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十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十篇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42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1

【关键词】固定医师稳定队伍急诊医学急诊科建设

急诊医学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临床医学专业。1979年它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迄今已20多年,急诊医学在中国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进步。虽然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我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医院急诊科发展得很好,但大多数医院急诊科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笔者认为在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中,最难解决的是固定急诊专业人员,最难做的是稳定急诊医疗队伍的工作,这是阻碍急诊医学发展的“瓶颈”,是影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1急诊科医师配置现状

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无论是固定人员还是轮换人员都人心浮动,不安心急诊本职工作,这就是全国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师的配置现状。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

1.1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专业固定医师为数不多,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基本上是从内、外等科靠行政命令或“拉郎配”调到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专科、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分配到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他们均未接受过急诊医学专业教育和急救专科训练。大部分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医师采取各专业科室抽人轮换的方法来急诊工作,由于变动较快,人员不固定,因此不能有效管理,使科内无法进行业务学习、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训等一整套计划,更不用说提高救治水平,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最终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这种“轮换制”即说明了目前这种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又形成了“没有来的不想来,来了的老想走,走不了的不安心”不良循环。致使急诊医学虽然有科室、有专业,却始终形成不了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使我国的急诊医疗水平一直在低层次上

徘徊[2]。因此,急诊医学专业固定医师的缺乏仍是一个突出的、严重的现实问题。

1.2急诊医疗队伍人心浮动,不安心本职工作

调到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大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会找各种关系和机会离开急诊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出路;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的专科、本科生、硕士生会通过考本、考研、考博等途径跳出急诊科,急诊科人才流失严重。即便是各专业科室抽人轮换来急诊的临时人员也都存在着“打短工”、“临时工”的思想,把来急诊科工作看作是一种无耐或是一种煎熬,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没有人心甘情愿来急诊科工作,无论是固定人员还是临时人员。这些情况都给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管理带了许多困扰和紊乱。

2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急诊医疗队伍人心不稳的危害

2.1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

搞好急诊工作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其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不可能具有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其最终结果都将是贻误抢救时机而不利于伤病员。

2.2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主战场,急诊科则是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部门。无论任何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要涉及到人员伤害时,多为急性经过,故也多在急诊首次就诊。没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也就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由于在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大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轮换来急诊的临时人员也都存在着“打短工”“临时工”的思想,依法执业意识淡漠,急诊的规章制度贯彻不力,急诊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不能紧密衔接,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得不到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系统不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责任制难以落实,因此急诊科是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高发部门,存在着很多医疗安全隐患。

2.4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以空前的速度建设了现代文明,全球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着重大变革。人类的寿命在增长,疾病谱在改变,交通伤特别是陆路交通伤、生产中的意外创伤都明显增多;各种“天灾人祸”如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火灾、天然气泄漏、踩踏事件、犯罪袭击等也接踵不断的发生,对急诊医学提出的要求远较以往更高,不但要求现场快速、准确的处理,快速安全转运,同时要求医院有一支知识全面、抢救技术熟练、反应敏捷的急诊专业队伍,能在接到病人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最大限度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社会对急诊医学的需求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是急诊医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危重急症、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大多数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急诊医疗队伍人心不稳的现状难以完成使命,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

3影响急诊医疗队伍稳定性的原因

3.1不能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

从事急诊专业的医师热爱急诊专业,把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视为最大的痛苦。如果一个医院急诊科仅仅停留在只能诊而不能治,仅仅担任分诊转运的功能,那么急诊医师他就会感到专业上没有前途,就不会安心急诊工作。在以分诊、应急和初步急救为主要职能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缺乏能为社会认可的专业,由于急诊专业得不到发展,急诊医务人员就没有自己的真正地位,是医院中的弱势群体。在现行急诊管理体制下的急诊科工作,很多人感到专业发展没有前途,年轻人因学不到技术感到自卑,极大地挫伤了急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试想一个主要以手术治疗手段为显著特征的急诊外科专业,如果让其外科医师放下手术刀,仅仅从事与外科手术无关的病人分诊转运和病人的临时处理,又有哪一个立志在专业上有所发展的外科医师会心安理得安于现状呢?这是一个十分浅显易懂的常识,而我们有些卫生行政部的决策者和医院的管理者往往搞不明白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3.2急诊医师工作极为艰辛

