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康复训练的内容十篇康复训练的内容十篇

康复训练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44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1

[关键词]培智学校;康复训练;实践

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各地培智学校相继开展了康复训练,但很多学校陷入“想做康复,却不知道怎样康复”的尴尬境地,或处于没有理论指导,只凭着感觉走的现实局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康复训练课程、模式和方法是培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康复训练的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训练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取得的经验及问题阐述如下,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一、实施过程

1.明确康复训练目标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训练最终目标是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康复,以减轻其生理功能上的障碍对学习的影响。因此,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要面向全体智障生,渗透日常生活中。

2.学习康复训练知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高度关注,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如感知觉统合训练器材、启音博士设备、蒙台梭利学具、肢体康复训练器材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如何将这些康复设备用起来,我们挑选了有责任心、上进心的教师并委派他们参加省级康复器材使用培训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康复设备说明书、听取安装人员的现场指导等,多途径、全方位掌握康复专业知识,并向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3.安排康复训练课时

《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2008年9月,我校根据《方案》对学校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开设了康复训练课。每周课时数为1~2节,占总课时的6~7%。学校依据《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课程标准(草案)》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随着康复训练走向深入,我校对康复训练课程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训练课时有所增加,低、中年级小组训练每周安排5课时,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4.组织康复训练内容

在康复训练内容的组织上,依据学生的类别分年级开设了蒙氏、感统、肢体康复、言语康复训练等课,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手工、珠串、十字绣等兴趣小组,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训练需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难以形成材,在实际操作中靠教师自己把握训练内容,训练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求教师制定学生的长期和短期训练目标,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内容序列化,这样训练就会有目的性、方向性,也便于下一任训练教师延续训练。

5.实施康复训练途径

(1)小组训练

实践证明,利用小组氛围,同伴的相互学习、模仿,再加上教师的强化,能增强学生训练的兴趣,训练效果会更好。我校感知觉统合训练课、肢体康复课、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小组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2)个别训练

为满足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训练教师选取班级中缺陷明显,需要个别训练的学生1~2名。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安排个别训练的时间,开展个别训练活动,及时记录训练情况,定期评估训练效果,适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并建立学生个别训练档案。个别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模仿、动作、沟通、社会情绪训练等。

(3)渗透于各科教学的集体训练

教育与康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过程中有康复的手段,在康复中又时时存在教育的内容。康复训练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水》一课中,教师教学生“水”的读音时,发现言语障碍的学生发音困难,这时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身体放松练习、口腔动作练习和呼吸练习,再过渡到发声练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水”的发音。

6.开展康复训练方法

(1)采用固定程序进行训练

培智学校康复训练没有统一的方法,视训练领域而定,因人施教。在当前训练中,我校运用最多的是固定程序训练法,此法能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如在肢体康复训练室里,脑瘫儿童要完成一系列的大运动训练,首先要靠墙或手扶手杖,进行站立练习,然后做准备操,接着在垫上练习坐、跪、爬等动作,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障碍补偿训练。

(2)借助优势弥补缺陷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康复训练中要借助学生的优势功能,补偿劣势和不足,如一些自闭症儿童视觉学习占优势,就可以利用视觉优势弥补思维刻板缺陷。在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孤独症学生不会应答下句,人称代词转化困难,只会机械重复上句,教师就可利用其视觉优势、识字量多的特点,将其下句写在黑板上,当教师说上句时,自闭症学生看着板书,就能说出下句了。

(3)多种方法融会贯通

在康复训练中合理安排讲授、操作、实践、游戏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现灵活性。如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平衡训练时,为避免训练的枯燥与单调,设置“小白兔采磨菇”游戏活动,将平衡木、脚踏石摆成障碍道,让学生从上面通过,最终到指定地点采到磨菇,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二、实践思考

我校康复训练课或隐或现已开设了十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康复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康复训练,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目前,培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造成学生个别训练的次数不足,训练时间不够,训练效果不明显。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并且在许多方面也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学会与家长有效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如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以组织家长陪训,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训练中,教师要视家长为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脆弱的一方,教师不仅担当训练者的角色,还要做一名家教指导者,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交流训练方法及成败得失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教师专业指导

尽管培智学校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康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但培训学习的内容不系统,又缺乏实践性指导,再加之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育书籍稀缺,造成了康复训练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培智学校学生不仅伴有功能障碍,还有情绪障碍,教师需要的不仅是医学康复知识,还有心理咨询、行为矫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系统跟踪性培训和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

3.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目前,对智障儿童诊断的标准日趋一致,但对其功能评估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式,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儿童心理情绪的抵触,甚至不同的结果还会扰乱教师的判断,从而制定出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康复计划,导致教育康复的失败。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科学、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已成为研究课题之一。它可以使与智障生相关的医疗、康复机构、学校、社区或家庭的功能评估工作衔接起来,使用统一的标准,便于多方交流、比较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统一评估模式还可以避免学生在不同地方反复接受不同或相同的多种功能评估。

4.建立建全电子档案

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康复效果,培智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医院的诊断、评定、康复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等,学校为其设置的课程标准、内容、评价标准、课程实施情况等,这些都应记录在案。医疗、康复机构和学校等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通过网络分析,商讨学生的解决策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加入网络,提供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

