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十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十篇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59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8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教育并不占有一席之地,然而,20世纪的发展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人力资本理论将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人力作用高度提纯,使之在广泛的经济分析中得以抽象地运用,并由此打开了教育与经济相联系的视窗。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而教育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变革的理论,对教育的变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与教育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是把教育与经济结合在一起,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发展教育的目标,通过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评价教育,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要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涉及了这样两个主要领域的变革,一是学校结构的变革,包括学校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都要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为轴心来调整它们各自的坐标,与经济相关的方面被大大强化;二是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经济之外而发展,教育极大地参与了生产过程。

这里利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借用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论述来定义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结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以及个体结构。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水平结构、科类与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宏观管理结构;微观管理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有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以及微观管理结构。任何一个动态系统,皆由结构、功能、机制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功能和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功能有一定的结构和机制所决定。因此还用了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来分析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讨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中,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都从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的关系、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很多相关的数量分析的模型,但是很少把教育的发展从结构的问题上来考虑。国内大部分研究都是介绍新经济增长模型,或者引用外国的一些实证资料来论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真正讨论教育结构问题往往是教育学的课题,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沿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定义来延伸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跟其他的结构一样,是一个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与社会其他结构相互作用,发挥自己的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可以说,这一结构是由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产业、行业及职业结构的变化,国家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政策、方针和改革措施、人口构成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社会、家长及其子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等等,在某一特定时空条件下,这些因素对科类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就某一因素而言,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影响也有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所谓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就是通过研究高等教育各个亚结构变化与社会其他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互动关系,调整高等教育各系统各个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其整体功能的目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保持本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平衡,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而做到这一点,有赖于系统内各亚结构的合理化。

二、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考虑到论述的问题,我们在此提到的结构优化是沿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分析思路,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探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产业间能协调发展,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着产业的技术结构和产业内部的综合生产率提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上的概念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联系,这就是,经济发展不能离开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情况的统计与历史分析,指出了经济结构状况和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提出经济结构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之一。

库兹涅茨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罗斯托采用非均衡动态结构演进分析法,论证了经济增长并不是脱离产业结构而单独发生的经济过程,恰恰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而使其功能不断提高的结果;帕西内蒂认为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帕西内蒂的方法与总量增长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结构变化明显纳入了经济增长的分析中。这是增长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可以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长,而不同速度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这就是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结构优化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成为结果-功能主义研究的对象。由于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比较大的子系统,其组成要素十分复杂且具有不同特性,形成多层次、多种类和非线性结构,产生十分复杂的功能。经常受到关注和探讨的高等教育的结构有:层次(水平)结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地区分布结构、科类(专业)结构、财政结构、师资结构、学生结构、教学结构等10种。其中的前5种,通常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研究,可称为宏观结构,而后5种,往往在一所学校的范围内进行分析,可称为微观结构。

在此,我们沿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定义来延伸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问题。所谓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就是通过研究高等教育各个亚结构变化与社会其他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互动关系,调整高等教育各系统各个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其整体功能的目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的结构跟其他的结构一样,是一个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与社会其他结构相互作用,发挥自己的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可以说,这一结构是由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产业、行业及职业结构的变化,国家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政策、方针和改革措施、人口构成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社会、家长及其子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等等,在某一特定时空条件下,这些因素对科类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就某一因素而言,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影响也有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保持本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平衡,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而做到这一点,有赖于系统内各亚结构的合理化。

(二)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克拉克•科尔是美国20世纪极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实践家和劳动经济学家。科尔坚持一种多元化巨型大学观,将现代大学描绘为一个具有多重教育目的、多重教育职能、由多个社群构成的新型社会机构,认为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充分展现其对于个人发展、学术繁荣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动力作用。此外他还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认为国际化是时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高等教育应在立足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在他的思想里,我们虽然看不到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直接描述,但是从中能发掘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在我国国内,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杨贤江等教育家就开始探索教育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联系。古煤先生更率先提出“建立中国教育之经济学”,“以‘经济’为出发点”,“站在经济的立场上观察中国的教育,推论中国的教育”,但他们只是停留在直觉的层面上,没有也无法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很深入的理论探讨。从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内,国内主流学界及政府层面“沿用苏联教育学原理基调”,均强调“教育这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适应,而不敢妄谈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张铁明,2002),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一些教育对经济增长存在贡献的思想仍若隐若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存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中。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书籍、文章开始出版,《教育经济学》(厉以宁,1984)的出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厉以宁(1984)开始强调智力投资的生产性问题,最早提出“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能力工资”以及“知识与技能标准分”(厉以宁,1984)等今天看来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属于人力资本范畴的概念。

从这些研究中,涉及到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直接内容很少,但是由他们的研究思想出发,联系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我们能发现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依据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结构特点,社会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一个合理的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对发挥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使高校更加灵活有效地利用区域资源,提高投资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效率。但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不是静态的,需要不断得到调整与优化,需要在调整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科技、文化等具体情况以及高等教育规律等因素的制约,开拓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途径,动态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是通过技术进步所形成的产业关联,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分工和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新需求的。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必然要对劳动力的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科学的发展还是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依赖于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就越高,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不合理的劳动力知识结构会通过制约产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需求因素和工资因素的有序变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等教育正是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知识结构来优化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结构和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需求必然是增长的。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着高等教育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高等教育在自身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给经济提供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汗清等.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2

