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十篇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十篇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23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一、引言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政治、商业、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贸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汉文化差异

(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知识,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英国语言学家Jawahanlalnehna曾说过,“ifweseektounderstsndapeople,wehavetoourselves,asfaraswecan,inthatparticularhistoricalandculture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于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1).打招呼

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

—Lovelyweather,isn’tit?

—it’sreallyabeautifulday.

谈天气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搭讪方式。

(2)交谈的话题和禁忌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如果想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然后发问或先谈谈自己的状况,以便引出话题,让外国人自己谈起。

(3)称呼和称谓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论文格式,文化冲突。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DirectorSmith”(史密斯局长)。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4)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giveusyourvaluable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giveusyourcomments。”或“wewelcomeyourcomments”。

2)“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isagiftforyourmemory。Hopeyoulikeit”。

3)中国人在招待客人吃饭之前常常习惯客气的说“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随便吃一点”在用餐结束时也常说“招待不周,请多多包涵”。这些用语对于中国客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客套话了,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meforthepoorfoods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thesearethebestdisheswecansupply,pleasefeelathomeandhelpyourselves”,或者“enjoy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you’veenjoyed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论文格式,文化冲突。

(5)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中国人之间赠送礼物,送礼人总要反复申明:礼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则常说这是他(她)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朋友、亲戚给我们送礼,我们总要推辞一番再接受。收礼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贪婪的形象。英美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推辞,而表示感谢,而且往往当着客人把礼物打开,并称赞一番。中国人则等客人走后打开,以示礼貌,但是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你小看他送的东西了。

(6)餐饮习俗方面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词语文化内涵上的体现

(1)语言的内容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中实际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间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差异,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就不一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起来对等但实际意义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区别的词语。不仅单个词有差异,一些谚语、成语、口语等也有差别,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译成“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两个人一起受过苦、遭过大难,这样的朋友才是afriendindeed,而这句谚语的原意却是:afriendwhohelpswhenoneisintroubleisarealfriend.意思是当你有困难时,帮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两人一起患难。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中国人常说“夏炼三伏,冬炼三九”,以此警戒人们时常保持锻炼。论文格式,文化冲突。那么在英语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曾经一位年轻的口译者向一群来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fuandthreenine”来解说。当然了,游客们很迷惑。其实这位译者可以用“insummerkeepexercisingduri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来解释就很清楚的了。英语“Sheisa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而在西方却如此。同样的道理,汉语成语“说曹操,曹操到”如果忠实于字面意义,译为“SpeakofCaoCaoandhewillappear”,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译为“speakofthedevilandthedevilcome”,就能很好地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me,lovemy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腿子”。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语本身都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只有掌握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各方面的思维差异,这就靠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训练。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对英汉文化差异理解透彻,把交际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论文格式,文化冲突。为了避免这些不好的结果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二)、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摘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以及消除不必要的交际障碍,我们应通过大量阅读英语资料,浏览媒体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还要大胆实践,经常与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交往,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使在跨文化交往际中信息表达更准确,言行举止更得体。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4]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1前言

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一词最早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中出现,指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不同的民族因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地域环境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天然的屏障与阻碍。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文化特征是国际间“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接下来笔者将从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出发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做一详细分析,并探寻有效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方法途径。

2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2.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在对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内在的表现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实现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认识的模式上,中国素来重视“天人合一”,即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性思维中国认识世界的基础;西方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保护个人的利益和自由、独立发展等西方观念体现出了西方的个体性思维。

2.2价值观念的差异

有学者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和血脉观念,家庭内部长幼有序、辈分有别。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儿女18岁后就离开父母,对父母也不承担赡养的职责。在对待个人隐私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注重团结和坦诚,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而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的问题,贸然问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龄,会引起西方女子的极大反感。

2.3法律观念的差异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开的鲜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法律观念的差异上。中国注重“以和为贵”和“家和万事兴”,打官司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有伤和气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由于缺乏明确的公共意识,法律的执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规范。西方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浓厚,法制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国家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场因建筑不恰当形成旋风致使老人摔倒,商场被告上法庭,老人获取了高额赔偿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异

3.1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十分重视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狗”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下多用于贬义,影射坏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东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语言环境下,从“aluckdog”中即可看出与中国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再如中西方在数字使用习俗的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偶数,例如“好事成双”“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国家了人们偏爱奇数,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数字。

