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声乐培训方案十篇声乐培训方案十篇

声乐培训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46

声乐培训方案篇1

关键词: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教学规律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培训方案篇2

论文摘要:文章就边疆地区高校民族声乐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声乐训练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结合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对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和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教学规律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

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号)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声乐培训方案篇3

关键词:声乐艺术;工作室模式;实践教学平台;高职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各地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全面提高各学段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与学习实践能力,特别是关于声乐等艺术类特长的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热点,与此同时社会上对这类艺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声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培养一批具备较高声乐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地方教育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然而现实却面临着企事业机构招不到合适的声乐人才和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找不到合意的工作这样的人才供需脱节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诸多,主要包括:第一,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大多数高职院校声乐课程的设置主要参照专业音乐学院或本科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其“压缩饼干”式课程体系,偏重理论的课堂传授而忽略学习实践锻炼;第二,高职院校行政化现象严重、管理机制僵化、激励水平不够,教师整体年轻化、缺乏实际社会实践经历和实践指导能力;第三,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是由于学生通过普通高考考进本校时其生源所在地区声乐教育整体水平不同造成的差异,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是通过中考先接受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再接受2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五年制高职生,其与普招高职生在文化素养、技能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如若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工作室模式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导入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开放性工作过程教学的特点,那么在声乐艺术这类技能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将具有显著作用,对提高不同层次的声乐艺术学习者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企事业机构岗位需求、解决实际问题,[1]成长为合格的声乐艺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着现实意义。

二、声乐工作室模式的特质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专业教师和行业导师主导,以工作室为教学、科研、生产活动平台,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动力,以企业运作方式作为组织架构的教学模式。[2]声乐工作室模式则是以声乐项目的导入为核心,教师和学生按照企业运营机制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声乐项目运营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活动的总称。工作室可以分为教学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文章所谓的“声乐工作室”是特指项目工作室的模式,即由学校提供场所,企业出资建设,能够承接校内外业务,同时长期承担项目教学任务的校内设计公司模式。[3]其主要的特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化教学

声乐工作室模式,是以工作室为平台、项目导入和运作为主线来完成教师和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项目的引入是声乐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否有效的关键。[4]声乐艺术包括声乐基础教育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声乐舞台实践等三个方面的学习,项目导入可以是这三大类内容的综合导入,也可以是某一单项的具体导入,如与中小学合作导入声乐基础教育的课堂实战项目,与地方琴行等私人培训机构合作导入声乐技能训练和比赛设计指导项目,与各大赛组织方合作导入参赛项目的策划、设计和演出等,通过各项目导入和组织工作,营造真实的专业学习环境,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职业素养。

(二)开放式教学

声乐工作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对内面向校内教师和学生,对外面向社会和企事业机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传统教材,而是来实战项目,通过企事业机构校外导师的早期参与,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合作开发适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声乐项目式课程体系;教学不再是在学校教室发生的封闭式过程,而是以开放的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工作室平台和微信等社交平台面向社会,以项目的解决为载体而作的互动教学过程;教学的评价方式突破传统的以考分来衡量学生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和学生等多主体作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多维评价。

(三)资源整合化教学

声乐工作室是一个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平台,校内不同专业教师和工作室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在教师资源整合方面,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为声乐工作室线上教学提供技术支持,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为舞台搭建背景、为师生表演设计服饰风格等;各类专业工作室整合方面,如在我校古琴工作室可以为声乐学习提供配乐、对各类传统声乐艺术进行演绎,三山国王文化研究所可以为声乐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等;校外导师或机构导入不同类型的实战项目,校内专业教师围绕项目平台更新课程设置理念,共同设计教学体系,整合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校内校外实习实训资源整合方面,校内各种实训资源围绕声乐实战项目提供各种技术、场所和知识支持,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企事业参观调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提供相关的顶岗锻炼、带薪实习或就业等机会,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便于建设声乐教学资源案例库。

三、声乐工作室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声

乐艺术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声乐工作室模式强调工学结合,以工作室为核心,通过高职院校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导入的课题项目作资源整合化、开放式的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构建了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多元实训实践平台和就业实习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平台营造真实或仿真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声乐艺术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能力。

