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十篇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十篇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53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1

关键词:古罗马;公共审美心理;建筑艺术;公民;因素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罗马建筑及雕塑至今为人称赞,其气势恢宏的斗兽场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其艺术作品中透露着其建造年代的思想性与社会性,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公共审美心理,同时,人们的公共审美心理也反作用于造型艺术。社会的公共审美由哪些方面构成,又从哪些方面影响当时的造型艺术?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一、构成古罗马审美心理的社会因素

古罗马人拥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在军事上的有效管理使古罗马在战争中所向披靡。古罗马人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西地中海的霸主。此后,古罗马运用强势的外交手段和军事力量,彻底控制了东地中海地区,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国。长期的对外侵略不仅积累了财富,也形成了古罗马人的实用心理,这在造型艺术上也很好地体现出来。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古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由于古罗马人拥有良好的土壤环境,比起拥有浪漫思想的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更加保守务实,追求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这反映在艺术上,务实就是古罗马艺术风格的特点之一。在古罗马帝国初期,侵略得来的大部分俘虏全都转化为奴隶,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导致古罗马帝国的一些平民失业。这些平民虽然生活困苦,不得不依靠政府或者贵族的施舍维持生计,但他们拥有公民权,在权力斗争中成为贵族和政客争夺的政治工具。这一群体在帝国的社会稳定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问题,为了使这些古罗马人平稳下来,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也为了自身政治统治的需要,古罗马政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可以让民众宣泄过剩精力的公共设施,其中就包含剧场、神庙、浴场与竞技场。早期古罗马的统治者如果将国家的资金挪为私用,势必会被民众。因此,古罗马的公共设施便成为统治者收买人心的必要手段。古罗马帝国时代各种类型的装饰性和纪念性雕塑都被安置在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内外,古罗马市民开放的生活方式和公共集体活动是古罗马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公共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建造表现

以科洛西姆斗兽场为例,“科洛西姆”本身的含义就是“巨大”,科洛西姆斗兽场是巨大的,它占地面积大,投资大,容量大,同时也有种宏大的气魄,它彰显着古罗马帝国的强大,展示着古罗马帝国的威严。古罗马帝国在当时还处于城邦式的管理形式,古罗马公民的公民意识与平等意识都较强。在长期的公共生活影响下,古罗马帝国的建立与繁荣使古罗马公民有种强烈的荣耀感与归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罗马的文化与艺术的形式,对古罗马的造型艺术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科洛西姆斗兽场在荣耀感中诞生,而且展示了古罗马是公民的罗马。古罗马人是建筑方面的天才。古罗马人长期对外战争,对于能用在战争中的实用技能尤为重视,这维系着能否转化为支持庞大帝国的直接动力。因此,古罗马人注重对实用科学的探讨,导致了古罗马文化相较于古希腊文明而言,对后世的影响略有不及。但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成就毫不逊色,这也是古罗马重视实用学科的体现。古罗马艺术的宏伟体现在其建筑艺术中。古罗马人在建筑拱门、拱顶和穹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罗马建筑中的道路和桥梁是用石灰、砂石、石头和水混凝而成的,由于设计和施工在当时十分严格,所以矗立千年而不朽。古罗马城市的建筑壮观、雄伟,建筑材料多使用大理石,建筑物内有用水设备、排水系统,城内主要建筑物有宫殿、神庙、剧场、浴室等。把古罗马的神殿与古希腊的神庙相比较,可以看出古罗马人对宏伟形式的特殊审美追求。古罗马的建筑都宏大而华美,这也是古罗马明显不同于古希腊的地方。

三、古希腊艺术对古罗马的影响

马克思曾经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古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古希腊人,但是在艺术和文化上被古希腊文化征服。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古罗马艺术也延续了这样的美学观点。古罗马艺术模仿古希腊所呈现出的若干特点,最显著的就是它的折中性。古罗马帝国时期大部分雕塑作品是古希腊雕像的复制品。不过,古罗马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趣味毕竟和古希腊人有所不同。古希腊人追求理想化,他们的艺术作品要求概括同类人物的典型性格。古罗马人相对而言更追求写实化,他们要求在艺术上能够看到事物的具体形象。古罗马首位皇帝奥古斯都的肖像雕塑就是古希腊雕塑家应古罗马人要求雕刻的,并成为折中主义方法取得成功的范例。古罗马艺术的折中性也表现在建筑中。在古罗马斗兽场中,一层是多利克式风格,二层是爱奥尼亚风格,三层是科林斯式风格。宏伟和刚劲是古罗马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这种包容性令人想到古罗马帝国广袤的疆土、强大的国家实力。古罗马建筑艺术的宏伟、刚劲与古罗马人的性格有关。雄辩家西塞罗曾说过,与希腊人和其他民族相比,罗马人天生有种特点,那就是精神的宏大、坚定和崇高。古罗马时期人们的思维特点是准确、严格、庄严和不容置疑。装饰性是古罗马艺术的又一特点。古罗马人在长期的社会文化熏陶下,喜好奢华,这形成了古罗马建筑中拥有大量装饰的特点。古希腊建筑中的结构因素和装饰因素相互结合,而古罗马人往往使结构因素服从于装饰因素。古罗马人爱好装饰,他们使用拼花地板和有雕塑装饰的天花板,古罗马人的图案花纹比古希腊人要华美许多。从文化发展的侧重点来看,古希腊文化重于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古罗马文化则重于对实用学科的探讨,为古罗马对外战争服务,为维系庞大的帝国统治提供力量。在艺术成就上,古罗马比古希腊的历史影响要小一些,但是在建筑领域,却超越了古希腊。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与他所提出的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具有深远影响,也作为古罗马文化的注脚影响着古罗马人的审美观。建筑学是实用科学之一,实用科学的发展对古罗马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增强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自成,兰方群.论古罗马文化的特征.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陈荧.古罗马共和国民主体制的产生与发展.政治与法律,2003(4).

[3]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李程昊,郁洋,王杨,孙烁.从史学背景看古罗马艺术的重要历史地位.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2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美文学;影响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3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

在古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眼里,人体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最具匀称和谐、庄重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于是,古希腊艺术中,人体雕塑随处可见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如果说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则是追求“真实的美”。

在文化史上,通常从亚历山大远征开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于罗马帝国的历史阶段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题材相当丰富,出现的地区也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扩张,其影响覆盖了整个欧洲,并且成为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奠基,其崇尚客观真实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讲究思辨性、讲究客观之真的最初体现。希腊雕塑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雕塑上得以体会。反过来说崇尚的风俗也给了写实雕塑语言的发挥以淋漓尽致的机会。

在古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眼里,人体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最具匀称和谐、庄重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于是,古希腊艺术中,人体雕塑随处可见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与希腊人特殊的观念有关。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越、发育良好、比例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这种思想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他们周围的利提阿人、加里人等几乎所有临近的异族都以为羞,只有希腊人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角斗与竞走。斯巴达连青年女子运动时也差不多是的。

古希腊人在古典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与其他古代世界观相比较是进步的。私有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古典世界观是重视个人个性的。但公有原则的并存,又决定了它对集体和国家的重视,从而形成了一个古典的民主主义思想。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古典世界观在本质上并没有离开唯心的即宗教世界观的范畴,但是,另一方面它承认人的崇高与伟大。古典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是主体,是标准,是世间万物的尺度,而神不过是理想的人。尽管神生活在天上,人生活在地上,但本质上人与神并没有这种天壤之别。神的身上所体现的实质上是人自身,对神的赞颂实质上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与此紧密相联的就是那种神圣的裸裎观念,并因此而导致了更为直接的优异条件就是青年人的身体锻炼与竞技,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民的模特儿。

其次,那时的人们在浴场上、在练习场上、在敬神的舞蹈中、在公众的竞技中,经常看到和的动作。他们所注重而特别喜爱的,是表现力量、健康和活泼的形态和姿势。他们竭力要使肉体长成这一类形态,培养这一类姿势。几百年之间,雕塑家们就是这样的修正、改善、发展肉体美的观念。事实上,我们今日对于理想人体的观念就是始于他们的。在哥特式艺术终结的时期,比萨的尼古拉与近代最早的一批雕塑家脱离了教会传统,放弃细长丑陋、瘦骨嶙峋的形体的时候,就以留存下来的或新出土的希腊浮雕为模范。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4

关键词:历史;中西艺术史;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38-01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产生了艺术,所以人类的历史也是艺术的历史。综观古今中外精彩纷呈的艺术史,我们得以领略各个不同地区、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从而对世界历史、艺术以及社会有更好的理解。

我认为,历史不应仅是对过去的陈述和记录,它应该复活,并且照亮未来。主要的历史才能其实是想像力―不是幻想,而是一种制像的力量,一种重新创造原物,使别人似乎可以看见生活在过去的亿万人的面貌特征,听见他们的声音的力量。这样,历史就能够变得鲜活。

艺术史也是美的历史,艺术美是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而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中西方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西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

中国艺术具有含蓄内敛、淡雅朴素的美,注重“性灵”,重“意在象外”的妙趣。中国艺术所描绘的外部世界往往能委婉地表达内心世界,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体现,如“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绘画在总体特征上倾向于意象的表现,其中心观念是“气韵”,“气”是画家与其内在修养、文化的统一体,“韵”指的是画家在画面上流露的某种韵味、情趣。中国画还体现出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与哲理。

虽然“美学”学科来自西方,但中国的艺术思想和美学理念由来已久,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象”、“有”、“气”、“虚”、“无”、“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孔子则开创了儒家美学传统,儒家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学传统,他提出了一种超功利、超逻辑的“游”的境界,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是对美感特点的深刻认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如“气”、“妙”、“神”、“意象”、“风骨”、“隐秀”、“神思”、“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这些范畴和命题都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国古典美学继续得到发展,在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这两条线路之外,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曾提出一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重要命题。唐代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形成了意境的理论。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希腊民族并不是最古老的民族,然而它是历史的宠儿,它在古代创造的灿烂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当我们欣赏希腊雕刻时,能强烈地感受到它具有有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作品从整体到部分几乎都是美的。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正是在这块独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土壤上,古希腊民族度过了自己美丽而健康的童年,因而古希腊人被史学家们称为“正常的儿童”;也正是在这块土壤上,生长出了古希腊丰富多彩、雄大活泼的文学艺术,它记录了古希腊民族那如梦年华的童话。

