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十篇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十篇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46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1

【关键词】口腔保健;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健康教育;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R181.2R788R7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2-0192-02

龋病、牙周疾病及其继发病给儿童健康带来很大危害。wHo已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1]。学生时期是口腔疾病的高发期。中学生既处于容易患龋时期,又处于牙龈炎发病的高峰时期;学生时期也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形成期,通过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建立口腔健康新观念,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2]。为了解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分别于2008年2月27日和2008年6月20日对郑州市第二中学的139名学生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取郑州市第二中学为目标学校,再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年级分层,随机选取初一到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抽取139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学生47人,初二学生46名,初三学生46名;男生71名,女生68名。年龄为12~15岁。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进行2次问卷调查,2008年2月27日发放调查问卷139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9.3%;2008年6月20日发放调查问卷139份,收回有效问卷13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参考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设计的调查表,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集中问答式方法进行调查,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各调查1次。问卷包括3个部分:口腔保健知识12项,态度2项,口腔卫生行为5项,调查内容主要有牙釉质能否再生,龋齿病因和危害,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液和窝沟封闭的作用,饮食护牙,牙间隙的清洁,牙刷的选择和更换,定期口腔检查;刷牙出血和发现龋洞如何处理;牙膏的使用,刷牙次数、时间和方法,进食后漱口情况。

1.2.2干预方法由专业医师对该初中年级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然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3个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2个部分:第1部分为口腔健康基础知识,包括乳牙和恒牙基本知识,牙齿的结构,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机理、危害和防治,牙菌斑的形成及其在牙病发生中的作用;第2部分为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和保健态度,包括牙刷和牙膏的选择,刷牙方式、次数和时间,进食后漱口和含氟漱口液,多吃健康的食物,少吃含糖食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牙病及时就医。使用健康教育处方,采取授课为主,并结合卡通挂图、电视动画和游戏的形式定期、定时开展健康教育。

1.2.3质量控制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开展健康教育。每次开展健康教育时应提前通知学生,参加者要签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所有健康教育课程;使用统一宣传资料,按相同进度进行健康教育。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后进行复检,发现错误及时修改。

1.3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利用excel2003将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用VFp6.0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过程中运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的比较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12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态度的比较中学生口腔保健态度2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口腔卫生行为的比较中学生口腔卫生行为5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口腔健康教育前中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医态度优于王琳等[3]2005年的调查结果,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养成率高于冯奕文[4]2005年的调查结果。这与近些年来重视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口腔卫生知识宣传,推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关,尤其是对儿童和婴幼儿口腔保健的重视,从小做起,保护牙齿。

该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某些问题正确率较低。首先可能与家长自身有关。家长缺乏必要、系统、准确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致使传递给儿童的信息不全面、不正确;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监督不够,致使儿童形成不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家长应注意自身的口腔卫生态度和对儿童的影响。其次,学校口腔卫生工作不到位。学校对中学生口腔保健工作不重视,参与力量薄弱,导致口腔保健知识宣传效果不强,这也是学校口腔卫生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中学生开展为期3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后,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疾病就医态度和正确口腔卫生行为实践情况较健康教育前有明显改善,因此要提高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水平,改善中学生口腔保健态度和口腔卫生行为,应该重视健康教育的作用,联合多方面的力量,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5]。在学校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有效刷牙指导,可提高学校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加强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6]。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口腔卫生状况[7],经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意识,还可以纠正以前不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行为[8]。提示口腔健康教育在学生口腔保健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口腔健康教育的投入,制定正确的口腔健康教育指导方针,规范口腔健康教育的执行程序,明确口腔保健的发展方向,监督口腔保健工作的进展;另一方面各级口腔医疗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通过与社区、学校的合作,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推动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的开展;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医疗单位的联系,系统、全面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4参考文献

[1]李刚,主编.口腔预防与社会医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1-134.

[2]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1.

[3]王琳,林居红,刘渝嘉,等.重庆市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的调查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91-94.

[4]冯奕文.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知识、行为的影响.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621-1623.

[5]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9.

[6]韩晓兰,马燕,颜雨春,等.12岁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557-3559.

[7]何冰冰.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的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594-1595.

[8]武剑,阮世红,彭绩,等.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604-605.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2

[关键词]口腔健康教育;社区;中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67-0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步形成和不断深入。“阿拉木图宣言”对健康的阐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它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的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它将影响健康的因素进一步扩大包括多种因素:环境因素、社会能够提供的保健设施、个体及群体的生活方式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决定了口腔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则是由社区医务人员主要承担的。

1口腔健康教育[1]

健康教育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涵了医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以教育方式增加大众的卫生保健知识,通过反复强化教育而加深保健知识的确知信深度,强调自觉自愿,提高自身保健行为和实践能力。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促进每个人或集体努力做好本身应做好的一切;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公众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它的目标在于帮助人们寻求能够达到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导人们如何能更健康的生活。口腔健康教育包涵于健康教育。wHo在1970年指出: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身做到维护口腔健康。采取教育手段如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促使人们自觉自愿的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确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口腔健康教育是让人们理解并认可接受各种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一种教育步骤。

2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及危害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wHo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制定的口腔健康目标为:80岁老人,至少应保持20颗功能牙。根据国情,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2010年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保持20颗功能牙的人数百分率农村要达到60%,城市要达到80%。然而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较之其它人群尤为令人忧虑。无牙颌、牙根面龋、不健康的牙周及粘膜组织是中老年人主要的口腔问题。而中老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是龋病和牙周病。

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2]结果显示:乳牙龋均和患龋率为4.48%和76.55%;人群中6个区段均健康的人数很少,牙石检出率高达52%一94%。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44岁中年人龋齿率为88.1%,65~7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为14.65颗;城市低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东部地区最高。该段人群根龋患病率为63.6%,根龋龋均为2.74颗;城市低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东部地区最低;所患根龋中,龋、补构成比分别为98.1%和1.9%。龋齿患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全国65岁~74岁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为14.1%,城市低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中部地区最低。各地近几年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也均显示出相似的结果[3-7]各地的中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不均衡,其健康保健状况与当地的宣传教育、预防保健措施、经济发展等息息相关[8-11]。总体上,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具体表现:牙龈萎缩与牙周附着水平丧失明显,牙间隙增宽,牙根暴露是中老年人口腔组织变化的特征;与老化有关的主要组织问题是牙根面龋,无牙颌与不健康的牙周与黏膜组织。由于中老年人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功能障碍与残疾率较青壮年时期明显增高,所以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量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缺牙人数与缺失牙数均增高和增多。而当缺牙占全口牙的四分之一以上时,就会影响到口腔功能,特别是咀嚼功能,影响口腔功能也就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wHo对老年人的流行病调查报告指出,牙周疾病虽患病最多,但是重视程度最差.中老年人现在虽已认识到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危害性,但对口腔疾病的危害及其与其他全身疾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却知之甚少。牙周病是引起中老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更是影响心脏、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导致各种死亡率极高疾病的重要成因。老年人肺炎与牙周疾病;心脑血管病与牙周疾病;消化道疾病与牙周疾病;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病[12]等,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已被医学界所证实,揭示了很多作用机制[13]-[16],但公众对此却缺乏一定的了解。

