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十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14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1

婴幼儿网权威海外育儿:教你预防孩子呼吸系统疾病,更多海外育儿相关信息请访问婴幼儿网。1、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在宝宝洗手之前不可以用手去摸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在咳嗽后、打喷嚏后或者清洁鼻子后一定要用肥皂来洗手,而且洗手水最好是流动水。在擦手时要注意毛巾的卫生,也可以用纸巾来擦干。

2、宝宝居住的房间一定要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少带孩子去一些公共的场所,在室内待上一两个小时后,一定要出来呼吸下外面的新鲜空气。

3、平时要让宝宝多喝水,因为多喝水可以抗菌,还可以抵御病毒的入侵,还能增强人体的代谢,使人的鼻粘膜保持一种湿润的状态。

4、给孩子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多补充些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2

【关键词】疾病谱排序;分析

甘肃省2010年开展医疗机构居民就医信息登记报告工作,疾病谱排序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为进一步通过预警预测,及时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卫生发展的意见建议,为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民乐县2012年居民就医信息网报系统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数据信息来源于甘肃省民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居民就医信息及疾病谱专报系统。资料来源于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机构进医院平台,该系统2011年建立。

1.2基本情况甘肃省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地势南高北低,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海拔1589~5027米。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无霜期140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县境东与山丹、永昌二县接壤,南与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县相连,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西和西北同张掖市甘州区毗邻。县城位于县境中部洪水河东岸,东北距山丹县城75公里。境内祁连山巍峨挺拔,终年积雪。

全县辖6个镇、4个乡、213个行政村,总人口24.5万,有汉、藏、回等10个民族。民乐县卫生系统疾病谱排序报告单位为县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十三个乡镇卫生院(其中包括中心卫生院的三个分院)。

1.3报告内容: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就诊时间、就诊医院、就诊科室)和就医者疾病信息(此次就诊主要疾病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初诊复诊、初步诊断、诊断依据、诊断结果、就医总费用、转归、住院总费用)。

2结果

2.1基本情况我县2012年共网上报告门诊病例97976例(其中男性病例54109例、占61.04%,女性病例22589例,占51.69%,不详例11549,占8.48%)住院病例14550例(其中男性病例2614例,占37.31%,女性病例2237例,占26.47%,不详1970例,占7.38%)。

2.2病例分布2012年我县居民就医信息分析情况,门诊病例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55728例,占56.88%,消化系统疾病10828例,占9.04%,循环系统疾病6276例,占6.41%,住院病例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4873例,占31.38%,循环系统疾病3476例,占22.39%,消化系统疾病1715例,占8.4%,(见表1、表2)

3讨论

通过对民乐县2012年医疗机构疾病谱排序分析情况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门诊、住院病例中均占第一,分别占门诊、住院病例的56.88%、31.38%。我县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全年盛行西北风,大风和沙尘暴时有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一方面与气候及环境污染相关,另一方面,吸烟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劝导戒烟,加强大气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草力度是一个改善环境提高空气质量的有力措施,加强人民教育群众健康知识普及,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提高自身抵抗力,进一步减少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秋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时段,要加强疫情监测,认真做好应急准备,及时发现和报告,防范呼吸系统传染病的聚集性发病。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3

6月30日至7月1日,卫生部行业专项“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会”在京举行。在两天内,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等多名该领域专家围绕“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这一核心课题,从不同角度作了多场学术讲座,使接受培训的各医疗机构代表获益匪浅。

在此之前,为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卫生部、发改委、教育部等15部门于今年5月联合制定并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预防与诊治,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对病患肺功能检查的认知水平。

据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数据称,我国现有确诊的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被列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问题。

而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卫生部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城乡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到2015年达到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等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针对慢性疾病的社区医师的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便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医疗机构与总部位于美国的康尔福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CareFusion)携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区医师开展了“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

据了解,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是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规范诊治体系建设及适宜技术研究”之“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调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发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申请。

会上,多名专家出席并围绕肺功能检测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识别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对来自不同社区近120位医师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培训,旨在为社区医疗机构普及传授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化方法,结合肺功能仪的临床应用讲解,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有鉴于此,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将作为一项长期计划,将覆盖全国10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多个社区。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4

[关键词]儿童;疾病谱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5-0130-02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三峡水库蓄水,秭归县位居坝上库首,气候、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通过对我院18年来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我县儿童疾病谱的构成及变化,从而为该地区的儿童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资源

