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普教育内容十篇科普教育内容十篇

科普教育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5:40

科普教育内容篇1

【关键词】青少年科普教育组织管理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作为我国青少年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科学知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内容之一。

1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模式分析

1.1学校主导型科普教育模式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青少年科普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内容,受到各中小学的高度重视。现如今,很多学校都积极探索和实践科普教育模式,通过一系列手段开展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以学校为主导的科普教育,可以以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和校内科学俱乐部等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科普活动是由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时,不仅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科技书刊、观看科普视频资料、参观科技展览,还能够通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课题研究、实验小组、发明小组等模式参与科普活动,科普教育成果显著。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能够解决现代学校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的学习科普知识。

1.2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科普教育模式

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外,我国很多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也积极投入到科普教育工作中,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贡献了力量。学校可以与这些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联合起来,利用周末或暑假等假期,共同组织某一学科专业的科技竞赛、考察、参观和实验等活动。在学校与社会力量的互动科普教育模式中,社会上的科技专家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讲解科普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掌握水平。这种由学校组织,社会力量配合实践性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调动了社会上的科技力量参与青少年科普教育,极大的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水平,激发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兴趣。

1.3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科普教育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极大的拓宽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自学渠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在学校或家中就能够访问学校、科研团体、政府机构等社会各领域的科普资源,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近年来,很多组织和机构为了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软件,使学生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就能够自由开展科学实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4部门联合型科普教育模式

青少年科普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部门联合型科普教育模式就是指国家的有关部门与相关科研院校和中小学进行优势互补,以有关部门为主导,在全国、省、区、市、范围内举行较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等,并从中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

2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依托于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模式,我们能够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不丰富,安全保护意识不健全,因此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对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活动。

2.1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主体定位

为了做好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我们首先要找准科普教育的主体。由于科普教育活动具有互动属性,因此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并不能将教育的主体简单的定义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主体应该包含青少年、青少年家长以及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其他参与者。我国现如今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将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定位与青少年,这种主体定位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在组织与管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发挥组织和管理者的活动主体地位,做好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课题设计、活动组织与安全管理,并让孩子的家长也参与到科普教育工作中,实现提升青少年科普知识水平的目的。

2.2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教育内容选择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指标与成年人都有很大的区别。为了提高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在选择科普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科普教育内容符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知识水平。青少年科学教育作为一项普及教育,我们还要保证科普教育活动符合大多数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为此,我们可以选择身边常见的事物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切入点,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生动有趣的简单科学实验,让青少年能够了解和认识人们生活中应用到的但被忽略的科学知识。

2.3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开展要注意方式方法

科普教育是科学与青少年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青少年缺乏缺乏完全行为能力,对很多科普教育活动中潜藏的危险无法有效辨别。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科普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方法,让青少年掌握科普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并且保证青少年在参与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绝对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着青少年对科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还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我们一定要依托于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合理设计科普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开展方式,并做好对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在保证青少年安全参与科普活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普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内容篇2

课程教学学时及学分

调研得知,目前山东省各高校开设普修体操课一般为2至3个学期,多数为2个学期,有一个高校为3学期;总学时数从64学时到176学时不等,学分从4分至7学分(见表2)。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总学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四个学期288-342学时,缩减到80年代中期的180-200学时;90年代以后,随着体操教学内容的增加,如健美操、团体操、、艺术体操和体育舞蹈等,体操教学时数又缩减到目前的两个学期90个学时左右。在如此少的教学时数内要掌握难度较大,并且需要较好身体素质的竞技体操教学内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的对策

1明确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和任务

随着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改革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特别是健身路径在学校和社区的设立,使人们对体操运动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健身体操、娱乐体操等这些难度低,易学,易普及,易开展,实效性强,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大众喜爱的,以健身和强体为目的的体操练习内容逐渐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内容,也给体操运动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应与时俱进,确立新的体操课程新的教学观。

根据教育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课程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和指导社会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即确立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体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性等基本身体素质,提高练习者的健康水平,愉悦身心作为具体任务之一;同时培养学生的体操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具体任务之一,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应通过基本体操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口令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讲解示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教学能力应做为重要教学任务来完成。

2根据培养目标和任务改革普修体操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大众健身的需要,以及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时数的减少。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内容上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课时比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社会对体操人才的需求,将基本体操、轻器械体操、攀登、爬越、跳绳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增加这些教学内容的课时,改革将竞技体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应通过体操课教学利用简单的体操器械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既发展了学生身体素质,又使学生学习掌握攀登、爬越、跳绳等练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从事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技能有积极意义。

结论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普修课程应确立新的体操课程教学观,培养适应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大众健身指导需求的专门人才,并以此来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教学体系。

科普教育内容篇3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学校教育;区别;优势;途径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在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学校和科技馆都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学校教育与科技馆教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区别,如何针对两者的不同,寻找科技馆教育的发展方向,使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代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1.学校教育与科技馆教育的区别

1.1教育内容

1.1.1学校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内容系统性强,知识结构清晰,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的教学过程,呈现一定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全面。可以说学校的任务是系统全面传授精准知识[1]。同时由于学校教育受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规范,其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不能轻易发生更改。

1.1.2科技馆教育内容

科技馆的展品展项一般是按照专题类别设置的。以我馆为例,其展教内容涉及到物理、数学、计算机、生物、交通运输,环境能源等各个领域。仅就物理方面的展品来讲又细分为力学、电磁学、声学等诸多专题。每一专题的展品都从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将该专题涉及到的内容详细、形象、直观的加以展示,学生也可以通过介绍观摩,参与体验等不同方式将某一专题性内容从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加以学习掌握。同时由于不受教学大纲等制约因素,科技馆教育的内容更具有灵活性。其内容可以涉及到学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涉及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更可以涉及到时下社会热点等。

1.2教育形式

1.2.1学校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形式一般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同学听讲的形式为主。教师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知识讲授。

