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十篇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十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34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1

关键词:节能型技术;风景园林;施工;应用

节能型园林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许多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Y源,例如,在园林建设中,如果不采取一定的节能技术,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为了确保节能和园林建设的环境保护,应在园林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做好节能理念和节能技术,在实现节能景观施工效果的同时,又能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1园林施工及节能型技术概述

1.1园林施工工程内容

园林施工工作的复杂性高、覆盖面广,在施工时容易受设计图纸、开发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毋庸置疑的是,这必将使施工中的许多实际内容出现变化。园林景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人工设计塑造景观,包括水景、假山、道路、绿化带等。无论在哪一个项目建设中,首先都应从整体效果上进行景观设计,同时,也要注重整体效果的实施,合理科学地控制园林施工过程。充分考虑园林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然后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和人力、物力资源,使整个园林施工过程趋于节能。

1.2节能型技术

节能技术在园林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分为主动节能技术和被动式节能技术。主动节能技术是指利用自然因素之外的其余手段,比如,使用太阳能光伏板和其它机械控制系统,可促使资源实现再生。但在园林施工应用中,主动式节能型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多在园林景观的局部景观结构中使用。被动式节能型技术往往是依托园林建设地的地理环境与园林所在位置的气候条件,针对园林构筑物、植物、地形等展开设计施工。相关主体若能合理应用被动式节能型技术,即可实现节能目的。

2节能型技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实际应用

对于风景园林来说,不但需要满足人们在审美方面的需求,还要体现当地特有的风格,因此,为了保证风景园林的质量达标,既要运用节能型技术,又要在考虑当地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工作,从而有效保证节能型功能得到全面发挥。

2.1雨水收集与生活污水的回收利用

随着城市的运作与发展,城市内难免会出现许多生活、生产污水。这些污水中通常都存在对土壤与植物等有害的元素与物质,要求这些污水直接排放至污水管道中,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出。但生活污水若直接排放至下水道内,则会出现水资源浪费问题。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极其短缺。因此,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对生活、生产污水实施回收利用,尽可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作为施工单位,应在充分考虑当前现状的基础上,将设施与管道铺设于园林施工现场。在园林施工中引入城市生活、生产污水,通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以供工程使用以及绿化灌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升园林施工的节能效果。以厦门园林建设为例,在会展广场、五缘湾、国宾馆、环岛路主干道以及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等沿线绿地运用回用的中水实施浇灌。需强调的是,部分住宅区与单位也建设了中水回用项目,比如,瑞景公园小区在地下室建设了全套污水处理设施;厦大投资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将再生水用于冲洗道路、清洁校区厕所等。

2.2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

在园林的建设中,往往需要使用各种大型设备,用电量大,施工环境开放,其面积较大。所以,太阳能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并充分利用电池转换后的电能储存,并与机械设备之间的连接线和供电设施进行连接,从而提供充分的电能供应。以太阳能在园林景观中应用为例,设置太阳能灯照明系统,使得环境更加和谐。太阳能的照明系统,其优点是绿色环保、无污染、也无噪音。直流供电方式为照明提供能源,整个照明供电系统安全、可靠。不需要架设电力线网络,安装方便、快捷,使用的寿命也比较长,后期维护成本比较低。

2.3运用喷灌、滴管、微喷灌技术实施绿化浇灌

浇灌植物时可考虑采取滴灌、喷灌、微喷灌技术,提升园林绿化浇灌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减少人力、机械、水资源的消耗量。实际上,在园林工程方面,滴灌、喷灌技术运用范围较广,目前,我国正在着手将微喷灌技术引入到植物浇灌上。在绿化带两侧安设微喷灌管道,为了避免对绿化种植产生影响,通常会选用矩形、散式等多元化喷头进行两侧对喷,以促进树木生长,保证绿化苗木的成活。最为关键的是,微喷灌还可美化环境,因为喷灌雾化的水汽可以达到除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以厦门市为例,在BRt桥下特贸与莲前大道旁的绿化带、环岛路维多利亚酒店旁路段、文兴隧道口部分路段、后江埭路以及湖明路等绿化带均已运用了微喷灌技术。该技术的投入与设计都具有一次性,且支持长期使用。其优势主要有:操作便捷、省力、节省时间,可有效防止原先用水浇灌给行人车辆带来的不便,同时,还能大幅度减少水资源浪费。到目前为止,厦门BRt桥上的滴灌系统与t3航站楼前广场绿地雨鸟喷灌系统的应用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3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节能型园林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3方面的问题:(1)高度关注施工人员的素质,挑选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技能扎实的人员开展施工工作,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2)在配置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前的实情,确立严谨的标准与操作规范,从而保证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防止发生管理混杂、人员混乱的问题。(3)在选择节能材料时,把材料的使用寿命与性能等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彰显建筑的节能需求。针对部分景观建设项目,要大力运用节能技术,从而实现节约建筑材料的宗旨。施工时:一方面监管人员要加大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要确保使用节能技术的安全性,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尽量挑选使用寿命长的节能材料。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2

摘要:近年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景,是受经济状况的影响的。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经济发展中的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以及出现严重的财政紧缩现象,尤其是人力资源投资经费的紧张现象,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而对年吞吐量两亿多的秦皇岛港这样的以物流运输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大型港口来说,人力资源问题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源于:如何保持员工队伍结构合理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如何缓解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增加与企业现金流是否充足之间的矛盾。关键词:人力资源港口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在探讨港口人力资源发展时,我们必须了解人力资源的特性。“人力资源”并非“人力”或“人事”。事实上,人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所有的资源主要有三种:物质资源,如土地、原料、与机械设备;财政资源,如现金与融资信用;人力资源,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与其所能运用的外在人力。狭义而言,人本身就是资源、能源,人可以被运用于搬运物品,制造产品等等,但人还能整合其他资源,结合三者的效益,使之脱离单纯资源的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源可引申为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理想、创造力等特质,以及应用上述特质而有所作为。整体而言,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系统的动力和源泉,成为现代社会和组织的战略资源。正因为如此,维持与提升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就成为秦皇岛港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一、秦皇岛港港口人力资源现状(1)港口人员构成:目前,秦皇岛港务集团拥有各类人员约两万人。其中,管理人员约四千人,技术人员约三千人,生产作业和生产辅助作业人员约九千人,装卸及农民轮换工约三千人。(2)人员现状分析:从秦皇岛港务集团当前的人力资源构成状况来看,存在阻碍港口的发展的不利因素:其一,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例如理货员、皮带粘结工岗位人员偏少。其二,从事生产作业人员配置和使用不合理,也需从新整合,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的实现。其三,生产作业人员年年龄老龄化,不利于企业高效率的提升其生产效率,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二、秦皇岛港港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是港口人力资源必然面临的问题。这是由港口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和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共同决定的。发展的越迅速,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越明显,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也越明显,供求矛盾也就越突出。这种矛盾不仅使港口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加,而且也成为港口发展的主要障碍。(1)企业的人才储备与培训开发能力都有限,单纯通过内部调整适应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限。就是这有限的内部调整,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而不能迅速实现。(2)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性,秦皇岛港受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能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限制,很难在短时期内迅速招聘到所需的各类人员。(3)通过外部引进,调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还受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制约。三、秦皇岛港港口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方向(1)工程管理1)工程类人才:机电工程、机械管道工程、工民建、热能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工程人才。以上人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相关工作经验。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中专或技校毕业的操作人才。2)管理类人才:急缺具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熟悉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2)港口建设1)港口建设人才:需要具备相应专业背景和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港口工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机械操作人才、行政管理人才。例如,港口工程人才需是港口工程、航道工程等专业背景的高校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3

