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工程建设十篇农业工程建设十篇

农业工程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7:57

农业工程建设篇1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基本思路是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战略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即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树立“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为宗旨,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力争使天津市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为天津市全面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积累经验。具体目标任务是集成示范物联网感知、传输、决策及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实施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构建1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20个(推广示范200个);建立研究开发、集成示范、应用推广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农业企业运作、合作组织示范和区域整体推进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物联网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2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自2013年实施以来,遵循“科学规划、重点突破、行业应用、整体提升”原则,紧密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1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与机制创新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加强和创建推进机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高效开展。2013年,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先后6次来津就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进行考察或座谈指导。春兰书记、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东峰副书记和宏江副市长对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给予指导支持,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3年9月,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就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有关司局和天津市有关委局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集成各方资源优势,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各方面都把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领导高度重视的氛围已经形成。2.2构建了适合天津特点的农业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在“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思想指导下,编制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得到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和有关专家领导的直接指导和肯定。在建设内容上开展“一个平台、三个工程、两个体系”建设,即建设一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应用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3个工程建设;探索符合天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需求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体系两个体系建设。2.3研发了国际先进的天津农业物联网支撑平台黄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天津市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农业生产、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农资农机服务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13个,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9个基地共17路视频接入。2013年9月24日,农业部组织汪懋华院士等9位专家对平台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平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先进水平。2.4研究储备了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天津市在农业网联网区试工程实施伊始,就明确了高标准、高起点的工作定位,注重应用技术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大力开展了针对环境、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创新,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和生命信息传感器,重点开展了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2.5开展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典型示范区试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已有的50多个农业物联网相关试验点或基地进行了充分调研,系统掌握了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基本状况,明确了主要实施内容。建设了10个核心基地,核心试验面积704hm2,进行了1262栋节能温室、76.5万m2养殖水面示范应用,涉及设施蔬菜、种羊、种猪、海水鱼、淡水鱼、南美白对虾等种类。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建立了电子生产档案、企业管理、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查询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了农业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开展了千余种名特优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活动,探索了冷链宅配模式、线上线下模式、会员定制模式以及农超对接模式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2.6加强了标准建设与理论研究天津市将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地方标准重点编制计划,分步骤制定、完善一系列的天津市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与对策研究”列入2013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计划项目,组织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4个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行业物联网应用规划,正在抓紧制定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物联网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3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重点工作

农业工程建设篇2

[关键词]农村广电;村村通;农业信息化

[作者简介]谢春林(1965―),男,湖南兴宁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3级博士生;(上海200433)彭麒(1986―),男,江西南昌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湖北武汉430000)

2004~2006年中共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发了3个一号文,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广电总局也把2005年确定为“农村服务年”。开始于1998年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迎来了它的又一个热潮。窘迫已久的农村广电问题从此能够得到根本解决吗?

一、农村广电处境艰难

目前农村广电面临的困境是中央台、省台、地市台所不曾面对的。

1.底子最差。2004年县乡基层广电部门收入只有115.38亿元,仅占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824.72亿元)的13.99%,其中广告收入26.67亿元,仅占全国广电系统广告收入(414.50亿元)的6.43%。长期以来收入很低,投入不足,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薄弱,发射台、转播台设备陈旧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超过80%的农民群众仍然主要依靠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接收的节目套数少,质量不稳定。2005年广电总局对河南、江西、贵州等九省(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调查表明,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农村地区的无线覆盖率平均只有30%左右,省级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覆盖也比较差。而城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100%,已普及有线电视,城市居民能看到30套左右的电视节目,并且节目内容丰富、节目种类多样。

2.负担最重。转播上级台节目是国家给县级台的主要职能定位。中央的、省里的、地区的,哪一级都要求它转播“上级党委政府的声音”,县级台如果不执行,上级台会利用自己的组织资源如请求省委宣传部或省政府发文来解决问题,县级台最终还是得转播。

转播上级台使本县的广告市场被中央台、省级台、地市台覆盖了三次,较大一点的广告商对县级台一点兴趣也没有,县级台只能靠本县的一些小企业作一点十分便宜的小广告,经费拮据可想而知。

县级台的另一个重任是作为县级党委政府的喉舌,县级主要领导活动必须播发新闻。

这些都使得弱小的县级台疲于应付,难以发展。

3.约束最多。长期以来农村广电发展缓慢,问题较多;问题越多,约束越多;约束越多,发展越慢。我国对城市和农村的广电改革目标是不同的。对城市多以“发展”为指向,对农村多以“治理”为指向,“治散治滥”几乎成了管理县级台的同义语。如要求机构合并,从三台合一到局台合一;不能自办频道,职能定位到转播上级台为主,本地的自办节目只能在公共频道的规定时段插播,等等。农村广电发展的自越来越小,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4.关爱最少。近十几年来,在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出现了广电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到2004年底,经广电总局批准的对“三农”的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分别只有10套(包括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开办的共10套对农广播)和5套(包括中央电视台第7套少儿军事农业频道、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山东电视台农村科普频道、山东临沂电视台农村科普频道),分别仅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2262套电视频道的0.42%和0.22%。而且针对农民科技普及和技能培训的节目很少,农村题材的广播剧、电视剧很少。广播电视内容的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农村受众越来越被边缘化。

二、农村广电问题必须解决

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农村广电落后与“三农”问题一样可以解释为“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因此人们习以为常。这是农村广电多年未见根本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社会分化是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问题大量涌现的根本性原因。“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对日益分化的农村社会进行有效的整合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整合有三种方式:即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性整合。制度性整合是指运用国家的各种政策、法规和法律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条理化和合法化梳理,使其纳入统一管理和控制轨道的整合。功能性整合是从统一社会劳动的角度出发,对伴随社会化分工出现的职业异质性而进行的整合。认同性整合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思想性整合。这三种整合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并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对社会进行整合。勿庸置疑,广播电视可以在农村社会整合特别是认同性整合中担当重要角色。

三农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解决农村广电落后面貌,加强广电对农村社会的整合力,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三、单有“村村通”工程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广电落后面貌

为了解决农村广电落后问题,国家广电总局采取的方式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即以扩大中央台和省级台节目在农村的覆盖率为奋斗目标。

在村村通工程带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了2005年的94.48%和95.81%。成绩是明显的。但村村通工程存在根本性缺陷:

缺陷一:“通”给农民的节目内容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如上所述,以农民为目标受众的频道、频率不到总数的0.5%,而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广电节目供需矛盾非常大。专家调查发现,目前广电等媒体内容离农民的实际生活很“遥远”,绝大部分是城市化的题材,与“三农”有关的题材和内容非常贫乏,很难引起农民的兴趣和心理共鸣。

广电节目不能满足农村受众需要原因有:

一是因为上级广电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取向不在“三农”上。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城市,对农村的隔阂越来越深,想贴近农民生活也不容易。

二是因为农村市场目前不能给上级广电媒体带来经济效益。广告是电台电视台的生命线,而视听率又是广告的生命线。视听率调查的主要样本户都在城市,电台电视台必然会把资源集中在视听率调查的样本户群体――城市居民身上,而不会投入到农村受众身上。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3月24日央视七套中的《农业新闻》栏目因其在七套所有栏目中名列末位而遭停办。

