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声乐课教学目的十篇声乐课教学目的十篇

声乐课教学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25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1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多元化

[作者简介]陶珂(1980-),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研究工作。(河南洛阳471022)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80-02

2006年教育部以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指导方案实施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并督促各大音乐院系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执行。本文对《课程纲要》中近些年来颇受争议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予以肯定,进行相关实施方法的指导,并明确提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一、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评价与“多元化”

当前实践中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与评价还多沿用传统声乐教学中使用的目标与评价,要突破这一现状,需要从理论根源上要求实现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20世纪以来“多元化”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而声乐集体课是教学模式追求“多元化”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其次,其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声乐技能训练,还包含基本的声乐理论修养、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最后,其教学形式不仅有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包括声乐教学讲座、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与传统单独声乐课的转变相比,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体现了充分的“多元化”理论特性。

二、多元化教学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有着课程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知识内容和能力框架。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能体现课程的价值,实现课程教学的本质。要实现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包含哪些目标,在本组织发展模式中为避免单纯的技术层面的推广,本文结合课程的本质和内容,提出以下多元化课程发展目标。

1.审美层面的教学目标。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审美目标要更具深层次,这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审美情趣。在声乐鉴赏和声乐修养中了解到何谓美的声音。声音的审美感受来源于听众根据自己经验形成的听觉意识,在集体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范唱或其他形式如播放优秀声乐演唱片段等,逐渐形成学生的审美选择意识,长此以往就能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声乐审美情趣的目标。

2.知识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上集体课有排斥态度,甚至不惜重新花钱去请教师上小课。这一观念实质是对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误解,声乐集体课客观上是解决了师生配比率的矛盾,但是从本质上却能更全面地教授学生声乐的知识技能,这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而达到。

3.教学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学中唱歌教学作为音乐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师学生学习声乐相关的教学技能,是为最终走上音乐教师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层面应达到以下两个目标:首先,了解青少年的声乐发展生理及其特点,包括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嗓音卫生和保健。其次,了解学生该时期声乐审美的特点,如若喜欢流行歌曲,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再次,掌握青少年歌曲的特点,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通过对青少年歌曲特点掌握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歌曲。

(二)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具体操作时做到目标的多元化。要做到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需要全面从学生分组和学生分层来理解。

1.教学分组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在教学中教学分组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有针对性的目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在集体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分组制定,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不断促进,更能通过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2.教学分层目标。学生在集体课中通过分组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个人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在每个知识技能或者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的分层目标。教学目标还具备中介功能,它表现为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纽带。声乐集体课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目标,而教学中学生的目标便是教学目标,在声乐集体课中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分组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基础进行自我目标分阶段的计划,是分层目标应用到集体声乐课中的具体结果。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便为教学评价。评价体系由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组成,每个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尽相同,选用的程序也各异,教学评价体系也就不尽一致。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较传统一对一小课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多元化,要求教学评价也采取多元化形式。

(一)主体作用评价多元化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59-01

一、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声乐课程教学也需要有计划地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新时代的音乐人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个人声乐能力为目的,将学生的个人音乐素质通过声乐的形式激发出来。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与学校目标接轨,渗透学校文化,结合每个学生的声乐特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一是要从音乐基础知识抓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二是要擅于把握声乐课程教学的技能,进一步提高歌唱水平;三是要理解和掌握声乐课程的内容;四是要熟悉声乐作品的语言与歌唱形式,灵活掌握声乐在歌唱中的作用与效果;五是要总结发声的方法技巧,灵活变换发声歌唱。

二、高职院校声乐课程实施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要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就业为目的。

(二)趣味性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需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的前提条件。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动态,注重兴趣培养,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教育性原则

在高职院校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对文化知识进行讲授的同时,也伴随着个人素质的传播,声乐课程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文化知识为目的,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

(四)整体性原则

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是由相关教育部门经过统计研究,为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制定的学科,贯穿了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学习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和保证了高职院校声乐课程的开展。

(五)差异性原则

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看到每个学生的性格特c,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学习目标,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首先,运用正确的方法,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寻找学习方法,夯实理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课程的学习中。其次,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能,做到创新思维,推崇新的理论方法,为学生推荐更多有学习价值的声乐作品。再次,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要以教育为根本目的,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传播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声乐中得到熏陶。

2.课程基本内容

(1)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包括声乐的基本概念、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歌唱呼吸原理与机能、歌唱发声与共鸣原理、歌唱的声区、歌唱语言与运用规律、歌唱的心理基础、人声的声部、声乐的演唱形式、声乐作品的体裁。

(2)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技巧和呼吸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要有一个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气息。养成标准的训练方法。

(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每一项技能都需要实践来检验,声乐也需要在实践中寻找总结经验,要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音色、嗓音,对学生多做一些课外辅导来补充课内的不足。

(二)课程教学

1.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的练声曲、歌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技能技巧训练,教学实践等。

2.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四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3.将声乐理论知识与个人音乐素质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个人音乐修养结合起来,唱出各个流派的不同特点,灵活把握声乐艺术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史春梅,金顺爱.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3

