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职业教育十篇互联网职业教育十篇

互联网职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27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1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师;教师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2016年度重点研究计划课题(项目编号:ZJY16084)研究成果。

G434;G715.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依托于网络新媒体从而实现行业跨界融合时代的到来。对于教育行业,意见明确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行动指导意见,重点在于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职业院校中的教师,发展中必然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如何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是值得进行探究的问题。

一、“互联网+”的内涵和本质

“互联网+”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经济社会行业形态演进革新。也就说“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各个传统行业实现交互与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互补式、深层次的、多维的聚合。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从而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时代需要人们形成互联网思维。正是互联网思维的形成,才使得传统行业实现跨界融合成为了可能,出现了变革的动力。互联网思维为当前社会构建起新型的生态圈,在互联网充当平台、枢纽与通道的基础上,为各行各业、各种思维方式织造出一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零成本、零距离关系网。

二、“互联网+”对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变化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深化,社会环境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新时代的职业院校来说,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变化

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长期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数码产品,现在的学生不仅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广阔的视野,而且在思维方式、w习方式、行为习惯等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作为个性化的人,希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而不单单仅限于课本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了解和分析,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变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诸如视频、音频、VR等的教学资源应接不暇。新的课程资源不仅多样化,而且具有很强的互动和交互性。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以往以纸质试卷为主的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来进行学习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使得更多元的评价方式得以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新的教学评价模式和工具,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更科学的结合起来。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教师应成为创造者

互联网思维下的学习观体现了一种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体现了一种“探索――自主建构”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观。教育事业的发展则需要创新型的教师,职业院校中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从而将如何学习的元问题、如何探究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也变成具有创新思维和高素质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从而了解教育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才能鼓励学生用于前行、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的创造意识、创造观念、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甚至是个人的人格魅力都会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职业教育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职业教育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教育实践的互动,产生的教育教学研究惯习行为,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和再生成的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教材来说,教师要学会使用教科书,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的研究者。现代的教育资源正在源源不断的被开发出来,不断模糊着课程的边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数不胜数的课程资源。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和信息化社会,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教师成为研究者更有利于教育的实效性。

(三)职业教育教师应成为反思者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作为反思者,就是要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对象进行思考,对教育的行为、决断以及相应的教育结果审查和考究的一个完整的经过。首先,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即通过自己的观察到的各种情景和材料,对处于某个场域内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使以前很难完成的情境成为可能。其次,教师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就同一个问题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与其他教师、学校行政人员、班级管理者以及其他教师密切相关。当教师进行反思的时候,必须得到这些人员或是部门的支持和合作。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师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2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合作;信息时代

一、互联网+下职业教育发展背景

(一)国际条件

总体来讲,国外相关国家互联网技术起步早、发展快且掌握关键技术,职业教育领域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趋于完善。实践层面,美英等国都已经通过mooc等在线教育形式开展了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探索。如mooC课程主要提供者edX、Coursera、Udacity三大运营平台都把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关联,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如Udacity平台与许多高新科技企业合作如Google、microsoft。在线学习的人在学习所需技能时也掌握了实际中的操作要领,进入职场后可以更轻松完成任务。

(二)国内条件

2010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中国政府已经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2月17日,主席在浙江乌镇第二次世界互联网大会再次提出并强调“互联网+”,伴随、李总理所倡导的“互联网+”,在经济新常态下、在“互联网+”时代,与经济发展最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冠之以“新思路、新产业、新战略”主题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正式拉开改革大幕。

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问题

(一)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偏低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向来比高等职业院校高,加之受到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且前些年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相对缓慢,因此职业教育对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又因一些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以致由职业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且学生毕业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收入待遇相对偏低、社会地位不高。

(二)职业院为地方区域性经济社会服务意识淡薄,专业设置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产教融合存在一定困难。

目前社会上,由于各大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因为一味的求大、求稳,从而忽视了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的需求,在课程门类设置上出现了盲目性的跟风和不切当地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一些课程,导致相当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或者学无所用的现象出现。部分中职学校的领导对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刻和长远。多数县级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也较差,学校的一般教师群体对这个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形成,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意识缺乏。

(三)师资结构制约教育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匮乏

尽管政府已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整体地位不高却是一时难以改变实事,这造成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制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尽管政府已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整体地位不高却是一时难以改变,这造成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专业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质量上都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即能上理论,又能搞实训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更是稀少,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不足,职教特色不突出,学校办学质量较低,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性不高,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

三、基于互联网+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创新

(一)以课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互联网+”时代下的的职业教育,无论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在职业教育理念上,都已经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因为和传统教育不同,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在线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进行选择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全球在瞬间连成一个“地球村”,作为“生产”劳动力资源的职业教育最终在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下,必将实现教育作出如下转变:

(二)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联盟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联盟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教育资源信息化联盟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把教育资源进行数据整合和优化配置,让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流动的良性循环,让分享和贡献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让学习资源发挥的效用越来越大,受用地域和受用人群越来越广,最终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交流共享、共同提升的教育资源信息化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不同方式实现知识学习的目的,教学者可以通过多元数据库工具、远程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教学管理的目的,而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交互式网络课堂也将在这个联盟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教育专家指出,优质的学校、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将是这个联盟最大的价值所在

(三)基于在线教育、三维实景课堂的教师资源共享

在线教育、三维实景课堂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了学习效率。如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百度教育、慕课等(mooC)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此外,在线教育、三维实景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跨越因地域等方面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如时下流行的“微课”“翻转式课堂”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等都是将先进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形式上传,跨越时空进行共享。

