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十篇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十篇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33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1

安省高中课程(包括计算机课)设置的理念

“致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职业规划”是安省高中教育课程设置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教育部门将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未来的可能选择,有的学生可能选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学生可能进入学院学习专业技术,也有人会直接踏上工作岗位。无论是哪种选择,安省都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符合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规划和课程选择指导,并为高中学生开足各类课程。这一理念贯彻到中学计算机教育中具体体现为:为将要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提前选修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为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提供其职业所需应用软件课程,“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课程”成为安省计算机教育的一条原则。

1.普通课程设置

在加拿大高中9~10年级的课程以公共课居多,开设的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11~12年级课程被称为定向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学生发展需要而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例如,中学iB课程或ap课程的设置,是为高中11、12年级学生设置的大学预科课程,允许学生在高中时期提前选修大学水平的课程,为学生进入大学或学院学习并取得国际学士学位证书做准备。而木工、摄像与编辑、烹饪等课程,是为需要进入职场的学生准备的。

2.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计算机技能的学习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也秉承这样一个理念:学生未来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其具有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例如,选修商业的学生在商业课中将结合办公软件office进行学习,这样商业课上进行的价格统计、文档制作、演示展示都可以用到了;选修通信技术这门课的学生,要兼顾学习网络知识以辅助其专业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渗透autoCaD软件的操作学习,在这些非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充分体现计算机学科的工具性。

3.选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

如果未来致力于向计算机专业进修或进入计算机职场的学生,才能够真正选修“计算机学习”这门课程。此类学生就不仅仅要求使用常用应用软件了,而要学习系列计算机专业课,所学课程堪比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例如,各种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字逻辑、矩阵等大学专业设置的课程,这一类知识通常是为以后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设计的。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团队,根据孩子未来的需要而进行选课指导,介入学生人生规划,真正考虑学生未来发展、职业生涯而制订选修课计划。

安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

1.加拿大高中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

近距离观摩体验了加拿大的基础教育,其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高中课程中与计算机有关的分为两类,包括“广域基础技术”和“计算机学习”两大部分。“广域基础技术”包括通讯、建筑、设计、旅游、制造、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需要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学习,诸如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将被融合到相应课程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学习”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两项内容,相对来说,学习内容更偏重于专业性,为以后继续学习计算机专业或从事相关职业学生而开设。

2.计算机课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安省高中拿到毕业文凭需要修满30学分,其中18分必修和12分选修,必修学分设置如下表。

仔细观察上表,18学分的必修中,计算机只占到1学分,就这一点来讲计算机学科在必修课程中似乎并不处在一个重要位置。通过安省教育部门人员介绍,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许多非计算机学科的必修科目学习中需要用到计算机,没有相应软件应用水平是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也必然修不到这些课的学分。因此相应课程的教师会将计算机技能融合到自己学科中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由此可见即使在必修课程中计算机没有被列为独立一门课,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应用范围还是相当广的。12门选修学分课程包括会计、经济学、市场营销、商业、电子学、电脑、视觉艺术等,这里的电脑课就是为以后有意向从事与计算机有关工作或进入大学院校进一步深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准备的,开设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和专业性。

3.课程开设具体案例

以HarbordCollegiateinstitute这所中学的计算机课程开设为例,9年级开设的技术课程包括木工、电子电路、摄像与编辑课、Java编程等四项内容。高年级开始有计算机选修课:十年级有编程与机器人;11年级有组装电脑与传感器;12年级的编程采用混合式教学,一部分内容网上自学,另一部分内容课堂教学,程序语言有VB和Java,学生们自己编写程序,测试通过后,可以装到街机上供人们游戏。

以DavidSuzukiSecondarySchool学校为例,其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情况如下:9年级融入到商业课程里学习基础的知识;10、11、12年级有计算机与技术这门课,但并非只包括计算机专门课程,还包含汽车、烹饪、木工、电子、技术设计等领域。在计算机课程领域内的授课内容,专业性非常强,如数据结构、安卓应用等。

关于硬件设备配备和使用

走进多伦多中学的机房,不一定满眼尽是整齐划一的新电脑硬件设备,相反,当我们进入商业课的机房时,看到的是由联想、Dell、Hp等各种品牌组成的“杂烩”机房,更意外的是大而笨重的CRt显示器还在广泛使用中。计算机教师表示,商业课学习几乎都使用office,这批电脑可正常开机且能满足上课需求,不能随便淘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我们走进学生电视台、摄影图形课堂时,看到了宽屏幕液晶显示器、高性能的苹果电脑,教育者认为图形处理、视频编辑、动画制作这些对计算机性能要求较高的科目需要配备高性能的电脑。在加拿大的高中遵循着“一般需求配备一般电脑,特殊需要配备高性能电脑”配置原则,每一台电脑资源都不轻易浪费,物尽其用,各司其职,实在是值得称道。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2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是所有中职院校必开的基础课程。但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大家操作的熟练程度日益提升,一度有声音质疑,这门课还应不应该继续开设?或者继续开设了又要怎样讲述呢?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学。下面我就自己十一年的计算机一线教学经验和大家探讨一下。

