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宏观经济情况十篇宏观经济情况十篇

宏观经济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05

宏观经济情况篇1

内容摘要:本文从国家审计促进宏观政策到位角度出发,论述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的重要性,并以重庆市家电下乡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为例,剖析了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审计情况,最后为强化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提出了四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家审计宏观政策落实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底以来中央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创新审计思路,转变审计方式,将审计工作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的作用。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审计署陆续组织开展对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安排及建设情况、17个省市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及成效的跟踪调查。这些审计项目促进了中央及地方一揽子经济政策落实到位。但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尚未形成完整的审计理论及技术方法,实践经验还需提高,本文将以重庆市家电下乡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为例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就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专门监督,以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在目前经济艰难回升的过程中,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扶持和振兴政策,要检验这些政策的效果,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利于推行“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的新型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强化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有利于政府各部门依法执政。《宪法》和《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综合经济监督职能;《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审计机关对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科学执政,就是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科学执政既要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更要强化政策的落实到位。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强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因此,对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就是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民主执政,就是要健全人民民主等各项民主制度,丰富各种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本质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审计监督本身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动民主法治的手段,审计机关通过强化审计监督,认真履行职能,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使权力,使政府部门权力法制化、规范化;加强管理,使政府行为更加有效,特别是对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更加有效;促进政府行为公开透明,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二)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

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信息既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又是评判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基础。审计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信息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真正揭示被审计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唯一的专司经济监督的部门,相对于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而言,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是一种高层次的监督,通过自己的行为促进其他社会主体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形成良好国家治理,能防止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从大局出发,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虚报、瞒报数据,从而为政府政策调控和完善提供准确决策依据。

(三)能够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执行

政策执行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过程,各政策客体的行为是否符合调控要求,是宏观调控部门关注的焦点。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可以通过对国家财政资金流向的监督,及时发现哪些执行政策的行为偏离了宏观调控方向,以及对宏观调控目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依法通过审计处理程序要求被审计单位纠正偏离宏观调控的行为,来保证宏观政策的执行。

重庆市家电下乡专项资金审计情况

截至2010年8月底,重庆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53万台,金额52亿元,兑付家电下乡产品补贴资金6亿元。其中,1-8月,家电下乡产品销售30.43亿元,同比增长2.6倍,是上年全年的1.41倍。为了进一步了解重庆市家电下乡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局于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组织区县审计局对市家电(汽摩)下乡专项资金开展了审计调查。

(一)审计调查的主要做法

为了使审计调查效率提高,审计调查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市审计局行业处室成立了市家电下乡专项审计小组。审计调查前,专项审计小组多次走访市商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充分了解重庆市家电下乡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职责、补贴相关流程等,全面收集和认真学习各级相关文件,并取得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密钥,同时,还多次深入乡镇,走访基层销售网点、财政所和购买农户,了解购买、销售、补贴等情况,听取各方意见,为全面了解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工作方案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全面深入了解情况后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并确保一定比例的审计面,行业处室还通过整理下发全套文件和相关审计表格及问卷、开通行业审计论坛接受区县审计人员咨询等途径,帮助和督促区县审计小组抓住重点取得实效。据统计,两次审计调查共抽审4个市级部门、15家生产销售企业、172个区县部门、257个乡镇、693个销售网点、走访3480户农户,形成有效农户调查问卷2263份。

(二)审计调查具体情况及成果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两年多的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效果明显。主要产生了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拉动了农村消费,二是促进家电行业快速发展,三是改善了民生,四是有利于节能减排。但是,在每次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2009年审计调查发现,家电下乡销售网点设置、管理不完善;少数区县指定非粮食直补卡开户银行进行补贴申领,部分区县财政所上报补贴信息错误、个别金融机构滞留补贴资金,造成农户领取补贴时间推迟等问题。2010年发现2009年存在的绝大部分问题已得到纠正,但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国家为了便民将财政所直补改为经销网点垫付补贴,出现个别经销商利用虚假资料骗取补贴、部分经销商及网点虚报领取补贴、部分销售网点低开销售发票导致农户少领取补贴、部分经销商、区县交管部门、机动车检测机构及保险公司违规多收费,个别区县财政部门未及时支付补贴等问题。

两次审计调查成果主要表现为:审计机关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了移送相关部门审查处理、责成有关单位整改等处理措施,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还将农民提高各类补贴限价、扩大补贴对象范围等建议和对农户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主管部门,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使许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市家电办根据2009年、2010年审计调查结果和建议,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与销售企业行为、销售网点建设和宣传工作等相关的三个工作规范,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管做好我市家电(汽摩)下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加强了对市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销售网点管理,强化了补贴审核兑付和抽查工作,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两次审计共向区县公安部门、税务部门等移送案件线索10件,向市区县政府报送要情、信息37篇,多数得到了市区县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总之,这两次审计调查,大大促进了家电下乡政策落实到位。

重庆市家电下乡专项资金审计的启示

(一)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不同于常规审计,面临的是一系列新问题,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其特点,不断实践总结探讨。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的对象复杂,内容广泛,具体目标各异。审计对象主要包括:资金和资产。资金主要包括财政专项资金、相关税收等,资产包括财政投入形成的相关资产等,审计资金或资产的目标,主要以资金资产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率、使用效果为目标,摸清专项资金、资产的使用情况,掌握项目资金与资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通过揭露在项目计划安排、专项资金使用和成果综合利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完善体制,改进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和专项成果应用;管理。它主要通过相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或管理权的运用,揭露其相关管理问题,促进资源管理绩效水平的提高;制度和政策。通常并不是直接将其作为审计对象,它只是在审计发现的问题与其具有相关性时,才作为审计关注的对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上。在充分发挥以资金为主的传统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审计的重点应从资金入手,全面检查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检查评价资金使用效益,以及相关的政策落实绩效、计划规划执行绩效、建设项目环境绩效和民生绩效等。

(二)精心选择运用审计方法并多种审计方式并行

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在选择和运用审计方法时,要注意灵活性,应根据具体情况精心选择。首先,对于样本量大的对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多角度、多层次收集与审计调查相关的数据,充分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筛查和分析,把握住审计对象的总体特征,迅速锁定重点,大大增强审计的科学性。其次,针对不同项目应该设计不同审计方法。如补贴到个人的有关民生政策审计,要最大限度地掌握第一手资料,需要将检查帐簿资料和座谈讨论、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还可以采取明察与暗访两种办法,掌握与发现各类线索,详细了解各类具体政策的执行好坏。

