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绘画教育活动教案十篇绘画教育活动教案十篇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28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1

关键词:恰当激发创造性绘画

范例是绘画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范例,教师可向幼儿传授绘画的技能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构图和色彩,但同时它也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性。比如,范例“海底世界”中左边是海星,右边是螃蟹……活动结束,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和教师范例一样的海星、螃蟹……这样的绘画作品太注重结果,功利性强,当然,就谈不上创造性绘画,也与幼儿美术教育初衷相悖。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此基础上,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活教育”,他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他还指出“艺术活动不能只练习技能,艺术教育不是只为培养少数艺术家,而是要发展所有儿童艺术才华,鼓励、造就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范例不该只停留在简单地传授技能技巧上,而是要在以儿童为中心基础上,既要使技能得到发展,又能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因此,如何使用范例成为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范例,激发幼儿创造性绘画

幼儿年龄小,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因此,为幼儿提供的范例要有美感,充满童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愿意动手去画。在教学中,我们常使用简笔画示范,但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简笔画并不适合作为范例,它是成人经验的总结,虽然幼儿可以很快掌握,但会导致观察缺失,从而失去了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比如,画熊猫,大部分幼儿画的熊猫就是圆圆的脑袋、身体、吃竹子……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是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没有直接功利性,孩子的想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一定要让幼儿模仿得有多像,技能有多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会动的范例”,为幼儿提供四肢和头部都能灵活运动的“熊猫”。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可以活动熊猫的关节,摆出不同造型,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绘画。

二、合理运用范例,促进幼儿创造力与技能的有效结合

1.合理运用范例,正确对待技能的学习,注意引导性和启发性

(1)案例背景:小班绘画活动:《美丽的手帕》。

(2)具体案例

案例一: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格子手帕范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儿:手帕。

教师:手帕上有什么?

幼儿:格子。

教师示范格子手帕的画法。

最后,教师出示其他的范例:你们瞧,手帕还可以有其他图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美丽的手帕吧。

全班幼儿无一例外都画了格子手帕。

案例二: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了空白的“手帕”: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儿:手帕。

教师:手帕上有哪些图案呀?

幼儿:有花,有白雪公主……

教师:今天,我们也来当设计师,设计漂亮的手帕,好吗?你们都会画什么呢?

幼儿:刺猬,花……

教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美丽的手帕吧,把你喜欢的图案画到手帕上。

幼儿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手帕。

(3)分析:同样采用范例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效果呢?案例一中,教师直接出示范例,幼儿先入为主,教师在示范中又再次讲解格子手帕的画法,这种注入式的范例教学让幼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创造力因此受阻,以至无一例外地画了格子手帕。而案例二中,教师一直引导幼儿自己探索,启发幼儿去搭配,这种启发式方法给了幼儿更大的想象设计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中心,在充分探索的情况下,给了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因此,幼儿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手帕。

(4)得到的启发:无可厚非,绘画学习中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不能因为掌握技能技巧而使幼儿失去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使用范例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和启发,正确对待美术技能的学习,多给幼儿创造的空间,激发幼儿创造性绘画,这才是适合幼儿绘画发展需要的。

2.适时地为幼儿提供绘画的“零件”,既可以提高绘画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

用什么样的范例,该怎么用呢?其实,我觉得教师可以要提供一些绘画的“零件”,启发幼儿去组装它们。当然,把握物体的特征是必要的,如在绘画活动“海底世界”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形状(三角形、圆形……)让幼儿组装,只要它有眼睛、嘴巴、尾巴这些鱼的基本特征就可以了,由于这些“零件”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幼儿很乐意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去表现,画出“自己创造的鱼”,这样也让幼儿很有成就感。同样,在海底世界的背景上,教师也同样可以出示简单的“零件”鼓励幼儿自己搭配,创造性地进行绘画,这样每个幼儿都能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既能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

3.对于同一美术主题的绘画,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范例

对于同一美术主题的绘画,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范例。比如房子,我们知道房子有高有矮,屋顶、窗户和门也不一样,教师在引导幼儿设计房子的时候,要把握住房子的基本特征,如有屋顶、窗户、门等,可以通过多种范例为幼儿提供参考。在这个教学中我准备了三组范例:第一组:简单的绘画“零件”;第二组:借用多媒体中的画图软件,让幼儿感受色彩变化下的房子所产生的不同场景;第三组:不同层次房子画面,让幼儿感受画面的构图。最后,我还鼓励幼儿适当地添画背景。这样,从房子的形状、构图、色彩上都给予了幼儿较大的构想空间,便于幼儿创造性地进行绘画。

当然,范例并不是幼儿绘画活动的唯一手段,虽然现代教育观念中不提倡过分强调绘画技巧,但基本的技能是创造的基础,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是极其必要的,它有助于树立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活动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因此,我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与同仁们继续关注、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Z].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孔起英主编.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2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程;装饰画

公共选修课程是指某个教育系统规定的,学生可以按照设定好的规则自主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德国著名教育改革者威廉・冯・洪堡,曾率先提出选修课的这一概念。在我国,公共任意选修课指,综合类高校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喜好和学校的具体规定,有计划地选修公共课程,最终获得相应的学分。此类课程的目的:首先,是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是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选修性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显而易见,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选修课中的一个重要分类,也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校内调查结果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69%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许下了很高的期望值。

一、课程介绍

装饰画是一种不强调高超的艺术性,却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型作品。装饰画课程易学易懂、容易出效果,对学生的绘画基础基本可以达到零要求,最适合高校非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装饰画》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是以非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为准则,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建立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内容为载体,以装饰绘画技能和美术审美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课程。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重视表现语言的装饰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以及美术创造力等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目标。使非艺术类学生得到思维的活跃、视野的开阔、情感的丰富,从而形成敢于创造的个性和对艺术的敏感度。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装饰画基础概述。第1节、装饰画概述;第2节、装饰画特征、中外装饰画介绍、现代装饰画介绍;第3节、作品赏析。第二章、装饰画的材料的应用与表现技法。第1节、黑白装饰画;第2节、装饰色彩;第3节、运用材料表现的装饰画种类;第4节、装饰画材料制作技法第三章、装饰画主题性作品创作。

