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音乐教育十篇青少年音乐教育十篇

青少年音乐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22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1

音乐教育还具有道德塑造功能,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用道德来约束自我,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在音乐中也存在美、丑、善、恶的人物形象,并且音乐中更加弘扬一种美善理念,引导人们去追求正义、追求善良之美,最终达到道德塑造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充分发挥音乐的道德塑造功能,将社会精神融入到音乐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这些思想去指导生活,以达到音乐教学目标。音乐的形成与人们的伦理道息息相关,它是社会伦理之美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是青少年塑造更好的人格,提升他们的音乐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时,通过歌词可以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并在音乐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青少年在这样激昂的音乐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并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升其历史使命感,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不断努力奋斗。

二、音乐教育的智力开发功能

音乐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历史中许多名人都进行过音乐教育,有一些甚至在音乐中颇具造诣,比如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音乐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也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号称天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接受过音乐的训练,不仅会弹钢琴,也会拉小提琴,他认为音乐对人的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做好智力开发教育工作,通过音乐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智力开发目标。比如在进行钢琴训练时,学生需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让大脑与手指高度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音乐作品,提升钢琴音乐的感染力。在这样的训练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手指速度,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脑部细胞,从而实现智力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今后音乐以及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音乐教育的审美鉴赏功能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它本身也含有一种魅力,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感受生活的美好。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他们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充足,审美能力也不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逐渐提升其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奠定基础。在音乐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可以去逐渐体会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并与音乐创作者产生共鸣,让美好的事物进入到青少年的视野。比如学生在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时,能够在欢快的音调与节奏中逐渐进入到音乐为其创造的情景中,感受农村田园风光的魅力,体会到丰收时劳动人民的喜悦之情,增强其音乐审美能力。在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升其审美水平,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总结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55-02

音乐教育是以其独特的音乐情感艺术为教育手段,通过音乐学习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音乐课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主阵地。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音乐学习,给予人有益的教诲,使青少年学生于趣味之中、情感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音乐教学在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教学能够非常有效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秀的音乐教师通过音乐教学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美好生活、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等思想品德教育,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充分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现行的音乐课本教材中,有许多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可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去进行正面的指导,许多歌曲旋律优美,和声丰富,歌词亲切,学习该类歌曲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美好的情感世界、高尚的思想情操、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非常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歌词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了解世界,立志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栋梁之才。例如:七年级课本内的《长江之歌》,以“赞美堪称我国动脉的最长的河流——长江”为音乐引线,通过赞颂长江的古老悠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多姿多彩、纯洁神圣、力量无穷、无私奉献,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歌曲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为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的特性融为一体,整首歌曲旋律优美、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在音乐教学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把美育和德育有机巧妙地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歌曲、享受美的旋律的同时,又能从歌唱中获得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的音乐课本内容丰富,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如:学习七年级课本第二单元《红旗飘飘》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欣赏《绣红旗》、《国旗颂》等歌曲,让学生体验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时的不同方式,从中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如:在学习七年级的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时,教师可介绍作者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生平,歌曲中叙述的“七子”是闻一多先生以拟人的手法,将旧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即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九龙岛、大连,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一百多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而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进而引导学生要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进一步繁荣富强而立志努力学习。

三、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的手段让学生学习音乐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亦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引领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地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熏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操得到熏陶,道德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即使是教学效果无法立竿见影,也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是感知艺术,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淳淳善诱下让学生从有声的音乐获得无声的体验,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

四、通过学习民族地方音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3

各路名家接连带来高水平培训

在2015年11月3日至4日进行的音乐素养骨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上,段学军、段晓军两位老师就少儿音乐素养课的价值、意义和现状以及少儿音乐课素养教学法对老师们进行了培训,并对相关教材教程进行了详解,同时进行了少儿音乐素养示范课的展示。

段学军老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水平考级钢琴专业高级评委、音乐听力高级评委,主要研究方向是曲式与作品分析、视唱练耳,导演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等作品。段晓军老师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水平考试钢琴专业高级评委,河北省校外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教育学会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

而在2015年11月10日开始的钢琴、电子琴培训上,刘津德老师和于立柱老师也是大名鼎鼎。刘津德老师是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系退休的老师,任河北省音乐家协会钢琴委员会秘书长、河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高级评委。刘老师从事音乐工作近四十年,多次参加部级的赛事、表演活动,两次获得文化部、广电部颁发的优秀钢琴伴奏奖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优秀钢琴教师证书。在专业音乐理论、专业钢琴教学方面,他有着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他的学生仅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的就有一百四十多名。而于立柱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在1996~2014年任邢台学院音乐系主任,现在是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电子琴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文化部社会艺术考级高级考官、河北省电子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名师讲解破解多年疑惑

此次培训不仅名家云集,而且专家们的讲解还都非常有针对性,可以说专家们用自己多年总结出的经验,给老师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难题。在2015年11月10日进行的钢琴培训上,刘津德老师的讲解让很多老师觉得受益匪浅,很多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原来我在教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孩子弹奏不流畅的问题。学生一个曲子弹下来很顺畅,而且也没有失误,但总觉得在表现上少了点什么,学生也觉得弹奏得挺费劲,就是不知道应该怎么改进。”来自武强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李伟说,在听了刘津德老师对钢琴指法的讲解后,他一下子就把这个疑惑给解开了。“原来这跟弹奏的手法有关系。刘老师说在弹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手腕的中心点、手指和钢琴键在平行的位置上。在弹奏的过程中,如果指法发生了变化,那么手腕也要做相应的移动,以保证手腕中心点、手指和钢琴键不要偏离。这样弹奏曲目的时候,不仅自己感觉到舒服,在外人看来也有行云流水的感觉。”李伟说,按照刘老师的讲解他回想起那个学生的弹奏,果然就是这个问题,“这样的有针对性培训,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必要了,让我们感觉很解渴。”

“钢琴弹奏时,不同的力度、速度都会对最后出来的乐曲效果带来影响。因此在弹奏的过程中,弹奏者手臂状态、指法力度都非常重要。刘老师的讲座,从具体的细节入手,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平时注意不到的教学细节,这对我们的教学水平带来很大提高。”来自张家口的王老师说,除了在课上能听专家的精彩讲座,在课下专家还耐心回答每个学员提出的具体问题,“我就特别想知道应该如何提高学员们表演时的表现力,因为在考级的时候,这个印象分很重要,趁这个机会我课下专门向专家请教了一番,也得到了很好的建议。”

