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皮具艺术设计十篇皮具艺术设计十篇

皮具艺术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8:21

皮具艺术设计篇1

关键词:天然皮革;手工绘画艺术;工艺;皮革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趋提升,对于天然皮革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其具备丰富全面的功能性,还要求其在艺术与外观层面达到国际标准。但是现阶段我国皮革产品的外观与艺术处理技术,只能够为皮革增添个性化色彩,这就需要皮革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皮革产品设计中积极引进手工绘画艺术,以优化皮革产品的外观与性能,增强其吸引力[1]。因此,本文主要对手工绘画艺术在皮革产品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

1手工绘画艺术分析

手工绘画艺术是建筑设计、陈列设计、软装设计、美术、园林、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专业学生所需学习的必修课程,其中临摹是效果图学习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内容,是衡量手工绘画能力的关键指标[2]。手工绘画与当今人类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主要以建筑、服装、插画等形式存在,均在一定程度上对设计美学的传承与发扬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手工绘画是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手工绘制图案的一种技术手法,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难以以语言全方位表达[3]手工绘画表现艺术是调节视觉感受与图案艺术效果关系的桥梁。手工绘画是丰富且自由的,设计人员应突破固有表现形式,以各种工具优势因势利导地表述整个环境,不固守本分,不僵化,只有不断创新突破,才能够发现新型表现形式呈现的美感。就环境整体关系的表现形式而言,设计人员应充分掌握环境物象的内在联系,把握要领,在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中,由局部着手深化统一整个环境[4]。手工绘画表现是专业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其表达过程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延伸于手然后艺术化地呈现出来,既要求设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绘画功底,又要求设计人员拥有丰富的创作灵感。手工绘画效果图基于绘画形式呈现设计构思,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影响力[5]。而且手工绘画的发展可促使相关作品逐步上升为精神财富,衍生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2基于手工绘画艺术的皮革产品工艺分析

在手工绘画艺术的皮革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工艺技术的深层体会与理解。基于手工绘画艺术的皮革产品生产工艺流程[6]具体见表1。

2.1工艺设计

手工绘画艺术工艺设计以中和并水洗之后的皮革手工绘画皮革产品为例[7],具体流程是:确定转鼓染料,具体用量为正常用量的1/4,促使染色皮革吃透并吃净染料,确保水清无色无味;正常加油,并添加软性树脂,在其渗透于皮革纤维内部之后,进行出鼓并静止,干燥处理,其中干燥水分需严格控制,而基于静止可促使树脂在皮革纤维内构成树脂膜,从而减少部位差,以实现手工绘染;手工绘染之后,静止,以不锈钢八角摔软转鼓摔软,促使手工绘染染料全面渗透于皮革纤维内部,并牢固结合于内部,然后去除表层浮色,使得图案更加自然,以确保皮革手工绘画皮革产品的匀染深度与手感良好;出鼓、熨平,喷光再熨平。

2.2选择树脂

当前,纳米级聚合物胶乳制备最常用的方法为微乳液聚合法,但是由于聚合物微乳液内含有大量硬单体,极易导致成膜过硬[8]。据此,以丙烯酸树脂填充树脂与软性树脂为备选,以目测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填充树脂与软性树脂的手工绘画效果、部位差、耐光性、饱满度、成革涂层等方面均比正常染色方法表现较好,但填充树脂在成膜之后制成的皮革产品手感比较差,毛孔清晰度低,鲜艳度较差,所以需选择软性树脂,适度调整具体用量即可。

2.3喷染配方

以100份10%金属络合染料、001份平平加、100份水、2份JFC为配方,其中将平平加、JFC与水均匀混合之后,再添加于10%金属络合染料内进行配制[9],以此得到手绘图案喷染配方。

2.4工艺方法

采用手工绘画艺术把已调节色液手工绘染于皮革纤维内构成图案,呈现于皮革表面,色液自然渗透、扩散于皮革纤维内部,并与皮革纤维相融合,此融合较为牢固,属于半干手工绘画加工染色。手工绘画染色之后需要静置4920min以上,并以不锈钢八角摔软进行转鼓转软。其中正面坯革选择通过式熨平机进行熨平处理,温度控制在80℃,持续2次,在手工绘画之后,喷射光亮剂,然后再利用通过式熨平机进行熨平处理,温度控制在90℃,持续2次;而修面坯革基于通过式熨平机进行熨平处理,温度控制在90℃,持续5次,在手工绘画之后,喷射光亮剂,然后再利用通过式熨平机进行熨平处理,温度控制在90℃,持续2次[10]。此工艺方法切实有效地避免了皮革涂饰美化工艺方法的缺陷,如当前皮革产品只能为涂层比较厚且真皮手感较差的皮革赋予色彩,而皮革手工绘画应用技术可以克服既有技术不足。以染料手工绘画可以减少染料用量,缩减染料涂饰层,还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染料涂饰层相关技术的涂层厚、真皮手感差等问题,提高了皮革产品的实用价值[11]。

3基于手工绘画艺术的皮革产品实例

皮具艺术设计篇2

一、数字动画设计促进皮影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

当今世界个性化、多元化和艺术化的文化思潮为皮影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时代空间,而数字动画设计的有效融入则是皮影文化动态传承的平台和助推力。无论是从艺术欣赏还是历史形态的角度,皮影文化天然具备造型、文学、唱腔、表演、技术等多领域的艺术价值;而数字动画设计技术的引入则为皮影艺术的重构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可以说,深入探究数字动画设计与皮影文化传承间的内在传导机制,是理解上述观点的首要前提。具体讲,数字动画设计促进皮影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在皮影戏制作中引入数字动画设计技术,不仅可以真实再现皮影戏的一般性原理,展现其文化精髓,更可以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及偏好运用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对原有的皮影作品进行随意修改和完善;其二,在皮影戏制作过程中,利用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可将电影拍摄中的长镜、短镜及蒙太奇手法应用其中,并以皮影戏的形式演绎其他故事。如此,便去除了皮影作品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沉重感,并赋予皮影文化新的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其三,在数字动画设计与皮影产品制作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便捷的网络技术,可将多样化的皮影产品推向世界各地,让更多的观众欣赏技术进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艺精华,进而推动皮影文化的横向普及。显然,借助于数字动画设计手法可赋予民间传统皮影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数字影像艺术舞台上的数字皮影动画实践——以《桃花源记》为例