3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的现状

调查研究[17-18]显示: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匮乏,口腔健康信念差,口腔卫生行为错误率高。口腔健康教育停留在传统知识层面上,内容不全面,对龋病和牙周病病因的不了解,阻碍了老年人采取自我保健措施。同时,口腔疾病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其直接影响机体健康。仅有5.5%的老年人知道糖尿病和牙周病有密切关系。糖尿病会加重牙周病的病情,而牙周病又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口腔疾病给全身健康带来巨大的隐患,而绝大多数老年人对口腔疾病的危害还没有正确认识。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的匮乏不但影响其口腔健康,还直接影响其慢性病的治疗,影响其全身健康。中老年人缺乏对牙齿脱落、龋病、牙周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的了解,使得其无法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同时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共同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信念的形成。向老年人讲授正确的口腔健康知识,帮助老年人确立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是今后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关键。

4加大对中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区口腔健康的发展趋势

研究证实了[19-23]:广泛而深入的口腔预防保健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可以帮助人群维持良好的口腔健康。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来改变人们对口腔保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增进中老年人群对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改变观念调整服务目标在注重口腔常见病治疗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口腔预防的作用。治疗的得益人群相对我国的13亿人口而言,微乎其微,费工利微;但得益于预防的人群却可以成百上千的增加,而且一代人的认知行为的改变可以对他们的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一层面而言,却是薄工利重。由此可见,口腔健康教育应通过社区的口腔医务人员实施深入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阶层;而社区的口腔医务工作者也应转变观念,建立“大卫生”的新观念。从“以病人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人为中心”,从“个体为中心”转为“群体为中心”。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多来源于媒体的广告宣传,从健康教育讲座中获得知识的极少。由于媒体宣传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使得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模糊。维护老年口腔健康,做好老年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在社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针对性强的口腔健康教育,系统科学地向老年人讲解口腔健康知识,尤其应做好以下内容的健康教育:牙菌斑的相关知识,口腔疾病的病因及早期症状,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和口腔卫生行为。在社区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探讨社会在进步,进行教育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1)改进方式强化社区行动,进入社区,建立口腔健康小组;

2)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方法如利用就诊时的个别交谈;小型专题讨论会;利用教育媒介如挂图、声像资料或其他教科具进行讲授;举办讲座,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现场示范,让听者亲自练习加深理解并掌握具体的技能。

3)目标细化确保适宜措施针对特定人群制定特定的目标;

4)联合团队的伙伴之力,建立档案、加强研究管理、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阶段性评估工作效果与成效,适时调整工作计划与进度。

5总结

社区是中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中老年人是社区保健的重点人群,从中老年人特点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社区不同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中老年人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和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

[2]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21.

[3]王薇,杨汴生,何健,钟娅,张丁.65岁~74岁老年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07-609.

[4]余哲,韩宁,范勇斌,邵东升.745例老年患者的口腔疾病调查[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7,5(3):146-147.

[5]松,吴敏节,姜婷,吕亚林,方超,张伟.北京市城区1219名老年人咬合支持状况的调查[J].北京医学,2008,30(7):392-395.

[6]范卫华,欧,章锦才,等.2005年广东省中老年人余留牙和无牙颌抽样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2007,15:167-170.

[7]胡祥文,周仁,李萍,郑杰,等.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口腔医学,2007,27:162-163.

[8]刘忠民,高文荣,单楚.延吉市社区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状况的调查研究.吉林医学[J].2008,29(5):436-437.

[9]丁林灿,卢友光,冯岩,苏柏华,林挺,赵爱梅.福建省中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J].2004,38(1)83-85.

[10]廖旭辉,林焕彩,卢展民,等.广东省中老年人的牙周健康状况[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314-315.

[11]沈家平,王林,陈宁,王一均,陆平成.江苏省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状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1):64-68.

[12]程睿波,张颖,陶薇,等.辽宁省中年和老年人缺牙及义齿修复情况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576-579.

[13]刘萍.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关系[J].国外医学情报,1990,20(8):35.

[14]张代杰,赵先芝,杨学馨.糖尿病与牙周病临床相互关系得初步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0):571-574.

[15]范丽凤,陆菊明,晋敏,等.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病变及其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4,21(11):31-33.

[16]王勤涛.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间的相互关系[J].国外医学.口腔分册,2003,30(2):135-137.

[17]刘艺敏,朱炎,严浩军,刘洋,张海霞,李一凡.上海市中老年居民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5):428-430.

[18]樊明月,张惠琴,郑磊.社区口腔门诊保健知识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8):559-560.

[19]nowjack-RaymerRe,GiftHC:Knowledgeofcommonofgumdisease[J].JdentRes72:277,1993.

[20]SintesJ,Butlerm,RichardsonR,LoverJ:Dentalcariesamongfirst-gradesmdemsinoakland[J].JDentRes,1993,72:279.

[21]Loupem,GoodkindRSmithB,ClayD:aneducationtoimprovingacceptanccofdenturesbygeriatricpafiens[J].JDentRes66:326,1987.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3

【关键词】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结合

口腔健康教育是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李刚[1]等认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创作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是医生对人群促进口腔健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在基层从事口腔卫生保健的医务工作者,注重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作以下的探索,以寻求更适合预防口腔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课程改革

我院《口腔预防医学》在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属于考查科目,由于在专升本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少,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早期该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较低。而基层口腔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干预措施的能力[2]。纯理论教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很难适应岗位需要。自2010年起,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训学时,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由原来的理论课30学时,实验实训6学时改变为理论30学时,实验实训24学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8学时的实验实训课时用于社会实践。

2理论教学

口腔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内包含了大量的纯理论、政策性内容,还有部分较抽象的提纲性知识。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目前的研究证实,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自2010年起,我们在部分章节如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口腔健康调查及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等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余内容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在学期刚开始时,根据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制定提纲,收集信息,分组交流,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提问、点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师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的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锻炼了自学能力,能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