(一)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

高职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应当围绕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出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声乐艺术人才的目标。集中体现在根据本校生源条件,以声乐工作室为载体,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导引校外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带项目并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以完成项目所需的人文素养、职业基础能力和岗位技术能力为依据进行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改进,提高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和自主学习训练的积极性。[5]高职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标准的制定、课程理论和实践比例的改革、师资队伍和设施设备的保障等。比如声乐工作室可以请竞赛经验丰富的歌者示范演唱,并请工作室计算机专业教师运用miDi等音乐制作软件将歌者演绎的作品录制下来,通过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对学生作线上学习和线下互动讨论。

(二)声乐艺术多元实训实践平台的建设

实训实践平台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关键平台。[6]高职声乐艺术实训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声乐工作室为轴,强调可操作和易应用的项目导入,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实训资源,构建由声乐基础实训平台、声乐综合实训平台和开放性实训平台组成的多元实训实践平台。声乐基础实训平台的具体形式如参加工作室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的声乐相关知识讲座、观摩其声乐歌唱表演活动、进行民间采风活动等,加深对声乐艺术学科基础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声乐综合实训平台是利用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训基地作工作室项目舞台化排练教学实训,主要形式如工作室根据课程要求开展现场范唱互动教学、微型舞台观摩,通过校外导师在校外实训基地营建真实或仿真的舞台环境作公开课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对接岗位要求的各项专业核心技能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开放性实训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积累性经验,充分运用工作室,跨专业组团自行参加方案设计活动和竞技大赛,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不仅能够完成前期导入的项目,还有能力自己发掘出合适的项目,具体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如可以参与或申请校内声乐科研项目、举办艺术展演、专场音乐会、各类各级歌手大赛等等。

(三)声乐艺术就业实习平台的建设

高职声乐艺术就业实习平台的建设以工作室为见习营,优化校内各专业资源,联动校外不同类型的实习单位或实践基地群,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真实项目和现实工作机构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适应现实社会的应对能力,建成声乐艺术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平台。就业实习平台的建设包括三大类:职业生涯教育、毕业实习教育和社会服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形式如早期相关实习实训基地的参观学习,培养学生对将来企事业和岗位工作概貌的感性认知;专业学习与职业考证对接,如民族声乐成人考级、教师资格证等,为学生顺利就业添砖加瓦;校外导师围绕项目做工作过程型跟踪学习指导,以促进学生了解企事业机构、体验和认知工作岗位;紧密对接实习实训基地作岗前适应性训练,如对用人单位个性化要求认知、就业观念更正、职业定位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毕业实习教育主要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7]顶岗锻炼、带薪实习或就业等方式,在毕业实习教育过程中工作室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与学生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作互动学习,并收集各类信息建设毕业实习资源库;以工作室为交流平台,引导毕业生之间的交流,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做就业经验分享等。为社会提供服务可以从科研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科研类社会服务主要是学生参与工作室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承接的政府项目、产学研科研课题项目,社会实践类社会服务如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服务社会、专业教师开展校外兼职、工作室为各类各级赛事提供技术支持等等。总之,声乐工作室模式通过导入真实项目,促使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并建设开放性的实践学习环境,特别是着力于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多元实训实践平台和就业实习平台等三大平台的建设,形成了以声乐工作室为内核、相互循环驱动的平台为齿轮围绕项目不断演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声乐艺术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声乐培训方案篇4

(一)确定科学的声乐教学目标

在大学中对于声乐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是决定声乐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教育者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主要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涉及对学生声乐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且要以声乐素质的教育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该确立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应该把大学声乐教学与整体的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结合,在提高学生声乐欣赏与表演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二)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制定声乐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保社会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同时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一对一教学、交流课、集体课等,进而创造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在进行交流课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将多样化的课程进行结合教学,使学生对声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记忆等。

(三)强化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其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对声乐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各大高校声乐教师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院校应该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展声乐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比如:统一院校的声乐教师可以互相听课,就彼此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加强对声乐的实践教学

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其进行原创,促进其进行积极的声乐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与声乐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大学生去小学进行声乐教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以声乐表演的形式探望老人等。