数字皮影动画《桃花源记》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在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手段的数字皮影艺术,就其表现形式、造型设计、元素库模、空间安排及镜头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通过将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应用于皮影作品设计,用数字艺术接续传统文化,进而挖掘数字皮影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桃花源记》推出后所获得的各项大奖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数字皮影艺术所独有的文化魅力。可以说,这不仅是数字艺术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整合与重构的一次良好实践,更为发展中的皮影艺术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参考与借鉴。

事实上,《桃花源记》在创作过程中因数字动画技术的融入所展现出的创新与突破是其后期备受推崇的关键所在。在表现形式方面,针对当前传统皮影艺术传承困境及操作复杂问题,《桃花源记》皮影动画在科学借鉴传统艺术操作原理及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动画技术的优势,便于创作者通过从数据库所提供的角色形象、局部或动作,进而配以剧情,并借助于三维效果展示,实现全新的数字皮影,为皮影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角色造型设计方面,《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在动画线条及传统的五原色调搭配下塑造出生动形象、夸张幽默且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甚至是其中的花草树木等环境元素,为使效果更为逼真,创作者运用painteffects的技术手法制作花草树木,进一步增强了画面整体层面的缤纷多彩;在元素库模方面,传统的皮影制作工序因极其繁复会给皮影表演者带来较高难度,《桃花源记》通过采用分解与组合、拼贴与摆放的方法,有效提升一次制作完成的数字素材的重复使用率,甚至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数码合成进而生成新的人物角色,便于皮影动画的批量操作和拍摄;在空间安排方面,《桃花源记》利用表演和绘画的语言及构成原理,运用数字动画设计平台操作皮影动画,根据表演需求按照三维视角合理化地安排空间。由此,《桃花源记》中所创作的人物角色是在空间与时间中展示动作与冲突,从而给予观众新奇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皮影表演艺术的自身魅力;在镜头运用方面,《桃花源记》有效借鉴了影视镜头语言,模拟实拍手法,镜头表现在为皮影动画创作者拓展创作空间的同时,也为欣赏者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实现了皮影动画表意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造诣。显然,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的制作技术助推新的舞台艺术的产生,通过汲取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构成要素,辅之以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工具,为传统文化艺术的接续和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空间。

三、数字动画设计助推皮影文化传承的理性展望

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同。如何为传统皮影开辟成功的生存之路,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数字动画作为动画制作界的一颗新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与影响。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的局限性,将技术引入设计领域,成为设计的重要工具。作为二维软件的平台,它有效地将二维事物和技术连在一起,跨越了由于技术落后所导致的文化断层。数字皮影动画正是这一个技术优点的鲜明体现。它在渊源上吸纳了传统以及各种艺术的构成要素后,逐渐形成了当代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质,《桃花源记》便是对上述艺术特质的最好阐释,既传承了历史经典,又融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思维。实践表明,充分利用以数字动画设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优势,可有效促进皮影文化的历史性传承,而传统皮影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继续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中去,为后人留下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而,这项工作所体现的意义和影响将是重要的、历史性的。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薛海萍.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6)

皮具艺术设计篇3

一、皮影艺术的发展特点和风格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

(一)皮影艺术的发展

皮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俗称“灯影”,它以皮革雕刻人和物,借助灯光在屏幕上成影。中国皮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是民间戏曲的艺术奇葩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皮影是起源于宋代,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据史料记载,由于战争和迁都,很多皮影艺人向南北迁移,并在各地扎根,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大区域流派,即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西部皮影。

(二)皮影艺术的风格特点

皮影艺术是借助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其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人物造型整体性强,采取抽象和写实的艺术设计手法,其造型比例上身偏长。人物的程式化造型来源于舞台剧。男性和女性形象迥然各异。为了破除皮影艺术在表演上的局限性,皮影艺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有数十种流派和唱腔。签手是皮影艺术的灵魂,主要采用挑、抵、推、揉、拖、反转等技法来表现细腻的感情,给皮影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皮影艺术的意蕴、形态、色彩、光影与表演都有着独到的艺术魅力,对我国现在艺术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如何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得其精蕴,如何将其推演到现代设计之中去,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数字化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媒体的变革论文联盟

数字革命展开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之上。在整体变革中,网络空间的覆盖面无限广大。过去是单向式的发送和的接收。现在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信息、博客、腾讯等多种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式媒体。双向交互式媒体模式应运而生。基于新的公共空间建构的数字化艺术正走向大众文化和网络化。虚拟的东西让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实践的思想得以实现。

(二)数字化艺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直接促成了数字化艺术的形成。数字化艺术泛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技术数字化对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文化领域,这种影响表现为不同的文化传承、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被逐步解构和重组。传统的艺术概念受到冲击。审美观念发生改变。

数字化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且技术成分比重加大;图像演变成信息;有互动性;虚拟真实与艺术真实相互融合。数字化艺术将成为世界的主流艺术。作为未来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数字艺术形态必然在其交互性和媒体的网培性的共同作用下变得更加复杂。数字化艺术的新鲜之处在于它能够与观众互动,还具有转换性,能轻松地把不同运作方式的事物结合为一体。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完备,使得越来越多未经太多基础训练的人也可以涉及艺术创作领域。而这些正是数字化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字化艺术真正的意义所在。

三、皮影艺术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的应用

数字化媒体艺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并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传播和表现形式。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数字化时代为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彼此交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数字化设计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过程,民族性将会使其独具魅力。如果把皮影艺术运用到数字化媒体艺术中,将获得双赢效果。

(一)皮影艺术为数字化的媒体艺术提供了传统的艺术借鉴形式。

1.皮影艺术造型平面化、卡通化、抽象个性化。皮影艺术造型质朴单纯却富于表现性。整体上线条优美、有力生动,韵味十足。面部特点为,额头高、鼻梁直、小红口、长眉、细眼,手指长。人物古朴典雅,有民族气息。这种平面性可运用到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中并为之确立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复杂的三维人体结构、建筑结构,可以简化处理为点线面结构,这种概括的数字化平面造型质朴率真,既承续了民族传统造型特点,也具有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特色。

