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端生物技术十篇高端生物技术十篇

高端生物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51

高端生物技术篇1

目前,我国制造业已有较好基础,并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产量居世界第—的有80多种产品。然而,我国制造的多是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大量产品处于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代表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我国的落后状况尤其明显,大多数装备生产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许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10,甚至低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一差距,尤其明显地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在此条件—卜,我国制造业不能继续在技术链低端延伸,不能依靠高消耗获得更多低附加值产品,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制造业运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

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发展现代制造技术

产品技术链,没有一个固化的定式,但总是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近年,它正伴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进步不断向高端延伸。目前,制造业技术链高端几乎被现代技术垄断,处于技术链高端的产品几乎都是由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所以,要转变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抓紧发展现代制造技术,通过现代技术促使制造业及其产品向技术链高端延伸,以便降低技术链低端产品的比重,相应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的比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高分子化学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原子能利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与高新技术及传统制造方法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现代制造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保留和继承了传统制造技术的产品创新要求,如增加现有产品的功能,扩大现行产品的效用:增多现有产品的品种、款式和规格:缩小原产品的体积,减轻原产品的重量:简化产品结构,使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提高现有产品的功效,使之节能省耗等。但是,现代制造技术,在制造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制造工艺、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制造技术均有重人差别。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把原料加工为成品的生产过程,它包括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最终退出市场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产品的构思、构思方案筛选、确定产品概念、效益分析、设计制造和鉴定样品、市场试销、正式投产,以及产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使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生产过程,它除了机械加工方法外,还运用光电子加工方法、电子束加工方法、离子束加i:方法、硅微加工方法、电化学加工方法等,往往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工艺流程和加工系统。

三、发展现代制造技术的重点方向

现代制造技术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精密化、微型化、清洁化、艺术化、个性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了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促使制造业向技术链高端延伸,我国宜着重发展以下现代制造技术。

(一)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纳米”是英文nan。meter的译名,是一种度量单位,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那么长。纳米技术,表现为在纳米尺度(0.1nm到100nm之间)内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把它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其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纳米技术以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等现代技术为操作手段,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学(nanomaterials)、纳米动力学(nanodynamics)、纳内米电子学(nanoclectronics)、纳米生物学(nanobi010gy)和纳米药物学(nan。pharmics)。就制造技术角度来说,它主要含有纳米设计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技术等。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在纳米尺度上把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融合起来,便产生了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自从硅微型压力传感器,作为第一个微型系统制造产品问世以来,相继研制成功微型齿轮、微型齿轮泵、微型气动涡轮及联接件、硅微型静电电机、微型加速度计等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美国航空航天局运用微型系统制造技术,推出的一款微型卫星,其体积只相当于一枚25美分的硬币。

微型系统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在航天航空、国防安全、医疗、生物等领域崭露头角,并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二)以电子束和离子束等加工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术

超精密加工技术,一般表现为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和形位精度达到零点几微米,表面粗糙度优于百分之几微米的加工技术。

这项技术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和抛光、超精密微细加工等内容,主要用于超精密光学零件、超精密异形零件、超精密偶件和微机电产品等加工。

电广束、离子束、激光束等加工技术,通常出现在超精密微细加上领域,用来制造为集成电路配套的微小型传感器、执行器等新兴微机电产品,以及硅光刻技术和其他微细加工技术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精密加工技术,在超精密加工机床等设备、超精密加工刀具与加工工艺、超精密加工测量和控制,以及超精密加工所需要的恒温、隔热、洁净之类环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精密加工技术投资大、风险高,但增值额和回报率也高得惊人。近来,发达国家把它作为提升国力的尖端技术竞相发展,前景非常好。

(三)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省耗绿色制造技术

制造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产生出大量废液、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探索符合环保要求的节能、省耗、少污染的生产方法,即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立足于尽量减少制造业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产品制造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增进社会福祉。

这项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产品设计上,尽量提高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和可再制造性:生产工艺和设备选用上,尽量做到低物耗、低能耗、少废弃物、少污染。这项技术的其他内容,还包括绿色制造数据库和知识库、绿色制造过程建模、绿色制造集成技术、绿色制造评价方法等。

高端生物技术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高端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和全球信息通讯技术得到飞速提升,这使得全球价值链片段化生产分工成为可实现的目标,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呈现出全球化特征,这种全球化价值链分工的对象是产品工序和环节。从改革开放之初,欧洲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日益深化,全球价值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较为广泛,这就意味着我国将会逐渐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中。由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上积极参与,因此国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在全新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采用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时,将不考虑进口的中间品投入,因此,会出现高估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情况,所以,在全球价值链中为准确衡量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必须充分考虑进口中间品的投入影响。现阶段,加工贸易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外资企业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要想使全球价值链由低端走向高端,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突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升级路径

(一)新能源产业的升级路径

新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特征,即加工制造和出口贸易的能力。但目前新能源产业缺乏国内市场和核心关键技术,在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光伏行业就属于新能源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我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其原料和产品受到国外市场的限制,因此,我国的太阳能光伏核心及技术不能实现商业化目标,这就使得国内的太阳能光伏发展市场容量狭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厂家的产品都是多晶硅电池,产品因价值很高,所以只能用来出口。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属于标准的出口导向型产业,但在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游的原料及产品核心技术,只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加工,要想实现新能源产业升级的路径,必须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对高级要素进行积累,从而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的加工制造能力,以先进的技术和国外价值链治理方法对产品工艺进行升级和优化,此外,还要对国内的龙头企业技术研发进行鼓励,促进国内价值链分工建设,从而突破全球高端价值链的治理方法。

(二)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升级路径

在国内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产品的核心技术、生产制造和市场规模,三个方面内容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新信息技术对我国大部分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截止到2010年,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在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4.16%,所占的GDp比重达到4.08%。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在通信技术、高性能计算机和数字电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国内市场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总体来说,新信息技术产业使我国工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信息技术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生产工序和产品市场三个方面都具有了国际竞争力。

新信息产业的升级路径,主要应该表现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与控制上,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属于混合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因此,采取有效方式对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高端价值链进行控制和治理,加强加工制造环节向全球进行产业转移的力度,才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新信息技术的升级目标,促进新信息产业的发展。

(三)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升级路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环保新材料产业逐渐兴起,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在节能环保产业中要注重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的掌握。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中,应倡导各大企业要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但目前国内的环保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多以常规成品产业技术为主,从而出现低技术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一些亟需进行污染治理的设备却没有生产出来,因此,国外的环保设备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环保新材料产业上,我国的环保材料研发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其产品大多不具备高性能、高附加值,且环保新材料的科研水平较低,环保新材料产业发展多以消耗国际先进技术为主。