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着强调教育的某些功能,忽视其它功能的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教育的功能,以便全面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教育主要有政治、文化、育人和经济四种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不容否认的,同教育的阶级性紧密相联。教育产生之初并无阶级性可言,自人类社会进人阶级社会之后,教育便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并促进社会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用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下一代,为本阶级和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就是要用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影响下一代,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同上层建筑特别是社会制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教育还有文化功能,一方面,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丰富宝贵文化遗产要通过教育传播给下一代,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人和科学研究,为所处社会的文化建设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中有重要作用。

育人是教育的一个特有的功能。育人既是指培养一定阶级、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的体质、心理、思维和技能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教育同时也具有经济功能。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最初就是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这之后和近代以前,教育曾比较严重地脱离经济生活,但在这之后,教育日益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杠杆。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和开展科学研究,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四种功能不是乎起平坐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有着显著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渗透在前两者之中。一些人认为,对于教育功能的理解似乎并无多大问题,其实不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堆确把握教育功能对于我国教育事业是有益处的。

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引起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教育当然不能例外。在人们思考市场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到教育的经济功能,同以往忽视经济功能相比,这自然是对教育功能认识的升华。但是,我认为,仍然有必要讨论和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市场经济下的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活动。应当指出,尽管教育同经济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某些内部运行规律和功能各有不同,例如,教育活动是以培养人才和出精神和科技产品为主要目的,其内部运行的主要规律和方式均体现着教育的特点,经济活动主要以生产物质产品和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两者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各方面改革的参照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都要完全按照或模仿经济活动的方式去运行。因此,在讨论市场经济与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对二者做出必要的区别,防止因将它们混为一谈而引起认识上的误区。

第二,教育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教育不等同于经济,但教育也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大系统而孤立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冲击着教育,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体制问题。目前要特别注意二者在体制上存在的矛盾,寻找和探索适应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尽管近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已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影响,弊端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当人们从各种角度议论市场经济和教育时,我们应首先着眼于从体制上解决问题,特别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更要着力做好这一牵动全局的工作。

第三,人才与科技是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结点。如上所述,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这种联系又是多方面的,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出现了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事物,如私立学校、收费制度、校办产业、第二职业等等,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其一,有些现象并非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事物,而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为解决教育事业部门积存的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如因人员超编、人浮于事或经费不足等分流部分人员从事经营性的活动,这是具体的教育部门管理问题,是教育管理与经济活动的外部联结;其二,有些事物则是教育与经济的内在有机统一,如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以科技成果为依托的校办产业等,都是教育联结经济的特有方式和优势,当然,各级各类教育可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其三,我国的教育现象存在许多复杂因素,上述两种情况往往交织在一起,所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探索都是必要的,但是,真正发挥教育优势且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因此,在认识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关系时,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二者的内在联结上,做到以“内”带“外”,而不是以外”替“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全面认识并发挥教育的政治、文化、育人和经济功能,在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时,也要对其作具体分析,并找到教育和经济结合的最佳结合点。

二、科学技术是发挥教育经济功能的优势所在

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多种途径,教育与经济的联结方式也是比较广泛的。在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人才和科学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将是市场经济的环境,教育所服务的社会将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从广义上说,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一种较为高级的经济运行方式,其生产力的提高要依赖于科学技术与育的高度发达和密切结合。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教育发展和改革与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那么,市场经济给教育和科技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呢?首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应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我们知道,劳动者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系统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这时的劳动者不单单凭借体能和工匠式的经验技能,而主要依靠知识、智能和科技化的技能,掌握科技能力成为衡量劳动者素质的最重要标志。另外,市场经济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大致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投人的人的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任何自然资源、资本资源都要在人力资源的引发和参与下,才能开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仅如此,人力资源质量是更为重要的。从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情况来看,不发达国家所过剩的不是数量上的一切人力资源,而是质量较低、知识技能较低的那部分人力资源,即缺乏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源;发达国家也不是一切人力资源都在经济生活中有重要作用,而是那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在起重要的作用。本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活动对人力资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质量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四方面因素,1.新的资本资源的投入,2.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3.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的提高;4.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知识储备的增加。可以看出,四方面因素中的后两种因素都要通过人力资源的质量即劳动素质来体现,要以人力资源作为载体,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便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市场经济的资源有效配置中,不可忽视人力资源的作用,而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则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基础,显然,人力资源只有通过教育和科技才能得到开发和提高,才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因素。

其次,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要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密切结合,教育与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但其培养的内容因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区别,历史上曾经有过原始实践教育、官宦教育、宗教教育及基础知识教育等。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程度愈来愈成为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决定力量,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劳动资料的变革都直接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就必然要求教育将科学技术作为培养劳动者和现实劳动者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在教育与科学技术结合的过程中对教育的内容、专业、方法和结构等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教育同科学技术相结合并不局限于培养人的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现代教育具有发展科学技术和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职能。教育的职能首先通过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使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得以运用,然后,再通过这些科学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与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相结合,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由于教育、科研、生产之间结合(即产、学、研结合)日益密切,使人们更加看重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教育经济功能的作用,甚至重新认识和修正过去的教育观念。当然,各级各类教育同科学技术的结合有程度和方式上的不同,但都要通过科学技术这个桥梁和中介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给教育提出的间题不仅上述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是极为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科学技术成果及社会生产力进步,构成了四位一体、相互制约和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教育和科学是决定这一有机整体水平的关键和基础,换言之,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握住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用科学技术的知识、方法、手段和成果推动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