二、结论

声乐培训方案篇5

(一)大学声乐教学内容不合理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在大学中不仅仅要学习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应该得到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然而,如今大学还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声乐教育的素质培养严重受阻。由于我国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大学中的声乐教育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进行完善,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

(二)大学声乐教学关联性不足

由于现阶段普通大学的声乐教学模式仍然照搬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中过度重视对声乐专业的深度挖掘,却忽视了声乐与学校其他课程的关联性。而且在大学中教授声乐课的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对于大声声乐的教学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对于关联性课程的教学知识涉及较少。因此,在进行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就很容易认为声乐是一门独立性的专业,教学课程枯燥无味,使得其对声乐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假如能够使声乐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

二、大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性教学方案

(一)确定科学的声乐教学目标

在大学中对于声乐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是决定声乐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教育者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主要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涉及对学生声乐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且要以声乐素质的教育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该确立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应该把大学声乐教学与整体的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结合,在提高学生声乐欣赏与表演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二)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制定声乐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保社会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同时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一对一教学、交流课、集体课等,进而创造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在进行交流课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将多样化的课程进行结合教学,使学生对声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记忆等。

(三)强化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其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对声乐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各大高校声乐教师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院校应该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展声乐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比如:统一院校的声乐教师可以互相听课,就彼此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加强对声乐的实践教学

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其进行原创,促进其进行积极的声乐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与声乐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大学生去小学进行声乐教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以声乐表演的形式探望老人等。

三、结论

声乐培训方案篇6

关键词:中学合唱教学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94-01

合唱,合唱(héchàng)chorus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中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和高尚情操都有重大的不可估量的意义。音乐课的合唱教学是一种集体的声乐教学形式。它强调的是共性,与独唱不一样,学生在演唱多声部合唱时,既要独立完成自己承担的声部演唱,还要与其他声部协调,对培养学生的音色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能力有更重要的作用。

1.高中合唱教学的问题

高中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合唱教学能够很好的观测这一核心,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以最直接的方式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去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各种大型庆祝活动,合唱往往是必选节目之一,这也大大促使合唱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及追捧。然而,在这繁荣景象之下,合唱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和提高。

1.1学生兴趣不高,缺乏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当今的高中学生,多是家庭中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娇宠下,他们大多养成了较强烈的自我中心感,缺乏群体意识与合作意识,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表现欲,觉得合唱就是大家唱而且受拘束,完全无法突显个人特色,因此,对合唱的兴趣不大。此外,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发现,在高中阶段受教育体制决定,学习任务随之加重,很多学生认为学业紧张,参加合唱活动是浪费时间会影响自己的毕业和升学,而且很多家长认为唱歌是"不务正业",特别是合唱,不划算。这使得合唱教学缺乏自身的内在驱动力。

1.2合唱等于齐唱,合唱概念不清。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和分析,76.1%人认为合唱就是唱响、唱齐的事情。学生对于第一声部、第二声部认识不清,常常出现一、二声部互相喊唱的现象,或者对曲调先入为主,怕唱第二声部,产生二声部的"恐惧感"。当然,也有很多同学在两个声部合唱时,会捂住耳朵,大声演唱自己的声部,以免受到另外声部的影响。

1.3学生唱歌水平、音乐素质不高。据有关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中有95%的学生不识简谱,更谈不上认识五线谱。有20%的学生不看歌谱仅能背唱1~5首歌曲,31%的学生能背唱5~10首,17%的学生能背唱10~15首,9%的学生能背唱15~20首,8%的学生能背唱20~25首,有的学生能背唱25首以上。由此可见,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差,歌唱基础薄弱。再好的外部条件,也需要学生的声音和激情演绎,而实际中有的学生基本音乐素养差,如音高不准,甚至跑调;也有学生激情有余而耐力不足,一遇到困难或者长期训练便打退退堂鼓。

1.4合唱教学受束与教师个人水平,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合唱教学从歌曲挑选、案头策划、人员选择和编排、声音练习到精心排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正确的指导。并且,合唱教学本身还具有现场教授的需要,虽然合唱资料很多,但难以在现有的具体教学中找到真正有效而系统的解决方案,更多还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开展教学。