(三)教学受众:面向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没有学习过此类课程,他们对绘画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希望通过对该课程的选修,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培养自己的美学修养,对自己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

(一)基础知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包括,装饰绘画的基本理论、审美特征和装饰绘画史。基本绘画技能包括对各种装饰画材料和工具使用,以及装饰画创作的技巧。本课程的授课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讲授,使非美术类学生掌握一定的装饰绘画知识,让他们能够深入生活进行装饰绘画的创作。

教师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和课时安排,采用全面介绍装饰画基础知识和重点学习几种装饰画技法相结合的方法,将部分理论知识穿插在绘画与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体会一些绘画知识,避免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脱节,强化能力训练。

(二)互动教学。在课程设计中,每堂课都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加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性,锻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讲授黑白装饰画中引导中文、历史、哲学系等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探索,黑代表实,白代表虚,黑的是一切,白的表示空灵,黑白之中是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蕴含一个有无相生的大千世界。

(三)中外案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装饰画”的魅力,课堂引入了中外装饰画案例赏析。中国自古代起就认为,装饰画是用来装饰器物器皿的,是工匠通过工艺制作来表现的绘画、图案、插图等。国外的装饰画画面要求丰满、平整、稳定,造型要简洁而富有变化。在造型上,强调夸张和变形,突出高度的概括性与简练性;在构图上,都注重追求自由时空,表现平面化的无焦点透视的多维空间;在色彩上,简单明了,不追求明暗、远近及写实的冷暖关系,而追求色彩的象征性。

(四)实践教学。对装饰画的表现技法与材料的应用,采取课堂示范与市场考察形式进行。引导学生的兴趣,结合所学的技能,从现实生活出发,学习创作装饰画作品,并通过搜集材、构思、构图、调整、修改、体验美术作品的创作和全过程。如:创作黑白装饰画一张。以点线面的装饰性语言,运用美学原理进行黑白装饰图形的实践,目的是掌握美学的组织原理,拓宽点线面的各种装饰变化的能力。又如: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去进行装饰画创作,除了一般的纸、布外,油画、国画、水彩、丙烯、彩铅、马克笔、色粉等颜料都可以进行创作,还可以用撕、折、贴的手法在创作中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也能完成一副别具一格的装饰画作品。在布置作业时,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的范围。如:喜欢旅游同学,可以将自己曾经去过的自然风光照片作为装饰画素材。生物、地理专业学生可将自己喜欢的植物、动物作为装饰画主题。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公共选修课《装饰画》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重视激发学生理想化的表现力。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让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以主观创作去表现想象中的物象,描绘出他们最理想的状态。可以充分激发其他学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手法和主观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对专业的观察能力。

(二)重在培养学生形式美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是多种感知能力的综合,它包括领悟能力、知觉能力、想象能力、回味能力等。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别、欣赏的能力。在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要在鉴赏中着力培养对美的领悟能力,即美感。美感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利用经验进行自我的思维选择,然后对画面的图案、图形、色彩黑白搭配,做出有序的安排,最终体现出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三)重在培养学生抽象性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又被称为表现能力或显示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想法、思维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案、表情和动作等明确清楚的表达出来,切让他人体会、理解。抽象绘画就是用极其简单的图形概括出的图象,它并不像写实绘画那样具体,却却可以赋予画面中更多的的内容。艺术大师毕加索就是利用抽象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装饰画具有较强的使用功能和实用功能,抽象的形式更适合其表达。可以让毫无绘画功底的学生间能抽象地、间接地、象征地表达出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3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2.与特殊教育结合———艺术教育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欧美等国家已将艺术教育应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残障儿童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儿童等的治疗中。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社区、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该项治疗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应用,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关注。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叙述了对10位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艺术治疗过程〔11〕,结果发现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观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一文介绍了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为4名脑瘫儿童开展的一个绘画治疗小组〔12〕,另外还为10名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经过治疗发现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表明不善于言语沟通的脑瘫儿童通过绘画、色彩和音乐,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情绪及感受。陈琨的《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就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艺术治疗〔13〕,结果发现:

(1)同是有攻击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导致攻击的深层原因,而投射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儿童投射出他们内心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以便人们找出其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

(2)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绘画投射发生了变化,它能帮助儿童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儿童认知、情感的发展,减少攻击的发生频率。张雯、顾昭明指出,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包括了让自闭症儿童画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创作家庭动物贴画;还可让家长带领儿童到户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戏,然后将其活动过程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等。并认为:长期利用艺术治疗能在多个方面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认为,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点〔15〕,可缓冲人的紧张情绪,使易出现封闭、不安情绪的孤残儿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一文具体探讨了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儿童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其美术作品的解释〔16〕。

3.艺术教育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刘中华运用艺术治疗测评工具“房—树—人”绘画测验有效地评估了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7〕,并运用自由创作、色彩探究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治疗和干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际关系。尚晓丽、周颖萍的《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叙述了对30位大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过程〔18〕。该活动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三色卡纸并粘贴心中的宠物形状;描绘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画最尴尬的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认为,通过绘画可帮助具有回避倾向的大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结合了团体和艺术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综述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的应用价值,认为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19〕。易春丽、钱铭怡、丛中采用“画一个家庭”测验让30名大学生每人各画两幅能展现家庭的图画,一张是能展现现实的家庭,另一张则是能展现理想中的家庭〔20〕。通过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被试大学生对其家庭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及被试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医疗领域