三、产、学、研相结合是发挥教育经济功能的有效途径

人们常说,教育要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谓主动服务的含义,一是指教育要通过各种方式同社会经济接轨,间接或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二是指教育发展要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进步的运行机制,即使教育从内部产生出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行为,这将使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我认为,后者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教育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内在因素,也恰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讨论发挥教育经济功能时,我们应侧重从其内部及机制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防止因“药方”过多而干扰我们的思路。这里,有必要重点讨论产、学、研相结合的问题。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事实上,单纯的科技成果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繁荣,只有把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过这种情况,欧洲的科学是先进的,但经济发展却不如美、日,日本的科技也曾不如美国,但它的经济发展速度却居世界第一,其成功之道就是科技与经济结合得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就使教育在产、学、研的结合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科研力量的高等学校同企业生产相结合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这是因为,新的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往往发源于高等学校,企业则是应用这些发现和成果的主体,在将其用于指导生产、革新生产、研制新产品及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一些大型企业拥有研究开发机构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力量及创新能力,但如果不注意从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汲取先进科技成果,限于自身系统的自我循环,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先进的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样,高等学校的先进科技成果尽管可以自行开发成商品,但要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应用,最终也要同企业相结合。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也有利于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人才荟萃,学科综合,信息交流广泛,是新思想、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但高等学校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才能形成自身的良性发展并服务社会,产、学、研相结合便是教育的一种开放形式。从教育的角度讲,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形式主要是向以经济领域为主的社会各领域输送人才和科技成果,特别是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和提高在职人员素质,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以促进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这种开放也有利于高等学校。产、学、研相结合是一种双向交流,经济领域中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信息也反馈到高等学校,促使高等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对人才规格、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科研方向和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

产、学、研相结合也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学校、科研部门和企业各自拥有一定的资源,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一些资源为部门所有且互不流通,各自的优势得不到综合发挥,更谈不上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学、研相结合将以市场为取向实现各自拥有资源的优化组合,在各得其所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为产、学、研相结合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机遇。需要指出,高等学校在产、学、研相结合中具有优势,其它层次的教育也可以有所作为,尤其是职业教育更应循着这一方向去建设和发展。从我国的人口、教育、就业的状况来看,需要大扶植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它不同于传统的或普通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就业教育指向,随着科技在生产力中日益成为重要因素,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较快掌握实用科技并进入生产领域,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学、科研、生产更加紧密结合,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实行的“双元制”、“厂校合一”等职业_技术教育模式,就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现在,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正在探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方面,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可通过行政、经济、政策的杠杆予以推动,高炸应深化改革主动适应产业的需要,企业也要积极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高等学校既可以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也可以在高校内部实行产、学、研的结合。

目前,校办产业开始在一些高等学校兴起,对这一事物人们议论颇多。本文认为,高等学校校办产业实际是在学校内部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模式,是高等的科技工作、文化工作及服务工作按照市场规则为社会和自身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校办产业的时候,本文形成了以下的初步看法: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3

一、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体制下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等,其产业结构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由于整个区域中的产业基础、资本积累、人力结构、对外经贸关系等均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加速条件,未来时期整个区域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将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宁波市2004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开始进入高度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一时期宁波市整个区域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处于加速阶段,人力资本结构属于技术密集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力资本结构配置不当,经济社会发展中容易出现“瓶颈”。要想克服这种不必要的“瓶颈”现象,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转换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而要实现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转换,前提条件是要大力深化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的改革,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只有成功地推进了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才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

那么,如何促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理论上,所谓教育结构指的是教育系统中诸要素之间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它关系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类型、规格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关系到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产业结构则是指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组成类型、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等,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基于此,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是指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结构与相关产业的组成类型、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需要相适应。以高等教育为例,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结构,注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有效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注入新的发展要素和内生变量,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进程。

就目前而言,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整个区域教育,尤其是地方性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树立“服务型”的办学理念,构建服务型的教育体系,按市场需求进行办学定位,主动面向劳动力市场,认真调研劳动力市场的现状,科学预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促进其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以及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在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架构下,地方性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地方性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特别注意培养发明家、企业家、高新技术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师、高级设计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营养师等各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型教育体系要求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从而使整个区域的教育体系与区域社会的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积极承担地方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争取为区域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应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更快、更高、更好的发展。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结构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在这种服务型的教育体系下,区域教育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区域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服务支撑。

二、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运动,大批原属于中央部委的院校下放给地方管理。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截至2004年6月28日,全国共有公立普通高校1683所,其中教育部及其他部委所属院校不过100余所,地方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地方院校,首先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且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院校。因此,地方院校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

作为一种新的区域教育发展理念,服务型教育体系在我国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着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服务地方。在这方面,美国的赠地学院、州立大学,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成功的范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所谓的“都市大学”(metropolitanuniversity)、“相互合作大学”(interactiveuniversity)和“合作伙伴大学”(partnershipuniversity)等新型高校。这些新型高校抛弃了传统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他人为中心”,以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心。实践证明,这些高校合理的办学定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市场空间。

众所周知,在我国由于学校办学定位不合理,升格攀比之风盛行,严重影响了区域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我国区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原本很明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目的失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地方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心,以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需要为根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果迷失了这个战略方向,缺乏服务型的办学理念,地方学校的办学定位就会出问题,区域教育的发展就可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脱离,最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传统学术性大学的发展道路不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性高等学校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三、立足教育制度创新,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教育的发展在于制度的创新。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心城市办大学”,到90年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以及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无不是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结果。尽管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制度架构上,都还显得十分艰难,还跟不上社会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一状况直接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甚至还影响了其他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同样处在重要的转轨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观念以及体制、机制等因素仍然存在。反映在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发展模式等方面,即由于无视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新变化,严重脱离学生、企业、政府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导致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两张皮”的现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发展模式上作出重大变革,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适应经济规律的要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加快教育自身发展,实现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对接互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特别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模式上开展了大胆探索,实现了重大创新。

