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53

慢性病制度篇1

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20**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专家审查,县合管中心认定的患慢性病的参合农民。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定的慢性病为:

1、高血压Ⅲ期

2、脑血管病后遗症

3、饮食控制无效的糖尿病

4、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5、恶性肿瘤的放化疗

6、尿毒症血液透析

7、肝硬化失代偿期

8、心肌梗塞

9、泌尿系结石门诊碎石

10、慢性中及重度病毒性肝炎

第三条:参合农民患本办法所列慢性病者,由本人书面申请、村委会证明、乡镇合管办审查后,在乡镇合管办领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补偿审批表》,凭**人民医院的化验、检查、诊断等相关资料,经指定的两名县级主检医师签字后,到县合管中心审批并领取慢性病就诊卡,本卡当年度有效。

第四条:持《慢性病就诊卡》的参合农民在县内乡镇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定点医疗机构在给慢性病参合农民诊治时,应查验其就诊卡,做到人证相符。诊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第五条:持《慢性病就诊卡》的参合农民报销时,药品报销按《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执行,所用药品及诊断项目必须与所鉴定的慢性病病种及其并发症相关联。

第六条:参合农民治疗慢性病的门诊医药费用,先由个人垫付,在当年12月份将《慢性病就诊卡》、《合作医疗证》、门诊病历、处方、有效发票送所在乡镇合管办,乡镇合管办统一收集后报送县合管中心。

第七条:提取当年大病统筹资金的8%作为认定的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医药费用补偿。每年的12月上旬,县合管中心会同慢性病主检医师,按照医学标准审查确定下一年度慢性病患者的病种、人数。并计算出全县慢性病年门诊医药总费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起付点和补偿比例,核定补偿金额。实行年度一次性结算,并拨付给每个慢性病病人。

第八条:对已得到住院补偿且达到规定封顶线(15000元)的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医药费用不再补偿。

慢性病制度篇2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我国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明显增多。慢性病对人们的危害巨大,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对社会、经济、群众生命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危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防治慢性病的最有效途径。在社区及社区的家庭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具有明显优势,社区与社区内的家庭将成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最好平台。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控,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的、全面的、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而目前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受到阻碍,本文针对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区内人员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青年、中年人,对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导致社区大部分人员对慢性病将会给人们未来健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社区人员自我保健意识不高,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难以实行。其次社区用于慢性病防治资金不足。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经费完全靠国家、政府,等上级部门拨款维持,而每年国家对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拨款不足,这部分资金被用于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与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管理与干预,资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同时社区对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但对系统使用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从事慢病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且兼职过多而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现状多为,“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多数工作人员兼顾老年人管理、负责居民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监测工作等。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作人员最低每人负责0.2万人口监测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区每名工作人员最高负责3.8万人口的监测管理工作。同时由于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培训难度加到,经验丰富人员不足,总体专业技能素质不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一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对患者指导工作的准确性及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

各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导致上下级医疗机构衔接、责任不明确,影响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策

社区慢性病防控管理工作应当防控结合,加强对慢性病患者治疗与管理,同时做好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对慢性病患者及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使慢性病的患病几率降低35%以上,所以社区慢性病防控人群,应扩大到慢性病高危人群。

3.1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栏,介绍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绍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对社区内固定居住人员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发放关于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手册,重点介绍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开设咨询点,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举行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提倡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3.2建立完善的上下级医院转诊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级定点医院转诊制度,建立专职机构,负责连接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同时规范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转诊条件,建立系统的转诊程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操作办法,做到可操性强,双向转诊。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小病社区防控,大病医院治疗,康复社区调养。

3.3做好技能培训

首先应当做好公卫人员慢病管理流程及工作思路建立的培训。加强公卫人员及临床人员慢性病诊断、治疗、随访等基础工作的技能培训,加强健康体检相关基础技能的培训。应有上级条件较好且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基础技能与随访管理技能的培训。

3.4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筛查机制,

对35岁以上初诊病人首诊测血压、测血糖的制定进行筛查,提高慢性病筛查的真实性。根据门诊、住院筛查的病例情况,将高危人群完善登记,做好随访。

3.5细化分工

将公卫人员慢性病管理工作细化分级,根据门诊、住院筛查的病例情况,将高危人群完善登记,做好随访。将慢病的随访、生活指导、追踪等工作落实给公卫人员及村医生;将重点人群的辅检项目落实给辅检科室,建立经费使用预算和辅检报告质量要求,规范辅检报告的质量。建立“医”“防”结合机制。

3.6实现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

开展社区慢性病控制工作一定要明确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在防控工作中做到目明确、全员参与、增强意识、积极提高。在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一定要明确开展工作的目的,制定完善的计划,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危害宣传等多样式的活动,调动社区全员的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重点宣传高危人群及患者,培养社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高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掌握针对自身病症的监测、监控方法,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防控、防治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信服务人员要针对患者及高危人群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给予健康指导,培养患者及高危人群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区宣传栏相应的板块中添加关于健康生活习惯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生活,宣传合理饮食、合理搭配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效的对慢性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慢性病的发病几率及高危人群不断增长,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群众健康,同时也是我国群众健康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管理在慢性病防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管理促进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长期顺利的实施,进一步对慢性病的发展及高危人群进行防控。

参考文献

慢性病制度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慢性病危险因素预防与干预策略,落实健康促进和综合防控措施,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工作,将慢性病综合防治与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省减盐防控高血压等有机结合,探索以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施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服务单元,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为重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确保完成各项创建工作要求,力争年内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评审验收。

(二)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2、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3、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4、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为主体、医保政策为支撑的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辖区内18岁以上人群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城区和农村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高危人群知晓率不低于85%,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知晓率不低于9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6、网络直报率:建立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率达到100%。逐步开展肿瘤、冠心病、脑卒中、意外伤害等重点慢性病的网络直报工作。

7、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到30%。

三、创建内容

(一)技术支持。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建立指导和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技术水平。

1、加强防控队伍建设。全市成立流行病学、临床专家等组成的技术专家组;市疾控中心设立慢性病防治科,专业人员数量不低于3人;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设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治管理;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从事慢性病防治的专兼职人员。

2、建立定期逐级指导和培训制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1次以上技术指导,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计提供健康教育讲座课件、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材料模板合计不少于20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2次。

