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十篇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十篇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3:47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1

【关键词】改革外汇

一、改革后直接投资本外币业务操作比较

(一)企业办理柜台业务审核资料比较

改革后,办理外汇直接投资业务所需材料较为一致,大部分所需材料在首次登记时均已记录在资本项目信息系统中,所需材料银行可以直接打印即可,企业办理相关业务仅需直接去银行提供简单的申请材料,且多数情况下无需重复提供纸质证明材料,企业办理业务和银行审核业务的手续得到大幅简化。反观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企业在多个环节办理相关业务需重复提交部分材料,且纸质证明材料复印件较多,业务办理效率相对降低。

(二)改革后直接投资本外币业务流程比较

改革后本外币直接投资管理流程大体相同,但影响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效率的环节主要体现在:

开户:新设外资企业需开立人民币基本存款账户、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银行审核材料多,业务办理流程长,一般需要1-3个工作日。

资金入账:银行凭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登记信息即可为企业直接办理外汇资本金入账,本币资本金入账则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现场填写《人民币跨境业务收款说明》,银行在真实性审核后为其办理,此环节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

验资,使用外币投资的,企业可在银行直接完成,而人民币出资企业如需验资仍需由会计师事务所操作,效率相对较低。

数据报送,与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相比,RCpmiS采集的直接投资信息和资金收付信息相对较多,银行数据报送工作量较大。

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一是有利于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改革后,直接投资外汇业务限制大幅放松,直接投资可兑换程度将进一步放大。从长远看,放松乃至取消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收付与汇兑限制,可为市场主体办理直接投资业务提供更多的币种选择,有利于扩大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二是有利于提高直接投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范能力。人民币直投仍纳入外汇监测范畴,弥补了直接投资本外币交叉业务监管的不足,对于加强直接投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具有积极作用。三是有利于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业务拓展。与改革前相比,企业本外币直接投资手续均得到大幅简化,有助于企业直接投资本外币交叉业务的办理。

(二)不利影响

一是双重监管加大银行和企业业务办理成本。从实际操作看,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全部以人民币出资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也难免今后不会发生外汇利润汇出等业务。若企业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业务不在银行外汇系统办理登记手续,势必会影响企业后续外汇业务的办理。基于这种考虑,企业和银行往往会在本外币系统中均进行登记,造成了多头监管,重复劳动。

二是直接投资外汇业务全程式监管彰显RCpmiS功能不足。相对而言,RCpmiS仍需改进,系统只采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信息,无法采集直接投资外币业务信息,会影响直接投资本外币交叉业务的有效监管;二是直接投资合规性信息仍需人民币银行进行复核,变相拖慢了业务办理流程;三是RCpmiS数据采集项目多,信息量大,且需要银行人工录入,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是部分跨境投融资人民币业务受限影响企业资金运作效率。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经营需要开立多个外汇资本金账户,也可异地开户、异地购付汇,而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资本金只能在注册地银行开立一个专用账户,受限较多,不利于企业自主、灵活地进行人民币资金运作。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发展中面临的几个突出环节,应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1)适当简化业务审核材料,为市场主体办理相关业务提供明确指引。按照有关规定,再造业务流程,制定详细操作指引,简化业务审核手续。如将外商直接投资合规性信息复核权限同样下放至银行,通过RCpmiS查询银行录入的合规性信息,利用RCpmiS系统加强事后监测和管理。简化境外机构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nRa账户手续,提高账户管理效率。并购或股权转让人民币专用账户在资金流转环节仅起到了过渡作用,监管意义不大,建议取消,并购或股权转让人民币资金可直接进入中方相关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

(2)进一步放宽业务限制,提高人民币跨境资金运作效率。现行管理规定对企业账户管理过于严格,不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自由选择银行办理业务,建议放宽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资本金开户数量,允许其异地开户,满足企业实际经营需求。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2

企业如何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答:根据《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试点管理办法》),企业可以凭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直接到银行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资金汇出、人民币前期费用汇出和境外投资企业增资、减资、转股、清算等人民币资金汇出入手续。企业首次办理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人民币资金汇出前,应到其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前期费用登记或境外直接投资登记,企业之后办理的其他业务应在30天内向外汇局报送有关信息。对人民币前期费用已经汇出6个月,但仍未获得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将剩余资金调回。

2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需要同时使用人民币和外汇资金的,如何进行管理?

答: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按照《试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需要同时使用外汇资金的,企业和银行应当按照外汇管理相关规定,办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资金汇出入手续。在办理外汇资金汇出入手续时,银行应当登入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审核,确保相关业务的合规性。

3

银行如何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答: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过程中,可选择登入RCpmiS(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有关信息,帮助其进行交易真实性审核。业务办理完毕后,银行应向RCpmiS报送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各类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由RCpmiS向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4

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履行哪些义务?

答:一是严格进行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当根据有关审慎监管规定,要求境内机构提交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等相关材料,并进行认真审核。银行可利用RCpmiS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对其进行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

二是按照规定报送信息。银行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向RCpmiS报送与境外直接投资及境外人民币贷款相关的各类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三是切实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银行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1号)、《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2号)等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预防利用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进行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5

银行如何办理有关境外投资企业或境外项目的人民币贷款业务?

答:银行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境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通过本行的境外分行或境外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的,银行可以向其境外分行调拨人民币资金或向境外银行融出人民币资金,并在15天内向当地人民银行备案。在办理上述业务时,银行应当向RCpmiS报送有关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6

《试点管理办法》对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规定了哪些风险防范措施?

答:为保障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平稳发展,按照风险可控、稳步有序的原则,《试点管理办法》主要规定了以下三方面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是强化银行的风险防范职责。《试点管理办法》要求银行以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为办理有关业务的前提和主要依据,根据有关审慎监管规定认真审核企业提交的有关材料,如实向人民银行报送人民币跨境收付及有关信息,切实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

二是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便利银行和企业开展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建立了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人民银行和商务部定期交换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审批信息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实际收付信息。RCpmiS每日向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传输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每日向RCpmiS传输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外汇跨境收付信息。

三是加大事后监管力度,强调监管合作。为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由人民银行会同外汇局对银行、企业的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罚,督促银行切实履行交易真实性审核、信息报送、反洗钱等职责,监督企业依法开展业务活动。

7

银行和企业违反《试点管理办法》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答:银行、企业违反《试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人民银行会同外汇局可以依法进行通报批评或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禁止银行、境内机构继续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违反有关审慎监管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罚;违反有关反洗钱、反恐融资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规定的,由人民银行依法进行处罚。

8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3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融资;政策背景;市场环境;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1-0023-05

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作为试点业务在上海和广东省正式启动;2010年6月,试点范围扩大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8月,该业务由试点向全国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两年来,业务广度不断扩展,参与业务的银行、企业以及境外涉及区域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结算量的增长,业务深度也有长足发展,业务种类不断丰富,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正在形成。

近期,市场相继涌现出一系列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融资产品,引起经济主体及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各方主体对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模式已开始从单纯结算向提供相关配套金融服务转变。

一、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的现状

从相关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市场出现的跨境人民币融资形式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境内外银行基于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提供融资;二是以跨境人民币股东贷款的方式开展;三是境内企业在外债额度内借入海外人民币融资开展境内业务;四是境内企业以自身人民币资金为担保为境外关联方获得海外融资。

(一)贸易融资类

从本质上来看,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只是在传统贸易融资产品中使用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币种,主要的贸易融资方式包括信用证、托收(代收)、海外代付以及贴现、福费廷等再融资行为。一般情况下,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对应的贸易单据也使用人民币计价。但在一些情况下,境内外银行也可能就外币货物贸易合同提供人民币的贸易融资服务,银行和企业可在该融资模式下同时获得境内外汇差和利差两方面收益。

除上述典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外,境内外关联企业还可能通过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如信用证融资叙做人民币nDF业务),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这种组合类贸易融资业务较适合于贸易背景下在境外有关联公司的进口商,在进行正常贸易往来和结算的同时,使交易对手(境外关联公司)在境外低成本获取融资,形成双赢局面。

(二)股东及关联方借款类

自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境外主体可申请使用人民币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或为其注资等。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可在一定额度(如“差”)范围内向其境外母公司或关联方公司借入人民币贷款,弥补资本金不足的状况。同样,根据《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境内母公司和境内银行可为“走出去”企业的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

(三)借入外债类

自2010年7月以来,基于数千亿规模的人民币存量,中国香港逐渐形成了人民币债券市场,俗称“点心债”。发行者既有香港本地企业,更有在我国境内有投资业务的跨国经营企业。这些企业利用香港市场人民币利率较低的条件发行债券募集人民币资金,在额度允许范围内汇入境内供其关联企业使用,债券到期后以境内获得的人民币收入偿还。

(四)内保外贷类

境内外关联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有境外投资、设厂等需求的“走出去”企业,利用境内外利率和汇率的差异,配套相关的产品,达到锁定汇率风险并实现融资、理财的目的。首先由境内企业的境外贸易对手或关联机构在境外银行申请融资额度,待额度获批后,境内银行通过授信或保证金形式为境内企业开立跨境人民币备用证或保函,由境外银行对境外企业提供外币融资,并办理境外理财锁定远期售汇价格。融资到期日,境内企业可通知境外关联方偿还外币贷款,或汇出人民币资金跨境购汇偿还境外融资。

二、跨境人民币融资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一)境内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从目前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发展状况来看,贸易融资在所有融资业务中占主导地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本身是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的,并逐渐扩展到其他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业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9]第10号)及其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产生的人民币对外负债只做统计,暂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该表述从2009年便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规依据。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1]145号)进一步明确,跨境人民币贸易项下相关人民币负债(包括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预收延付等)只在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中登记,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银行为客户的境外工程承包、境外项目建设和跨境融资等提供的人民币保函业务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银发[2011]255号)明确指出,境内银行可为境内机构“走出去”过程中开展的各类境外投资和其他合作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在外商直接投资项下,《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23号)明确外商投资企业可向其境外母公司、关联方公司或境外银行借入人民币贷款,但其规模受“差”限制,并按流量(而不是余额)进行控制。而在境外直接投资项下,《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1号)明确境内母公司和境内银行可为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且未对规模和期限做任何限制。