希腊艺术,在黑格尔心目中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是“绝对的艺术”他把整个希腊宗教和艺术概括为艺术宗教,认为希腊宗教是美的艺术,希腊艺术就是美的宗教。在这时己清除了艺术中直接的自然性和物质性,“精神就是艺术家”,思想与形象达到了统一。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前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它是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与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的。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但也就在这个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从此哲学就日渐占上风,一系列的卓越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就陆续出现了。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极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早期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社会背景,宗教,哲学以及民族性差异所导致的。虽然中西方的艺术观念与美学思想有所不同,但艺术无国界,审美是互通的。中西方艺术史以自己的方式与风格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故事与社会,思想与观念,我们不仅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也可以复活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5

希腊神话起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在远古的时代人们对人的生死和一些自然现象充满了神秘感和畏惧感,人们就开始对这些现象开始了无限的想象和虚化。在想象的过程中,人类对他们的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进行了叙述,同时集中了他们的理想和经验。当爱琴文明遭到外人的入侵后,他们不得不进行一些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英雄豪杰,人们崇拜这些英雄豪杰因而出现了一些关于民族英雄的的神话故事。这些关于原始生物、人类、诸神的故事,经过长时间的传承最终成为了现在的“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发展源泉,对西方的文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对古希腊的神话进行了探析。

在希腊神话成形的最初阶段,人们只是对这些神话进行口头相传,直到西元前七世纪大诗人荷马将希腊神话的神话故事记录在《史诗》之中。这样避免了希腊神话的文化流失,使后人能够更加的了解希腊神话。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泉,相比与其他的文化,在艺术表达、故事情节和审美特性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后世的文学都无法对希腊的神话进行模仿和超越。

1、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元素在希腊神话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在众神之中,宙斯是一个花心和凶残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意志坚韧,追求自由反对独裁专政,是人们心中民族英雄的典型代表;雅典娜女神是一个外表美丽,内心充满智慧的人物形象;阿伽门农是一个勇猛的勇士,但是为人过于自傲。在诸神之中,神们有着像人类一样的性格和习惯,有着自己的爱、恨、情、仇,每个神都有着自己鲜活的个性特点。在希腊的神话中,人们发挥想象力充分运用了浪漫、想象和夸张的艺术表达方式,将每个神形象的描绘成像我们人类一样的,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的情节方面,希腊神话的故事不但故事情节让人们称赞,并且在每个故事的结尾的时候都富于哲理,让人们意味深本文由收集整理长。希腊的神话故事不仅仅包括了天地的起源、众神的产生、人类的起源、诸神之间的战斗,而且还包括了众神之间的爱、恨、情、仇等一系列复杂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有的故事充满了善良和正义;有的故事充满来了凶残和仇恨;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坚韧和容忍。这些故事情节委婉曲折,故事中的众神形象个性鲜明,有着较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对西方的文学起源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方面,古希腊人在生活中充满了美的表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充满了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因此,以美为基础的艺术表达手法在希腊神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希腊的神话中,既有神圣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虚幻的一面,在故事中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诸神正义、勇敢和善良的一面,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暴力、邪恶和丑陋的一面,从而实现了艺术表现上的和谐之美。在希腊的神话中,人们追求意志自由,提倡尊重人和关怀人,实现人人平等,是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是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化的起源,西方文化也正是在希腊文化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发展源泉和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1、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希腊神话中,人们所崇拜和歌颂的并不是那些无所不能的神,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整个的故事中,他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富有个性的表现手法对后来的诗人和作家的作品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西方的文艺复兴开始,诗人和作家们就对希腊的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诗人和作家们纷纷对希腊神话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将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和故事情节作为创作的素材,来进行文学的创作。

2、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远古人类不屈服与命运的安排,以超人的力量来和大自然进行斗争,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神话故事激发了读者们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遐想,一直以来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很多英美的文学家纷纷用希腊神话作为创作的素材,成为英美文学家的创作材料的源泉。

希腊神话在西方社会的影响极广,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航天方面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军事方面的波寒冬号潜水艇;以及各个地方的名字和人名:特洛伊的木马、潘多拉的盒子和不和的苹果。

三、结语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6

关键词:缪凤林;希腊精神;“学衡派”

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20-03

缪凤林是“学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学衡》第八期上发表《希腊之精神》一文,表达了他对希腊哲学、伦理、文艺等精神的综合理解。缪凤林对希腊精神做了概括,比较分析了西方近代文化精神对希腊精神的继承和背离。立足当代视域,我们应该对缪凤林的希腊精神论给予恰当的分析评价。

一、对希腊精神的概括

缪凤林把希腊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入世、谐合、中节、理智。

第一,入世。缪凤林指出,希腊入世精神有以下几层主要表现:第一层是“觉自然之可爱”,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第二层就是“感有生之足乐”,指人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享受。第三层是“唯人为大”,这是就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而言的。在缪凤林看来,入世精神使希腊人形成了两种态度:一是客观,二是批评。希腊入世精神影响的最集中表现是希腊灿烂文化的生成。缪凤林极度赞美了希腊文化的辉煌灿烂,而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希腊的入世精神,即“感此世之可贵,觉希望之无穷”,这种入世精神即对现实世界的乐观主义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第二,谐合。缪凤林所谓谐合即是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希腊精神之一,缪凤林所说的谐合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神与人谐合、个人与国家谐合、身与心谐合、美术与道德谐合。在缪凤林看来,希腊人以自然为本真,所以神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其他初民的宗教,仅限于解释自然,而希腊之神,除解释自然之外,兼有人性,与人谐合。古希腊实行的是City-states(城邦)制度,缪凤林翻译为邑国制。邑国之间,各自为政。“而其人民之于本邑,则多谐合而为一。”揭示了个人生活、个人利益与城邦生活、城邦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民众与城邦之间的协调。缪凤林指出,希腊雕刻有一条原理,即abeautifulsoulhousedinabeautifulbody(美之灵寓于美之体)。所以,古希腊学术与体育并重,注重精神与肉体或者灵与肉、心与身的和谐。缪凤林指出,希腊人认为美术是人性的展示,与道德观念联系密切,“美善二者因谐合而为一。最佳之美术,除美之原素外,别求其能诉诸德性。学人评论美术之优劣,亦即视其伦理之属性而定。”缪凤林还举了音乐、戏剧等方面的例子,说明希腊艺术与道德的紧密结合。

第三,中节。与谐合相关,缪凤林指出中节是希腊人生活的基础,所谓中节就是指在处世接物中,“守中而不趋极,有节而不过度。”缪凤林列举了希腊诗歌、戏剧、雕刻等艺术形式,说明其间体现出的希腊的中节精神。缪凤林还通过引用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学派和哲学家的论述,揭示了中节在道德中的地位,为我们认识希腊道德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四,理智。缪凤林指出,希腊人爱美loveofbeauty、爱理loveofreason、爱智loveofwisdom。爱美之意,已在身心谐合部分涉及到,这里重点谈爱理和爱智。缪凤林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有关理性和智慧学说的介绍,展示了希腊重视理智的精神。

二、西方近代精神与希腊精神的比较分析

通常学界认为,中世纪神学是对希腊精神的否定,而西方近代文化则是对希腊文化的复归,即所谓的“文艺复兴”,但缪凤林却认为,西方近代背离希腊精神的地方更多。

西方近代只有一点是与希腊精神相同的,这就是入世,而其它方面则背离了希腊精神。“希腊人崇理智,而近人则多以兽概人,如哲学上之唯物论,如心理学上之行为派,皆视人性中无理智之存在;希腊人守中节,而近人则趋多极端,如经济上资本劳动之争,美术上自然唯美之说,毫无中节遗义;希腊人尚谐合,而近人则多喜争攘,以言神与人,则有奴事神与废神之事,神人遂不得谐合。以言国与民,则有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国民遂不得谐合。以言身与心,则多戕心以益身,身心遂不得谐合。以言美与善,则多尚美而忽善,美善遂亦不可谐合。”即就入世精神而言,西方近代和古希腊也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希腊人的入世是以欣赏自然、享受自然为主的,而西方近代自培根开始,就大力提倡征服自然。其结果是“近代之西洋文明,物质上虽有重大之成就,要不敌其精神上之损失。而其随此文明所生之罪恶,更非笔墨所能罄。卒之,西方文明破产之声浪,日盛一日。此则西人不善继承希腊文明之过也。”[1]缪凤林还列举了白璧德、穆尔等人的观点,认为他们大都以希腊精神文化为真正的西洋文明,而西方文化要想不回到野蛮时代,必须发扬希腊精神。

三、对缪凤林希腊精神的现代审视

立足现代视域,我们可以看出,缪凤林对希腊精神的阐释有合理的成分,也有值得进一步商榷或思考的地方。

1.缪凤林对希腊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其间言语充满了溢美之词。这反映出学界的一种共同心态,即对作为西方文化母体的希腊文化的认同,雅斯贝尔斯曾把希腊文化作为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标志性文化之一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无论历史行进到哪个阶段,希腊文化的辉煌都是不可埋没的。

2.透过缪凤林对希腊精神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希腊伦理精神。其一,自信和勇敢,此种勇敢由习惯养成,非出于法律强迫;其二,批评精神,它所蕴涵的是一种个性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不人云亦云,“凡往昔之习惯宗教法律道德视为固然,习为固常者,莫不萌生疑念,重新估定其价值”;其三,揭示了个体与群体、身与心等关系以及和谐问题,这些都是伦理学所关心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其四,肯定了中节的价值,反对走极端和放望,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德和“节欲”说相近;其五,认为理性即道德、智慧即道德的观点,表达出一种真与善、理性与道德相互统一的思想。柏拉图的四德之首即智慧,与《中庸》把“智”作为“三达德”之首思路近似。

3.缪凤林对希腊入世精神的揭示包含有我们可以认可的元素。入世是相对于出世的一个概念。入世和出世是佛学常用的概念,指对尘世的不同态度。入世是大乘佛学的主张,主要指通过入世修行普渡众生;出世主要是小乘佛学的主张,主要指通过静修获得个人的解脱。但通常意义上的入世主要指积极参与社会,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通常意义上的出世主要指脱离社会,一方面是世俗之人的“穷则独善其身”,仕途失意后自己远离政治圈,这层意义上的出世称为“避世”、“逃世”更为妥当,特别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隐士文化”具有这种特征。在历朝历代的隐士中,虽然有的依隐射利,假痴钓名,但多数自恃清高,不屑世故。虽然有的“藏身江海”,有的“山栖木食”,有的“高枕柴门”,但都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即不慕财利、淡漠仕途、洁身自养。另一方面是宗教信徒对来世的追求。在中国,不论是道教徒、还是佛教徒对“此岸世界”多持否定态度,主张通过艰苦的修行进入“彼岸世界”。从上面对出世入世的粗浅理解来看,缪凤林通过对希腊精神所作的阐释也透露了他对入世的理解,即与“死后世界”、“神秘世界”相对应,也就是说对“死后世界”、“神秘世界”的追求是与入世精神相违背的,而对现世和现实世界的追求才是入世的。这种理解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是一致的。