1.灾后心理干预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Joseph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therapyproject)。随后,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9•12大地震,赖念华根据华人的特点对paulJosephDowling的艺术治疗方案做了修订并尝试在台湾采用该治疗方案〔21〕。有关学者指出:当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时刻迫近时,人们难以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通过绘画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张雯就是在整理修订赖念华艺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21〕,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危机干预中,并对灾区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灾后的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卢勤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的灾区人们进行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尤其是对一个在地震中有8名同学死亡的班级的同学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说明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的方式是适合对灾区人们开展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认为,“绘画是灾难过后的一种简单的、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内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赖念华的“画说灾难———艺术模式减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地震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一文探讨了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一般要经历建立关系、重现创伤经验、艺术治疗师的同理与回应、转化创伤经验以及重新积蓄力量等步骤〔24〕。胡知凡编译了LenoreSteinhardt于1989年写的《SixStartingpointsinarttherapywithChildren》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绘画治疗的一些具体做法〔25〕,以期有益于国内灾后的心理救助。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了首期为期3天的“玉树震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培训班”。针对玉树5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创造性艺术治疗技术连续培训”。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接受了此培训。一般灾后的心理救援与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长期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帮助灾区儿童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促进儿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位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26〕。潘润德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来心理咨询门诊的面对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27〕,以更好地找到这6名中学生情绪冲突的原由。闫俊、崔玉华对存在心理问题,但病情又处于稳定状态的5位患者(其个人又有心理治疗的要求)进行了一次集体绘画治疗的尝试,结果发现:患者绘画表现出来的情况与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团体治疗的方式释放自已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赵小琴对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或恢复期病人、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病人)采用艺术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艺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9〕。孟沛欣等对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分为6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五个主题绘画任务,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感受(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结果表明,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30〕。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艺术治疗有效地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该病复发率〔31〕。

3.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对283名海洛因依赖康复者的333幅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3幅绘画作品中呈现出70多种象征符号,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负面的意象,并认为,通过采用绘画治疗,使得治疗师及时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治疗〔32〕。艺术治疗除了应用于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外,也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中。严文华的《心理画外音》一文就把图画应用在团队建设培训中。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的团队氛围,让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这种轻松氛围本身就是团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绘画活动的性质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比较吻合。

三、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应用范围的扩大

国外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精神医学至教育、危机干预及社区等领域,我国在实践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1.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的方式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4〕。另外,在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中引入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譬如,艺术治疗教学的原则、实施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素养等。笔者认为,未来艺术治疗将作为有效的辅助方式,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一文阐述了在医院的设计中,应注意视觉形象的使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的效果〔36〕。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治疗模式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37〕。现在又出现一种文学治疗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通过网络和患者进行接触后,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患者以作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增进双方的交流,达到治疗的效果〔38〕。这种治疗方式即是借助网络工具,如QQ视频、mSn、手机、网络日志等进行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的发展〔37〕。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在我国运用和发展艺术治疗,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国的书法已在书法治疗中广泛应用〔39〕,而中国人新年贴的春联,也可以应用到媒材选择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绘画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未来要重视绘画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处理,以使治疗师的分析更客观、更准确。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不是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当下的一些研究有:镜射神经元与同理心,脑波与绘画治疗,穿颅磁刺激与同理心等〔37〕。

(三)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艺术治疗学术研讨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在艺术治疗领域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另外,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R-BC则是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的认证。在美国,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有27个艺术治疗的硕士点得到认证。另外,英国的德比大学就设有艺术治疗的本科教育专业〔41〕。对于艺术治疗的运用,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有十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五个大学课程,十四个在职进修的课程项目,并且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42〕。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taiwanarttherapy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所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成立〔37〕。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专业性、行业性、权威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整个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4

【关键词】手绘美术教学力量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14-01

1、案例背景

美术教师扎实的手绘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自身手绘能力的培养。

2、案例描述

在一次美术课中,当老师正在投入的讲解怎样才能画好一幅人物速写时,这时一个调皮的男同学插嘴说:“老师画一幅给我们看看,就画我吧,我很帅”,全体同学都笑了,诡秘的看着美术老师,看她做怎样的反应。当堂手绘一幅人物写生效果的确比任何精彩的讲解都来得直观,更能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手绘这是一个要求比较高的示范,体现一个教师手绘能力的高低,如果手绘不好,效果还会适得其反。面对渴求的眼神,美术老师对他说:“你上来吧,摆一动作”再仔细观察其特征后,老师以最快的速度,用流畅的线条画了一幅人物速写。此时教师里很安静,所有同学都注视着黑板,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显然他们已被美术老师娴熟的手绘技巧与漂亮的手绘画所完全吸引,那节课自始至终学生画的都很认真,看着低头认真作画的学生,老师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那节课让她看到了手绘的力量。

3、案例反思

教师手绘能力是指教师徒手绘画的能力,在教学中当学生困惑或无从下手时,教师可当场挥笔明示,令学生一目了然,绘画情绪高涨,并有跃跃欲试的感觉。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手绘并提高教学效果这是门学问。

3.1创造性地进行手绘教学,让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美术课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要学会制作,学会创新,他们需要教师的示范指引,教师的当堂手绘是构成课堂美术教学无别的任何形式可以完全替代的中坚柱石。教师无论在设计教学过程、安排教学环节、采用教学手段等任何一环节中,都应充分关注在极有限的课堂时空里选择重点进行手绘教学,手绘教学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亲手实践,用自己手绘出的作品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苏少版第八册《动感生活》一课教学中,要求学生生动地表现人的多种运动状态,此时如果只有简单讲解,而没有教师的手绘示范,学生根本不能理解,无从下手。但此刻如有了教师的手绘示范,效果会截然不同,教师手绘示范动态骨线和各部分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来勾画具体形象,通过有意识的手绘引导,把学生的思路拓宽,发展其思维。因此人物动态表现自然能够灵活起来,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共同活动,学生学习兴趣就浓,学习气氛活跃而有效。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件件作品时,成功的喜悦会让他们保持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和不懈的追求,更会加深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间色、复色、浓墨、淡墨的调和,油画棒、水彩颜料的混合使用等等都必须让学生亲眼一见才能真正分晓,特别是对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有许多更需要教师当场挥笔明示,使原先长时间还说不清楚的内容,经过教师的手绘启发,在片刻之内学生轻松地达到“过目不忘”,在教师手绘教学长期熏陶下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画画的,没有一个学生不会画画的。

