关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资料,这样在授课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同时,建立信息分析库,主要进行:

(1)行业分析: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在赣州以至江西该行业从业单位的数量和用人规格与需求数量;旅游业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世界上平均每9个人中就有1个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旅游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好。但是,该专业用人的要求很高,不仅专业知识要学好,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有较高要求。

(2)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的类型以及任务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主要是从事导游、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接待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要求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要有良好的服从意识和服务意识。

(3)结合旅游行业职业标准,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所需的职业知识、能力结合起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以此设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旅游业越发展就必须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江西大多数旅游企业的旅游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说明江西旅游业的人才缺口是很大的。江西旅游从业队伍中大多是中专及以下学历,过半以上的旅游企业员工不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中高级旅游服务技师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也明显偏低,特别是善服务、会经营、懂管理的应用型、实践型的中基层人员非常缺乏,许多旅游企业很需要那些服务技能熟练、专业知识面广、沟通表达水平好、组织协调能力强、业务开拓水平高的能安于一线工作的人才。根据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几年里,旅游业的总收入将实现翻一番,预计需要更多的应用型旅游人才,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了解,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将大增。国内旅游随着人们出游越来越理性,国内旅游市场趋于平稳增长。为此,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二、教学组合

这个环节核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新型课程体系、考试体系的构建。在这方面,刚毕业的几年里,笔者参与了学校旅游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节比较熟悉,主要内容有:

1、课程设置――构建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在分析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及相关的专项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教育研究成果和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设计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按课程性质分为理论教学模块、教学实训模块、社会综合实习等环节。每一模块中的课程又可组合为若干小模块,可以组织学生分若干阶段进行学习、实践。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主要有:

(1)这个体系强调职业能力系统的专项性、完整性和复合性。

(2)相关课程,无论是实践技能的操作或是理论知识的获取均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安排整体教学活动,毕业前完成酒店职业经理人或是国家导游员资格证的认证工作。

(3)课程体现地域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的,主要是立足赣州各星级酒店和各大旅行社,为赣州经济建设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赣州,因此在旅游教学改革中,从赣州旅游业的实际出发,加大课程中对赣州的了解,特别是对赣州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的了解。

2、不断优化教学培养方案。对培养方向的定位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取向,因此,教学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适应学生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培养方案应体现明显的特色:(1)突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特色;(2)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化的特色;(3)瞄准旅游市场动态整合课程内容的特色;(4)适时调整专业方向特色;(5)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实现能力培养的特色;(6)突出能力与技能训练的特色。

3、考试方法改革必须打破常规的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的局面。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考核学生,采用传统的理论考核与实训或实践环节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检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旅游英语》、《导游业务与技能》、《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专业课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如普通话测试、旅游景区策划文案撰写、旅游服务技能模拟操作、旅游景区开发可行性调查报告、旅游接待能力调研论文、酒店菜单设计、酒店顾客问卷调查、酒店铺床技能比赛、旅游服务知识的综合答辩等。

三、教学实施

依据教学组合所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操作。这是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阶段。对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定要保证学生毕业时的各项素质及文化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要求。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基本架构了三级师资梯队培养体系,分别是专业方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助理教师。要组建一支由现仍在重要实践工作岗位、富有实践经验、热心于教育工作的校外实践指导师队伍,今后应着力提高他们对专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的参与,实现与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实行校内外、校企间,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提高教师对企业技术服务培训参与率,提高教师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学生满意率。

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商贸旅游系正在建设饭店客房实验室、饭店餐饮实验室、导游实验室等,初步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包含了上海、赣州主要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及旅游相关企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训的省内定点实习基地,形成了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证。今后应重点探索实习―经营、服务―管理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为地方或旅游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体现明显的地方性、行业性、岗位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