【关键词】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

传统声乐课一般是以“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精英式的教学模式面对艺术专业扩招的大形势,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音乐师范专业。学生进校前的声乐基础相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要弱一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应有所区别。鉴于此,在学生专业水平下滑以及音乐师范的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下,声乐课教学需要重新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音乐师范专业的新的授课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专业课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孤立,师范特色不鲜明

师范专业应有的特点没有渗透到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与学生的声乐课堂相脱离,教材与中小学音乐课脱节,声乐教学评估存在应试倾向。

(二)教学形式单一

声乐课程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授课形式,教师注重声乐技巧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声乐教学法的传授。随着高校音乐专业招生数的急剧膨胀,为解决师生的矛盾,有些高校在声乐课的教学中采取了集体或小组授课方式。目前,许多高校对声乐集体课的认识还停留在节省师资、缓解设备不足和大课形式小课上这种层面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训练声乐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问题,不少声乐教师只看到个别课的针对性,没有看到集体课的互动性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方位性。

(三)缺乏统一、合适的集体课教材

目前,声乐课堂使用的声乐教材,曲目选择、编排体系及形式、类别等大多适用于声乐个别课教学。缺乏符合高等院校本科声乐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声乐集体课教材。一些声乐理论教材,侧重于如何进行科学的发声,但对于音乐师范而言,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联的声乐教学法却少有教材,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对高师声乐课的现状进行改革迫在眉睫。高师实施声乐集体课相对于精英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较有意义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

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以师范类为主。学生的声乐学习不仅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声乐集体课有利于相互学习,注重“教”的领会。

(二)改变教学模式

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中共性问题的最好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

(三)注重教学改革

高师学校应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子化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组织多种形式集体声乐实践活动。

所谓声乐集体课,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将学生集合起来统一练声、学唱歌曲。高师声乐集体课以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及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宗旨,培养集声乐演唱、理论、教学、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通过对声乐课程的改革,改变目前声乐集体课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集体课编组人数不合理、课时量安排未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内容未紧贴学生实际、未重视教师岗前培训、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单一、现代化手段欠缺的现状。

声乐集体课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授课对象

声乐集体课针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大一的学生8—10人为一组进行集体课教学;大二学生采取个别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组学生中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过考试后,可以上个别课,剩余学生6—8人进行授课。这个人数要求相对固定,否则学生人数太多,教师的精力有限,教学效果欠佳,达不到声乐集体课的初衷。且教学场地上也受到限制,声乐课多数在琴房授课,而每间琴房的面积都不大,因此,声乐集体课的人数不宜过多。

(二)授课时间

每次课的授课时间为45分钟,每周授三次课。教师与学生每周有三次见面的机会,目的是减少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课后练声走弯路的现象出现。由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对科学发声方法掌握不够牢固,一旦对声音的概念有所误解,并在课后不断练习“巩固”的话,反而会走入声乐的误区,效果欠佳,教师若要纠正,难度也会较大。

(三)授课形式

以集体练声为主,个别演唱为辅。在声乐课上,教师要安排好集体练声和个别演唱的关系,这里主要是解决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通过集体练声解决学生在初级阶段对声乐位置、气息等方面的共性问题;通过个别演唱,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指出问题,甚至互相模仿。

这种声乐集体课的形式,并非只是为了解决学生人数多的问题,而是能够通过这种探求指导并规范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声乐训练方法,并且通过集体的参与、相互评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和对曲目的理解都会得到加深。运用这种教学理论,学生在一起训练,无论是学习效率,还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和经验的总结,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通过对声乐集体课必要性、可行性、教学现状与教学过程的研究,探索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理论,探究声乐教学的普遍性规律和教学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运用于声乐集体课中,对于培养能教也能唱的声乐人才,培养既有演唱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师资人才是有效的。声乐集体课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近20年的教学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艺术学院开始在成人本科班中尝试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但当时在授课人数、课时、教学要求等方面都还没有规范,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改革,声乐集体课现已成为一种有实践基础、理论基础的授课方式。

通过声乐集体课的教学项目改革,获得了一定的成果: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声乐教师的思想认识,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包括教育理论和声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促使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并提高教学质量。2.声乐集体课通过教师对声乐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与发声原理,通过发声训练与歌唱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声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歌唱技巧,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歌唱技术演唱初级和中级程度的声乐作品。3.使声乐专业毕业生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时,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表演应用水平。

总之,声乐集体课对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充分体现了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安排符合声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正确处理了“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既能兼顾大多数,也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创新。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学生数量较多,对学习声乐的兴趣较高,选择合适的课型进行授课对贯彻高师教育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重要。

高师声乐集体课充分体现了加强素质教育与就业目标相结合,提高教学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相结合,坚持专业特色与学业范围多角度的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合格人才的目标。声乐集体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它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教师和声乐人才。声乐集体课的改革成果值得其他高师院校借鉴和参考,是各师范院校进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工作的良好案例,这一改革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科专业的积极发展,也为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4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教育理念;问题;课程设置

教育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艺术类高校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也至关重要。艺术类高校人才在走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我。声乐作为一门极具个人表达魅力的艺术,可以通过声乐歌唱不断展示民族特色以及祖国的风貌。声乐艺术的学习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而言都大有益处。