3.2交往习惯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加深了国际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强调了把握中西方交往习惯的差异的重要性。首先在称呼上,中国重视“长幼有别”,所以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而在西方亲属之间直呼姓名是亲切和礼貌的表示。其次在见面问候时,中国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意,常常说“你去哪里?”或“你吃饭了吗?”,而面对西方人“你去哪里?”明显冒犯了他人的隐私,“你吃饭了吗?”西方人会误解为你要请他吃饭。最后再告别用语上,中国人注重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别时说“多谢您的指点,学生我受益匪浅!”,而西方在告别时多说“Happytalkingtoyou!”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欣赏之意和交往过程的评价。

3.3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国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着眼于未来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片面注重学生的成绩高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此外,中国孩子缺少必要的社会教育,造成社会使用能力比较低。目前,中国教育不断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视孩子多元化的发展,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与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3饮食文化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对食物强调“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国人习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中国人的饮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饮食上追求简单和营养,十分重视进餐礼仪。西方人出于卫生的考虑,在进餐是实行分餐制,以“刀、叉、匙”为饮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的沟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沟通和了解,是在差异下实现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没有贵贱之分,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世界人民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最终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乡随俗”是跨文化交际过程避免出现误会和尴尬的有效方法,实现“入乡随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即通过交流和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效的语言交流要考虑特定的语境和交流环境,如见到中国朋友仍旧以“你吃饭了吗?”的形式打招呼,见到西方人则说:“Howareyou!”此外,跨文化交际者要汲取世界文化营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识和社交技能,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碍。

5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养是扫除文化差异障碍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最终也将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董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论坛,2010(3)

[4]陈星伊.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3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际能力认同感交际参与度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而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①,跨文化敏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所以对跨文化敏感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层面进行研究。为了解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差异,笔者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以便于探寻跨文化敏感度内部各个层面间显著的相关关系,以期给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英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1958年就有学者提出,敏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交际中敏感的人可以洞察他人在行为、感觉和认知上的不同之处②。贝内特(m.J.Bennett)于1986年提出跨文化敏感的概念化框架,将跨文化敏感度定义为一种不断适应现实结构中的文化差异的能力,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imS:DevelopmentalmodelofinterculturalSensitivity)。这个模型将交际中的个体的敏感度从高到低分为了否认差异、抵制差异、最小化差异、认同差异、适应差异和差异融合六个阶段③。

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著名学者陈国明和斯特罗斯塔(1996)将跨文化敏感度界定为一个多层面的独立概念,是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属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④跨文化敏感度较高的人在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具备自尊自爱的心理,能够更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有很强的应付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能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敏感的认识可以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偏见;跨文化敏感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多元文化的心态,这是对适应、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积极驱动。⑤

国内关于跨文化敏感的研究始于2004年,从趋势上来看,我国的跨文化敏感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起步晚,实证研究少,尚未形成一定的趋势。相对于国际上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国内学者应当大力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测量和分析,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8份。

本研究采取陈国明和斯特罗斯塔的iSS量表,运用SpSS对被试跨文化敏感度情况进行分析。量表一共包含24个问题,这24个问题可以集中反映被试的跨文化敏感水平。问卷中涵盖了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5个变量。交际参与度指交际参与倾向和参与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1、11、13、21、22、23和24,其中第22题为反向计分项;差异认同感指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认同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2、7、8、16、18和20,其中2、7、18、20题为反向计分项;交际信心指对参与交际的信心,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3、4、5、6和10,其中第4题为反向计分项;交际愉悦感指参与交际获得的满足和快乐,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9、12和15,此三题都为反向计分项;交际专注度指交际参与过程中交际主体的专注意愿和专注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14、17和19。被试需在数字1~5中选择: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数据分析前对这9个反向计分项目进行了数据转换,接着运用SpSS17.0对五个变量的均值进行总体分析,得出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总体情况;再对五个变量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以便于找出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与讨论

当代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现状。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总体情况,得到表1数据。

表1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数据

从结果来看,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普遍较强。均值数据表明,所有被试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水平最高,其次是交际愉悦感,再次是交际专注度,最低的是交际信心。两个极值的数据表明,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内部差异最大。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外国文化,积极参与交流。

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的相关性。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到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得到表2数据。

