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十篇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十篇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5:14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1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激励机制节能机制长效机制灰色预测模型

一、概述

曾经发生的加州电力市场危机、北美大停电及相继的停电事故,以及我国2004年夏天的严重电力短缺,这些现象是更体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如何协调电力供应和需求侧资源,防止电力危机的发展,以达到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确保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又成为各国电力企业关注的焦点。DSm的概念最早于1984年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DSm是指电力企业制定的影响用户用电方式,改变负荷曲线形状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包括负荷管理、使用新技术、储能、电气化等。

二、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

电力市场机制,研究的就是电力市场这个复杂工作系统的结果、功能和系统内外的相互关系。我们研究的内容包括电力市场作为市场的一般规律和作为电力市场的特殊规律。从共性与特性的的辩证关系出发,我们的研究当然首先考虑的是电力市场要符合市场规律的通用原则,然后考虑的是作为电力这样的商品,在电力市场中运营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特殊规律。当然,在考虑电力市场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

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决定论电力行业管理体制运行。不同的市场机制下有着不同的运行效果。显而易见,只有在某种市场机制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电力管理体制的作用。

(一)建立长效机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分为长期改变负荷特性的行为和机制及短期负荷响应行为和市场机制,进一步丰富了DSm的内容。我们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DSm的长效机制,还要重视短期负荷响应。其实我们在过去的长期缺电过程中和最近几年的缺电时期,不仅抓了长效机制,如采用节能灯和节能型家用电器,也抓短期的负荷响应,如错峰、避峰、限荷、拉路等。长效机制一旦实施将长期发挥作用,而短期负荷响应只在短时间内起作用。我们不仅要抓DSm的长效机制,同时也要重视抓短期的负荷响应。在缺电电价高的时候,例如对居民来说,如果既有电炊具、电水壶、电开水器,又有燃气炊具和天然气热水器,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柔性负荷用户。所以我们在培育DSm长效机制的同时,也要研究和培育需求响应机制。应当学习国际能源机构,研究电力需求侧竞价机制,开发新的实施方案,同时还要研究需求响应资源。

我国在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各地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需求侧管理工作。”经过10几年的工作,能够把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到坚持科学的电力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当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为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而加倍努力。

要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方向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就是按照电力需求侧的定义去做就是长效机制。那么怎样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呢?需要考虑的方面如下:

(1)、电价改革

电价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电价是电力发展的支持力量,电价也是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的必备条件。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负荷管理和节约用电措施的效益与电价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建立DSm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做到电价合理化,电与其他能源的比价合理化。

(2)、要搞好综合资源规划

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是孤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方资源都可以利用的,在制订DSm发展规划中,要按费用最小和费用有效原则,把DSm和供应侧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优选、排比、组合,选出最佳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DSm资源只有消耗比供应侧资源小才能被开发利用。我们应当通过综合资源规划,确定近期应当采取的DSm措施,制订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

(3)、要建立激励机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要以电力公司作为实施主体,但是实施DSm对于电力公司来讲,存在着开拓能效市场与开拓电力市场之间的利益冲突。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DSm,在开始的10余年进展缓慢,实施的效果不大,后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激励机制,使DSm取得了良好进展。我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一般对于电力公司的激励政策有三:一是实施DSm计划的成本回收;二是实施DSm计划的收人损失补偿;三是实施DSm计划的效果奖励。

(4)、筹集必要的资金

要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有的可以通过电价来解决,如移峰填谷的措施,可以通过峰谷电价获得补偿;可中断负荷措施可以从可中断负荷电价得到补偿。但是有些措施需要对用户进行经济补偿,如推广节能灯,要求用户提前更新电力空调器、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采用蓄冰空调、地热采暖、利用天然气搞冷热电联产装置等,需要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激励,这方面在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我国河北等省也进行了一些试点,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⑸、节能机制

借鉴国外的节能机制,节能服务公司emC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已经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利用市场机制开展DSm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全社会节能项目的实施。

四、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农村电网的发展及完善

农村电力市场在我国电力市场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服务于80%的人口,覆盖90%的国土是支撑农电市场成为电力市场基础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消费能力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电力市场将成为一个巨大电力消费市场。农村电力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涉及面广,市场主体情况复杂,发育与完善的难度最大,所要解决的问题最多,因此,农村电力市场的成熟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电力市场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时期。

(一)农村电力市场结构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用电由以排灌和照明用电为主转变为以农村工业用电和农村生活服务用电为主的多种类别用电增长并进的局面。

(二)农村电力市场各类用户发展速度不一致

虽然农村用电量增长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各类用户发展速度并不均衡,有的还相差较远。其中,乡镇企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较快,而其他行业用户用电量增长较慢。

(三)调整农村电价,提供高效电能

电价一直是广大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电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电能消费。城乡同网同价是两改一同价工程的一个主要目标,农民对此期望很大。电价的降低要从多方面着手,要有硬的措施和铁的手腕来管理。首先要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减少电能的流失;其次要打击窃电,维护良好的用电秩序。

(四)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电网薄弱是影响农村电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造好农村电网,是大力开拓农村电网的基础和基本途径。首先,要根据轻重缓急合理编制电网改造与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其次是投入巨额资金按照规划和计划对电网进行改造,改善布局,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线损,达到安全可靠供电标准,为客户提供低廉电价、高质量的电能。

五、灰色预测模型在电力需求侧的应用

(一)灰色预测模型Gm(1,1)及其检验

1.1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3月首先在国际上提出来的。该理论除了研究工业控制外,还研究包括:社会、经济、农业、电力等灰色系统的分析、建模、预测和控制等。一般建模是用数据列建立差分方程,而灰色建模则是运用历史数据列累加后生成新的数据列,再建立微分方程模型。Gm(1,1)模型的建立如下:

六、结论

(一)电力需求管理策略,最重要的是电价管理,因为电价不仅是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而且也是电力市场设计运营的经济杠杆。

(二)对北京各行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需求侧管理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价格联动政策成为开拓高耗能电力市场的有效手段,价格联动政策是在政府指导下为了增强电能产品的市场份额,通过联动电价转移电力企业自身利润到用户企业,刺激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高耗能企业的脱困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将促进电力市场的扩大。

(三)电力市场机制即指电力市场的构造、功能及相互关系,它是以“支配市场经济运行”为特征的,因而是电力市场的制衡系统。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决定了电力行业管理体制运行。不同的市场机制下有着不同的运行效果。我们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DSm的长效机制,还要重视短期负荷响应。

(四)借鉴国外实施DSm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电力公司发挥主体作用,引导终端用户参与DSm,提高全社会对DSm的认知,为DSm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开拓农村电力市场,加强农村电网需求侧管理,一方面对工业用户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电力排灌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农村居民用户采用鼓励用节能、节电产品。

(六)本文论述了灰色模型的可行性。运用灰色模型和进行用电量及负荷的预测,对电力需求侧的管理有着预见性的作用,通过实例计算和误差分析看到模型的建立是正确的、合理的。而且,由于灰色系统理论不是从统计规律的角度出发,因此它要求的原始数据少,这一突出的优点使灰色预测模型成为用电需求预测的一个可行、可靠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荣,劳德容.需求侧管理(DSm)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徐建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能效工作[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2):42-43

[3]史玉波.积极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J].中国经贸导刊,2002,(16):15-16

[4]王晓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电力发展战略关系[J].宏观经济管理,1997,(1):32-35

[5]增鸣.电力需求侧管理2002

[6]滕颖辉.需求侧管理(DSm)在农网中的应用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2

一、动态能力分析

(一)含义。关于动态能力的概念,最早由teece和pisano在1994年提出。所谓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自身内部、外部资源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一种能力。为了充分证实动态能力的重要性,teece分别从过程、位势、路径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其中:过程是指企业处理事情的方式,通常情况下,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主要包括协调整合、重构等;位势是指企业拥有的厂房机器设备、知识产权等资产的存量和结构;对于企业来说,路径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选择的具体方式和途径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企业来说,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这是自身动态能力的核心所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一方面需要对自身的内部知识进行继承和创新,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积极应对市场竞争,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动态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组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环境、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动态能力,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动态能力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为:

1、识别机会威胁的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消费者的需求不断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逆风飞扬,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措施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识别机会威胁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提升动态能力就是研究分析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例如产品市场、目标客户等。借助识别机会威胁的能力,对市场环境中潜在机会、威胁等进行识别和判断,通常情况下这种识别主要包括对市场产品、服务和技术等要素的判断,通过细分市场,并且不断地去满足他,进一步获取自己的收益。在市场竞争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这时要求企业的技术、商业模式等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整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管是新进入的竞争者,还是市场中原有的企业,市场给予的机会都是相同的。在市场竞争中,原有企业的利润因新进入者的参与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2、响应机会威胁的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判断识别出市场机会或威胁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快速抓住外界变化的机会,同时做出相应的响应,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具备一定的柔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柔性就是一种响应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企业可以在动态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机会或威胁做出相应的反映。当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存在一定难度时,具备柔性管理的企业可以对对手的行为、市场反应等进行系统地扫描,并且可以快速重构竞争资源,同时转变自身的运营模式,进而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柔性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源柔性,这种柔性是指企业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配置资源所消耗的时间、成本的难易程度等;另一种是协调柔性,这种柔性是指企业对自身的战略进行快速的调整,同时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利用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企业柔性决定企业响应市场机会、威胁的能力。因此,企业需要保持适度的柔性,进一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升响应环境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一般通过对资源本身进行改变或者改变资源使用方式等对自身的应变能力进行强化。

3、整合重构资源的能力。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最基础的活动就是对资源进行重构和转化,重新整合自身资源的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资源整合重构,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组织能力之间进行转变,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对特定的资源进行识别、利用,不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整合重构资源可以使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时,对资源柔性、协调柔性进行充分的利用。整合重构资源的途径主要包括外部购买和内部构建两种,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取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在内部对自身所需的资源进行构建。对企业的财务、物资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应对市场威胁,及时抓住新的市场机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动态能力的来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员工的技能、知识和行为等都可以构成企业的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组织来说,企业员工的能力、技能、工作行为等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为了创建、保持企业组织能力,需要以员工能力为基础,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进行调整,帮助企业生成和演化为动态能力,巩固和强化企业的竞争地位。例如,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的方式,企业可以帮助员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公司能力的多样性,同时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或者借助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奖惩措施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确保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组织要求保持一致,进一步帮助企业形成和发展动态能力。

(四)小结。综上所述,企业组织通过构建动态能力的方式可以帮助员工形成多样化的技能和柔性的员工行为,但是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员工增强组织内部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弱化了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对市场竞争做出的反映。

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组织绩效、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可以将人与组织进行紧密的联系,确保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企业发展证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绩效保持着正相关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追求人力资源管理匹配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可以形成全方位的经营战略,进而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绩效。

