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十篇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十篇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08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1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工科高校加强大学生艺术团教育的架构和理论体系建设,对于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兼备型人才,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对工科院校在自身背景下如何加强艺术团的组织机构建设、提高艺术团管理规范化水平、健全艺术团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艺术团;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87-02

收稿日期:2014-11-24

作者简介:王彬洁(1977—),女,湖北荆州人,武汉工程大学团委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基金(2014075)

在实践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进程中,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时代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科学知识、能够肩负时代使命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乃至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1]。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中,如何依据自身的学科发展特点和人才培育的实际需求,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创造更为全面的育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其中艺术教育尤其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具有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育人优势,对于提升工科高校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知识底蕴,增强校园文化的核心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团教育的架构建设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围绕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要求,并结合高等工科高校的艺术教育实践的工作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艺术团团队体系构建

高校艺术团是学生社团组织,有别于社会专业艺术团体,其组织架构、人员构成、管理模式等具有鲜明的院校特征。对于不同类别的高校,受其办学的历史和发展的现实影响,学生在文化背景、传统的传承、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艺术团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在机构建设上凸显自身的特色。其机构建设中应突出其具体特征,构建适宜性针对性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综合目前的工科高校的发展实际,以艺术特长生为主体,以团队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集体团队优势,通过合唱、乐队、话剧社等集体技术形式,弥补在个体人才水平方面的不足,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文化传统,将主旋律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使艺术团建设更加凸显针对性,提升其综合效果。艺术团育人重在文化育人,其通性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和感悟艺术世界的能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团的各项活动中得以展示,在团队中充分发展自身的艺术特长,并在社团服务的过程中体现社会价值[2]。艺术团表现的内容要有品、有味,有情、有趣,具时代性、引领性,深刻体现中国梦的博大精深,展示别样而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艺术团教育和实践模式探索

随着社会发展,艺术团教育逐步凸显个性化、科技化、全球化,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小风景,而要面对更加开放的社会。忽略了这一点就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滞后。如何把握教师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应引起教育者的思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从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世界等接受浸润。

二、艺术团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

团队文化是主题,团员是根本,师资是关键,设备设施是前提,经费是保障,高校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设置中,一般将艺术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艺术团以选拔的校内学生文艺精英为主要人员构成,以半专业训练为主要日常工作,以演出及比赛为主要任务目的,在整体水平上已经有了专业艺术团体的特征。高校艺术团的艺术教育已经超越了普遍的素质教育范畴,从这一点上看,艺术团教育应当以声乐、器乐、音乐的理论教育及创作训练为主要内容,与艺术选修课体系共同构成武汉工程大学素质教育体系中的艺术教育部分,丰富校园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较专业的艺术人才[3-4]。

在艺术团的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团队运作模式,通过艺术团的体系建设,在日常管理、学习、演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促进学有所长的学生向管理、服务等全面发展的平台迈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抓住思想引导这条主线,在团队发展的大方向上进行把握,而将具体的实施细节和过程交付学生自我完成,使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不失为目前艺术团教育和管理的可行途径。

三、艺术团教育体系的理论探讨

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学校自身的工程特色,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一些缺陷,这就要求工科高校在具体的艺术实践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实际的需求,而不可以完全照搬照抄现有的其他高校特别是文科、艺术类高校的成功模板。对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应结合工科学生的实际,切实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实际,构建富有特色的艺术团教育体系。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弘扬科学精神、提升艺术素养的目标,克服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薄弱的弱点,加强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行专业化管理

工科大学学生艺术团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其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艺术团发展的定位,工科院校的艺术团不能等同于专业的艺术团体,应以育人为主,以公益性的训练和演出为宗旨,以弘扬校园文化、活跃业余文化生活为主线。在这一指导原则下,进行管理体系建设和规范制度建设。工科大学的特点是学生的艺术背景不足但是工程背景强,并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艺术团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工科学生的自身特长,将艺术表演和专业背景相结合,在工科实际需求中拓展艺术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发展的长效平台。

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建设关乎艺术团的正常运作和长期发展,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首先端正思想,将艺术团建设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框架。可以设立以学生管理为主的艺术团管理机构,挂靠在团委,既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又可以第一时间实现对艺术团发展动向的宏观指导。在人员配备上,除了教师的兼职指导,应设立学生常设管理组织,可以依照艺术团规模大小,设置团长一名、副团长若干,副团长兼为各艺术部主管,负责具体的管理协调事务,采用这种平行式的管理架构,可以使艺术团的管理灵活高效,便于集中化管理[5]。

(二)制度建设规范化

随着艺术素质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艺术团建设逐步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体系。在艺术团制度建设中,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合理设置相关的管理制度,为艺术团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政策指导。在师资配置和管理机构设置上,应参照常设机构的管理规定,配备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配置相应的指导教师和专业培训人员,确保艺术团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为提升艺术团对整体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应做好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设置分管领导为艺术团的管理提供决策指导,并配备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做好管理服务。在艺术团的发展目标制定、训练课程设置、经费筹集和使用、艺术团成员的激励措施、专业培训计划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保证艺术团工作顺利深入有效地开展。

艺术团的制度建设应将内部管理和规范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以充分调动艺术团成员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使各成员之间协作共进、共同提高。对艺术团成员的素质建设应着重加强对核心成员的激励力度,建立成员评比机制,加大对各类艺术比赛的参与力度和评价力度,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建设的课堂,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三)灵活开展艺术活动

工科院校的课业普遍较重,特别是二三年级以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而这个年级的学生往往又是学校各类社团的主力军,担负着学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因此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部分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实际。

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注重各年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层次和实际,开展分层次的艺术教育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接受吸收为目标。