克服表演紧张让学生多多实践

参加培训的老师普遍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在教的学生中,总有一些是属于紧张型的。平时练习挺好,可一到表演的时候就会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这样的表现不仅让老师和家长着急,而且对无法展现出自己真实水平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对于这个问题,在电子琴培训时,于立柱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于立柱说,对于紧张型的孩子来说,你光是在语言上鼓励他,告诉他“不用紧张,发挥不好也没事,”“就当是平常的练习,正常弹就可以了”的话,根本起不到作用,孩子的紧张心理不可能靠几句话就能平复下来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让他们真正磨练意志,克服掉表演时的紧张感。

对于实践的机会,于立柱表示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如果有公益活动,或是进社区的文化活动可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就算暂时没有,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学生独奏或是汇报表演的方式,进行内部公开演练,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给孩子创造登台的机会。”

用音乐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无论是在音乐素养培训上还是在钢琴、电子琴培训上,专家老师都指出,在对儿童的音乐素养培养方面,不仅要注意对孩子音乐技法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去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其实对于音乐在提升人们想像力、创造力方面的作用,很多名人都有着清楚的认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的”;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孔子也认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就是说音乐可以改变社会习俗和风气。推广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

专家们都表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其使命就是培养和发掘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发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并创造音乐。

对于如何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专家也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有专家就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在一定认知基础上进行音乐创造。例如利用“接龙”游戏,让每人唱三个音,表面看这个游戏很简单,实际上,这要求学生对唱名很熟悉,而且音准要很好,否则就达不到游戏的目的。专家们强调,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从身边抓起,将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改编,把歌词换成与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这样学生唱的是自己创作过的流行歌曲,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创作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专家们表示,通过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力,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更有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训练,也提高了孩子们思维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比如,让音乐和美术相结合,孩子们会知道欢乐的情绪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悲伤的情绪用什么颜色来表现,那么今后在画画的过程中,就会有更丰富的色彩结合。”

孩子学好一门乐器家长要有好的观念

在河北省青少年校外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音乐素养和钢琴、电子琴培训中,各位专家除了为广大中心老师具体讲解了在乐器培训和音乐素养培训上的具体技巧外,还特意强调了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的正确认知、陪伴以及家长的理解力对孩子学习的帮助。

专家们表示,让孩子学习器乐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家长在选择时一定要避免踏入认知误区。

家长为孩子选择乐器班应该重点考虑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学习的年龄,另一个是孩子是否感兴趣。据了解,很多器乐学习都有年龄界定,并不是越早越好。以钢琴为例,一般要等孩子5岁以后再开始,因为钢琴课程需要孩子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否则认琴谱会有困难。而且孩子的手掌不够大,也很难弹出完美的音符。而5岁以上的孩子手指部分的小肌肉发展较为成熟,也能比较有力地敲击琴键。此外,如果让年龄太小的孩子学习器乐,家长就要全程陪同,这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也不现实。

除了年龄之外,更要充分考虑到孩子是否对这项器乐有足够的兴趣。千万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有从众心态,要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学什么器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自己对器乐有兴趣,家长跟老师再加以引导,他们自然能成长得更好。如果孩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完全是在迎合家长,那么即使天天去上高价的培训班也没什么收获。除了会让孩子感受到挫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充满了与家长的对抗,造成不少家庭矛盾,还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一旦孩子选择了学习器乐,指导老师和家长都是关键角色。学音乐最早都是在考家长,是对他们耐力的考验。孩子始终有一定的惰性,如果家长坚持不下来,孩子也自然容易放弃。最重要的还是坚持,时间能解决一切,努力付出总会有所收获。

现在学习器乐的孩子很多,但走到最后并取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家长除了要鼓励孩子坚持练习,自己的心态一定要摆正。学习器乐只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一个方式,若孩子在学习期间展现了艺术方面的潜质,那可以继续培养。但如果孩子到了初中或高中在艺术方面仍然没有展示太大的潜力,那就应该合理取舍,更多地考虑怎样使孩子在适度的努力下继续下去,并且让孩子从中获得快乐。

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最好有家长陪伴

对于初学者来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孩子的勤学苦练,家长的陪伴也非常关键。在培训现场,很多参加培训的老师也表示,对于很多幼儿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家长其实并不需要懂得乐理知识或是弹奏技法,关键是家长在陪伴孩子上课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老师每堂课讲解的内容,知道老师都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就可以了。这样在课后,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进行练习。”一位培训中心的老师表示,家长陪着孩子一起上课后,就能根据孩子所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考察孩子的知识掌握牢固度,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孩子学习中的漏洞,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来。

此外,家长的陪伴也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个良好的练习习惯。“对于乐器的练习,老师的教导只能是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知识,要想有一个好的提高,孩子每天必须要进行练习,特别是对于乐器来说,一天不练都会有手生的感觉。”培训课上,来自石家庄的一位老师表示,她非常赞同培训专家的观点,那就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培训中来,“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每天练习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只要有一段集中的时间就可以了,但如果每次都凭孩子的自觉自己练习,孩子很容易感到枯燥。如果能有家长的陪伴,那么孩子的表演就有了一个听众,这样也能激发出孩子的表演欲。”

孩子初学音乐得重视培养音乐素养

培训期间,作为文化部社会艺术考级高级考官,于立柱老师除了为参与培训的学员带来了精彩的演讲外,还重点就音乐素养的培养,给大家做了详细讲解。

于立柱表示,在他参加的考级考试中,经常遇到一些孩子,电子琴已经考到了10级,结果对弹的曲子是谁写的,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甚至和弦和节拍都不知道。这样的孩子只是机械地记忆了弹奏的指法,然后加以练习。于立柱说,对于已经考到10级的孩子来说,没有音乐素养今后很难在音乐表现上有大的提高。而对于更多还在考级路上的孩子来说,没有音乐素养,孩子根本培养不出对音乐的兴趣,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家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孩子学无所成或是半途而废。

于立柱说,现在各类培训忽视对孩子音乐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总觉得学过几个课时后,如果还不会弹奏一首曲子,那么这个钱就白交了。

“实际上培养音乐素养就好像是在打地基,如果地基打得不稳,那么后面就会出现孩子弹奏中漏音节、记不住谱和弹错音等情况。”于立柱在培训中,一方面强调了老师在对初学者的培训中应该注意对孩子听音、视唱和练耳的训练,同时强调了家长对这种培养模式的理解。

学会这几招电子琴考级不再怕

针对电子琴考级的技巧问题,在此次培训会上,文化部社会艺术考级高级考官、河北省电子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立柱也做了专门的讲解,对于正在面临考级的小选手们来说,能掌握到于老师提出的这些关键环节,那么考级就再也不用害怕啦!