(二)动态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之间的关系。在上文动态能力分析中,明确提出动态能力就是企业对内外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能力,进而快速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同时从过程、位势、路径三个角度建立了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其中过程是基础,位势与路径需要借助过程发生作用。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员工作为过程的载体,一方面具备一定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满足过程的需要,企业的动态能力通常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借助人力资源获得企业的产出。可以说,企业的动态能力与员工的技能是紧密相连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在企业内部,由于员工之间的价值、稀有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凭借自身的动态能力可以提升经营绩效,对于企业来说,动态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同时奠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动态能力要求企业具备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具备持续开发的能力。企业的动态能力来源于企业所能掌握控制的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动态能力的形成就是重新整合各种资源,而企业动态能力的产生需要以企业的人力资源做基础,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一方面对企业动态能力直接产生作用;另一方面借助人力资源帮助企业巩固和强化动态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组织绩效、动态能力三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动态能力进行了重点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一)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影响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可以对自身的动态能力进行改变和提升。在本文论述中,发现在识别机会威胁的能力、响应机会威胁的能力、整合重构资源的能力三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动态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动态能力受培训发展、员工参与、奖惩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

在提高员工能力、改变员工行为方面教育培训、员工参与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提高、改善员工技能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使用最为广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竞争环境时,在技能、知识等方面企业通常会对员工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通过招聘选拔新员工的方式,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通过对现有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员工的能力水平。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3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政府应答;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40-07

十报告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并特别强调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然而,当前我国多数大型体育场馆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结合还处于较低层次,许多场馆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还远没充分发挥,如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从建成至今已过去近13年,场馆周边地区发展仍十分有限。此外,许多场馆由于功能定位失衡,致使其利用层次和利用率较低、经营管理出现困难;一些场馆外观风格与城市形象不协调。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资源,若不能充分利用,是对城市资源的重大浪费,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受到民众的批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执政的形象,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

2013年10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税务总局以及工商总局8部门在北京联合召开新闻会,对将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新政策进行解读,明确提出将在未来5年着力解决场馆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2013年12月底,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刘鹏强调指出,加快对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与规范的问题研究。事实上,为了充分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期望效益,迫切需要我们政府对此做出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应答。

1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依据

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不仅要有利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更要能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柴王军[1]、林显鹏[2]、DennisCoates[3]、melaniphy[4]、maassoumeh[5]、timothySChapin[6]、Baade[7]、Crompton[8]等认为大型体育场馆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可以对城市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

1.1促进空间结构优化

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型体育场馆的合理布局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地理基础。

1)要有利于城市空间拓展。

城市中心区域对于人口、信息、货币、物质等都有强大的吸引力,但一定空间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必然会给城市中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城市需要更大的空间来满足发展需要,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对拓展城市空间的要求更为迫切。此外,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它们的区内核心和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平衡,其城市空间拓展阻力较之二三线城市要小[9]。因此,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尤其适合通过大型体育场馆在城市开发区域的投放来拓展城市空间。

2)要有助于城市空间优化。

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需要合理的空间结构,来激发城市发展潜力。陈辞等[10]将城市空间结构界定为:城市是人类活动与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反映了城市资源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程度。大型体育场馆不是孤立存在,它与城市社会、经济等有密切联系。尤其在赛后,合理的场馆布局往往能使场馆成为驱动其所在地区发展的核心之一,在相当大程度上引起资源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移动,进而引起场馆周边人口集中和相关产业集聚,最终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更为合理。

1.2集聚资源要素

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看,大型体育场馆能够集聚相关资源要素,为城市发展提供经济条件。

1)要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如果在特定地区实施大规模企业投资或公共投资项目,这种投资会成为该区域增长的焦点所在[11]。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大规模的投资项目,要成为带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政府通过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应能改善所在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为产业的进驻创造良好外在条件,吸引相关企业向该地区集中,形成集聚经济,反过来又带动集聚企业的发展。最终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要在企业迁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得到优化,而且要淘汰重污染产业、夕阳产业和缺乏优势的产业,着力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促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工业化、后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

2)要注意加快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

相对公平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不仅有利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和谐。因此,大型体育场馆在布局规划上要结合当前城市体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目的地优化体育资源分布结构,不仅要在数量上做到相对公平,更要在充分考虑市民需求的基础上,在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资源分配上,在不同类型体育场馆的分布和建设规模上等多方面做到高层次的公平,并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此外,大型体育场馆布局合理与否会影响城市体育产业链的形成。不合理的场馆布局会使得有些场馆人满为患,而有些却乏人问津,这间接影响了体育产业链在不同场馆周边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大型体育场馆布局与建设还要考虑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合理布局,发挥大型体育场馆的“增长极”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体育的各种关联产业中,带动它们发展,促使企业向大型体育场馆周边集中,促进体育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1.3满足居民体育需求

从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度看,大型体育场馆应为居民休闲健身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城市提供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

1)有利于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满足市民身心休闲需要的必要前提。但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大型体育场馆在布局上存在不均衡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均等。这是因为人们的体育活动空间是受自身生活空间限制的,若体育场馆处于自身的日常生活空间之外,便意味着其实际能够得到的体育服务较少。因此体育场馆布局不均衡会造成一部分市民能够享受到较多的场馆服务,而另一部分市民却少有机会进入场馆,开展体育活动,这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和谐。所以,大型体育场馆在空间布局时要考虑场馆服务的均等化,使不同社会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都有机会享受到大型体育场馆的服务,确保他们的体育休闲权利得到兑现,从而增进社会和谐。

2)要方便市民体育锻炼。

李建国等[12]提出城市市民的体育生活在时间地理学上表现为日常生活以社区为范围,主要是体育健身,周末以城市为范围,主要是体育休闲,长假日以都市圈为范围,主要是体育度假。大型体育场馆的布局要增进市民体育锻炼便捷性,就要充分考虑其体育活动的时间地理学特征。一般来说,市民的日常生活圈是500~1000m,周末生活圈是0.5h车程,3天以上的长假日生活圈是1~4h车程。场馆的选址要在分析市民这3个生活圈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能够使较多居民方便快捷到达的地点,使场馆持续保持较高使用率,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大型体育场馆的作用。

2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要求

对大型体育场馆功能定位的研究很多,王喆[13]、董红刚[14-15]、张文亮[16]、谭建湘[17]、张现成[18]、杨震[19]等就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各种经营管理策略,认为虽然造成场馆陷入困境的原因多样,但采用多种方式改善经营管理,使社会大众受益成为当前场馆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认为,我国许多大型体育场馆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用率低、经营管理不善、场馆风格与城市不协调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场馆的功能定位失衡。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应当符合以下3个要求。

2.1场馆赛时与赛后综合利用的统一

1)为竞技体育提供比赛场地是场馆建设首要原因。

一般来说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往往是综合性质的比赛,涉及多个比赛项目,为充分利用场馆,一个场馆应能进行多项比赛。此外,大型体育赛事对设施设备要求较高,原有的体育设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就要新建或改造场馆的需要。因此,大型体育场馆的首要功能是供竞技体育比赛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场馆的竞技体育比赛的功能不仅要满足赛时的需要,而且要满足赛后其他体育竞技活动的需要,因此场馆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规格的体育比赛要求。

2)场馆赛后要能综合利用。

大型体育场馆不仅要重视竞技体育功能,更要实现大众体育功能。这是因为竞技体育活动是短暂的,而大众体育活动却是日常的、频繁的;其次,场馆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不能仅为少数人服务,而应该为城市的大多数人服务,赛后场馆的大众体育功能实现是市民们主要的价值期许。此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化不仅体现在体育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将场馆作为演唱会、展览会、招聘会、节事等活动的场地。可以说,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综合利用是多方的价值期许。然而,我国很多城市在赛事筹备阶段常常注重比赛需要而忽视赛后利用的问题,致使场馆赛后空置或经营维护成本高昂等情况出现。本研究认为虽然赛前设计兼顾赛后利用的观念已经普遍受政府和学者们接受,但对这一观念的整体认识还有待提高,要更加强调复合化场馆设计的理念,使赛后场馆能够更加灵活利用。

2.2场馆运营公益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运营,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实现盈利或达到盈亏平衡状态才是场馆长期发展的关键,但另一方面,作为一项主要由政府投入的公共产品,其公共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场馆运营中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1)场馆运营公益性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大型体育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场馆在运营中要以公益性为主,满足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换句话说,实现场馆运营的公益性是政府要履行的基本职责。这是因为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来自于市民的纳税,市民是它真正的所有者,但市民是分散的,无法直接管理场馆,政府代表人民群众管理公共资产,要求政府首先考虑市民的利益,在运营大型体育场馆过程中以公益性为主,使场馆服务尽可能覆盖更多的民众,让民众公平地享用场馆。

2)场馆运营经济性是城市政府的智慧选择。

公益性是大型体育场馆的主要方面,但场馆的日常管理与维护都需要资源投入,要实现其可持续经营,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可行的。场馆在运营中还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即要采用多种运营方式尽可能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达到较大的产出效果。这是政府运营大型体育场馆的一种智慧选择,是真正实现场馆公益性的有效途径。只有以经济性为指导,进行市场运作,获取一定经营效益,为场馆运营及维护提供经济条件,更为实现场馆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这在减轻政府投资负担的同时也有利于场馆公益性的实现。

2.3场馆风格与城市整体景观的统一

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城市的重要建筑之一,除了是城市体育事业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场馆风格要注意与城市整体景观相融合。

1)场馆建筑外观要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环境。

场馆作为特殊的城市建筑,往往是城市形象的代表之一,若与城市整体景观不相称,将有损城市形象,反之则可以提升城市美誉度,因此场馆的建筑外观要能够融入城市整体的景观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场馆建筑外观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环境并不是说场馆要与其他城市建筑趋同,而是应当以自身设计凸显城市形象,改进城市整体景观环境。

2)场馆设计理念要与城市生态环境要求相契合。

大型体育场馆的设计理念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吻合,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观融入场馆的设计理念中。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型体育场馆不仅建设耗资巨大,而不好的设计会造成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场馆在设计之初应当将资源节约的生态理念融入进去,在源头上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大型体育场馆是城市公共品,其建设资金来自于市民们的纳税,政府理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的要求,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表率,促进社会环保风气的形成。

3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政府决策

大型体育场馆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固定资产,城市各方利益群体对它都有着一定的价值期许:在空间上,大型体育场馆要起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资源有效配置、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作用;在功能定位上,要实现赛前与赛后综合利用的统一、运营经济性与公益性的统一、场馆风格与城市整体景观的统一。由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公共属性,实现各方对场馆价值期许的重托,就必须由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政府来承担。

理论上,政府要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要求,必须做到:充分认识自身作为管理主体的职责,合理运用管理工具,作用于管理客体(即被管理者)上,使他们的价值期许得到实现(见图1)。

