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的特色十篇旅游资源的特色十篇

旅游资源的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42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1

海南省移民众多,属于文化交汇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旅游事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旅游业能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海南省应加强对文化旅游事业的规划,积极打造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休闲娱乐事业,增加产业链,以促进海南文化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海南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海南距离中原地区较远,其文化的发展自然与中原文化有一定差异。这也使海南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十分鲜明。海南是历史名人的聚集地,不仅在本地涌现了大量的名人,如林世元、王文明、陈序经等,同时也是古代被贬官员的集中地,如杨伦、苏轼、赵谦等,这些名人无一例外都为海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同时,海南也具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如天涯海角、文笔峰塔、永久磁石和崖州古城等。并拥有九个部级的红色旅游基地,包括海瑞墓、万宁六连岭、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等。其竹墙屋、船形茅屋等建筑文化也扬名中外。歌舞文化也具有瞩目的成果,如黎族民歌、木偶戏、琼剧等,艺术创作上也产生了《三月三》《红叶题诗》《山高水长》等优秀作品,同时也将刺绣、雕刻等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海南的民族众多,民族节庆文化也相当丰富,如三月三、军坡节、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等,都为海南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

(一)开发特色旅游品牌

海南省拥有更丰富的热带海洋资源,是我国的度假圣地,海南省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开发热带海洋旅游品牌,将郑和下西洋、边防文化等作为文化背景,以西沙群岛为主要开发目标,安排游客进行相关岛屿的文化体验、海上探险、潜水等度假休闲活动。拓展海南邮轮旅游线路。加强海南省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

(二)大力发展康体旅游

体育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消费形式。这一旅游形式更注重游客的参与度和服务的互动性,能充分满足游客的自主性和对情感的需求。海南省由于其气候特色,现今已成为沙滩排球、田径、帆船等运动项目的重要训练基地,其高尔夫球场接待游客的数量也逐年增长,是人们进行康体旅游的好去处。在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开发中,海南省可以积极举办环岛自行车比赛、游泳比赛等赛事,并加强对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实现康体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创建特色旅游镇

海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地方文化,现阶段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利用率较低、资源被闲置、破坏的情况。因此,海南省应积极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力度进行宣传,研究开发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游客亲身体验到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古镇村落、等的实际情况,并注重对历史遗迹和文化名城的保护,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维护城镇原有景观面貌和文化氛围。

如海南黎族文化特色鲜明。海南省可以在黎族人民聚集的地方建设具有典型黎族特色的乡镇,开发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海南省的历史文化和古镇众多,也可以将特色历史文化与古镇相结合,建设如崖城贬官文化镇、海口市大致坡琼剧文化镇等特色文化旅游古镇。同时加强对历史街区的规划保护、府城鼓楼抢修等工作。

(四)发展节庆旅游

海南省现阶段已形成了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世界小姐大赛等特色会展文化及海南岛欢乐节、国际婚庆节等节庆文化,在今后的海南文化旅游特色开发中,海南省应积极争取更多的节庆活动和会展在本地开展,并充分利用其优美的海滨环境和舒适怡人的气候,积极开发度假旅游,将海南省建设成具有特色文化、符合国内外游客需求的度假旅游胜地。

(五)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商品

海南省的文化旅游事业虽然已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与国际著名旅游景点相比,在国际知名度、规划水平、旅游商品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旅游产品和商品未能充分突出海南特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因此,海南省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和商品的研发,在其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积极建设相关配套产业,如建立文化旅游购物中心、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等,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商品的开发力度,采取有效的营销方法,增加产业链。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2

【关键词】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21-01

进入21世纪,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推陈出新,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跟新,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倍增,近年来对部分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备受游客喜爱。

一、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民族区域旅游是指以部分民族区域为旅游目的地,以当地人文习俗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当地民俗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正因为民俗区域旅游既能给游客带来优美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更能让游客体验和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异域风情,因此近年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多。

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为旅游者提供了满足其领略异域民族奇特风俗和原始自然风貌的机会,展示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对孕育该文化的地理环境的打造,又为当地居民经济创收创造了条件,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如对五龙寨和桃坪羌寨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效益进行探讨。

二、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效益分析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带来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三大效益,本文将对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进行分析。

(一)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经济效益

1.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以桃坪羌寨为例,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当地村民主要从事农林牧业生产活动,农业产出主要是玉米、青稞、小麦、土豆、荞麦等,基本用于自己生活,且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极为落后,无法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但该地却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鉴于此,发展民族区域旅游是其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一个捷径。自从进行旅游开发以来,桃坪羌寨接待中外游客数量和收入逐年增加,仅2011年桃坪羌寨接待的旅游人数就超过十六万人次,旅游经济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没有发展旅游业的另两个区域与之相比,经济收入少得多。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是一直接有效途径。

2.民族区域旅游可为当地人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每直接就业一个人,将给社会其他行业提供五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五龙寨所属的北川县青片乡,全乡农业人口约4000人,旅游从业人员400多人,解决就业人员478人。五龙寨的正河村乡村从业人员235人,其中120人就业于本地旅游业。根据本人实地调查收集的资料表明,在许多区域开发旅游后,本村的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返还本乡,或是自己经营旅游业,或是在本地的旅游企业中工作。

三、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社会文化的效益

通过对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起到保护作用,能使当地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北川的五龙寨,当地由于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有很多汉族人经过,并有一些与汉族杂居,所以当地羌族的外显文化已经消失,他们不穿本民族服饰,不会羌语,也不会羌族的歌舞乐器,但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当地居民又重新穿上了本民族服装,又学会了本民族的语言,又跳起了羌族的“莎朗”舞,还吹响了羌族的古老乐器――羌笛,这些变化正是得益于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益

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羌族的多神崇拜的观念里有着朴素的生态意识,尽管是潜意识和不自觉的,甚至是带着迷信色彩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朴素的生态观,是一条有效的生态保护途径。例如,羌族人民在祭天、祭神的时候,是严禁砍伐树木和进山打猎的,通过这样的禁忌和民俗活动,将朴素的生态观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客观上也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北川的五龙寨,以前人们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上山伐木以及打猎和采药为主,后来国家禁止伐木,退耕还林后,人们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生存,人们偷偷上山伐木、打猎,于是与当地的森林警察经常发生冲突。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旅游业,人们发现接待游客所创收入比以前伐木和打猎更可观,还没有之前辛苦。通过发展旅游业,当地村民意识到正是有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有特色的羌族文化才吸引来了大批游客,而大量游客的到来使村民们才有了客观的经济收入。因此,村民们自觉地加入到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再也没人偷偷伐木和上山打猎了。这种现象有利地说明民族区域旅游的开发只要真正让百姓受益,让他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自愿成为环境保护者,就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民族区域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随消费能力较强的旅游者的不断涌入,会引起当地物价上涨,如果当地居民不能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或获利较多,这种物价上涨会引发当地居民的不满。

2.资源开发导致利益不均衡,影响群众关系。在对桃坪羌寨的调查中发现,当地村民由于对发展民族区域旅游业以来所得利益的分配感到不公,村民之间先是互相不满,嫉妒,继而发展到争抢游客的地步,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以淳朴民风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调查显示,在发展旅游业之前,羌民民风淳朴,人们羞于谈钱,且有夜不闭户的习俗。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人年收入上百万,有的家庭却只有几千元,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淳朴的民风丧失了。这也是在对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在五龙寨及羌寨在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其三大效益都得到了体现,其中经济效益最为突出。但是从长远来看,对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应该注重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民族区域旅游对游客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原始自然的环境,因此只有加强了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该地的民族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中注重了文化和生态环境效益,才能持久地获得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3

