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的治疗十篇慢性病的治疗十篇

慢性病的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7:13

慢性病的治疗篇1

当前在慢性肝炎治疗上由于商业操作的干扰和学术水平的滞后,存在着不少误区。相当多的中西药或治疗方法都声称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实际上,这些见于媒体广告中的“药物”大多是保健食品,没有药审批号,不是药品。有些保肝药仅有降转氨酶作用,但并无真正的保护肝细胞的作用。有的药在细胞或动物实验中有抗病毒作用,而在临床应用这些药物,需将剂量增加数百倍,才可能达到在细胞实验中抑制病毒的有效浓度,因此,实质上无抗病毒作用。有一些人声称某种药或疗法有效,但经不起科学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这种貌似客观的论文,实际上是伪科学,最后是自欺欺人。

什么是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持续肝脏坏死和炎症超过6个月,并伴有血清转氨酶(aLt、aSt)增高。在国内以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为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是也应注意到药物、代谢异常(如脂肪肝)、酒精中毒、自身免疫和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病等)在某个阶段,也属于慢性肝炎的范畴,要做好鉴别诊断。

根据世界胃肠病学大会和国际肝病学会的建议,慢性肝炎可从病因、组织学和临床三方面进行分类和评估。慢性肝炎的药物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如抗病毒),改变病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如抗肝纤维化、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生化指标(如降低aLt,提高血浆白蛋白),调节免疫(如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并发症等。同时,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也十分重要。

慢性乙肝是慢性肝炎中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它的治疗所用时间较长、花费较高,所以在治疗方面,医生应仔细听取病人的主诉,阅读和分析各项检查结果,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治疗方案的选择,包括基本策略、方法及治疗阶段;对治疗的实施进行定期监测,并作出及时和必要的修改。

临床医生对病人要具有同情心、责任心和严谨性。医生应从病人的病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工作情况和家庭综合考虑,将治疗方案和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不足之处、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经济花费等告诉病人和家属,共同商讨,最后作出双方均认可的决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做好病史及病程的记录,作为完善治疗方案的重要证据。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的是能持续抑制或中止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细胞的损伤,改变慢性肝炎的自然史,阻止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目前国际上公认和正式批准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为α-干扰素和贺普丁(拉米夫定),其他一些新药正在积极开发中。国内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免疫核糖核酸、胎盘肽、胎盘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卡介苗等,中草药制剂如甘草酸、苦参素(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猪苓多糖、云芝多糖等,均未能证明确实有抗乙肝病毒的效果,需作进一步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考核。

抗乙肝病毒药的现况

理想的抗乙肝病毒药,至少应具有下列特点:①具有很强抑制复制的效力。一般来说,服药后病人血清内病毒载量至少下降2~3个对数单位(log)以上。②安全性好,长期服用毒性低,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无致癌或致畸作用。③作用持久,停药后发生反跳少。④耐药性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耐药性变异株的概率低。⑤同时具有激活宿主抗病毒的免疫应答。⑥最终清除体内病毒,特别是清除肝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HBVcccDna)。

目前开发的几种核苷类新药与理想的药物尚有相当差距,但如能合理联合应用,包括与其他免疫调节剂的配合,仍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在我国,进入临床试验的核苷类药物有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其中阿德福韦2002年9月已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在国内已完成Ⅱ~Ⅲ期临床试验,预计于2005年上市。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也有希望在1~2年内被批准用于临床。

慢性病的治疗篇2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随着人的自然寿命的延长及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发病率,冠心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增加,并且出现多支、钙化、弥漫性病变、慢性闭塞等复杂病变。对于慢性闭塞病变(Cto)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如何,国内报道不一。本文通过分析近年82例Cto成功再通并置入支架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pCi对Cto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证实为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42~77岁,平均(67.3±11.6)岁。冠状动脉闭塞部位:左前降支36例(43.9%),左回旋支19例(23.2%),右冠状动脉27例(32.9%)。其中,按CCS分级有心绞痛症状61例,按nYHa分级有心力衰竭症状的36例。