四、结语

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和大国崛起,互联网文明来临,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习惯发生了质的改变,中国的职业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在国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下,主动求变,打破常规,实现职业教育的“就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在内的职教资源在更大方位内容的共享,把职业教育“小体系变成大体系”、“小循环变成大循环”,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打造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良性生态圈。

参考文献: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3

在过去的十年间,传统零售业被电商颠覆,产生了万亿级的航母级企业,现在随着互联网对教育产业的渗透,在线教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14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显示,教育行业的互联网渗透率远远低于娱乐和餐饮,其作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占的战略高地,未来的渗透率将得到质的飞跃。

“互联网+”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3年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839.7亿元,并且预计仍将以约20%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扩大。至2017年,市场规模将较2013年翻倍,达到1733.9亿元。2013-2017年间,随着互联网普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企业的市场推广等原因,在线教育总用户规模将由6720万人增至12033万人。

同时,线上教育也开始抢占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根据新浪《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近4成网友表示参与过线上教育培训,线下教育培训参与率53%。考虑到巨大的网民基数,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直逼线下教育,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在我国,教育一直被作为人才选拔的工具,优质教育更是作为稀缺资源不为大多数人拥有。而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打破教育资源稀缺壁垒。国外,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Coursera、Udacity以及edX)正以免费或价格极低的公开课冲击着收费高昂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共化。此外互联网特有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也影响着在线教育,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互联网用户之间亦师亦友,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

国内,Bat三巨头及各个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涉足互联网在线教育,如网易公司旗下的网易云课堂立足于实用性的要求,与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课程数量已达4100+,涵盖实用软件、it与互联网、外语学习、生活家居、兴趣爱好、职场技能、金融管理、考试认证、中小学、亲子教育等十余大门类,其最近推出的“微专业”板块更是联合各领域知名专家,以就业为导向,精心打造的职业化课程,如按要求完成学习,考试通过可获得专业认定证书。

职业教育经营模式新突破

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可分为三类,即教学内容生产者、平台资源整合者以及技术设备提供者。

产业链下游:教学内容生产者。教学内容生产者大多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进化其在线教育产品,是在线教育的核心。根据产品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三类:生产学习视频(传统网校、mooC等)、生产各类教育类工具(移动端app、功能型的网站等)及UGC模式(百度文库、豆丁网、知乎等)

产业链中游:平台提供商。平台资源整合者通过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起到“教”与学的中介作用,按是否产生教学内容,可分为B2C和C2C两种类型,如新东方在线就是B2C的代表,其生产并销售其远程教育类产品,属于自产自销;C2C代表性平台包括百度教育、淘宝课程、腾讯课堂以及网易云课堂,平台自身不生产教学内容,而是依靠流量优势吸引生源,并通过技术手段撮合学生与第三方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在线交易。

产业链上游:技术设备提供者。技术提供商本身不输出教育相关内容,如华平股份为远程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立思辰和全通教育在政府或学校搭建教育云平台等,其技术支持是整套教育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量项目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学校网络成为其最大优势。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用户的付费意愿还不强烈,想要获得免费教育资源的用户还占据大多数,大部分用户仍处于付费培养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在线职业教育产业仍以免费和海量的内容为主,在线职业教育参与方更多的还只是将线上渠道当作导流量及推广的工具,缺乏货币化方式,纯线上教育培训模式盈利模式非常不稳定。现有的在线教育盈利模式主要有内容收费模式(对提供的课程和资料收费)、增值服务模式(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就业咨询、大数据挖掘、以及提供学习工具等服务收取费用)、平台佣金模式(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收取佣金)、广告收入模式(向在网站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收费),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在线教育收费较为单一。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出现降低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成本,同时互联网教育具有数据化、个性化、便利化等优势,这对一部分传统的线下教育培训产品和商业模式造成了冲击。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教育具备的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线下教育将会被取缔,更有可能的趋势是线下线上的融合发展,使得线上线下教育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大的影响力、更有效率的管理、更加强大的用户粘性,产生“1+1>2”的效果。

深耕细作才是关键

职业教育受众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随之提高,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求越少,更适合录播类的教育形式(比如注会的培训视频、计算机语言编程的教学视频、语言类培训等),其具有可复制性强、边际成本较低的特性;此时,学生更注重教学的质量和内容,名师效应在此时的作用十分显著,其反过来也促进了在线教育机构的招生。

教育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原创高质量内容的匮乏,一方面由于政府制定了统一的考试标准导致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的内容基本上是基于考试教材研究和以国外引进为主,缺乏规模化的独立开发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不足导致盗版泛滥,原创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生存土壤,原创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缺乏进一步改善或者再创作的动力。随着社会版权意识的提高及职业教育培训的标准化程度也较高,行业内竞争日趋白热化,各个教育培训机构想要突围,必须加强自身绝对优势,优化所处领域教学内容,方可积累客户,做到长期发展。

他山之石

职业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重中之重,从传统代工厂制造业向工业4.0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对职业教育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学历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将注重非学历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与参考意义。例如,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近几十年来为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同时德国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并能较早地接触社会新技术。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影响下,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及时对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社会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政策支持和“互联网+”渗透将会是职业教育变革的两大推动力量,政策从国家意志高度由上至下施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而互联网从底部影响用户使用习惯由下至上对职业教育产生变革。

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2014-2020年)》体现着国家意识对职业教育产业的推动,中高级职业院校即学历职业教育将从中积极收益;“互联网+”则将使职业教育转型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线上互动、大数据分析及o2o融合,变革最多的是非学历职业教育。在两大动力推动转型、各因素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产业必将迎来大变革。