一、艺术类高校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差异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声乐教学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秉承素质培养的重要目的。目前,我国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已经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内容包括声乐理论、声乐演奏、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等。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师大等都开展了音乐社团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对普通高校的声乐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普通高校大力开展艺术选修课程的环境下,声乐公选课凭借它的实用性及广泛性的特点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工作正逐步开展,但是由于教育部门对声乐教育不是特别重视,所以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普通高校的声乐教育只是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且普通高校声乐老师很难在学术上做出一定的成就。导致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致使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发展不平衡。且普通高校教学课程任务繁重,着重于传统科目的培养。对于声乐教学的考核采用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演唱歌曲进行声乐成绩评定,这种方法不全面不科学,限制了很多有声乐特长的学生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多数普通高校中不仅声乐教学意识仍然薄弱,且各方面教育条件受限,阻碍了声乐教育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

(二)普通高校与艺术高校声乐教学的差异在艺术类高等院校中声乐作为基础科目,对学生声音的训练和技术能够进行专业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诠释不同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精髓。不管是美声、通俗、还是民族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多元化,尊重每种唱法特定的标准。对不同作品风格传授给学生不同的演唱方法,而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一概而论演唱方法统一化、标准化,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歌唱发音毫欠缺美感,使声乐文化失去了色彩和教育意义。艺术类高校能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演唱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机会。通过舞台实践反馈出来的信息检验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声乐教学,而且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尽管当前很多普通高校开设了声乐课程,招生数量也有着明显的增长,但是艺术类高校对于声乐教育有着专业方向的教学目标,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灵活。普通高等学校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其教学质量、教学理念、艺术氛围,师资水平还是有着一定的不足。

二、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当今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主要以在课堂或者练歌房靠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来传授声乐知识进行教学。教师通常以自己习惯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仅不能对不同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而且课堂氛围压抑,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演唱风格单一,从而限制了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由于我国艺术类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时间尚短,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与发达国家的艺术类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理论体系相比较为落后,因而使得我国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传统、枯燥。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基本还是以西方教材内容为主,对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课程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声乐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教材资料等也比较匮乏且教师对教学实践内容并不重视,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无法帮助学生提升声乐理论素养和知识。[1]

(三)声乐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加,艺术类院校声乐专业不断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与声乐教学硬件设施的数量难以匹配,且一些院校为了减少教学资金的支出,钢琴、吉他、音响等专业器具老旧落后,更新缓慢已经无法满足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导致几十个学生共用一件设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科技化信息时代,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也推动了声乐教学的改革发展,但是有些艺术类高校对网络多媒体设备和先进的现代化音乐器材设施都没有进行补充和更新,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四)声乐教学意识相对薄弱声乐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在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知高能型人才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丰富型人才。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艺术类高校存在对于声乐教学的意识薄弱的普遍现象,对声乐课程不够重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声乐教育质量。由于高校的其他课程设置繁多,教育任务比较重,从而忽视了声乐教学。因此,声乐教育不仅在硬件方面上受到制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和资金投入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声乐教育的发展。

(五)声乐教学忽视个体差异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声乐课程基本是集体教学,这样导致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每个人的嗓音和综合素质水平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质。集体课程只能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这样的课程绝不能适应且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另一方面,声乐老师在学术上也没有一定的成就,导致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

三、提升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创新使用智能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方法艺术类高校想要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应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把智能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声乐教学课程当中,创新并丰富教学方法,如此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智能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容量大、传输快的优势,使沉寂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多角度教学。比如:应用科技让学生亲眼看见声音的波形和同步的音符,对学生的歌唱进行点评和指导。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声乐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水平。教师要根据教学质量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目的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持续发展,尽量丰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成为经典的教学理论。因此,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师应重视智能媒体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

(二)拓展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在高校丰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还须不断完善声乐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课程的同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借鉴丰富优秀的课程内容,从教材编写到理论与实践再到组织歌唱比赛等全方面优化声乐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来自教材,那么高校就应该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条件编订一套严谨科学、设计合理、内容丰富、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声乐教材。且教材能适应选择社会音乐活动和教学价值高,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声乐作品。其次,受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背景影响,我国艺术类高校应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扩宽选修课程范围,开设美声、民族乐、通俗唱腔、歌唱表演等课程。并开设具有中华民族音乐特色的专业,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络教育教学得到传承和发扬。让学生不同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并加以培养,为社会输出不同类型的优秀艺术人才。

(三)联合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增强硬件储备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声乐理论和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等更好地让他们适应社会,为了向社会输出专业方向的人才,艺术类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社会企业联合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根据针对性的就业目标,制定符合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促使学生特定方面的技能得到提高,更好地解决艺术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例如,师范类声乐专业在教学课程中就应设置对声乐技能教学方法、乐理基础、曲式分析等课程内容,重点培养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艺术类高校应增强教学的硬件设备,乐器是声乐课程教学的基础前提,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声乐学生引入先进的硬件设施和教室,比如钢琴、架子鼓、音响等等。提高对多媒体等现代制作音乐设备的投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学校的图书馆广播站等是传播声乐知识的第三方途径,应合理利用,为学生提供音响资料和书籍等,方便老师备课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设计;声乐

基金项目:2008年怀化学院科研资助项目“高校声乐技巧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HUY2008-50。

有效教学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有效教学的研究。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声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声乐教学的重要课题。

