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康复训练计划十篇儿童康复训练计划十篇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58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1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03―0118―01

小儿脑瘫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在生活中则表现为走路不稳、握物不紧、肢体动作不协调。通过课题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作业疗法能维持脑瘫儿童现有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作业疗法的内涵

作业疗法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对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及不同的程度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能力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作业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方法,重视康复对象的现有水平,注重选择作业的目的性和脑瘫儿童的参与度,强调让脑瘫儿童在感兴趣的作业中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

二、作业疗法的作用

1.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如,针对粗大运动功能可以设计一些翻、滚、坐、爬、变换、搬运、负重等活动;针对精细运动能力可以设计一些桌面作业活动,如穿线板、拼图、积木、物品分类及分类挑拣等活动。

2.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将场景设计为早上起床,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些以穿鞋袜、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上拉链等为主题的作业活动;将作业场景设计为厨房,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开关水龙头、洗水果、择菜、挑拣黄(绿)豆、捏面团等作业活动。通过在各种模拟场景下进行的作业活动,可以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3.促进脑瘫儿童的语言表达及沟通交往能力。大部分脑瘫儿童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较少。在实施作业治疗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能让脑瘫儿童参与进来的集体游戏活动,既能让脑瘫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及相互间的沟通交往能力。

三、作业疗法的具体应用

1.初期评定。作业疗法领域中的评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即身体功能评定、感觉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动作评定等。对脑瘫儿童进行准确的评定,将为设定康复目标,制订训练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检验康复效果留下客观的记录,也是康复指导训练的重要资料。

2.确定目标。根据评定结果,教师利用自己对疾病、障碍的认识水平、工作经验和预测能力,提出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如,有的脑瘫儿童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不会穿衣服,可把“学会穿衣服”定为长期目标。运用任务分析法,把“学会穿衣服”分解为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进行粗大动作功能的训练,能把衣服披在身上;第二阶段能把手臂伸进衣袖里;第三阶段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学会扣纽扣。当三个阶段性目标实现,长期目标也就实现了。

3.制订计划。对脑瘫儿童初期评定和确定的目标是制订计划的基础。一个好的计划应把作业活动和短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训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如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场所、使用的器材、作业的种类等也应列入计划之中,只有这样,制订的计划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制订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作业活动的难度要适合脑瘫儿童现有的功能水平;按照康复目标选择适应的作业活动;充分考虑脑瘫儿童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作业活动时要考虑脑瘫儿童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4.实施计划。在实施训练计划前,要将确定的目标、计划和方法向脑瘫儿童说明,以便脑瘫儿童对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配合老师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对训练后功能和能力的提高与初期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及时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对需要调整的内容及时修改。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2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社区

中图分类号R7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3-0005-03

effectofConductiveeducationon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effectofGrossmotorFunctionoftheCommunity/wanGXiao-ping,wURui,ZHonGwei.//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13):5-7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rehabilitationtrainingguidanceeducationtrainingmethodandtraditionaloneononeontherehabilitationof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grossmotorfunctionalefficacyofcommunity.method:58childrenofcommunityreceivedrehabilitationtrainingformorethan12monthswithcerebralpalsy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guidingeducationtraininggroupandtraditionalformofrehabilitationtraininggroup,andcomparingthegrossmotorfunctionbeforeandaftertreatmentbyGmFmevaluation,theresultswereanalysisofvariance.Result:thepatientsoftwogroupsbeforetrainingGmFmscorehad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aftertrainingGmFmscore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nductiveeducationtrainingmethodandtraditionaloneononetrainingmethodsinthecommunityongrossmotorfunctionin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rehabilitationeffecthasthesameeffect.

【Keywords】Conductiveeducation;Cerebralpalsy;Grossmotorfunction;Community

First-author’saddress:YunnanprovinceDisabledRehabilitationCenter,Kunming650032,China

引导式教育是由安德鲁・比度(andraspeto)教授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匈牙利首先发展起来的[1]。它是一套综合系统,它使神经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作为它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使得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多元化团队式的训练活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病程长,很多脑瘫儿童家庭难以接受在医疗机构长期住院昂贵的康复训练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本文观察了2011-2012年来云南省中国和挪威脑瘫儿童全面康复项目两个试点的社区58例脑瘫儿童,在社区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的情况,与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式教育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58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引导式教育训练组30例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28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瘫病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4岁以下,能够按计划坚持康复训练一年以上。排除标准:家长不合作无法坚持治疗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有癫痫者。两组性别构成、分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两组的日常训练均由经过技术资源中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多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社区康复员担任,技术资源中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1.2方法

1.2.1引导式教育组的训练方法

1.2.1.1小组学习按照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及功能障碍的轻重进行分组。以年龄和功能障碍相似的成为一个小组(每组6人),以便更好地让孩子之间互相观察、交流、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小团队。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尽量使孩子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建立起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整日流程计划根据各组孩子的特点,结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安排和康复计划。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沟通、认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厕、洗手、就餐、就寝、穿脱衣服等。通过日常生活和课程的结合和贯通,使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1.2.1.3规划性的环境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运动障碍的不同,运用一些特殊的木质家具:条台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儿童辅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绑肘、绑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家人的依赖,用最少的协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1.2.1.4节律性意向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的一种诱发技巧技术。孩子在活动之前必定是想达到一个目标,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孩子的意向,在脑子里准备进行一个活动。利用有节律的数数、动词的重复,或有节律的儿歌给孩子在活动中提供节奏感[3]。这样使言语和运动连接在一起并促进运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标。

1.2.1.5家长参与家长参与是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脑瘫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训练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强化,家长的参与让患儿得到更为直接的康复训练,将康复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让脑瘫儿童能够得到持续的康复。

1.2.2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的训练方法

1.2.2.1物理治疗主要应用Vojta诱导疗法,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上田法主要是应用四肢法。有社区康复员按照计划2次/周,45~60min/次,3个月为一疗程。

1.2.2.2作业治疗主要是应用日常生活活动、娱乐活动、户外活动等方法,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1.2.2.3中医疗法对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孩子,做一些中药熏洗疗法、推拿按摩法,2次/周,30min/次。

1.3评定方法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rosmotorfanctionmeasure,GmFm)共88项[4],分5个功能区,即(1)卧位和翻身、(2)四点位、跪和爬、(3)坐位和平衡、(4)站立、(5)走、跑、攀爬。每项指标的计分标准:完全不能完成为0分,完成不到10%为1分,完成10%~99%为2分,完全完成为3分。各功能区计分方法为:卧位和翻身项目总分/54×100%,四点位、跪和爬项目总分/43×100%,坐位和平衡项目总分/45×100%,站立项目总分/38×100%,走、跑、攀爬项目总分/73×100%。对两组患儿分别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3、6、9、12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一次,以GmFm总分差值作为观察康复效果的量化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12个月后两组患儿GmF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前和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GmFm)分数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前后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儿童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差的脑瘫儿童在社区进行康复更适用。其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通过康复员不断地给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给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效果;同时将运动、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交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表2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分

组别时间GmFm功能区

卧位、翻身、坐和站立跑、行走和攀爬

引导式教育训练组(n=30)治疗前27.08±6.6812.55±3.12

治疗后62.12±10.3734.01±7.9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n=28)治疗前29.42±9.9611.68±4.15

治疗后59.34±8.4536.15±6.78

传统式康复训练方式在运动中存在一定的脱离,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康复技术优势及家长的作用,从而延长了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时间。引导式教育系统与一般医疗康复模式所不同的根本之处正是以教育的角色不统筹残疾儿童的康复,将着眼点始终放在以建立正常生活为基础,以诱导主动学习为策略,以积极的性格为目标,实现全人的发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适应环境,融入社会,创造自身价值[5]。因此,引导式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社区康复、教育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值得从事康复工作者学习和实践。