表2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间的相关系数

由表2可知,所有相关性关系都呈显著正相关。五因素之间,相关性最强的是交际信心和交际愉悦感,数据为.563**,达到了中度相关的关系;交际参与度与差异认同感之间相关性系数为.484**,呈弱相关关系;交际信心与交际参与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462**;交际参与度与交际愉悦感之间相关性系数为.447**;交际愉悦感与差异认同感之间相关性为.443**;其他的相关关系都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比较紧密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跨文化敏感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结论

数据表明,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较高,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的均值也表明了多数大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交际信心的均值略微低于其他四个因素,这也许表明在交际中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信心不足,或者是因为参与交流的机会不多缺乏锻炼,导致了对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的生疏和胆怯。

五个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相关性高达.563**,也就是说有较强自信的大学生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愉悦感,更享受文化差异、互换知识信息的过程;交际愉悦感增强了,交际信心也会随之提升。交际参与度与交际认同感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大学生在交际中如果有认同差异的意识,那么自然会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随着参与的深入,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体会也会随之加深。交际信心与交际参与度的相关度也很明显,说明具备信心的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交流活动。大学生的交际信心可能来源于英语水平的高低,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会主动去参与交际,并且在交际中善于倾听对方的观点、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得敏锐而灵活。其他相关关系都比较微弱,说明这些因素也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跨文化敏感度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就外语教学本身而言,跨文化交际是和异文化互动交际的过程,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外语教学效果。因此,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将有助于解决如何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已经表明,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性程度最高,是学习和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两者的相关性关系通过提高跨文化敏感度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分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教授)

注释

①Samovar,L.a.&porter,e.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Bering:pekingUnversitypress,2004.

②赵萱:“跨文化敏感度:理论范式、测量方法与应用前景”,《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2期。

③Bennett,m.J.BasicConcept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Yarmouth:interculturalpress,1998.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4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商务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国际商务交际既是一种经济往来,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商务活动处在一个多元的跨文化环境中,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导致国际商务交往中的文化交际失误。东西方商务交际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意识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如果一个跨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就不仅需要掌握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刻了解对象国的文化。所以,一个现代企业在国际社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的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往的成功。只有认识并重视这些文化差异才能在涉外的商务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国际商务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是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的原因。因此,涉外企业必须重视对跨文化商务往来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才能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跨文化商务交际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语言、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编码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等众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国际商务交际中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了解文化间的差异是国际商务交际成功的关键。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典型特征。受“主客体统一”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往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主体意识。表现在语言上,“汉语多用‘人称’主语,句式多倾向于‘主动’句式”(张思洁、张柏然,1996)。例如一则外贸函电中文报盘:“我们须申明,丝绒的需求殷切,而现货有限,该盘有效期仅限一周。”汉语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比较多,这反映出中国人的交际和关注对象更多集中在“我”和“你”之间。

西方思维模式起源于西方机械综合论宇宙观。(赵征军,2002)西方人注重客观事物和现象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反映在语言上,以英语为典型代表,英语“倾向于多用‘非人称’主语,句式多倾向于‘被动’,‘主动’句式并重”(张思洁、张柏然,1996)。例如:thegoodswerepromisedtobedeliveredwithinaweek,andwehavebeenputtoconsiderableinconveniencethroughthelongdelay.英语第三人称的使用频率比汉语要高,多用被动语态。用了被动语态,把信息的焦点集中在实际存在的问题之上,刻意隐去责任方,给对方一点面子。这是商务文化沟通的一种语用策略。给对方面子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到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在国际商务文化中,无论是商务信函写作,还是商务洽谈,人称和语态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对象国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一定要遵循礼貌原则。

2.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往往发生冲突。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商务活动中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包括群体依存和个体自主,这一价值观念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

例如,对称赞的反应是基于谈话者共同的文化价值。如果谈话者之间的文化价值不同或者一方的文化价值不能被另一方所接受,那么称赞就不会达到目的。西方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应该受到重视,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的利益。所以,中国人对称赞所作的反应通常是不突出自己,中国人视谦虚为传统美德,卑己尊人;而西方人往往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把它当作对自己成就的一种承认。再如,在商业谈判中如果西方人说:“pleasestopinatanytime,wecanhaveadinnersometime,iwillcallyou.”(欢迎你随时光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吃顿饭,我再打电话给你。)千万不要以为是向你发出邀请,这只是一种结束谈话的信号,比直接说出结束语更为婉转、得体、效果更佳。西方人的真正邀请一般包括明确的内容、地点和时间。

