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科学就业十篇海洋科学就业十篇

海洋科学就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34

海洋科学就业篇1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毕业生;就业率

一、概述

一个专业是否值得建设,主要看这个专业是否有市场,即学生和家长是否愿意报考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简单地说,一个好的专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专业,就是学生招得来,毕业生分得出去的专业。这个专业,也就是社会急需的专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专业。也只有这样的专业,才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能建好一些好的专业,也是一所大学生存的基础。一所大学具体办什么样的专业,除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外,又受这所大学的历史、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决定。所以,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为了提高一所大学的社会竞争力,这所大学就该办社会最急需的专业,办自己最有特色的专业,办自己最有优势的专业。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会立于大学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并经久不衰。但是,大学建设一个专业,及大学停止一个专业的招生,都将涉及到大量教师和教学资源的配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该所大学都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说建设就能建设,说停就能停的,事。所以,一旦一个专业在一个大学已经存在,总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到万不得已,随便地取消一个专业是不可取的。一个专业建设后,这个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及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又强烈地受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影响。所以,一个适于社会发展的专业,或一个有潜力的专业,为了提高其生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进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二、社会的发展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大家公认的海洋世纪。人类发展至今,主要从事大陆的开发和利用,而占地球大部分表而积的海洋,除人类对其有限表面的开发利用(如航运和渔业捕捞及养殖)外,人类对大洋及深海知之甚少。其实,就算渔业和养殖,也只是在大陆周边的极其有限区域里进行。人类数量的剧增,大陆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加速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有关海洋科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只有贮备大量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才能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将来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占得先机。

中国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海域广阔,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当低。所以,21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中国的任务比其他国家更急迫。在21世纪或在不久的将来,为了使中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中国必须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及具有海洋历史的大学,就应该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大量的海洋开发和利用人才。

三、当今毕业生就业对海洋科学的影响

虽然大家公认21世纪为海洋世纪,也深知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学科为一个未来学科,海洋专业,是一个未来专业。受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历史的影响,海洋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仍为一个潜在市场。要把这个潜在市场转变为现实的市场,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造成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真正从事海洋科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仍不多。但是,我们从事海洋科学的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的确是海洋世纪;大规模、大范围地进行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真正的海洋世纪的到来,不是等来的,而需要我们投入大景的时间和精力。这其中,大量的海洋学科人才的培养,是真正海洋世纪到来的前提。我们必须清楚地解决这样一个矛盾:没有大量的海洋学科的人才,海洋学科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目前海洋学科发展的现状,又不可能消化大量的已有海洋学科方面的人才,即不可能给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大量合适的岗位。解决的办法是,为了将中国这个海洋大国转变成海洋强国,大力培养海洋科学方面的人才;同时,通过海洋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增强海洋科学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四、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海洋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虽然某一个涉海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并不太多,但涉海行业涉及面广。就目前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量的涉海工作岗位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考虑这个现实,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面。目前社会能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所以,在进行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时,就应加强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主要的基础课程教学。

本科毕业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研究生。高中以前的学习,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而研究生学习,除进行一定的知识传授外,主要是进行知识生产,也是一种职业训练。本科教育,介于高中和研究教育之间,既要兼顾基础教育,同时也必须进行职业教育,为毕业生直接就业服务。虽然加强基础教育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但仅有基础知识,而缺乏较具体的实践能力,就将增大单位或企业的用人成本。这可能就是一些单位要求就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原因。所以,为了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而,又能尽可能地降低单位和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对海洋科学专业进行分方向培养,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通过学习海洋科学不同方向块的相关课程,能使学生掌握较为具体的专业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不同的方向块,也能减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撞车,便于毕业生就业分流。

五、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改革。对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本科),创建于1999年。广东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所以,在广东海洋大学创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是学校发展的必然。凶为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是在原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的。所以,该专业创建之初,具有浓厚的水产养殖特色。当然,由于是以原水产养殖系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基础组建,也就决定了其主要以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为专业的基础。由于创建之初的课程设置,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和水产养殖毕业生来比,具体的养殖技术学得较少,养殖能力稍有欠缺。找与养殖有关的单位或企业就业,竞争力就肯定比水产养殖的毕业生差。而和纯粹的生物科学或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比,水产养殖的特色太浓,水产养殖方面的教学内容占了较大比例,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教学内容肯定受到挤压,毕业生就业时,和海洋科学或生物科学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也较弱。所以,本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初次就业率(当年9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仅为44.93%,总体就业率(当年12月之前统计的就业率)也仅为86.96%。为了提高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自2001年开始,逐步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系列改革。

通过改革,我们规范和加强了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教育,拟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我们将海洋科学专业分为海洋生物科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方向块。

通过改革,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44.93%,提高至2006年的86.57%;总体就业率,从最初(2003年)的86.96%,提高至2006年的95.45%;初次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均走上了正轨。详细初次就业率见表1,总体就业率见表2。

六、学科今后的发展及改革方向

社会是发展的,学科是发展的,专业也应该随之发展。在今后对海洋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主要考虑社会的发展、本校的历史、已形成的特色等三个方面。

大学,最终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的。一个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不能为人类进步服务的大学,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学。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也必须为社会服务。不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将是没有前途的专业。社会在变化,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个学科或专业,要能跟上社会,就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及时改进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服从已变化的社会需求。服务社会,服务于人类进步,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也是学科和专业存在的根本。

海洋科学就业篇2

海洋意识既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成国家和民族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从确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开始。针对海洋事业发展问题,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深入的政策准备,如1996年制定《中国海洋世纪议程》,1998年颁布《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等。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民众海洋意识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进展仍不容乐观。国家海洋局近日公布了一份由海洋出版社、深圳互通调查机构和中国民意调查网共同合作,于2010年、2011年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6大区域18个城市进行的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反映出我国民众海洋意识概况。这份调查发现,知道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受访者只占10.7%;知道中国海岸线总长约18 000公里的只有13%。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正由于我国陆地面积广大,陆地大国所形成的“重陆轻海”的观念以及海洋环境知识缺乏普及等,导致了民众的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意识的弱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在国际海洋局势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中有一半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之中,需要按《联合国海洋公约》与邻国重新划定。在我国广袤的海洋领土中,普遍存在着岛屿被侵占、资源被掠夺和渔民正常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等现象。而这些争端问题的最终解决,无不依赖于建立在坚实的民众海洋意识基础之上的海洋实践活动。

二、开展海洋通识教育培养和提升海洋意识

对于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问题,很多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海洋意识的重要性、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和海洋意识培养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成果。关于海洋意识培养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导向、舆论宣传引导、科普活动推广和海洋文化教育等方面。在这些举措中,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海洋教育的重要职责。但是,由于开设海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限,师资力量相对于社会需求存在短缺,所以海洋教育普及不能仅仅依靠专业教育解决。依据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普通高等院校推广海洋通识教育,是培养和提升海洋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19世纪初形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教育,即全专业、全职业教育。通识教育是指一种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广博的普遍意义的了解,形成内心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并通过理性和感性均衡发展,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解决问题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等广泛的教养要求的教育形式。时至今日,通识教育已在大学教育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各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几大板块,但与海洋相关的通识课程少之又少,所以,海洋教育可以在通识教育中得以实现,海洋教育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实现大众化。我国的通识教育建设方兴未艾,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海洋通识教育课程的缺失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各类大学中,除了诸如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性大学外,开设海洋通识教育课程的大学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开设有海洋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沿海省份的高校明显好于内陆省份。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厦门大学是开设海洋通识教育课程较早的综合性大学,通过多年的总结和营造,已成为国内开设海洋通识课程最全面、系统的高校,开设了多门与海洋知识有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值得其他高校借鉴。随着海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海洋的关注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海洋相关的通识课程,如山东大学于2009年开设全校通选课“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并于2011年将该课列入首批设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充分显示了该校对海洋教育的重视。此外,南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与海洋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近年来各海域的争端不断,全民海洋意识也随之提高,我国的海洋发展和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阶段是我国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建立中国特有的海洋文化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寻求一种合适的海洋教育体系方法,安排专门的课程,进行海洋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们正确的海洋价值观,从而激发大学生对海洋的研究与探索。