1.2.2科技馆教育形式

展览教育是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形式,一般有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参观者通过参观、体验展览项目,学习科学原理,掌握科学知识。展品展项涉及内容灵活且专题性强,可以随时根据社会热点、学生盲点等设置展览教育。动手实践也是科技馆的一项重要教育形式,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亲自动手,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制作出各种精美物品。如我馆动手实践项目涉及到机器人、陶艺、赛车,动漫、小车床等各种类别。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锻炼动手能力,通过老师对操作要领的讲解,学生可以在短短一节课中完成实践项目的制作。科技馆还可以通过聘请各领域权威专家,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该学科有关的知识或发展动向,能够使学生更系统深入的了解相关学科内容。如可以根据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聘请教育专家,通过讲座,系统讲解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广大学生和家长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既解决了自身的困惑,又了解到该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科普大篷车作为流动的科技馆,特别为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师生送文化、传科技,解决了部分地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来科技馆实地学习体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1.3教育主体

1.3.1学校教育主体

学校教育的主体一般是各个专业的教师,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1.3.2科技馆教育主体

科技工作者是教育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讲解员,科技辅导员,科技教师等,通过展品展项,动手实践,剧场表演等形式,传播文化知识,普及科学常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科技馆也可以通过聘请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将各领域研究成果,最新动向等以讲座、演出、咨询答疑等各种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使学生在听讲和交流中学习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另外科技馆还可以聘任中小学的在校教师,他们对各自领域课堂教学内容十分了解,可以充分将学校教学中的内容融入到科技馆教育中。科技馆可以经常与中小学在校教师交流合作,有助于加强学校教育与科技馆教育的融会贯通。

1.4教育对象

1.4.1学校教育对象

学校教育的对象一般仅限于该学校内各年级的学生,范围比较小。

1.4.2科技馆教育对象

科技馆教育的对象没有限定性,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仅就学生这一主要群体来说,可以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同时科技馆还可以通过科普大篷车、科普大讲堂等活动形式,将科学知识传送到偏远贫困地区。可见科技馆教育对象范围较大,覆盖面广。

2.寻找科技馆教育的发展方向

2.1组合式专题深入

2.1.1多种形式的模块组合

由于科技馆教育专题性强,且教育形式多样,故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做组合式的深入认知体验。针对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等,结合科技馆不同的教育形式,策划出不同专题的活动内容,以模块组合的形式,使学生对某一专题有透彻的认知与体验。

2.1.2同一内容的随机组合

针对同一教育内容,由于组合形式的不同,展示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发挥的教育意义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场科学实验科普剧,将其组合到不同主题的活动中,其向观众展示的侧重点和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将其组合到以科学探秘为主题的活动中,科普剧的重点要向观众展示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而如果将其组合到以锻炼能力为主题的活动中,科普剧要以学生共同参与演出为形式,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2.2流动式资源共享

针对不能实地来科技馆参与体验、认知学习的学生,科技馆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的教育形式,利用科技馆的流动性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科普大篷车是科技馆实现其流动性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不定期地将科普大篷车开到全省不同市县地区,把科普知识带到当地,学生通过展品展项,科普教育片等形式学习科学知识。科普表演剧也是科技馆实现其流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科普剧的前期策划,编写,排练等都可以在科技馆内进行,当准备成熟,科技工作者和参与演出人员就可以携带简单道具前往当地进行实地演出。学生在观看表演剧的同时学习到科学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科普教育形式。

2.3多元化全面培养

由于科技馆教育内容灵活且以传播科普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为教育目标,因此科技馆教育方向可以多元化。在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也应该相应开展。可以根据某一主题宣传日,纪念日,结合社会重大事项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3.寻找科技馆教育发展方向的意义

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场所,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能有效地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2]。由于学校教育和科技馆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针对区别寻求科技馆教育的发展方向,让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养方面更好的发挥优势作用,是当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科]

【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环境教育;植物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问题;对策

1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education)是一种利用跨学科的方式,以全民为教育对象的终身教育[1]。环境教育就是指环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和环境素质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2]。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得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与技能、形成清晰的环境意识、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形成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3]。

2植物园的环境教育

科普教育一直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冯晋生的《植物园与环境教育》中提到,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功能逐渐将重心放到公众的环境教育上,增加公众的环境知识和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已成为植物园的历史使命。环境教育以其实施主体和途径不同分为正规环境教育和非正规环境教育。正规环境教育即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教育,非正规环境教育是指学校以外的主体组织实施的环境教育,亦称社会环境教育。植物园的环境教育属于非正规环境教育的范畴,通常也称为社会环境教育[4]。相比学校以传播、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环境教育,植物园的环境教育具有教育手段灵活多样,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结合紧密,强调受众的体验与发现等特点[5,6]。此外植物园的多样性植物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使得植物园环境教育同时具备和符合了卢卡斯环境教育理论的三要素:在环境中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7]。在大自然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被认为是目前最成功的一种环境教育方式。随着世界各国植物园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国际环境教育界普遍认为:植物园因为自身独特且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在公众的环境教育中蕴藏着巨大潜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对公众的环境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环境教育重要的资源和载体[8,9]。

3国内外植物园环境教育概况

3.1国外植物园概况

国外一些知名植物园开展环境教育工作较早,在对中小学生的环境境教育上拥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一是与学校课程教育联系非常紧密。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环境教育指导思想是:通过开展以植物、生态和自然环境为内容的科学体验,将科学的魅力和吸引力带到孩子们的生命之中;开展的项目要充分支持国家和伊利诺伊州的科学课程学习标准,同时也要支持包括语言、社会和数学在内的基础学科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有严格与之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相对应的教育项目,注重科学体验、参与研究、自主探索和科学研究。三是教育方式互动性、参与性强,新颖有趣易于接受[10]。李忠东记录:英国的邱园植物园是伦敦中小学生认识植物和自然的“第二课堂”,生物课的实地观察和实验都是在邱园进行;在出园处贴有知识测验题,孩子答对了就可以得到奖品,答不出来,就得重新回到植物园去仔细观察找出答案[11]。

3.2国内植物园概况

我国植物园的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00年以来,这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教育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实现途径和方法以及环境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在2013年中国植物园联盟主办的环境教育研讨培训班上了解到,近年来各大植物园的环境教育亮点频频:上海植物园每年暑假举办的“夜访暗精灵”晚间探索活动,上海辰山植物园的音乐节活动,武汉植物园的“请进来,走出去”小学生科普课堂活动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环境教育科学研究在国内外很有影响,有多篇相关在SCi期刊,同时该园组织的观鸟、观星、观萤火虫等自然体验游园活动在受众中反响很大,具有很高的水平。此外各大植物园的专家科普讲座知识性、趣味性不断增强,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