三是县级电视台作为县委县政府的喉舌,首先得保障县级领导新闻的报道,在人财物有限的条件下,为农服务的节目自然就办得少了。

缺陷二:单靠国家财政难以保证村村通工程“长期通”。直到2006年初,还有10多个省(区、市)没有落实村村通工程的维护经费,大部分省区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维护队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村村通“返盲”问题,难以保证村村通、长期通。2004年全国农村广播喇叭由2003年的4千多万只下降到2千多万只,有线广播专线杆路由2003年的101万杆公里下降到76万杆公里。“反盲”的主要原因是资金得不到保障。设备损坏后得不到及时修复,少数因经济条件较差实行集中收看的行政村的收看场地、管理人员和电费得不到落实。凭着国家财政的支持,一时扩大覆盖率是可能的,但要长期保证村村通、户户通就不是容易的事。

缺陷三:村村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上级台在农村的覆盖问题,而非为了满足“三农”的需要。有关部门也只管覆盖,至于覆盖了之后农民是否对播出的内容满意,考虑不是很多。所以即使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节目内容的都市化也会使农民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播效果不是整合社会,相反还会造成社会差距感的加深和强化。在那些能够收到电视节目的农民中,即便是农村节目也很少看,原因是“那些是假的”或者“看不懂”,传媒的现实状况与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形成极大反差,使农民与媒体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

因此,“村村通”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视听需求,不能根本改善农民在传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广电对农村社会的整合作用。

村村通只能解决上级台“通”的问题,没有解决农民“用”的问题。

四、农村广电应纳入农业信息化工程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这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前六个一号文件中是不曾有过的,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时代特征。2006年中央1号文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央文件精神已经内含着将农村广播电视纳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取向。

本文认为,将农村广电纳入农业信息化工程是十分必要的。第一,这一工程是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信息针对性强,可以解决农村广电内容的“有用度”问题;第二,这一工程整合了各方面的“三农”信息,可以解决农村广电信息贫乏的问题;第三,这一工程利用了多种渠道资金,可以解决农村广电覆盖的稳定性问题。

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经验,农村广电纳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差、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十分落后,广播、电视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情形十分类似。如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农业信息化进入广播、电视、电话阶段,1962年开始,美国开始资助在农村建立教育电视台;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事广播(有线放送)建设开始,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管理(计算机)中心、农村有线电视放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德国农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时广播、电话、电视等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得到普及。

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在农业信息化起步阶段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信息化市场主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的作用要逐步转到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上来,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吸引社会资金,走商业化运作的道路,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

这就对目前农村广电体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五、农村广电体制改革的关键点

目前农村广电体制的主要问题有:1.单一喉舌定性导致广电的应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2.单一国有产权缺乏竞争压力和内部激励,导致效率低下。3.行业垄断使农村广电投资不足,势单力薄,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视听需要。4.条块分割决定了县级台市场狭小,成本高,收益低。5.管办合一导致广播电视台难以自立、资源配置低效和寻租腐败。

不可否认,传统广电体制在我国广电发展史上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广播电视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广播影视的体制机制问题,已经成为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本文认为农村广电体制应在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改革。

(一)突破喉舌定性,把农村广播电视纳入农业信息化工程。“村村通”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发挥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在“村村通”满足了喉舌需要之后,应该将县级广播电视台从“喉舌”的单一定位中解放出来,纳入到农业信息化工程中,从“转播台”过渡到“自办台”,即改变目前县级台以转播上级台节目为主的职能定位,鼓励县级台多办为“三农”服务的自办节目。同时把转播上级台节目的工作从县级台中剥离出来,作为国家的公用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由财政拨款或其他市场方式解决,让县级台轻装前行。这样有利于解决农村广电负担过重、内容单薄、影响力微弱的问题。只要强化监管,确保舆论导向,纳入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广播电视只会增强其整合社会的功能,而不是相反。

(二)打破行业垄断,树立社会参与意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以广电为主体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农村广电纳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后,应该允许由农业部等涉农部门开办专业农业电视台,整合各种涉农部门信息资源,提高广电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应允许各种国有的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参与广电为主体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和经营,充分发挥广电在服务农村、整合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改革农业信息化工程管理体制,通过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责权利相结合,彻底解决“村村通”长效机制欠缺的问题。

(三)拆除市场壁垒,建立全国联通的农业信息网络,把农业信息工程做强做大。目前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在物理上是联通的,因为条块分割的体制,网络的整体优势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未来的农业信息化工程,一定要打破地域分割,形成一个信息能够自由流通的网络。在喉舌的定位下,虽然现在国家政策层面允许跨地域经营,但在广电实践来看还没有成功的例子。纳入农业信息化工程,全国联通的农村广电信息网络不会损害地方既有利益,还可以解决县级台目前市场狭小限制下的高成本低效益的难题,县级台甚至也可以实现做强做大的梦想。

(四)实行管办分开,建立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和完善的规制制度。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中除了农村广电还有电信等其他部门,应该成立一个综合性的规制机构来监管各类信息的,现有的县广电局(未来也许叫别的名字)可以作为唯一的信息内容规制部门的派出机构存在,重点监管农业信息网络的内容导向安全。为了避免管办合一的弊端,县广电局应独立于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断绝与业务部门的利益联系。同时理顺相关管理部门的关系,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还应尽快完善我国广电信息规制法律体系,依法规制,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农业工程建设篇3

关键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太阳能工程;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创新实验;课程思政

1引言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作为农业工程领域下辖的七个二级学科之一,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学科。由于专业的针对性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缓慢以及一些学生对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偏见,因此该专业较少有高校开办且均由农业类大学设立。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危机和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越发突出,以及“双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现代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该专业将在低碳化农业及“新能源+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1]。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5%的太阳能相当于世界能源需求的50倍),将其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缓解甚至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2]。近年来,结合我国能源产业结构改革,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利用得到了广泛推广,从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作为农业工程领域中与能源利用紧密相关的专业,设立太阳能工程课程对确保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学科特色,对太阳能工程课程的内容设置、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后创新实验建设及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环节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对现有课程的改造与提升,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2太阳能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针对性弱。由于太阳能工程技术涉及学科众多,因此太阳能工程课程的教材选择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有关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教材较多。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有些教材主要围绕光伏发电技术而展开,有些教材则是针对光热发电技术来阐述,但已有的教材主要集中于太阳能在工业及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偏离了农业类大学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缺乏适用于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优质教材。(2)课程实验设备匮乏。完善的配套课程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目前尚没有企业开发针对太阳能光热转换和光伏发电的课堂配套实验设备,已有的实验平台存在体积大、可移动性和操作性弱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不能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过程。(3)辅助教学资源较少。辅助教学资源是指可以丰富和强化教学过程的各类素材,如工程案例影视介绍、系统运行原理动态解析、复杂仪器的分解等教程。目前缺乏太阳能应用于农业工程领域的教学资源,从线上线下可以查阅搜集到的可用素材非常有限,且大部分素材为企业产品的宣传视频,不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只能采用文字描述或静态图片加文字注释的模式进行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跃度较低。(4)考核形式单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试题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到了大学后亦是如此,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核方式单一化以及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凸显[4]。特别是大学生在脱离了家长和教师的约束后,容易出现迟到、旷课、逃学等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大面积挂科、拿不到学位证书的情况。