声乐有效教学是指声乐教师遵循声乐教学活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科学的方式方法,成功促进学生的声乐学习和终身发展以及声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获得积极的教学效益,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实施最佳的声乐教学方案,实现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最大积极性,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和表现能力发生预期的变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由于通过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减少和克服声乐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声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因此笔者认为,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的教学设计,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本文根据“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提出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试图为实现声乐有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认真分析学情,把握真实状态

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高校的声乐课堂教学,多以单人课和小组课为主,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个性、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增强声乐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学情分析不仅要了解声乐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需要、能力水平、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还要研究学生对声乐课学习的期望、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等。此外,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声乐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差异地适应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适切性的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准确性和明确性,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首先,声乐教学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声乐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撰写,以声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当然,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求在每一节声乐课上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其次,声乐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定的层次。声乐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也必须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制定面向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的,即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之分别适合于好、中等、一般三类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在各自声乐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三、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的选择是优化声乐课堂设计,实现声乐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声乐课堂教学存在单人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形式,再加上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情况千变万化,因此在选择声乐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本节声乐课教学的任务、内容、对象、方式、手段、条件等诸多因素,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使用示范法的时候笔者认为,对于程度较浅的学生,在布置其演唱新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完整示范是有必要的,因为通过教师规范的示范能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使学生明白该如何去演唱与练习;而对于程度较深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先通过一些语言解释或分析乐曲,启发学生对乐曲有所理解之后,让学生自主练习,但在练习过程中也可通过示范给学生一些提示和帮助。在声乐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示范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反思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式教学法等,如果教师在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单一的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会感觉教学单调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又是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它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是两者有效的统一。在以往的声乐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预设,忽视了教师的经验与风格、学生的认识与体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则完全一样,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千人一面,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例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创造性的空间和时间。其实声乐教学的设计不仅存在于教学前的备课环节,还存在于声乐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临时发挥、声乐教师的即时表现也构成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声乐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对教学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学生声乐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临时调整教学万法或改变教学策略,教师的这些行为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声乐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坚持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既要重视课前预设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一种积极的动态设计的能力,这样才能提成课堂教学质量。

实现声乐有效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是前提。声乐教师要具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展”,认真分析学情、把握学生的真实状态,深入吃透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声乐学习的最大积极性,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增强和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 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j李宗堂.引导学生声乐学习的有效途径[J].中国音乐,2001(2)

[3]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4]龙宝新.陈晓瑞.有效教学概念的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5]程 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作者简介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6

abstract:theteachingmodeofvocalmusicmajorinvocationalcollegecontinuetostandardizeanduniquedevelopmentdifferentfromcollegemusicprofessionalneedstoperfect.Seizingtheteachinggoalofvocationalcollege,acleargoal,reasonableprocess,andtheexcellenteffectofvocalmusicteachinginvocationalcollegeistoestablishandperfecttheprimarypremiseofvocalmusicspecializedconstruction.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模式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vocalmusicmajor;modeof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47-02

0引言

“教学模式”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提出的,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谈到:“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目标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很大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使用技能型人才,对于刚发展十几年的高等职业院校,一方面要调整起步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下面笔者从教学模式这个题目出发,简要论述高职院校中声乐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

1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实用化是目标,培养出既具有大学知识,又具有一定技能和专业技术的人才,知识的讲授坚持“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的原则。对于声乐专业学生来说,既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表演能力,又要是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学制为三年的高职教育修学年限,如何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表演能力,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应向“因材施教”和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声乐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那么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社会需要的培养实用人才的课程安排,对于声乐教学的顺利进行是个有利的保证。

2课程设置

传统声乐教学只偏重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课程内容容易出现重复和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课程安排及相关科目的设置首先应突出教学目标的实用性特点。一对一授课、小组观摩课、舞台实践课作为声乐专业主干课程,应全程开设。也就是除实习阶段的在校课程中这三门课保证学生始终学习,保证足够的课时量。辅课程的设立,视唱练耳应进行一年的学习,歌曲演唱的前提是能熟练掌握乐谱。乐理课开设一学期,之后融入到其他音乐学习活动中去。即兴伴奏、合唱指挥、电脑音乐应用与制作等课程实用技能型课程应得到适当加强。中外音乐史和音乐欣赏应融为一节课,作为拓展音乐视野。基于课程内容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影响和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将课程分为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现在有些院校还在沿袭本科院校所谓拓展综合能力的通识课程,应在高职院校取消。取而代之应设置多种类型的短期实用技能课程培训课程,并能给通过课程的同学发放国家认证的技能证书。下面简要叙述三门声乐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涵盖的内容。一对一授单独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对一声音训练和演唱指导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一对一授课中,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问题,针对每个学生在演唱中的问题进行解决,避免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走弯路,并有效并快速的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小组观摩课是将学生少则三、四人,多则七、八人编为一组,进行集体歌唱训练和辅导的一种教学形式。小组观摩课中,对基础演唱知识和舞台表演实践的要求,统一进行讲解示范;个人出现的问题,单独进行纠正。同学们在这个环境中通过观摩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学们还能通过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从其他的同学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主调整。舞台实践课是一种运用舞台演出这种能把现场演出实感体验带给同学的手段来训练学生在舞台上现场展示歌唱能力的教学形式。舞台实践课通过各种类型的歌唱节目的排练、演出,如:独唱、重唱、合唱、音乐剧选段、歌剧片断等。并组织一定数量的观众,使学生得到舞台实践锻炼,演与唱相结合,使学生在艺术表现的完整性上得到更快地成长和完善。

