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教育发展十篇科学教育发展十篇

科学教育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21

科学教育发展篇1

1.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科学方式,收集整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1.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象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客观实际的结论。

1.3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是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的方法。

1.4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对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情况和现象归纳和总结为理论,最后生成经验的一种方法。教育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人们在研究它的过程中,总结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研究过程中也会归纳总结一些经验,供以后的研究者使用。

2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当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从有计划地建立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开始起步。从1953年开始,我国教育界,全面而系统地搬用苏联教育的理论和经验。特别是50年代中期由苏联教育界引入而展开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教育大讨论,以及当时发表的许多教育研讨文章,都促进了我国教育科学的进步和发展。1957年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和1958年中央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教育两个必须”的方针,正是建国以来教育科学发展的最好总结。

2.2曲折发展阶段1958年以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教育科学一直处于被批判、被取消的地位。苏式教育被当成“异端”排斥。此时,一些师范院校原本的的教育理论课程被固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替换和取代,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时,经典作家的言论和长官意识替代了基本的理论。这一阶段,我国优秀的教育科学不但没有很好地得到传承,外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和经验也没有被我们借鉴和吸收,我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处在曲折发展的阶段。

2.3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影响下,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快速而稳步发展,逐步步入科学发展的行列。教育科学事业被全社会人民所关注,很多研究者投身到这一领域进行伟大的研究工作。

3我国教育科学取得的成就、现状

3.1我国教育科学取得的成就

3.1.1国家把教育科学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2012年的《教育规划纲要》《教育法》《教师法》等,都把教育科学提高了很高的位置。

3.1.2教育科学研究的项目和经费越来越多拿国家教育科学发展规划来说“,十一五”设了2841个项目,经费达到7540万。此外,教育行业系统和教育社团系统也有很多投入。

3.1.3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越来越多现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有2700多家,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政策研究部门、行业研究机构、学术社团等。

3.2我国教育科学的现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和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学术进展相比较,尚有很大的落差。其主要原因是:

3.2.1我国的教育科学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完善的科学体系,缺乏中国特色。我国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相当薄弱,忽视了教育科学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忽视了社会主义德育问题,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也脱离了实际,比较混乱,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3.2.2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者的人数少、队伍小目前,我国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者的人数较发达国家还是处于相对少的状态,我国教学研究者大多数都在高等院校承担教学工作,他们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尽管为了壮大教育科研者的队伍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教育科研者,但是这些仍旧不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科研和发展的需要。

3.2.3我国教育科学普及率低,教育科研手段较落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较低,比如,从事初级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由中等师范院校培养,这类中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理论还处于知识比较陈旧、内容比较单一的状态,所以导致初级教师的教育科学水平达不到很高的层次。从我国的教育科研的手段来说,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对教育科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而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因而没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致使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相脱离,造成了理论归理论,经验是经验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4改进和完善我国教育科学的措施

虽然我国的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仍旧需要不断的开拓创新。

4.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科学研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面临挑战时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也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教育科研工作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前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科研必须全面的关注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师、学生和学校努力做好各种相关层面的研究;第二,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提供有效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教育模式;第三,做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研工作。

4.2加大对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科学工作,由于不断的加大了教育科研的投入,大大的改善了科研的条件。虽然教育科研的投入出现了多元化和不断增长的现象,但是与实际研究中所需要的经费相比仍然相差很远,此外,教育科研的经费与其他科研领域经费相比还是少很多。所以,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学院要充分认识教育科学研究对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把教育科学研究提升到较高的地位,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监管和评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项目规划和管理工作,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进创新;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突出重点,以基础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主。

4.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有效地服务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我国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和高科技化,在构建和完善的教育体系的实践中,在知识性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教育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有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育科学来解决。我们应当将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题的同时,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

科学教育发展篇2

本次论坛是在全国教育科研战线深入学习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和使命,从而大力加强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系统建设,把各级教育科研部门建设成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信得过、用得上、高水准的智力库和思想源,使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教育厅之所以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就是要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教育行政方面加强和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会议由省教育科学院张旺院长主持。会议共有六项内容:一是四平市副市长张卫平致欢迎辞;二是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勇兵做重要讲话;三是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迟长伍解读了“刘延东同志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四是11个市(州)、县(市、区)的教育局局长做了典型发言;五是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史燕来处长做了重要报告;最后是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张旺做了总结讲话。

刘勇兵副厅长精辟地总结和概括了我省教育科研工作近年来取得的经验和形成的优势,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希望和要求。重点从五个方面指出了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的思路和建议,特别提到了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明确目标和思路,发挥好智库作用,转变研究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对于全省开展好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鼓舞作用。

省教育科学院迟长伍副院长较系统地传达和解读了刘延东的讲话精神,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和建议。刘延东同志的讲话是加强教育科研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指南。这个讲话从党和国家行政领导人的角度,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科研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特别提到“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讲话对教育科研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及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做了深入精辟的阐述。刘延东同志的讲话对教育科研战线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鼓舞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建设好、发展好本地区的教育科研工作。

全省11位市(州)、县(市、区)教育局长做了大会交流,各具特色,提出了值得借鉴和深受启发的宝贵经验及建议。

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史燕来处长做了重要报告。史处长从为何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教育科研要坚持实践取向,勇于直面矛盾和问题,重在加强建设,树立务实精神等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他强调,行政工作者应有研究意识,教育研究者应有决策意识,要运用行政力量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他的报告对开展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最后,省教育科学院张旺院长对大会进行了总结讲话,提出了两点希望和建议:

第一,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为契机,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

张院长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这是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需要。纲要中列出的10个重大项目,10个改革试点工作,一系列目标任务的完成均需要科学探索。当前改革涉入深水区,没有科学探索就没有科学发展,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深入调查和科学的论证,就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为使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发挥教育科研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张院长指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一年内两次来到中央教科所并发表重要讲话,足以见得党和国家当前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她的两次讲话都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明确的要求,刘延东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央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大举措”,“要打造中国特色一流国家教育智库,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科研服务”,这是对全国教育科研战线工作的同志们的巨大鼓舞。刘延东同志讲到的“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是对教育科研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要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要如刘延东同志所讲,把教育科研做大做强。具体地讲就是要加强教育科研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

加强机构建设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省、市、县要有独立的科研机构,省教育厅早就下发要求教育科研要有独立建制的相关文件,我省这方面基础较好。党中央把教育科研放在关系教育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必须认清这个形势,大力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从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看待教育科研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就是要为教育科研部门配备业务素质好、研究能力强、懂教育、善钻研的人,只有一流的研究队伍,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科研服务。

加强条件建设,就是在办公环境、设备、科研经费等方面予以必要支持和保证。

张院长强调,教育科研事业发展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密切相关,这是关键。很好地使用教育科研这支队伍是发挥教育科研作用的前提,教育行政部门要多压担子,多布置任务,多提要求,使他们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建立一些良性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教育科研的地位更加巩固。

科学教育发展篇3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它被列入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时,其本身就说明与教育发展的息息相关。顾名思义,教育技术学本质上还是一门跨越学科边界的交叉学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其蓬勃的生命力在于它是教育告别传统世界而走入信息时代的学科标志。于是,这门学科就不仅具有了物质科学的本质,同时也具有了精神科学的气质,由此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时代标志。

 

如果要说,教育技术学学科与其他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可以说,它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学科,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教学发展的整合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不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简单直接运用,而是强调从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出发,创新教育技术学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并不同于一般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创新。因此,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实质上应该姓教”而不是姓技”。

 

很显然,我并不认为因为教育技术学具有技术属性就可以把其看作是双重属性而双重定位。如果说,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教与学的活动及关系,那么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就应该坚持同一个逻辑起点。

 

此外,如果说有综合学科的话,应该说没有什么学科比教育学更为综合,因为教育学是研究与实践如何培养人的学科,有什么能够比这种任务更为复杂而更需要运用多学科去加以研究?而这点,正是教育技术学科得以存在的充分理由,也昭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使命。

 

王陆:教育技术学学科对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哪些作用与影响?

 

丁钢: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站在今天信息社会的角度来看,其对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从立足本土教育实践的自主创新出发,我们需要强调把高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整合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新基石的理念和实践。其意义在于使教师在充分考虑it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中,体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本质的含义,从而使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分享和理解共同的知识,为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可行而崭新的发展基础。

 

其次,用教育技术的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我们不能只是把教育技术看作纯粹的产品或者是教育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应该关注教育信息技术服务于基础教育,使教育技术服务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支撑点,带动教育现代化。

 

当然,服务并不意味是一个从属的概念,或者只是将现存的知识和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而更应该体现为加强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创新。这才是教育技术服务的真实内涵。

 

王陆: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丁钢:在今天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共识的主流话题,在教育研究和信息技术研发领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从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状况来看,相当部分还停留在解决课堂和学校中应用网络的技术障碍,以及利用网络技术或多媒体技术从事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研究等方面,对于定位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还相当缺乏。并且多以经验研究为主,较少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实验研究,以及基于本土实践的理论建构和实验成果。

 

就拿教学设计来说,教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包括了任务分析、合作效应、同伴互助、问题解决工具或‘脚手架”、技能迁移、心智模式、参与度分析、学习环境模型设计、专长发展等相关主题。这些研究聚焦于学习环境中的各种要素、效能分析,同时注重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不断的建构。在基于案例的、开放的、基于资源的、学生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讨论中,技术及其应用技巧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不言而喻的背景并隐含其中。因此,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为研究和设计的问题和重点,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当然,这决不是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无足轻重,恰恰相反,这里强调的是从教学设计出发而进行教育技术学理论建设和技术研发的重要性,由此形成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并相对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发展领域。

 

再就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而言,网络教学无疑是倍受关注的。例如我国校校通工程中强调主要以利用多种模式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为主,这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提供教师替代型的远程教育方式,‘用网络教学”有其现实的需要和价值。但是这种使用取向如乔纳森所言,只是对网络的传播功能的开发,没有反映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网络和学习之间本质的联系。乔纳森呼吁‘用网络学”:技术应成为学习伙伴,取代把技术当作教师的观念;学生是用媒体学习而不是从媒体中学习。[1]这一观念转变的核心,是把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而不是作为教师或媒体的受体。简而言之,媒体不仅可以在传授型的课程中呈现信息,或者替代教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媒体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可以成为学习者加工信息、诠释信息和知识建构的一个有效变量。技术的作用由支持个体转向支持关系,转向支持一个新的学习生态系统。

 

美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在2002年的一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报告中指出,对课程、教学、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和评估,应依据是否促进了理解性学习,并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学习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理解性学习的七大原则①。按照理解性学习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的特征中,就包含‘以一种真实的或模拟的方式包含结构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从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真实世界应用中提取出的情境中体验问题解决和探究”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因情境和学生能力不同提供适当程度的说明;认识学生加工不同符号系统(语言、图像、数学表征等)时的不同偏好和能力,在教学中使用多元表征方式;将学习环境有效地结构化,使学生能够合作地学习,从而学会像学科专家进行思考和谈话,在此过程中获得经验”等。毫无疑问,网络将在这样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当中承担重要角色。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适应性开发和应用应当支持这种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观念。