2.皮影艺术中的色彩和图案符号,为数字化媒体艺术提供更多的创意空间。数字化媒体艺术要与众不同,可以从传统皮影艺术色彩和图案的符号化特征入手。

怎样更好地运用传统的皮影造型符号,必须经过再三的推敲和研究,从传统文化内涵出发,对所要设计的角色结构、部位等加以夸张和取舍,直到完全符合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的主题与风格。皮影艺术装饰性强,不追求固有色和光源色等理性用色思维,更多的在于具有装饰意味的色彩情感表达,数字化媒体艺术可借鉴这种装饰风格强烈的色彩处理手法,技能突出其独特的主题风格,又能独辟蹊径。国外的三维油画,就采用了皮影艺术中的传统五色观的色彩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二)皮影艺术为数字化媒体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并为自身的传播和转型,奠定了基础。数字化媒体艺术已行至多元化路口。创意是艺术的源泉。创意不足和人文内涵的缺失,造成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无内涵、无特色。皮影艺术历经千年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民众根基和文化内涵,能应对新媒体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强势文化,还原艺术的人文精神,为为雷同的艺术形式提供一种可行性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民间文化,数字化媒体艺术的发展推开一扇尘封已久的民间传统之门。

四、结论

皮具艺术设计篇4

华县皮影戏发展历程与现状

皮影戏被称为“影子戏”或者“灯影戏”。它借助灯光照射兽皮刻制人物的表演而得名,是中国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傀儡戏,在国际上,皮影戏是由人配音最早的电影艺术,因此它也被看成是现代电影的萌芽形式。华县皮影经过长久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确立了兼具民俗与信仰的特殊地位。

华县皮影戏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日益增多的娱乐方式让人们很难再有心思去欣赏皮影戏,类型多样的现代媒体使得人民的需求很容易满足。其次,皮影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这也是皮影艺术目前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的最大难题。制作皮影人主要有牛皮的制作、人物形象的描绘、雕镂以及为其增加颜色等10多种繁杂的工序,通常要占据个皮影匠人几周的时间,比较耗时。除此之外,皮影的保存,也是个重大的难题。日晒时间过长的话会出现褪色;温度的变化也会导致其变形等。最后,表演和制作皮影的艺人如今都已经成为迟暮的老人,而现在的年轻人受环境和个人思想的影响,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跟着老师傅们学手艺,所以皮影的传承面临着灭绝的困境。

华县皮影虽面临困境,仍有其生存与发展的机遇。我国启动“保护民问优秀文化传统工程”后,华县人民政府对皮影戏给予极大的关注,形成了个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具体举措包括对“华县皮影艺术协会”相关的组织及其人员进行了先后调整与充实,对部分皮影社给予恢复,同时对部分主要经营皮影雕刻的产业进行了整合,给华县皮影的再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

华县皮影造型的风格特点

华县的皮影通常以牛皮为材料,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其造型独特,轮廓挺拔概括,人物善恶分明,色彩对比强烈而活泼,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华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协调统一又鲜明,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把传统民问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淋漓。

皮影造型在道具、人物及器皿制作表演中都具有定的程式性,由于它的影人的道具都是用平面表现的,为了克服这种限制,皮影雕刻艺人对各种道具、人物及器皿都进行了巧妙的夸张处理,这种夸张的效果让观众们觉得其更符合事物本质的特点。华县皮影造型在符合剧情要求的基础上,用丰富的装饰补充了戏剧内容,完善了人物形象,增加了艺术形式上的美感。较其他地方相比,最鲜明的特点是花纹具有繁多复杂性,以及图案有单独、适合、边缘、角隅和连续等多种类型。在单独或连续的装饰图案中,它的模式都因装饰而存在,除非特殊原因才会具有功能性。总体来讲,华县皮影装饰的繁琐、细致以及精巧程度已经到了无可复制的地步。

书籍装帧设计中融入华县皮影的可行性分析

1.华县皮影艺术本土化发展特征带来的启发

换个角度来讲,皮影戏在农村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交流的场所。从实际角度来讲,人们过来看皮影戏,不单单是为了看戏,更多的是想通过看戏的过程,与朋友乡亲们交流,来增进大家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皮影戏在农村人眼中并非特别的事情,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使更多的人群了解它,喜爱上这一民问艺术,绝不能让皮影艺人和皮影艺术离开生存的土壤,否则就是彻底的破坏而不是保护。

2冲国风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可行性

设计书籍装帧说的是从整体上对书籍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封面、插图设计等不同要素。现在国人书籍装帧设计的风格正走向传统回归,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传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更多的具有中国风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中。

其一,将传统图形应用到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中,这些反映社会生活不同时期的形象诠释,不仅具有深层次的精神象征,更体现着传统图形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气息。其二,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中国最古老最直接的文化体现,以及后期出现的中国书法,这些文字符号如果能够很好地纳入书籍装帧设计中,将直接充斥你们的感官,一跃成为书籍设计中的审美要素。其三,中国传统的色彩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的代表符号,充分表明我们民族已形成独特的色彩观念。

书籍装帧设计中融入华县皮影艺术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间艺术的个性化创新是必然的、刻不容缓的。传统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设计,要在理解和提炼书籍内容前提下,使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要求有机地融合。

华县皮影是我国甚至全球皮影的鼻祖,因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粗犷的演唱而为众人所知。只要人们正确认识其艺术、观赏及收藏价值,在保留传统民问艺术特色的同时与时代特色接轨,与时俱进,把皮影融入到书籍装帧设计中加以创新改进,相信华县皮影造型会以更好的形态体现在我们面前。

皮具艺术设计篇5

1皮革艺术的发展和现状概述

皮革艺术,最早在游牧民族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皮革制成的生活必需品作为御寒、隔潮的重要生活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一定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皮革艺术中所蕴含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所以皮革艺术得到了人们的开发和利用,并且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自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对工艺的需求层次已不单是物质方面,艺术层面及材料的开发,以及各种社会工艺的发展,对皮革工艺在技术层面的影响大大增加,皮革艺术也借此机会迅速发展起来,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2皮革的加工工艺特点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皮革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皮革的加工工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们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皮革制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心。皮革产品的加工既要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要,同时制作要美观,因此对制作工艺要求也比较高。皮革产品与人体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动物皮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人的皮肤一样,都是胶原蛋白,所以,加工过程中控制好化工材料的使用,就可以避免与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1]。皮革有一定的弹力,但是它的回弹是按照特定的曲线缓慢恢复原状的,因此具有回弹滞后性;同时,皮革具有卫生性能,皮革的透气性和吸湿性是其他材料无法相比的。所以在皮革的加工制作过程中,需要了解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掌握相应的技术。

3皮革艺术创作思维及表现形式的创新

3.1皮革艺术的创作思维创新

3.1.1根据皮革的可塑性创新皮革产品在原材料阶段的制革工业原料,称为“生皮”,是从动物身上剥下的皮。生皮拥有较好伸张、缩挤和延长的特性,配合创作者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将平面的皮革立体化处理,例如:羊皮比较柔软和细致,可以用作皮包和服饰的搭配装饰;相对猪皮坚厚的特点,可以用作手提袋的制作等,因此可以根据皮革的可塑性进行创新。