建议由省水利厅牵头,省发改委、环保厅、住建厅、国土资源厅、技术监督局等职能部门配合,组织力量编制《湖北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省技术监督局对《标准》进行评审,通过后颁布实施。《标准》应针对湖北省城市建设和水资源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来制定。(1)水资源,从城市水资源情况和用水效率提出水资源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2)水生态,从水域环境、动植物资源和水土保持等方面,提出水域水体维持水生态平衡、促进水生态良性循环能力的评价标准;(3)水景观,从水系生态治理、亲水景观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方面,提出城市水域周边风景、风貌和特色的评价标准;(4)水工程,从工程标准、工程质量和工程景观等方面,提出水利工程运行状况的评价标准;(5)水管理,从规划编制、管理体制机制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提出水资源分配、开发、利用、保护、调度与管理等工作的评价标准。

二、典型推动,以点带面湖北可结合前期节水型社会建设

试点成果和经验,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城市,尽快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探索符合湖北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创建工作坚持典型示范、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三、找准问题,挖掘特色,做好顶层设计

各城市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突出当地水资源特色、文化地域特色,科学编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现代水工程体系建设规划,科学安排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工程、水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以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安全供水能力和水生态水环境良性循环能力为前提,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

四、积极申报,踊跃争先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4

[关键词] 系统案例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民办高校

[基金项目] 宁波大红鹰学院教改项目“基于系统案例模拟法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021411180)

[作者简介] 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浙江 宁波,315175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0(2012)06-0115-0003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目前高校管理学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和对社会的适应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1]。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本文从系统的角度着手,探讨系统案例模拟法在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同时较详细地阐述了此种方法在课程中的应用设计及需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从目前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注意力的集中与维持、听讲、学习结果检查等基本的学习技能方面都存在问题,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不强,有一定的厌学思想,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二)学生学习的意志力不强,持续性不够

许多学生初始对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抱有兴趣,学习主动性较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出现懒散现象,对课程的任务安排和学习过程不能做到持之以恒,丧失了持续性。

(三)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明显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任务安排中,部分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前,会询问老师任务完成后会有何种评价和奖励,没有考虑整个学习过程对其自身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帮助效应,一味追求成绩,忽略了自身学习的真正目的。

(四)分散式案例模拟教学不利于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采取分散式案例模拟教学方法,即每章采用不同的案例主体、案例背景进行分析与情景模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想取得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学生自身管理经验与模拟情景高度融合的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需要依靠系统思维的方式,实行系统案例模拟教学的方式,实现教学与工作实际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二、系统案例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技术(工作分析技术、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人员招聘技术、测评技术、培训技术、考核技术、薪资设计等)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没有系统的流程较难实现。虽然人力资源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应用分散式案例能够提高学生某种能力,但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则需要更具衔接性的案例使学生能力得以系统提高。在以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教师习惯性地使用分散式毫无关联性的案例,往往忽视了各种案例的综合性和互补性,没有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不能根据人力资源教学各环节整合成系统性很强的人力资源教学案例体系。基于此,受系统工程方法的启发,我们认为采用统一的主体背景,实行前后衔接关联的分阶段的整合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提高其实际应变的能力,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务化流程为系统性教学提供了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基本上由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构成。每一个职能环环相扣,前后衔接,这即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表现。因此,对学生系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按照这样的日常工作流程进行策划,确保学生对流程的掌握。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大量案例和管理方法分别为案例模拟教学提供了素材和表现形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众多,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教材,不同教材分情形(例如分章或分节)提供形式各样的案例;二是现实生活中企业实际发生的事件,当然这需要教师去进行总结。无论何种形式的案例,在教学时都对系统案例整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情境设计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借助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例如面谈法、观察法等,在课堂上可直接进行演示,无需复杂的流程,这为模拟教学提供了表现形式。

三、系统案例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一)系统案例模拟法的教学思路

我们以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为基础,突破以往案例模拟教学分散性的特点,采用系统思维,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流程,从课程六大重点模块(工作分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出发,以“单一案例主体+整合案例大背景+分阶段案例背景”串联起整个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思路如图1所示:

(二)系统案例模拟法教学设计

1.教师的准备

在开课之前,遵循精简、易懂、贴近本土实际的原则,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背景。首先勾勒背景的基本框架;在整合案例背景的基础上,设计分阶段背景。

2.教学流程

(1)第一次课上准备

首先,在第一次课上,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介绍完之后,教师导入案例大背景,向学生说明模拟公司名称、业务范围、规模和组织架构、人员组成,等等。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能力、表现力、个性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每组人数大约控制在7~8人。同时要求学生确定组内分工,每人担任管理职能的不同角色,例如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生产部经理、招聘主管等。

(2)模块教学的流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5

当今旅游景点,其旅游资源都是其存在的基础与价值实现的根本。基于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是吸引与激发公众的旅游动机与热情之源,能够充分使旅游地区体现自身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鉴于此,针对旅游资源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黄龙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黄龙景区)这类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目地,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管理,不仅利于景区经济效益的保持与提升,还能够更好的保护地貌、水质、大气以及动植物等生态资源,从而造福后代,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黄龙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黄龙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的松潘县境内。整个景区幅员1830平方公里。因其地貌特点、景观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传承诸因素,早在1992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我国的5a级旅游区。景区驰名中外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全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巨型露天钙华岩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主,如:五彩池、黄龙寺、丹云峡、雪山梁等。由于露天钙华沉积体有易碎、易风化、易氧化等特点,为了保护景区旅游资源,黄龙景区管理局确立了“规划为前提,保护为核心,管理为关键,发展为主题,人才为基础,法制为保障”的工作思路,按照景区分布状况,成立了黄龙沟保护处、牟尼沟管理处、丹云峡保护处和5个保护站;根据资源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地质地貌、自然水体和泉眼资源、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等进行有效保护;于2001年全面推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使景区的保护管理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国际化。

二、做好景区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1.整合旅游资源,促进社会经济事业的全面进步

随着四川省和阿坝州旅游发展整体思路的调整,结合黄龙景区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大力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与配套措施。从阿坝州“大九寨”的模式构建来看,全面保护与开发黄龙景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集全州之力,其建设过程本身即是对黄龙景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人才、旅游资源、发展观念的一次全面深度整合,有利于最大限度挖掘黄龙景区资源潜力和高效发挥资源优势,提升黄龙旅游资源品位。因此,全面保护与开发黄龙旅游资源将成为当地经济跨越的起点,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面旗帜。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深度的旅游资源整合对阿坝州建成川西北生态旅游经济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旅游品味,促进大旅游格局尽快形成