 

进而,在开发教师学科教学虚拟环境实验研究与应用成果方面,迫切需要建立教育教学的虚拟现实技术实验体系,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与‘构想性”特点,将其建筑在当代学习科学的基础上,促进教学人员构建一种全新、多变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以进行交互、直观、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方式,多方面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相对上世纪在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学习革命”,应用VR、DVR等最新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两方面的变革,将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性变革。

 

由此看来,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团队,这将既有助于教育技术学科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也必将使教育技术学科本身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建设获得实质性的快速发展。

 

王陆:教育技术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丁钢:我国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化的澄清和专业地位的获得,而非教师专业发展本身,特别是缺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研究。所以,如何通过对高效能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探索,寻求迅速提高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具体方法,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和优秀的在职教师,提供全新的发展平台,借助技术环境而获得教师专业的迅速成长,便成为一个新的而且必要的学科视角。

 

这需要在理论上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新途径提出新的理念。第一,关注将教学的专业经验通过技术环境转化为可以分享的公共知识的途径,借以推进教学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创新,重新确立教学专业知识的基础。第二,将教师教育的规范性训练与个性化体验相结合。前者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有效形成,后者着眼于教师的默会认识,把教师素养中可编码的有形知识和不可编码的默会知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并融入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有效专业发展的路径分析,实现从实践者知识到专业知识的转化,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换。第三,为让教师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过程,学会系统观察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的教学生态系统;并为课堂教学分析系统的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中小学课堂生活的体验,与师生共同会诊,反思课堂教学问题,形成切合我国实际的课堂教学分析系统与各学科课堂教学分析系统,提出一套为教师辨析课堂教学效能的技术系统,形成内在支援和帮助教师在日常课堂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持续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反思的技术平台。

 

因此,我们需要系统组织不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合作的整体方案,尤其在教师教育技术环境和技术平台的设计构想等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

 

就此而言,我们乐意看到博客”与教育叙事的结合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中教师叙事已经成为重要的方式。通过博客”叙事,教师们可以彼此敞开心扉,分享专业经验,促进共同反思,这已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校本科研方式,并且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从以上的思考出发,从实践教育技术学者的使命来看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素质教育实践的教师教育实验新系统,提供突破性的全新发展平台,同时也需要为中小学教师创设it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模式。

科学教育发展篇4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位置,准确把握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走向,着力“五抓”,实现“五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落实“五结合”。

一、要准确把握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走向,要着力“五抓”,实现“五转变”

1.着力抓好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建设,实现教研结构的转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会慢慢凸显出来,从而对教育科研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建设,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不断提升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的实力和水平,必须引起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教研室的高度重视。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建设,主要是抓好三个建设:一是科研队伍建设;二是教育科研机构建设;三是教育科研制度建设。要在进一步调整优化、充实提高各级教研机构的专职教育科研队伍的基础上,建设好一支兼职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好一支辐射广大一线教师的群众性教育科研队伍。逐步建立县、乡、村、校四级教育科研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教研科研网络。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科研联合协作体系和机制。各级各学校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学校与学校、乡与乡之间的联合攻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县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要按照教育科研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系统的科研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人员培训制度、评价奖励制度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鼓励学术创新,培植学术力量,激发科研活力,提升科研水平。通过以上三块建设,实现我县县、乡、村、校四级教育科研模式的根本转变。

2.着力抓好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实现教研模式的转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衡量科研工作的价值,关键就是看其成果是否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多年来,我县在课题研究就有多项获奖成果。这些优秀成果都是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及教研员勤劳智慧的结晶,必须花大力气把它们推广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尊重教育科学规律,带头使用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努力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探索建立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奖励资助制度,资助学术成果出版,奖励教改实验成果。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应用推广作为整个教育科研工作的关键一环,切实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研究,并把推广应用作为课题立项、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设和利用好各类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平台,不定期召开教育科研成果汇报会、学术交流会和信息会,办好教育科研期刊、网络,促进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3.着力抓好教育科研经费保障工作,实现教研生态的转变。发展教育科研事业,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要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科研工作的规律,带头参与课题研究,大兴教育科研之风。同时要关心、帮助、支持广大教师和教研员,通过交任务,给条件,用成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不断繁荣。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大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教育科研经费投入相对稳定,并与教育经费同步增长,建立教育科研经费保障体制。此外,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把教育科研作为对学校办学水平和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4.着力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管理重心转变。我县在部分学校领导层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总认为现在的年轻老师敬业精神缺乏,业务素质滞后,导致优质生源流失;甚至高中段的老师怨初中段没教好,初中段老师又怨小学段没教好,小学段老师又怨学前段没教好,……。能如此怨下去吗?我县的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平均分都高过全市平均分。我们没有必要去怨这怨那,我们只有形成共识:就是理直气壮抓质量、一心一意抓质量,货真价实抓教研、抓好教研促教改,聚精会神谋发展、教育发展促经济;我们只有强化管理,抓常规管理落实有效教学。向常规管理要质量,抓措施方法出质量,改评价制度导质量。我们通过努力,实现管理重心转变。