(二)慢性病综合监测与评价。建立和完善慢性病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慢性病信息管理,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

1、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制定社区卫生诊断调查方案,调查社区人口、社会、经济、政策与环境等情况,以及居民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提出慢性病防控优先策略、目标、措施。

2、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收集居民病伤死亡统计信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审核率不低于95%,最近1年全人群居民粗死亡率不低于6‰,不明原因疾病死、亡构成比不高于5%,编码错误率5%以下,每年开展1次漏报调查,每年进行1次综合分析。

3、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每年进行1次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体重、腰围、血糖、血压)监测,为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为评估卫生和相关政策及慢性病防控项目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4、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和肿瘤登记。建立医疗机构急性心梗、脑卒中、恶性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制度,开展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肿瘤发病及死亡监测;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报告发病率、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不低于死亡率;每年度进行综合分析并撰写报告。

(三)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膳食、慢性病防控知识、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加强媒体宣传。市广播电视台开设健康之友栏目,每月至少1次;在公共场所设立公益广告,定期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对慢性病防控知识的认识。

2、做好卫生宣传日活动。结合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等重大卫生宣传日,开展慢性病防控相关主题活动,每年至少5次。

3、抓好社区、学校(幼儿园)宣传教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置健康教育活动室和健康教育宣传栏,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社区健康讲座每年不少于1次。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慢性病防控知识授课时间每学期不少于2学时,中小学、幼儿园健康教育课和家长健康讲座覆盖率不低于60%;在幼儿园利用家长会的形式每年举办2次合理膳食家长健康讲座;学校和幼儿园每年举行1次参与式主题教育活动。

4、加快城乡居民健康宣传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健康广场”、“卫生知识园地”等宣传教育阵地,在乡镇街道驻地、学校、重点公共场所等建立固定的慢性病宣传栏,至少每季度更新1次。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结合慢性病综合防控相关的公共政策建设,制定实施烟草控制、促进合理膳食、体育活动、媒体宣传等相关公共政策与制度,开展以控制吸烟、健康膳食、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组织召开启动仪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p#分页标题#e#

1、大力开展控烟活动。广泛开展控烟和履约宣传活动,引导公众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主动敬烟和不接受敬烟,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禁烟,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学校等场所禁止吸烟。组织开展无烟单位和无烟场所创建活动,无烟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100%,每年创建2家以上卫生系统外的无烟单位。

2、开展限盐、控油等膳食干预工作。通过向居民家庭免费发放限盐勺、控油壶,逐渐改变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把合理膳食和科学健康观念传播到每个家庭,居民家庭限盐勺等控盐工具使用率60%以上,人群低盐膳食知识知晓率30%以上。对餐饮业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集体食堂从业人员培训率80%以上。

3、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健全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体系,继续建设一批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提高健身场所15分钟步行覆盖率,城区人行道及自行车道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健身适宜性好。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为重要活动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有创意、有规模、有趣味性的群众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每年至少组织1次群众性健身活动,社区健身站点覆盖率和群众性健身团体社区覆盖率均达到60%以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健身制度,每天不少于20分钟,单位工间操覆盖率达到30%以上。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阳光体育工程中小学校的比例不低于50%,中小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村)、示范学校、健康步道、示范餐厅(食堂)、示范单位各1处。

(五)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通过多种途径发现慢性病高危个体,建立高危人群(包括正常高值血压者、现在吸烟者、超重加中心性肥胖者、血脂异常者、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者等)档案,实施健康管理和强化行为干预,提高高危人群对慢性病的认知水平,降低个体慢性病危险水平,防止和延缓慢性病发生。

1、高危人群的筛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时机,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对35岁以上居民免费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的初筛。在居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立血压和体重免费测量自助服务点不少于10个。

2、高危人群的发现。所有医疗机构实行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测量结果记录在门诊日志上,同时在门诊病历首页上注明血压值及测量日期。初诊为高血压的病人要同时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处方。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率不低于90%。每两年1次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体检的单位比例不低于50%。

3、高危人群的干预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慢性病高危个体,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对慢性病防控知识的认识,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并通过了解其吸烟、饮酒、膳食和运动等情况,对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进行评估,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开展个体化健康指导,每年至少完成2次随访。高危人群体重、腰围、血压知晓率达到70%,血糖知晓率达到30%。

(六)患者管理。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的要求,开展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档案、规范管理等工作。

1、逐步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慢性病患者电子档案,每年对患者开展4次随访及1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建立电子档案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整合和有效使用,建立集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于一体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料动态管理。

2、规范慢性病信息制度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月定期将慢性病建档数、管理数等管理信息上报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负责全市慢性病管理信息的汇总、分析、上报,开展全市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

3、把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纳入日常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出台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相关政策,社区建立自我管理小组10个以上,并开展培训,逐步扩大自我管理人员队伍及覆盖面。

四、职责分工

(一)财政部门。负责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控活动工作必要的经费保障,并监督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二)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全市慢性病宣传工作,把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列入全市宣传工作年度计划。

(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餐饮业管理和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机关、学校、企事业食堂和公共餐厅建立健康饮食宣传制度,创建示范餐厅(食堂)。

(四)盐务部门。负责对碘盐市场的监督管理,积极引进低钠盐,并加大推广使用力度。

(五)文广新部门。在文艺演出、广播、电视、报纸大力宣传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开展公益性广告宣传活动。

(六)教育部门。负责制定学生健康教育计划,督促学校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口腔卫生知识等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七)体育部门。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联合,负责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

(八)人社部门。负责完善城镇慢性病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将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九)机关工委、经信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制度,督促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

(十)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公共卫生设施和公众体育健身场所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将健身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十一)民政部门。负责配合做好死因调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办理火化手续。

(十二)公安部门。负责提供全市人口及死亡资料,严格落实凭死亡推断(证明)书进行户口注销。

(十三)发改部门。负责将慢性病防控规划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十四)统计部门。负责提供相关人口资料数据。

(十五)交通部门。负责车站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控烟和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十六)卫生系统

1、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方案的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督导评估和总结,并在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落实各项措施;将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对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年度考核内容。

2、市疾控中心。具体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信息管理、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估等工作。根据方案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对基层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提供适宜的防治方法和技术。#p#分页标题#e#