初级(1、2、3级)在考级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电子琴操作熟练,准确选择音色和节奏,速度适当;

2.正确的手型;

3.准确的读谱(包括调号、临时记号以及左手的和弦);

4.不要造成旋律与伴奏的错位;

5.错音较少。做到以上几点即可通过,否则被评为不合格。如果各项都完成得不错,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则可以取得良好或优秀成绩。

中级(4、5、6、7级)在考级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电子琴操作熟练,准确、迅速变换节奏和音色;

2.基本技术要过硬。包括基本练习(音阶、终止式、琶音及和弦)、练习曲的技巧。

对学生的要求是在弹奏上没有技术上的负担,例如:手指僵硬,跑动不流畅,这取决于初级时学生基本功练习的好坏,若在初级阶段手型未掌握好,在中级阶段就会暴露出手型的缺陷。因此,特别建议学生在初级阶段时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在中级的技巧训练上,对速度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用比规定速度过慢的速度来演奏。若学生的演奏无错音,但速度演奏过慢,也会被考官视为程度未达到要求,而定为不合格;

3.读谱(错音)问题。在中级阶段,学生演奏时若有较少的错音,而且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例如调性等),是可以勉强合格的,但遇到严格的考官也许不能通过。

4.如果各项内容都完成得很好,音乐表现力较强,则可以取得良好或优秀的成绩。

高级(8、9、10级),在考级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琴操作熟练,准确迅速的变换节奏、音色、速度和弹法。电子琴高级别的曲目是一些较大型的乐曲,各个乐段之间的衔接是很重要的,学生不能因为变换音色、节奏、速度、弹法而影响了音乐的完整性;

2.高级别的学生,必须有正确的演奏方法,手指的灵活跑动、音乐的流畅、弹奏基本无错音,演奏速度能达到谱面上的标准要求,否则不会通过;

3.在高级阶段,不允许再有部分错音,只能允许极少的错音;

4.在高级别的考试中,应特别强调音乐表现力;

5.视奏、为旋律配伴奏准确(包括:节奏、音色、速度、和弦);

6.如果各项内容都完成的非常完整,音乐表现力很强,则可以取得良好或优秀的成绩。

需要注意的是:报考级别时,老师一定要准确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级别报考,不要盲目的跳级,否则就失去了参加考级的意义。

怎样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

很多家长意识到,音乐才能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但是,有些家长带孩子学习音乐的动力是为了考级,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掌握和提高上。还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在家长的强迫下让孩子学习音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在孩子对音乐没有情感、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只是无奈地被家长带去音乐会场或音乐培训班,想培养出孩子较高的音乐素养,或许只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专家认为,孩子学音乐,家长首先要去掉比较功利的意识,并且做到以下几点。

要有选择地欣赏音乐。音乐素养的培养是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家庭环境很重要。父母的喜好也会有影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深入人心的,培养音乐素养,父母应起到榜样作用。

家长平时在引导孩子欣赏音乐时,要有选择地欣赏作品、欣赏音乐会等。

家长首先要提高音乐素养。比如听名曲,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带给你的震撼。然后就可以找来相关的资料,比如创作背景、作曲家介绍、作品的音乐分析等。累积了一定的知识面和作品数量,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有选择地与孩子一起听曲目,有意识地与孩子谈论听这些音乐的感受,让孩子对所听音乐有所了解,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理解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等等这些音乐审美素质,从而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

鼓励孩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参加学校乐团、合唱队,上台表演节目;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性的音乐活动,在人们面前施展音乐才华。鼓励孩子的一切努力,并赞赏他们,这将让孩子的生命和音乐连成一体。

尊重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唤起孩子的音乐学习兴趣,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

音乐是人们美好情感的流露,它歌颂着人间的真、善、美。听一首好歌如同看一本好书,可以震撼人的心灵。尽量发现孩子学习音乐方面的兴趣,引导孩子而不是紧紧地监视或者逼迫孩子学习。小孩子也有逆反心理,到最后可能你越是逼他他越不肯学习就不好了,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少许奖励来鼓励。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地位;作用

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关键是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关键要靠教育,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的音乐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整体的、与学生的成才诸方面皆有关系的教育行为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辅助手段,为素质教育服务,又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并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了加快音乐教学改革步伐的迫切要求,并指明了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深入探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音乐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补充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各种知识的全面性、联通性、多样性和实践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也正好注重于人的个性情感、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具有强烈的抒情功能,它可表现人们丰富多彩的感情:当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时,《黄河颂》、《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可以唤起国人保卫家园的信心;当国家出现国泰民安的盛世时,《走进新时代》、《江山》等歌曲优美舒缓的旋律可以展示人们内心的喜悦;当一个民族的生存极其依赖于自然环境时,《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歌曲那种高亢辽远的曲调可以展现出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当人们情感出现起伏波折时,《童年》、《同桌的你》等歌曲那种轻松婉转的音符可以抒发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由此可见,加强国民音乐教育可以为改造社会、提高文明、净化个人心灵服务。

2.音乐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完善

爱因斯坦在谈到音乐与工作的关系时说:“音乐不会影响研究工作,两者都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给我带来的慰藉也互为补充。”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理科知识以及相应素质外,音乐给予他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他的创造性发挥到最佳状态。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人,音乐可使他的智慧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显露出来,就伟大的科学家来说,只有科学的美,而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不完善的。音乐教育客观上为所有可能成为英才的脱颖而出的人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以培养学生音乐特长为目的,但更强调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上,在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有人说: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共同创造的时代。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培植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发展