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所需的全部内容,即运动上的、功能上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这种方法是为了引导孩子达到目标,通过目标确定、精心设计活动,促进主动的自我学习。理论上,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为他指明方向,在那里孩子必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6]。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因此,康复员必须使孩子有主动和自发的意向,任何进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在引导式教育中,引导员的角色、小组结构的动力、节律性意向、活动序列和技能的掌握、整日流程、学习环境、手法促进等方法被认为都是十分有效的。

引导式教育的显著特点还有:以全人的康复目标:重视脑瘫儿童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认知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7]。针对儿童多种障碍的需求,始终把发展积极的性格,建立生活独立的能力,建立融入主流社群的能力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全部教育康复活动中,旨在将脑瘫儿童教育成为具有积极主动地全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学习为基础的开发:采用教育的方式,使儿童的运动功能和行为调整有效结合,从而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现实环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达到实现正常生活的目的。诱发主动学习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和学习活动。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根据儿童的功能特点,设计出既能促进功能改善又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方法和活动,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全部学习活动,从而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导式教育应用于社区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提高和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具有同等的疗效。引导式教育将儿童在体能、智能、自理、沟通及社交等各方面的学习完整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针对残障的治疗,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完整的经验。引导式教育能全面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为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生活,使孩子得到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爱[9]。引导式教育方法训练脑瘫儿童在社区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欧安娜,余雪萍.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m].香港: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2006:19,21.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3.

[4]胡莹.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5]李志军,刘瑾.脑性瘫痪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01,5(12):123-124.

[6]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98-7499.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3

【关键词】脑瘫;医教结合;粗大运动;站立能力;走跑跳能力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3.098

influenceofmedicinecombinedwitheducationonstanding,walking,runningandjumpingabilityofschoolage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FenGGao-qi,ZHUZhong-liang,ZHoUming-juan,etal.ShanghaiCityQingfuDistrictZhujiajiaopeople’s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ofmedicinecombinedwitheducationonstanding,walking,runningandjumpingabilityofschoolage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methodsatotalof48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asstudysubjec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medicinecombinedwitheducationgroup,with24casesineachgroup.Bothtwogroupsallreceivededucationplanmadebyschoolspecial-educationteachers,subjectteachersonthebasisofeducationassessmentscale,andthemedicinecombinedwitheducationgroupalsoreceivedadditionalmedicalrehabilitationmeansbyrehabilitationdoctorfortraining.thetherapistguidedparentsforfamilytrainingintherestofthetime,andbothgroupshad6monthscourseoftreatment.Grossmotorfunctionbeforeandaftertreatmentintwogroupswasassessedbygrossmotorfunctionmeasure(GmFm-88)withblindedevaluation.Resultsaftertraining,medicinecombinedwitheducationgrouphadstandingabilitybyGmFm-88as(32.85±3.80)points,walking,runningandjumpingabilitybyGmFm-88as(52.62±10.04)points,andtotalGmFm-88scoreas(85.47±11.49)points,whichwereallhigherthan(29.52±6.83),(41.88±15.1)and(71.40±16.91)points.their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Cerebralpalsy;medicinecombinedwitheducation;Grossmotor;Standingability;walking,runningandjumpingability

脑瘫患儿由于脑组织的损伤,导致患儿肌力、肌张力、运动姿势的异常,包括大运动发育的异常和精细动作的发育异常,运动的异常直接影响患儿将来的活动。对这些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受到损伤的患儿来说,康复进行得愈早,康复效果愈好,因此患儿早期发育的评估至关重要[1-3]。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4,5]。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学龄脑瘫儿童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的康复效果,探讨合适的医教结合方法,提出医教结合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的新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从2013年2月~2015年12月在青浦区辅读学校和朱家角小学就读的诊断为脑瘫儿童,年龄6~15岁。

入组标准:选取诊断标准均符合2007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标准[6]。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智力障碍者;②合并有严重听视觉障碍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脏等其他疾病;④其他影响运动功能的发育畸形或残疾不宜进行医教结合康复者。研究中共纳入48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医教结合组,每组24例。医教结合组中男15例(62.50%),女9例(37.50%),平均年龄(12.04±2.63)岁;对照组男14例(41.67%),女10例(58.33%),平均年龄(12.73±2.61)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入选的脑瘫患儿由学校组织召开关于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座谈会,会上向患儿家长解释医教结合的方法、方式,了解家长的诉求,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帮助家长树立信心,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家长充分了解本方案的前提下签订脑瘫儿童医教结合知情同意书。以盲法评估48例患儿干预前后GmFm-88评分。

1.2.1评估方法和标准评估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康复医生进行。评价环境为安静、独立、无干扰、采光较好的房间,患儿穿衣1~2层,在不违反评估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有父母或监护人配合看护,测试前进行交谈,情绪较好时进行,鼓励患儿发挥出最佳水平。GmFm-88量表共88项[7],

分5个功能区,每项4级评分,评分结果计算方法为:总百分比=每个功能区的得分与各自总分相除后乘以100%之和再除以5。

1.2.2干预方法两组患儿均在学校接受特教老师依据教育评估量表评估情况制定教育计划进行,医教结合组在采用特殊教育基础上增加医学康复手段进行训练。根据每个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初评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个体训练计划,给予个体化的训练。以指导正确姿势、抑制异常肌张力增高、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诱导并建立正常运动模式、维持正常关节活动度、防止挛缩畸形、增强肌力和平衡能力等为原则。训练计划内容分为以下几类,低难度训练:包括头控制、翻身、俯卧位支撑、俯爬、坐位保持及平衡、手膝位保持、爬行等重心较低的活动项目;中等难度训练包括膝立位保持,单膝立位、跪行、站立、位置转移等训练;高难度训练包括立位平衡、独立或辅助下步行、实用性步行、上下楼梯等训练。训练5次/周,40min/次,其余时间由治疗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训练,设定6个月为1个疗程。

1.2.3家庭康复指导指导家长家庭训练就患儿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进食、入厕、入浴、等项目动作的训练及姿势管理贯穿于患儿的日常生活当中家庭训练。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站立能力比较训练前两组GmFm-88中脑瘫儿站立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对照组GmFm-88中脑瘫儿站立能力得分高于训练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医教结合组GmFm-88中脑瘫儿站立能力得分高于训练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训练前后走、跑、跳能力比较训练前两组GmFm-88中脑瘫儿走、跑、跳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对照组GmFm-88中脑瘫儿走、跑、跳能力得分高于训练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医教结合组GmFm-88中脑瘫儿走、跑、跳能力得分高于训练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训练前后粗大运动能力比较训练前两组GmFm-88中脑瘫儿粗大运动能力训练后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对照组GmFm-88中脑瘫儿粗大运动能力训练后得分高于训练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医教结合组GmFm-88中脑瘫儿粗大运动能力训练后得分高于训练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认知、言语和生活自理能力,使患儿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积极的参与自己的生活,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活质量,争取达到生活自理,最终回归社会,因此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仅靠单一的康复模式显然不能解Q患儿今后的问题,所以现代脑瘫的康复已演变为躯体、心里、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康复工程[8-10]。国内外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脑瘫患儿生活质量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水平主要受主体运动能力、智力、脑瘫类型、疼痛、疲乏、心理等的影响[11,12]。康复模式是在康复环境基础上,对康复方法的选择、康复过程的实施以及护理和照料的人员等所构成的康复类型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论概括[13],是康复手段与康复环境的有机结合。

“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4]。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脑瘫儿童的全面康复中,医学康复是主导,教育康复是基础[15]。

GmFm-88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常用的评价脑瘫运动功能康复疗效评估表,在国外已被广泛使用,国内外均有很多学者对该评估表进行研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6-18],GmFm-88的结构效度是建立在对脑瘫患儿GmFm随时间而改变的反应度基础上,刘鹏等[16]通过对31例脑瘫和17例正常儿童进行GmFm-88的结构效度验证,认为GmFm-88具有良好的效度,能客观、定量的反应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中也采用了GmFm-88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对照组脑瘫儿站立、走跑跳能力训练后得分高于训练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教结合组脑瘫儿站立能力、走跑跳能力训练后得分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教结合组脑瘫儿粗大运动能力训练后得分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医教结合综合的康复模式,使医疗、教育、家庭始终贯穿于康复过程,保证了脑瘫患儿在运动功能、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得到同步提高。因此,在我国脑瘫儿童康复未来的发展中,推行综合康复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阳伟红,王跑球,杨永,等.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中精细动作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的有效性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57-359.