资料来源于本院信息科,对象为我院儿内科1993~2010年14周岁以内全部住院患儿。

1.2方法

疾病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疾病分类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以出院第一诊断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年龄构成

1993~2010年共出院患儿23124例,其中男13026例,女10098例,男∶女约为1.3∶1。年龄构成。

2.2疾病构成、疾病年度分布情况

见表2、表3。前四位的病种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1993~1998年占住院患儿总例数的54.67%,1999~2004年为68.41%,2005~2010年为71.51%。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肺炎所占比例最高,为38.42%,支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位于2、3位,分别为32.61%、27.15%。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非感染性腹泻及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所占比例很少。新生儿疾病主要是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为主,其他如营养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已很少见,而儿童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仍时有发生。

2.3传染性疾病构成

2.4死因顺位情况

3讨论

本资料显示,住院患儿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上升明显,这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医疗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也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惠民政策。住院患儿中5岁以下儿童占72.66%,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0岁以上小儿的两倍,与文献报道一致[1],5岁以下儿童仍然是我县儿童疾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始终占据疾病谱的首位,平均占67.85%,2005~2010年71.51%(9325/13040)。肺炎是疾病谱中第一位疾病,约占住院患儿的26.07%,比国内文献报道稍高[2],也是住院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在住院患儿疾病谱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3]。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也可能与环境、空气污染有关,部分家长的生活护理不当、幼儿园人群密集且照管护理不周也是原因之一。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儿童疾病防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生儿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占住院患儿的14.46%,比1993年的6.68%上升了1倍,新生儿疾病以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早产儿、各种黄疸为主[4],其他如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较常见,而上世纪90年代常见的硬肿症已很少见到。也正是由于对围生期窒息及黄疸等的早期干预治疗,由这类疾病所导致的脑瘫、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近些年也明显减少。

儿童结核、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麻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仍常年散发,而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几乎占住院患儿传染病的90%以上。这与卫生防疫工作的努力及国家计划免疫政策的大力推广有关,但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仍在幼儿园、学校内流行,且新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等正成为主要流行的病种。传染性疾病在疾病构成中位居前列,与文献报道一致[5],所以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住院患儿死因顺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2005~2010年,死因顺位分别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与意外伤害。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提高新生儿疾病救治能力仍是我县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工作重点。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为主。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家长(主要为老人)缺乏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认为服药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从而导致给孩子服药过量中毒,另一方面可能为农村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增加,缺乏父母的监管,老人又缺乏安全意识,各种药物随处放置,孩子自己玩耍而无人照看,使得儿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意外伤害性疾病增加。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加强对药物、农药的管理,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减少中毒及意外伤害的发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的增强,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等已少见,且病情都比较轻,只需门诊治疗,住院患儿中已很难见到,消化道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6,7],而病毒性肠炎如秋季腹泻仍是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

综上所述,18年间我县儿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研究儿科疾病谱,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儿科疾病的变化规律,常见病的防治仍然是儿科工作的重点,部分疾病增长较快应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希望借此分析能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为儿童疾病医疗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贾秀红,杨华琴,朱淑霞.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13-215.

[3]段玉清,邱杰,李维成.我院30年儿科疾病谱变迁[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30-32.

[4]颜莉蓉,黄正东,吴一波,等.某医院2001/2007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2):17-20.

[5]张姝,黄志,宋萍.我院10年来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变化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132-134.

[6]王晓茵,刘雅婧,张春妍.1994~200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253-255.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讲座;社区;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体系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healtheducationlecturesintheroleofcommunity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methodsFor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inthecommunity(mainly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ndbronchialasthma)patientsonaregularbasistocarryouthealtheducationlectures,observationperiodof12months.Resultstheimplementationofhealtheducationlectures,popularizelungfunctionfor12months,forallofthepatientsandtheirfamiliesforswotanalysisofdisease,treatmentadherenceandcanimprovethenumberofhospitalcomparedwithbefore(p

Keywords:Healtheducationlectures;Community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

随着工业社会化进程,大气污染逐年加重,慢性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群身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以社区为平台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对所在辖区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观察12个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针对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慢阻肺、哮喘患者49例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所有对象均为辖区内居民,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诊治标准[1]以及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哮喘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纯慢阻肺患者28例,单纯哮喘13例,慢阻肺合并哮喘8例;年龄54~85岁,平均年龄71.5岁;男性29例,女性20例。

