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十篇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22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1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肺系疾病,主要治疗的是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慢支)、阻塞性肺气肿、反复感冒等呼吸道的慢性疾病。

2010~2012年夏季在我科就诊的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286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男184例、女性102例;年龄3~81岁;病程1~23年;过敏性鼻炎122例、慢性支气管炎78例、哮喘64例、肺气肿22例。286例于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采用自制中药穴位敷贴法治疗:药方为: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苏合香按比例共研细末搅拌均匀,用姜汁调和制成直径约1Cm大小圆饼状,选择患者定喘、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天突等穴位交替使用,贴敷时间为6~8小时,病情有特殊要求可以适当延长,连续贴敷3年。

敷贴时多选用大椎(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此穴有宣散外邪、祛风止痛的作用)、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气喘)、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具有养心安神、调理气血的作用)、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膈俞为血之会,有理气降逆、活血通络之功)、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处,此穴能通利气道,宣肺降气,止咳平喘),再配以脾俞、肾俞、神阙等。药物敷贴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上,可产生协同作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穴多集中在背部交感神经链处,在这些穴位上敷贴药物,可使上中下三焦相通,平衡阴阳,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

治疗第1年时,临床控制26例:临床症状完全控制,咳嗽、咳痰、喷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212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48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治疗第2、3年后临床控制、显效及无效例数分别为38、62,216、211及32、13例;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的第3年明显优于第1、2年(95.4%、88.8%、83.2%、p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内经》谓:“诸痰呕喘,皆属于上”,哮喘病位在肺,但肩背通于肺,故在肩背部腧穴用药可使药力入肺;西医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经链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此区分布的穴位对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2】

本文286例患者经过1~3年的观察,临床有效率逐年提高,提示冻冰下肢能治延缓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且敷贴年限越长,临床疗效也提高。

注意事项:

1)阴虚体质患者慎用。

2)贴完伏膏之后,不要在烈日下暴晒,也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每天让自己微微出点汗。贴上之后两到四小时就可以揭下来,如果皮肤有些红肿,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有气水泡的话,最好让医院针灸科医生给你处理。如果皮肤觉得红肿、发痒,可以泡点绿茶水,用湿棉签蘸点绿茶水,轻轻地涂在皮肤上,可以缓解红肿、发痒的症状。千万不要用手抓,手上有细菌,会发生感染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2

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布朗族约28000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在人体的呼吸道,以咳、痰、喘、炎为共同特点,病状为咳、痰、喘,如果长期不愈,极有可能发展成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及肺源性心脏病等。布朗族聚居区,此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布朗族民间医生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有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验方,现介绍如下:

验方1

臭灵丹20g、叶上花30g、夹骨史根29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80ml,3日1疗程。

验方2

小白芨50g、竹林标20g、锅铲叶2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70ml,6日1疗程。

验方3

土细辛30g、鬼针草50g、三台红花1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90ml,3日1疗程。

验方4

红白解50g、白虎草30g、灯台树皮1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咳嗽、哮喘。1日3次,1次120ml,7日1疗程。

验方5

大苦藤60g、细龙胆草30g、三桠苦10g、葫芦茶20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1日3次,1次120ml,7日1疗程。

验方6

菖蒲30g、芦子根50g、百合10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哮喘、咳嗽。1日3次,1次150ml,3月1疗程。

验方7

鱼子兰50g、大狗响铃20g、绣球防风20g,水煎服,主治慢性支气管炎。1日3次,1次160ml,3日1疗程。

验方8

大树黄连50g、大黑头草20g、大发散10g,水煎服,主治咽喉炎。1日3次,1次200ml,6日1疗程。

验方9

树甘草60g、小籽绞股蓝20g、叶下珠30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肺热咳嗽。1日3次,1次150ml,3日l疗程。

验方10

合包藤50、水冬瓜树皮20g、木15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哮喘。1日3次,1次200ml,3日1疗程。

验方11

八宝树根皮20g、白花树皮20g、山桂花树10g、灯心草1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咳嗽、痰多。1日3次,1次150m1%,3日1疗程。

验方12

野芝麻根50g、大白火草20g、冰片叶3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200ml,3日1疗程。

验方13

野藿香30g、理肺散10g、飞杨草1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60ml,3日1疗程。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3