[2]黄金华,吴建贤,王静,等.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2):105-108.

[3]李林.教育康复对学龄脑瘫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初探.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999-1000.

[4]王鹏,张玲敏.学龄前脑瘫儿童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的研究.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287.

[5]李晓娟,王辉.脑瘫学生教育康复支持系统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4):31-35.

[6]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志,2007,29(5):309.

[7]史惟,陈冬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6,44(7):550-552.

[8]史晓杰,郭新志,郝青英,等.脑性瘫痪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14(13):1535-1537.

[9]丰利,阿依夏木・阿布都力木.脑瘫患儿术后的康复治疗与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14(4):191-192.

[10]赵斌,高晶,薛晶晶.109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6):76-77.

[11]陈怡澎.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初步修订及应用.新乡医学院,2015.

[12]ColveraF,DickinsonHo.Studyprotocol:Determinantsofparticipationandqualityoflifeofadolescentswithcerebralpalsy:alongitudinalstudy(SpaRCLe2).BmCpublicHealth,2010,10(1):1-10.

[13]吴炳义,董征,司瑜,等.基于不同康复环境下的小儿脑瘫康复模式的理论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7):78.

[14]冯高起.指导医生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践中工作模式的探索.医学前沿,2013,32(3):76-77.

[15]吴卫红.脑瘫儿童特殊教育的方式:引导式教育.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59-260.

[16]刘鹏,黄东锋,江沁,等.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的标准化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170-173.

[17]史惟,李惠,杨红,等.小于3岁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的相关性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2):107-111.

[18]史惟,王素娟,詈欤等.中文版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1(2):122-129.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4

一、救助条件、对象及标准

(一)救助条件。

具有本区常住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及低收入家庭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对象及标准。

2007年(已救助)至2010年,在市残联救助的基础上(市残联救助的不得重复救助),对全区所有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其中0-7岁听障儿童;0-10岁智障儿童;0-10岁脑瘫儿童;0-12岁孤独症;0-14岁以下低视力残疾儿童实施救助。

1.听力语言残疾儿童。6岁以下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2.智力残疾儿童。10岁以下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3.脑瘫儿童。10岁以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肢体残疾的脑瘫儿童实施康复手术一次性救助3000元。

4、低视力儿童14岁以下低视力儿童每人免费配发一套价值约230元的助视器。

5、孤独症儿童12岁以下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

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

二、救助经费

摸底调查、申报确定人数后,从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专项列支,用于贫困残疾儿童救助康复训练。

三、救助方式

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采取“康复救助卡”管理方式,由各街道残联摸底调查上报,区残联审核后,依据有关规定,确定残疾儿童资助对象并核发“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残疾儿童凭卡在指定的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仅限用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中相关的项目内容(不含其它疾病),康复中超过定额部分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家庭自己承担。

四、职责分工

做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残疾儿童,为他们创造美好明天的爱心工程,对于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各负其责,切实解决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难的实际问题,使贫困残疾儿童早期享有康复服务。

区残联:负责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协调、组织实施;确定救助定点康复机构;制定“康复救助卡”的使用管理办法;会同卫生等部门做好聋儿、智力残疾、脑瘫等残疾儿童的调查、筛选工作;做好康复救助对象的审核审批、发放“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康复救助经费结算核对(汇总、上报)等工作;为定点康复机构配发训练器具,发放康复训练教材;协同卫生等部门做好康复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定点康复机构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及康复训练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考核数据统计、年度总结等工作。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5

三类残疾一般是指脑瘫、弱智和耳聋,这三类残疾中的儿童又是残疾群体中最需要关心和保护的人,也是最需要接受康复服务和康复最容易见效的人。目前在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进程中,笔者认为应该把“三类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放到重中之重,予以特别的关注。做到早干预,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构筑起一道严密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尽最大努力使残疾儿童早日回归社会主流。

建立残疾儿童筛查监测制度

调查资料显示,残疾儿童先天(幼儿期)发生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后天,0~4周岁为脑瘫、弱智、耳聋“三类残疾”的高发期。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家长把残疾儿童藏着掖着,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不愿向众人透露,不让自己的残疾孩子抛头露面。残联工作人员和康复员上门调查时,有的家长不愿吐露真情,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是不愿同残联打交道。患者亲属的不作为,导致一些地方对残疾儿童状况底子不明,情况不清,对开展“三类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工作留有一定的“死角”。浙江省上虞市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残疾儿童筛查监测和报告制度。一是规定和建立乡镇(街道)残联和所在地康复指导站(卫生院)向市残康办实行月报告制度,每月对辖区的“三类残疾”儿童进行调查摸排,将残疾儿童的人数及残疾类别、家庭基本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二是及时仔细做好残疾儿童家长的思想疏导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提供残疾儿童的真实情况。三是建档立卡。上虞市对226名0~14周岁的“三类残疾”儿童全部建立档案,一人一册,并实行电脑信息化管理。构建残疾儿童筛查报告制度,有利于全面掌握和了解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残疾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打下基础。

建立抢救性康复保障制度

目前的核心问题是要构建“三类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保障机制。上虞市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一)实施康复保障。市残联会同市卫生局把全市200多名残疾儿童划分为重度、一般、轻度三种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一是对重度残疾儿童千方百计动员其家庭,送省、绍兴、宁波等地康复医院和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和专业训练。2006~2008年,全市有43名、48名、52名重残儿童分别在省慈爱医院、省康复指导中心、省聋儿语训中心,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对一般或轻度的残疾儿童,由当地康复指导医生和社区康复员挂钩联系,指导与协助家长对残疾儿童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流、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实现家庭训练和到附近康复活动室训练的双重结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由市残联集中进行培训,由当地乡镇康复指导站集中探讨,由康复专家对残疾儿童实行例子解剖三个结合。在家庭康复训练中,狠抓三个环节:根据残疾儿童的症状,抓训练的针对性,动员鼓励家长(亲属)要耐心细心加恒心,确立训练的长期性;加强对指导医生、康复员的业务培训与工作考核,每月上门2~3次服务指导,抓训练的有效性。

(二)实施救助保障。残疾儿童家庭为了孩子的康复一般都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费用,即使在机构康复训练上一年也要花费l万多元钱。为此,残疾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大多经济较为困难,有的导致债台高筑,不堪经济重负而被迫中断对孩子的康复治疗。可见,对“三类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费用成为关键,要将家庭负担逐渐向政府、社会转移。上虞市规定,对在机构康复进行治疗或训练的残疾儿童每年补助5000~7000元,对在家庭开展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由市残联提供简要器具,并每年补助500~800元,每月发给康复员工作补贴300元。上虞市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中,还致力于构建社会化的康复救助保障机制,21个乡镇(街道)将残疾儿童康复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动员企业家冠名康复活动室并捐助一定的资金。上虞市曹娥街道规定,对在机构实施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在市补助的基础上,每年另补助2000元;又如百官街道、道墟、沥海、谢塘、小越、东关、丰惠等乡镇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的康复经费也做出了相应的补助规定。