3.2选择性地进行手绘修改作业,有效解决问题

美术是视觉艺术,如果离开视觉形象,教师就无法从教,学生就无从理解和学习,而视觉感觉就是形,这就决定了手绘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虽然教师在教学中系统地讲授并进行了一定的课堂手绘示范,但有的学生在作画中还是会产生一些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点,进行手绘修改,但手绘修改不能直接在学生的作业上进行,应借用学生作业的一角之地或另一张纸上有针对性地局部手绘示范,画虽小,但能说明问题,学生通过角上的小幅范画与自己的作业对照比较,就很容易找出处理方法的区别在哪里,进而自己进行修改和调整。

3.3灵活性地进行手绘与范画相结合,让课堂结构更紧密

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手绘教学与范画并用,这样既提高效率又节省时间,尤其是遇到需长时间作画的手绘示范课程,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容不得教师在课堂上那么“慢条斯理”的绘画示范。比如画色彩,遇到色彩的水分干湿,需等很长时间,这时教师可手绘前面几个步骤,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演示出来,再用课前准备好范画配合讲解,既直观又简练,每一步骤运用的绘画技巧让学生一目了然,心领神会。毫无疑问,这种把教师的精彩手绘与范画的完美结合,致成课堂结构异常紧密,一“紧”一“浓”,把手绘和范画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4多样性地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手绘能力

教师在课后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多欣赏一些名家绘画作品,参观画展,让自身的艺术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其次,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经常进行一些线造型能力的训练,如:简笔画、速写、白描等;另外,多临摹些名师的优秀作品,加强素描、色彩写生练习,以形成扎实的手绘功底和手绘能力。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敢于手绘,勤于手绘,在多练中促进自身手绘能力的提高。

总之,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具有较强的手绘能力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日积月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手绘能力,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绘的力量,为其美术课堂画龙点睛、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编.艺术概论考试参考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5

关键词:土布;图案;幼儿园美术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作为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土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蕴涵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还富含着感彩的精神寄托。土布的色彩:土布用色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图案色彩明快;染色大都为蓝、槐、黄、榴黑、豆灰、泥柴,色调古朴典雅,通过几何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了农耕文化中所包含的特有的韵律之美。

幼儿美术是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那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关于土布图案的一系列美术活动呢?

首先,我们对土布图案进行了收集、整理、筛选、拓展,选择合适的图案探索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途径、方法。经过我们层层筛选,最终我们选定的是土布中最具有特点的条纹图案、格子图案、蓝印花布、东北大花布,它们的图案以条纹、格子、几何图形和由动植物、花鸟等组合而成的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为主,再配合土布浓墨重彩的色彩特点,借此我们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作。

我们在各年级组开展了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美术活动。

一、在小班尝试了利用线条、格子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例如,在小班的绘画活动“美丽的线条”活动中,教师把活动重点放在“认识土布中的横条纹、竖条纹,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棉签棒变化出美丽的线条”,在绘画过程中,帮助幼儿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活动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幼儿逐渐认识土布图案里面的线条,帮助幼儿积累必要的绘画知识以及对土布图案的了解与认识。教师由巧虎宝宝引出斑马,斑马身上的条纹很快引起了幼儿的兴趣,然后由斑马引出了各种各样的土布(各种各样的条纹),包括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造。幼儿作品如下: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孩子从斑马身上的花纹延伸至土布中的条纹,这个设计意图是成功的,孩子能够利用棉签棒涂鸦出横线、竖线,平行地组成了各种条纹图案,相交地组成了各种格子图案,孩子们在操作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功。

还有小班的绘本绘画――“花格子大象艾玛”

教师利用绘本故事引出给艾玛画花纹这一情节,然后让幼儿欣赏格子土布,引导幼儿理解格子是如何形成的,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积极性都很高,都能够给艾玛画出非常漂亮的格子花纹,格子的色彩也从单一走向丰富多彩。幼儿作品如下:

二、在中班尝试了利用土布拼贴、变形的动植物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及最基础的四方连续纹样、手工扎染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说起土布,中国红、青花瓷、红双喜、牡丹花、中国龙……就会映入脑海,它流露出淳厚、率直、诚实、乐观的感情,表现出鲜明、艳丽、圆满、夸张的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教师设计了“美丽的孔雀”活动,带领孩子进入一个充满土布图案的美丽世界,并引导他们借助土布上面的各种花纹,通过画、剪、贴、拼的方法创作出一幅幅有趣的土布拼贴画。作品如下:

扎染是我国传统的土布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主要盛产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制作方法是把布料用绳线捆扎后,再用染料煮染。它分为捆扎布料、浸染布料、展开呈现。教师引导幼儿将扎法图示和染出的图案两两对比欣赏,从中明了制作扎染手帕的关键所在:扎的方法、位置、松紧等直接影响扎染纹样的样式。在幼儿了解扎染方法后,有目的地选择了几块手帕引导幼儿欣赏、匹配扎染方法,然后过渡到让幼儿根据设计图稿讨论在手帕的什么位置运用什么方法来扎染,进一步明确图稿与作品的关系。教师提供了皮筋、各种珠子及小玩具等,还提供了封口带、细铜丝等一些用于扎的替代物,以便幼儿根据需要使用。

三、在大班尝试了以剪纸来体现土布图案中二房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的活动以及手工操作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等系列活动