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并激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能给青少年以美的熏陶与感染。音乐教育可以让青少年意识到在音乐集体活动中自己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担任不同的演唱形式,在乐队中承担某件乐器的演奏,都会使他们感受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责任,意识到自我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以体现,从而引发他们热情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因此,经常与健康的音乐为伴,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逐渐养成互爱互助、举止文明等好的习惯。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智力素质的发展

音乐教育不但可以丰富青少年音乐知识修养,还给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以支持。爱因斯坦在谈及他的科学成就时说:“我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爱因斯坦不仅能拉一手好提琴,而且还研究音乐与科学的关系。音乐是时间艺术,时间的观念在音乐中天然存在;音乐又是空间艺术,存在于音响的想象空间。音乐教育中只有对一支曲子由逻辑思维、想象到整体形象的融合协调,才能充分理解其内涵,进而在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智力要素得到发展。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能力素质的发展

音乐教育强调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优秀的音乐总是同人类的社会进步相联系,总是充满生机和创造性。个人对音乐作品独创性的感受和实践对青少年创造精神及创造力的培养无疑非常重要。音乐活动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合作性和交际性,参与音乐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与他人、社会交流、协调和融合的能力,也使青少年在更多更有益的社会交往中得到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4.音乐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

音乐教育还可以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平衡、身心健康,使他们的情绪情感得到和谐的调节及控制,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实现自我调节与控制情绪情感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当青少年身心沉浸在美的感受中、精神上得到美的滋养时,可以通过音乐艺术声波、形象感染、节奏变换、速度快速、情感体验等,使冲动趋于平和,紧张趋于松弛,消沉变为振奋,伤感得到抚慰,喜悦得以抒发,从而调整心理平衡,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密不可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担负起人类一般发展所必需的培养目标,体现对人全面素质的培养,这是现代教育发展观赋予音乐教育的使命。目前,确立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使音乐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课题之一,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切实尊崇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精神品质和生活质量出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子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5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比较关键的时期,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近些年,我们国家高度重青少年德育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德育工作有着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新的形势下,此项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寻找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角度和新办法,是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流行音乐以其易学、易唱、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在当代青少年中普及面较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青少年德育的含义及特点

德育是社会文化发展,尤其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思想、政治、品德等素质的教育。

“人生、理想、信仰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1]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精神支柱的核心问题,一个人崇尚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将从根本上确立他一生的道路和努力方向,决定他奉行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决定他的道德面貌甚至整个精神面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马列主义信仰,才能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他本文由收集整理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修养,这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因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上就会出现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从而影响社会风气,扰乱社会治安。而情操高尚,就使人们产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党、热爱人民的道德感情有了现实的基础和可能,也使人们之间产生友爱互助的道德情感有了现实性和可能性。因此,必须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情操、修养教育,从而逐步建立爱憎分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感情,并且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也是青少年道德境界修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青少年进行责任感教育和使命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有着与国家民族共荣辱的责任,肩负着祖国振兴,人民富强的重要历史使命,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流行音乐的含义及特点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内容通俗、结构短小、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大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歌曲和器乐曲。这些歌曲和乐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流行音乐又有“大众音乐”的美誉。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于它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快速更替性、商业性、流通性、参与性等基本特征。

(1)通俗性

流行音乐的通俗性在于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它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心灵深处,抒发自我的真实感受,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其次,流行音乐歌词简单直白,没有任何理解上的障碍。从欣赏方式上看,流行音乐音域较窄,旋律简单,易学易唱,这使流行音乐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2)娱乐性

娱乐性是音乐的基本属性。世界杰出的音乐家、小提琴家、指挥家耶胡迪·梅纽因说:“从人类的初始起,音乐的一个目标就是给人们带来快乐。”[2]流行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它的通俗性决定了它拥有比其他类型的音乐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可以主动参与表演,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增加了能动的空间和乐趣。

(3)快速更替性

流行音乐中的“流行”一词暗含着一个时间概念,“流行”的词义规定了它的时间周期一般较短。流行音乐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大生产出现的,城市化的工业大生产使得社会消费品日益丰富。现在,流行音乐也和其他消费品一样,是普通群众文化消费品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工业文化的流行音乐,必然存在着大批量生产的特性,产品快速的推陈出新,是为了尽量满足消费者不断更新和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加之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艺术,正如康德论述音乐时所指出的:“因为它固然没有语言而是通过感觉来诉说,从而不象诗留给我们某些从事思想的东西,但它却更丰富多样地激动我们的心情,虽只是一过即逝的,却更深入人心。它固然是享受超过修养,根据理性来评定,音乐比其他的存诸艺术有较少的价值。所以它象一切享受那样要求着常常变换,不能多次重演而不引起厌倦。”[3]

(4)流通性

当现代社会“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后,迅速发展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社会传媒,充分显示出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形成的力量,使音乐的流通性更强。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流行音乐成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量歌舞厅、卡拉ok厅的博兴,以及各种传播设备的信息容量和功能的不断增大,特别是最新流行的便携式音乐设备如mp3、mp4,使得流行音乐越发成为人们最便捷的娱乐方式。

(5)参与性

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日常生活,“它代表了大众群体的一种文化表述,反映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形态和审美情趣。”[4]流行音乐的创作题材大都是以日常生活为主,强调个人的内心情感,强调自我意识,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流行音乐的旋律、歌词大都易记易唱,演唱时可以加入个人元素,进行自我的情感宣泄,产生自我陶醉感,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

三、以流行音乐为载体提升青少年德育实效

(一)以积极、健康的作品的内容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通过其正确的道德上的知、情、意、念、行五方面的完整统一表现出来的。”[5]从伦理学上讲,“知”就是指道德认识,而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先决条件。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作品对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1984年,张明敏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我的中国心》,歌词中写道“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歌曲中那拳拳爱国之情将全世界华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再如《大中国》、《龙传人》将中华儿女的万丈豪情和切切自豪之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精神,对启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起着重要的感召作用。流行歌曲不仅旋律优美动听,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们对诚信、友爱、自尊自强的赞颂情真意切,如汩汩细流沁入青少年学生的心扉,在拉近了它们和青少年之间的审美距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德育功能。