3实验实训课

由于我国口腔疾病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不仅口腔疾病防治机构不足,人才缺乏,而且人民群众缺乏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成功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在执业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我们在实验实训课的开设中以口腔健康能力培养为中心,将实验实训项目分课堂实训项目和社会实践两部分。课堂实训以口腔预防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社会实践侧重于锻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1课堂实训项目主要是口腔健康调查及标准一致性检验、菌斑控制、窝沟封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腔疾病预防方法,为口腔健康教育做必需的准备。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考核要求掌握的内容。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实训教学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

3.2将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作为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的内容包括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咨询、口腔健康教育等。口腔健康检查,有利于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已学的专业知识,并用于临床实践;口腔健康咨询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特别是基层对口腔健康的需要,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口腔健康教育增强了他们的专业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病人”,在相对轻松的情景下锻炼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公共卫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几年的连续口腔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我院附属小学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有明显的提高。

3.3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的训练。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实现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实现我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措施。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的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活动能力,我们自2010年起,在附属小学及其他专业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在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实训课中,我们让同学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对象进行分组讨论,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内容。如指导小学生正确刷牙,龋齿预防;帮助大学生认识智齿,口腔卫生知识竞赛等;在附属医院孕妇学校指导妊娠期及婴幼儿口腔保健等。通过这些口腔健康教育的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塑造医生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我们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调动同学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人人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刚.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志,1994,4(2):106-107.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4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中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状况,为未来口腔健康教育与预防打下基础。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中生生的口腔健康行为做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70.25%的人能坚持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刷三分钟占47.75%。61%的人知道正确的刷牙方法,23.25%人有定期做口腔检查,17.25%的人知道窝沟封闭,仅有7.75%的人做过窝沟封闭。结论在校青少年对口腔健康知识知道的甚少,对口腔健康的重视不够。因此,口腔行为学在青少年口腔健康行为的现状改变中指导意义举足轻重,是未来全民口腔健康的突破点。

【关键词】口腔行为学青少年口腔健康行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口腔的健康保健,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和性格远未发育成熟,可塑性强,所以如果对其进行正确的诱导和教育,就会大大提高我们整个社会的口腔保健意识,这就需要社会、口腔医生、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口腔行为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及与之相关度的经济学,伦理学和交流学等知识,来指导人们的口腔健康行为[1]。我们在口腔行为学的指导下,努力培养青少年的口腔健康行为,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并且为下一步做好口腔教育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了更好的了解现在青少年的口腔保健意识,为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查: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中油集团兰州石油化工公司第三中学(初一---初三)的学生共406人,其中男生195人,年龄12---15岁,平均14.1岁。女生205人,年龄12---15岁,平均13.9岁。

1.1研究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共发放问卷406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

1.3调查内容:①口腔日常行为:刷牙次数,刷牙时间及定期口腔检查②窝沟封闭及口腔不健康行为的认知情况③获得口腔健康行为的途径④父母受教育情况。

2结果

2.1口腔日常行为:70.25%的人能坚持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刷三分钟占47.75%。61%的人知道正确的刷牙方法,23.25%人有定期做口腔检查。

2.2窝沟封闭及口腔不健康行为的认知情况:17.25%的人知道窝沟封闭,其中仅有7.75%的人做过窝沟封闭。23%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中存在口腔不良口腔健康行为。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5

[关键词]婴幼儿;口腔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1(b)-0066-04

analysisandinterventionoforalhealthstatusofinfantsincommunity

SHaoRuohengGUanFeiwanGmengxingZHaoLipingLiYuehua

DepartmentofStomatology,Children'sHospital,Capitalinstituteofpediatrics,Beijing1000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oralhealthstatusofinfantsincommunity,andexploretheinterventionmethod.methods503casesofinfantsinwannianhuachengCommunityofFengtaiDistrictinBeijingCityfromFebruary2013tomarch2015wereselectedastheinterventiongroup,andtheirindividualoralhealthrecordsincludingdentalconditions,oralmucosaandtherelatedsofttissuestructure,teeth,feedinghabits,oralhabitswereestablished.theguidanceoffamilyrelatedknowledgewascarriedout,anddiagnosedthediseaseinearlystage.allinfantswerefollowedupfor1.5to2years.502casesofchildreninsameageastheinfantsofinterventiongroupwereselectedasthecontrolgroupinkindergarten,whodidn'thaveoralhealthrecords.theinfantoralhealthknowledgeawarenessrateofparents,thecariesrateandDmFtandbadoralhabits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Beforetheintervention,theinfantoralhealthknowledgeawarenessrateofparentsinthecontrolgroupwas76.10%(382/502),whichintheinterventiongroupwas76.93%(387/503),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afterfilingnursingintervention,theinfantoralhealthknowledgeawarenessrateofparentsintheinterventiongroupelevatedto86.08%(433/503),whichinthecontrolgroupwas71.71%(361/502),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intermsoforaldiseases,atthebeginningofthestudy,thecariesrateandDmFtininfantsofthetwogroupswere0,therewasno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afterfilingnursingintervention,thecariesratewas43.03%(216/502)andDmFtwas0.98inthecontrolgroup,whichwas30.02%(151/503)and0.62respectivelyintheinterventiongroup,thecariesrateandDmFtintheinterven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infieldofbadoralhabits,afterthenursingintervention,therateofbadoralhabitsintheinterventiongroupwas17.10%(86/503),andthecontrolgroupwas32.07%(161/502),therateofbadoralhabitsintheinterven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establishingtheoralhealthrecordstomanagetheoralhealthstatusofinfants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incidenceoforaldiseasesininfants,andsignificantlyimprovetheiroralhealthstatus,whichhasapositivesignificance.

[Keywords]infants;oralhealth;Recordsmanagement

wHo对109个国家12岁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儿童的牙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各国制订和推广有效的预防政策和方案。我国近年来对婴幼儿口腔疾病的相关因素和疾病的早期干预多有研究,得出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是一项重要措施[1]。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大众对婴幼儿口腔保健认知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非口腔专业的其他领域医护人员对儿童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健康习惯的养成、儿童口腔患病后病情m展对相关生长发育的影响既缺乏概念也不够重视[2]。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采用对婴幼儿建立口腔健康档案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旨在为提高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研究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的婴幼儿503名作为干预组,男254名,女249名;胎龄38~42周,平均(39.51±5.19)周;出生时体重为2285~3852g,平均(3075.16±954.61)g。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通过1.5~2年的追踪后,干预组婴幼儿平均年龄(2.71±0.42)岁。选取同社区同年龄入幼儿园的未建立档案儿童502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3±0.57)岁;男256名,女246名;出生时胎龄36~41周,平均(38.47±5.22)周;出生时体重为2300~4017g,平均(3015.13±973.64)g。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胎龄及出生时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避免了由于早产、肥胖等原因对后期实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生时口腔健康状况良好;②无先天传染性疾病;③无先天性认知障碍等精神疾病。排除标准:①追踪期间失访者;②先天性兔唇婴儿;③家长有认知障碍难以配合者。