(二)境外的政策障碍日趋弱化

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稳步发展,境外货币当局及市场投资者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继香港全面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后,新加坡和伦敦也有意成为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12年1月1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与英国财政部宣布成立合作小组,进一步推动香港地区与伦敦在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的合作。以香港地区为例,陆港之间的人民币融资占所有跨境人民币融资的比重超过半数。从2011年底到2012年上半年,香港金管局针对人民币业务推出了多项宽松化政策举措:

一是提高人民币净敞口限额。2012年1月17日,香港金管局将认可机构(香港地区人民币业务参加行)的人民币净敞口限额由10%提高到20%,且享有5000万元的豁免额。2012年5月22日,人民币净敞口限额进一步放松,由认可机构自定(但需向金管局报备),且享有1亿元的豁免额。二是放松人民币风险管理限额。2012年1月17日,香港金管局将认可机构的风险资产计算范围,在人民币现金、在人民币清算行的存款、托管账户存款三项基础上,增加财政部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的人民币债券两项。2012年6月14日,将人民币流动资产比率替代人民币风险管理限额,使认可机构对人民币风险资产的计算更具弹性,能更准确地匹配人民币短期负债期限。三是加强人民币流动性安排。2011年11月22日,香港金管局与人民银行续签人民币互换协议,人民币互换协议规模由2009年的2000亿元增至4000亿元,期限3年。2012年6月14日,香港金管局为需要人民币流动性支持的认可机构提供了相应的抵押品列表。四是放松非居民人民币账户限制。2012年7月26日,香港金管局通函,自8月1日起,香港地区银行可以向非本港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包括设立人民币账户、存款、贷款、发出人民币结算扣账卡及信用卡等服务。

(三)境内外金融市场价格存在差异

除上述境内外政策方面的影响外,境内外金融市场价格存在的差异也在客观上为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套利空间。在境内外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商业银行以境内外联动的方式充分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推出各种传统和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以大陆和香港金融市场为例,两者的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以及人民币利率三方面。

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境内外差异(见图1)将直接影响购汇、结汇行为的境内外市场选择。例如:2010年第三季度,银行倾向于境内结汇、境外购汇;2011年第三季度,银行则倾向于境外结汇、境内购汇。同时,尽管几经交替,境内外一直存在美元兑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差异(见图2)。此外,在境内外人民币利率差异方面(见图3)①,2012年以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随境内进入降息周期呈持续走低态势,香港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以中银香港报价为参照)因人民币存量下降而持续攀升,但两个市场的利率差异仍存在一定套利空间。

三、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宏微观效应

(一)跨境人民币融资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相互促进

实际上,在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结算重要币种之前,国际结算就与融资行为相伴相生。境内外相关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境内外金融市场差异的存在,促使人民币融资产品在跨境结算中蓬勃发展。就境内而言,早在各项政策法规出台之前,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人民币境外项目贷款、人民币跨境担保等资本项下业务就以试点的形式在各地相继开展。而类似于人民币信用证、福费廷等基于货物贸易背景的传统贸易融资行为,不再需要相应政策文件的出台来赋予其合规性。目前,境内资本市场正沿着“先债券后股票”、“先机构后个人”、“先金融机构后非金融机构”的方向有序开放。在条件成熟后,还将开放其他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资、跨境人民币债券发行、跨境人民币股票发行等资本类业务。这一方面有利于为境外主体提供人民币来源,缓解其人民币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境外主体的投资工具,提高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积极性。以跨境融资为重要内容的资本类业务的不断扩大,将最终转化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经常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形成资本类业务和经常类业务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增长局面。

(二)跨境人民币融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应为中性

自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三年多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对境内货币政策的影响一直处于纷争之中。众多观点认为,从迄今为止仍处于人民币净流出的局势来看,使用人民币替代外币(主要是美元)对外支付减少了原本可以消化的部分外汇储备;相反,体现为净流入的跨境人民币融资(如贸易融资)及由此促进的部分人民币出口收入又增加了境内人民币的货币供应量。

由于跨境人民币融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以跨境外币结算为参照,比较分析跨境人民币融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人民币贸易结算兑换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不需要完全对冲。以香港地区为例。自2009年7月起,中银香港作为香港地区人民币清算行获得人民银行每季度40亿元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兑换额度,2011年第四季度,该额度调整为每季度80亿元。假设每季度该兑换行为全部体现为中银香港的人民币净买入,其规模约为680亿元。截至2012年9月底,根据香港金管局数据,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5457亿元,较2009年6月底的544亿元增加了4913亿元。可见,由于人民币兑换导致的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规模有限。同时,香港人民币存款的很大一部分(尤其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初期),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中银香港在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账户上。这部分人民币头寸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境内的人民币流通渠道,相当于境内人民币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减少。相对而言,出口收汇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需要央行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以对冲。

2.人民币跨境融资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各异。人民币以融资形式回流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途径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人民币以贸易融资形式回流,进口项下的人民币贸易融资并没有发生实际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例如进口海外代付,代付行为发生在境外)。出口项下的人民币贸易融资,虽然在融资流入环节确实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境内的货币供应量,但这只是替代了外币结算时原本需要使用的外币贸易融资,与之相比并没有额外的货币政策效应。

如果人民币以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股东及关联方贷款或境外金融机构贷款形式回流,只是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获得直接投资的新渠道,替代了原本以外币形式流入的直接投资需要。目前,境内政策允许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原有外币差内借入人民币形式的股东及关联方借款。此外,商务部门已从2012年开始批准并颁发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商直接投资批准证书”。

如果境内企业本没有外币的外债额度,而获得了人民币的外债额度,以贷款或境外发债回流的形式跨境借入人民币资金,将会以乘数效应增加境内的货币供应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支持人民币用于贸易融资和替代外币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鼓励境内金融机构对外提供人民币融资,既扩大了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又避免对境内货币政策造成负面影响。

(三)新监管理念下跨境人民币融资发展需另辟蹊径

针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暴露的金融监管漏洞,2009年9月的G20匹兹堡峰会专门指出,2010年底要完成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主要经济体应于2011年底前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ii》,并从2013年开始实施新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即《巴塞尔协议iii》。我国监管机构也相应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拟于2013年开始实施。

《巴塞尔协议iii》一方面重视微观审慎监管,强调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则引入宏观审慎理念,主张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iii》创新性地建立了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流动性覆盖比率、净稳定融资比率)和系统性风险监管指标(杠杆率)②。其中,在流动性覆盖比率的分子中,高质量流动资产的第一层次包括现金、中央银行储备、国债和央行票据,第二层次包括高评级的公司债券和抵押债券,将融资类资产排除在外。在杠杆率的分母中,表外业务(如跟单信用证)的风险权重转换系数(除无条件可撤销承诺为10%外)均为100%。这意味着银行开展融资类资产业务的成本将大幅增加,或者融资类资产业务的扩大将受到一级资本规模的限制。

在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中,首当其冲受此限制的是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类业务。就在2012年8月20日,银监会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应遵循“三真实”原则,即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进行真实会计处理以及体现真实受托支付;对于2012年底后到期的业务,要求于2012年年底前入表。其核心条款是委托行和代付行都需要把同业代付纳入资产负债表内进行管理。虽然同业代付新规是针对所有币种的同业代付行为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占款持续增长的压力,同时限制了虚假贸易背景的信贷增长规模,但对于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而言却颇有几分被“错杀”的意味。实际上,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一般期限较短(一年以下居多),违约率极低,是质量较高、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业务,更肩负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

因此,在响应宏观审慎管理理念的背景下,要保障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是要严格把关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保证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的质量和流动性;二是要采取措施构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二级市场的交易环境,为流动性供给双方营造双赢局面;三是充分利用央行间货币合作机制,使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成为境外央行和银行获得人民币流动性的有效来源,服务于跨境人民币结算。

四、结论

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至今已三年有余,伴随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类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从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具体业务流程来看,这些融资产品并非前所未有的创新品种,只是在传统国际业务中将结算币种替换成了人民币。同时,跨境融资产品的出现得益于境内外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其发展又与境内外金融市场之间客观存在的价格差异直接相关。跨境人民币融资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相伴相生,并相互促进。如果跨境人民币融资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开展的,且反映了市场的实际需求,跨境人民币融资对境内外汇储备以及货币供应量并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暴露的金融监管漏洞而推行的《巴塞尔协议iii》,提出了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杠杆率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开展的各类融资业务。因此,为顺应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监管机构应鼓励银行将有限的额度资源用于开展具有真实交易背景、质量较高、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并采取措施引导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4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跨境人民币投资便利化

【中图分类号】F832

一、货币国际化的一般理解

国际货币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和持有超越了货币发行国的边界,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充当标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功能。从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可以发现,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总量在1872年已超过英国,但受制于国内金融市场和货币制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元才真正取代英镑,美元的国际化落后于美国的经济基本面长达80年。另外,货币的国际化可仅意味着其作为国际标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而不一定涉及到价值储藏功能而直接影响到国际货币制度。一些小国(如新加坡、韩国)也推行过本币国际化,这些国家的货币主要发挥国际贸易的价值尺度和结算手段功能。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有限,其货币无法承担国际货币巨量的价值储藏功能,因而其货币的国际化也不会对国际货币格局产生影响。

因此,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并在条件成熟基础上,逐步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这与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分为5个阶段进行的演进思路一致,详见表1。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

自2009年试点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末,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由最初的经常项下的贸易结算,扩展至资本项下的各领域,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度越来越广泛,见表2。

(一)跨境人民币的结算规模和结算地域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我国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金额约为19万亿元。2015年1~10月份,跨境人民币结算9.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截止目前,与我国发生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国家和地区超过170个,人民银行先后在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中欧、大洋洲和非洲等地。

(二)非居民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

截至2015年6月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银行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2.1万亿元;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余额约2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发行量超过8000亿元,香港已发展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7800亿元①。

(三)双边货币互换规模不断增大

经国务院批准,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与33家境外央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约3.3万亿元人民币。除周边国家央行外,还包括英格兰银行、欧央行、瑞士央行、俄罗斯央行、加拿大央行、澳大利亚央行等重要国家央行。其中,巴基斯坦、蒙古、乌克兰、阿根廷等国央行将人民币互换资金纳入了官方外汇储备。