【资料】

德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二战后得到迅速的推进和发展。二战后伴随着经济的调整与转型,德国立即开始教育体系的重建工作,恢复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一方面,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政府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另一方面,为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将原有的工程师学校和高级经济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同时,校企合办的职业学院也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大力发展的态势。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法》中正式提出“双元制”,即正式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培训形式写入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定义为“双元制”。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改革者主张将基础职业培训标准化,在职业学校内进一步充实实用的培训内容,实行“基础职业教育年”,尝试给“双元制”一个新的现代结构。

此后,德国政府多次从立法角度强调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1997年推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强调职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鼓励企业参与,重视培养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化适应能力,承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等值等;2005年,政府颁布新《职业技术教育法》,指出实现职业教育的高价值是国家的任务。双元制的教育体系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提速、规模壮大,各州、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从而使德国在普及职业教育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纵向来看,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形成了初、中、高级比例结构合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体系。初级职业教育或初级职业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门技术或手艺的合格工人或职员,培训的对象是完成了9年普通学校义务教育,不继续升学而准备就业的青年人;中级职业教育以培训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师傅为目标,其教育的对象必须是受过初级职业教育,获得专业工人证书或徒工证书后再经过1至2年的职业活动者;高级职业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培训高级技术人才,如工程设计人员与其他高级技术人才等,其培养对象包括全时制职业学校、专科高中的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人员。政策方面,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刺激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增加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德国分别在1969年、1981年、1997年、2001年、2003年分别制定《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职业教育的配套法》、《职业教育改革计划》、《职业教育报告》和《2010年议程》,针对经济结构变革和经济方式转变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25-02

互联网+,即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通过高度融合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让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运用于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之中,可以说互联网+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交汇的平台。当前,相当数量的中等学校教学内容常常被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实践体系主要以课程实训和基于校外实习的企业实训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职业教育技能比赛面临重大的挑战,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职业教育技能比赛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能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技能比赛的基本要求

(一)转变教学观念

基础差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这个生源群体,首先要转变人才观念,由“面面俱到的通才”的培养向“一专多能的人才”的培养转变;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以及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将传统“学服从于教”的教学观念转变为“教服从于学”;再次要明确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训练转变;最后要由“课堂讲授技能”向“基地训练技能”转变,多采用一些模拟、模型、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

(二)加强教学管理

为了能够让学生毕业后快速地进入工作岗位,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冒尖,对学习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可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其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并将获得技能竞赛奖励的学生组织起来,进一步参加省级技能竞赛和相关工种的初级、中级工标准竞赛。同时,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相结合,从职业岗位入手,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设置,要面向公司、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此外,按照省级比赛项目和竞赛规程,定期开展校级技能比赛,对获奖的学生优先获评奖学金、优先推荐就业。

(三)改善师资结构

技能比赛要求教师既懂理论又要会实践,一方面应强化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跟班实践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或企业参加科技项目开发和生产实践,并将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与从事实训指导的教师定期轮换岗位;另一方面应引进和聘请校外企业的技术专家或企业技师到校任教,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入企业资金、设备和生产线,集中财力、物力等资源,按照通用性、仿真性以及先进性等原则建设实训车间,并通过产学结合、合作研发、提供实训场地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交换各种资源,为各种技能比赛提供服务,真正实现学习和就业无缝对接。同时,要克服实训基地利用率低、重复率高等问题,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供平台。

二、互联网+背景下促进职业教育技能比赛的途径

(一)充分认识技能比赛对技能培养的作用

中职学校应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增强毕业学生对新技术与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性。

1.以技能比赛引领职业学校的职业技能培养

由于学校的自身特点,在专业技能学习时,很难形成同企业一样的学习环境,因此,中职学校应大力引进企业规范、模拟企业环境,强化技能传授。例如,在专业教学阶段性基本理论测试时,可以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并且为了减轻指导教师的培训压力,教师可以从分?m竞赛中精选一批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强的学生辅导、带动其他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方案的制订和落实,加强专业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引领文化基础课教师通过技能比赛的组织、服务和实施充分了解专业内涵和学生的就业方向。

2.以技能比赛规范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养

为了达到充分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提高的教学目的,在制作比赛规则时应最大限度地接近企业的技能操作规范。例如,比赛时要尽可能地采用企业的参赛场地要求、参赛人员资格限制、软件平台等。同时,从职业性、社会性、技术性等方面规范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在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时必须撰写自己参赛的作品说明和设计规划,引导学生全面整合各种技能。

3.以职业技能比赛控制职业学校教学管理

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反馈控制以及现场控制等,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首先应按照职业教育技能比赛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管理。其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社会要求开展教学过程、教学业务和教学质量管理,促使学生融入仿真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最后,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教具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完善的学习环境。

4.以技能比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为使专业技能比赛效益最大化,教师应让全部学生参与比赛之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出优秀的团队或选手参加学校或其他单位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同时,应认真分析每个阶段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点,仔细研究出教学中应培养的核心技能以及每个核心技能所包含的分项技能,实施模块教学。例如,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技能来说,最终的核心技术是网上营销,但在不同的阶段强调的技能应是不同的,在初学阶段,主要强调的技能是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然后才是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

(二)构建适应于技能比赛的教学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职学校应成立相对独立的实训处或实训中心等实训管理机构,成立专项技能竞赛办公室,加强对技能比赛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指导,并从企业中选聘管理人员、技师、工程师到校任教,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和挂职锻炼。比如,对新引进的教师要求其必须参加技能竞赛,并将技能竞赛成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