3、市爱卫办。负责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

4、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完善农村慢性病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将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5、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救治,将已确诊且病情平稳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规范化双向转诊;开展慢性病宣传、慢性病发病报告和死亡登记报告工作;参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参与疾控机构组织的慢性病方案制定、督导、质控和效果评价。

6、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每年不少于12次;负责乡村、社区医生慢性病防治知识教育的培训;开展乡村、社区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负责健康教育大课堂、同伴教育等活动的计划制订、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开展社区诊断,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收集居民健康基础信息,尽早发现高危人群并予以干预,实施患者管理、随访和干预;承担公共卫生职责,开展慢性病发病报告和死亡登记报告等。

7、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本村、社区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每年不少于6次;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负责本村、社区居民健康咨询工作,重点进行高危人群和病人咨询管理工作;负责本村、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和患病、高危个体的随访管理。

(十七)妇联、工会、共青团组织和计划生育部门。参与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工作,组织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十八)质监部门。督促食品加工企业落实食品标签,标注食盐(钠)含量。

(十九)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委员会。负责做好辖区内居民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报告、通知发放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慢性病综合防控有关的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把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综合防治规划;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完善政策。各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慢性病防控工作,基本内容包括推动合理膳食、低盐饮食、加强烟草控制、促进健身活动等政策。

慢性病制度篇4

年我中心慢病工作在疾控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深入社会,大力开展慢病防制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结合控烟、控酒、饮食、心理干预等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促进,降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辖区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结合奉化市尚田镇卫生院《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意为宗旨,紧紧抓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办事程序、服务方式、管理制度,尽最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做到自觉把《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意为宗旨,紧紧抓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办事程序、服务方式、管理制度,尽量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做到自觉把《医务人员工作手册》落实到医疗服务工作中,进一步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全新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文明新形象。

三、慢病防制的内容及措施

1、强化慢病防制网络工作

为了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提高信息数量和质量,提升中心整体形象,推进慢病防制的规范。成立慢病工作小组设专兼职人员。从中心分管领导到中心各个科室,再到各个村卫生室,宣传员深入各村各户积极落实慢病防制工作的计划,开展各项慢病防制工作。形成了一个上下贯彻、快速互动的信息采集网络,尽力促进全年信息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的经济能力有限并且相对固定,和其相对巨大的医疗需求之间构成了矛盾,这就需要优质经济的服务,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是最佳投入效益的干预,加强慢病管理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而基层卫生院慢病管理是农村医疗优势的一个突出体现。由于基层医疗距农民近,就医方便、快捷,医患之间易沟通,易开展健康教育,易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对一些疾病好回访,易跟踪,基层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慢病管理对农村居民生命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3、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及时纠察批漏

我院定期开展自查工作,严格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对慢病各项工作举行日常自查工作,及时纠察纰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同时针对上半年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真分析,积极改正。

4、定期宣传、培训慢病知识

针对不同阶段居民健康状况、热点咨询问题,我们定期举办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向广大居民传递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他慢病的防治知识,带领着居民群众,对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给任重而道远的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真正架起了医患之间、社区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居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四、工作体会,存在的问题、打算

慢性病制度篇5

【提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是一种因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不构成传染损害、可预防、可控制的疾病。它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广、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迁延不愈,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严重危害。要加大慢病防控力度,明确职责,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终端管理,完善基础资料,实行群对一的防控机制,才能有效地控制慢病,而从终端抓起尤为重要。现引就延安市宝塔区慢病防控和终端管理机制作如下研讨,愿与同仁交流、共享。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终端管理机制研讨

一慢病终端管理理念

慢病病例报告实行的是属地管理机制,终端是源头,抓住了源头,底子清楚,病情明确,也就是说慢病患者不管在哪确诊、治疗后,病例情况由其居住地最基层医疗机构登记,形成终端底册清晰,报告真实准确。最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只有坚持动态摸排、巡访的繁琐工作,才能有效保证归属地管理机制的落实。一旦放松动态摸排巡访就会出现病例遗漏,使报告数与实际病例数不符,导致终端管理缺失。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慢病管理的终端,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牢牢把住慢病管理的重心地带,才能保证所辖区域慢病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放松终端管理就会使资料失去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目前工作现状

宝塔区目前现状是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管辖17各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到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夯实源头,建立遍布乡村、街道的医疗网点,形成慢病防控的大网,为广大百姓提供便利。而区慢病科就是宝塔区慢病工作的中心枢纽,它掌控着全区慢病工作的动态,承接着市疾控中心等上级业务部门与基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工作的联系,同时指导、评价、汇总全区慢病工作的整体动态效应。

具体操作程序

同时创建全区17个乡镇、7个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专干QQ网络联系群,将慢病报表样表、填报方法、要求、上级文件等等相关信息群发至QQ邮箱或者是群共享,专干如有疑惑,可随时通过QQ网络进行研讨,集思广益,从而避免了先前发文、电话通知出现的运作缓慢和繁琐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便捷快速、适宜合理的运行机制。

四组织实施情况

1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组织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专干及主管领导参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管理工作基础知识讲座”的业务培训及考试,明确了基层慢病防控工作的基本职责、任务,落实了动态运行管理机制,并随时对基层专干解问答疑,提升了慢病专干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

2制定督导及考评计划2.1制定督导考评细则及评分标准,以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领导牵头,慢病科及相关科室人员参加,组成慢病督导检查组。检查组采取听、看、查、问、验形式,对照考核标准开展督导、考评检查工作。

2.2听汇报、核查人员分工、看档案资料(专题小结、半年和全年总结等档案资料)、查各种记录、随机抽验。

2.3查各种报表上报是否及时、准确,有无漏、迟、虚报,与存留档案资料是否一致、齐全。慢病档案内容管理是否完整规范。

2.4高危人群的管理:查看按月摸排数、分类详情统计表。

2.5干预指导人数、病种。有无慢病重点干预指导实例。

2.6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是否明确。

2.7汇总督导考评情况,现场反馈意见和建议,并限期整改。督导和考评意见作为年度综合考核联评的重要依据,一式两份,督导组及受检单位各存一份。

通过督导和考评,奖励先进、督促后进,总结推广、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改进、带动差的乡镇工作,使慢病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五终端核心、重心管理