2.高中合唱教学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有关高中合唱教学的反思,笔者提出以下几种解决办法和认识。

2.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合唱感兴趣,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大量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合唱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为之努力的动力,将"要我唱"变为"我要唱"。老师要再这方面多做文章。

2.2加强视唱能力的训练,采用先难后易的教学。视唱就是视谱即唱,就像乐器的视奏一样,不仅是音乐入门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音乐门类必备的先决条件。学习视唱还可以培养辨音能力,加强音准和节奏感,丰富音乐语言,扩大音乐视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这对合唱的排练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在教唱时候先把第一声部放在一旁,把二声部先拿出来让学生模唱或做发声练习,待学生对第二声部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教第一声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首歌曲。这是以"先难后易"为原则,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唱好二声部合唱。

2.3从呼吸、发声、音准、合唱等全方面训练,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说到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许多声乐大师在教授声乐时会常说到"歌唱艺术是气息的艺术","掌握了气息就掌握了歌唱的方法","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和源泉",等等。谁气息掌握的好,气息技巧高,谁的歌唱技巧就高,谁就永保艺术青春。发声训练枯燥且复杂,发出的声音形象看不见、摸不着,很多时候只能靠一种感觉和意识,所以发声训练主要依靠老师的正确指导。合唱与独唱不同,它表现的是一个集体的声音。不论它有多少团员,他们的演唱表现一个共同的艺术形象,因此,从合唱这一特征出发,无论对他的音色、力度、速度还是表现,都提出了特殊要求,那就是"统一"。在合唱教学时采用轻唱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轻唱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声音的质量。逐步从呼吸、发音、音准、合唱等来针对性训练学生,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2.4提高教师素质,主动整理、积累教学经验以形成系统的合唱教学方案。合唱教师是关键,提高教师素质,主动整理、积累教学经验以便系统教学。教师注意自己平时的技能训练和培训,让学生有个满意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总之,要利用多种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实施,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合唱教学,合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合唱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和高尚情操都有重大的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音乐听觉训练》,蒋维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2]《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合唱学新编》,马革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声乐培训方案篇7

教学内容陈旧在高职院校内的教学内容大多延续着本科教育,感觉好似一块“压缩饼干”,虽有型、有量但乏味。声乐技巧小课虽然延续着“一对一”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根据教师本人掌握声乐的能力、喜好传授于学生,学生毕业后,学得再好充其量只是“某教师”演唱的翻版。教师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根据本人的喜好取舍,其主观上随意性太强。而授课教师也常年在教育一线工作,接触社会机会较少,对目前的声乐专业的需求市场知之甚少,缺乏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缺乏职业需求针对性,培养出的人才难免都是清一色的“方形产品”或者“圆形产品”,造成了“出校产品”与就业市场的要求相距甚远。

教学设备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在声乐技巧教学中,教师琴房一般只配备了一架钢琴,甚至连模拟比照的大镜子都没有配备,更谈不上其他设备配乐,教学设备的过于单一,不利于教与学的有效进行。在声乐小课学习中,学生只能跟随着教师,使用模仿的学习方法进行声乐学习,无法参与多样性的音乐学习,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既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如果该生小课教师的教学驾驭能力较强,而学生领悟能力又较强,也许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活,该学生也许有一定的就业能力,加大些就业筹码(教学驾驭能力指为示范演唱能力、钢琴弹奏能力以及市场职业岗位需要的各种洞察力)。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问题,特别是声乐专业过于偏向专业基础知识层面,忽视了对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特别是实际舞台表演和相关方面的专业培养。高职院校中声乐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衔接性能,将学科知识发展限定在适应本科学校的需要范围之内,不结合职业市场需求专业和学科的内在设置培养课程,而是以专业名称设置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目标体现了与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相适应的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造成了所设置的专业大而全,广而难,脱离普通就业市场和普通的职业需求实际。而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专业化、实用化、市场化、职业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课程目标的确定应该理所当然地反映社会实际的需要,将社会各界的实用型专业课程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论据之一,就声乐专业而言,比如,可以设置和开展与舞台表演、节目主持、礼仪司仪等与就业息息相关的基本课程。