1.2方法

1.2.1干预情况在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包括牙体情况、口腔黏膜及相关软组织结构、牙齿咬合、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吮手指、吐舌头、舌舔牙等)等个体化资料,以及婴幼儿口腔清洁开始时间、方式、工具的使用和频率,婴幼儿父母的自我饮食习惯、口腔清洁情况、口腔就医和保健等情况。并在社区开展针对家长、社区医生、幼儿园保健医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建立档案时,包括针对婴幼儿展开的口腔检查以及针对家长展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个人特征、健康知识、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相关知识指导,进行早期疾病诊断。通过1.5~2年的追踪,期间根据幼儿口腔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所建立的档案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式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1.2.2婴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问卷包括以下问题[3]:①龋齿是由于细菌利用糖产酸腐蚀牙齿而引起的吗?②小头软毛刷是适合儿童使用的保健牙刷吗?③幼儿应使用儿童牙膏吗?④患了龋齿的乳牙是否及时到医院补?⑤最容易引起龋齿的坏习惯是睡前吃零食吗?⑥少吃含糖粘性食品是预防龋齿的好习惯吗?⑦龋齿对身体最重要的危害是引起心、肾等全身性疾病吗?⑧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口腔保健措施之一吗?⑨每次刷牙的时间是否少于3分钟?⑩竖刷法是正确的刷牙方法吗?

1.3观察指标

检查两组婴幼儿干预前后的相关牙体疾病(包括患龋率、龋均等)和口腔不良习惯等指标,讨论建立婴幼儿口腔档案的积极意义。以wHo推荐的龋齿诊断标准[4]作为本研究的龋齿检查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及龋均比较

在口腔疾病方面,在研究初期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及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腔不良习惯方面,干预前,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专业儿科医生严重缺乏,儿科口腔医生比儿童比例更是严重不足[5-7]。大部分专业儿科医生已经超负荷应付门诊中疾病的治疗,无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中去大力开展预防,使得不预防患病率高成为恶性循环。本研究尝试由专业儿科口腔医生协助社区基层口腔医生以家庭儿童口腔医生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和疾病家族史、现有口腔详细检查以及检查后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乃至必要治疗的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除了对于常见龋病的防控,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终止婴幼儿早期口腔不良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或减轻相关颌面部发育畸形的程度,并通过对干预组婴幼儿进行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家庭各种因素等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有效降低了婴幼儿的患龋率与龋均,改善了婴幼儿的口腔行为习惯,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以及龋均的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力证明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对其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将婴幼儿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推广的呼声一直不断。由于我国儿科口腔医生的严重不足,同时儿科牙医忙于应付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且基层社区口腔医生的儿科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科口腔疾病辨别诊断能力较弱,导致婴幼儿口腔牙病早期无法得到有效干预,进一步出现儿童的重度龋病导致颌面部蜂窝织炎、乳牙早失乃至牙合咬合紊乱恒牙异位萌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8-10]。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研究初期对婴幼儿家长进行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有效提高了家长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家长自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的日常护理,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干预1年后,对照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增反降,这说明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其口腔健康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家长对婴幼儿给予稳定的关心,可明显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11-13]。

通过2年左右试点社区人群的档案建立和规范,完善了档案建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培训基层社区口腔医生儿童口腔常见多发疾病诊治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大多数婴幼儿口腔疾病可以在常规社区体检中被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综合统计后得到有效降低龋病及不良生活和喂养习惯导致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的比例和治疗费用,为婴幼儿档案建立加入基层婴幼儿常规保健项目打下基础,预期计划的完成情况较好。但研究过程中也出F了一些问题,例如建立档案人群的选择和长期随访的依从性难以保证,或者对建档内容的规范性和健康指导的准确性保证落实情况等,因此在今后的在实际操作时,应着重注意以上问题,将建档管理的效用最大化。反观目前的儿保门诊,针对婴幼儿的口腔方面只局限于对乳牙的萌出情况,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检查内容和教育内容[14-16]。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政府部门对4~18周岁人群进行的口腔健康普查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人力,但对新生儿的投入较少[17-18]。且一旦口腔出现疾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医疗的治疗定价较低,尤其儿童的很多手工操作相关治疗费用仅为成人的一半[19-20]。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就开展对婴幼儿口腔健康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将婴幼儿的口腔保健工作前移,不仅可以节约政府在较大年龄儿童的口腔疾病治疗中的费用支出,还可以有效控制其患龋率,对保证婴幼儿的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建立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57-259.

[2]冯惠芬,钟春仪,巢枫榕,等.从化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观念知晓率的性别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246-249.

[3]侯庆中,刘寿桃,何静,等.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58-659.

[4]王伟健,王左敏,俞艳平,等.wHo两种龋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1):46-47.

[5]顾育盈,孙嵩,李莉,等.幼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9):174-175.

[6]蒋宝凤,蔡蔚,张莲华,等.婴幼儿口腔健康3年干预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23-1524.

[7]姚林洁,林非欧.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1-3632.

[8]曹轶婷,祝策,徐玮,等.上海市11~14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5,24(3):345-350.

[9]陈周焕,刘建国,张剑,等.婴幼儿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29-11732.

[10]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等.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45-1548.

[11]李何,曾晓娟,李秋忠,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09-311.

[12]严黎吉.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9):232-233.

[13]钟俊华,曾念彬.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14]曹骏瑶,叶玮.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8):507-50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4):251-256.

[16]蔡楠,王桂茹,侯丹丹,等.小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9):2002-2004.

[17]阿依努尔・阿不都热衣木,赵今.婴幼儿龋病预防方法研究回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4-76.

[18]梁翠媚,赵霞桂,容林惠,等.江门市区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761-762.

[19]辜双娇,林居红,王孟宏,等.重庆市4~17岁孤儿口腔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4):378-381.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班学生共150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0人,通过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教育效果。结果 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在教育前3组差异无显著性(f=1.03、1.54,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性(t=9.38~24.14,p<0.001),空白对照组调查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0.07、0.38,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16.56、40.78,q=10.12~19.41,p<0.001),而模式教育组与医生教育组差异无显著性(q=1.51、1.82,p>0.05)。结论 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可使这项工作有效、经济、广泛、持久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卫生状况.