1.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具有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和表现手法,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在很多地区逢年过节、娶媳嫁女,人们都要执剪铰花。剪纸主要采取镂空的方式形成多种多样的洞,而这些洞基本上都是对称的,大班教师设计的手工活动“剪窗花”,将这种民间艺术和土布图案中二房连续纹样和四房连续纹样相结合,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剪纸和土布图案给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想象和创作。作品如下:

2.蓝印花布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流传时间之久,普及面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染织艺术无法相比的。蓝印花布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

传统的蓝印花布图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汉字。从象形文字开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等演变形成了方正的汉字,汉字又为人所用,进行变体运用到蓝印花布上,用于表现龙的传人的“龙”有各种写法,有的形似龙,有的是简笔龙,还有书画同体的龙等;用于祝福和祈福的“福”也有很多种写法,这些寓意吉祥的汉字不仅提供了发散思维的途径,又将它们本身的吉祥带入生活。

(2)吉祥图案。吉祥图案有很多,典型的吉祥图案是“八吉祥”,即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

(3)自然图案。花纹、鱼纹、蝴蝶纹、蝙蝠纹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真实纹样,是人们根据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而绘制出的,是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4)表现风俗故事的图案。比如“和合二仙”,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盒”与“合”、“和”同音,喻“和合”。年画中常绘两仙一持荷花,一捧圆盒,盒内盛满珠宝,并飞出一串蝙蝠,寓意财富无穷尽。民间嫁娶,喜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的意思,寓意夫妻和谐,以求婚姻美满。

这些传统的图案在当时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寄托寓意。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图案虽然漂亮,但是过于复杂,所以我们进行了筛选和简化,以汉字、几何图形中抽象纹样为主,再将动植物加以变形,加上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引导孩子想象和创作。

我们本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用我们可以使用的一切方法,尽我们最大所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完美结合。要把土布图案这样一个美丽的传承融入幼儿园教学中,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参考文献: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6

根据多年来对美术教学备课形式的研究和应用,笔者认为,绘画备课、文案备课、形象备课、资料备课和科研备课等五种方法,都是美术教学的有效备课形式。

一、绘画备课

绘画备课即以教师的专业画种为依托,进行相关的写生、练习和创作,是一种提高教学基本能力的课前绘画准备,是美术专业最具特点的备课形式。进行绘画备课,必须明确以下三个目的:

首先,要以提高美术能力为目的。美术教学是以技能传授为特点的教学,教师绘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教学能力的强弱。绘画备课的过程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要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目的。美术教育是一门集直观性、示范性和榜样性于一体的艺术教育。高校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首要的一条就是看他的绘画水平。中不中,看行动,千言万语,不如教师具有绘画水平,亲自动手画给学生看。这样,学生的理论困惑、技巧疑问,就会在教师的真画实景前化解、消除。

第三,以研究解决教学重、难、疑点问题为目的。绘画备课,不是简单地进行绘画练习,而是要在绘画练习过程中,研究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只有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将要对学生传授的知识内容和相关问题全部弄懂、弄透之后,才能在学生面前坦然地、胸有成竹地教授自如。

二、文案备课

文案备课即以语言的书面形式一文字为主的备课方法,通称为教案。教案是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法,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美术专业的教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单位样式进行备课。

一是以单一课题为单位的文案备课。像美术写生、艺术实践、参观展览、艺术讲座、幻灯欣赏、美术创作、毕业论文、构图和摄影等课程,都属于单一课题的范畴。教师要在课前的文案准备工作中,充分而全面地考虑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因素,做到胸有全局,逐步落实,方法得当,效果突出。

二是以单元课程为单位的文案备课。像素描、水彩、国画、油画、版画和设计等专业主干课程,都是以单元授课的方式安排教学的。每个单元课程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也是美术专业最具特点的教学形式。这要求教师全局观念强,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进程合理,时间分配合适,作业安排具有针对性,还要有很好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三是以单幅作业为单位的文案备课。在教学中,单幅作业的时间安排,决定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师备课的样式。教师在备课时,以单幅作业为目标提出目的要求,明确重点、难点和研究教学方法,还要进行课后小结,对本次作业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解决的办法,以此为下一次作业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作用。

三、形象备课

视觉艺术的教学内容,就是研究形象、表现形象和创造形象。形象备课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课堂上要使用的人物、人体、静物、风景等写生和研究对象进行课前的构思、选择与安排。形象备课的关键在于要根据课程的进度和难度来确定形象材料。例如:人物的男女老少、造型特点、职业特征和精神气质,风景写生的地点、构图取舍、场景情调和空间透视等等,都是形象备课要把握的内容和要素。

四、资料备课

资料备课是教师根据视觉形象的直观性特点,在课前进行对学习有参照、引导和帮助作用的绘画资料的翻阅、收集和准备工作。可用于美术教学的资料有以下几种:画册、画页、幻灯片、光碟、录像带、多媒体课件、学生留校优秀作业、教师范画以及收藏的美术作品等。这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直观性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和较浓的学术氛围。这样的备课和教学形式,于教师有利、学生有益。

五、科研备课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7

关键词:绘本;造型;图案;构图;色彩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2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艺术部分中指出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绘画活动是教育者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最佳手段之一。而绘本的美术元素正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能将幼儿无意识的想象变为有意识的创想。

因此,让孩子广泛地接触大师们的优秀作品、既可以提升老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又能使教师带领幼儿获取相关的艺术信息,唤醒幼儿的美感。优秀绘本情节丰富、有创意,绘本中的主角可爱、漂亮、有趣:绘本中新的美术手法、绘画方式;不同国家绘画表现不同的技法和风格,挖掘其中的美术元素,从欣赏、表达、创作等多方面来体验和表现。让幼儿在看故事、听故事中提高美术综合素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师在绘画教学中的难题。