社团活动设置上推广多样化、差异化教学,针对每个团员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一对一分组授课方式,以全校公选课程进行基础性的艺术通识教育,以小班授课进行专业理论教学,以艺术展演活动进行实践教育锻炼,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切实落实艺术教育的目标,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艺术水平。让学生从学习和实践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参与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信心。

(四)建设特色社团文化

艺术教育以个性化、差异化教育为特色,在实践过程中,不应和工科其他课程一样追求高深、全面。在艺术教育过重中,应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

艺术团通过设置各种专业的团队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舞台,不应过分强调共性,而应大力鼓励学生展现自身的特色。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每个有特点的团员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锻炼,以特色求发展,真正实现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归属感,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

总的来说,高校艺术团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整体育人环境的层次和素质,贯彻和实践中国梦的实施目标,培养综合发展的全面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理念下推行艺术团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具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马福波.如何构建普通高校学生艺术团[J].剧作家,2014,(1).

[2]王勇杰,何汉武,张红.通识理念下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文化责任[J].高教探索,2012,(4).

[3]许立喆.关于业余合唱艺术团体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4,(5).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2

关键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fmasterofarts(mFa)professionalDegreeeducation

HUanGQin

(GraduateStudentteachingmanagementofficewuhanUniversity,

Departmentofarts,wuhan,Hubei,430072)

abstractartsmaster'sprofessionaldegreeeducationisaformofprofessionaldegreegraduateeducation,itisdifferentfrom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slayparticularstressontheoryteachinggraduatestudenteducationofacademicresearch,butrelativetotheacademicgraduatedegreetype.atpresentourcountrygraduatedegreeinarteducationtrainingmanagementofbiasedperceptionofinadequatedevelopmentconditionsofteachingmanagementisnotperfectqualitysupervisionsystemandevaluationmechanismofteacherstoenrichthepracticalproblemssuchasproposedinthispaper,weshouldchangeteachingideafoundationconditionspecificationteachingmanagementprocess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staffandsoon.

Keywordsmasterofarts;professionaldegreeeducation;qualitysupervision;managementsystem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上偏重理论传授、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而是相对于学术性研究生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与公共管理类(mpa)、工商管理类(mBa)、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mpacc)等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办学宗旨一样,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的开设目的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艺术理论基础和高水平创作技能,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目前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教育规模迅速增长、学科发展不断拓新、学位类型不断丰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入改革的新局面,满足社会各界对艺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通过并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招生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本文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实际为例,反思、分析了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管理中存在的实际情况,以期找出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

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05]9号)并颁布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相关说明。2005年5月,首批32所研究生单位获批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2005年7月,为加强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首届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经过近几年平稳、快速地发展,目前,全国开展艺术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教学单位已经达到102所。从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初步规模。但是近年来,随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推动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1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上存在偏颇

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严重制约了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从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开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的学校规模,还是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数量等方面来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专业学位教育及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也显得分量不够。

本文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在艺术类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个社会对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普遍认识不足是制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mBa、mpa、mpacc、Jm等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名称在大众范围内已经耳熟能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mFa)在社会上的享誉度却显然不足。除了知名度不够以外,很多人还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理解上存在偏见与谬误,认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不如学术型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含金量”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始终影响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

1.2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专业学位的整体发展历史较短,最早设置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始于1990年,后经论证批准了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临床医学、农业推广、公共管理硕士等一系列专业学位,与这些专业学位相比,艺术类硕士(mFa)于2005年才获批,设置的历史较短,在培养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基础条件不完善特点。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础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使用教材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就目前国内各培养单位所使用教材来看,教师们受掌握资料所限,编写时间仓促、经验欠缺等原因,不少教材虽然大量借鉴了国外艺术类硕士的教材与案例分析,但是明显带有“拿来主义”倾向,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有些教材则是在国内原有艺术教育相关教材基础上做的一些修补,内容重复、资料陈旧的问题突出。

二是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办学模式的要求,案例教学方式的启发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等诸多优点更加适合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从国外知名学府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也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如哈佛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等都有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目前,我国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案例教学在教育培养环节的缺乏在所难免,未来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不断创作出贴合时代要求,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丰富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

1.3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从目前国内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管理过程来看,入学、课堂、毕业等多个教学环节存在疏漏,亟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从入学的招生形式来看,应试现象较为突出,不少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考试的目的存在盲目性,个别考生以获得硕士学位为努力目标,往往为考研而考试,而并非出于对艺术事业的追求。而在录取过程中,不少招生单位以初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复试成为一种形式,一些初试成绩不佳,但极具艺术天赋、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往往被“拒之门外”。在教学环节,受师资力量、学科基础、办学条件所限制,一些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未能根据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目标与培养方向来确定,所开设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不强。

1.4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就目前国内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而言,与其他学科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体系基本相同,主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进行评估。但是,由于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才刚刚建立,各个办学机构的发展时间普遍较短,所以,近年来新成立的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只对少数院校的专业学位教育情况进行了抽查评估,相关部门对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评估检查工作开展相对较少,因此导致部分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质量观念和危机意识不强,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能严格把关。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今后必须尽快严格完善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以此来保障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1.5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充实

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对指导教师的品德思想、治学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水平都有着较高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建设理念应该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由于近年来艺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现有指导教师数量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增加的局势,在某些院校,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且,不少授课老师为传统的理论科研型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课堂经验,但知识结构的陈旧、与社会艺术市场的距离,使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社会艺术实践的发展情况,失去了本应有的教学价值。此外,还存在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总体数量和梯队建设不足,难以适应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发展的实际需要。

2推动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属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其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输出规模,其面向应用型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了目前在我国加快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亟待在借鉴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发展战略与应对措施。

