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十篇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十篇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13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启发式教学;意义

tU-4

一、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孔子最早提出原始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大致意思是,当学生思考某个问题,尚未找到解决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学生对这个问题思考有点头绪,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再给予一定的开导。但是如果教师给予学生的启发,学生还没有领悟,教师就不需要再继续讲解。可见,原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已经强调将教师“教”与学生“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学习必须具有主动性,倡导教学民主,尊重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学由于涉及到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因而一向被认为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在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于近代确立之前,中国传统的建筑教育,或曰有关营造的技艺向来是以“师傅带徒弟”式的手口相传得以传承。毋庸置疑,这对于我们传统技艺的继承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学理念基础上,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应阐述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目的是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愉悦地学习。

二、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

1.悬念启发

“悬念”是戏剧、电影、文学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理。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悬念启发,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在引入时,教师精心设计出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视频、小故事、实物演示等。

2.情感启发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因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成为文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运用适当,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情感,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又是激励教师教学的“兴奋剂”。这样师生情感交融、共鸣,推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层又一层的情感“浪潮”,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插入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来启发学生感情,体会科学家探索新知识的困难和曲折,也可以讲一些爱国主义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媒体启发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使用,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它,找到适合的东西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4.对比启发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有时可将两个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的共性以及联系,这就是对比启发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可以对比讲解的,通过新旧知识的对照,学生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很容易地接受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只有在对整个知识体系很熟悉的情况下,才可能使用对比启发这一工具,这对我们的功力是一个考验,也是很好的挑战。

5.设疑启发

在教学中,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未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疑问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容易有挫败感,失去往下探究的动力。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问答式并非一定是启发式

目前有些教师将启发式教学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并将之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的问与答,把是否进行了有问有答的双边活动看作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分水岭,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极大曲解。启发式教学可以是问答式,但问答式并非一定是启发式。例如,有些没有思考价值的低层次的问题,多数靠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回答,与启发式教学根本沾不上边。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深入研究的问,以及学生思考后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答,因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才属于名实相符的启发式教学。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学生的眼睛是明亮的,是与教师有互动的,那么就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2.非问答式也并非一定不是⒎⑹

有的教学,几乎是教师一言堂,没有多少热闹的问答,但学生全神贯注于教师的讲解,有时奋笔疾书,有时面露笑意。显然,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内在语言异常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展现。这时,虽然没有表面上的双边活动,但是却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境界。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是整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把问答与讲解、讲述配合使用。以讲解解决难题,以讲述带过一般,以讲解、讲述为提问准备条件,再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

结束语

总的来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直受到诟病,这种教学方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痛苦、教师辛苦、学校受苦,而抛弃这样落后的教学方式也是必然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新趋势。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摸索中发现新知,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触类旁通、能够举一反三,而其培养出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受益终身。本文就启发式教学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黄颖洁.学习力:启发式教学的无穷魅力[J].新课程(综合版),2015,06:28+13.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2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创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拥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专制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因恐惧而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思维也相应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导致师生互动渠道阻断,使得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无平台可依,从而失去启发式教学展开的条件。与“专制型”的课堂氛围相对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则完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又充分重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主动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师生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这为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分析

在结束了幼儿教育之后,孩子们步入了九年义务教育时期,长达六年的小学教育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中数学的学习历程是相比较困难的,因此,采用启发式教育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是有必要的。

一、启发教学的概念、意义

启发式教育是一种教师将学生要接受的知识通过引导、启发等多种途径,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路径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来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从而完成知识的传授。此种教育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机会,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启发式教育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提高。

二、启发式教育的应用

1.新课导入处启发学生

在开展数学新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等心理特点营造一个相应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效

率。例如,在求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一个由细铁丝构成的圆,令孩子们思考怎么求其周长,当孩子们通过自主思考知道可以用细线围绕一周求其长度或者剪开铁丝拉伸求长度时,孩子的思维便得到启发,同时他们的兴趣也得到提高,使其更容易地理解圆的周长的定义,此时教师便可引入圆的周长公式给孩子们,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疑难问题启发教育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难点、疑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此时教师的启发教育尤为重要,例如,学生通常在学习质数、奇数以及偶数时容易混淆之间的概念,教师便可利用提问题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多次的提问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和较为清楚地透析此类问题。

三、启发式教育的方法

1.直观启发教育法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问题需要理解,而小学生大多是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事物或道具来表现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验、学具操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模式转变为抽象思维模式。