对黄龙景区旅游资源实施全面保护与开发,重组资源、交通、主题形象等旅游要素,有利于增强黄龙景区与九寨沟、若尔盖大草原等重点景观的互动作用,促进阿坝州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推进,增强旅游产业的总体实力,打造旅游支柱产业,从而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与更广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实现对阿坝州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市场拓展,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旅游网络,促进全州旅游产业大发展,实现黄龙旅游作为川西旅游重要核心的价值。

3.保障生态屏障,促进黄龙景区生态环境建设

当前阿坝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资源开发型特点与构建生态保护屏障的矛盾突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面临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双重制约圈。在充分认识这一矛盾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取保护性措施,使各类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代价做到最小化。黄龙景区作为阿坝州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也不可能以平衡矛盾的形式来搞开发建设,而只能选择把环境保护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通过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补。生态旅游的开展是以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对于黄龙景区这一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而言,发展生态旅游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有效完善黄龙景区旅游资源保护工作

当前黄龙景区旅游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应加强景区水质、大气、动植物监测保护等工作,机构、人员、资金落实到位,要切实采取立体化、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1.合理设置景区经济指标,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中,经济指标的制定与执行是最为基础且关键的工作内容之一。科学的经济指标不仅能够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充分体现景区的社会价值,有助于其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简言之,不仅造福当下,还益于未来。为了有效控制客流量,不但要合理设置景区经济指标,还要制定可行的保护措施。具体而言,需要景区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综合各项数据,包括历年旅游人数、总支出、总收入等,通过科学的权重值来给出全年经济效益预算以及各层级、各部门分支预算,通过预算安排预期工作,其中主要是对客流量进行合理?划,避免超负荷,对景区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建立景区资源保护大数据库,做好旅游资源保护工作

对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区旅游资源而言,水质、大气以及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就当前的景区运营来说,其大部分的管理与运行资金来自自身旅游项目收入,国家以及地方财政给予的资金支持非常低。故而,在应付庞大的旅游资源保护上,因为资金缺乏问题,导致其在技术、人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为了保障水质、大气、动植物监测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克服资金与人员缺乏压力,景区管理部门应当借鉴现代化企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景区资源保护大数据库。就黄龙景区当前现状而言,建议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此数据库进行建设,景区只需要提供完善、准确的相关数据,由第三方完成数据库软件的设计。然后,在自身工作人员中选择学习与接受能力强,具备一定软件知识的员工参加数据库软件的应用培训。最后通过这些人员对相关旅游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的指导与培训,全面提升数据库管理技术在现有员工中的普及度与掌握力。通过景区旅游资源数据库,能够及时、便捷地掌握景区内水质、大气以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实时状况,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监控、管理和有效的针对性保护。

3.构建多元化保护模式,实现旅游资源科学化管理

针对当前黄龙景点单一、传统的旅游资源保护模式,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探讨、借鉴、构建以及推行多元化的现代保护模式,从而实现科学化管理。就黄龙景区的管理现状、旅游资源特点等因素而言,多元化的保护模式主要指的是基于黄龙景区旅游资源现状,集制度管理、科学技术手段、人力资源管理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保护管理模式。其中,制度管理涉及政府层面相关的立法建设以及景区自身的管理制度与办法的不断完善与实施,同时应强化执行力;科学技术手段是保护管理创新的根本,保护管理创新是现代化景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元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当前的科技而言,主要是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软件技术构建黄龙景区自身的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高效、全面的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对于保护管理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借鉴与引入现代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制度等能够全面提升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提高其责任意识,从而在人力上给与这项工作以保障。

4.引入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夯实旅游资源保护人才队伍

旅游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广,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与技术性。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实现高效化管理,人才队伍是必备基础。就当前黄龙景区的人力现状而言,需要引入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有力夯实旅游资源保护人才队伍。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途径来创新工作,首先,基于景区特点,建立健全自身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科学的考核指标,通过制度约束来强化考核执行力与效果。通过绩效考核,全面推动全员上下的工作热情,激发其责任意识,促进其不断提升自我;其次,完善培训制度。除了继续保持与完善当前的岗前培训制度,还应当开展必要的岗中培训,通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得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人员全面熟悉工作对象,了解?c掌握工作规律与技术。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服务水平,成为具备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6

关键词: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绿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5.1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风景资源是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资源或文化古迹。目前,风景资源的地位角色变得更加重要了,人们对风景资源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对风景资源的利用程度。现在我们有必要加强对风景资源的认识,科学分析、合理利用,探究出一条处理人与风景资源协调发展的道路。从而充分的利用风景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章风景资源的概述

1.1风景资源的概念

风景是自然界体系和社会界体系优化结合的美的环境,包括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两种。其中自然风景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特殊地质等自然景观,人文风景资源则主要包括文物古迹、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等,具有丰富的观赏、文化或科学研究价值,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风景资源以其独特的文化、观赏、科学研究价值,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与我们的自然与社会之中。[方伟.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与管理[J].硅谷,2009,(8):166-166.]

1.2发展保护风景资源的意义

发展和保护风景资源意义重大,无论是对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科学研究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发展保护风景资源有利于科学研究。风景资源在人们对地球发展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第二,风景资源还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利用风景资源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可以对人们的审美有很大的提高;第三,风景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利用风景资源开发旅游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1.3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的现状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风景资源的重视不够,使得人们对于环境的开发一直是征服、占有式的开发,对环境、风景资源的破坏很大。随着近几年来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向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尽管人们对于风景资源的保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但在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形势仍不容乐观。

第二章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管理存在的问题

风景资源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人们深刻的感觉到风景资源在自然资源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风景资源作为具有科学、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的资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风景资源遭到破坏,将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人们加强了对风景资源的关注,但其现状仍不容我们乐观对待,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2.1监控预警体系不完善

在风景资源的保护中监控预警体系不完善,对风景资源的保护系统不完整。[刘骏,蒲蔚然.风景资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小议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资源开发模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1):20-24.]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环境资源的发展与对其保护不同步,人们刚刚从征服自然的角色中转变过来,对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保护机制还很不健全;第二,缺乏完善的规范制度作支撑,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监督就不会完善,从而完不成对环境的监控预警。

风景资源中出现的监控预警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对风景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由于监控预警体系不完善,人们很难对风景资源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有效地判断,同时对于风景资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人们也不能及时的作出预测。除此之外,由于监控体系的不完善,人们对于风景资源的破坏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监控预警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风景资源损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2绿化工程设计与落实不到位

绿化工程设计不到位,工程得不到落实也是制约风景资源保护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绿化工程的设计未能与风景资源、环境资源的保护发展同步。在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前就应该做好配套绿化工程的设计工作,做到开发与设计同步,方能使得风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与社会绿化相适应[杨振之,马治鸾,陈谨等.我国风景资源产权及其管理的法律问题--兼论西部民族地区风景资源管理[J].旅游学刊,2002,17(4):39-44.];第二,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绿化工程落实不到位。风景资源开发中,绿化工程不能落实使得风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达不到预想中保护风景资源,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目的。

绿化工程设计与落实不到位对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巨大的影响。绿化工程不能与风景资源的开发同步发展可能会导致绿化跟不上开发的脚步,如果绿化工程没有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前设计好的话,绿化工程的建设将不能与风景资源协调一致。绿化工程不落实,风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就得不到保护。绿化工程是保证风景资源合理发展,合理保护的重要基础。