3太阳能工程的课程建设

培养目标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课程内容设置的两个主要因素。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且形成专业特色。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立足于农业大省河南,历经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如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氢/沼气)、粮食干燥和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沼气工程、生物质能工程、节能原理、能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工程等。太阳能工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太阳能利用对新农村建设和低碳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农村能源相关领域需求要素之间的关系,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对农业工程领域太阳能利用工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使学生成为绿色农业工程方面的建设者、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开拓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方面,由于太阳能工程课程涉及光学、传热学、热力学、材料学、电子学以及环境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先导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课程知识,避免教学过程出现知识点错乱穿插及重复讲授等问题。可以参考现有的太阳能利用相关优秀教材、专著以及结合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加工整理自编讲义。教学内容包含五部分:第一部分,对太阳能的概述。使学生了解太阳能的特点、资源分布、利用方式和现状、太阳辐射计算等,掌握太阳常数、大气质量和太阳辐照度等基本概念。第二部分,首先介绍太阳能光热转换原理,通过常见的太阳能集热系统,使学生掌握与太阳能有关的热传导问题如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等,然后介绍常见的集热器如平板式、真空管式、槽式、塔式集热器以及新型的菲涅尔式聚光集热器的结构和原理。第三部分,利用太阳能空调系统使学生掌握太阳能制冷的物理原理和常用方式,包括吸收式制冷、吸附式制冷及喷气压缩式制冷等,并能够通过工程热力学知识对常见的太阳能制冷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第四部分,通过简单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使学生掌握光伏发电系统的构成、原理以及光伏系统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了解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及制造。第五部分,介绍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具体应用实例,即太阳能复合系统在农村能源领域的应用,如农村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供热与空调集合系统(光伏屋顶),农业建筑(新型太阳能生态农业大棚)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系统[5],太阳能光伏/光热耦合生物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等。结合具体的农业工程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太阳能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常用形式、系统设计方法和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等。

4太阳能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4.1加强课程思政环节

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其不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肩负着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等职责。大学课堂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有效地把课堂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7-8]。太阳能工程作为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介绍行业内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如获得2020年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葛新石教授以及因发明渐变铝氮/铝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技术而取得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重大突破的殷志强教授,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通过介绍光伏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隆基股份、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等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弯道超车”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的品质。合理挖掘各章节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能够实现课堂知识能力和思政素养的双重培养。

4.2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太阳能工程作为一门工程类课程,是在学生掌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以及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太阳能工程课程不能像上述理论课程一样局限于书本,并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推导,而应当更多地把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9]。利用多媒体视频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太阳能利用的工程案例,确保课堂声像俱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10]。另外,太阳能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因此可以结合最新的科研讲座视频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虽然现有的太阳能工程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实验环节,但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分开的,即在学生在完成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再进行统一的实验。因此,可以把简易的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或者把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进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效结合。

4.3更新实验装置及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1]。一方面,可结合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搭建太阳能光伏光热耦合干燥器实验平台,通过光伏发电为整个干燥系统提供强制对流动力,提升干燥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换热器对光伏板进行冷却,提升光伏发电效率,同时对进入干燥系统的冷风进行预热。通过该平台了解太阳入射角影响、太阳能电池板伏安特性、电池板温度与输出功率间的关系等[12],并且可以实验探究太阳能电池板冷却特性如冷却介质、换热工况及换热器形式等因素的影响。筛选出对太阳能利用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指导其完成诸如新型太阳能生态农业大棚的设计、太阳能干燥系统与吸收式制冷系统耦合的限氧干燥装置设计、利用热管和相变储热技术的太阳能沼气发酵加热系统设计等农业工程领域的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以研促学、以赛促学的创新教学模式。

4.4考核方式多样化

农业工程建设篇4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分析;有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060

在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在农业相关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整体的工作造成影响。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在日常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中,应该更加注意风险的管理。如果能够做好水利工程的分析工作,便能够为日常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途径,本出分析。

1农业水利工程的风险因素

1.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农业水利工程风险的大条件,有社会风险以及环境风险2个重要的部分组成。社会风险因素主要是由社会的各种政策以及形势带来的风险,而环境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各种自然灾害。

1.2进度因素

进度因素是指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进度过慢的情况,导致工程不能按时完工。进度因素主要有2个方面组成,分别为施工的技术问题,以及施工的计划问题。对于技术因素来说是整个工程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够,涉及到工程的实际施工都达不到标准,最终会影响最后的进度。而计划问题便是在施工的最开始对于整个工程没有合理的认识,从而导致没有可靠可行的计划,使工程部能够按照最初的计划进行,给进度带来了风险。

1.3管理因素

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的机制问题以及管理的合同问题。如果在管理机制方面,企业对于各个方面的设置不够合理,就会导致公司的各个部分失去了协调统一特点,给公司的管理层面带来风险。如果是合同管理不够完善,就会在很多条款的说明上出现问题,导致很多细节问题不能够正确处理,造成管理风险。

2现阶段农业水利建设存在的风险

2.1自我调控能力差

自古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就比较慢,很多的设施都比较久远,很多聋哑人用的水利工程都年久失修,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对于农村的水利工程设施,由于农民没有正确的使用意识,而导致水利设施不断的被损害,影响了其正常使用。

2.2粗放管理使风险增大

对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水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业的水利管理比较粗放,使水利工程早已失去了应有的使用价值。在我国很多贫困的地区,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够持续地对水利工程建设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工作。还有很多农业水利工程建成完工开始,都没有建立很好的管理体制,使风险增大。

2.3资金的管理风险大

在我国的农业新环境下,已经开展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政策,很多部门对发展生态农业十分重视,也加大了资金的投入,提高了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管理力度。就目前情况来说,生态农业的发展结果还不能够找到十分满意的效果。要坚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资金短缺,很多工程都已出现了停工的现象。

3应对同样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的措施

3.1提高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意识

对于用来建设水利工程的基金,一定要做到合理应用。应该将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地提高;对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进行合理的宣传,对于自然灾害要有合理的防范措施;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养,确保工作人员具有处理问题以及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3.2注意稳定发展

对于传统的农业发展道路应该进行变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出水利工程的独特作用。对于先进的水利工程设施要积极引进,增强农业生产的对于突发风险的防范能力;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要贯彻节约用水的思想,不断深化生态农业体制的改革。

3.3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

对于有助于民生发展的工程,政府一定要做好头作用,无论是从政策还是资金都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政府的财政分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业水利工程的设施建设工作,以全力的支持来加大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减少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风险。

4结束语

农业水利工程质量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关系着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前文所述,知道针对现阶段的情况,所做的应该是提高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意识,注意稳定发展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发挥政府的主体功能以及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就是要解决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农业工程建设篇5

关键词: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068

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通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而科技产业化作为一种以技术带动生产的理论,将其应用到农业机械的技术研发和农业生产活动的服务上,可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价值,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对于破除城乡二元发展壁垒,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也有积极作用。

1我国农机工程科技化发展现状

自2004年起,国家连续14a以“三农”为主体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关注。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在农业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比例也不断增加,基本上满足了现阶段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研究的经费需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并未按照要求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也没有为地方农机工程科技研发提供相应的基础支持,农业机械化的研发和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问题。

2加强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的措施

2.1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农业工程科技的产业化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力支持,必须要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发展保障。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减轻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所面临的阻力。例如,可以采取降低税收的形式,减轻农机工程科技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建立健全配套的保障措施,提高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使相关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做好技术研发工作。

2.2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户的农机操作和维护水平。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现代农机设备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增加。在2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农户的农机操作水平十分有限,农机设备的功能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地方政府和农技站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可以通过下地指导或集中教育等形式,使农民掌握新型农机设备的操作要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常发现部分农民群众只重视农机设备的使用,但是并没有定期对农机进行清理和养护,导致农机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针对这一问题,还要注重开展农机设备维护和检修的培训工作,确保农机设备始终以良好的状态运行。

加强技术指导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指导能力。技术指导人员在向农民讲解农机设备的操作规范、养护常识以及进行故障维修时,不仅要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其中的原理,而且要结合农民的知识接受能力,确保技术培训取得实际的效果。技术指导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要过关,要掌握农机工程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充分了解不同农机设备的操作要领、养护常识;要转变服务理念,深入到田间地头,一对一地向农户讲解农机操作注意事项,切实发挥自身的服务价值。

2.3推进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动过程必须要做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应该做好设备的研发、设计、组织以及销售整个环节涉及到的工作。必须要不断总结产业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改善企业联合组在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体。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加大技术的投入,生产市场前景比较良好的产品,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控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生产以及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产业化过程必须要确定利益的主体,制定出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追求工程中心、产业部门、个人3者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长远利益以及短期利益的协调,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工程中心必须要考虑农业产品的转化,注意机械产品的维护等多种问题。

3结语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维护农民经济利益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但是通过实际调查也发现,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政策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促进本地农机科技产业化建设工作优化开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韩连贵,李振宇,韩丹,等.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3):3-68.