2.巧练启发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习题的完成很重要,但是多练不如巧练,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运用已经熟悉的知识进行练习,从而启发对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过程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出差了一共60天,这60天可能是哪两个月,有的学生回答4月和6月,有的则回答8月和11月。这样类型的问题便使学生对已经熟悉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利用,同时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加牢固地掌握已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得多种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由交流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气氛,使学生更快、更深刻地学习知识。

四、启发式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上课过程中的教学任务

在课程上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内容,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维持好纪律,让学生有目的、有规律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布置的家庭作业也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不要仅限于课后习题,还要适当地增加习题难度,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动脑思考,探究习题的解答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多种方式进行启发教学

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励和巩固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小学数学的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关键一步,而启发性教育模式相对比传统的灌输教育有着极大的优势,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教育界和未来的数学界提供大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匡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论坛,2014:80.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4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命题。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主“注入式”的现象,倡导启发式的教学有其必要性。现在课堂改革也将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作为方向。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主要是试论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便为广大的历史老师进行启发式教学提供服务。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初中历史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那么,如何更好的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启发式教学,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价值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启发式教学的方式简述如下:

一、反问式启发

反问式的启发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以用反问来启发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应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这样就会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方面来分析问题,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激情式启发

这是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艺术言语、高尚激越的情感动作,或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活跃课堂气氛,使课本上僵硬的历史知识栩栩如生,形成一种兴奋的意境,“以情动人,移情于听讲者,引起共鸣”,增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人英勇抗敌,直至为国捐躯时,教师用抑扬顿挫、激昂的语言进行激情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事,诱发学生不仅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还能够热爱祖国的英雄主义精神。激情启发,不仅使学生学习历史事半功倍,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三、推理式启发

推理式的启发就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可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四、矛盾式启发

这是通过彼此互相矛盾的设疑,使学生产生知识上互相矛盾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以求解决矛盾的心理倾向。如:讲《美国内战》之前,可以提问:“战争给经济带来的主要是破坏作用,但美国内战反而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矛盾启发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判断式启发

判断式的启发就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是他们能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上述重大历史事件都证明: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六、类比式启发

类比式的启发就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问题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①纵向比较启发,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②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七、对比式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启发教学法质量效果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对各科教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怎样有效地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采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设计多种模式,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下面介绍几种启发式教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启发式教学

引入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新旧知识衔接时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迫不及待地去追求、去探究,激发他们如饥似渴和求知欲,也是我们常说和课堂引入。比如,要讲述“唐朝的民族关系”这一课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唐朝前期如此强盛?这个问题启发了学生迅速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的努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政策措施?”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教师讲述唐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和关系。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最后总结。

二、情景启发式教学

情景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例如,讲、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甲午风云》影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认知中国的落后、被动与挨打的史实。明确战败的原因。

三、类比启发式教学

类比启发式教学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更容易领会,记忆更深刻。

四、辐合启发式教学

这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五、因果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6

关键词启动范式二语教学二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4.031

primingparadigmanditsimplicationsforSecondLanguageteaching

SonGGe

(He'nanUniversityminshengCollege,Kaifeng,He'nan475004)

abstractprimingreferstothelinguisticformsormeaningsthathavepreviouslybeenexperienced,whichmayhaveanimpactonsubsequentunderstandingoroutput.theparadigmofprimingisacommonparadigminpsychologyexperiments.thecommontypesarephonologicalpriming,semanticprimingandsyntacticpriming.theprimingparadigmisnotonlywidelyusedinthestudyofL1,butalsomorematureinsecondlanguageresearch.thispapergivesabriefintroductiontotheprimingparadigm,andillustratesitsimplicationsforthe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ooksforwardtoitsprospectinthefieldofsecondlanguageteaching.

Keywordsprimingparadigm;secondlanguageteaching;secondlanguageresearch

0引言

Z言启动是指先前对某些语言形式或语义的经历,会促进或妨碍后续语言的理解或产出。启动一词最早来源于心理学,Feldman&weld(1939)将其定义为感知的注意力准备状态,如当一个人决定早起时他听到闹铃声的可能性会增大。启动范式的广泛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表明,若事先给受试呈现若干词汇,他们会倾向于用这些词汇来完成之后的任务。记忆系统中被启动的部分常常是隐性的,人们很少意识到其存在,所以启动被认为是一种隐性学习。因此启动范式对研究语言的无意识加工有很广泛的应用。

1启动范式的常见类型

语言加工常被看作是模块化的,语音、语义和句法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模块,各自拥有独特的编码系统,模块是高度独立和专业化的,用以保证信息加工的高效性,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信息流动。不同模块对应着不同的启动类型,常见的启动范式包括语义启动、听觉启动和句法启动。