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升级路径主要是实现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加工制造,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其生产低于劳动成本市场的规模,将全球高度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融入到其中,从而实现我国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加大环保新材料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改变传统环保材料的生产技术,对环保新材料进行持续研发,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四)新生物产业的升级路径

新生物产业是一项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该产业要求企业应该具备较强的技术基础,但目前我国的新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在新生物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进行产业升级。我国的新生物产业中涉及的领域较广,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学、蛋白质工程学、生物芯片和肝细胞等生命科学都融入到现代新生物产业研究中,大批的科技生物成果被应用到生产前期阶段。

我国的生物学、医学和农业等新产业虽然呈现出日益发展的趋势,但我国的生物制造技术却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且市场潜力较为低下,要想实现新生物产业的升级目标,必须按照全球高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新生物产业进行升级,将先进的科技研发手段应用到新生物产业升级路径中,推动新生物产业的进程,逐渐扩大新生物制品的制造规模,实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产体系的构建,新生物产业的升级路径主要是建立具有核心关键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从而有效完善国内新生物产业价值链。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路径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求较高,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生产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求企业要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和较大的产业规模,并且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高端装备制造业中。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中的水电、风电、核电产业等,这类产业要求的技术指标较高,其涉及到的相关产业较广。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高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是建立在国家经济水平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各国都致力于高端装备制造中,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路径主要就是在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突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策略

(一)调整国家政策,使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驱动的影响下,发达国家在产业生产中不仅注重各产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还注重各产业能不能有效提高产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有效实现了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具体控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下,我国政府要清楚的意识到国家的经济增长、投资贸易量增加,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各大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仅仅是将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融入到了各大产业中。因此,我国的各大产业应该将全球价值链驱动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对国家政策进行调整,使得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转变成全球价值链升级,也就是说,国家应该更加注重产业的高度化和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控制,将国家的优势发挥到价值链的特定环节中,并采取有效措施对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进行优化和控制,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背景,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将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并将全球高端价值链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基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二是我国政府应该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补贴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激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定期对产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储备专业人才力量,并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使得国家以良好的服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战略新兴企业增强发展能力,致力于价值分工网络中核心竞争力提高

在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的影响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专利、品牌、销售渠道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新兴企业应该致力于价值分工网络中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链整合能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下,企业应该意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没有竞争力的产业终将被淘汰掉,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全球价值链驱动机制的基础上,并且企业还要将提高价值链分工网络中的核心竞争力当作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对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内企业,我国政府部门应根据其在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对国内价值链进行治理和控制,加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对于产业中的价值链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进行全球分工转移,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智库作用和控制能力,形成我国企业自身核心价值链分工体系。对于国内的弱势行业企业来说,要将发达国家的价值链分工网络融入到其中,使得企业展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并不断开发新市场,注重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引进,从而升级企业的动力机制,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

参考文献:

1.夏春玉,丁涛.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及流通发展战略[J].商业时代,2013.11

2.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

3.黄启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升级策略[J].经济纵横,2013(8)

4.翟静.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3.8

高端生物技术篇3

[关键词]高端物流;高端物流产业;高端服务

[中圈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023-02

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连云港、青岛、厦门等经济比较发达城市陆续提出了“发展高端物流、建设高端物流产业园区”的物流业发展思路并积极进行探索,高端物流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1 正确解读“高端物流”

高端物流是一个新概念,对其概念界定学者问有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高端物流”是相对于“普通物流”或“传统物流”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的“高端”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物流服务的对象是高端领域或高价值产品,对物流服务一般有特殊的或高标准要求,如国际快递、冷链物流和特种物流等。二是物流服务的手段是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突出“高端品质”的服务流程,技术性、操作性强。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强大的网络覆盖能力成为高端物流服务的重要支持手段。三是物流服务的功能是价值增值、功能提升。高层次的服务功能是高端物流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的支持力量,高端物流专注于供应链,强调资源整合和构建战略联盟,专注于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四是高端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存在于消费者服务业也存在于生产者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密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低、产品品质优良、投入产出效率高的特点,主要服务高端制造业并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总之,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一个更高的水平阶段和层次,是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功能系统集成。

2 高端物流产生并引起各界重视的原因分析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演变为物流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电子化物流、绿色物流、智能化城市物流管理等是国外物流业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十大物流业巨头的发展动态主要体现为:①通过整合和并购,进军多种运输业务,提高利润,②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③提供优质及个性化服务。可以说高端物流服务是世界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我国物流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通过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已经积累了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物质基础。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和第三大进出口贸易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必然伴随实体流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中货物交易规模仍占据绝大份额,也相应带来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业需要高端物流业;居民的高品位和个性化消费需求也需要相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来支撑。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一体化服务将成为未来物流服务主要方式,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和合作是物流企业占据高端物流市场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只有加入到国际供应链中,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才能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物流巨头通过兼并、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纷纷抢占中国市场,首先在沿海港口城市和内陆较大空港城市建立物流基地、构建市场网络渠道,业务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的高端物流服务上,如国际快递业务、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全球物流战略合作与网络服务、大型物流项目运作管理、物流服务咨询等,可以讲目前中国的“高端物流”市场已基本被外资物流企业所控制。“高端物流”将是中外物流企业激烈竞争的重头戏。

(4)信息化、集成化、规模化、技术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是高端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为高端物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 加快我国高端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对策

3.1 正确认识高端物流。防止出现新一轮“物流热”

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一个更高的水平阶段和层次,不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它是伴随着高端制造业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国外已比较成熟。高端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较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成熟的高端物流服务商和市场需求等来支持。经济全球化、新的世界产业转移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端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市场舞台,我们要在对中国物流发展现状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高端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加强行业政策引导,不能再搞新的物流领域的“”,以避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自发性和重复性。

3.2 提升现有物流园区功能,合理规划高端物流产业园

高端物流产业是指能为市场提供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时效、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高开放度产业带动力、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低污染”特征和可承受物流服务费用空间较大的现代服务业。提供高端产品、高端服务(综合),服务高端客户(领域),是高端物流产业园与一般物流园区的重要区别。

(1)产业集聚度、经济发达程度和开放度是高端物流发展的基础,因此高端物流园区应首先在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建设。但如果只是在沿海城市发展,最终将会导致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大城市与一般城市物流水准的严重脱节,这不利于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高端物流园区要立足于现有物流园区功能的提升,不是一定要重新规划,防止新一轮园区建设“大潮”。