1.2方法将每位入组患者建立社区管理健康档案,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每周定期电话回访,每个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次,讲座内容主要涉及慢性呼吸道疾病预防、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如何正确吸氧、常用吸入药物的正确用法、何时复查及复诊以及免费监测肺功能检查等等,并对其近期不适及时记录健康档案中,同时对上述不适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参会率100%,观察期为12个月。

1.3健康教育讲座干预效果评价干预期为12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每位入组患者的肺功能,所用肺功能机器为德国耶格masterScreenDiffusion肺功能仪;评价标准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于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前后进行评估,根据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问卷主要有以下内容:①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包括疾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药物、注意事项、家庭护理要点等;②治疗依从性:包括戒烟情况、坚持吸入药物、长期家庭氧疗、是否定期呼吸专科门诊随访或治疗等。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49例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本研究,1年后给入组患者及家属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9份,回收4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健康教育前后肺功能比较,见表1。

2.2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结果比较,见表2。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疾病(chronicdisease,chroniccondition)”定义为需要数年或数十年治疗的健康问题,包括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脏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肿瘤、艾滋病等[3]。慢性疾病是一个广义的健康问题,相对于我们过去重点关注的急性病、传染病和发作性疾病而言,这些“慢性疾病”对疾病防治体系(医疗体系)、医疗机构、患者个人及其家庭提出了新的并且相似的需求,值得进一步研究,需要建立慢性疾病的一体化防治体系势在必行,而自我管理教育项目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4]。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慢性疾病正成为致残的主要原因和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耗所在[5]。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大气污染、工业化进程、吸烟等理化、生物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不容忽视,尤其是慢阻肺和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国际上定期更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theGlobalinitiativeforChronicobstructiveLungDisease)和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Globalinitiativeforasthma),但是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生活质量仍不乐观,本研究组织入组患者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同时普及肺功能检查,讲座内容为与慢阻肺、哮喘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干预期为12个月,采用自身对照方法,于健康教育前后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FeV1、FeV1/FVC(%)较入组前明显改善(见表1),统计其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次数较前有所减少(见表2),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健康教育讲座是一种开放性的健康教育手段,与会者之间、与会者和授课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学习、互动,甚至现身说法,引起集体共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往,患者出院便意味着患者与医院的关系结束,患者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才能得到相关的康复信息,患者的需求有时很难得到及时满足[6]。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是让医患之间再次沟通的一个桥梁,可以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所患的疾病有所了解,同时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慢阻肺、哮喘这两个呼吸道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只能控制症状、延缓肺功能,所以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是建立慢性病防治体系不可缺少的,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医疗体系存在的不足:①疾病防治主要或基本依靠医务工作者,②患者是完全被动接受治疗,③忽视社区工作者的作用和地位,④未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⑤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期随访治疗机制和保障。本研究在辖区内通过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加强患者对慢阻肺、哮喘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定期电话随访,随时解答患者问题,使其树立健康行为方式、坚持规范化治疗。开展讲座的同时,在医患之间开展娱乐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加强医患之间、患者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干预期12个月,干预前后比较,入组患者活动耐量均较前增加(见表2),生活质量随之得到提高。以人群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讲座,真正的做到了医疗卫生系统-患者及其家庭一体化、预防-治疗-随访-监控一体化综合防治体系[7]。

据统计,所有慢性疾病所致死亡人数的72%在低至中等收入的国家,因此慢性疾病的主要影响在发展中国家[8]。全球40%的医疗资源用于慢性非感染性疾病[9],对于常见的社区呼吸道慢性病慢阻肺、哮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10],哮喘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目前中国约有3000万人罹患哮喘[11]。这两者也正成为或即将成为我国医疗负担最主要的消耗者,因此它们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的重点。

健康教育作为综合性质量手段之一逐步得到医学界的重视,目前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是针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还有很大差距,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临床、科研、教学等诸多方面,需要医患共同努力。

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治刻不容缓,建立适合社区慢性呼吸道疾病一体化综合防治体系势在必行。健康教育讲座对设立防治体系是必要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减少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85.

[3]wHRLDHeaLtHoRGaniZation:innovativecareforchronichealthcondition[J].RevpannamSaludpublica,2002,12(1):71-74.

[4]刘鹏飞,汪涛,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4-356.

[5]atKinSRC.thechangingpaRernsofchronickidneydisease:theneedtodevelopstzategiforpreventionrelevanttodifferentregionsandcountries[J].KidneyintSuppl,2005,(98):83-85.