语义启动多用于词汇加工研究,若语言使用者先前加工过语义相关的词汇,那后续词汇的加工会因此变得更加迅速和精确。这些词汇的语义表征在心智中存储在一起,激活其中一个词汇的语义表征会同时激活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表征。在二语研究中,高水平二语者表现出语义启动,而低水平者中无法观察到语义启动,这说明二语水平影响二语语义的存储加工方式。

听觉启动指人们先前听到过某个单词或单词组合,在之后的语言活动中若听到相同的单词或单词组合,其加工会得到促进。与语义启动不同,听觉启动强调启动与目标词在语音上的相似性。跨语言听觉启动常用来研究二语词汇信息的存储方式,即二语词汇信息究竟是与一语共同存储还是分开存储。研究表明,二语熟练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跨语语音启动,一语和二语词汇的联系越紧密。

句法启动指先前对某一句法结构的加工会对随后出现的相同句法结构的加工产生促进效应。如当人们先前加工过被动结构,在之后描述某一事件就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句,而不是主动句。句法启动可以在启动句与目标句之间不存在语义和词汇重叠的情况下观察到,说明句法加工可以独立进行,证明了句法结构的模块性。一语中的结构启动研究常选用两种同等可接受的结构变体。二语中则可选用中介语结构和目标语结构相互作为结构变体来进行启动研究,中介语是介于本族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形式,是二语习得不完备的产物。二语教学中常常用结构启动来鼓励二语者产出高级的目标语结构,从而提高其二语水平。

启动范式不仅可以从理论深层揭示词汇和句法的加工机制,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也对二语教学方法产生了实际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对等词翻译法、关键词记忆法和合作句法启动三个例子来探讨启动范式对二语词汇与语法教学的启示,进而展望启动范式的研究前景。

2启动范式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2.1对等词翻译法

关于二语新词的语义教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语对等词翻译法,将二语单词翻译为相应的一语单词,通过一语词义间接地建立起二语词形与语义间的关系,如“luckystarabovesb”被译为“福星高照”;另一种是图片学习法,将二语单词表达的意义通过图片呈现给学习者,直接将意义赋予形式。webber(1978)的研究对比了两种方法,结果表明图片学习法对二语印度尼西亚语新词的学习更有效,但他评估学习成效时采取自由回忆的方法,受试可能采取显性记忆策略,不能很好反映隐性加工。altarriba&Kinckerbocker(2011)基于语义启动范式,用词汇判断任务(LexicalDecisiontask,LDt)重新设计了评估方法。任务针对母语为英语的二语西班牙语新词学习成效,采用心理学软件e-prime进行上机实验,例如在屏幕中央给出一串字母,让受试判断其是否是一个单词,根据语义启动原理,将启动词和目标词配对,启动组中目标词为西班牙语新词,启动词为与之语义相同的英语单词,而非启动组中启动词为语义不相关的英语单词。记录受试判断目标词的反应时间作为评估启动效应的依据,相较于非启动组,启动组目标词的反应时间越短,启动效应越大,说明二语新词的习得效果越好。与webber不同,altarriba&Kinckerbocke的实验表明,通过对等词翻译法学习新词的成效要好于图片学习法。

关于建立词形和词义之间联系的方法,对等词翻译法是间接的,图片学习法较为直接,然而前者却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成效。这说明学语新词的初期,二语语义是二语者认知中已存在的概念,且已经与一语中相应的单词建立起了激活度很高的形义关联,对等词翻译法将一语翻译对等词作为媒介来间接建立二语词形与词义的关联,如“信口开河”直接被翻译为“shootone’smouth”,而图片学习法则是较为自然的一语习得方式,建立形义关联的过程相对缓慢。因此在进行二语教学时不必要刻意模仿一语习得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其已有的一语认知资源来提高学习效率。然而,二语词义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起形义之间的直接联系,所以在二语新词的学习初期可以采用对等词翻译法,随着熟练度增加就不宜对其过度依赖,应逐渐过渡到建立词形和词义间的直接联系。

2.2关键词记忆法

在记忆二语词形时,一般采取两种方法,最为常见的是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来达到记忆目的。另一种称为关键词记忆法,通过营造情景来将二语和一语中词形相似的两个词的语义关联起来,借助一语词形来记忆二语单词,如在西班牙单词dado在英语中意为dice,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会想象情景mydadrolleddiceonFather’sday,借助英语单词dad的词形来记忆dado,其中dad即为关键词。关键词记忆法是一种常用的记忆技巧,一些研究证明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提高词汇记忆的数量,但记忆质量却不甚乐观。altarriba&Kinckerbocke基于听觉启动范式对比了机械记忆和关键词记忆的记忆质量。研究分为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学习阶段分为根据记忆法方法分为两组来学习单词;测试阶段两组采取同样的听觉启动范式,测试时先给出启动词,启动词为关键词记忆组学习时采用的英语关键词,如dad,然后让受试根据语义dice写出对应的西语目标词dado,通过反应时间测算启动效应大小,反应越快启动效应越大。结果表明关键词记忆组的启动效应小于机械记忆组,对目标词的提取更为困难,记忆质量相对较低。