实践上,政府的决策应条理分明,实践性强。在管理主体方面,政府要改进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在管理客体方面,政府要重视被管理者的价值期许;在管理工具方面,要注意发挥行政、教育、经济、法律4种管理工具的合力。多管齐下,确保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期许得到实现。

3.1落实管理主体的工作职责

从大型体育场馆的性质看,它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载体,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各个阶段,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政府能否落实自身的工作职责便十分重要。其次,从政府的属性看,政府是城市的公共管理者,承担着发挥各种城市公共资产的责任,大型体育场馆是城市公共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城市资源,政府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发挥管理作用,落实工作职责,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健全管理体系。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直接原因是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因而场馆的规划建设是赛事筹办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特殊性,政府往往会成立由多部门人员组成的赛事运营机构,因此大部分体育场馆在规划、建设阶段有很强的组织性,但赛事结束后,赛事运营组织解散,场馆归属体育部门管理,部门间缺乏赛事运营阶段的高度协作,且体育部门权力有限,场馆管理容易陷入困境,不仅场馆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甚至场馆自身的经营管理也会陷入困难。要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要求必须在源头理顺关系,建立一个有延续性的、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体系,确保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各个阶段能够顺利过渡。

管理组织体系包含3个层次:处于体系上层的是管理决策者,其成员包括体育、旅游、交通、安全、环境卫生、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建设等部门的决策人员,他们负责制定各类政策,指引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要求的实现方向;处于体系下层的是一线执行者,它们由相应决策部门的一线人员构成,直接面对被管理者,决定政策的最终落实情况,因而,要制定一套协调不同部门工作的体制,确保被管理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连接上层决策者和下层执行者之间的是中层管理者,他们负责传达上层决定和组织决策的执行活动,同时向上层反馈政策的落实效果,为决策者的下一轮决策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2)提高决策能力。

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决策者是由一群人而非一个人构成,要保证这一集体管理决策质量,就要提高集体的整体能力及成员的个人能力。一方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要组建一个年龄、专业、能力、性格等结构都合理的领导班子;并将恰当的人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通过他们之间的有效组合,发挥集体的巨大力量,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决策效率。另一方面,持续保持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要提高管理决策团队中每个个体的能力,包括多学科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沟通能力等。首先,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管理决策者要具备多学科学习能力,使自身的素养与时代潮流相符,保证决策与时俱进;其次,制定决策是对知识的运用,管理决策者还应具备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最后为保证决策得到正确的执行,决策者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确保下级执行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决策。

3)提高服务水平。

大型体育场馆管理组织体系中的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执行者构成了将管理决策者的决策落实的执行渠道。他们是组织体系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决定了决策的最终落实情况,为此要规范其实施工作,并提高其服务水平。

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要求的各项政策之间一般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且许多政策需要多个执行部门相互配合,因此处于决策执行渠道中的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执行者的工作也必然有着联系。为充分落实各项政策,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实施工作,避免遇事无人负责或多头管理等现象出现。其次,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执行者的构成的决策执行渠道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服务水平。

3.2关注管理客体的价值期许

管理客体是指与大型体育场馆有关的利益群体或个人,主要包括到体育场馆及其周边活动的消费者,提供各种产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以及其他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力量的社会组织,他们处于被管理地位,也可称为被管理者。不同的管理客体对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有不同的价值期许。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要针对这些不同群体的不同价值期许采取恰当的方式。

1)识别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城市居民是大型体育场馆的消费者,消费者期许大型体育场馆能够布局在合理的位置上,并提供良好的多样的服务,令自身能够便捷地享受到期待的体育服务。但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不同,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价值期许进行灵活应答。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研究,充分认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性格、社会背景等存在差异,他们呈现出不同的消费习惯。政府要对他们做出恰当的考虑,首先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充分识别他们的需求差异,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安排。必须注意的是,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且其主要提供公共服务,因而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要识别城市居民的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着重研究他们的公共需求,并使自身的服务尽可能使较多的居民受益的同时兼顾低收入居民的需求。

2)引导经营者的多元的服务。

经营者不仅包括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包括场馆周边相关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型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属性与周边产业的私有资产属性完全不同,政府对于他们的管理也要区别对待。

当前,我国许多大型体育场馆采取的是政府直接经营管理,或者由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经营,这就使得经营者更在意自身的职务升迁,而忽视服务质量的提高。要提高场馆经营效率必须改变场馆经营模式,在经营中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将经营服务的效率和管理人员的收益相连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市场经营者主要是受利益驱动而进行经营活动,由于经营业务涉及的产业不同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政府应当根据行业及其经营者的特征进行分类管理,通过保护产权、惩罚犯罪等措施引导他们的经营行为,使他们在利益机制的引导下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服务,进而促进场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场馆布局对地方发展的带动作用。

3)号召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

大型体育场馆相关利益群体除了消费者和经营者这两大群体外,还有其他的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城市社区等。他们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期许主要体现在期望通过自身的参与,使心理得到满足,或获得更符合需求的服务。

志愿者组织的成员一般有着较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需求层次较高,政府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创造一个能使他们获得尊重的社会环境,尊重志愿者的专业和服务选择,从而激励他们贡献自身力量。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管理单元,其成员常常有着较为紧密的社会关系,往往能够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服务,政府可以在提供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服务,实现自身对场馆的价值期许。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政府的负担,而且也能够使场馆服务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3.3发挥管理工具的合力作用

政府在实现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期许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管理工具,以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一般来说,常用的工具有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宣传教育的。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政府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对象,选择恰当的管理工具来进行管理。此外,政府面临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管理工具能够处理,因而,还需要重视不同管理工具的协同应用。

1)构建良性发展平台。

实现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期许需要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打造社会发展的稳定基础。为此,需要发挥多种管理工具的合力作用,其中,行政工具居于核心地位,不仅本身是政府实现管理目标最常用、最重要的工具,而且其他工具的使用常常需要行政工具的支持。

行政工具包括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20]。政府利用行政工具构建良性发展平台并不是利用命令的方式规定某人或某群体该怎样做,而是通过一定的条例、办法等构建平台运行的经济、社会、法律基础,并通过一定的引导性政策为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流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以大型体育场馆为中心的发展平台聚集,形成良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构建良性发展平台仅利用行政工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经济、教育、法律、技术等管理工具的结合使用。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虽然政府是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价值实现的重要主体,但市民及社会各类组织是场馆的主要受益者,也应当积极参与大型体育场馆的价值实现过程。

参与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民众一般是处于被引导、被组织的地位。政府希望市民积极参与,就要充分利用宣传教育的方式,在市民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鼓励并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服务或服务他人。

此外,也应当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社区群体等参与到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志愿者组织的成员一般有着较高的道德意识,能够自觉参与,但对于他们的参与方式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使他们更好地为实现大型体育场馆价值服务。社区群体在参与大型体育场馆价值实现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使社区群体对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有更深的认识,并能够采取理性、有效的方式积极参与。

3)合理配置资源。

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价值实现过程中,涉及了许多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当前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运用的是经济方法。经济方法包括了税收、信贷、工资、利润、奖金、罚款和经济合同等[20]。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方法具有灵活性、平等性、利益性、关联性等特点,成为我国宏观和中观管理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当前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经济方法的灵活性和利益性使得它的使用范围很广,且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率,但政府利用经济方法配置大型体育场馆有关资源时,要注意对具体经济方法进行选择的恰当性。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信贷的方法促进场馆周边产业发展;可以通过招投标方式购买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此外,政府还要注意多种经济方法的协同使用。

4)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经济方法是政府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要求的重要方法,它可以通过利益机制和市场竞争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快场馆的价值实现,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则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垄断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象。为此,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完善的法律制度通过规范竞争行为既保护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保障场馆价值实现的过程。对于成果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保护经营者的各类经济权利,如产权、专利权等使他们不受恶意的市场行为的攻击,保护他们持续经营的积极性。对于过程的保护,则可以通过制定各种引导市场竞争的法律法规,使经营者在平等、合理的平台上进行经营活动,使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改进自身的经营方式,为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实现贡献力量。

大型体育场馆是城市重要的公共设施,无论是政府、企业、居民等都对它有着美好期许。政府期望场馆给附近居民带来满意的体育服务,发挥场馆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企业期望场馆建设能够给其带来发展机遇;居民期望场馆能为其提供便利的多样化服务。可是,当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政府运用管理工具进行决策的效果尚不尽如人意。为此,期望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研究。在场馆空间布局上,就场馆促进城市整体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推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等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场馆功能定位上,针对场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提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实施方案。在政府决策上,设计出科学合理、方便可行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柴王军,林显鹏.大型体育场馆在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71-81.

[2]林显鹏.体育场馆建设在促进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城市观察,2010(6):5-23.

[3]DennisCoates,BradRHumphreys.thestadiumgambitandlocaleconomicdevelopment[J].Regulation,2000,23:15-21.

[4]melaniphy,JohnC.theimpactofstadiumsandarenas[J].Realestateissues,1996,21(3):36-39.

[5]maassoumeh,Dasimah,mohd.Sportsfacilitiesdevelopmentandurbangeneration[J].JournalofSocialSciences,2009,5(4):460-465.

[6]timothySChapin.Sportsfacilitiesasurbanredevelopmentcatalysts[J].Journaloftheamericanplanningassociation,2004,70(2):193-209.

[7]Baade,Roberta,RichardF,etal.theimpactofstadiumsandprofessionalsportsonmetropolitanareadevelopment[J].GrowthandChange,1990,21(2):1-14.

[8]Crompton,JohnL.economicimpactanalysisofsportsfacilitiesandevents:elevensourcesofmisapplication[J].JournalofSportmanagement,1995(9):14-35.

[9]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1-203.

[10]陈辞,李强森.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44-146.

[11]菲利普·麦卡恩.城市与区域经济学[m].李寿德,蒋录全,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0-53.

[12]李建国,卢耿华.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设研究[J].体育科研,2004(1):5-6.

[13]王喆,陈元欣.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中获取大型活动资源策略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3):196-213.

[14]董红刚,易剑东.卖方缺位:大型体育场馆困境的逻辑起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378-381.

[15]董红刚.嵌入性危机:论大型体育场馆的困境[J].体育学刊,2013,20(5):39-42.

[16]张文亮,陈元欣,王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09,16(2):41-45.

[17]谭建湘,周良君,陈华.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3,20(5):43-48.