同时,加强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研发力度,不断吸收国内外最新知识、技术和工艺,坚持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训过程中,要求实训师生挂牌上岗、统一着装,坚持课堂教学、基地实训、产业联动相互结合的方式,其中基地实训要从单一的实训向技术开发和推广拓展,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逐步探索出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化、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的途径,使其成为集培训、教学、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

(三)建构适应于技能比赛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职业技能评价思想仅停留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方面,显然这种教学评价机制不能适应当前技能比赛的大发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参与比赛的热情,要不断改革传统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模式。例如,可以将原有奖学金的50%设定为职业技能比赛的专项基金,奖励那些在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

同时,改革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方法。通过“看”“查”“访”

“验”等多种方式检验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在“看”上主要查看有没有计划安排、督导评估机制,有没有将计划付诸行动实践;在“查”上主要采取教师自查互查、教务抽查、督导巡查和学校复查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访”主要检查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标准是否切实可行等;“验”即通过考核来达到检验技能培训效果的目的。

(四)采取针对技能大赛的有效技能培养模式

为了打破理论教学多于技能训练的格局,构建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借鉴国际劳工开发出来的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系统,按照技能掌握规律组织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即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一个模块,若干个模块组成一种技能,按照“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注重学生边操作边理解、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国家题库、省级题库和生产第一线实际情况,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对原有知识和技能进行再加工,形成各个模块课程集合,采用讨论分析、案例、现场等教学方法以及合作式、研究式、发现式等学习方法,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学习某些模块和单元;并淡化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完全以实践操作成绩考核学生。

同时,以各种赛事深化技能教学,中职学校应结合技能大赛内容和课程改革,不断提炼、改造原有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w,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例如,将参加技能大赛教师的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要求其必须参加技能竞赛;在教师职称晋升时,要求晋升的教师必须要有参加技能竞赛的经历等。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专业课程;航海学

作者简介:李永广(1981-),男,浙江永嘉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航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69-04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包括课程教学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学习资源信息化三部分[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的深刻变革。2015年5月2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合作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的教育官员、学者、校长和教师等汇聚一堂,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共同探索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研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更加广泛的实施应用。如何开展我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成为一个中心话题。本文以航海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航海学》为例,谈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没有被完全打破

职业学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在师资和教学实施设备上都给予了重点的支持。很多的专业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很高的实践技能,而且理论知识的要求也非常高。以《航海学》为例,课程中不仅涉及到海图作业、航迹绘算、航线设计、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操作等全国海员适任评估项目中的实操内容,同时必须通过全国理论统考,统考理论内容涉及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点。为打破理论知识体系的瓶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新模式,众多的专业课程已经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以训练任务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融合职业素养的渗透与提升。而职业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善于用抽象的公式、原理、概念去思考和记忆,而对于信息网络中形象的视频、图片、动画等,却是记忆深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打破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融入信息化元素,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创新。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缺乏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整合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整合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有机融合和多维综合。知识目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传授知识方式的单一性,学生主要的学习途径还是书本、ppt课件,缺乏学生喜欢而且实用的信息技术下的微信课程平台。由于实训场地开发的有限性,很难让学生能够充分开放地训练,从而影响了能力目标的实现。有的专业课程,虽然完成了部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但是带给学生的利用率和学习有效性非常有限,加上学生对书本、实践练习、辅助资料等资源的兴趣不高,也使得新时代下的专业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非常缺乏。如何对专业课程资源进行信息化的整合,例如开通专业课程的微信平台,开放精品在线课程,包括理论知识点、微课程视频、在线课堂等,尤其是碎片化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对于当前学生机不离手的现状或许也是不错的途径。

(三)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备不足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在推进教学信息化中,从原有的黑板教室逐渐向多媒体教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的转变,但是大部分的教室由于网络设备、录像设备的缺乏,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自动录播功能、在线课堂功能,使得很多教学资源只能通过教师本人或是专门人员拍摄录像,浪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构建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在教学实施中,专业课程除了配备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来承担课程的教学,往往对课程所要求的实训室、实训设备的要求也有很高的要求。有的职业院校甚至将企业的生产设备直接搬到校园,实现校企合作下的零距离实践。大部分院校由于设施设备的特殊性,只能采用仿真模拟设备。教室逐渐改造成了理实一体化教室,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发展到理实一体化、行动导向等教学。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教师很难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到课堂中。以《航海学》课程为例,在海图作业、航线设计、电子海图显示及信息系统操作等实践项目中,浙江辖区内普遍的做法是教师在黑板上或是ppt中对操作要领、步骤等进行模拟演示,学生通过演示进行练习。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就是不够直观和逼真,学生很难深入理解,而且容易对细节忽视。从2014年浙江省各航海院校三副适任评估项目平均合格率(%)统计表(见表1)中可以发现,电子海图项目的合格率为70%左右,而航线设计的合格率不足60%,可见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许多的不足。

从学生的实践项目掌握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原理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相反实践模仿的比例相比较高,如表2所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实践教学方法不当、实践真实性不够以及实践训练缺乏指导和实训的时间等。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实践教学中的真实性不够以及缺乏实践训练和指导,如表3所示。

上述问题的成因,与目前各航海院校缺乏专业课程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一定联系,因此建设课程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显得非常重要。如图1所示,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可以从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应用软件系统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以及信息化教学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方面来实现,从而达到信息技术的融合和运用,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