(二)以优美、动听的作品的旋律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观出发,对特定的道德关系或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自身的道德需要或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相应的内心体验和态度的总和。道德情感是人类情感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的关键因素。“道德情感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完美统一;是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是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是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6]

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流行音乐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激发作用具有先天的优势,它不仅使青少年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抚育学生们的心灵,孕育他们蓬勃向上的精神,这是流行音乐德育的关键所在。音乐就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表达,即“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从根本上说音乐情感表现的就是人类内心最深处那既抽象又直接的道德情感,是道德原则和理想信念的声音化形式。流行音乐的力量在于它能加深和拓展青少年对自身的理解,它代表着人类的感性能力,对于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当青少年欣赏一首流行歌曲时,总能激活内心深处潜在的某种道德情感,并促使他们感性与理性、意识与潜意识相互交织、相互契合。

总之,正如梁漱溟所说:“人类远高于动物者,不徒在其长于理智,更在其富有情感。情感动于衷而形著于外,斯则礼乐仪文之所以出,而为其内容之本质者。儒家极重礼乐仪文,盖谓其能从外而内,以诱发涵养乎情感也。心情感敦厚深醇,有发抒,有节蓄,喜怒哀乐不失中和,而后人生意绵永,乃自然稳定。”[7]

(三)以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主旋律坚定青少年的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坚定地道德认知,它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坚信某些道德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具有情绪色彩与力求实现的一种观念形式,它是“情”与“理”的合体。“被激发的道德情感,从与音乐情感的对映走向主体的自主道德需要,实现情理互化,走向道德内化。”[8]巴尔扎克肯定地说:“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伟大的一个,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返回我们的本真。”道德内化的结果就是形成道德信念,从而成为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青少年道德信念的培养非常关键,因为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只有将他们培养成具有爱党、爱国、爱人民坚定信念的人,才能保证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

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做几件事情就能体现出来的,更不是一时冲动所发出的感慨和行动。爱国主义应该是烙在内心最深处的一种道德信念,这种道德信念是其他一切道德信念的基础。爱国、爱党、爱人民的道德信念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固化,有些流行音乐作品很好的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青少年应该自觉欣赏一下这种歌曲,对自己道德信念的生成很有帮助。青少年在关注流行音乐的同时也要学唱一些“红歌”,即红色歌曲,就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红歌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让青少年在歌曲旋律中感受革命道路的艰辛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以阳光、责任的歌手形象引领青少年的人格理想追求

理想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是人类行为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靠理想驱动前进的。我们把有理想看作是“四有新人”的首要标志,从一个侧面也看出理想的特殊价值。一个人有理想,不仅使生活充满希望,而且还可以充满希望地去生活,例如著名歌手郑智化,他双腿残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所创作的歌曲《水手》、《星星点灯》表现了坚定地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歌曲。流行音乐歌手不仅要有良好的演艺,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刘欢是华语流行乐坛的常青树,他演唱的《好汉歌》、《弯弯的月亮》、《从头再来》等歌曲是不朽的经典。刘欢在公众视野中也是一位负责人的歌手,他和莎拉布莱曼为北京奥运会演唱了主题曲,在一些慈善演唱会中也经常见到他的身影,他的人格如同他的歌声一样为青少年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类似的优秀流行音乐歌手还有很多,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在享受观众欢呼的同时,也要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面形象。近几年有些歌手在这方面的表现很难令人满意,如臧天朔聚众斗殴,满文军、谢东吸毒,既使他们在歌迷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又产生了很坏的社会影响。青少年对流行音乐歌手不能盲目崇拜,而要选择阳光、责任的歌手作为自己追求理想的榜样。

结束语

流行音乐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它的内容包括人们日常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是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良好手段。对那些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青少年来说,流行音乐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满足和尽情享受的空间。质量优秀的流行音乐对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化功能,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

虽然流行音乐本身丰富多彩,但它只是音乐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其中良莠杂陈,含有不少格调浅薄低俗甚至包含有一些内容消极的东西。如果不加区别的全盘接受,既会影响青少年健全艺术鉴赏能力的形成,又会影响他们道德修养的提高。身处科技与文化迅速发展时代的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偏爱与这个时代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30多年间,我们不仅对音乐文化建设及音乐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对流行音乐迅速蹿红这一现象是没有进行客观评价,片面的认为它只是时代的产物,没有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度去认识它,这也是导致广大青少年对它的盲目追捧,使之无孔不入盛行校园的原因。

在今后的青少年德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不但要重视青少年的音乐教育,而且要格外重视运用青少年喜欢的流行音乐开展针对他们的德育工作。用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识、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坚定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引领青少年的人格理想追求。

注释:

[1]关淑丽.《浅谈中学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第60页.

[2]耶胡迪·梅纽因,柯蒂斯:《人类的音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中译本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75页.

[4]johnfiske:understandingpopularculture,boston:un-winhyman,1989,27.

[5]汤文仲:《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剖析》,《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91页.

[6]徐启斌:《论道德情感的基本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39—41页.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6

关键词:功能性音乐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168-03

一、研究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概念: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机对话”的生活方式使人缺失真实交流,青少年在游戏、看电影、玩微信、聊天等方式中体验情绪、宣泄情绪,由此给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调查显示:近年来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表现为“孤独”“考试焦虑”“敌对”“交往焦虑”“敏感性”等严重的情绪问题,因心理畸变引起的“激情犯罪”显著增多,如弑师案、侵害同学等校园暴力事件,加强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显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单纯用政治的手段、思想教育的手段来解决。音乐教育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善于以情动人、触及心灵的教育,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功能性音乐的探究与实施是青少年心理疗愈的重要手段,用音乐设计引导情绪控制情绪,使情绪处于理想状态,保持良好的心境,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

二、功能性音乐的生理机制

功能性音乐概念:通常我们把具有特殊效果的音乐称为功能音乐[1],是由使用者的动机、目的、场合或发生的作用决定的。功能性音乐可分为三种,即动员音乐、松弛音乐和平静音乐[2]。