5.着力抓好教学教研的有效活动,实现教学教研行为转变。我县教研人员及广大教师应积极参与国家的“有效教学”课题实验,克服老教师“老经验”的误区:“灌”得越多越有效[把学生当容器,忽视过程];“秀”得越多越有效[把学生当道具,忽视主体];“磨”得越多越有效[把学生当机器,忽视人性]。教学活动应重视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学研究活动中也有不少的误区:“教”就没时间去“研”,能“教”又何必去“研”?,“研”者不一定能“教”,似乎“教”与“研”不可相提并论,……。我们要通过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教研行为的根本转变。

二、要通过“三个提高”,落实“四个结合”,全力推进“三生”教育和“提质减负”工作的开展

为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结合我县当前的实际,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务必做到“三个提高”,落实“四个结合”。

1.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方面尊重全体,多元发展;环节严谨,重点突出;训练有效,当堂巩固;教师轻车熟路,学生轻负高效。

2.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破除提高质量的误区“时间加汗水、书山加题海、日光加灯光”的老套,要求重新建立提高质量新认识“有效教学+敬业精神=质量提高”;向课堂要质量:“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变化;向管理要质量:落实“常规”,落实“要求”,落实“规范”;向过程要质量:抓环节,抓督查;向评价要质量:学科教学要求日日清、章章清、堂堂清、节节清、课课清;完善和规范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与管理,充分重视教师教学考评结果的运用。

3.在促进教研水平的提高方面以狠抓教育教学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品位;所有的中学和中心学校必须有一至二个课题,用课题立项引领教学研究,规范申报、立项、审批;研究的过程比研究的成果还重要,要在研究过程中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开展活动,在过程中让参与者各自收获、共同受益,不能只以成果去定教研的成与败。

4.做到理论学习与“主题活动”结合①学用结合:依托《“三生”教育读本》,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边学边改,在改中完善;②“活动”要扎实有序:不落空,不走过场,要切合实际,要正视实际;③“活动”要有声有色:重视宣传报道,用典型引路;④“活动”要有呼有应:县、乡、校三级整体推进,分级落实。

5.教学视导与考试评价结合①走进教室,亲近教师:校长要亲自听、评且达到一定的量;②加大管理视导力度:扩大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检查面,查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处活动记载;③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用教师的教学考试成绩验证学校管理水平:成绩优秀则管理优秀。

6.县、乡、村教研与连片教研结合①中心辐射:县直中小学要带动乡中小学,乡中小学带动全乡;②中小学之间在开展教研活动时相互交流沟通借鉴,取长补短,研教结合;③连片教研:由县教研室订计划[活动序列、时间、地点、主题、形式];④我县教研室多年来的送“教”下乡、送“研”下乡做法及其精神应发扬光大,再接再厉。教研形式要多元化,教研内容要具体化,教研人员要广泛化;立足课堂,立足本地,讲求实效。

7.草根研究与教科研结合①要求广大教师应尽力熟悉网络媒体,鼓励中小学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网页、论坛等;②所有教师都要有成长意识;③所有教师都要有成果意识;④所有教师都要有发表意识。只有在“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时候,才会有“一枝红杏出墙来”。

8.课程改革研究与电教媒体使用结合

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市教育局、市电教馆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从2003年起开始逐步实施,到目前止,全县15所中学了实施模式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37所小学实施了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154所校点实施了模式一(现代远程教育光盘播放点),工程的实施,覆盖了全县中小学,可谓校点多、覆盖面广、规模大。我县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规范管理、资源使用上还不够,还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密切结合的文章,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用教育信息化引领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是我县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了进一步落实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2009年对“普及实验教学县”工作进行年检复查的通知精神,切实抓好我县实验教学巩固提高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普实”工作的指导方针;要充分认清“普实”巩固提高工作的形势;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有明确的分管领导、有扎实的管理人员、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保证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效益化方向发展;各校要选责任心强、业务精、有事业感的教师担任实验管理教师,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上做文章,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教学研讨、各类竞赛、提高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拓宽眼界,提高质量;抓好实验教学档案工作是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实验室工作水平不可缺少的载体,各中小学校要重视实验档案的建设工作。教育系统的所有电教媒体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特别要注重研究“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与“电教媒体工程”的密切结合,更要研究“电教媒体使用与新课程的融合整合”。

四、几点工作要求

1.着力打造科研团队,培养科研领军式人物。要培养为科研做事的人。做工作,首先要有项目,并有做项目的人,也要有找项目的人。我们要把科研培训当作大事来抓,引领教师走上这条路。在全县建立起一支教研队伍,要引领教师进行校本研究,并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2.组建科研团队,让中小学教师在团队中成长。“团队行动能够完成单个行动者永远也不敢奢望的事情”。优秀的团队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学科教师团队。各学校要尽快创建和谐民主的学术气氛,可以以“自愿组建”为条件、“精诚合作”为氛围、“和谐共进”为目的,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科学教育发展篇5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也应当得到很好体现。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改革并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而充分地发展。”

日前,应邀来镇讲学的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特级教师陆志平,为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作了题为《学习科学发展观,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主题报告。

陆志平说,现实中教育的不公平性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不仅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这四个阶段也明显存在着不平衡,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初中教育相对薄弱,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短腿”。同时,校际不平衡问题也值得关注,这也是导致近年来“择校风”越刮越烈的根源。此外,社会困难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现象有悖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原则。