总之,西方人的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强调个性。而中国人的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总是把自我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注重集体荣誉感,强调群体。

三、总结

世界不同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自己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思维,从而导致交际难以顺利进行。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差异共存才是根本,是基础。林语堂指出:“确实,要想尝试去了解一个不同文化的异邦,特别是中国这样与其他国家差别如此之大的异邦,往往不是凡人所能胜任的。这种工作需宽广博爱的情怀。……他必须像感觉自己心脏的跳动一样去感觉事物,用心灵的视觉去观察事物。此外,它必须摆脱一切自己的潜意识思维的影响,一切从小养成的观念意识和成年时代的所得的深刻印象……只有秉此超脱与淳朴的心地,一个人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异族的文化。”所以,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我们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窦卫霖.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言文化差异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1999.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表现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在与中西方实际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差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障碍,急需予以治理和应对。因此,必须要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站在科学合理的角度和立场,汲取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优势之处,改正不足之处;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6

关键词:警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交流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44-02

语言学习应以交流为最终目的。涉外警务英语的教学,更应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应结合涉外警察特殊的跨文化角色进行教学观念,重点,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与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的概念很复杂,社会学家Goodenough对其的定义为“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Goodenough,1957)。

“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不同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创造。”(贾玉新,1997)。中国和西方,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活动方式。人们通过交际确认和强化了这些规则和模式,因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不同的交际规范,也就是说习得了不同的群体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正因为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能够被彼此理解和认可的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很好地掌握对方的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不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在国际合作频繁,信息交换飞速的21世纪,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要求对目标文化的语言有很好的应用能力,另外还要掌握众多的文化层面知识,以及非言语的文化交流手段。就是说,除了能够在语法层面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深层的文化背景知识支撑话语的得体性。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殊主体――涉外警务人员

(一)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涉外警察,作为新兴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同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际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是担负着服务与执法的双重任务。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执法困难和沟通失败,顺利履行职责,为不同文化的公民服务是其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涉外警务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角色

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担负着三种不同的文化角色:其一,作为公众服务人员,能够流利顺畅的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理解不同文化种族人群的需要,为其进行服务是涉外警务人员应尽的职责。其二,作为执法者,用目标语言能够得体,权威性的表达执法法令,是增强执法力度的要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禁忌、宗教习俗的尊重都影响着执法的效果与力度。其三,作为合作者,能够与国际警务工作者进行正常的工作交流,是对我涉外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国际化的今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警务合作。如针对的跨境联合行动,针对境外逃犯的猎狐行动,都需要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涉外警务人员的主体是全国各大政法警官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来源于其在中学学习的英语文化知识,及大学期间的警务英语课程。

然而,当前各警官学院的英语课程大多停留在和普通大学近似的语言层面的教学上,没有真正地从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教学转化为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教学,更不要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提升其交流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虽然可以在语言层面掌握最基本的对外沟通能力,但是其交流的效果不能保证,也不能保证不因文化差异,语用迁移产生不应有的误会和冲突。因此对警官学院在校生的英语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游刃有余的承担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特殊角色――服务者、执法者和合作者。

这对我国政法类高校的警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法层面知识输入,满足他们语言表达的基本需要。其二,要在课程体系内结合警务工作的实际,警务人员的角色,引入跨文化的理念与意识,选取合适的教材,设置合适的模拟情景,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扩充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有一段关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论述:话语是意义的载体和反映,在承载意义时它具有双重表达功能,也就是说在表达话语本身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特的文化语言。外语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特定文化的反映,都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这种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语言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造诣。

因此,政法类院校的外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跨文化交际的重大影响,尤其对未来的涉外警务人员,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他们的课程传授上,不再以语言知识的习得为目标,而是以语言使用的得体和特定警务情景下能够完成特定任务为课堂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重点的转移

警务英语课堂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即使学生获得了元语言层面的知识,并不能提高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无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应将教学重点从元语言层面转移为文化与交流层面。利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为学生展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从警务英语的特殊性来说,更应针对涉外警察可能担当的跨文化交际主体角色,还原真实的警用语境,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掌握目标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基于警务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重点的变化,笔者认为警务英语应抛弃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进行多维立体的文化情景式教学。在一个完整的警务英语教学体系里,应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情景浸入式教学