一、以绘本为载体,帮助幼儿积累绘画素材

绘本中绘画技巧的丰富性。多样的表现技法,如铅笔画、沾水笔画、水彩画、油画,还有颜料拓印画等。让图画书拥有了迷人的外貌,更是图画书成为美术教学的资源宝库。如我选择了绘本《小黑鱼》、《月亮的味道》、《给天使的一对翅膀》这几个经典优秀的绘本,进行绘画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把幼儿对儿童绘本的阅读热情迁移为学习美术的动力。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设计了一系列主体性的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绘画表现能力。

绘本《月亮的味道》围绕着“品尝月亮的味道”的故事线索中,我们先引导幼儿寻找各种熟悉的动物造型,然后让幼儿通过临摹,积累个体对故事中不同的小动物造型的学习,再引导幼儿相互学习,把别人学绘画的动物造型通过学习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分享学习帮助幼儿积累了远比课堂教学多的图像,也在比较同伴的图像中发现同一动物有不同的画法,虽然幼儿的能力有所差别,但为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每个幼儿都在不断寻找新的动物造型,还要做到不重复,这就大大提高了幼儿独立造型的能力。这一活动让我们老师看到了幼儿具有摆脱成人的依赖,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将有利于幼儿积累更多的造型经验,创造更多的图像。

二、学习艺术大师独特的造型表现方式

绘本图像造型虽“拙”,但富有童趣,简洁的线条有助于幼儿观察。如日本漫画家宫西达在绘本《好饿的小蛇》中所应用的线条简洁精炼,造型生动有趣。寥寥几笔勾画出小蛇每吃完食物后,最有趣的是肚皮线条就变成了相应的食物的轮廓造型,如小蛇吃了苹果,肚皮线条就变成了圆形,特别是当幼儿看到最后,好饿的小蛇居然吃下了一棵苹果树,还出现了苹果树的造型,让人捧腹大笑,非常富有想像力。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帮组幼儿理解了小蛇的造型变化过程,并激发勉励幼儿大胆画一画吃了其他食物后小蛇会如何。这样的造型方式极其接近小班幼儿对事物外形认知与表现。

三、学习绘本中装饰图案的排列规律,体会有规律排列装饰带来的美感

线和面造型的基本元素,它们构成了孩子理解绘本的基本元素。《母鸡萝丝去散步》,线条与色块的排列与组合是书中最出彩的部分,也是该书最适合师幼欣赏与学习的部分。经过观察引导,孩子们发现:农场中建筑的屋顶与墙壁,柳树的树叶、青蛙身上的圆型斑纹等是单一元素的排列。而狐狸身上黑色三角形合简单的线条的交替排列的。母鸡萝丝的造型和身上的斑纹,既像剪纸又像刺绣或是毛衣上的图案,并且这些斑纹都是对称的。看上去很有节奏。至于那只倒霉蛋儿狐狸,孩子们更是喜欢它。身上面充满了由复杂的圆点、线条合黑三角组成的装饰性图案,就像一个美丽的狐妖。不但是鸡和狐狸,连背面的树、农家、风车等背景也都画得像装饰画一样。教师和幼儿了解了绘本中装饰图案的排列规律,体会有规律排列装饰带来的美感。教师将本次活动分成三种表现形式,运用撕纸粘贴的形式表现大树、房屋单一元素排列的规律美;运用黑白线描绘画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狡猾狐狸优美的身段;运用彩色线描的形式将温和的、坦然、富有智慧的母鸡萝丝画的是淋漓尽致。最后,选取了农场、池塘两个画面将两种绘画形式组合进行情景再创。教师将自己智慧的结晶运用到教学中,确定了小、中、大班的不同表现目标,小班幼儿通过添画房屋、小树中单一线条排列规律,初步学习单一元素排列的方法。中班幼儿运用的是黑白线描和色彩线描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狐狸和母鸡。大班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表现故事场景。活动中都用大胆的手法展现了图形和线条排列美丽的装饰效果。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大胆表现美的本领。

四、学习绘本的构图方法,进行大胆布局画面

孩子把画画当作游戏和表达宣泄情感的方法。如绘本故事《老鼠娶新娘》主要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构图方法,选择表现《老鼠娶新娘》中最热闹的故事结尾部分“送新娘”的场景。让孩子们画出送亲队伍中各种老鼠的姿态,然后运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在长条纸上表现送亲队伍的情景,培养孩子学会根据不同的纸张形状灵活构图,更是孩子提高绘画兴趣。

五、欣赏绘本画面的色彩,学习浅显的色彩知识

绘本中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幼儿愉快的情感,调节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小班绘本《小蓝和小黄》的绘画活动,教师以撕贴的色纸构图,同一角色凭借简单巧妙地背景色彩的变化、方向位置的变换(挪移、拼贴、粘连、断顿等),使整个画面空间获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简洁、流畅和无限延伸的美感。小蓝和小黄重叠融合成了绿色,是小班的孩子们了解两种原色互相调和形成间色的过程。

绘本《快乐的婚礼》故事充满童趣,读者伴随着情景的展开时而欢快、兴奋,时而难过、伤心。猪仔们的别样婚礼,尤其是用油漆为自己画上漂亮衣服的情景,对孩子们有着魔幻般的吸引力,激发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活动中服饰设计的内容有助于中班幼儿学习间隔色、暖色调、渐变色等装饰涂色的方法。

六、体验绘本中多种绘画变现手法(线描、抽象、拓印、重彩、淡彩、黑白对比)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8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绘画学习环境

“幼儿的心灵,如果种植在肥沃的土壤之中,他们就会非常自然地生长起来。”“肥沃的土壤”是指适宜的环境和令人愉悦的学习情境。艺术的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才能发芽,因为年龄特点,儿童的创造不会在命令与强迫下出现,只可能在毫无心理负担的宽松环境下迸发。

我在区域活动区中设立了儿童画创意空间,空间里展示孩子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并且定时更新,平时鼓励幼儿大胆评析这些作品,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作品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又如我在开展“漂亮的树”的创作时,就把各种形态各异树的图片和多样的范画张贴在儿童画创意空间,还把这些图片做成课件,设置了优美的大自然音乐情境,让幼儿在美妙的音乐中想象树的灵动、感受树干的粗壮、树枝的摇曳、树藤的攀爬、树冠的张