【关键词】汨罗;龙舟文化;特色

具有浓厚汨罗地方特色的龙舟文化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巧妙地将龙、龙舟、竞渡、端午、纪念屈原等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使龙舟竞渡这一传统的民间纪念性活动获得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的奋争拼搏精神和浓郁的民族节日气氛等文化因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湖湘龙舟文化旅游资源。

一、美丽的古老传说

龙舟文化的起源本身就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相传,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出以后,当地的老百姓都争相划着渔船去抢救,并且将糯米团抛到江中吸引鱼虾,以免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于是才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现在还有这么一首龙舟号子流传于汨罗江边一带:“杉木船子溜溜尖,龙船划向前。三闾大夫是屈原,投江在今天。我和你来划龙船,河里捞屈原。粽子撒到深水里,捞了两千年。”当时,人们捞了三天三夜,并没捞到屈原,其尸体已随江水飘到洞庭湖内,洞庭湖里的龙王爷被屈原的精忠爱国之心所感动,于是施神威发大水,将屈原的尸体送回汨罗江边的三尺墩上。从此,每年五月,汨罗江就有自西往东、从下游往上游倒流30公里的奇观。又传屈原的尸体被送回到汨罗江边后,头部已被鱼虾吃掉一半,他的孝女女为他配上半边金头,将其葬在汨罗江上游江边的汨罗山上,至今仍流传着“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头”。不久,反对屈原的一些贵族们欲掘屈原之墓,以鞭其尸。女闻讯后,以罗裙兜土赶做疑冢,当地老百姓也赶来帮忙,一夜之间筑成了十一座大坟,使反动贵族们难辨真假,只好作罢。

二、独特的民俗风情

到底是端午节里巧遇屈原殉难,还是屈原殉难造就了端午节,正如龙舟竞渡的起源问题一样,恐怕只有学界才去计较。从此之后,在老百姓的心理,屈原投江的这一天,就是端午节,就是纪念一个维护正义、热爱家邦、体恤百姓的人民英雄的日子。也因此,汨罗江一带的老百姓把一年一度的端午划龙舟看得特别重。这里有句俗语叫“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一年田没种好是小事,但倘若这年划龙船输了,则是很不光彩的大事。这里家家户户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有划龙舟的经历。

当地还流行一种“偷木”的奇特风俗,认为造龙舟所选用的木料,以偷来的为最上乘,用偷来的木头造龙舟,比赛时才划得快。因为当地人认为,是偷的东西势必有人追赶,偷者就会使劲逃,追与逃的过程中,最终会逃走,就意味着这种木头制的船会划得快。所以,在决定打造龙舟后,首先就是策划偷“龙骨木”(龙船的底茎)。当地村寨派出有经验的长者,深入深山老林“侦探”,选好适合做“龙骨”的树,打上记号,次日带领一班人马,携带祭祀品,砍伐这株“龙骨树”,斧响树倒,七手八脚剥完树皮后,燃放鞭炮,一声“哟嗬”,将系好的大杉木拖下山。如果山民们发现,追赶的人越多、越快,预兆要制造的龙舟越吉祥快速。

此外,在端午节,汨罗江一带的人们除了进行龙舟竞渡之外,还有喝雄黄酒、挂香袋、悬艾叶、吃粽子等习俗。在汨罗江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门缝里,菖蒲青剑吊花窗。挂香包,呷雄黄(酒),老班子笑,后生子忙,一忙忙滚哒汨罗江。这也端阳,咯(那)也端阳,俏妹子眼望哒龙船上,端阳里选情郎。”这唱的就是悬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挂香包、会情郎等民间风俗。菖蒲和艾叶都含有芳香性树脂和挥发油,它们的特殊气味使蚊蝇不敢接近,因此人们常在端午节将菖蒲、艾叶挂在门旁。“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佳节亲人团聚时,都要喝一杯雄黄酒以示庆贺。还以五色线系香包挂于小孩胸前,可以驱邪恶,保平安。所有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至今仍很流行。

三、丰富的艺术形式

两千多年以来的龙舟竞渡过程中,诞生了一系列歌谣、鼓乐、诗词、对联、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尤其是咏龙舟和纪念屈原的诗词歌赋、对联文章多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文章有《屈平列传》《吊屈原赋》,唐诗有《竞渡歌》《岳州观竞渡》,较典型的民歌和鼓乐有湖南的《龙舟歌》、湖北秭归的《招魂曲》,反映龙和龙舟竞渡的著名的绘画艺术作品有北宋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和元代王振鹏的《金明池龙舟图》,以及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和《人物御龙舟帛画》,龙舟雕刻及纹饰有整木龙头和先秦“铜鼓船纹”出土文物等。此外,古朴的祭龙仪式,著名诗人的吟诵,九龙狂舞,高跷和故事表演,彩船抛粽等等,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四、浓郁的宗教色彩

纪念屈原说成为了共识后,龙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逐步演变为正式的宗教祭祀等活动,例如岳阳历年来几乎每一次举行的大型龙舟活动,龙舟“朝庙”(屈子祠)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还有龙舟文化中请泥神、祭龙头、偷木、抢青、龙船菩萨、龙船庙、龙舟下水时请道士念经、龙舟赛前晚请巫师作法等等,都属于图腾崇拜影响下的宗教范畴。

五、独特的制作工艺

龙舟竞渡的风俗形成之后,汨罗江畔的人们为再现祖先们当年鼎力拯救屈原的情景,历来使用当地传统捕鱼的“渔划子”和打草、运货、渡人的“板划子”,临时装点成龙舟,参加竞渡。后来洞庭湖水域才有龙头凤尾专供竞渡使用的正式龙舟。现在的龙舟赛船基本上由统一的龙舟公司制造,比较的整齐划一,但最有特色的还是汨罗民间的地方赛船。这种赛船一般是以村或是家族为单位建造的,所以船的大小和长短不一,式样和花色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参赛人数也不同于国家竞赛22人的硬性规定,而是30几人甚至50几人不等。而最独特的还是它渗透着当地原始巫术和神奇色彩的制作工艺。