建立残疾儿童救助保障机制,是实施“三类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加大对贫困残疾儿童实施康复的救助力度,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予的社会化康复保障机制,以人道主义的热情,落实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一切措施。

(三)实施评估保障。上虞市专门成立“三类残疾”儿童康复效果评估专家组,由市残康办、康复部、市级专家医生等人员组成,每半年对重度残疾儿童进行一次康复评估,提出具体的治疗措施和康复方案。全市各乡镇(街道)康复指导站都有康复评估小组,由指导站站长(院长)任组长,每三个月对辖区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做检查和评估,提出下阶段训练的改进措施,调整康复方案。评估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一要仔细全面,二要突出个性化和时效性,三要有客观科学的数据。

及时认真评估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有利于判断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有利于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家长的积极态度和康复意识,促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6

关键词:智力;游戏活动;康复训练

智障儿童的智力远远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记忆短暂,思维活动简单,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肢体发育不良,身体活动能力有障碍。针对学生智力和肢体活动能力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早日适应社会生活,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感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来调节和补偿学生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体育康复训练和教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肢体残疾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一、融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

我校有低中高三个年段,有部分学生肢体障碍很严重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不便,两条腿发育不一,在上下楼梯时只能扶着把手慢慢行走,不会跑,不会跳,而且胆子特别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不知不觉在快乐愉悦中掌握知识。例如,在低年级学习“双脚连续向前跳”这一动作时,先启发学生小兔是怎么向前跳动的,让学生去自由模仿兔子跳跃的动作,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生心情都很放松,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起跳时两脚要同时用力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身体稍微前倾,落地时要屈膝缓冲。在游戏比赛中,设计了小兔子采蘑菇的环节,把新学的动作在游戏中加以巩固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分组开展康复训练

我校有一部分学生肢体残疾较重,活动能力低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教师应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康复计划,针对每个人安排训练内容,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分组教学个别辅导,及时调节补偿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例如,低年级贾××刚入学的时候,独立行走都有困难,上下楼梯需有人搀扶,在平道上走步都不敢迈步,动作极慢,看到部分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感到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是矫正他们身体协调能力的一条途径。我就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分组,三个人一小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及间操时间,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自然行走,肢体的形态,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能认真对待,动作要做到位。训练内容有:上下肢活动、头部、腰部运动,康复器械辅助练习,各项训练都根据学生身体能接受的负荷而定,对行走特别困难的学生从走直线开始,逐渐开始每天练习上下台阶,各项活动每天轮换做,运动负荷逐渐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很好,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康复训练中培养意志

意志是调节人的行动的心理过程,智障儿童本身就缺少自信心,情绪变化较快,对什么事情都是随意性大,不能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善于向自己提出要求,缺乏耐心,不能坚持不懈的完成任务,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提示督促,在训练时经常有始无终,碰到困难就退缩。在这种条件下,活动中我就特别注重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介绍体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并跟游戏结合在一起,先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并在体育项目训练内容设计中,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训练结束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康复训练中培养团结协作

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不足,不会主动去交流,不会跟同伴玩耍,更不会相互配合,都是自己独自活动,多数学生都比较依赖老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就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四人一组等,让他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去配合完成康复训练动作,经过多次的融合、接触,学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跟同伴们在一起做游戏,相互配合完成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体育康复教学是矫正肢体协调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跟体育游戏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教体育活动的长足发展,我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教学方法,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7

残疾妇女儿童工作的发展,是全区妇女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妇联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妇联联合区残联深入开展调研,掌握全区残疾人现状。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大力实施妇女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强化政府行为,发挥组织、协调、领导、督促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残疾妇女儿童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积极消除贫困,体现“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原则。

区妇联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积极协调和配合司法等部门开展残疾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免费为贫困残疾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加大妇女法、劳动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力度,教育引导大家不得歧视残疾人,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近两年妇联拓宽残疾妇女就业领域,使残疾妇女享有充分的就业权利。联合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组织残疾人参加种养殖、电脑、柳编等实用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残疾妇女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做好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免费服务工作。我区以实现“有康复训练需求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全覆盖”为目标,按照省文件要求,做好0-6岁残疾儿童以及7-14岁肢体(脑瘫)、孤独症残疾儿童的筛查、评估、系统录入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儿童转介到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免费康复训练。近两年,我区共完成518名0-6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年度免费服务任务。我们还在全省率先开展7-14岁脑瘫、孤独症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项目,在我区残疾人康复医院和启蕊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试点,全年共完成56名脑瘫儿童和17名孤独症儿童的试点训练任务。

我区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大部分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就读于区特殊教育学校,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我们按照立足基层,面向社会,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切实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在宣传形式上坚持多层面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长期宣传与阶段性宣传相结合、创造声势与专题宣传相结合;在宣传主体上坚持面向社会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性别意识;面向广大妇女儿童宣传,提高其参与意识。主要在助残日、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使广大残疾人了解新规划,促进新规划实施。

全区残疾人妇女儿童工作正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两个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积极、主动、扎实。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残联妇女工作及保障残疾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残疾妇女生活还比较贫困、残疾儿童受教育程度还很低,侵害残疾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特殊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下一步,我会将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以解决残疾妇女儿童的基本需求为重点,紧紧围绕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开创“十三五”工作新局面,加大残疾妇女儿童工作力度,使残疾妇女儿童能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

一是做好本会女职工政策宣传,学习《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鼓励女职工积极参加妇联组织的各项专题教育活动,激励她们爱岗敬业,创一流业绩,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

二是进一步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组织有身体条件的残疾妇女进行就业培训。通过实施“千企万岗”助残就业招聘计划,提高残疾妇女就业率,帮助她们解决就

业难题。三是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力度,维护好残疾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做好贫困残疾妇女帮扶工作。

四是通过实施民生工程,确保残疾妇女享受到相关政策。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8

一、嬗变中传承,探索中提高

金山区康复幼儿园是金山朱泾健康幼儿园的园中园,是一所招收3~7岁智商界于45~70中轻度的弱智儿童康复训练及教育的全日制公办二级一类幼儿园。受上海市残联、市教委、金山区残联、区教育局及朱泾镇政府的多重领导,是中国残联全国首届智残儿童幼儿园3个试点园之一。

1994年,在金念勤园长的带领下,以“关爱康复孩子,回归自然,帮助每一个幼儿使之接受适合个体需要的学前教育,为实现残疾儿童也能平等、参与、共享教育权利”为宗旨,康复班特教团队面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各种智障孩子“摸着石头过河”,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当时的特教班老师没有人接受过正规的特殊教育教学的培训,老师们对于特殊教育这一领域还很陌生,虽然老师们知道智障孩子的教育教学有别于其他普通孩子,但是,如何设置有效的适合智障孩子的教育?老师们购买了特殊教育书籍,查阅大量的资料,向相关教育教学专家请教,在实践中边探讨边矫正。

一个朴素的思想指导着大家,面对智障儿童,要把普通教学计划变得简单易懂。于是,她们着手对普教的教育教学材料进行改编,在多次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将教学计划制定得更详细、教学内容设置成最简单,老师们自编了游戏、歌曲和绘画教程,还自编了手工教材,创编了十万多字的自编教材,自制了许多教学玩具、用具。孩子不能掌握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实践,如果孩子进步了那就说明教育教学成功了。1995年,被列为中国残联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项目。