1基层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慢病终端的核心,在慢病防控网络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慢病最终端的直接管理者,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年度目标内容纳入考核体系,成立由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慢病防控领导小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本乡镇或本社区慢病工作的组织实施,不得随意调换,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认真落实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建立切实可行的慢病发病登记、随访、自查制度、奖励制度,重点抓好、抓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具体工作,这样慢病工作才能步入正常有效的动态运行轨道。

2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慢病管理的终端,慢病防控工作的好坏,它是源头、是关键、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慢病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培训和督导下,必须坚持做到逐户摸排、核实病种、造册登记、数据真实、及时建档并规范管理,特别是随访工作一定要细致、详实,及时上卡、汇总,这样才能确保基础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慢病防控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合理膳食指导也非常重要,预防工作做到位了,患病率就下降了,控制工作扎实了,慢病患者的病情减轻了、并发症减少了,这样就从源头上控制了慢性病的发病,最终从根本上实现了防控工作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运作,逐步形成区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上下联动防控机制,使慢病防控工作常态运转。

六终端管理动态效益

慢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造福当代、受益几代、具有深远意义的利民、惠民工程,需要艰苦、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做好。延安市宝塔区慢病终端管理机制模式,形成了群对一防控网络的理念,减少慢性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减轻因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最终期望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控制慢病。

慢性病制度篇6

目的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方法对慢性铅中毒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查阅慢性铅中毒相关文献,组织职业病科医疗、护理、检验等专家讨论制定。结果制定医师版和患者版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确定慢性铅中毒患者预期住院时间、重点医嘱及诊疗护理项目。结论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应用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病人满意度,促进病人的康复。

关键词:

循证医学;铅中毒;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管理模式,在我国开展了近20年,通过临床多专业数百个病种的实践应用,现已成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及医疗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1]。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促进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化发展,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制定并实施临床路径,2012年卫生部门制定并了相关卫生行业标准[2]。自卫生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以来,已制定了22个专业33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但在职业病专业中尚未开展统一的临床路径。慢性铅中毒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职业病,国家制定有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相对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治疗费用相对稳定,符合制定临床路径的病种标准。为给慢性铅中毒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规范化的诊治方案,本文以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2011年—2013年诊治的慢性铅中毒病例为基础,查阅慢性铅中毒诊疗文献,结合慢性铅中毒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制定进行了初步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2011年—2013年慢性铅中毒住院病历60份及临床路径制定相关文献等。60例慢性铅中毒病例中2011年12份,2012年16份、2013年32份,依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级[3],分为慢性轻度铅中毒和慢性中度铅中毒。随着《职病防治法》、《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标准的实施,因在有害作业行业中,普遍开展了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目前发生职业性慢性重度铅中毒发病率极低,总结近3年慢性铅中毒病例中无慢性重度铅中毒病例。

1.2方法对近3年慢性铅中毒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制定临床路径的相关指标,如诊断分级、平均住院日、护理级别、常规医嘱、铅中毒的生物标志物、铅中毒相关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驱铅治疗药物、驱铅治疗疗程、辅助治疗药物等相关资料;查阅国内外有关慢性铅中毒诊断治疗文献;召开职业病科临床医护人员有关铅中毒医疗实践经验研讨会;开展慢性铅中毒整体护理规范及铅中毒患者健康教育等。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设计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诊疗规范、医师版和患者版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

2结果与分析

2.1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的循证

2.1.1从既往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病历资料中循证总结既往的病历资料是制定临床路径文本的基础,也是循证实践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对近3年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病历的查看,汇总慢性铅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特别是针对慢性铅中毒主要引起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最佳、可信、实用的证据。对临床路径预期目标参数如平均住院天数、常规医嘱、辅助检查项目、驱铅治疗药物、驱铅疗程及疗效等指标进行分析。收集到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相关资料:60例均为慢性轻度铅中毒或慢性中度铅中毒;治疗药物选用静脉滴注依地酸钙钠针驱铅,辅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参芎注射液改善微循环、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自由基治疗;慢性轻度铅中毒平均驱铅治疗2~3个疗程,慢性中度铅中毒平均驱铅3~5个疗程;血铅、尿铅是铅中毒主要生物标志物;贫血、腹绞痛是铅中毒常见的症状及慢性铅中毒的护理级别、常规医嘱、辅助检查项目等常规性的信息。

2.1.2从国内外有关慢性铅中毒诊治的研究进展中循证为确保选定项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按照慢性铅中毒的国家职业卫生诊断标准及本领域有关慢性铅中毒诊断治疗进展,收集相关文献,作为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过总结国内外医学文献中报道的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分级、辅助检查、驱铅药物、驱铅疗程、护理等新进展,为科学制定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路径提供临床循证的支持[4-10]。

2.1.3对职业病科医护人员临床实践经验的循证,以备应对临床治疗中的变化职业病诊断医师及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对铅中毒患者的密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要利用对职业病科临床医护人员临床实践的循证,提高诊疗水平及护理质量,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丰富知识。把个人临床经验同既往病历资料、文献中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起来,为临床决策和科研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1,11]。

2.1.4对患者需求的循证临床路径的制订要从保护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因此,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制定内容的合理性,既要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具有适用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一种可防可治的职业病,在为患者提供规范化医疗服务的同时应加强健康教育,将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确保为患者提供科学地、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工作。由于患者的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不同,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不一样,在临床路径文本制定时要兼顾各层次患者的实际需求[12]。

2.2制定临床路径文本职业病领域开展临床路径仍处在探索阶段,为满足临床路径的适用性和病人第一的原则,按照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制定的标准,结合本院的情况,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书及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实施变异分析表。