(3)充分发挥现有港口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在高端物流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园区已有良好的基础,且能大量吸引国际国内的采购商、贸易商、物流商,有利于为产业升级转型做物流配套。

(4)高端物流园区直接服务于高端企业,提供高端服务,在进行规划时可以与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贸易区、港口保税园区、会展中心等高端功能区统筹考虑。

3.3 积极培育高端物流提供商

发展高端物流服务的关键是有一批成熟的高端物流服务提供商。目前,国内高端物流提供商很少,而且规模影响不大,难以与国际高端物流企业抗衡。我国高端物流服务其核心业务更多地集中于物流配送业务,没有形成供应链和物流系统策划整合业务。随着世界科技不断进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中国高端物流发展将成为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端物流,创新促进流通服务体系,将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成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4 构建高端物流服务体系

高端物流的核心是增值服务,因此对物流服务质量有更高要求,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显得特别重要。要求高端物流服务提供商应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物流策划、咨询与培训、物流整合与实施运作、客户关系管理和增值服务等能力,要建立强大的物流服务网络和高端物流人才队伍。

高端生物技术篇4

关键词:物流信息处理;新媒体技术;物流管理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中国经济的崛起给物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物流业中普遍存在的效率低、安全性差和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仍然突出。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服务方面有先天优势,在新媒体技术下对物流信息处理进行优化,对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有积极意义[1]。

1我国物流业在物流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相对落后

物流的合理化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达成物流合理化的手段包括了规模化、共同化、服务化和社会化,其必然要求物流资源的共享,当然包括了最重要的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目前物流行业里企业和企业之间一般是各自为政,还处于物流信息数据资源分散、信息交流不佳的状态。企业相互之间形成了信息化的孤岛,缺乏互通互联的物流信息共享机制[2]。

1.2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水平较低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的数据,中国现有物流相关企业已超100万家。但是,除了头部的几家企业,大部分物流公司对先进的物流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并不高。总体上,各种不同的中小型物流企业都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低,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不高等相同的问题。

1.3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更新滞后

随电子商务相关订单的激增,物流管理效率仍有很大的待提升空间,其中关键的因素在如何用物流信息统筹规划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和配送整个物流过程。此过程需要强大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仅处于能够用的状态,并没有形成主动更新的态势。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更新需要相关软件供应商的投入,软件和平台的开发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直接套用国外的成熟的系统。结合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且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水平较低的情况,并不能很好地与物流信息化供应商互利互惠而形成良性的发展状态,最终结果是相关软件供应商技术欠缺和管理系统软件更新落后于行业实际需求。

2新媒体技术对物流信息处理的影响

以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软件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技术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加入使得物流信息技术在综合应用的时候更加顺畅。

2.1移动终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使物流信息处理更加高效

移动终端具有无线性、便携性、简单性、移动性、连通性和个性化等特征,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作业十分明显。在主要为个人服务的快递行业,利用移动通信技术,物流管理系统的管理中心可将收件单传输到各个正在移动的快递业务员的移动终端上,业务员可以根据信息到达收件点,通过移动终端,业务员可以将采集到的发件信息通过无线终端上传到物流管理系统;在企业方面的物流配送中心,办公区利用物流管理系统可以将收货单通过无线网络传到收货员的移动终端上,通过移动终端的扫描可以完成入库作业。在运输方面,每个物流节点的工作人员可以移动终端采集货物的数据,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时更新物流信息,管理中心可以随时掌握实时数据,物流管理系统能实时调配数据反馈给以智能手机为移动终端的客户。

2.2信息安全技术使物流信息的传递得到保障

物流信息在产生、储存、传递到利用的过程都需要保证不能被泄漏和破坏。首先,物流是服务行业,强调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物流信息必须十分强调保密性,信息加密技术通过专门的密钥算法,能确保物流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其次,准确性是物流信息处理的根基,准确性本质上是需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防火墙技术和病毒防治技术等信息安全技术能确保物流信息在储存和传递的过程中受到保护而不会被蓄意篡改,保持原来的状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再有,为了明确发货人、收货人和物流方三方的权利和义务,需要保证物流信息的不可抵赖性,网络存储技术可以让信息在使用和传递的过程中在系统中留下既定的痕迹,保证物流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利于物流业务的发展。

2.3数字视听技术促使物流信息可视化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需要面向所有用户,使得物流信息的可视化非常必要。利用GpS、GiS和数字视听技术,物流信息的传输、处理和控制在整个物流过程已经基本实现可视化的转变。针对发件人,上门取件信息图像可视化、发货数据图像可视化提高了物流前端的服务质量;针对面向客户的物流业务员,客户交件信息图像可视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针对物流系统管理中心,订单调度数据图像可视化保证了物流管理过程中的有效运作;对于收件人,上门派件信息图像可视化提高了物流后端的服务质量;对于所有参与角色,物流运输信息图像可视化都对其工作安排有所帮助。

3新媒体技术下物流信息处理优化分析

3.1增加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移动手持终端的使用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信息处理的基础。BarCode技术结合物流手持终端能快速写入和读取货物的详细信息,能快速处理收货、入库、盘点、出库、派送等多种物流信息的变化。RFiD技术通过无线射频的方式,采用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手段,对电子标签或射频卡等记录媒体进行读写,能短时间完成批量的数据交换,能无视各种障碍建立数据连接,物流手持终端也能成为简便的RFiD阅读器。GpS、GiS和移动手持终端的结合,能让物流管理中心及时了解每个物流业务员的位置,便于利用运筹学完成物流资源的调度。此举能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也明显有利于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建设[3]。

3.2建设可视化智慧物流管理系统

可视化物流管理平台的搭建,在监控层,可以利用5G通信技术和视频监控设备,完成现场可视化和作业可视化。在展示层,运用3D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物流设施、设备建模,结合GpS、GiS等信息技术,可以完成身临其境的可视化建设。在信息层,将收集到的物流需求信息、物流资源信息和物流控制信息等转换成图形图像的形式,完成问题可视化、状况可视化和管理可视化。可视化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在主动方面可以利用可视化的技术进行各项物流业务管理,被动方面可以设置预警和报警,能及时防范风险。此系统的目标是做到安全、智能和高效,对物流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更加有利。

3.3在信息安全和便利之间取得平衡

据菜鸟网络统计,约70%的物流行业风险与技术有关,如系统有漏洞,账号的权限分配不当等。因此,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的使用是保障物流信息安全的重点。账号安全是业务安全的基本,利用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新的技术建设一套身份认证和授权的系统,能增加信息处理的安全性。在此,我们应该尽量确保信息安全,也希望可以不牺牲便利性。但用户的生理特征也属于个人隐私,除了在用户自愿的前提下,信息必须满足不能被随意调取的储存条件,区块链技术是能派上用场的一种新技术。对于物流行业纸质面单上的用户信息,通过既定的格式简化,把信息显示在电子面单上,配送员联系收件人时,用户的联系方式可以通过系统的算法加密处理,由系统直接联系。物流管理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最终目标是做到让管理“无感”,令“安全”有感。