(三)整合审计资源并注重组织整体协调

政策落实审计项目涉及的问题多、面广、部门多,首要任务是做好整体计划,其次,要有较强预见性,要多角度看问题。审计人员要关注各级政府制定、执行政策制度和筹集、分配、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要关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布局、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环节的政策执行情况,要关注企业执行国家资源政策法规情况和资金投入与使用效果,领导人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履行管理职责情况等许多方面,统筹安排和利用审计机关内部所有的审计资源。第三,要建立审计工作协调机构,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协调好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业务关系,上级审计机关要精心组织策划,相关工作方案做到全面、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合作审计工作制度、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工作信息通报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审计机关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使政策落实审计与部门监管形成合力。

(四)增强审计人员对新政策的获取与理解能力

经济政策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审计人员必须时刻关注各类经济政策的变动,主动收集新政策,认真分析,加强理解。同时,应树立“全局和全过程”观念和“审计关口前移”理念,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跟踪监督,充分发挥审计工作预警、预防和纠正的作用,不能局限于个体经济,而应重点关注宏观政策落实情况以及有关体制障碍、制度缺陷、管理漏洞等问题,注重反映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同时,关键要找出未能落实的原因,以便提出有效的办法和建议,真正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京津冀特派办课题组.政府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6(3)

宏观经济情况篇2

(一)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整体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总体管理和调控。是对整个复杂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全盘统筹安排和协调,其目标在于有效及时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建立起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具体分析上形成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摒弃“拿来主义”,鼓励自主创新,创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情况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领导干部;把握能力

[中图分类号]D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9-0056-04

同志曾在讲话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而正确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能力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转型的特殊时期,“十二五”开局已经两年,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分析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矛盾也仍然不少。从深层次和长远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呈现出一种常态化,并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清醒地认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妥善处理好长期累积和不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关系到能否巩固当前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趋势,关系到能否顺利为“十二五”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把握能力,积极引导经济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导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现已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资本所有者、中介组织人员以及民营经济、“三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新的经济利益主体大量出现。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各自有其独立利益,分别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对经济活动的预期等相互博弈、分散决策,从而增加了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初步建立阶段,经济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确立,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现实中存在一定“市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机制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正如同志讲话所言,市场经济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再次,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还没有完全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在当前各类问题叠加而致的“矛盾凸显期”,使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客观上增加了正确把握经济形势的难度。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劳务、资本、技术等流动更加迅速,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产业转移、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二、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有效途径

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助于经过经济发展实践检验相对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和各种有效分析工具,辩证认识经济运行的主客观现状和条件,致力全面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规律。

1.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理论基础。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目前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所依据的凯恩斯理论等更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务必熟知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题是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系列内容;对外开放的理论,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1]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应主动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该理论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这里所称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生产厂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生产厂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2]在干预经济的方式上,凯恩斯强调运用财政政策,而且主要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没落应运而生的,他的理论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为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已经历经30余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所导致的“短缺经济”仍然有其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鉴于此,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与调控充分借鉴凯恩斯经济理论,以其所主张的“逆经济风向行事”和“相机抉择”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行的“需求管理”的方式运用到中国经济的实践之中。应该说,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无论是通过直接增加需求还是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都使总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都没有被带动起来,总需求仍然不振。这主要因为凯恩斯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市场体制还不够成熟,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时,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主的西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必须充分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更好地利于我国宏观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原则。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被实践证明科学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科学通行的分析工具,遵循宏观与微观结合、总量与结构结合、现状与趋势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并用,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主要问题,丰富和深化对经济运行总体状况的认识,正确确定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重点和政策组合,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变化的维度。

要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宏观分析是把握宏观形势的基本依据,微观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础,没有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宏观分析无异于缘木求鱼。宏观分析,重点进行总量、结构、财政、金融分析;微观分析,重点考察企业行为:销售、利润、库存、订单、企业家信息(11项pmi指数),居民行为:收入、消费、储蓄、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要把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总量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最高层次,因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主线,总量分析主要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在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以结构变革为中心的新成长阶段,结构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构分析主要是分析各主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趋势分析,现状分析,主要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趋势分析,主要进行增量分析、边际变化分析、环比分析(趋势往往领先同比1-2个季度)、景气分析(先行指标分析)。要把国内经济放在国际环境大背景下去审视,重视国内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际分析主要分析国家经济和政策、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国际商品市场和价格、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汇率、利率、股市、资本流动等),在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时,必须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市场经济运行。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调控宏观经济。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出现“滞胀性”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的科学性在西方经济学界因此受到质疑,新自由主义逐渐开始盛行。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至今余波未平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的地位迅速动摇,西方经济学界“回到凯恩斯”的声音日益强大。尽管对于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系列矛盾,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在与时俱进,并先后出现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等多个流派,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超越或代替凯恩斯主义,而是与凯恩斯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上已证明其存在难以言说的种种弊端,可以称得上与其一脉相承的改良后的各种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也非促进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走向科学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一直关注与宏观经济分析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受制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的观念束缚,早期的研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舍弃了商品与货币流通、资本流通等,对马克思宏观经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就成为了必然。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学界开始普遍关注市场经济的流通关系,尤其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实证方法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过犹不及,在拓展研究视野、方法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严重倾向:有人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唯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并将之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甚至认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操作实践只能依赖于它,并发展到直接套用凯恩斯主义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并提出对策。而对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和发展置若罔闻,甚至将其完全抛弃。事实上,要实事求是地调控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必须抛掉对于凯恩斯主义的迷思。宏观经济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过一系列科学的宏观分析。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继承、研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显然是可行且不可缺失的。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与新的经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为主,博采凯恩斯主义等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众家之长,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三、提高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素质

1.加强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同样经济现象的分析,理论素养不同,分析水平就不同。提高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学习。要加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当下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举措的新的理论概括,又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和总结,尤其应该进一步深刻领会。要理解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了解价格、税率、利率、汇率等调控手段的特点,把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要加强学习掌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比如:现代产权制度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理论、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理论,了解资本流动、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特点。要加强学习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特别是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和工具,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2.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重视调查研究,加强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环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掌握了实情,才能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如果没能完全了解实际情况,甚至被虚假信息所蒙蔽,那就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和把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围绕大局,把握中心,确定调研方向,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在微观上抓住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实质,发现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社会、一个信息时代,处处留心皆信息。领导干部只要心细,随时随地注意掌握情况,都能为自己的调研找到准确、实在的第一手资料和有参考价值的情况。调查研究要调查了解和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好的坏的都要听,要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在掌握相关资料后,要认真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形成有质量、有深度的调研材料。领导干部工作忙,时间比较紧,动手写文章的时间可能不多,但也要抽时间多写调研文章。

3.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掌握实情,是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和前提,但要真正准确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各级领导干部还必须密切结合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审核、检验、分类、汇编等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入解剖经济现象之间、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抓取主要的、关键性的信息,努力从经济运行的现状中找出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表象中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切实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脉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之一。针对当前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创造条件,以增强领导干部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素质为重点,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升领导干部队伍服务发展能力。比如可以组织领导干部成员到知名高校进行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题培训,或者邀请高层次专家教授举办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专题讲座,通过从理论到实务的专题化学习,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对宏观经济形势、外向型经济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水平和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但是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比以往更加重视和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工作,为有效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求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1]张根海.美国金融危机的社会根源及凯恩斯主义的回归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12).