[关键词] 农村人口;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effectofworkmodeonoralhealtheducationinchildreninhabitinginruralarea.

methods thisstudyenrolled150childrenof12yearsoldofgrade6,threeclasses,fromaruralprimaryschool,whowereequallyrandomizedtothreegroupsas:modeeducation(me)group,doctor-education(dg)groupandblank-control(bc)group.theef-fectivenessofeducationwasevaluatedthroughacomparisonofunderstandingofknowledgeoforalhealthandformationoforalhealthbehaviourbetweenbeforeandaftertheeducationviaaquestionnaire. results beforeeducation,therewerenodifferencesbetweenthethreegroupsintermsofawarenessoforalhealthandoralhealthbehaviour(f=1.03,1.54;p>0.05).acomparisonbetweenbeforeandaftereducation,thedifferenceofmeanddggroupwassignificant(t=9.38-24.14,p<0.001),whilethatofbcgroup,notsignificant(t=0.07,0.38;p>0.05).aftereducation,thedifferencesbetweenme,deandbcgroupsweresignif-icant(f=116.56,40.78;q=10.12-19.41;p<0.01),butthedifferencesbetweenmeanddegroupswerenotsignificant(q=1.51,1.82;p>0.05). conclusion themodeeducationfororalhealthenablesthisprogramtobedevelopedeffectively,eco-nomically,extensively,andenduringly,whichwillfundamentallychangetheappearanceofdentalhygieneofruralchildreninourcountry.

[keywords] ruralpopulation;child;mouth;healtheducation;workmode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资源有限,长期以来没有规范有效的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持续开展,造成农村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匮乏,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一情况,本课题组总结多年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研发了一套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这套模式的特点就是将一套成熟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交由幼儿园、学校老师,替代医生完成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使这项工作可以科学、有效、长期、广泛开展,逐渐形成规范的教育模式。本研究对这套模式实际应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实际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班学生共150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0人。模式教育组教师参加过由当地教体局组织专业医生举办的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培训.

1.2 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本模式健康教育教材针对教育对象实际情况分为3~5岁、6~11岁、12~18岁3种版本,分别制作了教育幻灯、手册、展板、教案等材料,本研究使用12~18岁版本。其教育内容如下。①口腔生理知识:牙齿的解剖构造、恒牙介绍、口腔健康标准;②口腔疾病危害、治疗知识:龋病、牙周病、牙列畸形的病因、危害及治疗知识;③口腔疾病预防知识:刷牙方法,牙刷的选择,含氟牙膏的使用,牙线的使用,窝沟封闭,健康饮食及定期检查牙齿等知识;④儿童前牙外伤的紧急处理知识.

1.3 口腔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养成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学生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前1d和教育后3个月用相同调查问卷测试.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及ppms1.5[1]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组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1.03,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性(t=25.14、15.83,p<0.001),而空白对照组调查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t=0.07,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116.56,q=19.41、17.90,p<0.001),而模式教育组与医生教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1.51,p>0.05)。见表1.

2.2 口腔健康行为养成情况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养成情况差异无显著性(f=1.54,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11.30、9.38,p<0.001),而空白对照组调查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0.38,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40.78,q=11.94、10.12,p<0.001),而模式教育组与医生教育组差异无显著性(q=1.82,p>0.05)。见表1.

3 讨

论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以教育的手段向人们传授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与技术,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益于口腔健康的行为,是实现人人参与并享有口腔卫生保健的根本途径,也是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2]。通过口腔健康教育,增加了人们的口腔保健知识,同时口腔保健意识也会相应提高。在本研究中,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在教育后无论是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还是口

表1 口腔健康知晓情况及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n=50,-x±s)组别时间知识知晓率(χ/%)行为形成正确率(χ/%)空白对照组教育前23.25±16.9419.25±16.60教育后23.50±16.6820.25±16.51医生教育组教育前25.25±16.2718.25±14.77教育后 73.75±24.12*# 52.25±24.83*#模式教育组教育前20.50±16.5114.50±10.81教育后 78.00±17.96*# 58.00±24.71*#

与同组教育前比较,*t=9.38~24.14,p<0.001;与对照组教育后比较,f=116.56、40.78,#q=10.12~19.41,p<0.001.

腔保健行为养成率都比教育前有了显著提高,证明该模式可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由于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项基本而持久的工作,其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可以在临床、学校、社区等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3]。与学校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4]。小学时期是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养成期,小学生接纳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学校中学到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对于成年后的口腔健康有显著的意义[5]。本模式将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交由学校老师完成,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各项优势,解决了农村医疗保健资源不足的问题,使这项工作能持久广泛地开展.

本模式的研究突出针对我国农村现状,由于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所以在模式研发过程中,不仅制作了多媒体教学系统,也制作了简易展板,使这项工作能在各种教育条件下实施。本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式的教育效果与专业医生所达到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为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9年,我们在青岛周边农村实验推广这种模式,通过当地教体局组织,对该区学校相关教师进行了培训,在后来的调查结果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跟踪观察,以便更深入地研究本模式教育的远期效果.

知-信-行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6]。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经被我国所重视,但是这项工作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尤为重要,我国现阶段没有这方面的报道。本课题组通过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使这项工作有希望科学、有效、广泛、持续开展,作为农村儿童口腔疾病预防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对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ppms1.5统计软件的功能及其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1):91-93.

[2]马涛.口腔预防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3]王祥才,张展堂.山东省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4]chapmana,copestakesj,duncank.anoralhealtheducationprogrammebasedonthenationalcurriculum[j].intjpaediatrdent,2006,16(1):40-44.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7

关键词:口腔保健;口腔卫生指数;作用体现

        口腔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牙健康是牙、牙周组织、口腔邻近部位及颌面部均无组织结构与功能性异常。牙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龋病、牙髓病与根尖周病、牙龈病与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口腔颌面部疾病、牙齿缺失这些都是我们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在医院临床当中我们对患者开展口腔教育工作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个工作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为了验证我们进行这一工作的效果,特对我院600例口腔疾病患者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看,对其干预效果跟踪观察,总结归纳出一下心得。

       1 研究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于2004~2010年这一阶段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总数大概600人次,男女所占比例相同,年龄分布大致为6岁~20岁100例,20岁~25岁350例,46~66岁150例。

       1.2研究方法 这次研究的主要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对所有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调查,等全部问卷填报完整后后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检查的过程都是由资深口腔医师采用新探针、平面口镜、牙周探针在自然光线下进行的。把所有问卷人的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口腔健康检查的结果填入统一设计的表格,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初诊后随机抽取3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另外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口腔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所有口腔病患者再做一次完整的复诊调查,对其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检查方式与第一次的完全相同。

       1.3在口腔疾病当中口腔卫生指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一般通过视诊检查龈上牙石、软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然后用光滑的尖探针查根面有无龈下牙石,尤其检查口腔中具有代表性的6颗牙,16、26、11、31的唇颊面及34、46的舌面。作好相应的检查记录计算出口腔卫生指数(oHi)。oHi是用以衡量人们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其计算公式可归纳为为oHi=Di+Ci。软垢指数(Di)的记分标准可以总结为:0=牙面上无软垢;1=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以下;2=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2/3之间;3=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2/3以上。牙石指数(Ci)的记分标准总结为:0=龈上、龈下无牙石;1=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以下;2=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2/3之间或在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以上或在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