3.4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敢于进行服务创新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消费升级需求逐年增大是中国的消费新趋势,网上销售增势良好,优质商品的销售继续保持增长,“品质消费”成为了人们的必然选择。因此,物流追溯就成为了热门的增值服务。物流追溯系统结合BarCode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可以做到防伪、货物追踪、产品追溯、提升品牌形象等。与如海康威视之类的视频监控行业的企业合作,还能做到货物的可视化溯源,能提供在线状态查看、视频回放、录像下载等服务。在5G通信技术的加持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货物在整个物流过程的直播也是一种不错的可选增值服务。在电子商务物流方面,快递公司应该随时能响应收件人的物流信息的反馈,能提供收货地址的更改服务,并且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寄件人。在新媒体技术下物流业给社会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时应该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和方式,在用户的移动端要有官方网站、app、各种软件的小程序等方式;其他端口方面,如:天猫精灵、小米音箱等各种ai语音助手网络终端也可以成为很好的信息处理手段。

4结语

综上所述,以数字视听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主的新媒体技术给物流信息处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在新媒体技术下对物流信息处理进行合理的优化,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物流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白.新媒体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浅析[J].新媒体研究,2018,4(21):43-44.

[2]胡胜楠.我国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5):71-72.

高端生物技术篇5

[摘要]目前,我国制造的多是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处于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制造业运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着重发展处于技术链高端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和省耗绿色制造技术等现代制造技术,促使制造业向技术链高端延伸。

[关键词]制造业;增长方式;发展战略;思路

一、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制造业已有较好基础,并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产量居世界第—的有80多种产品。然而,我国制造的多是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大量产品处于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代表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我国的落后状况尤其明显,大多数装备生产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许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10,甚至低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一差距,尤其明显地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在此条件—卜,我国制造业不能继续在技术链低端延伸,不能依靠高消耗获得更多低附加值产品,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制造业运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

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发展现代制造技术

产品技术链,没有一个固化的定式,但总是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近年,它正伴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进步不断向高端延伸。目前,制造业技术链高端几乎被现代技术垄断,处于技术链高端的产品几乎都是由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所以,要转变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抓紧发展现代制造技术,通过现代技术促使制造业及其产品向技术链高端延伸,以便降低技术链低端产品的比重,相应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的比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高分子化学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原子能利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与高新技术及传统制造方法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现代制造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保留和继承了传统制造技术的产品创新要求,如增加现有产品的功能,扩大现行产品的效用:增多现有产品的品种、款式和规格:缩小原产品的体积,减轻原产品的重量:简化产品结构,使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提高现有产品的功效,使之节能省耗等。但是,现代制造技术,在制造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制造工艺、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制造技术均有重人差别。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把原料加工为成品的生产过程,它包括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最终退出市场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产品的构思、构思方案筛选、确定产品概念、效益分析、设计制造和鉴定样品、市场试销、正式投产,以及产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使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生产过程,它除了机械加工方法外,还运用光电子加工方法、电子束加工方法、离子束加i:方法、硅微加工方法、电化学加工方法等,往往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工艺流程和加工系统。

三、发展现代制造技术的重点方向

现代制造技术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精密化、微型化、清洁化、艺术化、个性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了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促使制造业向技术链高端延伸,我国宜着重发展以下现代制造技术。

(一)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纳米”是英文nan。meter的译名,是一种度量单位,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那么长。纳米技术,表现为在纳米尺度(0.1nm到100nm之间)内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把它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其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纳米技术以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等现代技术为操作手段,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学(nanomaterials)、纳米动力学(nanodynamics)、纳内米电子学(nanoclectronics)、纳米生物学(nanobi010gy)和纳米药物学(nan。pharmics)。就制造技术角度来说,它主要含有纳米设计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技术等。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在纳米尺度上把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融合起来,便产生了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自从硅微型压力传感器,作为第一个微型系统制造产品问世以来,相继研制成功微型齿轮、微型齿轮泵、微型气动涡轮及联接件、硅微型静电电机、微型加速度计等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美国航空航天局运用微型系统制造技术,推出的一款微型卫星,其体积只相当于一枚25美分的硬币。

微型系统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在航天航空、国防安全、医疗、生物等领域崭露头角,并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二)以电子束和离子束等加工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术

超精密加工技术,一般表现为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和形位精度达到零点几微米,表面粗糙度优于百分之几微米的加工技术。

这项技术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和抛光、超精密微细加工等内容,主要用于超精密光学零件、超精密异形零件、超精密偶件和微机电产品等加工。

电广束、离子束、激光束等加工技术,通常出现在超精密微细加上领域,用来制造为集成电路配套的微小型传感器、执行器等新兴微机电产品,以及硅光刻技术和其他微细加工技术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精密加工技术,在超精密加工机床等设备、超精密加工刀具与加工工艺、超精密加工测量和控制,以及超精密加工所需要的恒温、隔热、洁净之类环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精密加工技术投资大、风险高,但增值额和回报率也高得惊人。近来,发达国家把它作为提升国力的尖端技术竞相发展,前景非常好。

(三)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省耗绿色制造技术

高端生物技术篇6

摘要:为了实现物联网数据终端的能量自给,解决能量供给问题,文章针对物联网数据终端所处的不同环境,对不同能量采集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选择性价比比较高的能量获取方式和具体原则,为物联网数据终端的电源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物联网;数据终端;能量获取;电源选择

中图分类号:tp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1)04007504

ComparativeResearchonthewayofenergyHarvestingoftheinternetofthings′Dataterminal

YUJinhuo1,tianXizhu2

(1.theresearchdepartmentofCapF,Beijing100012,China;2.theengineeringcollegeofCapF,Xi’an710086,China)

abstract:inordertomaketheinternetofthings′dataterminalselfpoweredtosolvetheproblemofenergysupply,theauthoranalyzesandcomparesdifferentwaysofenergyharvestingoftheinternetofthings′dataterminalindifferentenvironments,andproposesthegeneralprinciplesofhowtoselecthighlycosteffectiveplansofenergyharvestingandenergymanagement,providingareliablebasisforthepowerselectingoftheinternetofthings′dataterminal.