[2](美)曼昆.宏观经济学(6)[m].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2.

[3]邓小平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3.

[4]高新民:论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

宏观经济情况篇4

关键词:宏观压力测试;信用风险;mFD违约概率模型;CreditRisk+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04-06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01

一、引言

2008年爆发于美国波及世界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向国际银行业监管敲响了警钟。它暴露出各国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对此,G20伦敦峰会提出的“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成为了国际银行业关注的焦点。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金融风险从一个机构传递到多家机构,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多个市场,从而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极为脆弱的可能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突发性、传染性和外部性。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12月公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强调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核心内容的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体系监管体系由微观审慎监管为重心向宏观审慎监管为重心过渡是未来金融监管发展的趋势所在,这一变革将有助于银行业整体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防范金融危机。

宏观压力测试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这些方法能够评估异常但又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冲击下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预警工具[1]。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开始重视宏观压力测试,正在探索有效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加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是我国当务之急。我国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因此,本文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视角对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方法作一探索。

二、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框架设计

一般来说,银行业压力测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测试对象;二是设计压力测试的情景,包括风险类别的选择、冲击因子的选择、情景选择等模型参数的设置;三是设计风险指示器,将其作为估计测试对象对各种风险因子的脆弱性的载体,并对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四是评估测试对象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本文拟采用多个风险计量模型的组合探讨银行业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风险指示器采用经济资本这一变量。压力测试应分析宏观冲击因子的作用,故违约概率这一模型参数需要从两个层面考虑:一是仅由债务人财务指标决定的违约概率,本文称为原始违约概率;二是将原始违约概率与宏观冲击因子通过一定的模型进行拟合得到的违约概率,本文称为渗入宏观经济因子的违约概率。测试对象设定为整个银行业的信贷资产。

根据宏观压力测试的需要,本文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测算银行业信贷资产组合的原始违约概率,然后假设不同的宏观压力情景,采用mFD模型将宏观冲击因子与原始违约概率拟合测算出渗入宏观经济因子的违约概率,再采用CreditRisk+模型测算银行业信贷资产所应占用的经济资本,分析这些经济资本的变化所反映的银行业信贷资产风险特征,包括其中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将此压力测试结果作为银行业监管资本相机调整的依据。这一研究工作的关键在于:一是构造合适的宏观冲击因子;二是合理地整合上述三个模型,并正确处理相关参数的关系;三是论证该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压力测试对象的确定

考虑到本研究所需要的样本数量相当大,且样本应能够反映我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和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而商业银行信贷数据具有商业保密性,故将可获取的、公开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银行业相关数据的合理替代。这一合理替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本文重点在于提出一种合适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而不是直接将压力测试结果作为现实决策的依据。对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而言,因其有条件获得真实的银行业信贷数据,则无需作这一数据替代。本文中银行业宏观压力测试所采用的数据均取自锐思数据库,其中上市公司的分类标准取自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本文选取的上市公司样本分别属于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电力煤气业、信息技术业和综合类等六个行业,其数据总体上能反映我国工商类企业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为了便于在宏观层面分析银行业面临的整体信用风险,我们假设这些上市公司的总负债全部来自银行贷款,则经济资本计量中的银行业信用风险敞口就与这些上市公司总负债数据相对应,这些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就可以设定为银行业信贷资产的违约概率。在一定的宏观压力情景下,采用此违约概率和风险敞口数据就能测算出银行业信贷资产的违约损失分布曲线和经济资本。因这一压力测试采用的是各行业及各行业总和的数据,且测试过程将引入宏观冲击因子,故压力测试的结果涉及到了银行业整体层面的情况,其中含有一定的系统性风险要素,可作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相机调整的依据。当然,本文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验证本压力测试方法的合理性。

(二)宏观冲击因子的构造及压力测试的情景设计

本文拟运用mFD违约概率模型并将若干宏观冲击因子引入以求得压力测试所需的渗入宏观经济因子的违约概率。选取的宏观冲击因子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固定投资(Fi)增长率、房屋销售价格指数(pSi)、国房景气指数(Hpi)、贷款(L)增长率、银行贷款利率(R)(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存款增长率(S)、外贸依存度(FtD)、汇率(eX)(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间接标价法)、企业家信心指数(e)等11个指标,涵盖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其中GDp增长率、Cpi、Fi增长率代表了国家整个宏观层面的经济情况;pSi和Hpi代表了房地产行业相关情况;L、R和S代表了银行信贷相关情况;FtD和eX代表了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情况;e代表了对我国宏观经济层面的心理预期情况。

本文设计的压力测试情景是假设情景,压力测试是模拟性质的,是从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在2007年年底的时点去测试2008年各类信贷资产受到宏观因子冲击的情况,然后运用2008年的实际财务数据验证本压力测试是合理的,并通过不同行业的信贷资产风险特征判断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说明这一合理性的关键点在于采用渗入宏观冲击因子的违约概率所测出的违约损失分布曲线与采用2008年实际财务数据所测出的违约损失分布曲线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表明违约概率的测算并没有因宏观冲击因子的引入而影响其精度。根据2007年经济情况和当时对2008年经济情况的展望,将宏观压力测试的情景设定为强压、中压、弱压三种情况。

(三)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基本框架

现将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基本框架图示如下:

三、实证研究

(一)有序多分类Logistic方法测算原始违约概率

考虑到上市公司数据的基本特点,本文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测算原始违约概率。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是对logistic模型的改进,把二分类扩展到多分类。根据债务人的实际还款能力将其由低到高分类。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可以定义为:

其中,uj为相邻两类之间的分界点;?茁0为常数;?茁i为系数项;Zi为解释变量。该模型的p(y≤j)项通过式(2)估计出来:

计算出p(y≤j),则属于各个类别的概率表示为:

pj=p(y≤j)-p(y≤j-1)(3)

设各个类别的初始违约概率用向量?子=(?子1,?子2,?子3…?子n)表示,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估计出的原始违约概率为:

p=?子1p1+?子2p2+…+?子npn(4)