2.2.1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供临床医生使用,其制定需要反复讨论、论证:首先由职业病科医护人员根据收集的近3年慢性铅中毒病例的相关资料,结合医护人员对慢性铅中毒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参阅国家铅中毒诊断治疗标准及文献,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初稿,包含标准住院流程和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单。标准住院流程包括:临床路径的适用对象、诊断依据、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标准住院天数、进入路径标准、选择用药、出院标准、变异及原因分析等。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内容含患者一般情况、主要诊疗工作、重点医嘱、护理工作、变异记录及原因分析、退出路径的原因及分析和医护人员签名[2]。初稿交院内职业病科医师及职业病领域专家讨论修改,根据专家的讨论意见进一步完善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路径,通过反复多次的讨论制定出科学的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标准住院天数的确定是根据临床病历资料分析结果,结合文献报道等[5-6,8-10]。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临床路径表的时间安排以连续驱铅治疗2~3个疗程,预期住院11~18d;职业性慢性中度铅中毒临床路径表的时间安排以连续驱铅治疗3~5个疗程,预期住院18~32d。按照临床路径文本要求,住院第一天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血铅、尿铅、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确定除驱铅治疗药物以外的辅助用药。

2.2.2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主要是体现患者参与诊疗的过程,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的内容,按照住院诊疗阶段分别制定相关项目。以通俗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具体的诊疗计划,帮助其了解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诊疗过程及预期的治疗效果,治疗中需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确保能够顺利完成诊疗计划,提高治疗效果。

2.2.3变异分析记录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与预期诊疗计划的不同均属于变异,如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出院时间的延迟及治疗效果的改变等变化。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需将变异记录下来,分析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提供循证基础,也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临床资料。

2.3临床路径的实施与评估

2.3.1实施培训参照医院医疗管理模式,医务科组织成立医院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对参与临床路径工作的全体成员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对职业病科医护人员重点培训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文本内容及实施流程,深入了解临床路径对于提高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作用,明确各自的职责。对评价小组成员进行临床路径评价目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分析等培训。

2.3.2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需要职业病科科主任的重视以及职业病医师之间、医护之间和医患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职业病诊断医师根据患者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及血铅、尿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集体讨论确定慢性铅中毒的诊断,符合路径的患者进入临床路径管理。主管医师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结合上级医师查房意见开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并记录。医护人员对路径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和退出路径的原因进行分析、记录。

2.3.3临床路径实施中的评估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开始实施后,要定期收集执行医生、护士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定期汇总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治愈率、变异率、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等评估指标资料进行循证分析和评估,对初期制定的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论证。根据临床路径实施中的评估意见对路径进行不断修改,在实践中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这个过程应定期进行,不断循环,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与本院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临床路径,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合理[1,13]。

3讨论

临床路径的开展实施是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医疗管理模式,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国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应用处于比较成熟阶段,临床路径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开展应用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2009年卫生部为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将临床路径作为医院改革的重要任务,并把是否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的指标。通过对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和300多个病种临床路径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卫生部在“十二五”工作任务中,要求各地继续按照卫生部要求,加大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扩大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医院范围,逐步增加临床路径管理专业和病种数。循证医学作为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实践的桥梁,为合理治疗程序的制定提供了可能,其中循证问题和循证支持是循证医学的基础步骤,也是制定临床路径表的重要阶段[14]。只有充分遵循循证的原理,才能保证临床路径表制定的合理、规范、实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要求结合实际临床工作,遵循疾病诊治指南、循证医学的进展不断调整路径的实施内容,以便提供给患者新的、最优化的诊疗方案。

慢性病制度篇7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入院病例;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06-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从发病的时间开始算起,超过三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叫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的发病原因与职业、环境因素、生活行为等有直接。包括: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针对疾病的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家庭和个人带来极大的困难,笔者选取医院入院患者进行统计并分析现状,为更好的改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的不良现状而做以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2011全年入院病例10907人,男性6205例,女性4702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4895例,其中30岁以下556例,30岁-60岁2780例,60岁以上1559例。2011-2012全年入院病历11242人,男性6562例,女性468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4888例,其中30岁以下670例,30岁-60岁3052例,60岁以上1166例。

1.2统计方法

医院病案中采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障碍的入院病例并对其进行统计分组,分别列出病种中住院病例的数目和死亡病例的数目,对2010年-2011年和2011年-2012年所采集的病例进行分组统计,并以表格的形成呈现。

2结果

通过分组统计(见表一,表二)可见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例入院治疗的数量略微减少,减少幅度不大。构成比例从这两年来看占入院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2010-2011年住院死亡病例1796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病例899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50.29%,2011-2012年住院死亡病例1701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病例799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46.96%,从死亡人数上来看高血压和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占比重依然较大,死亡人数的比例占比例较大。

3讨论

众多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四大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这四种疾病存在有以下几种共同点:第一,病因病情较为复杂化,并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第二,并发症多,病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第三,病程长,大多数是终身性的疾病,临床上需要长期的干预管理。第四,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高额的费用,但疗效不是非常理想。临床上的控制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医疗水平也大大的改善,对于一些相对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然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成为临床上的一大值得关注的问题。

研究表明,肥胖会诱发诸多的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并带来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有证据表明对于肥胖症来说,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要高很多,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要加强平时健康教育的工作,提高人们慢性病防治的知识水平。也有研究已经证明,过量饮酒、吸烟、口味偏咸、缺乏体育锻炼等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高血压及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生率。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条件大幅度的提高,对肉类、奶制品的用量逐渐加大,饮酒、吸烟、口味偏咸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这对慢性病而言都是主要的危险因素。由此可见,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控制上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和社会性活动等。因此要嘱托临床上就诊的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的质量。

通过对入院患者的调查研究显示,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中青年人群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开始逐渐增多,并表现为逐年发病率上升的趋势。有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血压、恶性肿瘤、糖尿病、脑梗死等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年龄呈显著的提前趋势,应值得临床工作者的注意。

通过对医院入院患者两年的统计对比显示,第二年比第一年的入院患者数量上变化不大。从宏观角度来看,两年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患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从表格上显示明显的是高血压和恶性肿瘤的数目更为明显,因此医院部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危害。因此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成为一项重点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一般资料显示可以看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趋势正以非常快的速度趋向于年轻化,因此临床上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也应当加以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害因素包括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对临床上的患者应从精神上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配合临床的治疗。以上研究还可以发现,在中青年人的慢性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高,因此要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对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倡导,从而在临床上对慢性病的发病态势进行积极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洪淇,宋山.江阴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及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4):329-330.