 

究竟这门课程是该取消还是该保留,又或者怎样继续保留下去。

 

十一年前,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计算机还是一个比较奢侈的物件,并不像今天这样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当我带领着同学们第一次走进机房的时候,同学们都是敬畏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个有着“大屁股”的显示器,开机的动作轻之又轻,键盘录入的声音迟迟没有落下,鼠标也是小心翼翼的拿捏。

 

因为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及教育条件都不是太好,大部分孩子们还被灌输了“好孩子就不能去网吧”的思想,所以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样的环境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十分有必要开设的,而且需要精讲精练,而另一方面为了同学们能更好的适应今后的无纸化办公,也为其今后对其他学科及应用软件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门课程在当时的情况下开设是十分必须的。

 

而现如今,计算机的普及是以光速来计算的,即使不能达到人手一台,但年轻人也差不多每人都拥有一台智能手机了。对于这些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上网等,学生们都已不在话下,甚至熟练程度远超作为教师的我们。

 

如果还按照十年前的方法讲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那这门课程真的可以摒弃不讲了。但真的放弃《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会使后续的学习像高楼没有地基,大厦没有主体一样。所有后续使用计算机的课程安排都会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下去。

 

而且,日后工作岗位上的日常计算机使用,也会出现问题。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还是需要保留的。不只需要保留,它是基础,是关键,还要学的认真讲的彻底。

 

但究竟怎样讲、怎样学,才能让已经会基本操作的学生能够认真听,深入研究呢?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瓶颈问题。通过我多年的经验,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到下面的结论:

 

一、理论知识的讲解要浅入深出

 

《计算机应用基础》一门课程,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理论知识,一部分上机实操。理论部分的讲述,枯燥无味。学生们的思维是:“我会操作就行了呗,干嘛还长篇累牍的叙述!”所以,导致今天一部分人,计算机应用的操作快速,但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浅-做-深”的方法。即先简单的介绍原理方法,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然后教师再深入的讲述原理,让学生们会做,也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做。

 

这样以后,就可以将理论知识深刻的植入到学生头脑中。不会因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厌学,继而讨厌计算机,从而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课无用。

 

二、上机实操要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会有深入了解的想法和愿望,才能认真的学和仔细的做。计算机课程相对于其他文化课来说,更能吸引学生的原因是,它有很多的动手实操机会。

 

但是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学生怎么做复制、粘贴、剪切诸如此类的基础操作,学生们也会不愿意动手操作的。只有合理的安排上机内容,统筹兼顾,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又照顾到到学科的课程安排,这样才能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记得讲授《word的编辑排版》一课时,我先对同学们进行了简单的民意测试,挑选出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制作了一份宣传海报。因为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同学们都踊跃参加,热情高涨。在制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孩子们都积极发问,认真寻找答案,最终得到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在这一次课上,我充分的理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

 

孩子们第一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为了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式,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翻阅书籍,网上查找资料,向教师请教,知识水平有了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课堂要掌握的内容超额完成。一堂枯燥无味的基础操作,就因为合理的内容选择,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深化知识结构,尤其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更要了解掌握最前沿的计算机发展动态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用书大多是使用中国职教部推荐的教材。该套教材理论性强,但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和辅助教参来备课,势必会导致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

 

而现在的科技突飞猛进,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果还只是照本宣科,不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消失殆尽。所以这就促使教师必须多多了解科技前沿发展,通过网络、计算机报纸、杂志来积累信息,在讲课的过程中,再传授给学生。

 

如果教师想传授给学生一杯水,那么势必要具备一桶水的容积。所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了解科技的前沿动态,这才能保证知识传授不是老生常谈,才能时时更新。而且教师要从学校走出来,走到学生今后要工作的岗位,真正了解到社会的需求,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近年来,教育部下达的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给中职教师带来了了解企业、了解中职学生今后在就业工作中所需技能的好机会。我们深入企业,真正知道了企业员工目前使用哪些软件,要利用计算机做什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合理安排设置课程,讲课的过程中才能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通过上述的分析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是中职教育中的鸡肋,而是构建知识帝国主义大厦的根基,所以,我们不应该摒弃它,不应该取消这门课程,而是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构建,将《计基》这门课程的优势发扬光大,为其他课程和今后的计算机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现在之所以有人认为这门课程该取消,那是因为在课程的讲述中,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还是照本宣科,收不到良效。

 

所以,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它必然的道理,当它不该消亡时,却收不到该有的效果,我们就要从自身出发,找问题的所在,面对它,解决它而不是简单的取消它,消灭它。

 

中等职业教师的职责更大,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处在青春懵懂的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会他们不抛弃不放弃,让他们认真的面对世界,面对明天,面对自己,而不是简单的放弃!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3

关键词:

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支持

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

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贡献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在我国,高职教育重在培养能力,重点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一类人才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于一身,所以,进行实践性教学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相结合是关键,高职教育理应对其引起重视。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几乎无论什么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人类的日常活动都已经离不开它。各大高职院校中都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且是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这门课程的知识更新频繁,并且各行各业都会应用到,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并学会操作运用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各种问题都能够应付自如。

一、如今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在计算机教学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的配套上,学校还需要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的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参与该课程的学生本来就多,然而,近几年,由于各大高校开始进行扩招,随之便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来。在教学设备方面,难以实现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有一台电脑,因为在学校的机房,现有的电脑比较少且都是用了很久的电脑。学生往往很少进行实际训练,几乎没有自己操作过。而仅仅可以通过听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或教师演示操作等形式来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这样一来,理论和实践之间就很难接轨。之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为了学生在学习完该这门后,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能够有所了解,学会怎样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对于日常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机来妥善处理。但是,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只有进行计算机操作,不断地进行实际训练,才能学会怎样运用理论知识来具体操作。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及时的实训的话,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就会越来越被动。除此之外,另外,在学校的一些机房中,计算机的配置、硬件以及软件都是好久以前,不出故障的情况较少,但是,另一方面,office2003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的办公软件,并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Xp,由于学校机房设备的落后,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理想。

(二)教师方面

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几乎是一层不变,教学模式比较保守,虽然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却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这么一段长的时间里,教师一直采用“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境地,学生似乎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体,反而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把教材作为教学模板。以这种近乎保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授课,学生不但会丧失积极性,同时还会丧失创造性,如此一来,教学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这一类课程,一旦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作为课堂主体的他们就会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发挥不了学习的积极性,要想使教学任务完成就更加是难以实现了。

另一方面,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平时教学没有安排成绩考核,尤其很少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考核成绩,直到学期末了,也只是通过做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进行操作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检测不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检测出来的仅仅是这种方式理论和结果,这样,可能造成考核结果不公平,学生会因此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他们看不到自己真实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方面

现如今,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电脑几乎已经普及到每家每户,在这些地区的中学学校里,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在进入大学前,这里的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进行实践操作,相比之下,大多数家在农村的学生或者在偏远山区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比较低,毕竟他们在此之前对于电脑还是很陌生的。这种良不齐的现象,导致教师教授这门课程的难度也会加大。不过,除此之外,有些学生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在于他们自己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高职院校里的计算机课程极易弄懂,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他们自以为自己早已完全掌握了;另外,因为这门课程忽视了对实践操作的考核,只注重理论考核的方式,造成有些学生以应付考试而学习,平时上课不认真,一旦临近考试了,就开始抓记理论知识。

二、如何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

(一)通过改善软硬件水平来为教师创造好教学条件

一者,在该课程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一方面,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在大班里上课的话,学生就可能听不到老师讲课,所以,机房应该配备扩音器,这样,如果教师在大班上课,就可以戴上扩音器讲课。除此之外,机房还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对于这些计算机,理应加强维护,以免计算机损坏,从而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得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其内容不背离理论知识,对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需要及时更新。再者,在选择教材时,应该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合理选择。在我国,自高校扩招政策实行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所招学生越来越多,学校越办越大,设置的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在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在选择教材时,应根据各专业学生自身的情况,这一点是比较关键的,另外,如果在组织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并注意保持内容的可行性,就会使教材效果更佳。如果教材内容不仅贴近于本校机房的软硬件配置,内容中插入了截图,解释了具体如何操作,而且配有相应的操作提,学生就能够在听课的同时又可以自己看教材并且做题目,这样一来,对学生弄懂教材内容和和提升操作能力也有帮助。另外一方面,还要求所有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对教师加强培养,让他们去进修,为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得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此外,可以给教师队伍注入新的能量,最终,使教师的计算机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

(二)教师通过的方式分层次并结合其他方式来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1.由于刚进学校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因此,教学时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方式。在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情况展开调查后,再开始教学,按照调查结果把各个层次的学生安排到相应的班级,分别进行教学。

2.摒弃“填鸭式”教学,转而以探究式教学代替之,作为教学中心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主动探究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他们学会学以致用,能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学生会学会自主学习。

3.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运用媒体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可以热情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使用多媒体来教学,使刻板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易于接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再像之前的课本教学一样枯燥难懂。比如,在讲述如何设置powerpoint的模板、如何配色、如何插入声音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看的ppt不仅应该具有美观的设计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还应该与年轻人的审美相符,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对于怎样制作ppt进行思考,接着,教师再开始讲解ppt,也就是说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

(三)学生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实践操作,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在平时,学生就应该对学习和操作计算机引起思想上的重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训,如果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及时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不仅要做到多看和多练,还要加强实践。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一门基础教学,高职计算机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无论计算机技术发展到各种程度,高职计算机都应该与之相适应,无论是市场的需求还是社会的需求,都应该尽力去满足,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并及时更新,采用分层次及其它方式并行的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5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引言