康复幼儿园初创6年的时间里,金念勤园长带领特教班的几位班主任老师不断尝试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总结了不少的经验。她们发现,智障孩子在语言及动作方面都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遗忘快,情绪变化也是随心所欲。于是,老师们尝试通过在个别教学以后,将孩子一日活动中的一段时间融入健康孩子的教学活动中去,如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发现智障孩子能快乐地参与健康孩子的活动,喜欢跟他们一起玩。经过实践和探索,老师们开始进行《学龄前智残儿童康复训练实验研究》,这一课题获得了当时金山区教育教学论文的评比一等奖,上海市教学科研研究成果三等奖。这一成果意义非凡,老师们对于智障儿童和健康儿童的同步教学探索,一到春天,特教班老师带着智障孩子跟着普教班的孩子一起去大自然感受快乐,呼吸新鲜空气,在野外教给孩子认识花朵、小草,体验大自然的美。一到节日,老师们也会带领孩子在幼儿园里参加各种传统节日的游戏活动。在这些实践基础上,他们总结出一套针对智障孩子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启了今天很多特殊学校正在进行的普特融合教育,可以说,这对之后的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了一个带头示范和创新的作用。

虽然康复幼儿园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截止到2003年,金山区智障儿童入园率仅仅只有2.2%,康复教育面临着重大考验。2003年下半年,新园长徐辉上任了,面对挑战,她缜密思考,和老师们多方研究讨论,如何适应学前特殊教育日益增大的需要,对本园特殊教育的前期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并制定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康复幼儿园的特殊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完善中规范,开拓中发展

徐辉园长带领老师们认真努力,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校舍改造到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从师资队伍建设到特殊教育课程开发,从引领家长育子理念转变到教育方法的更新,从家教关系融合到社区资源的利用,让幼儿园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蓬勃发展。

1.营造积极氛围,争取各界支持

金山区政府、教育局、残联等部门的领导及专家非常关心特教事业的发展,多次光临指导康复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他们在徐园长的陪伴下,参观康复班的教学活动,对感统训练活动、蒙氏训练室、益智室、音乐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出改进指导意见。领导们与特教教师亲切交谈,深入了解康复幼儿园特教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特殊孩子的不同症状,并与康复班的小朋友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上海市和基金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领导和老师陪同台湾的特殊教育专家、上海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电台主持人、医生、大学学生、公司职员等各界爱心人士来了,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大家感受到了社会爱心力量。2012年,上海市和基金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康复幼儿园进行了爱心手牵手的活动,他们不仅给康复幼儿园的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教给老师们一些实用的教育技能,同时,还与智障孩子开展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为幼儿园捐赠了轮椅,开展个别训练课程和专业康复治疗课,志愿者老师们奉献了他们那份深深的爱。

康复幼儿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每逢节日来临,由区残联、台侨办、区民政局、元祖公司联合组成的慰问团都会前来,为每位特殊儿童送来礼物,中秋节,当孩子们接过包装精美的礼盒月饼、粽子等。拿着象征爱心和团圆的月饼时,个个喜笑颜开,有的还迫不及待地想拆开尝鲜。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也使特教老师更有信心,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关心这些孩子,引导他们逐步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能够尽早回归社会,给特殊孩子的家庭以希望。

在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督导调研工作中,上海特殊教育专家何金娣老师、董李凤美学校的校长、长宁区教育局等单位的领导纷纷前来观摩特教教育教学,在对康复幼儿园给予高度评价“朴实、扎实、厚实”的同时,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使康复幼儿园对于今后的工作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老师们对特殊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2.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康复幼儿园在2009年10月由原先的健康路255号搬迁至坐落在健康路371号的原金山区聋哑学校改建成的健康幼儿园分园内,园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筑面积由原先30平方米扩大到200多平方米。其中,拥有康复教室99平方米、感觉统合训练室81平方米、蒙氏训练室33平方米、墙面精细动作训练室33平方米。2011年12月,为康复班添置电脑、空调、液晶电视机、触摸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钢琴、电子琴等先进的教学用具。还配备了整套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蒙氏训练器材、幼儿健身器械和精细动作墙面操作器材,新建了2个淋浴房,添置了教学用具、学具、橱柜、木质床铺和大量幼儿玩具等。

2009年10月,康复班园舍改建后为幼儿建立了无障碍设施,增加了洗手间的扶手、大、小便的坐便器扶手、进出教室的轮椅滑坡、盥洗淋浴房、幼儿安全绿色通道、教室软面墙包、活动室软面地垫等,确保残疾孩子的安全。同时,不断加强安全教育,进行疏散演练,严禁事故的发生,为幼儿创设了安全、愉快、温馨的环境。

3.锻造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水平

徐辉园长认识到,教育发展,师资为先,教师发展,培训为重。因此,康复幼儿园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立足园本教研,促进多元发展,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促进教师更深入地去分析幼儿、分析教材,共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喜悦。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市级的教研活动与学习进修,吸收时代信息,到上海市特教学前教育机构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从2009年开始,每年参加两次市残联举办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同时,每年都派老师参加由市教委组织的跨区县的教育教学观摩和讲座培训。在加强业务进修与研究的同时,保证每月一次的特教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通过观摩、外培、自培、感悟和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积极寻找开拓对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新观念、新路子,提高训练的康复效果。利用外出培训的机会吸收外界有经验的康复训练、教学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在实践、摸索中尝试创编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康复训练教材。2009年特教老师都持双证上岗,2012年引进第一位特教研究生。

徐辉园长十分注重引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她经常告诉老师们:“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幼师,当你身心投入的时候,你会发现做一名特教幼师就要做一名快乐的幼师。”现在,康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深深懂得“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特教幼师?首先要拥有一个快乐平和的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虽然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在大人看来是不懂事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管好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还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技能和知识,一天下来累得疲惫不堪,有时偶尔也会因为个别孩子的顽皮不听话或其他的某种不顺而牢骚满腹,可回头又不曾想过,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天真、可爱、幼稚、无暇,没有理由去承担我们的生活包袱,而且3~6岁的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形成和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如果整天没有好的心情,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但对自己的健康不利,而且也会加大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喜欢你这位老师了。所以,如何做好这些“星儿”老师,要在思想上摆脱倦怠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一名快乐、健康的幼儿教师。

康复幼儿园积极探索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儿童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主动与医务人员和专家联系,加强医学知识的培训,鼓励教师尽快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运用医学知识和特殊教育理论相融合,提高教师的特教理论水平和专业教育技能。医教结合,逐步形成一支有特教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对特殊幼儿的教育诊断、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咨询、矫治、康复训练等提供方便与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特教质量。近年来,康复教学和研究不断有新突破,有2项课题被立为市、区级课题,《运用医教结合开展中度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实践研究》等已结题,课题《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康复研究》成果在2011年中获得等第奖。这些研究成果全面地总结该园特殊教育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从理论、实践、成效等不同角度反映了特殊教育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2004年至今,金山区康复幼儿园在徐辉园长的带领下,特教班的老师们开始了又一次的创新之路,并以其孜孜以求的学术之心、大爱奉献的责任之心、理解支持的教育之心展现了特教工作者的眷眷赤子之心,以其坚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这群折翼的天使插上飞翔的翅膀,整个特教教师团队对区域特殊教育所做的积极贡献得到了专家、媒体及广大师生的赞誉,多位老师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特殊教育贡献奖,上海市金爱心奖、金山区巾帼奖,教师们自己创编表演的小品《特别的爱》获得了上海市“身边的感动”DV大赛教育系统二等奖,金山区教育系统“三为”师德小品表演一等奖、师德风采展示巡演活动优秀表演奖,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上海市和金山区二、三等奖,教育教学案例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论坛会上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获得华师大专家的好评,研究课题在市级、区级立项并结题,多篇论文刊登在上海市特殊教育论文集中。