本文运用上述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计算上市公司的原始违约概率,相关假设如下:设上市公司的三种状态为正常、St、*St,取值分别为0、1、2,为Logistic模型中的三个类别。历史违约概率分别设为0.01、0.25、1[2]。本文选用上市公司的23个财务比率作为微观财务指标,包括:①每股指标(每股收益、每股营业收入、每股营业利润……)、②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③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④成长能力(每股收益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⑤营运能力(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⑥现金流量(销售现金比)、⑦资本结构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⑧收益质量指标(经营活动净收益、利润总额)。

(二)各行业的原始违约概率结果

本文利用1999―2007年的原始违约概率数据,通过建立宏观违约模型,求得渗入宏观冲击因子的违约概率。

(三)压力测试情景分析与宏观冲击因子

1.(mFD)宏观违约概率模型原理

宏观违约率模型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该模型由著名风险管理专家wilson,thomas.C.为麦肯锡(mckinsey&Co.)所开发,属于CreditportfolioView的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芬兰银行、英格兰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均采用此框架。该模型是基于Logistic函数来构建的。Logistic函数的一般函数形式如下式所示:

其中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由(5)式可知Y的取值范围是在0和1之间。

将违约概率经由Logistic函数转化后得到宏观综合指标Z,再将Z与宏观冲击因子变量进行拟合,就得到mFD基本模型式:

本文采用式(6)求得渗入宏观冲击因子的违约概率。

2.分行业的违约概率拟合结果

通过表2可以得到各行业宏观冲击因子与原始违约概率的拟合结果。表2的数据表明了各行业宏观冲击因子与违约概率变化的关系。(1)制造业。贷款增长率与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均会提高该行业的违约概率。由于我国制造业部分依赖于出口,随着外贸依存度的提高,该行业愈加景气,相应违约概率减少。国房景气指数越高说明房地产行业发展愈好,其带来的相关基建需求愈高,从而制造业越发景气,相应的违约概率也越小。(2)房地产业。贷款增长率、房屋价格指数越高,国房景气指数、外贸依存度越低,该行业违约概率越低。贷款增长率提高使房企贷款资金来源更为充沛,房屋价格指数越高表示整个行业更为景气,这都能降低该行业的违约概率。外贸依存度越高,外向型行业吸引更多的资源,从而降低其他非外向型行业(如房地产业)景气程度,而国房景气指数与房屋销售价格是不同性质的指标,其受很大因素影响,这两类指标越高,都会提高房地产行业的违约概率。(3)批发零售业。Cpi、固定投资越高,存款增长率、贷款利率、企业家信心指数越低,批发零售业违约概率越低。(4)电力煤气业。GDp增长率、Cpi、银行存款增加率越高,该行业相应违约概率越高。(5)信息技术业。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越高,使得景气的房地产市场吸引更多资源,从而造成信息技术业的违约概率升高。而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使得各行业相关的资金成本提高,所以行业的违约概率提高。(6)综合类。综合类上市公司外向型企业较多,外贸依存度越高则说明进出口繁荣,综合类行业违约概率也就越低。人民币汇率贬值能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有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口,使得综合类违约概率相应降低。

不同行业受到宏观因子影响的程度不同,正负效应不同,且敏感性存在差别,是否存在大面积波动的系统性风险,下面有必要分行业进行宏观压力测试。

4.不同压力情景下的各行业渗入宏观经济因子的违约概率

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在高通胀情形下运行,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度的宏观调控任务,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站在2007年年末时点上,有理由判断2008年宏观经济状况趋紧。本文模拟的压力测试将2008年宏观冲击情景设计分为弱压、中压和强压三个层次(见表3)。从弱压、中压至强压,基本保持平稳加压的程度。9个宏观冲击因子的弱压与强压指标在中压指标附近增减,并保持增减幅度基本一致。因外贸依存度和银行存款增加率这两个宏观冲击因子对于违约概率的影响在短期内正负效应不确定,也不是宏观压力情景的重点所在,因此将其数值设置为不变。

受到弱、中、强三种情况下的宏观冲击因子冲击后,各行业渗入宏观经济因子的违约概率出现一致的梯度变化规律,即满足弱压下的违约概率小于中压下的违约概率,而中压下的违约概率小于强压下的违约概率,但各行业违约概率变化幅度并非一致,这是由各行业自身特点决定的。

5.信用风险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变化

为便于综合和分析,有必要将以上六个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我们把这六个行业整合在一起,即统称为工商业,与这六个行业对应的信贷资产统称为工商类信贷资产。我们将这六个行业的相关数据整合后,将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渗入宏观经济因子的违约概率、信贷资产的违约损失率等参数输入CreditRisk+模型,并加权平均划分频带[2],得到2008年三种压力情景(强、中、弱)下的工商类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分布曲线和基于2008年实际财务数据所测出的违约损失分布曲线(见图3)。违约损失率参照《巴塞尔资本协议ii》规定的标准(初级法)设定为45%,期限设定为1年,风险敞口与上市公司总负债数据相对应。

如图3所示,2008年实际财务数据所测出的违约损失分布介于中压与强压情景下的损失分布之间,与中压情景下的损失分布相当接近。由于上述各类损失分布计算均建立在相同风险敞口和违约损失率基础上,其差异完全由违约概率决定,而违约概率的差别又取决于宏观压力情景中各冲击因子的取值,因此,图3结果恰好说明本宏观压力情景的设计和渗入宏观冲击因子违约概率的拟合结果基本符合2008年所发生的实际情形,且宏观中压情形与实际情形基本吻合。

因各行业数据整合后的压力测试无法说明风险是否具有在整个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风险特征,故有必要进行分行业的压力测试,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各行业存在相同的风险变化趋势和风险变化强度,则可判断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本文测算出2008年三种宏观压力情景(强、中、弱)下的各行业信贷资产经济资本以及2008年基于原始违约概率的各行业信贷资产经济资本(其中经济资本置信度设为99.9%)。通过对这些经济资本数据的分析,可以知道在这些宏观冲击因子的影响下,各行业风险积聚的程度和变化的趋势,从风险特征在各行业是否存在共性,是否存在大面积风险的积聚,以此从一定分析层面判别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将基于2008年实际财务数据测出的各行业信贷资产所占用的经济资本与不同宏观压力情景下测出的经济资本相比较,从表6可看出,批发业2008年基于实际财务数据的经济资本几乎与宏观强压下的经济资本相等,而制造业、电力业、信息技术业2008年基于实际财务数据的经济资本则分别与各自在宏观中压下的经济资本相当,房地产业、综合类2008年基于实际财务数据的经济资本与宏观弱压下经济资本相接近。不同行业的信贷资产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呈现出较大差异的变化,这表明,2008年宏观因子的实际变化并没有给所有行业信贷资产带来相同程度和相近程度的恶化,这从某种角度说明2008年我国银行业中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事实上当年银行业并未发生系统性风险,从而印证了本文所采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及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合理性。