1.信息化教学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应用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信息化处理,实现课堂秩序的有效进行和课堂信息量的优化管理。例如:《航海学》课程引入了航海桌面模拟操纵系统的教学,目前上课前的设备启动操作都是由教师提前带领5位同学组成的小组成员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如果能在航海桌面模拟操纵系统中加载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只需将操作步骤以微课的形式进行演示,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自主进行启动操作,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管理应用软件系统还应能承担整个教学的视频自动录像和编辑功能。目前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中,最大的困难和时间消耗都集中在教师自己带着摄像机对课堂教学进行拍摄,并且仅靠单一的力量很难完成专业课程教学视频的录制,更难实现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教学改革。除此之外,该软件还应能实现在线课堂的功能。在互联网的今天,在线课堂不仅是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学生多元化学习的渠道和发展趋势[3]。

2.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通过教学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实现信息化教学,必须对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开发。这里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的教学课件、视频、录像、图片、教学单元设计、实训报告、项目任务书等,并将这些处理好的资源上传到教学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并能实时更新。所有的资源,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实时学习,也可以在课外通过互联网功能实现线下学习。教学网络的好处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利用教学网络实现自主的学习、讨论以及答疑[4]。目前,基于航海桌面模拟操纵系统的《航海学》课程在教学中,就存在学生不能将系统中的软件操作带回到寝室或是家里,因为软件的内存以及版权等原因,他们只能在安装好软件的实训室里操作,而实训室开发和使用的时间以及指导管理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只要通过教学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将课程做成碎片化的数字教学资源以微课程、微课堂等的形式分享到学生的微信、QQ等,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甚至通过远程控制实现远程操作。

3.信息化教学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有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和管理平台,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就满足了硬件要求。但是信息化时代也将导致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信息量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对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跟踪和了解,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兴趣,对教学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航海学》中电子海图的操作为例,将学生对某一项目的完成情况作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主要包括:操作的完成情况分析熟练程度,操作的正确情况分析难易程度,操作的规范情况分析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操作的讨论情况分析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实时更新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合理性,从而提升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二)提升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

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专业教师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专业教师认为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以及信息技术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知识三者中,信息技术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知识最为重要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8.1%(见表4)。老师们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已经时刻离不开互联网、手机,没有兴趣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目前专业课程的教师队伍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式,大部分专业教师还只能通过最简单的多媒体技术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带到课堂,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课件制作、图片编辑、视频编辑、网页网站制作等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较多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重视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例如航海专业的专业教师都要求是管理级船员,如资深的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等,他们具有非常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信息技术的知识,不能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利用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专业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也应该是各高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健全基层教学组织,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浙江省教育厅制定了《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各个高校先后制定了课堂教学创新行动实施方案,方案中尤其强调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优化。目前,以航海技术《航海学》课程教学团队为例,团队涵盖了船长、大副、二副和三副各种专业职务,也具备了讲师和副教授的职称,但是缺乏在信息技术方面特别突出的成员,在课程的信息技术处理和设计方面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因此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对实现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尤为重要。

近日,教育部办公室厅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教技厅[2016]1号)中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各个高职院校在全面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改革势必会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做好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乃至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做好这项任务,不仅仅需要学校制定相关的政策,更需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团队转变观念,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在探索和尝试中获取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洪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54-55.

[2]浙江船员发展白皮书(2014)[C].浙江海事局,2014.12.

[3]徐宗敏.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制作[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4):81-84.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28-02

“互联网+”,是当下互联网发展领域的一种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行业具备了良好的数据管理基础,借助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功能,在各自领域都挖掘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有助于行业的长足发展。教育行业作为当下较为火热的行业类别,在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与互联网的联系日益紧密。据相关统计,70%以上的高职院校在学校建设中采取了使用互联网平台的措施,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实施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管理,在物质基础、信息条件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巨大帮助。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数字化。为了提高国家创新水平,推动高校科研能力的进步,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大力鼓励学生以及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同,当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若干年前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将互联网创业教育引进课堂中,培养了一批具有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熟悉互联网商务技术规则的专业人才,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就业率,更为社会输送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二)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年轻化。根据相关统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主要为20至35岁的年轻群体,高职院校由于教育方向偏向专业化、对口化,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即更多富有实践能力、实践激情的年轻人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对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导师往往是刚毕业的博士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创业实践的主体也集中在在校学生群体中,在职、校外人员则较少参与创新创业行为。

(三)创新创业意识不断普及。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各行业均加速了其内部创新的进程,该口号也借助创业浪潮在社会上迅速传播。高职院校具备质量良好的师资与生源基础,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引领下,不断在其专攻领域开展探索与创新。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专利的80%来自高校,其中高职院校占据了17%。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三所高职院校为例,其专利申请总数在近5年一直呈现增加趋势。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技术的突破不断拉动着经济朝向最前沿领域迈进。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当下,国家间竞争的关键在于经济实力和知识能力的竞争。为了使经济格局优化,促进知识向生产力转化,必须抓住机遇,大力提升知识经济水平,把社会成员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出来,培养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生和教师是拥有行业技术的直接性人才,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国家发展力量的强弱。此外,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产品、服务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国际劳动力市场对于具备独立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可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教师主要服务于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为该院校所在城市或地区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据统计,2016年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中40%选择留在上海就业,33%选择在除上海之外的长三角内部城市就业,总体就业方向偏向于江浙沪大区域,就业领域则涉及通信、互联网、制造业、医学、农业等。因此,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高职院校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制度、观念、文化等方面推动创新建设,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升高职在校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必要条件。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想要得到更多发展机遇,必须在就业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创新创业水平。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士、硕士、博士而言,其学历水平相对不占优势,尽管自身存在着一技之长,也可能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掌握学校内学习的知识,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创新型实践,提升自身内在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经验水平,让自己在新形势下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则是高职学生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与经验水平的必要条件。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分析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文总结出四个主要着力点。