农业工程建设篇6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是国民产业经济之根本,长期坚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对产业收益增长有着多万面的促进意义。尽管农业水利调度系统得到了普及应用,但农业灌溉系统作业效率,依旧达不到预定的要求,水资源浪费是农业用水调度的主要问题,也是未来农业科技改造的一项主要内容。

一、农业灌溉系统作用

灌溉系统是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管道及附属建筑物输水、配水至农田进行灌溉的工程系统,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着国内农业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农业灌溉系统的利用价值越来越广泛。

二、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实现农产业收益必须科学地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农村地区加强了水调度灌溉工程建设。用以解决传统水资源调配,运行存在的不足,满足了农业用水资源分配的控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水利灌溉系统建设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影响了农村地区资源分配总体效率。

1、效率问题

农村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特殊,各种自然条件对水资源分配带来了不便,大大降低了农田灌溉的用水效率,从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数据分析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有30%-80%,按照灌区规模大小划分,规模越大的农作物种植区,水资源运输过程中的耗损率更高,供输水效率偏低,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导致大面积种植区出现缺水现象,这对于农田灌溉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2、设施问题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为支撑农村地区发展配套设施难度甚大,一些常用水利工程难以按照预定的计划建造与使用。例如水工建筑物改造阶段,农村因缺少资金支撑而放弃输水渠道、农田管道、水库整改等工作。原水量传输至农田的蓄水量极低影响到了资源的可利用性,此外现有水利建筑物的病害率较高,农村地区因长期为进行维修而增大了水资源的浪费。

三、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

基于农业经济在国民产业中的基础作用,搞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针对上述农田灌溉系统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农业灌溉系统实施节能改造方案是很关键的。

笔者认为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需从渠道、管道等两万面进行,同时对地区水资源调配设计更加科学的方式,这样才能综合保障水资源的最高利用率。

1、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

目前的农业灌溉节水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缺水的状况。为了增产增收,人们一方面在打更深的井,另一方面利用节省下来的水去扩大灌溉面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节水灌溉。因此,要想实现全面的节水灌溉,就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全面的考虑农业节水问题。由此看来,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实施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政府应该让多个部门多加配合,统筹考虑并解决节水灌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符合不同地区的、比较灵活的节水灌溉方案。

2、渠道灌溉系统

(1)控制水量

严格控制灌区用水量,实施节能型水资源供输方案,这是提高灌溉系统作业效率的可行性方式,灌溉渠道工程有水库、提水泵站、有坝引水工程、无坝引水工程、水井等多种形式,用以适时、适量地引取灌溉水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田间灌溉工程指农渠以下的临时性毛渠、输水垄沟和田间灌水沟、畦田以及临时分水、量水建筑物等,用以向农田灌水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或改良土壤的需要。

(2)分级调配

输水、配水工程包括渠道和渠系建筑物,其任务是把渠道引入的水量安全地输送、合理地分配到灌区的各个部分,按其职能和规模一般把固定渠道分为干、支、斗、农四级灌区,大小和地形情况可适当增减渠道的级数,采用分级调配万式可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为了维持分级调配操作流程的有序进行,节能灌溉需发挥各类水工建筑物的作用,例如分水建筑物、节制建筑物等。

3、管道灌溉系统

(1)优化管道类型

当前灌溉系统所用管道系统分为喷灌系统、滴灌系统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等,另外根据不同使用构造又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类型,科学选用管道类型能够保障供输水效率,农田用水的消耗量对于大面积农田种植区灌溉系统节能可选用新型管道材料,增强地下埋设时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提升供输水效率的一种方法。

(2)优化输水形式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经济作物区和部分大田作物区开始修建喷灌系统;70年代开始修建滴灌系统,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20世纪60年代先后出现在上海市和江苏南部的一些提水灌区以及河南省温县的井灌区,以后逐渐得到推广,管道灌溉系统具有节省灌溉水量、减少渠道占地、提高灌溉效率和灌水质量等优点,在提水灌区和井灌区已成为技术改造的万向。

4、合理规划

灌溉用的水多半是地下水,有的由于地理环境较好,有可能是从地表建立引水系统,将附近河流湖泊的水引来使用,引水系统的灌溉水的补给主要是通过降水完成的。它的损耗主要包括蒸发、出流和开采,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或在一定的开采强度下地下水的补给量或者补给量较大的区域,合理使用水资源。

5、加强科研和技术改造

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改善我国传统灌溉方式,保持大力兴修水库,水利枢纽,集水工程的基础上,应大力加强科研与技术改造。结合我国各省市地区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特设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力推动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必然依托于新材料,新设备的改进。因此在改进以往旧设备、旧材料等方面的同时,积极寻求和自主研发轻质、高强、智能性的绿色环保材料,实现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节水管理技术体系是一种能够使农作物

达到高产、高效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新农业科技指导下农田种植区开始安装地下管道以执行供输水方案,解决了农作物生产期间的用水问题。因此从管道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也是节能型灌溉区建设的一部分内容。为了适应新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家对农业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号召,地方政府根据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保障,农作物种植活动的有序开展对农业水利工程执行节能改造方案,全面保障了地区水资源调度的有效利用率,带动了农作物种植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孟小涛,王春生.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9,(17).

[2]兰小奶,廖立新.试析实施农业节水的必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3]吴昌春.某灌区末级渠系存在问题与节水改造规划设计[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农业工程建设篇7