慢性病制度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事业管理;实证研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303-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1]。由于慢性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并且可能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国家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增幅已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与1993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医疗费用中:脑卒中增加19倍;糖尿病增加24倍;癌症增加15倍;心脏病增加11倍。2005年我国由慢性病所致的经济负担为15345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4%[2]。课题组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江宁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江宁区卫生行政部门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科学合理的实施慢性病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与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来探讨影响江宁区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要的因素和被调查者人口学特征。被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监测对象,第一阶段抽样按照城区和农村分类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江宁区随机抽取城区和农村各两个街道(农村a、B;城区C、D);第二阶段抽样采用完全随机的抽样方法从上述样本街道中各抽取2个居委会/行政村;第三阶段从每个居委会/行政村中随机抽取30户家庭,该家庭户中符合调查要求的全部常住人口均作为调查对象,预计调查户数240户。

1.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基本信息、健康行为测量和社区居民健康影响因素等。

1.3质量控制主要涉及问卷设计质量控制、调查员质量控制、调查实施阶段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阶段质量控制。本次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所有调查员由医学院校研究生组成,经统一培训与考核后全程参与调查;规范调查员的提问方式,对问卷每一选项都制定出判断标准;调查员在调查当日审核所有调查问卷,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后交由质控员审核;质控员对当天所有问卷进行核查,将结果记录在质量控制检查结果记录表上并签字;调查数据运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每份问卷双份录入,经过严密考核,剔除缺失值。

1.4统计分析调查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准α=0.05。

2分析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涉及240户,回收96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512人,占52.9%,女性455人,占47.1%,性别比例为112.31。慢性病患病率为101.34‰。抽样的四个街道慢性病患病率情况分析见表1。

2.2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主要因素

2.2.1城乡差别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样本中农村街道B的慢性病患病率为117.37‰;样本中城区街道D的慢性病患病率为77.84‰,反映出江宁区农村街道和城区街道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也表明在江宁区农村街道更需要加强对慢性病治疗、康复和保健干预。

2.2.2性别差异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江宁区城乡地区不同性别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2,其中男性合计患病率占87.72‰,女性合计患病率占113.07‰。城乡区分性别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性别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之一。

2.2.3年龄组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江宁区城乡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3。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年龄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之一。

2.2.4文化程度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江宁区城乡不同文化程度的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4。江宁区慢性病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提升呈递减趋势,处于农村的街道社区居民患病率较城区街道社区居民为高,且文化程度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定文化程度也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之一。

3结论与展望

3.1江宁区慢性病卫生服务需要城乡差异明显本次调查发现南京市江宁区慢性病患病率受城乡差别、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明显。农村街道社区居民总体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城区街道,新医改施行以来江宁区政府向辖区内的农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重点倾斜,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控能力和效果已经得到质的提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江宁区整体慢性病患病率为101.34‰,其中男性合计患病率87.72‰,女性合计患病率113.07‰,均低于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3]。从城乡街道横向比较来看,农村街道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较城区街道为高,表明农村社区居民存在较高的慢性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需要,更深层次的说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格局影响依然存在,江宁区农村街道慢性病防控压力依然存在,在下阶段医疗资源布局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农村街道基层倾斜。

3.2江宁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社会学指标因素有关本次调查发现江宁区居民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高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低年龄组,低文化程度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高文化程度组。表明在今后慢性病社区干预方面要特别重视对女性人群、高年龄人群和低文化程度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要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面明显标注危险人群范围,指导社区全科医生有效开展工作。

3.3江宁区居民的健康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社区健康管理重点面临新的变化从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江宁区城乡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稳步得到改善,慢性病患病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社区居民参保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慢性病患者病程较长、终生治疗和预后恢复生命质量不高的客观现实,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显现而给新医改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今后的慢性病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健康管理”经验,分别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4],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治疗和健康数据库管理等环节;另外,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应该融入祖国中医学“治未病”的丰富思想,力求用中医药调养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创新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健康管理新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2006.05.

[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改框架下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面临的新挑战.[eR/oL](2009-07-30)[2011-01-24]..

慢性病制度篇9

1.1资料来源

北京天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房山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共466份,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352份,社区内小型事业单位体检结果114份,对以上档案进行分析。

1.2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以上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慢性乙肝、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就医费用,了解这些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对于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认识及与三级医院之间合作转诊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1.3分析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估算出慢性乙肝及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看病负担及对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意愿和认识。结合慢性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中的发病情况,就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结果

2.1脂肪肝患病率

结果显示,352例60岁以上老年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3.7%36.9%,且93.5%的患者血脂升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121例,45.1%的患者合并脂肪肝。这些脂肪肝患者中,91.9%的患者患有高血压,29.7%合并糖尿病,62.2%合并血脂异常。在小型事业单位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3.5%,这些患者中,24.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1.2%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2.2问卷调查结果

共完成调查问卷970份,其中慢性肝病患者800份,社区医师170份。慢性肝病患者有效回答问卷480份,其中慢性乙肝患者318份(男︰女=210︰108),脂肪性肝病162份(男︰女=97︰65)。

2.3治疗及花费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月均花费为994.2元。其中,85%以上的患者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花费为279.3元。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为165.4元,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681.2元。

2.4患者接受社区管理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57.2%的患者愿意接受社区管理,16.4%不同意接受社区管理,26.4%的患者没有明确回答。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这三种患者的比率分别为80.9%、14.2%和4.9%。在这些患者中,有大约85.6%的患者希望通过社区医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转诊至三级医院,98.2%的患者希望由三级医院安排患者回到指定社区医院就诊,并与社区医院医生共同管理患者,尽可能于社区完成治疗,必要时再回三级医院看病。

2.5社区医师参与管理意愿

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正式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

3讨论

3.1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很高,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5%左右,且90%以上合并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病患者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根据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社区管理工作的结果,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和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分别为994.2元和279.3元。以此计算,慢性乙肝患者的年平均费用约11940.4元。而据之前的统计,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为20477元,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323元,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757元,肝细胞癌患者为38267元,其中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是其年人均收入的3~4倍。显然,这些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的药品消费明显低于之前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缓病程进展,防治或延缓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这样,不仅改善患者预后,还可能减少今后的医疗费用。以此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长期慢病管理,监督指导其用药与治疗十分必要。目前,对于脂肪性肝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其治疗方法主要为戒酒、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绝大多数患者服药后并未获得治愈,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实验室指标稍有好转,但停药后,实验室指标依旧如前。而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如果不能控制饮酒,则所有治疗均无效。可见,如果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戒酒督导,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还可减免药费负担。所以,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重在管理,而非用药。这需要社区医师的长期管理和宣教。综上所述,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社区管理可帮助患者获得正确治疗,从而减慢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持和改善患者的生产生活的能力和治疗,从长远角度看,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特别是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社区管理可以督促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进而真正控制疾病的进展,同时大大减少现有的不必要的花费。