四、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可行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对我国银行业风险进行预警。这一方法首先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测算原始违约概率,然后将宏观经济变量作为冲击因子引入mFD违约概率模型求得渗入宏观经济因子的违约概率,然后使用CreditRisk+模型测算经济资本以反映不同宏观压力情景下的信用风险变化。本文通过模拟压力测试的方式论证了这一方法,采用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银行业信贷资产数据的替代。论证是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比较充分地运用了相关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实际财务数据所测出的违约损失分布曲线介于中压与强压情景下渗入宏观冲击因子的违约概率所测出的违约损失分布曲线之间,且与中压情景下的损失分布曲线相当接近,这说明了宏观压力测试设计的中压情景与2008年宏观经济实际状况基本相符,从而印证了本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及其方法的合理性。另外,分行业的宏观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各行业信贷资产的经济资本没有呈现显著的相近比例大幅增加,表明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没有出现显著的系统性风险。事实也是如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能直接获得银行业的信贷数据,可采用其他违约模型测算原始违约概率。对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来说,这是容易做到的。

经济资本对应的是银行信贷资产的非预期损失,监管资本对应的也是银行信贷资产的非预期损失。从银行业的角度来说,本文提出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宏观压力情景下,银行业整体所要求的经济资本也在变化,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资本要求需要根据经济资本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将经济资本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1一种工具也正是本文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彭建刚.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2-6.

[2]彭建刚,张丽寒,刘波,屠海波.聚合信用风险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的方法论探讨[J].金融研究,2008(8):72-85.

thestudyonmacrostresstestsofcreditriskinbankingsystem

HUanGYan-lin1,DenGKe-xin1,penGJian-gang2

(1.CollegeofFinance&Statistics,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79,China;

2.FinancialmanagementResearchCenterof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79,China)

宏观经济情况篇5

随着国际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脚步开始迟缓,并且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变慢、经济泡沫出现、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瓶颈出现等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2011年的经济走向进行回顾,总结规律,并且对2012年的中国经济趋势进行预测。

一、2011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物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的物质类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变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2010年gdp发展变慢的影响;第二,由于外界环境和中国内部政策两方面影响,造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少了。同时国家内部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起到抵消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作用,因此,两者相互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减少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疲软期。

(二)投资的风险开始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物质类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同时出现了价格变化加剧、资源搭配不当、风险增加的局面。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出现了失误,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的状况、部分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行为,以及民间私人集资行为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暗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和经济扭曲程度加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情况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这一切的事实都在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所具有的惯性也在不断地进行强化。这样的后果,将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着眼于民生问题和种种社会问题。

二、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及展望

(一)风险不断增加的国际环境以及复苏中遇到的困难

在2012年的开春,传来了一系列的消息。欧洲债务危机开始爆发、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变慢、阿拉伯之春、华尔街散步……这些世界性的政治和经济骚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从2007年以来的这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些事实说明,美国的所谓的次贷危机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的,是充满曲折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远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加复杂。世界性经济的结构根源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变化充满了周期性和种种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2012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为我们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深层次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历经国家两年的大力调控之后,将在2012年迎来更大的更深度的调整。调整的方面将包括交易额、交易价格以及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而且,房地产的投资,消费等资金链,将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幅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所得到的房地产数据进行分析,虽然房地产在销售,储存,资金链,以及资产等指标上都出现了不断恶化的情况,但是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相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不断调整,2012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减少,价格下降,交易额度减少等状况。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对政府的政策是高度依赖的,并且在实际上,人们对房地产潜在的需求仍旧非常大,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发生崩溃性下降的情况,价格的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三)前低后扬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参数

2012年,推测中国gdp的发展速度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情况,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将导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稳定,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将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显著反弹的局面。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将会不断地加快,国家在支农项目上投入将会不断加大,因此供应资源将会显著地得到提升。

三、对宏观经济的总结与预测

2012年初期,宏观经济将继续延续2011年回落的态势,并且导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大幅度转向。宏观经济将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彻底反弹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成功避免第二次衰退的情况。估计2012年的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并且将呈现出不断变慢放缓的态势。因此,政府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制通货膨胀转变到稳定增长上来。并且中国在2012年经济政策的核心,应当包含防范金融变化过大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宏观经济情况篇6

[关键词]数学工具;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提升本科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2019xjyxm018、2019xjyxm025);

2017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项目“高等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ww6020000020)

[作者简介]贺俊(1965—),男,安徽淮南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内生增长理论;张钺(1994—),女,河南新乡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金融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0-0223-03[收稿日期]2019-10-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民众对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日益加强,同时,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成为一项较为迫切的要求。另外,隨着知识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当担负起培养具有现代化知识体系、创新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做出适当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教育和培养优秀人才。其中,作为高校最大的学生群体,本科生教育具有基础性、必要性的地位,设计合理有效的本科生课程教育体系,对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以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了宏观经济中常见的问题如经济波动及与此关联的就业、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关联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都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对于各种经济变量,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一个变量的变动会在多大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另外的变量,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因此,宏观经济学囊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变化、发现经济规律,最终用经济结论指导现实社会,宏观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宏观经济构架主要借鉴西方的宏观经济体系,虽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但更为适用的宏观经济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更多未来学者的努力。宏观经济学不仅限于经济学的范畴,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包括了金融学、管理学、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知识对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

与此同时,我国的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就课程设置来说,掌握一定的数理知识和推导能力是学好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通常与高等数学、统计学等课程同一学期开课,因此,现有的课程设置可能导致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完善,难以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理解知识点。就使用教材来讲,目前本科生课程中采用的教材多为高鸿业(人大版本)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1],教材内容偏重于知识点的理论阐述和举例说明,辅以图表说明,较少涉及到数学推导和证明。相较与此,龚六堂[2]和胡适耕、吴付科[3]等作者的高等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学生只有在掌握相应的数理功底和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而宏观经济学作为高等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期准备,中间不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本科生如果学完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后再接触高等宏观经济学,数理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吃力感。因此,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应适当加入数理内容,引导本科生运用数学工具发现经济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加强本科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为未来学习高等宏观经济学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4]。

本文以宏观经济学教材中Lm曲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例,通过阐述图形分析的缺陷,并列举借助数学工具帮助解决经济问题的优势,说明将数学工具引入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针对我国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宏观经济学教材案例分析