方法:选择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穴位贴敷治疗,贴敷药膏由细辛、白芥子等制成,贴敷于背俞穴,并给予全面护理干预,3年为1个疗程,贴敷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贴敷1个疗程后,120患者显效49例,有效6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112/120)。

结论: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4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39-02

随着对中医疗法的发掘,穴位贴敷以其效著价廉的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医院也纷纷将穴位贴敷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扶正祛邪”能改变患者内环境,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1]。我院对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治疗,并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9~85岁,平均43.2±11.9岁。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47例,过敏性鼻炎30例,哮喘29例,阻塞性肺气肿14例。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皮肤感染者及过敏体质者;②糖尿病患者,使用激素治疗者及部分疾病发作期者如存在咳喘、发热等;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慎用“冬病夏治”疗法。

1.2治疗方法。

1.2.1药膏贴敷。采用我院自制的贴敷药膏,成分为细辛、白芥子等,研磨成粉,用姜汁调制成药膏,敷贴于背部俞穴,包括心俞、膈俞及双侧肺俞。贴敷前擦净背部汗液,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开损伤出,按摩5~6秒,待患者出现麻胀感后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初伏、中伏与末伏的第一天,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

1.2.2护理方法。①贴敷前护理,告知患者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治疗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贴敷后出现的麻、痒等感觉时正常的,即使出现水泡也不会影响治疗效果;②贴敷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采取无菌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及对贴敷药膏的耐受性采取相应措施;③贴敷后护理,告知患者若贴敷后出现瘙痒感、灼热感,拿下药物即可,若烧灼疼痛明显且出现水泡,切勿直接用手抓,使其自行吸收小水泡,直径较大的水泡可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剂吸出渗出液,并用止痒粉、湿润烧伤膏涂抹在患处;④日常护理,告知患者以清淡饮食为主,禁食腥、辣食物,戒烟戒酒,禁食生冷,贴敷后5h内不要洗澡,注意保暖,治疗原发疾病,加强锻炼。

1.3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冬季发作明显减少。无效:未能达到以上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结果

贴敷1个疗程后,120患者显效49例,有效6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112/120),见表1。

3讨论

贴敷是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冬病夏治是一大特色。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冬重夏轻者多为阳虚体质[2]。夏秋季之交,人体阳气血脉最为旺盛,三伏养阳能够逐步改善患者的阳虚体质,使患者机体重新恢复阳气。

夏季伏天,外界阳气盛而人体阳气泄,是以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内虚之阳助生长之能[3]。冬病夏治讲究治疗时辰,午时是1天之中的阳中之阳,此时辰人体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能使药物最快的透过体表到达经络、内脏,产生放大效益。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咳、痰、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长,缠绵难愈[4],而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及增加霉菌的发病率,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肉体痛苦。冬病夏治蕴含了祖国医学的精华,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办法,综合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明显优势。

从本次治疗的结果来看,120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效果较为理想,因此,我们认为穴位敷贴是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需注意的是,贴敷治疗也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肺部感染急性期者不宜贴敷;②贴敷期间要清淡饮食,避免空调、风扇直吹,保持心情舒畅;③贴敷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发痒、发热是正常现象,若出现大体积水泡,可请专科医生处理,有研究认为,存在局部反应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④贴敷治疗是治本方法,起效较慢,短期内若疗效不明显,还应当耐心等待。

参考文献

[1]叶志伟.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09):73-73

[2]李娜,徐晓红,王莹.四子散热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09):789-790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4

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广西南宁530012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择80例患有呼系统疾病患儿,分为两组。试验组采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取盐酸溴己新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40例患儿中,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1例患儿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等),出现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对照组出现3例消化系统症状,心率紊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5%,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儿科治疗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统疾病;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5(c)-0057-03

[作者简介]郑明(1977-),男,壮族,广西横县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邮箱:476218086@qq.com。