第一,理念创新。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既是一个理念,又是一个模式,还是一条有效途径。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它给予高等教育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跳出教育来发展教育”。在这一视角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结果发现传统高等教育的逻辑是“以我为中心”,事实告诉我们,这一逻辑非但没有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自我”,反而使高等教育越来越远离经济社会,越来越走向社会的边缘。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当前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这就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这一发展理念指导下,高等教育将更加主动参与经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由此高等教育必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从而使高等教育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功能和价值。服务型教育体系也是一部分经济“先发”、高等教育“后发”地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能力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是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而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是实践服务型教育体系理念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4

关键词:思政教育;经济功能;经济价值

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维护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借此对人们实施教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广大公民的德行进行教育。同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其他实体要素所不同的是,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并不会对生产过程产生直接的作用,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先依靠作为主导者的劳动者通过发挥中介作用来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功能与价值的具体表现

(一)引导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思政教育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导向作用,思政教育为人们的相关经济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正确科学的政治方向,使之能够顺利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断前进。尤其是在当前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哪一行业或是哪一单位,其相关工作的开展都必须要沿着党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工作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思政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济功能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可以通过相关的理论宣传与思想工作,让人们最先从思想上就认识到自己的任务是要基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性任务,自觉地视党的任务为自己的任务,坚定不移地服务于经济的建设。另外,思政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所在,认可其“立国之本”的重要地位,主动积极地从各种思想和行为上拥护和贯彻“四项基本原则”,不产生任何违背原则的思想,不做任何违反原则的行为,以更好保证党和国家所做的经济工作能够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

(二)服务经济发展

思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主要是指通过思政教育可以调动人们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将物质转变为精神或者将精神转化成为物质。人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既可以被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被转化为相应的物质力量,人们对此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尤其是在当前这一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经济发展对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那么,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科技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必然会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具体说来,思政教育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服务功能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通过张扬道德来产生经济价值。道德可以说是一种“软约束力”,隐藏于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通常情况下,一个较为良好的道德体系所发挥出来的约束作用会比其他的行为调试手段更大。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经济,要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较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作为支撑,而这个秩序和环境则需要道德来加以维持。因此可说,进行市场经济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在要求。由此也可以看出,思政教育之于经济发展的促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或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次,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产生经济价值。从实质上看,思政教育其实就是对关系的一种协调,这种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与个人以及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个人或者单位的行为目标与所设定的整体目标相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内耗,更好提高效率。要想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除了要对道德经济法则加以重视之外,情感法则也不能忽视,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情感交流之于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巨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最后,通过智力开发来产生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智力资源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攀升,科学技术成为了创造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人的智慧自然也就被广泛应用于整个社会的生产过程之中。从这一过程也可以看出,人的潜在生产力是能够被转化成为直接生产力的。就当前的状况来看,经济竞争究其实质其实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专业技术素质的优劣以及人的智能的高低是决定工作效率高低以及经济效益好坏的最关键因素。而思政教育则能够帮助劳动者一步步掌握科学这一思想武器,在智力再生产的作用下,劳动者自身的劳动质量以及专业技术素质都能够有所提升,其潜在的创造力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激发,当“头脑资源”得到开发之后,生产力发展就会得到大力促进,那么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就随之而来了。

(三)保障经济发展

思政教育能够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所谓的物质生产力就是指在某一特定社会中,人们改造和协调自然的一种物质力量。于物质生产力而言,主要由“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这两大内部要素构成,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在劳动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者、科技工作者以及劳动者等,而后者主要指物质生产技术、工具和对象等。在整个物质生产的过程当中,这两大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当二者结合在一起之时,才能够发挥作用,因为物只有为人所掌握之后,才有转化成为物质生产力的可能。思政教育通过对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来调动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认识能力及思想觉悟,那么随之而来的,人的管理水平、劳动效率、操作技能以及业务能力等就会相应有所提升,就会更加有效地利用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以及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来革新工艺、改进生产工具、参与经营管理以及改进劳动组织等,直至整个生产过程中有重大发明创造或者经济效益产生。

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功能与价值发挥的因素简析

制约思政教育经济功能与价值发挥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思政教育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方面,从思政教育主体来看,思政教育主体的素质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教育经济功能与价值的发挥。广大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因此,这也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外,还要有较为高超的思政教育工作艺术。从当前的状况看,我国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这对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从思政教育客体来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接受和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经济功能和价值的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始终是对具体的人的教育,而这些具体的人因为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而具有了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其参与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但与此同时,如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没有客体的接受与参与,思政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就必然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功能与价值发挥的策略

(一)强化党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快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当中,党的领导是关键所在,是保证事业建设的最根本保证,当然与此同时也是新时期下思政教育经济功能c价值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的核心所在。因此,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认识到党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为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开展提供相应的思想认识前提。除此之外,加快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也是极为必要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是一切思政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和实施调节者,关系到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能否得到高效发挥,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思政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工作则可围绕“强政治、精业务、正作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与此同时,还应该要不断完善所建立起来的队伍,为队伍成员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通过加强管理来为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序推进思政教育社会化进程