功能性音乐通过产生理效应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发挥作用,情绪是高级动物对所处的环境或面临的客观对象进行态度反应时的心理运动形式[3]。态度反应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形式,情绪可由具体的事或物引起的,也可以是通过特殊的物质或者触及特殊的器官唤起,可以通过主观想象的或运动共鸣的原因唤起,情绪既是与生居来也是后天习得。心理学总是从情绪入手,研究心理运动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所产生的作用[4]。

音乐的本质是声音的运动,情绪的本质是心理的运动。《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和情绪具有高度的统一,声音是心理运动的外化形式,声音运动产生的物理共振激活心理运动。音乐诱发情绪变化是多维综合的,并非某一机制单一进行解释,最有代表性六个心理机制分别是:音乐期待、脑干反射、视觉意象、评价性条件反射、情绪感染、情景记忆[5]。

三、功能性音乐的实施策略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重塑”,心灵的“唤醒”。音乐教育具有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育人功能,著名的苏联音乐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功能性音乐的引导控制,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的社会成员。

(一)青少年接受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说艺术素质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全面发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22-25岁年龄段的大学、研究生非艺术专业毕业生人群中随机抽查200人,对该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音乐综合素质调查。数据显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方面,28%的毕业生识简谱,15%的毕业生能识五线谱,62%的毕业生不能识谱,会一种乐器的8%,不会一种乐器的92%;歌曲演唱能力方面,自己能识谱学习歌曲2%,通过网络学习占45%;学会一首中文歌曲所用时间:半小时的8%,2个小时的25%,4个小时55%,感觉学不会的17%;音乐欣赏能力方面,80%的人喜欢欣赏音乐,75%的人会联想歌描绘的场景,55%的人不能分辨歌曲中的演奏乐器,35%的人不能分辨美声、民俗、通俗唱法;音乐兴趣方面,喜欢音乐的80%,一般的18%,不喜欢的2%,希望具备一定音乐素质的95%,无所谓的5%;音乐自身素质自我评价方面,好15%,较好36%,较差59%。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大多数人追求享受音乐,可音乐的基本素质处于较低水平,出现想学难学,想唱不会唱,想听不会听的尴尬局面。

(二)功能性音乐的实施策略

功能性音乐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作为一种心理健康促进的手段,必须在提高音乐素养的基础上,用身体体验,更多的用情感体验,以音乐渗透青少年内心世界,塑造完全的人格。

1.完善音乐教育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和法规实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相继颁布系列制度文件,1979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音乐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6年12月、1989年11月国家相继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95年10月,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但正真落实到地方学校却打折扣,如何把音乐教育和各个地方政府、学校高度重视的应试教育结合,把音乐素养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元素,才会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取得有效的推进。

2.建構适应学生发展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音乐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音乐律动、歌唱、器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即兴。音乐律动分为律动常识、律动体验、律动表达、律动舞蹈;歌唱分为知识性歌唱、体验性歌唱、表达性歌唱、合唱;器乐学习分为器乐知识、器乐音乐体验、器乐演奏训练、小型乐队训练、交响乐知识与实践;音乐欣赏教学也应分初、中、高三个层次,从音乐作品基础经验至复杂的情感体验至艺术欣赏和文化分析;音乐即兴分为即兴律动、即兴演唱、即兴演奏、即兴创作。按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心理发展水平把每个模块不同的部分分布到每个学习阶段,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施教学。

3.音乐教育回归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是心灵的教化,避免采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通过学生体验了解音乐的价值,能动参与音乐实践。当前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出现吹啦弹唱的神童,其功劳在于各大业余培训学校对其机能强化,这些神童表现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缺乏,更谈不上在音乐中愉悦心情。教学中用音乐元素启动内在感知能力,根据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活动,对学前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学生身体律动挖掘潜在音乐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观察小孩听到音乐都会随着音乐摆动身体,这是一种本能。在音乐教学中很好利用这种本能,把身体当做一种乐器,通过身体的动作,来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内在的音乐感知能力。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之游戏法,以游戏为纽带将各种艺术表演综合起来,形成一种融音乐、舞蹈、美术等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领悟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文化,培养音乐的兴趣和创作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唱的被动性音乐教学。对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生,其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鉴赏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在进一步提高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及音乐表现力的感知。在民族音乐学习过程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培养名族审美观;在外国音乐学习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了解世界民族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及风土人情。

4.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以学生的成长为关注点,注重学习当中的体验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为目的。

师生评价的互动性。按照现代课程理论,师生都是评价的主体,评价是师生双向沟通与协商,学生评价走上主体,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虽然学生对评价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可以从简单的评价开始,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下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潜能发挥更充分。

以“演”代“考”的情趣性。传统的考试可能是一首歌的演唱,可以设计为班级演唱会的形式,人人参与,有不同的形式,歌舞与器乐、单独与组合、主持与评委,可邀请老师、家长参加观看,有效提高参与的积极性,舞台自信、生活自信,每个学生都会以最好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能,很好挖掘音乐潜能。

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多样性。音乐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多样。聆听一场演唱会激情澎湃、聆听一场音乐会酣畅淋漓、观看一台晚会备受感动,不管是演员和观众都会受很大的启发,给人生留下很多回忆与憧憬。在评价的过程中课内与课外可按照比例综合评分,可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对音乐的认识与追求。

四、结语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承担着重要的特定的学科任务。针对目前我国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值得关注与深思的问题,对照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不足,功能性音乐研究缺失,立足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设计发挥功能性音乐的拓展功能。完善音乐教育在制度落实、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层次递进、教学方法的实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多元,旨在提升音乐教育学科育人价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平.浅析功能音乐与运动员情绪的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01). 

[2]费郁光,董丽英,贾振佳,郭春风.功能性音乐在中长跑训练中运用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3]田耀农.音乐教育与情绪运动[J].美育学刊,2017,(06). 