(一)转变教学理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变革的先导力量,只有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把握正确的方向。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创新为魂”的办学宗旨,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常融入创新理念,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在课余时间,院系开办创新创业活动,教授学生撰写商业策划书,推动学生将其科学、商业理念转化为实体,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种结合创新的前沿教学理念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让校园知识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了整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养。高职院校的主体是学生,然而真正的知识持有者是教师群体。教师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与理论创新条件,其社会资源、知识储备都是学校宝贵的财富,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避免教师资源闲置,在其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创业理念宣传培训。对于在校年轻教师,院校必须重视其学术与实践能力建设,组织其进行群体性创新技术突破研究,充分激发其创新能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创造水平。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教育部曾提出“211工程高校”“985新平台”等一系列加强高校内部科研能力建设的口号,对部分顶尖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尽管缺乏相应的国家政策扶持,但是仍然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进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例如,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曾于2014年向上海市人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在校学生的商业策划实践,资金不仅可以帮助有创新想法的师生进行社会资源的挖掘,还有利于带动整个学校创新创业环境的构建与完善。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为师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四)完善资源共享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资源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不少院校的教师身兼数职,在不同学校任教,这种师资的共享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也推动了高职院校联合创新团体的建立。上海内部各大高职院校自发进行了“校校联合”,共享资源和信息,共同发展,不仅提高了各自院校的学术水平,也增强了其对于优秀学生的吸引力,有利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推动与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作为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种迎合时代潮流的做法。然而,改革的过程不是将互联网技术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机械结合,而是取“互联网+”技术之精髓,将“互联网+”的思维逻辑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并非仅仅局限于技术上的革新,更多的是思维模式上的转变与优化,继而提高现今高职学生与教师创新创业的效率与成功率,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信息化。

此外,高职院校师生要善于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将其充分利用到学校的信息管理事务中去,构建新型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将知识传播、应用与反馈全部集中于网络平台来处理,给学生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条件。在“互联网+”的视角下进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仅局限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也并非是简单的创新创业渠道信息化,更多的是高职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精神与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

[2]周赛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3]安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职教论坛,2016(36)

[4]刘正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J].当代经济,2016(36)

[5]周玲余.“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6]黎洁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5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7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职业规划偏离实际,缺乏目标性与整体性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大多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很难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忽略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的自主学习环境,大学生很难去了解、认识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2、大学生角色定位模糊,自我剖析不足,不了解社会职业需求 

大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对自身定位模糊,他们很难做到自我剖析,不能透彻全面的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与优劣势。不仅如此,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关注度低,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所需人才和职业的类型。 

3、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测评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大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授课教师主要是学校辅导员,其专业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短板,使得课程相对枯燥,实用性较低。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还缺少专业的测评软件,测评体系亟需完善。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存在较多不良因素。大学生由高中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进入到与社会环境有较大关联的大学,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均处于建立和发展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也缺乏理性的判断与自控,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加之社会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初入大学的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极端的价值观念。 

(2)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开设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并不能较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足,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不稳定、缺乏层次和系统。在授课教师环节,高校具有浓厚的师资优势,但是教师参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的调动。 

(3)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语与行为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子女的职业意向受到父母职业态度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职业规划中应起到辅助、榜样、引导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式科学的启发孩子进行职业规划。 

2、主观因素 

当大学生毕业面对职业的选择时,基本会表现出两种倾向:一、过于自信,高估自身的能力,好高骛远,对职业的选择期望偏高;二、得过且过,以完成学业为主要任务,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求很低,不在乎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 

在各大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往往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甚至成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或者延伸,授课内容偏离职业选择,转而成为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学习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开设职业规划教育仅仅是为了举办职业规划大赛。 

二、“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探讨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出发点,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与其他的产业有机结合,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业务体系进一步更新,商业模式得到重构,其最终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完成经济的科学转型与升级,增加社会财富。 

(一)依托“互联网+”构建在线教育模式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与体系,将各种课程资源上传到云端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学习了解,同时学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在线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这样的在线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师资紧张的问题,更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借助“互联网+”推行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 

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出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网上模拟系统和互动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逼真的职业规划,体验职业规划及就业创业的过程。这就能够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性。 

(三)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网络平台,对于授课、学生学习、实践、交流、统计分析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网络平台可包括以下模块: 

1、测评模块。实现学生的在线自我职业测评,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性格、气质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等,并储存学生的测评结果。 

2、储存模块。学生进行进行职业测评后,系统自动储存结果并形成专业的职业规划报告,以方便后期查看和数据分析。 

3、信息交流模块。开设信息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交到平台,向同学和老师求助,实现全校师生在线交流。 

4、求职信息模块。设置求职专属模块并做好职业的分类,将各种社会上职业的需求信息进行,以供学生选择并进一步求职。 

5、附件模块。附件模块主要提供一些求职技巧、简历模板等,可供学生自行下载,方便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的需求。 

三、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互联网+”已成为各类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强有力的平台和技术,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事业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职业规划教育进行模式和方法的革新是目前面对的较大的问题,高校需要抓住目前所具有的机遇,实现职业规划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蒙丽莎.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42+41. 