2.1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思想认识

教育实践学证明,没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就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仅仅通过传授教学知识内容的传统教育模式注定是低效率的。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实践也告诉我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专业学位教育的推广可能带来盲从、“重数量轻质量”的结果。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存在基本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从根本观念上树立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正确教学理念,克服传统观念中的偏颇认识,摒弃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陈旧观念,要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类人才迫切需求的客观实际出发,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培养出艺术类各行业所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艺术人才。

当然,这包括转变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的观念、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一线岗位上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用人单位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人才性质的认识。

2.2夯实基础条件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可以根据各个学校专业特长的优势,在教育部统一规范一般理论指导用书的同时,由各个学校自己组织编写适合自己的专业教材。相关管理部门要规定各学校所编教材要突出艺术类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态势以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满足艺术类工作者的现实需要。对于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可以参考借鉴国外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拓展、修改和完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搜集和整理,把有现实针对性的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和质量。

2.3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专业学位教学过程管理是指教学管理者依据教学管理目标,按照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管理、和监督的过程。只有在坚持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严格规范教学管理过程,重视教学质量监管与教学评估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管理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自身特点,该专业教学管理过程的重点环节应该是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其中包括对指导教师职责的明确规定、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具体要求、教学行政档案与教学成果档案的完整保存等内容,要结合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教学课堂管理方法。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范制定,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对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并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规范、科学的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评估督导机制。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强化培养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对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办法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比如,借鉴美国高校在招聘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师时采用的竞争性聘用制度,在遵守严格的评聘程序和规范的同时,注重各个环节的公开化和民主性,重视社会同行专家对教师职位应聘候选人的客观评价,以使招聘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不公正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还可以借鉴德国等国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中采用的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打破单一的师资结构,选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指导经验的校内教师的同时,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类实践工作者一起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职业背景、较强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充实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

3结语

设置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无到有,一步步走来,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在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思想认识,夯实基础条件,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定能让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为我国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的艺术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明勇.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9).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秦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星.关于艺术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研究生与学位教育,2007(6).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3

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针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导师为主体,以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院(部)为辅助,以院系为纽带的三级研究生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作为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来说的艺术院校学子,他们有着普通高校学生的共性,也有着普通到校学生所不具备的个性。他们在其学习过程中,更多地释放自己的艺术气质的同时,也凸显出他们的张扬与棱角,表现出复杂的心理状态。因此,做好艺术类院校研究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充分的必要性。

一、艺术院校研究生成分构成及现状分析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发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意见》中提到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给大学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艺术院校的研究生们在思考什么?他们想要学到什么,收获什么知识,以后要做什么,做哪一类人。从这个出发点出发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

(一)生存压力

目前,艺术院校的研究生学生专业构成不外乎来自以下三类:艺术类院校自己的学生升入研究生,其他艺术类院校学生跨校考入,普通高校学生跨校跨专业考入。他们来到这样的艺术院校的情况多种多样,错综复杂,这三类学生的有机结合,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自本校升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深造。使得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这里,再经过几年的艺术熏陶更加精进,更好地在今后的艺术生涯里发展。

外校考生选择这里学习,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圆梦。在4年前的高等艺术院校考试失利的他们,进入本科学习以便有这这样的梦想,刻苦学习,踏入艺术圣殿。

2.逃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他们忧虑重重,而选择考研,变成了逃避就业现实的不二选择。

3.志向。这类研究生的数量有几年前的很少一部分,变成了现在的占大多数部分。依这种趋势,这类学生的出现会以一个数量级的方式递增。他们为何这样选择?从笔者角度分析,依旧是在他们的高考阶段,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之一味地追求成绩,造成了他们来到大学的迷失。这种迷失和他们心中理想的生活,格格不入,最终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专业。

(二)学习压力

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在艺术创作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相关的理论、外语以及未来的专业论文、作品创作的课业压力。首先,通过外语水平考试、发表学术论文关系着他们最终能够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其次,研究生主观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的要求与实际学习中落后的艺术力之间的矛盾;再次,艺术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入难的过程,勤奋、刻苦学习的同时,悟性、灵感也是一样重要。

(三)外界诱惑

首先,作为艺术院校的学子,较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很可能过早地接触到社会这所大学。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充满了诱惑。对还处于学习期的学生来说,既充满了机遇也富有挑战。见过了灯红酒绿、有怎会安于平淡枯燥的学习;其次,艺术创作是个集体性活动,一个人即使再优秀,也难于达到最高的巅峰。集体性活动,学子们有了更多的沟通,也有了更多的攀比;最后,艺术院校的研究生本来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在生活的内容是枯燥的,在研究创作中是鼓励的。

二、研究生思政素养情势不容乐观

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艺术院校的研究生在艺术实践领域的实践者,受到了强烈的来自多方面的冲击与影响。有关矛盾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是内因的表现形式。从学生们自身特点出发,我们看到这种思政教育的教育监管缺位正在愈演愈烈。

1.重视专业与轻轻政治的矛盾。这类院校研究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热情极高,有的不惜把专业学习视为成才的唯一标准,在追求创作的唯美、自由中,把自己独立于社会之外。

这一情绪的产生,势必导致艺术院校大学生不愿意讨论政治话题、不关注国家的时政要闻、不参与政策性强的校园活动、更是对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充满的抵触,久而久之地影响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理论学习课程的旷课、逃课。

2.个人主义与集体观念的矛盾。艺术院校研究生中的大多数,个人意识观念很突出,个人观念与集体观念产生强烈冲突时,往往按照他们所想,作出他们自认为是对的选择。

从小接受艺术教育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城市、家庭条件好良好,他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重视自我。