5.重视资源开发与利用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2

【摘要】脊髓损伤患者最佳康复期在半年内,而病程长达11年并截瘫9年的患者康复治疗较少见。本文对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截瘫9年的患者采用物理治疗(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站立行走架训练、起立床训练)、膀胱护理等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脊髓损伤;截瘫9年;综合康复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3岁,四川蓬安县人。因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9+年入院。患者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腹痛伴低烧,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并给于抗结核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且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9+年前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丧失。3年前(2007-5-31)来我院神经外科就诊,诊断为“腰椎结核”,于2007年6月6日行“t10-t12椎结核摘除术”,术后回当地,没有经过系统康复训练。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09年2月23日入我科治疗。

入院诊断:①胸椎结核术后;②脊髓损伤(t11-aSia-a);③神经源性膀胱。

1.2康复评定:2000版aSia分级[1]:a,损伤平面:t11[1-2];肌力:双下肢肌力0级;ashworth评定:双侧髂腰肌1+级,股二头肌2级,内收肌3级,小腿三头肌2级;关节活动度(pRom):正常;平衡:长坐位2级,端坐位1级;Bathel指数[2]:50分;双手驱动轮椅5~7m。

2康复方案

2.1康复问题:依据康复评定结果,提出目前存在的康复问题:①上肢肌力不足;②平衡功能障碍;③aDL能力受限;④小便功能障碍;⑤心理问题。

2.2康复目标:根据患者目前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康复需求制定康复治疗目标(出院目标):①轮椅独立;②安全容量膀胱;③KaFo肘拐家庭步行;④站立行走架治疗步行。

2.3康复治疗方案

2.3.1肌力训练:①背肌训练:俯卧位手置于背部抬头训练,第1周,30次/组,3-6s,2组/d;第2周开始逐渐增加治疗强度、持续时间和治疗的难度;②腹肌训练:仰卧位抬头,第1周,20次/组,3-6s,4组/d;第2-3周,坐位下“向心性收缩”,20次/组,4组/d;第2周开始,坐位下“离心性收缩”训练;③上肢肌力训练:采用香港产蓝色弹力带训练。第1周,2根,5~10次/组,维持3s,4组/d;第2周开始,逐渐增加阻力、持续时间,适当调整组数。肌力训练至第3周时,患者因肛周脓肿手术,术后停治疗4周,于第7周开始继续该治疗。

2.3.2坐位平衡训练:第1周,坐位下左右拾物,10min/次,2次/d。第2周开始,坐位下抛接球,10min/次,2次/d。治疗至第3周时,患者因肛周脓肿手术,术后停治疗4周。于第7周开始继续该治疗。

2.3.3站立行走架训练:采用波兰产DYnamiCpaRapoDiUmpD-180(动态站立行走架pD-180型),第2周开始,第1天,在站立行走架上进行左右重心转移训练,10min/次,2次/d;第2天,在1人辅助下进行步行训练,10min/次,2次/d;第3周,患者因肛周脓肿手术,术后停治疗1周,第4周继续该治疗,在1人辅助下完成20m步行,2次/d;第5周,可独立完成10m步行,出院时可间断独立步行30~40m步行。

2.3.4起立床训练:采用常州产B-ZLC-01型电动起立床,第1周至出院,45min/次,2次/d。

2.3.5下肢肌肉牵张训练:第1周至出院,20min/次,2次/d。

2.4膀胱护理

2.4.1药物治疗:2009年3月8日起服用654-2,5mgtid。

2.4.2①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制度:每2小时饮水200ml(每日上午7:00-晚上23:00);②定时排尿训练:每3~4h排尿一次;③膀胱控制训练[3-5]。

2.4.3尿动力学检查:服用654-2一月后于2009年4月8日检查结果:残余尿量:5ml,容量480ml时,压力40cmH2o,容量500ml时压力42cmH2o,无漏尿。

2009年4月29日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残余尿量:200ml,容量100ml时压力40cmH2o,容量500ml时压力76cmH2o,无漏尿。(患者于4月9日自行停用654-2)。

3结果

3.1躯体运动能力:平衡:长坐位3级,端坐位3级;双手驱动轮椅15-20m。

3.2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70分。

3.3肌力:双下肢肌力0级。

3.4肌张力(ashworth评定):双侧髂腰肌1级,股二头肌2级,内收肌2级,小腿三头肌2级。

3.5关节活动度(pRom):正常。

4讨论

患者入院后,我们进了康复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结合患者目前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康复需求制定康复目标,制定了出院目标:①轮椅出院,生活自理;②安全容量膀胱,③长腿支具肘拐家庭步行;④站立行走架治疗步行。

患者入院时,有2个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坐位下需要直腿让人抬起才能穿脱鞋袜,aDL能力明显受限;二是小便每日多次自解,每次100-120ml。考虑到患者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里生活环境,首选:①完成轮椅独立;②达到安全容量膀胱为主要目标。为此,作者根据出院目标制订了针对性、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依据治疗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方案包括:

物理治疗:方案重点考虑患者病程长达11年、截瘫9+年的特殊情况,主要进行:①坐位平衡训练:针对背肌、腹肌群进行训练;②针对上肢肌群进行训练;③站立床训练;④床——椅转移训练;⑤aDL能力训练;⑥辅助下站立行走架步行训练。

膀胱护理:①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制度;②膀胱控制训练;③定时排尿训练(因患者拒绝间歇清洁导尿,故未能执行,改为定时排尿训练)。

通过5周的康复治疗,长坐位、端坐位达3级,可进行床椅间的转移,轮椅驱动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双手驱动轮椅15-20m),轮椅上完全独立,包括座位下独立穿脱鞋袜等,Bathel指数增加了20分,aDL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入院时无法通过站立行走架行走,经过针对性的上肢肌群和躯干肌群的训练及8周的站立行走架指导性训练,可完成独立间断行走30~40m。

患者入院时小便每日多次自解,每次100-120ml,偶尔会出现尿失禁,通过药物治疗,嘱其定时定量饮水并予监测,服药后第四天一次自解200ml,1周后,尿量均在200-250ml,20天后,自解尿量均在300-350ml。服用654-2一月后于2009年4月8日尿动力学结果:达安全容量膀胱,无漏尿。患者在4月9日自行停服654-2,4月29日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结果提示目前膀胱状况不容乐观。给予患者康复宣教,告诉患者目前膀胱状况的严重后果,嘱其遵医嘱继续服药,患者表示理解配合。

脊髓损伤患者最佳康复期在半年内,而本例患者病程长达11年并截瘫9+年,通过5周的康复治疗和8周的站立行走架训练,我们获得了预期的效果。本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提示,采用规范的、系统的综合康复训练,能使脊髓损伤患者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也是患者康复疗效评价的客观依据;按康复目标制定出目标进度表,制订针对性、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严格执行康复方案是患者治疗成功的保证[6-8]。

参考文献

[1]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000年修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164

[2]戴桂英,何怀,刘跃.外伤性脊髓损伤综合康复治疗27例疗效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4):649-650

[3]申红梅,张庆民,刘艳玲,等.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在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2):937-938

[4]关骅.临床康复学[m].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7-110,110-113

[5]江宏.脊髓损伤的泌尿系统康复护理[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8):511-512

[6]杨敏,燕铁斌,陈月桂,等.综合康复治疗儿童急性外伤性脊髓损伤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70-271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3

关键词体能康复训练价值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在运动员的运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导致的运动受到阻碍,为了能够恢复到正常的运动状态,大多数的伤者都会选择进行康复训练,能够通过运动治疗的方式,恢复机体原有的功能。在体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训练,并结合科学的方法和医护人员、体能教练的辅助,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逐渐的恢复原有的运动平衡,恢复身体协调能力。但是进行体能康复训练必须要按照伤者实际的受伤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体能康复训练,才能够达到训练目的。

一、什么是体能康复训练

体能康复训练主要是有教练员、研究人员和医生相互搭配进行的工作。在运动员受伤后,为了能够更好地恢复原有的状态,就需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主要由医生进行恢复计划,并由护理医师进行协助,恢复运动员最基本的运动功能,再进行体能康复训练,由体能教练引导,逐渐的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没有受伤的运动员也可以进行体能康复训练,能够提升身体负荷的程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受伤[1]。

由于运动员在受到了运动损伤之后,轻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重者可能永远都要告别运动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为国家带来了损失,也为运动员本身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就要求体能康复师能够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并逐渐的恢复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能力,减轻运动员的受伤程度。

二、体能康复训练的内容

(一)运动前准备活动

在体能康复训练之前,要先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够防止在训练的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通过准备活动能够活动身体各个部分的关节,能够唤醒肌肉的状态,除了统一的准备活动之外,运动员还可以按照体能康复训练的位置,进行独立的准备活动。要保证准备活动能够活动到身体各个部分,才能够继续体能康复训练[2]。

(二)体能专项训练

体能专项训练指的是,在进行专项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受伤程度进行训练,加强了训练的效果。医生可以向教练员询问运动员平时训练的方式,分析其受伤的原因,进行受伤部分的专项训练,能够减少受伤的程度,更加合理的安排运动计划[3]。

(三)体能康复训练

要按照体能恢复不同渠道的基本需要,可以适当的搭配医生对运动员损伤治疗的结果,能够更加全面的、具体的看待运动员受伤程度。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检查,能够看出体能康复训练的效果,还能够找到体能康复训练中的不足,完善体能康复训练的内容。

(四)运动后整理活动

在每一次进行体能康复训练之后,都需要进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能够使肌肉逐渐的放松回静止的状态,能够减少运动带来的损伤。在体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受伤比较严重的运动员,可以搭配运动按摩,恢复肌肉的原有状态。对于可以自行运动的运动员来说,可以适当的进行伸展活动、慢跑、散步等活动,恢复状态。

三、现阶段体能康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我国的体能康复训练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国家也支持体能康复训练的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没有针对体能康复训练的需要,进行专业的开设,一般都是由康复医院专业的人才进行体能康复训练。也缺乏相关的认证标准,没有针对体能康复训练建立专业的考核制度。所以,根据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国家要逐渐的完善体能康复训练的相关规定,要成立相关的机构,对参与体能康复训练的人员进行考核,鼓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体能康复训练的工作当中[4]。