3.2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

3.2.1大部分患者希望在社区接受管理和治疗,并在病情需要时再转至三级医院就诊

根据我们的调查,一半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及80%的脂肪肝患者愿意接受社区医生的管理。可见,大多数患者有接受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意愿。同时,85.6%~98.2%的患者希望建立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密切联系和转诊制度,并在随访治疗过程中由医生判断并协助转诊。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管理,还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疾病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医院收治的有关病人在康复期也应根据情况转回社区护理。这种双向转诊的制度,既可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减轻大医院门诊压力,又可以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真正让老百姓受益。这样看来,大多数慢性肝病患者主观上希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看病及病情监测,这种要求与医改方向完全符合。因此,无论从患者本身还是从医改大环境看,实行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都具有主观上的可行性。

3.2.2社区医院具有完成慢性肝病管理的基本条件

从医院设备上看,各级社区医院正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建立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完成血液生化、常规、甲胎蛋白、心电图、B超等检查。以上检查基本可以满足社区管理的需要。因此,从硬件条件来看,可以在社区完成慢性肝病的管理且不需要购买额外的仪器设备。从人员情况看,绝大多数社区医生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也是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我国、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都为患者制订了详细的随访计划和时间,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于社区进行随访,定期与肝病专科医生进行沟通。社区医师欠缺的是专业知识,因此需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满足相应卫生服务的要求,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到实处。本次研究中,在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对部分医师的相关培训,使社区医生对于以上两种慢性肝病有了基本的认识,为完成对慢性肝病患者的管理进行了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协助这些医生管理患者,并完善现有的转诊制度。同时,我们与社区医生共同制定的以上两种慢性肝病监测和转诊的规范,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社区医生的工作。综上所述,从患者角度看,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希望获得社区医师的管理指导;从社区医院的角度看,社区医院基本具备了完成常见慢性肝病管理的物质条件,社区医生在愿意参与这些患者管理的同时还接受了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使得社区医院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初步具备了完成慢性肝病管理能力。可见,对这两种常见慢性肝病进行社区管理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3.3慢性肝病社区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具备了必要性和一定的可行性,但同时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3.3.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还不够完善和健全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社区医疗单位与各层次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机构进行网络连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患者健康信息共享提供了系统资料。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料为了解人群健康、发病趋势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对预防疾病、提高人群健康素质提供了依据。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是以居民的健康档案为基础,对于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管理。目前,各个社区开始建立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但各个地方起步时间和完成水平有很大差异。即使是一般的体检资料也不够全面。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带来了不便。因此,应加快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特别是脂肪性肝病,可以借鉴“四大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经验,由于许多脂肪肝患者合并“四大慢病”,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筛查,掌握部分脂肪肝患者的情况。

3.3.2社区医生对于常见慢性肝病的认识尚有不足,应完善专业知识的培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社区医生还不了解常见慢性肝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管理的质量和患者的预后,是决定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下大力气做好医师的培训工作。此外,对超声医师也要进行培训。

3.3.3关于患者的隐私问题应给与充分重视

在管理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时,可能会发生妨碍患者隐私的情况,特别是前者。由于国人对于乙型肝炎的不正确认识而导致歧视患者的情况应特别注意。我们考虑,部分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的慢性乙肝患者正是出于对隐私泄露的担心。对于这类患者不能采取简单的工作方式,应在取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再对患者进行主动访视。在访视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进行严格保密。这同样是影响管理结果和成本效益的关键,需要对社区医生严格要求。

3.3.4完善社区基本药物的配置

目前,所有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均未在社区医疗机构中使用,影响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医。实际上,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同样是医疗改革的重点,应使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进入基本药物目录,不仅可以解决“看病难”,还可以缓解“看病贵”。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的慢性乙肝患者多于脂肪性肝病患者,部分原因就在于社区目前没有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

4结论

慢性病制度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氧化;氧化剂;损伤;治疗;分析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03-02

氧化-抗氧化失衡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的最关键发病机制之一[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氧化剂损伤机制进行充分的认知,以此为基础,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个体情况,才能够选择最为恰当的抗氧化治疗方案[2]。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显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氧化剂损伤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氧化剂损伤、以及氧化剂治疗这两个方面。现对其做详细总结与归纳:

1CopD患者氧化剂损伤分析

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氧化剂来源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增加,氧化剂既存在于香烟烟雾(如羟自由基、过氧化氢、一氧化氮、活性氧等)、污染的空气(如臭氧、氮氧化物等)中[3]。亦可通过内源性方式由激活的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化剂损伤机制分析氧化剂通过以下途径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①破坏血清中的蛋白酶抑制剂,增强弹性蛋白酶的作用,并增加黏蛋白的分泌;②可激活转录因子-KB(nF-KB),参与多种炎症因子的转录,如白介素-8(iL-8)、no诱导合成酶和环氧化物诱导酶[4];③直接氧化花生四烯酸导致前列腺素、异前列腺素的生成。异前列腺素可使支气管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黏蛋白过度分泌。

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化-抗氧化失衡机制分析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着个体差异,尚未发现评价机体抗氧化能力的特异性指标,个体在不同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抗氧化能力也有所不同。临床实验证实: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黏液分泌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原因在于黏膜上皮分泌液层作为气道上皮层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界层。构成了抵抗外界氧化剂损害的关键性的屏障[5]。黏膜上皮分泌液层中的抗氧化剂成分包括低分子量的抗氧化剂、金属结合蛋白、抗氧化剂酶类、自杀性反应蛋白以及不饱和脂质。其中非酶类抗氧化剂GSH和维生素C的浓度比在血浆中的要高,这些物质的存在表明了黏膜上皮分泌液层的相对重要性。