三、研究生思政“土壤”恶化

提起针对院校中学生们的思政教育,一部分领导通常会用这几个词:讲道理、写材料、听报告这几句话敷衍了事。

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各级部门对研究生的管理存在明显的漏洞。相比较本科生而言,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开展,被相关的课题研究、项目报告所替代。

此外,在一些艺术院校中,组织管理机构的不明确,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在:导师“传道授业解惑”,职能部门――研究生院(部)定义自身的职能:安排和监督教学。而院系更是强调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管理本科生。导致的结果最终便是各自为政,互不通气,互不干涉。

四、构筑思政体系,通往最高的艺术殿堂

近年来,许多高校在针对这一特殊学子的教育中,进行了许多大胆有益的尝试,有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将对学生们的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1.大学生思政工作与艺术院校专业教学结合。充分利用艺术院校不同的学科的艺术(如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结合学生本专业发展要求、艺术思想等要素,开展多种多样、富有内涵的活动,使之与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起情感的共鸣,更进一步地促进思想观念从外而内地转化。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时下某一话题,尝试进行的改革,便被动为主动,从而使学子么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会忽略还有许多关于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一步步深化,学科设置的逐步完善,相对滞后的研究生德育教育,必将会有一个跨越式的进步,积极探索,勤于实践,艺术院校思政工作必将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4

关键词:初中;艺术教育;调查研究;制度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情况,给学校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在国家课程改革总目标下,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和传统优势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办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现今,我国西部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二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而不是放在陶冶情操和能力培养方面。三是没有强有力的课程保障措施,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四是课程评价单一。

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课程。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学校、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三、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开发与研究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建立规范和完善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2.教师层面目标:以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为载体,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教科研能力;开发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3.学生层面目标: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开发与研究内容

1.开发合唱、中国画、器乐、舞蹈、竹笛、素描、剪纸、书法、布衣舍、装饰画、沙画等10余门艺术类校本课程。

2.研究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3.探索实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四、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开发与研究思路:将按照以下思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发和研究

1.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

2.理念先行――让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融入师生内心,发挥对师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3.专业规划――在充分了解音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教师个人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的发展状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细化目标――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确定课程开发目标,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5.制度建设――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纲要汇编,从制度上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6.教材开发――引领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发10余门音乐类和美术类校本课程教材。

7.开展活动――落实教师课程申报和学生选课(教师已推荐的校本课程)工作,开展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活动。

8.评价导向――以评价促进实施,以评价引领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做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w评价。

9.形成理论――在收集活动资料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最后形成理论。

(二)开发与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始,便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学校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通过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制定课题研究的合理规划。

2.行动研究(反思)法: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逐步形成“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

3.实践总结法:总结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经验,最后形成科学性的理论。

总之,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过程中,让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理论。要始终坚持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制定的研究计划,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边研究边应用,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5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简称“央音”,位于首都北京,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中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211工程”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乐队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艺术)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

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和乐队学院、音乐教育系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ChinaConservatoryofmusic)位于北京市,是以国学为根基,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素有“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的殿堂”的美誉。

学校专业分布为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三大类,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歌剧系、中国器乐系、音乐师范教育中心、钢琴系、艺术管理系、指挥系、管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另设有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生院、考级艺术中心和附属中学,形成了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多层次教学体系。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音乐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作曲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音乐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简称川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以“音乐”为主要办学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批准的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一系、声乐二系、民乐系、钢琴系、管弦系、音乐教育系、电子音乐系、舞蹈学院、艺术学理论系、歌剧与合唱系、成都美术学、戏剧影视文学系、手风琴电子键盘系、流行音乐学、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国际演艺学院、传媒学院、艺术教育系、社科学院、数字艺术系、现代器乐系、戏剧系、艺术附中(本部)、继续教育学院(专科部)、基础部、艺术附中(新都校区)等31个教学院系,开办29个普通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钢琴、美术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工业设计、绘画、舞蹈学

四川省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简称“西音”,坐落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其前身是1948年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艺术学校音乐部”。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西北地区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校设有音乐教育学院、现代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基础部、艺术学理论研究室12个教学单位,另设有研究生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中心和附属中专、图书馆、陕西爱乐乐团等直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特色专业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专业、作曲(电子音乐)专业、音乐表演键盘乐器(手风琴)演奏专业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电子琴演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目前共设有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民族声乐系、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8个本科院系(部),还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和5个实验乐团。

重点学科

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

广东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广东省专业:钢琴

广东省重点专业: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校为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1950年创办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195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留津部分)改称天津音乐学院。1973年,改称天津艺术学院。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天津音乐学院,分出美术部分另立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院分为南、北两个校区,现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1个专业硕士(mFa)授权点,涵盖音乐表演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音乐学、作曲、声乐、民族声乐、民乐、管弦、钢琴、手风琴键盘、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影视13个教学系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形成了完备的专业、业余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中专—本科—研究生系列人才的培养体系。

重点学科

天津市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乐学、音乐表演、音乐学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品牌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戏剧影视)表演、文化产业管理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也是中国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学院为建设目标,施行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方针,秉承“立德、自强、崇文、精艺”校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全国2个音乐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3个专业是特色专业,学校是湖北省高校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品牌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办,是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56年起改用现名。2000年,学院由文化部直属划转上海市领导,现为文化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2017年9月,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办学九十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研究为核心,以音乐表演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应用音乐为延伸的音乐艺术学科综合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学校办学层次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涉及7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音乐科技与艺术、数字媒体艺术)22个方向,设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目前国内拥有三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音乐院校。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二级学科)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音乐文化史