四、关于体能康复训练的相关内容

体能康复训练既属于医学问题,也属于运动问题,将体能与康复相互结合,能够相互补充学科中的不足,达到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康复训练师也有一定的要求,要了解运动员的运动原理,以及伤病恢复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技术方法,能够按照伤者的受伤部位,实施不同的训练方式,达到训练的根本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体能康复训练作为现阶段针对伤者恢复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按照相关的方法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地恢复伤者的身体机能。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按照伤者实际的受伤情况进行训练的安排,并按照受伤部位的不同进行训练,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闫琪.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周维方.徒手格斗对抗类项群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核心组分训练理论体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4

摘要学前阶段是康复教育的根基阶段,也是康复教育的最佳阶段。文章分析了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等三点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三种评价方式,即动作发展评价、健康体适能评价以及社交能力评价,以期对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学前特殊儿童训练策略训练评价

学前阶段是康复教育的根基阶段,也是康复教育的最佳阶段。对于学前特殊儿童而言,运动康复训练的科学开展不但具有缺陷补偿的生理功能,还具有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功能和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功能。因此,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设计并开展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对于学前特殊儿童动作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前特殊儿童融入班级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的社区环境。

一、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实施策略

首先,在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是高质量、高效率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到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训而言,为了实现学前特殊儿童缺陷补偿与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训练目标,应树立“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以“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为导向,将基础动作训练、体适能训练以及体育游戏等合理的融入所开展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之中,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

其次,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特殊儿童包括不同的类别,如听障儿童、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等,在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显然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应为“发展其基本运动功能、培养其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在开展训练时,训练的重点就应放在基本运动功能的训练以及听指令训练和社交能力训练等方面;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其语言、动作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其功能恢复”,所以在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时,就应该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训练。

最后,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不但生理缺陷和身心特点存在不同,其对运动康复训练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策略,是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成效的关键。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可以结合结构化的训练策略来开展;在针对听障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听觉训练的康复教育原则和康复教育方法;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适应性训练的方法策略和思维训练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运动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成效。

二、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评价方式

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评价指的是根据运动康复的目标,对运动康复训练的过程和运动康复训练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的结果对后续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进行评价时,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动作发展评价。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指的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状况所进行的评价。常用的评价量表主要有《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二版》(pDmS-2),pDmS-2主要是针对0~7岁之间的特殊儿童设计的,主要的评价内容为0~7岁之间特殊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情况和精细动作发展情况,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动作发展评价时,常用的评价量表之一;此外,《Brigance早期发育量表二版》(BriganceieD-Ⅱ)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

二是健康体适能评价。健康体适能的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自信心,还能够促进学前特殊儿童与生活环境之间的适应与融合,所以,健康体适能也是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试时,常用的主要为《Brockport体适能测试》(BpFt),其共包含了27个测试项目,能够让测试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学前特殊儿童时,灵活地进行测试,从而对接受测试的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发展状况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除此之外,《身心障碍者最佳身体测试》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测试。

三是社交能力评价。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评价时,评价不应该只停留在动作和健康体适能等显性的、表层的内容之上,同时还应该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判断和评价,以更加全面地衡量运动康复的效果。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评价时,常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弗吉尼亚州适应体育课程(UVa-ape)社交技巧清单,在这一清单中包括了应对冲突和问候他人等在内的10个与社交能力相关的测试类别,能够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状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衡量和判断。

参考文献: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5

一、要树立综合康复的理念

我国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教授曾指出:“弱智教育的课程要更多地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能以学科或变相学科为本。中重度的弱智学生更要以实际能力的训练领域为主,而不是以普通教育的学科为主”。据此,在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首先要分析障碍儿童的特点(如障碍的类型与程度)以及其机能、知识、技能、社会行为与态度等的现有发展水平。其次,要考虑适应现代社会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求。从智障儿童自身发展需要来说,智能障碍儿童身心功能的康复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它是智障儿童各种能力顺利发展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基本上是遵循着普通教育的模式。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障学生多数是中度智障儿童。按照国家教育部和中残联的分级规定中说明,中、重度智障儿童是“可训练”型的,而非“可教育”型的。对他们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是智能康复和智能开发的辅助性目标。据有关调查表明: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大多数障碍儿童在进入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之前,并未接受过正规与科学的康复训练。

学校应该是智障儿童康复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为智障儿童提供全面的特殊教育服务,学校教师或康复专业人员应该是学生教育与康复的主要力量,这也是我国培智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当前的培智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就是要以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为手段,来满足社会与学生生存的需要。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在医教结合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还应以综合康复的理念进行课程的整合。