2.3风景园林项目设计的不科学

风景园林项目设计不科学也会对风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起到消极的作用,而导致风景园林设计不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原因:第一,风景园林设计缺乏专门的人才,由于对风景园林的人才的缺失,在风景园林建设上缺乏创新性与科学性,项目设计不科学将会制约风景园林的建设与发展[王凤翔,夏建军.环境影响管理与陕西水能资源的有序开发[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7,(3):11-14.];第二,风景园林项目设计缺乏规范的要求缺乏规范性支撑;第三,在基本设施建设管理中忽视了风景园林的建设,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在设计风景园林时应充分考虑其周边的环境,所建设的风景园林应与环境相适应,如果园林设计与环境不一致,那么将会是建设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势必会影响两者的发展。

风景园林设计不科学,使其与环境不相适应。项目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其与环境就不能协调一致,协调融洽的环境能够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得益彰,凸显风景园林的特色,同时适合这个环境的风景园林也能够将环境改变的更好。倘若两者互不相容,环境将会对风景园林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致约作用,而风景园林也会对环境的平衡造成一定的损坏。

2.4保护风景资源的意识薄弱

保护风景资源的意识薄弱是目前人们开发、保护风景园林所面临的一大障碍。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人们还没有形成保护风景园林的意识。尽管人们正在从对自然的征服向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转变,但在绝大多数人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意识还没有形成,或者对风景资源的保护还不是很重视;第二,人们对风景资源的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力度达不到,人们的对风景资源的认识不够,因此对保护风景资源的意识也相对淡薄;第三,人们迫切开发利用风景资源而忽视了对其保护,一味的追求风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大力开发风景资源带来的后果。

淡薄的保护意识,势必会使人们在开发利用风景资源中对风景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保护意识不足,对风景资源的认识不够,人们单纯追逐风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等等,最终只会使得风景资源越来越稀缺。缺乏对风景资源的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抽取了发展风景资源的基石。[巩劼,陆林.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545-556.

]

第三章优化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管理

风景资源是具有科学、文化等多种价值的珍贵资源。是人们接触自然环境,研究探索环境的一条纽带。但在目前对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针对发现的问题,优化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管理,进而充分利用风景资源和保证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

3.1完善环境监控预警体系系统

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将会对风景资源的开发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第一,风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机制的建设同步进行,建设完整的监控预警机制,不能亡羊补牢,在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和预警系统之后,在此基础之上发展风景资源;第二,将强对风景资源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的监控体系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支持。

3.2加强对绿化工程的设计与落实

在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同时应着力加强对绿化工程的设计和落实,协调绿化工程与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同步进行,保障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包括:第一,在风景资源开发之初必须有相应的绿化工程设计基础,确保在未开发之前就已经有了保护的计划;第二,加强对绿化工程实施的检查力度,对风景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加大检查力度,确保绿化工程的落实,在监督规范之下,绿化工程得以顺利的设计实施。[王波,汤丽君.环境与经济整体优化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3(3):14-17.]

3.3科学设计风景园林项目

开发发展风景园林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使风景园林与环境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具体的措施包括:第一,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提高设计水平,同时提高对设计资质的要求,从根本上加强了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性;第二,规范风景园林设计,完善风景园林的设计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园林设计规范体系,为园林的设计提供科学的支撑,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科学水平;第三,加大对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视力度,在基本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对风景园林的建设有所规划,使风景园林的建设能够与环境相适应,提高园林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

3.4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加强人们环保意识,绿化环境,从源头上切断对环境破坏的产生,从而为开发利用风景资源提供有力的基础。[李永红,韩炳越.风景资源保护与景区可持续发展——以岳阳市君山景区详细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7):49-52.]措施包括:第一,加强风景资源保护意识和知识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风景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后自然会自觉的保护环境;第二,在教育方面加强对保护环境方面的宣传,使人们树立保护环境,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知道我们风景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观赏、科学研究价值,可谓占据得天独厚的的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许多漏洞,比如监控预警系统不完善,绿化工程设计施工落实不到位,风景园林项目设计不科学,人们保护风机资源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积极探索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及环境影响管理。通过科学研究,找出改善措施,力图合理开发风景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不被破坏,达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伟.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与管理[J].硅谷,2009,(8):166-166.

[2]刘骏,蒲蔚然.风景资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小议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资源开发模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1):20-24.

[3]杨振之,马治鸾,陈谨等.我国风景资源产权及其管理的法律问题--兼论西部民族地区风景资源管理[J].旅游学刊,2002,17(4):39-44.

[4]王凤翔,夏建军.环境影响管理与陕西水能资源的有序开发[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7,(3):11-14.

[5]巩劼,陆林.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545-556.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7

水利旅游指依托水利工程、设施、文化现象及其形成的景观而开展的观光、娱乐、度假、游憩或科学、文化、教育等各项旅游活动。水利工程依水而建,大都位于雄奇险峻、山清水秀的山河峡谷之中,优美的湖光山色与雄伟的建筑设施相映生辉,充分满足了旅游者欣赏人文与自然景观、体验亲水活动、放松身心等多重需求。因此,许多知名水利工程建成后即成为游人慕名而至的旅游胜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胡佛大坝、鲍威尔湖、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日本的黑部水库,巴西的伊泰普大坝,埃及的阿斯旺高坝等。依托水利工程设施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带来十分显著的综合效益。首先,水利旅游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埃及阿斯旺高坝、巴西伊泰普大坝的旅游收入占主体业务的26%左右,后者每年的旅游收入高达9亿多美元。其次,水利旅游能够促进环境效益的提升。开展水利旅游必须依托良好的环境,这可以促使管理方努力疏浚河湖水系、提高林草覆盖、控制水土流失、优化改善水质、营造生态景观,从而提高自然生态完整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度。第三,水利旅游还具备多重社会效益。它丰富了旅游业的产品结构,为广大旅游者增进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与此同时,水利旅游景区还提供了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国是水利大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坝和水库,具备开发水利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水利旅游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建成了大量的水利旅游景区,其中代表性景区如三峡大坝、新安江水库(即千岛湖)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然而,我国在水利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美国是世界上开发水利旅游较早的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美国代表性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以胡佛大坝为代表的水电站旅游开发胡佛大坝(HooverDam)位于美国内华达州与亚利桑那州之间的科罗拉多河上,是世界著名水利工程。大坝于1931年动工,1936年落成,以美国总统胡佛的名字命名。坝高220米,底宽200米,顶宽14米,堤长377米。1955年,该坝被评为美国现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迹之一。胡佛大坝建成后,在防洪、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水力发电、旅游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开发和建设美国西部各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坝借助于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每年有超过500万游客前往游览,旅游收入达7亿美元。胡佛大坝的管理方精心设计了旅游观光环节。游客们首先在大坝的顶部参观,之后乘坐电梯向下520英尺直接到达大坝的底部。在坝底,游客可以参观一个拥有17台水力发电机组的发电厂房,这17台发电机组每年输送大约35亿千瓦时的电能。继续向下深入水坝内部,可以看到水坝施工期间用于分流大坝周围水源所用的巨大导流洞。水坝顶部的游客中心展示着整个科罗拉多河的水流系统以及水坝的历史,陈列馆中展出各种照片、文物、艺术品以及视频,向游客讲述大坝的历史、建造者、沙漠雷暴天气的状况以及美国西南部的环境、地质、植物以及动物。①胡佛大坝的游览活动,既使游客能够自内而外、由上到下全方位地领略大坝的面貌,又让游客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到大坝与电站的工作原理,同时借助多媒体、图片、文字等形式介绍水电站的布局、设计、建设和运行情况,加之参观区内每30分钟就有一次的专业免费导游,游客随时可以得到与水利相关的专业讲解服务。这些措施都极大地增加了游览的知识性,丰富了景区内涵,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从而提升了旅游者对景区的满意度。