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音乐舞蹈学

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艺术学理论:B+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6

对于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为发展艺术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的主要理论具体如下:1.艺术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天才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才能,是作为艺术家的天生的创造功能。在科学领域里,发明者和模仿者只有程度的分别,对美的艺术没有天赋才能之差,却有种类性质上的分别”。康德对天才的界定是以不可摹仿性为标准的。虽然科学知识可以传授,但科学研究却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的。

2.教育学理论。1988年,美国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认为,艺术教育能够赋予青年人以文明感,培养创造力,沟通能力。早在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席勒说过:“我们听完一段美的音乐,读完一首诗,看完一座美的雕塑或建筑,感觉就活跃起来,想象力就恢复了生气,知性就苏醒起来”。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在艺术教育的推动下激活。

3.脑科学理论。大脑的左半球主管语言、计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主管想象、创造、形象思维。左右脑的使用是相互补充、协同工作的。目前,95%的人都是左脑使用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奥斯汀用一个特殊的装置研究了某些学生的脑电波,发现如果使用大脑的一个半球时,会或多或少地使另一个半球相对地表现出无能。当左右脑较“弱”的一边受到“激励”并与较“强”的一边配合时,脑的总能力和总效应大大加强了。艺术教育能够调动右脑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左脑的功能,使左右脑得到平衡协调发展。

根据上述理论,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推行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艺术知识的获取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从而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启迪美好的心灵;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小学生在艺术教育的激发下,开启创新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信,从而锻炼较强的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当前小学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结合近年来对部分小学艺术教育现状的了解和调研,本人认为目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艺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仍比较薄弱。艺术教育由于被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虽然从国家、各级部门到学校都一直在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素质,但是对各个学校课程的开设并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定,有些学校将艺术教育随意置之,甚至有些学校的艺术教育还处于空白状态。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当前侧重文化知识培养的背景下,很多学校还没有看到艺术教育在培养情感、塑造人格及提高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对艺术教育缺乏全面而充分的认识。

2.艺术教育投入资源不足。很多学校只是开设普通的音乐、美术、书法等简单艺术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本起不到原本艺术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提高能力的目的。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艺术教育的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3.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艺术教育体制,评价的标准过于单一,评价内容不完整,无法对教育的效果和育人质量加以评价,整个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尽管素质教育实施了好多年,但是体制的建设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也缺乏监管部门良好的监管,以为学校开设正规的艺术课程创造良好的外部控制环境。

4.学校老师及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大不如从前,是缺乏艺术素养的,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课余时间热爱艺术活动是对文化知识学习的松懈和不认真,而从学生自身来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只是注重文化的培养,导致艺术素养普遍匮乏。为此,本人对淄博某小学的在校学生抽样做了300份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对艺术的喜欢程度方面,50%的学生很喜欢艺术,45%的学生喜欢艺术,剩下的5%对艺术的感觉是一般;在对艺术的了解情况方面,只有21.2%比较了解,剩下的学生基本不了解;在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方面,10.3%的学生认为意义非常重大,80%的学生认为有意义,剩下的人认为没有意义。这种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缺失,使艺术教育的实施重重受阻。

三、素质教育下小学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艺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提高其对社会的认知度,加强与人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每个人应该认识到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人类的创造能力,必须转变艺术教育观念;其次,提高艺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思想转变以及学生的认同,达成师生共识。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广泛开展,才能形成良好风气,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加大艺术教育资源的投入。首先,要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年度工作经费预算中,要将艺术教育的经费项目列入其中,并且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各项活动、添置设施、奖励先进,建设固定的艺术教育场地,配备充足的器材;其次,加大艺术教育的调研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将优秀科研成果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再次,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鼓励艺术老师进行深造,提高艺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以更充沛的知识和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教改实验中,同时适当提高艺术教师的待遇,提高其教学积极性。

3.完善艺术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首先,要设置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设置专门分管艺术教育的校级领导,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实施艺术老师奖励薪酬与考评结果挂钩的政策,不断提高管理干部和教研员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从体制上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其次,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注重艺术欣赏分析与审美欣赏,淡化艺术技法、技能操作,强化感知、重视艺术教育创新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平衡性,开设艺术课程应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4.培养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校园艺术文化不应该成为一种娱乐,应该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方式,应该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主流,对通俗、流行的艺术,学校的主管部门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导它向积极的、健康的、朝气的方向发展。随着艺术教育的施行,这些流行的、通俗的艺术也将具有艺术性。

四、结束语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7

“设计”作为企业战略成功的要素,设计思考过程起着关键作用,除了要考虑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政策性及形象,也要了解市场变化,因为这些已成为企业战略成功的因素。随着消费者价值观的多样化与企业技术上差距的缩小,产品的开发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许多企业不仅在产品功能和性能上进行研究与开发,也对产品进行后期服务及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生活。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客户研究是了解客户让客户让他们获取新的感性价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设计管理是把设计和市场及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而大学是为企业提供设计人才的外部资源,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还并不完全结合市场,能够把市场和设计结合起来人才非常匾乏,因此革新艺术设计教育,为企业输送设计管理人才,从而使企业获得战略性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拥有设计管理能力的人才,即,拥有了具备创意性的设计思维及有效率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如今许多企业不仅让艺术设计人才在设计部门工作,还把他们安排在企业其他部门工作,他们的设计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并取得了成功。‘医疗机构mayoClinic在核心部门安排设计专业人才,快速的开发了新的系统和新产品,最终获得了成功。Jack&JoneS把设计人才引入到市场部,让设计思维接近市场战略,强化了品牌形象。艺术设计也可用在企业内部过程的革新。美国最大的食品企业Kraft,与专业的设计公司合作,对公司的物流系统进行了改善,对物流公司运送货物的托盘进行重新设计,充分利用的几率提高了162902。G。。gle、pFG、telenor公司的coe意识到通过设计改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非常重要,于是在公司投入设计管理人才,对公司环境进行改善,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和革新能力。终上所述,设计管理人才能为公司带来创新的思维及革新的方法,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途径,而大学持续为企业输送设计管理人才起着关键作用。