Keywords:theinternetofthings,dataterminal,energyharvesting,powerselecting

收稿日期:20110428

0引言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1]是为实现某种目的,把各种安装了传感装置(包括传感器、RFiD装置等)的设备、货物和基础设施与通信网络连接起来,使这些物体能够相互进行通信和共同工作,同时能被远程感知和控制,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互联、相融与互动的网络系统。物联网系统可以广泛应用在军事、交通、电力、环保、市政、物流、家居等领域,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通过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物联网数据终端[2]是物联网中连接传感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实现数据采集及向网络层发送数据的设备。它担负着数据采集、初步处理、加密、传输等多种功能。能量获取技术[3]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无可用电源和电源能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获得足够的电能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电能,已成为物联网数据终端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因此,怎样和如何获取有效能量,也是物联网数据终端在技术上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能量采集技术[4]可以采集环境中的能量(如:振动能、太阳能、热能、射频能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以供物联网数据终端工作使用,从而实现物联网数据终端的能量自给,解决其能量再生问题。本文针对物联网数据终端的能量问题,对不同能量采集技术在能量来源、适用范围、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选择性价比比较高的能量采集方案的具体原则,以实现物联网数据终端的能量自给,达到降低系统成本的目的。

1能量的采集和使用

图1所示为物联网终端传感器节点的能量采集与使用原理框图。物联网终端传感器节点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中收集可利用的能源,并将其转换为电能传输到能量存储与管理模块,当节点工作时,能量存储与管理模块中的电能经传输到达节点上的各个元器件处(例如模数转换器、处理器、存储器、射频收发器等[5]),供其工作使用,以满足物联网数据终端对电源的需求,实现物联网数据终端的能量自给。[Lm]

图1物联网终端传感器节点的能量采集与使用框图

由图1可知,物联网终端传感器节点可以收集环境中的各种能源,且不同能源有不同的采集方式。因此,当物联网终端传感器节点处于某一环境时,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电能,直接取决于能量采集方式和电能的转化效率,所以需要根据其环境中的能源特点,来选择最有效的能量采集方式。下面对多种能量采集技术的性能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选定能量采集方式,并将其高效地转化为电能,从而保证物联网传感器节点正常的工作,延长物联网数据终端的生命周期。

2能量采集技术性能分析

物联网数据终端所处的环境不同,环境中的可用能源就不同,且同一能量采集方式在不同环境中的电能转化率也有差异。所以,如何选择有效的能量采集方式是传感器节点电源选择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并结合环境中能量的特点,可对各能量采集技术的性能进行分析,以便为物联网数据终端选择电能转化率比较高的能量采集方式,保证其持续地工作,延长其寿命。

[Bt3]2.1振动能量采集

振动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汽车、飞机、桥梁或大型机械等多种场合中,而这些场合往往又是物联网终端传感器节点应用的重点领域[5]。振动能量采集就是传感器节点采集机械、车辆、楼宇以及桥梁等其它建筑架构产生的振动能,并将其转换为电能,用于自身工作的一种能量采集技术。

具有振动能采集功能的小型传感器节点可安装到车门、电动马达基座等狭小空间中,还可安装到大型机械、建筑物或桥梁等场合中。传感器节点在这里无需电池、电源线路或通信布线即可持续工作,而且能够在不需要维护的情况下无限期的工作。

目前,振动能采集方式有压电式、电磁式和静电式,其中压电式发电机具有结构简单、能量密度大、易于微型化,而且压电式振动能采集设备具有体积小、绿色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压电式能量采集已成为最常用的振动能量采集方式[6]。影响压电式振动能采集输出电压和能量的因素是压电材料和振动频率。压电材料尺寸越小,压电效率越高,当它们的厚度介于20~23nm之间时,其压电效率可提高100%,但其成本会很高;电量输出和振动频率增加成线性关系,同振动力的增加成指数关系,因此,当振动微弱或振动频率不稳定时,就可能无法为物联网数据终端提供足够的电源。

[Bt3]2.2太阳能采集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节能又环保的新能源,无论是陆地、海洋、高山或岛屿,处处皆有,无地域的限制,且无需开采和运输,可直接开发利用[7]。太阳能采集就是将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电能,将转化后的电能用于物联网数据终端工作的一种能量采集技术。此技术可以解决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能源的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太阳能采集可用于工业、交通、农业以及商业等多领域,尤其在光照充足的偏远地区和危险环境区,开发人员可以构建基于太阳能的自供电物联网数据终端,从而无需定期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可插电源维护和电池更换[8]。最常见的太阳能采集器件就是太阳能电池,当光线照射太阳能电池表面时,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可吸收光子的能量,使电子发生跃迁,成为自由电子,从而在p-n结两侧集聚形成电位差,当外部接通电路时,在该电压的作用下,就会有电流流过外部电路并产生一定的输出功率。太阳能电池[9]分为多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效率为11%~16%,非晶硅电池的效率只有多晶硅的一半(8%),但非晶硅的应用仍很普遍,因为它的成本要比多晶硅的低一个数量级,因而适合于大批量消费、低功耗电子器件。物联网数据终端的传感器节点一般都属于低功耗器件,且电压受限,目前使用的是非晶硅电池,这样不但可实现物联网数据终端的能量自给,而且还可节约系统成本。

虽然太阳能来源广泛,但是太阳能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当物联网数据终端传感器节点处于太阳能密度很低或阴影区时,太阳能采集技术的电能转化率很低。要想保证有足够的电能,就必须增加太阳能采集器的存储能力和光照面积,以便将低密度的光能高效地转化为电能,为物联网数据终端提供充足的电能。然而,存储能力、光照面积和转化率的提高又会大大增加系统成本,故在使用时要慎重考虑。

[Bt3]2.3热能采集

热能来源广泛,包括物体发出的热量、机械工作散发的热量和空气中的热量等等。热能采集和利用就是将环境的温差转化为电势,从而将热源中的废热转化为电能,直接为物联网数据终端提供能量。

热能采集可用于各种无可插电源的低功耗的物联网数据终端、低功耗传感器节点、微小短程通讯装置以及医学和生理学研究仪器[10]。根据热源的稳定性情况,热能采集在作为电源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若热源足够大且稳定,则直接使用;否则可作为电池或其他能量存储器件充电的方式使用。

如果热能要被视为一种稳定的电源,就必须考虑热源的稳定性。没有稳定的热源就无法进行持续的热能采集,也就无法为物联网数据终端提供充足的电能。影响热能采集的因素还有导热性和热阻率。热能采集器用于能量的转换必然存在热流量,该热流量必须通过热能采集器流入与流出,所以热能采集器必须具备良好的导热性;又因为热能采集器具有较高的热阻,其器件外的热流量会影响附近区域系统的热力学特性,因此,系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散热性。