(1)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模式的运用。通过教学与实训相互交替的方法,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根据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或跟岗工作。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地工作结合起来,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这方面,我校商贸旅游系已经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在安远三百山旅游有限公司、赣州海天大酒店、赣州江湾大酒店等建立了旅游专业实训基地,2008年又正式与上海美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成为赣州技师学院在上海的实训实习基地。今后商贸旅游系还要继续利用黄金周、周末及其他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单位工作,并积极参与地方大型活动。

(2)职业资格认定为重要补充。建立多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取多种职业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就业实力。与此同时,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提高职业能力的条件,与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合作组织学生积极的参加餐厅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调酒等职业技能鉴定;继续加大对导游证考试的指导。

(3)顶岗实习为拓展形式。为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最大限度地与就业相结合,这几年系里都会到各实习单位访谈,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同时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邀请旅游企事业单位来我校和学生座谈交流,增加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方努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较好的合作意向,许多毕业生实习期满后直接与原实习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较成熟的运作模式。

四、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对以上三个阶段教学效果的评估,这一阶段既是对人才培养工作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下一阶段教学准备的内容之一。检验判断标准是旅游企业、人才市场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学生就业率、称职率等情况。

笔者在每年的上半年至暑期会与部分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通过采取实习报告汇总、实习经验交流、企业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不断接受学生反馈、从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旅游教学,从而提升旅游专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9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www.133229.Com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双高”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群;国际化

【作者简介】张小曼,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旅游业的国际化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群的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逐步构建能够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国际化教育模式。这不仅仅是时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国际化模式,如果取得一定成效,将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国际化形成理论创新。

2019年10月25日,教育部了《关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拟建单位的公示》,在该公示信息中,正式揭晓了备受关注的“双高计划”名单,此次全国共有197所高职院校入选,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以下简称“海经贸”或“学校”)。“双高计划”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从产教融合、师资建设、服务水平等多维度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针对性地破解高职教育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

海经贸的双高建设目标之一:到2022年,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和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群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校服务发展、办学治理、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支撑“一带一路”、海南自贸区(港)等国家战略和海南十二大重点产业的重要力量。在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中,须梳理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按照“标准化”“国际化”“多样化”和“复合型”三化一型原则,形成系统化、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标准、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国际化建设,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引进与再造国际先进职教国家的职业教育标准,重构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国际化水平,助力高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

第二,在調研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行业需求和国际先进标准,制订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关的旅游管理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标准,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第三,实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实用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实用技能和旅游管理类专业英语实用技能,为学生的出国实习、深造、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国内国际相结合,内外兼修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国际视野,全面提升本土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开展双语教学;

第五,建设“三结合”国际化、双师型创新团队,培养旅游类高端国际化人才;

第六,推广课题成果至全省各高职院校,推动海南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进程。

国家实施“双高计划”为海南高职院校建立高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群,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再破难题、再创辉煌的契机。海经贸旅游管理专业群紧跟海南“全域旅游”“一带一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步伐,立足海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以“人才培养+产业服务”为核心,将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成为海南旅游职业教育的新标杆。旅游管理专业群国际化建设路径有以下几条:

第一,重构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标准。

分析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结合海南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对旅游管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的职教标准,构建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多样化、系列化、系统化的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标准。

第二,构建科学的英语教学体系,建立以英语语言实用技能+专业英语提升+出国深造、实习、就业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科学实用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修改原有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增加培养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课程强度,增加专业英语的课时量。取消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年,设置《专业英语听说》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强化英语听说,组建英语早读团队、开展英语角活动,增加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在第二学年,设置专业综合英语(酒店英语、海南旅游英语、西餐英语等)和雅思英语口语(或国外生存英语)等课程。组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编写相应的活页式教材,使课程教学更为灵活。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外籍教师,引进双语教材,开展双语教材的教学试点。

引入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引进具备专业知识的外籍教师,组织本土专业教师参加境内外的培训研修,开拓专业群教师的国际视野,培养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引进双语教材,开展双语教学。

第四,探索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