当前高校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验教学处于突出的地位,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块,是进行实验室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指导方针之一。而且在实行了完全的学分制管理以后,实验教学工作将改变过去那种实验教学固定时间、固定内容、按班级同时进行教学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兴趣来安排自己的实验,按照自己学习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这种灵活性更高的管理要求,必须有一套能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其他实验室有较大的差别,比如设备更新频率较高、设备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人流量较大、用机秩序混乱(学生随意更换机位,或同时打开几台机器)、工作时间较长(通常的开放时间是一周七天、每天十几个小时)、公用软件维护工作量大且重复(学生随意删除系统文件或修改系统参数,病毒对软件的破坏)等等,上述问题一直困扰计算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基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基本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购入、借出、报废等;

(2)计算机实验室所承受课程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计算机课程的排课、教师及其对应班级的安排、作业的布置与回收等;

(3)课余时间的自由开放管理,主要包括上机卡的发放、计时的基本方式、读卡器的设置、上机情况的登记与统计等。

二、现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不足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基本上是模仿50年代苏联的模式,按某一门课程来设置实验室,实验教学由院系自行安排,实验室实行以院系管理为主的封闭式管理体制。这种传统的设置与当时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科研发展水平相适应,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1)实验室小而全,多而散,功能单一,无法形成综合优势。

(2)实验室相互独立,管理分散,资源浪费严重。

(3)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不利于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和培养创新人才。

三、现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式

目前,大多高校使用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以学生管理为中心,以处理学生课余上网和教师上实验课的信息为主。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

3.1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主要由两大子系统组成:门禁管理子系统和监控管理子系统。

3.1.1门禁管理子系统由门禁管理和资源管理两个子系统功能组成:①门禁管理系统是用户进出实验室的一道安全屏障。进入的用户要刷卡,并接受一系列的合法性的检查。检查完毕后,如果检查通过,该用户的刷卡信息将会被保存到数据库里;②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的指示决定是否允许用户启动计算机系统,而且每位用户每次只能使用一台计算机。如果用户检查没有通过,就不允许该用户使用实验室内的任何资源。用户使用完毕后,要进行刷卡注销。用户入门划卡注册到出门划卡注销所用的时间为上机机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

3.1.2监控管理子系统

①实时监控管理的主要功能:能够及时的查询计算机使用的用户,还能够了解到每一位用户的位置,上机时间等;②登录控制管理的主要功能:对实验室内的机器进行登录(加锁)和不登录(放开)的控制;③帐表管理的主要功能:维护用户的账户信息。如:建立、删除、冻结单一用户帐号、成批连号用户账号。对账户中的教学机时、自费机时、打印纸张等各项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操作。对用户账号信息及记账日志进行各类查询和统计。账表管理中对教学机时和自费机时的分离,使学生在每学期的教学实习量教学机时)完成后,能自动付费上机(自费机时),否则被示为非法用户。机房在平时的教学时间内也可自由开放,即教学上机(教学机时)和自由上机(自费机时)可同时进行。这样,既大大提高了机器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学生的上机量;④统计管理的主要功能:统计、分析及打印报表。可按系、班级、用户等不同类别对所用的机时(教学机时和自费机时)、打印纸和软件资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并为教学研究部门、管理部门提供决策辅助信息;⑤数据维护管理的主要功能:对各类基础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工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四、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所面对的需求灵活、繁琐和多变,而且还要考虑到设备及其管理软件的不同情况,因此本系统的架构应该具有极松的耦合性和极强的可扩展性,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扩展、重新组装或者复用。

4.1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本系统主界面设置了四项功能模块,分别是: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管理、上机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实现系统设置(权限设置等)、系统初始化、修改口令、信息的定期安全备份等功能。实验课程管理模块实现对实验课教学的科学管理,将已往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教学方式,转变为开放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新方式,主要包括排课系统管理、上机实验管理、实验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上机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机时分配管理、上机用户的账户管理(用户注册信息、密码设置、挂失注销、报警提示、资金余额等)、用户的上机登录管理,以及对上述信息的统计和查询;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用户进出系统的管理。

4.1.1实验课程管理子系统本子系统中的排课系统模块,由于受到相关制约的条件很多而且随机,所以在设计中很复杂。其主要功能如下:根据来自学院教务处的实验计划和各教学部门的实验班级获取资料,按照课程及实验室设备配置对这些资源过滤分发至各实验室进行排课,然后把实验课程表到weB上。为了利用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技术优势,并适应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设计并开发了实验资源信息模块,主要包含实验大纲、实验要求、实验的环境及条件、实验重点与难点剖析、实验的模拟演示、实验的评价、实验的体会、相关知识、电子教案、实验的成绩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来源于各位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他们结合教材、各种相关资料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每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实验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为不同的级别:普通级别、拓展级别。其中普通级别要求达到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拓展级别是针对那些已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能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生,为他们设计一些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实验,让他们达到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学生关心而平时又不容易了解到的,把这些信息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直接上网检索查询,检索到的资源信息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或下载到本地机上。