4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环境教育现状

4.1基本情况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占地120hm2,收集保存植物3200余种[12]。有7000m2的室内科普馆,固定的科普长廊800m,科普展板10块,科普标识标牌80多块,科普专职人员6人,每年举办科普活动30多场,初步开发完成植物智慧科普导览手机app软件。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环境教育对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环境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被授予“湖南省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先进集体”。

4.2潜力巨大

对于国内众多植物园来说,交通不便是困扰植物园让公众接受环境教育工作的难题[13],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就不存在这个难题。该植物园位于湖南省省会城市长沙市中心,同时也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融城的中心,每年到访游客量达80万人次,其中长株潭中小学生人数在30万人次以上。此外,省植物园周边5km内有中小学校12所以上。

4.3主要问题

4.3.1科普人员缺乏作为城市中心的植物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每年接待的来园公众及周边常住居民、众多的中小学生,是个非常庞大的接受环境教育的目标群体,虽然园区内的科普设施设备基本完备,但科普人员太少,不能让这些科普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的功能,同时,因为人手不够,省植物园的科普人员也不能经常到周边的中小学校去开展环境教育活动。4.3.2科普活动与学校课程结合性不强省植物园目前的科普活动主要是围绕园区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湖南省爱鸟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的主题进行,尚未能将中小学校的语文、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科普活动中来。4.3.3科普标识标牌缺乏吸引力在科普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科普展板、标识标牌是来园公众主动获取环境教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虽然省植物园在展板、标识标牌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进行了把关,但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一定欠缺,主动阅读展板、标识标牌的不多。

5对策与建议

5.1加大环境教育队伍建设力度

5.1.1加强环境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培训环境教育工作的成败与环境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素养直接相关,在欧美等国都非常重视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为加强环境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美国的国家环境教育法第五条里明确规定:制定环境教育培训计划,具体内容为:环境教育与研究的课堂培训,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应用及环境专业与职业教育;野外环境研究与评估的设计与实施;发展环境教育计划和课程,包括配合各民族和文化团体所需的计划与课程等[14]。根据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实际情况,园区的环境教育专职人员应加大环境教育基本理论、环境教育的方法和课程设计、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等专业培训,以提高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水平。5.1.2鼓励和引导园区科研人员参与环境教育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科学研究是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园区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环境教育工作中来,成为园区环境教育队伍中较为稳定的兼职人员,壮大环境教育队伍的力量。5.1.3组建一支专业的环境教育志愿者队伍加强与本土环保组织和高校相关专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一支专业的环境教育志愿者队伍。国外植物园、公园及景区都有自己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积极主动、热情专注,在当地的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解说工作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附近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长沙市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在长沙市有湖南省绿色潇湘环境发展中心(简称“绿色潇湘”)、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Home等民间社团组织,拥有一定数量的长期志愿者,成功组织、运营了很多环保项目。湖南省植物园可以加强与这些本土环保组织和高校相关专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提高环境项目的运营能力和志愿者队伍组建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环境教育志愿者队伍,以此缓解园区环境教育人员缺乏的问题。

5.2明确以中小学生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

贺赫,陈进指出,“增长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普通游客的主要游览动机,而一些特殊群体,如学校教师和学生则可能会以获取知识为主要动机[15]。刘鑫、张茵调查显示,到北京植物园游览的游客,学龄期和学龄前孩子家庭占到了73%,这部分家庭出游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因为植物园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能够让孩子获得知识、开阔眼界[16]。由此可见,植物园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和受众应该定位为以获取、增长知识为游园动机的学生。因此省植物园在科普展板、标识标牌等环境教育设施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充分考虑和突出这一目标群体的主要特征,强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加入动漫、卡通的元素,吸引这一群体的关注。

5.3加强与中小学校课程教育的融合

2003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试行)指南》(教基[2003]16号)和《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教基厅[2003]3号),从环境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对我国中小学生每个阶段的环境教育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同时在中小学语文、自然、科学、生物、地理等课程里都有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和内容。省植物园应加强与周边中小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把每个年级学校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融入到园区的环境教育活动中去,在人员许可的条件下,应定期走进校园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省植物园的环境教育能充分支持中小学的学校课程教育,成为学校课程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林萍.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3]苏斌.基于受访者认知的民族地区中小学环境教育绩效评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2).

[4]陈静.基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5]张玲.植物园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刘航.环境教育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环境教育,2010(5).

[7]maLucas.environmentaleducation:whatisit,Forwhom,Forwhatpurpose,andHowintheBritishCouncil.internationalSeminarsinBritain:environmentaleducation:Frompolicytopratice[J].London:Shropshire,1995:28.

[8]李妙然,柴艳萍.德国环境教育概览[J].环境教育,2011(3).

[9]祈云枝,王兵.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教育初探[C]//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0]张媛.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实现[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11]李忠东.欧洲的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2005(10).

[12]肖绿田,喻尚平.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科普平台[J].湖南林业科技,2013(40):5.

[13]陈艳,钟永德.我国植物园研究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

[14]梁晓芳.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探析———以威斯康辛州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5]贺赫,陈进.中国植物园游客游览动机及满意度调查[J].生物多样性2011,19(5):589~596.

科普教育内容篇5

【关键词】科普教育;时效性;探索

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在各发达国家受到广泛重视。在我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启动,科普工作的地位已从法律高度得到确立。然而,科普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有必要深入探索科普教育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性,积极探寻可行、有效的科普教育活动方式。

一、科普教育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历史实践证明,从古至今、由中及外,任何科技的发明创造和传播应用都离不开科学的普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是如此。科学的普及加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有了人类的进步。科普教育是一个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浅显的向社会表述、向全民普及的过程,包含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维度”,横贯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三个始终”,立足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培养全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意义重大。一段时期以来,科普教育也只能是见缝插针,始终摆不上应有的高度。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对科普教育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科技教育的普及面不广,一些科技活动、科技比赛仅仅局限于部分参赛学生;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没能形成合力,社会与学校、家庭的科普教育很难接轨;科普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当前的科普教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为此,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普,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学素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2002年,我国还颁布实施了《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随之启动,对科普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得到不断深化,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使命。

二、当前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素质教育改革实验的同时,也加大了科普教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对待科普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说到科普教育,虽然科普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公众往往有一种认识上的错位,将科普教育简单的认识为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忽视了社会科学知识学习。当前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科学普及的重点应当在教育,教育的重点是“三位一体”。