工作量大和工作时间长,超负荷运转,夜班多,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节假日无法安排休息,急诊工作的艰苦性是其它专业所没有的。

3.3急诊医师工作难度大和风险极高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背景复杂,急诊医生岗位责任重大,易发生纠纷,工作中难度大和风险极高,经常受到酗酒者、吸毒者、精神异常者和地痞流氓的骚扰,被打或被辱骂事件时有发生。

3.4急诊医师的尴尬境地

在社会公共救助和保险业尚不发达的我国,急诊医师常常面临病情危重而身无分文,或者是身份不明的患者,既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承担费用无法落实的巨大压力,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本意想行善反要倒贴工资,追讨欠费不成功反要急诊医生来赔偿这种状况在少数医院也时有发生。

3.5急诊医师待遇往往偏低

急诊科普遍福利不平衡,奖金不高,急诊医师待遇往往偏低。急诊科是一个担负处理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窗口,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急诊医生从体力上和精神上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本应得到社会的补偿,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

3.6急诊医师晋职困难

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没有急诊专业职称晋升体系,急诊医生如要晋升职称必须挂靠其他原专业,而其他专业的评审专家很少涉足急诊医学,他们往往是从自己专科业务的角度来衡量,而忽略了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专业的特殊性,急诊医生由于常年脱离原专业,在这种职称评审现状下,急诊医师晋升职称困难。

4固定急诊医师在急诊科建没中的意义

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预后。急诊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3]。而搞好急诊工作必须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的建设发展和提高救治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就无从谈起。急诊医学学科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要和国际急诊医学接轨,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支热爱急诊专业、献身急诊事业的固定急诊医疗队伍,因此急诊人才建设是急诊学科发展的根本。

5建设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的对策

先进的、科学的急诊管理制度应当是应当促使医务人员热爱急诊专业,安心急诊工作,献身急诊事业的一种充满活力的制度。而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这种现实,这说明我们的急诊管理体制的确出了毛病,不能不说现行的急诊管理体制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现在已到了不痛下决心改革现行的急诊管理制度急诊医学就不能发展的地步了。实践证明:凡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搞得好的急诊科都是首先解决了急诊医师的固定问题,把稳定急诊医疗队伍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5.1高度重视固定急诊医务人员的问题

现行的大部分综合性医院急诊医生的“轮换制”是一种无能力解决固定急诊医务人员,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是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必将影响急诊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降低急诊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要改革现行的急诊管理制度,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切实把急诊工作搞好首先就要下决心在急诊科解决固定急诊医务人员的问题,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急诊科医生的固定制度,摒弃急诊科医生的“轮换制”。人命关天,世上再无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把解决固定急诊医务人员的问题看成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危的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原则。医院应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充实配备急诊科固定人员,确定人员专业配置合理的编制基数。坚决反对口头上说重视,实际上不重视那种言行不一的作风。

5.2明确急诊医学的范畴,界定急诊科的诊治范围

急诊学科和临床各学科特别是内外学科在专业上互相交叉和互补,这是现代医学许多专科之间普遍的发展趋势,最高卫生行政部门和最高学术机构应进一步阐明急诊医学概念,弄清楚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明确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界定急诊科与各临床专业科室诊治的范围,规范急诊医学的运行体制和专业范畴,完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确立急诊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加强急诊科的建设,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从事急诊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而并非依靠那些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说三道

四、品头论足的人,政策的制定必须从有利于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有利于急诊医疗队伍的稳定为出发点,这点对于下决心改革现行急诊管制体制的决策者来说,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5.3做好稳定急诊医疗队伍的工作

5.3.1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是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使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有所发展。使命感、成就感是金钱和其它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必须明白急诊医师要求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是宪法所赋予他们的神圣劳动权力,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角度讲,任何人都无权予以剥夺。