三、开展海洋通识教育的具体举措

1.在大专院校普遍开设海洋通识教育课程

海洋通识教育的开展需要政策的引导,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出台了部级的海洋教育规划。如中国台湾省非常重视海洋通识教育,在2007年就颁布了《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截至2011年开设了海洋通选课程的大学就有30余所。各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海洋教育的重要性,把海洋通识教育放到与其他人文、社科和自然类通识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倡导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与海洋相关的课程,鼓励相关研究领域、专业的教师开设海洋通识教育课程。例如,可以开设海洋环境、科技、产业、法政事物及人文相关综合性议题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导引学生对海洋的关心与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海洋的认知与理解。绝大部分高校,不论是综合性大学、科技大学还是师范院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是以海洋相关课程为主修对象。针对这些学生,可以引导其在大一、大二时选修一些海洋通识性课程,希望通过这种通识教育知识的启发和帮助,使这些大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能或多或少的与海洋有所交集。

2.海洋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海洋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有别于海洋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让广大学生对海洋各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海洋知识种类繁多,如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环境、海洋人文、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战略及海洋政法等,要想让学生对海洋问题有清楚的认识,最好能在海洋通识课程中对上述内容加以介绍。要通过适当的简化和组织上述专业知识,构建一门让各种知识背景的学生都可以选修的通识课程。让文科的学生学习海洋生物、环境,让理科的学生学习人文、政法,这看似有些南辕北辙,但是,当真正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产业时,海洋政法方面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了解,也有助于海洋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海洋生物、环境及政法等方面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在授课时力求点到为止,非相关领域的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即可。海洋通识性课程可通过“海洋系统科学导论”、“海洋生命科学导论”和“海洋文化经济总论”等主要模块展开。在“海洋系统科学”中应力求让大学生认识洋流、海洋地形、海洋气象、环境保护等与海洋相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在“海洋生命科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生物分类和多样性、渔业与海水养殖等海洋相关产业的基本特色。在“海洋文化”中可以介绍海洋发展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就法律与政治方面的问题,讲授其与海事活动的关系,让学生们了解海洋的重要性,亲海,爱海,利用海洋并保护海洋。在海洋通识教育课程上力求教学形式多样、活泼,开展多方位的教学展示活动。如充分利用现有的影音素材,如“走向海洋”,与同学们一起观赏讨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获取海洋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海洋教育资源,部分课程也可以移出教室,比如,把海洋公园、博物馆、海洋艺术馆、海洋水族馆、海洋生物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及海洋科技博物馆等作为海洋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基地。教师带领学生亲自体验或参观以认识海洋、亲近海洋、爱护海洋。对不同的学生也可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对海洋知识特别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专业特色,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聘请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如海洋科技小组、海洋环境保护小组、海洋生物资源小组及海洋法律法规小组等。

3.加强海洋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海洋通识课程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教师,以我国目前的海洋人才资源来说,专业海洋人才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其他产业行业相比、与现阶段海洋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我国的海洋教育人才队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高层次海洋人才短缺、海洋人才在地域和专业上分布不平衡等,远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海洋教育发展的需要。据测算,2010年我国海洋人才资源总量为160多万人,只占全国人才总资源的2%。海洋人才涉及海洋经济、管理、科研与服务、教育等几大领域,其中海洋教育人才所占比重更小,高等海洋教育的发展,是海洋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各个高校应该打破地域的界限,积极引进海洋教育相关人才,培育海洋教育的相关师资。鼓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海洋科研工作者投身于海洋通识教育事业当中,使高等教育的海洋通识教育上一个台阶。国家相关海洋教育研究机构也可设立人才库,供从事海洋通识教育的老师进行咨询。就目前而言,海洋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打破专业的界线,由不同专业但具海洋研究背景的老师联合起来,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选取合适的模块进行授课,也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给广大学生传授海洋知识。海洋通识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海洋的重要性,亲海、爱海,教师就必须对所教的内容有精湛的理解和深切的信念。北京大学的王义遒教授就提出,通识课老师应该对其所授课程的学术领域做到“三真”:真知、真信、真行,这当然同样适用于海洋通识课程老师,这是对海洋通识课程教师的崇高要求。

四、结论

海洋科学就业篇3

第四桶金: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类专业

重点大学推荐: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长安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重庆交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

打开谷歌地球。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依稀可见无数公路、铁路及航海线路的痕迹,它们贯穿于每座城市之间,是连接你我、沟通彼此的桥梁与纽带。“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完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港口群布局,加快内河航道网、民用机场、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89万公里,不愧是大手笔。

如果让你列举几种交通运输工具,相信每个人都能毫不费力地说出n多种,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都是信口拈来。确实,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就像坐上了“和谐号”动车组一样――日行千里,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五种形式有序结合的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业正以“神八”速度向前奔跑着,这也给交通运输类专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金牌专业】交通运输类

谈及交通运输,旗下“艺人”不仅众多,且星光璀璨,不乏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这些每年都炙手可热的“大牌”专业,也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物流工程、飞行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等深藏不漏的实力派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口径宽、内容涵盖广等。也就是说。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海里游的,统统都在它的麾下。

“大牌”最有范儿,先说“大牌”吧。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研究旅客货物运输线路、站港土木建筑及相关技术设备组成,交通运输发生、构成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各个学校略有不同,但一般都会开设交通运筹学、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环境污染与控制、交通运输组织学等主干课程。打住,别嫌累,之所以这么做,为的就是同学们将来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工作时能够游刃有余,挣足面子。

“大牌”固然耀眼,“小牌”也可圈可点。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物流工程专业每年的报考热度也跟着水涨船高,该专业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它与交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关系密切。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之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有“第三利润源泉”之说。目前,该类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特别是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可以预见,随着“十二五”时期物流相关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该专业的毕业生们一定会“钱”途远大的。

【金刊提示】

交通运输类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数学、物理成绩要好,处理繁琐的计算、复杂的图纸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及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等。同学们选择院校时应注意,行业院校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主要面向行业内就业,就业很有优势;综合通大学和理工科院校,由于学校的历史背景不同,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行业取向,报考时要注意区分。

第五桶金:能源产业

能源类专业

重点院校推荐: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大连水产学院、辽宁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佳木斯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表明未来几年国家将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定会加大力度。新能源研发之路其修远兮,高校们并没有“袖手旁观”,在今年新增专业中,能源类专业成为一大亮点,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河海大学、重庆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节能”“新能源”等俨然成了时下的“热词”。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横空出世正引领世人进入一个崭新而辉煌的时代,冲破能源枯竭的桎梏,能源动力类、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金光大道已经悄然铺就。

【金牌专业】能源动力类、核工程类

动画片《怪物电力公司》讲述了一个变收集人类世界小孩的惊叫声来为怪物世界提供能源,化解能源危机的有趣故事。事实上,人类也正经历着与怪物世界同样的能源变革,而为这场变革提供人才支撑的正是能源动力类旗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以及核工程类旗下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安全工程、工程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等专业。

先侃侃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吧,它最早是由动力机械衍生而来的,目前拥有热能工程、流体工程、低温与制冷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大学阶段主要接受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对于这个专业可能有些人存在不少误解,以前有个讽刺的说法是说能源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是烧锅炉的,又脏又累。事实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确实是锅炉,但这个方向的真正目的是设计、制造出更加完美的锅炉。这些锅炉主要用于大型炼钢厂炼钢或者作为大型核电站的核燃料发生器。

提起核能,可能很多人谈“核”色变,会立刻联想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其实,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般恐怖,人类完全可以安全有效地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当然,前提必须是