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免疫机制尚未完善,机体抵抗力较低,尤其在季节及温度变化大时,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该类患者在儿科中较为常见,为常见病、高发病[1]。患儿体质特殊、疾病发生率高,临床正确选择合适药物显得尤为重要[2]。临床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方式多样,可静脉滴注药物,也可选择雾化吸入方式,药物也逐渐多样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属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用药,效果显著。为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对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该研究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分组治疗,记录并观察注射氨溴索的试验组和不注射氨溴索的对照组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患者年龄1.8~8.9岁,平均(6.7±2.5)岁,治疗前病程0.5~1.5d月,平均(0.8±0.1)d。80例患儿中,45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28例为新生儿肺炎,27例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25例为小儿支气管肺炎,所有患者均无心脏病等先天性系统性疾病。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包括男22例,女18例,有11例新生儿肺炎患儿,19例小儿毛细血管支气管炎患儿和1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儿;试验组包括男23例,女17例,有17例新生儿肺炎患儿,8例小儿毛细血管支气管炎患儿和15例小儿支气管炎患儿.两组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盐酸氨溴索-伊诺舒(国药准字H20051604;产地:天津市南开区玉泉路96号)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2岁患儿,2次/d,7.5mg/次;<6岁患儿,3次/d,8mg/次;>6岁患儿,2次/d,15mg/次;对于呼吸窘迫患儿,以30mg/Kg计算药物总量,分2次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盐酸溴己新(国药准字H31022703;产地: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沪路879号)注射进行治疗,<6岁患儿,2~4mg/d,分2次给予;>6岁患儿,4~8mg/d,分2次给予。

1.3评定疗效标准

①显效: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无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紫绀,听诊患儿肺部湿罗音消失;②患儿病情有一定程度改善,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咳嗽减少,湿罗音减少,患儿接近正常;③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变,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未见减少,听诊患儿湿罗音未见减少,病情基本无恢复[2]。总体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40例患儿中,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患儿中,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出现消化系统症状1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40例患儿出现消化系统症状3例,心率紊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p<0.05)。

3讨论

盐酸氨溴索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常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该文中总体有效率9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注射盐酸氨溴索治疗患儿呼吸系统疾病试验组的疗效(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使用盐酸溴己新治疗对照组的疗效(有效率为80%);试验组患儿在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症状和皮疹,观察组患儿还会出现息率紊乱的不良应,且试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0%)高于对照组(12.5%)。这意味着盐酸氨溴索对改善患儿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为临床上在研究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提供了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由于技术和采取的样本量较少的原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误差,影响试验的结果,为进一步得出精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需规范操作和改进技术,并扩大样本量才能提高结果的可信度和结论的准确性。盐酸氨溴索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挥作用为分解多糖纤维成分而溶解黏液,降低痰液的粘稠度[3-4],并可刺激ii型肺泡上皮,增加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利于修复支气管上皮组织,同时盐酸氨溴索同时具有抑制粘液腺、杯状细胞合成酸性糖蛋白作用,使痰液粘滞度降低,可促进患儿排除痰液,同时抑制释放炎性介质,并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另外,盐酸氨溴索抗氧化作用较强,可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H2o2J及溶酶体的释放[5],进而清除H-和HoCL,降低起到高反应性;其次,盐酸氨溴索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主要机制为通过抑制肥大细胞、白细胞释放组胺类物质、白三烯等炎症物质,抑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盐酸氨溴索抗氧化、抗炎作用可有效减少喘憋,增加肺泡通气量,使患儿呼吸状况改善,机体恢复。呼吸系统疾病就是在其盐酸氨溴索的多重作用的影响下达到治疗的效果。

儿童因其独特的机体特点,免疫能力低,易感染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痰液分泌增多、粘稠。小儿支气管较为狭窄,咳嗽反射不完善,易导致粘稠痰液堵塞支气管造成呼吸道堵塞,进而呼吸困难,甚至导致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在儿童发病率较高,部分病情严重者表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衰竭,甚至心力衰竭,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7]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有助于痰液的排除,可减少了机体内病毒数量,同时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轻其狭窄状况,可促进肺功能恢复,机体病情得到好转,免疫力也同时可提升。相关研究表明[8],盐酸氨溴索可应用于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作用较佳,且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通过分析发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在取得较佳疗效同时,仍有不良反应出现,消化道系统症状的出现,虽例数较少,但表明对胃肠道仍有一定影响,我们临床治疗时,不仅关注其在病情改善作用,同时也应更加重视不良反应的出现,以保证患儿安全。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患儿呼吸系统疾病病情,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少优点,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HoffmannG,wirleitnerB,FuchsD.potentialroleofimmunesystemactivation-associatedproductionofneopterinderivativesinhumans[J].inflammRes,2003,52:313-321.