[18]张现成,黄汉升,方千华,等.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闲弃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2):115-119.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4

由于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全球对更清洁的能源——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强劲。21世纪是天然气世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目前,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9.7%,天然气占23.2%,但是,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仅为2.5%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亚洲平均水平10.1%。所以,我国已将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初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在2010年左右,使天然气的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5.3%左右。2020年达到12%左右。届时,天然气的应用在中国将有可能接近或超过石油,中国能源结构将实现向“高效、经济、洁净、安全”合理转变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将是中国天然气产业,也是中国石化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天然气的市场建设和价格体制将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另外,随着天然气输配管网的建设完善,天然气进一步由产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并向民用、燃气发电、工业等领域倾斜,天然气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

但是,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由于天然气发展上、中、下游高度一体化的特点,管网建设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缺乏连接产气区与用气区之间的管网和保障用气安全和调峰的地下气库群。就目前的情况看,天然气难以储存的物理特性决定了产量一般就是销售量和消费量。因此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上游的开发、中游的管线、下游的工业和民用用户建设基本同步地进行。世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天然气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天然气的销售和利用又是天然气工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运输等环节。实践表明,气田开发在编制开发方案的同时,还必须同步规划管道建设和天然气市场的开发。没有准备好市场,气田不能投入开发,长输气管道也不能开工建设。

二、“川气东送”长输管道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现状

“川气东送”管道主干线起自四川省宣汉县境内的普光气田首站,自西向东途经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止于上海末站,主干线路全长约1702公里,管径为1016mm,设计输量120亿方/年,设计压力10mpa。

按国家发改委对“川气东送”项目的要求,普光气田的天然气除了将一部分天然气留用川渝地区外,主供苏、浙、沪三省(市),兼供湖北、安徽、江西三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沿线目标市场特别是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但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因素偏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现象突出,能源供需缺口逐年拉大,经济发展中能源制约和环境压力亦趋凸现。天然气的利用,将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

由于川气东送项目各目标市场的经济发展不同,天然气管网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天然气使用的实际情况不同,导致各目标市场的天然气消费结构也各不相同。随着各省市主干管线的建设投产,管网的形成,各目标市场将形成多气源格局,且分别由不同的公司向其供应管道天然气或其它燃气。

(二)“川气东送”项目存在问题

1.长输管道存在的问题

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结构复杂、建设期和经营期长,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必须满足许多特定的条件。对于一条经济可行的管道而言,一端有天然气资源,另一端有市场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管道项目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是否能够保证项目具有合理投资回报的经济可行性,而这种投资回报应足以补偿其承担的风险。长输管道特有的风险源于两种因素的结合:a.前期投资数额巨大,而且一旦管道铺设完成,这笔投资就不可改变地与特定项目捆在一起;b.输气成本在天然气市场价值中占很大比例。除了像成本超支或工期拖延这些能源行业或其他大规模投资项目的常见风险外,长输管道存在一些特有的风险,这些风险若得不到正确处理,将危及项目的可行性。长输管道投资存在的问题:

(1)储量问题:充足的天然气储量是投资新管道项目的必要条件。管道固定资产的摊销期可以长达20年或更长,为了保证大型管道经济可行,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落实可靠的供气基地,其探明天然气储量至少应相当于20年的合同消费量。

(2)需求问题:建设长输管道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管道沿线或终端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可以吸纳管道输送的大量天然气,而且所支付的气价可以保证对输气管道和天然气生产的投资能够获得合理回报。如果市场规模不够大,如果用户无法承受天然气的市场价格,或者天然气需求量不够高或天然气不具备价格优势,那么输气管道都将无法生存下去。长输管道输气量巨大,输送能力的设计要满足一定时期的预期需求。因此存在实际需求低于预期需求或者需求增长速度低于预期值的风险,它们可能对管道的经济性造成消极影响。天然气作为一种一次性能源,主要用作燃料和原料,可替代品包括煤炭、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电力等。对其目标市场的研究必然要综合考虑各目标市场整体能源的供需情况。能源是可替代的,替代就有竞争。天然气进入竞争激烈的能源市场,必然要遇到煤炭、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电力等替代能源的激烈竞争,因此,总是存在因天然气竞争力不足而无法落实预期需求的风险。另外,与包括石油行业在内的其他行业的投资不同,某一管道的天然气需求一般与特定的地区相关,而该地区需求的下降很难由其他地区的需求来弥补。

(3)价格问题:天然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所规定的13种规制商品之一,天然气的定价权在国家计委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物价局(城市天然气配气)。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具体由供需双方在浮动幅度范围内协商确定。若天然气井口价格需要调整,则由企业申报,政府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并且兼顾用户承受能力的原则进行核定。以政府定价为主的价格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供需双方没有协商的机制,价格不能及时地反映市场的实际供求状况,难以发挥鼓励企业生产和引导消费的作用。管道运输价格水平是根据国家计委、建设部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进行测算的。由于项目评价期比较长,测算出的数据难以反映未来的实际情况,这使得以项目经济评价来确定管输价格不够客观。另外,在天然气市场上存在不同类型的用户,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供气连续性与可靠性、对价格的承受能力、需求弹性以及自身用气的均衡性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这要求管输定价方法能够适应这种差异,以扩大管输需求,提高管输利用率。只有管输利用率提高了,用户的平均管输价格水平才能降下来,我国目前的管输定价方法还不能适应这种要求。

(4)政策和监管问题:世界各国的天然气战略都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与天然气市场的培育、发展都依赖于政策的干预。由于管道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管道建成后就成了沉没成本,所以管道生存能力很容易因政府干预其技术和经济性能而受影响。

2.目标市场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石化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投资项目,川气东送存在很多风险。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如此大规模的项目势必会遇到许多严峻的挑战,其实施过程也必然充满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干扰和威胁,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一般长输管道所具有的问题外,还必须根据“川气东送”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考虑其特有的现实问题。

(1)管道建成后,供气量未能达到管道设计的输送能力时,下游市场的培育问题。川气东送管道途径六省市,市场需求潜力大,尤其是华东地区无疑有巨大的天然气需求潜力。当供气量未能达到管道设计的输送能力时,供气量将会明显小于需求量,如何做好下游市场的培育,实现未来供气量达产后的天然气销售利润最大化将是这一时期的重要问题。

(2)供气量达到管道设计的输送能力时,下游市场的培育问题。虽然下游市场天然气需求潜力巨大,供气量可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量,但随着目标市场管网建设不断完善,目标市场的多气源格局将逐渐形成。多家石油公司、燃气供应公司以及海外LnG向目标市场的进入,将对中石化在目标市场中未来所处的地位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将潜在的需求转变成实际的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终端用户购气量、如何减少购气风险和市场风险、如何尽快的占领目标市场、川气东送项目的结构及其在中国未来天然气产业中的定位、项目对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的应对能力以及未来竞争机制引入的应对能力等是最主要的问题。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程度不一直接导致下游市场需求量与价格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川气东送管道途径多个省市,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目标市场需求量与价格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在最大限度地控制目标市场的前提下,使天然气销售实现利润最大化是重要的问题之一。

(4)不同用户对天然气的承受价格不同影响天然气销售收益的问题。天然气利用的主要用户有城市燃气用户、工业燃料用户、天然气化工用户、天然气发电用户和CnG用户等。由于不同的用户对天然气的承受价格和需求弹性各不相同,所以根据各个用户的特点,采用何种营销策略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都以产地消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巨大成功,西气东输管道、陕京管道、忠武输气管道等一大批管道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这种以产地消费为主的天然气消费形式已经被打破,我国天然气的消费中心逐渐向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转移,天然气跨区域之间的调动和分配格局业已形成。作为中石化“十一五”期间主要的天然气投资项目,“川气东送”长输管道项目必然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为此,本文分别从长输管道和目标市场两个方面对“川气东送”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川气东送长输管道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起煌等译.开发中国的天然气市场:能源政策的挑战[m].2003,6.

[2]王国梁等编.天然气定价研究与实践[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3]史丹等编.中国能源工业市场改革研究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姜润宇等编.城市燃气:欧盟的管理体制和中国的改革[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5]吴宏.西气东输管道运营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3.

[6]安郁培,赵厚学,朱闻达.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天然气发展战略[J].国际石油经济,2002,8.

[7]伍竞艳.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石油大学学报,1993,1.

[8]李宏勋.发展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对策[J].石油大学学报,1995,1.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5

近年来,全球天然气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愈演愈烈。国内天然气正逐步呈现全国联网的一体化市场生产经营新格局。同时,由于国内天然气资源的不足,大量引进国外气源,保障国内供应,平衡供需等补充和调峰气源也呈现快速建设与成长。但从天然气总资源量和总市场需求量看,仍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气贫、气紧、气短、气荒”现象频发。天然气供应和调峰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当前,国内天然气企业如何有效应对资源与市场形势的变化、如何在全国大联网下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如何利用现有的企业管理资源和经验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与管理水平?这些问题是我国天然气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2国内天然气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天然气市场虽然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但天然气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和制约了天然气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天然气资源有限性日趋突出

天然气企业上产和增产难度增大。在现有的地质理论认识范围内,国内常规天然气资源逐渐萎缩,高含硫、页岩气等非常规气资源从勘探、开发、生产、净化等难度与成本增大,且目前仍未形成规模上产和增产,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

2.2存在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主观经营理念

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不当认识;一是天然气企业是国有和相对垄断生产经营的企业,不需要建立市场营销业务和管理体系;二是天然气营销管理是无专业的泛泛之谈,任何人都可以干或不干。其次,缺乏清晰明确的营销战略目标。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扶持,生产经营活动听从和依赖国家、地方政府的安排与指挥,自己没能站在适应市场需求与平衡角度制定出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领导还是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经营与管理企业。这种经营理念和行为状态严重地束缚了企业领导者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淡薄的市场竞争意识,削弱了管理者的责任感和生存危机感。对市场需求与平衡能力评估也不到位,没有形成有效统一的市场应对与保障体系和方法。另外,国内天然气价格长期偏低与国际脱轨,除了与国内消费能力有关外,还与国家市场管控与布局有关。天然气价格不完全市场化,价格结构复杂多元化,导致天然气营销均衡性差,企业、政府、用户、区域等经济发展矛盾与协调难度大[1]。在相同资源量的情况下,多产一方天然气的成本和价值与多卖一方天然气成本和价值是不可比拟的。

2.3天然气计划指标化管理较强,市场合同化管理不足

国内三大石油企业下属的天然气企业基本上是20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国家和政府扶持下,多数成为长期垄断和拥有大量资源与资金的国有企业。多数时期生产经营管理意识都是注重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生产,而不太注重资源的市场营销管理。全力确保国家和上级下达的天然气产量任务完成,而不太注重企业、市场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忽视市场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规律和变化研究与应对,造成企业面对市场和需求问题总显得很被动。企业靠指令性计划经营,市场化经营喊口号。企业管理仍是计划经济模式,领导者的意旨为主,不是市场规律为主。重计划,轻市场规律,导致市场与计划的符合率不高,甚至背离,引发市场、区域、用户、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协调难度[2]。面对着市场化的竞争与挑战,我国天然气企业改变传统的计划经营模式为市场化经营模式已迫在眉睫。

2.4营销业务单一,营销方法单调

市场适应和创新能力较差。缺乏市场化竞争意识,企业依赖性强。长期以来受到行业自然垄断地位的影响,员工养成了行业优越感,管理层也缺乏科学的管理创新理念,套路陈旧。由于企业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动力,以市场为主的营销管理不受重视,更不会研究市场变化和营销方法。销售人员或是坐等客户上门或是盲目乱跑市场,营销方法单一又缺乏统一调度,容易造成用户发展与工程、服务等部门的协调不力。因此,探讨设计适合天然气企业快速发展的市场营销管理是当务之急。