首先是选材。龙头龙尾要用樟木造(当地人认为樟木是神木,有灵气、能通神)。龙身即船体要用优质杉木打造,轻巧而又快速,而且如前所述,这种树木不能采本村的,要到外村去偷,有默契的外村村民得大声叫喊追赶,却又不能真的追上去逮着。接着就是造船,当地人称之为“钉船”。在开工之前要选好日子、请好工匠、选择好场地。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左右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请了当地比较有名的工匠做“掌墨师”(即为头的工匠,相当于总工程师),在宗庙祠堂里或是公共的晒谷场等比较大的地方准备打造龙舟。之后就是正式开工了,在当地称为“伐木”仪式。开工仪式要放很多鞭炮礼花进行庆贺,东家或主持人打了礼金红包给工匠,掌墨师口念祭词,接着安排工匠做底、龙头、龙尾、橹等活,各司其职,就正式开始干活了。龙头要用樟木精雕而成,大小长短与船身配套,龙头颈部雕有一个上覆木盖的空洞,类似菩萨“肚藏”的结构,俗称为安口藏或龙口,里面须放大米、茶叶、木炭甚至碎银子。另放两张红纸片,注明龙舟打造的日期、主持人姓名等。还要放三味中药:蝉壳、钩藤、连翘。蝉壳喻龙舟轻如蝉衣,钩藤表示龙舟头、体相连,连翘则预兆连连获胜。龙头雕好后要举行接龙头仪式,从雕匠家开始,一直到龙头安置在新船头上,一路铳炮喧天,锣鼓欢鸣,人龙相随,热闹非凡。龙尾类似橹,以两条长3米,宽4厘米的楠竹片装点成凤尾,故称“龙头凤尾”。相传当年屈原投江之后,他的女儿女婿参加了江上的救捞,终日坐在船尾用竹片划水演变而来的。楠竹片还要用红油漆涂成一点一点的红斑,象征当年女婿用竹片划水磨破了手指,血染在竹片上。龙船船身以精致杉木打造,宽以能坐两人为限,首尾窄,腹部宽,长度视划船手多少而定,舱面一根龙骨木贯穿前后,用横木隔装成若干个小舱,底成鸡胸状,以利破水,外表涂之以漆,成黄、红、蓝、黑等,再用不同颜色划出鳞片,称黄龙、黑龙等。中部交叉立两根木杆称“将军柱”,一根粗大的缆绳穿过将军柱的交叉部位系于船的首尾,再用两根木棒分别于将军柱的前后将缆绳拧紧,使船身如紧绷的弓弦,将军柱上和缆绳上挂满了彩旗,彩旗上大书某姓或某龙。打造龙舟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禁忌,如不许女人小孩进入工场等。船造好后要举行“关头”仪式,即竣工仪式,首先把香烛、供品等放在预先准备的桌子上,鞭炮齐鸣,由当地有威望的老者主持,在雕造龙头处举行祭龙头仪式,为龙头开光(即点睛),俗称“关头”。抓一只雄鸡,把鸡冠掐破,把鸡血滴在龙船的各个部位,并把事先预备好的三尺三红布(当地人认为红布有避邪和象征吉利之意)挂在龙头上,称为“挂红”,接着掌墨师念祭词,唱赞歌。祭词大致是祭祖先、祭祖师鲁班,祭五方(即祭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而赞歌是围绕龙舟而作,赞龙头龙尾等做得好,祝福龙舟每次竞赛都拿第一名等。再撒饼干、糖等于船内船外,人们纷纷来抢拾,象征着办大喜事的气氛。只有办了“关龙”仪式之后,龙舟才不再只是木头,而是一条龙,具有了灵气。

总之,整个龙舟制造过程异常复杂,制作工艺充满了神奇色彩,还渗透着楚地巫术的思想,如雄鸡避邪、挂红象征吉利等,可以说是楚文化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霍丽明.初探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12(4):16-20.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端午考[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2,8.

[3]杨罗生.竞渡本招屈考D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其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06,27(6):48-52.

[4]严可均辑.丛书集成初编.晋代周处・风土记[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点校本,1985.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4

关键词:特色旅游整合开发烟台旅游

一、前言

特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是以本地的特色环境、特色资源和特色文化等为依托的一种旅游产品。特色旅游在国外已经非常盛行,发展也趋于成熟。如美国的公墓游、欧洲的农场游、泰国的军事游、澳大利亚的探险游以及新加坡的海底游等,这些都是以当地独有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和树立的特色旅游品牌,它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眼球,形成了当地特色鲜明的旅游体系。

二、烟台市特色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一)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烟台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各种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旅游业带动了烟台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经济实力位居山东第二位,仅次于青岛。烟台市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如海岛旅游中的长岛、养马岛、芝罘岛等;水果旅游资源中的观光果园、农博园等;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登州古船博物馆、水师府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烟台市特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旅游可进入性强

烟台可以说是一个交通发达的城市,港口、铁路、航空、公路交通方式齐全。随着烟台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完善。烟台港、青荣城际铁路、烟台航空港及发达的公路网,加强了烟台旅游的可进入性,为国内外的游客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打响了烟台市特色旅游的品牌,使烟台旅游走向国内外市场,加快了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客源市场丰富

烟台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就造就了烟台市丰富的客源市场。烟台是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内外客源丰富,潍坊、威海、青岛与烟台交界是烟台市重要的省内客源市场;辽宁、河北、天津是烟台重要的省际客源市场;日本、韩国是烟台重要的国际客源市场;据统计烟台市201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290万人次,拥有丰富的客源市场是接待大量游客的前提。

(四)特色旅游产品个性鲜明

烟台是一座海滨城市,是有名的果蔬之乡、葡萄酒名城,海产品异常丰富。绵延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烟台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特色,自然领域、人文领域、现代园林和场馆等各具特色。海岛长岛、张裕酒文化博物馆、“观光果园”、蓬莱水城为烟台市特色旅游带来个性鲜明的产品。

(五)拥有良好的设施设备条件

烟台市就充分具有良好的设施设备条件。如南山旅游景区的设施设备配套情况是比较完善的,南山旅游集团旗下有云顶山庄、国际会议中心、南山宾馆、文化中心以及各大球会俱乐部为南山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酒店中拥有良好的康乐和休闲娱乐设施以及吃饭和住宿条件,这些设施设备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三、烟台市特色旅游开发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特色旅游产品零散孤立

烟台市旅游资源丰富遍及各个县、市、区,芝罘、福山、牟平、蓬莱、龙口、长岛、招远、栖霞、莱州、莱阳、海阳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比较分散影响了特色旅游的整合和开发,也就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零散孤立的特色旅游景点致使游客只能观看游览这一景点,而且门票价格很高,这样游客就会犹豫去不去这个景点游览也就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像蓬莱的海洋极地世界门票就很高而且只能看个海底世界,这样就显得很单调和乏味;还有蓬莱阁和水师府等这些景点都自成单位自己发展自己的,不能够统一的开发和管理。

(二)旅游线路设计单一

现在烟台市的特色旅游基本上没有旅游线路的设计,大部分的情况就是游客参加一个旅游团然后这个旅游团去一个固定的景区去游览参观,途中虽然会路过一些旅游景点,但是只会大体的看一下,甚至不去观看,只有到了目的地才会去游览参观。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导致了一些只为盈利性的旅游,这些旅游只是简单地把游客带到一个地方去参观游览,不会站在游客的立场去想一想,这样的旅游太单一和乏味。为了更好的发展特色旅游,我们应该在游览的过程中把路过的和附近的特色旅游景点串联在一条线上,对游览路线进行明确的设计,这样就能够充分的游览和参观,所以需要把特色旅游进行整合和开发。

(三)人员培训力度欠缺、意识不强

现在旅游业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而这些归根到底又取决于旅游业的专业人才。烟台市的旅游景点和酒店,不管是高级管理人才还是一般的导游员、服务员,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烟台市旅游业未来的发展。

此外,烟台市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均,有些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目前,在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烟台市的旅游从业人员结构参差不齐,有些人员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培训。旅游业从业人员中的高层管理、中层管理人员还有导游和服务人员不同的素质,严重制约着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

(四)开发力度不够大

特色旅游产品是在充分挖掘和开发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依托固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产品创意开发。但是对于烟台市特色旅游的发展而言,还是没有引起各界的重视。有关烟台市特色旅游整合开发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缺乏震撼性、影响力的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问题制约了烟台特色旅游的发展。