关键词记忆组的词汇提取困难是由额外的语义加工负担造成的,例如机械记忆组dad和dado仅具有语音上的相似性,产生的听觉启动加快了目标词提取;而关键词记忆组在加工启动词dad时会额外激活情景mydadrolleddiceonFather’sday,与语义dice产生关联,进而提取出语音相似的西语目标词dado。不必要的情景加工减缓了关键词记忆组的词汇提取速度,降低了记忆质量。研究还表明,这种不必要情景会长期存在于人的记忆中,对二语水平的发展有不利影响。因此,关键词记忆法不宜作为二语教学的常规方法,但在某些对二语长期发展不做要求的情况下,如短期出国旅行,关键词记忆法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

2.3合作句法启动

基于句法启动原理,二语教学中常采用合作句法启动的方法来鼓励二语学习者产出目标语形式的句法结构。这种方法通过二语者与受过训练的合作者的对话来进行,合作者说出含有目标语句法结构的启动句,然后提供给二语学习者相关语言片段作为诱导让其进行产出,由于先前合作者产出的句子已对相关目标语句法结构产生了启动,所以二语学习者采用符合要求的句法结构进行产出的几率会有所增加。例如theboysoldsomepenstootherstudents”,那么,随后,人们通过这个句法结构,产生一个包含po结构的句子如“thegirlofferedajobtotheman”的可能性就相对增大。句法启动可以在启动句与目标句之间不存在语义和词汇重叠的情况下观察到,但当有词汇重叠时启动效应会有所增强,称为词汇增强效应。当有词汇重叠时可以诱导受试产出更多符合目标语结构要求的词语,因此在采用合作句法启动进行语法教学时可以利用词汇增强效应来提高二语者的学习成效。然而,在较长时间间隔的情况下,o词汇重叠的实验组产出了更多符合要求的结构,说明句法启动可以长时存在,而词汇增强则只是短时效应,这与一语的研究相符。所以在语法教学的初期,可以重复使用句中的某些词汇来提高学习者对语法结构的使用度,而当学习者逐渐熟习了这一结构,就应该增加应用于这一结构的词汇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熟练度。

3结语

本文对二语研究中启动范式及其几种常见的类型作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了其对二语教学活动的启示。二语词汇教学中可以采用对等词翻译法来促进单词的语义习得,二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认知资源来提高学习效率;关键词记忆法不宜在常规教学活动中使用,不必要的认知加工负载增加学习难度和长期学习成效;在用合作句法启动进行语法教学时可在开始利用词汇重复提高目标结构使用度,随着学习深入应逐步增加使用词汇的多样性,来进一步提高对此结构运用的熟练度。启动范式在二语领域还有更大的潜力有待发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涉及更多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对象,从而进一步指导提高二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altarriba,J.&H.Knickerbocker.2011.acquiringsecondlanguagevocabularythroughtheuseofimagesandwords[a]..applyingprimingmethodstoL2learning,teachingandresearch:insightsfrompsycholinguistics[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1-48.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启发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37-02

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在历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我国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子日: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理的阐述。在这句话里,孔子虽然没有概括出“启发式”这一抽象概念,但他指出了“启发式”的实质,即启发和举一反三。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既强调学生学、思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举一反三,实质上还是强调发挥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启发是教师启发,诱导是教师诱导,与放任自流绝不相同。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关键性,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第二是实效性,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三则是双向性,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第四是引导性,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

另外,我们必须先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所以,我们要注意加强课前预习,实现“学生发现问题”和“老师提出问题”两者的互补共进。在上新课前,必须先让学生预习,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新问题,产生一种对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渴望。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必要前提。但单靠学生发现问题是不够的,老师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启发的方式之一。两者互补,方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进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境界。须注意的是,教师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而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质疑、解疑的思考空间,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为此,历史问题的设计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如“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应改作“为什么会必然发生呢?”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能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当然,最重要的是所设计的问题内容本身应带有启发性。