1.2方法

1.2.1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定义病变血管闭塞超过30d以上,闭塞的冠状动脉无前向血流通过(timi血流0级)或功能性闭塞(timi血流Ⅰ级)[1,2]。

1.2.2治疗方法术前、后常规给予波立维、阿司匹林口服。对于心绞痛、心力衰竭患者分别给予aCei、β,受体阻滞剂、CCB、硝酸酯类、洋地黄类、利尿剂及他汀类降脂药物等基础治疗。pCi方法及成功标准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pCi指南为参考方案[3]。

1.2.3随访术前、术后1年进行询问病史、心电图St段变化的总和(∑St)、心脏超声、6min步行距离、脑钠肽(Bnp)等检查。治疗后1年重新评价CCS、nHYa分级,改善两级者为显效,改善1级者为有效,无改善者为无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组内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82例患者共植入137个支架,其中植入1个支架29例,2个支架36例,3个支架12例。本组有19例多支病变患者至少有一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经努力而未能开通,无法植入支架。82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或基本完全缓解,见附表1,2,3。

3讨论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占冠脉造影检出病变的20%~40%[4]。与非闭塞病变相比,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低,并发症、再狭窄和再闭塞率高,文献报道成功率60%~80%。因此《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慢性闭塞病变为iia证据水平C。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病变区存在冬眠(或存活)心肌。当恢复对这些区域的心肌供血,这些处于冬眠状态的心肌将会恢复其功能,故开通Cto就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可改善患者早期和晚期的左室收缩功能,尤其是对于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的患者可以改善其体力活动,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②可减轻心绞痛、胸闷等自觉症状。③显著地提高患者10年生存率。④改善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⑤成为其他病变血管潜在的侧枝血液供应来源[5]。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应积极的介入治疗已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并多支病变患者,尤其老年、体弱患者,难以承受CaBG或坚决拒绝者,成功的pCi有助于恢复有效血液灌注,不失为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wernerGS,RichartzBm,Gastmanno,etal.limmediatechangesofcol,lateralfunctionaftersuccessfulrecanalizationofchronictotalcoronaryocclusions.Circulation,2000,102:2959,2965.

[2]Hoyea,Van,DomburgRt,SonnenscheinK,etal.l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forchronictotalocclusions:thethoraxcenterexperience1992~2002.eurHeartJ,2005,26:2630,2636.

[3]高润霖,刘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2):707,718.

慢性病的治疗篇3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中图分类号】R8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08-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胸肺或肺血管慢性疾病使肺功能、肺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肺动脉高压、肺淤血,最后导致右心室肥大,右心功能不全[1]。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病例全部是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51~87岁,平均72.5岁,病史10~41年,有长期吸烟史4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原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62例,支气管哮喘5例,肺结核5例,支气管扩张8例。所有患者均有咳嗽、气急、口唇发绀、肺部湿音,其中咯白黏痰38例、黄脓痰43例,双肺有哮鸣音36例,双下肢水肿42例,颈静脉怒张41例,肋下扪及肝肿大41例,黑便3例,意识障碍28例,发热66例,房颤26例,早搏71例。

1.2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流变学、血气分析、肝功能和肾功能、心肌酶谱分析、细菌学检查;均经X光、心电图、肺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吸氧、强心、利尿、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5000U/次,腹壁皮下注射,每12h一次。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绀、浮肿、肺部音等),监测动脉血气主要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室流出道内径(RV-ot)、右心室内径(RV)、肺动脉内径(p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监测血液流变学、血常规、尿常规、血小板计数等。

1.4疗效标准:显效:咳嗽、咯痰、呼吸困难、浮肿、发绀明显好转,肺部干、湿罗音消失或显著减少,肝脏缩小,pao2上升大于20mmHg(1mmHg=0.133kpa),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咳嗽、咯痰、呼吸困难改善,发绀减轻,肺部干、湿音减少,pao2上升但不足20mmHg,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用药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无明显变化,心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2]。