(四)跨境人民币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增强

自2011年我国允许境内机构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后,近年来又陆续推出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RQFii)、沪港通、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RQDii)、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制度。2011年12月,我国推出了RQFii,目前已累计批准9700亿元,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4月10日,我国开始沪港通业务试点,上海和香港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买卖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试点初期,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2014年11月,我国启动了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RQDii),目前境外投资规模达到784.9亿元。2015年7月14日,人民银行发文将境外央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业务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允许自由制定投资额度,截至9月末上述三类机构已有35家获得批准。

三、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资本项目开放程度需进一步增强

资本项目共分为7大类40项,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我国不可兑换项目有4项,主要是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以及买卖金融衍生产品。部分可兑换项目有22项,主要集中于债券市场交易、股票市场交易、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四大类。这些领域的限制,影响了人民币“走出去”与“流进来”,既导致境外主体无法便捷获取人民币,也使得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的投资需求无法满足,影响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二)境内可供境外人民币投资的金融产品偏少

不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跨境交易人民币化,境外人民币存款必然上升,而境外非居民手中人民币存款只能转化为持有境内的人民币资产,如同我国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最终投向于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除了资本项目对境外资金投资的限制外,国内金融产品也存在无法满足投资需求的问题。境外人民币资金除在境内进行实业投资外,在境内可投资的渠道基本仅限于以下几种:境外投资者在限额内通过RQFii、沪股通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境外央行、财富基金、国际组织、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开展回购交易。因此,境内金融市场欠发达,也是限制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中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约合26.43万亿人民币,同时中国也是最大的FDi流入国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据人民银行统计,2015年1~8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付货币中位居第二,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海关进出口比重达27%,跨境人民币收付占本外币跨境收支比重达28.7%。这些数据说明我国进出口、投资的规模对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有利于与直接对手国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但由于人民币并非国际货币,并未被境外第三方广泛接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与境外第三方交易有时需兑换成国际货币,增加了人民币持有者的汇兑风险。

(四)国际货币存在固有的网络外部性与惯性

国际货币的网络外部性是指在国际交易中,交易双方更倾向于使用能被更多人接受的货币,该种货币的认可度越高,其流通范围也就越广。这种网络外部性也导致了国际货币对其自身的国际地位具有自我强化的效应。同时,在国际交易中,一方甚至多方试图改变计价货币也需要付出较大转换成本。在网络外部性和转换成本的作用下,国际货币具备了维持其国际地位的惯性。历史上英镑取代荷兰盾、美元取代英镑都经历了漫长时间。因此,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是冲破现有国际支付惯性的渐进过程。

四、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创新政策探讨

(一)立足自贸试验区进行跨境人民币政策创新,分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长期渐进的过程,单纯的经济规模和贸易份额仅仅是取得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必要条件,具有国际结算和标价功能的货币也是货币国际化的体现。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选择上,我国可采取先易后难方式,借助自贸试验区各项创新政策,改革和突破现有金融管理制度,率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在条件成熟基础上,改变现有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二)扩大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提高人民币计价结算规模

进一步简化流程和手续,向境内外主体提供更加便利的货物贸易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服务,支持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做大做强。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型设备、大宗商品、应收账款、无形资产、航运等要素交易平台,面向自贸试验区和境外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交割和结算服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的境外上市子公司或母公司,向境外股东支付股息、红利时使用人民币结算,并逐步推广至全国。

(三)加快资本项目改革步伐,便利人民币资金双向流动

进一步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便利人民币资金双向流动。允许自贸试验区内企业(以下简称“区内企业”)按宏观审慎原则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允许自贸试验区内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从境外银行间市场拆借人民币资金;允许区内企业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调回区内使用;区内企业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不受经营年限、营业收入、流入上限的限制;允许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或子公司将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在境内、外使用;允许境内、外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专业从事境外、境内股权投资。随着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等配套改革的深入,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政策创新可以深入到证券及衍生品投资领域。允许区内企业在一定额度内以人民币资金双向投资于境内、境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放宽境外主体人民币参与区内原油期货交易和结算的范围,以国际原油期货跨境人民币结算为起点,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和结算中的使用。

(四)鼓励个人跨境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推动个人投资便利化

我国对放开个人跨境投资领域的限制一直持谨慎态度。可以利用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在区内适时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QDii2),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内个人以人民币投资境内、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期货期权市场,允许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实业投资以及其他不动产投资。同时探索境外个人境内投资管理方式,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各类境内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根据市场需要,允许自贸试验区的个体工商户向境外经营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资金支持,或接受境外经营主体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支持。

(五)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

鼓励金融机构抓住机遇,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转化为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的优势。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为境内外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结算产品。在海外代付、保理、福费庭等传统贸易融资产品基础上,鼓励创新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探索新型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与再融资支持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为基础,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拓展,开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类境外投资和合作项目的人民币投融资和结算。另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面向国际的金融投融资产品,扩大境内人民币境外投资的范围,为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境外人民币实现保值增值的回流需求。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际宣传,提高境外主体认知度

围绕自贸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各项创新政策,通过举办项目洽谈会、新闻会、座谈会、海外推介会和国际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国际社会的宣传和推介,使更多的境外企业、个人、组织了解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方面的便利性,参与跨境人民币交易和结算,形成以自贸区创新政策为核心,以跨境人民币结算为桥梁的国际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民币使用局面,并逐步形成溢出效应,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第三方交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

(二)推动CipS系统建设,保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安全高效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快速增长,需要新型、高效、符合国际标准及流程的人民币清算系统。现行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建立的初衷是提供境内人民币结算服务,而在高效、安全、稳定地处理人民币跨境结算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从2012年起,人民银行着手开发专属于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安全高效的平台――中国国际支付系统(CipS)。目前,CipS系统一期已在部分地区试点,下一步可扩大试点范围,在功能完善后尽快上线运行,提高跨境人民币的结算效率。

(三)加强风险分析和监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与国内传统业务相比,自贸试验区金融风险具有跨境性、突发性、复杂性特征,金融风险辨别和防范难度加大。要建立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跨行业、跨区域、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利用现有的RCpmiS系统,加强非现场分析和监测,全面、及时、准确发现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隐患。同时,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在预警指标设立、非现场分析监测、现场检查方面,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本外币协调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2]何平,钟红.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效益及其存在的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4(9).

[3]孙杰.跨境人民币结算还是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金融研究,2014(4).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5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政策走向;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众所周知,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一直是我国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然而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我国进出口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日益严峻。保持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十分艰巨,央行拟定相关政策时面临的情况也更加复杂。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稳中有升,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利润减少,尤其是对于以低端产品出口、加工贸易为主、赚取劳动力微小价值的出口企业,影响尤为明显。2009年7月,人行主动顺应国内外市场和企业需求,联合七部委积极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工作,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

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发展,覆盖多种业务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实践表明,跨境人民币各项业务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需求,给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发展。

作为我国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要载体和力量,各家商业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试图在此过程中扩大收益,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笔者认为,能以最快速度适应新政策、并通过业务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银行,必然会赢得发展的先机。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围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走向,做好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形成丰富完整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线,并做好风险防范,方能赢得有利地位。

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走向分析

(一)我国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长远目标

一种货币的国际化一般须经历三个阶段:用于贸易结算计价货币—用于金融交易计价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步骤,要分三步走:一是周边化并同时成为结算计价货币;二是亚洲化并实行资本账户开放;三是全球化而最终成为储备货币。从我国不断扩大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行动来看,我国正在打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基础。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顺利推广,我国对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也更具信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中首次提出了“将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账可兑换。”在肯定资本账户开放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显现了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战略目标。

2011年年末,我国与韩国、马来西亚、香港、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为1.3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进一步推动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人行分别于2011年1月《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2011年10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2013年5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2013年7月《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政策脉络,显示我国已开始将跨境人民币结算管理推广至使用人民币进行海外投资、境外组织以人民币来华投资、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金融市场、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

2011年全年,境内银行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累计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累计907.2亿元。

由此可见,人民币正在通过逐步完善“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的机制,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二)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存在的问题

要预判未来的政策走向,同时离不开对现有问题的研究和总结:

1.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小、结构失衡、境外企业人民币计价结算意愿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结构失衡,进口付款业务量一直数倍于出口收款业务量。发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区结构失衡,仍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企业结构失衡,相当比例集中在境内企业与其境外分公司或关联企业之间。

2.清算系统的制约。目前的清算行模式增加了清算业务受理的垄断性成本、经营风险以及内控体系缺失风险,业务办理过程中中国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难以处于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另外,中国银行(香港/澳门)收费较高,使得收款人兑换成本增高,影响港澳地区收款人接受人民币的意愿,不利于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发挥“便利性强、换汇成本低”的支付结算功能。

3.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缺乏。目前相关的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不完善,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头寸风险规避和保值服务的能力不足,境外主体投资人民币资产或持有人民币头寸的成本较高,持有人民币意愿低。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不能自由兑换,境外人民币无法以直接、全面和分散的方式进入内地人民币金融市场。

4.离岸市场发展缓慢。没有发达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境外人民币就很难沉淀下来;没有发达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境外人民币就成为“无源之水”。目前,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缓慢,更妄谈形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没有离岸市场的支撑,就无法推动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人民币债券基金、人民币保险产品、小QFii配套产品等,无法建立完善的跨境人民币产品线,无法推动包括信贷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以至股票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全方位发展。

二、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走向前瞻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预计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推进跨境人民币各项工作:一是推动实现人民币跨境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协调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二是推动商业银行提供高质量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在符合监管要求和加强风险防范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揽子”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

(一)完善支付清算体系

我国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在服务范围、效率、体系等方面仍有待完善。未来,在延长人民币清算系统开放时间,在清算行模式下搭建统一的金融交易结算平台,拓宽境外覆盖面和境外清算网络、紧跟互联网金融推动电子支付工具运用,建立高效便捷的银行支付网络,完善清算体制的法律法规,搭建健全、清晰、透明的法律框架、降低人民币境外的金融活动风险等各方面有望进行突破。

(二)加快建设香港离岸金融中心,丰富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源

香港是目前境外人民币存量最大、提供最完善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地区。目前香港银行体系内人民币资产超过1000多亿元,人民币存款持续增长,人民币债券市场和衍生品交易市场活跃,多家银行已具备了人民币结算的初步经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已具备了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各种优势,且香港一直是内地与世界的经济纽带,在防范和化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等方面,可以发挥“过滤器”和“缓冲区”的作用。境外投资渠道建设离不开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加快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是推进人民币结算进程的重要一步。