2.没有健全的科普教育保障机制。科普工作既是政府行为,也是公益行为。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科普教育队伍不健全、机制不完善,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许多科普教育在社会层面还停留在了口号宣传阶段,为此国家出台了《科普工作纲要》。然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经费投入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普及教育需要。

3.科普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形成示范性体系。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参与科普教育的人才匮乏,科普教育本身科目繁多,各行其是,也没有一套示范性教育脚本,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科普教育工作在形式上往往出几张挂图、几块展板、几幅广告了之。有的搞一个“科普周”或是“科普日“,热闹一阵子就销声匿迹;在内容上涉及的知识面较窄,涉及的学科不多,许多学科没有参与进来;组织和参与人数也较少,没有发动公众共同参与,受众人数有限,对象覆盖面少;科普基地的建设更是不够理想,如许多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学校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只当作专业培养的基地,而没有同时也作为科普的基地,或者只是挂了牌子。

4.科普教育理论研究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不相适应。科普教育力度不够,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专门从事科普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少之又少。目前我国科普教育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缺乏对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系统、全面研究,缺乏社会效应。

5.科普教育吸引力与需求之间产生的共鸣不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经济社会、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虽然公众从儿童至青少年、从中年到老年均对科普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如何进行科普教育,缺乏理论研究,特别是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如何进行科普教育,普及哪些内容等等研究不系统、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以致于科普教育基本上停留在一般灌输的状态。

三、科普教育实效性的探析

科普教育是一个经常性、日常性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在科普教育方面无论内容或形式都需要不断更新,积极探索丰富的、多样的、高效的科普教育形式,使之充满生命力。

1.以“三新“吸引公众关注。一是方式新。当前科普方式主要包括示范法、教学法、媒介法和综合法,其中综合法因重视“亲身感受”效果最好。利用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活动。展览活动是以展具、教具为主要教材进行科普活动。一个好的展览不但可以教授人以知识,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志向,因此,在设计展览时,不能只追求展品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更要寓科学知识于娱乐之中,符合新时期人的特点和需求。比如近期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以“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为主题,将科技科普知识与艺术展览进行有机的结合,展示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理念。如此的科普活动,不再是相对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和关于创新的头脑风暴,使人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体验到科技的魅力,提高了对现代前沿科技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这种科普展览的举办,就是提高科普活动实效性的成功案例。科技体验作为一种有意识地亲身感受科学技术的活动,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对科学技术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丰富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认识。还可以增加科技博物馆、科技旅游等科普活动,使这些形式成为最受欢迎、效果最好的科普形式。二是内容新。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跑步前进的时代,大学科普的内容也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突出高新技术、环境保护、科技与社会等科学知识的普及,尤其是我国确立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科普主题,这一主题的确立,也要求大学科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有很好的资源,各学科的新进展和特色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科普的内容。三是手段新。以前传统的科普手段主要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和科普画廊、橱窗等,在学校开展广泛的科普讲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此外,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其传递信息的时效性、丰富性、互动性以及检索的方便性,使其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科技信息。

2.以培养“两种精神“感悟科普魅力。在加强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聆听科学家故事,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在科普教育中向大学生介绍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为真理而奋斗和献身的故事,感染大学生,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勇于批判,敢于斗争的精神,形成他们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科技职业道德感。一个人精力和想象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具可塑性的时期,抓住这个时期强化创新精神培养,激发公众感悟科普的魅力。

科普教育内容篇6

关键词:科普读物;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作用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进行科学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科普读物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使读物更具阅读性,并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将科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这些外来工子女对科学的畏惧。

一、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开阔学生视野,w会科学文化知识

科普读物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包含着世界上的很多内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通过科普读物能够进入缤纷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外来工子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不同国家的儿童科普读物,注重科学的客观性,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爱探索》《可怕的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将人文气息散发出来,阅读这些科普读物,能够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来自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这些孩子的眼界得以更加开阔。

2.为孩子提供更加容易研究科学的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科学是比较难理解的,儿童科普读物是比较生动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将科普读物与学习相结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吸引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书中还存在很多有趣、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借用相关道具完成科学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将科学概念呈现给外来工子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外来工子女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科普读物的种类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让外来工子女了解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领域的知识。

3.使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学习

适合小学阶段的科普读物有很多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DK儿童百科全书》等,涉及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普读物进行科学拓展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科普读物中还设计了很多科学实验,如《101个有趣的实验》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进行体验。《科学家工作大揭秘》等图书中介绍了科学职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职业,认识科学家具备的特质,在今后的成长中,这些孩子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作用发挥的策略

1.为学生列书单,鼓励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书单,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科普读物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让学生阅读更多课外材料。书单中可以含有学生学习的一般话题,如某领域的科学家、科学领域的职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阅读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阅读科学知识热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世界。

2.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不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要形成自由阅读中心,为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图书、期刊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建成组,阅读之后,相互之间对科学概念进行交流,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

3.利用现有的研究话题书籍指导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选择有研究话题的科学书籍,将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对科学书籍中的章节内容以及概念等进行讨论。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比较复杂的章节,短的、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稍弱的学生,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科学书籍阅读需要,使学生能够共同完成阅读内容。

总而言之,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科学地选择科普读物,使其满足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强化外来工子女的科学知识与素养。

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内容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差异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最直接因素,即它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作为一种新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发展源泉与基础有着不同。高职直接源于市场,源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侧重于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许多不同处,主要表现如下: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类,即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设计)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设计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这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把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和研究成果等转化为物质形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育类型和内容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以职业技术和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学科,按学科设专业,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理论为导向,具有浓厚的理论教学色彩。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专业课的内容是该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反映的是学科性人才的职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尽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两者的内涵不同。前者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后者是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可能看到,在许多情况下,两者的专业设置名称相同或相近,但事实上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对应的是研究领域和与之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名称从更多的意义上说对应的是“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其所学习的职业技术是建立在与劳动过程直接联系的基础之上,实现与具体职业实践相对应的劳动过程的系统化。

三、教材建设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编写教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尺度编写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强调体现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主张以模块的形式编写教材,克服以学科编写的倾向,打破旧的理论框架体系,注重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根据需要揉合成一门教材;针对地区、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还特别重视实验、实训内容在教材中的反映。转贴于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差异