货币政策属于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经济体的行为,其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的效果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其大小受到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投资等于储蓄)和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等于供给)的斜率影响。

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关于货币政策效果的Lm图形分析部分,教材指出,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差。由图1可知,iS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从L时,Lm曲线较平坦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而Lm曲线较陡峭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

其原因是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强。上述表述可总结为: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弱,实际上,这样的结论不够严谨。

根据Lm曲线的表达和h的取值对斜率的作用方向相反,因此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也相反。具体而言,当k不变时,h减小,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当h不变时,k减小,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因此,教材上的表述严格意义上是指第一种情况,即“当k不变时,h减小,Lm曲线越陡,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原表述缺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即“k一定时”。

从另一个角度看,Lm曲线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可以从数学上得到证明。观察货币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是从数理角度出发,对经济等式经过一系列数学推导得出的结果。首先得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α+(1-β)y=e-dr+g(1)

及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ky-hr=m(2)

分别在控制实际货币供给量m和政府支出g的情况下对两式进行微分,化简得到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根据货币政策乘数:

可知k和h的取值对乘数的作用方向相同,因此在k(h)取值一定的情况下,h(k)的减小将引起货币政策乘数增加,表明此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强,与实际分析的两种情况相符。另外,借助货币政策乘数,也可以直观看出凯恩斯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龚六堂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也提及针对复杂的经济问题,应善于利用数学工具予以解决。例如,同样在分析给定价格水平下决定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时,通过求解iS-Lm曲线隐含的消费—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得到均衡时的产出和利率水平。引入微分方程:

其中式(6)等号后第一项为Jacobi矩阵。然后进行Laplace变换并通过Cramer法则得到:

实际上,在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可能需要从数十个等式中得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此时构建Jacobi矩阵使用Cramer方法给予解决相当高效,因此,借助数学工具解决经济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对于数学工具,单纯利用图像来分析经济问题可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不仅难以将问题解释清楚,在遇到三维或多维问题(变量)时更是难以通过图像表达,因此借助数学工具是较为明智的[5]。

从Lm曲线与货币政策效果的例子可知,相较于图像表达和分析,数学公式推导的过程更有逻辑性,结论更加严密。因此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把数学工具引入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

三、优化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育的建议

1.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针对主要参考教材中的欠缺部分,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应对课程内容做出适当的更新和改进,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经济规律时,除了理论阐述之外,可以引入数学工具,使用数学方法给予相应的证明和分析。通过这种改进,可以促使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也使教材相關内容的结论更加严密和具有逻辑性。

宏观经济情况篇7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取向;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取向的分析较为重要,相关部门必须要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与发达国家面对的经济情况,科学面对各类重大挑战,并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提升其政策取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我国物价水平下降,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还是呈现较高的位置,投资与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并且经济结构在逐渐改善。在全球进口率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出口比例有所减少。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开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我国宏观经济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2015年的时候,我国GDp有所增长,约为9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了10%左右,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提升,从总体上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处于正常的位置,经济增长情况较为稳定,可以有效提升国内的经济效益。

第二,目前,我国在物价方面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在Cpi方面的增长速度较慢,无法加快其增长速度,难以优化其发展体系,甚至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无法增强Cpi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全运会期间,我国能源价格与商品的价格开始下降,国家在对ppi进行统计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在大幅度上升,这就导致我国Cpi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拐点问题。在城乡商品销售的过程中,商品的价格指数呈现直线发展趋势,多数商品都处于价格不变的范围内,或是在小范围内商品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1]。例如:服装商品与娱乐文化设施商品等,在实际销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燃料商品价格有所上升,相关部门如果不能科学应对能源原材料价格的相关问题,将会影响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正确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不能提升Cpi,将会导致整体提价情况受到严重影响[2]。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要点

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之下,财政部门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取向分析,并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实H情况,全面开展各类工作,确保自身的正确取向。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点:

第一,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之下,经济状态与发展趋势较为明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因此,财政部门要将预防经济危机干扰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最为重要的就是规避房地产行业风险,改善房地产产品结构,使其可以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首先,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全面分析次贷危机,并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处理各类问题。其次,财政部门必须要科学调整房地产商业结构,并对各类敏感时期进行分析,一旦出现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的问题,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在保证房地产贷款政策的情况下,降低房地产的价格。在此期间,不可以利用挤压房价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规避房地产房价泡沫的问题[3]。

第二,财政部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宏观经济情况,保证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分析市场内部需求,并对外来风险进行抵制,满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改善。同时,财政部门还要明确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积极建设教育体系、医疗体系、养老体系等,保证可以深入落实政府部门相关补贴。尤其是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体,必须要予以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居民的发展而言,需要控制其多方面收入,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鼓励我国东部的各类企业向着西部的方向发展,并针对转移与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吸引更多企业开展转移等活动,在提升企业积极性的情况下,优化西部的经济结构,促进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4]。

三、制定长期的规划目标

财政部门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根据我国宏观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特点与规律,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革,除了要保证完成短期目标之外,还要制定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明确财政政策取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保证可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逐渐提升其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财政部门政策取向明确中,必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对实体经济进行管理,避免出现中小型企业经济断裂或是破产的现象。同时,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中小型企业财政扶持项目,对自身的财政政策进行改革,利用新方式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长远进步。

第二,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科学管理个人所得税项目,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革,在保证社会公平性的情况下,缩小个人贫富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正确发展。在对个人所得税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财政部门必须要对其免征额度进行分析,明确财政标准,保证可以根据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需求,对其进行全面的优化处理,规避各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我国财政部门在明确政策取向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改革国有资产的产权,维护国家资产权益,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并针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需求,对产权进行管理,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类管理工作。

四、结语

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财政部门必须要正确分析各类财政取向问题,并根据现代经济发展情况科学改革财政政策,保证可以促进其正确发展,提升财政部门的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郑炜.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取向[J].商,2014(7):162-162.

[2]祝宝良.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J].前线,2016(3):35-38.