(三)积极推进境外银行开展人民币资产业务

推进境外银行开展人民币资产业务,壮大其人民币资产规模,是解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融资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首先从港澳地区试点展开。目前,港澳银行可经营人民币结算、汇兑等表外业务,也可经营人民币存款等负债业务,但人民币资产业务严重落后。这导致通过旅游消费、贸易、投资等方式进入港澳并受到普遍欢迎的人民币,往往又回流到内地,制约了港澳银行业人民币的资产规模。为此,应积极推进港澳地区银行将持有的人民币在本地投资,包括允许向境外企业发放各类人民币贷款、向港澳居民在深圳、珠海购房提供人民币按揭贷款等,逐步扩大境外银行的人民币资产。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及风险防范

(一)加大业务创新力度

开展业务创新,要改变主要利用境内外利率和汇率差设计套利产品的局面,提高创新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既然言必提创新,笔者试图从以下具体的几个方面进行业务创新策略思索:

1.产品体系的组合完善。结合企业个性贸易模式,充分利用跨境人民币的各项政策,研究开发满足企业结算、融资和理财需求的产品组合。如参考下图结构,搭建“一揽子”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

2.业务范围的全覆盖。一是仍需巩固传统的货物进出口结算业务基础。二要扩大服务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主动开辟跨境旅游、电信、运输、金融等服务贸易的结算项目,提高人民币服务贸易结算的占比;三开拓境外人民币贸易融资和项目融资;四是突破资本与金融项目下政策允许的新型业务,如人民币直接对外投资、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市场的金融产品等;五是其他衍生业务的创新,如为境外参加行提供人民币同业拆借,向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账户融资、跨境人民币购售、发行结构性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等衍生业务。

3.围绕政策放开对原有的产品进行创新。随着人民币直接投资政策的放宽,加快资本与金融项下的投融资业务创新。可以发展境外人民币境内投资产品、代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等业务。再次,适时推出人民币避险产品,加快衍生产品创新,扩大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加强对期货、掉期、期权以及再衍生产品的研究,自主研发定价模型,掌握产品定价权,降低市场波动导致定价偏离的风险。

(二)深挖、培养客户

首先是深挖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境内企业客户。其次,要在人民币流动程度较高的境外区域培养客户,巩固和扩大境内外国际业务客户。

(三)加强构建境内外联动的全球结算网络

有计划地在境外重点区域如: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增设分支机构,以便直接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这不仅有利于中资银行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长远看还是其开辟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布局的重要战略。其次,扩大与境外参加行在全球范围的清算网络。

(四)必须做好的风险防控

1.贸易真实性风险。贸易真实性风险可说是跨境人民币贸易业务开展的最大风险,投机资本伪装成贸易交易资金的风险。由于人民币业务的融资产品可以利用境内外两个不同市场的汇率和利率差异进行合理套汇,因此很多企业伪造虚假的贸易背景在银行办理各种人民币融资产品。商业银行须加强对贸易真实性的把握。

2.利率及流动性风险。跨境人民币结算使得利率、汇率及资金流动冲击的风险更加直接,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商业银行要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资产负债利润信誉等方面的影响,就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走势的分析,适时调整存贷利率水平,做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其次,加强对本外币汇率走势分析,严格控制结售汇周转头寸规模,做好汇率风险管理;同时,优化资产配置,控制好中长期贷款规模,做好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3.洗钱风险。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加大了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人民币跨境流通现金占比较多。人民币在边境地区出入境频繁、流量大,使用频率高,大量滞留境外。现金形式的人民币跨境流通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加大了商业一拿很难过反洗钱的监管难度。

参考文献:

[1]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13).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6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2009—2014年期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同比增长30%以上,2015年结算量达到7.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3%[1]。据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人民币首次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2015年8月曾一度跃居第四。目前,人民币在支付领域排名第六,2016年11月的市场份额为2%。“十三五”期末,预计人民币跨境收支占中国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例超过1/3,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2]。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开启了对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并为应对经济金融领域的波动打下基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市场主体逐渐产生了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客观需求。为顺应市场需求,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2009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至此正式拉开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帷幕。2010年6月和2011年8月,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到包括辽宁在内的20个省市和全国所有地区。随着业务的发展,跨境人民币政策逐渐扩展到资本项下,对外和对内直接投资等业务相继铺开。同时,为进一步探索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框架,在上海、福建、天津、广东自贸区和一些试点地区开展了对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个人跨境人民币等业务的先行先试。创新业务试点为政策的全面铺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6年5月,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在全国推广,不仅整合了本外币和中外资机构外债管理方式,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开展的便利化程度。目前,跨境人民币政策已覆盖境外放款、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经常项下集中收付、跨境贸易融资、境外项目贷款、跨境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

(二)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

一是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在统计核算中开始使用人民币计价。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采用人民币来计价、核算和管理我国涉外经济,体现了我国货币[3]。2013年2月,海关总署增加了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及贸易差额的数据,并于2014年起全面实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统计数据。2014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公布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银行结售汇、代客涉外收付款、国际收支平衡表、金融机构直接投资和外债等国际收支相关统计数据。同年3月,商务部增加以人民币计价的方式公布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海外投资的金额总额。涉外经济部门以人民币计价公布数据有效引导了市场主体开展本币计价结算业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推动大宗商品期货及国际版人民币计价。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定价为主,中国作为主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提升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在国际计价领域中的地位也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2013年以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一直在筹备原油期货交易。2015年7月,人民银行对境内原油期货交易跨境结算管理做出具体规定,明确了境内原油期货交易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目前,原油期货的正式上市仍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与此同时,黄金国际版交易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交易。2016年4月,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集中定价合约正式挂牌交易,这将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黄金市场计价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离岸市场人民币计价产品不断完善。包括人民币计价的存单、债券、股票、外汇期货、基金、信托、保险、衍生产品等陆续推出。离岸人民币计价产品的推出,有利于提升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也有利于人民币逐步成为全球避险货币。

(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以来,英国、泰国、南非等国已明确表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2014年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储备货币。2015年11月,俄罗斯央行决定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2016年新加坡金管局、坦桑尼亚央行、菲律宾央行先后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与此同时,中央银行间的货币互换交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储备货币。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的国家主动希望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以提振市场信心,维护金融稳定[4]。至2016年6月末,人民银行先后与35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3.3万亿元。同年12月,人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8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并与突尼斯央行签署谅解合作备忘录。虽然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很低,但是随着人民币加入SDR篮子,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认可和增强。

(四)人民币债券和外汇交易

一是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满足了境外机构对冲人民币利率和汇率风险的需求。2014年以来,银行间市场先后推出利率衍生产品及人民币标准化外汇掉期产品。2015年5月,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参加行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交易。同年7月和9月,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财富基金先后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2016年2月,境外私人机构投资者可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同年4月,人民银行了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具体操作流程,进一步便利了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二是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是指境外(含港、澳、台)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首发了人民币债券,并依照国际惯例命名为熊猫债。但近年来熊猫债的发行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2015年下半年,熊猫债又重新焕发了生机。目前,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非金融企业、国际性商业银行、外国政府已先后在中国境内发行熊猫债。2014年12月和2016年8月,韩国政府和波兰政府先后通过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30亿元人民币债券。三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显示了发行国对人民币资产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定信心,进一步促进了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2014年10月14日,英国政府发行了首支人民币债券,规模30亿元人民币,票面利率2.7%,期限3年,这是西方国家发行的首支人民币债券。2015年10月24日,蒙古国政府首次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金额10亿元,票面利率为7.5%,期限3年。四是离岸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2015年10月20日,人民银行在伦敦成功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1年,票面利率3.1%。这是中国央行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此举丰富了离岸市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高信用等级的投资产品和抵押品,同时也可视为是中央银行对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调节的尝试。五是人民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货币的直接交易可以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减少汇兑成本,摆脱美元依赖。2016年,银行间外汇市场陆续推出人民币对南非兰特、韩元、沙特里亚尔、阿联酋迪拉姆等12种货币直接交易。目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开展了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品种已达22个。货币的直接交易将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的汇兑成本,促进与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往来中的人民币使用。

(五)人民币股票及基金交易

一是建立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机制。2011年12月,证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开展RQFii业务。2013年3月,进一步扩大试点机构范围,放宽投资比例限制。2016年9月,单家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实行备案或审批管理。RQFii业务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人民币资产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人民币资金的跨境循环。二是建立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机制。2014年11月,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境内的合格机构投资者可采用人民币的形式投资境外的人民币资本市场。RQDii机制的正式推出,不仅有利于丰富境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渠道,也有利于丰富离岸人民币计价产品,促进离岸市场发展。三是开展在岸与离岸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2014年4月,证监会正式批复开展沪港通试点,沪港通率先启动。2015年7月,内地与香港基金实现互认。2016年12月,深港通顺利开通,不仅扩大了上市公司覆盖范围,取消了交易总额的限制,而且扩大了机构投资者范围。目前,上海正在积极研究沪伦通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双向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

二、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

(一)人民币清算行设立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展以来,主要依靠清算行、行和nRa账户三种渠道开展资金的跨境结算,其中,以清算行模式为主。2003年以来,中银香港作为首家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从主要服务与个人跨境结算相关需求逐步扩展至贸易和投资项下,香港作为主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伦敦、新加坡等地出现了新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清算行的设立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离岸市场发展,2012年以来,台湾、新加坡、英国、德国、韩国等地先后设立人民币清算行。2016年9月至12月,美国、俄罗斯、阿联酋人民币清算行相继落地。至此,全球已有23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东南亚、西欧、中欧、中东、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区。

(二)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

随着业务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跨境资金清、结算效率,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2012年4月,央行组织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经过3年的建设,2015年10月8日,CipS一期正式启动,并在上海成立了CipS的专门运营机构。CipS参与者分为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两类,直接参与者在CipS开立账户,可以通过CipS直接发送和接收业务,间接参与者通过直接参与者间接获得CipS提供的服务。CipS首批直接参与者有19家,均为境内中、外资银行机构。2016年7月,CipS新增8家直接参与者。经过一年多的发展,CipS日间业务处理规模及笔数呈现大幅增长,CipS正在积极向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主渠道的方向努力。