3天然气企业市场营销业务管理构建与特性

3.1业务管理类型构建

在当前国内天然气大联网的趋使下,国内天然气企业面临的不仅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全球市场,同时也是竞争更为残酷的区域市场。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拥有及时响应和快速传递市场信息的能力。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天然气行业的市场化管理呼之欲出。结合当前全球天然气工业发展和管理趋势,在全球天然气资源日趋紧缺的市场氛围下,天然气供不应求是长期和永恒的话题[3]。那么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形势要求下,稳住市场和造福社会,促进发展,在重视天然气资源深度挖掘开采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市场营销管理,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业务类型和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因此,天然气市场营销的主要管理理念应以市场与效益为先导,以营销规划为目标,市场开发为前提,生产保供为基础,客户集群为主体,营销计划(合同)为蓝图,管道运销为手段,销售收款为目的,分析决策为支撑的天然气营销管理新模式。该模式横向上推动天然气营销业务间的相互闭环驱动,形成了业务流与价值流。纵向上依据天然气企业管理体制,形成纵向的营销管理流、数据流与信息流。此模式构建的营销业务类型具体应分为9个方面。

3.2业务管理类型的特性

上述天然气企业市场营销业务管理闭环管理模式,体现出了9大业务类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闭环管理特性,每项业务的管理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9个方面:

1)客户管理是指对天然气的客户及群体的管理,其具体管理对象可分为:一是市场潜在客户,二是已批未用户,三是已批用气户,四是注销客户等;针对4类客户管理的业务类型可以分为:用户档案,用户结构、用户价格,用户评价以及用户综合信息分类等报表管理。主要的管理特性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客户管理是市场化营销管理的基础和中心;二是不但基于用户管理等基础静态信息的管理;三是基于客户与供方发生的供用关系生成的动态数据信息管理[4]。

2)营销规划是指依据天然气资源量、区域市场、市场需求量、市场价格、管道等供输能力结合的对未来市场销售进行预见性规划。主要的业务类型分为:一是依据产量区块规划、管道规划的市场规划;二是依据产量的规划编制销量规划;三是依据用户的分布做好量的配置规划。

3)市场开发是指对未用气的区域进行市场调研、用户勘查和用气需求核实等:主要业务类型分为:市场开发的年月度计划,来文函件与批文件,开发报表等,潜在用户的需求开发与管理。

4)合同(计划)管理是与用气客户进行供用气相关事宜商定的具体法律效力的合同。其主要业务类型分为:合同文本制定与签订管理,合同报表的编制与管理[4]。

5)监控管理是按照用气户的计划量、合同量、用气量进行动态的组合分析与监控。对用气户日常用气动态其主要业务类型分为:计划监控、合同监控、用量监控、气款回收监控等管理与报表编制。这是对市场化营销下各类产、运、销情况,结合实际的销售动态进行按市场、按规划、按合同、按计划等的综合指导的多时间维度的管理。主要用以指导日常的产、运、销变化情况的应对与处理。

6)价格管理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天然气价格政策,依据用气户用气性质细化的价格与信息管理。其主要业务类型分为:价格文件,定价机制,推价方式,价各分类,价格执行与结算方式及其相关报表编制与管理。是天然气的实际结算价格,并按结构分配管理,同时遵循在保供和保安的前提下,气流向高价位和优质行业。并逐步推行天然气的统一市场价和市场阶梯价机制[5]。

7)货款管理是指依据用气户按照一定的结算期所支付的气款额度与票据信息管理。其主要业务类型分为:气款催缴方式,收款与欠款追缴,收款报表编制与管理。是在天然气得到用户安全、平稳的消费时所支付的天然气货款。目前的先款后货,日预付天然气欠款的有效方式。

8)报表管理是指依据日常业务类型,按照一定的统计方法,编制出相关业务的日、月、年度等业务报表。其主要业务类型分为:计划报表、合同报表、气量报表、合同报表、气款报表、监控报表、定制报表、综合报表等分析类型年月度报表编制与管理。是对所有市场化营销管理活动的一个综合反映,报表的结果是直接反应我们的营销活动存在的问题。

9)分析决策管理是指依据业务管理类型、特点、数据规模以及业务信息量,运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技术经济模型与分析算法对相关业务进行多维度的综合图表分析。并依此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营销业务辅助管理决策信息。其主要方法分为:一是根据计划、合同、价格、销售等多种业务并发的业务数据信息,从多业务、多维度角度编制横向营销业务指标综合分析图表;二是针对日、月、年及历年的营销业务数据信息的进行纵向对比与趋势图表分析;三是结合前两类分析图表与数理统计方法、模型进行天然气营销业务管理的预决策信息分析与图表展现。四是利用现有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先进手段,进行营销管理活动相关静动态数据信息与管理信息的查询。

4结束语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6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东光县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县供电量呈较快增长态势,东光电网也进入了投资最多、建设最集中、电网发展最快的时期,截至2011年初,东光供电公司供电量突破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2%,标志着我县电力发展水平跃上了新台阶,先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服务质量奖”荣誉称号,连续多年保持省政府、省公司“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继续保持了全县民主评议行风第一名。在工作中,公司非常重视电力营销工作,始终把电力营销摆在全局重要的位置,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电力市场稳步健康的发展。

一、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思想定位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要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第三,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电力营销理念。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第四,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二、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策略

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可将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即: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环保、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需求预测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以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为手段,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积极开拓替代其他能源的市场,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公司效益的同步提高。总体策略具体如下:(一)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一是营销地域的扩张,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人,必定会要逐步放开电力销售市场,打破现有的专营体制,抓住机遇,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实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通过完善地区的电网架构建设,主动出击,以提高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二是能源市场的扩张,搞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工作。(三)优质可靠的产品策略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四)全方位提供的优质服务策略,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五)激励用电的价格策略积极推选新的电价政策,建立灵活弹性的电价体系。(六)主动进行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以求得协调发展。(七)规范到位的管理策略。(八)建设和完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做到决策科学化、缴费银行化、管理集中化和考核制度化,以新技术的应用带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

(一)建立新型营销体制。按市场需求设置营销机构,改“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机构,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同管理、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工作,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它包含主营系统、支持系统、监督系统三部分设置。

(二)拓展市场份额1.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争取市场份额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可把整个用电市场细分为价格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敏感市场。运用“价格”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是价格敏感型市场,如高能源工业用户等。为此需要调整现行的用电政策。2.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饮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3.细分市场,重点突破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内重点在居民生活用电和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在居民生活方面重点的促销烹调、热水、空调、暖气、干衣等电气设备,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主要是电锅炉。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改善农村电力质量,占领农村用电市场。如强化农村用电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在用电高峰来临之前,针对农村用电特点和农民文化状况,努力提升农民保护电力设施、依法用电、安全用电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农村安全用电水平。

(三)完善技术支持系统1.电网支撑;2.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3.建立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4.建立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工作。5.精细化管理。细化工作和制度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要以量化的数据为依据,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从而可对管理进程进行导引、调节、控制,及时发现问题,矫正管理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促使每位员工到岗、到位、尽职,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检查,纠正,处理,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6.加强专项检查。如为进一步巩固营销业务“五分离”工作成果,强化营销基础管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用电秩序,我们自今年11月份起,开展了“堵漏洞、促规范、增效益”活动暨农电营销业务“五分离”回头看及秋冬季营业普查活动。组织营销部、经营管理部等组成检查组,对10个供电所、5个抄表班的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进一步巩固了营销业务“五分离”工作的成果,提升整体营销工作管理水平。

总之,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要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要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清洁能源,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分层高效运作,功能齐备,具有较高服务水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电力局多举措搞好电力建设[n].中华合作时报,2011-12-13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医院发展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面临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医院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医疗行业的体制改革形成了医院竞争环境的基础。医院应在遵循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清形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逐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医疗服务品牌,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市场经济体制对医院发展的意义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社会的全部生产要素和资源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和调节。国家把卫生事业列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统一支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医疗事业也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不仅给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更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医院必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才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市场经济关键是维护和促进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通过市场改进技术装备、吸引资金、引进人才,达到交流信息和科技合作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进服务技能。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处理医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医院经营与经济管理的意识。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必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和健全经济管理的秩序。

二、面对市场经济,医疗服务采取的策略

1、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求发展

市场竞争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展开竞争,其结果必然优胜劣汰,生产集中,形成垄断。由于垄断是一种市场强者所为的霸权行为,反垄断不能依靠市场弱者而必须诉诸国家,反垄断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就必须依法反垄断,反对各种限制或排除市场竞争的行为,如限制竞争协议、市场集中和滥用市场优势及行政垄断等行为。实践证明,没有反垄断法就没有市场竞争,最终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各行各业的改革实践表明,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地方保护,逐步引入竞争机制的做法,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活力,降低了价格,极大地促进了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1)医院竞争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提高医院发展能力,同样,医药卫生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目的是增强医疗机构活力,控制卫生总费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市场需求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这是保证良性竞争的必备条件,也是医院参与竞争的基础。

(2)竞争是加速医院发展的动力。竞争可以增强危机意识,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大经济,它超越了地域等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已远远超出了私人能力,不是任何私人所能控制的,而必须由超越私人局限、处于社会中央、享有充分信息、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共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要对其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比例和发展措施等进行统筹规划,以保证其国民经济有规划地发展。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在发挥医院优势、挖掘竞争潜力、增强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这就激发起医院内部的竞争机制,逐渐使资源发生调整,人员结构发生改变,使之更加合理、高效、科学。

2、加强人才战略的实施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才发展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核心竞争的根本要素,医院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医院发展需具有的重要资源。得到了人才资源,便会拥有相关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了医疗服务的优质质量,进而便会在医疗市场上取得绝对性的优势。采取合理的人才战略,不仅能提高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还能有效吸引外来人才。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生产要素。人才的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是决定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充分发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面对市场化的大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医疗人才的综合素质。

(2)深化人才引进工作,鼓励人才创新。引进人才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要符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引进人才,不仅能为科室补充新鲜的“血液”,更能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观点、新的想法。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有效地将引进人才优势与医院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3)改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在人才管理方面,不仅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更要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下,大胆地起用一批努力、上进、具有创新思想的新人,改变传统行业中的陋习、恶习,在全院营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氛围。人才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各司其职,各尽其才,所以人才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