宏观经济情况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传承;刍议

目前,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格局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势头下,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如何适应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就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就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管理理念上的改变。

宏观经济管理是基于宏观经济学的管理理念,目前,世界上有多种分支和流派的宏观经济学。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学管理理念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并不断的发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继承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传承

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的目标是指通过运用宏观手段的调控和管理,让经济在预期的目标内运行。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的目标对管理内容、工作重点、经济运行方向等方面都起着重大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受到经济发展的方向、市场经济体质等方面的限制,比如,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过热时期,宏观经济目标就是针对性的控制经济过热,避免出现不良问题;当经济增长速度较慢,且经济较为疲软时期,宏观经济目标就采取措施刺激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宏观经济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总态势来决定,而且还要做出不断的调整。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为了发展经济,更好的保障民生,保持经济的平衡,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一直是比较稳健的。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凡是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期,都表现出了经济总量失衡的现象。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人民的购买力增强,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就在于确保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与平衡。

我国宏观经济目标的管理为我国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不管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还是在经济出现低迷时期,我国经济能否良好运行都依赖于宏观经济管理,只有充分发挥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协调经济总量的功能,才能确保保障民生。今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的仍然要坚定不移的继承原有的优秀经验,并进行不断的开拓和创新。

二、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传承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掌管经济权利的政府部分或机构,这些部门依靠优秀的智囊团和经济学家,对经济的运行和走向有着比较敏感的把握力度。因此,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必须要继承宏观经济的这些主体。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要在继承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基本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是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改革,改革经济部门的管理职能,确定机构的大小和规模,提高经济决策水平。在宏观经济管理的思想下,坚持政企分开,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减少经济部门,多增加服务部门等方式。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从整体上把握经济运行的走向,开展实事求是的调研活动,避免任何形式的形式主义,通过调研取得经济发展的真实资料,以便于更好的起到调控经济管理的目标。

二是在继承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个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宏观经济管理部分,又不乏是优秀的经济学家,对经济的走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管理部分可以重用优秀经济管理人员,而辞退表现不优秀的人员。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要切实把科学与经验密切区分,不要因为个别管理人员的先进经验而忽略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一切决策都要在充分掌握各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三是要继承提高全体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素质的理念。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全体管理人员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素质较高就会决策正确,反之就会影响着决策,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提高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综合素质就显的至关重要。比如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人员把握经济运行态势能力、分析市场变化的能力、提出问题对策的能力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可以大力引进高学历的专门性人才,并把优秀人才下放到基层进行锻炼,使得他们了解基层的情况,为储备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继承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我国做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必须要继承并发展宏观经济必须要做做到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主要是在经济出现波动时表现出来的,通过政府的干预,采取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促使经济走上正轨,以便更好的保证民生。实际上这一做法仍然值得继承和发展。

在继承方面。我国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理念首先要继承管理手段,比如通过行政法、经济法、运行法等各方面的法律手段进行调控。另外,还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比如可以运用软件的方法进行宏观管理,以前我国的宏观管理方式都是人工统计,而各种软件的问世可以带来数据统计、资料整理和分析等方面的便捷。再如,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局势,我国只有更加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才能更好的为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保驾护航。以上所谈之处,我国已经运行到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去了,在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

在发展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宏观经济的手段也应该有所进步,比如互联网、微博等信息交流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比如,我国可以建立电子政府、网上政府等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全国人民的经济需求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加大网络人员的培训,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我国继承原有的优秀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只要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才是调控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作者单位:中共北镇市委党校)

宏观经济情况篇9

 

1、景气的概念

 

景气,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所谓景气,则是指经济繁荣、兴旺、上升;所谓不景气,则是指经济萧条、衰退、下降。

 

景气状况,是指工业经济运行所处的景气或不景气状态,即指经济繁荣、兴旺、上升的程度,或经济萧条、衰退、下降的程度。

 

2、企业景气调查的概念

 

企业景气调查(BusinessSurvey),也称为经济周期调查或短期经济观测调查,它是以企业家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期收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现状的定性判断、及对未来经济景气状况变动预期的一种统计调查。也就是调查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作出的定性判断和预期。

 

3、企业景气调查方法

 

企业景气调查方法,是指企业景气调查与景气分析方法的概括和综合,它是通过企业景气调查定期取得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作出的定性判断和预期,以此编制景气指数,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而预测经济发展变动趋势。

 

4、企业景气调查的内容

 

(i)对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判断和预期

 

(2)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

 

(3)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问题判断

 

(4)企业家的建议和要求

 

5、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对象

 

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对象就是企业家,即应为有决策权的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这是因为:

 

第一,企业家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各环节的详细情况,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

 

第二,企业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和变化,能够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

 

第三,企业家了解和清楚市场需求,可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预期,以对企业生产经营作出正确决策;

 

第四,企业家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正确判断。

 

6、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频率

 

通常情况下,调查频率应以月度或季度调查为宜。这是因为:

 

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较快,因而,这就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定位和企业发展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说,以月度或季度调查是满足企业定位与发展的要求。

 

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各级政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以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

 

第三,企业家对月度或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较为准确可靠。

 

第四,满足进行景气循环研究的需要。

 

二、企业景气调查的科学性和特点

 

1、企业景气调查的科学性

 

(1)基于经济现象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反映

 

在决定经济现象的诸因素中,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效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景气调查正是从收集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定性判断、对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变化的定性预期人手,经过科学地加工、整理,以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预期未来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

 

(2)描述经济活动的状态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客观的,是经常存在的。企业景气调查从经济活动的变化特征出发,把经济活动的状态抽象地概括为:“上升、不变、下降”,利用企业家对当前及未来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定性判断、定性预期。

 

(3)定性指标定量化

 

企业景气调查虽然是定性调查,即将经济活动的状态定性的概括为“上升、不变、下降”。然后,将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方法把企业家对当前、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发展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变化的定性预期进行定量化,即通过对定性问题出现的频率进行计算、分析、比较,以达到用数量来判断和预期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的目的。

 

2、企业景气调查的特点

 

(1)定性判断

 

定性判断,是企业景气调查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传统的统计调查所没有的。

 

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之一,是定期收集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观定性判断结果。它是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定性判断的选择题目,由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作出“上升、不变、下降”的这种主观定性判断。取得这些主观定性判断结果后,经过数学的方法将其定量化,以达到判断当前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之目的。

 

(2)前瞻性

 

前瞻性,是企业景气调查的突出特点之二,也是传统的统计调查所没有的。

 

以问卷的形式,由企业家主观定性预期选择。然后,利用数学方法将其定量化,来确定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变化的趋势及程度。显然具有前瞻性。

 

(3)非强制性

 

非强制性是企业景气调查的突出特点之三,也是与传统的统计调查所不同的。

 

为了确保取得企业家对当前、对未来的正确定性预期,就必须与企业家加强感情交流,使企业家真正了解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使之成为其自觉的行动。否则,其结果必然难以得到正确的定性判断和预期结果,影响企业景气调查的质量,降低企业景气调查结果的可信程度,失去了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和作用。

 

(4)直接调查

 

直接调查,是与传统的统计调查所不同的。

 

为了确保企业景气调查的质量和调查资料的及时、准确。通常,企业景气调查采取通过企业家的这种直接调查形式,来收集企业家对当前、未来的定性预期结果。

 