“有艺在身”,核工程与核技术就是这样一门由基础学科、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的知识面宽、知识密集、技术超前,自动化程度也比较高。选择该专业的同学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物理、数学基础以外,还要有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计算机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辅工具,也是必须掌握的。大学期间,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核工程、核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工程实践的技能和本领。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几乎16%的电能是由441座核反应堆生产的,而其中有9个国家的40%多的能源生产来自核能。可以说,在当今能源稀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高效能源,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

【金刊提示】

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都属于工学类专业,录取时有的院校会参考考生的物理和数学成绩。

第六桶金:海洋经济

海洋类专业

重点院校推荐: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海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青岛海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占全球总面积的71%,实施海洋战略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从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到江苏的沿海开发战略、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福建的海西经济区、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沿海省份虚位以待,它们或借海洋经济实现转型,或发展科技进行产业升级,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海洋经济的蓝色版图。

海洋经济因海而生,目前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与农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中肯地说,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正当时,不断拓展的经济发展空间正日渐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金牌专业】海洋工程类、海洋科学类

瓦良格号航母的改造点燃了中国的航母梦,加之,近来愈炒愈热的南海问题,相信很多同学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强我国防,壮我国威,而海洋工程类专业,特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将是你实现梦想的阶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侧重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强调制图和建造。大学期间,要学习物理、数学、力学、船舶及海洋工程原理的知识,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及船体制图方法,熟知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建造法规。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大多位于沿海、沿江地区,为学生们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实践机会。

海洋科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军事海洋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主要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开发利用海洋。研究主要分为对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应用研究。现代海洋科学的研究体系大体可分为基础性学科研究和应用性技术研究两部分。四个基础分支学科有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应用性的学科有海洋工程、海洋水文气象预报、航海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等。近年来,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报考此类专业的同学除了数学、物理基础知识需要较扎实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毋庸置疑,海洋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命题。海洋经济发展之船已经抛锚起航,唯缺舵手扬帆远航,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成为一名肩负光荣与使命的神圣舵手吗?

海洋科学就业篇4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高等教育 创新 互动发展

海洋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几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5160亿元,增长9%,连续12年领跑国内;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态势强劲: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油气为主体,海洋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海洋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广东省是全国海洋与水产科研院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省水产学校两所培养海洋与水产科技人才的专门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多所中央驻粤从事海洋与水产科研工作的机构,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等设有海洋与水产相关学科的高校。

尽管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广东省所拥有的科技智力优势尚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充分拓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创新,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使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宝库成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完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广东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应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在类型结构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人才,逐步形成海洋综合型高校、各专业高校、普通高校海洋类学科专业、在职培训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在层次结构方面,从广东省海洋事业发展的实情出发,海洋高等教育应以本科为主,按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海洋开发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专业人才和提供开发海洋的尖端技术。

在科类结构方面,首先要面向广东省海洋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建设一批与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应用性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的学科专业,如海洋渔业科学技术、轮机管理等学科专业,把它们建设成为支撑广东省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次,要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抢占制高点,为广东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及奠定技术基础i第三,要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海洋人才结构所呈现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特征相适应,海洋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应涵盖农、工,理、贸,文等多学科专业,使它们成为迅速提升广东省产业层次的支点和高校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1.2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适应21世纪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此,海洋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创新,二是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三是从招生到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为此,应把为地方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培养模式转变、从过分专业化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专业规格化的统一的培养要求向突出个性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转变。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又能反过来为海洋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深挖高校创新潜能,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2.1扩展服务功能

海洋高校及综合性高校的海洋类学科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海洋开发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一是开展技术服务。海洋高等教育凭借着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除发挥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发挥海洋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通过服务锻炼队伍,反馈信息,检验和壮大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学科专业的造血功能,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开展教育与培训服务。主要包括为海洋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为广大海洋从业者开展现代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开展二、三产业岗位培训,为广东省渔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等方面。

2.2促进海洋科技园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与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许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科技城、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大学的海洋科技园是产学研综合体,它不但是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培训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是高等教育与区域海洋经济互动的纽带。海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求海洋高等教育面向经济主战场,多出成果,而且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成为产品: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还需要资金和科学管理,然而这恰恰是高校自身的弱势,因此今后必须积极吸引社会的参与,特别要重视与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联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3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改革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现机制创新的新模式。实行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联动,按“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动员金融、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融资,引进外国风险资本。高校借助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通过共建、联合办学、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

合作,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2.4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科技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必须以社会及海洋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首要前提和牵引,有重点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成立专门从事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的成果推广机构,成立一系列为社会、产业服务的发展研究机构和工程中心,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和创新。

3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互动平台

3.1建立有利于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科技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重点支持广东省内海洋高校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支持的重点应从原来单纯的政策倾斜向推动海洋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方向转化,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领域共同参与海洋事业人才培养与再教育的渠道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地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咨询的组织与机制,增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

3.2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整体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应从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开始,构建成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集成体系,互动发展的格局。宏观上,以“科技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等战略统筹集成的体系,明确战略分工及战略互动的结合点:在微观上,以海洋重点产业为导向,统筹兼顾与科技领域中的重大项目、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学科的战略互动,带动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3加快海洋科技信息网的建设

当前,信息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有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建立由政府牵头、迅速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信息网络,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3.4积极筹集海洋开发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的海洋开发竞争,实质上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资源利用从低效益向高附加值转化,实现海洋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效益高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以产权或资本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弘扬创新海洋文化,引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4.1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积淀而成的一种滨海地域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体。其内涵极其深厚。高校历来是继承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连接的桥梁。充分发挥高校的这种桥梁作用,是时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广东省高校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优秀海洋文化资源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体系当中,寻找一条与优秀海洋文化相融合、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途径,帮助师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环境的优势和障碍,领会人类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师生热爱校园、建设家园,振兴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4.2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文化中无形的方面,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其深层的内蕴,不能自发形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加以倡导。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高校专门的研究,对海洋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从而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高校又能以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为载体和渠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4.3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主要是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4.4发挥高校的文化幅射功能,引导海洋文化健康发展

海洋科学就业篇5

建设“海洋强国”和振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将“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价值清晰呈现。深耕海洋、经略海洋是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题中之义。

10月30日,以“科技引领海上丝绸之路”为论坛主题的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在青举行。全球300多位涉海领域的精英人士共同研讨海洋科技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论坛期间,签约项目丰富。借势海洋,中国海洋科学高地、北方“一带一路”桥头堡青岛迎来最大发展机遇。

部级海洋实验室助力“一带一路”北方桥头堡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曾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等。”

但是,从2000年申报到2013年得到科技部正式批复,再到2015年各项工作正式展开,中国海洋领域唯一部级实验室的诞生用了整整15年时光。

10月30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青正式启用。

自2013年12月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以来,海洋国家实验室由科技部、山东省和青岛市共同建设。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重点通过8个功能实验室的打造,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其定位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

“海洋国家实验室承载了几代海洋人从浅海走向深海的科技梦”,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表示,未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在法人机构、平台建设、岗位管理、薪酬制度、经费使用、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国际化创新网络是推动中国海洋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从国家层面来讲,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实验室要承担起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在国家整个创新体制里面,要啃一个硬骨头,探索摸索出国家实验室能够真正高效运行的机制;同时,为各个领域发展打造一个大的平台,我们国家在海洋的技术和装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三就是要构建一个国际化的创新网络,国家实验室下一步应该怎样和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从而打造一个全球协同创新的网络,”吴立新说。