普遍认可的管理方式中,激励通常包括硬性激励和软性激励。硬性激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中,物质奖励是指根据制定的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对科室和个人完成既定目标所给予的奖励方式。在人才管理中,不仅需重视经济奖励手段的作用,而且更需重视精神奖励手段的运用。精神奖励是指在实行物质奖励的同时,对人才实现目标的一种思想上赞同和认可。因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不仅希望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更希望通过工作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但物质奖励确是必不可少,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施展才华,更有效地发挥激励手段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3、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医疗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医院推向市场,实行差额补贴或自收自支政策。随着我国达到总体小康,人们进入了“健康追求”时代,与此相适应,国家应当更加合理地使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关注广大农村和城镇弱势群体的健康保障问题。但在现实中,国家投入不足与卫生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也同样存在着。

(1)以病人需求为中心,根据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多样性和多层次的需求。着力发展非基本医疗服务。非基本医疗服务是指以特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相对于基本医疗服务而言的医疗服务,是未纳入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各项医疗服务的总称,体现在具有不同于基本医疗服务的诊疗项目、服务设施、药品目录和费用水平等方面。更确切地说,主要是指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的服务类、非治疗类、设备和医用材料类、特殊治疗类、高档服务设施类、高档药品类等项目。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要注意开发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潜在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努力培育需方市场。

(2)从实际出发,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既要重视特殊,更要重视普及。把开展一般性基本医疗服务与特殊性基本医疗服务结合起来。注意适宜项目、技术、设备和设施的推广和应用。

(3)结合医院的优势,可以着重往特色专科领域发展基本医疗服务。发挥好现有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凭借医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开展各种特色项目,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力求有实效,从而提升医疗专业技术。

4、医院实行集团化管理

(1)医院的发展,不单纯是规模上的扩大和数量上的增加,通过实行集团化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克服条块分割所带来的资源相对不足和浪费共存现象;规模的有效增长,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通过扩大服务数量;资金的良好运用,降低经营成本等方式获得补偿;以及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也有利于学术的创新与发展。医院在目前的形势下,实行集团化管理是医疗服务改革的必经之路。

(2)通过实行集团化管理,可以实现卫生服务的供需平衡,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再者,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医疗工作效率最优化;最后,通过相互学习,使医疗团队成员接受系统培养,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实力。

(3)集团化管理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实行集团化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降低经营风险。通过资金、技术、设备、经营协作等合作方式或者是通过合并、改建等方式产生新的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次是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例如股份制等尚未引起重视。实行集团化管理模式后,对合作医院实行人才交流、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管理合作等。既可以有代表性的专科特色,又有与其他医疗机构相一致的服务体系。最后,一定要发挥核心医院的领导作用,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实现集团化管理后,合作双方原来功能定位、所属行政关系、承担业务,资产关系不变。

三、市场经济条件对医疗服务产生的影响

1、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大市场。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医院将进一步引进人才、改善技术装备、吸引投资资金、交流医疗信息、加强科技合作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进服务质量。

2、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可以有效对医患双方进行双向调节

患者则根据需求选择自己满意的医院;医院则通过基本医疗服务改革,人才引进措施,技术、设施的完善,管理制度的提升等服务等满足各方面、各层次的医疗需求,适度拉开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3、市场是由供需双方构成的有机经济体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8

关键词:敏捷物流企业建立运作模式

中图法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现代企业必须不断运用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迅速响应市场的应变力。在此趋势下,以敏捷性竞争模式将成为现代物流业竞争的主体。在敏捷竞争中,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优化资源,更好地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敏捷物流与敏捷物流企业

1.敏捷物流与敏捷物流企业的概念

敏捷物流理论来源于敏捷制造am,敏捷物流是在优化整合企业内外资源的思想上,更多地强调了物流在响应多样化客户需求方面的速度目标。可以说敏捷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敏捷物流其本质是在供应链一体化的基础上,利用合作伙伴间的协同关系和信息的共享,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质量、合适数量的合适产品以合适的方式配送到合适地点,满足合适顾客个性化、大规模定制的准时化需要,从而实现成本与整体效率优化的物流活动。

实现敏捷物流的组织形式是敏捷物流企业或物流动态联盟。敏捷物流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的物流企业为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的网络结构性的组织。网络中的各伙伴企业充分信任,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各种资源,分担风险与利润,可迅速有效地集成为满足某个特定市场机遇所需的全部资源,从而对市场和顾客要求做出积极快速的反应。

2.敏捷物流企业的特征

敏捷性。敏捷物流企业自身是由多个敏捷企业的经过优化设计与组织的,这可以保证其自身能够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灵活的企业组织方式快速重组企业,敏捷地能对市场机遇做出快速的反应;

动态性。敏捷物流企业是临时性的动态企业,是市场多变的产物,其组织结构往往以动态的多功能项目组为其基本组织单位,动态灵活可变;

合作性。物流企业成员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它们以快速响应市场机遇为目的,根据市场机遇和需求以自己的优势及特长而加入敏捷物流企业,并根据合作协议实现利益共享;

集成性。敏捷物流企业需要由不同企业或企业内不同部门根据市场机遇和需求将人、管理、技术以及其它资源在不同层面上进行有效的优势集成;

互补性。在敏捷物流企业组织中,参与企业均需具备自身的核心优势,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参与企业只负担本身优势责任,使技能、管理、知识和信息优势得以集成而加强整体竞争优势。

二、敏捷物流企业的建立

1.敏捷物流企业建立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分析

敏捷物流企业组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敏捷物流企业的敏捷性以及敏捷物流企业能否最终抓住和实现市场机遇,在组建敏捷物流企业过程中必须分析研究与敏捷物流企业组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便建立最优的敏捷物流企业。建立敏捷物流企业应考虑如下关键要素:

(1)市场机遇

市场机遇具有时间性、约束性及效益风险性等特征。机遇的时间性是指机遇具有生命周期;机遇的约束性是指机遇对准备抓住或已经抓住该机遇的企业有一定的约束。机遇的效益风险性是指企业获得成功的概率、企业成功后的收益或失败的损失。由于敏捷物流企业是为了响应市场机遇而建立的,因此对给予的效益风险性与约束的正确评估与分析是决定是否建立的前提。

(2)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是物流企业响应市场、参与竞争所依赖的能力。当发现市场机遇时,物流企业应首先考虑自身是否拥有相应的核心资源。如果所缺核心资源只是该机遇所需求的时候,最好建立敏捷物流企业。核心资源是选择联盟伙伴的依据,只有拥有所需核心资源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敏捷物流企业的伙伴。因此,在建立敏捷物流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自身的核心资源进行分析。

(3)合作伙伴

敏捷物流企业是由盟主和若干伙伴构成的,最先抓住机遇并拥有主要核心资源的企业为盟主,其他参与经营的企业为伙伴。这些伙伴是拥有不同核心资源的一些物流企业。它们根据物流联盟的要求迅速以它们自身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参与联盟,因而,伙伴选择是建立敏捷物流企业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敏捷物流企业的最终的成败。

(4)组织方式

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敏捷物流企业的组织应该是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充的动态组织。根据需要,各个物流企业参与敏捷物流企业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供应式、转包加工式、合资经营式、插入兼容式和虚拟合作式等。

(5)利益与风险分配

敏捷物流企业强调的是合作,而合作的基础之一就是有合理公正的利益与风险分配机制。因此敏捷物流企业的利益与风险分配机制应在敏捷物流企业建立阶段得到解决。一般可通过分析每个伙伴企业参与敏捷物流企业过程的重要性、参与的方式、投入的多少等来确立利益与风险的分配。

2.敏捷物流企业组织建立过程

建立敏捷物流企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物流企业、企业间集成和大量的各类信息,因而需要合理的建立过程。敏捷物流企业组织建立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目标确定

该阶段主要包括市场机遇寻求与评估分析与差距分析。市场机遇寻求与评估分析是指敏捷物流企业组织建立之前,需要对市场机遇的风险性和获利性进行科学评估,以便决定是否响应机遇和确定该机遇所需的核心资源;差距分析即寻找物流企业对自身现有核心资源和能力与机遇要求的核心资源和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决定响应机遇的方式,并最终确定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2)敏捷物流企业建模与伙伴选择

该阶段主要包括敏捷物流企业过程设计、敏捷物流企业模型设计、伙伴企业的选择与评估、伙伴企业过程重组等。敏捷物流企业过程设计主要是面向机遇物流活动和服务的理想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敏捷物流企业模型设计是在设计完敏捷物流企业过程之后进行的。经过优化的敏捷物流企业过程与机遇所需的核心资源将作为选择联盟伙伴的主要标准。所有具备机遇所需的核心资源的企业都应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同时,根据潜在伙伴所提供的过程,对理想敏捷物流企业模型进行修改和企业过程重组,并进行仿真优化与评估,以此确定一个最优的合作伙伴及敏捷物流企业构成方案。其中,敏捷性度量是检验过程、模型和伙伴优劣的核心指标。

3.组织设计与利益/风险分配

本阶段主要包括项目定义、敏捷物流企业组织设计、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确定。在敏捷物流企业模型的指导下根据敏捷物流企业物流活动和服务过程可定义敏捷物流企业的项目,并确定伙伴企业的多功能项目组参与形式,建立敏捷物流企业组织机构。根据敏捷物流企业过程和敏捷物流企业模型,基于活动分析的方法确定伙伴企业对敏捷物流企业的贡献大小来建立联盟伙伴间利益/风险分配方案。

4.实施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就可以按照敏捷物流企业过程、敏捷物流企业模型和敏捷物流企业组织的设计方案进行敏捷物流企业的实际组建工作。

三、敏捷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

针对现代物流市场竞争的特点,本文提出敏捷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为:敏捷性+信息共享+关系管理+供应链效力+绩效管理。具体解释如下:

1.市场需求的敏捷性

敏捷物流企业的运作由市场需求驱动的。当客户的物流需求产生以后,通过敏捷企业盟主的集成能力,在协商和友好合作的方式下迅速建立敏捷性协作组织,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并通过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衡量和激励机制,进而提高物流服务整体效益,达到多方共赢。

2.信息共享管理。

在敏捷物流运作中,各物流企业之间通过敏捷物流系统集成平台进行信息共享是敏捷物流实施的前提。敏捷物流系统集成平台的构建是建立在企业现有应用系统基础上,因此要求企业现有应用系统应具有快速响应外部变化的能力,敏捷物流系统应具有重用性、扩展性和对异构平台的支持。

3.敏捷物流客户关系管理

敏捷不只是速度快,而是对时间窗口内的顾客需求的一种响应能力,核心是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在敏捷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客户关系管理成为其核心内容。因此,实现对现有客户的有效关系管理将为物流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也会带来成本的降低。有效客户响应(eCR)是一种有效的顾客关系管理模式,其核心是找到对物流企业“有效”的客户,并对他们进行管理。在敏捷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下,企业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为所有的客户提供敏捷化服务。因此,每一个企业必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客户,有意识地放弃那些耗资大,给企业带来微薄利润的客户。企业可以通过快速引进、快速分类、快速促销、快速补充等策略,在终端poS机与条形码技术,计算机辅助订货Cao,连续补充程序CRp,交接运输等信息技术支持下实行对有效的客户需求实行敏捷的反应。

4.敏捷物流供应链管理

当今的物流市场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出更高水平的不稳定性,物流市场被分成一个个较小的部分,且客户的需求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捕获用户或消费者需求信息使其尽量接近销售点或使用点应是供应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也是敏捷物流要实现的首要目的。在敏捷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中,更加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与协同商务合作关系,它关注的是物流系统整体价值与协同商务系统融合成为统一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因此,在敏捷物流企业运作管理中应采用集成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集成供应链的一个基本的主导因素是基于企业拥有“敏捷性”是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的一个主要的前提条件的认识。

5.绩效管理机制

通过合理评价合作机制给合作各方带来的利益,在敏捷物流网络各方之间分享合作带来的共同利益,用定量化的指标使合作各方看到合作的好处和存在的问题,将能够进一步增加合作的动力,降低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最终实现敏捷化物流管理。

综上所述,敏捷物流企业可以满足了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客户的动态物流需求,促进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具有不同核心技能及资源的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分工协作、动态交互,进而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Dove著,张申生编译.敏捷企业[m].北京:中国机械工程.2002.89-95.