四、烟台市特色旅游整合开发对策及建议

(一)整合旅游产品

整合现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新型产品,加快特色旅游项目的建设进行体制统一,制定特色旅游线路的同时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将各类具备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相联合,如烟台葡萄酒旅游、佛教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把景点、景区整合与城市捆绑在一起,遵循“区域联合,市场共享”的原则,把烟台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城市。

(二)加大特色旅游的销售力度,发展整体营销理念

烟台市的特色旅游产品要想更好地被广大游客接受并参与,就需要有良好的推销和宣传手段,根据特色旅游产品的特点通过各种销售手段迅速占领广大的客源市场。

为了加强烟台市特色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力,旅游部门可以在相关的旅游报纸、杂志进行刊登,也可以在相关的广播、电视和知名的网站上进行刊登重要的旅游销售信息。同时可以让旅游销售人员进行通过走访散客、中间商的形式加强旅游宣传效果,去客源市场进行旅游产品和形象的宣传,还可以通过新闻会的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三)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保护,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要进行旅游资源的保护就必须制定良好的具体措施。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做到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现在旅游和未来旅游的持续高速发展说到底还取决于专业的人才。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高素质专业的旅游人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旅游的整合和开发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人才是关键,所以旅游业的各个部门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旅游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通过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从而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的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烟台特色旅游要取得更好地发展成果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才开发理念,建立和完善特色旅游人才市场体系,推进旅游人才开发的市场化。

五、结论

烟台是一个非常适合开展特色旅游的城市,然而,要想更好地整合开发烟台市的特色旅游,就必须整合现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再开发新型的特色旅游产品。然后通过各种市场销售手段把特色旅游产品推销出去,在开发前后要培养专业的人才做好旅游景区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最后,培养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是旅游业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祁丽,谢春山.特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李涛.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与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市场,2008(10)

[3]张同宽.开发海洋体育特色旅游支持系统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4)

[4]任春.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5

红色旅游促进和我国对红色文化的传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红色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的行为,是国家大力倡议和支持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富民工程。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是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者,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红色旅游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组织作用,是红色旅游活动的维护者和组织者。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对既定的人力资源采取学习、教育、培训、管理的手段,进而实现对其的利用、塑造目的的过程。开发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前提条件。如何促进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本篇文章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基本概述

1.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概念。

笔者对各个研究学家所给出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红色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就是指对红色旅游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能够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的,并能够提供红色旅游发展所需要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的总和。相关的研究学者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分为三类:核心人员,科研教育人员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不同于我们平常提到的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当前所涉及到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边缘学科,主要是在宏观上对现有的和潜在的人力资源通过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发展等途径和培训、教育、就业与使用、学习、规划与配置等手段,对其所具有的潜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开发,比如说对人力资源的智力、体力、应急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进行开发,来实现人力资源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并达到对人力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的目的。与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的开发更倾向于长线回报的投资。除此之外,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按照红色旅游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进行,以实现红色旅游行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红色旅游行业在传统旅游行业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政治性、文化性等特征,比普通的旅游行业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为了更全面的体现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更好的促进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参考旅游行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划分为现实和潜在两大类,具体划分的化可以分为五种:核心型人力资源、支撑型人力资源、依托型人力资源、支持型人力资源以及后备型人力资源。

2.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特征。红色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不仅应该具备普通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的各种特征,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1群众性。

红色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红色旅游资源就在我们身边,革命与建设正在进行中。红色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建在的革命前辈以及一些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国家对红色文化的倡导以及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为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一定的开发条件,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群众基础。

2.2政治性。

红色旅游是红色工程的一部分,属于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富民工程的一部分,是为了响应国家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策略而开展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在这一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不仅承担了推动者、组织者、建设者和维护者的作用,还起到了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政治特征要求在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思想教育,建立与之匹配的道德情怀。

2.3较强的知识性。

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不仅要具有普通旅游行业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管理、营销等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熟练的掌握红色地区的革命历史、建设历程、革命事迹等,并对革命精神具有一定高度的领悟。实际环境中,应该将这些知识点作为基础,运用一定的手段使其丰富化,并具有一定的渲染色彩,来感染参观红色文化的人们,促进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对革命精神的领悟。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与其他行业的人力资源相比,需要强的知识性和技术性才能够完成任务。

2.4高度的兼容性。

中国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不同专业,拥有不同技术的具有多样性的人才队伍。在政府对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倡导下,以及红色旅游文化对其他行业的促进下,这些具有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能够在对其本行业进行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在红色旅游行业中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多具有的高度兼容性不仅能够促进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2.5创新性。

红色旅游行业与普通的旅游行业相同,都是将游客作为其重点服务的对象,按照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针对游客对具有新、奇、特、异等特点事物的追求,在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下,向游客提供具有新、奇、特、异等特点的倡议和功能产品,以达到增加红色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应该要求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的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目前我国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文章提到过,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具体可以划分为五部分,我们主要这几个层面的角度出发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研究。

1.1从核心层、支撑层的角度出发

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红色旅游行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红色旅游作为文化旅游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调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全国承接红色旅游的旅行社已经超过两万家,星级饭店大约10000家。红色景区当地也设立了接近200万家,红色旅游的相关就业人员大约在8000万人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了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好使比较快的,为红色旅游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支撑层中培育核心型人力资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条件。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在培训工作中主要呈现了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涉及的知识面广、参与培训层次高、激励性强等特点。

1.2站在支持层角度上看

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社团、文化艺术团体的活动也比较的频繁,为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营造出比较和谐的环境,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从08年至今,各种以红色旅游和弘扬红色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存在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会,红色社区等团体,这些团体不断的走向专业化,这些团体通过方式比如说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红色文化爱好者和崇拜者,向其传输了大量的红色知识,为红色旅游提高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1.3如果站在后备层的角度

全国范围内各大旅游院校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年各大院校都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正在源源不断的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型人力资源。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各个学院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都为红色旅游储备了一定的后备人才。比如说每年吉林师范大学都会开展为其一个月的红色文化节,以征稿或者主题晚会的形式面向全校的师生进行了红色文化的宣传。或者部分重点大学也通过硕博论文的选题等形式培育了高级红色旅游研究和开发、管理的后备型人才,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的开发规划。

相关人员缺少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分析,因而缺少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统一的规划,又由于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在人才的选择、培训、开发过程中都缺少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开发,也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2.2缺少合理的培训系统。

由于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比较快,没有对红色旅游专业进行明确的定位。导致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重培训轻开发;重视技能提升,忽略道德教育;重视实践培训,忽视理论培训等现象。这些问题大大抑制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导致人力资源结构上不合理,管理、技术、服务等人员在人数、年龄等比例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尤其缺少高学历,国际化人才。

四、如何促进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

1.优化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构成结构。

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对全国红区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开发规划;其次,逐步对规划进行完善。合理的规划出人才开发的轻重点,实现技能与德育的双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应该重视短期培训,还应该对其进行长期的开发。同时加强对开发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再其次,建设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数据可和信息平台,对红区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包括红区的革命事迹、红色文化等,会同当地的教育部门等其他部门,建立人才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

2.提高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培训质量。

首先,促进人力资源培训的规范化,坚持以人为本,参考市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培训的中心,不断对人资开发过程进行改革,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培训的首要地位。红色旅游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这就要求人资应该具有合格的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再其次,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对培训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使之符合红色旅游的发展要求,对培训内容进行实时更新,着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培训手段应该区域多样化,促进人才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建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培训情况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培训的质量。