3.1.2根据皮革的可缝制性与粘合性创新皮革都是从动物身上获取的,不同的皮革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对不同的皮革加以缝制和粘合,不仅综合了不同的皮革优势,而且还创造了皮革产品新的设计造型。例如:制作皮包的过程中,对于需要装饰的地方可以选用比较柔软的皮革,像兔皮具有比较柔软的特性,可以制作成一些小巧的有创意的小饰品,通过缝制和粘合,用于皮包或是服饰制作中作为装饰品,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3.1.3根据皮革的质感模仿性创新皮革产品来自于天然材质,与人体接触不会产生危害和影响。近年来,皮革的处理技术变得更加先进,经过先进的技术加工,可以使得皮革面料变得和雪纺一样轻薄,由于皮革的材质特殊,所以经过相关的处理,既保留了皮革的特性,又可以充分利用皮革的质感模仿性去创新,利用皮革制作出其他类型的产品。

3.1.4根据皮革的天然纹路创新从自然中获取的皮革原料,本身都会形成不同的天然纹路,这也是给皮革的加工制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优势条件,皮革的天然纹路如果能够加以设计和利用———比如:可以利用天然纹路的方向性作出结构感很强、造型奇特的服装,也可以利用皮革天然纹路的色彩和独特的自然美作出很漂亮的印花———则会使得皮革产品更加接近自然,体现出皮革产品的自然美和特性。

3.1.5根据皮革的可雕刻性创新皮革的材质、厚度等方面的属性较好,就可以通过雕刻来更好的创新皮革品的艺术创作,比如:通过对皮革的可雕刻性去作画和制作服装设计的小装饰品,增加皮革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皮革产品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其表现形式,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所以,利用皮革的天然属性更好的去创新皮革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的实现皮革产业的发展。

3.2皮革的表现形式创新

3.2.1粘贴画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皮革艺术在粘贴画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粘贴画是一种纯艺术形式的创作,但是在材质的选择上却具有很大的包容性[2]。皮革的天然纹理和特性,使皮革在制作粘贴画的层面表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3.2.2雕刻彩画皮革材质来自于天然,它自身带有独特的天然纹理,所以将皮革的天然纹理加以广泛的利用,雕刻彩画,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对于雕刻绘彩,可以广泛的使用各种皮革材质,如:小牛皮、羊皮、狗皮、鱼皮等等,根据不同的纹理,发挥不同的雕刻技艺,实现皮革表现形式的创新。

3.2.3服装装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品的提升,人们对于服饰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果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在服饰中搭配天然皮革,不仅美观时尚,还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在兼顾皮革功能的同时,实现服装的装饰功能[3]。

3.3皮革艺术在当代服装中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皮革艺术已经很好地融入了服装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了皮革的优点和特性,设计师们也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方式,将皮革与服装很好的进行了设计,既兼顾了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又满足了人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皮革产品与服装设计是一种完美结合,皮革产品精美的装饰作用,改变了服装的设计理念,适应了现代人的消费理念,所以说,在皮革产品的创作思维中其表现形式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结束语

皮具艺术设计篇6

一、数字影像艺术舞台上的数字皮影动画实践——以《桃花源记》为例

数字皮影动画《桃花源记》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在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手段的数字皮影艺术,就其表现形式、造型设计、元素库模、空间安排及镜头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通过将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应用于皮影作品设计,用数字艺术接续传统文化,进而挖掘数字皮影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桃花源记》推出后所获得的各项大奖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数字皮影艺术所独有的文化魅力。可以说,这不仅是数字艺术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整合与重构的一次良好实践,更为发展中的皮影艺术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参考与借鉴。事实上,《桃花源记》在创作过程中因数字动画技术的融入所展现出的创新与突破是其后期备受推崇的关键所在。在表现形式方面,针对当前传统皮影艺术传承困境及操作复杂问题,《桃花源记》皮影动画在科学借鉴传统艺术操作原理及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动画技术的优势,便于创作者通过从数据库所提供的角色形象、局部或动作,进而配以剧情,并借助于三维效果展示,实现全新的数字皮影,为皮影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角色造型设计方面,《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在动画线条及传统的五原色调搭配下塑造出生动形象、夸张幽默且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甚至是其中的花草树木等环境元素,为使效果更为逼真,创作者运用painteffects的技术手法制作花草树木,进一步增强了画面整体层面的缤纷多彩;在元素库模方面,传统的皮影制作工序因极其繁复会给皮影表演者带来较高难度,《桃花源记》通过采用分解与组合、拼贴与摆放的方法,有效提升一次制作完成的数字素材的重复使用率,甚至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数码合成进而生成新的人物角色,便于皮影动画的批量操作和拍摄;在空间安排方面,《桃花源记》利用表演和绘画的语言及构成原理,运用数字动画设计平台操作皮影动画,根据表演需求按照三维视角合理化地安排空间。由此,《桃花源记》中所创作的人物角色是在空间与时间中展示动作与冲突,从而给予观众新奇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皮影表演艺术的自身魅力;在镜头运用方面,《桃花源记》有效借鉴了影视镜头语言,模拟实拍手法,镜头表现在为皮影动画创作者拓展创作空间的同时,也为欣赏者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实现了皮影动画表意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造诣。显然,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的制作技术助推新的舞台艺术的产生,通过汲取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构成要素,辅之以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工具,为传统文化艺术的接续和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空间。

二、数字动画设计助推皮影文化传承的理性展望

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同。如何为传统皮影开辟成功的生存之路,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数字动画作为动画制作界的一颗新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与影响。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的局限性,将技术引入设计领域,成为设计的重要工具。作为二维软件的平台,它有效地将二维事物和技术连在一起,跨越了由于技术落后所导致的文化断层。数字皮影动画正是这一个技术优点的鲜明体现。它在渊源上吸纳了传统以及各种艺术的构成要素后,逐渐形成了当代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质,《桃花源记》便是对上述艺术特质的最好阐释,既传承了历史经典,又融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思维。实践表明,充分利用以数字动画设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优势,可有效促进皮影文化的历史性传承,而传统皮影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继续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中去,为后人留下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而,这项工作所体现的意义和影响将是重要的、历史性的。