二、以设计管理为中心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方向及教育内容

(一)教育目标: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和谐的自然环境、人类新生活的价值及明确的设计哲学,共同构成了以创意性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随着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人类价值观的变化需变化。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未来和谐的生活环境,都积极的反映出人类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要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文化诉求,必须制定新的教育指标,追求以研究为中心的深入化教育。设计哲学重视人性与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之间有机的关系。首先,造型哲学的价值方法论追求政策性、多学科教育,把造型观念作为教育目标,运用到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当中。其次,分析适合人类创造性的造型思维,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创意性的概念化可以制定及开发出设计造型教育课程,让学生判断出什么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质。他们创造性的感官和独创性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实施,并开发有依据的方法论。最后,理解设计造型要素和造型语言,连接创造的方法,是明确设计教育目标的意识,实现设计造型价值的体现。

(二)教育方向:追求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开发独创的教育课程,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教育机构。教育的方向要转向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并追求教育的深入化。不仅要打破学校与企业的障碍之壁,并且要有效的融合。艺术设计学院要敢于走在革新的前列,教育的方向要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衔接起来,意味着必须从整体上来判断开发投入的比重。首先,提供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信息了,脱离单纯的形态为主的艺术设计领域,形成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第二,创建独创的研究活动来进行品牌开发,并倡导设计师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以此来最大化设计产业的附加价值。第三,把所需的独特的研究主题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第四,让高年级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开发、设计、管理系统的项目流程。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是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有机结合,追求教育水平的高级化、深入化,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务实教育。

(三)教育内容: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艺术设计教育以人类生活、多样化的文化及生活环境为中心。人类、环境及信息化时代,最新的需求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解析。设计教育具体的内容要考虑到,新技术与方法论,研究与设计造型相关的内容,除此以外也需要理解未来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价值观、文化、环境及现象学、人类学、信息沟通以及对商业设计的认识等等5。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三、结论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设计系统管理;项目化;职业教育;模式转换;设计文化

作者简介:陈烈胜(1962-),江西铅山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课题项目:教育部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0226),主持人:马新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29-05

引言

艺术设计学是综合、边缘叉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文理知识经验交汇,感性与理性融合,艺术与科学联姻的应用性学科。涉及人类学、需求学、市场学、营销学、心理学、消费学、艺术学、传播学、环境学、工程学、材料学、工艺学、经济学、统筹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由于艺术设计学科知识及经验体系涉猎广泛且参数甚多,因而研究、应用、传授这门学科知识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论科学及其控制和管理理论,而非其它。在我国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今天,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认识不足和偏差。

艺术设计学科的应用性,决定无论其教育层次高低、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均具有极强的职业技术特征,即实战性和操作性。从某种角度讲,艺术设计技能操作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依靠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依靠教师案例经验的积累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和训练。笔者考察对比当代中西方设计职业化教育状况,发现大多设计教学实践都主要围绕项目案例来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需求中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从目标定位、协调控制、设计方案、实施管理,到实效评估等全程管控,从而引导学生完善设计学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时至今日,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客观上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获得社会实际项目和设计课题,学生的练多靠虚拟甚至停留在“坐井观天”式的孤立的视觉表现上,脱离了学科及职场实际。

陈旧的教育观念,滞后的教育大纲,传统老套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难以适应职场及社会要求等等情况依然严峻。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上升到国家意识的层面,还需要时间过程。但作为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基层,肩负教学改革重任,当务之急是研究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配方”、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根据国情创新变化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方法正确、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要求。

总结多年来,设计教育实践和社会项目深入发展所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城市规划设计战略到建筑功能、形态设计,甚至一个字体设计及其实施过程,越来越多地指向一个不可回避的语词:“设计系统管理”。就课题研究所承接的众多社会项目而言,大约每10个项目中就有2个以上涉及到设计项目的连续发生,自然而然延伸出了系统性的设计管理形态。设计系统管理成了我多年艺术设计教学和项目实践的研究性命题,我将自己在设计系统管理及教育方面的具体经验阐述出来,供同道者参考,可能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新课题——设计系统管理

研究并从事艺术设计及其教育工作,我们必须面对的三个基本事实:

(一)设计目标系统中所发生的种种关系

设计过程和结果存在:消费者与设计师的关系,设计师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设计师与评论家的关系,设计理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消费者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的关系,设计目标与视觉表达、生产、工艺及造价的关系。同时也包括视觉设计中形态与空间的关系,色调与色彩的关系,图形与构成的关系,字体与字体的关系,当然更包括图形与企业的关系,色彩与消费情感的关系,色彩与流行性的关系,与个性的关系等等,种种关系形成一个复杂关系网——现代设计关系网。这个设计关系网就会产生各种复杂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系统管控中加以解决。设计工作的事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承认与否。设计不同于美术,设计是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构筑一个系统工程,或者说构建一个生命体系,其结果必须符合世界的社会的市场的需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二)设计工作必须由各专业团队合作完成

由于设计的综合特性,无论设计项目大与小,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评价,只要设计满足社会需求,这个“系统工程”就不可能是单个人完成,而是由专业团队在目标管控相互协作下共同完成。非美术或不管上下游专业意见的视觉设计能够完成的,缺乏团队合作和设计目标系统管控概念,视觉部分的设计也可能是徒劳无效的。这不是故弄玄虚,是客观存在。