3.建立专业化的人资培训基地,加大对国际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

设立专门的旅游教育机构,定期开展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培养国际性旅游人才提供平台。

五、结语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6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严格来说,旅游产业属于一种特色经济,何为特色?特色即事物的特殊性。同样,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业也就是借助不同区域间旅游特色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来发展区域自身独特的旅游经济。根据近年来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来看,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个集游客招待、交通、住宿、餐饮、文娱、购物等多环节的综合性行业,并已经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由于地方区域的局限性,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在投资力度、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客源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仍具备十分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对区域特色旅游产业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引起我国所有具备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地区和相关负责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探究

(一)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原因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区域旅游业提出的时间要比旅游业较晚,主要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提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根据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旅游业多是与周边各国联合来进行发展,而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地大物博,具有较多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因此并没有太大必要与周边国家来合作发展旅游业。第二,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但各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也就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进而造就了区域特色旅游业。第三,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所差异,因此各区域内的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这同样也促进了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一般来说,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大体上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内容上区域特色旅游产业从以往单一的横向配套协作逐渐朝着整合生产要素发展,即从单一企业运营逐渐转变为政府与企业竞争和合作。第二,领域上由以往单一的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朝着商贸合作、旅游开发、产权交易、环境保护以及人才信息交流等多个方面发展。第三,机制上由以往单一企业行为朝着政府与企业合作发展。

(三)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我国旅游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且十分丰富。具体来说,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理人文旅游资源、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古迹建筑旅游资源以及休闲购物旅游资源五种,而由于我国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因此笔者以甘肃武威市为例简要介绍了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甘肃武威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胜地之一,具有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品种多样化的特点。目前,该市拥有各类自然旅游资源24个景区,人文旅游资源83个景点,与其他同级区域相比较多。以下为甘肃武威市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1.历史遗迹的独占性。甘肃武威市拥有中国第一座沙漠公园、弘化公主墓以及百塔寺等较多的文物景点,且这些景点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都占有较高的地位。同时,该市还拥有少数民族风情区、绿洲观光农业区等一批具有当地独特风情的区域特色旅游景点,其不仅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还彰显了当地悠久的历史传承。2.人文地理的过渡性。甘肃武威市从西南到东北依次拥有高山河谷地带、山前绿洲地带和沙漠地带三条自然景观带,且三条地带独具特色,紧密相连,在狭窄的武威市区域内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景观组合。3.历史文化的丰富性。甘肃武威市旅游资源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沉淀,该市拥有丝绸之路古驿站等多个历史遗迹,其不仅记录了古丝绸之路上的各种人和事,还保留了许多历代名人豪杰的智慧。同时,该市拥有文物保护点305处,其中包括雷台、文庙、西夏碑等多个著名旅游景点,历史文化非常丰富。综上所述,甘肃武威市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同样,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也大体如此,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具有十分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

二、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

(一)区域特色旅游客源地发展现状1.从东到西梯度递减。近年来,我国的区域特色旅游客源地发展现状主要体现为从东到西梯度递减。具体来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出游比例总体呈现为7比2比1的形态,即大多数游客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辽宁、福建、湖北、河南、河北以及湖南等东部发达省市,而宁夏、甘肃、贵州、青海、等经济落后地区则出游力较弱。2.城乡差异特征明显。据调查,城镇居民出游次数要远比农村居民出游次数高,且出游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究其原因,主要跟教育水平有关系,因此在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业时应着重注意此问题。

(二)区域特色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1.从东到西梯度递减。同客源地相同,我国区域特色旅游目的地也呈现为从东到西梯度递减的格局。2.集中为传统旅游省份。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旅游目的地绩效指数以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浙江最高,即游客更愿意选择去传统旅游省份旅游。

(三)区域旅游旅游流发展现状1.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近年来,我国的铁路建设进程有了很大的推进,且航空线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丰富,交通的便利便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区域旅游旅游流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具体来说,我国区域旅游流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而这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例如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则具有较高的旅游流。2.便捷度随距离衰减。在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方面,根据计算与汇总,我国旅游流通道便捷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衰减,而究其原因,一是交通网络仍不发达,二是人们生活趋于紧迫。

三、制约区域特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不具备足够科学的管理机制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发展的一个全新综合性行业,因此我国对于旅游业尚未具备足够科学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在面对区域特色旅游业时,对于各种旅游部门和旅游资源并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例如,甘肃武威市纳入统一管理的景点有12个,但各景区却由不同的单位来进行管理,虽然不同的单位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发挥一定的积极性,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实现当地旅游资源利用效果的最大化。此外,同样由于不具备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些管理单位在对景区进行管理时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和问题,不仅无法使旅游资源发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还很可能造成某些历史文化遗迹的破坏。

(二)国家政策支持不够前面我们提到,我国拥有数不胜数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但在面对飞速发展的区域特色旅游业时,我国不仅无法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也无法及时出台一些有效的政策规定。因此使得区域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理论指导,很容易出现误区和漏洞,如某些地区一味追求旅游业而忽略传统经济产业的问题便是由国家政策不到位所直接导致的。

(三)游客素质普遍较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大多数区域特色旅游景区都存在很严重的乱丢垃圾、恶意破坏的现象,这不仅极大的对区域特色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还严重制约了我国人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甚至造成了一些国家不愿接收中国游客现象的发生,而究其愿意,主要为我国游客的道德素质普遍较低,这一点同样也是制约区域特色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促进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及时出台国家政策,规范区域旅游行业国家相关旅游单位应及时根据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从而有效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应规范区域旅游行业,杜绝一味投资旅游业而忽视传统经济发展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严格进行游客管理上文提到,我国大多数区域旅游资源都为历史文化遗迹,而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皆象征着古代先辈的智慧和汗水,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因此,区域特色旅游景区负责单位应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除了应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切忌盲目开发外,还应积极与环境保护部门建立联系,引进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对景点进行适当的开发。同时,也应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监督,尽量减少因游客不文明现象对景区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进而有效提高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并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下大力度引入资金,有效利用经济手段首先,区域特色旅游景区负责单位应多渠道引入资金,并积极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号召所带来的机遇,努力将自身旅游产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建立联系,最终将旅游产业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其次,应适当运用经济手段来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调控,如合理确定旅游资源的价格来对资源进行利用和配置等;最后,应努力实现多行业的跨界合作,尤其是应积极将旅游产业与商业、餐饮业、住宿业等行业建立紧密联系,进而有效实现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明确可持续发展观,有效控制环境危机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指导,那就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能建立在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前提下。同样,在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产业时,也应明确可持续发展观这一基本观念,决不能为了吸引游客而对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破坏。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国家方面,除了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来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外,还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区域特色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培养制度,进而有效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有效为实现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一些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只有切实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我国丰富区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长期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姝.我国入境旅游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6(29):237-238.

[2]曾博艺,邹毅超.传统文化创新与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动研究——以峨眉武术休闲文化创新为例[J].武术研究,2016(11):24-27.

[3]李洁.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12):132-135.

[4]郭文进.基于产业链视域下的河南旅游扶贫问题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9):188-189.

[5]马莉.区域文化特色旅游工艺品在推进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作用的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03):430-433.