5.3.2医院要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根

据医院级别要求建立急诊病房、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最大限度地将部分急诊手术前移至急诊科实施,这是急诊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稳定急诊医学队伍、促进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提倡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一体化、iCU与急诊科一体化、创伤救治与急诊科一体化的运行体制。上海东方医院成功实施了创伤救治与急诊科一体化的新运行体制五年多来,充分体现了急诊整体救治特点,大大提高了多发伤、复合伤的抢救成功率,使救治存活率达97.5%,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达91%,居全国先进水平。上海长征医院实行危重病、急救医学一体化运行机制近十来年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都得到了发展J。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集临床、教学、科研、出版、培训五位一体,在国内最早建立急诊监护室,率先实行二线急诊模式和多发性创伤的一期治疗,以严重创伤救治、危重病监测治疗、急诊微创治疗、脑复苏、院前——院内紧密结合的城市急救体系为临床特色,这是一种全新的进步。在该院急诊科里有一种全新型的医生,他们能够胜任常规的监护室里的工作,又能上各种多发伤的急救手术,还能自己上手术麻醉,也能自己气管插管和各种深静脉的置管。他们是一种“通科加特长”的医生。这些经验值得重视和推广。如果不能开展急诊急救工作,即便固定了急诊医师,也建起了手术室,也难以稳定人心。

5.3.3政府和医院的各级领导对于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对于他们极为艰辛的工作给予公平的待遇,这是稳定急诊医疗队伍很重要的方面,应理直气壮地为急诊科医务人员排忧解难。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外出学习进修、晋升聘任职称、奖金发放等方面适当向急诊医务人员倾斜,给予特殊对待。真正使热心于急诊医学的优秀人才过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参考文献

[1]崔华中,邓利芝,陈丽卿,等.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2):39—41.

[2]武秀昆.急救中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12):18—20.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2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建设

口腔急诊医学不仅要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学生,还应培养口腔急诊医学的高层次人才,如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是社会需求和医学及口腔医学临床综合学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不但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有利于临床口腔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应纳入口腔医学五年制常规教学内容,以五年教育为主全面实施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它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口腔医学人才素质。要编写和选择好口腔急诊医学教科书,各口腔院系应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诊科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即口腔急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的口腔急诊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诊科可由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科的医师组成,通过在急诊科的临床实践和培训,让这些医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急诊科医师,并成为本科生口腔急诊医学教学的主力。同时应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批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使口腔急诊医学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腔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建立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口腔临床综合素质人才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为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让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热爱口腔急诊医学并能够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专家教授做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培养口腔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的梯队教师队伍。为口腔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口腔急诊医学教学人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口腔急诊医学医务人员。口腔医学院系有必要将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待于口腔医学同仁的认识、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渴望口腔急诊医学的兴起,口腔界的各级领导可以考虑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如下环境和条件。

1.口腔急诊医学专栏的开设国内有多家口腔医学杂志,有条件和有稿源的杂志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急诊医学专栏。为口腔急诊医学的普及、交流和提高提供场所。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园地。

2.口腔急诊专业学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科疾病。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应设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组,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建立综口腔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口腔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口腔急诊医学事业。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3

急诊前沿性命攸关、急诊医师起死回生,在医学学科内部,急诊医学却是一个经常被遗忘的角落。急诊科,也是大众望而生畏、不愿涉足、怨声载道的医院重地。

急诊科,是最不能“推诿”患者的科室。除接诊急危重症患者之外,急诊还会“被”接诊更多的多系统受累的患者和“老慢衰”的患者,所以“人满为患,席地而卧”的状况已经凸显。急诊科,将当仁不让地成为社会-医疗行为模式转变过程中最接地气的科室。