由于主要目标与具体需求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普通高等学校围绕实现技术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合作为主要目标,同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三类主要技术开发合作模式:1.以合约为基础的合作模式,包括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相互兼职、联合培养人才等;2.以共建科技经济实体的合作模式,包括企业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职院校则围绕培养生产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目标,与企业形成四类主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1.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的“工学交替”结合模式,主要特点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2.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特点是:三年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论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方法如下:(1)高职(专科)升本科。教育部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中批准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要求认真按高职教育方向办本科,此举为高职本科教育开了一个口子,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国家应允许取得高职专科的毕业生通过一定的理论考试、专业技能考核升入高职本科或普通本科学习深造。建议国家应加大高职本科的招生数量,增加高职本科招生的专业,以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2)高职(本科)攻读技术硕士研究生。国家应制定高职本科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与普通本科报考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相同或类似的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和选拔高职本科优秀生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技术硕士研究生考试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考核职业技术的水平,以形成鲜明特色。(3)探索建立高职本科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教育的“三士一贯”(或称“三士连读”)或分段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应制定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标准,先行进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试点,招收高职本科、技术硕士、技术博士,从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制上,可以实行分阶段学习,也可实行高职学士、技术硕士、博“三士一贯”制。

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内容篇8

论文摘要: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草重知识产权成果,增强广大师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文章将分析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增强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并激发他们智力创造热情,促使其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能力,推动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科技和制度创新,增强竞争力。

知识产权教育为我国知识经济的构建和发展承担着重要使命,这不仅表现在知识产权教育能够促进人们现有思维方式的变革,实现知识经济的人才要求,而且它能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力。随着世界进人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总理于2004年6月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企业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科技研发的风向标。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是发明创造的潜在力量,是实现经济腾飞的.主力军,是知识产权的生产者。高校是培养人才,普及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重要主体。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可以培养、激发广大师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高校知识产普及权教育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文将对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增强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并激发他们智力创造热情,提高其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能力,促使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科技和制度创新,增强竞争力。

1、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现状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智慧成果所有人对其特定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在一定限期内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占有量最终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就在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

1.1国外高校知识产权普及现状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德、英、日等国家,高校均开设“知识产权教育”课程普及知识产权知识。美国、日本是世界上知识产权强国,也是最重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先驱者。美国所实施的“2061”教育创新计划重点强调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求学生了解科技进步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掌握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科学常识,运用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个人与社会的问题等。日本是世界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比较重视知识产权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经把知识产权教育列人高等教育内容。2002年7月,由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

1.2国内高校知识产权普及现状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民大学,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得到了国家和高校高度关注,先后成立了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些高校还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的启蒙教育基本上为空白,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高校除了法律类和法学类学生必须上知识产权课题以外,多数高校只将知识产权课作为选修课开设。

不过,与知识产权强国相比,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需要继续探索与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掌握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对学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有强烈的愿望,但他们获取知识产权知识的主渠道却是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都还比较缺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知识产权教育普及没有跟得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产权师资力量质乏

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匾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十多所高校中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总数不足500人,其中受过系统知识产权教育或有过海外知识产权学习经历的教师数量更少。目前知识产权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研究能力相对较强,具备熟练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实践能力的教师非常少。在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高校的教学机构中,专职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人员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个人。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很难担负起知识产权普及的重任。

2.2知识产权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把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几近空白,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章,部分教师对其内容或者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删节。少数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的院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或涉及知识产权内容的选修课,如《知识产权概论》、《法律基础》等,但教学方法上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法理教育而缺少实务技能教育,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其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从而难以系统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3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知识产权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据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超过70%以上的高校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教学机构,而且既未设置知识产权教学必修课程,也未设置选修课程。

3、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有利发挥高校“教育、科研、创新”功能。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学生都是将来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发骨干力量,而他们在知识产权方面知识和意识的将直接影响我国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2004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表示要在高校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问题,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点:

3.1高校树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观念

知识产权意识淡漠是导致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实施力度不够的重要原因,要全面推进大学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必须重视大学教育理念,也就是说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关键,首先应解决思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即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把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放到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确定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如同普及外语、计算机教育一样,并将知识产权教育纳人正规的教学体系,将知识产权课程纳人高校教学大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使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掌握相应的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和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另一方面,要成立相应的教研室或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明确学校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部署,安排落实有关的教学教材和课程设置。

3.2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将精通经济学、法学、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到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外聘兼职教师;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人、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兼职授课或在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3.3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和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主要有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选修课;二是校内外专家以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知识产权的知识和前沿动态;三是通过校园展板、条幅、宣传小册、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并配合国内有关部门的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与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演讲课和讨论课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3.4知识产权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中,从而实现教学手段的融合。也就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如对于工科学生,可重点介绍专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知识,对于文科学生,侧重有关专利管理、商标和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知识;根据不同的专业侧重的知识产权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有利于达到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竞争意识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如: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介绍本专业中如何申请专利、如何进行专利信息检索等。

3.5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高校把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是推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必要措施。借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经验,建议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或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系统传授知识产权知识。同时,深人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规范教学大纲,以及编写高水平的教材。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应以著作权、专利、商标等法律关系为主线,对不同权利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进行系统介绍。北京大学陈章美等教授建议把知识产权基本理论作为大学公共课的一部分,以必修课的方式列人教学计划。

4、结语

科普教育内容篇9

关键词:教材建设;体育教育;体操;普修;历史演变;发展趋势;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37-05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直接反映课程内容,又反映课程设计中规定的学习活动方式,其设计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的质量,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鉴于此,笔者提出这一课题,以期探讨教材的历史演变,总结各时期教材建设的经验,发现教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可为我们今后的体操教材比较研究和教材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具体、翔实例子,为课程理论的建设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的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普修)教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研读有关我国建国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不同时期和版本的体操教材、教育史、体育史、学校体育学及体育教材改革与发展等有关书籍20余本、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政策法规文件10余部。

1.2.2案例分析法本课题以全国体育学院通用体操普修教材4个版本(1961版、1979版、1985版、1989版)和高等学校教材4个版本(1987版、1995版、2000版、2005版)为案例进行剖析。

1.2.3比较分析法纵向上对我国建国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不同时期的体操教材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各时期教材的不同特点;横向上对同时期体育院校类和高教系统类编写的教材作适当比较,继而探讨体操教材编写的特点与经验。