(二)以鲍威尔湖为代表的水库旅游开发鲍威尔湖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的科罗拉多河上的格伦峡谷(GlenCanyon),由水电站的大坝蓄水形成。由于在干旱的美国西南部,亲水的大型景区非常稀少,这就使得水库建成蓄水后,即成为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最受欢迎的旅游区。每年有200万至300万游客游览鲍威尔湖,给当地带来305亿美元的收入。②鲍威尔湖的旅游开发以度假休闲旅游为主,水库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是游船、垂钓、急流等水上项目。鲍威尔湖相关部门为接待游客,专门兴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船屋区用于水上住宿。为满足在格伦峡谷水电站下游大峡谷国家公园游船观光的需要,还开辟有多个游船码头。在鲍威尔湖蓄水后的20年,大峡谷急流(白水,whitewater)娱乐活动规模急剧增加,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家公园局不得不施加每年漂流者人数不超过22000人的限制。目前大峡谷急流娱乐活动和游客带来的经济收入差不多等于或可能超过了格伦峡谷水电枢纽发电的收入。③除此之外,野营、游泳、摩托艇等活动也深受游人喜爱,管理方同样开辟有相应的设施提供服务。

(三)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代表的流域旅游开发20世纪30年代前,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1933年,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决定实施“新政”,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内需,从而推动了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流域开发,即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当时的田纳西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年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值的45%。经过数十年的开发,田纳西河流域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利用流域1100平方公里的公共土地,17600公里长的公共沿岸带,近2000平方公里水面,建成了110个公园、24个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区、400个旅游休养区以及几百个路边公园、旅游宿营地和商业旅游区。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流域区各湖泊、水库和河流岸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域内还开展了生态保护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项目,每年游客超过6500万人。④除去为游客提供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外,为保护流域水质与风光等旅游活动的基础资源,tVa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例如,在水质管理方面,tVa在整个流域的不同生态环境地区建立了26个水文、水质监测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如给水中增氧以防治水电站尾水排放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⑤tVa定期流域所辖水库鱼类垂钓的水质,并与流域内各机构、社区共同致力于改善水质的活动,为流域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三、我国水利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实问题

我国水利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当前,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景区规划在我国的水利风景区中,相当数量的景区没有编制旅游开发的有关规划。以“千湖之省”而闻名的湖北省,拥有众多的水利资源,其水库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截至2008年,在其7个国家水利风景区中,仅有漳河水库和恩施龙麟宫两家从水利的角度和自身景区出发编制了总体规划;在40多个省级水利风景区中,仅有两三家做了总体规划。这种状况对水利旅游的发展非常不利。在现实中,还存在有的水利旅游规划无视正常的水利功能的情况。例如,有的景区在泄洪区规划度假别墅,严重影响了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有些具有水源地功能的水资源被错误地用于旅游开发,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还可能造成投资浪费。

(二)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我国的水利旅游资源开发目前较为简单,大多数景区的旅游产品尚停留在观光加乘船游览的初级阶段。缺乏内涵、参与性差、吸引力不足成为水利旅游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就是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我国,千岛湖2010年旅游收入为45.4亿元人民币,有“世界第一大坝”称谓的三峡大坝2010年创纪录的旅游人数是145万,这与鲍威尔湖305亿美元的收入、胡佛大坝500万的旅游人次相比,都存在明显落差。两个5a级景区尚且如此,其他水利景区的吸引力更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利旅游产品的总体价值由观赏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参与价值、服务价值等构成,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同度与满意度受以上要素价值制约。纵观我国现有水利旅游产品,其开发的着眼点大多仍以观赏性为主,在参与性、科学性、竞技性、文化性方面尚待进一步挖掘。

(三)景区生态环境破坏在水利旅游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之处。水库机动船、网箱养鱼及废水废物排泄的压力如果不加控制,极易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极限,导致库区淤积增大、水质遭受污染,加重水库病害。以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为例,水库周边汇水区内的宾馆、饭店、度假村年接待游客约为50万人次。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随径流直接进入水体,对水库水质造成严重污染。据资料显示,1994年以前,二龙山水库水质基本符合国家地表水的二类标准。而近年来,水质已超出三类水标准,由潜在的富营养化发展为轻度富营养化。

(四)服务设施不到位在美国,水库等水利旅游的主要形式是以自驾游为主,交通、住宿、信息、医疗等相应配套设施非常齐全。随着家用汽车在我国的普及,自驾游也将成为水利旅游中的主要旅游形式。据宜昌市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三峡大坝景区2010年自驾车游客接待突破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与此对应的现实状况是,我国与此相关的服务设施如自驾游营地、游客休息站、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专用停车场、厕所等的缺乏,这些都会降低自驾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再者,与多种形式水利旅游活动相配套的设施如垂钓俱乐部、露营区、野餐服务部、体育器材租赁部等在我国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五)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大多数水利旅游资源离城市都有一定距离,客观上造成了景区的从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的农民。由于教育不发达,知识水平有限,这些农民大多素质不高,这直接导致了景区中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例如:由于农民片面注重眼前利益、不满巨大的城乡差距,出现哄抬物价、欺客宰客现象;由于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出现污染生态、水源,卫生脏、乱、差的情况;由于大局意识欠缺、自由散漫,出现管理困难的局面;由于文化水平较低,造成导游讲解力不从心、接待礼仪跟不上、服务质量低下的状况等。这些问题都对我国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水利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一)以合理的开发模式促进旅游发展通过对美国代表性水利旅游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坝电站、水库、流域水岸因资源本身性质的不同,分别适合不同的开发模式。我国的水利旅游应当对此加以借鉴,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1、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工程设施类的资源,如各种大坝、电站、井渠、水处理工程等,最适宜开发工业旅游。工业观光的游客对景区的要求重点是追求景点质量和导游服务,因此其开发重点应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深化景区文化内涵。可以用水利文化博物馆和水文化广场等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艺术手法,充分展示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工程学原理,形成景区特有的水文化。第二,拓展景区景点群。对某一大型景观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展示,也可以兴建相关的文化设施对工程内涵加以深化。第三,配备全面完善的导游系统。通过人员导游和图文声像导游,使游客对工程有较形象的了解。2、度假娱乐开发模式。在美国,水库因为具备优美的自然风光,且水面与周边林地适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故多采用以度假娱乐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度假游客的理念是追求健康,获得放松,其要求重点集中在住宿、餐饮、娱乐、环境等方面,且有较高要求。因此,我国水库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以上述几方面为出发点,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加以开发。3、休闲游憩开发模式。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的旅游开发可以看出,江河沿岸适宜以休闲游憩型的公园开发为主。在我国,目前最具开发价值的是城市堤防资源。由于位于城市之中,交通非常便捷,加之沿江河分布较长,对其加以开发后,极易形成大型的健身、休闲、游憩场所。开发时应遵循以水利功能为先、合理布局、开发特色景点、组织多种娱乐活动等原则。