1.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2.5%(25/40);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34/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是各种慢性肺部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3]。以往内科常规治疗给予抗生素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吸氧、强心、利尿、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本组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85%。由于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因子Xa活性与抗因子Ⅱa活性之比值为2.5~5.0,而普通肝素为1.0左右,因此,低分子量肝素钙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不被血小板第4因子中和和对血小板功能亦无明显影响。低分子量肝素钙对血栓溶解有间接协同作用,可用于治疗已形成的深部静脉血栓。因此,LmwH有选择性抗凝血因子Ⅹ活性及防止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等递质作用,故能抗感染、抗变态反应和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异物功能,且对凝血酶及凝血因子影响较小[4]。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具有生物利用率高、半衰期长、不需监测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等优点。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的高凝状态,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小板凝聚,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痰液黏稠度及抗感染、抗变态反应和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异物的作用,从而能治疗气管炎性反应,降低肺动脉压,降低红细胞的黏附性,改善微循环灌注;另外还能抑制细菌与自身凝集素,起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有利于改善肺通气功能预防性抗血栓治疗,只需皮下注射,一般不需实验室监测。当然低分子肝素钙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对于肝素过敏者禁用,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和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也是本药品的禁忌证。总之,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艳丽.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酚妥拉明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5):36

[2]蔡云刚,印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35例[J].中国药业,2008,17(11):53

[3]刘政,赵东芳,张业,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病原菌耐药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31

慢性病的治疗篇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心肌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一临床表现

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发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为逐渐出现的肺心功能不全以及其他器官受累的征象,常表现为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的交替出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1)症状:此期病人心功能代偿一般较好,肺功能处于部分代偿阶段,病人常有慢性咳嗽、咳痰和喘息,稍动即感心悸、气短、乏力和劳动耐受力下降,并有不同程度发绀。

(2)体征:可有明显肺气肿体征,右心室肥大,但心音常因肺气肿存在而呈遥远感,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的存在。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剑突下见心脏收缩期搏动,提示右心室肥厚和扩大。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症状:呼吸道感染常引起心肺功能失代偿。病人原有的咳嗽、咳痰、气急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有轻重不等的肺性脑病表现,如白天嗜睡,夜间失眠,严重者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抽搐,甚至昏迷。心功能失代偿以右心衰竭为主,病人表现为心悸、气短明显,发绀更甚,心律不齐。

(2)体征:可发现球结膜充血水肿,眼底网膜血管扩张和视盘水肿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右心衰竭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大且有压痛,并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右室可出现第三心音、第四心音或奔马律。

3.并发症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肝、肾功能损害,肺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包括中枢系统、神经肌肉、胸廓以及肺血管的病变);存在基础疾病的相关体征;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大和(或)右心功能不全表现;肺心功能失代偿的病人则有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的临床征象和血气改变;临床排除其他引起上述改变的心脏病。

肺性脑病的诊断和临床标准:肺性脑病是由慢性肺胸疾患伴有肺心功能衰竭,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症候的一个综合征。应注意与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等相鉴别。

2.临床分级标准

(1)轻型:神志恍惚、淡漠、嗜睡、精神异常或兴奋、多语而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者。

(2)中型:半昏迷、谵妄、躁动、肌肉轻度抽动或语无伦次,对各种反应迟钝,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而无上消化道出血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3)重型:昏迷或出现癫痫样抽搐,对各种刺激无反应;反射消失或出现病理性神经体征,瞳孔扩大或缩小;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休克。

3.鉴别诊断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病年龄较早,常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肌炎的病史,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区可闻及特征性心脏杂音,以及X线检查左心房增大等征象可资鉴别。

(2)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多年轻时发病,体检无肺气肿体征,心脏听诊,常可闻及特异性杂音,并常出现杵状指。X线胸片、心电图或心导管检查可予鉴别。