[2]杨惠娣,徐彬.氨溴索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22(1):4445-4446.

[3]洪芳.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0):49-50.

[4]王亚文,付世龙.盐酸氨溴索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5):431-432.

[5]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75-1176.

[6]肖兴仕.盐酸氨溴索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2012,10(9):149-150.

[7]高宏.盐酸氨溴索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319-1320.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5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疗效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又被称为沐舒坦,是广泛应用于临床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一类祛痰剂。该药物能够减少酸性粘多糖的合成与分泌,增加中性粘多糖的分泌,使呼吸道粘液的理化性质恢复正常,有效的减少了呼吸道痰液的浓度,进而达到了有效祛痰的目的[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之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有哮喘、多痰、咳嗽、肺部音等症状,且支气管肺炎患者23例,急性肺损伤患者有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1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7例,患者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为45.5岁,患者病程为2~20年,平均病程为8.5年;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0例,患者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44.7岁,患者的病程为3~25年,平均病程8.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平均年龄、病程、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25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合理利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盐酸氨溴索-射液进行治疗,其中支气管肺炎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将7.5~15m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加入20mg的生理盐水,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2次/d;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kg.d)分两组,分别用50mg/l葡萄糖5ml稀释,一组利用注射泵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注射时间为10min,还有一组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kg・d),分为两次利用雾化吸入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时,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加10%葡萄糖15ml静脉注射2~4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1.3评价指标治愈: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哮喘、肺部音等症状全部消失,经过胸部X线检查[2],肺功能良好;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了明显改善,肺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并未缓解,甚至有恶化趋势。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对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结果

这5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25例患者,治愈16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25例患者,治愈7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明显,p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疾病,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肺心病等病症,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浑身发热等情况,倘若呼吸系统疾病不及时诊治,很有可能会造成呼吸系统损伤情况,症状严重者,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一些儿童在患上呼吸道疾病之后,由于其呼吸道管腔狭窄、粘膜较为稚嫩,患儿会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阻塞等症状,使得患儿呼吸困难[3]。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也被称为沐舒坦,是一类粘液溶解性物质,该药物能够增加呼吸道内浆液的分泌,降低患者痰液中的黏性物质以及患者痰液中的浓稠度,达到了痰液稀释的目的,有利于促进患者呼吸道内痰液的快速排出,改善了患者呼吸道的功能[4]。同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能够促进患者肺泡表现活性物质的生成,增强了患者腺体的分泌,能够促进患者呼吸道内柱状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增强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抗粘连能力,进而减少了患者痰液在呼吸道停滞情况;同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还能降低痰液中炎性介质的释放,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达到痰液快速排出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临床上治疗呼吸道疾病时,常常将祛痰、止咳、平喘这三类药物配合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率。例如,抗生素和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搭配使用,能够提高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提高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还有着极强的抗氧化功能,该药物能够减少支气管内各种氧化反应对支气管的损害,而起到保护患者肺部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选取的5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效果都有所改善,利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而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对比明显,p

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有着良好的抗炎、祛痰、抗氧化的功能,运用该药物治疗呼吸道系统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促进患者呼吸道功能的尽快恢复,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因此,该药物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虹园.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2).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6