三、人民币加入SDR篮子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成员国缴纳的份额为基础分配给各成员国的账面资产。国际社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创设SDR是为了弥补美元及黄金储备的不足。1969年设立初期,其价值与美元等值。然而,随着美元贬值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为保证SDR作为储备资产稳定的购买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用一篮子货币作为SDR的定值基础,1974年为16种货币[5]。但由于计值烦琐,1981年减少为5种,欧元诞生后又简化为4种货币。经过多年发展,目前,SDR仍由一篮子货币计值,并5年审核一次。加入SDR的门槛主要是在imF5年考察期内一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和其货币的可自由使用程度。2010年,人民币未能加入SDR,原因是未能满足其“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标准。经过了5年的努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使用份额逐步提高。同时,为配合人民币加入SDR,相关部门也实行了积极的改革。一是提高了数据透明度,加入SDDS审核标准和CoFeR官方调查,进一步提高数据透明度。二是明确了SDR的代表性利率。自2015年10月9日起,财政部每周滚动发行3个月期国债。并将其收益率作为人民币的代表性利率,用于计算SDR篮子货币的利率。三是明确SDR的代表性汇率,自2015年8月起,外汇交易中心每个交易日公布5个时点的参考汇率,并以下午4时的汇率作为人民币代表性汇率,用于计算SDR交易的汇率。自2016年1月4日起,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每日运行时间延长7个小时至北京时间23时30分,同时相应延长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及浮动幅度、做市商报价等市场管理制度适用时间。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成为SDR篮子货币,并取得了10.92%的权重和1.0174的货币数量。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首次加入SDR,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四、人民币国际化展望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一个短期目标。纵观美元、英镑等货币变迁史,既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其背后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体现。人民币国际化顺应了后危机时代的背景,满足了市场主体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的表现。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能会面临波折和起伏。短期来看,我们可能会面临货币政策、汇率、跨境资本流动的“三元选择”;长期来看,也会面临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特里芬难题”。尤其是近期在面对资本流出、外汇储备下降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质疑人民币国际化的声音。但是,金融改革本就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应该否定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到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仍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一)持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和自律定价机制,并逐步完善利率走廊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和透明度。三是继续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按照imF的标准,中国涉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的40个子项中,达到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的项目已有37项[6],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应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及可兑换后的风险防范措施。四是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便利境外主体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境内股票市场。五是继续在自贸区开展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先行先试,在辽宁等7个第三批自贸区建设中,进一步复制现有可推广政策,逐步将政策红利释放到全国。

(二)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建设,CpiS二期系统将实现混合结算,实现与债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对接,全面支持各类跨境业务。初步估计,CipS(二期)有望于2017年底投入运营。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使其逐步成为人民币跨境交易的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及监管协调于一体的系统。三是继续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离岸市场的发展对于货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近期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有所萎缩,但从长期来看,香港作为人民币最重要的离岸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随着深港通的开通及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的进一步丰富,离岸市场发展将重新焕发生机。

(三)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SDR的作用

尽管SDR作为国际储备资产,还存在发行机制不稳定等问题,但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进一步发挥SDR的作用,减少单一信用货币作为货币所带来的风险。2016年G20杭州峰会,国际社会对于加强SDR的作用已达成共识。2016年8月31日,世界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首发特别提款权(SDR)计价债券,发行规模为5亿SDR。这既是推动SDR金融工具市场化的有益尝试,也是扩大SDR使用的标志性事件,有利于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因此,推动和加强SDR在私人交易领域的作用,提升SDR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可以间接提升人民币在储备和计价领域的作用。

(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2016年7月,“一带一路”规划正式公布,沿线国家连接亚太及欧洲经济圈,汇集了融资、投资、贸易等众多国际经济金融合作项目,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主要的推动者,人民币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国际货币功能,加速人民币区域化阶段目标实现。应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配合企业“走出去”步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人民币清算行,完善人民币直接交易机制。与相关国家开展货币合作,推动互换资金用于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推动双边本币结算。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的作用,利用丝路基金支持人民币结算发展,实现中国金融资产的全球布局。

(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为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过快发展可能会带来风险。跨境资金出于逐利的本质往往会顺应经济周期而波动,这将会导致资金的过度流入或流出,唯有实现跨境资金的双向均衡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对跨境资金流动实行本外币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管理能够有效应对资金波动,为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同时,银行机构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参与者和推行者,在开展相关业务中也应切实履行展业“三原则”,加强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核,并结合反恐怖融资和反洗钱要求,规范经营操作。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考虑现钞的跨境调运和反假识别等问题。总之,人民币国际化应统筹兼顾,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曾辉,赵亚琪.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6(12):12-13.

[2]周小川.深化金融体制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25(6).

[3]张新.推动涉外经济采用人民币计价[J].中国金融,2013(6):15.

[4]李波.人民币跨境使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4(23):17-20.

[5]黄海波,熊爱宗.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9(8):47-54.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7

而2012年被业界认为将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继续深入推进的“关键一年”。

在刚刚过去的4月,汇丰在伦敦发行首个中国以外的国际人民币债券,被视作全球最大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地位的承认。其后香港交易所宣布将推出一种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合约,人民币离岸市场表现相当活跃。

4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决定组织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从而进一步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

摩根大通银行资金及证券服务部中国区主管许伟扬指出,央行此项创新之举,将建立一个专属于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安全高效平台,可使境外银行更加高效、便捷地进行人民币跨境业务,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2007年开始边境人民币贸易试点,到部分地区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再到覆盖所有的外贸企业;从与部分国家开展业务,到目前人民币可在全球193个国家进行交易。另外,业务的品种也从经常项目过渡到部分资本项目,而且实现了结算量的大幅增长。如何看待人民币跨境业务的进程以及预期?为服务于跨境人民币业务,如何创新金融服务?

“远超预期”

国际市场复苏乏力和不确定的国际贸易形势并没有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快速增长势头。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达到4166亿元,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例从去年的7%上升到8%,而从3月计算,这一比例进一步增加到了9%。

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倍,其中货物贸易结算1.56万亿元,占货物贸易总额的7%。

一些经济学家用“远超预期”来形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爆发式增长。本刊记者采访的汇丰银行一位研究人士表示,自己不得不修改汇丰新闻稿引用的他的发言内容,以跟上不断变化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形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邢毓静在广州举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高峰论坛上说,截至目前,人民币在部分国家、地区和部分行业中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结算货币”,而且这一势头还有继续扩大迹象。

中国政府在积极支持人民币结算并取得了进展,目前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人民币互换协议,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被主要经济体逐渐接受的重要迹象。

招商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冯申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整个跨境人民币结算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包括利润的转移,以及到了一些资本项目都已经开始在做,所以跨境贸易结算的概念现在正在逐步扩大,发展速度让人感到有点惊叹。”

自2009年7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参与企业和结算数量均取得较快增长。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扩大至全国所有符合条件的进出口企业,并适用于境外所有地区的经常项目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已不存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邢毓静表示。

她认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工作已经从最初的全面试点进入一些重要领域的“填空”阶段,近期不断推出的包括温州金融试验区、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在内的诸多新举措,都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加快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同时,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也积极有序推进。自2011年1月央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以来,当年全国累计办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907.2亿元。2011年8月启动的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当年累计也达到201.5亿元。今年一季度,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9亿元和470亿元。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对企业减少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应对金融危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商务部下一步将配合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简化有关监管措施,加快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让更多的企业得到实惠。同时,在实现有效监管条件下,进一步扩大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推进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大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并对工作的实际积极研究,逐步简化、规范有关程序。

有人担心中国会因为人民币升值压力而放缓跨境结算业务步伐,但人民币跨境使用不只有贸易一个用途,当参与者越多、流动渠道和流动规模不断增长时,升值与否只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考虑因素之一。据此推断,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前途不可限量。

“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还不够”

货币的国际化一定要有它的离岸市场,4月下旬,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了首批人民币债券,启动了继香港之后第二个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英国BBC报道说,虽然相对于美元债券5亿元的基准规模,汇丰银行的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偏小,但在离岸人民币市场,2亿元被认为是相对合适的。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称,这将推动伦敦成为西方最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他说,“英国政府正热切希望伦敦成为人民币全球离岸交易中心,这也将增强伦敦全球外汇与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地位。”根据伦敦金融城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伦敦客户及银行间人民币存款已超过1090亿元。

汇丰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债券引起欧洲和亚洲投资者热烈反响,认购倍率为两倍以上,其中半数以上分配给了欧洲投资者。汇丰高层表示,该笔债券的发行将为有意寻求人民币国际融资的欧洲及以外地区的其他机构开启一个崭新的市场,从而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汇丰集团行政总裁欧智华称,此次发行是伦敦迈向人民币国际交易中心的重要一步。同日,伦敦金融城举行了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建设计划启动仪式,并题为《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的报告。报告显示,自从去年9月份签署里程碑式的“中英财金对话”协议后,伦敦的人民币计价业务范围已初具规模。截至去年年末,散户、企业客户以及银行在伦敦持有大量人民币存款,总计为1090亿元(173亿美元)。2011年期间,全球人民币离岸交易额大幅增长超过80%,其中伦敦的份额就占据了26%。伦敦有潜力发展成为人民币在欧洲的最主要离岸市场。

有外电报道称,为尽早将伦敦打造成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英国部分银行业人士已向英国金融当局提议,要求英国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允许企业在中英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4月20日,汇丰环球投资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马浩德在最新的投资季报中,着重将焦点放在不断增长的“点心债”市场(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俗称),认为这个市场能够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投资机遇,并大胆预计“点心债”市场的规模将于本年度增长一倍。

现在香港已经成为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人民币业务主管杨如海表示,目前以中银香港为清算行中心的全球人民币清算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这个清算体系网络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跨境贸易发展提供了清算的便利,促成了跨境贸易的业务量逐步上升。评价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状况时,杨如海说,目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上投资品种逐渐增多,除了人民币发债,有直接发债有合成债,另外在香港也已经有了人民币股票,虽然是刚启动,随着香港人民币存款增加,香港的各种投资产品也会越来越多。要进一步发展需要香港银行结合客户的需要来进行人民币产品的创新,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香港有更多的人民币的存量。“香港人民币股票交易还要再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发展相对不够。”