二、要践行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以培智为主的特校的课程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康复训练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其中,康复训练类课程是文化类课程实施的基础和载体。障碍儿童学习文化,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运动、感知、认知、言语语言和沟通交流等能力,康复训练课程的内容可渗透部分文化学习的内容。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发展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能有效促进障碍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康复理念指导下的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康复机会,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比如在课堂问答中开展言语、语言康复训练;在看图识字教学中开展视觉康复训练;在书写教学中开展手指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开展多感官协调康复训练……把康复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康复功能,实现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尽可能促进智障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各学科都应该并能够在文化知识教学中恰当应用康复技术,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比如在(数学)点数教学中开展口手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体育)广播操教学中开展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听觉分辨能力、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我们这里提出的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康复渗透”。在当前的培智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有一些康复训练活动,但就笔者在与一些老师的访谈中所了解,多数教师在学科课堂上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是为实现文化知识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多数老师的头脑中,“学科本位”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没有从观念上形成“培智教育就是康复教育”的教学理念。而我们的培智教育所需要确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只有真正树立“以康复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把康复目标纳入到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之中,才能让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目的性进行理性思考,使当前学科课堂上的康复活动成一种有意识的教学行为,实现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要把握特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当前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教学评价中,依然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考评师生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甚至是限制)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计划的实施也都仅仅围绕着学科知识进行,从而阻碍了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课程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有效整合。因此,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应积极探索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整合课程评价的改革,构建符合整合课改理念的评价内容,试行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评价的新方法,形成促进智障学生发展、提高智障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6

【关键词】听障儿童;家庭教育;康复训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儿童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家庭教育是儿童成才的根基。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家庭康复训练更直接关系到听障儿童康复的质量和效果。随着早期干预技术的不断进步,家庭康复训练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家庭康复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在每一次开展康复训练前应确保听障儿童的听力处于最佳状态。

(2)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为听障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

(3)给听障儿童呈现完整的语言,即使在训练初期,也不要只让他听单词。

(4)遵循“先听后说,理解先于表达”的语言学习原则。

(5)所教语言内容,应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利于听障儿童沟通交流。

(6)对孩子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反馈,多鼓励,少批评。

(7)训练时,要选择孩子优势耳一侧进行交谈,与孩子的耳朵保持至少30-40公分的距离。

(8)与听力补偿较好的孩子语言交流时音量不宜过大,采用正常的音量即可。

(9)与听障儿童说话时,口型不宜夸张,语速不宜过慢。训练初期可以比正常语速稍慢,但到了中期或者后期,应采用正常的语速。

(10)与听障儿童语言交流时,注意遮口,不要让孩子养成看口型的习惯。

2家庭康复训练的步骤

2.1听觉领域的康复训练

2.1.1林氏六音的的测试

通过林氏六音a、u、sh、i、m、s来检测孩子听力水平和助听设备是否处在最佳的状态。该测试一般适用于评估6个月以上的听障儿童。对于一岁半以上的儿童,一般采用听声放物的方式进行。如果初期阶段受试儿童不理解测试要求,可以请家长为其做示范,或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反应。开始时测试距离距离可近一些,如30厘米,慢慢地可以增加到50厘米,1米,2米。在初期训练中坚持提示引导并进行观察记录,记录不同距离下的听觉表现。测试分为察觉和识别两种水平,察觉只需听到声音给出反馈,辨识则需要听到声音后进行模仿或指认。测试时应给出发音间隔的变化,以避免孩子猜想,并要回避所有的视觉线索。但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却无法配合,这就需要仔细观察他们是否出现以下听觉反应:

(1)寻找声音:给孩子一个声音时,他能转头寻找。

(2)听到声音后能眨眼和睁大眼睛。

(3)活动中断:例如孩子正在吃奶,听到声音后,突然停止了吃奶的动作。

2.1.2闭合时听觉训练

在听觉训练中,通过物品和图片的呈现来提供听觉信息的线索。给出一个范围,让听障儿童听到说话内容后从备选物品中拿取。辨听训练要由易到难,选择范围要由小到大。

2.1.3开放式听觉训练

不给出选择范围在没有猜想线索的情况下对孩子实施听觉训练。开放式对话交流可以包含同一主题对话交流和转换主题对话交流。

2发音领域的康复训练

2.1在训练初期根据需要对听障儿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或无声的言语呼吸训练,要引导孩子有模仿发音的意识,鼓励孩子发出声音,还要对孩子进行唇部活动练习和舌部活动练习。在听障儿童有了发音基础后,就要逐步进行中级和高级的发音康复训练,比如音节发音练习、声韵母结合的音节练习和学说悄悄话、学唱旋律简单的歌曲等等。

举例如下:

康复目标:引导听障儿童模仿发音

操作方法:

(1)家长拿出一个小动物的玩具放在自己面前,并模仿发出声音,如“小狗”____汪汪汪,随即打开玩具的开关,让小狗跑起来。家长做出兴奋的样子。同时要呈现完整的语言,如“小狗跑过来了,汪汪汪”,“汪汪汪,小狗跑到妈妈这里了”等等。