4.缪凤林所揭示的艺术与道德或美善一体的希腊精神实际上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特征。孔子的“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彬彬”、“尽善尽美”都是对《诗经》的美学熔铸,主张文艺应当以“述志为本”、“文质相称”,高度重视作品的伦理价值,形成了儒家伦理文艺的美学模式。这种理论的优点在于教导文艺注目现实,步入世俗,崇尚典雅,直接影响了一大批文艺美学思想家,如陆机、刘勰、颜延之等,并构成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但这种理论也有过分强调文艺内容,忽视文艺形式的缺点。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伦理、文艺与哲学的合理关系应该像水中盐,蜜中花,“无痕有味”。须要指出的是,古希腊艺术虽然重视美善一体,但他们的美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不忽视形式,所以,古希腊艺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重要基础。

5.作为希腊精神的中节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大力提倡的,接近于中国古代的“中庸”之德和“节欲”说。诚如缪凤林所说:“吾国立国东亚,夙尚中节。尧舜禹汤,以是垂训,而国号曰中。……国名如此,国性更由斯表现,此则吾国与希腊精神最相同之一点。陆子静所谓东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也者非耶?”《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河南程氏遗书.卷七》:“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本质是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适度而不走极端作为日常生活所常行的道德准则,这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言行操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缪凤林把这一点作为希腊和中国传统道德的共同点,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6.缪凤林所揭示的希腊智慧即道德的观点与中国真善一体、理性与道德合一的传统思想特色相近。中国真善一体、理性与道德合一的传统思想特色体现在如下命题和观念中:其一是“仁智统一”。这种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合情(仁),二是合理(知)。因此,“仁知统一”就是合情与合理的统一,它意味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其二是以理为仁。这里的“理”指理性,“仁”代表道德,以理为仁指理性的道德化和道德的理性化,理即是仁,仁即是理,理仁浑然一体。它从更直接的角度展示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真善一体的特色。这种思想在先秦和宋明时代表现的较为突出。其三是知的双重含义。知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认识论问题,而中国思想文化中的知则具有认识论和伦理学双重意义,它所反映的也是真与善的结合、理与德的渗透、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

7.缪凤林把欣赏自然、享受自然作为入世精神的内容是不恰当地,容易模糊入世精神的界限。欣赏自然、享受自然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活态度,不仅入世者是这样,出世者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的隐士离自然最近,与自然最亲,因为自然不仅是他们的审美对象,也是他们的生命依托,如上面提到的“山栖木食”,“藏身江海”,等等。中国道教的道观、佛教的寺庙也大都建筑在风光无限的名山之中,如武当山、青城山、普陀山、天台山、九华山,等等。道教的修行也讲究吸食日月之精华,集聚天地之灵气。这说明欣赏自然、享受自然不能作为入世精神的特质。

8.用入世概括希腊精神有待商榷。毫无疑问,希腊精神中有入世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希腊哲学和先秦哲学做一下比较就会发现,古希腊哲人更热衷于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以缜密的逻辑追踪着日、月、星辰、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成因、结构、关系等等,所以其宇宙论、知识论相对发达,这也就是缪凤林提到的“希腊人之客观性”。而先秦哲人关注更多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梁漱溟认为,希腊文化走的是文化上的“第一路向”,因此,科学、民主比较发达,征服自然成就斐然,奠定了西方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对自然现象的探究,科学的发达是希腊文化中更为突出的特征。

9.缪凤林所理解的西方近代文化与希腊精神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思考。缪凤林认为,希腊入世精神表现为欣赏自然、享受自然,西方近代文化的入世精神则表现为征服自然,所以西方近代文化是对希腊精神的背离。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也有论者认为,人定胜天也是古希腊精神的一种,古希腊神话中的伊阿送盗取金羊毛,七雄攻打忒拜,特洛伊战争,赫拉克勒斯扼死铜蹄铁骨的猛狮,杀死九首水蛇,活捉山中大野猪,清除奥吉亚斯牛圈。这些英雄传说比起神话传说,更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人定胜天的愿望[5]。因此,可以说科学、民主、自由、征服自然应该是希腊精神的主流,它奠定了西方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特色。如果这样的话,西方近代文化在主流上是对希腊文化精神的复归,而不是背离。

参考文献:

[1]缪凤林.希腊之精神[J].学衡,1922,(8).

[2]柴文华.中国异端伦理文化[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27-28.

[3]柴文华.真善美的哲学寻踪[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7

论文摘要:古希腊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形成了其独有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念,他们认为自然当中存在着万物的本原,艺术则是对自然本原的模仿。古希腊的艺术,正是在这种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崇尚一种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风尚,创造了一个后人奉为典范的艺术高峰。

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对温克尔曼关于希腊绘画和雕刻的论述作如下总结:“温科尔曼先生认为希腊绘画雕刻杰作的优异的特征一般在于无论在姿势上还是在表情上,它们都显示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尽管莱辛对温克尔曼的观点的理论依据有相左的看法,却十分赞赏他把握古希腊艺术单纯特征的准确性。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惊叹古希腊文化艺术的伟大深邃与精妙,它离我们的现代文明越久远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希腊艺术之所以体现出这种独有的特质,与希腊人所具有的自然观念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自然观念决定了古希腊艺术观念的形成。

一、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制度、风俗

在探讨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时,首先要了解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囚为正是这些社会基础决定了建立于其上的自然观念的形成

大约300()年前,爱琴海上那似群星璀灿的岛屿和海岸上出现了3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独立,实行奴隶主民主制度。公民享有直接参与或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利。公民有人服侍,最穷的也有一个管家的奴隶。按阿里斯托芬喜剧中所描绘的,公民的生活非常简单:平日里,三棵橄榄,一头洋葱,一个鱼头,就能度日;全部衣着只有一双凉鞋,一件短袖褂和一件宽大的长袍,一举手就可脱掉,连苏格拉底这样鼎鼎大名的人物,也只有赴宴会才穿鞋子,平时大家都赤脚光头走来走去。这就是古希腊人的生活,一切随遇而安。朴素习俗带来思想观念的单纯,捐弃了物欲之求和生活之累的古希腊人,把他们的精力和才能用于思考文化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从而造就出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苏格拉底、荷马、柏拉图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历史的丰碑上占希腊人活泼爽快、心情开朗、从不灰心,似乎永远只有20岁。他们认为宇宙是一种秩序、一种和谐,这使得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依据自然法则,自由自在地驰骋想象,从未有任何清规戒律可以束缚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他们的自由意志在那种宽松自然、无拘无束的天地间得到张扬,单纯的天性得到发展。

古希腊社会风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战争。公民的职责除担任公共职务外,就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那时城邦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战败意味着自由人甚至那些贵族体面人,一夜之间将变成奴隶,将失去他们的妻子儿女和一切家产。这种特有的时代产生了特殊的观念,在他们的眼中,理想的人物并不单是有善于思考的头脑,而且还要是血统好、发育好、身体比例匀称、身手矫健、勇敢而坚韧的战士。正因为这样,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在希腊的许多地方,都要定期举行体育比赛,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开始于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就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在当时,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练就强健的体魄,是最受人尊敬的。按照当时的社会风尚,在体育比赛中获胜的公民,可以享有最高的荣誉:得奖一次给他立一尊雕像作纪念,得奖三次的不但给他立雕像,并把他的雕像放在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神庙内外因此,古希腊的公民都要经过练身场的训练〕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早年就是运动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据说得过拳击奖;戏剧家欧里庇得斯在运动会上也得过锦标;著名雕刻家米隆能肩扛一头公牛;西希翁尼的霸主克来斯西尼斯招待向他女儿求婚的人时,给他们一个运动场,以便考查他们的出身和教育。而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希腊本土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当时不论在练身场,还是体育比赛或者敬神的舞蹈中,古希腊人都是赤身的由于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反以健美的身体为荣光,这引起美学家们的关注和艺术家的表现。美学家们探讨研究美艺术家们创造美。希腊占典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斯就曾充满自豪感的说过:我们是爱美的人。风气所致,古希腊人高度崇尚美,这种普遍爱美的风气,几乎渗透到一切领域。也正是这种崇尚美的精神,促进了古希腊艺术的高度繁荣。

二、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

古希腊人正是在上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其独有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念。现代人的自然观念和希腊人的自然观念是不同的。现代人往往是在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自然与精神的区分和对立中来理解自然,并且在人们眼中,自然只是理性认知的对象,技术制作的“物质”。对于希腊人而言,则只存在自然与技艺、自然与自然物、自然与存在的区分,他们所认识的自然也是本原、元素、质料和形式。希腊人的这种自然观念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而现在的人们要想理解他们的这种自然观念,就必须打破我们现在自身视域的限制,返回到他们那里,如其自身地去看待他们的这种自然观念。

1作为生长、本性的自然

这只是希腊人日常用语中的一个十分普通的词。自然真正从这种日常的使用中脱离出来,其意义被希腊人真正意识到和发现,是在希腊人开始深人思考世界、万物本原,探讨最初的事物的时候随着社会的进化,手下业从农业中分化出夹,技艺也发展了起来,人造、人为的东西逐渐增加了。而技艺的发展,人为制造的东西的增长,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技艺也是一种本原,它就是人为制造的事物的本原,人为制造的东西就来源于技艺。但技艺只是一种有限制的本原,因为它自身受它所使用的材料的限制,显然它用以制造的材料不是它自身所能制造的。同时,技艺本身是一种模仿、仿制,它对原料的需要.使它亲近自然物,它的具体制作模仿的也只能是具体的自然物,技艺让自然物出现了。人们看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是凭靠自身天然地生长着的东西。而什么是这样的事物的本原呢?作为凭自身力量涌现出来的东西,显然它们的本原也只能是来自于其自身的自然。当然,发现“自然是本原”的是哲学。从泰勒斯到赫拉克利特的早期希腊哲学,谈的最多的就是本原问题,而谈的最多的恰是自然,因为在它们那里,‘“本原就是自然”,自然和本原二者是同义的:自然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之内或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它成为这种东西行为的根源。这是在早期希腊作者们心目中的惟一含义,并且作为贯穿希腊文献史的标准含义。因此,当早期哲学提出什么是本原的问题时,也就是提出了什么是自然的问题,其水、火、气的回答,不过是对自然本原的具体规定。自然本原的发现对于哲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自然的发现其实也就标志着哲学的诞生。析学之所以能从关于神—本原的神话、宗教中分离出来,靠的就是自然的发现:自然一经发现,区别于神话的哲学就出现了,第一位哲学家就是第一个发现自然的人。