(三)“设计系统管理”——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缺失的课题

“设计系统管理”概念的提出、研究、应用时间虽不久远,是设计发展中的新兴课题,在当下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作为担纲市场人才培养及输送的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课题研究中“设计系统管理”这个概念的缺失恐怕时间已经很久。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9

工作总结与回顾2012年,文化科技司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精神为工作指针,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推动艺术学科提升发展,推动艺术教育共建发展,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依托部际会商合作机制,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金支持六千余万。

在科技部、文化部部际会商机制的有效推动下,由文化科技司组织申报的《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4个项目全部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其中《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作为优先启动项目,获国拨资金支持达3000万元。其余3个项目涉及网络音乐、文化旅游和主题公园,共获国拨资金支持也达3000万元。这是继2011年两部在《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等两个项目的组织实施后的又一实质性突破。两年来7个立项项目获国拨资金支持累计超亿元。

2012年的项目申报,文化科技司充分发挥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主渠道和组织协调作用,不仅敏锐地发掘行业技术关键点和攻坚点,而且通过项目的筹划和凝练,既通览“天下”又洞察“脚下”,在结盟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内骨干企业的同时,兼顾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公司等文化系统内转制企业和中央歌剧院等事业单位科技力量的成长、壮大与发展,充分聚集了行业内外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有效提高了文化科技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

(二)联合认定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引导和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2011年,文化科技司就与科技部高新司及我部文化产业司共同酝酿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优秀企业和优秀产品的认定工作。我们起草了《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并将认定工作列入部际会商议定书。在推进过程中,这项工作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形成由科技部、等五部委组成的认定机制。在2012年5月深圳第八届文博会上,五部委联合了首批16家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为加强对示范基地的了解和指导,文化科技司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地开展调研,倾听基地所依托的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和基地企业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相关诉求。通过对哈尔滨、沈阳、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地的调研,为地方文化、科技主管部门协同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建立各地区各区域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长效机制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三)《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描绘文化科技发展新蓝图。

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好文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事关文化科技工作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件大事。2009年《规划》就被列为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委托课题进行前期论证和调研,力求充分反应系统内外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需求。《规划》全面梳理了“十一五”时期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客观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了“十二五”文化科技工作思路,确定了总体目标,部署了重点工作。

《规划》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强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优化文化科技发展环境,培养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促进文化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完成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评审及颁奖,获奖项目引领文化创新新潮流。

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申报共收到144个推荐项目。经专家评审并向社会公示,由安徽省文化厅推荐的《中国农民歌会组织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4个项目获特等奖;由国家图书馆推荐的《掌上国图——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等16个项目获创新奖;由北京市文化局推荐的《原创精品工程暨儿童剧联盟项目》等9个项目获提名奖。获奖项目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观念和理念、体制和机制、形式和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突破性创新。获奖项目体现出科技进步及其对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见证了我国文化工作者不断高涨的创造热情和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奖”颁奖期间,举行了第五届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学者们不仅论述了《文化科技融合与博物馆事业的创新与实践》、《文化科技融合与图书馆的创新实践》、《文化科技融合与中国动漫产业的优化发展》、《文化科技融合中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等具体领域的融合发展,而且从宏观视角论述了《论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博览会与文化科技融合及文化科技创新发展》。

(五)创新科研管理手段,提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项目日常管理科学化水平。

2012年,文化科技司继续对文化科技既有的工作抓手系统整合、区别定位、统筹实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三个部级项目共立项50个,《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等20个项目验收结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创新科研管理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业内资深专家作用,邀请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凝练与组装;文化部科研项目申报平台上线并投入使用,完成了“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三个专项的网上申报,有力保证了申报工作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软件也完成了开发和测试工作。在管理思路上,《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指南》设定了“重点研究领域”,使《指南》的导向更加精确;为进一步保证项目评审的公正性,在初评模式上引入单独匿名通讯评审程序;为加强项目立项的区域均衡性,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做出“每单位每学科的项目不得超过两个”的限制性规定。

(六)开展艺术学项目评审立项,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2012年共受理艺术学项目2624项,经评审并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同意,资助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23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43项,资助总额1900余万元。除了做好评审工作,还开展了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文库项目及重点资助期刊的初评和推荐工作。同时,启动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评审工作。以上措施,使艺术学项目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为艺术科研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2012年完成20项文化科技类项目、48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27个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的结项工作,涌现出《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研究》等一批优秀成果。我司继续与《中国文化报》、《艺术百家》等报刊建立合作关系,在上述媒体刊发成果简介,并为优秀成果设立专版进行宣传。

(七)全面开展艺术研究院所调研,汇编《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整体规划学科建设。

设立《全国艺术科研院所现状调查与创新发展研究》和《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艺术研究院所的发展研究》两个委托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全国30个艺术研究院所的基本资料收集、汇总工作,并开展了相关个案研究。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成果简介汇编》进入出版阶段,《汇编》收录优秀研究成果230篇,45万字,首次对从“九五”以来立项的全国艺术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梳理和提炼,将对进一步掌握20多年来我国艺术学研究状况,分析当前文化建设对艺术科学研究的需求,推动艺术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八)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组织专家、学者讨论“戏曲艺术”生存、发展问题。

遵照中央领导和部领导的批示精神,文化科技司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座谈,在经多方面调研和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部关于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推动戏曲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报告》,以部名义呈报有关中央领导。报告对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戏曲教育管理机制、历史成因及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理顺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提出了推进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九)加强艺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会同教育部遴选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商议通过遴选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方式支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共收到140所院校的申报材料,涉及专业160余个。根据分工,文化部负责对表演艺术类示范专业点进行筛选,文化科技司委托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68所院校的申报材料进行了论证,最终推荐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花鼓灯等40所院校的40个专业作为首批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推荐至教育部。