(2)如果孩子能模仿发音,就高兴的让玩具跑起来。如果孩子不理解,家长可引导示范,也可以把手放到孩子口前,提示他发音。

(3)更换不同的玩具进行练习。如果孩子不配合,再更换其它两三个玩具后孩子仍对该训练不感兴趣,就停止训练。

3语言康复训练

首先,家长在家庭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应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有意义的互动交流,培养听障儿童自主进行语言交流的习惯和能力。其次,家长要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立足在自然语境中通过沟通互动学习语言。最后,家长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要选用训练内容的实用性。要多给听障儿童输入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用到的有使用价值的语言内容,如“饿了”,“妈妈来了”等等。这些语言可以促进听障儿童与他人交往,帮助其表达自身需求,使孩子很快意识到语言的意义。

在选择训练内容上,可以选择由易到难的学习内容,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逐步进行。比如常见的小动物的叫声,常见的家庭成员的人物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生活用品、服装、家具、家用电器,如毛衣、床、电视机等等。中级的语言训练可以选择简单的疑问句,如“这是什么?怎么了?”等等。高级的语言训练内容可以选择让孩子学习讲解完整的故事,学习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进行解释帮助他人理解。

举例如下:

学习目标:学习使用“形容词+名词”的短语结构。

操作方法:

(1)家长出示神秘的盒子,从盒子里面拿出一朵花,依次使用“形容词+名词”的短语结构来描述花,例如“我拿出粉色的花”。

(2)家长要用不同颜色的花来贴在纸上的花篮里。然后采取分发的形式,注意将花分给其他家庭成员,发的同时要输入语言“给爸爸粉色的花”、“给宝宝红色的花”,并鼓励孩子仿说。

(3)请孩子粘贴花朵,然后问孩子粘的是什么颜色的花,要求孩子用“形容词+名词”的短语结构来表达。

4认知领域的康复训练

认知领域的目标康复训练,主要从听障儿童的感知觉能力、数量和时间概念、记忆、比较、推理、分类、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让孩子知道冷暖,认识基本的颜色,能够区分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比如上下、左右等。在孩子掌握了初级的认知后,可进行中级和高级的认知康复训练,如让孩子理解更多的时间概念如:今天、明天、昨天。让孩子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预测,如吃了药会有什么样的表情等。

5沟通领域的康复训练

该项训练注意依据孩子的发展需要,练习各项沟通技巧与社交技巧,让听障儿童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建立亲密的关系和具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进而更有自信的与他人互动。

举例如下:

学习目标:轮替、顺序和等待

操作方法:

让孩子看到卡片内容,知道其中每个内容都有两张,可以配对。将卡片象洗牌那样打乱顺序后,反面向上逐张排列在桌子上,排成几行。

(1)家长先随意翻起一张,让每个人都看到,并说出“我找到一个××”,再将卡片扣回去,说“现在该妈妈了”。然后对孩子说:“现在该轮到你了”。依次轮流进行。当某人翻到一张前面曾经出现的卡片时,要回忆那张卡片的位置,把它找出配对。如果找对了就得到一对,就奖励一个小贴画;如果找错了,就刮一下鼻子。

(2)当所有卡片都配成对以后,看看谁得的小贴画最多,可以得到一个小物品。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所以说家庭是儿童实现社会化最早的施教者和基本的推动者。只要家长能掌握科学合理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既节省了康复训练所需的大量资金,又利用了家庭康复的优势,我们的听障儿童就会早日康复,迈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春祥,杨善,萧言.《家长学校教材》.2008.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7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电话回访;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01-02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1]。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由于住院时间较短,患者及家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足够的康复训练知识,因而出院后的院外康复训练指导十分重要。为使患者出院后能得到连续、系统、全面的康复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我院骨科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由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收效满意。现将做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4例,男58例,女26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股骨颈骨折7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住院天数23天,所有患者术后均及时按训练计划给予康复训练,出院时持拐行走。

2实施方法

2.1回访护士的要求:应由具有丰富的专科临床护理经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护师以上职称的责任组长担任;也可由患者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担任,其优势是对患者情况了解全面,在住院期间已经建立了较好的护患关系,沟通良好、能有针对性进行指导。要求回访时注意电话礼仪、语言技巧:语速适中、语气柔和、语言亲切。回答问题要通俗易懂、准确明白,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医生,或转介科室主任或主治医师进行答复,不能不懂装懂,不负责任,防范医疗纠纷发生。

2.2科室设立出院患者健康档案,设立科室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登记本,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联系人、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病情、手术时间、出院时间、出院患肢情况、责任护士、回访时间、回访结果、患者反馈、处理措施等。

2.3回访方法及时间。出院前认真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自理能力、心理、营养状况、有无并发症、家庭环境、康复愿望、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健康需求等。出院前2天由责任护士或责任组长向患者作详细具体的出院指导,应有家属或陪护者参加。家属的参与可在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训练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督促和指导,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和准确性。发放科室自制的联系卡及疾病康复指导图文手册,内容包括:科室咨询电话、责任护士、主管医生、复诊时间、温馨提示、疾病知识、康复计划、功能锻炼方法、饮食知识、日常生活正确、正确用拐知识等。告知患者及家属电话回访时间,欢迎患者有问题随时打电话咨询。责任护士或责任组长在患者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打电话回访患者,简明扼要记录回访结果及处理措施,为下次回访提供依据。

2.4回访内容

2.4.1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状况,饮食、服药情况,术后有无并发症等。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提醒患者复诊时间。