2.自然与自然物

在希腊人那里,自然不仅与技艺相区别,而且还和自然物相区分。自然原始的含义是本原,自然物则是由自然而来,以自然为其本原的事物,而自然物的总和或集合则是自然界、宇宙,因此,自然并不等于自然界。但是,现代人在谈到自然时,指的恰恰是自然物或自然界,二者经常是等同的。正是这种等同遮蔽了自然作为本原的原初含义,使人们无法理解早期希腊哲学在谈自然时指的就是本原或在谈本原时指的就是自然本身。他们所说的自然指的是初始事物,亦即最古老的事物,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自然一词的含义”,即改变自然作为本原的含义,“所改变的一切只不过是其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起对于自然观念的改造。

3.自然中的人与神

了解古希腊人自然观念中对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古希腊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古希腊有一种很普遍的人神同形同性的观点,古希腊人最初的宗教观念体现为神人合一或谓之“神仙凡人”的特征。神话的创造表现了语义化的特点,在他们的神话谱系中,神的名字是语义词直接命名的,神表现了人类的品性和气质,赋予神们自然的威力,这些神的力量在人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左右着战争的成败,支配着人的命运,但又为人类服务。希腊人把肉体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在荷马史诗中,到处可以看到神明与凡人一样有躯体,有刀枪可人的皮肉,会流出殷红的鲜血;有同我们一样的本能,有愤怒、有;甚至世间的英雄可以做女神的情人,天上的神明也会与人间的女子生儿育女。在奥林波斯与尘世之间并无不可超越的鸿沟,神明可以下来,我们可以上去。他们胜过我们,只因为他们长生不死,皮肉受了伤痊愈的快,也因为比我们更强壮、更美、更幸福。除此之外,他们和我们一样吃喝、争斗,具备所有的欲望与肉体所有的性能。因此可以说希腊的宗教和神话充满了人情味,它把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人格化,而不像后来基督教,把人的精神力量抽象出来,当作人的对立面来崇拜。费尔巴哈曾在批判宗教的文章里提到:古希腊的宗教是自然宗教,而基督教则是一种精神宗教。自然宗教是把非人的力量人格化,而基督教则是把人的力量非人化。由此可见,希腊神话当中的神明们正是希腊人的自然观念的最高表现和反映。

三、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因素。‘’这就是说,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密切相关的,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决定了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而正是这种自然观念诞生了古希腊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的艺术观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就开始对美做哲学的思考: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是更高一级的存在,万物模仿数,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永恒的活火”,认为自然万物是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和谐的,就象他所说的那样:“假如没有高音和低音,就没有和谐的旋律,如果没有雄性和雌性,也就没有动物,一切都是相反的”。正因为自然万物都是由于对立才造成和谐的,艺术也就应该如实地表现和反映这种和谐,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模仿自然,也只有模仿白然的对立的和谐才能够构成艺术品。

德漠克利特在探讨艺术创作问题的时候,也是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比如他说到:“在许多最重要的事情上,人类是动物的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纺织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燕子和夜莺等鸣鸟学会唱歌,都是模仿它们的”。将赫拉克利特原先蕴含着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思想,做为一个明确的观点表示了出来。

苏格拉底则不管是艺术模仿再现自然说还是模仿理念说都是讨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表象和本性(在这里他称作为“理念”)的问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这种以模仿为中心的艺术做了深人的阐述。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原型和理想,感性世界是理性世界的模本和影子,而艺术则是对感性世界的影像。

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模仿论的基础上,不仅仅认为艺术模仿现实,即抄袭了现实,而且是向现实的自由迈进。他还第一次把技艺称之为实用的艺术,而把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从技艺中区别出来,并称之为模仿或模仿的艺术。他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模仿,区别是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不同罢了。他在论悲剧的模仿时说,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主要不是模仿自然而是人生。显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实体主义世界观和本体论美学的局限,把视角探进了社会生活。但是,亚里士多德毕竟是本体论哲学家,因此,他主张,模仿首先是人的活动的模仿,然后,模仿也逐渐变为自然的模仿。

可以说,统观古希腊诸多伟大哲学家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到,他们普遍认为自然当中存在着万物的本原,并且致力于探讨它们,认为艺术则是对自然的本原的模仿。而古希腊的艺术,则正是在这种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崇尚一种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风尚,创造了一个后人奉为典范的艺术高峰。

四、总结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8

关键词:先秦古希腊声乐起源审美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包含“声”和“乐”两个部分的内容。“声”是歌唱的载体,是表达传递“乐”的前提和必须的手段。“乐”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的技巧、能力及发展水平。声乐中的“声”以人类自身特有的“乐器”——嗓音为发声体,借助于语言的形式,以良好的气息控制和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为特点:“乐”则由音高、调性、节奏等诸音乐要素组成。在中国先秦和古希腊时期,“乐”还是“诗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体现。因此,声乐中的“声”与“乐”并不是彼此分开的,“声”是手段。“乐”是情是目的。是引起人们最终审美体验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声乐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古代东西方世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先秦时的中国与古希腊,在声乐发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两国在声乐的起源上,都与宗教或者人类早期的社会化活动密切相关,声乐从最初的实用性逐步发展到具有了审美的功能:两国早期声乐表演的形式都是集诗歌、舞蹈、音乐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声乐审美中“和”与“和谐”是声乐美的最终标准等等。

一、声乐的起源

关于音乐的起源。在中国秦代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大乐》篇中就有记载:“乐之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并对“太一”做出了解释:“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不可为行,不可为名,强为之,为之太一。”《大乐》中用所谓的“道”来解释“太一”,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发生、运转及其内在的规律,都必须符合天道,音乐的产生也不例外。这一看似肯定音乐的产生存在着客观规律的判定,事实上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经汉代整理,总结了先秦的音乐思想而成的《乐记》一书中,开篇即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声变,变成方,为之音。”是说人们内心情绪的变化是由外部事物所引起的,因有感于外部的事物,而发出声响,音调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于是产生了音乐,音乐以歌声的形式表达,形成了早期的声乐。这种“物动心感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的哲学观。《尚书·虞书·舜典》则从包括歌在内的诗、声、律等在音乐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对音乐的起源进行了阐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一阐述具有客观唯心论的特点。

在声乐起源上,和中国先秦时期受唯心论影响相类似的是,古希腊神话认为歌唱起源于神。今天西方世界中的music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他是muse(缪斯)的形容词形式。缪斯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司职艺术,“开始时,只有三位,其中两位体现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学习和技艺,第三位的名字是‘歌’”。由此看来,缪斯女神虽然承担着掌管歌唱的职责,包含了音乐的含义,却又并不仅指音乐,尤其是缪斯女神在后来的神话中发展了九个之多,统管艺术与科学,而他们中的任一个,都可以指缪斯女神。因此,缪斯女神事实上是包括歌唱在内的诗乐歌舞以及科学的综合。除此以外,关于古希腊声乐的起源,还有一种学说比较盛行。那就是“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歌唱出于模仿,“人类从天鹅和黄莺等唱歌的鸟学会了歌唱。”无独有偶,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直接模仿人的七情六欲,亦即灵魂所处的状态一温柔、愤怒、勇敢、克制及其对立面和其他特性,因此,人类聆听模仿某种感情的音乐时,也充满同样的感情。”。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认为音乐起源于音乐自身以外的事物,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他律论音乐哲学观的早期雏形,它为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中的“情感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起源一样,远古时期的声乐和宗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古代中国,在声乐的起源上都深受宗教文化所影响。古希腊宗教是全民信奉的一种多神教,而古代中国的宗教是一种多元化的受巫术与图腾崇拜影响的宗教。因此,就声乐的表现内容和情感所指上。两者是不同的。但就声乐表现的形式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声乐的产生与最初的发展,总是和诗歌、音乐、舞蹈融合于一体的。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缪斯女神同时掌管着诗乐歌舞和科学。“形式完美的古希腊的音乐总是与歌词或舞蹈。或与二者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诗歌、音乐、舞蹈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古希腊与中国先秦之间是存有差别的。在上述综合的艺术形式中,古希腊的声乐较之中国先秦,地位更为重要。这一点通过希腊语中舞蹈“Choreia”一词是由合唱“Choros”衍生而来的便可见一斑。在盛大的音乐比赛会上,在壮观的酒神赞美歌(dithyramb)中,歌手或合唱队随着音调与诗节边唱边舞,歌为主,舞蹈辅之。而在古代中国,强调“诗言志,歌永言”,歌只是辅助的作用,舞起主导作用。舞可以在“歌”不能尽其意的情况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益稷》记载虞舜时乐人夔所说:“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中国周代的“六代乐舞”中乐舞《大武》则更是以舞蹈为主,在群舞、双人舞和独舞等舞蹈表演的间歇,歌唱穿插其中,共同表现武王伐纣的主题。古希腊和中国先秦的声乐,从内容上看。尽管最初都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唯心论的特点,或多或少的留有模仿说的痕迹等。但就表演形式来看,古代东西方声乐中的“音乐”包含了“音”的形式,更注重“乐”的内容,是包含了诗歌、舞蹈、音乐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综合,因此,从声乐的起源和发生的意义上讲。“乐本体”的观念是东西方声乐中所共有的观念。

二、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声乐中的审美观念

随着声乐最初的起源,声乐在作为实用性手段的同时,其审美特征日益凸显。在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声乐的审美观念中,“和”与“和谐”的概念是两者所共有的,尽管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先秦声乐的审美观念中强调“天人合一”和人性的完善,即“德”的“和谐”观,在强调形式美的同时,更加注重美的内容,并且保持着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古希腊“和谐”的审美观念强调一切文化的神学性质,强调音乐的美是众神的绝对美的体现,和谐、整一与秩序是神的自身属性的表现。古希腊强调音乐的美在于形式,而这种美的形式又总是和神结合在一起。因此,古希腊音乐上的审美常常从纯形式因素上着眼,古希腊音乐中“和谐”的审美观念就是构建在逻辑数理这个纯形式的基础之上的,它强调审美听觉上的和谐与数量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和谐”的审美观念在后来又增加了斗争的因素。

中国先秦时期声乐审美标准,可以通过季扎观看周乐后的评论以及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感受到一种近乎统一的一致性。

公元前554年,吴公子季扎出使鲁国时,被“请观于周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对季扎欣赏周乐后作出的评论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从史书记载的当时周乐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来看,有歌唱也有舞蹈,内容和《诗经》大体相当。纵观季扎对周乐的评论,无论在声乐表现的风格特征,还是歌曲演唱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对音乐表现的情感体验,还是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艺术形态,包括渗入其中的主体音乐艺术审美观念,始终贯穿着“和”的音乐审美特征。在季扎看来“美”是“和”的第一层境界,“德”是“和”的最高标准。