而课堂上,问题启发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势,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开导性的题目。它通常在课本的要害处、转动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肯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门生准确的思考要领,从准确的态度阐发题目。比喻,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蹊径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清静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清静生长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重要的题目是什么?终极使门生相识到:重要题目是国家呆板题目。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厘革,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固,旧的国家呆板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抑人民,这就给清静生长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门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清静夺权有个深刻、完备的相识。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凡是要求学生找出知识之间或史论之间的联系的问题启发性较大。因此,在设计“启发式教学”过程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然后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从现实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从而激发兴趣,从感性到理性引出历史问题。历史知识都是过去的人和事,因而学生首先要碰到的障碍是“与己无关”的“陈年老帐”。要使他们感到历史与现实有关,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就需要历史教师会“启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其次,我们要注重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象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另外,我们要注意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而在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适时予以扬弃,并视情况进一步启发,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不要急于总结,而应分析学生的回答,合理之处给予肯定,欠妥之处及时指出,再进一步启发,不断设问,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便水到渠成。例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时,学生对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结论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就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教师可先设问:“在这场运动中,农民阶级具体表现出哪些历史局限性?请同学们结合史实谈谈。”学生在老师启发的基础上答:“占领天京后,不集中力量北伐,反映了保守的思想;不建立根据地而流动作战是分散主义的表现;定都后,大兴土木、严格等级秩序,是封建思想的表现;天京事变,反映了农民狭隘的宗派主义思想。”教师进一步启发:“那么后来,中国革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取得胜利的?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其与农民阶级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后来革命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也更说明了农民阶级的分散性、落后性。”由此,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作为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学科如何来完成这些目标。将是一个值得历史教师探讨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历史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历史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不做表面文章,深入研究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认真探讨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克服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恢复“启发式教学”的本来面目。

Usestheheuristicteachingtoraisethejuniormiddleschoolhistoryteachinglevel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8

关键词: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按照知识点结构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只能照搬照套模仿示例代码,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难于自己动手编写代码以解决实际问题[1]。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自然现象,才逐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不是先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才推导出实际结果或发现现象。所以科学家们都是从实际问题、具体现象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从实践升华到理论,再从理论应用到实践。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家们研究出的科研成果时,应该让学生先了解存在的问题、知识的来源、过程,以深入理解知识、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成果,然后应用到实践中。

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要采用启发式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迫切需要按照知识被发现、研究和应用的“再现”过程,传递知识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所以,本文研究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然后应用到具体实例中。本文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为例,从基础知识、程序算法、过程和函数、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分析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历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思想。他强调学思结合,认为只有当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时,在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时,在知其意而不能言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最为合适,教学效果最佳。同样,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助产术”,以交流方式讲学,在交谈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和方法,为古今中外历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2]。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多形式,包括经常使用的正问启发、从问题对立角度提出的反问启发、增强学生直观印象的观察启发、依据知识点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的推理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认识理解的对比启发、类比启发、发散启发、图示启发等[3]。

问题启发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问题本身的质量是影响启发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报告,一个好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可行的、可持续的、合伦理的。有价值的启发式问题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可行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教材和参考资料、互联网等资源,通过研究、讨论等形式可以解决的。可持续的启发式问题应该能够扩展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合伦理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合乎伦理的。

2程序设计语言教学

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语言包括汇编语言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领域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技术和工具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计算的思考能力,还极大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兴趣。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主要讲授基本语法、常用的函数、典型算法和编程技巧,培养学生具备程序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

问题诱导就是按照知识被发现、研究和应用的“再现”过程,传递知识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然后应用到具体实例中。本文将问题诱导启发式方法应用到具体的Java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4-6]。

3.1基础知识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点有标识符、注释、分隔符、变量和常量、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数组、语句。

对于标识符,通常的做法是先介绍标识符的命名规则、作用,然后给出示例。在Java语言中,标识符是以字母、下划线或美元符$开头,字母、下划线、美元符$、数字组成的任意长度的字符序列,用于表示程序中的变量、常量、类、函数等名字。合法标识符:a,a1,$Systembol,square,ex_sa;不合法标识符:1a(不能以数字1开头),break(禁止使用保留字),twowoRDS(不能含有空格),.no(不能有圆点)。本文采用问题诱导策略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程序需要由CpU执行,读取并处理内存的数据。CpU如何找到数据?根据内存地址?高级语言不会知道数据的内存地址的,所以给数据所在的内存地址起名,这就是标识符命名程序要访问的数据。对标识符的命名就像我们对日常的起名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这就是标识符命名规则。