3考核评价手段

专业考核的主要目标:首先是确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的评估。其次是通过考核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乐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上课出勤占10%,平时作业完成及课堂表现占30%,期末考核占60%。课程成绩占10%的上课出勤率,一方面是保证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接受课堂教育,积累足够的知识来完成相关考试。另一方面是约束学生行为,通过具体的分数要求来帮助同学树立行为规范。平时作业完成及课堂表现,对于声乐这门课来说有比其他科目更重要的实际意义。声乐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理论教学几乎完全融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课堂的表现就是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反映,必须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声乐学生取得相对稳定的进步。学生的每个发声练习都有着重要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训练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积极的完成每堂课,才能帮助同学取得进步。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实践活动,完全按照声乐比赛的模式去操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教材的选择

现有的声乐教材非常丰富,有单纯阐述理论的,也有一些按照年级区分的分级乐谱教材。我认为,首先,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两本声乐理论的书籍让同学在课余自己研读,然后组织几节大课有声乐教师做简单的介绍,在理论上帮助同学入门。其次,要编写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既有传统声乐作品涵盖,又有反映本土人文风貌的作品的分级的声乐教材。一些教材在艺术类本科院校也被广泛使用,内容通用性较强。为避免盲目追求内容上面面俱到的“繁而全”,在传统作品中做适度的删减,选取一些帮助声乐学生树立声音形象的作品为主,这样学生在心理上会减轻沉重的包袱。其次,要突出高职院校同学的就业去向。考虑本区域学生的就业方向,补充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创作作品。例如我们学校坐落在内蒙古的首府。我们本地有着丰富的蒙古族音乐文化,应选取适当蒙古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进入教材。不至于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才又大量充实曲目以完成工作需要。

5结语

运用“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环境和就业前景等诸多因素,设计出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声乐专业使用的教学模式,是保证整个声乐专业教学系统良性运转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是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声乐专业的需要,也是为众多高职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大学阶段积累实用技能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菁.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7

一、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应当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吸收知识能力的角度出发,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在声乐演唱时也会存在困难。如在声乐作品的选择上,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的问题,以至于在实际演唱中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信心受到严重影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忽视了声乐课程实践教学

在学习声乐知识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应的声乐技巧、技能,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够将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训练声乐技能上、以及对学生的发声技能的培训上,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声乐理论知识、设计声乐实践活动重要性,没有做到协调的分配教学内容,会阻碍学生对歌词、韵律的有效理解,另外实践是检验声乐学习效果的最有效方法,若是在教学中缺乏实践的检验,那么声乐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设计更多的声乐实践教学活动。

(三)声乐教师之间缺乏教学交流

在声乐教学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往往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责,教师之间互相诋毁、各自为战的现象频频发生,直接影响的声乐教学效率的提升。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声乐教师对协作教学的重视的认识不足,而且认为自己使用的是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造成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对创新教学方法也非常不利。

二、开展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声乐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程度的激发出其学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声乐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进行解决,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可以带来灵感,从而更好的实现学习的目的。另外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紧张情绪也能够得到缓解,使其创造力、想象力可以自由的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其来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传递给学生们,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学习,传统声乐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局限也被有效的突破了,而且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其可以将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的声乐知识,利用课余时间慢慢的消化。另外在声乐教学中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供了便利,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了保障。

(三)有利于突出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声乐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体转为学生,这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声乐课程学习的课前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学习阶段完全都学生自己独立进行预习、学习交流活动等,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增强了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

三、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在翻转课堂教学之前设置开发课程环节

设置开发课程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教学资源进行丰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的激发出来。通常在翻转课堂教学之前设置这一环节,在开发制作素材、练习题库、开发系列微课等学习资源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达到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丰富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在声乐教学中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使学生可以针对声乐学习进行及时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在翻转课堂教学进行时设计课前学习环节

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前学习,以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很好的消化声乐知识,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学习环节可以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如声乐学习作业、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等,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技术设备,将高校声乐视频、微课等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为课堂教学减轻负担,并在课前学习中学生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共同解答。

(三)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限打破,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将其还分为问题确定、独立探究、协作学习、交流成果、总结五个环节。其中在问题的确定环节中,主要是对学生课前声乐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在声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声乐知识的拓展问题等进行确定,并总结归纳声乐教学问题;声乐教学的关键环节就是独立探究,因此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难度的问题,应当选择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声乐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等;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成果,主要是教师将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结果向学生进行反馈,使其及时的交流声乐学习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最后总结环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及进行教学总结。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可以通过评价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两方面来进行,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总结主要是提出改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等,从而促进学生声乐水平的提升。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8