4.1.2上机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分为机时管理、用户登录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模块。其中,机时管理负责为学生分配空闲机器:一方面按照实验教学计划为上实验课的学生分配机器(遵循上同一实验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的原则);另一方面为自由上机学生分配零散空闲机器。这几个模块中,用户登录子系统最为复杂,学生进入时使用刷卡的方式进行身份判断,如果属于当时时段的实验课,则为其分配机器,进入“上机实验系统”做实验,否则如果该用户具有合法身份,则为其分配零散空闲机器,同时记录机位、时间等信息并允许其进入自由上机,同时采用计费系统开始自动计费。用户上机完毕必须退出系统,系统将其注销。用户如果卡内资金不足,则提醒其续费并拒绝入内。

4.2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数据共享及保持数据的即时性,要求数据变化随时显示在网络上,保证实验室的任何一台管理机终端可随时更新查阅资料,保证在校园网上也能及时查看有关信息。该系统运行在一个局域网中,可以实现对不同实验室的统一管理。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由一台文件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若干个收费工作站(一个机房对应一个,由一台微机和一个条形码阅读器构成的刷卡机组成)、学生上机卡,一台具有网络管理功能的超级工作站、网卡、集线器和网线组成。相应软件采用了一套自主开发的条码卡计费管理系统。:

五、结论

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以计算机实验室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为基础,实现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设备全面管理和完善,对计算机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的规范和有序,达到保障计算机实验室运行的高效和可靠:①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管理,即设备的基本信息、使用、维护、购置、报废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②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工作人员的自动化管理,即实验室人员日常工作的全面管理和及时查询。③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系统自身的有效运行,即系统的初始设置、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管理员设置、权限设置、系统日志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25):74,81.

[2]张薇.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经验浅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36):229-230.

[3]王传银.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85-87.

[4]赵彬.高校机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08,(1):64,124.

[17]徐岚.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3):117-119.

[5]杨海鹰,潘华编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23.

[6]杨碧石.基于开放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与信息,2008,(1):39-40.

[7]高翔,兰国斌.浅谈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思路[J].科教文汇,2007,12:221.

[8]陈佩民.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78.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6

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一词。会计电算化实现了计算机代替人脑进行记账和报账的功能,完成了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的过程。目前,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科学,不仅能提高会计核算效率,还能提高管理水平。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工作量不断增加,会计电算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避免会计处理过程中因为某个环节出现错误,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更方便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方便领导者随时随地的监督与检查工作执行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因此,会计电算化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高校会计软件落后,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虽然现在网络十分发达,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比如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应用eRp、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但相比较企业而言,适用于高校的财务软件开发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够与高校各项经济业务开展无缝隙对接。许多高校往往选择不同软件,这些软件仅能完成各自领域的部分功能,而会计的主要职能不仅集中在报销、记账、报表上面,还要满足管理职能、分析职能、决策职能。这就导致了各个软件无法共享,数据无法对接,妨碍了最终的财务统计,不利于管理层全面的掌握经济业务,来进行宏观分析。(2)高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性知识人才。过去财务工作只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对财务人员要求也仅仅停留在掌握相关会计知识、会计制度、国家法律法规即可胜任。而自从引入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有些年纪较大的老师不太会操作计算机,操作起来不够熟练,至于系统分析、设计、维护等复杂的工作更不可及,在操作中一旦出错,很可能导致财务数据丢失,甚至造成系统崩溃。由于缺乏及时备份,很难恢复原有数据。所以,学校缺乏专业性知识人才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发展。(3)高校的财务管理会计制度比较落后,难以结合会计电算化配套使用。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制度仍然沿用手工记账时候的会计制度,采用电算化后却没有相应的改变。另外,加上学校内部过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使得会计电算化功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的输入、输出功能,而忽视了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预决算功能,完全忽视对学校整体管理的控制。因此,长此以往高校财务工作也因此受到严重阻碍。

3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解决措施

(1)选择适合高校需求的软件公司,增加会计软件系统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不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财务软件要及时进行淘汰和更新。所以要选择适合本校管理需要的会计软件,同时与软件开发商达成合作协议,进行长期维护。把自己要实现的功能及时反馈给软件开发商,并协商进行相应模块的软件开发,升级软件系统,在核算基础上增加管理、分析、决策功能,建立与其它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分享。学校财务部门还要与网络中心进行联系,建立高效、及时的网络体系,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防止黑客的非法侵入,保证财务信息安全,为学校的财务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专业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只有加强对会计人员培训,才能保障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加强对会计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熟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树立正确的责任感,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其次,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培训。除了要保证会计人员掌握财务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学习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制作excel表格,完成相关数据嵌套和链接等。定期组织软件开发公司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软件各个模块功能的讲解,并把管理、分析、决策等功能很好的带入到财务管理中,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后,加强数据安全教育,强化网络安全技能,及时对账务进行备份,定期对电脑进行杀毒。全方面地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使会计电算化工作朝着健康有序地发展。(3)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会计制度。规范会计电算化是完善会计制度的前提。只有对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修改,然后制定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才能使会计电算化在高校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根据会计电算化自身的特点,制定并完善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其次,建立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病毒防范规定。强化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的实现,加强对学校整体管理的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最后,制定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是财务会计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求由专人负责制,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方便随时查找和调阅。