一、新疆兵团数字农业的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1.数字农业项目有效推动兵团农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兵团农业信息技术在国家和兵团数字农业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在农业生产上的研发与推广取得显著成果。其中,以石河子大学为主要研发单位,联合中国农机院、中科院遥感所等单位,构建了集播种质量在线监测、水分养分精准管理、农情监测与精准收获于一体的“种、管、收”数字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同时,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项目在兵团部分团场开展重点攻关与试点性应用,八师149团2015年获批全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单位,建设了一批节水灌溉、农机制造装配、农产品追溯等物联网示范基地;第八师石河子总场获批了国家农业农村部“兵团国家优质棉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开展优质棉全程数字技术研发及应用工作;四师获批了“设施农业和大田香料种植数字农业项目”和“可克达拉市创锦牧业有限公司畜禽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区项目”。2.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在国家部委和兵团的积极带动下,各师市加强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其中八师石河子总场作为农业部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单位,建设优质棉数字农业核心基地1000余亩,相关技术推广应用1.2万亩,2019年棉花亩单产增加15公斤,总产量增加21.3%,增产效果显著;一师建设230亩红枣种植基地物联网示范基地,通过安装的气象环境监控一体机,实时监测红枣种植基地的气象环境参数,同时在红枣种植生产过程中,通过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掌握农作物红枣的长势情况;四师70团占地1000余亩的250个蔬菜大棚建立物联网系统,同时建设了畜禽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从育种研发、种牛生产、牛群饲养、牛奶收集、牛肉深加工到牛肉销售实现了全过程的物联互通,形成了从养殖到销售各环节的数据监测流程,实现育种优良化、养殖精确化、管理高效化、服务及时化。3.数字农业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各师市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田精准作业智能装备、设施农业智能装备及无人机技术在部分团场的重点应用。大部分师团引入无人机农业服务团队,极大提升了农业植保、农业勘测、农业保险查勘定损等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二)亮点工程1.数字农业促进棉花提质增效。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兵团国家优质棉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是2017年农业农村部首批确立的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之一。项目采用农用导航基站和农机北斗自动导航系统,结合物联网和遥感应用技术,建立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区,从播种到收获对棉花进行精准监测,包括棉花播种前的犁地及土壤深松质量监测系统,种植期间的施肥(对行分层精准施肥机)、滴灌(大田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设备)、施药(无人机定点植保),收获时期的棉花产量在线监测设备和残膜回收机具等技术体系,实现了棉花生产全程精准管理,兵团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极大地提升了棉花生产规模化管理水平,实现了节本增效,进一步推进了棉花提质增量。2.数字技术提升畜禽养殖现代化水平。八师利用数字农业技术,在奶牛饲喂、发情鉴定和精准配方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和局域网技术,建立了tmR信息管理网络、饲喂技术数据分析的平台,让畜禽饲喂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学、便捷及高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基于4G网络,通过手机短信、app、网页等方式,实现了奶牛智能化发情监测。同时利用近红外技术niR,对牛场的原料建立数据库FoRaGeoVS,定期化验160余种指标,通过嘉吉奥伯特技术,对不同牛场不同生理周期,营养指标进行分析,最终设计好合理科学节约成本的配方。通过三项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显著地提升了相关师市及兵团畜禽养殖数字化水平。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数字农业基础薄弱,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兵团数字农业在局部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依然呈现数据资源分散,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等问题,重要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链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均处在赛道的起点。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是兵团农业较其他省区的优势所在,“五统一”的生产取消后,虽然大大激发了兵团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农业组织缺乏与开放型市场对接的能力。金融、科技、服务、销售等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均不足,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等一系列的一二三产业信息流通缓慢,存在滞后问题。同时,产业协同不足,缺乏高效的数字化平台对接产业生态,直接导致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受阻。产业数字化能力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产业大数据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然而,兵团目前数字化农业的不足在于基础设施薄弱、不完善,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济发展。

(二)数字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定不够完善数字农业的重点工作是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必要的支撑,其建设不可能像数字工业那样大规模复制,因此实施成本高、市场利润低,迫切地需要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类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数字农业技术产品和应用主体给予政策性补贴,减免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费用和农民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等费用。目前看来,各师市面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各种相关政策还不完善,关于数字农业政策法规和相关优惠政策不够健全,数字农业建设与数据收集、利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仍需规范,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急需建立,数字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各师市发展数字农业的动力不足。

(三)数字农业体系建设工作有待提高目前,兵团已基本形成了兵、师、团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但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不足,兵团和师一级暂未规划建设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没有实现涉农数据的统一汇总、加工和分析,无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提升农业产业效率,局部的农业数字化技术革新没有让基层真正体会到数字化技术为产业带来的价值,导致基层执行效果和配套措施到位程度不够,间接导致了现有数字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效果较差,政策性、建议性信息多,种植前预测、收获后销售情况数据少,阻碍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四)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数字农业工程是包括“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机械化技术等各领域的系统工程,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普遍偏高,拥有扎实的综合业务能力是首要条件。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引进不足,缺乏人力和物力的有效投入等问题长期存在。目前各师市数字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远远不能达到工作的要求,数字农业资金支持力度仍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师团农业部门资金相对缺乏,因此数字农业工程建设难以取得很好效果。另外,基于三农领域的现状,如农民普遍知识水平和信用水平不高、涉农主体可抵押物较少、农业发展周期长等因素,社会资本和金融服务通常不愿意介入农业生产等领域,也间接影响了数字农业工程建设的步伐。

(五)师市、团场对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兵团各相关部门组织对农业信息建设的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依旧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在师市、团场和广大职工层面,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团场领导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一些团场缺少支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基础硬件,也没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和体系等软环境。并且团场信息化的建设多集中在个别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普及推广,客观上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三、发展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加快数字农业项目工程建设的进程,需要认真落实责任、领导、措施三到位。既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开放共享现有信息和开发分析现有数据,又要结合兵团农业发展特点,加快建立健全兵团农业信息化相关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数字农业建设和农业数据收集、整理、利用等过程的规范管理,建立一套高效的监督及管理机制。在引导、鼓励、扶持个人或团体兴办涉农业信息企业方面,创造良好的投资及发展环境,推动数字农业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二)兵团特色农业信息化模式急需确定寻找适合兵团自身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数字农业道路,将数字农业建设与兵团自身的地理环境、生产管理模式等特点相结合,切实推进数字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迫切需要确定属于兵团自身发展所需的数字农业模式,一方面依托联盟、协会等团体和组织,快速建立包括数据标准、产品标准、准入标准等团体标准,充分利用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和优势,认真谋划和推进兵团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兼顾兵团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点,实现带有兵团特色的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数字农业的统筹规划数字农业要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面向不同区域、不同品类、生产经营全过程做统筹规划,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整合气象、遥感、农业投入品、生产加工过程、流通追溯等数据资源,全面有效汇集产业链相关基础数据,建设覆盖地上、地表、地下的兵团农业数据资源池,打通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兵团“农业资源一网平台”,通过“一张图”明确兵团农业相关数据资产,将大幅度提高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管理、分析、建模上的应用水平和效果,实现“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全产业链动态监管,解决农业资源散、乱、差等问题。以数据流带动并吸引创新人才、物质资源、关键技术、资金投入等汇集,形成上下游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以及实现跨行跨业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提高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相互关联、开放共享的力度,为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便捷化奠定基础,让数字化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驱动引擎和有力保障。

(四)增加数字农业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为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应重点支持云计算设施、农业大数据平台、产业互联网等数字农业工程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的技术研发、数字农业的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同时对农业资金投入结构进行优化改造升级,加大对数字农业相关项目建设的投入经费。要对投入机制进行改善,激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对数字农业工程建设的投资,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合理调动现有的龙头企业、农业资源、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发展,打造一种以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各种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模式。

(五)强化数字农业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强对提高数字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培育。要注重选拔和培养数字农业行业里的技术专干,从科研教学、农业企业的专家、教授和管理部门中筛选人才组建数字农业的专家团队,而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筛选培养后,均可成为数字农业技术员的“仓库”。再结合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等工作,通过举办相关专题研讨会及培训班等培训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培训,成立一支有责任心、高素质、知识扎实的团队,为数字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数字农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六)强化数字农业宣传发动力度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媒体、报刊、标语等形式加大对数字农业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深化社会各行各业对发展数字农业、现代农业重要性的新认识,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大对数字农业工程建设的投入,为数字农业的宣传、理解、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推动作用。此外,要加强和引导广大农民去关注、利用农业相关信息的意识和学习能力,拥有使用外界有利信息来解决作物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结实收获到销售市场等难题的本领,让广大农民在数字农业建设过程中比以往得到更多的实惠和经济收入,以此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工程建设篇8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融资渠道;粗放式管理

引言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案优化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综合效益,我国农业发展朝向现代化方向进行,对农业水利工程提出更大需求。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成为影响工程综合效益实现的关键因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更科学的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