2.4.2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患肢感觉,如有无术区肿胀、疼痛、有爆响声。康复计划完成情况、患肢功能锻炼方法是否正确,能否按期每日坚持锻炼。是否做到三不(不过度负重、不作盘腿动作、不坐矮凳子),四避免(避免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项目、避免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从坐位站起、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情况下向术侧倾斜取物、避免在不平整或过于光滑的路面上行走)[2]。及时纠正患者对于康复训练方法认知的误差、根据患肢恢复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方法、鼓励督促患者坚持训练。

2.4.3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如体力、肌力恢复情况;髋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穿脱衣裤鞋袜的姿势是否正确;持拐行走及上下楼有无异常情况;术后3个月能否弃拐等。

2.4.4鼓励患者说出康复过程中心中的顾虑及担忧,肯定训练效果,对心理负担比较重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继续按照康复计划锻炼的信心。

2.4.5征求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意见及建议。

3效果评价

开展电话回访以来,主动与患者联系336次,患者及家属来电咨询79次。功能锻炼方法指导167次;解答疑难52次;心理疏导37次;提醒复诊74次;鼓励患者树立信心24次,电话回访满意度97%。患者及家属均表示会遵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及提示进行康复训练。

4体会

4.1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出院康复训练,可以减轻髋部肿胀,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使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术后功能训练应该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3],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4个方面[4]。我们在电话回访中发现某些患者及家属常因为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等原因过于谨慎而不敢活动。而某些患者则急于求成,急欲摆脱拐杖,不循序渐进地盲目训练,使用不正确的方法或姿势极易导致假体脱位的发生。

4.2电话作为现代化通讯手段,经济、便捷、沟通直接,容易拉近护患关系。髋关节疾病患者大多为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健康知识缺乏,对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遗忘医护人员交代的训练计划和注意事项。出院后的电话回访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康复知识得到强化、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可以强化患者遵医行为,提高功能锻炼依从性,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使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电话回访保证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连贯性、系统性,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主动参与康复计划。电话回访使护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是人性化护理的延续,是整体护理从院内到院外的延伸,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使其更加规范具体,有效减轻患者的顾虑。护理人员在回访过程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患者感受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和充满人情味的跟进服务,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淑平,欧永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79~80.

[2]陈梅,陈晓文.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出院后家庭访视与康复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683~685.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8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疗效

随着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明显增高,其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对脑血管病患者除一般药物治疗外,同时加上及时的早期康复治疗,会收到较好的疗效,会大大降低病残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我院自2006年3月~2009年3月选择住院脑血管病患者共160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评定>8分,有肢体功能障碍。随机分为康复组80例,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33例,对照组80例,其中脑梗死49例,脑出血31例,全部病例年龄在35~78岁,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康复治疗,但轻型(Fma运动积分)96分及病情恶化,出现新梗死或出血,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者不入选。

1.2治疗方法

对康复组的治疗是在传统的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在早期就进行各种康复治疗。急性期治疗规范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训练以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为主,pt训练师经统一培训,治疗方法以Bobath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方法为主,并配合使用本体功能促通法(pnF)、Brunnstrom等方法。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循序渐进。

训练内容:卧床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良知位,翻身,起坐练习,床上桥式动作,床上坐位,坐位平衡等练习,待患者能够维持床上坐起30min,无性低血压等不适症状,即可坐轮椅到训练室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有:主动-被动运动、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下肢负重训练及重心转移训练,步行练习及步态的纠正,踝关节背曲的诱发,前臂旋前、旋后,手指抓握等,教会家属一定的康复训练方法,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放映神经康复的光盘等,以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按传统脑卒中治疗,未进行康复治疗。

1.3评定方法

在脑卒中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aDL),采用Barthel指数。

2结果

两组在开始治疗前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康复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目的是减轻残疾程度,预防脑卒中后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所谓早期康复即是指发病后2周内开始的康复。因在卒中后一段时间内,脑组织的可塑性很强,在这一时期可使患者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尽早进行功能训练,目前认为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

本组80例首次住院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介入,按照早期康复流程,采用卒中康复治疗技术,经过4周的基本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充分证明康复治疗行之有效。康复介入时间与疗效呈正相关,时机越早,疗效越佳。其恢复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脑的可塑性有关,即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研究表明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早期神经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

通过对比分析,康复组患者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康复训练不仅是患者急性期促进运动恢复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恢复期需要继续坚持不懈的锻炼方法,需要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因此,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康复教育的指导,使脑卒中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9

作者单位:518101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病区

程小芸: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初发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持续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结果、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功能;运动想象疗法;康复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07

近年来,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一旦发病,其肢体活动以及言语活动将受到极大影响,其认知功能也极大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1,2],该类患者应积极进行早期诊断以及早期干预。“运动想象”(mi)疗法是一种为了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反复进行的运动想象,这一过程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运动输出,仅仅是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恢复运动功能[3]。我院针对该类患者予以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初次发病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58例。年龄48~68岁,平均(58.41±5.62)岁。病程6~42h,平均(26.43±4.50)h。脑出血64例,脑梗死56例。左侧62例,右侧5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临床确诊。患者入选时均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无痴呆症状,可较好地理解医护人员意图并能积极配合治疗。对抑郁、痴呆病史患者予以排除,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充血性心理衰竭患者以及严重视力障碍患者。在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护理。