[6]易文颀.构建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建议[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6(04):24-26.

[7]董锁成,赵敏燕,郭鹏,石广义,李宇,李泽红,王隽妮,朱少卿.“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发展模式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6):647-655.

[8]翁伯琦,仇秀丽,张艳芳.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化传承的若干思考及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5):88-95.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7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35-01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四、特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董笑梅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应注意:第一,资源的认识与评价;第二,产品开发的突出问题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梁向明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必须衡量特色旅游资源的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稀有度、古老性、历史地位以及旅游者生活的文化环境与当地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性。马智芳认为在发展特色旅游时,必须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体现出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8

(一)资源概况

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的纪念地、标志物等。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现有红色旅游景区(点)120多个,分布在全省80%以上的市(州)。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共9处41个。红色旅游a级景区27个(其中5a级3个、4a级16个)。红色旅游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2017年四川实现红色旅游收入416亿元,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超过50万人。

(二)分布特征

1.数量繁多、资源丰富。但是这些景点主要布在“老少边穷”地区,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2.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主要有“六大红色旅游名片”:一是长征丰碑。四川是红军长征时间最长、经过地域最广、自然环境最恶劣、路线最长、党中央会议最多的省份。历时两年的长征在四川行程就达一万五千里,途经70个县,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役,其中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例和伟大奇迹都发生在四川。二是伟人故里。四川是伟人故里、英雄烈士之乡。既有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有张思德、赵一曼等革命先烈。三是川陕苏区。四川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1932年红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共设置了40个县(其中在四川设置了37个)。川陕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就设在四川,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战斗足迹。四是三线建设。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主要省份,三线建设期间全省总投资规模达393亿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新建扩建内迁以重工业为主的项目250多个,四川现有的21个市(州)中19个都分布有三线建设的项目。五是灾后重建。四川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主战场。十年以来,四川取得了“5?12”汶川和“4?20”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六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四川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所有这些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迹,都有很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的精品。

3.地域空间跨行政区域化,并与其他的旅游资源联系紧密。四川红色旅游资源一般由若干市(州)、县(市、区)部分辖区组成。同时,还呈现出与自然生态“绿色”、茶马古道“古色”、汉唐“皇色”以及藏、羌、彝民族“彩色”文化资源相生相伴的四川特色。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皇室文化、古色历史文化和民俗多彩风情“五位一体”,构成了四川独有的旅游资源特色。

二、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开发的基本情况

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光辉历史、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四川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一)致力于实现由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向红色旅游强省转变

1.编制完成全省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方案,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明确提出四川红色旅游总目标:让四川成为全国新型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红色旅游强省。

2.全省红色旅游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为建成旅游强省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红色旅游品牌优势凸显,独具特色的“六大红色旅游名片”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9处41个红色旅游景区(点)和精品旅游线路10条,成为四川旅游业的新亮点。

3.红色旅游的配套建设大幅度推进,大力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为四川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四川红色旅游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美丽四川与精彩世界相融相通。置身于“一带一路经济带”“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国家大战略的大背景、大市场中,已打造出“大九寨、大熊猫、大香格里拉”“雪山草地”“伟人故里金三角”“川陕苏区”“汶川特大地震”等具有全世界唯一性的“金字招牌”,四川红色旅游已面向世界、走出国门。二是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屏障高度重叠。九寨沟-泸沽湖-峨嵋山观光线、重走长征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探秘、体验川陕苏区等旅游线路呈相互交织现象。三是红色旅游与民族彩色风情相得益彰。四川西部是红军长征途经和聚集的主要地区,也是大熊猫的原生态栖息地、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区和唯一羌族聚集区,世界自然遗产九寨-黄龙、夹金山以及红原大草原、彝海、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都分布在长征线路上,汇聚了四川壮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绚烂的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资源与民族风情深度融合。四是现实四川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以古蜀国、三国、女皇故里为主的皇室文化与宗教文化、藏彝羌文化等互动式体验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五是独立性与整体性相统一。不同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由于主题不同、地域空间距离较大,各自发挥自身的旅游吸引功能,存在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它们又具有共同的红色属性。

三、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统筹力度和统一规划,全省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不够

1.有的地方政府?]有完全认识到红色资源的潜在价值,缺乏把红色旅游资源放到文化强省大视野中去挖掘的开发意识,资源整合效率不高。

2.有的景区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设计。未能很好与当地自然风情、历史文化相结合,削弱了其经济社会利用价值。有的盲目跟风上项目,造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3.不少景区服务产品单一、特色模糊。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展示方式单调、僵硬。

(二)红色旅游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开发建设资金匮乏,人才队伍缺乏

1.有的景区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通畅等级低,甚至还存在“最后一公里”没有通达现象。

2.大多数景区以政府投资为主,导致旅游融资渠道狭窄,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3.绝大多数地方财政困难,没有旅游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人才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

(三)有的景区追逐短期利益,诱发红色旅游市场不规范

1.一些正在兴起的旅游产品,如体育旅游、探险旅游等挤压红色旅游的发展空间。

2.由于监督、管理的缺失与不到位,部分景区出现了经营走样。甚至出现以历史伟人的英雄事迹为料,瞎编乱造、歪曲历史的荒唐做法。

3.少数景区开发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当下消费群体多样化的需求,有时还存在“宰客”现象,极大影响红色景区的形象。

(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措施还不够精准

1.红色主题挖掘深度不够精准。绝大多数景区(点)呈现明显的趋同现象,导致四川在全国同类地区影响力不足。

2.红色旅游品牌打造不够精准,宣传途径需进一步拓宽。没有完全形成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红色“川字号”旅游品牌。同时,在充分利用世界知名媒体、国家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等方面的力度还不强。

3.形象遮蔽造成四川各地红色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形象遮蔽是由于某地(地区)的旅游资源价值较优、吸引力较强,或形象较好、品牌突出等因素在市场占有较强的优势,使游客产生获得感满意感,从而给其他旅游地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威胁,使它们处被遮蔽的形象阴影中。譬如,九寨沟、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大部分来川游客的首选。再因为国内许多红色旅游景区(如:一大会址、南湖、井冈山、延安等)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从而导致四川红色旅游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四、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优化

四川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富集。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省有独特优势。

(一)树立科学规划意识,形成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力

1.统筹部署,统一规划。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红色旅游管理体系。确立“错位”发展理念,避免区域分割和红色旅游资源的低效利用、重复建设。科学编制全省《红色旅游近中长期规划》《保护革命遗址条例》《红色旅游丛书》。

2.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整合全省党史、党性、廉政教育基地,探索统筹规划、命名、管理机制。在重点区域成立红色旅游协调和管理机构,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红色旅游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3.建设四川党史陈列馆,展现辉煌历史“四川篇章”。让“红色教堂”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圣地、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坚实阵地。

(二)加大红色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1.建设红色旅游机场、高铁、高速交通网络,补齐设施短板,优化红色旅游专列线路配置,增开中俄、中德、中法国际红色旅游专列。

2.组建西部红色旅游投融资国际公司,多方筹集开发资金。

3.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创办中国西部旅游大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理论研究水平,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格局,破解“短视”目光和“短暂”行为

1.实现区域联动合作,形成大旅游格局。东面与重庆“红岩”、东南面与贵州“历史转折”“出奇制胜”、广西“百色起义”、北面与“陕甘宁红色旅游区”“革命圣地--延安”实现线路联动开发。