       1.4对于调查数据的判定标准 oHi值为0或1时认为该值为低值;oHi值达到4或5时认为该值为高值;中间值为2或3。

       1.5对于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中的χ2检验来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调查的结果

        通过我们把所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口腔教育干预前后的口腔卫生oHi高中低值分布列成表格,进行对照比较。最终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患者oHi高中低值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03.40,p<0.01),而对照组第一、二次检查差异

[1] [2] 

无显著性(χ=.,p>.);实验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第二次检查结果更是有明显的区别(χ=.,p<.)。

  对此次研究的讨论

       .对于口腔健康教育而言,口腔保健可以大致认为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总的来说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从心理上主动采取措施,注重自己的口腔健康的行为,在口腔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如果医生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口腔的教育活动来达到对口腔疾病患者积极性的调动,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和信息传播等方式,来最终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那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在目前社会来说牙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如龋齿的严重性在国际上得到公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健康的十项标准之一。就我国国内的状况而言,平均患龋率大致为%左右,牙周病的患病率更是高达%以上,口腔疾病的防治形势可以说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如何控制口腔疾病,提高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尽快改善口腔健康状况,不断完成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口腔医学的目前最红要的任务之一。这也是我们做这次调研报告的最终目的所在。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还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在所有患者中普遍存在护牙用品的选择和刷牙方法、时间上科学性极差,甚至存在很多的误区。如本次调查中使用牙签的比例可以达到%,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牙签的使用不仅会造成齿缝的扩大,而且也存在这很大的卫生隐患。同时大多数患者还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在牙膏的选择上更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后我们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中,重点就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确选用护牙用品,如保健牙刷、含氟和盐的牙膏、牙线,对于牙签的使用必须节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和技巧,在刷牙的方向、力量、位置、时间、次数都要加以引导和指正。

       .对于所有的口腔疾病患者来说就诊不仅是一个医生医治口腔疾患的过程,同时也是患者接受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这个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口腔患者自身的口腔卫生保健行为不单单是服务于它本身,所有这些好的习惯对其家人和周围的任何人都能发生直接的影响,他们既是口腔健康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口腔健康的传播者。广大的口腔医护工作者应及时纠正口腔患者固有观念中的误区,促使其积极参与口腔保健活动,主动地向每一位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重视口腔卫生保健,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对于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工作意义。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8

方法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对东北9个城市、9个农村地区部分12岁学生进行集体自答式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2岁学生每天刷牙率为74.7%,城市高于农村(p

结论学生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尚不普及。应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特别是有效刷牙的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建立口腔健康行为。

【关键词】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口腔疾病;儿童

【中图分类号】R78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5-0622-03

2005年9-12月东北地区在配合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在进行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检查的同时,对部分12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为今后东北地区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提供基线资料,也为制定东北地区的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1],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北地区的9个城市和9个农村地区,对在当地居住6个月以上的儿童2376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半数已接受临床检查的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经资料整理,获有效问卷调查表1184份。

1.2调查方法及内容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自答式问卷调查。在受检者离开现场前,调查员对问卷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如有错误及时纠正,有遗漏项目及时补填。本次调查将口腔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作为学生问卷的主要内容。此外,问卷调查还包括口腔科就医情况及口腔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1.3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

2结果

2.1刷牙行为74.7%的12岁学生每天刷牙,29.5%每天至少刷牙2次。刷牙行为形成率城市高于农村(p

2.2饮食习惯学生每天进食含糖食品(包括加糖牛奶、甜点、糖果、糖水、碳酸饮料和含糖果汁)的比例为62.1%,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3口腔卫生知识和态度

2.3.1口腔卫生知识东北地区12岁学生获取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分别为家人(59.6%)、电视/广播(47.0%)、学校(44.4%)、口腔医护人员(35.2%)、报纸杂志(26.9%)、医院宣传栏(22.3%)、网络(9.5%),通过以上各种途径获取口腔卫生知识的比例均为城市高于农村。见表2。

2.3.2口腔健康问题对生活的影响过去12个月有过牙疼的学生为54.6%,认为牙齿或口腔问题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吃东西(43.4%)、与同学交往(22.4%)、自尊(24.5%)、外貌(20.3%)、发音(18.8%)。

2.3.3口腔保健态度见表3。

2.3.4牙龈出血的自我认知及相关行为见表4。

2.4口腔科就医行为见表5。

2.5牙外伤东北地区19.1%的12岁学生有牙外伤经历,男、女分别为24.0%和14.0%,男生高于女生(p

3讨论

刷牙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自我保健方法[2]。通过正确刷牙可以清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减少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东北地区12岁学生每天刷牙率为74.7%,低于全国水平(82.0%)[3];刷牙行为城市高于农村(p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学生进食含糖食品相应增加,患龋风险也相对增大。龋病多因素分析显示,我国12岁学生的患龋状况与进食含糖食品的行为有关,牙龈出血率和牙石检出率与每天的刷牙次数相关[3]。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学生龋均和患龋率相对较高。牙周状况多因素分析显示,12岁学生牙龈出血检出率和牙石检出率与每天刷牙次数呈负相关。本研究中,只有极少数对牙菌斑有正确认识,但多数学生知道细菌是引起龋病及牙龈炎的原因之一,保持牙齿清洁能够预防牙龈出血。大部分学生知道含糖食品的致龋作用。70%以上的学生认识到刷牙出血不正常,但只有1/3的学生知道含氟牙膏。在知道含氟牙膏的学生中,只有53.1%的学生了解含氟牙膏的防龋作用,多数口腔知识知晓率城市高于农村(p

口腔健康问题对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行为上,绝大部分12岁学生对自己的牙齿、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表示满意。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牙龈炎,且牙龈出血后未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对口腔定期检查及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实际定期口腔检查的比例只占29.5%,城市高于农村(p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龋齿患病水平评价标准,12岁年龄组恒牙龋均在1.1以下为很低水平[2]。东北地区12岁学生患龋率为37.6%,龋均为0.78,已经达到目标水平,但绝大部分龋齿都处于开放状态且没有得到治疗,龋补充填比为11.77%,离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城市15%、农村30%)差距甚远。过去12个月口腔科就诊率为54.2%,农村(60.8%)高于城市(47.2%)(p

学生时期是个体获得口腔卫生知识和形成口腔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我国口腔健康教育和促进一直将学生作为重点目标人群。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学生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2]。学校应把口腔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卫生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4参考文献

[1]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8.