4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会计电算化在高校收费核算中的应用。建立好高校收费核算工作,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学费的收缴情况,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学生收费主要由收费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三个系统来实现。收费系统主要包括初始信息、应收费用和实收费用三个方面,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十分便捷的管理收费。收费管理系统能考查在校生的学费、宿费的缴纳情况,毕业生学费的欠缴情况,成教生学费的收取情况,通过这些分析可以随时随地的对学生的变化情况进行收费调整。网上查询系统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学校收费情况的了解。学生和家长可以在任何地方查询学生缴费情况;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自动查询功能了解学校的财务情况。(2)会计电算化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过去工资管理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查询起来比较困难、费时费力、容易出错。建立电算化的工资管理系统,有效的把人事部门与财务部门相结合。由人事部门提供员工的基本信息,如入职时间、学历、职称等,建立人员基本信息档案,财务部门进行相应的工资核算。这样便于员工查询工资情况和变动调整情况,还能参照实际的工资信息来分析整体的工资状态,为工资计算提供依据。(3)会计电算化在高校部门管理中的应用。高校内部是由各个部门构成的,各个部门的资金管理都能通过会计电算化进行实现。学校要建立针对部门的科目,也就是建立部门项目账模型,这样能够实现各个部门的自动成账模型的建立。在高校管理中应用电算化能够快速查询掌握高校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及资金支出的流向和用途。从而使相关工作人员准确地了解财务状况,各部门资金是否与每年财政的预算申请资金相符合,是否存在结余,以便更好地开展高校会计管理工作,合理控制高校资金支出。

作者:韩菲单位:沈阳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云辉.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10):38-38.

[2]宋芸.网络财务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4,(3X):61-62,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7

大寺古小学是一个村办小学,一年级两个班级70人,二年级两个班级67人、三年级两个班级69人、四年级65人、五年级两个班级75人、六年级一个班级63人,计算机课程是从三年级和四年级轮流上课的,数学老师说:"学生们是两个人一台电脑,学校只有11台电脑,有的班级人多的话甚至三个人用一台电脑,而且还要分成两次上课,所学的知识非常的有限"。学校条件比较简陋,一眼望去,只有一排楼房和一个篮球场,由于条件限制,没有专用的计算机机房,把原来的一间空着的教室当作了机房,因为每个月只开8节计算机课程,也就是每周两节课,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课,课程较少,有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开机、关机都不会,很多学生家里也没有电脑。笔者在走访时一位老师说"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开设这样的课程,考试的时候用不上,还不如多学一些文化知识,而且我们这些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不是专业的电脑老师,电脑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解决不了,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老师,为了响应号召,应付上级下达的任务,我们只好开这门课"。当我们在走访时发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分析影响循化撒拉族地区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村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有关领导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不足、观念比较落后。有些领导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觉得计算机教育没有被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而且不上这门课对升学不会有影响,因此教育上基本上采取的是传统的为升学而教的教育模式,对计算机教育采取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而且觉得计算机教育占用了语数外的教学时间,对计算机课不够重视,还是把中考的升学率作为唯一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2、师资力量相对短缺,教师素质偏低。由于生活条件、交通不便、环境因素等很少有老师愿意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任教,专门对口的计算机老师严重欠缺,而且很多老师都是半路出身,或者是其他专业的老师,有的甚至学历偏低,甚至有些老师在担任其他科目的同时,也担任计算机课的教育。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在学校里,计算机教学全靠个人发挥,不同的班级不同授课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也有所不同。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计算机课是选修课,没有必要上这门课,因此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教学的时候只是敷衍了事,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气氛死板,没有吸引学生,导致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低下。使计算机教育变成了一种形式。

3、教育经费不足、计算机数量少。教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数量的多少,教育经费不仅是全球问题,更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循化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相应的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在调查的一些学校当中,很多学校计算机数量非常少,在上课的时候有的是两人一台电脑,有的甚至是三个人一台电脑。这直接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因此,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计算机教育才能够跟上世界大变化、大变革的步伐。

4、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是教育的注意因素,很多小学生都没用见过电脑,而且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比较盲目,因此,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收到教师和家长的"计算机对升学无用论"的影响,对计算机的学习也不当回事,只是停留在见过电脑,会开机、会关机的层面上。

从以上层面上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循化撒拉族地区农村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比较落后,落后于民族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虽然在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这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社会人士,认清了计算机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的为撒拉族地区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创造了一些条件,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是如何才能够真正的帮助撒拉族地区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向更好的事态发展,提高撒拉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并且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针对以上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循化撒拉族地区的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

1、强化领导的计算机教学观念,领导重视计算机教育,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教学制度是计算机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计算机教育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指定专门的负责人,把工作安排到位,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统筹的安排,定期检查和监督计算机教育工作,为循化撒拉族地区农村计算机教育开创一个新局面。