[6]李善玲,刘清华,黄萍.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亲情化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3):74-75.

[7]邹和群,建立慢性病一体化防治体系[J].现代医院,2008,8(5):99-100.

[8]aCHD.towardsalongtermstrategy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leadingchronicdiseases[R].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4.

[9]worldHealthorganization:worldHeathReport2004:ChangifigHistory[S].Gent8,Switzerland,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4.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6

【关键词】疾病分布;流行病学;分析

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是衡水市区惟一一个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临床各系统专业分科较细,而贵宾病房(以下简称我科)是我院特设的一个内科综合科室,所收治的病例,其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疾病分布均比较广泛,没有做出特殊的规定与限制。所以,对于区域性的疾病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6至2008年在我科所有的住院病例,共1164例。其中男715例,女499例;年龄16~95岁,平均年龄63.76岁;<45岁168例,男77例,女91例;45~60岁254例,男151例,女103例;>60岁742例,男498例,女253例,城镇居民730例,农村居民434例。

1.2方法对入选患者按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分期标准(即:<45岁为青年,45~60岁为中年,>60岁为老年)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得出上述基本资料。同时统计和总结各年龄阶段的疾病分布情况。

2结果

2.1患者出院第一诊断疾病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消化和泌尿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见表1。表1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分类)

2.2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见表2。

2.3患者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在<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表2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急性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胃肠炎;45~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后循环障碍、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食管癌;在>60岁的老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肺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肝癌。见表3。表3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统计)

2.4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统计依据,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脂肪性肝病、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5~60岁的中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后循环障碍、肺炎、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见表4。表4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

2.5出院的第一诊断和1种及1种以上合并症者一体多病发生率(构成比):在<45岁占16.67%(28/168);在45~60岁占57.87%(147/254);在>60岁占56.47%(419.742)。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疾病构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了解和掌握衡水市区域的疾病流行病学状况,故进行我院综合内科病房病例疾病分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仍以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仍以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这表明,在青年阶段,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及住院率高,这符合年轻人的内外环境特点。所以,年轻人要以预防呼吸道疾病为主。

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发病率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表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较青年阶段分布广泛得多,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17.72%)、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38.19%)和冠心病(25.59%)、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15.75%)和血脂异常(13.39%)。以上反映了中年时期即已经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故中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1]。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

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与高血压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说明,老年阶段的疾病系统和病种分布,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相近,均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25.61%)、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40.03%)和冠心病(30.46%)、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23.72%)和血脂异常(11.05%)。由此可见,老年时期疾病分布可能是中年阶段疾病分布的继续,即仍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所以,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同时也提示我们,老年期疾病的防治重点要做好中年时期疾病的防治[2]。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7

一、疫情精细化管理

狠抓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健全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提高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每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动态监控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对辖区传染病报告情况、报告卡填写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等进行浏览审核,及时对网络报告单位上报的传染病进行核实、订正、审核,查找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苗头,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定期对医疗机构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领导组织建立、措施制订及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24小时畅通,疫情报告准确、及时;对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医疗机构对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开展主动检索,杜绝疫情迟报、漏报、谎报现象发生。加强疫情预警系统管理,坚持每天查看疫情预警,发现疫情预警,及时向有关科室汇报,搜集聚集性病例,排除疑似事件,及时填报异常信息卡。每天进行查重,及时删除重卡,全年无重卡。制定下发《2015年嘉祥县部分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意见》、《2015年嘉祥县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浏览、分析全县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随时做好流调及上报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周分析,每月5日前进行一次月分析,积极开展布病、出血热、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研判。按时完成周、月、季、年分析,对流行季节重点传染病进行预测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1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编码维护工作并将数据上传到市疾控中心。

二、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形势,启动并进一步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全面调查聚集性疫情,完成每月5份普通手足口标本采集和每年5份双份血清采集任务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上报。同时加大手足口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知晓率。

2、流感/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

 为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科学、规范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定《嘉祥县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嘉祥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队积极应对流感/人禽流感疫情。主动完成1月—12月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为提高中心业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制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适时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会议。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水平,更加规范科学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疾控系统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做好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全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培训暨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启动会议。炎球菌性疾病防控项目的启动为维护全县老年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和腹泻病的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处置霍乱疫情。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早控制”的原则开展科学防控,科学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开展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师资培训,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进行督导检查,做好人员、技术和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抓好了腹泻病门诊的建设,全县腹泻病门诊均于5月1日按时开诊,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均配备霍乱检测试剂,并开展了对可疑病例的快速诊断,做到了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