孔子声乐审美中的“和”,体现的是其哲学思想中是否符合“中庸”的标准为前提的。他所要求的音乐,在表现情感时要有所节制,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高度统一,音乐的内在审美体验与音乐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都保持在适度“中和”的状态《论语·八佾》中还记录了孔子对于乐舞《大武》的评价:“《武》为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孔子对于《大武》中以武力取天下的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所崇尚的是“仁”政,是“和”的思想。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只有符合这一审美尺度,才是“尽善尽美”的音乐,譬如孔子推崇的乐舞《大韶》。

古希腊声乐审美中的“和”(和谐),是毕达格拉斯学派提出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从音程构成上发现音体质和量上的差别与音调高低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听觉上的和谐和数量比例的关系,得出这样一个命题:“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因此,和谐的音乐来源于和谐的乐音运动与和谐的结构比例之中。毕达格拉斯把“数”当作音乐的本源,提出音乐的美与和谐只能从“数”的关系中寻找,把偏重于形式上的属性进行了绝对化,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不同,毕达格拉斯学派是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的雏形和美学渊源。

此外,我们从古希腊声乐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上,也能感受到“和谐”的审美观念贯穿其中的审美倾向。“早期的希腊音乐非常简单,伴唱总是同一声部。没有两个独立并行的旋律。希腊人根本不懂得复调音乐。但是,这种简单性决不是一种原始主义的标志,他不是产生于无能。而是由某种理论即和谐的理论作为前提。”早期的古希腊声乐是由说唱、吟唱等简单的独唱形式构成的,并常常伴有舞蹈。这种以说唱为特点的声乐样式本身就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节奏和宽广的音区,伴奏乐器如里拉琴、双管笛或是类似竖琴的特里戈诺等只作简单的同度或八度的伴奏。在古希腊悲剧的合唱中。要求声部之间也应尽可能的简单,与其说是合唱,不如说是齐唱。因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既不是和声式的,也不是对位式的,因此不存在多声部的写作,当时的音符的恰当名称应该是“支声”。在声乐合唱中,唯有声部之间如此的简单,才能体现出古希腊时代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之美。

与毕达格拉斯学派强调音乐的和谐在于数的比例关系有所不同,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从音响的角度,从人耳所能感知的音乐运动的审美形态中,进一步地探寻音乐美的“和谐”的本质。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从斗争产生的。”赫拉克利特理解的音乐的“和谐”之美产生于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对立统一之“和”。公元前5世纪之后的赫拉克利特生活的时代,一些史诗性质的声乐伴奏乐器通常以里尔琴、基萨拉琴和阿夫洛斯管等为代表。里尔琴和基萨拉琴是源于希腊本土的乐器,音乐风格相对较温和,符合早期的希腊音乐“和谐”的审美习惯。阿夫洛斯管则由小亚细亚传入希腊,这个由单簧和双簧构成的乐器,拥有一对声音尖锐刺耳、穿透力极强的管子,用于特定的声乐形式如酒神赞歌和狄俄尼索斯崇拜之中,包括后来希腊悲剧中的合唱也常常使用阿夫洛斯管进行伴奏。这种尖锐的声响本身就是对于柔和的拨弦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颠覆,而阿夫洛斯管在当时的器乐节和声乐节中也常常与其他乐器同台竞技,这说明古希腊人曾经在早期的单一的音乐中所寻求的“和谐”已经不能满足于后来的审美体验了。原有的音乐“和谐”的审美观念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因此,当音乐必须表现出更多的动作展现和更复杂的情感内涵的时候,音乐中“和谐”的审美观念不得不包含更多对立的因素。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9

关键词先秦古希腊声乐起源审美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包含“声”和“乐”两个部分的内容。“声”是歌唱的载体,是表达传递“乐”的前提和必须的手段。“乐”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的技巧、能力及发展水平。声乐中的“声”以人类自身特有的“乐器”——嗓音为发声体,借助于语言的形式,以良好的气息控制和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为特点:“乐”则由音高、调性、节奏等诸音乐要素组成。在中国先秦和古希腊时期,“乐”还是“诗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体现。因此,声乐中的“声”与“乐”并不是彼此分开的,“声”是手段。“乐”是情是目的。是引起人们最终审美体验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声乐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古代东西方世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先秦时的中国与古希腊,在声乐发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两国在声乐的起源上,都与宗教或者人类早期的社会化活动密切相关,声乐从最初的实用性逐步发展到具有了审美的功能:两国早期声乐表演的形式都是集诗歌、舞蹈、音乐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声乐审美中“和”与“和谐”是声乐美的最终标准等等。

一、声乐的起源

关于音乐的起源。在中国秦代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大乐》篇中就有记载:“乐之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并对“太一”做出了解释:“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不可为行,不可为名,强为之,为之太一。”《大乐》中用所谓的“道”来解释“太一”,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发生、运转及其内在的规律,都必须符合天道,音乐的产生也不例外。这一看似肯定音乐的产生存在着客观规律的判定,事实上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经汉代整理,总结了先秦的音乐思想而成的《乐记》一书中,开篇即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声变,变成方,为之音。”是说人们内心情绪的变化是由外部事物所引起的,因有感于外部的事物,而发出声响,音调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于是产生了音乐,音乐以歌声的形式表达,形成了早期的声乐。这种“物动心感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的哲学观。《尚书·虞书·舜典》则从包括歌在内的诗、声、律等在音乐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对音乐的起源进行了阐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一阐述具有客观唯心论的特点。

在声乐起源上,和中国先秦时期受唯心论影响相类似的是,古希腊神话认为歌唱起源于神。今天西方世界中的music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他是muse(缪斯)的形容词形式。缪斯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司职艺术,“开始时,只有三位,其中两位体现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学习和技艺,第三位的名字是‘歌’”。由此看来,缪斯女神虽然承担着掌管歌唱的职责,包含了音乐的含义,却又并不仅指音乐,尤其是缪斯女神在后来的神话中发展了九个之多,统管艺术与科学,而他们中的任一个,都可以指缪斯女神。因此,缪斯女神事实上是包括歌唱在内的诗乐歌舞以及科学的综合。除此以外,关于古希腊声乐的起源,还有一种学说比较盛行。那就是“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歌唱出于模仿,“人类从天鹅和黄莺等唱歌的鸟学会了歌唱。”无独有偶,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直接模仿人的七情六欲,亦即灵魂所处的状态一温柔、愤怒、勇敢、克制及其对立面和其他特性,因此,人类聆听模仿某种感情的音乐时,也充满同样的感情。”。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认为音乐起源于音乐自身以外的事物,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他律论音乐哲学观的早期雏形,它为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中的“情感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起源一样,远古时期的声乐和宗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古代中国,在声乐的起源上都深受宗教文化所影响。古希腊宗教是全民信奉的一种多神教,而古代中国的宗教是一种多元化的受巫术与图腾崇拜影响的宗教。因此,就声乐的表现内容和情感所指上。两者是不同的。但就声乐表现的形式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声乐的产生与最初的发展,总是和诗歌、音乐、舞蹈融合于一体的。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缪斯女神同时掌管着诗乐歌舞和科学。“形式完美的古希腊的音乐总是与歌词或舞蹈。或与二者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诗歌、音乐、舞蹈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古希腊与中国先秦之间是存有差别的。在上述综合的艺术形式中,古希腊的声乐较之中国先秦,地位更为重要。这一点通过希腊语中舞蹈“Choreia”一词是由合唱“Choros”衍生而来的便可见一斑。在盛大的音乐比赛会上,在壮观的酒神赞美歌(dithyramb)中,歌手或合唱队随着音调与诗节边唱边舞,歌为主,舞蹈辅之。而在古代中国,强调“诗言志,歌永言”,歌只是辅助的作用,舞起主导作用。舞可以在“歌”不能尽其意的情况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益稷》记载虞舜时乐人夔所说:“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中国周代的“六代乐舞”中乐舞《大武》则更是以舞蹈为主,在群舞、双人舞和独舞等舞蹈表演的间歇,歌唱穿插其中,共同表现武王伐纣的主题。

古希腊和中国先秦的声乐,从内容上看。尽管最初都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唯心论的特点,或多或少的留有模仿说的痕迹等。但就表演形式来看,古代东西方声乐中的“音乐”包含了“音”的形式,更注重“乐”的内容,是包含了诗歌、舞蹈、音乐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综合,因此,从声乐的起源和发生的意义上讲。“乐本体”的观念是东西方声乐中所共有的观念。

二、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声乐中的审美观念

随着声乐最初的起源,声乐在作为实用性手段的同时,其审美特征日益凸显。在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声乐的审美观念中,“和”与“和谐”的概念是两者所共有的,尽管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先秦声乐的审美观念中强调“天人合一”和人性的完善,即“德”的“和谐”观,在强调形式美的同时,更加注重美的内容,并且保持着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古希腊“和谐”的审美观念强调一切文化的神学性质,强调音乐的美是众神的绝对美的体现,和谐、整一与秩序是神的自身属性的表现。古希腊强调音乐的美在于形式,而这种美的形式又总是和神结合在一起。因此,古希腊音乐上的审美常常从纯形式因素上着眼,古希腊音乐中“和谐”的审美观念就是构建在逻辑数理这个纯形式的基础之上的,它强调审美听觉上的和谐与数量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和谐”的审美观念在后来又增加了斗争的因素。

中国先秦时期声乐审美标准,可以通过季扎观看周乐后的评论以及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感受到一种近乎统一的一致性。

公元前554年,吴公子季扎出使鲁国时,被“请观于周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对季扎欣赏周乐后作出的评论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从史书记载的当时周乐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来看,有歌唱也有舞蹈,内容和《诗经》大体相当。纵观季扎对周乐的评论,无论在声乐表现的风格特征,还是歌曲演唱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对音乐表现的情感体验,还是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艺术形态,包括渗入其中的主体音乐艺术审美观念,始终贯穿着“和”的音乐审美特征。在季扎看来“美”是“和”的第一层境界,“德”是“和”的最高标准。

孔子声乐审美中的“和”,体现的是其哲学思想中是否符合“中庸”的标准为前提的。他所要求的音乐,在表现情感时要有所节制,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高度统一,音乐的内在审美体验与音乐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都保持在适度“中和”的状态《论语·八佾》中还记录了孔子对于乐舞《大武》的评价:“《武》为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孔子对于《大武》中以武力取天下的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所崇尚的是“仁”政,是“和”的思想。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只有符合这一审美尺度,才是“尽善尽美”的音乐,譬如孔子推崇的乐舞《大韶》。