[2]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2-213.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9

每年9月20曰是全国爱牙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卫生保健所要求,增强我校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普及少年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同时通过学生向家长传护齿健康知识,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关注自己的未来。我校决定在全校1—6年级开展校园“爱牙护齿,健康成长”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活动主题:口腔健康全身健康

二、活动时间:9月14日—9月24日

三、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四、活动内容:

1、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护牙理念深入人心。

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张贴口腔健康教育宣传图,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堂口腔健康知识讲座,宣传“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少吃甜品和含糖饮料,餐后和零食后及时漱口”的四个好习惯及正确刷牙的方法等。

2、“口腔健康全身健康”活动,各班利用班会时间借助相关资料向同学们传播讲解护齿知识,请同学上台向大家介绍关注口腔健康的必要性(队会中各班应把活动主题书写在本班教室的黑板上)。学校利用午休时间向全校播放爱牙知识宣传vcd,各班组织学生收看,并向学生家长发放宣传材料。

2、“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国旗下讲话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学习到的口腔知识向父母、爷爷、奶奶宣传口腔健康知识。

3、“口腔健康全身健康”手抄小报创作活动。以口腔卫生健康和护齿教育为主题,通过活动让队员们查找有关护齿资料,获得护齿保健知识,有利于队员们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写作编辑能力,鼓励队员们把自己学习口腔健康知识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护齿经验用漫画形式文字内容表现出来。

学校将把部分优秀作品分期布置于宣传橱窗。

手抄报作品的规格为a3纸大小,请务必在作品上注明班级、姓名。(三至六年级,每班三至五份)

4、开展“小小牙博士”评选活动。

通过组织队员向家庭等社会渠道宣传护齿知识,强化队员们的护齿意识,提高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率,使队员们在体验小宣传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护齿的重要性。口腔健康知识讲座之后,要求各班下发“小小牙博士”反馈表,组织队员向家庭等社会渠道宣传护齿知识。队员持此表给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和邻居讲授护齿知识,并请接受过口腔健康知识教育的家人在相应位置写上对于队员教授水平的评价并签上名。最后看哪个队员的评语和签字最多、最好,以此为据进行“小小牙博士”评选。

要求各班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择优评选出8名“小小牙博士”,同时上交8名“小小牙博士”名单及“小小牙博士”反馈表8份。注明所在班级、姓名,于9月末前上交卫生室。

5、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篇10

北京市门头沟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北京1023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区7~9岁儿童集中开展的适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项目,探索提高窝沟封闭率和口腔健康教育效果的方法。方法抽取门头沟区3所学校422名7~9岁学生,比较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三种不同的组织方式对窝沟封闭率的影响,以及口腔健康教育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医生入校提供服务的窝沟封闭率最高,为97.40%;在诊室进行一对一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在知识知晓率和每天至少一次刷牙率这两个方面效果最好,分别为91.67%和90.86%,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组织的进行口腔保健措施效果最好。

[

关键词]窝沟封闭;口腔保健;预防

[中图分类号]R7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7(b)-0030-03

近二十年来,口腔医学开始重视预防,从治疗转向强调预防,能够有效的提高一代人的口腔健康水平。故市政府拨款开展了北京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的综合干预项目,6~9岁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项目之一,可见政府对儿童口腔疾病的重视。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牙防工作的主体,设定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何种方法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措施的优势,探索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法,提高窝沟封闭保留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2013年10月,在门头沟区3所小学抽取422名符合窝沟封闭适应症的7~9岁儿童,实施适龄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干预项目。其中男198名,女224名。负责项目实施的医生均具有口腔执业医师资格,经过市级项目技术指导组的适龄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干预项目操作技术规范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参与项目工作。

1.2研究方法

1.2.1材料光固化灯,37%的磷酸凝胶,注射式光固化窝沟封闭剂。

1.2.2窝沟封闭的适应证筛查适应症:窝沟深,特别是可以插入或卡住探针(包括可疑龋);其他牙,特别是对侧同名牙患龋或有患龋倾向。非适应证:牙合面无深的裂沟点隙、自洁作用好;患较多邻面龋损者;不能配合操作;牙齿尚未完全萌出,被牙龈覆盖[1]。

1.2.3窝沟封闭操作流程清洁牙面-酸蚀-干燥-涂布封闭剂-固化-检查。

1.2.4窝沟封闭的组织方式为了确保结果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笔者所选择的都是离医院距离相近的学校。在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子女参与项目后,分为3种方式分别进行操作。

方式1:先到学校进行筛查,对于符合适应症的学生由医生打电话联系,约定具体时间,由家长带着学生到口腔科门诊接受服务。

方式2:先到学校进行筛查,对于符合适应症的学生由学校组织,约定具体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由教师带领学生到门诊接受服务。

方式3:由医生携带便携式口腔综合治疗设备、窝沟封闭材料等到学校进行现场服务。先到班级筛选出符合窝沟封闭适应症的学生,然后顺序到学校医务室进行窝沟封闭操作。

窝沟封闭6个月后到各学校进行复查,统计窝沟封闭率和窝沟封闭保留率。

1.2.5口腔健康教育3所小学分别用两种方式进行口腔保健知识培训,内容包括:口腔生理知识,龋病相关病理知识,刷牙方法等口腔保健知识。宣教方式:学校组:医生到学校进行筛查的时候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课堂式的口腔健康知识培训。门诊组:医生为到诊室接受服务的学生和陪同的家长一起进行一对一的口腔健康知识培训。两组在培训后立即对学生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内容为:一般情况、龋齿相关知识、对口腔健康知识的关注程度、对口腔检查的态度、刷牙次数和饮食习惯等。6个月后到学校复查时再次对学生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对比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及学生每天一次的刷牙率。完成窝沟封闭操作和两次调查的学生问卷为有效问卷。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例数和百分数进行描述,并采用χ2和方差检验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p>0.05,差别无显著性;0.05≥p>0.01,差别有显著性;p≤0.01,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2结果

2.1三种组织方式的接受差异

由家长带学生到门诊接受窝沟封闭率明显低于医生入校提供服务的学生比率。方式1和方式2比较,χ2=4.17,0.05>p>0.01,差异有显著性。方式1和方式3比较,χ2=3.76,0.05>p>0.01,差异有显著性。方式2和方式3比较,χ2=0.09,p>0.05,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由学校组织的两种方式与由医疗机构组织的方式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由学校组织的两种方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三种组织方式的窝沟封闭完好率比较

到门诊接受服务的学生窝沟封闭完好率高于在校接受服务的学生。方式1和方式2比较,χ2=0.01,p>0.05,无统计学差异。方式1和方式3比较,χ2=3.94,0.05>p>0.01,差异有显著性。方式2和方式3比较,χ2=3.93,0.05>p>0.0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2.3两种宣传方式差异

