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十篇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十篇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47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学习;问题模型;思维方法;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82-02

在经过了一年的初中学习“新鲜期”后,升入初二后的学生普遍已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此时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这一门新学科的时候,刚开始是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的,但是随着课程的展开,问题也将随之而来:如何才能学好物理?

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习惯性用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已有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即老办法来“对付”这一学科,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造成许多学生出现如物理不会学或者发现学习过程中“事倍而功半”――学习成绩长期不见起色等的学习问题。以下主要对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缺乏或在建立物理问题模型的能力较弱

对常见物理问题是否能够在头脑中形象地建立其较为直观的模型,从而对其进行研究,解题,在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已知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无法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不会利用物理模型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等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如,在电路的理解和分析计算中,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模型或将之与已知模型进行类比(如水流、水压),那么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后面的电路分析及计算也将无从下手。

二、已有知识体系对物理学习的影响和冲击

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从未系统接触过有关物理的学习,因此当物理在初中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二年以一种“新鲜出炉”的角色出场时,学生刚开始难免会有一段茫然期,不知如何“对付”,此时只好把原有的一些“法宝”祭出来,灵不灵光不管,反正先应应急,把在其他科目中一些方法、习惯等直接移植入物理,此时在学生平时的练习或考试中往往会出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盛况,其中以数学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

由于多年数学的学习,学生习惯了单一的数量的计算。而物理中数字若离开了单位,就失去了物理意义。特别是物理解题时对公示,字母,单位等的有别于数学的规范要求,使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这从学生作业甚至中考中都可以见到的的只见数字不见公式、单位以及必需的文字说明的答案就可看出来。

三、生活中的经验与物理知识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学习是一种对已有经验的重组。学生原有经验有一些可能有利于学习的进行,这些经验我们常常会将他们与理论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如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时可举例:风雨天气为什么雨伞容易被卷起;火车进站时,乘客必需站在黄线外等候等;但也有一些经验可能阻碍学习的进行。在物理学习中,存在不少的生活体验与物理知识的矛盾,给学习带来困难。如,运动与力关系问题,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白气”的物态问题。在物理学习中,生活中的直觉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平面镜中你看到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直觉经验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四、当前学生对生活实践体验少造成物理的学习困难

如今的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了,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作业的负担重了,但真正的生活,实践的机会少了,有的只是课本和作业,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的机会变少,甚至与生活脱节。于是我们从学生的物理作业中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天方夜谭的奇迹,例如在有关单位填空题中鸡蛋的质量有填50kg的,一块钱的硬币直径有2.5m。这些显然都是学生对生活体验少所造成的。物理课程理念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希望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去出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然而,学生却很少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经验了。

五、常见物理思维方法的操作不当

很多初中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都比较好,但却反应出物理成绩相比于其他科目偏低,甚至随着物理知识的推进,单科学习成绩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从其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上去尝试寻找原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因果思维、逆向思维及比较思维等。这三种方也是物理中较常应用到几种思维方法,学生应用这几种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经常容易犯操作不当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高中化学实验;衔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通过实验认识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变化规律,并形成理论,再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于探究未知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课本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化学实验,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实验不仅要求重视实验结果,而且要重视实验流程的设计、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现象的本质分析。

本文通过对初中、高中实验的对比,探讨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如何顺利与高中实验课程衔接,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初中学段与高中学段化学实验的差异

1.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大致分为下列六种类型

(1)化学基本操作练习的实验

(2)阐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验证和探究实验

(3)物质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

(4)测定物质的含量和物理常数的定量实验

(5)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

(6)解决一些综合性的简单问题的设计实验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很少。但是初中学生对自然变化和化学实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因此初中阶段的实验的重点集中在实验基础操作学习,如“药品的取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等;密切结合生活体验的实验,如“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净化黄泥水”;简单的物质制备实验,如“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等;一些物质的性质验证实验,如“蛋白质的性质”以及“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这样的涉及基础理论的探究实验等。

初中化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比较少,实验的流程、操作简单,突出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基本操作的基础之上逐步深入到物质性质验证、物质的制备、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同时与生活经验结合紧密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高中实验在初中基础之上有较大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的基本操作,使用的仪器比初中更复杂