3、企业景气调查与常规统计的区别

 

(1)调查对象不同

 

常规统计的调查对象一般是企业的统计、会计人员,由他们来完成对企业进行的统计调查任务;而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对象则是有决策权的企业生产经营组织者和策划者。

 

(2)收集的信息的性质不同

 

常规统计调查所收集的信息是已经发生过的信息。不论所收集的主营业务收入、产品产量等生产指标,还是生产经营利润等效益指标,均为已经发生过的信息;而企业景气调查所收集的信息是现在正在发生的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信息。

 

因此,企业景气调查收集的信息,是现在时和将来时的信息。

 

三、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和作用

 

1、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

 

(1)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经济预期,对正确把握经济运行的走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进行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查,以取得企业家对当前、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变化的正确定性预期,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进行短期经济预测

 

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预测的方法、掌握和占有的资料。进行企业景气调查就是以其调查内容的丰富,保证其资料的系统性;以其调查频率,保证其资料的连续性;以其调查对象,保证其资料的权威性;以其经济

 

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直接见面,保证其资料的客观性;以其定性的判断和预期,保证其资料的超前性。从而,企业景气调查资料是进行短期经济预测的最好资料。

 

(3)研究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企业景气调查取得企业家对当前、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变化的正确定性预期,以正确判断和预期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为适时制定各种经济政策、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措施,降低经济波动的频率、减弱经济波动的幅度服务。

 

(4)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和法人实体。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必须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发展变化、了解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了解市场及其需求,以正确的确定本企业所处的具体位置和状态等。企业景气调查就是为企业提供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提供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变化,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确定投资方向等服务。

 

2、企业景气调查的作用

 

(1)描述现状及未来

 

根据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定性判断及预期结果,及时、准确地描述和反映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及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2)决策参考

 

根据企业家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的定性预期,描述经济运行的趋势和特点,这既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济决策、引导企业生产和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

 

(3)经济研究

 

进行企业景气调查,编制景气指数,用以研究和预测经济周期及经济周期的频率、研究和预测经济波动和经济波动的幅度,以及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适时调整经济周期,降低经济波动的幅度。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4)预测未来

 

运用企业景气调查资料,建立景气预测模型,用以进行经济预测和景气预测。包括确定当前经济及未来经济在经济周期中的位置、经济波动的幅度等。

 

四、景气指数的概念和数值表示方式

 

1、景气指数的概念

 

景气指数(BusinessSurveyindex),又称为景气度,它是对企业景气调查所得到的企业家关于经济运行景气状况的定性判断和预期的定量描述,用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景气状况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在抽象掉企业规模、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企业人数等企业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且又不考虑加权等特殊状态下,景气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插图~~~

 

显然,景气指数的数值区间为[1,-1]。

 

2、景气指数的经济意义

 

第一,当1≥景气指数>0时,表明企业家判断经济运行在景气区间内;当景气指数=0时,表明企业家判断经济运行在景气区间与不景气区间的结合部;当0>景气指数≥-1时,表明企业家判断经济运行在不景气区间内;

 

第二,当景气指数上升时,表明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上升或得到改善,经济运行向好的方向发展:当景气指数不变时,表明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不变或基本不变,经济运行处于不变的状态;当景气指数下降时,表明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下降或转为恶化,经济运行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3、景气指数的数值表示形式

 

(1)以纯小数表示:在此表示形式下,景气指数的数值范围为[1,-1],0为临界值;

 

(2)以百分数[100%,-100%]或[100,-100]表示,0为临界值;

 

(3)以正数表示:景气指数的数值范围为[200,0],100为临界值。

宏观经济情况篇10

在2005年,“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势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改善。由于我们坚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宏观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宏观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5年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较高经济增长、较低价格上涨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理想的发展阶段,也为我们在2006年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经济的较大波动。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这些关于宏观调控实践经验在理论上的升华,为我们在2006年以及整个“十一五”期间继续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理论依据。

在新的一年中,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隐患。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某些部门出现了生产能力的过剩现象

由于前些年某些部门的投资盲目扩张,目前逐步形成了超出有效需求的新增生产能力,出现了生产能力的过剩现象,进而导致了这些部门生产增速减缓,效益下降,产品的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日渐突出。数据显示,钢材、铝材、水泥等前几年投资过度扩张的部门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价格下降的现象。煤炭近来也出现了过剩和价格下跌的情况,不同品种价格下跌了10%至20%。电力供求缺口逐渐缩小,估计2006年电力供求可达到基本平衡,2007年会出现过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信号,但是仍有大量项目在建,会在今后几年形成更大规模的产能。目前钢铁部门在建项目产能是目前产能的50%;发电在建项目能力是目前产能的1.13倍。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在2007年以后出现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加剧,负面影响值得注意

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上升,2005年前10个月外贸顺差已经超过800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增速的差距十分明显。这一状况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外贸顺差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需减弱的问题。据粗略计算,2005年上半年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29%,全年此项贡献率会超过30%,国内经济增长依赖外需的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意味着经济增长风险的提高。其次,在全球贸易量增长不足10%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超过30%,势必引起各种贸易摩擦数量和数额的上升。据统计,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保立案调查大量上升,几乎为世界之最。此势态持续下去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再次,我国的外贸顺差过于集中在若干大国和地区,使摩擦的性质更显严重,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外贸活跃对于促进国内经济活跃会起到积极作用,问题是在外贸活跃的同时,如何做好外贸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外贸的积极作用,把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下去。

农民增收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近两年在中央各项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作用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有了明显加快。但是2005年以来,农民进一步增加收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一方面以粮食为龙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小幅下降,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下降。2005年8月份小麦价格环比增长1.5%,同比下降3%,大豆环比下降0.63%,同比下降14%。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明显上涨。2005年以来,化肥价格延续2004年上涨的走势,国产尿素价格上涨13%、磷肥上涨19.7%,复合肥上涨24%,农膜、柴油等价格涨幅在14%―24%之间,据测算,由于化肥价格上涨使农民粮食每亩多增加成本20―30元。粮食价格的下降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不仅影响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虽然,减免农业税、发放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性增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支撑农民持续性增收的亮点不多。此外,农村市场价格涨幅较城市市场要高,也不利于农村消费的扩大。2005年国内粮食产量仍然低于国内粮食消费量,在此情况下出现的粮价下跌,是需要我们从政策力度和效应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的。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诸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发展问题仍然突出等,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少,亟待转变和克服。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或进一步减缓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我们在2006年中必须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一项既十分重要又艰巨繁重的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二是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三是要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适度微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