教研室缺乏就业杠杆作用目前大多职业学院的声乐教研室只是为了管理教师方便,为布置教学任务而设置的传达科室,起到的只是领导或者教务安排的传话筒作用,并没有延伸到职业教学研究和职业前瞻性研究。教研室职能的落后导致了教学研究与职业市场需求缺乏有效对接,以至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计划与职业化的需求脱节。

教学计划应与职业化定位相关联高职院校声乐教育的教学计划应该根据职业专业面向制定。比如,拿笔者所在的职业学院声乐专业来讲,属于专科层次,学制3年。学生在校大概有两年半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可能是高、大、全。合理的教学培养计划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小学音乐教师、幼儿园教师、社会培训中心教师、文化传媒公司办公人员和礼仪司仪人员等等。而教学计划的安排应该偏向技能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等相关的教学课研。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就业职业趋势相匹配教学内容安排上除了传统上完整学习科学的发声教学外,还应加入目前老百姓们喜闻乐见和乐意欣赏的演唱方法,如通俗演唱方法、美通演唱方法、民通演唱方法和原生态演唱方法等。除了教授演唱方法,而应引入多种合唱排练及节目排练和动作技巧排练、主持人课程等教学内容,如女声小合唱、混声合唱、合唱指挥、小品排练、队形编排、主持节目等等,旨在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舞台排练、组织节目的能力。教学模式要推陈出新。教学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钢琴配音教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miDi网络、舞台立体表演、音乐会观摩、职场趣向模拟等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改变过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声音和演唱技术,而不重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职业化引导,彻底改变声乐课上课形式程式化、单调无趣的教学模式。

教学主体、客体的教与学要跟随职业化发展趋势所谓教学主体是指教师,客体是指学生。教师要多到用人单位接触走访,通过学习、调研了解市场职业需求现状,结合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的规划,将职业取向和职业趣向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安排,从而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学习声乐,成为“我要学习,我要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学习生涯”的一种积极主动态度。主体与客体的教与学跟随职业化发展趋势,教与学就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教研功能高职院校的教研室现在的功能大多发挥在教学任务分配、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指导上,可以说,教研室只是成为整个学校承上启下的工作纽带,没有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和职业化研究指导的核心功能。要想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教研功能,学校领导层面需要充分重视起来,建立研究、学习和探讨教学引导方案机制,不断地组织授课教师外出学习,与时俱进,到一线企业和用人单位调研考察,通过学校教学实训和社会调查研究,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探讨研究,适时提出修改和更新方案,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研究和投入职业化教学指导方案机制,做到调查研究有针对性,职业教学有指导性,导入有研究性、时效性、可行性的教学指导方案,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不仅会演、会唱、会组织,而且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素质。教研室要充分发挥组织教学、教学研究、职业化教学指导等功能。

声乐培训方案篇8

一、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去感受美、发现美。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见识少,因为幼儿园学习了一些唱游歌曲,对音乐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于是,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继续以歌曲的唱游为内容,按照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去听、看、唱,继而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能在一定基础上去创造音乐。

二、注重对歌曲歌词、节奏、情绪的挖掘,让学生初步掌握歌唱。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有限,特别是一年级的前一、两个月的教学中更为突出。当时,我没有音乐教材(一二年级的音乐教材在11月底才下来),我要在黑板上抄写每首歌词,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生认字,然后,再按歌曲节奏一句一句地教读,然后是教唱歌曲。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歌曲情绪,我再让学生从歌词去领悟歌曲情绪,让他们知道唱歌要带着感情去唱。这样,通过师生的努力,一二年级的学生也能用他们甜美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旋律、有感情地演唱每一首歌曲了!

三、加大对红歌的教学,为“大家唱”的指挥和合唱培养人才。从年秋季开始,我校就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的通知》(鄂教体艺〔2009〕16号)精神,在一二年级8个教学班中教唱合唱歌曲(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百首爱国歌曲),每个班选1-2首红歌,培养1-2名乐感好的学生来指挥,100%的学生参加学校每年庆国庆红歌大家唱比赛,真正达到了让我校学生人人会唱歌,人人会唱红歌,课前有整齐划一的歌声了!