关键词:高校声乐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声乐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实践性、应用性极强。当前,声乐课程主要在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开设,从教学目的来看,师范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教好声乐,这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一定每人都是歌唱家,但是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则大为不同,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唱歌,学会使用各种乐器等,而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并不是特别需要掌握的。由此看来,两种不同类别的学校,教学的目的有所差别。但是我们看到,当前存在一种现状,即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基本与音乐学院声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一致,从课程的安排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院校是否有效,值得商榷。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来说,关键在于抓住教学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使得其不仅学会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等,还必须学会传授上述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声乐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为保证每位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指导工作,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在课程中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方面,我们发现,声乐教学与其他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即很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对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有清晰的掌握,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教师的教授,很难掌握声乐的理论、演唱的技术。尤其对于师范院校中的学生来说,与音乐院校学生相比,由于接触声乐知识较晚,对于怎么样发声、怎么样唱歌有所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生活中发声的惯性。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从最为基础的发声练习开始,建立歌唱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运动习惯。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一方面掌握丰富的声乐基本理论和全方位丰富的声乐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敏捷的辨别声音的耳朵和思维能力,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正确发声及时进行纠正。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和钻研,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以及时间。教师既要学习新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要深入钻研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同时,为了提高自身在声乐课程领域的业务水平。第二,强化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将学生尽快成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基础、努力程度以及声乐天赋的不同,每个学生掌握的声乐基本理论、声乐发音正确程度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如何让条件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症下药。在每次教学活动以后,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要结合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做出评价。并对照自身的教学与活动指导过程中予以分析,及时发展问题并予以总结,探索有效教学的方式,将声乐理论、正确发声方式等简明扼要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教学手段灵活有效,能够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活动中的感受、想法真实的记录下来,为自己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声乐素质

对于声乐课程来说,不仅是一门声乐学习的课程,更是一门教育学课程,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来说,演唱得好是专业特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管理,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当前声乐课程,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始,主修课在三、四年级开始。必修课的开课形式为集体课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主修课开课形式为个别课,主要要求能演唱有―定难度的作品,对于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为未来到课堂上教授课程打下基础。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如下可以优化之处,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中,学生在对应的年级学习一样的内容,无论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最后能够顺利升到上一个年级。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主修课,逐步学习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提前接触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继续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学习,达到必修课程要求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主修课课程,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单纯以年级进行区分。第二,考核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区分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于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掌握情况;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应该考核声乐教学基础知识,并采用实际教学的考核能力。第三,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除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可以适当教授中等师范院校和中学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对其进行模拟教学,并指导学生之间互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探究,确立科学教学方法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似乎是最主要的,其实不尽然。通过刻苦的训练、科学的教学,坏嗓子是可以变成好嗓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原理中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论课教学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声音训练课的原理、原则、要求等的讲解。讲授艺术的要素是:既要讲授内容充实,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还要例证生动恰当,趣味性强。同时,论证合理,易于接受,在得出结论之前,最好启发诱导学生试作结论,以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之效。第二,训练教学。训练教学是指教师在声乐训练课中的教学方式。训练艺术的要素是:一要选择练习曲目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一听就爱,就想学;二要教师范唱生动感人,并可慢速,使学生得其要领;三要练习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四要“微笑教学”“平等练声”,上演成功的“师生二重唱”;五要纠正学生发声弊病时可采取教师学唱夸张法,把学生的毛病置于“放大镜”下乃至“显微镜”下,使其发觉、认同,以利纠正。第三,语言教学。无论是讲授还是训练,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艺术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有力工具。语言艺术的要素是:一要准确精炼。不要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要说废话;二要规范标准。要说普通话,不要说“这个”“那个”“那么”“然后”等赶时髦的话;三要生动幽默。要用巧妙的、出入意料、引入发笑的双关语、歇后语和比喻、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话等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如用“打哈欠”状态比喻发声时喉咙张开的姿态,用“叹气”的感觉体会低声区的气息流动,用“笑”的肌肉运动提醒颧骨和面部肌肉的积极运动等等;四要富有节奏感。声乐教师要懂节奏,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都要十分讲究,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字调”和“催眠腔”。第四,组织教学。笔者在课程中尝试让学生上台扮演教师角色,使得其既学会唱歌,又学会怎么讲教授唱歌。组织教学包括课堂组织与课外辅导组织,都要讲究技巧,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课程教学的节奏。

四、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知识被动的进行接收,教学的效果令人堪忧。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意义强调把知识从教师声音中传送到学生的声音中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而学生则是参与者、活动者、学习者与收获者。声乐教学的目标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自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声乐课程中的目标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尽管不能熟练掌握声乐基础知识等,但是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果让几个学生一起进行声乐学习,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呈现几何数级别的增长。声乐学习以及声乐教学恰好就是一种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该信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前提。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让学生既充当学习者,又充当教学者,使得他们既学会学习声乐,又学会如何教授声乐。第三,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声乐教学的课时紧,教学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观察、思考、研究,总结出相对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同于完全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原则和教学观。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容易,其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声乐教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但是如前所述,当前学生基本声乐素质还达不到以上要求。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加强相关的指导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实现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活动

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儿园和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那么,这一层次的音乐教师应当具有哪些教学能力呢?在2015版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声乐作为独立的专业方向只存在于音乐表演专业中。音乐教育专业不再将声乐或任何一门器乐作为独立专业方向。这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一专多能”型教育人才的目标有着显著的不同。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性、均衡性和适应性特点的“多能型”教育人才,才能更好的体现师范优势,突出职业院校的特色,服务社会。