[4]田耀农.艺术的本质目的及这个目的的实现途径——音乐与文学的比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03).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7

关键词:校外音乐教育;青少年;视唱练耳;教学创新

一、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与任务

1.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

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其主要教学内容为讲授音乐表现的各种基本要素,对音准、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和节奏节拍等基本音乐知识的教学,训练学生读谱听记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感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视唱练耳课程不仅仅停留在训练音乐技能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一课程,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享受音乐带给他的乐趣。

2.视唱练耳的教学任务

视唱练耳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体验音乐音响等方式,不断积累音乐语言,组织并培养学生对音准、节奏等具有敏锐的音乐听觉感知,使其能够将此应用于创作实践中。同时,加强音乐教育的综合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视唱练耳教学要涉及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鉴赏力,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实现音乐整体素质和音乐才能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视唱练耳乐理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音乐教学都将视唱练耳教学与乐理教学相结合,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而,现在大部分从事青少年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训练时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青少年本来就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事情,长时间重复练习会让他们失去耐心,进而失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此外,教学设备也比较固定,多为一台钢琴,单一的环境设备也是影响青少年听觉发展和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在寓教于乐中教学,激发青少年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只重技能而忽视音乐素质培养

现在的艺术教育机构很多,但大多数教育机构只是为了迎合乐器考级需求、速成的心理开设课程,这并不利于青少年真正地学习音乐。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几乎很少有音乐教育机构将其应用于其中。在教学中,即使开设了视唱练耳课程,由于教师对视唱练耳课程认识的不足,也多是将教学重点放在技能和专业知识上,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重视学生的参与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

三、青少年视唱练耳乐理教学的创新策略分析

1.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

青少年是十三至十九岁之间的年轻人,不同年龄段的人个性特点也有所不同,教学方式决定着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一名引导者、激发者的身份来授课,灵活应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在学习中收知识与快乐。拥有良好的视唱能力,是掌握视唱练耳的重要条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首先让学生对这一课程产生兴趣,通过唱和听来掌握音准和节奏感。然后逐步由简到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平稳进步中不断提升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视唱练耳教学也朝着数字化多媒体教学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建立一个科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丰富课堂内容。

2.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视唱练耳教学在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性和独立判断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唱练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根据乐曲的提示进行练习。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可以组织一些演奏演唱活动,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锻炼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语言,认识到丰富的想象力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四、结语

视唱练耳乐理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探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针对青少年的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将基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融入到视唱练耳乐理教学中,实现课程内容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最大价值,达到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8

论文关键词:德育音乐教育审美观念

论文摘要: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越来越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就为学校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把德育贯彻和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音乐教育必须贴近这一时代主旋律,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那些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进行教学。比如,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的呼声不仅是先辈们昨天战斗的号角,也是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军号。再如,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懂得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紧张的船夫号子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颂了伟大坚强的中华民族,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以雄壮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必胜的信心,同时要使学生懂得,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此外还有些歌唱祖国的歌曲,比如,《我爱你,中国》《祖国颂》《长江之歌》等;有歌颂党、歌颂工农红军的,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星歌》等;有歌唱民族英雄的,比如,《打起手鼓唱新歌》《牧歌》等。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此同时,通过学习《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校园,知识的摇篮》等歌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振兴而献身。

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通过音乐的审美作用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德育内容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服务。

二、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去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比如,《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声调特征,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地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人们不知不觉地增添了对家乡牧场的热爱。这些教育的效果,都不是在长篇大论的说理,而是在歌唱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情体验,既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从中受到了难忘而深刻的教育,其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

那么,如何把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内容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从而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中去呢?

1.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通过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的生平事迹、歌曲内容和风格等,让学生懂得歌曲的深刻含义,然后通过知识讲解和歌曲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学生对歌曲丰富内涵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歌曲艺术的欣赏水平。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的双向交流。为此,要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净化。

2.注重课外活动的德育渗透

青少年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课外活动中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组织青少年合唱队,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会等,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音乐的审美功能,其作用不仅在于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音乐渗透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性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音乐艺术不断群众化、社会化。如今,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音乐会、歌曲大赛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方面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为音乐工作者带来了一些新的课题。比如,怎样把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到艺术实践中去,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作为学校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社会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贯穿到每一项具体活动中去。比如,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系列活动中,很多学校通过参与群众性的歌咏比赛,使广大青少年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从而坚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崇高信念。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社会各界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参加此项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从而进一步理解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发愤读书,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将来报效祖国而努力。

三、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净化音乐教育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音乐作品不断涌现,给人们以鼓舞、教育和美的享受。但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也随之而来,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曾几何时,一些学生面对教材中的优秀音乐作品充耳不闻,却整天沉醉于那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早恋,举止轻佻放荡、思想消沉等,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视,又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有效的、较长时期的纠偏和音乐审美的启迪。那种简单的义愤和感叹,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思想复杂”“情绪低下”“搞早恋”等论调非但不起任何教育作用,反而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大的障碍。

面对一些庸俗音乐的猛烈冲击,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明确担负起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不要忘记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四有”新人的大目标。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净化学校音乐环境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为此,必须通过严肃认真的音乐课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水平。应以大量优秀、高雅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对比分析,加强民族音乐的修养,自觉抵制不健康音乐的侵蚀。优化音乐文化环境,除了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有些庸俗文化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道德滑坡,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下降,甚至导致一些人的违法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虽然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9

一、从音乐的艺术魅力,看其重要的社会功能

有人说:“音乐是人类一种极为美妙、绚丽、神奇的文化”。我还要说,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它的巨大的社会功能与其他任何文化艺术形式相比较,都是毫不逊色的。

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确实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一首《国际歌》,不知唤起全世界多少无产者奋起为砸碎旧世界,让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而斗争。每当我们看到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那雄壮、激越的旋律冉冉升起的时候,胸中就像燃起一团烈火,那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不禁油然而生。在驱逐日寇,兴复中华的伟业之中,《义勇军进行曲》等一大批抗日救亡歌曲更是功不可没。音乐起到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和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

兵书上虽然没有说到音乐在战争中的作用,但兵家早已运用到了。我国的楚汉相争时,刘邦运用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八千子弟兵的军心,使其丧失了斗志,最后项羽战败自杀。古战场上,常常用战鼓和号角,所以有“一鼓作气”、“鼓角相闻”之说,以前欧洲军队打仗时,都有阵容整齐的军乐队奏着雄壮的乐曲走在队伍前列,以鼓士气、壮军威。音乐中的许多“劳动号子”,都直接产生在劳动之中,又直接为更多的劳动者服务,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益。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它所转化的物质力量。