作者:周娜

皮具艺术设计篇7

[关键词]民间艺术皮影戏平面设计元素文化

一、中国皮影戏概述

1.陕西皮影戏书籍的市场状况

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主要包括剪纸艺术、皮影艺术、年画艺术、糖画艺术、黄杨木雕、瓷器制作、风筝制作、麦秆画、唐卡等内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一种对于生活艺术的深刻的智慧结晶。他们经过漫长的时光去精心细致地打磨,从而让在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方面的技艺不断精湛,让其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个性不断地增强和变化。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结了花鸟人物、色彩造型设计、故事情节以及音乐的表达于一体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以陕西皮影最为有名。皮影戏的表演唱腔形式与当地的百姓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从生活中去表现演变出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几种较为突出的腔调,如表现最为突出并且最早的有“老腔”以及后来的“时腔”等。也有陕北的碗碗腔和陕南的安康月调以及道情和八不景等形式,这些都是对于皮影戏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腔调。皮影戏依靠着本身的艺术个性和表现的趣味性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到今天,但是作为现今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也不能避免受到日新月异的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冲击,使皮影戏艺术处在一个不被人认同和被抛弃的境地,它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受到人们的质疑,使其一蹶不振。对于皮影戏的传承和延续问题我们怎样去认识以及如何让它适应时代的潮流继续生存下去并让人们去认可它们?本文将以皮影戏的书籍装帧设计为例,阐述皮影戏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制作过程等,让它与毕业设计作品相结合,以书籍装帧为载体,结合传统的书籍形式结合现代的书籍表现形式让内涵更加丰富,从而达到文化推广宣传的作用。

2.中国皮影戏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征

中国皮影戏作为一种适合老百姓的表现形式,自它形成以来,就在王臣将相、诸子百姓中流传。但是历史上对于皮影戏的记录非常少,只是通过民间的只言片语和少量的文献以及幸存的文物去勾勒出皮影戏的大致轮廓,让人备感遗憾。中国皮影戏艺术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它是一种人们通过皮制人偶去操作动作放在打有灯光的幕布上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和唱腔来表达剧情的一种戏曲表达形式。

3.中国皮影戏的现状与发展

因为受到封建文艺观念的影响,皮影戏这样的民间艺术被看作粗俗不堪的文化,是不让登在高堂之上的,也没有历史学家给它们留下一席之地,甚至连野史也对它不屑一顾。时间在不断流逝,社会在不断前进,人们的物质享受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让现在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不断减少,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甚至很多精湛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已经到了遗失和失传、后继无人的地步。中国皮影戏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继承好这个伟大的民间艺术,是尊重历史、珍惜先人的表现。对于皮影戏的现状我们应该深刻地反思,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把皮影戏融入科技、审美、艺术、历史之中让其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形象得到改变,让皮影戏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包含进历史的精髓里。让传统的皮影戏在具备新内容、新的模式的面容下去冲击这个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达到现如今社会的市场、文化、精神的需求,让皮影戏燃起光辉的火焰,让它在历史的长河里继续飘荡下去,流向远方。

二、中国皮影戏的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1.中国皮影戏书籍在版式上的表现

皮影戏书籍在版式上的表现在于开本的设定、版心的定位、书眉和页码的位置以及版面的排版方向。整体版式色调采用米黄色,配上右边红褐色竖条皮影戏条幅字样,在版式设计上表现得更加新颖,打破以往以及现在书籍设计的普遍版式,让其更加具有吸引力,层次感更加突出。

2.中国皮影戏书籍在字体设计上的表现

在字体设计中,采用迷你简黄草字体居多,其整体随性,没有过多的规矩感,表现的是活跃性。表现了皮影戏是一种活跃的民间艺术以及表达在未来希望活跃在人们生活中的期望,不同字体的运用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表达。

3.中国皮影戏书籍的造型设计表现

皮影戏的书籍造型设计运用了卷轴设计、旋风装、古代的阅读方式,现代的简体文字打印,让其轴册包含不同时期的内容,沾染上时光的尘埃,体现不同时期的思想,传达了历史中的智慧。文字、图形的排版设计造成的冲击加上造型的再设计让书籍整体更具有层次、节奏、视觉、历史的特点,能够冲击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的浮躁的心灵,让心灵重新镀上一层文化气息、大自然中的返璞归真和书卷气息,让人们在科技飞快发展的今天带上它们,让这个时代不脱离上个时代的智慧和精神,让读者在吸取文字教育时也吸收到时代的气息。卷轴书籍手工制作在这个科技时展的时代显得珍贵,中国皮影戏的文化历史底蕴使这本创意书籍历史和时代的结合更加有设计感和突出感。

三、中国皮影戏的书籍装帧设计

1.整体构思

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是民间文化中一个古老而又优秀的存在,从有史可论的历史算起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在今天却要面临失传而被人们所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笔者试图通过本次的毕业设计让新一代的人们对它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通过对皮影戏的书籍装帧设计,使其包含点、线、面以及历史、现代的元素,让其有一个全新的面容去迎接挑战,从而达到推广宣传皮影戏目的的同时重拾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整体构思大方向以古典包含现代并结合创新设计,书籍装帧采用卷轴、旋风装相结合去表现创新书籍,再加上灵活的排版和贴近主题的设计,以图文并茂以及场景再现的方式去尽情表现皮影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让人们多方面了解并调动心理情绪。整体色调把握在米黄的怀旧调里面,加入红褐、朱砂红、大红以及皮影本身多彩的颜色,让其表现出历史的怀旧感,感触人们的心灵。

2.书籍设计过程

(1)封面设计封面的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设计,元素采用皮影戏人物,色调上采用米黄色以表现皮影戏以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感和陈旧感,朱砂红的注入让内容更加有意义,就像新鲜的血液的注入。云纹元素的注入也寄托出笔者设计这本书时对其发展的未来期望,表现了希望皮影戏在未来可以获得重生,可以不断融合新鲜血液让生命力更加强大,让传统民间文化得到传承,不断在历史长河中延续。(2)扉页设计对于扉页的设计是在图上加以变换,用皮影人物的外轮廓剪影和皮影人物的组合对视形成画面,表现人们和皮影之间的对视,也好像对于我们心灵的质问。在其中加入印章添加历史感和内容,背景调统一在米黄调里面,使怀旧中不失色彩的渲染,与主题内容相呼应衔接,也是继封面之后再次吸引读者和引发思考的内容。(3)目录设计目录的设计在色调上与主题内容保持一致,文字排版整体都设计成竖排版并且从右向左排列,一级标题的字体和颜色都和内容不一样,起到突出作用,目录的排版采用波浪式排版,显示皮影戏历史发展中的起伏感,到如今的即将没落和无人继承的现象。最后加上皮影戏人物动作造型添加趣味性,让画面中添加一丝活跃性。(4)内页设计内页的设计中内容与主题直接联系,其内页要求比较多,如文字与图形、文字内容的排版与图片之间的关系,注重排版的细节是决定内页设计好坏的重要一点。内页设计中内容的排版方式依照目录排版走势,由右向左的方式排版,让内页与前面内容形成连接整体统一设计方式,文字与图片之间围绕式排版,空出有限的留白让内页不显得拥挤有透气感。在右侧有皮影戏竖条图形放置,贯穿整体,并且在装轴时都以它们为中心留出来,用这一个设计点排版让整体形成连接达到统一。