[Bt3]2.4射频能量采集

射频能在人们的生活空间是无处不在,电视信号、无线电广播网和手机天线塔等发出的高频电磁波都载有射频能量[11]。射频能量采集就是通过天线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射频能,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调制变为直流电,以供物联网数据终端工作使用的一种能量采集技术。

射频能量采集器可部署在wiFi路由网络中或具有多发射机广域覆盖的移动基站,可根据应用需求对物联网数据终端进行充电或为其提供持续的电能;还可以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11]中HVaC的供电和能源管理,也可布置在健康监测,或其他物联网终端设备中。

射频能与振动能、太阳能和热能不同,它不受振动强弱、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当建筑物内部经常只有低光照甚至无光照条件,不能使用太阳能采集时;或当传感器被布置于墙壁内或天花板上时,室内不可能提供合适的温度梯度甚至微弱的振动时,射频能采集却可将周围环境中的射频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物联网数据终端供电。但是,由于射频能的空间密度非常低,且随离能量源距离的增加,射频能不断减少,因此,带有能量采集功能的物联网数据终端必须布置在靠近基站的位置。此外,实现远距离射频能的采集,势必要以系统的高额成本来换取高能量采集效率和转化率。

3能量采集方式的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物联网数据终端通常工作在不同环境中,故可根据目标环境为其选择合适的、低成本的、高电能转化率的能源供给方式。根据上述能量采集方式的性能分析,其能量采集方式的具体原则如下:

(1)以能量密度为依据。如处于地质活动频繁或大型机械、桥梁等振动资源丰富的地方,可采用振动采集方式;当在沙漠这种光照比较充足,光能密度比较大的环境中时,可采用太阳能采集方式;在环境中有稳定热源时,可采用热能采集方式;在无线电信号密集区或离无线基站比较近的区域,可采用射频能量采集方式。

(2)以功率选择。物联网数据终端的工作环境不同,其功率要求也不同,若几种能量采集方式都可用时,要根据传感器节点的功率范围要求来选择适合的能量采集方式。不同能量采集方式的输出功率范围如表1[12]所列。

表1不同能量采集的输出功率范围

能量来源范围典型功率范围

太阳能(室内/外)照明、室内日光10μw~40mw/cm2

振动能步行、马达、桥梁4μw~100mw/cm2

热能体温、汽车废热25μw~100mw/cm2

射频能广播、wLan电波10-6w/cm2

(3)低成本考虑。当环境中存在多种能源时,还要考虑使用哪种能量采集方式可以保证持续为物联网数据终端供电,且电能转换率最高,系统成本最低。如在微光照条件下且离基站比较近的地方时,光密度比较低,要采用太阳能采集得到足够的电能就要增加光照面积并提高电能转化率,但此时射频能量密度又比较大,故可采用射频能采集来为传感器网络提供足够的电能,而且电能转化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所以,与太阳能采集相比,射频能采集方式的成本最低。

4结语

结合物联网数据终端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各种能量采集技术性能的分析,本文提出了物联网数据终端能量获取方式的选择原则,从而为高性价比电源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以达到用最低成本、最高电能转化率的能量采集方式来为物联网数据终端长期供电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无可插电源和电池储电有限时的能量获取问题。

参考文献

[1]物联网综合论述和终端技术\[eB/oL\]..

[2]物联网终端管理\[eB/oL\]..

[4]胡冠山,姚彦青.无线网络传感器能量收集管理技术[J].传感器世界,2006(3):3336.

[5]王强.基于压电材料的振动能量采集技术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2325.

[6]孙丽莉.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管理技术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12):2630.

[7]energyHarvestingandStorageforelectronicDevices20102020\[eB/oL\]..

[9]energyHarvestingbymeansofthermomechanicalDeviceUtilizingBistableFerromagnets\[eB/oL\].Http://省略/patents/app/20090315335.

[10]热能采集与存储\[eB/oL\].省略/diangong/article/2010-12-3/23098-1.htm.

[11]Kartikeyamayaram.RFenergyHarvestingCircuit\[C\].newglobalRFiDinapparelreportForecasts20112021.

高端生物技术篇7

关键词:微课;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微课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以微课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增强沟通,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药物制剂技术是高职药学专业、药品生产专业都必须要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本门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乏味,但实践应用性较强,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1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总学时108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训课54学时,根据前期课改已将课程设置为12个项目,59个任务,近千个知识点。课程知识体系复杂,诸多理论和定义晦涩难懂,加上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导致他们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求知欲望,给平时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1.2信息化发展滞后,教学模式不够先进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利用了诸如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手段,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较少,教学模式和手段不够先进。

1.3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缺乏联系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简化了教师的讲授过程,实践教学中具体剂型制备流程较长,剂型种类繁多,且实训设备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很多学生因为理论知识欠缺、操作不熟练导致药物制剂制备失败,知识和技能学习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现状,为使其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微课引入课程改革[1]。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主要应用于云端学习、课堂教学、实训指导、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2.1微课在云端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教育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能力。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满足不同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需求,通过云端丰富的教学和课程资源,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按需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根据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特点,我们调研药物制剂技术各个技能考核点,组织教研室教师讨论分析,确定适合互动教学的微课制作方案。教师再根据方案拍摄微课视频,清晰明确地展现药物制剂各种剂型的制备流程,并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教师的云端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云端自主下载观看学习。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在云端建立讨论组,学生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讨论组中提出来,既可以由组内学生互相讨论,也可以由教师负责解答。比如在学习阿托品的制备时,学生可能对等量递增法的概念和特点不理解,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会主动提出等量递增法与打底套色法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灵活自主的移动化云端学习体验中,实现了跨越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更因为微课的主题明确、内容聚焦、终端多样化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学习、泛在学习。

2.2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既可以作为视频文件,也可以加工嵌入教学课件中,指导课堂教学,在备课、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中得到应用。在备课阶段,教师将药物制剂技术中各类剂型按技能抽考点分别制作成讲授型微课视频,比如技能抽考点“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检查”,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胶囊剂的特点、分类和制备流程,重点和难点在于胶囊剂的装量差异和片剂的重量差异是有区别的,使学习有针对性。在课堂讲授阶段,在新课导入和重难点教授时,根据技能考点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设计成相应问题和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基础模块的技能考点“进入洁净区的洗手消毒”,微课中可以利用洗手的调查结论入手,即“80%的人洗手洗不干净”这一结论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将“七步洗手法”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大家,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在课外辅导阶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典型问题开设专题讨论,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查找资料、反思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3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训教学占整个课程教学的很大比例,也是这门课程的关键部分。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对药厂制药设备又相对陌生,因此很难掌握药物剂型的制备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利用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实训操作原理、步骤和操作规程。比如我们在制作技能考点“空白片的制备”微课时,通过引入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介绍了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设计,特别是阿司匹林的不稳定性,帮助学生理解片剂的制备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制作技能考点“旋转式压片机冲模的拆卸”微课时,利用国内广泛使用的ZB35-B压片机作为实训设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药厂实际设备,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4微课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的应用