据悉,未来三年内,山东省、青岛市将再投入10亿元,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用于仪器设备采购、科研团队建设等,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洪滨表示,将青岛打造成我国北方“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以及海陆联系的枢纽,更符合青岛的实际,更具有现实性。他同时强调,应深化区域合作,建立青岛、日照、连云港、烟动发展机制,发挥青岛核心城市作用,加强区域布局、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对涉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高层协商。同时,与欧亚大陆桥的主要节点如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积极对接,强化区域合作,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和企业投资绿色通道,支持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青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区域经济建设新引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我们不但要重视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建设,还要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海陆并重。”刘洪滨表示,通过“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共性,发挥青连铁路的通道作用,推动海陆联动开放和东西双向开放相结合,实现沿线不同区位发展优势的整合。紧跟京津冀、珠中江一体化的模式,促进青日连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并深化区域合作平台与机制建设,构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格局。

“海洋+”规划拓宽发展优势

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青岛在海洋教育、科研机构、人才队伍、产业发展等方面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铺开,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在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期间,青岛市蓝办现场了《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2015-2020年)》。“海洋+”是借鉴和运用“互联网+”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路径,厚植发展优势,实现青岛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同时,为抓抢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机遇,青岛市也将突出“海洋+新模式”、“海洋+新业态”、“海洋+新产业”、“海洋+新技术”、“海洋+新空间”、“海洋+新载体”等六大重点任务。

青岛市蓝办主任任振刚表示,“青岛市必须加速转型,推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

作为六大重点任务的首要任务,“海洋+新模式”以模式创新为核心切入点,从宏观上关注青岛的海洋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中指出,青岛将首先推进资源、技术、信息共享,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以此催生海洋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青岛将创造出“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海洋+电子商务”、“海洋+军民融合”四大发展模式。

从市场角度看,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海洋经济的发展领域。对此,青岛市将以“海洋+新业态”的模式,探索海洋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新体系。同时,青岛市将重点发展海洋高效物流、海洋文化体验、海洋健康体育、海洋特色金融、海洋母港经济五大新兴业态。

在产业方面,青岛市还将以“海洋+新产业”为指导思路,加快产业创新,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海洋节能环保等七个产业。

而在科技创新环节,根据《规划》内容显示,青岛市将以技术创新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加快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大幅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巩固和提升我市作为海洋科技城的优势地位。下一步,青岛将以海洋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海洋科技创新的三大关键环节。

在空间区位因素方面,《规划》根据青岛当前“一谷两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海洋+新空间”的发展路径。据介绍,所谓“新空间”,就是以“一谷两区”为主体,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并培育众创空间,最终形成园区集聚、多点支撑的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任振刚表示,蓝色硅谷核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将分别担任“海洋+”的创新策源地、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及新兴产业孵化区,并共同促进海洋特色园区的发展。

“海洋+新载体”则是按照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对青岛的战略定位,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载体、新领域。《规划》指出,青岛将以载体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同时开展广泛的海洋国际合作,以此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未来,青岛市将重点规划交通枢纽、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科技人文交流平台和企业“出海”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对韩国的开放合作。

国字号硅谷吸引项目再创新高

依托科研实力,青岛有志于打造世界级海洋产业聚集区。

而要建立起一个世界级创新型海洋产业集群,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沈体雁认为应该以三个方面作为理论依据,即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公地理论和城市便利理论。“这三大方面要求我们关注技术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协作,提升产业附加值,最后优化城市建设,构建包容性的市民态度和文化。”

以上述三个方面为依托,以蓝色硅谷为样本,青岛市可以着手进行五个方面的探索:其一,依托青岛强大的海洋科研力量,发展以海洋生物医药为主体、高端养殖和高端旅游为两翼的大健康产业。其二,以透明海洋为导向,以深海探测和海水利用装备为支撑,探索海洋产业大数据的发展前景。其三,就是建设海洋产业集群,一方面打造具有本土文化黏性这样一个劳动力池和人才池,一方面通过举办高层论坛、博览会以及供应商联盟,打造青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品牌形象。其四,希望青岛建立海洋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管理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明确青岛蓝色硅谷的优势,进行全球的对接和联网。最后,就是成立集群竞争力委员会,推进社会化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

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经拥有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12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新产业、新机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论坛暨青岛蓝谷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再次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

在此次签约的46个项目中,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项目6个,部级科研机构、央企领衔的国字号、中字头项目5个,校地众创合作项目2个,创投平台及创投基金项目8个,上市公司研发中心项目7个,涉海及相关领域科技合作项目18个,涵盖了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文化传媒、北斗信息应用、软件服务外包、互联网能源研发、科研合作与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

签约项目包括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美国硅谷科技创新孵化器、国家钾盐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大学博士创客加速器、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预警基地、中国工商银行瑞华国银投资管理中心、山东大学众创空间、天津大学众创空间、“跃龙门・创客赢”创投平台、海科创海洋互联网基金、灵狐科技“互联网+”研究院、五洲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中心、赛伯乐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以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高层次人才和“海洋+”、“互联网+”为特色的重大项目。

以俄罗斯技术为支撑的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项目落户是本次签约项目的一大亮点。海南英格地效翼船制造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地效翼船的研发,组建了由20余名俄罗斯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发生产的地效翼船创造了多个国内、国际第一。本次签约的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包括试飞基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三大部分,总投资将达到15亿元,全部建成后计划年产50艘地效翼船,年产值30亿元。

而美国硅谷科技创新孵化器项目由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与美国硅谷科技创新俱乐部共同投资,建设2万平方米的海外创客孵化器,开展中美科技、人才、项目交流合作活动,引进美国硅谷及周边的高科技项目、海外归国人才创业项目,是对接美国硅谷的重要举措之一。

海洋科学就业篇6

关键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风险投资;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是指对国家的经济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或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按照联合国组织的分类,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技术以及管理科学技术。可见,海洋高新技术无疑是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形成海洋高新技术的统一定义和体系,我们把应用于海洋监测、海洋探查、海洋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新技术理解为海洋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海洋监测与探测技术、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深海采矿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技术等。

1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点

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下面首先分析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及其产业的特点。

1.1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1.1.1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高技术,它的研究和开发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技术突破的难度大,失败率高,这就形成了海洋高技术产业的技术风险;海上勘探成功率比较低,承担的经济风险也比较大:恶劣的海洋环境和灾害的频繁发生也是造成高风险的因素之一。虽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性,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也是高收益的产业。比如海洋石油的开发给一些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北海油田、美国的墨西哥湾石油开发以及海湾国家的海上石油开发等。

1.1.2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技术的集成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可以说是集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于一体的产业。海洋资源的分布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在不同的水域有着不同的海洋资源,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如海洋游资资源的开发,就要考虑到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因此海洋开发技术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1.1.3 创新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既包括了知识的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在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背后,依靠的是一整套海洋科学知识体系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如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物力海洋学、信息科学等。海洋油气理论的突破。可以指导寻找更多的油气资源:海洋生物技术的突破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1.1.4国际合作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是指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的国际化。近十年来,世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其表现形式是地区贸易集团扩大了国际间贸易,加速了高技术、信息和资金的跨国界流动,如海洋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开发,美国海洋石油资本向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流动,加速这些国家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

1.2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点及作用

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一般包括技术的研制、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这样几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阶段技术成果都具有商品的性质,都具有潜在的或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且与产业化的模式之间存在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可以提升传统海洋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并且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产业化对象的海洋高新技术,具有先进性和成熟性,能够为其产业化活动提供现实可能性,一种不成熟的或者不具有领先优势的技术是不具备产业化的客观前提条件的。

二是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看,具有按市场需求投资、生产和经营以及产供销一体化运行的特点。

三是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效果看,其成果转化率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可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国家海洋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可以提升传统海洋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产业,从传统的海洋经济活动到现代海洋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活动中的应用,可以加速传统海洋产品的更新,向深加工、精加工、高技术发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动作用,从而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传统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