目前,我国各个专科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和诊疗水平发展迅猛,心内科导管介入治疗、消化胃镜下检查与治疗等均达到了举世公认的水平。但是,对一个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专科“高大上”的诊疗手段捉襟见肘,专科医疗思维的“潜意识”中会觉得“做不了我科的特殊治疗,与我无关”。医学发展至今,整体医学观念再次受到重视,而这种整体医学观始终没有被遗忘的学科就是急诊医学。“急诊科就是一个高级分诊台”“急诊专业最没有专业性”等观点已经逐步被世人所否定。急诊科尤其是三级医院急诊科,随着自我认识的升华和不断发展进步,将逐步成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首要平台。

急诊医师,是百炼成钢的“特种兵”。他必须需具备很强的鉴别诊断能力,在最短时间内采用最少检查手段得出结论,实现对患者的评估并对症处理。同时,急诊医生还必须能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而快速建立医患之间信任感的最根本方式就是真诚沟通。医生不仅要有真诚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能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这份真诚。急诊医学中合格的急诊医师,必须是这样的: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待患者和家属的真诚之心;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病理生理知识和过硬的临床专业技能;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急诊,医生就像炼钢一样,不断接受着种种压力的锻造,最终成长为心灵强大的人,变成“特种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4

解放军102医院江苏省常州市213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突发性意外伤害、交通事故、中毒事件逐渐增多,人们对急诊医疗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也日益迫切。急诊护理能否高效率、高质量地抢球各种危机病人,是衡量综合医院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好急诊科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进行了全科化的培训,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医院的急诊护理和全科化培训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急救;护理;全科化

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诊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危重症的及时快速救治及科学管理体系的临床综合学科。也就是说,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艺术[1]。急诊医学的定义和性质决定了急诊工作的如下特点[2]:

(1)时间性:时间就是生命,生命急救的时间性要求医护人员反映迅速、判断准确、救治及时和措施得力。

(2)复杂性:患者多因症状就诊,多涉及多系统、多学科,要求医护人员有较强的鉴别诊断能力和较高的综合救治水平。这些特点对急诊专科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急诊护士需要扎实的,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急诊护士必须加强全科化教育和培训,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综合性护理实践是全科化培养的重要场所。

1急诊护理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已经发生改变,创伤致死、致残率在大城市明显上升,中毒、灾害等突发事件屡有发生,对急诊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急诊医学或国内的传统学科相比,急诊护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如:急诊护理发展观念落后,运行体制模糊和功能定位不明确,急诊护理教研水平较低;专业方向不明,风险大,压力大和待遇低,导致急诊护理专业队伍不稳定。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急诊护理的发展特别是急诊医学水平的提高。

2急诊护理培训的现状和急诊科的问题

2.1急诊护理培训的现状

国外把急救医学及护理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3]。而我国则把急诊医学及护理的培养放在了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专科的进修培训教育是我国的特色,但是急诊专科人员的进修培训工作非常薄弱、开展困难。必须采取由专科急诊向全科急诊形式转变,采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康复一体化的急诊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水平,稳定急诊护理专队伍,使急诊护理得到长足的发展。

2.2急诊科的问题

(1)全能护士培养。

(2)积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急诊护理的管理措施

3.1组织学习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加强急诊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苦练基本功,定期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法宝,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将差错消失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

3.2加强培训

加强导诊人员的严格管理及相应的专业培训,提高导诊护士的责任感,使其具备较强的急诊意识,对就诊者按轻、重、缓、急预检分诊,对危重患者先护送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做紧急处理,协助诊室的医护人员搬运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4全科化培训的必要性

4.1全科化培训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

一个合格的急诊护士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在“全科化”基础上的“专科化”。过早专科化培养会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因为,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原本属于专科的知识不断转变为全科化的基础知识,全科化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充实。其他学科成熟的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应用于急诊医学,要求急诊人员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全科化培训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4.2全科教育适用于急诊护理