陆志平分析认为,城乡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与长期以来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有关,但是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前几年我们依靠“人民教育人民办”解决了“普九”问题,但是其水平并不高。从整体上来说,“农村一流学校的教学、师资条件赶不上城里三流学校”还是客观存在,有房子没设备、有设备没教师,甚至有设备有教师但没有经费使用、维护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很不公平。初中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根子在“应试教育”。因为,初中升学压力没有高中大,一方面政府对初中教育投入不足,没有钱,发展当然滞后;另一方面,由于高考升学率是重要“政绩指标”,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格外重视高中阶段,不但初中老师地位、待遇赶不上高中老师,而且优秀的初中教师也往往被抽调到高中去“加强”,结果可想而知。初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弱化初中教育势必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严重后果。

针对上述问题,陆志平认为,要解决当前教育的不均衡问题,就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教育。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可以通过一个城里学校带一个农村学校、一所示范学校带一所薄弱学校等方式,逐步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二是加强初中教育。初中教育质量出了问题,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无从谈起。三是关注社会困难群体子女教育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犯罪及吸毒人员家庭子女等,都应让他们接受平等的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而且能够培养他们健康的思想品德和正常人格,防止他们误入歧途。

科学教育发展篇6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小学校等4个行业的基层党组织和书记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中组部和教育部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亲自审定培训计划,对提高培训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兼组织二局局长陈向群出席了开班仪式,并为学员们授课。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两次出席培训活动,对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和希望。

中组部和教育部有关承办部门认真筹划、积极准备,精心设计了一道道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具体经验交流、从政治理论知识讲解到党务工作实践观摩的“培训营养大餐”。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

“这次培训为我们展现了党建工作的全新视角,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参加培训班的天津市教委专职党委副书记廉军说。

领导专家授课认识有了新高度

带领党员、群众创先争优,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心系群众,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主作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不怕吃亏、甘于奉献,一心为群众着想,追求问心无愧、大家公认的好名声。李源潮在开班仪式上对学员们提出了殷切希望。

培训中,来自中组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负责人和学者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小学党建如何促进学校发展等主题进行专题培训和研讨。学员们在学习、实践中,深刻领会学校党组织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掌握学校党组织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以后的党组织工作更有激情。

“中组部和教育部组织的此次培训,是对我们基层党组织干部在政治上的关怀,是在工作上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鼓舞,让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更有激情,更有动力。”天津市实验小学党总支副书记李佳告诉记者。

培训中,陈向群向学员们分析了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形势,并结合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对中小学党组织提出了明确中小学校党组织功能定位,调整、设置和优化学校党的组织,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德育工作,健全完善中小学党建工作基础保障,落实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责任制等6点具体要求。

听完陈向群的报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刘大伟说:“对于学校的党组织工作,我一直困惑找不准‘路子’,但这次培训让我明确了一名学校党委书记的位置和职责,明白了如何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课上,学员们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课下,学员们互相切磋、踊跃交流。

中小学党组织书记们将自己学校党组织实践工作的探索和做法带到培训班中,与大家共同分享,相互学习。长春十一高中党组织“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创先争优活动,西安铁一中学党组织的“亮身份、亮承诺”党员教师活动,都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实践的成果。

“近年来,中小学校党组织建设有了新的理论总结、新的实践发展和新的理论探索,才有我们培训班上丰富的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说。

在北京小学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培育学校文化之魂、建设学校精神家园的观摩活动中,学员们听介绍、学经验、参与实践,通过理论学习、案例讲解与小组交流等活动全面了解学校党组织如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培育人才的方式方法。

“优秀党组织工作的现场观摩使我的思维和行为都有了一种升华,让我学有榜样、做有示范,深受启发和教育。”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党委书记董苹感受颇多,“我有了一股回去大干一场的激情,更有了今后工作的新思路。”

理论实践相结合工作有了新思路新办法

“党的建设历来是服从于党的政治路线并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中小学校党组织无论是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还是保障监督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必须从推进教育科学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出发,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一中心任务来开展。”陈向群在培训中指出。

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从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大形势出发,陈向群的报告让学员们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领悟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让学员们从各自地区、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思考、探索今后的具体工作。

“中小学校党组织工作,是从推进教育科学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出发,要紧密围绕教书育人这一中心任务,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抓好‘两支队伍’建设。”陈向群说。

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也在探索学校“两支队伍”的建设,在教师培养方面,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在组织培养上,又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以“双培养”更好地建设基层党组织,彰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培训中,学员们从理论高度,从国家全局把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总体思路;实践中,学员们从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真实案例,思考自己所在地区和学校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方法。

“培训交流对今后我们学校党组织怎么发挥作用,如何融入教育教学,如何在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开展工作,很有启发。”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党委书记娄来海说,“我们对在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学校党组织如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更多感悟和收获。”

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核心是坚持“书记抓”、“抓书记”。陈向群向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明确分析了工作重点:“书记抓”是一种责任、一种导向,负责学校党建工作的各级党委书记,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本地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状况,要抓大事情、提大思路;要抓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和解决。“抓书记”是一种方法、一种机制,建立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的机制。最关键是健全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教育工作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中小学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领导体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作为党的基层工作者,我们会进一步建章立制,理顺工作关系,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我们党的先锋作用在基层、在我们每个党员的身上更加发扬光大。”辽宁省本溪市实验中学党委书记赵卫星说。

提炼升华用于实践发挥职责促进发展

5天的培训在高效、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进行着,从教育全局总体形势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具体经验交流,从政治理论知识讲解到党务工作实践观摩,来自基层的党组织书记们在学习、实践中,深刻领会学校党组织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掌握学校党组织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以后的基层学校党组织工作更有激情。