②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海洋经济、海洋开发事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要提高我国海洋科技、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依靠海洋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开发出更多更有竞争优势的海洋高新技术成果,并使之产业化,从而在国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同时,通过海洋高新技术的引进和输出,加强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更好地促进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产业是高度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是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社会商品生产融为一体的产业,可以加速海洋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将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作为一体来研究、开发和利用,使研究开发直接建立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从而使其成果具有直接的应用性和民用性,保证了海洋高新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分析

对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一般可以这样理解,即把对海洋经济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能形成产业的高新技术通过产业化的方式,进行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生产和网络化营销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海洋高新技术的研究、中试、制造和推广应用全面实现商品化经营。

2.1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在机制

科技成果的出现如果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能够适应市场要求的,则这样的科技成果就不具备产业

化的条件和要求。而海洋产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这才是海洋高新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研究海洋产业的科技成果如何运用到生产中,也就使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可以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应用推广。基础研究是一切产业化行为的基础,通过基础研究可以形成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它们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而可以进行应用研究,通过技术开发可以形成新的技术和产品,通过技术发展科技最终可以形成多规格产品的规模生产技术,实现海洋高新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变:最后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扩散可以形成产业化、国际化的生产模式。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应用推广,最终实现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2.2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金融支持机制

海洋高新技术的高风险性、多方面性、国际性等特点决定了海洋经济活动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领域,是高风险、高投入、回收周期长、专业参与性高的产业。目前,融资障碍是我国海洋科技与产业分离,高新技术产业化迟滞的主因,要化解这一矛盾,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设置,使资本市场和创新产业有效结合。风险投资就是在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它能有效化解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障碍。

风险投资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起着推动器的重要作用,它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孵化器”。在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中,科研、中试、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并且投资规模越往后越大,可以说资金是海洋高技术向商品转化的“媒体”。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为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进行融资时,可有三种筹措资金的方式:企业积累、向银行借贷、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耗资巨大,单靠企业自有资金往往捉襟见肘。而银行在贷款时通常以稳健为原则,强调收益与安全并重,因而普通银行不愿向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所从事的具有高风险的研发项目融资。虽然证券市场汇集大量的民间资本,但证券价格的不规则波动使得证券投资本身就是一项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通过聚集社会闲置资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风险资本,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行投入,缓和海洋高新科技风险企业对初期资本大量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海洋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缩短转化周期,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3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业集群外部支持机制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技术传播,同时由于企业密集和资本密集,从而使得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够更快的得以实现。这种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方式不但能够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而且能够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存在有几个基本要素单位: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其促进产业化运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能够通过中介组织的介入把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企业联系起来。海洋高新技术大多衍生于大学、科研院所。通过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桥梁作用的发挥,使这些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能够迅速在集群内得到企业的资助,从而尽快实现产业化。同时由于集群优势的存在。更容易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从而有利于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二是集群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结果。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处于不断的动态知识更新状态之中,因此要求企业不断的学习和创新。这些企业主体之间为了保持竞争地位,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积累,因此客观上诱发了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之具有联系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的资源、经济要素的关系,进行更大的投入进行技术研发,并产生强烈的变高新技术为现实生产力的意愿。

三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自溢出效应。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自溢出效应指的是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技术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即“外部性”,而自溢出效应是其主要的表现。知识和信息在产业集群内的迅速和大规模的流动,会产生一种知识的自溢出效应。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某一个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之后,有利于其提高市场份额,增强竞争的优势地位,但同时也为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带来启发,纷纷仿效。因此有利于提高整个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3 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影响因素

海洋产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程度、市场需求状况、要素投入能力、基础产业状况以及国家政策等。

3.1海洋高新技术的成熟程度

成熟的技术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海洋高新技术都可以产业化,能够产业化的海洋高新技术首先要具有创新性,在国内外应处于领先地位,这样的技术进行产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可以实现企业海洋产品的差异化,进而在市场上具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这是企业投资进行海洋高技术产品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利益;其次这些海洋高新技术要具有完善性的特点,没有做到完善的技术是不可能实现产业化的,这里的完善不仅要做技术上的考虑,更要做市场方面的考虑,也就是在技术和适应市场两方面实现完善;最后,这些海洋高新技术要具有可操作性,这主要指实现从概念产品到实物产品,商业蓝图到生产作业,原材料到商品转化的现实性。因此,并非所有的海洋高新技术都可以产业化。只有具备了创新性、完善性以及可操作性的高新技术才可以实现产业化。近期可以产业化的领域主要是海上石油、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利用等。

3.2 市场需求规模

任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而制约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规模,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品才具备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目的就是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福利,这也是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反过来说,也正是有了市场需求才有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没有市场需求的海洋技术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社会对该技术以及其物化的产品有比较广泛、持久的需求,包括终端性消费需求和中间性生产需求,从而具有一定规模的长期、广阔的市场,这项技术才有可能实现产业化。

因此。在实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时,必须客观地考察市场需求的种类、数量、特征、内容等,以此决

定产业化的重点时机、进度与规模。要以商业化为出发点,以产业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这是世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所普遍遵循的规律。要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尽快从科技基础着手,在重点领域展开攻关,使海洋高技术产业化成为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3.3 基础产业状况

任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不可能孤立地产生和发展的,从其孕育形成到产业化的过程中,始终需要一定水平的基础工业和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撑。这些基础产业为其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等各方面的支持。任何一项海洋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过程都离不开相关基础产业的支持,特别是陆域基础工业部门的支持。在新科技革命带动下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与过去的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它们不再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大宗货物,而更多需要的是技术和信息的支持。而海洋高科技产业又有自己的特点,它所需要的技术并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技术支持,它更需要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技术。因此,考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产业支撑状况,所需要考虑的情况更为复杂,具有多样性。

现代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环境与以往的产业大不相同,以往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能源等物质条件。而现代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更多的则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重,以及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

3.4 要素投入能力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资金密集、投入密集。因而是一种高要素投入的产业。它所需要的科技人员的数量,相当于成熟的低技术工业的5倍,技术工人数量比传统的制造业多70%。它还需要巨额设备投资。除了科技人员、资金、设备的要素投入之外,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还要有得力的企业家和营销人员、发达的信息网络,以及相适应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与之相配合。

海洋科学就业篇7

关键词:海洋环流动力学;教学内容;问题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14-02

海洋环流是风海流和热盐环流的统称。广义上讲,风海流是指风引起的海流,一般发生在上层大洋(海面到1000米水深层),而热盐环流则是由于海水温度(热)和盐度(盐)变化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密度流,形成于南北两极,构成了世界大洋的深层水。海洋环流动力学作为物理海洋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重点关注海洋环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怎样发展的?或者说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是怎样的?它是物理海洋学最为重要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向。事实上,舰船航行轨迹、鱼类洄游周期、污染物迁移方式、气候变化规律都离不开海洋环流的影响。正因为海洋环流与国防建设、航运安全、渔业生产、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建立成熟可靠的预测技术,这对于我们认识海洋、利用海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洋环流动力学》作为一门课程,就是把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拓展具有海洋学专业背景(不仅仅局限于物理海洋学专业)的学生的研究视野,提高其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的综合专业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涉海专业院所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壮大,在这众多高等院校中,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具有开办涉海专业课程和培养涉海专业人才的传统和经验,而大多数新生的海洋院校基本上都是借国家提升海洋发展战略的东风,或合并院系或调整专业办学,形成了目前的海洋学科。这些院校由于缺乏从事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办学理念和专业结构设置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结合作者在《海洋环流动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以此逐步完善相关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