1.2.4专家访问法论文的选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过程中对体操专家、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进行访问,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建国以来普通高校体操普修教材建设的历史演变为了准确把握新中国体操教材发展的历史分期,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经专家问卷调查检验,将新中国体操教材发展的历史演变分为六个时期(表1)。

2.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典型教材的分析与比较

2.2.1各典型教材的基本概况与特点建国以来,共出版了8个版本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教材(表2,表3)。

2.2.2教材的章节构成及比例8个版本共出现35个章名,最多为21章,最少为10章,章节构成及比例见表4。

2.2.3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演进

2.2.3.1体操概念的演进从不同版本(1961和1989年版未作阐述)对体操概念的阐述,都能较好的抓住体操的内涵与外延,只是随着体操运动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表述上更趋准确、完整和科学。

2.2.3.2对体操内容与分类的演进各个版本的体操内容的核心部分比较一致,只是随着体操运动的发展,派生出了新的内容,如1979年版新增了团体操;1989年版新增了健美体操;2000年版新增了蹦床运动。而有的内容则因自身发展而逐渐开始脱离体操的范畴,如2000年和2005年版教材舍弃了团体操。在体操分类方面,基本上都按照体操的目的和任务来分。但因没有把体操种类与体操的内容这二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区别开,加之分类的根据不同一,造成体操分类的标准混乱[1]。当前我国学者主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将体操按目的和任务分为基本体操和竞技性体操二类。前者是以增进健康为主,后者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包括竞技体操、竞技健美操、艺术体操、技巧运动、蹦床运动;另一种也根据目的和任务分为基本体操、竞技性体操和表演性体操三类。前两类与第一种相同,只是把团体操和舞台体操等归为表演性体操类。

2.2.3.3对体操任务与特点的演进由各个版本对体操任务与特点的阐述可见,随着时展,对体操的功能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和全面。体操任务由笼统的思想教育和技术传授的目标任务逐渐趋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特点的任务进一步明确,具有较鲜明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2.3.4体操术语的演进从各个版本对体操术语的陈列可见,数量不断增加,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表述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日趋合理。1995年版之前的术语虽然单独列章阐述,但并不全面,有部分术语分散在其它章节中,如队列队形术语、徒手体操术语等。从1995年版开始,将所有术语归在一章中阐述,这种分类和布局显得更为科学合理。1995年版之后术语数量有逐渐精简的趋势,这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新的定位以及课时的大量减少有直接关系。

2.2.3.5对体操保护与帮助内容的演进各版本此章内容的变化不大,除1961年版的章名为“体操创伤的预防”,内容也较单一。其余版本均围绕保护与帮助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当时体操运动技术发展水平和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以及训练器械的改进和发明等进行论述。

2.2.3.6基本体操内容的演进各版本对基本体操的安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成若干章分别论述,如1961、1985、1987和2005年版。另一种则单列一章论述,如1979、1989、1995和2000年版。从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方面,2000年版和2005年版较为突出,除理论阐述外,两本教材均附上了大量的创作实例,并配有动作图解,较之前以理论论述为主的版本有了新的突破,更有利于体操课程目标的实现。

2.2.3.7队列队形练习内容的演进由于队列队形内容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各个版本的变化并不大。内容基本涉及动作要领以及教法提示,数量少部分有所增减。

2.2.3.8体操教学内容的演进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的体育师资,因此,体操教学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各版本对此精心设计,甚至不惜篇幅。有的分成数章进行论述,如1961年版有三个章节涉及教学内容,1985年版有两个章节,而1989年版多达五个章节。其它版本虽然没有过多的章节论述,但内容均涵盖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1985年版首次新增了“体操教学工作的计划与考核”,使得体操教学在实际应用中更具有操作性。1989年版首次新增了“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分析”,说明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更强。同时,不同时期的版本均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更新了相应的内容。

2.2.3.9体操训练内容的演进因1987年版之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普修教材和专修教材都未分开,加之受前苏联教材体系的影响,教材求大求全,因而之前的教材对体操训练内容十分重视,用大量的篇幅进行论述。直到1989年版之后,体操专修和普修教材分离,体操训练内容开始退出普修教材。1989、1995、2000和2005年版均未涉及训练的内容。

2.2.3.10体操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内容的演进体操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内容体系变化不大,基本包括竞赛组织与裁判法两方面,各版本随着体操运动的发展和竞赛规则的演变而有所更新。为了更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基层体操竞赛的实际,1987年版教材开始新增“基本体操竞赛的组织与裁判”。

2.2.3.11体操科学研究的方法内容的演进由于我国体操研究的起步较晚,加上认识有一过程,直到1979年版的教材才首次将体操科学研究的方法写入教材。当然,体操普修课难以完成体操科学研究的方法的任务,因此从体操普修与专修教材分离后的1989年版教材开始没有涉及此内容。

2.2.3.12团体操内容的演进团体操从产生到现在一直被列为体操运动中的一类,一些体操专家、学者对团体操进行过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从体操专业人员中培养出一些团体操专家。应该说,团体操的蓬勃发展,体操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2000年版以前的教材均写有团体操的内容。但是,团体操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在的大型团体操表演,从其组织、创编、内容、艺术装饰、训练等各个方面,是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大型文化艺术表演,远远超出体操运动范畴。在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中,无论普修课还是选修课,绝大多数学校已经不再讲授团体操这一章。在教育部新颁发的体操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进一步明确在理论与实践的讲授内容里都不包括团体操。因此2000年版教材开始已不涉及团体操内容。

2.2.3.13体操场馆与器材设备内容的演进体操场馆与器材设备内容除了1989年版教材未写入外,其余版本均有涉及。其中1961、1979、1985、1987年四个版本是单独安排一章进行论述,后来的1995、2000、2005年三个版本则以附录的形式列出。

2.2.3.14体操动作技术分析内容的演进体操动作技术分析内容在1961、1979、1985年三个版本中是分布在各技术项目当中去展开,而1987、1989、1995、2000年四个版本则将其单独列为一章进行论述。由于体操普修课时的进一步减少,且其它更具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操内容的出现,2005年版教材未将体操动作技术分析内容列入教材。

2.2.3.15体操与健身内容的演进为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操教材的内容设置就必须以适应性、健身性、终身性、基础性等为依托,体操课程目标也应新增健身的指导能力。因而2000年版和2005年版教材新增了体操与健身内容。