杨如海介绍说,国际化的货币必须具备三个功能:一是结算功能,比如石油贸易,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用美元来结算,少部分用欧元,但还没有人愿意用人民币结算;二是要成为投资货币,就是人们愿意用你的货币进行投资,但目前为止,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的大宗商品或者实物商品仍然是美元来表示;三是要成为储备货币,就是其他国家愿意把人民币放在它们的央行做储备货币。作为人民币最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香港在2010年人民币存款增长了4倍,2011年增长不到一倍,特别是最后两个月,人民币存款增长明显趋缓,这表明海外人民币资金池的扩张速度在下降。

摩根大通银行资金及证券服务部中国区主管许伟扬也同样认为,目前离岸市场的发展还不够。

要想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得让海外的人民币流通得足够多,那么如何扩大海外的资金池?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要提供合适的投资渠道,人民币海外资金池的扩大,主要是依靠两个渠道,即贸易结存和直接投资,两者缺一不可,而目前缺乏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是丰富投资产品,目前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的“菜单”还不够丰富,除了香港人民币债券以外,还应考虑创造人民币股权投资产品等。

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鼓励采用人民币来投资。“针对欧洲部分银行在未来-二年内将会有大规模补足资本金的需求,我国企业也可尝试以人民币作为出资币种,有选择地投资参股其中优质的金融机构,或引导这类金融机构到离岸人民币市场通过发行人民币次级债等方式补足资本。”

“构筑人民币跨境支付‘高速公路’”

从技术层面讲,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跨境贸易流动的快速增长,创建新型的、高效的、符合国际标准及流程的人民币清算系统正变得日益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决定组织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进一步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

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励跃表示,系统建成后将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提高交易的安全性,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研发CipS,是在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构筑‘高速公路’,它是人民币跨境使用中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准备。对人民币国际化,意义深远。”

CipS的主要功能是处理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在功能上可以比照美国支付体系之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来理解,即CHipS,全称为ClearingHouseinterbankpaymentSystem。CipS业务处理时间和业务类型均独立于人民币大额支付系统(CnapS),CnapS主要为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跨行人民币资金清算服务,是境内跨行人民币资金汇划的主渠道。该系统好比基础设施,完善了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为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搭建了一个跨境的“高速公路”。

据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将在未来一二年内建成。摩根大通银行资金及证券服务部中国区主管、资金服务部大中华区主管许伟扬表示,这可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战略性创新之举备受欢迎。

有分析家认为,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交易最终能汇集在央行的平台,会大大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中的信用等级。CipS的建成无疑将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突破。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8

全球使用率大幅上升

多年来,民间接纳人民币的国家并不少。国际金融协会7月10日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地位也在上升,过去一年的使用率翻了一番多。在国际支付系统中,人民币的使用率与瑞士法郎同列全球交易使用率第6位,排在港币和新加坡元之前。当然,目前人民币使用率占总交易的比重仅为1.4%,远远低于欧元的42.5%和美元的31%。人民币的使用率也仍然远低于中国占全球贸易流动的近12%以及资本流动的11%的水平。

汇丰银行《2014年度人民币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贸易实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尽管在国际支付中人民币仍显著低于美元的使用量,但人民币在贸易与金融领域中牢牢处于第二位置,去美元化在继续。对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英国等11个国家的商业调查显示,全球人民币平均使用量达22.0%。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人民币,其中使用人民币的香港企业数量由去年的50%升至58%,德国从9%增加到23%,美国企业也从9%上升到17%。在目前没有使用人民币的企业中,有32%考虑未来将使用人民币。其中,香港企业认为由于外汇成本降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将在未来12个月内增加。新加坡、美国及英国亦分别有50%、44%及42%的受访者认为,使用人民币会带来经济得益;超过半数的阿联酋受访者认为使用人民币有利于发展业务体系,而法国及澳大利亚亦分别有46%及40%的受访者有相同看法。汇丰因此乐观预测,至2015年,中国三分之一的贸易量将以人民币结算,而人民币将可在2017年实现完全可兑换。

此外,统计数字还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贸易总量的18%都以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这一比例较2013年第四季度的14%有所上升。而5年前,该比例仅为1%。

清算服务遍及欧亚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自2009年4月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为5061亿元,2011至2013年分别增至2.09万亿元、2.94万亿元和4.63万亿元。今年一季度业务量已经达到1.65万亿元。人民币在海外认可度和结算规模的大幅提高也推动了人民币清算行的加快设立。

2003年和2004年,香港和澳门最先确立了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此后,2010年,台湾也有了人民币现钞业务清算行。2012和2013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又先后设立了人民币业务清算银行。此后,中国继续努力推动在大陆以外的地区成立人民币交易中心,为外国银行购买人民币和以人民币结算提供便利。今年以来,随着中国国家领导人和欧洲各国元首积极互访,人民币清算网络正在超出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亚洲近邻,走向欧洲一些重要国家。

6月18日,中国建设银行获得授权,担任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次日,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也获得授权,成为法兰克福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伦敦和法兰克福正式开展人民币清算服务。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分别与法兰西银行及卢森堡中央银行签署人民币清算安排合作备忘录,将在巴黎及卢森堡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之后还将确定巴黎及卢森堡的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人民币业务清算安排落户欧洲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授权交通银行首尔分行担任首尔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至此,人民币境外清算安排已经覆盖了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东南亚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东北亚的韩国和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卢森堡等十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人民币清算安排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确定,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将获得进一步推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清算行在亚洲时区以外直接进行清算运作,可以为企业使用人民币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推动人民币资金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更高效地运行。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策略师刘立男认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落户欧洲将带来两大益处。首先,伦敦和法兰克福将为在欧洲、中东、非洲和美洲时区内发生的跨境人民币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更加便捷的清算服务。此外,人民币清算行将吸纳人民币存款,补充人民币流动性,并完善欧洲人民币市场的基本设施。

从理论上讲,人民币清算行的落户,会使人民币交易的效率与流动性相应增加。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投资等领域的跨境使用,对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不过应该看到,设立人民币清算行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业务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迅速增长。

在北美,尽管加拿大企业目前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比重较小,但加拿大财政部长奥利弗本月表示,加拿大已就在北美设立人民币交易中心的议题与中国政府展开谈判。这意味着北美将是人民币清算中心的下一个落户点。

货币互换协议开花

国际金融协会在7月份的报告中还表示,人民币过去一年来在全球迅速推开,和近年来中国与许多国家积极签署货币互换协定等国际化举措有关。

自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经陆续与包括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23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签署了总规模高达40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其中,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在去年10月份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014年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首次动用双边货币互换协定的对方货币,使用中韩本币互换协议下4亿韩元(约合240万元人民币)资金来支持企业贸易融资。这是中国开始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五年来,首次实际运用协议下资金。这表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纵深发展,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双边货币结算需求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同时,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货币互换协议也有了更多内涵。目前,中国与各国签署的货币互换协定,有的扮演了充当支付结算的角色,有的则有储备货币、贸易融资、满足资金供给的作用。今年7月,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里娜表示,俄罗斯与中国就卢布和人民币互换接近达成协议,这将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融资,增强双边贸易。纳比乌里娜在访华期间还讨论了俄罗斯投资者投资中国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可能性。

资本项下试点铺开

除了贸易结算等方面不断获得进展外,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试点也在加紧推开。其中新加坡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当地银行成为苏州和天津的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合作对象。试点政策少有地囊括了个人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对外直接投资业务,这将推动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启动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的新实验。

今年6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批复苏州工业园区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包括新加坡银行机构对园区企业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园区企业在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个人经常项下及对外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四项。

紧接着,7月上旬,天津市出台了天津生态城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相关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业务、生态城内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业务等,自7月1日起至今年年底共有20亿元人民币额度。

这些试点政策中,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对外直接投资业务受到关注。它意味着,在这些区域内个人可用人民币在境外以新设、并购、参股等方式设立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在内的对外直接投资业务。人民币资金多了海外运用的途径。

目前中国建行、中行等数家银行已分别“试水”,向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内注册企业发放了中新跨境人民币贷款。路透社报道称,建设银行继在瑞士发行12.5亿元人民币债券后,又发放了首笔5000万元跨境人民币贷款。

而近日,中国农行香港分行也在法兰克福成功发行12亿元人民币债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6日,今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已达16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约1300亿元的发行总量。中资银行海外发债提速正是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

金融监管无法回避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而对外投资又是人民币国际化更进一步的体现。

2009年起,中国开始试点实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国家允许指定的、有条件的企业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支持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人民币跨境业务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12年底,全国少数地区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开始试点跨境人民币贷款,如深圳前海地区企业从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的贷款总额上限为500亿元人民币,江苏昆山的跨境人民币借款仅局限于台资企业集团内部。去年9月,义乌市政府了《金融改革专项方案》,在全国率先展开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到了12月末,央行在关于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的30条意见中表示,要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着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9

对于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发展,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和政治舞台的话语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履行货币职能,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投资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

目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算、对外投资以及对外债务和债权等都主要是以美元进行计价和结算,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也主要是投资于美国国债。由于货币敞口风险较大,面临着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广泛接受,中国企业、机构和居民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根据汇率变化及其走势,自主地选择以人民币或美元等其他货币进行计价和结算,其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交易成本也会随之降低,可以降低其经营成本,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更好更快地促进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利己性、缺乏约束制衡机制、权利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推进中国更好地参与和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而且,对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经济金融与政治地位,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意味着中国可获得铸币税,利用很小的货币发行成本来占有和使用国外的物品和资源,也就相当于获得无息贷款,从而获得了额外的国际资金来源。国际化阶段性成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开始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主要用于边境贸易计价、结算和支付。2009年7月,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开始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启动。

目前,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金融交易以及储备等方面的接受和使用程度大大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统计,人民币已于2014年11月取代加元和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中国人民大学测算,截止2013年三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1.20,同比增加52.46%。

人民币跨境业务快速增长。2009年7月,率先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4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扩大到北京、天津等20个省市。

2011年8月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允许所有企业开展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不再限制境外地域的范围。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又逐步将跨境人民币使用范围从贸易结算扩大到直接投资、外债、对外担保等投融资领域。

据人民银行统计,经常项目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从2009年的35.8亿元快速增加到2013年的4.63万亿元,2014年1月-10月,经常项目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已超过5.4万亿元,同比增长51.2%。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1.7%增加到2014年三季度的25%左右。2014年1月至10月,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累计1448亿元,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结算金额累计6516亿元。

除了中国财政部外,越来越多的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截至2013年末,境内机构(含财政部)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余额累计1700多亿元;2010年8月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清算行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