古希腊声乐审美中的“和”(和谐),是毕达格拉斯学派提出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从音程构成上发现音体质和量上的差别与音调高低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听觉上的和谐和数量比例的关系,得出这样一个命题:“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因此,和谐的音乐来源于和谐的乐音运动与和谐的结构比例之中。毕达格拉斯把“数”当作音乐的本源,提出音乐的美与和谐只能从“数”的关系中寻找,把偏重于形式上的属性进行了绝对化,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不同,毕达格拉斯学派是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的雏形和美学渊源。

此外,我们从古希腊声乐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上,也能感受到“和谐”的审美观念贯穿其中的审美倾向。“早期的希腊音乐非常简单,伴唱总是同一声部。没有两个独立并行的旋律。希腊人根本不懂得复调音乐。但是,这种简单性决不是一种原始主义的标志,他不是产生于无能。而是由某种理论即和谐的理论作为前提。”早期的古希腊声乐是由说唱、吟唱等简单的独唱形式构成的,并常常伴有舞蹈。这种以说唱为特点的声乐样式本身就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节奏和宽广的音区,伴奏乐器如里拉琴、双管笛或是类似竖琴的特里戈诺等只作简单的同度或八度的伴奏。在古希腊悲剧的合唱中。要求声部之间也应尽可能的简单,与其说是合唱,不如说是齐唱。因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既不是和声式的,也不是对位式的,因此不存在多声部的写作,当时的音符的恰当名称应该是“支声”。在声乐合唱中,唯有声部之间如此的简单,才能体现出古希腊时代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之美。

与毕达格拉斯学派强调音乐的和谐在于数的比例关系有所不同,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从音响的角度,从人耳所能感知的音乐运动的审美形态中,进一步地探寻音乐美的“和谐”的本质。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从斗争产生的。”赫拉克利特理解的音乐的“和谐”之美产生于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对立统一之“和”。公元前5世纪之后的赫拉克利特生活的时代,一些史诗性质的声乐伴奏乐器通常以里尔琴、基萨拉琴和阿夫洛斯管等为代表。里尔琴和基萨拉琴是源于希腊本土的乐器,音乐风格相对较温和,符合早期的希腊音乐“和谐”的审美习惯。阿夫洛斯管则由小亚细亚传入希腊,这个由单簧和双簧构成的乐器,拥有一对声音尖锐刺耳、穿透力极强的管子,用于特定的声乐形式如酒神赞歌和狄俄尼索斯崇拜之中,包括后来希腊悲剧中的合唱也常常使用阿夫洛斯管进行伴奏。这种尖锐的声响本身就是对于柔和的拨弦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颠覆,而阿夫洛斯管在当时的器乐节和声乐节中也常常与其他乐器同台竞技,这说明古希腊人曾经在早期的单一的音乐中所寻求的“和谐”已经不能满足于后来的审美体验了。原有的音乐“和谐”的审美观念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因此,当音乐必须表现出更多的动作展现和更复杂的情感内涵的时候,音乐中“和谐”的审美观念不得不包含更多对立的因素。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篇10

【英文摘要】Foralongtime,peoplehavebeendiscussingthedistinctivefeaturesofthecivilizationofancientGreece,andhavedrawnmanydistinctconclusions.thisessayemphasizestwopointswhichpeoplemustnoticewhileexpoundingthecharacterofthecivilizationofancientGreece,namely,ontheonehand,ancientGreekcivilizationischaracterizedbyopennessandexpansion;ontheotherhand,itismarkedbypluralismandmulti-centrality.

【关键词】古希腊/文明/开放性/扩张性/多元性/多中心性/ancientGreece/civilization/openness/expansion/pluralism/multi-centrality

本文就笔者研习希腊史的一点体会来论述在研究古希腊文明特征时,必须注意的两个根本问题。

一、古希腊文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常常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

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①(注:(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谢德风译、李活校,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第1版,第66页;另参阅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1版,第340页。);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一个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就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并且指出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也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②(注:(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64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③(注:早在1928年西方就出版过Ramsay,Sirwm.,asianicelementsinGreekCivilization,newHaven1928。西方世界最近出版的有关这方面的作品有:《世界有色伟人》(1946)、《偷来的文化遗产》(1954)、瓦尔特·伯克尔特(w.Kurkert)《东方化的革命》(1982)、马丁·伯纳尔(m.Bernal)《黑色雅典娜》(第1卷1987年出版,第2卷1991年出版,计划要出4卷)、魏斯特(m.L.west)《赫利孔的东方面孔》(1997)。尤其是伯纳尔的著作在古典学界引起了一场空前的争论,有人指责他没有足够证据就轻易下结论,也有人说这是赶修正主义派的时髦。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提出的希腊文化受北非、西亚文化的影响这个重大命题,是无法轻易地置之不理的。不过我们要反对的是那种“非洲中心论者”——这种观点早已以世界文明“埃及源流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不仅否定古代希腊人在哲学、科学、民主等方面的成就,而且竟说苏格拉底和克里奥帕特拉都是黑人,亚里士多德盗窃了亚历山大里亚的图书馆等等如此荒谬不经的话。参孟悦《<泰晤士文摘>:什么是西方文明》,载《读书》1998年第8期;董乐山《东方和西方,相会终有期》,刊董著《文化的误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也就是说古希腊文明具有一种开放和扩张的特征。

(一)前古典时期希腊文明对东方文明之吸收 事实已经证明:东方的各种文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希伯莱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等等——对古希腊文明都有较大的贡献,尤其是赫梯文明扮演了古代东方和古代欧洲的桥梁作用。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在今日所说的近东一带,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就已建立了高度发达且严密的政治和文字系统国家。这一近东文化圈与邻接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不仅有政治、军事、商业、技术上的交流,而且更有语言、文学、艺术上的互渗。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地中海世界东部的爱琴海一带,产生过一个繁盛的克里特文明,这种文明同亚非大陆的关系非常密切,深受西亚和埃及文明的影响,而当时的欧洲——“希腊地区”,还是一个蒙昧未开化的区域。和希伯来人不同,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自身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近邻赫梯、迦南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通过南安那托利亚的城市、迦南、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传送着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毫无疑问,这些东西将在希腊土壤中扎根。几年前在希腊底庇斯发现的令公众惊奇的地窖中的圆柱形印章并没有使考古学界震惊,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在希腊大地上将会发现众多的此类物品。20世纪早期英国考古学家吴雷在叙利亚奥隆特斯(orontes)河口附近阿尔·敏纳的挖掘,证实至少在公元前9世纪末期以前,优卑亚岛上的希腊人就已来到此地(当时可能叫posideion),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希腊人把此地当作一个贸易货栈,说明这一时期希腊已和西亚地区有了很密切的贸易往来。这个贸易点繁荣昌盛达好几百年之久,④(注:themacmillanDictionaryarchaeology,editedbyRuthD.whitehouse,London:macmillanpress1983,p.14.)希腊人以此为据点并进而与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把西亚的青铜器、珠宝、象牙饰品等传到希腊,与此同时,由于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品出口到希腊,同时相当数量的工匠也来到希腊世界寻求生路。他们在克里特建立起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加工,并制作青铜器,另有一部分工匠甚至到达了阿提卡。这样的交往和联系对希腊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⑤(注:黄洋:《来自东方的影响》,刊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87—188页。);不只是在西亚,古希腊人在埃及的尼罗河支流卡诺色斯河也建有诺克拉底斯商站。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09年)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舰队,他的士兵大多数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⑥(注:(埃)a.费克里:《埃及古代史》,科学出版社1956年8月第1版,第100页。)诺克拉底斯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⑦(注:themacmillanDictionaryarchaeology,editedbyRuthD.whitehouse,London:macmillanpress1983,p.348.)到法老阿美西斯(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25年)时答应希腊人可以把这里建造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市,可按照自己的形式建造庙宇,并且按照自己的愿望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商业中心了。可想而知,希腊人从这里学习了多少埃及人的知识。在艺术方面,被称为“原始科林斯风格”(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0年)时期的陶器,就明显地存在东方痕迹。这些东方化的陶器普遍采用东方纺织品或金银工艺品上撷取的图案、动物形象及神话人物。因此,包括希腊在内的这种地中海东部的早期文明,与其说是欧洲的,不如说是属于东方的更为贴切。

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早期希腊与近东的这种联系便结束了。这种局面直到公元前8世纪时才被突破,那时希腊人走出了他们的“黑暗时代”,并再次被东部邻居的杰出成就所震惊。这一时期,迦南的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希腊人,而腓尼基字母又是从埃及象形文字演化来的,后来希腊字母又演化成拉丁字母,并最终成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同时,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开始研读巴比伦天文学家的作品,从巴比伦人那里引进了日钟、日晷并把一日分成12个部分,⑧(注: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1版,第321页。)开始进行天文学研究,这在后来雅典的哲学学派达到了高峰。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明进入黄金时代,它在艺术、建筑、哲学和文学方面几乎都表现出了东方传统的影响。

东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经过希腊、希伯来和基督教一直向西流传,最终到达了近代西方世界。在技术上,这种贡献包括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车轮和播种机器;在科学上,则包括对天文学研究的肇始、60进位制的数字系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用度来划分圆,把小时分成分、秒等。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观测最终导致了季节的划分和月相的固定。伴随天文学而来是星相学,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黄道的名称——公牛座、双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等等;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许多世纪之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希腊人的贡献,在于使哲学发展比以前内容更为广泛,包罗万象⑨(注:(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1卷),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1月第1版,第231页。);在政治上美索不达米亚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二项内容传给了西方文明——城邦和神圣王权的概念。城邦制度分布在整个地中海周围的大多数地区,王权——君权神授的观念,君应向神述职的观念——传入西方社会的本质之中;在法律上美索不达米亚把成文法传给了西方。或许这并不是夸张,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的大多数地方。希腊、罗马通过近东的接触而受到影响,伊斯兰世界只是在征服了现在的伊朗,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地带之后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究竟现在的法律中有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已可断定,就如英国历史学家萨格斯(H.Saggs)在其所著《伟大属于巴比伦》(1962)一书中所说的:“有关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终都可追溯到……古代近东。”