高中阶段要学习更加复杂的一些操作,如萃取操作、趁热过滤、蒸馏操作、移液、滴定操作等。

实验的精度要求更高,要求学生的操作更准确。初中和高中具体的仪器使用与实验操作要求见表1和表2。

伴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式传感器实验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学课堂。该系统包括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分析软件三大部分。传感器精度高、使用方便、采样速度快,常见的传感器有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滴数传感器等。利用传感器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过程的物理量的变化,并数字化、图形化;有利于学生开展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探究实验,完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很多定量分析实验。

(2)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实验环境更加复杂

高中学习的内容远比初中丰富,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各种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反应及其副反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去验证所学的物质的性质,还要注重观察不同于课本描述的各种现象,深入探究其原因。实验中学生遇到的有毒有害危险物质更多。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高度地重视实验安全,掌握各种突况的处理方法。

(3)实验现象的记录更加全面系统,实验数据的处理更复杂

初中时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即可,而高中阶段除了要记录实验现象,还要记录好实验的数据。例如反应中温度的变化、溶液pH的变化等等。其差别见表3:

(4)实验从定性延伸到定量,掌握误差分析的方法

高中实验中涉及测定物质的含量、物理常数等定量实验。要从微观的、定量的、推理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变化的规律,发挥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这些实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所得的结果与理论数值相接近,但因受设备条件的限制,采用的实验方法一般都比较简单,加上学生操作技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差,这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二、初中到高中化学实验衔接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和培养

由于初三面临中考,许多学校并没有开出足够的学生实验。而是以讲实验替代学生做实验,造成很多初中毕业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非常薄弱。例如,不会正确地使用酒精灯、不能正确地使用试管夹、不会振荡试管、不清楚试管夹和坩埚钳的用途差别,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泥三角。笔者甚至见过学生做完镁与热水的反应实验后,因镁片粘在试管内壁上无法取出而束手无策。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很有必要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强化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防止在以后的实验中出现意外。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高中由于实验使用的药品、仪器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药品分类摆放要整齐,标签向外,仪器使用前后要彻底清洗,及时地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由于高中实验中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药品、易燃易爆药品、强腐蚀性的药品。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细化安全规范,防止出现由于学生不清楚其危险而造成安全事故。

4.延续初中实验的探究要求,更好地与高中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3

本学期我任77(班)、78(班)两个教学班物理,共有学生100人,其中77班56人,78班44人,由于刚接手这两个班,对他们的情况不太了解,只能通过上学年期末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下工夫,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5章,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蕴藏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5、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38-01

1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初中物理教育者重理论学习、轻实验教学的观念还没有得以改变,分数至上的想法还甚嚣尘上。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耽误时间,对学生分数的提高无所裨益,按照要求简单完成一下就可以了。将本应在实验室完成的教学草草的就在书本上、黑板上就匆匆完成,甚至有的较为复杂的实验根本就是一笔带过。教师只为学生简单的示范一下整个实验过程,而不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们进行练习。这导致原本兴趣盎然的实验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学生们难以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学习效果就不足为奇了。

1.2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不够

初中物理实验的操作性很强,所涉及的专业性仪器设备比较多,如蹄形电磁铁、线路实验板、校准试验仪、槽码、滑动变阻器、向心力演示器等,都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所经常需要用到的实验设备仪器。另外,开展好实验还需要配备有专门的实验场地以供学生们进行实验。并且,为延伸教学课堂范围,还应大力推广多媒体实验教学设施的应用,将网络同初中物理课堂连接起来。但上述设备仪器场地等的配置,都需要学校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如果校方认为这些投入是无法获得明显回报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话,将直接会导致实验设施建设工作的滞后,并最终影响到实验的按质按量完成。

1.3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不足

初中物理教学在实验教学中仍然占据着主体性地位,担忧学生自行完成实验获得不了好的结果、害怕在实验中学生出现安全性问题等情绪还较为普遍。教师在实验进程中全程代劳,实验准备、实验进程、实验注意事项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决不允许学生在实验中有任何自己的一点想法。更有甚者,教师在实验前就公布了结果,这势必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完成质量。上述情况的存在,降低了学生对参与物理实验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物理科学真知的习惯。