2、加强循化撒拉族地区的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计算机老师的教学素质。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是提高计算机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大量的引进专门的计算机人才,不断的改善提高教师待遇,为计算机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生活、工作条件。其次,在改善已有计算机教师的条件时,应该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计算机不作为升学开始的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达到一个能够应用的水平。再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使教师们意识到计算机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和学习以便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知识不至于不落伍。信息技术,基于自身的发展迅速的特点,这就更加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千万不能固步自封。

3、基础设施的缺乏,这就需要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加强对循化撒拉族地区计算机教育的投资。要形成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捐资集资、学校产业收入、和设立教育基金会等多渠道参与筹措经费,特别是向贫困的农村小学捐赠设备和教学资源。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教学设备的引进、学习、及其教师培训和设备的维护。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8

1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建议

1.学习资料准备:学计算机不仅需要一台计算机,更需要教材,也需要一些参考书。计算机不需要配置太高,中档即可满足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教材不需要太多,选2-3本即可,对它的要求是通俗易懂,不要多么高深,目的是保证初学者入门及相互参照、补充,如果是学生,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如果不是,可以到社会上的图书馆去借,这样经济。当然,也可以把它们下载到你的手机上。关于计算机参考书建议订阅“电脑爱好者”,或购买电脑报合订本,脑应用文萃合订本等等,此类书籍的优势在于内容全面,内容通俗易懂,方方面面都能涉及到,查找方便,就相当于百科全书。

2.要利用相似性和迁移法,避免重复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入门,大多先从计算机软件开始。计算机软件之间,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经典应用软件word、excel、ppt之间有很多命令、操作、快捷键是相同的,如文件打印命令、选中操作、窗口关闭(alt+F4)等,如果在word中学习了,在excel、ppt及别的软件中就没有必要在学了,拿过来直接用就行了;更有甚者,word、excel、ppt等软件的选项卡也大部分相同,如下图所示。excel中仅仅有公式和数据两个选项卡跟word不同。在学习新的软件之前,先找出与学过的软件的不同选项卡,或不会的地方,进行重点学习和突破即可。

3.如果基础知识还是没有学会,也不需太在意,更不用懊悔,你还可以在百度文库/生活休闲栏目中,或在其他大的门户网站内,下载播放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视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反复的学习,学得遍数多了,自然就把握了。

2关于提高学习的建议

1、遇到问题怎么办?充分利用好网络,利用好搜索引擎:这是计算机刚入门者学习和提高的最好的老师;她知识渊博,性格温和,随叫随到,百问不厌。在计算机入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学会自己解决,课堂上问老师,课堂下问网络。如百度()、Google或者计算机知识网,或北大青鸟网校课程等。

2、需要软件怎么办?学习中需要软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到电脑软件店或网络购买正版软件;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那么可以到华军、硅谷动力等下载软件,在这些站点的内部引擎里搜到的教程或软件,一般都是比较有可靠的。

3、计算机学习的关键是兴趣,要保持兴趣不减,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计算机学习要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从具体情况出发,遵循先易后难小幅进步的方针,解决实际问题,用一个一个的成功来加深和巩固自己的计算机学习兴趣。二是计算机学习的规律是先慢后快,开始时尤其要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住失败打击,随着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积累,进步会越来越快。

3关于不断提高的建议

1、密切关注学科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计算机的软硬件几乎每年每时都在更新,如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的存储硬件,如果不紧跟学科发展,原来的知识和技能会很快过时或被淘汰,如word2000等。只有紧跟才不掉队,紧跟的过程也用到上面说的迁移法。

2、要有一颗热心肠,助人为乐。用自己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帮助周围的人,解决实际困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9

关键词:课群建设;模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8-7044-02

Buildinga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ofComputerClasses

XUwei

(CenterofComputerandexperiment,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ascomputertechnologyistotheprofessionalfield,theexistingsinglemodeofcomputerteachingforcollegeswillnotbeabletomeetthedemandforprofessionalstudents.tomakeabetterserviceindifferentprofessions,accordingtotheministryofeducationconcerningtheopinionsanddemands,theclassesconstructiononcomputerfoundationcoursesareputforward.andlearnaforeignuniversity'steachingexperience,aimedatuniversitycomputercoursesofferedanewteachingmethod―themodularteachingmethod.