【关键词】呼吸疾病;疗效;内科呼吸

内科疾病是病毒感染或者细菌引发的,治疗简单,引发疾病细菌单一。随着环境的改变,经济发展,呼吸内科疾病发病增多。疾病病种出现多样。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难度增加。救治时间减少。有一些突发疾病病种,给医务人员治疗研究的时间越短。发病时间短,在治疗前患者错过最佳时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治疗上,患者容易发生精神紧张。病情严重患者,短时间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果再有对常用药物过敏的情况出现。患者就会发生呼吸衰竭。给予心理治疗是必须的。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治疗中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下面就将我科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106例的治疗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0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0±3.6岁;对照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51±4.2岁,患者中慢性阻塞肺炎者最多5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7例,支气管哮喘14例,支气管扩张12例,肺癌5例。排除病情重,昏迷意识障碍和不能配合患者。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病情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控制感染、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控制感染:呼吸内科患者多数人有感染发生,应用抗生素治疗时要留存痰液,做痰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患者留痰液前刷牙、漱口,使用生理盐水漱口,避免口咽部受到细菌污染。患者病房温度保持在18~21℃,否则患者呼吸道粘膜会感到不适,病情加重。1.2.1药物治疗呼吸内科患者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有一些药物能使人体兴奋,抑制炎性介质,可以增强呼吸道粘膜的清除能力,可用雾化吸入,做好患者心律监测。临床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是经常使用的药物,有效的抗感染、抗过敏松弛平滑肌。要合理使用。建议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般药物和特殊药物输入治疗,能保证药物定时定量输入体内。为患者治疗时,对治疗药物,要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用药速度缓慢。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抽搐不良表现,发现不适,立即停药。1.2.2给予心理治疗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排除内心压抑感和紧张心理,保障患者心情放松,睡眠良好。医护人员耐心指导,建立和谐良好亲切的我医患关系,解决患者心理问题。使患者愉快轻松接受治疗。

1.3药物观察

呼吸内科年龄大的患者较多,经常使用多种药物,会导致肝肾等身体器官功能下降,药物耐受性差,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容易在成药物蓄积中毒。治疗过程中,输液过多、过快,引发患者肺水肿,进一步导致心力衰竭加重,密切观察应用药物情况。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

3讨论

“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人数增多。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会有新问题出现。为更好救治呼吸内科患者疾病,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分析。做好把握疾病特点、对症用药、定期复查。保障痊愈。重视对并发症的预防。做好预防疾病发作的健康宣教工作。呼吸系统疾病不仅仅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有很多社会和其他因素可以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救治难度。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发作,应用大量相类似的药物,细菌或病毒产生耐药性,细菌变异,繁衍出新类型疾病,治疗难度增大。小结: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掌握疾病发病机理,对症用药治疗。定期复查,确保疾病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减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痛苦。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玉杰.浅谈呼吸内科病例临床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7):20-21.

[2]韩莎莎.探讨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J].中外医疗,2016,35(22):99-101+104.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7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特点;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2-0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等[1]。这类疾病多具有病情易反复、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中肺癌发病率、递增率局肿瘤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2],死亡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2],这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和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能明显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我科现将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定我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问诊、X线胸片以及肺功能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指标(2002年版),其中男性77例、女性19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1.36±5.12)岁,病史7-30年不等。

1.2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将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与责任护士、经治医生共同探讨病历,总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并展开针对性护理临床意义的讨论和研究。

2结果

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见表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对各患者均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患者恢复情况较良好。

3护理对策与心得

3.1基础护理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之外,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病室环境要求舒适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换气,维护室内温度在19-21℃,湿度控制在55%-65%,避免空气污染,尤其避免粉尘污染[2]。

3.2营养和运动指导由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的状态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在护理时应注意针对病情特点,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再配合合理的运动指导,促使患者身体机能更早恢复。酌情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含量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补充足够水分,减少钠盐的摄入,水果蔬菜类也应多补充,少量多餐,丰富患者饮食结构,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同时,病情较轻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调理,若患者病情较重,则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嘱咐患者家属细心照料,密切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工作。

3.3疏通气道,合理氧疗根据需要,为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氧疗。采用双鼻头吸管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氧疗方案为:15-18h/d,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及时清理鼻腔,保持鼻导管通畅,氧疗期间密切管着患者缺氧症状是否有所改善[2]。若有痰液粘稠者应鼓励多喝水,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排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指导,协助患者排痰。而针对久病卧床的患者,由于其体弱,无力排痰,可以采取超声雾化湿化气道法帮助排痰,雾粒以1-5μm为宜,雾粒大小针对患者痰阻情况酌情选择。若痰液太过粘稠壅堵气管,可以先进行导管吸痰再进行排痰护理[3]。

3.4锻炼呼吸肌有效的呼吸肌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帮助患者康复[3]。针对病情轻重,可指导患者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通过这些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还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劳发生通气衰竭。同时可配合如行走、慢跑、下蹲、弯腰和扩胸等运动达到全身性呼吸锻炼的效果,增强体魄改善肺功能。

3.5用药观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患者长期处于一个患病状态,长期用药,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伤害大。在用药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留心病情的变化,同时要嘱咐患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多注意,随时和医生护士沟通,以便医生掌握患者病情[3]。