扬……鼓励孩子用多变的线条和图案来画这些树,表现自己心目中

漂亮的树,作品完成后张贴在儿童画创意空间,让孩子们互相欣赏、互相交流。

二、提供多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幼儿绘画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被新颖有趣的材料所吸引,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有油画棒、蜡笔、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彩色粉笔、印章、水粉、水墨等等。这些画材提供在区域空间里,让幼儿根据绘画主题来选择工具和材料,提高幼儿绘画的成功率,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例如:幼儿可以选择水粉来学习调色,选择记号笔来画线描画,选择彩色水笔来装饰图案等。

三、生动有趣的绘画方法,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1.数字法

让孩子写一个2字,并把2的尾巴拉长一点,然后在上方添加几笔,一个正在浮水的鸭子就跃然纸上;又如用数字画人头像等。用这种游戏画画十分有趣,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从而激发孩子学画的兴趣。

2.故事法

幼儿最喜欢听故事,像“小蝌蚪找妈妈”“大狮子”“大山的故事”“海底世界”“圆圆商店”“竹笋娃娃”等,故事中的动植物形象都是孩子学画的内容,如教孩子画兔子,老师可以给孩子讲“小兔子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兔妈妈,她有三个孩子,一个是长耳朵,一个是红眼睛,一个是短尾巴……”小兔的基本形象特征通过这三个名字就概括了,老师边讲故事边教孩子画,这样孩子即听到了故事,又学会了画兔子,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

3.变色法

找三个小瓶,分别装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再找一个空瓶,先倒入少量的红色水,然后再倒入同量的黄色水,并搅拌一下,不一会儿,孩子就会发现这两种色水混合变成橙色的水了。用同样的方法把红色水和蓝色水混合,黄色水和蓝色水混合,会发现它们分别变成了紫色水和绿色水,让孩子根据老师演示的方法和步骤连续做几次,这样孩子在玩中就了解了绘画中简单的色彩知识了。

4.猜谜法

就是先不说出所要画的内容,而是先在纸上画出东西的基本形状,让孩子猜。这种神秘感,可使孩子产生好奇,孩子的情绪就高涨起来。这种游戏可以由老师画孩子猜,也可以由孩子画老师猜。

5.手影法

就是借助灯光或阳光用手做各种姿势,通过投影让孩子观察墙上的形象,这样会发现影像中有的像小兔,有的像大马,有的像鹰,还有的像小狗,然后让孩子模仿并学画这些动物。这样,孩子在玩中画,画中玩,既锻炼了双手的灵巧性,又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

6.吹画法

把调好的颜色水泼或洒在图画纸上,然后取一根细塑料管,让孩子尽情地吹散这些颜色水,吹开后,颜色水呈自由放射状,一幅清晰、自然的图案画就呈现在眼前了。

7.滚画法

让孩子用废纸揉成团,蘸上颜色在纸上来回滚动,滚出来的花纹像大理石花纹一样;也可让孩子用木珠、瓶盖、螺帽等实物蘸上颜色印在纸上即成美丽的图案画。

8.改错法

这就是先将画的物象故意错画或漏画在孩子不注意的部位,让孩子通过观察,把错的地方或漏画的地方改过来或添画上,如将小兔的尾巴画长了、小鸭的嘴画成小鸡的嘴、小猫屁股画上胡子等。随后给孩子几分钟的观察时间,让孩子改过来或添画上,鼓励孩子找得快、准。通过这种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培养他们耐心、认真和细致的习惯。

9.补缺法

这就是先把物象的主要形体画出来,让孩子补充添画次要部分和细节。如画熊猫,先把熊猫的外形画出来,让孩子补充眼睛和耳朵。又如画人,老师先画一只眼睛、一只耳朵,让孩子补充另一只眼睛和另一只耳朵,然后再画上鼻子、嘴,人物肖像就画成了。要注意关键的地方由老师画,画时要强调一下,以便引起孩子的注意。

10.图画捉迷藏法

这就是在一张纸上画上一头大象,不画鼻子,要让孩子先看准了位置,把眼睛蒙起来,再去添画鼻子,结果往往容易添错了位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让孩子把老师的眼睛蒙起来,让老师来添,与孩子同乐。

11.找舞伴法

先用蜡笔或油画棒画出种种颜色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分成若干组,其中每一组都有一对不同颜色的“舞伴”,把它们的颜色线混在一起,就谱成另外一种颜色,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让孩子找一找,哪种图案是哪一对舞伴画的,它们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

由于孩子天赋不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创设创轻松愉快的绘画学习环境、提供多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和不同的启发方法,尊重每个儿童的天赋,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真,使他们艺术的本质不受污染、不造作,而使人赏心悦目,且能使人得到真切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9

关键词:传统美术教育;电脑设计;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科学新技术出现速度的加快,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它带来的技术变革对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震动了整个美术界。电脑设计以其精确的科学性、强大的适应性和颇有效率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几乎渗透到美术的各大领域中,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创了现代美术的新方向,在这些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电脑美术课程。在新课程的开设后,

传统美术教育怎么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慢慢研究

总结。

一、各专业电脑设计课程需要什么基础绘画能力

影视动画专业电脑设计课程需要掌握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的分析能力、再现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提高绘画技法、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电脑美术课程需要使学生

掌握基础素描理论及素描造型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造型观察方

法、表现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创意、创造的思维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到艺术设计专业中。总而言之,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事未来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要使学生掌握基础色彩理论及色彩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表现方法,掌握科学的创新、创意、创造的思维能力,符合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这些能力的获得就需要学生学习绘画基础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图案),在学习中掌握各种绘画能力。