2CopD患者抗氧化氧化剂治疗分析

CopD患者发病机制中存在的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调,可通过以下途径得以纠正:①通过药物治疗增强细胞的变形性,防止中性粒细胞发生游出或迁移;②通过干涉黏附分子来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③防止炎症因子如iL-8或白三烯B4(LtB4)释放(其可导致中性粒细胞迁移);④使用抗炎剂防止氧基因从活化的白细胞释放;⑤提高肺抗氧化屏障,抑制氧化剂的形成。具体而言,近年来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抗氧化氧化剂治疗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方案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作用机理在于:抗氧化基因在参与反应的过程当中,通过对分子调控反应的合理应用干预抗氧化治疗[6]。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具有抗氧化酶活性分子的研制与应用,参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抗氧化治疗工作当中。近年来,在基因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合成酶成分为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作为合成细胞内,谷胱甘肽最关键性的限速酶组分之一,在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进行合成反应的过程当中,谷胱甘肽能够对其发挥显著的负反馈作用机制。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细胞内部谷胱甘肽成分的含量不会受到外源性谷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前体补充反应的影响。这也就是说:从基因参与抗氧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角度上来说,可将有关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的调控作为研究重点之一。在保障研究质量的同时,后盖需要最大限度的控制体内试验的机制流程以及投入消耗。

2.2主要抗氧化剂治疗从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氧化治疗所开展试验(包括临床试验以及动物试验在内)的角度上来看,在抗氧化剂的治疗干预过程当中,应用作为广泛的抗氧化实际为基于n-乙酰半胱氨酸的干预治疗[7]。n-乙酰半胱氨酸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主要机理在于:由于n-乙酰半胱氨酸成分当中含量大量的疏基成分,因而在细胞参与反应的过程当中,可以面向半胱氨酸提供大量的疏基供应。同时,还可将其视作还原性谷胱甘肽成分的前体构成。相关研究同时发现:在n-乙酰半胱氨酸成分与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成分发生结合反应的过程当中,能够生成相当量的过氧化氢成分,通过过氧化氢成分,干预氧化物的生成,延缓氧化物的生长速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研究的方式,证实了n-乙酰半胱氨酸成分在增加细胞谷胱甘肽成分方面的价值(在n-乙酰半胱氨酸成分干预下的小鼠,8-epi-pGF-(2alpha)水平明显降低)。

与此同时,相关的体外试验数据也反应了:在过氧化氢相对于表面活性物质硝化反应过程当中,n-乙酰半胱氨酸所取得的良好的控制效果与价值[8]。在此基础之上,以n-乙酰半胱氨酸成分进行干预,还能够使免疫细胞表面存在的甘露糖成分与n-乙酰半胱氨酸成分进行充分的结合。以此种方式,在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成分对细胞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当中,一方面能够使细胞对应谷胱甘肽成分得到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够使核因子活性得到有效的一致。作用于临床实践,能够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部炎症反应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而针对分级为中度至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以n-乙酰半胱氨酸成分作为干预性抗氧化试剂,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均能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时,也可发现其在降低病情恶化次数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更加关键的一点是,近三年以来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还反应: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以n-乙酰半胱氨酸作为抗氧化试剂,能够对α-抗胰蛋白酶成分发挥有效的保护,避免在氧化过程当中此部分出现活性丧失方面的问题。有关研究人员通过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疾病患者而言,以n-乙酰半胱氨酸作为抗氧化试剂对其进行6个月的治疗干预(给药剂量为500mg/d),能够使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发作时间以及发作频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

2.3相关抗氧化剂治疗相关研究人员通过体内、体外试验研究的方式证实:在各种抗氧化试剂当中,盐酸氨溴索的应用价值同样是极为突出的。以盐酸氨溴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较常规治疗方案下的优势在于:能够显著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频率以及发作严重程度。因此,可将其作为下一阶段,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氧化治疗的研究重点。

同时,对于部分研究人员所提出的维生素C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氧化治疗的效果与价值来看,近年来也有研究人员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证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氧化治疗的过程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血浆中t1/2持续时间仅仅在5-10min范围之内。这一数据反映了:通过维生素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抗氧化干预,所取得效果并不理想。

对于谷胱甘肽乙脂成分而言,其能够有效的抵抗谷氨酰半胱氨酸转移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可能产生的降解反应,较上面所提到的盐酸氨溴索抗氧化试剂、以及维生素C抗氧化试剂而言,其所对应的亲脂性效果明显更高。相关研究同时表明:相对于常规意义上的谷胱甘肽组分而言,谷胱甘肽乙脂成分能够更加及时与迅速的渗入到细胞内部参与反应。但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过高剂量的谷胱甘肽成分会产生一定的细胞毒性。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当中,需要对谷胱甘肽乙脂成分的使用剂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于Q10辅酶而言,作为脂溶性抗氧化剂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生物膜上所覆盖的o2-成分而言,有着良好的清除作用与价值。同时,以辅酶Q10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抗氧化治疗,能够与脂质自由基、脂过氧基发生相关性反应,从而能够直接阻断膜脂质过氧化反应。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将辅酶Q10与维生素C进行联合干预治疗,能够使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水平得打显著的提升,对脂质过氧化反应予以有效的阻断。

而从中药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角度上来说,包括川穹、当归、丹参、黄芪、甘草、以及生脉散在内的相关中药组分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抗氧化干预试剂,能够对自由基的生成反应进行有效的清除与抑制功效。以上均可以在未来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抗氧化剂治疗中加以重点的关注。

3结束语

本文在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抗氧化氧化剂损伤方面的所取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在此过程当中发现: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化剂损伤的角度上来说,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氧化剂的来源、氧化剂的损伤机制、以及氧化-抗氧化失衡机制这三个方面。同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抗氧化氧化剂损伤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有关基因治疗、以及各类抗氧化剂治疗方案的研究工作。这说明:近年来在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抗氧化氧化剂损伤方面取得了相当显著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相关的理论储备,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动物试验当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工作,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张牧城,汪正光,程金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生理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5):275-278.

[3]于丽丽,王天芳,徐雯洁,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0):699-702.

[4]李隆祥,张英.鲍氏不动杆菌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临床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880-882.

[5]叶艳平,李宁,陈谨,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中重度肺性脑病的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3):186-187.

[6]徐亮,沈红枫.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全血胆碱酯酶表达和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20-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