希腊文学也表明它受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与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丢卡利翁造了一艘船,靠它渡过了洪水,而洪水却毁灭了其他人类。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屠龙题材在希腊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杀了几个怪物。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题材。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府也惊人地相似,两者的阴府都是灰暗的地方,与现实的世界相分离,来世与现实只靠一条不祥的河连接着,死者由此河运送。同样地,希腊为死者所作的挽歌,似乎在苏美尔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从泥版文书中翻译过来。作品中一位美索不达米亚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哀叹他父亲和妻子的去世。甚至希腊史诗的形式,通过其他媒介影响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找到它的原型。⑩(注:a.toynbee,Hellenism,oxford1959,p.2.)这时腓尼基的神也传入希腊,如在腓尼基神话里有一个神叫做“浦昂”(锤子神),后来被希腊人改称“皮格梅”,意思是“拳头大的神”。(11)(注:(苏)阿·尼·格拉德舍夫斯基:《古代东方史》,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室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6月第1版,第227页。 oswynmurray,earlyGreece,Glasgow,Fontanapress,1980年第1版、1993年第2版,该书第6章旧名为“theorientalizingperiod”。东方化时代首先是在艺术领域内出现的一个概念,后来这个概念才逐渐引入其他领域。在艺术领域东方化时代也有不同的分期在Corinth主要有earlyproto-Corinthian(725BC-700BC)、middleproto-Corinthian(700BC-650BC)、Lateproto-Corinthian(650BC-625BC)和Corinthian=animalFriezeStyle(625BC-550BC)四个阶段组成;在雅典,主要有earlyproto-attic(700BC-675BC)、middleproto-atticBlackandwhiteStyle(675BC-640BC)、Lateproto-attic(640BC-610BC)等三个阶段组成。关于东方化时代的起讫点也有不同的看法,如725BC—650BC、700BC—650BC、公元前8—前6世纪、700BC—600BC,等等。)

在希腊“智慧”文学的领域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的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和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奇异地相似。许多苏美尔的对话现在正被拼凑在一起以图翻译过来,这些或许可以证明一些作品如柏拉图《对话集》中存在一些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

因此,追本溯源,倒是亚、非地区的文化影响了希腊文化,尤其是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一个世纪里,希腊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鉴于上述史实,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东方化时代”(theorientalizingperiod)的概念,不久就为人们所接受,这一概念首次从本质上肯定了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原先就存在过一种希腊因素和东方因素相汇合的文化。当然,这种汇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始终一方对另一方一边倒的强势影响,究竟是谁对谁的影响大,是由不同时期各种具体而复杂的因素决定的。

(二)过渡的古典时期 在西方,“古典”一词用于历史时期时,有广、狭两种含义。至于前者,有人认为古典时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在罗马是从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12)(注:Roberte.Lerner,Standishmeacham,edwardmcnall Burns,westernCivilizations,vol.i,w.w.norton&Company,1988,p.101.)也有人认为大致是指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13)(注:张信锦译、许寿贻校:《古典艺术》,见《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还有人认为整个古代希腊文明(甚至包括罗马文明)都可称之为古典文明,因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之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14)(注: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431页。)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古典文明包括古代西亚、北非、南亚、中亚的传统;(15)(注: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西方(欧洲)古典时代应从公元前1000年代初古希腊文化算起,加之以罗马古代共和国至帝国,而结束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或延长至东帝查士丁尼(公元527年—公元565年)时代。这时又因蛮族入侵,结束了欧洲古典文化,所以西方(欧洲)古典时代,是介于先后两次大规模蛮族入侵的历史事变之间,亦即古欧洲第一次和第二次黑暗时代之间。(16)(注:日知:《论中西古典学》,刊《世界历史研究动态》1993年10月。)狭义上来说是指介于古朴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和希腊化时期之间的那段时期;而在这个时代中真正的古典阶段约出现于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30年之间——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出现一种生气勃勃、无与伦比的发展时期。

一般来说,在希腊文化史上,公元前5世纪称为古典盛期,下一个世纪则称为古典后期,有时也以世纪为专名而分别称之为“五世纪”和“四世纪”(不加公元前字样)。严格地说古典盛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失败开始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为止,在罗马是从前1世纪开始直到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为止(这段时间也就是罗马史上的“黄金时代”);(17)(注:m.C.Howatson,theoxfordCompaniontoClassicalLiterature,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p.137.)也有人认为是从马拉松战役开始,而古典后期则在前330年结束,并不完全等于整个世纪。(18)(注: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431页。)本文所考察的对象就是狭义上的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因希波战争的爆发而得到加强。古波斯帝国是雅利安人中的波斯人居鲁士二世于公元前550年灭米底,进而向外扩张而建立的。雅利安人这个名称是从雅利安语系而来的,属于雅利安语系的人有印度人、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克尔特人以及斯拉夫人等等。波斯人,在语言方面,也属雅利安语系。不过其虽同属雅利安语系,他们的骨骼、血缘、发式、眼睛、头盖等并不完全相同。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反抗波斯起义,加之波斯人支持腓尼基舰队活跃于小亚细亚和黑海海峡地区,侵犯了希腊人的商业利益而爆发了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战争更大大地扩展了希腊人的视野,进一步促进了希腊人海纳百川的雅量,增强了希腊人的自信心。

希波战争曾把“苜蓿”输入到希腊。苜蓿是喂马的一种很好的饲料,希腊人称之为mēdikē,因为大量生产于波斯境内的米底,而由希波战争时传入希腊的。中国音译为苜蓿,可能出自波斯境内靠近里海一个地方的土语būso。希腊人称桃子为波斯苹果,杏梅为亚美尼亚苹果。他们以为桃子出自波斯,杏梅出自亚美尼亚。劳费尔(BertholdLaufer)在《中国伊兰》一书里说,希腊人错了:桃子原来出自中国,杏梅原来也出自中国。波斯人和亚美尼亚人,不过做个媒介,把桃子和杏梅从中国经由波斯输入地中海而已。(19)(注:周谷城:《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刊《世界历史》1979年第1期。)

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文化对于古典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伟大的希腊学者这时前往埃及并在那里学习过。如在公元前1世纪历史学家迪奥多罗斯(Diodorus)的著作中可以发现许多这类人物: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摩克里特、希罗多德、柏拉图、梭伦和欧克多索(eudoxus)等。当代学者很少认为这些人全都在埃及旅行过,但也很少有人全部否定他们没去过埃及,更加重要的是,当今也很少有学者争论埃及文化对希腊文明所发生的重要影响这一事实。

(三)后古典时期希腊文明对东方文明之扩张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以后所建立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第一次统一了地中海东部、西亚地区,也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芒万丈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唯儒家文明例外。因此,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不过这时的西方,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由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转移到东方各地,我们可以列举出最卓越的四个: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和罗得岛。以后的数世纪,这些地方一直是欧亚非文明的汇聚地。

希腊化时代和我们前面所讲的东方化时代以东方对西方的影响为主正相反,这一时期以西方影响东方为主,充分地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扩张性。不过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还是不可忽略的,于、科学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文明交流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了,从印度到西西里,从咸海、里海到印度洋,到麦罗埃(meroe),各种不同的传统,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参与了希腊化的过程。

梵语词汇“书”、“笔”、“墨水”等源自希腊语。这表面书写的学问只是在印度人与希腊化的书籍贸易中得到一些知识后,才在印度开创的。(20)(注:a.L.Basham,the wonderthatwasindia,London1954,p.230.)水力磨房据说是希腊人米特罗多鲁斯(metrodoros)传入印度的;(21)(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第2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84页。)在帕提亚的尼萨宫廷,酒杯上刻着酒神故事,宫中装饰有阿芙罗狄特、赫拉克力斯、赫拉的雕像,还上演希腊的戏剧;(22)(注:据普鲁塔克在《克拉苏传》中记载,帕提亚和亚美尼亚的国王们刚缔结了一个婚姻联盟,当克拉苏的头颅被信使从卡雷(Carrhae)的战场上扔到舞台上时,他们正在观看欧里庇得斯的《巴卡》一剧。见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17—618页。)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比提尼亚及亚美尼亚的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23)(注:w.w.tarn,HellenisticCivilization,London 1952,pp.170-171.)都力图与希腊——马其顿人君主国同列;波斯货币上,已见有Basileus(王)的文字,可见希腊文化对其影响之深。(24)(注:(日)原随园:《希腊文化东渐史》,杨炼译,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45页。)

在希腊化世界所有社会集团中犹太人或许最不易受外界影响。然而,据《马加比传》中记载,耶路撒冷教堂一个名叫耶孙的高级教士引导同胞们接受希腊生活方式。追求希腊生活方式和外国风俗习惯的潮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至就连祭司们都对圣制失去了兴趣,对祭品不感兴趣。只要一见信号,他们马上就冲出去参加律法所禁止的运动会。

罗马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接接触与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这已是希腊文化发展的晚期阶段——希腊化时代。我们通常所说的希腊文化精华主要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古典时代。例如,汉密尔顿的《希腊方式》一书所论,就全是古典时代的作品(还包括像《荷马史诗》之类更早的作品),于希腊化时代却只字未提。尽管罗马吸收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遗产的渠道始终畅通,但直接接触并吸收最多的毕竟是希腊化时代的希腊文化。罗马城这时像东地中海的许多港口一样,欢迎来自叙利亚、小亚细亚、埃及和希腊的学者。罗马文化受外界影响最多的自然是希腊文化。例如,罗马哲学、文学、戏剧、美术等,无一不是承继了希腊文化的衣钵。就是本来其神性跟希腊宗教毫无关系的罗马诸神,后来也都分别把他们对比作希腊奥林匹斯诸神,所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就被混为一谈。古希腊有名的一句谚语“光明来自东方”,这本来是形容古老的亚非文化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如今可以原封不动地移用到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上。

希腊化文化以排山倒海之势涌进了罗马,结果使武力征服者的罗马人变成了被征服者,因而也曾经惹起一些民族主义者的反抗。如大加图和瓦罗都反对希腊学术。特别是加图写了一本关于医学和农业的书,来以此证明罗马人比希腊人高明,他憎恶和蔑视希腊人和希腊文化,认为希腊人的著作只配供查阅而不配供研究。然而他的著作却大量地运用了希腊人的资料。(25)(注:参阅m.p.加图:《农业志》及译者王阁森之译文,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页。)但是大多数罗马人都努力把希腊人的学问吸收过来。正如罗马大诗人贺拉斯所歌颂的:“被征服者希腊反而战胜了征服者罗马,使粗野的拉丁民族迈向文明开化。”的确,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文化遗产,接着再由罗马远征军把她传遍世界各地,使罗马人在人类文明史上建下不朽之功。