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是由各专科急诊组成,急诊科大多配备的是内外科医师。因此,急诊科护士大多较熟悉内外科急救护理,而对其他学科的急救护理较为生疏。急诊医师的水平不均衡性、急诊医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医疗活动的个体性及急症病情变化性,决定了现阶段急诊护理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急诊医疗的特点,要求急诊护理适应全科护理的发展方向,加强急诊护士的全科化培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总之,急诊护士需要扎实的,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急诊护士必须加强全科化教育和培养,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综合性护理实践是全科化培养的重要场所。急诊护士从专科护理向急诊全科护理发展是本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洪,于学忠.世纪初中国急诊的探讨(续二)[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13,13(5):259.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5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08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6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11年。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乡村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质量、平安、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平安、便利、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顺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胜利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平安相关的内容,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顺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置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继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平安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深入开展创立“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平安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加大在岗培训力度,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干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西医为用”方针,要贯彻以“中医为体。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依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罕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平安改革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要搞好医疗平安改革顺利推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7

【关键词】 中医急诊学;急诊思维;急救

急诊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一段时间内中医在社会上的形象是“慢郎中”,许多人认为中医大夫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酿成了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从临床教学角度看,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体的中医本科专业学生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1],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和急救能力是每个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教学中所作的探讨及体会分述如下。

1熟知祖国医学急诊的发展概况及现状,更新急诊观念

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祖国医学在几千年来治疗急症的历史和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课堂上老师要重点介绍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著作及其影响,如:战国时期《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厥心痛,痛入以锥刺其心”这些都近似现代心肌梗塞、心绞痛的表现;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堪为世界外科手术抢救急腹症的先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影响,以及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对中医急诊学发展的贡献。而《灵枢·四时气》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腹腔穿刺术”、《中藏经》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金匮要略》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和《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导尿术、宋金时代《圣济总录》记载的鼻饲术、明代《种杏仙方》记载的吸痰法[2],都足以说明祖国医学有多种的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急诊抢救手段。尤其20世纪中叶至今中医急诊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中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各种攻关协作组的建立中药对心脑血管治疗的疗效得到肯定,特别是流行性传染病sars、h1n1的治疗都取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这些成绩都是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必须向学生讲明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更新急诊观念,强化急诊意识,为培养急诊思维、急救能力作准备。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急”的意识

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凶险、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危及生命,要时刻记住“急救为先”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诊理念,急救的过程就是和死神赛跑的过程,比如对于“卒死”的抢救,必须在30秒内判断患者是否有生命体征,然后果断的进行心肺复苏,因为本病的抢救黄金时间就是4~6min,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死亡。

3以急诊“思维方式”为中心,训练培养学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往往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进行有效的抢救。比如对于“神昏”的病人的急救,首先让学生判断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哪个阶段,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来判断是中风病(脑出血、脑梗塞)的昏迷、还是消渴病(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昏迷,是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昏迷,还是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昏迷等等,通过“神昏”一个中医病症把引起昏迷各个系统疾病的表现和体征都能系统复习归纳,随着这种临床急诊思维方式的不断培养,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也不断加强。

4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抢救垂危生命,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背离医学伦理道德,目前阶段中医急诊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主要方向,教材中以中医辨证救治为主体突出虚实辨证及急诊必备中成药的应用,但对西医急救知识的叙述明显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应急救治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医本科专业特点加强了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内容的讲述,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既突出中医急症的基本理论与辨证救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急救,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所谓“辨病”应该包括辨中医学的病与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两个层次,所谓“辨证”包括中医学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等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相结合[3],因此培养学生要把中医的急救理论和技术融入现代急救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比如对“卒心痛”的讲授,引起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的可以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可以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还可以是“带状疱疹”;而“卒心痛”的表现可以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也可以是“胃痛”,也可以是“头痛”,还可以是“牙痛”,临床必须明确诊断;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药诊治体系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但由于人们过于强调继承,习惯于从故纸堆里去找证据,长此以往,导致中医急症理论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中医必然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新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因此在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还要求其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药理药效、理化检查,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充分掌握利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不断丰富自己内涵,掌握现代急救技术,创新中医急救手段,为将来服务临床做准备。

总之,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急诊观念、急诊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之进一步掌握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医临床急诊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雁,李鹏,王新,等.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探新[j].医学综述,2008,14(10):1580.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8

2、诱发因素:

(1)外界因素也可称之为社会因素。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健康意识、经济意识的增强,影响着危机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其次,新形势下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及医疗法规的相继颁布,使医护人员的工作受到社会环境的强制性约束,而急诊病人的救治高风险、医疗后果不可测和医学发展的局限性等特性,很难完全满足广大患者、家属的需要,常常使危机事件在急诊护理中发生。(2)急诊护理管理中薄弱环节多,医疗纠纷多,使急诊科工作人员思想负担重,从而造成医疗骨干队伍不稳定。(3)急诊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常常受到威胁,易造成医护人员难以安心工作护理质量不高。二、急诊护理管理采取的措施1、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护理风险管理:(1)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完善转运流程。(2)完善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3)不定期抽查急救车设备、药品的配备情况,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模拟演练。(4)坚持预防为主,重视事前控制。在转运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合理配置医护人员,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死亡事件的发生。(5)转运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要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受到的损害风险。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2、发挥门诊护士长作用,才能提高门诊急诊护士素质:

门诊护士长作为医院门诊护理工作的直接领导和管理者,在门诊护理工作的运行中起着领导、决策、指挥、监督等作用。护士长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律意识,才能适应医疗改革的发展,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应重视对护士的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爱岗敬业,注重加强集体凝聚力。 3、护士管理:急诊科护士是临床专科护士。临床专科护士指的是某一专业特殊或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因此,对急诊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而且必须技术娴熟、操作准确,遇到紧急情况,能做到镇静、从容不迫。这就需要组织护士不断学习,定期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等长期有目的的人才培养,努力掌握各方面先进的护理知识,只有技术上精益求精,人人成为多能护士,才能更好地挽救病人生命。 4、业务管理:(1)环境管理:急诊科环境必须干净、整洁、舒适、优雅。这样,病人来就诊不会产生恐惧心里,并能很快消除焦虑情绪,适应新环境。作为管理者应随时督促、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2)服务质量管理:来急诊科就诊的病人大多病情急、重,病人的心情急躁,有的甚至态度专横。这时,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以满腔热忱来迎接病人,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病人让病人感到温暖和放心。病人情绪稳定,有利于身体的康复,对我们的护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5、增强急诊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9

【关键词】急诊急救;标准化;医疗体系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78-01

前言: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作为现代医学新的临床学科,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研究方向,同时与其它临床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急诊急救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尤其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加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新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除其本身的重大作用外,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健康的需求。另外也反映了急诊急救医学在救治生命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功能,从而增强了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进一步开辟了更广泛的医疗市场。

1医院急诊室和急救人员队伍的现状

1.1急诊工作得不到重视

急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重要学科在多数医院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医院各职能科室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急诊科长期缺编人员调动颇繁,能人不愿干,庸人干不了。医疗设备陈旧,保健待遇不高,有些医院的急诊科人员不固定,由病房医生短期轮换,这些人大多持有临时观点,并不热心于急救专业知识的学习,致使许多医院的急诊科实质上成为患者被收入病房前的转运站。

1.2急诊科人员思想不稳定

急诊科队伍不稳定,人员缺乏长期做急诊专业工作思想,因此影响了急诊科医疗质量。往往内科医生感到病种少,缺乏系统观察病人的能力,业务技术难提高。外科医生感到手术机会少,练手技机会也就少。更主要的是急诊科工作辛苦、责任大、风险大、纠纷多,费力不讨好,常常受到个别病人以及家属不应有的责难和辱骂。医护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热爱急诊急救专业。

1.3人员素质差

由于急诊科医生轮流值夜班,在上岗前及平时工作中缺乏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有的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和除颤器操作不熟练,绝大部分医生不会做气管插管;有的医院急诊科没有必备的监护系统。

1.4设备陈旧落后

大部分急诊科的急救设备都是陈旧的老三样(除颤器、呼吸机、洗胃机),有的机器已使用了几十年,缺少现代化的抢救设备。绝大部分急诊科没有心脏起搏装置,现有的设备难以对突然发生的心跳骤停进行有效抢救治疗。