声乐培训方案篇9

一、“光声控音乐蜡烛”的市场前景

小孩过生日时点着唱生日歌的蜡烛,会给孩子增添无穷的乐趣;结婚庆典时点着奏起婚礼曲的龙凤花烛,使新郎新娘倍感幸福神圣;贺寿时点着唱祝寿歌的福寿彩烛,更使老人眉开眼笑;当有人告别人世时点着奏起哀乐的千古丧烛会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逢年过节点着会唱歌的蜡烛使节日气氛更浓;佛教寺庙等场合会念经的蜡烛更使人们妙不可言……总之,什么场合用什么蜡烛,什么蜡烛唱什么歌;可想而知“光声控音乐蜡烛”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百姓的喜爱。

我国历来有使用蜡烛的习惯,尤其是逢年过节、生日贺寿、结婚庆典、葬礼、祭奠、拜佛、日常照明几乎每家每户都要用蜡烛,可以肯定,不用多长时间,“光声控音乐蜡烛”一定会很快进入千家万户。

湖南攸县学员廖曼仔回去后很快打开市场,一次就与外贸部门签订了5000对销售合同,来信高兴地说“生意很好,每对至少可赚8元”;福建漳平市学员蒋金龙日产200多对仍供不应求,现购进大批原料,扩大生产;广东中山市学员刘开伟以每对18元出售,客商都是上门订货,多次来信说“销路很好”;湖南溆浦县学员何文祥更好,以每对16元第一次就与客户订了2000对销售合同;江西南昌学员王国发从投产以来,生意一直很好,现在已有资产100万,20多个工人生产(学员可以去参观)……这些事例均有据可查。还有许多已经致富了的学员专程送来一面面写有“引路致富衷心感谢”、“创一个项目富一批群众”、“高新技术育人致富”等等字样的锦旗表示感谢。

二、生产“光声控音乐蜡烛”的条件、利润

1、生产“光声控音乐蜡烛”只要一间房子、几张桌子、一套模具,流动资金1000元,一人两人都可以正常生产。生产的设备主要是模具,我们可提供能永久使用的铝合金模具,每套480元,480元的模具可生产婚礼、生日寿礼、葬礼和佛教等场合用的“光声控音乐蜡烛”。这套模具也可以生产普通蜡烛。

2、生产“光声控音乐蜡烛”的原料各地都有。我们也可长期代购,还可以提供购买这些原料的地点让学员自购。

3、“光声控音乐蜡烛”与各地的普通蜡烛一样有大有小,每对成本有二元、三元、五元……十几元、二十几元……高高低低都有。虽然“光声控音乐蜡烛”增加了电子原料的成本,但是由于我们改进了蜡烛生产技术,使这种蜡烛点燃的时间比普通蜡烛延长一倍,因此它的实际成本比普通蜡烛还要低,而且不流泪,不变形。

4、一对可点15小时的“光声控音乐蜡烛”的成本、利润核算如下:(同样大小的普通蜡烛仅点8小时)

①化工原料:1.87元;②电子元件:2.80元(蜡烛点完电子元件可回收利用);③水电费:0.02元;成本合计:4.69元,每对出厂价:9.88元,市场零售价:15.00元。按出厂价计算每对可获5.19元纯利,每人每日可生产100-200对,利润高、成本低,特别适合个体户、合资户经营。

相关链接:我们举办的“光声控音乐蜡烛”培训班技术真实可靠,由专利发明人亲自传授。为了保证学员能绝对成功,不办理函授。要求学员一定要亲自前来参加现场培训。培训自始至终让学员亲自操作,学期2天,学员有无文化都能够学会,如学不会可免费再学,直到学会为止。结业后建立学员档案,统一使用专利并长期负责技术服务、提品包装、代购原料并代办邮寄,保证“推广一家、成功一家”。

“光声控音乐蜡烛”生产技术培训费:2000元培训地点:江西南昌培训期间学员由我们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培训费请通过邮局汇至本刊,并请在汇款单附言处留下你联系电话或手机,以便于通知安排你前往培训。

汇款地址:陕西省咸阳市西华路1100号信箱《金点子生意》杂志社

收款人:谢鹤伦

邮编:712000

声乐培训方案篇10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军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