在音乐教育专业中新的专业设置里,声乐和器乐的比重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由幼儿园和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将要面对的教学对象决定的。面对着三岁到十四、五岁的教学对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发现学生的天赋所在,如何引导学生拓展音乐技能。避免“一专”,发展“多能”,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这一教学能力。这就要求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必须要同时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技能和一门器乐演奏。歌唱和钢琴应用最广,也最为实用,而其他乐器可根据个人能力有条件的选修,方能达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要训练学生在某一方面技术超群,而是应当具有丰厚的音乐基础知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手段和在声乐和器乐都有涉猎并掌握一定水平技能的全面音乐教育人才。声乐和钢琴是音乐老师的基本教学手段,需具备比较完整并且灵活的弹奏与歌唱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和本科招生同步完成,只是用分数高低加以划分本、专层次。考取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仍是只会唱歌或者只会一门乐器。这一招生模式还是为高师“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方向服务的。没有兼顾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师资须具有“多能型”教学能力的需要。笔者认为,对于报考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考生,从招生环节就应有目的进行筛选,招考科目里应将声乐和器乐技能考核放置同一水平进行测试,按专业特点设置招考科目。也就是,若兼报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术科加试,需另外单独进行。因为高职高专和高师培养的方向是不同的,高师突出学术性,高职突出应用性。

现行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是沿用本科的模式,根据专科的学制和教学要求略作调整,很显然,根据社会对音乐教师要求的变化以及职业类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的教学设置就很难完成专业培养目标。高师培养人才侧重学术性,偏重理论课程。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实用性。所以高职高专的课程安排上,实践课多于理论课,在实践中贯穿理论,同时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而言,声乐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应就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设置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包。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能力培养出发,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能力的培养依托行之有效的大纲设计,大纲设计的核心就是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结构。应用型高职院校的实践类课程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优势。声乐课本身就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型课程,而且实践重于理论。

笔者认为声乐教学活动应着手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独唱能力

独唱能力就是个人演唱的技术技巧能力,包含演唱技术和情感表达,谓之声情并茂。在演唱技术方面,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在技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即可。这样的考核标准,应依托一套相对固定的考核曲目库,该曲目库可根据实际教学状况运用一个阶段后做适当增删,形成动态调整模式。曲目库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地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当地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学状况来制定。曲目库中的曲目首先应以单个学期为分割,将男女声曲目混合在一起编制,根据不断上升的年级学期,逐级提升曲目难度。其次每学期的曲目应分为必修曲目和选修曲目,用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在完成必修曲目的任务后,选修曲目也可由教师从曲目库以外自由选择。这就要求从学校教务管理层面和全市幼儿园、中小学形成互动交流。定期向学校反馈教学状况,作为调整声乐课教学内容的依据。在实践环节,除固定的期末考试外,还应鼓励学生开独唱音乐会或合作形式的演唱会。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充分了解最前沿的专业资讯,开拓学生视野。一方面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来更好地完成工作。艺无止境,专科学习只有三年,但尽量的提高专业技术技巧能力,多适应未来多变的教学环境会有极大的帮助。课程设置应作如下安排:任何音教专业的学生每周一节的一对一声乐专业课。着重训练声音演唱技术技巧。在实践课环节,开设声乐小组课,模拟教学课堂,让同学分组模拟教学设计幼儿园或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组织音乐活动,老师最后总结并提改进意见。

二、自弹自唱能力

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需要声乐课和即兴伴奏课相互配合,即兴伴奏课的教学内容应安排相当部分的声乐曲目伴奏作为教学内容,并在课上让同学根据自己的演唱能力上报曲目,即兴伴奏老师根据每人的上报曲目,单独辅导有针对的训练,以提高同学的自弹自唱能力。在期末考核时,邀请声乐教师一同观摩,提出意见,实地指导学生的自弹自唱中出现的问题。自弹自唱水平的考核,也应编制一套曲目库,作为考核参考标准。就全国音乐教育专业而言,自弹自唱课已越来越多的引起重视,并在一些院校有开设,而且相关的部级比赛也有设立。但该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普及率还不高,这多是由于师资不足造成的。自弹自唱能力作为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基本能力,是十分实用的。应配合声乐课,在三年学习中都有开设。笔者认为,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在《即兴伴奏》课程中,加入同等比例的《自弹自唱》内容,更为合理。