创新永远都是时代最重要的呼唤和最根本的要求,当然与此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得以保持活力与生机的源泉所在。尤其是在当前这一新形势之下,思政教育只有实现创新,才有可能使党的政治优势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使党的优良传统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也才能够开创一个更加活泼的新局面,促使其经济功能与价值得以更好实现。具体可以从创新思政教育理论、观念以及方法这几个方面人手,将传统的单向的灌输型教育转变成为双向的交流型教育,尽量在―个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来疏通思想的症结,由此来激发受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除此之外,还应当要不断对思政教育的社会化进程加以推进,因为要想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就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就要让思政教育的成果深入到全体民众当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一方面需要确立“社会本体”的这一教育取向,引导好民众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大政工”的这一意识和积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扩大思政建设的覆盖面,最终实现全民教育。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5

关键词:创业教育;经济转型;社会需求;创业成功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推动创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出的就业指导方针中,其包括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把就业这一问题提高到了民生之本的高度。报告指出“今后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以职业院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大学生创业问题,并出台政策方针为大学生创业铺平道路,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建设,“创客”概念的普及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在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继续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适应性,以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的补充,减少失业率,是唯一可行的重要途径。

2国内外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就业指导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到上世纪5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意识到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问题,在早些时候他们认为大学生为了应付毕业不得不临时去选择,但是现在,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应该是一道多选题。所以创业教育的发展,就由最初的“功利性”的教育转变为培养创业者综合能力的教育,从而加强综合实践教育。之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逐渐兴起,也顺带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于是,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迅猛发展,从一开始的教育理念,到后来成为教育实践活动,这时,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才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在西方国家中,美国的创业教育是最发达的。美国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目前推出ipHone6一pLus系列产品,代表性地引领了通讯技术的创新与变革。英国2011年底了《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提出要加强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能力。日本也提出了“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创业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学者oRberta.aBron的研究,最近20年西方的高等教育普遍开始重视创业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素质。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大企业裁掉了六百多万个工作岗位,但是社会失业率却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这主要是创业者创建新企业的结果。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数据,目前每年有超过一百万个新企业成立。有超过一千万人是自我雇佣的,比例达到工作年龄人口比例的八分之一。

3成功创业与经济转型的关联性

考察历史上成功的创业案例,可以发现创业成功的领域一般来说符合当时社会需求、以及当时经济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下,通过对宏观经济的一系列指标进行观察,可知经济有其规律性。一般体现出波动性或周期性。在每个时期,社会消费与生产的内在发展动力、政府宏观政策与行业发展政策、重大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各类事件的发生,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普遍周期性波动规律。

4地域经济转型促进系统化创业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针对企业管理知识点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多项人门基础知识的整体包装,不能实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方向性。创业教育需要在考虑考察创业成功率的的情况下,教会学生如何创业,如何确定创业方向。在当前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契合互联网+的创新经济转型过程中,行业分析能够提供有效信息,使得创业者避免在产能过剩行业领域内的盲目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业分析又称为行业研究,是对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行业进行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通过行业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发展与竞争情况,对企业日常管理与战略管理提供有用的数据信息。在创业的过程中,更有可能获得外部创业基金的投资与资助。将经济分析与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可以指导创业教育与创业成功,协同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引人创业成功率因素之后,在教学教法方面,对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的知识面提出一定的挑战。这种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可以更新传统创业教育理念。将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从学生进人大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前后。在面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强调专业知识的使用,发挥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专业创造力。一体化创业教学强调多时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解决传统教学教法潜在的“只教创业、不管结果”的问题。

5结论

经济转型契机与创业教育相互关联的做法,需要尽可能将教学资源集中于大学生创业函需的创业领域知识,以及创业核心工作能力。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必须使得创业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细分行业领域的急迫社会需求。根据近几年的分析数据表明(见《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自主创业的时候,所涉及的领域是有集中现象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行业都适合创业取得成功。对于近3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创业成功的领域,集中在教育、培训、娱乐、体闲、广告、金融、互联网等高端服务业,而创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创新的理念、方法、思维方式、产品等等。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近3年以来取得创业成功的领域,集中在其他个人服务业、其他零售业、建筑服务业、其他食品制造业等等。2010年以来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最主要的几项基本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积极学习能力、协调与理解的团队精神、学习方法、时间管理与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海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议田科技通报,2013(11).

[2]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王伯庆,郭娇,主审.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isBn9787三09746141.

[3]荆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外邵环境研究田.江苏高教,2013(06).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6

关键词系统论;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13-0010-06

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技术结构及其水平规定着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技术进步促进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各层次职业教育间的关系及其互动方式。就我国职业教育运行的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以提供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为各行业培养适应相应职业资格等级及其标准需要的初、中、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承担着培养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与之相对应,我国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应包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专科和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四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通常在专设的职业院校实施。专科及其以上的应用型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本科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教育对应,构成较高层次职业教育。仅有通常意义上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不符合后工业社会赋予职业教育使命的要求,因而是不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有必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系统论角度审视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一、系统论视域下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特点

世界是由大大小小的系统构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系统观认为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时序性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1]。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作为职业教育结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应该是一个具有完整性、目的性、相关性、动态性、稳定性的系统。