对于注释,通常是依次讲授注释的表示方法、作用。在Java语言中有3种注释形式:“//”单行注释:表示从此向后,直到行尾都是注释;“/*……*/”块注释:表示在“/*”和“*/”之间都是注释;“/**……*/”文档注释:所有在“/**”和“*/”之间的内容可以用来自动形成文档。注释的作用:对程序的执行不产生任何影响,注释可增加程序的可读性,也有利于程序的修改、调试和交流。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如何使形式化的程序易读、便于交流?如何让程序员很快能回忆起以前编写的程序代码的含义?在Java中提供了便于理解程序的可以采用自然语言编写的注释。当然,这种自然语言编写的注释不会影响程序的运行,仅仅是对程序的一种补充说明。

对于分隔符,通常会列举出空格、逗号、分号及行结束符等分隔符,并给出示例。采用问题诱导策略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语言元素如关键字、标识符、运算符等?与汉语不同,在英文中需要采用分隔符将单词分割开来。例如,我是一名教师,对应的英文:iamateacher,这里必须采用空格作为分隔符;否则我们是无法理解没有空格的英文iamateacher。程序设计语言和英语一样是西文字符表示的,所以需要采用分隔符区分语言中的语言元素。此外,和英文中的段落划分便于阅读相同,分隔符也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

对于变量和常量,通常依次给出变量的含义、类型、定义形式、引用形式、作用域等。在Java语言中,变量是程序运行期间其值可以变化的量。变量的类型决定了该变量的存储范围、可以进行的运算形式。布尔型的变量只能取值:true和false,只能进行取反、并、或、异或逻辑运算,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变量的定义和引用形式示例代码段如下:

boolsex;//定义变量

sex=true;//引用变量

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先提出问题:在程序运行过程中CpU读取并处理内存数据,CpU如何获取数据所在的内存地址?这就要求程序标识命名CpU所访问数据的内存地址。在程序运行中如果该存储单元的值可以变化,就是变量,否则就是常量。例如一个根据半径计算圆面积的程序中,半径是变量,圆周率是常量。

具体代码段如下:

finalfloatpi=3.1415926F;//圆周率

floatradius=2.0F;//半径

floatarea;//面积

area=pi*radius*radius;//计算圆面积

对于数据类型,通常讲授数据类型的分类、每个数据类型的取值范围和运算。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定义一个表示年龄的变量age,age=30该变量对应内存存储单元的值变为30,表示年龄为30岁,然而,age=30.1是错误的、无意义的,那么如何让程序运行前通知这个错误,而不是运行后经过分析才发现这个错误?数据类型可以实现对变量的取值范围限制以及所进行的运算。当变量age定义为整型变量,该变量只能被赋值以整数。然而如果要限制变量age只能存放0到200之间的整数值,就需要结合条件语句来实现。

对于运算符和表达式,通常依次讲解运算符的种类、优先级和表达式的定义。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创造计算机执行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计算,如何表示计算中的运算符、操作数和表达式?程序设计语言中的运算符、变量以及常量、表达式与之相对应。进一步,如何表示形如的表达式?因为计算机是按行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读取代码执行程序的,所以,必须将这种占两行的表达式转换为一行的形式,即为分子/分母。

对于数组,依次讲解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多维数组。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如何计算100个学生的平均成绩?没有采用数组如下代码段表示:

floatgrade00;

floatgrade01;

floatgrade99;

floatavgGrade=0;

avgGrade=(grade00+grade01+grade02+…+grade98+gtrade99)/100;//计算平均成绩

如果采用数组表示,如下代码段所示:

floatgrade[]=newfloat[100];

floatsumGrade=0;

floatavgGrade=0;

for(inti=0;i

avgGrade=sumGrade/100;

显然,可以看出没有采用数组表示,需要定义100个整型变量,需要102条语句,而采用数组表示仅定义数组变量,需要5条语句。所以,采用数组表示可以减少代码数量、也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数组是相同类型元素的集合,如何表示不同类型元素的集合?可以进一步引出其他知识点。

对于语句,通常讲授语句的定义、种类以及示例。语句是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语句包括简单语句和复合语句。简单语句包括变量定义语句、赋值语句等,复合语句就是使用一对花括号{}将若干语句括起来的语句块。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如何编写程序控制计算机执行命令?程序是由什么构成的?语句就是构成程序的要素,是控制计算机的命令。简单的命令就是简单语句,负责的命令就是复合语句。进一步,如何表示语句?语句后面跟着分号。计算机按照顺序依次执行语句,如何表示当某种条件满足才执行语句?如何表示重复若干次执行某条语句?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顺序结构表示依次顺序执行语句,条件语句表示满足一定条件才执行某条语句,循环语句表示满足一定条件执行某条语句。