在印度,希腊文明经由西亚地区传入,形成了世界美术史上著名的犍陀罗艺术(因为它盛行于阿富汗和印度间,以白沙瓦为中心的犍陀罗艺术)。印度的佛教,原来是没有偶像的。自从希腊文明传入,佛教仪式里也有了偶像。而偶像的塑造,最为突出、最富有希腊色彩。犍陀罗艺术后随佛教向外传播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日本、印度支那和印尼的佛教艺术。(26)(注:(法)费切尔(a.Foucher):《犍陀罗的希腊佛教艺术》(L′artGréco—BouddhiqueduGranhāra)第2卷,巴黎1918—1922年版,第597—673页。也正是此人最早提出了犍陀罗艺术起源于希腊。主张这一说法的还有英国的马沙尔爵士(Sir J.H.marshall),见其所著《犍陀罗的佛教艺术》(theBuddhiseartofGrandhāra);转引自(美)H·因伐尔特:《犍陀罗艺术》,李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7页。)新疆的早期佛教壁画就是犍陀罗艺术的移植——天山南路发现的古代西域画大都是附属于建筑物中的木版画、壁画和藻井(天花板)图画,单独成幅的有纸本、绢本、麻本和棉本图画。在前一类中的木版画和壁画,运用最多的是水粉画,多属于希腊罗马风格,与藻井图画、单幅绘画主要属于波斯、印度和中亚系统的有显著的不同。(27)(注: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羌以东米兰遗址出土的壁画,是4世纪以前汉晋时代鄯善佛寺的遗物。其中有一套太子须大nà@①本生故事画,有一个画面是须大@①将大白象施舍给人。在白象的胳窝上有一小段关于画家的@②卢文题记:“蒂特作画,值3千包马卡(Bammakas)。”蒂特(tita)一字就是罗马文字中经常使用的titus一字,意为“仿罗马皇帝提图斯式的画像”。(28)(注:石源华主编:《中外关系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法)L.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shēng@③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页。)

至于在此范围之外的中国,希腊、马其顿人也很有可能与其有过接触。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塞琉古将领euthydemus据大夏和粟特独立,他和他的儿子狄米特里(Demetrius,死于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种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斯特拉波曾引用后来学者的说法,认为他们把自己的帝国扩张到中国和弗林尼(Seresandthephryni)。(29)(注:参阅日知:《张骞凿空前的丝绸之路——论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书局,1994年第6期。)塔恩认为这些希腊人侵入了中国的新疆(Chiniseturkestan)。(30)(注:w.w.tarn,theGreeksinBactriaandindia,1951,p.84.)西方一些学者普遍认为塞里斯(Seres)即指中国。日本学者及川仪右卫所著《东洋史》中说:“Seres者原由中国丝字一音推演而成,即丝商之意,于是常称中国人为Senica。”可见,在希腊化时代西方关于中国的知识的最初来源之一,便是与中国丝绸有关,这当然是因为丝绸乃中国文明的最伟大成果之一。发现于塔里木地区的一枚中国人的陶土印章,呈现出希腊式的图案。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希腊的影响在希腊化时期就已达到中国境内。(31)(注:m.Cary,aHistoryoftheGeekworld,London 1972,p.316.)如果这一论点基本成立,那就可以说,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欧亚非大陆的各主要古老文化,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接触。

二、古希腊文明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性

我们在论古希腊文明特征时,总犯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那就是以雅典的历史来代替整个希腊的历史,以雅典的文明特征来代替整个古希腊文明的特征。

说到古希腊政治的特征时,人们总是说它的民主政治极富特色,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家K·波普甚至借柏拉图之口说出:“雅典的民主政治以仁爱之心对待奴隶……已非常接近于废除奴隶制度。”(32)(注: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西方现代思想丛书),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89页。)这难免有言过其实之嫌。其实在希腊也存在专制统治——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尤为突出。甚至有人认为在雅典并不存在真正的民主政治,雅典娜神庙就是专制的象征——雅典人就是利用表面上看似平等的提洛同盟的贡金来修建该庙的。这个从表面上看似民主政治灯塔的雅典,却在同盟内部称王称霸,处处奴役它的盟邦,甚至连雅典人自己也承认当时的对外统治是搞“雅典帝国”,就是伯里克利时代的体制也很难说是“民治”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公民才享有政治权利,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不算作公民。伯里克利亲自禁令,规定只有那些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享有公民权,就是在公民中,也存在着以财产和收入为基础的严重等级划分。只有最富的人才能得到高位,没有财产的公民只有投票和作为陪审团成员的地位。总而言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假的。(33)(注:(美)瓦勒钦斯基等编选:《史海逸闻录》第5页。)

在说到希腊经济的特征时,人们总是以为她是一个重商民族,其实古希腊在大多数时期、大多数地区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古典希腊城邦的主要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即公民的主体是自由农民,而不是手工业者或商人;证据的第二点是,同中国古代一样,在古希腊人的思想中同样存在着重农轻商的观念。(34)(注:黄洋:《古代希腊土地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3页。)

在谈到创造古希腊文明的杰出人物时,总是认为他们都是雅典人,其实他们之中不乏非雅典人,如《荷马史诗》的编著者荷马,古代记载肯定他出生于希俄斯(Chios)岛或小亚细亚的士麦那(Smyrna);早期著名的希腊诗人阿基洛古(archilochus)就是帕洛斯(paros)岛人;诗人伊翁是开俄斯人、赫格曼是萨索斯人;萨福和阿尔喀俄(alcaeus)是累斯博斯岛上的米提林(mytilene)人;希腊另一个著名田园诗人赫西俄德,自称祖籍是小亚细亚的库墨。他们的诗作代表“希腊文艺创造的已经很高的发展阶段”。(35)(注: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缪灵珠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其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都是出生在小亚细亚沿岸;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也是出生在小亚细亚沿岸的萨摩斯岛,迨其思想成熟后才移居南意大利的克罗顿,创立该学派的;另外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斯塔吉拉人)、高尔吉亚(利昂提尼人)、普罗泰格拉(阿布德拉人)、提奥夫拉斯图斯(累斯博斯人)、芝诺(塞浦路斯人)、希庇亚斯(厄利斯人)、普罗迪亚斯(克亚人)、特拉叙马库斯(卡尔西冬人)等都不是雅典人。被后人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也是可斯(Kos)人。艺术家莱西亚斯是叙拉古人、波吕格诺图斯是萨索斯人。这些人物及其成果,之所以不是出现在希腊本土,(36)(注: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概念的区分:希腊本土(Greekproper)和希腊世界(Greekworld)。简单地来说,在地理概念上前者就是狭义的古代希腊,后者就是广义上的古代希腊。)而是出现在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其原因正像历史学家奥姆斯特德所揭示的那样:这里“处于东方思想的洪流中”。(37)(注:t.a.olmstead:《波斯帝国史》(Historyofthepersionempire),芝加哥1960年版。转引自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在谈到希腊遗留给西方的遗产时,总以为它的理性认识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其实在希腊人之中存在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诸如此类的东西不一而足。一想到这些就不由不让人们重新考虑希腊文明的特征了,亦即希腊文明具有多元性。

从文明中心的分布上来看,一部从爱琴文明到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史,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明中心,即古希腊文明是多中心的。

爱琴时代(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200年)的初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100年)是金石并用时代,文化中心区域是爱琴海上诸岛屿,其中以西奥斯岛为最重要,它是商业汇集之地。这些岛屿通称为塞克雷底斯群岛,他们与埃及、巴比伦都有商业往来。在克里特岛上,以东部的帕拉加斯图等城市和南部的法埃斯多斯等城市为最发达,因为这些城市就克里特岛地理形势来看,是接近埃及和巴比伦的;中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580年)是爱琴海青铜文化时期,爱琴海中塞克雷底斯群岛地位下降,克里特岛渐形重要,而岛上东部城市亦没落,北部的诺萨斯等城逐渐发展为繁荣的城市,文化亦发达,诺萨斯城到了全盛时期。岛上南部城市如法埃斯多斯等,因与埃及有商业关系,仍居于重要地位;晚期(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200年)也被称为“迈锡尼时期”。迈锡尼人在与克里特文化接触后,开始吸收克里特文化,并加以发展,而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迈锡尼人并与埃及直接通商,当时正是埃及帝国(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200年),埃及十八王朝(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350年)诸王皆与迈锡尼有直接商业往来。迈锡尼的兴盛不利于诺萨斯的繁荣。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迈锡尼人攻打诺萨斯而毁灭其城市。诺萨斯从此一蹶不振。埃及史料从此时起亦不再有关于诺萨斯的记载。爱琴文化重心从此转移到迈锡尼及梯林斯等城市。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是希腊历史的一个曲折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建筑物遗迹很少,器物、武器、工具和陶瓷器的残留品也很少,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这时希腊的文明中心究竟在哪里,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倒退的时代,是希腊的“中世纪”。反常的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却出自这一时期,不过有关该书的作者的籍贯却是争论不休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多中心性。

古风时代(又称大殖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城邦有好几百个,散布于希腊半岛、爱琴海各岛、小亚细亚沿海、黑海一带以及地中海西部意大利半岛南端和西西里岛上。它们都是独立的城邦,在种族上和宗教上他们是统一的,但在政治上他们是分散的。这些国家常常互相掠夺,互相厮杀,彼此兼并,互相削弱。可以说这时的希腊没有一个可以统领一切的文明中心,只是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和大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异彩纷呈。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文明中心是雅典和斯巴达。然而,一方面这两个国家甚至谁也没有完全掌握过希腊本土及爱琴海岛屿诸城邦的最高政治;另一方面,还有许多“边远”的地区即黑海、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利比亚诸希腊城邦,根本不在这两个国家支配之下,而是各自独立发展,虽然它们本身也不同程度地集团化了。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集中在欧亚非交界之地,希腊半岛、西西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这时的雅典仍不失为重要的文化城市(哲学、戏剧的中心),但这个昔日的“希腊的学校”,在似应称为“希腊化世界的学校”的亚历山大里亚面前,确实“稍逊”。这时的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帕加马等大城市已取代雅典而执文明之牛耳。这些希腊化城市成为东方海洋中的希腊文化岛屿,使得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相汇,形成别具一格的希腊化文化,并辐射到周围地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成了希腊化世界的文化大都市,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巨人、文化成就多从这里诞生。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实测子午线的埃拉托色尼、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著“数学圣经”——《几何原本》——的欧几里德、被誉为“古代爱迪生”的阿基米德,还有被称为“古代最伟大的解剖家”赫罗菲拉斯;在文学方面,有伟大的诗人罗德岛的阿波罗尼乌斯、亚历山大里亚的卡里马科斯以及田园诗——牧歌——的代表狄奥克里图斯。这也就是人们把“希腊化时代”又称为“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原因之所在。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城是后起之秀,其文化以雕刻艺术最为著名。帕加马城宙斯大庙前神坛的浮雕描绘“巨人之战”,即希腊神话中大地之子的巨人和诸神的战斗,被视为希腊化时代雕刻的代表作之一。叙利亚的奥龙特河畔屹立着塞琉古王国的都城安条克,这里的国王也热衷于希腊文化。罗德岛地处东西方商路的要冲,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成为以“太阳神巨像”著名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