严格执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实行霍乱疫情每周零报告制度和霍乱疫源检索每月上报制度。

4、出血热防控工作

为切实做好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召开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会议。县疾控中心积极与县政府、卫生局和爱卫会汇报和沟通,印发出血热疫情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血清采集送检工作,并将个案调查及时进行了数据库录入,对所采标本已全部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于春秋两季开展部级监测点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检测结果将科学指导我县出血热防控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部分接种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将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黑线姬鼠标本采集项目。编排制作出血热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5、狂犬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强化犬咬伤门诊建设,加强知识培训,深入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积极合理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免疫球蛋白。9月28日完成“狂犬病日”宣传工作。

6、布病防控工作

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健全布病病人信息登记和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羊、牛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监测工作。为了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精心编排、印制布病防制知识宣传画、宣传单,以乡镇为单位在大型的牛、羊养殖、交易基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个别大型养殖场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为提高全县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组织召开全县布病防控工作会议。编排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8

关键词:蛋鸡;呼吸道疾病;防治

蛋鸡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家禽业刚刚起步时,蛋鸡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表现得非常典型,很容易确诊,虽然很难将其彻底根治,但只要对症下药,措施及时得当,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随着家禽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呈现复杂、失控、难以防治等特点,给养鸡业造成经济损失。为此,现将近几年常见的几种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

(1)病原。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败血支原体混合感染。

(2)临床症状。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鼻腔有黏液,呼吸湿性罗音,毛色暗淡无光泽,鸡粪稀而恶臭。体重和产蛋都有所下降,后期死淘率明显增加[1]。

(3)病理变化。气囊膜增厚,浑浊不清,干酪样物凝结。心外膜、肝脏表面及腹膜呈黄色,有纤维素性伪膜附着,胰腺和小肠浆膜出血。

(4)防治。这种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常造成鸡群健康状况的降低,鸡采食量下降,淘汰率逐渐增加,饲料报酬增加,产蛋量逐渐减少。可能1周的下降幅度只有1%~2%,但整个发病期的下降幅度可达15%。这种疾病发病期比较长,鸡群慢慢受到影响,由于时间较长,养禽业主很容易贻误时间,造成最佳治疗时间的错失。控制这2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通常用广谱抗菌药,过去常用的有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现在疗效不十分明显。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沙星类药物及其衍生物,如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泰妙菌素等,按照一定的用药浓度,几种药物配合使用,3~5d为1个疗程,停药3~4d后,再用1个疗程,基本能有效控制病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同时要引进无污染的雏鸡,以控制病原的入侵,从而形成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2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

(1)病原。这2种病原都是病毒性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疱疹病毒,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它们都能引起鸡强烈的呼吸道症状,危害巨大,后果难以预料。

(2)致病因子。主要是病原经中间载体传播到鸡群中,引起鸡群发病,中间载体主要有空气、水源、工具、工人、动物[2]。禽流感主要通过病鸡或携带者的粪便进行传播。这2种疾病并不象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那样经常是捆绑式发生,而是单独发病,随即引发另一种疾病更强烈地发生,即它们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较多见。

(3)临床症状。发病时间极短,2~3d就可使30%以上的鸡感染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鸡呼吸困难,头颈伸直,张口喘气,有黏液从鼻腔、口腔内甩出,有时黏液中带有血丝。鸡群中有一定比例的眼炎症状,死亡率明显增加,达2%~5%;产蛋量和蛋品质明显下降,产蛋率下降可达20%~40%,这个过程需要2~4周。如果继发禽流感,则鸡群的呼吸道症状可能延长2~3个月,鸡的死亡率更加明显,可达10%或更高,产蛋下降可达40%以上,严重的可能绝产,损失相当严重。此时,禽流感的症状较明显,如眼内分泌液增加,鸡冠稍肿并伴有出血点,脚部鳞片处有淡淡的出血斑。

(4)病理变化。发病早期,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气管黏膜出血,黏液中混有血凝快,卵巢出血,输卵管水肿。病程长一些,生殖系统病变更明显,生殖道组织变性坏死,生殖道阻塞,造成成熟的蛋无法产出体外,引起生殖道黏膜水肿,腔内积液[3]。生殖系统的病变造成成熟卵子无法进入生殖道而掉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最后,因异物性腹膜炎和营养衰竭而死亡。