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对专业教师来说,也能促进其教学研究、业务水平的提升。专业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团队分工合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由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保证自己可以胜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比如笔者连续参加湖南省首届、第二届微课比赛,通过团队合作、微课制作和教学实践,分别获得了两次二等奖,达到了与省内外其他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交流的目的,与同行互相学习,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实践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药物制剂技术》教材的设计和开发,必须做到知识技能点紧扣实践、重点难点突出,而且要迅速抓住要点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一种主动的学习态度投入学习中[2]。“互联网+”教育是信息化技术和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微课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教学资源,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网络平台,实现了移动和泛在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教学促进每一位专业教师的素质发展,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对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云坤,罗翀.浅谈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25):186-187.

高端生物技术篇8

关键词:酶工程pBL教学方法生物化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19

1引言

酶工程(enzymeengineering)是生物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随着酶学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酶的应用推广使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边缘科学技术[1]。酶工程作为生物化工研究生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关于酶的生产和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工研究生高级酶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酶工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改革,使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能进一步系统、深刻地掌握高级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把握高级酶工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能结合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成就将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加以深入领会,并能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将有关的原理和方法加以很好的应用。

2高级酶工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少研究生仍延续本科学习阶段的学习方法,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只注重记和背,而不注重理解性学习;授课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高级酶工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应最近的科学发展和趋势,注重交叉学科内容的授课,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2,3]。

高端生物技术篇9

关键词:物联网;RFiD技术;校园管理;应用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进而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以下将着手从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

1.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理念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有“内在智能”的设备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以及具有“外在使能”(enabled)的物品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或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

2.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

2.1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技术

在早期的信息系统中,相当一部分的数据都是通过人工手工采集和处理的,不仅数据量十分庞大,劳动强度过高,而且人为的失误很多,生产和决策的效率都比较低,也无法实现实时处理。因此,人们研究和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自动识别技术,将产业工人从繁重而且准确度不高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正确地总结和决策制订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根据自动识别技术的特点,我们可以给出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互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操作的一种技术。一个完整的自动识别系统包括前端设备、应用程序接口(或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前端设备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应用系统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而应用程序接口(或中间件)则提供自动识别技术和应用系统软件之间的通信接口,将前端设备采集的数据转换成后端软件系统可以识别和利用的信息,并进行数据传递。图1给出了典型的自动识别系统模型。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又称为电子标签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创新。RFiD技术具有众多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安全和防伪等领域,其很多应用是作为条形码等识别技术的升级换代产品。下面简述RFiD的基本原理、分类以及典型应用。

2.2物联网与RFiD技术

物联网技术中较重要的是将实体拟人化的信息自动识别技术。一般能够用于信息自动采集的方法有多种,不同识别技术的原理和使用范围不同。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自动识别一般可以通过RFiD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技术等实现。下面分析适应物联网环境下大规模的信息自动采集的RFiD技术。一个典型的RFiD系统包括读写器、标签和后端应用系统。以下分别对这几个部分和射频通信原理进行介绍。

2.2.1读写器

在RFiD系统中,读写器是核心部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连接后端系统和前端标签的主要通道,读写器主要完成了以下功能:①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功能。在规定的技术条件和标准下,读写器与标签之间可以通过天线进行通信。②读写器和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标准接口(如RS232、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等)进行通信。有的读写器还可以通过标准接口与计算机网络连接,并提供如下信息以实现多个读写器在网络中运行,即本读写器的识别码、读出标签的时间和信息。③能够在有效读写区域内实现多标签的同时识读,具备防碰撞的功能。④能够进行固定和移动标签的识读。⑤能够校验读写过程中的错误信息。⑥对于有源标签,往往能够识别与电池相关的信息,如电量等。对于RFiD应用系统,读写器和标签的行为一般由后端应用系统控制来完成。通常将后端应用程序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信道称为后向通道,而将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信道称为前向信道。在后向通道中,应用系统作为主动方向读写器发出若干命令,获取应用所需的数据,而读写器作为从动方做出回应,建立与标签之间的通信。在前向信道中,读写器又作为主动方触发标签,并对所触发的标签进行认证、数据读取等,进而读写器将获得的标签数据作为回应传给应用系统(有源标签也可以作为主动方与读写器通信)。由此可以看到,读写器的基本作用就是作为连接前向信道和后向信道的核心数据交换环节,将标签中所含的信息传递给后端应用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读写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数据采集设备。

2.2.2标签

射频标签即RFiD标签(也称为电子标签、射频卡等),有源标签除了没有与计算机接口电路外,有点类似读写器,其本身就是终端机具,以下主要讨论无源标签,它是指由iC芯片和微型天线组成的超小型的小标签。标签中一般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存储在芯片中的数据,可以由读写器通过电磁波以非接触的方式读取,并通过读写器的处理器进行信息的解读,并可以进行修改和管理。按照一般的说法,RFiD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理解为目前使用的条形码的无线版本。无源标签十分方便于大规模生产,并能够做到日常免去维护的麻烦,因此,RFiD标签的应用将给零售、物流及身份识别、防伪等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RFiD射频系统工作时,读写器发出查询信号,标签收到该信号后,将一部分整流为直流电源提供无源标签内的电路工作,另一部分能量信号将电子标签内保存的数据信息调制后返回读写器。读写器接收反射回的已调信号,从中提取信息。在系统工作的过程中,读写器发出的信号和接收反射回来的已调信号是同时进行的,但反射信号的强度比发射信号要弱得多。标签是物品身份及属性的信息载体,是一个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的、随时读写的“条形码”,加上标签的其它优点(如数据存储量相对较大,数据安全性较高,可以多标签同时识读等),使得RFiD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3编码、调制和解调

在射频通信系统中,编码、调制与解调是通信的核心过程。一般的通信系统都具有以下的通信模型:信源的作用是把各种可能的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即编码。为了使这个原始信号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由发送设备对原始信号进行变换,即调制。信道是信号传输的通道。在接收端,接收设备的功能与发送设备的功能相反,它能够从接收信号中恢复出相应的原始信号,即解调;同时接收端将复原的原始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即解码。