2.将全省红色旅游资源按功能、性质、客源市场进行分类,让“红色”形成“火红”“深红”“鲜红”“紫红”“淡红”等红色层次和体系,杜绝同质性、同层次、模式化开发。

3.推动旅游产品国际化进程。以大熊猫、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蜀道“五大国际旅游品牌”为支撑,打造靓丽的“红色旅游六张名片”,形成成熟、知名的国际旅游线路和产品。

(四)实施精准开发措施,让四川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进一步走向海内外。

1.打造精品景区,积极实施红色旅游精品培育工程。把红色旅游做“活”做“新”做“特”。比如,在“长征丰碑”板块,重点打造大渡河和雪山草地旅游线路。在“川陕苏区”板块,以“体验”为主,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提高红色旅游文化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2.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搭建立体式宣传平台,实施红色旅游营销工程,扩大红色旅游文化的传播力。实施“川字号”旅游品牌创建行动,让四川红色旅游既“叫好”又“叫座”,围绕“春天的故事““新长征路上”“永远的铭记”和“改革开放再出发”等主题,讲好四川红色故事,陆续推出“红色天府大型采风活动”等一系列节会活动,持续提高四川红色文化在境内外的影响力。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9

[关键词]陕北;区域经济;旅游业;对策

陕北(包括地域概念上的陕西省延安市12县1区与榆林市12县1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陕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并能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为了保证旅游业发展不对当地资源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促进旅游业发展,必须要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陕北旅游资源的优势

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事和物的总合,是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需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的一切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综合。旅游资源对于旅游开发地来说,是发展旅游业的凭借和依据。没有资源,任何经济活动都不可能发生,资源是形成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资源的效用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它的单纯存在更有意义。因此,在实现陕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注重特定资源数量、存在形式、资源结构的分析。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越大,其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越强,陕北旅游资源特点非常明显,现有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外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例如,人文初祖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沙漠、草原、湖泊、瀑布、水库、黄土梁峁、山地梯田、淤地坝、晋陕峡谷、古城堡、土窑洞、信天游、民风民俗、革命纪念地等均是陕北特色的旅游资源。整体上形成了以绿色、黄色、红色为基调,特点鲜明的特色资源。陕北旅游资源鲜活,文化底蕴深厚,地理特质极为明显,从内容上可分为八大系列。

1.奇异的黄土、风沙地貌资源。西北旅游区是我国黄土与沙漠集中分布的地区。特别是在陕北地区黄土发育成熟,沙漠分布广泛,植被覆盖率低,陕北地区黄土地貌与风沙地貌发育典型,地貌景观罕见,水蚀与风蚀地形奇特,景观类型齐全。陕北北部拥有西北形态丰富的风蚀洼地、风蚀长丘、风蚀城堡、风蚀岩洞等风蚀地貌,同时拥有罕见的沙漠绿洲——红碱淖湖区,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塞上湖景风姿绰约,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沙漠景区。中部、南部拥有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层,同时还有子午岭、黄龙山原始森林等特殊的资源。陕北的自然奇观充分体现出了奇特、雄伟、俊秀、广袤的自然风光型旅游资源。

2.独特的黄河弯道地质资源。陕北东面濒临黄河,贯穿南北,形成了独特的黄河弯道自然景观资源。独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壶口大瀑布,乾坤弯神奇的太极图形黄河弯道独具特色。黄河地质环境与特殊的地形地貌为陕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也是21世纪旅游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资源条件。

3.多彩的民风民俗资源。陕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之一。陕北民俗具有历史悠久、质地纯朴、豪爽豁达、热情好客的特点。陕北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其处于草原文明与黄土文明的交合地带,民族成分众多。据统计仅榆林市范围内就有24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异彩纷呈,民族风情绚丽多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多样化的民族风俗习惯、色彩鲜明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以及地方风土人情是发展陕北旅游产业的重要人文资源,是陕北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必定为陕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4.充满神秘色彩的特色宗教圣地资源。陕北历史上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宗教集聚地。现存的佳县白云山、神木二郎山、榆阳青云山、戴兴寺、黑龙谭、红石峡悬空寺、佳县云岩寺、米脂万佛洞、延安的清凉山、子长的石窟寺等都是重要的宗教圣地。白云山道观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巍峨壮观、神名远扬、神秘莫测,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善男信女,香火极旺。陕北的宗教旅游资源是西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5.深远的历史文化资源。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陕北的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黄帝陵为核心代表,古代文化遗迹非常丰富:古代建筑独具丰采;雄浑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烽火台随处可见;北部榆林以秦、隋、明长城为主线,依山临河而筑的古城、古堡峻险奇伟,至今气势依存;南部延安古塔建筑名扬中外;陕北的石窟、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清凉山石窟、红石峡、宝塔山等地石刻遍布;绥德、延安石雕工艺在全国享有盛名;精湛的陕北剪纸、民歌、酒曲、秧歌名扬国内外;秦、汉、西夏墓葬群保存完好。都是个性鲜明、品位极高、价值极大、可观性极强的文化旅游资源。

6.雄厚的红色旅游资源。陕北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是一个革命老区,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从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起,经历了1927年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清涧起义;再到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13年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是中国革命的中心;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陕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为陕北旅游业发展留存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红色资源。

7.特色城市建筑资源。城市观光游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陕北的城市建设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是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相互印证,既突出了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又显示出了历史文明的遗迹,古典风格别具一格。二是新兴城市化与古城风貌保护相互和谐。比如榆林市投资1.07亿元再现了六楼骑街的壮观,再现了“塞上明珠”的风采。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与历史风格的古典建筑相互辉映,呈现出了和谐的新景观。

据统计陕北有19个县结合地名、传说、文化理念形成了非常具有地域特点的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形成了景观的新亮点。历史建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在国内的城市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游览价值。

8.特色经济资源。陕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新都。南部延安以石油开采、建筑、旅游,林果、草畜、棚栽生态农业为特色,北部榆林以煤矿、石油气、盐、重化工、治理沙漠等生态工程为特色,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经济发展的成就为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景观资源。这里有中国陆地最早的石油开采遗迹和百年老矿记录;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有全国劳模牛玉琴、石光银人造林,长城姑娘治沙连创造的沙退人进的奇迹;有陕北几十年治理水土流失的淤地坝生态景观;还有陕西省循环经济的典范锦界工业园区等。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将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是陕北发展旅游业雄厚的物质基础。

有了资源基础并不等于有了旅游产业,从资源到产业还有一个转换过程,必须依靠资源,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促进陕北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陕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旅游业在陕北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延安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0.62亿元,其中旅游收入20.32亿元,2006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52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64万人次;榆林市2005年旅游综合收入6.18亿元,比2004年增长54.5%,接待国内外游客278.5万人次。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部门,也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经济增长极的关键点之一。陕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资源开发的整体性。陕北从行政管辖权利的范围划分为延安市与榆林市。榆林市、延安市各自下辖12个县与1个行政区。由于行政区的划分使得整个陕北经济发展处于两个块状分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源的整体性效果的发挥。陕北的旅游资源整体上具有相当强的共性与统一性,进行整体开发策略是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然。

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上有自身的特殊性,综合利用的效益大于分散化的效益,局部开发的成本大于整体化开发的成本。政府要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尽快的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首先,依据旅游发展,构建新的资源开发模式。要确立大陕北的理念,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整个陕北大发展的框架之内,促进整个陕北区域内旅游业的协调综合发展。通过资源的整体设计,科学开发,规模利用,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