Keywords:classesconstruction;modularteaching;computerbasicteaching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群体,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基于这一点,每个大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但是,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目前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深入到各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经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更是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同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必须建设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群[3]。

1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1],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并从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如表1所示。

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都是基于表1的相应的课程设置,通常情况下,除去计算机专业,其余专业的所有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必须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windows的基本原理与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中的word、excel、powperpoint的应用以及多媒体和网络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深受大一新生、特别是在读大学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的喜爱,因为office属于非常实用的软件,学生写论文、投稿、参加社团活动做宣传片等都会用到;到了大一下学期,再统一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根据院系不同,偏理科的院系如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偏文科的院系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外语学院等开设《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或者《aCCeSS数据库技术》课程;进入大二之后,再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如matlab,机械制图等。

2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弊端

显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同的。无视专业差别,笼统的设置相同的计算机课程,不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具备连贯性,很多学生在大一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或者是数据库课程,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很少用到相关知识,而又再未接触其余的计算机课程,等到踏上工作岗位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已经基本上都遗忘了,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建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群是非常必要的。

3计算机基础课群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群的建设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课群的建设应该有针对性,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和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课群建设应具有连贯性,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这两点,笔者提出如表2所示的计算机基础课群建议,其中,建议必修课程在大一完成,限选课程可以安排在大二,而选修课程则安排在大三之后。

不难发现,不管是哪个类别专业的必修课程里,都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无疑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敲门砖,但是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低龄化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虽然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对基础不一样的学生还是应该差异化对待。

除了现在在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分级教学方法之外,笔者参考国外一些大学,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2]的做法,提出“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即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以系列课方式设置,按照内容由浅入深划分成多个模块,各个模块的上课时间错开,分别设置相应的学时,如第1模块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从第1周开始设置2周4个学时的课时,第2模块学习word文字处理,可以从第3周开始设置3周6个学时的课时……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毫无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从最简单的学起,一直学完整门课程,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其中的几个模块,已经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的学生则可以申请免修,免修的方法就是由学院组织考试,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则可以免修这门课程。

4结束语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连贯性,针对这两方面,笔者提出了不同类别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群的建设意见,同时,借鉴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等国外院校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使计算机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材研究

1.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应用型”的“本科生”人才为主,即它不主要培养“学术型”的人才或者研究型的“研究生”人才,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需要,着重培养多样化的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如今的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不再沿用传统本科教育讲究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是应在专业建设的指导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围绕课程改革,开展相关的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因此,要把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念落实到办学的实际过程当中,需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加以潜心研究,进行改革建设。本文将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最为广泛的《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教材进行研究与优化,以推动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帮助。

2.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教材的现状和问题

VFp这门课程,是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和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也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这门课程的很多专业术语以及操作的方式方法都给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造成一定的难度。市面上有多种多样的《VFp程序设计》类教材,经研究发现,多数教材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问题:

2.1教材安排凌乱,分散

由于VFp课程本身既包括数据库理论知识,又包括软件开发实践,所以涉及对象比较多,功能应用操作复杂,这就要求这门课程的教材在编写安排上要内容衔接得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而一些教材在整体的组织上编写分散、凌乱,没有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的概念,一些学生尽管学完了这门课程,可对VFp是什么,能做什么用,都还一无所知。

2.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

从各大高校所使用的VFp程序设计教材统计,其内容基本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VFp基本语法、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SQL查询、程序设计基础、查询和视图、表单设计、菜单设计、报表和标签设计、项目和应用程序开发等章节。各个章节在内容安排上大部分都是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操作,没有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实例以体现设计的要点和细节,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应用的乐趣,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最终并没有达到学以致用,这严重背离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3教材实验操作没有针对性

有些教材书后的实验不能完整反映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实验单一枯燥,安排操作内容不实用,没有针对性,有的过于简单,这样就使得学生上机内容不饱满,迅速完成某实验内容后就不知所为,大部分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所以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

2.4教材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多数教材的编写安排中,往往只是灌输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对象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材只是列举一些很简单,很容易实现的方法和问题,而对于需要用心思考,仔细动脑筋操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却涉及很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力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材的安排当中应适当加入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知识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教材的改革思路及优化办法

哈尔滨剑桥学院针对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VFp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使其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理论知识,加深系统开发思想,为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好准备。针对现有教材,我们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全面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内容设计上,先安排讲解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针对程序设计理论,讲解VFp的基本语法和函数,再介绍VFp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在表数据的基础上引入SQL查询,然后讲解查询和视图这两个对象,最后渗透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讲表单、菜单、报表和标签的创建和使用,最后讲项目管理器,使得前边的所有对象都综合在一个大的应用开发里,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的过程。这样,就使得VFp的整个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成个一个整体,不凌乱,不分散,内容过渡自然,章节衔接得当,更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良好进展。

3.2全面侧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在老师的指引下,安排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和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动手去实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更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表单教学环节中,可以安排设计“抽奖器”。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对该任务进行全面分析,需要表单上有什么控件,需要后台数据库表设计什么样的数据,需要怎样编写事件驱动代码,最后经过查看和总结学生的完成情况,由教师演示共同制作外表美观,简单实用又贴近生活的小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课堂理论的进一步实践。

3.3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

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我们的教材紧扣最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精选例题,合理安排课后实验以适应等级考试机考难度,对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针对性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4.结束语

通过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理解与研究,《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教材从内容章节到习题实验、上机指导,完全适应国家对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考核的要求,集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于一体,有完整的习题以及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非常益于组织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VisualFoxpro程序设计》在2011年2月面向全国出版发行第一版后,不断引入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新成果,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丰富教学案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们将不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写更适用于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教材、上机指导书,全面提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搞好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