1.2.1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内容为:(1)病床上进行良肢位摆放。(2)进行主、被动运动以及肌肉力量训练,其顺序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3)体位训练,含静态坐位、静态立位以及动态平衡与坐位、立位转换训练。(4)作业疗法,进行简单的手部运动,如甩臂、圆环旋转手臂等。(5)日常活动训练,进行患者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对应的康复计划,每日1次,每次持续30min。

1.2.2“运动想象”疗法[4]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训练内容,让患者正确掌握正常运动模式后,在较为舒适、安静的条件下根据“运动想象”录音进行训练。患者全身放松,保持舒适体位,根据提示内容进行间断的“运动想象”,其具体内容可以为一项或者几项活动,目的在于对患者目前的功能障碍进行强化。想象自己在翻书,头脑中出现翻书动作;想象自己在步行,感受步行的感觉;想象自己在上台阶,感受抬腿的动作;此外还有握手、跑步、翻身、扩胸、单腿站立、平衡等。重点在头脑中浮现从事这些动作时的肢体活动,感受自己的动作步骤以及身体感受等。可先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运动想象,然后按照作业要求自行完成或者在家属的帮助下完成。上述训练每天进行2次。

1.2.3强化认知训练当患者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神志清楚且其病征不再持续进展2d后,就着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训练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强度在患者耐受范围内。(1)注意力训练。应用专门的注意力训练系统软件,其内容包括注意力、注意力集中与大脑抑制、注意力与反应速度、注意力与手眼协调、注意力与动作控制和手眼协调、注意力与逻辑思维、注意力与心理旋转、注意力与操作、注意力与观察力等相关训练课程。训练过程中,采用视、听、运动相结合方式进行。(2)记忆训练。如图形记忆训练,让患者记住较为简单的图形,然后凭借记忆在纸上画出,图形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数量也逐渐增加。然后逐步过渡到情景记忆,让患者能够画出自己经历过的图景,包括物品等。(3)失用症训练。充分对患者的视觉、感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对应性训练,加深患者印象。(4)思维康复训练。让患者自己进行逻辑思维,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计算力训练。让患者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较为简单的计算,如购物计价等。

1.3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的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结果、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认知障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活动能力,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应性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认识能力,且康复训练的效果将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认知功能较差的患者对自身问题缺乏较为客观的认识,也影响患者本身的康复积极性,因此经常产生负面影响。认知功能训练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给予患者以声音、颜色、物体的结构等刺激,患者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还进行较为高级的思维、推理、运算等能力训练,以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在本研究中,重点强调了在脑卒中康复中,认知训练应及早介入,这是因为早期强化认知能力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认知能力、躯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有效恢复,提升其康复信心以及训练积极性,便于更加有效地进行“运动想象”。本结果显示,持续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结果、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由于[5]:(1)进行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可以使患者及时认清自己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主动消除顾虑接受治疗,提升治疗主动性。(2)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执行力,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运动想象”疗法中的正常运动模式体验。(3)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集中注意力训练,可以将正常运动模式储存于记忆中。(4)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运动积极存储过程,提升记忆力和注意力。

参考文献

[1]于梅青,袁栋才,魏琰,等.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康复的促进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67-269.

[2]胡永新,王强,孟萍萍.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4):273-276.

[3]刘丽.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跌倒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D].锦州:辽宁医学院,2012.

[4]吴亚岑.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杜晓霞,冯洪,何俊利,等.注意力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J].中国康复理沦与实践,2011,17(3):212-214.

康复训练的内容篇10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阅读近年发表的有“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论文及相关资料,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制订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2.调查法

走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需要的一手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汇总。

3.逻辑分析法

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对比与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病、伤、残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它与体育中的运动康复专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康复治疗技术所需专业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所需专业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如:①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合理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②应用各种运动治疗技术康复患者或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能力;③应用各种理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④运用一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等。

(2)康复治疗技术所需社会能力。

包括:①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②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③团队协作能力,能与同事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务;④应急处理能力;⑤职业安全保护意识等。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能力与体育教学中的内容有联系。例如,要具有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合理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这一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方式方法,了解这些运动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其次,运动处方是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内容,处方包括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以及运动的频率等;此外,还要求此专业要能够运用一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或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治疗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3.与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技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通过调研,得出对课程内容设置的需求和建议,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和归纳出以下几点:

(1)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是患者应用各种运动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矫正异常运动姿势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为在体育运动中适合此项内容的锻炼,我们设置了太极拳部分、健身操部分、器械部分的授课内容。

(2)通过运动疗法和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进行治疗。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的常规运动疗法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训练、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和其他疗法训练等。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使学生掌握各种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概念、作用机制、适应征、禁忌征等;应用各种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或指导患者进行训练;能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传统康复治疗技术。针对此类内容,我们设置了部分理论课的内容,从体育锻炼的角度阐述康复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翁惠根,庞正志.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2]董翠香,王珊,朱春山等.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