3.2程序算法

对于程序算法,老师通常依次讲解算法的概述、分析算法流程、阅读算法代码、展示运行结果。算法本身比较抽象,再加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并结合实例启发,提出如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如排序、查找,从而引出算法。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的排序算法时,应先进行问题启发,给出要排序的一组数,然后启发学生如何能够排序该组数,以调动学生,让学生根据算法的要求结合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算法的设计过程中来。图示是一种直观的、简明的、清晰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程序算法设计是比较复杂的知识点,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示方法启发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思考的进度将课件中的程序逐步展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再采用多媒体动画方式播放排序过程,把抽象的、复杂的排序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切忌将事先编好的程序直接显示给学生,然后再从头至尾地将程序介绍完毕。否则学生即使理解程序代码的意义,自己也不能灵活运用已经学习的程序算法,解决类似问题,设计出正确的程序算法。

3.3过程和函数

过程和函数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过程和函数都是程序的构成单位,是完成某个功能的程序段。函数和过程的区别是:函数有返回值,可以构成表达式,而过程没有返回值。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启发,提出问题:如何组织编写一个上千行的复杂程序?肯定是不能放在一起的,需要划分。如何划分?过程就可以将一个复杂程序划分为若干个程序段,并命名以方便调用,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表达式由操作数和运算符构成完成一定的运算,如何将一个程序段的计算结果作为操作数嵌入到表达式中?函数是具有返回值的程序段,可以作为表达式的组成部分。

3.4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对于熟悉控制台方式编程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

到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不宜理解,一时不能转换编程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讲解该内容。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并结合实例启发,提出如何设计实现一个具体应用程序,如腾讯QQ聊天程序、ppLive网络电视等,从而引出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应用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就是采用基本组件:窗体、按钮、工具栏、文本框等,“组装”程序界面,类比我们把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等组装成一台个人计算机,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接口和功能就可以有选择地组装计算机,而不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例如光电鼠标的作用是通过USB接口和主机相连,作用是采集人移动的方向、坐标以及动作。学生只要知道鼠标的作用和接口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4结语

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是本专业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团队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在日常教学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解并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问题发现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然而,该方法在其他课程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昌流.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18):157-158.

[2]陶沼灵.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4):39-40.

[3]邵洁.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建构: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8):120-124.

[4]樊新华,孟铂.“C程序设计”启发式实例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8):98-99.

[5]Harveym.Deitel,paulJ.Deitel.Java大学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4-112.

[6]Bruceeckel.Java编程思想[m].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0-90.

ResearchofHeuristicprogrammingLanguageteachingmethodsBasedonprobleminduction

LiXue-jun,LiLong-shu,XUYi

(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9

(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的教育观念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渊远的根源,“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理念[1],到了今天,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英语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反馈来实现教学。

(2)启发式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启发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由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敢质疑,并分析解决问题,找到真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敢质疑的精神。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英语知识,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它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得到真理的过程与方法,而不是仅仅教给学生最后得到的结果。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将其贯穿英语教学整个过程,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提问启发法、比喻启发法、反诘问启发法、点拨疏通式启发法、示范式启发法、情景式启发法。

(3)启发式教学的优势。

启发式英语教学与注入式英语教学相比,具有优越性。注入式教学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注重的是结果,没有教给学生方法与过程,学生依然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没有发挥老师授业解惑的作用,虽然这种教学方法短期内是有效的,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学生疑问积累,学生会感觉到学习越来越困难,不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致学生难以继续深入地学习下去,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导致英语教学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启发式英语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入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法,所以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语言输入,而衡量教师语言输入效果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对输入信息的接受情况以及学生借此进行的语言输出情况。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按照语言的习得规律掌握语言知识并加以实际运用,并在课堂上按照所习得的语言规律,进行语言输出,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语言输出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首先,老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学习状态等各个方面后,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友好、民主是其主要原则,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最后,教师要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英语问题采用下列几种启发方法:①点拨启发,教师要针对问题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有效地解决问题;②设疑启发,在教学中主动提出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提出疑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故谬启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故意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错误,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将这些问题提出来,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④创境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

3.结语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10

摘要:纵观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者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评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角色转变,其中又以研究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科教学的影响的研究居多。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学科教学;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建构主义者关于学生学习的观点,是作为传统主义学习观的对立面产生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着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1]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主张教师的引导者角色。

一、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评析

自建构主义者系统提出建构主义学习观以来,不少研究者针对建构主义学观的主张、内容及其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指出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实践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提供了参考。王保中在其《试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一文中肯定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价值”的重视与关注,但同时也针对学生学习的建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学习不全是建构的,或者说,建构不是学习的全部,建构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并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学习理论应该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有机融合”的观点。[2]在他看来,知识的构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而非学习的全部,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全部。同时,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并非全面的,它需要和其他学习理论综合运用才具有实践价值和实践意义。徐捷在其《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一文中则对建构主义学习观进行了详尽解读,提出“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强调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同时还肯定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认为“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是一种自我调节下的情境化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中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这种学习观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吕耀中和王新博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容做了总结,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中心是意义建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要求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题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4]他们还肯定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5]渠改萍则在《当代西方建构主义学习观述评及启示》[6]一文中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与述评,明确了其对教育教学的有益启示。