三治疗

1.缓解期的治疗包括呼吸锻炼,酌情使用一些免疫增强药,如扶正固本的中药黄芪、川芎等,或转移因子、胸腺素、干扰素及其诱导药等。

2.急性期的治疗

(1)控制呼吸系统感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纠正缺氧和Co2潴留的方法包括合理氧疗、应用呼吸兴奋药通过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经面罩机械通气或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纠正酸碱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2)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方法促进排痰如变换体位、用力咳嗽或经鼻导管吸痰,必要时经纤维支气管镜吸出分泌物。可选用支气管解痉药如选择性β2受体兴奋药、茶碱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另外,还可应用祛痰药和湿化气道等以促进痰液的排出。

(3)右心衰竭的治疗:多数右心衰竭的病人经上述治疗,随着呼吸功能的改善,右心功能不全也会随之缓解,但部分病人尚需配合适量的利尿药和(或)强心药。

(4)常见并发症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较多见,轻者可予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出血量较多可予冰水加去甲肾上腺素保留灌胃,西咪替丁、奥美拉唑静脉应用,必要时输血纠正失血。

(5)营养支持疗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四转院要求

缓解期病人可定期到社区医院复诊,一旦发生急性加重经积极治疗未见缓解或出现并发症者应及时转到有相应医疗水平条件的医院进一步诊治。

慢性病的治疗篇5

慢性肾脏病是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的临床统称;除了肾脏急性炎症性疾病和急性尿路感染外,都可以归属慢性肾脏病的范围。本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相对良性的疾病,但若未能及时有效诊治,可导致病情恶性进展或随病程迁延,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由于其发病特点有“三高”(发病率高、伴发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三低”(全社会对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低、防治率低、伴发心血管病的知晓率低),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慢性肾脏病在其治疗过程中注重养生至关重要,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善于调养会对慢性肾病的缓解、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调畅情志

慢性肾病的发展和转归在很大程度上会明显受到患者情绪及精神状态的影响,如慢性肾病患者突然在情绪上出现波动,如暴怒、恐惧、悲痛等,尿蛋白则会迅速增加。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肾脏受极丰富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这些神经作用于肾脏的血管,控制其血流,影响其滤过功能,当神经调节紊乱时,肾功能也会受其影响而发生病理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机体的气机升降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去平衡,邪气更盛,正气越虚的局面,最终发展到慢性肾衰、尿毒症阶段。古代医家对如何调畅情志有许多心得体会。如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指出:“关格所伤,根本已甚,药固不可废…然必须远别室,静养澄心,假以岁月,斯可保全,若不绝谢人事,但靠药饵,终无济也。”明确指出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远别室,静养澄心”,则慢性肾病很难康复。

2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体主要靠从饮食中摄取蛋白质、脂肪、糖等。在身体健康情况下,人体能从食物中充分吸收营养,但在有慢性肾病时,气机升降失常,首先受病的是脾胃,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甚至呕吐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肾病日久影响脾胃正常的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而脾胃升降失常,运化输布障碍,可使肾脏气滞血瘀,血中毒素蓄积于体内不得排泄,进而肾脏的微血管发生肿胀、痉挛、堵塞,导致微循环障碍,其他脏器功能也随之受累而减弱。不可因体内蛋白流失无原则地增加食量和补充营养。否则会加重脾胃运化的负担,影响营养的吸收、输布。如过食肥甘厚腻不但不利脾胃对于营养物质的运化也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由肥甘厚腻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又增加了肾脏的排泄负担。脾病及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后期则脾肾俱损。故在治疗时,调补脾胃应贯穿始终。健脾益气能促进精微物质的转化,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与补肾法配合应用,具有保护健存肾单位、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作用。

3适当运动

慢性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适度的肢体运动可促进内脏气血的流通,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消肿,减少蛋白的流失,全身气血的畅通,又可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改善血瘀,加速血液内毒素排泄,使受损肾脏逐渐修复。清代医家曹庭栋在其所著《老老恒言·散步》中说:“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其食,则磨胃而易腐化。”