3.6心理疏导多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都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并且很难根治的特点,大多数患者都有3年或3年以上的病史,长期处于一个治疗又反复又治疗又反复的过程,患者会有焦虑、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2]。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是护理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做到耐心细心用心,时常鼓励患者,对患者的问题一一解答,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从而克服对疾病的排斥心理,使患者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患者的家属也要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常跟患者谈心,疏导患者。

综上所述,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提供科学、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对策,不仅是身体的护理,还有心理的照顾,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1301.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8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激素;呼吸内科疾病;治疗效果;研究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03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调节人体水盐代谢平衡和糖脂代谢平衡,具有很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中,特别是在呼吸内科疾病方面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研究发现,对于一些呼吸内科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采用注射、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发挥了很好的效果[1],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肺功能,防止疾病的恶化,并且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本文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9月收治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治疗对象,男70例,女60例,年龄37~63岁,病程3~13个月。并且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患者的选入标准:患者均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取得了临床确诊,其中支气管哮喘疾病4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0例,肺结核3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抗感染、平喘等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2],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注射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剂量为250μg,肺结核患者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为35mg/d。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增减药量[3]。

1.3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并且检测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合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等进行综合的评价。显著:患者的症状消失,检测值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参数检测结果好转;无效:患者基本症状无改善或是恶化,实验室检测数据无恢复现象。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结构的改变、空气环境污染等原因使得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升高,一些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机体代谢失衡,很多更加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最为常见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的应用。

从本次研究上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都明显得到好转,但是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说明肾上腺皮质激素被应用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恢复时间,促进患者肺功能的尽快恢复,并且患者对于治疗非常满意[4]。对于呼吸系统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增加患者的气道阻力,渐渐转变为不可逆的气流阻塞在气道中,因此单纯的进行抗感染、缓解呼吸道痉挛、平喘等治疗不能很好的治疗呼吸道疾病。在基础治疗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提升患者呼吸道的抗炎症能力,稳定病情发展,并且改善呼吸道的症状,防止患者病情恶化,从本次治疗上看,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对于重症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并且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具有很好的治疗安全性。在肺结核的治疗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发挥了抗休克、过敏、抗炎作用,消除患者的咳嗽、咳痰、发热、食欲不振等肺结核中毒症状,因此发挥了很好的抗结核治疗作用[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多种炎症导致的呼吸道疾病,抑制炎症的作用反应,降低患者的气道敏感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提升临床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最有效的药物,当炎症入侵到呼吸道时,其可以参与炎症细胞的作用过程,减少淋巴细胞的数量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还能够提升气管平滑肌的扩张和收缩性,减轻气管的痉挛,消除呼吸黏膜的肿胀。

综上所述,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呼吸内科疾病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并且无不良反应,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可以在呼吸内科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儿,张思远,蒋艳兰.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临床应用的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8(5):47.

[2]张雅军.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4):785-786.

[3]尚兵,杨友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33(5):1019-1020.

[4]谢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中国医学工程,2014,11(4):152,156.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9

【关键词】小儿雾化吸入;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27-02

小儿雾化吸入治疗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毒副作用小、用药量少、起效快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雾化吸入疗法也被越来越广泛的用于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本院现将近年收治的7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雾化吸入疗法以及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做总结性分析,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2月-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78例,其中男患儿43例,女患儿35例。患儿年龄1岁-7岁,平均年龄(3±1.29)岁;患儿其中急、慢性咽喉炎16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哮喘9例,急、慢性支气管炎28例。

1.2治疗方法

对78例患儿根据其病情进行相应的常规治疗后,均行雾化吸入治疗,小儿雾化吸入常用药物有普米克令舒、干扰素、地塞米松、沐舒坦、布地奈德混悬液、速尿、病毒唑注射液等。医护人员可根据患儿临床症状选择相应的雾化吸入药物进行治疗。

所有患儿均使用氧驱动雾化器进行吸入治疗,护理人员遵医嘱将配好的药液注入雾化器内,并将氧气表连接氧气管道,再连接雾化器,然后打开氧气表,调节好氧气表压力,测试气雾是否能均匀冒出[1]。