1.4实验成绩评定机制不完善

当前,对初中物理实验成绩的评定机制建设还很不完善。例如,多数地区初中物理结业考试未包含有物理实验成绩,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有的学校里,只将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没有建立同初中物理实验实践相符合的科学评价机制,导致无法反映出物理实验的真实状况;现有评价机制多集中在对实验结果的评定上,对实验整体进程却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

2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对策

面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试验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1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验效果的首要环节就是要从思想上转变看法,加大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破除应试教育的藩篱,更加重视实验对于锻炼学生实际物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的仅以分数论英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凸显出来。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通过完成实验独立探索物理学真知,对实验中发生的物理现象能够形成自己得到的见解。教师在实验中只充当着领路人和辅助者的角色,不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单向信息灌输,使物理信息能够通过实验实现老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互动。通过此种方式,教师能够实时把握学生对物理实验掌握的真正情况,学生也能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2.2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力度

初中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物理实验对于提升初中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加大对此方面的投入力度。学校应在年度教育配套资金中预留好专项资金用于购买物理实验所需器材设备仪器,还应根据学生人数设定足够空间容量的实验场地。仪器设备购买上,应事先充分听取物理教师的意见,优先保障基础实验和重要实验所需,对于那些使用不频繁、投资高昂的仪器,提倡实行校际间资源共享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率。对那些确实因为办学实力不足导致教学建设资金匮乏的学校来说,可依托观看实验教学视频、购买使用实验仿真软件、提高实验单次容量、减少实验次数、只完成教师实验演示等简便方式,完成实验的基本部分,待日后资金情况改善后再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

2.3促进实验教学多样化发展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理论较为深奥的学科,所涉及的一些知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不重视提升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将会使学生丧失对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使实验教学朝着多样化方向模式发展,对每堂实验课都要进行精心细致的设计,对每个实验步骤都要事先进行仔细的规划,将物理实验的应用性、趣味性、探索性和问题性重点突出出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也能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提倡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像实验设计法、自主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小课题作业法等,都是经教学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应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中予以大规模的普及应用。

2.4完善实验成绩评价机制

必须对初中物理实验成绩评价机制进行不断的优化完善,使其真正能够反应出初中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真实状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考核中“一考定终身”的错误方式,转而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上面。可将学生学习物理这门课程的成绩划分为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和平时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实验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要占据一定的比重,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提高对参与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实验考试成绩应重在考察学生物理实验到课率、实验操作流程规范性、实验操作能力流畅性等方面。在评定实验结果时,还要验证其是否是通过实验得来的,是否达到了实验前老师所布置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3结语

必须认识到,改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实验教学的理念方式,真正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革新实验教学模式,才能确保试验教学效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燕飞.初中物理之实验教学探索[J].学苑教育,2014(1).

[2]李新荣.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4(1).

[3]黄志华.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4(1).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项目教学法;可行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的新型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物理实践的能力,但是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初中物理的教学模式改革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物理学科的特征深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素质以及实现了物理学习的内在价值。

一、项目教学法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内在目的以及真正价值

随着对初中生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对于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初中学校内的物理实验环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以及实验机会,使得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真正体验到物理实验的乐趣以及物理知识的真正魅力,充分满足了初中生对物理知识探究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多自主思考,对于物理学习的本质认识也更加深刻,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素质以及未来的学习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见,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使得初中物理教师以及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结合初中物理教材进行资源整合,为项目教学法设置既定的目标

在初中阶段,物理教材在编辑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以及科学性,物理教材内的每一个章节都分得很细、很科学,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项目教学,对物理教材内提供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资源的梳理以及整合,为学生构造更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创造性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在实际的物理课堂中使用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在预习相关内容的时候按照物理教师布置的任务搜集相关的资料、查阅资料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在上课之前学生就已经对教师要讲解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的电磁波知识的时候,物理教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物理研究历史,对电磁波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原理有更多的了解,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并将电磁波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及机器联系在一起,例如,生活中的温度控制器以及水位报警器等,使学生在预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对于电磁波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性地研究知识,给项目教学法设置更多的学习目标

在初中阶段,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多是与人文、社会有关系的物理知识。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大纲的目标给学生设置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中与能源相关的知识时,初中物理教师为学生设置既定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相关学习任务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研读《研究能源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预测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前景》等相关的初中物理读物,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进行深刻学习,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物理课堂上就会更加认真地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向物理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教师进行讨论,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既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薄弱处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教师梳理知识点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为初中物理设置学习情境,建设项目学习的流程