4顺四时,防感冒

慢性病的治疗篇6

1 发病机制

CopD属中医咳嗽、喘症、肺胀等范畴,本病多由久病咳喘发展而来,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因肺脏长期受多种外邪侵袭,宣肃功能失常,日久肺气受损,失其宣肃,而咳喘不止;病久耗气肺气亏虚,难行“肺朝百脉”之功,以致气体交换受阻,清气不能运送濡养周身。而浊气难于排出,滞于胸中,肺为膨胀满。肺虚日久,子盗母气,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深伏于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病势深入,由肺及肾,肾气必虚。肺脾两虚,宗气生化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瘀血内生,阻于血脉,即“久病必瘀”。肺脾肾虚,则“通调水道”、“运化水湿”、“蒸腾汽化”之功失职,水饮内停不化。久病耗气,由实致虚: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肆虐,从而产生咳、痰、喘诸症,由虚致实,虚实错杂,缠绵难愈。

2 治则治法

2.1 分期治疗,首辨寒热虚实 CopD临床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主要以标实为主,且以热象居多。虽外邪有寒热,但因患者久病体虚,不耐外邪,很快寒邪便入里化热,初感邪患者均不在意。等患者就诊之时,医只见咳嗽,痰多色黄或白粘稠,口干,喘息胸闷等邪热郁肺,痰瘀互结之象。此与西医感染后病理产物增多,呼吸道不畅,气道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正好相符。此时,宜急则治标,治以清肺化痰为主。我院拟化痰清肺汤(现已制成成品胶囊)治疗,效果颇丰。本方由:炙麻黄、杏仁、黄芩、半夏、瓜萎、郁金、厚朴、地龙、甘草等组成。麻黄为君,辛散苦泄,宣畅温通,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生石膏清泄肺热;黄芩、杏仁苦寒清肺热,降肺气,止咳平喘;半夏、瓜蒌,清肺热化粘痰,宽胸散结共为臣药。郁金顺气降火而凉血止血,厚朴行气除满、下气平喘,燥湿化痰,地龙通经活络平喘共为佐药,助麻黄、杏仁降逆平喘:助生石膏和黄芩清泄肺热;助半夏、瓜萎止咳化痰:助郁金化瘀行气。甘草生津止咳和中,更可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全方共奏清肺化痰、宣畅气机、活血通络之效,痰喘咳可渐消矣。病邪去之大半后,疾病进入迁延稳定期,本虚之象显露,标实之象仍在。经临床总将非急性期患者归纳为三种证型:(1)肺肾阴虚。病久则耗伤阴液与正气,加之急性期热邪伤阴,病人见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出,喘息胸闷,口干口渴,神疲倦怠,舌红苔薄或少苔。脉弦细等,治以滋阴养肺,止咳平喘,稍佐活血通络之品。(2)肺脾气虚。肺病及脾,脾失健运。证见咳嗽无力,痰多稀白,喘息动则甚,纳少神疲,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治以补肺健脾,化痰降气平喘。(3)肺肾俱虚。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失主气而见喘息动甚,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尿频或尿少,舌淡胖少苔,脉沉细或沉溺等。治以补肺温肾,纳气平喘。在此三证基础上,临床尚注意随症加减。

2.2 引入络病理论,注重活血化瘀通络 络病理论源于先秦,成于清初,经后世医家整理。逐渐形成目前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中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去血脉”,“久病者不去身者,试其血络・尽出其血”。在络病理论发展中,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辛温通络、辛润通络及虫类药通络的方法,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清代叶天士提出“其初在经在气・久则人络入血”“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疲热入络”,即“久病人络”的理论。

慢性病的治疗篇7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4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84-02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有功能的肾组织逐渐减少,以致剩余的肾脏功能无法再维持体内的恒定状态,是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发展为尿毒症。慢性肾衰竭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成为许多医药研究者关注重点,寻找出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迫在眉睫。为此,许多医学研究者在临床积累经验,为治疗慢性肾衰竭提供参考。现就近些年病因探讨及临床治疗方案简述如下。

1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中医认为,肾脏乃“先天之本”,肾主水、主骨、藏精、生髓、通脑。故肾脏出现病症,可发展为全身性的系统疾病。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一是脏腑虚损,二是外邪侵袭。慢性肾衰竭病因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肾脏病变,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间质性肾炎、肾结核、肾小管性酸中毒等;二是下尿路梗塞,常见疾病有前列腺肿瘤、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等;三是全身性疾病和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镇痛药及重金属中毒等。