三、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阶段,有针对的培养教学能力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同学,要面对层次的教学对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搞好教学活动,呈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能力。幼儿园及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时期,从三到十几岁年龄的学生,嗓音会呈现多阶段的变化特征。主要分为童声阶段和变声阶段。也有发育较快的,会基本结束变声状态。每个人的声音变化会有一些不同,但变声期间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保护好嗓音,注意休息。童声阶段大概会从四岁左右开始,到十岁左右。之后会有个别学生进入变声初期,延续至十一二岁或十三四岁的样子结束变声。童声阶段的声乐教学,应注重以音乐为中心,轻技巧,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因为,处于童声的小朋友在理解能力和声音耐力方面远不如成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记忆力好,一旦正确的演唱习惯养成不容易变形。对于儿童声乐的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要比单纯的声音训练能力有时候更重要。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对旋律节奏的把控能力普遍而言都不是太强。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一方面要控制作品难度,选择三到六岁小朋友的嗓音承受范围内的作品。不应过多练习,以兴趣训练为主。另一方面,除个别歌唱天赋较突出的小朋友可做专门训练,进行独唱。多选择合唱的作品,用以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以及对嗓音的控制力,尽量做到旋律、节奏准确即可。小学阶段,是童声比较容易出成绩的阶段。孩子的身体进一步发育,嗓音的机能会有较大的提高,对旋律、节奏的控制力会大幅度提高。这一阶段还应以合唱训练为主,但要进行一对一的声音训练,发现好的声乐苗子,发掘学生的声乐天赋。适合合唱的同学可组建小型的合唱队,相对较多的进行训练。优秀的童声合唱团基本上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阶段也会涌现出较多的有较强个人演唱能力的学生,应重点培养。作为美育教育,童声合唱和个人展示都是比较容易普及并且出成绩。中学阶段,多数学生的声音趋向成熟,处于变声期。这一阶段以保护为主,但也要因人而异。女声的变化相对男声在这一阶段较小,部分女声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混声教学,从而过渡到成人声乐阶段。如若变声期声音沙哑情况突出,必须要让学生休息。

针对教学对象多种情况,笔者认为应给同学们加开一门《儿童声乐演唱训练》课。介绍童声的生理特点,注意事项和训练手段。这门课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特别能帮助同学提高就业的适应力。同时开设《音乐教学法》,学会组织音乐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巍厦,《高等职业院校声乐演唱专业特色化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

声乐课教学目的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

随着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反思,全社会的教育理念更加科学和理性。为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衔接,我们对呼和浩特市二十多所幼儿园进行了走访调研。幼儿园急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胜任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作为学前教育技能课的声乐课与幼儿园课程改革及幼儿园对师资的新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改革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式,探索声乐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本文从声乐课的教学改革入手来谈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的衔接改革。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新的理念对幼教师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现阶段,幼儿园把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到了首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仅具备歌唱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2.在每年的呼和浩特市幼儿教师招考中,一般会有这样的环节,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首儿歌的即兴弹唱,给一段乐曲即兴编创舞蹈等。这也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时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入校前的声乐基础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有要求的,据了解,我区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考前艺术测试,这样招来的学生艺术素质很难得到保证。声乐教学是大班集体课教学,除了个别条件好、悟性高的学生,大部分同学勉强能达到幼儿园教学必需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适合的教材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课的声乐课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的授课时间。声乐基本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都是需要时间去理解和实践的,希望全体同学通过短短半年的声乐学习,掌握从事幼儿园教学必需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很勉强。幼儿园音乐教育例如奥尔夫音乐基本涉及不到。目前市面上的声乐教材有很多,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可选择的极少,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间短,由于经验少,声乐教材只能是任课教师东拼西凑,没有统一标准。

(三)教学内容和幼儿园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间短,教师们缺乏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系统了解,导致教学内容与幼教实际结合不够充分。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对时下幼儿歌曲的了解很少,这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和幼儿园音乐教育脱节。学生声乐基础不牢固,到了幼儿园,在学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很多学生还用白声、真声范唱,不可能充分体现音乐的表现力,也就缺乏音乐的美感。我院作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院校,急需建设专业特点鲜明的声乐课程。

(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

很多学生在声乐上没有基础,还需要时间来适应学习歌唱的发声方法,而且,这是一个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训练才能提高的技能。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声乐成绩评定往往是以专业水准作为标准,通常是一次或几次歌曲演唱给出学生声乐课成绩,这种不客观的评分方法会使学生有很大心理压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声乐学习,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

三、如何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与衔接

要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这些问题,不能只从教学入手,它需要从招生环节、培养目标、教学规划等多个方面协调配合共同推动。

(一)改革招生办法,提升学生素质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从最初招生的一个班四十多名学生发展到目前的五个班(含3+2的学生)近二百名学生。发展的步子很大,同时也带来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在下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招收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设置面试和技能测试环节,提高生源艺术基础。努力拓展办学层次,申请专升本,营造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定位在技能型应用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针对性教学,才能获得专业生命力的大发展。现阶段幼儿园需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技能和艺术综合素质的教师,因此,我们要与教育机构和各类幼儿园形成联动机制,加强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做到声乐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改变目前封闭的声乐教学局面,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与声乐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拓展教育内容,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声乐课

对于声乐来讲,学生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需要用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进行改革衔接。我们急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第一,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声乐课的学时,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加大实用技能课的比例,包括中外传统歌曲、幼儿歌曲表演唱、幼儿歌曲弹唱、声乐歌曲欣赏、奥尔夫音乐等方面的实训内容,强化技能技巧课的综合能力培养。我们应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教材还应结合当前电视、广播热播的幼儿歌曲、做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准确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等体现艺术综合能力的科目也要适时开设,以促进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适应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第二,加强幼儿歌曲演唱技巧教学。要想具备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应加强基本声音训练,打牢声乐基础。大量进行实训课教学,引导学生在幼儿歌曲演唱中较好地运用声乐的演唱技巧。加入幼儿歌曲表演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这就对我们的声乐教师有了更高要求,除了声乐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表演方面的艺术修养。由于边唱边跳,课堂气氛也会大大活跃,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