古人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焉。”今天看来,这句话也不失为至理名言。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传播和弘扬了雷锋精神,全社会不断地涌现出数不清的活雷锋,推动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

凡是受到良好的音乐艺术熏陶的人,都是性格活泼,豁达开朗,情绪乐观,身心健康的,这种神奇的功能恐怕只有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才能说明白。

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对人的思想起到鼓舞、激励、感染、熏陶、教化等诸多作用是重大的,也是独特的。音乐是一种美。革命导师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果。”既然如此,我们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在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二、从音乐与人们的关系,看音乐与青少年文化生活的密切性

音乐艺术与广大人民青少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无论是群体性活动,还是个体性活动,无论是精神高雅的人们,还是文化水准不高的平民百姓,几乎每天都与音乐生活在一起。

在诸多文化娱乐活动中,无论是自发的还是有组织的,喜欢、爱好唱歌和演奏乐器的人数恐怕要居首位,这就说明音乐艺术最具有广泛的青少年性基础。不论什么样规模的综合性文艺演出,都离不开音乐。没有别的可以,没有音乐简直就称不起文艺演出。音乐给各类文艺演出增添了光辉和色彩。当今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街道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诸多类型的青少年业余文化活动中,音乐活动都占有重要位置,似乎没有音乐就没有像样的文化活动,音乐艺术贯穿于各类业余文化活动之中,是一种普及面最广的文艺形式。

前面我们说到音乐是一种美。崇尚美、欣赏美、追求美是人们共存的天性,人们自然不能不接触音乐,喜欢音乐,许多人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许多人把具有多少音乐知识才能作为修养高低的一种标志;对音乐无知的人,被认为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同时,人们也认同了音乐的功利性,认识到从事音乐工作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不惜代价培养子女成为音乐人才。

既然音乐艺术与广大人民青少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作为青少年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部门,就应该迎合青少年的需要,顺理成章地利用好音乐艺术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把音乐活动同其他文艺活动有机地贯穿、融合到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之中。这样,既能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又可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既可更好地繁荣音乐艺术,又能培养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

三、从青少年的音乐知识水平出发,讲究音乐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在广大青少年中,尤其是中青年人当中,喜欢唱歌、爱好演奏的人确实不少。但是,真正能够唱好,演奏好的人又确实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做基层青少年文化辅导活动的同志,必须从青少年音乐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别不同知识层次,采取有效的辅导方法,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音乐知识水平和演唱、演奏技巧,为广泛开展青少年性业余音乐活动打好基础。

在辅导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以下一些方法:一是基础训练法。开展音乐活动,首先必须让参与活动的人能够把歌唱准,把乐曲演奏准,先有“准”,在“准”的基础上再求“好”。我们从教授音乐演唱、演奏基本知识入手,先学简谱,然后进入听音、视唱。这样,青少年慢慢地就可以自己学唱一些难度不太大的歌曲了。这比单纯教唱歌效果更好得多。二是从简到繁法。在一个辅导单位教唱歌,可以先教几个人,再教更多的人。有这“几个人”的带动,可以把教“更多的人”的教唱、教演活动开展起来,不然就不大好起步。教唱时,先教独唱、小合唱、表演唱,然后发展到大合唱、分部轮唱、对唱、重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整个群体的演唱、演奏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三是以点带面法。在每一个辅导单位,要重点选拔、培养一两个突出的歌手,能在本单位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然后再重点培养几个至十几个能够登台亮相、青少年喜欢的业余歌手,使他们影响和带动本地更多歌手;重点下功夫抓好几个单位的辅导和演唱活动,使他们发挥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采取上述辅导方法确实能收到很好的实效。经过几年功夫,仅就动力区而言,就涌现出了一大群音乐活动积极分子和一批业余音乐人才,不少人在省、市比赛获得好成绩,有些拨尖的人才被专业文艺团体录用,有的考入中、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全区青少年性音乐活动开展得越来越红火。

除了辅导演唱、演奏活动之外,组织有写作能力的人作词、作曲,是使音乐艺术贴近青少年、贴近生活的好办法。我们还组织和辅导业余作者创作了多首企业歌曲、行业歌曲、校园歌曲、乡村歌曲,青少年演唱起来更感亲切。对发挥音乐为地方的经济工作服务、活跃青少年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方明建设的功能,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青少年音乐教育篇10

在音乐作品中有不少是表现热爱生命、探索人生追求的题材。有的是能鼓励和启发人们对事业的拼搏奋斗、有的是对暂时失败和挫折的哲理性分析、有的是对胜利、成功的经验总结。通过音乐教育的过程,可以让青少年学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欣赏《天路》这首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天堑变通途的过程,正是凭借着铁路建设者们战胜高原环境的智慧和决心。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世界的征程上,挺胸阔步,满怀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信心。再如,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常常有着一种冲破黑暗、奔向光明的冲动。并能从中领悟出一条哲理:人生只有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坚定信念。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塑造人生观的过程,是一个崇尚真、善、美的过程。它会让学生懂得,尽管世界是复杂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一定会勇敢面对生活,做生活的强者,相信明天会更好。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协调能力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尤其是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很大的帮助。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行动艺术。在完成器乐作品时,我们不但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手演奏、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与协调能力。比如练习弹钢琴,首先要用眼睛同时看两行曲谱,大脑在迅速反应出音的高低长短,手指要在键盘上找出相对的音符位置,两耳要在音乐响起时迅速判断节奏和音准。这些训练的结果,都是锻炼了人体的协调能力。所以,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四、把音乐教育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好的音乐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质,也能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比如:在欣赏《毕业歌》这首作品时,使学生感受到30年代青年在国破家亡、日寇铁蹄践踏中华美丽河山的时候,青年学生的那种依然“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要“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决心和英雄气概,展示了革命青年的志向和报负。虽然这是八十年前的作品,今天我们唱起它时,仍然被歌曲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和旋律所打动,仍然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又如我们在演唱《长江之歌》时,通过对万里长江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锦绣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