在总结大会上,学员们踊跃发言,汇报、交流这次培训的体会和收获。

江苏泰州市口岸中学党委书记封留才说:“通过培训,我对新形势下基层学校党建工作有了明确的认识、全新的理解。我们将正确处理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紧扣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彰显党组织的能力。”

刘大伟说:“北京小学党组织工作观摩活动让我体会到,党组织工作需要我们融入自己的信念、感情、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科学教育发展篇7

大家好!今天我交流汇报的题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遗余力培养时代娇子>,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首先,交流一下“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学院党委在本单位内的学习实践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作为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工作,提出了“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师生支部分头进行,突出实践学院科学发展”的学习实践方案。二是深入调研,有的放矢。班子成员广泛听取了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党员、群众的意见与建议,深入地了解学院发展中存在的两大学科如何协调发展、专业课程建设如何后来居上、管理服务如何更高效精准突出老师和学生的中心地位等问题;学院邀请了两位督评专家就“重师德师风、重教学教研”办了专场讲座。三是措施到位,有序推进。教师支部、行政支部每周三下午集中精力与人员,或学习,或座谈,或听报告;4月学生支部、教职工党员分别组织了祭扫先烈、参观风力发电活动;学生支部结合“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与大学生党员成长计划,推出党员教育、成长等“五大工程”,观看纪录片《复兴之路》,毕业生党员在深造、选调、基层就业等方面就业成功率高,热心配合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榜样作用突出。

总之,学习调研阶段,我院党委清晰地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与数据,客观地提交了调研报告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每位党员同志受了教育,写出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一如既往地坚决贯彻执行,在“实践”上下功夫,哪怕是一小步,要真正实现师生受惠。

其次,结合学生工作,简要交流一下我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这方面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我们学院2001年4月建院,02年始收本科生。几年来,“环材人”前赴后继,孜孜不倦,不甘人后,在一些工作中崭露头角,详细情况请关注我们的网络主页。今天特别想就学生工作谈谈。近几年,我们的学生出了一点成绩:

20*年,刘金军同学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毕业后选调,现威海市政府工作;同年,学院组织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农村”实践调研团,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团队”。

20*年,*等同学的论文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是我校参加该赛事所获的最好成绩。

20*年,*同志获山东省“十佳辅导员”荣誉称号;同年,李彬同学获“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部级铜奖,是我校第一次跻身该项赛事全国决赛;“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申请到团中央重点资助,山东唯一,并最终获得第七届全国青年志愿者活动“优秀项目奖”。

2009年,*事迹反响大,获“烟台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感动全社会。

此外,我们的学生在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多类学生协会中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或负责人的,选调名列前茅的,见义勇为的,自强不息的,文笔流畅的,创业能力突出的、营销能力强的,大有人在,几届学子继续强校深造的比例不断提高。更有一大批同学在校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低调做人,毕业后在平凡岗位爱岗敬业,在单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这些成绩背后,我们是如何做的呢?粗浅地总结为:在学生工作中,建立健全“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实现完美或(兼)个性目标”的育人模式,全面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科学发展”。

首先尊重学生。就是肯定“大学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我们不是“保姆”。即使是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充分肯定80后、90后大学生是追求做“专业人、阳光人、文明人”的积极新生代,尊重他们的“志气、豪气、锐气、朝气”,尊重他们的知情权选择权,不以“教育者”自居,调动大学生自我激励、奋发的积极性。

其次,是引导学生。这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所在。一是树立“学生工作一盘棋”的大局观。学生工作关乎育人质量,必须全院各级人员、各类业务齐心协力。谁不落实“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要求,我们都毫不客气地严肃批评,责令整改。

二是利用各类平台,让学生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年轻人充满好奇心,表现出征服世界、展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同时我们建立制度,确认教师指导科学创新活动获得校级省级以上奖励的计算为工作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积极成立创新团队,参与校内大学生科学创新基金立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比赛,参与社团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与业务指导,鼓励参与团委、学生会工作,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环材”大家庭中,又有其感兴趣的其它组织归属,学以致用,身心愉悦。

三是不舍弃传统工作渠道.传统工作渠道,就是“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学工办院团委(导师)、班委团支委”三级内部管理机制。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典的,也是最有效的。

四是我们要求学生“三积极”:即,积极广泛阅读、积极社会实践、积极体育锻炼。前两者使我们的学生“有品”、“有智”,后者使学生“有勇”。有品、有智、有勇,才可能有为。正所谓品德、学问、才具兼备,就是真君子。《论语》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五是在目标上,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三讲,即“讲理想信念,讲综合素质、讲实事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志存高远,爱党爱国,淡泊名利,奉献社会,在这一点,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轻浮。要引导大学生全面锻炼自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论成为“领军人物”“中产阶层”、“工薪阶层”,尽心尽力了,就是成功。

综上五点,就是我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培养高质量人才道路上的一点探索。

下一步,考虑我院是工科院系,我们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方面加强引导,如历史、戏曲、礼乐、诗词等,以真善美育人,继承优良传统,不辱祖宗先人。同时,拟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探索发挥我院专业特色,培养优秀人才的长效机制。

另外,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院育人品牌还不鲜明,管理队伍能力仍需加强,学生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教育发展篇8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问题。这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发展观问题认识上的重大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含两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就要求在发展的内容上,我们要注重全面;在发展的内在机制上,我们要注重协调;在发展的长远目标上,我们要注重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全面、准确地把握了发展的本质与内涵。它不仅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才能真正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处于龙头地位,尤其是在近年来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和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上:

首先,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大的关系。内涵发展的实质,是讲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是以充分挖潜为基础的。这符合我国的国情,是一种良性机制,也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然而,在最近几年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却大量涌现出只要规模不要效益、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种种迹象。其中,高校合并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要知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条件的,是在外延扩大与内涵发展相统一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同时,外延的扩大并非仅仅是通过无限度的开发和投入新的高等教育资源来进行规模扩张,实际上还有其他几种途径:一是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包括社会闲置资源)的优化组合;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实现现有优质资源的适当外延等。

其次,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质和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质量是以一定的数量为前提,数量也总是以一定的质量为基础。质与量的内涵标准,是相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中,需要始终注意的,就是如何辨证地处理好质与量这一对矛盾。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人们更多地注重数量,但对于质量,一些地方的高校却疏忽了,导致办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的降低。按照长远发展的观点,办学质量是每所高校生存的生命线。随着人们对上大学心理预期的变化,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需求的变化,质量无疑成为每所高校的“立身之本”。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路子。更何况,质量本身也是一种发展,而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发展。

第三,眼前与长远的关系。高等教育是国家的长久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状态,是持续、健康地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只考虑当前的热门专业,追逐眼前的市场空间,却没有去深入调查和研究潜在的未来社会需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也大为不满。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考虑,牢固树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不能急功近利。此外,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规模发展、校园建设、奋斗目标等方面,也必须有长远规划,既顾眼前,又顾将来,远近结合,统筹规划。

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同时提出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正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同样,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我们也要按照这“五个统筹”的要求来做。所以,将这五个统筹的思想与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可以概括为新的“五个统筹”。

第一,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各高校之间也存在不少差距,且这种不平衡和差距一下子还无法消除。因此,努力促进高等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差距,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分类指导,对于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扶持,如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经费支持、新增高校资源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而高等教育已比较发达的地区,对数量的发展要适当减慢,重在巩固成果,提高办学质量,保证持续发展。

第二,统筹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三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所以,要想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成为高教强国。同时,经济发展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决定着对高教的需求和容量,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因此,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处理两者的关系,统筹规划区域经济与高教的发展问题,努力促使二者之间协调发展。在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在不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推动高教适当超前发展。

第三,统筹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各层次、各类型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从横向类别来看,要促进普通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尤其是要大力支持非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因为它们具备许多独有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从纵向层次来看,必须坚持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讲层次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因此,在发展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办好高职(专科)教育;从办学机制来看,由于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多元化,不仅要巩固和提高公办高等教育,还要大力支持与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其不断增长的广泛性、多样化的需求。

第四,统筹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新世纪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是什么呢?美国加州大学校长戈斯认为:“大学对人的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是全方位的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根庭在谈到大学面临的挑战时说:“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这就是不仅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人格。”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也指出:“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在知识与经济结合日益密切的今天,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单纯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把教育只看作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取胜的工具,而必须看到高等教育对未来人类社会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灵活的头脑和双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使之全面培养。

第五,统筹高等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一方面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本土文化传统的扭曲和衰减等等。因此,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化观念,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必须认识到两者是相伴而生,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法国著名教育家加斯东·米亚拉曾指出:“一个教育系统只有当它牢牢地扎根于本地的、地区的和民族的环境中,才能以它的经验、思考能力尤其是它的判断来丰富别国的文化遗产。然而,具体地确定各国教育系统的特性又得仰仗国际合作。”鲁迅先生也说过:“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因此,惟有立足本国国情,对外来文化进行精心鉴别与选择,并使其与本土文化的优良因素相交融,才能发展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顺应国际化趋势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之,只有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实践“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才能使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迎来高等教育事业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

[3]彭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怎样的民族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4]·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R].2003-10-14.

科学教育发展篇9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发展方式;教育观念;战略地位;教育资源;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11-03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时期。在这五年期间,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的需求,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是值得认真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要求基础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由精英教育向普惠教育转变,由基础教育的数量满足型向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满足型转变,由部分学校优先发展向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方向转变,由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向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转变,从保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向追求教育的公正与公平转变。

一、当前我省基础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基础教育成效显著。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家、省两级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一)更加重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适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实现了由重点抓学前一年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转变、由举办学前班向举办规范幼儿园转变。二是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实施了利用闲置农村小学校舍和超编小学教师两大资源,建设农村规范幼儿园战略。三是组织实施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创建规划,探索出了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四是省、市主城区和县城城关镇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主城区和县城民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渴求,从而使我省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65.35%,位居全国前列。

(二)更加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省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大了督导检查力度。二是创出并推广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经验。如,承德农村学区改革、石家庄“一托二”联合校、邯郸市区通过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等一系列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2009年11月教育部在我省邯郸市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其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为促进初中生源均衡,我省还全面推行将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大部分公助生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四是为促进师资均衡,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等等。

(三)更加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是注重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内涵和外延协调发展,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以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素质为目标,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二是开展示范性高中建设,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教育质量和示范作用的学校。三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及时启动实施了高中课程改革。四是我省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有615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251所。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在校总规模达到256.6万人。

(四)更加注意教育发展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是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06年到2010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由355亿元增加到717.69亿元,年均增长9%。二是初步建立了教师招聘、培训机制,重视教师在职培训,2006年以来省级共培训中小学教师28200人。使全省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由65.8%提高到82.3%,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由38.8%提高到65.7%,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82%提高到94.4%。三是创新实施了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工程。四是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普遍提高了教师工资水平。