截至2013年末,已有138家境外央行、国际金融机构、财富基金、港澳清算行、境外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RQFii和QFii等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2011年12月,开展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一定额度内使用人民币在境内进行证券投资。目前已经从原先仅限于香港地区扩大到新加坡、英国、德国、法国、韩国、加拿大、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等国,RQFii额度累计达8700亿元人民币。

截至2014年11月,共有93家合格境外机构获得2984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度。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实现了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随之,取消了香港居民每人每天2万元人民币的汇兑额度的限制。

目前,初步形成以香港为主,多点发展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尚未实现可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离岸市场成为满足境外机构和个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融资需求的主要平台。作为一个开放竞争市场,人民币离岸市场已经形成了以香港为主,台湾、新加坡、伦敦、卢森堡和法兰克福等多点发展的良好格局。

目前,香港占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份额的53%。随着中欧经济贸易与合作关系的日益紧密,欧洲也将迎来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欧洲将成为第二大人民币离岸市场。

目前伦敦已成为全球仅次于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据SwiFt2013年的报告显示,伦敦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以外地区的人民币交易中占62%,远超过占比分别为15%、10%和8%的美国、法国和新加坡。加拿大也将建立北美首个人民币离岸市场。2014年4月,美国对中国地区的人民币交易权重上涨229%,对全球其他地区交易规模上涨327%。可以预见,伦敦、法兰克福、卢森堡以及新加坡等地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都将成为香港潜在的有力的竞争对手。

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人民币离岸存贷款、发债以及金融交易等业务已冲出亚洲,进一步向欧洲等地区扩展。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4年9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9444.7亿元,分别占同期香港外币存款和全部存款余额的23.1%和12%。台湾地区人民币存款余额3004.3亿元,澳门地区1187.1亿元,韩国1200亿元,新加坡为920亿元人民币。

另外,继香港、澳门和台湾后,人民银行先后在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首尔、巴黎、卢森堡、多哈、多伦多以及悉尼等地授权一家中资银行作为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并在当地相应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拓展,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与此同时,双边货币合作不断深化。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已采取多重措施,积极拓宽人民币流通渠道,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阿根廷、冰岛、新加坡、卢森堡等28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先后推出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港币、英镑、澳元、加元、新西兰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泰铢等11个币种直接交易,有利于形成人民币对上述交易货币的直接汇率,降低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促进人民币与上述货币在双边和多边贸易和投资的使用,以及经济贸易和金融合作。

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由单一的银行类参与者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境外人民币清算行都可以入市交易,还有更多的境外金融机构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项下与境内银行开展场外外汇交易。在银行柜台,还推出人民币与韩元、越南盾、老挝基普、哈萨克斯坦坚戈以及新台币等货币的直接交易。

目前,人民币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储备货币。随着人民币流通和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拓展,人民币已开始正式进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储备资产,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接受范围也得以进一步扩大。

2014年10月,英国宣布将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所募集人民币将直接进入英国外汇储备池。12月,新西兰央行宣布新的贸易加权指数,首次将人民币纳入货币篮子,人民币权重为20%,仅次于澳元(22%),高于欧元(11%)。

截至2014年10月末,已超过30家境外央行或货币监管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于2015年末对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的构成进行每五年一次的复核,人民币有望成为SDR篮子货币中的一员。初具国际化基础

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也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支撑,是该国整体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国内金融体系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和投资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首先,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实质性进展。imF将资本项目交易分为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衍生工具和其他工具、信贷业务、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不动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等7大类,11项和40个小项。2012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结合我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现状,按照可兑换、基本可兑换、部分可兑换和不可兑换四类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是:完全可兑换7项、基本可兑换8项、部分可兑换19项、不可兑换6项(主要集中在信贷、资本和货币市场以及个人资本交易方面)。

总体上看,我国资本项目实现部分可兑换以上的项目占全部交易项目的85%。

2012年下半年开始,外汇局围绕简政放权,推进资本项目便利化,对直接投资、外债管理、对外担保以及资本市场外汇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取消或归并不必要的管理环节,大幅简化审核要件,除了外债和资本市场仍存在个别审批事项外,基本取消了资本项目行政审核,初步构建起以登记为核心,以强化统计监测为手段,以事后核查为重点的新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框架。

在简政放权,创新资本项目管理方式的同时,以“促流出”为重点,加大支持境内资本“走出去”力度,改变资本项目非对称开放状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2014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到1.2倍,并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扩大了市场化定价区间。酝酿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的出台,不仅完善了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还为存款利率的放开和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人民币汇率趋向合理均衡水平和良好的国际清偿能力。2005年7月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分别于2007年5月21日和2012年4月16日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扩大到0.5%和1%,2014年3月17日又进一步扩大到2%。从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2014年9月,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口径计算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4.1%和43.4%,人民币汇率趋向合理均衡水平,人民币汇率进入双向波动的新常态。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9月,国家外汇储备达到3.8万亿美元。强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经济金融实力,提升了对外偿付能力,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政策辅助推进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经济再平衡对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尽快结束国内各种形式的金融管制,形成充分市场化导向的金融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总的来说,货币国际化是市场主体和国际金融市场对该货币选择的过程和结果,政策的推动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将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而逐步推进。

第一,进一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贸易使用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贷款和境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和流通。在促进人民币“走出去”的同时,主动拓宽人民币回流的渠道和空间。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信贷业务创新的区域和使用范围,为人民币回流构建一个稳定和高效的机制,进一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第二,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作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制度变量。

对今后一段时间经济金融改革开放,尤其是利率和汇率机制市场化等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进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根据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评估,资本市场和个人资本交易项下的可兑换程度较低。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着力点应重点放在资本市场和个人资本交易项下对外开放上,即以资本市场开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项下可兑换程度。

及时总结沪港通运行经验,研究开放深港通和建立跨境基金互认机制;大幅提高境外机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资本市场程度,扩大境外机构投资者范围,大幅提高境外机构证券投资额度,逐步提高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市场比例,放开境外机构证券投资范围限制,并逐步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改准入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研究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进一步放宽境外逐步进入境内期货市场的限制,尽快推出国际原油期货交易;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者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额度,扩大境外投资者主体范围,允许境外长期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养老金等进入境内债券市场,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引入其他类型的境外投资者。

研究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其在境内发行债券募集的人民币留在境内使用,或以人民币或兑换成外汇汇出境外使用。

以扩大境内居民个人用汇自为着力点,进一步放松个人资本项目跨境交易,适时选择部分省市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可考虑在投资规模控制和账户封闭管理的前提下,允许境内个人投资者开展境外实业投资。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扩大到其他地区或在全国推广,逐步放开对个人资本交易项下的限制。

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研究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和外债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健全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出流入的统计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资本流出流入的预警机制,防范跨境资本流出流入风险。在法规层面,根据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对现行法规进行全面的清理和修订,逐步构建起简明清晰的、符合资本项目可兑换原则的外汇法规体系。

第三,积极推进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在有序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大汇率波动弹性的前提下,人民银行适时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改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让市场供求对汇率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四,发展有深度和流动性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对于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确立十分重要。

为了进一步吸引境外投资者,要进一步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化金融中心建设,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多元化,以及资产证券化的力度,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为主要内容,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要完善和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监管水平。

第五,稳妥支持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积极稳妥地支持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和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拓展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境外人民币产品体系,拓展人民币在境外投资、融资和储备各项职能。强化境内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合作,促使人民币在各离岸市场之间有序流动,满足境外机构和个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形成境内、外人民币良性循环机制,降低人民币市场参与者的管理和交易成本,增强境外人民币使用的吸引力。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篇10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微观动因

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契机

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方案的出台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里程碑事件。跨境人民币结算方案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非常强烈的背景下出台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为境外对人民币资产的强烈需求提供了获取途径。但这个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试点之初,仅五个城市的企业可以对与中国港澳和东盟地区的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由于厂商贸易结算习惯强烈的惯性,及人民币结算网络不建全等原因,从2009年7月到2009年底的近两个季度时间中,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并不大,只有35.8亿元。但在银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大力推动下,人民币结算很快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全国对外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分别达183.50亿元和486.60亿元。

2010年6月,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到20个城市及全部跨境贸易外方伙伴之后,离岸人民币业务迎来了实质性的大发展时期。仅2010年三季度,人民币跨境结算就实现了1264.8亿元,几乎是之前三个季度金额总和的两倍。此后,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进一步直线上升。在2010年12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进一步铺开后,随着获准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内地出口企业从365家扩大至67359家,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增长趋势再一次加速,到2011年二季度,结算规模已经再次攀升至一个新高,单季度跨境结算达5972.5亿元。

人民币跨境结算绝对金额增长的背后是人民币结算金额在整个对外贸易中占比的迅速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趋势在2011年二季度达到一个峰值后突然停滞下来,三、四季度甚至持续下降,直到进入2012年一季度才扭转下降的趋势(见图1)。

这显然与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的增长趋势保持了高度同步:2010年6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全面铺开后,人民币存款规模开始快速攀升;到2011年三季度,无论绝对金额还是占比,香港的人民币存款都达到一个相对高峰,成为香港第三大存款货币。此后金额和占比都开始下降,2012年二季度后重归上升通道。结合人民币跛足结算特征(即跨境人民币结算主要来自于进口结算,出口结算占比很小),可知人民币跨境结算已经成为香港人民币存款的主要新增来源。

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的波动趋势与全球货币形势也是吻合的:2011年三季度欧洲债务危机全面恶化,货币市场风险加大,全球流动性紧缩,资金从非核心地区撤回核心地区。作为全球货币市场的一部分,离岸人民币需求也随之紧缩。到2012年二季度欧债危机趋于缓解,全球货币市场风险缓解,资金面趋于宽松,市场对离岸人民币的需求重现。

总之,一方面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明显是以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开放为契机的,随着人民币结算网络的逐渐建立完善,跨境结算需求将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支撑作用将越来越稳定(目前全球已有73个国家900多家曾使用过人民币交易,250多家银行开立了人民币账户。其中,香港有117家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海外银行在香港开设的人民币账户数已经超过800个)。另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已经成为全球货币市场的组成部分,国际货币市场形势和随之而来的套利及避险需求也会对离岸人民币市场产生影响。随着人民币存款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市场产生了自我强化的内在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针对客户需求,提高人民币资金运用的收益率,积极探索人民币业务机会,就成为摆在银行面前的一道课题。