由家长带领在诊室进行一对一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在知识知晓率和每天至少一次刷牙率这两个方面效果都高于在学校进行课堂式口腔保健知识培训,知识知晓率比较χ2=17.73,p<0.01,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每天至少一次刷牙率比较χ2=21.90,p<0.01,差别有高度显著性。见表3。

3讨论

笔者在本研究中首先对窝沟封闭三种组织方式的接受差异进行了比较。发现在三种不同的窝沟封闭服务组织方式中,医生下校的服务方式窝沟封闭率最高。在学校接受服务的学生,符合适应症而没有进行窝沟封闭的学生都是因为恶心等原因不能配合操作而放弃的。在门诊接受服务的很多是学生家长主动放弃的。很多家长觉得亲自带孩子到医院去做窝沟封闭很耽误时间,所以由家长带领到医院接受服务的人数最少。如果不耽误家长的时间,很多人还是愿意让孩子接受窝沟封闭的,所以接受医生入校进行服务的人数最多。在此次项目开展过程中,还有少数家长不同意孩子参加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项目,笔者认为造成此结果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医疗机构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家长对预防龋齿的知识了解不够,对孩子牙齿龋坏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学生口腔保健与孩子全身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不了解窝沟封闭对预防恒牙龋的作用。张志昱也提到家长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和对口腔保健的态度均会影响到子女的口腔保健行为,家长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欠缺、保健知识不足、获取保健知识的途径局限等是儿童患龋率高的原因之一[2]。余红兵也认为不配合儿童窝沟封闭的家长在学历、家庭收入、检查孩子刷牙效果、是否听过口腔健康教育课等方面与配合窝沟封闭的家长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3]。要想提高窝沟封闭率就必须使家长了解相关知识。国内外很多学者等都证实了窝沟封闭可以有效降低龋齿的发生,是预防恒磨牙龋的一种无创伤、无痛的有效措施这个结论[4-6]。作为口腔医疗的工作者,都应该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把口腔预防的理念和口腔预防专业的知识通过各种途径灌输到患者和家属中,使其相信窝沟封闭的防龋效果,才能使牙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辉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率达到45%[7]。由于本研究主要针对服务方式的探索,所以取材范围较局限,只选取了3所人数较多学校,且专门进行了项目宣传后才开展的,故本研究结果明显高于北京市的结果。如果要研究门头沟区全区的情况还需要扩大统计范围。

在三种不同的窝沟封闭服务组织方式中,在门诊进行的窝沟封闭保留率都比较高。有学者报道标准化设备、四手操作的条件下,确实较容易能获得理想的封闭效果,钟慕华等报道可达到100%的保留率[8]。曾红雨等曾证实在学校开展窝沟封闭,隔湿、干燥、牙面清洁都不能达到较好的要求,其防龋效果会受到影响[9]。[本研究中医生下校的服务方式窝沟封闭保留率最低也证实了这一点。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便携式口腔治疗设备相对简陋,如设备的油气分离不全、灯光照明不足,椅位不能调节等各种原因使医生操作不便造成的。但是该方式对于偏远山区学校有很大优势。张辉的调查显示城市学生人均窝沟封闭牙数和窝沟封闭率高于农村[7]。原因可能与城乡医疗服务覆盖范围和对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偏远山区和医疗资源较少的农村地区可以大力推广利用便携式牙科治疗设备为学生服务,可以在短期内有效提高窝沟封闭率。

有研究显示老师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校口腔健康项目的开展实施[10]。但本研究显示家长的监管作用不容忽视。在本研究中在诊室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的口腔健康教育方式效果明显高于在学校以授课方式单独给学生讲解的效果。家长同时接受口腔保健知识培训的学生基本上都能保证每天早晚刷牙。众多研究表明,父母对口腔健康的知信行直接影响儿童口腔保健措施的执行[11-13],白玥等研究表示接受过综合性口腔健康促进措施的学生在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口腔卫生行为形成率、正确就医行为以及就医机构的选择等方面都较未接受过干预的学生好[14]。笔者通过培训和调查问卷使学生充分了解建立正确刷牙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了对家长的培训,对于宣传方式的比较结果可以说明针对家长的教育决定了学生的口腔保健行为的实施效果。这个结论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口腔健康教育中,应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开展多层次的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与讲解;有效地提高家长的口腔卫生知识水平;当家长了解了龋齿的危害以后,能够重视学生的患龋状况,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龋齿充填,还能有效提高龋齿充填率。但很少有学者单独研究对家长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也未对单独对家长进行干预的效果进行量化的统计,要想得到准确的的统计数据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服务组织方式可以明显提高窝沟封闭项目开展效果和口腔保健知识宣传效果,使窝沟封闭项目成为一个高效的口腔保健措施,从而使窝沟封闭项目真正起到预防恒牙龋病,促进人群口腔健康的作用。健康教育和宣传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的疾病预防措施,最终达到促进人群口腔健康的效果。但是不能依靠一两次的健康教育课程就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应该加强教委对学生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将口腔保健课程纳入到学生日常的生理卫生课程中,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同时应该建立学生-学生家长-教师-保健医-口腔医生联合模式的口腔保健网,将医生的专业知识,学校的组织能力,家长的监管作用结合起来,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展口腔健康行为的促进。

[

参考文献]

[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0-313.

[2]张志昱.家长口腔健康意识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2):148.

[3]学龄儿童家长不配合窝沟封闭原因问卷调查[J].广东牙病防治,2013,21(11):586.

[4]Subramaniamp,KondeS,mandannaDK.Retentionofaresin-basedsealantandaglassionomerusedasafissuresealant:acomparativeclinicalstudy[J].JindianSocpedodprevDent,2008,26(3):114-120.

[5]宋光磊.窝沟封闭术预防六龄齿龋坏的临床观察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582-584.

[6]张鹏.北京市2011—2012年12岁儿童口腔健康调查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13,21(4):230-233.

[7]张辉.北京市6~18岁学生第一恒磨牙龋病及窝沟封闭现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38.

[8]钟慕华.12例窝沟封闭护理配合的实践[J].当代医学,2011,17(16):118-119.

[9]曾红雨.儿童应用窝沟封闭和流动性树脂充填的防龋实验[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26(35):251-252.

[10]FlandersRa.effectivenessofdentalhealtheducationalprogrammeinschools[J].JamDentassoc,1987,114(2):239-242.

[11]余红兵.学龄儿童家长不配合窝沟封闭原因问卷调查[J].广东牙病防治,2013,21(11):586.

[12]陈陵.母亲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4):598-560.

[13]刘敏.加强健康教育对儿童龋病的干预[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