其次,确立资源梯次开发的总策略。陕北各个区县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不同的区(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均衡的发展进程,存在比较明显的非均衡性发展。整个陕北可以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先做总体的研究设计,根据属地的发展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的开发进程。这样做的结果,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性开发,还可以解决过度使用与需求不足的相互矛盾。

再次,统一进行旅游线路的总体设计。旅游线路的合理规划与科学设计,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保证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衔接性,避免陕北范围内同质资源的重复开发,减少重叠项目的建设,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实现区域范围内各个市、区(县)旅游资源的共享性与互利性。

2.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旅游产业的一体化设计是指在大陕北的概念下,整个陕北区域内共同实现经济大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统一化调整。

首先,一体化的产业规划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旅游资源的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行政区域特点。陕北旅游产业的发展最佳的选择是确定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这与资源的管理权限与开发运用是相互联系的,整个陕北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陕北区域旅游大发展的关键环节。

其次,整合比较优势。受地理与地质条件的限制,陕北的旅游资源具有比较相似的比较优势。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具有比较大的一致性。因此,陕北区域内的延安市与榆林市应该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中充分体现区域合作的特色,创造性、探索性地进行区域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再次,构建规模化的产业组织。合作共赢的开发战略必须与经济发展的共性相联系,以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为依据。确定两市协调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大陕北前提下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要在多元互赢的基础上重构旅游业的发展体系,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创造旅游精品。延安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浓厚,独具特色,有着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优势资源。旅游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特色经济,浓厚的民族与区域特色文化应该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只有在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才最有可能创造出旅游精品。

(1)质量是旅游精品的基础。陕北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资源开发中质量的管理,而且必须按照旅游产品的属性,增加其质量的内涵。旅游精品的建设,只有借助质量内涵才能更具魅力、更具有生命力。

(2)技术是旅游精品的保障。产品的创新一要有资源的支撑;二要有技术的运用。陕北旅游产品的形成主要是依靠现有的资源人文与自然资源。与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由于缺乏系统的新技术的利用,在挖掘、整理、研究、开发方面没有最充分地体现出资源的优势。出现了比较常见的区域内旅游产品的雷同化趋势,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展示旅游精品的平台。

(3)文化是旅游精品的灵魂。陕北旅游资源丰富,游名胜瑰丽雄美,文化底蕴深厚,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使陕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并且由这种垄断性成长成竞争优势,它是经过长期积淀的结果,很难被复制和移植,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依托条件,具有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它带给游客的印象也是深刻和持久的,能够再次激发旅游动机。

4.科学地组合和包装旅游产品。成熟的旅游者不但需求旅游中的见闻,而且要求在旅游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为一体的多重满足。陕北必须要紧紧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科学地组合优势资源,打造包装出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内涵丰富、产品优秀。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包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旅游区形象的设计。陕北旅游区的形象设计是对形象要素进行分析、组合、优化的过程。在进行陕北旅游区形象设计中必须要考虑三个原则:一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原则;二是旅游产品最大满足游客的原则;三是区域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最优的原则。三个方面是协调和统一的关系。

其次,重视旅游区形象的塑造。形象塑造的过程是将现实的形象与期望实现的形象进行关联性分析,制定对策,实现目标的具体过程。从理论上分析,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地域所有旅游产品的抽象概括,是开拓客源和吸引游客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旅游形象,体现着一个区域旅游的总体声誉,是对区域旅游无形价值的提升,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再次,强调旅游新产品的开发。陕北目前旅游产品的开发,最大的障碍是观念的制约。尤其是对于革命旧址的开发利用内容比较单一,仅仅是围绕革命旧址展示文物,缺乏新奇性与吸引力,游客看了一处就知道下一处是什么样子,没有新鲜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一次游”现象,难以形成回头客源市场。创新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陕北旅游市场扩大的根本所在。

最后,变革管理机构。陕北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而且大多数属于文物,相当一部分还是列入国家重点保护行列的文物。对文物的管理机构多为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的经营性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陕北旅游资源管理必须形成一个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整体性的新体制,明确发展目标,系统化推进。

5.发挥区域特点,突出地方特色。陕北被评为民间乐鼓,民歌,剪纸和绘画等四个部级文化之乡,其中延安的五鼓——志丹扇鼓,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等享誉全国;民歌中的精品——信天游唱红了大江南北;剪纸艺术更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有极具观赏性、感染力的黄河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圣地——人文初祖黄帝陵中外驰名。这些很具有陕北特色风味的特色旅游资源,把陕北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世界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况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不断成熟,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出游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追求自然,古朴,原生态的倾向非常明显。所以,把陕北红色、绿色、黄色特色旅游资源相组合,以特色旅游为亮点,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就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6.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从业素质。截至2005年陕北共有全国导游资格人员401人(其中延安327人,榆林74人),初步形成了一只比较规范化的专业人员队伍,在整个陕北的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仅榆林市旅游综合从业人员就达6万之众,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就业。目前整体旅游人才仍比较匮乏,素质亟待提高,开掘与培训当地人才资源是现实的选择。

首先,加强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陕北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长远规划,分类培训”。重点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素质的培训力度,在注重导游人员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其次,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培训体系分三层:首先,是管理人员培训。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专家等来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班。其次,是一般员工培训。坚持就地转化原则,对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再次,是导游人员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服务队伍,树立环保观念,体现以身作则,在旅游中体现生态环保原则,对游客进行示范引导,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7.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便利地交通、配套地设施、优质地服务三个方面。

首先,改善旅游交通环境,提高游客可进入性、舒适性是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陕北以榆林、延安为中心已经形成了民航交通点,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在旅游旺季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应该是针对重要客源市场开辟小型仓机服务以增加空中的客流量;铁路方面,主要是提升铁路的运输速度,尽快改善列车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公路方面,加快完善路网布局,努力提高等级标准。整个陕北已经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可以直接联系整个国内旅游市场,为陕北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陕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信息网络、通讯、旅游企业、接待场所、饮食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等方面。网络、通讯可以覆盖整个大陕北,通达世界各地;餐饮、娱乐设施发展迅速。陕北现有旅行社52家(延安29家,榆林23家),星级饭店70家(延安46家,榆林24家),年接待能力接近9000万人次,配套设施有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应根据市场的要求,设立陕北旅游的标识系统,建设一批具有当地风味的大型快餐店,大型停车场和一定规模的星级宾馆,提高接待能力。

再次,倡导优质服务。主要是指旅游业中的服务设施硬件与服务过程的软件两个方面。其中,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2005年仅延安市就对275名新报名导游人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全年累计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达500多人次,目前全市饭店行业的从业人员80%以上都坚持持证上岗,旅行社导游人员100%持证上岗,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90%以上持有国家或省级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为优质服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8.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首先,树立资源节约型发展观念。旅游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苛刻,构成了陕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突出特点。陕北的旅游资源储量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趋势,因此,客观上要求陕北区域旅游经济要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其次,确定环保型、生态型发展途径。陕北属于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许多河流的浑浊,含沙量大都与本地区的水土流失有关。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陕北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全国气候和环境都形成了明显影响。加之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制约了陕北经济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一条环保、生态、绿色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旅游资源的特色篇10

[关键词]陕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目前,陕北各个市(区)县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