[2]張丽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124.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8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能力;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6.28.216

1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然而,由于高职门槛的降低,使得商务和国贸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课程改革进程缓慢的问题凸显,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各个行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并不十分匹配,而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体系的整体构建还不成熟,所培养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特定岗位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向型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中,学生的翻译能力往往最难获得,因此,加强“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目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比较落后,究其原因,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①在主观层面,一些高职院校对该课程存在认识误区。在英语教学界内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时间有限,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达到作为一名翻译的水平,也很少有人会以翻译为职业,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中没有必要开设该课程。②在客观层面,“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与改革难度较大。由于该课程不如工科类课程那样,能够具体地与企业相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也难以实现,而涉及的知识面与能力又更加复杂,因此,造成该课程改革进展缓慢。同时,高职类学生相比本科学生而言,缺乏社会实践平台和机会,以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训练,导致学习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操作脱节。

2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2.1课堂教学的职业化

在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中,对话教学方式是教师们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拉近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辅助学生掌握好英语学习的关键内容,培养他们相互交流的意识,促进他们的沟通进程。通过将普通生活中利用到的英语交流内容转化为专业的职业英语表达,目前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书本上所包含的学习内容主要分为企业组织机构介绍、产品说明书、广告、商务信函、合同,等等,所涉及的内容比较职业化。虽然其中涉及一些广泛使用的商业用语,但是这些完全不能够适应学生将来工作的所需,涵盖内容还是不够广泛。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教师们可以通过专门性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来对学生们进行培训,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提供专业对口的专门性人才。

2.2学习内容的职业化

针对涉外企业相关岗位所涉及的翻译任务,全面确定教学内容。

(1)对国际贸易工作流程的相关岗位翻译职业能力和翻译任务进行分析。国际贸易工作中对翻译能力有需求的主要是策划人员、行政助理以及业务助理岗位,翻译任务包括笔译和口译两个方面,策划人员的翻译任务包括公司名翻译、企宣资料翻译(包括企业网站翻译、企业简介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广告翻译);行政助理的翻译任务包括名片翻译、会议口译和陪同翻译;业务助理翻译任务包括商务信函翻译、商务单证翻译、商务合同翻译、陪同谈判。

(2)通过分析胜任上述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翻译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解决传统学科体系中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不匹配、课程理论与实践梯度不合理以及整合程度不足等问题。高职教育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确定课程教学量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培养目标出发,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课程教学量。[1]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职业翻译人员,而是具有对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内容进行信息传达和翻译能力的商务从业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岗位把握确定教学内容,不能过于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翻译等领域并不是高职商务英语的主要目标,要以实用够用的原则建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2.3“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交互协作化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总理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此虽没有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产业,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是首次提出,并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等都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以预见,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将更快地与传统产业相融、相生,“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则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在现阶段大量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利用“互联网+教育”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将慕课与“一屏多显”技术相融合,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在未来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上是大势所趋。

由于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为多样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不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际的运用上看,力求找准利用互联网英语资源与学生创新学习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互联网英语资源,创造性地探索和开发构建起更加有效、完善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把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或互联网移动技术整合起来,建立互联网英语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了解彼此的动态及相关信息。同时建立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内互动学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混合教学模式,实现课内正式学习方式与课外非正式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内教师讲授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式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教与学过程中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教学内容上实现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翻译技能相结合,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英语学习更加高效化,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科书,而是开放式的、自由式的、便捷式的学习。这种双向互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流、音频式交流、视频式交流等,将教师、同学、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四种因素构建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彼此之间都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协作、互相竞争。[2]

3结论

因此,课堂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学生既具有英语翻译课程知识系统的,又了解翻译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前沿性要求,成为一名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9

关键词:互联网;浪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

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环境,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只有坚持发展理念,才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才能构建一个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创业环境。

一、互联网浪潮下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的时代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又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力。

(一)互联网浪潮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的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对高职大学生的呼唤。高职院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成为社会创业者和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创造者,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下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互联网浪潮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面对信息化、知识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高职院校要想适应地方经济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就应该通过教育改革选好切入点和结合点,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担负的重要的创业使命,认真履行自己肩上的职责,激发自己的战斗力。

学生通过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将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创新型人才,从而展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优势,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样的高职学生对于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有巨大的帮助。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在创新型人才的推动下,将会实现新的繁荣,实现经济的腾飞。

(三)互联网浪潮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创业成功的催化剂

当前的时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学生如果没有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只能被时代所淘汰。学生只有具有了这四个能力,才能在激烈的互联网背景下展现自己的优势,把握成功的机会。因此,在互联网浪潮下,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架构体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实践与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学生具有了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之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创业奠定基石。所以,在互联网浪潮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明智之举。

二、互联网浪潮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模式探索

(一)互联网浪潮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转变教与学观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

1.互联网浪潮下需要新的教与学理论

在互联网浪潮下,学习不仅仅是一简单理解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不再是呆板地讲解知识,而是一个把多个知识进行构建,建立一个知识网络体系的过程。同时,在互联网浪潮下,当学生面对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超载的情况时,要改变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对这些知识进行积极的创造。学生只有通过对知识进行创新,才能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才符合互联网浪潮下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才能为改革注入动力。

2.互联网浪潮下,将颠覆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只会影响高职教育的成功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不再是纸质材料,而是有巨大优势的互联网。因此网络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纸质书籍已经慢慢被人们疏远。所以,这样的情形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应该进行变革,应该在教学中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满足教与学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使用互联网来教学,学生使用互联网来学习,学生和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教师在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还需要利用线下的活动对互联网的教学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补充,这样的教学课堂才符合互联网浪潮下的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互联网浪潮将引领高职教学改革新方向