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物理学习氛围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使学生从自身条件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信心。在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首先,应当为学生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对于一项物理知识有了既定的探究目标,学生在接收学习任务之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好项目执行的设计,之后在搜集资料以及问题研究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实施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在项目完成后,物理教师应当与学生讨论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果,为学生做出后续学习的指导,并且组织学生在课后学习之后互相交流项目学习的经验,在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为自己制定的项目学习计划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得学生在项目学习的时候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

在初中阶段,项目学习教学法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为自己制订计划、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探究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6

一、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初中生思维的障碍。初中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进行猜想并展开探究: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随着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初中生在探究实验问题过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7

一、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初中生思维的障碍。初中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进行猜想并展开探究: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随着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初中生在探究实验问题过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8

[关键词]以小见大;物理教学;课程改革;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习惯老师讲学生听;而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独立的自觉意识,而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树立学习的兴趣,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从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这种“以小见大”的思想中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而所谓的“以小见大”就是在生活中的小细节中发现物理知识和理论,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以小见大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符合课程改革目的的,比方说,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小事件,而这些事件能让我们看到许多物理理论,并引起我们的思考。冬秋季我们晚上睡觉在脱毛衣的时候经常看到小小的火花,这就可以用我们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在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这点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从而给学生讲授摩擦和静电的知识。当然生活中声音的发出,物体的落地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而下面我将以初中入门的第一堂课来论证以小见大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和大多数人一样,学生对于新兴的事物是非常感兴趣的,而第一节物理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认为实现这一个改革目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首先,用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也是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方法。因为许多实验在小学的时候许多孩子都有所接触,所以第一节课的实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却是很多学生很少接触的实验来开课,而不是引言中所介绍的实验。

比方说给大家做个“会走路的杯子”的实验:用一块玻璃板,放在水里浸一下;玻璃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书垫起来(高度约5厘米);拿一个玻璃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板上;用点燃的蜡烛去烧杯子的底部,玻璃杯会自己缓缓地向下走去。在做完这个实验的时候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地猜测是为什么,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氛围也就更活跃和积极了。这个时候再追加几个小实验会让大家的兴趣更加浓厚,这些实验当然也是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比方说做个彩虹再现的小实验,把镜子斜插入水盆中,镜面对着阳光,在水盆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对于这种现象学生会很好奇的,这个时候孩子的积极性已经很高了,下面就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了。转贴于

其次,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自己给我们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奇怪事例,这个时候对待学生的态度是以鼓励为主,老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比方说简单的摩擦生热和凿木取火的故事等,这样的小故事会给学生很多提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当然这个时候对于学生讲解的故事我们也要简单的给予一些解释。告诉学生这属于什么现象,在什么时候我们会学到。

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动手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合作、探究和自主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能力。比方说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和声音有关的实验,让他们了解声音是怎么发出的,比方说让他们做个传声筒两个人进行交流;让学生比赛谁能利用课桌上的东西发出最多的声音等。这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理所当然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出发,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到非常多的有用的东西。当然这种活跃的教学氛围也会培养学生非常大的学习兴趣。有些老师会认为,不可能每一节课都有这么多的实验、故事让学生来参与,其实,物理的学习也是一个培养观察力的学习,我们在每次上课结束的时候都让学生回去自己观察一些相关的小事件、小故事,下节课讲课的时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这在培养自主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各种小故事、小实验中,不但可以避免学习的枯燥性,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与时俱进,改变老师一味的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现状,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为以后更深层的学习打下基础。当然这种学习中的兴趣是不可少的,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讲的,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这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是极其重要的,这也能让学生培养合作、探究、自主的能力。所以我认为,“以小见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符合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韩根秀,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写作,阴山学刊,2001年12月,第六期

[2]张帆,脱胎换骨,耳目一新——与青年教师谈高质量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技巧,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年21期