4.建章立制促发展,规范管理上档次

康复幼儿园紧紧围绕上海市二期课改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认真抓好常规工作,结合幼儿园办园目标,建立各类制度和岗位聘任制。期初审议工作计划、期末审议工作总结、经费,力求有序工作。通过制度规范教师言行、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自主管理能动性。积极实施民主管理,明确各岗位职责,每学期根据各岗位职责与要求,对教师和保育员工作进行考评,激励教工积极性,每年暑期总结反思一年来的情况,完善考核内容,使职工的考核合情合理。形成“我就是我们”的工作氛围,只有健康的老师才能教育出健康的幼儿。通过教职工之间的合作,积极为幼儿园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体现了每一位教职工“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自主管理意识。激励大家平时工作精益求精,工作有效。

5.做好档案管理,实施即时评估

为新入园符合康复条件的幼儿申请办理“阳光宝宝卡”。为在训残疾儿童建立完整的康复服务档案(一人一档)。形成二期课改背景下的特教园本课程。形成园本课程的方案,为实施特教新教材的园本化而进行配套方案,并有相应的主题活动评价及教学活动的即时评价。使康复教学更具时代特色也有相应的评价手段。幼儿康复训练信息化归档。最后归档存入幼儿园的档案室,做好登记工作以便日后翻阅、查看。

康复幼儿园注重激发智障儿童训练与家长训练兴趣,提高康复的效果,做好对每个孩子康复效果的评估工作。每学期初、学期末都对幼儿进行学习、训练情况进行评估,科学合理地指定个别化训练的计划与内容。加强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着重训练生活自理技能,养成良好习惯。为孩子做好“六个一”:一个长期计划,一个短期计划,一本家园联系册,一本成长档案记录本,一周活动记录,一种以上动手操作的训练工具,最后以个案报告总结类型形成特色。使每位幼儿都有新入园到毕业的每学期受训情况记录,同时做好这些受训儿的成长记录。

6.遵循特教规律,有效开发课程

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遵循特教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会使更多的折翼天使重新找回生命的自觉,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康复幼儿园坚持进行有效的课程研究开发,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幼儿园初创的十年间,他们主要开展了主题式的特殊教育教学课程模式,利用托班和小班阶段的书籍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题活动,根据入园时间段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如《小宝宝》、《我爱我的幼儿园》等主题活动,认识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老师、阿姨和身边的人。在情感培养方面,根据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融入课程中,针对不会说话、情绪控制差的孩子,他们利用主题活动将孩子的家人拍摄成录像、照片,在教室里巡回滚动播放,使孩子有亲近感,愿意跟老师一起学说话,老师们将动手能力、感知能力、生活、认知、言语发展能力等融入主题活动中,设计了很多教学内容:如美丽的森林、白天和黑夜、我是小小运动健将、我的本领大、爸爸妈妈我爱你、分糖果、好吃的食物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孩子的喜欢,他们在活动中跟随老师一起唱唱、跳跳、做做玩玩、学说话、学走路、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找到了乐趣、转变了情绪、改变了原有状态,在很多时候大家见到这些智障的孩子都会说,孩子们进步了,不乱发脾气,会主动问好,他们真的也很可爱!听到了他人对他们的评价,老师们感受到主题活动能够使孩子受益,让孩子们的能力逐渐提高。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老师们感受到,目前最有价值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生存。于是,尝试改变原来单一的主题式教育教学模式,将孩子的生存课程融入教育教学中,明确了指导思想: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其重点指向是健康领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徐园长带领老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生活课程探究,其中,“我的本领大”――手的功能训练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让孩子体验洗毛巾和洗脸的过程、挤牙膏刷牙的过程、喝水倒水的过程、用餐分汤勺分小碗的过程、自己穿脱衣服的过程等,鼓励孩子帮助老师、阿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收拾玩具、收拾衣物、大年龄的孩子尝试照顾比他小的孩子,给小年龄的孩子穿衣物、互相帮助如厕、洗手等,在这些情感沟通中学会与同伴相处,学习语言交往的能力。

老师们发现,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很主动地去参与,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游戏。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大家认识到,生活活动的开展对于孩子的生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此,以生存教育为主,主题式活动为辅助,配合感统训练、个别训练、小组训练的活动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逐渐成为康复幼儿园课程的主要亮点。

三、关注未来发展,奠基健康人生

特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这些折翼天使享受到最好的关爱和教育,让他们的未来人生能够绽放出多彩的光芒。为此,康复幼儿园在积极探索园所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发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为孩子们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1.普特融合,回归主流

融合教育的理念在康复幼儿园园经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已深深植入健康幼儿园所有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心中,已使更多的人了解残疾儿童、理解特殊教育,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康复班的孩子每周两个半天要进入普通班学习,教师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为其选择最适合融合的班级,让特殊孩子在普通班的教育教学形式下体验集体生活,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语言发展、游戏能力方面有重点的进行融合,让特殊孩子更快地适应大集体生活学习的状态。

为了提高普特融合教育的质量,教师仔细研读孩子的特点,为每个孩子选择适合的班级进行融合教育。此外,特教教师主动与普通教师融合交流,业务学习中一起探讨“特殊孩子的行为矫正”,开放集体教学活动“学戴小手套”、“我最爱干净”、“我的小手本领大”、“秋天的水果”、“小鱼,小鱼,游来啦”、“我是小小运动员”等一系列的生活、语言、音乐、运动等活动,共同为特殊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同时,成立学前特殊幼儿入学评估专家组,为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进行了现场评估,并为每位幼儿开展医学评估,为每位残障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广泛赞誉。

2.联合家长,形成合力

对每个特殊家庭来讲,每时每刻都要慢慢熬,在这千百万个煎熬的日子里,人们总会期望一些安慰,而康复幼儿园对特殊孩子的理解呵护就是残障学生家长心里缓解干渴的甘露。

家长不只是特殊儿童的监护人,更是特殊教育工作的合作伙伴,应成为特殊教育工作的决策者和监督者之一,是特殊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孩子的父母直接参与我们的工作”是康复幼儿园的工作目标。他们探索的具体工作包括:(1)面对面地交谈:开学初的入学交谈了解孩子的状况,了解家长工作及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状态;(2)每天通过随访和电话、微信、QQ等方式联系孩子的父母,针对孩子状况需要请家长配合并向家长介绍家庭康复训练工作的方法;(3)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和康复训练的知识;(4)开放半日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请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5)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想法,同时介绍康复训练的情况。通过这些富有成效的家园共同协作方式,家长感受到园里老师的真心。

让我们听听家长的肺腑之言:“我们是一个智障孩子的家庭,对孩子的病如何治疗,如何接受正规教育,如何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同所有的残疾儿童家庭一样,陷入了困惑与不安的境地。我们有幸在金山区健康幼儿园康复班接受康复教育。在这块特教资源丰富、基础雄厚的宝地,我的孩子接受了较系统的特殊教育。我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康复训练,学会了自己生活自理,学会了说话,能与成人交流,看起来比以前开朗了,楼道里的邻居们也说孩子乖了很多。”

在上海评估工作现场,评估专家和教授对康复幼儿园的工作大加赞赏:“你们的孩子明显比没上幼儿园的孩子要阳光自信!”