(一)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整体性

“当我们讲到‘系统’,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2],这是系统最为鲜明、基本的特征之一。从结构上看,把系统理解为一个整体对外联系,同时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只有在整体内才有意义;从功能上看,整体所具有的功能有别于系统内各要素所叠加的功能,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有各部分(要素)的功能,而且有由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结构而产生的新功能,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性质[3]。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技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这五个层次要素(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目前,中国的初等职业教育正逐渐消失),至于职业教育层次的数量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但不管层次数量几个,都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职业教育各个层次要素或部分的行为只有协调于职业教育层次系统整体的行为之中,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因此,任何一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不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整个体系中运行,或者说忽视任何一个职业教育层次,单一层次或整体的职业教育功能都会减退。当前我国正处在对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进行调整时期,应该依据每个职业教育层次在社会经济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来调整,发挥各层次不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

(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目的性

系统科学认为,一切系统都有目的性。所谓系统的目的性,就是系统的目的指向性、针对性或者方向性[4]。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目的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应用型人才。各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由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准确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各层次的目的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是确定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系统各层次目标的确定依据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对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程度的不同,纵向上形成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分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指向或针对某一相应层次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所需技能或技术的等级。

(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就是指层次结构的要素和要素之间、要素和系统之间以及系统跟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5]。依据系统的相关性在分析职业教育系统层次结构时,就要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内部和外部联系上着手,而不能把视野局限在某一层次上,要注意各层次之间以及与外部的协调。职业教育各层次及构成各层次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诸要素的规定性决定着量的规定性,各组成要素都要在量上形成适当比例,即职业教育低、中、高层次量的比例。一般来说,应该呈金字塔型,低一层向高一层输送生源,一旦层次结构比例失调或层次缺失,就会出现上一层次生源不足,学校倒闭的现象。只有职业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总体比例及内部各要素的比例基本协调,以及职业教育结构同社会、经济、技术同未来发展需求基本适应,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7

家长送子女上学主要是为了使其获得谋生的本领,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考试的成绩及能否考入大学,以便在日后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获得最佳的位置;学生被身不由己地卷入知识与技能的理性训练之中;教师或主动或不情愿地充当着应试教育的帮凶……

长期以来,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的目光集中在了少数——在个别学校也可能是多数——“成功”学生的身上,而那些被遗忘的失败者只有带着沮丧的心情忐忑不安地走上社会,那不甘的“升学情结”便会变本加厉地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教育对于受教育主体——学生的意义到底应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展开,还是应放在尚未触及的未来实现?如果说那些“成功”的学生虽然失去了很多,但毕竟也算成功了,而那些处于我们视线之外的学生,他们得到了什么?

受应试困扰的基础教育如此,那相对自由的高等教育如何呢?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背景下,作为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和生产并传播知识的大学,浮躁之风日渐盛行。教师忙于科研疏于教育,学生也急于投入社会一显身手,没有硝烟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专业化知识的加深,使人文知识相对贫乏,“快餐知识”却炙手可热。各种资格证书漫天飞舞,人格证书却难觅踪影。先天不良,后天欠补,难怪有人惊呼,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太贫乏了。不知是应试教育的惯性使然,还是为了使迷航的心灵得到慰籍,投身新一轮更加实际的功利性追求成了大学生消除迷茫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妨再换个角度来看一下今天的教育。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教育活动本身已经逐渐成为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的生产性活动。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使用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使专业化知识更显示出了其优越的经济价值。由于知识本身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受到重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直接。

于是乎,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呼声日渐其高。教育成了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也抓住了挽救教育补给不足,促进教育规模发展的救命稻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运行方式冲进了校园,仿佛一夜之间,学校、教师、学生都赤裸裸地置身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了。教育的经费来源、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分配、内外部管理体制等开始转向了经济的要求,学校创收、开发不得不列入学校的主要工作日程。盲目的扩招、合并、设立分校成了某些部门、某些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的运行方式。教育的这种功利性追求不但在形式上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更深入的影响着教育的其他方面。

由此,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诸关系中正超乎寻常地凸现出来,教育的功能被狭隘地以经济上的功利主义所涵盖。正在膨胀的功利性追求越来越模糊和遮障着人们审视教育价值取向的视线。仅在教育与经济关系圈内争论的,经济决定教育还是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无异于置身庐山而欲辨其本来面目,其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对经济的依附,使教育沦为经济的附庸,从而使教育丧失了其在建构人的精神上的主体独立性。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得不服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受制于不健全的社会需求及评价,从而导致教育的裂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举办和发展正在以片面地追求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经济意识和经济行为日益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活动中。在教育的诸功能中,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相对忽视教育的其他功能的经济主义倾向已经出现。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在批量地生产着“技术理性工具”的话,那么,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却在更高层次上快节奏地生产着“知识理性工具”。如果说教育的社会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忽视着个体的人的话,那么,教育的经济主义倾向则把所有的人拉回到了“经济人”的樊篱之中。这样的教育不但违背了为社会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初衷,长远地看,也未必会对健全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8

关键词:教育经济功能个体经济功能家庭个人

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手段和方式的快速发展,教育对社会经济和个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增长,在社会和个人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稳步提高。相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个体可以分为家庭和个人,所以笔者将从家庭和个人两方面来阐述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

一、教育对家庭经济功能的影响

(一)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可以提高家庭整体的收入水平

过去,中国的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大山里的人们因为交通不便,世世代代生活在偏僻的无人问津的小山村里。他们靠着繁重的农务维持生计,他们的孩子无法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有的孩子甚至还未成年就早早地成了家,整个村庄的经济收入水平都比较低。后来,中国的经济渐渐地发展起来了,交通也方便了,这些人开始走出大山到城里去打工。由于受到城里人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当中有更多的子女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等到他们毕业以后,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减轻了父母的经济压力,也增加了家庭的收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固有保守逐渐更新为开放多元,人们也慢慢认识到目前一定量的教育投资,在以后可能会有几倍几十倍的经济效益。也有更多的人愿意相信“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接受教育,让一个人更好地充实自己,更容易找到工作,也就更容易拿到比较理想的工资,提高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摆脱以前的生活。