四、宣传推广设计

1.书签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设计就是书签设计,书签设计在书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阅读者在阅读书籍时的好帮手,书签设计可以对于书籍的整体起到烘托作用,让书籍内容增加不一样的内容。书签设计要把握设计时整体,要小巧精致,不能抢了书籍的风头,记住它只是起衬托作用。本文以三套系列的书签为例。第一套书签设计,是加入了书籍特点的设计,把皮影戏竖版设计改为横版设计,放在书签的设计顶部,色彩调性也用了书籍的色彩,让它们融为一体,表现出书签和书籍之间的联系。其中重点是插入了皮影戏人物的图片,让画面更加突出皮影戏这个主题设计,首尾呼应。也可以让书签形成一个有趣的装饰品,比如人物的收集,可以装裱在画框凸显出不一样的韵味。第二套书签设计,它色调上有稍微修改,色调饱和度偏低而让其亮度偏高,尺寸大小整体设计上偏向普通书签,插入的皮影戏图片破除了单一的人物图片而加入了不同的素材,如:植物花卉、人物各异造型等,并且在书签上还加入了穗的装饰,让它在装饰上融入一些特点而不显得那么单调。第三套书签设计,在造型上改变,采用竖幅形式设计,并且加入云纹寄托了希望和期盼。在顶部设计上剪切制作时沿着纹样外轮廓制作,让它造型上显得活跃些。在内容上,笔者改变了插入皮影戏图片去让画面富有内容的方式,用对联对语的方式作为它的内容,让书签表现的内容站在另外的角度去评价概念书籍设计以及皮影戏本身对于每一份故事的演绎和表达方式。例如,皮影戏素材道具是用三根竹竿去舞动的,皮影戏的制作材质是皮(牛皮),以及皮影戏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缩影和真实的写照等,皮影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2.海报设计

海报设计是一种用最少的钱去设计出可用的内容以达到设计主题所体现的精髓,所以在设计中要用最少的和最简洁的文字语言去表达出主题所达到宣传海报的效果。在设计海报时,采用拆分拼组的方式让海报版式创新,抛弃以前几乎都用一张海报表达宣传效果的方式,把海报分为次、主、次的排列方式去表现皮影文化,且其中的文字通过与皮影图片相结合,通过精致轮廓裁剪,让文字内部设计出来皮影戏的元素,让“皮影”两个字与皮影戏文化相结合,而不仅仅只是文字表面含义。笔者在设计海报时力图让它更直观地表达毕业设计的皮影戏主题内容,而且在色调上保持和主题一致采用米黄色调,让海报与主题相互呼应,呈现整体统一的格调和视觉冲击感。

3.明信片设计

明信片的设计上和第二套书签格调一样,采用亮度高的米黄调从而呼应主题,与整体一致,在摄入元素里还是采用皮影戏人物等素材,直观表达皮影戏的这个主题。版式排版表现活跃度高一点,让它体现趣味性。

4.折页设计

折页设计在本次毕业设计中占有次要地位,折页设计中笔者采用古代帝王处理国家事务时所阅读的奏折的形式,但抛弃以往奏折的小形象并且折页次数少的设计。在新的设计中,把折页的大小尺度变大,使它在合起来时如同一本书一样,这也是主题概念书籍之下的一个重要设计。在材质上选用特种牛皮纸制作内页,一张一张进行连接使它折页次数增多,选用特种牛皮纸为的是让它的内页禁得起反复折拉和内页厚度的要求,封面采用厚纸板附上牛皮纸制作,在内页内容上采用皮影戏素材实物设计加上设计背景使它们依次粘在折页里,在展示时可拉出两米多的长幅和摆放不同造型的方式,而收起来就仅仅只有正常一本近两厘米厚度的书籍样式,最后用深色绒的绳子系上。不管是页造型设计还是内页设计都保持与整体统一。

5.宣传册设计

宣传册设计主要表现相互之间的联系性和突出性。色调上用米黄调表现相互之间的统一性,在内部图形元素上一律选用书籍里所拥有的元素和海报所使用的元素,让宣传册不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让它也起到一个宣传作用,起到衔接海报和书籍的作用。其中在文字排版上采用与书籍一样的从右向左竖排版,版心位置保持在宣传册的中部规定位置,并且文字排版为显得活跃性和趣味性,用文字排版替换掉图形元素的下部图形,让图形元素与文字相结合,以体现不一样的设计感,增加整体视觉效果。

6.印章设计

皮具艺术设计篇8

〔关键词〕传统服饰工艺;现代箱包;传承创新

箱包如今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与装饰品,箱包设计企业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原创性、个性化的箱包需求,就必须加强箱包的创意设计理念。将镂空、拼贴、布塑和刺绣等传统服饰工艺融入到现代箱包创意设计中,符合传承、发展、科技的设计融合理念,通过塑、绣、结、折等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对服装手工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意识,也会赋予箱包更多的时代内涵。