2.2.3.16章节习题练习内容的演进教材编写有习题练习的仅有1995、2000、2005三个版本。1995和2000年版本题型均为“复习思考题”一种类型,题目的特点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以简答和问答为主,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2005年版的题型则为“复习题”、“思考题”和“作业题”三种类型,题目的特点是以简答和问答为主,增加了一些实践操作与探究类题目,开放性答案较多,在注重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提倡的“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相符合。

2.2.3.17体操各项目技术动作内容的演进从各版本教材的技术动作数量统计结果来看,从1979年版教材开始呈逐渐递减的轨迹。从动作技术的难度来看也存在逐渐递减的现象。尤其是1989年版普修教材独立后,几乎就不再涉及(1995年版少有涉及)高低杠、吊环、鞍马这三个项目的技术动作,平衡木在2000、2005年版教材中也未被列入。说明以技术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为全面发展观和健康第一观。

2.3体操教材发展趋势的展望

2.3.1教材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趋向同步当课程改革初见端倪之时,教材必须配套进行。这主要表现在:1)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适应多样化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认真组织教材的内容,正确把握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实现教材内容和体系的创新;2)随着体操课程的精简、合并,教材也必须作整合化"手术";3)随着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教材也朝着启发学生智能、开发学生潜能的结构与表述方式上更新;4)随着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设置的复合型课程,教材也应朝着培养学生复合能力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发展,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进一步提高,体操普修教材在内容选编、设计理念、使用价值等方面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以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3.2教材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加强我们现在的体操普修教材很大程度是在陈述知识内容,总体说来所提供的教学方法也以讲授法为主。可见我国体操普修教材的工具功能还较弱,加强教材的工具功能是我国体操教材的发展趋向之一。体操普修教材的工具功能主体现在教材对知识原理的科学阐释和案例设计与选择的标准与经典,能够起指导实践并举一反三、一本万能的作用。这既适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也适用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需要。尤其是与学生就业与今后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如各种教学文件的制作方法与案例、各类基本体操的创编原理与案例、体操场地与器械的式样和规格、基本体操的竞赛组织与裁判、体操健身方案原理与案例、体操技术等级规定动作(最新)等。

2.3.3教材配套体系发展的多样化目前围绕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出版了若干类体操辅助教材,如《基本体操》、《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奥林匹克体操》、《团体操》等等,是对通用教材的有益补充,较好的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相比较而言,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视听教材和电子教材的建设则几乎为零。体育学科相对来讲更需要直观的视听教材和电子教材,它不仅弥补教师示范的有限性,并可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动作,任意地控制动作完成的时间,定格动作于某一时段,便于分析技术,使学生准确理解动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示范无法达到的效果。此外,在基本体操的创编、配乐、示范;在竞赛规则讲解、演示;保护与帮助的手法;体操器械的安装与使用等方面用途极广。故建立多种教材的配套体系将更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也是体操教材的发展方向。

2.3.4教材开发走向多样化、校本化、综合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趋于多样化,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必将随之作出相应调整。作为教学内容改革成果重要体现形式的教材,其多层次、多样化特点将更突出,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多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

2.3.5引进、翻译国外先进教材为参考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高校教材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可以引进和翻译外国优秀体操教材,了解国外体育教育特点,给师生更大的收益。特别是外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原版教材相关的教学内容、专业词汇,效果更佳。其次还可同步出版中文本和外文本教材,一边直接采用原版教材教学,一边以中文版教材作为教学辅导读物,这样,既可在课程内容上取得与国际接轨的最新知识,又使学生在外语听说读写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可结合中国国情给学生更切实的感受并帮助我们克服前苏联教材体系缺陷的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建国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教材建设经历了引用前苏联教材时期(1949-1960年)、自编教材出版时期(1961-1965年)、教材建设停止时期(1966-1976年)、教材建设恢复时期(1977-1984年)、教材建设发展时期(1985-1998年)、进入素质教育时期(1999至今);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教材并已形成“体育院校”和“高等学校”版两种体系;逐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材领导和出版、发行体系并基本形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教材编者队伍。

2)不同时期的体操教材均较好的反映了当时体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及其逻辑关系,适合所在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体操课程的需要;较好的体现了我国体操理论研究、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高等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体操课程的要求,也反映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些教材或多或少仍存在偏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系统性、严谨性,其理论内容较深,趣味性不强,知识点和技术动作繁多,人文性不够等不足。目前所用教材形式单一,未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发音像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等。

3)体操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为:教材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趋向同步;教材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加强;教材配套体系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教材开发走向多样化、校本化、综合化;引进、翻译国外先进教材为参考。

3.2建议

1)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与脉搏,及时、适时的更新教材。通过跟踪调查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来掌握师生对教材的反馈情况。

2)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知识原理的科学阐释和努力做到案例设计与选择的标准与经典。同时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尽快建立多种教材的配套体系,积极出版和开发各种辅助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等,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

4)在现有“体院”、“高师”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要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与课程的成果来充实、完善体操教材体系和内容。

5)积极引进、翻译国外先进教材,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并开阔视野,以适应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许博.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3.

[4]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4.

[5]荆光辉,孙定福,郑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题材教材内容变更与设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3):28-30.

[6]吴维铭,肖光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与优化的确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4):34-37.

[7]吴维铭,等.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体操〉教材整体框架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6):811-812.

[8]吕万刚,韦广忠,胡建国.试论体育院系体操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原则和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4):117-120.

[9吕万刚,胡建国,韦广忠.体育院系体操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的建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8,(4):83-86.

[10]陈显松.体操必修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4):109-112.

科普教育内容篇10

(浙江省科技馆,浙江杭州310012)

【摘 要】科学中心作为青少年的非正规科普教育场所,其非正规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利用科技场馆的科普资源,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通过整合科学场馆内的展教、实验、培训以及活动等教育资源,科学中心依托“科技馆进校园”、“进社会”活动,以自我探索发现科学为主要形式,开展科普“走出去”的活动模式。

关键词非正规教育;教育资源;科普模式

integratedscienceCenter’sownResourcesCarryoutthe“Goingout”modelofScienceactivities

ZHUming

(Zhejiang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HangzhouZhejiang310012,China)

【abstract】asayouthnon-formalscienceeducationestablishments,ScienceCenter’scorephilosophyofnon-formaleducationistopromotescienceandculture,theuseofresourcesin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ofscience,theuseofinquiry-basedlearningasawaytopublicizescientificknowledge.Byintegratingtheexhibitionvenuetoteachscience,experiments,trainingandactivities,educationalresources,sciencecentersrelyingon“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intothecampus,intothecommunity”activitiestoself-discoveryscienceasthemainformtocarryoutscienceactivities“goingout”mode.