一、课程设置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海洋环流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海洋环流动力的过程和控制机制展开,包括介绍和海洋环流密切相关的海水的温盐特性、水团划分、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水运动的受力分析、运动方程的推导以及尺度分析等。涉及到海洋环流动力本身,详细分析了地转流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对水体输运的影响;风生大洋环流的重要理论、适用条件及存在缺陷,重点介绍大洋西向强化或者说西边界强流的形成机制及理论发展脉络。另外,补偿流(上升流和下降流)与上层大洋环流之间的关系,热盐环流的基本特征,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过程――厄尔尼诺现象也是本门课程所要讨论的内容;对于大洋环流中的长波效应尤其是Kelwin波和Rossby波也要加以介绍,这是因为大洋东西两侧的风场和海面高度等信息的快速变化往往是由这些传播速度更快的长波传递的。除了大洋环流外,本门课程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近海环流加以介绍,中国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最后,本门课程安排了海洋数值模型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了解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的研究手段。综上所述,本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宽泛,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所安排的具体学时数对相关内容进行斟酌取舍。本门课程所研究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涉及较多的受力分析、公式推导和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较好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编程方面的技能。鉴于此,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只适合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而且是在这些学生修完了《海洋科学导论》、《物理海洋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编程》等相关课程之后才能开始本门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教学过程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海洋环流动力学》实际上就是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海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集中在海洋动力过程的机制分析上,对于课程涉及的一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稍加介绍,而针对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剖析,并布置好相应的问题思考,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内容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比较常见的海洋环流系统,在强调其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给出物理过程背后的控制方程,引导学生学会简化方程和求解方程,并通过对方程解析解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关物理过程的认识。同时,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和重要理论的应用,通过介绍某一相关科学问题的最新进展,拓展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知识的信息量。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从海洋科学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这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具有认识和开发海洋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科研和教学素材,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在办学乃至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借助各种软件绘制的图片、卫星遥感图片、动画电影的形式等,把特定海域海流发展过程和水文要素变化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这样就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枯燥性,为学生深入学习这些过程背后的动力机制创造条件。教和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互动式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提问,不仅仅局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不理解或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提问,教师耐心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消化自己所学的知识。课堂讨论也是互动式教学的重要形式,针对某一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带来的生态效应开展相关课题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物理过程的数学语言表达,尽可能把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用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最后,为了确保不同章节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始时,对上一章节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简要的复习;在本章结束时,对本章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了。

综上所述,涉海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海洋环流动力学》的设置意义和教学内容,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物理技能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本门课程教和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叶安乐,李凤岐.物理海洋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2]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凤岐,苏育嵩.海洋水团分析[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4]黄瑞新.大洋环流――风生与热盐过程[m].乐肯堂,史久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StewartR.H.introductiontophysicaloceanography,2005.

海洋科学就业篇8

要:本文对高校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宁波市海洋经济人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了影响了宁波高校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若干因素,并从海洋人才环境打造、体制机制培养和海洋科教平台发展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校;人才;政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领域已日渐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研发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国内外对海洋的重视,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许多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科技的进步需要高层次人才力量的支撑。为满足海洋人才的需求,必须大力培养参与海洋高科技竞争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为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公益事业、海洋军事利用服务的海洋应用科学和适用技术人才。

一、海洋经济人才的现状

(一)我国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建立了众多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湛江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等[2]。其中涉及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达18所,海洋科学类专业年招生人数约800~1000人。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构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结构的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人员数万人,其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28.8%,拥有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占30.6%和24.9%;获得博士学位的占9.0%,获得硕士学位的占20.5%,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共44.1%[1];但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海洋人才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仍然稀缺。以国家海洋局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中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计4686人,占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53.2%。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为1∶1.8∶1.5[3]。目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比扩招前增加了约2~3倍,但远低于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招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区区数千人的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是难以与之相称的[4]。

(二)宁波海洋人才的现状分析

宁波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5][6],分布在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矿产等领域,拥有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约2000人[5][6]。在甬高校中,海洋经济人才约有500人,数量不多,其中专业分布呈现单一、不平衡的特点,以理工居多,占总数的3/4以上;从年龄上看,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1-55岁占到2/3强,30岁以下和55岁以上各占15%左右;在职称分布上,以中、高级为主,其中正高级占15%,副高级占40%,中级及以下占45%;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为主体,占总人数的2/3,此外博士约占20%,学士约占10%。

二、影响宁波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宁波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对海洋经济认知度较低,重视程度不足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是当前新闻媒体的热点,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校教师群体中关注新闻媒体海洋经济报道的人数占70%以上,但了解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数仅占42%,而在何为海洋经济的调查中,有2/3以上的受访者难以全面地回答海洋经济的范畴,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于海洋经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一个窘境,即广大基层人员对海洋经济的认知程度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相距较远,难以匹配。从而也反映出目前在我市高校中,海洋经济发展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尚难建立起从上至下的完备的发展体系。

(二)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不足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技为后盾,在海洋经济人才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国内各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优势吸引人才,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凭借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抢夺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影响宁波高等海洋经济人才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待遇、职业发展、工作和生活环境、区位优势以及家属子女保障等,如下图:

人才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措施配套。在调查中发现,对现有人才政策环境看法认为良好和较好的仅占49%,而认为一般及以下的高达51%,其中差和较差占23%,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的,可见我们的人才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对现有政策认知态度能更好的解释这个问题,调查中发现,有31%的人认为“政策未能与时俱进”,16%的人认为“政策分散,不易操作”,27%的人认为“政策未得到根本落实”,还有25%的人认为“政策优惠幅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三)师资薄弱,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甬乃至整个浙江省涉海高校中,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比较缺乏,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非常少,面向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专业人才以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均比较缺乏,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员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的层次也相对较低。此外,涉海类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并且分布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建设不足,并且在学科多以工科和理科为主,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相对薄弱,尚未建成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四)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流失的危害很大,小则对危及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则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调查中发现,现有宁波市人才状况的满意度并不理想,其中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总数的23%和36%,认为一般及不满意的分别占28%和1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宁波地区海洋经济人才由于不满意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状况还是比较高的。

(五)海洋科教和研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良好的科教和研发平台是保障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国内某些海洋经济大市相比,我市的海洋科研平台数量偏少,且专业化程度较低。例如青岛市拥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704人,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海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281人,两院院士17位(不含外聘);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7艘。“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约有46%由驻青岛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7]。与青岛相比,我市不论在海洋科技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海洋科教院所数量,乃至海洋科考船等硬件水平上,均有非常大的差距,亟待加强。

三、宁波高校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模式的思路与对策

(一)深化海洋文化宣传,营造海洋人才战略环境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积奠,文化的积累可以培育人才成长环境,也可以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

一是要抓住历史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有着长久的港口历史[8],港口文化在宁波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把握好历史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宁波海洋历史宣传,强化宁波海洋文化大市的形象培养,对于宣传海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抓住当代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是公认的海洋经济大市,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已是宁波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之一,同时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国内遥遥领先的石化、造纸等临港工业。抓住大海港的优势,推进海洋文化的宣传,利于强化宁波海洋经济大市的形象宣介,也利于吸引更多海洋人才来甬。

三是要抓住历史机遇,宣传宁波海洋文化。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应牢牢抓住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注重以核心区为重点的宣介工作,通过举办海洋经济洽谈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宣传自身海洋文化,也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核心示范区建设中。(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海洋人才发展政策

建立新的用人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9]。

一是完善涉海人才使用制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平、竞争的人才使用制度。在人才使用上重实绩、重贡献、重能力,打破论资排辈、缺乏激励的用人制度。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促使人才资源有一定的储备。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上的政策倾斜。人才引进上,也可采取柔性引进、技术引进等方式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提高单位的创新能力。

二是改革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海洋经济和专业领域的定向招生制度。以产学结合的模式,加大我市海洋经济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力度,探索校地联合培养,鼓励企业在职员工修读高校海洋专业工程硕士。促进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推动官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促使企业介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海洋类继续教育,深入开展岗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6]。

三是设立涉海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转变分配方式,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不同序列的差额岗位工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海洋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海洋人才开发基金保障,加大对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

四是推进涉海人才市场配置。积极发展人才市场,推进海洋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办公分离、政企分开和责权利的统一,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完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人才市场的联合互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海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海洋人才的作用。

(三)发展海洋科教平台,推动海洋人才集聚集智

通过加强海洋科教平台建设,吸引海洋人才来甬,产生人才集聚和集智作用[6][9]。

一是加快推进涉海院校发展。强化高校间合作,引进和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的高端教学科研资源。积极探索涉海人才引进新模式,从涉海类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涉海从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强化我市高校与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战略合作,争取获得海洋科技创新的重点支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运航海、离岸金融、海洋生物、海洋工程等专业,争取在涉海类博土后流动站、部级重点学科、本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

二是大力构建海洋科教研发创新平台。针在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有基础和各自特点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打造港口物流、航海航运、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与海洋药物、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各具鲜明特色的研究基地和研发平台。注重海洋科研创新服务基地建设,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和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功能,建立一批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扶持一批海洋战略规划、勘测设计、海域评估等中介机构。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更是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从高校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分析,并从海洋人才环境打造、体制机制培养和海洋科教平台发展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叶辉,昝爱宗,方锡友.我国亟需培养综合性海洋人才[n].中国海洋报,2004-07-16.