3.广泛发动,奉献爱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呵护折翼天使的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队伍当中,康复幼儿园发动组织了志愿者活动,很多富有爱心的人,近距离地了解到社会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一群因为各种生理和心理障碍,需要特殊照顾和关怀的孩子们,一群为了这样的一群孩子而四处奔走,亲力亲为的爱心人士们,有的终生都致力于这样的奉献!尤其看到这群特殊孩子的一些出乎意料,甚至惊奇的才华,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伟大!自闭症孩子、智障儿童、唐氏宝宝……一个又一个无邪的灵魂,一张又一张天真的笑脸,在见证爱的伟大:因为有了特教老师的特别关心和爱护,使一般情况下容易被忽视甚至看不到的生命奇迹,在这样一群孩子身上被挖掘出来,点亮他们看起来平淡的生命,也点亮周围人的心灵,更激励着更多孩子家长前赴后继,催化更多爱心力量的成长。

全园上下每位老师都在全心全意地为特殊教育贡献着想法和行动,不计较名利得失,真心为了这群特殊孩子的明天会更好。为孩子,为他们的家,为了更多的人,创造出更多有形和无形的价值。在金山区康复幼儿园这片爱的土地上,这群孩子们正在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回归到主流社会,相信这种爱终会遍布各个需要的角落。

4.医教结合,综合康复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感受到,如果把特殊教育学校只当作单纯的教学单位,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和康复等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达到最佳的程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综合一些特殊而典型的病例,老师们看到,孩子无法参与集体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最终,老师们的付出将会付之东流。

因此,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迫切需要有系统、针对性的早期康复,但是教师面对残疾孩子的病情及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医生的专业化医学知识,老师只能束手无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确定康复训练的目标,更需要医生参与的意见,智残儿童越早接触正规的康复教育,他们的康复效果会越好。

康复幼儿园以“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实施的一项基本原则,构建“综合康复体系”,根据特殊儿童(包括多重障碍者)身体发育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综合康复”干预活动。通过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手段和方法对特殊儿童言语、运动、认知、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多重干预,促进潜能发挥,就能帮助特殊儿童发展到比较好的程度。

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可使过去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地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利用先进的康复治疗对智残儿童采用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进行专项检查、诊断和治疗,同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使其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一个综合治疗,利用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对智残儿童进行补偿教育。

如,对于智障儿童,老师们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时期,为他们制定了动态康复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康复初期,主要以医学康复为主,教育康复为辅。经过一段时间的医学康复后,孩子会说,能说了,老师再进行教育康复,这时,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各占一半。而到了最后,主要以教育康复为主,医学康复为辅。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集体教学中,以能说“妈妈”这些带/m/的词作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有的孩子说不准“妈”这个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会说。通过调整把/m/作为该孩子言语矫治的个别化康复目标,通过口部运动的治疗帮助孩子解决发音障碍的问题。家庭康复的内容也紧紧围绕着既定康复目标。比如用杯子进食法、夹压舌板等方法和父母一起玩。从而达到康复目的。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能说单个的/m/音,还能说双音节,甚至三音节词。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很多孩子开始开口说话了。脑瘫孩子小利,初来时只会啊啊大叫,什么也不懂,孩子有需求时就乱发脾气,经过一段时间,老师摸到了孩子的性格,开始和孩子建立同伴关系,对其进行口肌训练,让孩子的口部肌肉有自主的伸缩意识,随后以小步子递进的方法逐步教给孩子学习说话的方法,一年以后,孩子能听懂别人的话,并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交流,孩子的脾气小了,有主见了,会主动学习,逐渐学会了生活自理。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感动得流下热泪,看到孩子一天天的变化和成长,家长逐渐从悲伤中走出,看到了家庭的希望。

学前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真正特殊的行业,金山区康复幼儿园二十年来开拓探索,孜孜以求,既总结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对当今社会背景下,特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当前,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法律规范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2)特殊教育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压力偏大;(3)学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课程设置形式单一、教材使用零乱。这些问题是具有很大普遍性的,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对于学前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康复幼儿园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索,提出了他们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特殊教育观――人文关怀,享受快乐。

第二,需要进一步引领家长转变子女教育的观念误区。特殊儿童的家长过度保护限制了他们自主性、自信心的发展,减少了他们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普通儿童的家长由于对学前融合的缺乏认识,担心孩子模仿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也影响了双方的交往。特殊儿童常因诸多原因将自己排除在同伴之外,但是他们还是需要得到同伴的关注。爱的需要,保育与爱的养育,集体归属感等都是影响幼儿快乐情绪和积极学习的因素。家长要尊重儿童,尊重他们有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需要。特殊儿童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受到歧视而阻止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普通儿童家长也应正确看待特殊儿童,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知道差异并非坏事,和有差异的人做朋友也不是坏事,要学会关心爱护弱者,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第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亟须完善特殊教育法规政策,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树立特殊教育法律意识;提高特殊教育立法质量;建立特殊教育法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制定专门学前特殊教育法规或政策;将学前特殊教育切实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兴教。

第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师性别比例配置方面,特别需要增加男教师的比例,还需改革教师聘用机制。

第五,成立区域特教教师带教基地很有必要。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9

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策略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证残障儿童能够得到早期、有效康复训练与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强残障儿童早期干预,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延伸。这是一项惠及残障儿童,为他们创造美好明天的爱心工程。胶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在胶州市教体局、残联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尝试开展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力争使学前特殊教育与胶州市普通幼儿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相适应。

一、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现状

以胶州市为例,胶州市对残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始于1998年,由市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听障儿童康复中心,招生对象主要为6周岁以下的聋儿,对他们开展听力和语言康复训练,但从教学设施、教辅人员等主要因素看,无论在训练条件和训练水平方面与大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都存在很大差距。2007年,根据《青岛市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精神,胶州市特教中心被确定为青岛市13处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之一,这才真正开始了胶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对学龄前听障儿童与智障儿童集中办班,开展学前教育,强化早期智力开发和听力语言训练,促进缺陷补偿和全面康复。目前,康复点共有6周岁以下听障儿童7名,10周岁以下智障儿童8名,他们障碍缺损程度不一,有的还伴有精神方面的异常。康复点共有指导教师4名,均参加过山东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康复技术人员培训班,他们热爱残障儿童康复训练工作,有一定专业素质和业务特长。

二、制约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因素

1.康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原因在于部分指导教师缺乏康复知识和技能匮乏,对康复训练的方向和目标把握不够;在失望和打击面前,有些家长对残障儿童的康复不抱希望;社会上仍有人在一定程度上对残疾儿童持有主观偏见,对康复教育缺乏足够认识。

2.由民政、残联等部门牵头举办的康复机构与教育部门相脱节。与特殊教育学校无联系或少联系,得不到系统的有关特殊教育方针政策及教学理论的指导规范,特别是多数教辅人员是从如何操作和适应机器设备入手实施教学,而对教学对象个体需求缺乏必要的认识了解,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残障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对康复机构只能望之兴叹,而不能就近接受训练或顺利完成训练。这就容易导致这些康复机构的生源没有均衡的保证,使残障儿童系统性、规范性接受教育成了问题,其办学效益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4.由于康复对象在听障和智障的基础上,还往往伴有多重残疾。而无论是单一残疾还是多重残疾均表现出多重障碍,需采取多重干预手段,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等等。但就目前来说,特教中心虽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有了极大改善,但使用效率还不很高,难以适应当前康复训练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要求。

三、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健全学前特殊教育体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科学的康复训练和以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为突破口,改革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满足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要求,使残障儿童在获得知识和技能、身心缺陷得到补偿的同时,潜能得到发展。

2.在开展试点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受康复人数。学前6周岁以下听障儿童3年制入学率达90%,入学年龄向3岁以下儿童延伸。学前10周岁以下智障儿童3年制入学率达70%。