(5)防治。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避免继发性疾病的发生。一般添加维生素以提高鸡的抵抗力,运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单独感染鸡,都能引起鸡的呼吸道病变和生殖系统的病变,但病程一般都比较短,造成的影响一般不大,除非高致病力的毒株感染。目前存在于各鸡场的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病毒不是强毒株,而造成严重后果,其原因是继发或并发了其他疾病。要控制这种呼吸道疾病,一是加强生物安全体系,预防病原的入侵;二是预防和控制继发症及并发症的发生;三是免疫接种。

3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支原体

(1)病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属冠状病毒,支原体为败血支原体。

(2)临床症状。鸡呼吸罗音,羽毛无光泽,蛋品质下降,畸形蛋增加。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在雏鸡中危害较明显,产蛋鸡中呼吸道症状不十分明显,容易被忽视,但蛋品质和产蛋率的下降会逐渐表现出来。如果有支原体存在,呼吸道症状明显,死亡率增加[4]。因此,混合感染危害严重。

(3)病理变化。气囊膜增厚浑浊,卵巢萎缩,输卵管黏膜水肿变薄,有时可发现一侧输卵管囊肿,也有腺胃乳头的病变及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

4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

(1)病原。新城疫病原为副粘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为冠状病毒。

(2)临床症状。呼吸道症状很明显,较远处都能听到鸡的咳嗽声,产蛋率下降可达20%,蛋品质下降,畸形蛋增加,有一定的死亡率。

(3)病理变化。气管内有卡他性炎性渗出液,胰脏、小肠有出血点,卵巢出血,输卵管黏膜水肿,泄殖腔口有出血点,有时发现腺胃乳头出血和肺脏炎性病变。

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支原体,无论哪2种病原并发感染,后果都很严重。除直接的产蛋减少,鸡发生死亡,药费增加以外,还可造成间接的隐患,如饲料报酬增加、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鸡体质不良、疾病易感性明显增加,特别是支原体感染后,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和继发症,如传染性鼻炎、巴氏杆菌病。目前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很复杂,究其原因是病原的复杂性,且有些感染后的症状非常相似,临床上很难确诊,误诊和延误治疗时间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净化支原体和防止其他疾病的入侵,对各家禽业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减少鸡病的发生,促进养鸡业的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曲峰,许彩霞,杨殿茭.家禽最常见的两种呼吸道病诱因[J].家禽科学,2008(4):30-31.

[2]丁文卫,张洪让.禽呼吸道症候群的鉴别诊断[J].中国家禽,2006(4):49-50.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9

[滋阴补肾]

冬季是养肾防寒的时节,肾气不足容易导致肾炎、腿部水肿、尿频、神疲乏力等多种身体不适。因此,冬季要注意对肾脏的养护。中医认为,肾主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肾气充足则身体强健,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隆顺榕冬虫夏草可以益肾壮阳、养阴益精,是阴阳并补之佳品。科学表明,虫草体内含虫草酸、维生素B12、脂肪、蛋白质等。虫草性甘平,入肺、肾经,是著名的滋补强肾之药,有补虚健体之效。对肾虚阳痿、腰膝酸疼等人群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此外,冬虫夏草能减轻慢性病的肾脏病变,改善肾功能,减轻毒性物质对肾脏的损害,在严冬之际,隆顺榕冬虫夏草能够帮你滋阴补肾,预防因肾气不足而导致的疾病。

[提高免疫]

冬季气温骤降,寒冷是各种疾病诱发的直接原因,低温会严重损伤人体的热平衡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在寒冬之际,人们必须重视提高免疫,预防疾病。隆顺榕冬虫夏草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免疫。现代科学表明,冬虫夏草主要含有冬虫夏草素、虫草酸、腺苷和多糖等成分。冬虫夏草素能抑制链球菌、鼻疽杆菌、炭疽杆菌等病菌的生长,又是抗癌的活性物质,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虫草真菌可刺激B淋巴细胞、抗体的产生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虫草多糖是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机体对病毒及寄生虫的抵抗力。因而,冬虫夏草能够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增强身体素质,助您安然过冬。

[调节呼吸]