[2]勾维民.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3]卜凡静,王茜.发展海洋高等教育优化海洋人才结构[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2).

[4]国家海洋局.21世纪处中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报告[R].2004.

[5]王萌萌.宁波海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三江论坛,2011,(2).

[6]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05.

[7]海洋院所占据国内“半壁江山”[n].青岛日报2009.9.11.

海洋科学就业篇9

[关键词]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在2009年就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多数研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具有自主核心技术、能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海洋经济管理部门和理论界相继提出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从已有的文献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科技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对相关海陆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可以有力增强国家海洋全面开发能力的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海洋生物与制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装备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技术、海洋服务业和海洋工程等产业门类。

广东是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已占到GDp的15%,在全国居于前列。从广东的海洋产业结构看,传统海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则相对弱小,这显然与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是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框架[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试图对广东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从而为广东省制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一、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广东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广布,陆架宽广。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占全国的1/5;海岛1431个,其中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59个;大小港湾510个,优良港口众多,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已成为全国知名大港,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也有建设大型深水良港的条件。全省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滩涂面积20.42万公顷。广东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深海矿产、海洋油气、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滨海旅游等海洋资源,其中,海洋生物300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余种;探明滨海砂矿4.7亿立方米,近岸海域石油资源97亿吨、天然气储量3500亿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100多处;海洋能储量总功率3536兆瓦。资源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广东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经济发展赢得了比较优势。

(二)区位优势

广东濒临南海,毗邻港澳,紧靠东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连北部湾经济区,南临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南海是中国及世界的重要贸易通道。资料表明,南海有37条世界交通航线,航经南海西南端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比苏伊士运河的油轮多3倍,比巴拿马运河多5倍;每年有4万多艘船只通过南海,世界上的超级油轮有一半以上航经南海海域。广东不仅是我国联系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中国最早建立的4个经济特区有2个在广东。优越的区位条件,无疑是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科教优势

广东省海洋科教实力雄厚,在科技方面,拥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目前,广东省已建立了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和海洋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级重点试验室;构建了以国家和省级试验示范基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框架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了海洋生物工程(广州)、海洋生物制药(深圳)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珠海)等产业技术密集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其中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深水抗风浪网箱和海水养殖种苗繁育等多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海洋科技项目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海洋成果创新奖9项、国家专利36项,海洋科技贡献率达到50%。0在海洋人才培养方面,中山大学创建了海洋学院,拥有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海岸地理学和海洋科学博士点;暨南大学拥有水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水生生物学、生物医药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华南理工大学在海洋工程方面拥有较强实力;广东省与国家海洋局共建的广东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海洋大学,正在建设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在长达80多年的办学中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强大的科研力量和较为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海洋经济发展已有良好基础

1978-2011年,广东GDp由185.85亿元增加到5.26735万亿元,人均GDp由370元增加到5.0140万元,GDp总量连续10多年居全国第一位。海洋经济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2006-2010年,海洋经济规模逐年扩大,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见表-1),海洋各类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见表-2),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23:40:37调整为2010年的10:42:48,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湛江等海洋经济重点市。总体上看,广东海洋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科技力量较强,文化和地缘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

二、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劣势

(一)总体规模相对偏小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为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风险较高的产业,难以吸引大量的投资。我国投融资体系的明显缺陷也严重制约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全国来说,由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晚、投入资金偏少、科研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仍然较小、经济结构也不尽合理(见表-3)。表-3中数据显示,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油气业等产业规模较大,而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制药业和海洋化工业等产业规模较小。广东虽是海洋经济大省,近几年也在着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于受资源、资金、科技及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结构中仍居于主导地位,而且相对于山东、浙江等省来说,增长速度也显得滞后。

(二)科技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而广东新兴海洋产业产值只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沿海省市的中等水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如院士)的数量与山东差距较大。在主要沿海省(市)中,广东海洋科技队伍落后于山东、上海和江苏,获得高级职称的从业人数不及山东和上海,科研机构的经费收入次于上海、山东,海洋科技机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居上海和山东之后;科技论著发表数量也居山东之后(见表-4)。在海洋教育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相对于山东、江苏、上海和辽宁来说,广东仍存在一定差距(见表-5)。

(三)发展瓶颈明显

总体上看,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海洋经济仍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而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电力、海洋工程和海洋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比重小、发展能力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广东的海洋资源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三大区域,然而粤东、粤西海洋经济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粤西地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在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地质、海洋工程和造船等领域,广东已经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和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总的来说高层次人才仍然不足,全省海洋系统高层次人才和优质劳动力短缺,海洋科技和海洋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还不能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海洋产业是高投人、高风险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从全国来看,广东省属于台风的高发区,每年都面临着多个台风正面登陆的危险,而且随之而来的风暴潮灾害往往与沿海经济发展区相重叠,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危害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2009年,广东遭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8.99亿元人民币,远远高于沿海其他省市(见表-6)。从目前广东省的抗灾能力看,沿海的防灾设施明显不足,抗灾能力较弱;而且由于船舶溢油等引起的生态灾害在广东也屡见不鲜,环境质量的日益下降对海洋产业的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一)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沿海国家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战略,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各沿海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新国家海洋战略。俄罗斯为了实现海洋强国梦想,2004年成立了由政府总理、国防部长及各部门高级官员组成的俄罗斯政府海洋委员会,制定了新时期海洋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对海洋资源、海洋战略、海洋军事、海洋国防、海洋外交和海洋交通等领域的有效管理,最大范围地确保俄罗斯国家利益;出台了新的海军战略;提出加强对大陆架和世界大洋国际地区海底地质与矿物构造的研究,使其最大可能地投入工业开发;制定了发展海洋水产养殖业的计划。加拿大把合理利用海洋、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和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在制定21世纪海洋战略时确定了三个原则(即可持续开发、综合管理、预防的措施)和四个紧急目标(即现行的各种各样的海洋管理方法改为相互配合的综合的管理方法,促进海洋管理和研究机构相互协作,保护好海洋的环境,力争使加拿大在海洋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韩国制定了21世纪的海洋发展战略,提出了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大基本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进一步强调了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性,2007年越共十届四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新海洋战略规划。规划提出,至2020年要使海洋经济产值占到GDp的53%-55%,出口额占到总出口额的55%-60%。同时强调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捕捞和加工,油气勘探、开采和加工,造船和海洋运输,旅游以及保护环境。2004年日本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综合管理。2005年制定了《日本与海洋:2l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书》,2006年制定了《日本海洋政策大纲》,2007年颁布实施了《海洋基本法》,同年了《海洋基本计划建议》。从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看,大多数沿海国家都已把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成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领域。