四、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理念先行,拓展服务

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努力满足残障儿童康复和教育需求,形成集“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培训指导”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将特教中心的功能从单一的为在校学生服务,扩展到为社会上的所有残障儿童服务。

(二)培训师资,建设队伍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学前特殊教育指导教师的选聘、培养计划,学校内部采取自培、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学前教育指导教师的训练水平和能力。将学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纳入本市普通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之中,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些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稳定学前特殊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分批选派有培养前途的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学校进修,引进国际先进的康复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康复教育研究能力。

(三)加大投入,改善设施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聋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特殊教育担负着医学康复与特殊教育的双重任务,应建立医学康复与特殊教育结合的综合康复体系,引进相关仪器设备,应用现代化的康复技术与装备,对残障儿童进行系统的个别化训练或康复治疗,以达到康复和教育的目标。

(四)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积极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康复训练课程的研究,以个别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为突破口,改革康复模式、康复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手段,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提高康复的质量和效益;将残障儿童的身心康复工作贯穿于学前特殊教育康复的全过程,针对儿童的缺陷,制定个别康复方案,采用康复、教育、医学、心理、物理等多种手段,科学地开展康复训练,使残障儿童的缺陷得到弥补。

(五)依托科研,提供支持

贯彻求真务实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我校科研上的优势,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对在学前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有关特殊儿童的检测和评估的工具、方法等课题进行研究,为学前特殊教育和训练提供技术支持。发挥教研、科研、师资培训等骨干人员的作用,对学前特殊教育中有关信息技术教育、个别化训练、课程开发、提高课堂训练效益、训练环境的创设和利用等深入开展研究,以提高教育质量。

(六)突出龙头,辐射全局

1.建立和健全残障儿童筛查制度和随报制度。密切与残联部门的联系,定期做好残障儿童的检测工作,并将检测情况及时登记造册,做好学前残障儿童的入学工作。

2.以残健儿童一体化教育的思想,指导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加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建设,集中力量总结和研究学前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工作经验,将好的经验做法向全市辐射。在普通幼儿园要普遍开展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对各种轻度障碍、发展落后的幼儿实施个别化康复训练。充分发挥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的作用,对面上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对不能来园或康复机构接受集体教育的障碍儿童采用送教上门、社区辅导、走教、家长培训等方式,有计划地进行康复训练和实施教育。

(七)制定编制,完善待遇

建议市教体局研究制定适合于特教康复定点机构的编制标准,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要适应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技术岗位要按比例单列,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同时研究进一步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指导教师、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地位,鼓励他们终身从事学前特殊教育事业。针对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特点,研究和制定适合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考核办法。

(八)加强督导,注重实效

1.切实加强对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督导评估工作。把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列入对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尤其要将残障儿童教育发展情况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监察的重要内容。

2.做好有关调查登记工作。要建立学前教育阶段残障儿童入学调查摸底工作和未入学、辍学儿童登记制度,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教育行政部门,并协助做好入学工作。

(九)动员社会力量,资助康复训练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篇10

[关键词]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家庭康复社区康复助听器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特殊教育事业愈加受到重视,残疾儿童的缺陷补偿康复工作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听力残疾儿童的缺陷补偿康复工作更是热点问题。多年的康复训练,该类残疾儿童听觉言语康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目前听力残疾儿童的补偿康复工作从理念到方法还不太成熟,虽不断有康复成功的个例出现,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据调查,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康复的渠道有待大面积开通

听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是实施早期康复的最佳途径,是大面积挽救听力残疾儿童的主体工程。在我国虽有了一些关于听力残疾家庭康复的指导著作,许多地方开办了家长培训班。然而,真正在家庭康复方面经过实践,取得发言权的指导者却寥寥无几。听力残疾儿童家庭康复虽然有几个典型,然而大面积家庭康复的渠道尚未开通。导致有的学校、康复训练机构,康复训练搞得非常好,但是没有采取得力措施把家长、社会力量引入到康复训练中来,缺少有利环境,学生在训练机构中学的内容缺少应用、验证、强化的机会,结果是“学得慢,忘得快”,事倍功半。

二、听力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工作有待深化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为基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它是一种康复方式和制度,与过去一向实行的“医院康复”完全不同。其内涵为“社区康复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它的目的是促进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享受均等的机会,成为社会的平等一员。目前不少地、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还是空白。

《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2009年度实施方案》“社区康复协调员师资培训实施办法”中,提出“在三年时间内通过中央、省、市、县分级师资培训,使每一个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中都有一名可以向残疾人提供康复咨询服务的康复协调员。”各地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应依据《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2009年度实施方案》“社区康复协调员师资培训实施办法”的精神,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区康复协调员,从而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不断深化听力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工作。

三、对助听器的功能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过程中,给其佩戴助听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佩戴助听器可以提高康复效率。但一部分听力残疾儿童家长对助听器认识不够全面,未能意识到它在康复中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家庭对于助听器没有支付能力。由此看出,家长的观念、经济情况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建议对于低收入、困难家庭,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应该开发研制价格相对低廉、声学特性良好的助听器,提高听力康复辅助器具的普及性和利用率,促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

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欠完善

目前,不少地市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欠完善,应在听力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上下功夫。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综合医疗机构、特殊教育机构等在听力残疾儿童康复领域的作用,力求为我所用。认真做好各地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的审批和挂牌工作,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机构网络建设,各区、县(市)康复机构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强自身能力,发挥为基层服务的作用,有条件的区、县(市)要探索引导、扶植、规范民间康复机构的政策和方法,充分发挥他们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作用。

为提升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健康发展。残疾人康复协会应在以下方面作出明确规定:(1)康复机构的性质与功能;(2)机构设置与规模;(3)专业人员配备;(4)服务场所;(5)设备与器材;(6)服务质量;(7)检查评估;(8)机构监管。

五、各级分管部门还未足够重视听力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工作

我国特殊儿童的早期补偿康复工作起步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观点、各种方法尚未成熟,还没有针对各类特殊儿童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也如此,某些特殊学校,工作重心放在了所谓的新课改、素质教育这些上级安排的任务上,学前教育阶段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被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0~6岁,这一残疾儿童康复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被白白浪费。0~6岁儿童如果能实现早期干预,就可能完全康复,生活自立、回归社会。如果错失了康复时机,就会丧失获得满意康复效果的机会。

六、忽视全面康复训练

有些康复学校和机构,重视进行单一的缺陷补偿训练,忽视了听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教育,使得儿童某种感官的缺陷补偿成效明显,而其它方面的心理、人格与行为问题不断,同样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如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只重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忽视了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方面的训练。

七、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专业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康复训练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大大小小的康复机构,普遍反映缺乏专业训练人员。加之对听力残疾儿童实施康复工作的全民意识不强,认识不高,个性化服务尚不到位,影响了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在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专业队伍建设中,应依据《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2009年度实施方案》,建立起一支掌握残疾人康复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师资队伍,不断推动和促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规范化建设。

八、康复训练资金投入不足,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宣传工作不够重视

政府开办的康复机构,由于各级组织对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科学、长期、规范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致使康复人员及康复工作经费明显不足;私立的康复机构往往以营利为目的,对儿童的训练资金投入不足。经费投入较少,严重制约着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发展。

加强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宣传工作,是康复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康复工作;汇集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各相关单位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残疾人康复工作,不断完善社会化的康复工作体系。同时,要把残疾人康复宣传工作渗透到开展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医疗卫生等活动中去,普及康复知识,增强听力残疾预防意识,减少事故致残。还要通过宣传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理念,避免残疾程度加重。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应紧紧围绕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主线,努力提升康复服务水平,使残疾人康复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