[3]吴强,怎样撰写中学物理教学论文,物理教师,1999年,第20卷第11期

[4]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9

在传统物理实验课堂上,一般模式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述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实验课上,教师将实验的要求、步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动手之前先讲清楚,接着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种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做完实验,但细究下发现,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用处,更遑论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不同,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相比,探究性实验教学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体验和知识探索。在探究性实验课堂中,实验的结果往往不是那么重要,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才最重要。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前,可以分析和探索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观察者在旁给予适当的指导,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教师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时应当把握好以下方面的策略:

(一)设置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具有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时,应当有针对性、计划性地选择一些极具探究价值的实验内容和主题促进学生动手实践。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上,富含探索价值的实验内容有很多,如探究物质的密度、沸腾等实验。除此之外,教材课后的很多小实验和生活中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以派上用场,将其变成演示性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这些实验内容都具有探索意义。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物理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本,不仅刻板、陈旧,而且可操作性不高,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利。探究性物理实验课堂需要一些新颖独特且效果极佳的教学方法支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探究物质的密度这节实验课时,就通过演示密度计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课之前自制密度计。这一自制器材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基本含义和原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乐趣。

(三)引入生活素材,拓展探究性实验课堂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可以看到很多物理现象,如水中倒影、小孔成像、冬天窗户上的水雾形成……教师对学生日常仔细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筛选,选取其中具有探索价值的生活素材,将其与课本知识内容有效融合,并引入实验探索教学中,这样既极大地丰富了探究性实验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生活化运用能力。如学生每天都看见且运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就蕴涵多种物理知识和现象,像自行车前进过程中涉及的摩擦力知识,脚踏板与大齿之间的杠杆原理,自行车坐垫下设置弹簧的减震知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且典型的物理现象和知识的具体运用。

三、结语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方法篇10

关键词:初均速法;中药;稳定性;计算机方法

初均速法[1]是研究药物稳定性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法是首先将药物分别置于几个高于室温的温度下进行相应时间的恒温,以加速药物的分解反应(通常反应为一级或假一级反应),然后取样分别测定其含量。根据arrhenius公式,求出室温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再按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预测出药物的稳定性。但初均速法实验数据处理不仅十分繁琐,而且易造成运算和舍入误差。为快速准确地预测出药物的稳定性,本文根据初均速法原理和方法,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1 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

1.1按下式计算不同温度时的平均速率[1]

   V0,i={C0-Citi}

   式中V0,i为相应的平均速率;C0为药物原始浓度(或相应的吸光度值);Ci为测试点药物浓度(或相应的吸光度值);ti为与温度相对应的恒温时间(h)。

1.2按arrhenius公式

   lnKi=lna-eRti

   以lnV0,i代替lnki对1/ti作回归分析[1],建立直线回归方程lnVi=a+b/ti,计算出相关系数r。

1.3 由直线方程求出室温(298K)下的速率常数k298。

1.4 根据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分别求出室温下药物含量降低10%,20%,30%所需时间,即有效期t0.9,t0.8,t0.7。 

   

t0.9=0.1055K298;t0.8=ln(10/8)K298;t0.7=ln(10/7)K298

2 计算机程序流程

   根据上述数学模型,应用powerBuilder语言编制出计算程序,程序流程:

   开始输入实验数据,温度ti和时间ti输入相应浓度(或相应的吸光度值)计算平均速率V0,i=(C0-Ci)/tilnV0,i对1/ti作回归分析打印回归方程表达式及相关系数r令ti=298K,计算k=exp(a+b/ti) 打印t0.9,t0.8,t0.7值结束。

3 应用实例

   根据上述方法,本文分别预测了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绿原酸)、银黄注射液(主要成分黄芩苷)、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原儿茶醛)、抗腮腺炎注射液(主要成分绿原酸)的稳定性。上述药物主要成分的分解经实验测定均为一级反应(实验方法略),分别按不同方法处理后(处理方法略),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吸光度数据见表1。表1  药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吸光度(略)

将表1数据输入计算机。结果见表2。表2 计算机运行结果(略)

   此外,我们用上述方法还预测了江西特产中药茶芎挥发油的稳定性[2]。

4 结果与讨论

   结果表明,采用初均速法预测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方法是可行的,所得回归方程满意。计算机处理数据较作图法、数理统计法更快捷、准确。本程序可供采用初均速法测定药物稳定性处理数据时参考。

   

中药注射液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本文仅对制剂中主要成分之一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预测的有效期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