【Keywords】informaleducation;educationalresources;popularizationofsciencemode

未来国家五年规划战略中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需要各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前提下,又不能摒弃基础教育模式,科学中心非正规教育形式成为现代科技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1 科学中心在现代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提出:公民的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可见,科技教育终极目标是在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能力。而科学中心是公众认识理解科学的有效纽带,是开展科普活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重要的非正规科学教育场所,在激发公众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智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 科学中心开展非正规教育的活动资源

2.1 展览教育资源

传统科技馆固有资源就是展览教育,它分为常设展览、临时展览。而现代科学中心也同样拥有这些专属资源,同时又创新出一种科普表演剧形式,丰富了展教方式。

常设展品是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科技场馆主要的教育资源。科学中心的展品在形式上强调展项的游戏性与互动性,在观众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训练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在内容上揭示一定的科学原理和知识,藉由富有挑战和启发的展品,引发公众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科学中心可围绕现有的展品资源优势,设计组织“挑战讲解员”、“科学讲堂”等教育活动。科学中心里的展项覆盖的学科领域广,有体现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有展现科技发展走向的,这些展项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现今的中小学生课改要求相符,可以利用这种优势,邀请中小学老师组织学生到科技场馆上科技课。

科学中心的临时展览作为常设展览的必要补充,对科学中心开展非正规教育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临时展览展示方式、展示内容、展示场地、展示方式是非常开放性的。展示方式可以某个知识点丰富的大型展项为载体,将其展示的科学内容延伸开来,以临时展览为其补充,也可以将临时展览与科普讲堂、科学小实验等其他科普活动相结合;展示内容可根据当今的社会热点设计,抓住公众关心的话题,激发公众兴趣;展示场地可以在场馆内,也可以与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普活动进社区、科普大篷车下乡等活动相结合;展示方式可以以互动模型和图文展板相结合,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科学中心的科学表演剧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全新独特的科普形式。它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公众在观看表演,跟随剧中故事情节发展,接受科学知识、参与科学实验。科学表演剧在主题上,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焦点,也可就某一展项所表达的科学知识为切入点,让观众观看后能产生强烈共鸣。

2.2 实验和培训教育资源

现代科学中心在建设中,都注重了其实验培训教育功能,因而都拥有相应的教育资源。科学中心“开放式”实验是公众在科技场馆特定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究体验科学。开放式实验遵循sts教育理念,该理念注重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的一种模式。其核心在于开放性,首先,选择的实验选题是以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热点为切入点,随时更换实验内容,做到了贴近生活,服务生活。其次,实验选题的开放性决定实验内容是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综合实验。再次,开放式实验强调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教育,引导参与者选择多种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甚至由参与者自己提出实验方案[1]。有别于学校的验证式实验,增强了参与者动手能力,做到趣味性、启发性和互动性三者的统一。此外,开放性实验根据实际公众需要,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发新的实验项目,针对涉及社会热点的突发性事件的需要,临时设定实验活动。例如近期日本大地震引发了堪比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辐射事故,我们就可紧抓这一社会热点,策划关于核辐射污染的临时展览,重新审视这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安全的环保能源。

科学中心主要职能是“展览教育”,即通过互动参与式的科学展品让观众知晓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但随着人们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原有展览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培训教育形式是拓展科学中心的教育职能。以科学中心为依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是对原有的展览教育职能的创新和拓展。中小学明确的课改要求,培训教育活动可与科学课标要求紧密结合。如小学六年级的科学教育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了解简单科学原理[2],针对此项要求,我馆培训部开设“乐高”机器人实验室、哈奋科技营、无线电培训等系列活动。培训教育不仅要面向中小学生,还需要面向中小学校长、一线老师,开展通过场馆教育有效开展科学知识普及的研究,与师范教育心理专业的专家探讨科学教育方法。这样学校老师们就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育水平,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2.3 活动教育资源

定期开展科普大讲堂是现代科学中心的一项重要功能。目前大多数科技场馆都配有多功能报告厅、科学交流厅,这些可以被用来开展科普讲座特有场地。我馆在这方面做得卓有成效,最大化地利用这些设施,邀请院士专家定期来我馆作客,会对公众讲述其专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这不仅给公众提供面对面向专家探讨科学的机会,还给各省、市科技馆更好地宣传科普,提供一种新思路。

流动科技馆是在传统展览教育资源上的新形式。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协每年向地方科协配发可以装载科普展品、科普资源、科普展览等活动的多功能流动科普宣传设施——科普大篷车。科普大篷车是科普活动“下沉”的有效载体,可以将参与、互动式的科普展品带到社区、偏远山区学校进行巡回科普展览,同时开展符合当地民情所需的科普活动,比如可以就农民关切的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常识问题,进行指导宣传。

3 开展科普“走出去”的活动模式

科学中心在拥有这些先天优势教育资源同时,必须整合这些资源,最大化利用这些资源。那么如何有效使用这些科普资源呢,这就要摸索出适合科学中心非正规教育的模式。

2006年,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下发《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学中心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化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未成年人校外活动教育。

浙江省科技馆经过20年的发展,功能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展览教育增加了实验教育、培训教育、活动教育。我馆在实践中摸索出:依托“科技馆进校园、进社会”,整合利用馆内丰富的教育资源,以自我探索发现科学为主要形式,开展科普“走出去”的活动模式。比如为青少年开设机械小机器人、趣味电子、无线电探测等为主的活动内容;为在校学生提供科技展品;通过本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青少年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利用科普大篷车将科普展品带到学校、社区,受到孩子们的热捧;还不定期邀请学校老师组织学生到我馆上科技课,拓展了教学形式。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科学中心创新发展必将集自身场馆的教育资源、社会综合资源于一体,策划和开发适应中国公众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与学校正规教育机构形成优势互补机制,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优质的校外教育场所,做好其“科普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象益.提升科学教育理念推进科普场馆创新[J].科学中国人,2004(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