浸入式教学,就是将语言学习者完全置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场景中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多维的立体教学环境,尽量使学生浸入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比如,在警务英语课堂中,大量输入西方警务人员执法、执勤、街头服务的音视频材料。而后,以这些特定的警务情景为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设计真实的警务课堂任务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情景表演,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流和思维文化方面的融合。

2.主题角色式教学

警务英语要设计特定的主题式教学。目前,很多正在使用中的警务英语教材已经开始以特定的主题为学习的单元。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笔者认为,应强调在特定警务情景下涉外警察的跨文化交际角色地位。例如,将警务情景按照角色设定为三大模块:执法、服务、跨境合作。按照三大角色模块下设计主题情景,例如,执法中的交通违法处理,服务中的社区警务,合作中的中外跨境调查等等都可以成为警务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个主题单元。在每个主题单元中渗透此节出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对可能由此出现的误会,冲突加以总结,达到文化融入情景教学,角色体现文化现象的目的。

3.专题对比式教学

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除了在警务特定场景中体现,还要有针对性地将某些中西方文化总体上的差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警务情景毕竟是一些特定的场景,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要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普遍的差异有具体的印象,用自己内化了的文化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变化了的,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应采用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形式,抛开警务范畴,为学生集中导入中西文化差异的若干层面。如可设计题为“中西文化在时间概念上的差异”的专题讲座,将学生在警用情境中潜移默化的跨文化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整合,或将警务情景下未能涉及的文化差异表现补充给学生,进一步扩充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兴趣拓展式教学

(1)建立警务英语文化词句库

尽管警务英语的讲授形式应以主题角色式教学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对语言形式的学习还是不能全然放弃。重视听说,不等于放弃文字与书面表达。针对政法类大学生的特点,为课程体系建立警务英语文化常用词句库,让学生以其为重点,加强对书面文字的记忆,进一步促进听说能力的综合提升,提高警务英文写作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2)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日常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本身传达的,而另外70%的信息蕴藏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其中就包括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因此,除了重视在课堂,专题讲座里展现的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还应重视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手势、眼神、肢体语言的表达。

这种很难在纯粹的语言课堂进行体现的拓展训练,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内以兴趣小组的作业形式进行展现。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世界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每周在主题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加以补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化。

(3)跨文化兴趣培养

想要更加深入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促使其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警务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时事评论、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文歌曲,拓展其文化视野,使其意识到原来中西文化的迥异不是只能成为交流中的障碍,而是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有趣的现象,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警官类院校的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程的重心放在:着力锤炼口语,重在得体交流;创造真实语境,再现警务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冲突;加强西方文化的输入,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警务英语的教学要争取做到让我们的学生――未来的涉外警务工作者不但可以成为能得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执法者,服务者,还能够成为中西方警务合作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Goodenough,w.H.,CulturalanthropologyandLinguistics.washington[m].D.C.: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1957:167.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障碍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及在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快速适应异国环境,了解异质文化对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决定意义。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他们觉得,只要认识外语单词,懂得语法,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的全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怎样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怎么说",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学习英语无非是想借此与西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拓展视野,增加见闻,甚至是输出本国的文化思想。但是沟通时因为各自的文化差异,而使得自己的表达方式无法尽如人意。因此,一个语言工作者有必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障碍。

一、语言文化差异及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因而,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

下面是笔者记录的一些中国的英语初学者在跨文化中常犯交际性日常用语的错误。

1.最常见的问候语中的差异

如:早上,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

-Goodmorning,teacher!

-whatdidyouhaveforbreakfast?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们会根据具体环境说:

-Goodmorningclass!

Goodmorning,mr./miss/msGreen."teacher"是不能用作称呼语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问别人吃饭没有,而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问对方whatdidyouhaveforyourbreakfast?再如:"像你去哪儿或""你吃了吗?"从字面上翻译,就是"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大多数西方人对这一问候语的正常反应是表示不理解,或直接回答"这事与你无关!",感到这是对他们私生活的一种侵犯。

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这样的问话并不是真的提问,也不是真地想知道你早上吃了什么或去什么地方,而仅仅被当作一种问候语。而在同样的场合,西方人的问候方式只是简单地说声"Hello"或"Hi"。英语国家的人们最大的禁忌,就是个人的隐私。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man'shomeishis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诸如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政治倾向等私事,这类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应该尽量避免涉及到的。

西方人更爱谈论天气情况,因为天气是一个中性话题。他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谈论天气,例如:

-Lovelyday,isn'tit?