信号编码的作用是对要传输的信息进行编码,以便传输信号能够尽可能地与信道相匹配,防止信息干扰或者发生碰撞。调制器用于改变高频载波信号,即使得载波信号的振幅、频率或相位与调制的基带信号相关。射频识别系统的信道传输介质为电磁场和电磁波。解调器的作用是解调获取基带信号。信号解码的作用则是对从解调器传来的基带信号进行解码,恢复成原来的信息,并识别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2.2.4RFiD空中接口协议

在RFiD射频部分,数据是由无线信道传输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通过相应的空中接口协议才能进行相互通信。空中接口协议定义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进行命令和数据双向交换的机制(包括编解码方式、调制解调方式等)。因此,空中接口标准决定了RFiD射频部分的信道模型,在RFiD系统中举足轻重,它将直接决定系统传输和识别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物联网在校园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高校、企业开展了无限传感网络的研究,这些都为技术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而基于物联网技术到底能为用户提供哪些独特的服务,才是物联网最终是否能广泛应用的关键。

3.1智能图书馆

RFiD射频识别技术,RFiD具有无线传输和大容量数据储存的能力,提高图书馆及档案馆管理的效率。RFiD实现:①简化借还书手续。图书馆在处理读者借还书过程中都要扫描条形码还需做磁及消磁,以RFiD卷标取代条形码、磁条,可以一次性读取数据资料,减少读者的等待时间,提升馆员业务速度;②便于定位错架的图书。利用RFiD无线电波感应技术,及时发现错架的图书,便于读者寻找,便于馆员整架工作;③降低盘点工作量。图书馆盘点的方式是将每本书从架上取出,这样费时费力效率低,通过RFiD以无线电波传送信息,一次性获取数个RFiD卷标数据,提高盘点工作效率;④实现读者自助借还书。图书馆构建自助借还设备,读者可自行办理图书的借还,不再受图书馆工作时间限制。应用校园物联网技术实现移动图书馆,建立以网站形式提供面向移动设备的无线访问服务,移动设备终端通过附带的RFiD读写器,获得所需文字、图片、音像的epC编码,便可阅读相关信息。

3.2智能安全管理

主要措施是借助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发送给用户。表现在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就是把相关感应器和识别设备置放在学生活动的相关区域,比如图书馆、食堂,教室,寝室和一些不安全区域,一旦学生进入或者离开,手机就会发出相应信息提示或者警告。通过“物联网”,学生工作者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准确位置和其他情况。极大地起到预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可以在教室、走廊、大楼入口处、寝室门口、图书馆和顶楼等地点架设RFiD读取器,每个学生配戴RFiD标签。例如当学生到危险区域(如楼顶),通过RFiD读取器,向学生本人发出危险提示,同时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做即时处理,预防和阻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甘琳.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创新应用[J].图书馆论坛,2007(6),21.

高端生物技术篇10

高端软件是指在产业链中涉及关键、核心技术(如基础软件中的操作系统等),或位于产业链高端和与高端应用紧密联系(如工业软件中的航空航天领域中的CaD软件),具有较高附加值的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如云计算、网络安全等)。

包括高端软件在内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有分析师表示,加快培育高端软件,可以催生和壮大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产业和经济增长、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端软件的发展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通过政府、联盟与产业界的共同努力,国内高端软件行业取得长足进步。

以工业软件为例,2010年,我国工业软件规模超过273亿元;来自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的《2011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已达到616.34亿元,同比增长17.9%,远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长。

来自工信部2012年的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总结了在这一利好数字下所取得的具体成绩,报告指出,在工业软件中的研发设计软件部分,初步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核心软件在低端市场快速普及。国内研发设计工具产品已经基本形成体系,覆盖CaD、Cae、Cam、Capp、pDm、pLm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涌现出数码大方、中望、浩辰、中科辅龙、山大华天等优秀企业。在生产管理软件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中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生产管理软件已经占据中高端市场40%的份额,业务也开始逐渐向海外拓展。

工业软件中的生产控制软件在部分领域的产业化取得突破,加速从低端向中端市场迈进。生产过程软件控制软件在电力、化工、冶金、军工、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如和利时、浙江中控等国产DCS系统占电力和化工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0%和35%。

尽管在中低端市场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高端市场,工业高端软件仍被跨国公司垄断。报告指出,2010年,Sap、Honeywell、autodesk三家外企与大恒科技、用友、和利时三家中国企业相比,在营业收入、净利润、员工数量、当前市值、总资产方面分别是3家中国企业的42、52、12、31、44倍。

不仅如此,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高端软件市场形势也很严峻。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信息的获取方法、存储形态、传输渠道等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结构的复杂、大数据的疯涨、用户的增长都给信息安全防护带来难度。但是,我国的信息安全市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整体规模较小,企业普遍发展缓慢,与同类知名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例如,四家国内信息安全上市企业奇虎360、网秦、启明星辰、卫士通与两家国外上市企业Symantec、Checkpoint,对比它们2011年的营收数据来看,虽然国内企业的营收增长率都高于国外企业,但是,国内企业的高增长率并非来自主营业务;同时,在产品层面,启明星辰与卫士通主要经营信息安全的硬件产品,奇虎360、Symantec主要经营信息安全软件产品,Checkpoint则更全面,软硬件产品都有涉足。

不过,中国安全软件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12年,iDC的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it安全市场规模为1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1%。iDC预计2011到2016年,中国it安全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为12.8%。

政策关注度高

高端软件市场巨大,由此,国产软件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现象得到了国家与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着力发展高端软件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得到再次明确;2011年初,《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将高端软件及具体内容列为重点研发对象。

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国家对高端软件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明确提出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路线图。

规划指出,支持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研发,研发关键技术和产品;实施高端软件产业的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具体内容就是积极实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新兴服务业态推进计划,以重大应用工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开展移动智能终端软件、网络化计算平台与支撑软件、智能海量数据处理相关软件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搜索引擎、虚拟现实、云计算平台、数字版权等系统研发。推进信息安全关键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智能化管理等工业软件研发。鼓励电子政务、金融、电信、保险、交通、广播电视等领域重大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加强在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测试评估等领域支撑技术研发。组织实施数字内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加强生物特征识别与身份认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共性技术、测试认证、软件评测、开发环境、内容资源、技术标准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实施骨干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培育计划,培育20家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骨干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等。

目标到2015年,达到攻克系统软件核心关键技术,重要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应用能力显著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工具、安全软件对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掌握网络信息服务关键应用和基础平台技术,基本形成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培育一批世界知名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