[2]周宏.物流战略联盟的组建及运营管理[J].商业研究,2006,4:56-58.

[3]李静.新市场环境下敏捷物流管理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6,3:22-24.

[4]龙跃.敏捷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6:43-45.

Researchonestablishmentandoperationmodelof

agileLogisticsenterprises

HanJiang

(Collegeofmanagement,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9

2013年10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税务总局以及工商总局8部门在北京联合召开新闻会,对将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新政策进行解读,明确提出将在未来5年着力解决场馆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2013年12月底,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刘鹏强调指出,加快对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与规范的问题研究。事实上,为了充分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期望效益,迫切需要我们政府对此做出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应答。

1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依据

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不仅要有利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更要能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柴王军[1]、林显鹏[2]、DennisCoates[3]、melaniphy[4]、maassoumeh[5]、timothySChapin[6]、Baade[7]、Crompton[8]等认为大型体育场馆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可以对城市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

1.1促进空间结构优化

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型体育场馆的合理布局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地理基础。

1)要有利于城市空间拓展。

城市中心区域对于人口、信息、货币、物质等都有强大的吸引力,但一定空间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必然会给城市中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城市需要更大的空间来满足发展需要,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对拓展城市空间的要求更为迫切。此外,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它们的区内核心和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平衡,其城市空间拓展阻力较之二三线城市要小[9]。因此,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尤其适合通过大型体育场馆在城市开发区域的投放来拓展城市空间。

2)要有助于城市空间优化。

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需要合理的空间结构,来激发城市发展潜力。陈辞等[10]将城市空间结构界定为:城市是人类活动与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反映了城市资源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程度。大型体育场馆不是孤立存在,它与城市社会、经济等有密切联系。尤其在赛后,合理的场馆布局往往能使场馆成为驱动其所在地区发展的核心之一,在相当大程度上引起资源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移动,进而引起场馆周边人口集中和相关产业集聚,最终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更为合理。

1.2集聚资源要素

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看,大型体育场馆能够集聚相关资源要素,为城市发展提供经济条件。

1)要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如果在特定地区实施大规模企业投资或公共投资项目,这种投资会成为该区域增长的焦点所在[11]。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大规模的投资项目,要成为带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政府通过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应能改善所在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为产业的进驻创造良好外在条件,吸引相关企业向该地区集中,形成集聚经济,反过来又带动集聚企业的发展。最终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要在企业迁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得到优化,而且要淘汰重污染产业、夕阳产业和缺乏优势的产业,着力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促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工业化、后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

2)要注意加快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

相对公平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不仅有利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和谐。因此,大型体育场馆在布局规划上要结合当前城市体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目的地优化体育资源分布结构,不仅要在数量上做到相对公平,更要在充分考虑市民需求的基础上,在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资源分配上,在不同类型体育场馆的分布和建设规模上等多方面做到高层次的公平,并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此外,大型体育场馆布局合理与否会影响城市体育产业链的形成。不合理的场馆布局会使得有些场馆人满为患,而有些却乏人问津,这间接影响了体育产业链在不同场馆周边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大型体育场馆布局与建设还要考虑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合理布局,发挥大型体育场馆的“增长极”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体育的各种关联产业中,带动它们发展,促使企业向大型体育场馆周边集中,促进体育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1.3满足居民体育需求

从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度看,大型体育场馆应为居民休闲健身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城市提供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

1)有利于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满足市民身心休闲需要的必要前提。但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大型体育场馆在布局上存在不均衡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均等。这是因为人们的体育活动空间是受自身生活空间限制的,若体育场馆处于自身的日常生活空间之外,便意味着其实际能够得到的体育服务较少。因此体育场馆布局不均衡会造成一部分市民能够享受到较多的场馆服务,而另一部分市民却少有机会进入场馆,开展体育活动,这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和谐。所以,大型体育场馆在空间布局时要考虑场馆服务的均等化,使不同社会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都有机会享受到大型体育场馆的服务,确保他们的体育休闲权利得到兑现,从而增进社会和谐。

2)要方便市民体育锻炼。

李建国等[12]提出城市市民的体育生活在时间地理学上表现为日常生活以社区为范围,主要是体育健身,周末以城市为范围,主要是体育休闲,长假日以都市圈为范围,主要是体育度假。大型体育场馆的布局要增进市民体育锻炼便捷性,就要充分考虑其体育活动的时间地理学特征。一般来说,市民的日常生活圈是500~1000m,周末生活圈是0.5h车程,3天以上的长假日生活圈是1~4h车程。场馆的选址要在分析市民这3个生活圈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能够使较多居民方便快捷到达的地点,使场馆持续保持较高使用率,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大型体育场馆的作用。

2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要求

对大型体育场馆功能定位的研究很多,王喆[13]、董红刚[14-15]、张文亮[16]、谭建湘[17]、张现成[18]、杨震[19]等就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各种经营管理策略,认为虽然造成场馆陷入困境的原因多样,但采用多种方式改善经营管理,使社会大众受益成为当前场馆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认为,我国许多大型体育场馆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用率低、经营管理不善、场馆风格与城市不协调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场馆的功能定位失衡。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应当符合以下3个要求。

2.1场馆赛时与赛后综合利用的统一

1)为竞技体育提供比赛场地是场馆建设首要原因。

一般来说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往往是综合性质的比赛,涉及多个比赛项目,为充分利用场馆,一个场馆应能进行多项比赛。此外,大型体育赛事对设施设备要求较高,原有的体育设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就要新建或改造场馆的需要。因此,大型体育场馆的首要功能是供竞技体育比赛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场馆的竞技体育比赛的功能不仅要满足赛时的需要,而且要满足赛后其他体育竞技活动的需要,因此场馆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规格的体育比赛要求。

2)场馆赛后要能综合利用。

大型体育场馆不仅要重视竞技体育功能,更要实现大众体育功能。这是因为竞技体育活动是短暂的,而大众体育活动却是日常的、频繁的;其次,场馆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不能仅为少数人服务,而应该为城市的大多数人服务,赛后场馆的大众体育功能实现是市民们主要的价值期许。此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化不仅体现在体育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将场馆作为演唱会、展览会、招聘会、节事等活动的场地。可以说,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综合利用是多方的价值期许。然而,我国很多城市在赛事筹备阶段常常注重比赛需要而忽视赛后利用的问题,致使场馆赛后空置或经营维护成本高昂等情况出现。本研究认为虽然赛前设计兼顾赛后利用的观念已经普遍受政府和学者们接受,但对这一观念的整体认识还有待提高,要更加强调复合化场馆设计的理念,使赛后场馆能够更加灵活利用。

2.2场馆运营公益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运营,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实现盈利或达到盈亏平衡状态才是场馆长期发展的关键,但另一方面,作为一项主要由政府投入的公共产品,其公共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场馆运营中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1)场馆运营公益性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大型体育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场馆在运营中要以公益性为主,满足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换句话说,实现场馆运营的公益性是政府要履行的基本职责。这是因为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来自于市民的纳税,市民是它真正的所有者,但市民是分散的,无法直接管理场馆,政府代表人民群众管理公共资产,要求政府首先考虑市民的利益,在运营大型体育场馆过程中以公益性为主,使场馆服务尽可能覆盖更多的民众,让民众公平地享用场馆。

2)场馆运营经济性是城市政府的智慧选择。

公益性是大型体育场馆的主要方面,但场馆的日常管理与维护都需要资源投入,要实现其可持续经营,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可行的。场馆在运营中还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即要采用多种运营方式尽可能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达到较大的产出效果。这是政府运营大型体育场馆的一种智慧选择,是真正实现场馆公益性的有效途径。只有以经济性为指导,进行市场运作,获取一定经营效益,为场馆运营及维护提供经济条件,更为实现场馆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这在减轻政府投资负担的同时也有利于场馆公益性的实现。

2.3场馆风格与城市整体景观的统一

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城市的重要建筑之一,除了是城市体育事业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场馆风格要注意与城市整体景观相融合。

1)场馆建筑外观要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环境。

场馆作为特殊的城市建筑,往往是城市形象的代表之一,若与城市整体景观不相称,将有损城市形象,反之则可以提升城市美誉度,因此场馆的建筑外观要能够融入城市整体的景观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场馆建筑外观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环境并不是说场馆要与其他城市建筑趋同,而是应当以自身设计凸显城市形象,改进城市整体景观环境。

2)场馆设计理念要与城市生态环境要求相契合。

大型体育场馆的设计理念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吻合,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观融入场馆的设计理念中。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型体育场馆不仅建设耗资巨大,而不好的设计会造成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场馆在设计之初应当将资源节约的生态理念融入进去,在源头上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大型体育场馆是城市公共品,其建设资金来自于市民们的纳税,政府理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的要求,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表率,促进社会环保风气的形成。

3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政府决策

大型体育场馆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固定资产,城市各方利益群体对它都有着一定的价值期许:在空间上,大型体育场馆要起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资源有效配置、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作用;在功能定位上,要实现赛前与赛后综合利用的统一、运营经济性与公益性的统一、场馆风格与城市整体景观的统一。由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公共属性,实现各方对场馆价值期许的重托,就必须由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政府来承担。

理论上,政府要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要求,必须做到:充分认识自身作为管理主体的职责,合理运用管理工具,作用于管理客体(即被管理者)上,使他们的价值期许得到实现(见图1)。

实践上,政府的决策应条理分明,实践性强。在管理主体方面,政府要改进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在管理客体方面,政府要重视被管理者的价值期许;在管理工具方面,要注意发挥行政、教育、经济、法律4种管理工具的合力。多管齐下,确保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期许得到实现。