1.5职责不明确

有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界限不清。急诊科成了独立的小病房,病人从入院抢救、好转,直至出院。而不是新收的重危病人到急诊科监护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再按各科系收入病房。

2加强急诊急救工作的几点意见

2.1加强急诊人员的管理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2.2规范急诊急救流程

急诊科重点应优化如下流程:①分诊及患者分流流程;②急诊各功能区域相互衔接流程;③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对危重患者坚持先接诊、先抢救、先住院、后办手续,为危重患者提供快捷、有效、全程急救服务;④危重患者转运流程,重点有转运前病情评估(甚至包括家属知情同意),转运接收单位沟通,转运设备及药品准备,转运途中工作和记录。

2.3努力提高急诊急救人员业务素质

急诊科医生不同于普通科室医师,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对急诊病人做出较正确的判断,并及时抢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做出较准确的预测和预防,对突然出现的危象和心脏骤停进行抢救,往往要在一些辅助检查结果还没出来之前就得做出初步较正确的诊断。所以,急诊科医生的思维方式、采集病史的重点、体格检查的程序和病房医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急诊科医生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理论,又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急救医学是跨学科、多学科并与边缘学科相关联的一门新尖学科,要求急诊科医生要有全面的内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2.4切实加强急诊急救工作培训与考核

各医疗机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与演练方案,组织专门的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演练、技术比武。加强医疗急救领域的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推广运用,提高医疗机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加强医疗机构急诊急救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急诊急救质量评价,促进急诊急救质量持续改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救工作日常管理和考核,保障急救设备正常运转,基本抢救药品齐备,提高初始急救效果。

2.5加强急诊科室的业务管理

急诊科业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急诊急救质量,这是提高急诊急救水平的关键。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急诊科医务人员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地按照各项规定执行,有条不紊地做好诊疗抢救工作。全面推行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如明确制订各种疾病的急诊抢救诊断标准和抢救成功的标准是提高急诊工作质量,使诊断准确及时、治疗抢救合理有效的重要保证。围绕着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还要建立常见疾病及其它应急情况的抢救程序,就是建立抢救急诊病人的每一诊疗环节、每一项抢救措施、每项操作技术,使全过程程序化。

2.6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急诊科是医院面对社会的窗口之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地。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要求责任心强、急救质量高。我们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时,要运用有关急诊方面的正反事例进行讨论、分析;各级医院要重视对医务人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和锻炼,使急救人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并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随时为急救病人提供方便。要紧紧围绕提高“紧急救治质量”这个中心,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要设置急诊iCU、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实现无缝衔接和无障运行,也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的重要措施。

总结:从事急诊工作的专家同行要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加强急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切实建立好的、适应的标准化体系,为我国的急诊医疗事业贡献才智和力量。我们相信,在全国急诊急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急诊急救工作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急诊护士;护理领域;培训;专业技能

近年来,人们对于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经济、有效、方便、连续、综合急诊护理服务[1]。急诊护理服务已经成为了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成为了医院护理的主力军[2]。因此,医院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权护士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急诊护士培训必要性为起点,并针对性的提出措施,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提高医院的总体实力。

1急诊护士培训的必要性

郭明贤等人[3]曾经对急诊病房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房接受的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应该配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扎实、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急诊护理的出现和发展都为医院加快专业化,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发展了积极作用[4]。急诊护理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急诊患者除了能够进行专业化治疗外,还能够得到常规护理人员给不到的护理。急诊护士的培训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肖江琴等人[5]曾经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房对于医护人员要求较多,医院应该尽早建立相应的急诊护理培训机构和体系。李俊英等人[6]研究结果显示:92.2%医护人员支持医院设置急诊护理培训中心。

2医院急诊护士培训现状

2.1护士培训选拔早在2007年我国相关部门就对医院急诊护士接受专业培训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患者需要。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急诊护士培训对象必须具备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7]。麻春英等人[8]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急诊护士培训应该将护士的学历、年龄等纳入其中。李静等人[9]同时认为:培训急诊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最好能够通过全国英语6级。