2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2.1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治疗慢性肾衰竭由各种肾病引起,因此,在慢性肾衰竭的中早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进一步恶化发展为尿毒症。据国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在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占到第一位,然后是高血压肾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王冬燕,谭志敏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0例,总有效率达到90%〔1〕,疏血通是水蛭和地龙的提取物,水蛭所含的抗凝物质水蛭素与凝血酶结合,抑制血液凝固,减少或消除血栓形成,地龙含纤溶酶样物质,抑制血小板凝聚。二者能够改造肾脏微循环。高血压引起的肾衰竭主要表现为良性小动脉肾硬化,临床上一般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还有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如段光堂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肾损害早中期慢性肾衰竭50例〔2〕。另外,积极抗血小板,活血化瘀、祛除清除阻断肾脏纤维化变性也是减缓恶化的治疗措施。吴静等〔3〕对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益肾活血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0%。益肾活血胶囊组方有三七、当归、大黄、川芎、红花、怀牛膝、黄芪等,三七、红花、川芎均有活血化瘀功效,当归与黄芪合用具有补气益血,纠正贫血,大黄利湿解毒、通腹泻浊、驱邪扶正功效,效果甚佳。除此之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在临床治疗呈发展趋势,成效显著。何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将12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均给予低蛋白饮食(0.5-0.6g/kg-1),对高血压者予降压治疗,纠正贫血等西医治疗的同时,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加服汤药配合,采用辩证分型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85%〔4〕。王佐良等〔5〕采用肾衰汤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取得良好疗效;彭世桥等〔6〕自拟肾衰合剂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辨证分型治疗提高CRF的疗效,延缓血液透析时间。在进行药物治疗同时,饮食原则因坚持低蛋白、低脂肪、低磷、低盐饮食。如参元汤,人参可以益气健脾,桂圆养血安神,对贫血患者有养血安神之功效。

2.2慢性肾衰竭晚期治疗慢性肾衰竭晚期,主要治疗方法血液净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李海燕等对危重慢性肾衰竭32例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7〕,治疗后血清BUn、Scr、K+明显下降,pH、HCo3-明显升高,肾功能、高钾血症及酸中毒均得到改善。接受CBp治疗的32例危重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合并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者死亡率为20%,而文献报道2个及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没接受CBp治疗的死亡率达50%-100%。所以,接受CBp治疗后对降低死亡率有明显帮助。血液透析是依据人工肾机内半透膜两侧平衡的原理,利用透膜两侧的血液和透析液质的浓度梯度,使其在膜的两侧反向流动,通过渗透、对流、吸附、扩散和超滤,净化病人的血液,主要清除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水溶性毒物,不能清除中大分子毒素以及蛋白结合毒素,会有并发症肌肉痉挛、低血压、高血压、心脏体统疾病。因此,吴静等〔8〕应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相结合,即可清除小分子毒物,又可消除中大分子毒物,治疗效果优于血液透析。

2.3心理干预据调查显示,52%-87.5%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情绪障碍,对于疾病的治疗及其不利。适当的进行心理干预,不失为一种提高治疗率的有效方案。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正确认识、勇敢面对疾病;患者家属是身心疾病高危人群,做好患者家属心理护理,倾听他们的主诉,帮助宣泄焦虑、抑郁心情;另外,积极处理出现的并发症,协调患者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医患环境,使患者安心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冬燕,谭志敏.疏血通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0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no.4:315-316.

2段光堂,王慧敏,裴朝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肾损害早中期慢性肾衰竭50例〔J〕.河北中医,2009,Vol31,no.4:568-569.

3吴静,吉勒,张春艳,等.益肾活血胶囊对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8):718-720.

4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4):29-30.

5王佐良,管延花,孟庆阳,.肾衰汤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50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392-393.

6彭世桥,朱立新,程华.肾衰合剂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6):67-68.