(二)以科学的规划塑造景区形象1、规划与工程建设应有机结合。水利风景区依托水利工程而生,其规划应当与水利工程紧密结合、共同发展。新建的水利工程与设施应在工程设计之初即考虑到相关旅游功能。以胡佛大坝为代表的美国水电旅游开发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水电站枢纽设计阶段,就考虑到除了满足水电站的各项功能外,还要顾及景观设计。例如,预留适当的位置当作观景点,方便摄影者拍摄到令人心醉的画面;在合适的地方以很少的花费竖起混凝土做的纪念标志牌,牌子上写清楚水坝的名称、建设时间、建设者等,为游客拍照留念提供便利。2、规划布局需因地制宜。在进行水利旅游景区规划时,需要根据资源的具体情况,对景区的功能性质和主题形象进行定位。美国的很多水库,开发旅游时有明确的分区,如游览区、露营区、垂钓区、白水区等。我国在进行相应开发时,可以对水域、林地、岛屿等空间进行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的划分一方面使得景区特色鲜明,另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依个人喜好作出游赏选择。

(三)以多样的旅游活动形成吸引力美国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深入全面的,表现在产品上,就是其种类的多样化。我国的水利旅游资源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发展以下产品形式:1、水体产品。这也是目前较常见的产品形式,主要以游泳、划船、垂钓等项目为主。但水体旅游产品远不止于此,围绕湖泊、岛屿、支流河流溪涧还可以开发漂流、游艇、摩托艇、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冲浪、溪降、溯溪、滑翔伞、蹦极、热气球、跳伞、动力伞、滑翔伞、悬挂滑翔、滑翔机、牵引伞、水上飞机、飞艇、跳水、潜水等体育项目。2、山体产品。库区所辖山体可以被用来开展攀岩、探险、登山、山地户外极限运动、野外生存、高山滑雪、徒步行走、自行车、野营等项目。3、草原和森林产品。有条件的草原和森林可以开展丛林越野、骑马、滑雪、滑草、高尔夫等体育旅游项目。

(四)以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美国在水利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例如,在2001年,美国联邦法律已经禁止在鲍威尔湖使用个人摩托艇。禁令实施以后,2002年在湖水中所测苯浓度明显低于2001年的测值。此外,整个鲍威尔湖湖区公园均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以降低游客的生活垃圾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在这方面可做的工作有:1、根据生态评测合理划分功能区。为保护生态环境,水利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生态状况进行评测。对生态敏感性不强的地区,比如土层深厚、坡度缓和、多梯田和坡地的地域,适宜发展成为观赏娱乐区,可开发植物观赏,果树采摘,登山、健行等旅游项目。而对于植被稀少、坡度陡、土层极薄的地域,宜保护现有的植被,严格控制游客进入。介于二者之间的地域,可以根据情况开展风景林、水土保持林、开展垂钓、烧烤等旅游项目的规划。2、确定水利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对于游客过量导致的环境受损,应当在开发的最初就确定该资源的环境容量。将项目设计与运行对环境与资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可承载的最低限度内,对区内各项功能要素作出的全局性安排,坚持“最小”原则,即最小的能源和材料消耗,甚至最少的游客数量。在满足规划整体性要求的同时,在现有经济水平的条件下循序渐进,适度开发。3、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水利旅游部门要与水环境监测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对景区内水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取样分析,根据监测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污染水质的源头要加以管理,一旦发现因游客原因导致水质出现恶化迹象,应立即限制游客数量,保障水质安全。4、加强景区环境管理。旅游开发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不当会污染水质,影响旅游。水利旅游景区的水上游乐船只,应设有垃圾箱或备垃圾袋集中收集垃圾,靠岸后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水中。景区应当逐步淘汰燃油机动船只,代之以无污染且无噪音的电瓶船、太阳能船等环保设施。岸边地带应设置充足数量的垃圾箱、厕所等设施。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8

关键词:湿地资源;湿地景观;湿地生态;湿地研究方法;洞庭湖

中图分类号:p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2-0020-04

1引言

洞庭湖是北承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而具有蓄泄功能的过水性洪道型湖泊。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主要由水面、洲滩、荻、湖草等实体元素构成,形成交错镶嵌的格局[1,2],具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形成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在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抵御洪水、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开展洞庭湖湿地系统研究,对研究湿地结构变化、功能退化、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人类活动影响有重要意义。

2洞庭湖区湿地结构与功能研究

2.1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

湿地资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形态,承载着土地、水体、生物、泥炭等资源类型及其相互作用,这种独特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产、优越的生态环境、便捷的水运交通及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董明辉针对洞庭湖湿地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洞庭湖湿地资源特征,并提出了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建立湿地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途径[4]。从单项资源来看,庄大昌等侧重于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湖泊河汊区开发模式、平原区资源开发模式与环湖低丘岗地区开发模式,任勃等研究了洞庭湖区自然恢复、种植荻和种植杨树等3种退田还湖模式下的植被特征,结果表明,种植杨树模式的群落生产力最高,植荻模式的多样性水平最低,而自然恢复模式为最优恢复模式[6]。袁正科等根据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的自觉、半自觉、未自觉3种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过渡发展荻、芦苇,盲目地在低位洲滩栽种杨树等利用的局限性与危害性[7]。李姣研究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作用,发现认为农业直接依赖水体、土地等单项湿地资源,第三产业直接依赖湿地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8]。侯志勇等研究了洞庭湖区湿地植物种类组成与利用现状,认为湿地原有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被打破,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并提出了将植物资源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特种水生蔬菜和药材加工业等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9]。

2.2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完备的生态系统之一,是一个由湿地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功能单元。对于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湿地生态功能价值。庄大昌运用生态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特点,对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即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10]。江波等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入手,探讨了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现有研究在管理层面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DpeR框架[11]。毛德华等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提出了外生态恢复与内生态恢复相结合的湿地生态恢复对策[12]。

(2)湿地生态安全与健康。毛德华等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洪涝灾害、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的形成机制,主要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复合叠加作用、湿地资源衰退、生态平衡遭破坏等因素有关[13]。许振宇等评价了洞庭湖生态灾害应急能力,灾害应急能力良好,但通过注重恢复、补偿与保护、建设,完善生态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4]。廖丹霞等研究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演变动态,2003年以前处于下降趋势,其后随着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健康状况逐步回升,但人类干扰等压力对湿地健康状态的影响存在时滞性[1]。