寒冷的冬季,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体质差或年长者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要注意调节呼吸,以防身体不适。冬虫夏草能够扩张支气管、平喘、祛痰、防止肺气肿的发生。现代药理学表明,冬虫夏草对支气管有明显扩张作用,扩张支气管后能减小呼吸道的阻力,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冬虫夏草对于肺虚、肾虚或肺肾两虚的老年慢性呼吸系统不适功效显著。冬虫夏草还具有抗炎、抗真菌、抗病毒的作用,因此当呼吸系统感染了细菌,发生炎症时,冬虫夏草就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有效预防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因此,冬虫夏草能够有效调节呼吸系统,预防疾病发生。

巧食即食海参

田 露

为了适应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即食海参应运而生。即食海参的吃法多种多样,下面几种食用方法,使美味与营养相得益彰。

食法一:即食法――开袋即食,保留了海参的原汁原味。适合长期食用。

食法二:蜂蜜法――用即食海参直接蘸蜂蜜食用。此种食法可养阴润燥,利于肠胃对海参营养物质的吸收。适合四季服食,坚持食用,有强身健体之功。

食法三:汤羹法――将即食海参切丝,加于冲好的蛋花汤内食用。也可将海参加入其他汤汁、面食中食用。早晨空腹食用效果最佳。此汤需温热服食,适合喜温热食物者。口味鲜香,老少皆宜。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2)10(c)-0147-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至2020年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1]。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呼衰)是导致CopD患者住院最重要的原因,由于该病具有病程较长、疗效较差、较为痛苦、并发症多、需要反复住院治疗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在当前的医疗水平下,CopD虽然是不可逆转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但积极采用综合性护理和治疗措施可以使疾病进展得到延缓。尤其在CopD稳定期采用综合性护理和治疗措施,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缓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呼吸内科2010年1~12月收治出院的CopD稳定期患者40例。诊断参照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稳定期标准,选择自愿接受临床护理与治疗者,年龄45~75岁。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4岁,平均59岁,平均病程20年。

1.2康复护理方法

1.2.1相关疾病知识宣教

以CopD相关知识为重点,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该病的治疗目的、主要病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有关知识,引导他们积极配合诊治及康复,减少急性发作,延缓病情进展,改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1.2.2心理护理

CopD患者病程长、反复发作、疾病缓解率低、痛苦程度较高,有的患者丧失工作及生活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2],个别患者甚至感到恐惧和绝望。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及心理特点,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了解恐惧不安的原因,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介绍类似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稳定患者的情绪,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面对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同时做好家人及亲友工作,调动各种社会支持系统,鼓励他们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及物质关怀,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1.2.3饮食与营养

CopD患者大都食欲不振,饮食量减少,吸收功能下降,加上呼吸肌功能增加、发热等因素导致能量消耗增多,机体处于负代谢,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3],时间久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常因感染导致急性加重次数增加,住院次数增多,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导致呼吸衰竭。因此,加强营养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尤为重要。根据病情及饮食习惯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低糖类、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预防营养不良及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对高碳酸血症者适当控制糖类的摄入量,以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少量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和易于产气的食物,保证患者得到合理营养,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鼓励便秘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鼓励每日饮水1500mL以上[4],以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助于稀释痰液,易于咳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1.2.4家庭氧疗

家庭氧疗(LtDot)是指患者脱离医院环境后返回社会或家庭而施行的氧疗[5],是最能影响CopD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氧疗能够有效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态,增加组织供氧能力,稳定和降低肺动脉压,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呼吸困难,而且还可阻断或延缓CopD向肺心病发展的进程和速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减轻红细胞增多症,预防夜间低氧血症,改善睡眠质量,预防肺心病和右心衰竭的发生,减少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长期氧疗能延长CopD患者的生存期,降低病死率。家庭氧疗的指征:经过戒烟、胸部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后处于稳定状态的CopD患者,休息状态下存在动脉低氧血症,即呼吸室内空气时,其动脉血氧饱和度<0.88或动脉血氧分压<7.3kpa(55mmHg)。家庭氧疗的方法:鼻导管吸氧,流量1~2L/min,每日吸氧时间建议不小于15h,不因症状缓解而减少吸氧时间。夜间睡眠时不间歇,以防熟睡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减弱或上呼吸道阻塞而加重低氧血症。对伴二氧化碳潴留的高碳酸血症患者,严格控制吸氧的浓度,防止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引起的氧中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加强氧疗知识教育,指导患者掌握氧疗的目的、用氧的基本常识、供氧装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强化患者安全用氧意识,注意防火、防热、防震、防油,严禁吸烟,使用氧气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小于5mpa时应换瓶,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为防止交叉感染,定时对吸氧的导管、面罩、湿化瓶等器具进行清洁消毒。家庭常用的消毒方法为1∶2000的“84”消毒液浸泡15min,然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备用。