慢性病的治疗篇8

关键词:孟鲁司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27-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是一种发生于气道、肺实质以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的特征,并呈进行性的加重,如不及时的治疗,患者可以进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对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命均造成严重的威胁[1]。我们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了44例老年CopD患者,取得的临床疗效比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2月CopD患者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表现、体征、肺功能检查以及胸片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脑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实验前2w应用过激素类药物以及对本次治疗的药物过敏的患者。其中研究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8.3±5.7)岁;病程4-21年,平均病程(9.2±2.6)年;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8.7±6.5)岁;病程3-19年,平均病程(9.1±2.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的分析处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的比较。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抗感染、吸氧、止咳、平喘、化痰以及扩张支气管等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口服孟鲁司特10mg进行治疗,每晚临睡前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用7d。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②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动脉氧分压(pao2)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当p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如表1所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FeV1/预计值以及FeV1/FVC均明显的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opD的主要病理之一是气道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当患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可以使得病情加重,患者咳嗽剧烈、呼吸比较困难,导致严重的合并症发生,可以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白三烯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症介质,在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始终存在于CopD的发展过程中。吸烟、感染、过敏反应以及缺氧等均可影响白三烯的代谢,导致白三烯的水平明显的增高[2]。孟鲁司特是一种特异性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以竞争性阻断白三烯等与其受体结合,使得白三烯的生物学活性受到阻断,减少气道以及周围血中的嗜酸粒细胞减少,有效的缓解患者的气道炎症,舒张支气管平滑肌,降低肺动脉压,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本次的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FeV1/预计值以及FeV1/FVC均明显的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徐刚,何德全,谢利海.慢性阻塞肺病急性加重期应用孟鲁司特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2,33(2):306-307.

慢性病的治疗篇9

[关键词]杏丁注射液;CopD;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041-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在全球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我国1997年制定了《CopD诊治规范》(草案),2002年制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我科在应用治疗指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治疗CopD患者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2月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患者,均符合2002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CopD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34例,年龄60~96岁,平均(74.0±1.6)岁。

1.2 方法

1.2.1 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禁吸烟、抗感染、平喘、化痰、持续低流量吸氧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杏丁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30ml加人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5d为1个疗程。两组病情分级及病程长短无明显差异。

1.2.2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肺功能改善1级以上,咳、痰、喘、胸闷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②有效:治疗后肺功能明显好转,咳、痰、喘、胸闷等症状好转。③无效:治疗后肺功能及咳、痰、喘、胸闷等症状无改善。

1.2.3 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测定动脉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功能(FeVl、peF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白介素8(iL-8)、免疫球蛋白(igG)等指标,对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治疗前后各指标值进行统汁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x2检验,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5.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测定指标值变化

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变化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各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SoD、mDa,Lpo、iL-8、igG的变化(表2)

2.4 副反压

杏丁注射液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有明显改善,用药过程中偶有头痛、头昏、恶心等症状,减慢液速度症状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中国CopD患病率男性高达26.2%,女性高达23.7%,较全球平均CopD患病率(男9.34%,女7.33%)为高,给社会造成极重的负担。

杏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黄酮、银杏、银杏内酯、白果内酯以及双嘧达莫,每毫升银杏达莫注射液中含黄酮0.19mg。双嘧达莫0.36~0.44mg。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降低体循环血压、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液流变学等药理作用,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CopD有效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1)改善通气。银杏叶提取物可减轻CopD患者气道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组用杏丁注射液治疗Copo前后血气变化及肺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改变有显著差异。

(2)抗氧化应激,防止自由基的损害。氧化应激通过多种途径促进CopD发病:氧化多种生物分子从而导致细胞功能障碍或坏死,破坏细胞外基质,使关键的抗氧化反应失活(或者激活蛋白酶)。或者增强基因表达(通过激活转录因子如核因子-KB,或者通过促进组蛋白乙酰化)。因肺内过氧化,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后者可攻击脂类,导致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其对肺泡壁实质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破坏极大,构成肺的不可逆改变。本组病例分析显示在治疗CopD的临床治疗中,加用杏丁注射液能有效缓解症状。治疗后可以使患者血中SoD明显升高,mDa、Lpo明显降低。说明杏丁注射液是较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可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无明显毒副作用。