各研究者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评析是建立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内涵及其特征的详细了解与解读上的。他们不仅肯定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优点,也指出了其不足。众所周知,理论的演进是一个“扬弃”过程,而对一个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则是理论演进、实现“扬弃”的最基本途径。各研究者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进行解读、肯定其优点否定与反思其不足的过程实际上也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扬弃”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演进与完善,对建构主义在实践中合理、有效运用提供了指导。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学习观的变革也会引发教学观的变革;教师的学习观决定了教师如何开展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和启示

作为一种革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现代教学变革提出了新要求。更加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更加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知识的自我建构,更加关注教学的情境化和知识经验的情境获得性。刘伟民在《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一文中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进行详细解读后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有如下启示:“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教学应创设情境性,学习应从抽象走向具体,以及教师应重视教学设计”,[7]为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有益参考。沈苗在《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中提出,“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学习观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启示意义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合作方式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重视教学设计,以及明确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8]同样提出了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应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应重视教学设计等观点。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把建构主义学习观合理、有效地具体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是各学科教师及研究者的愿景,各教师和研究者也为此不断努力着,并开展了大量研究。陈海燕研究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化学新课程中科学探究的指导价值,认为“建构主义的观点对化学学科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整个教学改革也很有启发”。[9]同样是探究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朱书双则是从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出发来开展研究的。张晓敏在《建构主义学习观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及其给教学实践提出的新见解,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启示,包括:“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观意愿,重视他们不同的经验背景,关心他们的心理结构与只是构建”,强调“关注学习的情景、课堂学习要在合作中学习、优化学习方法的指导、明确教师工作的立足点以及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促进意义建构”。[10]张晓敏从高等数学教学的立场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价值和影响,而贾红威则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数学学科教学的指导价值。贾红威指出,“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认识建构活动,学生是整个建构过程中的主体,是研究者、实践者、参与者和探索者。数学的实践教学,就是学生身临其境地直接参与思考、发现和创造的主动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系统的建构”。因此,数学实践教学应该:1.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研究者;2.突破传统,让学生成为探索者;3.体验生活,让学生成为实践者;4倡导合作,让学生成为参与者。[11]古琦慧和黄莹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分析了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构成并提出了将学生定位在教师助理位置上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同时还“通过实验总结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和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地方”。通过研究,她们发现,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给课堂带来了激情,而且作为不再是新生的学生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能力都有所增长,既能胜任这一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任务,也恰到好处地给了他们新的挑战和磨练”。[12]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的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许多研究者对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进行了研究。

李冬青在其《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师角色探讨》中重新定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提出建构主义视界内的教师角色应该是“意义的积极建构者、教学活动的平等参加者、以及学习活动的促进者”。黄瑾则探讨了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视野中的教师角色,认为教师在支持儿童学习中的学习地位和角色行为包括有:“情境学习中的抛锚者”,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关注者、译解者”,课堂“互动合作中的对话者”以及儿童发展“适时的支架者、提携者”。而张海红针对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视野下的幼儿教师角色定位与角色转变则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要求教师从教学的中心、权威转变成儿童学习的辅助者、支持者,能够激发起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儿童自己形成有关的知识和体系;儿童能够更多从自己内部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

从各研究者关于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看出,各研究者几乎一致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协助者、关注者和对话者,而非教学的中心,也不是教学的权威。更加突出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作用、更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四、结语

通过对自21世纪以来我国众研究人员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进行梳理,笔者把他们的研究分为了三类: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评析、对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影响和启示的研究以及对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在详细解析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础和前提下,或对其进行评析,或对其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又或探究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的角色转变等。各研究者不仅肯定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优点,也指出了其不足;不仅归纳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还分析了其对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积极影响和启示;不仅强调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还对在建构主义学习观视野下教师角色和教师行为应有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辉主编.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9.第106页

[2]王保中.试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现代教育科学.2005(3):34

[3]徐捷.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38

[4][5]吕耀中,王新博.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8

[6]渠改萍.当代西方建构主义学习观述评及启示[J].太原大学学报.2009(38):104-106

[7]刘伟民.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校长阅刊(教学研究).2007.11:58-59

[8]沈苗.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108-109

[9]陈海燕.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140

[10]张晓敏.建构主义学习观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