1箱包的发展与历程

箱包是极具流行性和时间性的产品。箱包即为可以容纳物体的包裹的统称,在汉朝李冕的《贺西楼》里就有提到:“区区方寸间,容纳百器通。”这是对箱包最早的定义。箱包的历史发展不时地受到社会科技、新艺术观的影响,同时现代箱包也是极具个性与时代感的产品。对于现代人,包包不仅仅是一件饰品,一个容器,它装满了我们的生活、爱情和理想。同时人们对包袋产品的需求已经由注重使用价值、性价比转向注重产品的档次和品质、追求时尚性和个性化。现代箱包可分为手提包与“箱”。一是“手提包”偏属于工艺装饰品,更加侧重装饰,人们在选用的时候通常考虑其制作工艺、颜色的受欢迎程度及箱包材质等。在现代女权主义影响下,女性手提包逐渐成为功能性商品,并成为女性的象征物。二是“箱”称谓装物的大箱子,传统材质大多为木质或者皮革。比较典型的是“皮箱”,早期材质主要采用动物性皮革,如牛、羊、鳄鱼皮等,现代工业产品材质种类更加丰富,包括pU材料、塑料、仿制真皮等。自1920年起,箱包行业将世界箱包分为七个代表时期:炫耀的年代、极度的装饰、因应多元的工作场合的风格、新式样的出现、嬉皮风潮、设计师品牌、环保生态保育下的绿色营销。世界箱包中代表性的品牌有HemeRS、FenDi、pRaDa、LV等。在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脉络中,相比其他的服饰品,箱包的发展较为缓慢,缺乏代表性成品。直到近现代,在国外思想、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箱包逐渐成为中国人民重要的生活装饰品,箱包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传统布艺元素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应用

2.1镂空与现代箱包设计

传统镂空工艺包括剪花、切割、挖花等,能使表面纹样与底料产生通透对比、虚实相生、阴阳交错的效果。这种工艺常应用于剪纸、皮影、窗棂等不同材质的装饰上,在箱包设计别适合皮革、涂层、空气层等厚质面料。在现代箱包设计中,应用传统的中国纹样如龙凤图案、水纹、祥云、窗格纹等,或更增加浓郁的中国风特色(如图1)。最具代表性的镂空是中国民间剪纸,独具一格的东方意象色彩体系,造型不拘泥于对客观形象的模拟,围绕画面主体形象展开设计,具有可视传达的视觉语言:符号化,图式化,简洁,明快,喻意,显明易记。激光镂空、高温烧花、烫花等现代技术工艺的变革,对传统镂空工艺的纹样精细化和材料多样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2.2拼贴与现代箱包设计

拼贴艺术的特色在于“拼”,将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不同的各色类材质碎布拼接起来,创造出一种在秩序、肌理、色彩、针法等方面交织的特殊效果,如呈现出抽象动物、花卉造型等图案,体现简洁的机械美和纯朴的自然美。拼贴服饰工艺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起初大多以服饰、鞋子为主,比较突出的有水田衣、百衲衣和百家衣,其图样及色调搭配则依照宗教或民俗的需要制成。传统拼贴服饰工艺,比较突出的有水田衣、百衲衣和百家衣,具有色彩鲜明、质朴、多变的风格。在箱包设计中,充分利用箱包里料的色彩、质感差异拼贴、渐变色镶拼,使箱包内外层有空间感,最终实现突出的肌理效果,如鱼戏莲、太极、八卦等图形(如图2)。在箱包设计中,常用的拼贴艺术形式有色彩拼接、面料拼接、图案拼接和立体拼接。

2.3布塑与现代箱包设计

“布塑”是指以布材料为主的立体塑作。“民间布塑”题材多为祈福辟邪的吉祥内容,主要运用填、扎、缠、包、纳等技法将布、绸、绢、缎等面料塑形为立体造型,比如虎头帽、五毒马甲等,具有浓郁地域风情(如图3)。其中陕西延川布堆画,它以多层平贴、逐层叠加、层叠成体、体块结合来塑造虎、龙、抓髻娃娃等形象,将民间布塑、面塑的夸张手法和工艺和后现代软雕塑对空间、造型、体积夸张的设计理念融合。在现代箱包设计中,可借鉴民间布塑工艺如塑、雕、剪、贴等丰富手法,塑造动植物、人物等主题外形,通过填充太空棉、软塑管等不同材料,夸大造型张力,增强箱包外箱张力效果。

2.4刺绣与现代箱包设计

刺绣在不同时代都有强劲的生命力,而以“广绣、苏绣、湘绣、蜀绣”为代表的中国刺绣工艺充满东方风韵,将刺绣工艺与现代箱包设计相结合,更能彰显箱包的独特价值(如图4)。从国际大牌的不同系列皮包来看,刺绣已被用到现代箱包设计中,用以提升箱包的层次感,比如在皮革表面刺绣出单独的印花图案。但在具体的箱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刺绣的“细微”和箱包的“体块”,刺绣要注重箱包的实用性能。采用的刺绣线如新型丝线、毛线、麻线、金属丝、树脂等,要与箱包主体面料相呼应,绣迹纹样形成疏透对比。同时,新型环保材料如pp废料、pp编织布、环保纤维材料布等的广泛应用,促使现代化工艺与传统刺绣艺术元素的相统一,响应了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等社会理念,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传统布艺与现代箱包设计结合发展的思考

目前在我国箱包市场上,缺少主打品牌,更缺乏特色的箱包文化,这导致高端的箱包市场被国际品牌所占据,国产的箱包价格只相当于进口箱包的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严重制约了我国箱包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箱包的创意设计是箱包产业良好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合理运用传统民族艺术元素和服饰工艺,不仅能帮助箱包企业提高箱包的设计品位与格调,更能传承、创新中国传统优秀服饰文化,增强企业竞争的文化软实力。箱包设计从业者不应该过多着眼于对国际品牌的模仿和追逐,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箱包设计有机融合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环保、休闲的时尚潮流中,要大力开发传统工艺制作的日用手工箱包,因其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面料的材质优势和设计者的理念,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追捧。因此现代箱包设计要立足于产品目标群体的需求,设计出原创性、个性化的箱包产品.

参考文献

1.石厉丽.基于传统服饰工艺的布艺箱包创意设计[J].装饰,2015(4):78~79.

2.金灿灿,陈百祥.传统民族艺术元素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融合探讨[J].视觉,2016(11):138~139.

3.周怡,冯艺.“中国元素”与箱包设计[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7(60:57~66.

4.徐逸,董薇.拼布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丝绸,2011(5):40~44.