3.1落实管理主体的工作职责

从大型体育场馆的性质看,它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载体,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各个阶段,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政府能否落实自身的工作职责便十分重要。其次,从政府的属性看,政府是城市的公共管理者,承担着发挥各种城市公共资产的责任,大型体育场馆是城市公共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城市资源,政府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发挥管理作用,落实工作职责,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健全管理体系。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直接原因是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因而场馆的规划建设是赛事筹办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特殊性,政府往往会成立由多部门人员组成的赛事运营机构,因此大部分体育场馆在规划、建设阶段有很强的组织性,但赛事结束后,赛事运营组织解散,场馆归属体育部门管理,部门间缺乏赛事运营阶段的高度协作,且体育部门权力有限,场馆管理容易陷入困境,不仅场馆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甚至场馆自身的经营管理也会陷入困难。要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要求必须在源头理顺关系,建立一个有延续性的、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体系,确保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各个阶段能够顺利过渡。

管理组织体系包含3个层次:处于体系上层的是管理决策者,其成员包括体育、旅游、交通、安全、环境卫生、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建设等部门的决策人员,他们负责制定各类政策,指引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要求的实现方向;处于体系下层的是一线执行者,它们由相应决策部门的一线人员构成,直接面对被管理者,决定政策的最终落实情况,因而,要制定一套协调不同部门工作的体制,确保被管理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连接上层决策者和下层执行者之间的是中层管理者,他们负责传达上层决定和组织决策的执行活动,同时向上层反馈政策的落实效果,为决策者的下一轮决策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2)提高决策能力。

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决策者是由一群人而非一个人构成,要保证这一集体管理决策质量,就要提高集体的整体能力及成员的个人能力。一方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要组建一个年龄、专业、能力、性格等结构都合理的领导班子;并将恰当的人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通过他们之间的有效组合,发挥集体的巨大力量,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决策效率。另一方面,持续保持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要提高管理决策团队中每个个体的能力,包括多学科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沟通能力等。首先,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管理决策者要具备多学科学习能力,使自身的素养与时代潮流相符,保证决策与时俱进;其次,制定决策是对知识的运用,管理决策者还应具备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最后为保证决策得到正确的执行,决策者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确保下级执行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决策。

3)提高服务水平。

大型体育场馆管理组织体系中的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执行者构成了将管理决策者的决策落实的执行渠道。他们是组织体系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决定了决策的最终落实情况,为此要规范其实施工作,并提高其服务水平。

实现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要求的各项政策之间一般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且许多政策需要多个执行部门相互配合,因此处于决策执行渠道中的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执行者的工作也必然有着联系。为充分落实各项政策,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实施工作,避免遇事无人负责或多头管理等现象出现。其次,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执行者的构成的决策执行渠道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服务水平。

3.2关注管理客体的价值期许

管理客体是指与大型体育场馆有关的利益群体或个人,主要包括到体育场馆及其周边活动的消费者,提供各种产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以及其他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力量的社会组织,他们处于被管理地位,也可称为被管理者。不同的管理客体对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有不同的价值期许。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要针对这些不同群体的不同价值期许采取恰当的方式。

1)识别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城市居民是大型体育场馆的消费者,消费者期许大型体育场馆能够布局在合理的位置上,并提供良好的多样的服务,令自身能够便捷地享受到期待的体育服务。但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不同,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价值期许进行灵活应答。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研究,充分认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性格、社会背景等存在差异,他们呈现出不同的消费习惯。政府要对他们做出恰当的考虑,首先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充分识别他们的需求差异,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安排。必须注意的是,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且其主要提供公共服务,因而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要识别城市居民的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着重研究他们的公共需求,并使自身的服务尽可能使较多的居民受益的同时兼顾低收入居民的需求。

2)引导经营者的多元的服务。

经营者不仅包括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包括场馆周边相关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型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属性与周边产业的私有资产属性完全不同,政府对于他们的管理也要区别对待。

当前,我国许多大型体育场馆采取的是政府直接经营管理,或者由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经营,这就使得经营者更在意自身的职务升迁,而忽视服务质量的提高。要提高场馆经营效率必须改变场馆经营模式,在经营中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将经营服务的效率和管理人员的收益相连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市场经营者主要是受利益驱动而进行经营活动,由于经营业务涉及的产业不同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政府应当根据行业及其经营者的特征进行分类管理,通过保护产权、惩罚犯罪等措施引导他们的经营行为,使他们在利益机制的引导下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服务,进而促进场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场馆布局对地方发展的带动作用。

3)号召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

大型体育场馆相关利益群体除了消费者和经营者这两大群体外,还有其他的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城市社区等。他们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期许主要体现在期望通过自身的参与,使心理得到满足,或获得更符合需求的服务。

志愿者组织的成员一般有着较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需求层次较高,政府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创造一个能使他们获得尊重的社会环境,尊重志愿者的专业和服务选择,从而激励他们贡献自身力量。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管理单元,其成员常常有着较为紧密的社会关系,往往能够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服务,政府可以在提供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服务,实现自身对场馆的价值期许。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政府的负担,而且也能够使场馆服务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3.3发挥管理工具的合力作用

政府在实现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期许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管理工具,以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一般来说,常用的工具有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宣传教育的。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政府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对象,选择恰当的管理工具来进行管理。此外,政府面临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管理工具能够处理,因而,还需要重视不同管理工具的协同应用。

1)构建良性发展平台。

实现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期许需要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打造社会发展的稳定基础。为此,需要发挥多种管理工具的合力作用,其中,行政工具居于核心地位,不仅本身是政府实现管理目标最常用、最重要的工具,而且其他工具的使用常常需要行政工具的支持。

行政工具包括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20]。政府利用行政工具构建良性发展平台并不是利用命令的方式规定某人或某群体该怎样做,而是通过一定的条例、办法等构建平台运行的经济、社会、法律基础,并通过一定的引导性政策为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流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以大型体育场馆为中心的发展平台聚集,形成良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构建良性发展平台仅利用行政工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经济、教育、法律、技术等管理工具的结合使用。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虽然政府是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价值实现的重要主体,但市民及社会各类组织是场馆的主要受益者,也应当积极参与大型体育场馆的价值实现过程。

参与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民众一般是处于被引导、被组织的地位。政府希望市民积极参与,就要充分利用宣传教育的方式,在市民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鼓励并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服务或服务他人。

此外,也应当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社区群体等参与到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志愿者组织的成员一般有着较高的道德意识,能够自觉参与,但对于他们的参与方式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使他们更好地为实现大型体育场馆价值服务。社区群体在参与大型体育场馆价值实现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使社区群体对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价值有更深的认识,并能够采取理性、有效的方式积极参与。

3)合理配置资源。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需求篇10

我国建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额度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建筑业为中心的产业体系。据统计,2016年,我国建筑市场成交金额超过2.6万亿元,成为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项目。建筑工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化,建筑体系结构改造面临全新调整,建筑工程市场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对建筑工程企业运营机制提出了严格要求。未来,建筑合同管理体制将成为重点对象,如何从合同管理中创造良好的机遇,是现代建筑市场改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建筑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考虑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隐患,为经济体制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都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合同管理风险及成因

(一)技术支撑问题

建筑合同管理技术条件不足,对合同管理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限制了合同管理数字化发展水平,这些都是限制行业改造难度的关键。面对信息化发展趋势,建筑企业尚未构建科学的管理方式,对不同类型合同项目失去了创新管理平台,这必然会影响建筑工程的发展进程。建筑工程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工程市场化方式,很受人们的关注,在建筑工程市场化市场的逐渐扩大下,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城市作为著名的建筑工程市场化城市,而且用户很多,有一定的市场潜力。要综合分析项目合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对策,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促进城市建筑工程市场化发展的效果。

(二)产业配套问题

现有建筑行业模式相对落后,产业规划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导致合同管理体制达不到预期状态,从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同管理机制与产业配套模式不符合,限制了各种类型的项目体系,这些都会影响城市建筑行业改革与发展。例如,相同城市地区的合同方案中,对建筑质量标准及要求不一样,这些都限制了区域性的产业发展,不利于整个企业合同编制与实施。再如,建筑工程发展必须要建立“共享式”的网络平台,促进企业与企业、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资源融合,合同项目无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各类型合同内容编写与调整,无法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目标。

(三)合同人才问题

人力资源缺乏时代,企业更重视人力资源评估及需求,这些都会影响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现有人才结构机制,合同编写与规划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目标,为合同管理与改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但由于合同编制体系与调整需求,现有人才资源无法达到合同管理标准,也限制了合同内部条款实施与应用,这些都降低了项目管理与控制的难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地区发展建筑工程行业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引进机制不健全、规模化产业结构不协调等,这些都是限制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建筑企业合同分析控制的对策

(一)“建筑企业”目标市场及定位

第一,分级管理,提升合同层次。建筑工程合同要从不同角度开展管理,按照分级管理思想实施工作,从多个角度进行合同改造与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工作。但是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合同管理需要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检验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管理机制的协调性,维持整个项目运行稳定。基于目标市场定位与控制引导下,项目管理机制要考虑风险系数,以不同类型的建筑体系为中心,采取相对应的控制方案,促进合同条款编制与运行的一体化。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合同项目,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及战略调整要求,共同打造全面性的风险控制流程。第二,专业维护团队,个性化服务。公司客户维护的前提是准确计量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公司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损失一般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三种。预期损失是指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公司风险损失的统计平均值,是公司在一定时期可预见的平均损失。它是公司的经营成本而不是风险,通过拨备和产品定价进行预防。上市公司市场合同具有多变性、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市场合同改造需要考虑的问题。此次研究,对建筑合同管理市场合同战略调整提供指导方向,为市场合同调整提供科学的指导方向,重点强化市场合同风险防范及控制,为上市公司经营改造提供了指导,以市场合同为基础完善客户议价体系,与客户实现共同成长。

(二)“建筑企业”产品策略

第一,主动合同理念。客户合同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概述性理论,应在客观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建筑企业合同模式。企业走市场化转型之路,并不是某个阶段对经营管理提出的要求,而是整个行业未来革新建设的必然趋势。城市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对象,必须要紧随时代潮流,挖掘建筑工程市场化转型潜在的价值意义,为市场化建设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实现经营模式转型与改进。信息科技是建筑工程市场化发展的根基,这样才能维持企业经营模式的优化发展,带动经营效益稳步增长。设定主动合同管理模式,也是对产业经济改造的新要求,有助于实现企业规划与发展目标。第二,合同考评理念。不同项目在市场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何定位项目属性,能够指导合同管理的科学开展,为建筑工程公司创造丰厚的收益。属性定位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交通、环境、需求等,才能编制出一套完整的市场合同方案。建筑工程开发全过程中,市场调研是不可缺少的工作,也是直接向开发商反馈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比如,价格同等条件下,需要调查客户对项目环境、格局、空间等方面的需求,抓住项目推广优势,才能获得更多客户的关注。形象推广是项目定位、市场调研之后的环节,也是合同管理的终端,直接与客户面对面地展开合同活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