在雾化治疗前,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解释雾化吸入治疗的作用及好处,使其家属配合护理人员一起将雾化器罩在患儿口鼻上。雾化吸入每次15min,每日午晚各1次。所有患儿进行雾化吸入1周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1.3护理方法

在对患儿进行雾化治疗时,病房内温度应保持在22℃-24℃之间为最佳,每日早午晚进行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新鲜。

雾化吸入治疗的护理:在对患儿进行雾化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充分地和患儿家属进行配合,1岁以内患儿取半卧位,可让患儿斜靠在家长臂弯进行雾化治疗;1岁以上的患儿可取坐位,如患儿不能配合治疗,可根据情况变换,并用玩具等物转移患儿的注意力;若患儿病情较重,无力呼吸时,可让患儿躺于床上,并将床头抬高30o左右取侧卧位,此种可使患儿的隔肌下降,提高呼吸深度并增大气体交换量,有利于雾滴在终末支气管的沉降。

雾化吸入治疗时的护理方法:在治疗中若患儿哭闹不肯配合治疗时,对于3岁以下患儿护理人员可同患儿家长配合一起直接用雾化面罩罩住患儿口鼻,当患儿哭闹不止时可稍等片刻再进行雾化吸入。若有哭闹严重并不配合治疗的患儿,最好在患儿睡着后再进行治疗;3岁以上的患儿一般可以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嘱咐患儿可用嘴唇含住雾化器上的口含器,让患儿尽可能用口腔吸入,并用鼻孔呼气。

雾化吸入治疗后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要注意用湿毛巾擦拭患儿的口鼻四周,并叮嘱患儿家长,为防止患儿着凉或有咳嗽气促等现象,在雾化吸入治疗完毕半小时后方可外出。

2结果

本院收治的7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根据患情不同采取相应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所有患儿均行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其中有2例患儿因哭闹不止其家长拒绝雾化吸入治疗,1例患儿哭闹昏厥无法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剩余患儿中有57例治愈,18例病情显著好转。

3讨论

小儿呼吸道系统疾病是和种常见的多发病,患儿若患有呼吸道疾病其病变位置主要在支气管、气管、胸腔或肺部等。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小儿哮喘、小儿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等类型[2]。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也有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其中,主要针对儿童喂药困难等因素而设计的雾化器对儿童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雾化吸入器的类型主要有空气压缩雾化器、氧驱动雾化器、超声雾化器等,临床常用的雾化吸入器一般为氧驱动雾化器。

使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时,其对患儿的综合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先要让患儿有良好的依从性,才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关资料显示,在使用雾化吸入对患儿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年龄的不同,对1-3岁患儿采用玩具、看图片、看卡通动画、做简单的游戏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通过护理干预手段使患儿能减少哭闹并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3]。对于3岁以上拒绝配合治疗的儿童,护理人员可对其使用鼓励或奖励的方法,通过对患儿的表扬鼓励并给予一些小奖励,可使患儿提高自信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

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其家长意识到雾化吸入治疗的好处,从而消除顾虑,能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一起对患儿进行治疗[4]。小儿雾化吸入治疗时,对患儿进行正确的干预护理,可避免患儿口腔内的积液进入呼吸道而导致患儿窒息等症状的发生,正确的护理使患儿吸入的雾化液能更加均匀地分布在患儿两侧的肺内,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本院通过对78例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治疗后发现,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家长也能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在临床治疗后其治疗效果显著。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对患儿治疗时进行良好综合护理干预,使患儿能积极依从并配合治疗,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小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护理人员通过对患儿耐心细致的综合护理,并与患儿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患儿疾病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贾丽.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雾化吸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11(11):1381-1382.