2.2急诊护士培训基地急诊护士的培训是提高医院总体实力、赢得医院效果的关键,但是目前仍然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很多机制、培训模式等没有成熟[10]。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开始加强急诊护士培训工作,并且将当地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本地区急诊护士培训中心,并还没有建立国家认可的培训基地,也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薛梅等人[11]对16个急诊护士培训基地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急诊护士水平已经在国内领先,并且相应设备也比较先进[12]。

2.3培训内容急诊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发事件较多,患者病情变化也比较快,在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我国依旧缺乏统一的培训大纲,很多培训内容只能够根据医师的临床经验等进行培训,其培训结果不同,并且不同地区急诊护理能力也不同[13]。急诊护士培训内容应该包括急诊护理理论知识和急诊护理临床实践。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如:理论讲座、病例分析、临床实践等。毛永香等人[14]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3%的人认为理论培训应该少于临床实践。

3急诊护士建议

3.1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专业化吴丽荣等人[15]进行了一次调查,我国现行医院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过多的依赖于普通医学和其他学科,真正涉及到的有价值的护理知识较少。苏瑾文等人[16]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中分析了院校教育和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急诊护士的培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根据情况建立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提高急诊护士专业技能,壮大人才梯队[17]。

3.2培训前考核,按需求分等级培训模式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应该根据Benner模式[18]进行培训,将培训人次分为5个阶段,即:新人、初步进阶者、胜任者、精进者、专家。医院急诊护士培训前,应该对学员进行考核,根据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培训。

3.3注重培训效果,加强培训考核徐勤环等人[19]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中引入了持续改进质量理论,有效的促进了急诊护士的培训质量,并取得一致认可。在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应该将急诊护士的培训考核融入到对护士绩效的考核中,使急诊护士敢于创新、勤于思考[20]。护士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这样能够促进急诊护士培训模式越加晚上,更加有利于急诊护士综合能力的提升。

3.4虚心向医师求教为患者的切诊方法[21]护士在护理学校和护理工作生涯中,学习了护理知识和实践了对患者的护理,但对患者的切诊仍然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分诊护士须向各科的医师虚心求教,掌握对患者的切诊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南海,叶向红,高勇.军队医院普通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教学模式的探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36-437.

[2]周丽娟,李雪玉,张怡,等.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军队心血管病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520-521.

[3]郭明贤,高丽,张桂红.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9):1115-1116.

[4]胡立珍,胡艳军,李慧,等.提高介入专科护士培训质量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201-202.

[5]肖江琴,江静云,李萍,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CU专科护士培训评价模型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0):1195-1197.

[6]李俊英,李虹,余春华,等.肿瘤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与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36-2138.

[7]姜华,胡迎春,屈芸娜.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需求调查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27(10):1099-1100.

[8]麻春英,陶建双,李萍.新疆地区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临床带教师资情况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913-3915.

[9]李静,梁英,周丽娟.军队心血管病专科护士临床带教老师的资格认定与培训[J].护理杂志,2010,27(20):1587-1588.

[10]宋瑰琦,秦玉霞,袁秀娟,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绩效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997-1000.

[11]薛梅,陈荣秀,孟宝珍.加强专科护士培养提升护理服务水平[J].中华护理教育,2011,8(2):91-93.

[12]申华平,孙建萍,张海燕.护理专业专科层次设置急救护理方向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1,8(2):59-61.

[13]李亚洁,张立颖,彭刚艺.广东省专科护士研究生课程班培训项目的启动[J].南方护理学报,2011,12(5):67-69.

[14]毛永香,邢凤,全凤英,等.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对护士专科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96-1598.

[15]吴丽荣,吕怀娟,朱芬芬.临床护理人员对专科护士认知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0):3626-3628.

[16]席淑华,赵建华,叶文琴,等.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3(4):341-342.

[17]沈慧霞,冯正仪.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情况简介及建议[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11,22(4):34-36.

[18]李怡兰,胡翠萍.急诊护士工作职业风险因素及应急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4):109-110.

[19]徐勤环.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0):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