1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设资金不足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尤其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充足的资金供应是确保工程依照质量及进度计划持续执行的前提。目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带来严峻财政压力的同时,易出现因资金供应不及时而引发的施工进展缓慢甚至停工问题,水利工程无法按期交付,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1]。

1.2粗放式管理

农业水利工程实际建设活动多采用施工单位与区域居民共建的模式,加上建设资金匮乏,使得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大多处于一种粗放式的管理状态下。例如,工程方案设计阶段现场勘查工作不到位,导致方案与实际施工条件、工程需求存在诸多矛盾点;缺少生态保护意识,引发水污染、土地资源浪费、植被破坏等问题。以上问题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并给工程后期维护及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更大难度。1.3宏观制度缺失宏观制度环境也是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的一大原因。不少区域专门针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制度法规尚未成形,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缺少宏观理论依据,难以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带来诸多管理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对区域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和部署,工程监管、评价理论体系不足,工程利益相关方权责义务不明,导致工程纠纷频繁发生。

2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问题处理对策

2.1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针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资金供应不足问题,工程规划阶段,有关部门应依照本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特点、自然气候特点等,合理设计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及标准,准确预估工程建设所需总成本,结合成本估算开展融资活动。当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认合作方,适当选择施工企业、材料供应企业,也可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建设资金压力[2]。另外,有关部门应积极拓宽水利工程建设融资渠道,分散资金供应风险,吸引更多社会单位或个人加入到农业水利工程融资活动当中,弥补政府财政不足。例如,鼓励当地农民自主投资,共享农业水利工程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便利;吸引当地企业参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拓宽资金来源,并为企业提供优先享受水利工程运营效益的吸引政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甚至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建设应被看做一项社会性活动,得到政府、企业及农户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多元化的工程建设融资渠道,共享工程后期收益,促使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

2.2创新建设与管理工作方法

2.2.1新技术融入新技术融入能够显著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同时带来更高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例如,在农业水利工程方案设计阶段,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地质勘查技术,科学规划工程建设位置、规模及质量等级,确保后期施工活动顺利进行。践行工程精细化管理方案,做好现场勘查、技术交底、施工监管、风险监控等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及生态保护要求,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2.2工程评价机制工程评价机制的引入能够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环保、进度等风险的被感知程度,帮助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以环保风险评价为例。工程建设之前,全面了解施工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工程建设规模、特点等,合理预估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提前制定风险防范方案,并设置生态环境影响临界值。对整个建设过程的环境影响情况进行监控,防范水污染、植被过度破坏等风险,结合工程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建设方案及管理措施,避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盲目进行。工程竣工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对其所在地的环境因子进行监测,配合一定的生态修复手段,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对原本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2.3人员培训机制前文提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多以施工单位与当地居民相联合的建设方式,施工参与人员普遍不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及技术能力,缺少安全、环保及风险控制意识。为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工程建设问题,在施工前需对工程参与人员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明确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水利工程与个人利益间的必然联系,传递基本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并确保施工管理制度落实到个人,严格依照管理制度要求开展施工作业。另外,管理人员作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本身必须具备先进的工程管理理念,能够从建设质量、经济性、环保性等多个方面对施工活动进行评估,发挥个人管理才能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有效进行。

2.3加紧完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活动的开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例如,培育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其他专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以合作方式将更多社会资源引入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当中,形成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3]。新资源、对象的融入能够促使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朝向规范化、市场化发展,从根源上打破粗放式管理的局面。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获取及使用进行立法规定,确保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活动执行状况进行全方位监督,给予一定的技术及管理指导,配合区域群众监督,提高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成效。

3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案例分析

3.1案例背景简介

某地区河塘治理工程,分为山塘治理、河道清淤、灌溉水利工程及生态修复四个项目模块。其中,农业灌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案设计合理,各项施工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不错的工程建设成效,现对其建设管理经验进行分享,图1为本项目应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3.2管理经验总结

①本工程建设资金以县级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为主,配合受益农户资金自筹方式,获取充足的建设资金。②建设方、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相协调,共同开展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督工作,及时跟进项目建设情况,合理调整工作方案。③工程聘请当地有一定威望的党员干部及知名人士参与到工程建设监管工作当中,以此来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自主参与、配合工程建设活动,强化工程管理成效。④工程建设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建设水利工程受益群体共同管理协会,选取当地居民代表作为管理协会成员,负制定工程使用制度及维护方案,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管理培训,使工程所在地群众参与到工程后期管理活动当中,发挥群众优势共同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农业工程建设篇9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就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前言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全面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现状。 

 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那么如果想要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 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 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 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 

 三、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1.强化各水利站所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责任意识 

 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同时,各水利站所要全面掌握辖区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既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又要向县局搞好服务,提出本辖区内的水利发展思路,供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 

 2.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务必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方针,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务必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必须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从安全帽、网罩、接电、现场布置、防火防雷、特殊工种、特殊施工、高空作业、机械设备、警示标志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和具体的规定,在检查中整改,在整改中提高,目的是不留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林宏派.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体会[j]. 科技资讯 , 2010,(15):125-128. 

[2] 廖冰, 何小洲, 白寓今. 项目经理选拔的一种模型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 2005,(02):133-136. 

[3] 方广友, 高建华, 高立山.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 大众科技 , 2005,(05):105-108. 

[4]王爱民. 论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的规范管理[j]. 科学管理研究 , 2004,(s1):144-147. 

农业工程建设篇10

关键词:大型水源工程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017-04

云南省祥云大型水源工程项目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造了一个涵盖工程建设监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灌区作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供政府、烟草、施工方、监理方和审计部门共同使用,实现在工作中协同,在过程中监管,最终达到规范建、智能管、有效用的建设目标,该系统的成功运用开创集工程建设监管、水务水情监测,到农业大田运用为一体的管理模式的先河。因此,对大型水源工程项目信息化应用进行研究,无论是对行业援建大型水利项目管理水平提升还是对国内整个农业水利项目信息化管理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大型水源工程信息化系统简介

农业大型水资源工程信息化系统是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为实现对大型水源工程建设的全程管理,对水源有效管理和利用,以及对水源、灌区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分析的,为政府管理部门及时提供水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等信息的重要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工程建设监管中心、水资源监管中心、灌区监管中心和基础信息管理四部分,涵盖了水源工程建设管理和水源、灌区监测管理等方面,按照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三层应用架构设计,形成了管理应用的上下贯通与分析,并与水情监测、节水灌溉等作业层系统实现数据集成,是支撑管理、信息整合和分析的中枢平台。工程建设监管中心以资金监管为主线,以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的过程监控为核心,以项目审计管理为重点,通过将管理制度转化为流程,将流程融入系统,按明确的岗位职责、权限进行应用,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和监管到位。水资源监管中心和灌区监管中心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水源和灌区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提升抗旱、用水、节水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系统应用先进的工作流引擎信息技术,将制度转化为流程,将流程固化于系统,流程按照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设置,规范流程流转,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工作的规范开展,这样就使得以前的事后管理转变为现在的过程监管,确保了各项工作规范运作,监管到位。

农业大型水资源工程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水源工程“建、管、用”的一体化管理。特别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以模板化进行设置和定制工程建设管理内容,实现管理模式的可复制性;通过工作流应用,将规范管理延伸到参与工作建设的各协同方面等,均是同类应用系统中的首创。在相似的系统中,首次实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进行水情、土壤商情等信息监测,同时将可利用水资源与气候气象、土壤墒情等信息结合,进行区域旱涝形势分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提供信息支撑,是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二、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化应用现状