(十)指导全国艺术教育科学发展,推动专业艺术人才培养。

文化科技司以“省部共建”为手段,加大对地方高等艺术教育的指导力度,经多次协调,将文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广西艺术学院内容纳入双方签署的《关于加快推进广西文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使广西艺术学院成为2000年院校体制改革以来,第一所由文化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高等艺术院校。

文化科技司充分利用行业主管部门优势,发挥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和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从全局性高度研究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艺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办法,提出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要求,并启动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工作。

(十一)进行全国青少年艺术比赛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赛事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

2012年先后组织举办了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等赛事。这些赛事充分地发挥政府的举办比赛活动导向性、示范性作用,引导各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创作出实践性强的教学作品。

回顾今年的赛事改革,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通过比赛活动的准确定位,在展示各院校优秀教学成果的同时,激发了各院校的创作热情。2.精简奖项,严格评审,大大提高了该项比赛的权威性和奖项的含金量。

(十二)组织实施“我的音乐厅——外国经典音乐欣赏”项目,圆满完成年度任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倡议和指示精神,会同教育部、国家大剧院组织实施“我的音乐厅——外国经典音乐欣赏”项目。中央歌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承担第一期曲目的演出和光盘制作工作。第一期录音录像制作工作已基本完成,已根据领导的要求正在进行必要的完善,出版发行工作正在进行中。

总体而言,在文化科技工作中,我们的定位是壮大脚下示范文化系统,沟通基地联动文化建设;在艺术学科工作中,我们的定位是单列学科遵循大局规划,科研项目助推院所建设;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定位是行业指导深化通联作用,院校共建强化服务意识。

二、2013年工作发展规划

2013年,文化科技司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推动工作向深度掘进和向广度拓展,进一步发挥文化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艺术科研的决策咨询作用和艺术教育的行业指导作用,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与融合发展,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牢牢把握住部际会商机制这一重要高层对接平台,探讨合作新议题。二是对接文化领域重大科技需求,凝练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争取立项,继续大力实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专项。三是凸显企业主体的创新作用,研究起草《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办法》,开展联合认定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文化科技工作新领域,加大对电子艺术、工艺科技领域的关注与推进。五是提高科技成果的孵化作用,推动已完成的各类项目在文化领域的集成应用与转化。六是加强文化科技载体建设,遴选与认定一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学科理论建设,深化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一是设立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开展评审立项工作。二是提升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加大资助力度,扩大影响。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整体规划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四是创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修订《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办法》;深入推进项目申报和评审机制改革,科学设计评审程序;应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软件。

三、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促进艺术教育应用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10

特色内涵

学校实施“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里的“技术”,是指科学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艺术”,是指音乐、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实现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技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完美结合。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是指学校通过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高中3年掌握多项基本的技术和艺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与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特色项目从侧重点来看,涵盖了普通高中课程8大领域中的3大领域:“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在其他5大领域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艺术素养。学校还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加强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使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历史渊源

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校本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坚定了全校师生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组建了高素质的技术、艺术学科教师队伍,两个学科共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15人,包括1名美术特级教师和1名通用技术特级教师。其次,学校改造提升了技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2011年暑假期间,学校以国家“中学技术教室、艺术教室装备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传统与特色,建设了6间美术工作室、4间音乐工作室,升级改造了15间技术教室,确保了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这些“工作室”由有特长并热爱相关学科的教师主持,为有不同爱好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最后,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包括艺术、技术、科学、健康和综合实践等几大类。艺术类包括版画、陶艺与泥塑、纸立体构成、民间美术、室内外环境设计、篆刻、京剧鉴赏、播音与主持等;技术类包括机器人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flash网络动画、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影视制作等;科学类包括趣味魔术、趣味制作、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等;健康类包括家庭保健、体育运动(田径、球类)等;综合实践类包括心理健康、家政课堂、交际与礼节、校园与社区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办学特色的彰显提供了课程文化支撑。

近年来,学校技术、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5项市级及其以上技术、艺术教育科研课题;在全国专业期刊上发表10多篇技术、艺术教育类论文并获奖;在全国普通中学技术课、艺术课教学大赛中,多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在技术教育上,学校与时俱进,抢占改革制高点,成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处,自主开发多部校本教材,实施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学校承担的两项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及取得的成果获得专家好评:1项是全国社科基金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比较研究”;1项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历史、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经市规划办专家组鉴定,成果等级为a等。学生多次参加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6项金奖、10项银奖、8项铜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全国首届中学生技术设计竞赛中,2名学生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在艺术教育上,自2006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实施美术教师工作室制度。按照个人特长,为特级教师王威等美术教研组教师筹建工作室,先后建立了“全国版画藏书票工作室”、“陶艺泥塑工作室”等6个特色工作室,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学生们感受着艺术的魅力,丰富、发展了艺术素养。2010年,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藏书票比赛并获得优秀团体奖。

愿景与规划

发展愿景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学校将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整体构建特色学校发展蓝图,系统实施建设策略,实现全体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三维和谐、互动发展。二是打造一流的技术、艺术教育中心,为特色教育提供硬件保障。三是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为特色教育提供软件保障。四是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辐射源,使之达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形成各项素养“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五是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六是注重实践和落实,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未来,学校将拓展、优化、创新、发展“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办学品质的提升,创办内涵厚重、特色突出、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

三年规划(2012~2014年)

整体思路:以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多样化的活动为渠道,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龙头,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