-miserableweather,isn'tit?

-it'shotforthistimeoftheyear,don'tyouthink?

不过,在谈论天气时,很少进行简单的描述,如"it'srainingtoday,isn't"最好增加某种评价性的话,比如可以说"it'srainingterriblyhardtoday,isn'tit?"

2.特殊场合中的文化差异

美国是个注重个性的国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适应彼此的习惯,他们很注意与人相处的分寸,不过分亲昵,但也保持经常的联系。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去拜访朋友时,可以送礼物给主人,但决不会送东西给主人的伴侣。去参加朋友生日或朋友婚礼一般送朋友礼物。

总的来说,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很清晰、分明,是以与他人的关系而定,总是把自我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出发,强调群体。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似乎那样才表现出与人交际中的真诚,或同时也喜欢把别人老底探个究竟,不然就觉得不公平或被别人欺骗了。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观察世界、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从而导致信息误解,以致伤害对方,引起文化冲突。有时自己善意的言谈会令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粗俗。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能主动增加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就能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与人交流,就会较少出现交际失误,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了解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在实际交际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刘润清教授曾说过"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劣……容忍另一种文化不是低三下四,而是豁达、通脱、有教养的结果"。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也越来越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小詹姆斯·m·瓦德曼.违反礼仪的英语会话[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王仕松.交际英语[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8

外语教学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如何学好外语,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顺利有效地做好外语教学工作,是一线教师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我国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第四条教学原则中这样规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实际运用与掌握,还要使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对一门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有所掌握,才能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敏感度和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外语学习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虽然很多省份在小学就开设了英语课程,可是对于学习英语达十年之久的大学生,依然不能很好地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很难顺利开展。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学生对一门学习了多年的语言的成功习得呢?不可否认,在教学改革不断加深的今天,许多家长甚至老师,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所有的学习和训练都是为了跨过高考这个门槛,所以对于英语听说方面的练习少之又少,同时,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讲授也有所忽视,以至于在大一新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严重的语言文化缺失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圣诞节的由来,不明白感恩节的真实意义等。当教师以同一文化背景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时,会出现许多尴尬的会话,课堂活动很难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要在文化的导入策略研究上做出努力。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导入策略

(一)文化差异辨析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元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习者的思维、价值判断,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困惑,甚至矛盾。将元文化的相关内容机械地映射于其他文化中去,势必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文化差异辨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从文化差异角度加深学习者对于跨文化适用性的理解,通过辨析,可以使学习者在应对未知领域时,更多地用谨慎的交际策略,以免产生交际障碍,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二)文化类型界定

跨文化交际关注的是不同文化间沟通的可能性,与其他“交际”的界定不同,跨文化交际封闭于固有的文化集合内,以文化类型为表征,同一文化集合内所产生的沟通障碍,不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因此,对于不同文化类型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由学习者自身的元文化主体涉入到其他文化客体中,必然要突破文化间的界限,文化类型的界定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

(三)跨文化适用性评估

通过差异辨析,实现文化类型界定后,即可以为跨文化交际的实现进行策略选择了。策略的选择应该是包括在一个或者多个备选项的选择集合内。无论是何种领域的策略选择,很少有唯一选择策略的情况,因此,对于策略需要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抉择。跨文化交际中,越是相似的文化类型,跨文化适用性就越强,即可以通过元文化主体自身的文化实现更多的交际,交际效率也会越高,如只是苛求交际效率,交际误差也会因此上升。在差异性大的文化类型间,因为交际偏差的扩大,交际主体往往会选择谨慎策略来降低偏差,但换来的是交际效率的降低。在效率和误差间存在两难选择,跨文化交际主体不得不在两者间确定一定的权重,以某种交际目的为期望,进行评估。在不考虑交际主体的特殊交际目标的情况下,一般的,可以以单位时间的沟通信息量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评估指标。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意识英语教学培养方法

1.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却一直未受到重视。由于文化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依然存在。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达到正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2.1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种交际中涉及的文化诸多方面;狭义指大众传播方面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及有关的问题(胡文仲,1989:145)。