(二)教育可以影响家庭的人口数量,提高家庭的潜在收入

教育具有育人的功能,通过对人进行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影响家庭人口的数量。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养育孩子的实际成本就越高。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教育多的父母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比较高的质量的教育,从而使得这些孩子的抚养、教育花费相较于其他孩子来说更多,而且有更高的消费需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影响了家庭人口的数量,减少了家庭的育儿开支。此外,抚育孩子必然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这样受过更好的教育的父母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更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为抚养孩子所放弃活动的价值更大。

二、教育对个人经济功能的影响

(一)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生产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企业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帮助人们获得基本的经济知识,懂得经济发展规律从而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创造出更多的生产价值。并且,先进的人才有先进的想法,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在工作的时候,也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教育对个人经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通过知识的积累提高生产力能力,它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锻炼。只有具备了崇高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劳动者才会真正地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投入到生产中去,才会毫无保留地发挥其专长,才会注意节约时间,节约生产资料,创新生产技术,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商品经济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重视用物质刺激劳动者积极性的同时,不要忘记道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获得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离不开教育。

(二)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收入能力

经济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同理可以推导出,个人收入的提高也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掌握。先进的人才具有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先进思想,可以审时度势地看清市场的走势,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同时自己获得理想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加薪的几率也就越高。随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就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结合中会发挥其作用,为增加自己的收入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变,生活条件也比以往更好了,但是这更好的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条件更好了,而不是整个生活质量的提高。教育无疑可以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发挥巨大作用,个人的命运普遍因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得以改变,个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能力因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得以普遍提高和改善。对于教育提高个人的生活能力可以分两点来阐述。

1.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理财能力。不管是否有钱,每一个人都需要理财。理财是一门学问,而教育通过教给人们理财的知识提高理财能力,让自己的钱财尽可能地以最少的花费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教会给人们“用钱生钱”的办法,使之产生最佳的财务收益;教会人们利用现有的经济财务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价值,为以后发展做准备。

2.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消费能力。当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消费就产生了。不管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方式,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消费方式,提高个人的消费能力。教育可以使个体了解消费法规、准则,形成文明、负责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从而促使个体选择有较强应变能力的消费方式。提高消费的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分配用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等方面的消费支出。

本文作为新论只是分别从家庭和个人的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可能会有所纰漏,有许多方面的内容还未涉及,笔者会在今后继续探究补充以期对教育经济功能的完善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9

关键词:教育功能;释放;地方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41-02

知识经济的今天,国家的竞争就是国家间高端人才的竞争,当前很多国家都通过制订相应的教育计划来促进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市场,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人才资源的浪费,大学生待业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当然这其中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就业问题就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造成有来自教育本身和当前大环境下的困扰,但来自于教育功能释放所出现的问题仍然是较为主要的因素。

一、教育功能的释义

对于教育功能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育功能是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通常指因为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特别是因为教育而引起的变化。关于教育功能的分类:从作用对象上分,有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从影响层次上看,有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当然也有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等等。

本文将运用教育功能的第二种分类,教育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即认为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就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产生的直接结果,而教育衍生功能则是教育产生结果后的衍生和转化,我们也称之为教育功能结果的释放。对于师范院校的教育功能释放则体现在高师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所带来的促进社会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促进师范生本体的发展从而通过师范生的就业、服务社会等形式来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谈如何促进师范生的就业问题来扩展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功能释放这一主题上来。

二、目前广西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功能释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自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大,师范院校不再像以往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有着明显的优势,就业竞争已经成为师范院校其教育功能释放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广西有师范院校14所,其中本科院校10所,高职高专4所,10所本科院校中,有7所是近年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成。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地方师范院校在校生数迅猛增长,但可供师范生就业的岗位却没能赶上扩招的步伐,这也直接导致了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功能释放所面临的瓶颈。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就业形势是越来越严峻。与学历层次更高的研究生和突出实践的专科生相比,地方师范生就业范围窄的问题在其发挥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功能释放难的问题上就表现得更加突出。

1.就业意识不足。就业意识的加强、观念的转变是深深制约地方高师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瓶颈。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很多地方高师生总想捧上“铁饭碗”思想依然存在,把期望瞄准大城市,瞄准正规的名牌学校,对那些民办学校、乡镇一级的学校等不屑一顾。

2.部分地方师范学院理论与实践不紧密。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对师范生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训练方法上,不注重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简单演绎与阐述上。从师范生就业的契合度上看,很多师范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理论的能力强,但是用理论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由于仅仅注重理论的教学,师范生的基本功弱化,这也直接导致了师范生在实习与见习过程中教学能力不足被逐渐放大。

三、当前广西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功能释放存在问题的原因

1.供需不平衡导致教育功能释放困难。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高校扩招以来,师范生的数量在短期内得到了迅猛的增长,尽管目前我们有“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政策,但是教育教学岗位与师范生的增长数量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额。广西师范院校主要是为广西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培养合格师资,而师资的需求量又受制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受教育的适龄人口因素。因此,必须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受教育适龄人口的总量和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已逐步减少,将导致从学前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对师资的需求降低,从而影响到广西师范院校教育功能的释放。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就业偏差。当前,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而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首选目的地依然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也造成了经济发达的地区中小学师资已趋于饱和,相对偏远的地区师资紧缺的现象。以广西为例,广西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在总量上有相当的空余,但是我们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城镇存在严重的超编现象,农村中小学却十分缺乏教师。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篇10