(二)我国实施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的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海洋以专章形式列入。辽宁省、山东省和上海市分别提出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和“海上上海”,浙江省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河北省将海洋经济作为“新的增长极”,广西提出“蓝色计划”,海南省提出“以海兴琼”发展战略,国内掀起了海洋开发热潮。“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海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年均增速12%,超过同期GDp的增速,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见表-7)。近些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2001-2008年,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5.2%和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2011年,国务院相继批准山东、浙江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国家以及沿海省(市)政府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进入开发利用海洋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机遇

广东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重要地区,据统计,2011年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6.6%,出口额5319.42亿元,其中加工贸易3115.2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58.5%。但是,广东制造长期存在的粗放、轻型、低端和低值的问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越来越强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生产分工模式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广东经济发展转型刻不容缓。因此,重点发展以低碳环保和节能降耗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必然选择。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广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总体上看,广东的陆地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能源矿产资源几乎全部从外省购进,棉花、油料等轻工业原料也大量依赖其他省(市),随着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升,经济发展成本越来越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将逐渐丧失。坚持海陆统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广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创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0年,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调查的省级试点地区,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订《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规划》和《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试点总体方案》;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2年广东省制定了《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4:53;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一核二极三带”的新格局;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海洋科技贡献率提高至60%;海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根据规划,广东将建设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和粤东、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三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域;在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和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威胁

(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风险较大

新兴产业满足的是潜在性需求,不但由潜在需求变为现实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也存在着明显的波动和风险。产业发展规律表明,在新兴产业成长初期,只有少量的领先消费者对新兴产业领域内的相关产品具有现实需求,大量的普通消费者仍处于对产品的判断和观望过程中。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具有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风险高、综合利用水平低等特点,这就加大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不但如此,海洋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广东省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省多发的灾害性天气。2009年,受风暴潮灾害影响广东省海洋水产养殖损失15.9千公顷和4.1万吨,海洋工程损失136.97公里,直接经济损失38.99亿元;受海浪灾害影响,广东省海岸工程受损长度12.6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0163亿元;发生的赤潮灾害,影响珠海市淇澳岛附近海域达280平方公里,损失难以估算。

(二)海洋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双重制约

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沿海环境污染都很严重,海洋资源环境负荷已经处于过载状态,大量的污染物质排人海内,加之海洋开发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使得近岸海域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水质不断恶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广东海洋生态形势非常严峻,全省近岸海域约有近半海水水质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在南海5220平方公里的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中,广东省以3800平方公里占了大半。广东近海海域总面积中,有20%的海水受轻度以上污染,约有10%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状态。据统计,2010年,广东岸海域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23.1%,比上年上升11.6个百分点;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50.0%;达到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15.4%;达到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11.5%。

(三)沿海省(市)海洋产业发展竞争激烈

目前广东的海洋经济规模仍居全国第一位,但山东、浙江紧随其后(见表-8)。从增长速度来看,2006-2009年,山东分别是52.1%、21.6%、19.4%、8%;浙江分别是-19.2%、20.9%、19.2%、26.7%;广东分别是-4.0%、10.1%、28.5%、14.3%。不难看出,山东、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同样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目前,沿海各省(市)都已推出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其中,山东省提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省要求,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投入,着力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广东、浙江、江苏等已出台了“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浙江的目标是,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万亿元。江苏提出,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8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提高

20%以上。从发展的角度看,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河北等将成为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发展海洋产业的要素和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海洋科学就业篇10

【关键词】海洋大学专业蓝色课程

一、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其中211大学4所。上述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比较趋同,培养农业或林业或畜牧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全国只有少数海洋大学中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专业代码:120301;主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主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秉承专业建设面向未来,凝炼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建设理念,深入探索研究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及作用,目的就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蓝色课程地位,发挥蓝色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蓝色课程的建设完善,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定位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有竞争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蓝色课程的界定

界定蓝色课程的目的就是加强其建设,突出其地位和发挥其作用。

在自然界中,颜色是通过人们的眼、脑和其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光的各种现象,如红色、橙色、桃红色、绿色、蓝色,紫色、和黄色等,或使生物、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颜色具有三个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蓝色,光或颜料的三原色之一,这种颜色有很多种,有天蓝、湖蓝、宝蓝、粉蓝、冰蓝、碧蓝等,或蔚蓝、湛蓝、深蓝等等。天蓝色代表宁静、清新、自由,是很多人喜欢的颜色,是安抚色,一看到就让人的心情感到放松;湖蓝色,海的颜色,代表忧郁、深邃、冷淡;宝石蓝,为最深也最亮的蓝色,也叫海军蓝,代表冷静、智慧等。蓝色为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

把海洋大学,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的课程和蓝色联系起来,需要一定理论依据和智慧方法。基于传承和比较借鉴,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特征。

根据海洋大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大连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和教学资源,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农、涉渔特色。本专业研究渔业经济与管理,政策分析、水产品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水产品市场营销与贸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公司管理与市场开发、管理咨询、科学研究等工作。

为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共基础知识、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设置表达为: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设置大学外语、水产专业外语、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农业科学知识部分设置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等课程;经济科学知识部分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与税收、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管理科学知识部分设置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创业管理等课程。

从上述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从中界定出蓝色课程。即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农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蓝色课程的作用与功能

1、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只有4所海洋大学,办学目标、办学定位有所不同,各自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在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置蓝色课程,既紧密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为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也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表达专业价值和特色。

辽宁目前已有的39所本科院校中,海洋类大学只有2所,偏重海洋学、水产学、食品科学人才培养的只有1所。海洋大学自身建设发展需要多学科、多专业齐头并进,有所侧重。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通过蓝色课程突出特色,既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也是本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需要。

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定与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畜牧大学、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学院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体现。因此,蓝色课程的设置建设既是海洋大学办学的差别优势也是专业特色。

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需要海洋大学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办学资源优化利用,而且增强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有助于培养优质复合海洋科技人才,还弥补了以前重自然科学人才培养,轻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足。

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发展目标,海洋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物资源捕获能力、大洋探测等方面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乃国家当务之急,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自在其中。

3、渔业产业发展需要

从1990年始,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渔业大国。从世界渔业大国向世界渔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从传统渔业方式向现代渔业方式发展,需要科技支撑,需要专业人才,需要管理人才。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理所当然的要承担使命和发挥作用。

4、食品工业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已有13亿多人口,食物供给保障至关重要,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要解决食物数量问题,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然为之需求。

5、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一直是沿海省、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辽宁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沿海有地级市有6个,县级市县、区共19个。社会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四、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1、蓝色课程设置

蓝色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突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定位,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合人才。

根据颜色的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第1层次,为通识教育课程: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第2层次,为专业基础课: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第3层次,为专业课: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

3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特色,即蓝色专业。

2、蓝色课程调整

蓝色课程调整的目的就是根据已经设置并运行蓝色课程的效果分析,以及其他大学的专业建设经验借鉴,对蓝色课程门类及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通常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

例1,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企业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原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技术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学、项目投资与评估、农村合作经济、资源经济学等。

例2,浙江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农产品加工概论等。

例3,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

例4,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经济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农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统计学、农村财政金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计算机应用等。

我校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概论等。9门主要课程有4门涉海、涉渔,蓝色鲜明。

调整后的蓝色课程,增加蓝色课程门数和学分,形成蓝色课程群,形成合效,使蓝色课程的设置的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内容衔接得当。

强化渔业管理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政学、水产品市场营销学、渔业金融学、渔业概论、渔村渔企调查等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反映我国渔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政策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农业发展需求。

增设海洋资产评估、海洋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水产专业外语等课程设置,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满足大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通过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逐步把本专业打造成精品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结语

海洋是沿海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基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矛盾突出。海洋在接替和补充陆地空间及资源不足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

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需要现代科技支持,需要海洋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专业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建设是海洋大学建设的一部分,且任重而道远,永无止境,需要紧密依托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建设,突出体现海洋大学的蓝色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z】.教高【2011】6号

[2]李桂山.教育国际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