在互联网浪潮下,高职院校将建立一个“互联网+”课堂教学的高职教学改革模式,把互联网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查找资料,解决一些难题。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点名,给学生布置任务,运用网络平台和学生交流创业知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联网创新实践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互联网中寻找真实的案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加实习,让学生通过实习提前了解工作环境,为自己的创业积累工作经验。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的教育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为学生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创业的指导者,如果没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素养,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素质教师队伍,给这些教师进行科学的创新创业指导。高职院校需要给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技能的培训,让这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提升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加入国际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方法,积累丰富的经验。高职院校还需要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教师通过参加实习,可以提高实践能力,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提升了自己的创新创业素养,才能成为学生创业路上的优秀导师,成为一名合格的引路人。

(三)借助“互联网+产业”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

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一个“互联网+”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在这个平台体系的指导下,组织教师去企业学习,并对一线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此来丰富教师的知识架构体系,改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高职院校还应该给学生企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历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高职院校工业类的相关专业可以构建一个“互联网+工业”的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精准营销、客户交流的渠道,提高学生在制造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农业类的专业可以利用智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给学生搭建一个“互联网+农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对物联网农业的实践流程全面的掌握。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服务业”这个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给学生构建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通过利用这些平台可以巩固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成功创业做准备。

(四)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离不开配套的工作机制的。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根据“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具体情况,制定满足学生的优惠政策,给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进行资金的支持,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资金问};利用多方融资的方式给高职学生创立创新创业基金,保证学生的顺利创业。其次,政府还要组织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及高职院校制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科学的评估,减少创业中的风险。最后,政府还应该制定法治保障体系,对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合理的保护,规范互联网市场秩序,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互联网职业教育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思政

一、“互联网+”中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是伴随着现在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互联网+”不仅给社会企业的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挑战,而且也会给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挑战和机遇,在互联网中,人们对于专业以及学历的重要性并不是十分的看重,更加重视的是大学生的一种自主创业创新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另外,相比于90年出生之前的人来说,目前的高职学生主要是由九五后群体构成的,他们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在互联网中开始生活了,互联网不仅成为联系他们生活空间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成为了他们进行学习的重要渠道,因此他们在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以及运用网络进行其他方面的沟通的能力上,与上一辈的人相比能够拥有更多的优势。但是“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活动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一方面,高职学生不仅需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互联网技术,而且还需要能够懂得如何通过这种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创业的目的。另外,学生还需要及时地根据网络世界的变化和特征,来进行自身的调整,以使得自身的创业能够符合当时的互联网优势和发展需求。但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因此也会给高职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立足于互联网理念与思维。“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挖掘创业机会,并利用互联网理念与思维将机会转化为真正可执行的创业方案。

二是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机会。据统计,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有大约95%以上的创业最终以失败告终。一方面学生从失败中也获得了成长和教育,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于创业活动缺乏较成熟的理念和操作技巧,在现实中容易遇到困难,因经验不足和思维上的局限而止步。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能够更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平台,而教育实训平台的提供,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培养出较为全面的创业综合素质与理念,有利于提升其在社会上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三、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

(一)以创新创业教育思维导入高职思政课程

基于目前“互联网+”的创业背景,就要求目前在目前的是政策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主要的教学内容可以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在“互联网+”的创业背景之下进行创业,重视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另外在教学观念上,还需要能够及时的转变教学思维。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

无论是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上来说,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上来说,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环节之间的联系。在以前思政教育课程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实践的环节,但是基本上这些环节都会呈现出一种流于表面和形式化的特点,并且在教学内容上与现在很多高职学生的兴趣是不相符的,因此这就使得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之中的那么理想。融入创新创业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能够拥有更加稳定的实践平台,并且能够拥有更加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创新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使得学生不仅在实践上取得效果,并且能够通过不断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来使得学生的创意新意识得到释放。

针对这一点,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校的师资力量来建立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基地,或者是在原有的培训基地中,不断地拓展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水平,并且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创新创业的成功人士进行讲座或者是授课,来使得创业创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具有更加平稳的实践平台。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社会上成功的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能够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的实践平台,能够更加及时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创新创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并且为他们提供很多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释放。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知识认知以及实践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教学内容的本身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能够使得思政教育能够更好的为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帮助和支持。

(三)建构创新创业意识向实践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上融入创新创意教育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使得高职学生能够拥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最后还能够将其转化成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同时,就首先对于学生所具有的一种创新创业的意识进行保护以及引导,并且要及时的将他们所拥有的创新创业的意识转化为行动力,通过具体的措施的促使他们创新创业意识的实现。通过提供具体可行的保障机制的建立,从而能够使得他们不仅能够拥有创新创业意识,而且还能够打破诸多阻碍最终达成创新创业的目的。

为了通过保护机制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够得到保护,那么首先学校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解决环节的设置的时候,就需要能够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以此来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意创新计划来进行思考。另外,可以通过允许学生以创业创新计划说或者是创业创新结果来进行评分的方式,组建他们对于创业创新的兴趣和动力,并且还需要学校可以将汇总评审及时的转化为学生的学分,从而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

四、结语

“互联网+”是当代创新创业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创新创业又是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的问题,思政课能够为高职学生在有关创新创业思维上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本文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高职思政课提供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获得相关从业人员以及高职学生的认可与采纳。

参考文献:

[1]杨颖,于兰,王石磊.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政课需求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12(32)

[2]钟利红.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双基地”建设的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3]韩璐.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04).

[4]成洁,翁开源.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