(五)更加尽力创造实现教育公平的条件

一是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二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将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年补助750元,初中生1000元,保障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需要。三是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全省进城务工人员适龄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率达94%。

(六)“十一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仍然没有处理好教育为社会服务和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关系、应试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关系、精英教育和普惠教育的关系、数量扩张和提高质量的关系。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全面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布局欠合理,教育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尚未达到均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等。

二、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建议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必须随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发展方式。面对我省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我省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一是确立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确立面向全体、为了全体、造就全体的学校职能观。二是强调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主要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三是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

中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确保基础教育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确保基础教育重点、优先发展。我省不仅要把重点、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政绩的主要内容,还要各级政府、部门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合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二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切实予以政策、财政和制度的保障,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三是基础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做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多样性、个性化、创造性人才转变。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公平性,决定了基础教育必须由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发展向提高质量型的内涵发展转化,使教育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使每一个接受该阶段教育的学生,享受到好环境、高水平、平等、公平的国民教育。这就要求:一是学校布局合理化。尽量处理好生源减,少和学校集中、扩大规模的关系。:做到既要着眼于÷当前,又要着眼于长远。按着市、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每年生源减少的情况,布局校区、适度集中和扩大规模,尽量控制班额。二是学校建设标准化,结合实施“校安工程”,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尽快使全部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园、校舍、教学设备、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等方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三是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均衡师资配置,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区的义务教育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使校长、教师交流和师资培训常态化。四是以教育信息化为平台,加快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城乡基础教育在区域内基本实现均衡发展。

科学教育发展篇10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深化中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在中职学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发展的内外因,在弄清外部需求(即企业社会需求)的同时,要加强学校的自身建设,搞好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搞好各项管理工作,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通过互联网直通全球,世界经济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格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现在的职业学校大多有几十年的校史。传统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工程技术人员”,即工程师,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这一传统沿袭下来就造成了中职学校实训基地不完善、各种装备落后的局面。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有计划地建设实训场地,立足专业更新换代落后的实验实习设备,优化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条件和可能。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的目标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因此,在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时,必须和企业一线的现实需求相契合。因此,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现实和未来企业的实际和可能需求:已经消亡的专业要坚决砍掉,不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就失业;走向消亡的专业要紧缩,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不能让学生走出校门时难以就业;新生或即将新生的专业要预见性地增设,跟上甚至要适当超越时展的步伐,把学生培养成为市场紧缺的技术型人才;职业学校要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进行改革。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学校要瞄准就业岗位需求,主动做好市场调研,要把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同时与职业中介紧密结合,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

二、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教师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业务能力、教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中职学校应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校的工作应“抓主要矛盾”,即抓好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看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他的各项工作都要为教学服务和保障。学校的收益应向教学倾斜,经费向一线教师倾斜,领导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使教师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学校应建立对教师的考核奖惩机制,对有上进心、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应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反之,应予以相应的惩罚和批评,从而形成人人争先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二是加强教师队伍中的名师队伍建设,这是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而且也是唯一的途径。要把培养名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配置优质资源,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厚待遇,按照专业建设的需要,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关心、支持和帮助教师到基层、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去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切实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落到实处;从企业生产一线选拔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精湛、懂教育教学规律、作风过硬、在该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和较高造诣的“专家型”人才,担当学科建设带头人;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人士到学校任教,担任相应专业的首席客座教师。

三、实施以“学分制”改革为手段的教学改革

(一)实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学分制”的改革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而是通过学分,综合评定学生的必修课成绩、任选课成绩、技能水平测试成绩以及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成绩。

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改革,要把学生的必修课成绩、任选课成绩、技能水平测试成绩以及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成绩加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评。学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细则以及配套的操作程序和制度保障,并突出职业教育学校“学分制”的特色,健全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基础,全面改进学生的评价体系,把学生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重新设置学生评价报告单,反映出学生在校学习以及在企业实习表现的全部过程,有效地监控、引导、促进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业。

实行“学分制”改革,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技术不合格,学生可以接受企业的岗前再培训;品德不合格,学生终将遭到企业乃至社会的淘汰――因为这样的学生将是社会危险品。为此首先要确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理念,力戒“只教书、不育人”的片面教育思想。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习惯要通过科学的“加分”或“减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在实施时更要坚持讲究量化考核和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克服消极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中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中职学校要通过“学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领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朝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二)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内容的改革

现行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与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课程内容重知识、重原理、知识偏多、原理偏难,既有悖于培养实用性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初衷,也给教与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内容的改革。

1.课程改革

以调整课程体系为突破口,按照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出生产实用型人才。

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专业目标、职业实践活动、职业标准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的实际就业需要;让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加强“有对口升学愿望的”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在走出中职校门后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2.教材改革

以学生“会用”、“实用”、“够用”为原则,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编写校本教材,在学生智力、能力、文化知识现实基础上,既要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又能适应学生学习的条件和特点,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教材改革的原则:一是德育课和专业课要服务于专业课的原则。德育课多采用案例教学,除突出时事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外,要突出就业教育,要有反映职业思想、专业思想、企业文化和理念、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团队精神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文化课要根据专业课的需要进行挑选和提炼,以应用型和实用型的内容为主,压缩文化课的内容,减少课时数量,为增大实践课教学课时提供条件。二是专业课要增强实用性,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使用”为原则,确定教材内容,并要兼顾到适应专业变化,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三是增强实践性技能教学。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修改和编写校本教材,增强实践性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岗位的实践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