云南省祥云县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地处云南西部,是通往滇西各地州及东南亚的咽喉要道,同时还是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之一。色香味具佳的祥云烤烟以其独特的“清、甜、香、润”而闻名全国,是许多知名品牌卷烟的首选原料,也是当地主要的农业支柱产业。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祥云县的旱情尤为突出,致使全县12座水库、1453个坝塘、64个水池、5377个小水窖的蓄水量仅有常年的三分之一左右,青海湖和973个坝塘、42个水池、3568个小水窖全部干涸。其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大,均为祥云历史上罕见。特别是进入2010年,情况更为严重,生产用水、人畜饮水全面告急!持续恶化的旱情严重威胁着46万祥云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建设水源工程,改善生存环境已刻不容缓。

云南旱情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给予了云南极大的关怀和厚爱。云南省委、省政府和烟草专卖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组织专家深入云南对当前烟叶生产和抗旱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云南烟区严重缺水的现状,并经过多方调研,严格评审,最终决定在祥云县实施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3.4434亿元,由中国烟草全额援建,着力解决祥云干旱缺水的问题。历经四年,依据农业大型水资源工程信息化系统,终于全面建成了祥云县大型水源“一湖、一库、一河、四片区”系统工程,将大型水源(青海湖)及下游输配水系统(中河)的控制和管理、田间灌溉系统纳入到智能化控制的范畴中来实现自动化控制,将工程建设、资金监管、基础信息管理纳入统一平台,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业务互动,是一项集水利工程、农业、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1.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进度管理评价。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信息系统工程监管中心从工程实施计划采集录入、工程实施进度情况统计,依据工程进展情况拨付项目进度资金。同时,通过工程实施计划与工程实施进度相对照,及时发现各标段工作进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对进度缓慢的工程进行及时纠偏,从而实现对工程进度的督促管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按计划、有步骤、协调一致快速推进。根据工程进展情况,也可以提醒相关人员对下步工作事先进行准备。利用网络对项目进度实现信息管理,其目的是控制和节约工程实施时间,协调工作进度。在网络管理的设置中,利用关键路径法设定工程项目各标段时间计划,以实际进度作为管理参数,这样便于管理者一目了然查看各子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结合实际对计划进行必要调整,以便增强整体项目推进的协调性,节约项目完成时间。就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来说,投资大,工期短,在实施过程中为确保工程进度,指挥部将整个项目分为17个标段进行实施。为实现对17个标段的进度管理,如果不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单凭人为控制,那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要形成多少纸质材料?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实时掌控各标段以及相关配套物资就位情况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系统的运用和信息资料的实时查阅,对工程进度管理提供了方便。

2.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质量管理评价。质量管理蕴于工程项目建设整个过程。包括决策阶段、施工前、施工过程以及竣工后的质量管理。

决策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内容是在大量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对比,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并选择最佳方案。

施工前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对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重新的审查,包括各个承包商的资质审查。如果发现施工单位与投标时的情况不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二是对所有合同和技术文件、报告进行详细的审阅。如图纸是否完备,有无错漏空缺,各个设计文件之间有无矛盾之处,技术标准是否齐全等等。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工序质量控制,包括施工操作质量和施工技术管理质量;二是设置质量控制点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个工序或环节,设置技术和监理的重点,重点控制操作人员、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针对质量通病或容易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工序,提前制定有效的措施,重点控制;对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更需要特别引起重视;三是质量检查。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互检,各个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施工员的检查和质检员的巡视检查;监理和政府质检部门的检查。

工程完成后的质量管理,按合同的要求进行竣工检验,检查未完成的工作和缺陷,及时解决质量问题。制作竣工图和竣工资料。维修期内负责相应的维修责任。

3.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资金管理评价。资金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关键环节之一。“军无粮草难行”。祥云大型水源工程涉及资金庞大,使用周期短,施工单位多。如何有效管好资金流动,也是管理者较为关心的一件事。在项目信息系统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主要做法:一是根据《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援建资金监管办法》、《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货币资金及银行账户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流程、权限设定资金审批支付流程,严格执行申请、审批、拨款制度;二是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制度;三是建立项目资金管理领导责任制和会计核算制,在流程上设置财政、纪检、审计和财务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权限,将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纳入管理和监督之下。有效杜绝个人说了算、擅自变更项目预算、截留、挪用和坐支项目资金的风险;四是由资金管理组参与项目工程资金阶段审计和验收审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项目资金专项检查,全程跟踪检查各项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对发现的资金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4.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安全管理评价。安全管理是为确保工程项目安全实施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对于工程项目来说,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的核心。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重点是落实安全管理决策与目标,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以消除一切事故,避免事故伤害,减少事故损失。该信息系统紧紧围绕现场安全管理这一核心环节,一是根据安全责任书明确的安全管理职责,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岗位、流程,建立工作表单,确保日常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任务指派和落实反馈、资料归档流程,解决关键问题和临时性事件;三是建立现场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重点物资仓库、人员、资料室等重点部位进行监控,确保人财物的安全,同时对施工安全的符合性可适时进行监控管理,可及时进行纠偏;四是建立安全知识教育平台。进行安全教育、训练,不仅使操作者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而且能正确、认真的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安全的行为。知识平台还可以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查询、学习安全管理知识,使操作者了解、掌握生产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使操作者逐渐掌握安全生产技能,获得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减少操作中的失误现象;五是确保整改及时。对发现问题的整改坚持“三定”和“不推不拖”,不使危险因素长期存在而危及人的安全。系统设置了时限提醒,对安排的整改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则系统出现预警提示,确保不把整改的责任推给上级,也不拖延整改时间,以尽量快的速度,把危险因素消除。

5.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效率评价。经济效益是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来说,评价一个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个大的方面来评价。

直接经济效益来看,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运用,一是节约了人力投入,如果把系统能够完成的事宜与人工能力比较的话,至少可以节约60人半年的劳力投入,这就减少了工资及劳动费用;二是节约时间,最能体现的是在决策层和管理层上,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方便查阅资料,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三是节约管理费用,还能够堵塞资金漏洞。严格的资金审批管理,全自动化的资金支付操作,从账户到账户,无现金流动,有效规避了资金安全风险;四是能够完整地留下过程痕迹资料,为项目审计提供较为完整的依据,为方便事后查阅提供条件等。

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水源的有效控制和调度,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在应对近几年天气干旱带来的农业季节性用水紧张、困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对下游四个农业示范区的农耕用水、灌溉调节用水起到巨大作用,根据祥云县人民政府的统计,青海湖建成后,当年四个示范区的年产值达到了960万元;三是在建立网络系统之后数据的共享和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效果显著,企业管理工作自动化、基础数据现代化、管理体制合理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管理效果最优化等方面都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6.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功能评价。从定量指标来看该项目总投入为404.773万元,其中: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投入26.64万元,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投入111.9万元,视频监视系统22.06万元,墒情测报系统13.54万元,中心系统网络及综合软件投入105.58万元。约占工程项目总投资3.4434亿元的1.18%。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效益明显。从定性指标来看:宏观上,一是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现代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引入信息化技术,是水利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相结合,集水利工程、农业、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通过该信息系统的运用,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提高。能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有所创新,为企业乃至行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提供借鉴。微观上,一是该信息系统为企业、政府、施工方等多部门、为决策层、管理层、实作层等提供信息服务,其价值不可低估;二是提高了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三是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从而提升了员工素质,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四是信息收集、传递、处理速度得到提升,为企业决策管理作出快速反应奠定基础。