2.2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自觉恰当地运用目的语顺利地进行交际;交际者必须知道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清楚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能够正确、合理、有效地使用外语顺利地进行交际。

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不恰当的语言运用

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使得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很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3.1跨文化交际中词汇含义的不同产生交际障碍

词汇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用词。汉语中词语有褒义、贬义及中性之分,而英语的褒贬区分与汉语有很大差异。如“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狗”总是带有贬义的,有奴仆、低贱的追随者之意,故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来表达人对狗的憎恶;在西方文化中狗以忠实赢得了人们的青睐,狗被称作是“man’sbestfriend”,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如“aluckydog”“loveme,lovemydog”。

3.2跨文化交际中对待称赞的不同产生交际障碍

西方人听到别人的称赞时会说“thankyou”用于接受对方的称赞。中国人则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对于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谦虚地加以否认,总要客气一番“哪里,哪里”“不敢当”“我不行”之类的话。中国人的客气和谦虚在中国人看来很有必要,却不符合西方的文化传统和英语的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若不知道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就很难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使交际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4.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4.1注重文化的导入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过去,英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至于有关的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自行获得。在这样一种外语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语言教学常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导入文化部分的内容。这样不但能避免交际过程中文化误用的现象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挑战和好奇,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4.2充分发挥教师、教材及课堂教学等教学要素的作用

4.2.1教师的作用

英语教师不仅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指路人,应该具备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重能力。教师良好的语言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应该只是教师还应是文化学习者、示范者,是很好的引导者和合作学习的伙伴。

4.2.2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因此,教材的选用是很重要的。教材中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通过课文教学渗透多元文化学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途径。在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有必要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比如一些影音材料(原声版的录像、VCD、电视、电影等)。它们包含大量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西方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观念,从而直观地表现出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

4.2.3课堂教学的作用

学生将带着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教师要把文化带进课堂,注意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导入文化,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文化信息,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正确的英语思维也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5.结语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也没有成套的方法和途径可使用。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需要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学生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材料自觉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文化差异现象,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ClarireKramsch.Languageand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moran,p.R.teachingCulture:perspectivesinpract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Spair,e.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m].Harcourt,Brace&Co.1921.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篇10

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本文先阐述了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然后说明了跨文化交际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意义。文中最后重点提出关于跨文化交际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利用这一特点,是所有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使外汉语教学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集中地。各种不同语言和文化在这里直接面对、相互撞击。深入地进行跨文化研究,承担起跨文化传播的任务,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回避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日益全球化、一体化的现实世界使得人们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使得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胡文仲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无论是汉语教师到国外去任教,还是留学生到我国来学汉语,教师和学生总有一方处于异文化环境中,汉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跨文化交际。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吴为善、严慧仙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因此,师生的课堂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第二语言学习是学习一种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表层因素,文化习俗是深层因素,沃尔夫森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

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下,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存在两个基本结合点: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汉语教师自身的重要素质;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和创建富有的课堂交际文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双方理性对待文化差异,缩短文化震荡

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与享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十分自然,不可能因为文化问题产生交际障碍。但是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会有差异、有冲突,在差异严重的文化之间形成的偏误,甚至会引起矛盾和冲突。对新文化了解的缺乏和对新文化环境的不适应,会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进而产生文化休克。新来者受到文化休克的严重困扰,易于感情用事,对新文化和新环境容易产生对抗或逃避的态度。跨文化研究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差异,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消极回避的态度,减轻挫折感,缩短文化震荡期。

2、有利于教学双方突破对异文化的成见,减轻文化不适。

人们自出生就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往往形成对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由于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自觉不自觉地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其他文化。在实际接触到异文化之前,人们对异文化会有一些间接的了解,容易对异文化形成偏见、成见。一旦身临其境,发觉异文化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样子,便会引起文化不适。跨文化研究能够帮助学习者对比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了解异文化与母语文化在语言结构、语用规则等方面的异同,能够逐步理解并接受不同于母语的使用规则。随着跨文化知识的增长、对新文化的熟悉和与新文化的人交往的增多,开始适应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产生主动了解并积极适应的愿望和要求对第二文化能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减轻不适感。

3、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讲解语言知识和语用和规则的时候适当引入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学习的不止是机械的句型和干瘪的语法。讲解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愿望,培养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的积极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运用所学,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文化冲突。在学习环境中,师生实现文化趋同,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跨文化交际教育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