二、江苏省五年制艺术高职校存在的困扰

绘画基础课程是集中一年内完成,还是分散到三年内完成,哪一个更适合专业的需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1)基础课程集中在第一年内完成。(2)基础课程平均到每个学期去。结合这两种方式,我觉得可以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方法,把绘画基础课程合理分到各学期去,前期课量多偏重基础,后期课量少偏重设计,这样既保证了专业课程对绘画基础的需求,又可以避免会了电脑丢了手绘。

三、现阶段形势下,绘画基础课程的种类

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和设计绘画课程是现阶段形势下的两种绘画基础课程,这两种绘画课程虽然都属于绘画基础课程,但是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课程。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图案基础、速写基础,训练学生掌握绘画的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的分析能力和再现能力。设计绘画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图案、设计速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利用各种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画面表现,不同类型的排线组合训练,掌握艺术规律、造型规律、色彩规律、各种表现手法等知识技能。所以前者训练的是技能和动手能力,后者训练的是意识形态中的情感表现。侧重点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随着高职美术教育的不断改革,专业老师越来越意识到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设计绘画基础课程就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绘画基础课程在高职美术院校中已经悄然改革,长时间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各专业都已经有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内容安排,比如,各专业把设计的概念融入课程,在传统基础课程中融入设计,但设计绘画课程就必须以传统美术教育课程为基础,也就是说在学习设计绘画前还是要学习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可以把设计绘画课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绘画的基础知识,掌握传统美术教育基础透视、构图、明暗、造型知识,有熟练的造型能力。第二阶段:想象创意阶段,学习设计的方法,了解设计的要求,收集设计素材,并能通过设计规则,对素材进行变形、拆分重组、概括提炼等,得到创意想法。第三阶段:归纳设计阶段,通过上一阶段得到的创意想法,在这一阶段实施,根据实际需要完善设计。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传统美术教育课程的创新,究竟怎样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学到的造型、审美、表现能力,来为电脑设计课程服务。换句话说,美术离不开传统美术教育的学习,前面加上电脑技术也是一样,要教会学生去感受艺术形式的本质,学会运用本质,掌握感知艺术的能力,更好地融合在专业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王欣东.数字化艺术的魅力:论电脑美术的特点及其艺术精神[D].东南大学,2005.

[2]王宁.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3]朱亚.传统美术教育与电脑设计浅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5(03).

绘画教育活动教案篇10

关键词:绘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必须有所创新。实践证明,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绘画疗法———打开大学生心门的有效工具

很多学生有着较强的防御心理,不愿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部分学生言语无条理,自己也无法理清思绪,处于一种心理混乱状态。但学生不会拒绝绘画,这种方式,学生降低了心理防御,打开了交流的大门。概括地说,绘画能把抽象的活动或培训主题变得直观、具体;绘画能绕过防御心理,深入地揭示主题,激发人们的潜意识;绘画比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绘画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1]。”绘画疗法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刻,对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有极大渴望但又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

二、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应用绘画疗法。高校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比赛、心理漫画比赛、团体心理辅导、心智拓展运动会等宣传教育和主题校园文化活动[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应用绘画疗法需要创设独立、封闭的环境,例如,在某一特定区域中装扮出五彩缤纷的绘画专区,准备绘画工具,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参加活动。(二)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应用绘画疗法。有些来访学生表达不清或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境,这时就可借助绘画方式来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来访者与咨询师在关于画面场景的对话中找到了心理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方法。图1自由绘画《电影沙滩排球》以一幅无主题自由画《电影沙滩排球》为例:来访者是一位大一的男学生,自述画的是一个像电影院的场景,舞台上演的是两个人在进行沙滩排球比赛,下面是观众席,但是没有观众。咨询师:舞台上那两个人比赛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来访者:不好啊,没人看,没有力量,没有拼搏劲儿,觉得挺孤单的。(说着说着眼中含着泪花)咨询师:那这两个人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力量,不孤单呢?来访者:就是下面有人看呗!咨询师:怎么样能做到呢?来访者:可以把门窗打开,让更多的人进来,我也可以轻松了!(说完笑了!)当然,在个体咨询中,根据来访者不同的求助问题,咨询师可以选择自画像、房、树、人等命题作画或者无主题作画的方式投射出来访者的心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三)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用绘画疗法。将绘画工具应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让所有人在享受作画过程、分享作画感受的过程中建立轻松的氛围,从而有效缓解成员的不良情绪,改善不良行为。在团体形成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初期阶段,可以通过自画像的形式了解每个团队成员,以便大家在短时间内了解真实的自我,较快地消除或减少防御心理,建立相互信任的氛围;中期阶段,可以让全体成员共同完成一幅画,使成员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角色;后期阶段,可以让成员共同完成团队的愿景图,以巩固团体疗效。

三、绘画疗法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注重作画者本人的解读。当一幅画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指导者可以根据标准化对画做出评估,同时,不能忽略大量的个性化信息,同一作品在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含义,指导者不要试图将自己的解读强行赋予当事人,一定要听当事人的解读。(二)不是所有细节都需要解释。有的画面信息量相当丰富,有的却寥寥几笔,但不论繁简,都需要指导者找到画面上提示的最关键的一个或几个点,它可能是笔调浓重的地方,可能是不合常理的地方,也可能是相冲突的地方……如果事无巨细地分析,很容易将指导者的想法投射给对方,甚至会让对方厌烦而失去信任。(三)指导者的讨论和积极引导重于直接给出答案。作画者一般出于好奇很想听指导者的分析结果,但那样很容易导致指导者将自己的想法投射给对方,一个好的咨询,指导者一定是在与作画者不断探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对方澄清心中困惑的。所以,指导者不要根据绘画内容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和作画者共同讨论画,以及由画所想到的内容。

总之,绘画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其他言语和活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将其用于辅助治疗,不受语言、年龄、认知能力的限制,也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因此,高校要根据大学生需求恰当的应用绘画疗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作者:王楠单位:辽宁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侃.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