[2]冯吉芳,张艳卿.小儿呼吸道感染治疗中雾化吸入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05(06):800-801.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正压通气;血气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sof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fortreating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methods:32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weretreatingbythemasktypeof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basedontheroutineapplication.Results:thebloodgasineachtimeofreceivingnon-invasiveventilationtreatmenthadsignificantchange,thepH,pao2wereincreased,thepaCo2wasdecreasedcomparedwiththatbeforetreatment(p

【Keywords】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bloodgasanalysi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以气道阻力增加、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无创正压通气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通气模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有研究表明,高达2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可能应该接受无创正压通气(nippV)[2]。近年我站内科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站内科住院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45d-8岁,平均3.6岁;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推荐的诊断标准[3],且均有家属签字同意。排除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疾病。

1.2治疗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予以常规抗感染、化痰、平喘、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同时应用面罩式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为伟康公司的Bipap呼吸机,通气模式为S/t,备用呼吸频率16~20次/min,吸气压力(wap)15cmH2o,根据患者反应逐渐调整压力水平,在30min内达到14~16cmH2o,吸呼比1:1.5~2,呼气压力(epap)一般为3-5mH2o。治疗前和治疗后采外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及X2检验,p

2结果

患者接受无创通气治疗1h血气分析有明显变化,pH、pao2上升,pa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表1:患者通气前后血气的变化(x±s)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3]。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会出现气道炎性充血、水肿、分泌物引流不畅等,导致气道阻塞的进一步加重,并由此引发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4]。在发病机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往往是因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所致。起病与感冒有密切关系,多在气候变化比较剧烈的季节发病。呼吸道反复病毒感染和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病变发展和疾病加重的重要原因。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关系也是肯定的,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患病率高2~8倍,吸烟时间愈久,日吸烟量愈大,患病率愈高,戒烟可使病情减轻。此外,长期接触工业粉尘、大气污染和过敏因素也常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原因,而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病理特征上,多级支气管均可受累,受累的细支气管愈多,病变愈重,后果也愈严重。主要的病变有:粘膜上皮纤毛倒伏,甚至脱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上皮再生时,杯状细胞增多,并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粘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进,浆液腺发生粘液化;管壁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而喘息型患者,平滑肌束可增生、肥大,管腔变窄;软骨可发生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结果,病变不仅逐渐加重,而且逐级向纵深发展蔓延,受累的细支气管数量也不断增多。细支气管因管壁薄,炎症易向管壁周围组织及肺泡扩展,导致细支气管周围炎,而且还可发生纤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变基础。

在传统方法治疗中,有创通气由于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损伤大、患者痛苦,清醒者难以接受。20世纪90年代后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各种急性呼吸衰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多项非对照性试验和对照试验均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显著[5]。而且无创正压通气通过接口器,鼻罩或面罩等方式连接病人与呼吸机,应用方便、灵活,可以间歇使用,保留患者的语言和进食功能,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往往更容易接受。无创正压通气常用的连接呼吸机的方式是接口器、鼻罩、面罩、鼻孔囊管、唇封等[6]。其原理为:在患者睡眠时的呼吸过程中,持续向气道增加一定程度的正压,维持肌肉的张力,降低呼吸负荷,防止上气道塌陷引起的呼吸阻塞,从而保持上气道的畅通,改善患者缺氧状况,调整睡眠结构,改善睡眠质量。长期应用可恢复呼吸中枢敏感性,减少因缺氧引起的白天嗜睡、高血压、智力障碍及心脑血管意外等继发病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大量临床验证,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手段,广泛适用于医院和家庭。临床上的无创正压通气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pSV)与呼气末正压(peep)结合应用,pSV的工作方式是患者吸气触发、压力限制和流速切换。可有效地减轻呼吸功,增加病人吸气努力的有效性。这种以恒定压力与流速波形的通气辅助,在病人的需要和呼吸机送气完全协调方面并不是理想的。病人的呼吸要触发呼吸机,呼吸机辅助的压力与病人的呼吸结束存在同步性问题。所以临床应用上要设置辅助压力、触发灵敏度、呼气灵敏度、压力上升时间等。国外有研究在对健康人和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胸内压幅度高于正常人,nippV在提高正常健康人和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胸内压的同时,降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胸内压变化幅度,这说明nippV减少了呼吸肌做功[5]。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明显提高患者外周血pao2,降低pCo2,与文献报道类似。其原因在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自主呼吸的吸气相和呼气相分别施加不同压力的通气方式,减少了呼吸肌做功,增加了Co2排出,改善了氧合,克服了气道阻力,减少了呼吸功,使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从根本上逆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同时无创正压通气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减少心室跨壁压,改善氧合,使心肌供氧增加,减轻水肿,从而使心功能改善,心率减慢,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救治中亦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患者临床指标改变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延嫒.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80.

[2]王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53

[3]沈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9,20(11):11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