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设计问题分析

1.设计与运用上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祥云大型水源工程项目信息系统通过招投标选择了一家专业公司进行设计。虽然是专业的设计单位,但由于一方面设计单位对烟草行业运行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等不熟悉,设计时候在岗位权限、流程环节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缺陷;另一方面,由于设计工期短,时间要求紧凑,对整个系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试运行、进一步调整完善。第三,对使用人员没有进行培训,也导致在运用过程中由于对系统的不熟悉,部分人员用起来觉得不方便。第四,由于系统涉及面较为宽广,客观上导致系统维护困难。存在因为网络、数据等问题而影响工作的开展。

2.设计研发成本偏高。由于没有任何的基础,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来开发应用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人力、设备设施、管理维护等等方面,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来说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如果工程项目的整体量不是太大,研发这样一个管理系统其本身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得到展现。

(二)流程环节问题分析

1.在流程环节的设置上尚未能与实际管理制度很好的结合,存在冗余环节。比如,在工程项目建设监管里面,资金支付审批流程已经涵盖了业务部门、财务主管部门、监督管理部门,但我们仍然还要在资金监管系统中走一遍资金使用监管流程,这就形成了一个多余的资金管理。

2.为保存相应的痕迹资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采取发起流程的同时纸质资料也同样尾随流程来走,这样就造成实际操作环节的重复,让大多业务人员都颇为不满意。

3.流程审批环节缺少灵活性。按照流程的设置,上一环节没有签字则下一环节不能签字。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仅仅因为某环节相关人员不在其位而导致流程停滞。而当这个环节人员在岗的时候,可能下一环节的人员又不在岗,再次导致流程停滞不前。照这样流转下去,要走完一个流程有时需要很长时间。

4.从业务运用人员实际运用情况调查了解到,偶尔存在因系统故障而导致发起流程无法自动送达下一环节的情况等等。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们系统在流程环节设置上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实作运用问题分析

经实地调研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情况,用鱼骨图表示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系统运用来说,存在问题最关键的环节因素是来自系统设计本身,其余都是由于系统设计之后续以及相应设备、环境等造成的影响。而人员的因素其实涵盖了整个过程,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人去操作。

系统设计方面,主要在于对应岗位职能的熟悉程度,这是以流程驱动为主的信息系统设计架构最基础的环节;另外是系统功能的架构,功能对于事项的满足程度。这两个方面同时影响了在实际运用环节中与实际要求是否相符,或者说其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系统冗余环节就越少,符合程度越低,系统冗余无用环节就越多。系统架构起来以后,设备的选择配置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必然要求,硬件本身的好坏决定其运行质量,其次是相关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设备及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方法、环境中的这些因数,其实主体都是围绕着人的素养、协调、外在不可控因数等方面表现出来。

四、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设计提升

如前所述,设计的优劣从根本上决定了信息系统本身运用的符合程度。因此,就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情况来说,要使农业大型水资源工程信息化系统能够在不同工程项目管理中推广运用,就必须进行设计提升。根据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完善:

1.结合运用方组织机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流程驱动过程中的职责划分,做到“以事找人”的流程驱动不出现错位。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方要对运用方组织结构、人事、管理模式等基础信息要熟悉,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听取运用方的意见建议,最好是要有运用方组织人事、信息管理、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全程参与设计,通过设计把建和用有效结合起来。建议今后如进行类似信息化项目设计,最好成立一个专业设计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甲乙双方、施工方、管理参与方相关人员,根据主体及参与程度分别指派不同层级1人或多人参加组成设计小组,负责这个信息化项目的设计、试用、修订,直至最终确定为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初步设计出来之后,一定要组织人员进行不少于3次的全程模拟运用实作,通过模拟运用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以期达到最优。

2.尽量避免冗余环节。我们运用信息化系统本身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劳动强度,所以我们在设计流程环节时,一定要本着精简、方便操作、安全、效率这几个原则来进行。如果我们的流程繁杂、操作费时费力,这样的系统就不会受到使用者的认可。而在实际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往往偏重于领导、管理层的意志而忽略了运用上的实际问题,比如为了确保资金使用监管到位,在系统中设置了很多的监督环节,实质上很多都是不必要的累赘签字等等。我们对于系统的运用本身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设计时候不必要强加太多的人为意识在里面。我们应当考虑更多地是实际解决问题的简单便捷性,这才是信息化的本质。我们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人发邮件,需要三至五次审核程序,而在每一个审核环节假如需要2天的预置时间,那么这样的邮件发出后实效性何在?所以,在系统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运用的实际性,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3.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运用的全面符合性,在运用功能方面要避免冗余,但更要表达充分。比如在商情监测过程中,由于气候情况是时时变化的,我们依据商情分析而给出的灌溉水量就不能依据一时一天情况而定,应该给定一个综合区域综合时段的分析系统,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此子系统的利用价值。而现在所使用系统中,对商情的监测分析主要依据是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这个依据显得单薄,不足以对商情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像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在此不作一一列举。

4.设计与实际运用存在一些差距。对于工程项目来说,本身设计的环节多,参与人员多,痕迹资料多。在实际运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图纸。图纸在经过设计报审修订等过程中,大多以纸质的方式出现,一般公司日常运用都是以纸质的方式,而在系统项目监管工程中,必须要求要有相应图纸标准,如何把其转变为电子版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系统设计之初就作充分考虑的问题。配备相应的扫描仪器或者确定如何寻求原始电子版等等方式,以确保实际运用能够正常进行。

(二)流程控制提升

对于流程的控制,关键的是在于流程要简洁,从管理的角度,一般企业管理的层级都不超过4级。所以我们在设置流程时原则上也就不能超过4级。除此之外,一方面要方便运用。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点开相应的流程,通过看流程图就可以清楚自己这个环节结束后下一个环节是谁负责处理,方便沟通衔接;且流程模板要简单明了、方便操作,注明什么地方填什么,是否必须填,可以采用选择的地方就不必要输入。另一方面要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能减少的环节就减少,必须的环节尽量压缩流程处理时长。处理人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处理,最好做到通过手机上网就可以处理;处理的时限要严格控制,最好是形成系统自动同步授权模式,即当直接负责人不能及时处理时,授权人或者互为aB角之人可以直接处理,尽量减少流程等待时间。现在我们所用的很多系统,比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往往因为某一个层级的负责人不在其岗,从而导致一拖就是几天甚至更长时间被耽搁。我们现在运用的现代烟草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系统在流程设置上就存在这个方面的不足,确有必要进行改进。

(三)实作环节提升

根据实作环节存在问题的分析,设计提升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另外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主要就是设备、人员、环境方面。在设备方面,一是严格把握设备购置过程中的质量关,确保设备经久耐用,少出故障,运行顺畅;设备与系统运行要能够匹配,同时具有可扩展的兼容性。二是设备运行的维护要保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单位往往都存在,建的热情高,而运用维护的持续性跟不上,从而导致很多信息管理系统得不到长久运用,形成浪费。要建管结合,确保系统长期有效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三是系统需要适时更新升级,在运用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这就需要明确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日常的管理,这个问题必须要使用单位管理层重视才能实现。在人员方面,毕竟一般运用单位在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多,这就需要对所有运用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能熟练操作运用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日常运用维护则需要承担研发专业队伍与使用单位相互配合进行,双方联合建立日常维护长期机制。环境方面,一是环境的安全,比如防火防盗防潮等等方面,安全部门要按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进行定期的排查整改,确保环境安全。二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针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不可控因素等可能带来的影响,建立专门的应急机制进行处理,确保把影响降到最小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建设.面向过程的工程项目风险动态管理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学校2013(6)

[2]何九会.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校,2014(7)

[3]吴俊.建设项目前期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学校,2014(7)

[4]张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学校,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