(3)湿地生态补偿。熊鹰等采用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提出了征收生态补偿费与生态补偿税、政府补偿补贴、推广优惠信贷、流域范围内补偿等补偿机制与实现途径[16]。杨芳将社区参与理念的渗透进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中,社区集体与居民等多方参与,真正成为补偿主体,构建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17]。

2.3洞庭湖湿地景观结构

近年来,湖区土地利用格局改变了湿地水文环境,影响湖滩湿地发育演化,形成了洞庭湖趋于复杂化的湿地景观。评价湿地景观现状与格局,分析各种湿地类型的转移方向、数量、速度与湿地景观变化的区域差异成为研究洞庭湖湿地资源的主要内容。郑建蕊等[18]运用洞庭湖区湿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湿地景观信息及特征,总结了湿地具有景观类型比例不均、水田与湖泊景观优势显著的特征。石军南等研究了湿地各类型的景观格局变化,湖泊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呈逐渐上升,水田正在逐渐降低,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度增大[19]。梁守真揭示了20年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总变化趋势,研究认为,洞庭湖区湿地景观面积在呈下降的趋势,逐渐从以小斑块、多种景观类型共同控制的景观格局向大斑块、类型较单一的景观格局演变,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剧烈,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除水体外,泥滩地、草滩地、芦苇滩地等其他湿地自然湿地景观有不同程度的增大[20]。杨利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前、建设后洞庭湖湿地景观变化,湿地斑块数逐年增加,景观破碎化逐渐加大,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景观形状经历了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的过程[21]。

3洞庭湖区湿地动态的驱动因素研究

3.1三峡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作为治理与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运行后对长江下游径流量在年内发生明显变化,对洞庭湖区的湿地资源与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三峡工程运行与洞庭湖区水位及湖洲滩面积变化的作用,邹邵林等研究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预测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露天数变化将影响湖区滩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与动植物种群的演变[22]。周北达等[23]通过建立洞庭湖和长江的水力模拟模型,研究了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洪水水位的影响,主要从影响三口入流与影响洞庭湖出口城陵矶处的长江水位两个方面来影响洞庭湖的入流与出流,从而影响洞庭湖水位。顾庆福等研究了三峡工程运行中洞庭湖区3种典型来水组合的防洪作用差异,阐明了三峡工程建成后不能完全解除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24],谢永宏等[2]从水位变化、极端水位及持续时间、泥沙淤积速率等方面,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植被发生逆向演替的影响。赖锡军等运用水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三峡水库不同调节流量下湖泊水位与流量的变化特征,三峡工程建成将改变洞庭湖的水文过程,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相对来说,受三峡水库调节影响大的是东洞庭湖、南洞庭湖东部和西洞庭湖北部,而西洞庭湖南部影响较小[26]。黄群等研究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中、低位洲滩提前出露,淹水历时缩短,对芦苇的分布界限影响很小,导致湖草分布界限向下延伸[27]。

3.2湖区的人为干扰

人为干扰改变了湖区水文条件和泥沙输移规律[28],是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最大的人为干扰是人工裁湾,导致区域河段水位降低、河床冲刷加剧,长江三口分流入湖的水量、沙量减少[29],但随下荆江流量沙量增加,原本应沉积于洞庭湖的泥沙则游积到汉口-螺山段,下游河床抬高增加了城陵矶出湖泥沙的压力[30]。湖区人口增加与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湖区湖水污染,激化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31]。围湖造田满足了人口的土地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过度围湖垦殖加快了洞庭湖湖面的减少,洲滩面积逐渐增多[32],给湖区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湿地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1998年以后,洞庭湖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退田还湖[33],主要有单退与双退2种实施方式。退田还湖工程效果明显,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保护,但天然湿地整体上仍处于退化状态[34,3]。退田还湖能扩大洞庭湖的蓄洪能力、改善湖泊局地气候和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6]。陶卫春等通过评价退田还湖前后的生态承载力,发现退田还湖在提高洪泛区生态承载力方面作用明显,但减轻环境承载力的作用要大于资源承载力的降低[37]。

4洞庭湖区湿地研究的技方法术

4.13技术

由于洞庭湖湿地内部通行条件限制,3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在湿地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38]。在3技术运用中,Gp技术是作为野外调查的主要工具,Gi技术是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最多的为遥感资料作为数据源。袁正科等利用3技术绘制植被类型分布图分析洞庭湖湿地植被动态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9]。在湿地分类方面,遥感影像处理的应用最多,邵家驹等[40]利用Landsatm数据进行分类,邓帆等[41]、王红娟等[42]根据植被群落以及泥滩、水体等地物的光谱特征及其在不同时相影像上的光谱差异提取分类规则,进行决策树分类。徐怡波等利用enViaaaR数据进行了洞庭湖植被分类研究[43],黄进良用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分类两种方法分别对洞庭湖多期影像进行湿地分类和面积提取[44]。宋仁飞等运用Bp神经网络、马氏距离分类法、Bayes分类法、Fisher分类法、am、Vm等6种方法的湿地植被识别方法比较,am的精度最高[4]。在基于moDi数据应用方面,杜涛等人统计洞庭湖区水体面积,结合相应日期的水文站点,建立洞庭湖区面积-水位相关关系拟合公式[46];梁婕采取对moDi13Q1数据的nDVi和niR波段分别设定阈值的方法提取水面洞庭湖水体,通过分析,洞庭湖区湿地呈现明显减小的趋势,主要是三口、四水来水减少、降雨减少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7];毛先成等人以mo-1b/meR为数据源,得出了水体深度探测模型[48]。

4.2数学建模方法

张晴等采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及影子工程法来对洞庭湖湿地进行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洞庭湖湿地生产力价值很高,但是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科研价值仅占直接使用价值的22%,调节气候价值占间接使用价值的64%[49]。蒋卫国等采用了oeCD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简称p--R)模型探讨外界干扰的区域响应变化,研究表明东洞庭湖区湿地最大,南洞庭湖区湿地次之,西洞庭湖区湿地最小[0]。廖丹霞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选取评价指标,结合洞庭湖湿地的特点,建立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1]。李姣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平均法等,从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分析了湿地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反映湿地为区域发展提供的机会与约束[8]。

4.3景观生态学方法

洞庭湖湿地运用了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分析方法。郑建蕊等对提取的湿地信息,结合景观生态学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湿地景观指数,分析湿地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特征[18]。刘妍针对各个时段的各景观类型的基础资料,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斑块特征与动态变化的驱动力[2]。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湿地环境的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湿地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湿地功能减弱、湿地生态环境退化,对湿地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系统性等基础研究及基础支撑的不足,导致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机制。湿地保护已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惠民的重要领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正在积极探索,但湿地保护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完善,构建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利用的法律、政策体系与动态监测、健康评估及预警管理支撑体系,成为未来湿地研究的重要方面。由于区域湿地水文过程、生态过程、地球化学等相关过程的复杂性与时空尺度性,卫星雷达观测与水文模型、生化模型相结合是未来研究难点。在全面实施“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中,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湿地的“绿色海绵研究成为热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心胜,谢永宏,李峰,等.洞庭湖封闭河口区与湖心区的基本生态特征――以六门闹至小西湖样带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02~07.

[2]tephanU,enqlm,chmidB.edimentretentioninconstructedwetlandpondsalaboratorystudy[J].Journalofenvironmentalcienceandealth,200(40):141~1430.