(3)降低肺动脉压。银杏叶片有一定的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能舒张血管,对肺动脉有舒张作用。银杏苦内酯是一种特异性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可预防和逆转paF介导的肺血管收缩反应,明显减轻低氧血症所导致的肺动脉压升高,减轻右心室肥厚及肺血管重建。

慢性病的治疗篇10

如今,感冒、咳嗽都不算病,只要一病就是危重疾病,甚至是终身携带的、根治不了的绝症。尤其,以肥胖、癌症、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为首的慢性病,快速在中国蔓延。除意外事故外,慢性病致总死亡率的80%以上。

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高达9400万;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年癌症的发病人数约为200万,死于癌症的人数超过140万;全国血脂异常患者已达1.6亿人,2.6亿人超重和肥胖,1.6亿人患高血压。目前,中国正进入慢性病的高发期,也是慢性病的重灾区,未来10年约有8000万中国人将死于慢性病。

慢性病的致病因素

在慢性病的致病因素中,由于个人不良生活习惯占60%以上,环境污染占据诱因的10%。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如果我们能克服不良习惯,至少80%的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以及40%的癌症都可以避免或预防。在美国,既有专科医生(治疗疾病),又有社区医生(预防疾病),而中国老百姓养成了“没病吃饭,有病吃药”的旧习俗,疾病预警阶段却不够重视。

慢性病可防不可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慢性病的潜伏期非常长,如果我们稍加注意一下身体发出的信号,就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正因为,慢性病的特点是可防、可控、不可治,特别是现代医学根本不可能根治。一旦得了慢性病,就等于在烧钱,其并发症、死亡率、致死率极高,可是,治愈率极低。

2010年我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水平。我国因慢性病一次住院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50%以上,是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仅慢性病的医疗费用的增长,已超过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即便如此,也没能控制疾病高发的趋势。

潜伏期长不可根治终生携带大量烧钱

预防重于抢救和治疗

西医的伟大贡献在于对疾病的控制,是治症的。例如:得了高血压用降压药,得了高血糖用降糖药,这样是绝对根治不了疾病的。中医对疾病的作用在于缓慢调理,是治病的。而营养保健的作用是修复细胞、预防疾病的发生,让机体不得病。

例如:一个人不停地向悬崖走去,有一天从悬崖上掉下来“摔碎”了,只能进医院。而营养保健所起的作用,就是把一个已经出现亚健康症状的人,从悬崖边上拽回来,不让他掉下去“摔碎”。

据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已突破10亿,而且,数字还在不断扩大。亚健康就是疾病的潜伏阶段,往往正是因为亚健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中国人向来习惯将攒下来的钱,留给生命最后三个月抢救使用。假如将医疗投入的80%提前10年用于保健,相信每个人可以健康地多活十年。

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逐年加大的医疗投入,换来的只是“带病增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长寿。我国心脑血管专家洪昭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一个人能活80岁,却有30年躺在病床上,简直就是受罪。在保健方面1元钱的投入,可以节省8.59元的医疗费,同时,节省100元的急救费。”

发挥营养治疗的作用

自古即有“医食同根、药食同源”之说,营养是把“双刃剑”,多则“火上浇油”,少则“雪上加霜”,故营养供给和营养治疗贵在合理平衡。

卫生部长陈竺提出,未来医生必须会开两张处方:一张是针对病情开具的药方;另一张是膳食营养处方。未来的医生必须具备营养学的知识,特别要发挥营养治疗的作用。将来,让我们的健康取决于每一天均衡的营养,营养保健食品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必然的产物。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健康比作一条河,那么,得了疾病就是这条河流的水被污染了。治疗医学的办法是在下游打捞垃圾;营养保健的作用是在上游控制污染源头。治病是“亡羊补牢”,养生保健是“未雨绸缪”。你说哪个成本更高?效果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