以监管政策放松为主要推动力

世界其他离岸货币市场形成和发展主要推动力是市场参与者的避险或规避管制需求,例如欧洲美元市场。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推动因素却主要是监管政策的放松。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及香港金管局等政策监管方在监管政策上的每一次放松都带来离岸人民币业务上一个台阶的发展。

2010年2月,香港金管局宣布只要发行人遵守香港监管法规且募集资金不汇入内地,包括非金融机构在内的任何实体均无须事先申报即可以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至此,离岸发行人的管制已经完全放开。但是中资发行人仍须遵守境内的监管法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连续三年盈利、贷款损失准备充足、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发行点心债券也仍须上报人行、发改委和证监会审批。仅2011年一年,香港市场上就发行了447笔债券,在当年萎靡不振的世界金融市场上,香港人民币市场的表现相当抢眼。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香港)对人民币清算协议所作的修订,是所谓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大爆炸”的导火线。修订协议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允许银行推出与人民币关联的产品,如定期存款、人民币可交割远期合约、共同基金以及保险产品;允许企业开立人民币账户以及出于任何目的的账户间资金转移,等等。这一协议中最关键的修订在于放开境外人民币业务仅限于贸易结算项下的规定。因此,境外人民币业务可以不受经常账户的局限,扩展至资本与金融账户项下。在人民币还未实现完全可兑换的情况下,这一规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对在岸人民币管制的突破。

在修订协议签订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8月发文,对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三类机构开放了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样,境外参加行所获人民币资金除像之前那样以极低的利率上存至清算行外,还可以投资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获取一般人民币债券收益。银行很快推出了银行间离岸人民币存款和离岸人民币可交割远期合约。

香港金管局也迅速跟进出台配套政策,取消了港资企业兑换人民币的限制;完全放开人民币投资产品类型,包括允许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和发行人民币存单;建立港资银行中央结算系统以促进市场未来的发展,等等。所有这些措施旨在以人民币投资范围的扩大来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持币意愿,从而增强人民币的流动性。从此,人民币已经悄然向投资货币方向迈进。保险公司也开始在香港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保险产品。随着产品约束的放开,2010年人民币市场上的投资者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之前,香港人民币市场上的可投资品种主要是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债券。其中,香港居民是人民币存款的主要投资者,人民币债券的投资者则主要是经营人民币存款的中资银行和高净值投资者,地域上则以香港本地银行、居民为主,以新加坡投资者为辅。在2010年后,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实物货币基金、对冲基金和银行财富管理部门)成为新进场的投资者。其中,专业投资点心债券的基金数量增长很快,令人民币债券市场基本上成为一个卖方市场。

随着2011年8月国务院公布一系列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采用新的制度安排促进投资组合双向流动,离岸人民币市场获得了又一个发展机遇。在人民币资金回流方面,商务部正式开放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业务,央行允许境外投资者和银行可办理相关人民币结算业务。根据相关规定,境外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可直接向银行申请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包括用于新设立企业出资、并购境内企业、股权转让以及对现有企业进行增资、提供股东贷款,银行可直接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这些业务。这一举措是对跨境人民币在资本与金融项下回流方式的重大改变,极大地拓宽了跨境人民币的回流通道。同年还出台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试点办法,并迅速批准了首批十多家机构共2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度,这是对人民币资本与金融账户下回流的一大突破。

在促进境内人民币流出方面,还放开了境内银行业对境外项目的人民币贷款,境内银行可以对境内机构“走出去”过程中开展的各类境外投资和其他合作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出口买方信贷等提供人民币贷款。这意味着银行可直接向境外借款人在银行开立账户发放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还可以通过向海外分行调拨资金、向境外行融出资金的方式,向境外借款人发放贷款。

以提高资金收益率为内在驱动力

在整个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推动是市场培育和发展的直接因素,然而,这种推动起作用的前提,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对离岸人民币资产的需求。而这一需求的内在驱动因素来源于市场参与者提高资金收益率的愿望。在2011年四季度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由于海外市场供求不平衡状况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离岸和在岸市场一直有很高的汇差,在岸人民币比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便宜得多。也就是说,在离岸市场上,相同金额的人民币可以换到更多美元。尽管由于人民币并未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从而令套利者无法直接通过两地市场套利实现无风险套利收益,但通过其贸易往来、直接投资利润汇回、两地联动安排等渠道的套利途径仍然存在,并且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预期下,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一直是比较强烈的。在这一时期中,人民币升值预期几乎表现为离岸人民币发展的唯一内在驱动因素。正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才使得境外机构及个人愿意在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兑换的情况下持有人民币——哪怕当地人民币的存款利率非常低。例如,2010年6月,低于10万元的6个月人民币存款利率为0.73%,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为0.46%。而当时人民币境内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3%。境外保有人民币的利益大多在于人民币每年3%~5%的长期趋势。

2011年四季度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经历了资金外流。这体现为汇率市场上离岸人民币汇率的下降。从2011年9月后,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汇率不再是之前的单向特征,而是互有高低,甚至在2012年元旦前的一段时间中出现离岸人民币比在岸人民币便宜的局面。

虽然人民币存款规模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阶段中,投资者实际上是在寻找其他的人民币可获得途径。由于此时内地资产回报率、债券市场收益率和存款利率都大大高于香港,因此,人民币资产持有者的最好的渠道就是设法将人民币转向内地。在2011年下半年人民币直接投资、RQFii等回流渠道打通打开后,由于内地和香港的利差,人民币回流需求非常大。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投资者普遍将人民币回流看作人民币投资的一个新机会。

可见,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每一步发展,一方面源自于市场本身的获利需求,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两地当局政策的直接推动:从鼓励人民币流出去,再到允许人民币回流内地;从仅允许存款到跨境结算和贷款;人民币投资渠道从低收益率的银行存款,再到收益较高的人民币债券、内地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FDi和RQFii。人民币的离境、境外流通和回流构成了三个相互交织的环节,境内外的交错循环,增强了人民币的流动性从而增强了人民币在境外的被接受程度。可以说,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正是以提高离岸人民币收益为手段的人民币市场的深化。这也符合世界离岸市场形成的一般规律:除规避管制之外,提高货币收益率正是各种离岸货币市场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如果人民币离岸市场能够平稳发展,在内外循环进一步强化的情况下,境外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强,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业务品种更为丰富,市场流动性更趋于增强。

银行相关人民币业务创新方向点

虽然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也在积极开拓人民币市场,但由于香港地区的特殊地位,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是大势所趋。现在已有部分进口企业计划在香港建立人民币资金管理中心,还有些在中国大陆设有生产基地的欧资、韩资跨国集团计划将其在亚太地区的销售结算币种改为人民币,并在香港或新加坡设立财务公司作为人民币资金管理中心。由于该市场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铺开为主要途径形成的,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大陆紧密相关,因此,这一市场上的银行业务创新主要体现为为企业在香港的人民币资金运营管理提供结算、融资、交易等金融服务,包括与便利贸易结算相关、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预期相关等方面。

与便利贸易结算相关的业务

与便利贸易结算相关的业务主要是人民币进口和出口结算业务和与进出口相关的融资业务。其中,进口结算包括人民币汇出汇款、进口代收、开证等业务;与进口相关的融资业务则包括对进口押汇、汇出汇款融资、海外代付等。出口结算包括汇入汇款、出口信用证相关业务、出口跟单托收等业务,与之相关的融资业务包括出口押汇和出口贴现、订单融资、福费廷等业务(见图2)。

2012年,在跨境贸易服务方面,内保外贷等融资性保函;跨境结售汇及远期兑换都得到了较好发展,未来银行在贸易及服务的四方协议,甚至私银理财的四方协议、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企业投融资顾问服务,如债务融资及FDi/oDi顾问等方向的业务创新上将可以有所作为。这类业务主要是利用两地汇率、利率市场上的价差来为客户获取套利收入,银行从中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及一段时间的融资收入。

这类业务的风险首先是政策风险。除需要考虑筹资用途是否符合国家政策与规定,国家政策变化是否将对银行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外,人民币跨境贸易的监管政策尚有一个完善的过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与其他离岸货币市场不同,是在政策推动下形成的、且在结算方面受额度等各种限制。由于人民银行控制了离岸人民币最终结算,实际上就控制了其支付、兑换、投资等几乎所有方面。正因如此,监管风向的变动会立刻对这一市场业务产生决定性影响。

其次是配套机制及制度不够完善的风险。当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配套机制和制度尚待完善。比如,参加行对清算行的信贷风险集中,唯一清算行机制带来额度限制等问题。试点企业数量的增加将带动离岸人民币市场资金池显著增长。但中银香港作为唯一清算行目前已经出现交易对手风险。根据法规,中银香港可接纳的存款量占其资本金比例不能超过25%,若超过这一比例,香港银行业要继续将存款存入,就必须得到香港金管局的个案批准。

与提高资金收益相关的业务

作为提高资金收益率的重要方式,也是建立离岸人民币多层次市场的重要方式,离岸人民币债券是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离岸债券(见表1)。

除中国财政部发行离岸债券的目的并非单纯出于融资外,香港离岸市场上的发行者大多是需要在境外使用人民币的企业或银行。点心债市场上的发行利率远低于内地银行贷款利率甚至也低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例如2011年12月龙源电力发行的2年期和3年期点心债,利率仅为4.5%和4.75%,这远低于当前中国内地银行信贷市场上的实际融资利率。用发行点心债来替代银行融资,对企业而言是财务成本的节约;对金融机构来说,在点心债市场上则可以发行期限相对较长的次级债券来补充资本,这一市场对发行者而言的相当有吸引力的。

相对内地债券市场,点心债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低,债券融资期限较长,很多企业将点心债作为对银行贷款的替代融资手段。而且,早期发行点心债的企业大多都未经外部评级。这样,为点心债发行提供承销服务的也多为对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都较熟悉的内地银行业在港分支机构,或较早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与发债企业关系较紧密的外资银行。其中,香港三家发钞行在点心债承销中均有出色表现。这一市场自建立以来,增长速度就非常惊人,大大超过港元债的发行速度。从国际经验来看,离岸债券市场可以达到存款市场的50%以上。对人民币债券的承销是一个很强的利润增长点。

与套利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