1.2.5家庭无创正压通气

1.2.5.1家庭无创Bipap机械通气是治疗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使大部分呼吸衰竭患者避免气管插管,保护气管的防御功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全面地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长期实施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和降低病死率,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大大降低住院费用。

1.2.5.2无创Bipap治疗适用于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每年反复多次因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而住院抢救,特别是每次急性发作需机械通气救治者。

1.2.5.3选用无创Bipap呼吸机,选择S/t模式,吸气压力(ipap)12~20cmH2o,呼气压力(epap)3~5cmH2o,呼吸频率12~16/min,经口鼻面罩进行通气治疗,氧气通过面罩附加孔传递。根据患者脸型特征选择合适的面罩,避免面罩漏气,头带压力要适当,将不适感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根据血气分析指标,调节呼吸机压力参数,当患者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动脉血氧饱和度>90%,且患者和家属熟练掌握呼吸机操作要领后,可带机出院。在家应用呼吸机通气治疗以夜间和午休为主,每天累计通气时间≥8h,其余时间尽可能经鼻低流量吸氧1~2L/min(用氧气瓶或家庭制氧机)。

1.2.6呼吸康复锻炼

引导CopD患者正确进行呼吸操锻炼是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增强活动能力、扩大活动范围、预防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延缓肺功能恶化、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呼吸操锻炼常用的方法是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腹式呼吸通过腹肌主动舒张与收缩来加强腹肌运动,有利于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减轻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缩唇呼气能够有效防止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陷闭,提高支气管内压,有利肺泡气排出[5]。指导患者正确掌握具体的锻炼方法。

1.2.6.1腹式呼吸,也称膈式呼吸,是靠腹肌和膈肌的收缩而进行的呼吸。动作要领:取坐位或半卧位,上身肌群放松做深呼吸,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前,吸气时用鼻吸入,腹肌舒张放松,尽力挺腹,同时膈肌收缩,位置下移;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内陷,膈肌松弛回复原位。训练初期每次10~15min,每分钟呼吸7~8次,每天2次,熟练后可增加次数和时间,形成自然的呼吸习惯。此法能够有效增加体内氧量、排出体内残气。

1.2.6.2缩唇呼吸采取“吹笛状”呼气法[6],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吸气时最大限度吸入空气,呼气时将嘴唇缩成吹笛状,让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缓慢呼出,同时收缩腹部。吸呼时长之比为1∶2或1∶3。

1.2.6.3有氧耐力训练[7]。每天有计划地进行运动锻炼,如定量步行,登楼梯、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习气功等。每次30min,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此法有助于增加肺活量、肺总量、肺泡通气量。

1.3评价指标

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估干预前后1年内患者的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生活等指标,同时对干预前后1年内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肺功能指标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圣乔治问卷调查对照

经过1年的护理治疗之后,40例患者中自诉咳嗽、咳痰、胸闷等呼吸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的24例,轻度改善8例;活动受限明显改善29例,轻度改善10例;疾病影响生活明显改善28例,轻度改善11例。见表1。

2.2干预前后对CopD患者影响情况调查对照

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减少,由原来的平均4.8次降到平均2.7次;住院次数明显减少,由原来的平均2.1次降到0.8次;肺功能指标有所好转。见表2。

3讨论

通过对CopD稳定期患者康复护理观察,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不良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dylw.net高免疫能力,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懂得预防引起疾病急性加重、减少急性加重次数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方法。加强心理护理,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增强配合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营养治疗,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实施家庭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能防止和减轻缺氧对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损伤,控制疾病症状,改善脏器功能。加强康复锻炼,可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呼吸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是CopD患者较为有效的康复方法[8]。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张岚,杭小华,贾东梅.CopD患者缓解期长期家庭氧疗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25.

[3]陈淑红.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营养管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04-406.

[4]曾秀云,李咏文,骆丽玲.CopD缓解期肺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29):2755-2756.

[5]金奕,孟宝珍,曹文眉,等.三种吸氧方式对心肺疾患患者氧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天津护理,1999,7(2):1-2.

[6]范小辉,李淑媚.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缩唇呼气锻炼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