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为满足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提高生产力,国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为了保证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实行的是计划管理体制,在投资领域沿用的是1978年之前的单一的国家投资体制政策。1985年,《中共中央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中对单一的国家投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与改革,指出,“可以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改革人民助学金制度……,实行奖学金制度,对确有困难的学生给与必要的补助。”以此政策为界,此后逐步发展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财政拨款机制改革的方向,“发挥拨款的宏观调控作用。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办法,逐步实行基金制,在国家和地方预算下达的教育经费外,学校可依法筹集资金。”如果说,《决定》是体制转换的界限,指明了方向,那么《纲要》则具体明确了“怎样做”的问题。但其用语较含糊,对于新的投资体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确立了新的高教投资体制,“高等教育投资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为辅的投资体制……”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至此,我国高等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终于以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的确立下来。

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的价值分析

公共政策活动本质是决策主体的一种主动选择活动。教育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家政党、政府,或更具体一点说是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政策变化同时反映的也是政策制定者的教育价值观的变化。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间教育价值观的变化与演进。

(一)由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到关注教育的个体价值

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教育对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在满足社会需要过程中体现出教育自身的价值”;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的生活和自身需要的满足,在满足个体需要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1990年代兴起的对高等教育收益观的研究,可以说直接推动了这一价值取向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高潮迅速到来,人才匮乏。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源头,其间尽显教育的社会价值。1990年代后,人们开始思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除了社会收益外,是否还有其他收益者?答案是有,那就是个人。个人可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工作条件,进入更高的社会层次。因此,教育便表现出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尽显教育的个体价值。可以看出,这一价值取向的变化也是现代人日益关注自身、关注个体的结果。

(二)由关注教育的伦理、知识价值到关注教育的功利价值

教育的伦理、知识价值是指教育承载着传递伦理、知识,教人以伦理规范,教人以知识文化的重任。教育的功利价值是指教育可以带来真实的收益,不论是物质的抑或是精神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阶级斗争也刚刚结束,再加上我国“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的传统思想的作祟,人们一直羞于谈及功利。受其影响,教育的价值也还只是沿袭传统的伦理、知识的价值。其实教育的功利价值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因为功利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任何一种东西,必须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直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功利价值终于摆脱了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地,登上了大雅之堂,这主要来源于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思想的开放性。正如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指出的那样: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存量)与收入水平之间有着牢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人们也不再讳言教育能带来真实的收益,也不再讳言教育的功利价值。

(三)由关注教育的延时价值到关注教育的即时价值

教育的延时价值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培养公民的工具,通过它所培养的一代代的公民来作用于社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的即时价值是指教育所培养的人可以直接给自己带来现世的收益,体现教育的价值。这一价值取向的转变也很容易理解。过去,我们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今,我们强调教育满足个体需要,强调教育的个体价值。因此,人们对于教育的收益也由对长期的社会收益的关注转向对现世的个人收益的关注。正像教育投资领域的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所指出的,个体作为教育的收益者应及时补偿教育的成本,承担教育费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开始日益关注教育所带来的现世的收益。

(四)由关注少数人到关注大众

1978年后,虽然我国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但当时的重点是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仍然只能为少数人开放,多数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而进入1980年代,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也达到一定程度。这些都在客观上为高等教育由关注少数人到关注大众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另外,在思想意识层面,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发展,平等观念日益增强,要求将平等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国家关于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出台也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力图通过广辟渠道,增加高等教育经费,使更多的人能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

三、启示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诸多转变,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现今,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重新审视在制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时的价值观念,确立新的价值取向,以推演出更加符合时展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目前,在实践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1)高等教育投资中,鼓励和加大个人投资和社会集资,但国家政府投资却没有相应的增长。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是不是强调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个人投资就意味着应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呢?(2)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大力提倡高等教育产业化,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和经济收益的现象。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教育完全等同于一种产业,使教育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为目标。事实上,这些都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的本体价值,如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3)我国目前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居民经济承受力显著不同,有不少家庭困难学生难以应付学费的支付。北师大陈晓宇等人考察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布情况表明:与学费逐年提高(个人投资增加)相伴随的是高校学生中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比重的下降。这势必会引起微观教育领域的不平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制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时应确立怎样的价值观念呢?

(一)政策层面的价值观应适时适当的强调其社会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会给国家政府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先看经济收益,它可以“持续有效地增加社会供给,提高就业水平,获得货币收入,完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再看社会收益,会“带来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下一代起潜移默化作用”。而且,世界各国均重视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不断提高公共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因此,我们强调教育的个体价值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国家必须保证对教育的投资,这是教育作为一社会现象所一直提醒我们的。

(二)不可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

教育承载着传递知识的重任,不论是科学知识还是伦理知识;教育也可带来真实的收益,不论是社会收益还是个人收益。过去我们一味强调教育的知识传承任务,而忽略了教育的功利价值和任务。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挣脱了旧观念的束缚,敢于正视教育的功利价值;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确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教育的功利、教育的收益充斥着人们的头脑。鉴于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教育同时具有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公民的和道德的功能,教育在保证社会延续的同时,也保证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的传授;认识到在功利价值之上,也存在着真善美的价值和自由的价值,也应有对真善美以及对自由的追求。而一味地强调教育的功利和经济价值,会有碍教育自身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