皮具艺术设计篇9

一、皮影戏音响的功能与作用

皮影戏音响的主要功能与作用,体现在制造皮影戏的音响效果方面。这又分成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称作“音响”,指运用口技技巧来模拟各种鸟兽声、战斗声、市场嘈杂声与叫卖声等,以达到反映生活场景的艺术效果。

另一种形式称作“音响效果”,指运用各种专用器材和工具,使用各种技法,模拟或再现各种动物、器物所发出的响声,例如风声、雨声、雷声、枪声、炮声、爆炸声、水流声、鸡鸣声、狗叫声、马嘶声、狮吼声、狼嚎声、开门声、关门声、脚步声、车轮声、汽笛声、马蹄声等等。

二、皮影戏音响的美化与创新

高科技的现代化,促进了皮影戏音响的创新与发展。皮影戏的音响,已起到了美化声音的新的巨大的艺术作用。

这种创新,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电子音响设备(如电子调音台、功放器、音箱、话筒等)得以实现的。它对皮影戏的所有声音(包括演员的唱腔、念白、音响效果等等),都起到了美化作用与外包装作用,同时对乐队搬走也起到了美化作用。因此有人说,音响师就是声音“美容师”。这种对声音的美化,体现在音色、音质、音量等声音的各个要素之中,可以说它是一个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皮影戏音响的创新,主要凸显在它的高科技含量上,可以认为,现代化的皮影戏音响,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

三、皮影戏音响的操作与调控

皮影戏音响的操作与调控,内容极为广泛,要求的水准也相当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的音响操作与调控。主要包括“音响”与“音响效果”操作的技术技巧。

(二)现代化的音响操作与调控。主要包括对现代化音响设备(传声器、调音台、功放器、混响延时数码处理器、限压器、均衡器、音箱、话筒及其他附属设备)的构造、性能、原理、使用等技术的掌控与对上述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故障排除、保养、维护、维修、调节、控制等操作技术与技巧等等。

由此可见,皮影戏音响的操作与调控,是一门多学科的大学问、大本事。

四、素质与能力

皮影戏音响的现代化、创新化、高科技化,要求皮影戏音响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与过硬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其一,要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当今世界,各种艺术的竞争,最终都体现在文化实力的竞争上。因为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艺术的智力支撑。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不可能有突出的艺术水平。皮影戏的音响师,首先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用文化意识打造皮影音响的艺术意蕴。

其二,要有全面的艺术素质。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而艺术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作为一名现代皮影戏音响师,必须广收博采,务求精通,做一名通才型的复合人才,才能融类旁通、厚积薄发,有所作为、有所创造。

皮具艺术设计篇10

印象派绘画代表大师

印象主义画家认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而产生的,在不同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受不同光的支配有各种不同色彩。例如,过去一般认为草是绿色的,但是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却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霞照射下看草,就成为红色或灰色。

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表现微妙的变化。根据画家的观察和情感抒发,不再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将光线和色彩进行研究,表现物体在一定的环境和时间下给人的视觉感受。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各种其它因素中抽象出来。

1.色彩观念的创新性

莫奈在此基础上追逐着“光”和“色彩”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的色彩在光照效果下的微妙变化。

2.强调人的印象的瞬间感受

色彩的情感艺术家都给予自己的作品以感情的表达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实的写实能力,也不在于丰富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于色彩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对情感的抒发。

3.自然色彩来源

正确而逼真地描绘大自然景物在瞬息间的各种变化如阳光在不同时刻和不同角度的照射所产生的光与色的不同效果,他要求绘画必须“当场完成”否则就难以确切地表达自然界那些丰富而微妙的变化。

4.不拘一格,充满活力

他的作品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莫奈在创作中,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统统抛弃,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从远处看,这些点和线就融为一体了。

5.画面中的意境美,印象派画家习惯通过色彩并置和视觉混合来创作物象。

精神文化价值

1.创造性思维

如果印象派没有发现大自然光色变化的原理,如果它没有创造出充满阳光与色彩的全新视觉样式,艺术史上就不会有它的地位。因此,它是尊重人的价值的艺术。那种以前人教条、规则来压抑人本性的艺术只能把艺术引向僵化的死路。

2.叛逆与执着

3.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4.当代人对印象派的文化传承

印象派绘画的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发挥

1.运用印象派对光与色的强调

法国著名奢侈品牌巴黎美爵matZopaRiS在产品设计时总会融入各种艺术流派的表现方式,创造出蕴含着艺术价值的产品,而印象派对色彩的强调十分符合奢侈品界的时尚理念,在即将开展的巴黎美爵六百年艺术典藏展中,我们将能欣赏到这些融入了印象派艺术的奢侈用品。茜茜皇后手拿包是巴黎美爵matZopaRiS皮具设计中追求印象派光影理念的一个代表,其光艳的鳄鱼皮质地是巴黎美爵matZopaRiS皮具产品的特色,而明媚大胆的用色更是巴黎美爵matZopaRiS印象派艺术的体现。巴黎美爵matZopaRiS的鳄鱼皮制品讲究皮质的自然光泽与纹路的整齐,众所周知优质的鳄鱼皮料会根据使用的年限越来越油润,皮质的光泽也会越来越自然,但又因为鳄鱼皮干硬的质地,一般技术很难保证鳄鱼皮纹路的完整,经常会出现干裂、皱皮等瑕疵现象。巴黎美爵matZopaRiS运用传承了数百年的皮质处理技术,将鳄鱼皮处理皮质细腻并富有光泽,因此,每一款巴黎美爵matZopaRiS的鳄鱼皮产品都纹路整齐连贯,光色润泽。将翡翠般油亮的绿色润染在皮质优良的鳄鱼皮上,经过熟练工人的手工缝制剪裁搭配玫瑰金质地的蕾丝状包边尽显奢华,因为融入了印象派对光与色的强调,巴黎美爵matZopaRiS茜茜皇后手拿包也更具有艺术内涵。

2.结合印象派的艺术理念

相对于皮具方面对光泽的追求,在珠宝的设计中,巴黎美爵matZopaRiS擅长运用宇宙的时空概念与印象派的艺术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无限艺术魅力的珠宝饰品。巴黎美爵matZopaRiS采用顶级无边镶嵌技术,选用绚丽多彩的高品质红、蓝宝石搭配钻石精工制作。特有的无边镶嵌工艺让红蓝宝石看起来浑然一体,格外璀璨,精湛的无边镶嵌工艺,充分展现了宝石之间的完美搭配与过渡,尽显珠宝的高贵典雅本质,出色的工艺与艺术的设计相结合最终成就了巴黎美爵matZopaRiS珠宝饰品在奢侈品界地位也因为其内涵的艺术性而更具有收藏价值。

总结

印象派画家大胆而又颠覆的使用色彩,给今后的设计语言,增添了更多的可能和谐、柔美、典雅等色彩搭配,已给后人留下了经典的范例。印象派具有前瞻性的开拓创新,对现代设计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设计理念、服饰、平面设计、服饰以及建筑色彩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作为具有超级时尚影响力的法国,对民族文化艺术不断传承创新,适应现代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需要,不断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产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