[3]姜加虎,黄群.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J].生态环境,2004,13(2):277~280.

[4]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水利经济,200,23(2):12~16.

[5]庄大昌,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1):73~76.

[6]任勃,李峰,谢永宏,等.洞庭湖区不同退田还湖模式下湿地植被恢复特征的比较[J].湖泊科学,2011,23(3):389~394.

[7]袁正科,袁穗波.洞庭湖湿地野生植物资源种类与开发利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4,31():43~46.

[8]李姣,张灿明,马丰丰,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与依赖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9):10~17.

[9]侯志勇,谢永宏,赵启鸿,等.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81~18.

[10]庄大昌.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经济地理,2004,24(3):391~393.

[11]江波,李红清,李志军,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1(3):46~0.

[12]毛德华,吴锋,李景保,等.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生态恢复对策[J].湿地科学,2007,(1):39~44.

[13]毛德华,夏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分析[J],冰川冻土,2002,24(4):444~41.

[14]许振宇,贺建林,张邵和.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评价[J].灾害学,2007,22(3):120~124.

[15]廖丹霞,谢谦,杨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演变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6):112~116.

[16]熊鹰,王克林,蓝万炼,等.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9():772~780.

[17]杨芳.基于社区参与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2):172~17.

[18]郑建蕊,蒋卫国,周廷刚.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指数选取与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3):30~609.

[19]石军南,徐永新,刘清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6):18~2.

[20]梁守真,李仁东,许国鹏.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6):171~174.

[21]杨利,谢炳庚,秦建新,等.三峡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2):2068~2079.

[22]邹邵林,刘晓清,刘新平,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4~29.

[23]周北达,刘永华.三峡运行后对洞庭湖洪水水位的影响[J].湖南水利水电,2003(1):27~29.

[24]顾庆福,王建家.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典型洪水的防洪作用分析[J].人民长江,2004,3(2):9~12.

[25]谢永宏,陈心胜.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684~687.

[26]赖锡军,姜加虎,黄群.三峡水库调节典型时段对洞庭湖湿地水情特征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2):167~172.

[27]黄群,姜加虎,赖锡军,等.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以及三峡工程蓄水对其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922~927.

[28]王秀英,邓金运,孙昭华.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60~6.

[29]方子云,邹家祥.长江地区环境对策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31~38.

[30]卞鸿翔,袭循礼.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8,40(2):131~139.

[31]杨珊,胡利梅,高瑞,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8):111~113.

[32]贾慧聪,潘东华,张万昌.洞庭湖区近3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湿地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126~128.

[33]李景保,钟赛香,杨燕,等.泥沙沉积与围垦对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3(2):179~182.

[34]张健康,周金星,张怀清,等.退田还湖工程对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影响及驱动力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0(4):68~73.

[35]张怀清,朱晓荣,周金星,等.退田还湖工程前后洞庭湖区湿地变化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3):309~314.

[36]张光贵.退田还湖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3,22(3):94~96.

[37]陶卫春,王克林,陈洪松,等.退田还湖工程对洞庭湖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3):1~160.

[38]张继贤,林宗坚,孟文莉,等.4D技术的土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C]//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372~376.

[39]袁正科,李星照,田大伦,等.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109~116.

[40]邵家驹,黎申恺.应用陆地卫星图象识别洞庭湖区洲滩钉螺孳生环境的初步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198(2):17~18.

[41]邓帆,王学雷,厉恩华,等.1993~2010年洞庭湖湿地动态变化[J].湖泊科学,2012,24(4):71~76.

[42]王红娟,姜加虎,黄群.基于知识的洞庭湖湿地遥感分类方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3):370~373.

[43]徐怡波,赖锡军,周春国.基于enViaaaR数据的东洞庭湖湿地植被遥感监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4):42~49.

[44]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3.

[45]宋仁飞,林辉,臧卓,等.东洞庭湖湿地植被高光谱数据变换及识别[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1):13~139.

[46]杜涛,熊立华,易放辉,等.基于moDi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多站点水位相关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6):76~76.

[47]梁婕,蔡青,郭生练,等.基于moDi的洞庭湖湿地面积对水文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2,32(21):6628~663.

[48]毛先成,熊靓辉,高岛,等.基于mo-1b/meR的洪灾遥感监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22(6):68~690.

[49]张晴,孙彦骊.湿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以洞庭湖湿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9):100~103.

[50]蒋卫国,潘英姿,侯鹏,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地理研究,2009,28(6):166~1672.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9

关键词:风景园林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园林与绿地属相关范畴。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其形态和用途不同称作园、圃、苑、庭园、别墅、山庄等。现代意义的园林包括各类公园、花园、动物园、植物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休养胜地等等。园林包含着五种基本的要素:地貌、道路、广场、建筑和植物。是绿地中设施质量与艺术标准较高,环境舒适,风景优美,可供入产游憩的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绍兴风景园林有其特有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风景园林建设要以人为本

2.1风景园林建设要基于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善

风景园林建设是⋯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其基础在于保护环境及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在现代,由于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迅猛增长,世界各国都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以及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风景园林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尽量保持人们生存环境不受破坏,自然资源不致浪费;同时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改善,为人类创造或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2风景园林建设要基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风景园林的建设是为人服务的,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①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过大,往往身心疲惫,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去放松缓解。走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花草树木,体会自然之态,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②随着民众知识文化的提高,更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风景园林的文化艺术内涵,不仅仅满足于种棵树、栽马、菁川i科学发展观指导景同林建设实践,欣赏其意境、感受其文化、挖掘其内涵将成为人们对待风景园林的态度。③随着原有风景园林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对园林的欣赏,从传统园林中获取很高层次的艺术文化享受,这一点以对中同古典园林的欣赏最为突出。民众的需求高了,相应作为建设者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时刻把“以人为本”作为前提,指导建设工作。

3风景园林建设要注重全面性和协调性及可持续发展

3.1风景园林建设要注重全面性

3.1.1风景园林建设的范围广

风景园林建设包括很多方面,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周、花周、公同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建筑,叠石堆土及种植设计,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同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部属于这个范畴。在建设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要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全面建设。

3.1.2风景园林建设者应具备综合能力

风景园林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作为建设者应当具备综合能力。这也就提出了如何提高建设者水平的问题。①作为建设决策者,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跟踪国内外现代园林建设的最新理念,不断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和指导园林建设。⑦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形成风景同林建设的骨干队伍群体,使之成为上可做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下可指导具体旌工建设的中坚力量。③要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加强对普通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使园林发展的具体目标存高素质工人的手巾得以更好的实现。

3.2风景园林建设要注重协调性

3.2.1风景园林建设与区域气候的协调性

气候条件是风景同林建设的很重要的制约条件.实施什么样的工程,如何实施,与气候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不同地方的工程,不能都按照一种气候实施,这势必会造成损失和浪费。以植物种植为例,南方植物就不能移植到北方城市种植,那只能是“南橘北枳”。

3.2.2风罱园林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经济的发展程度往往决定该区域的各项建设的水平,风景园林工程也不例外。尽管目前都主张创新、改革,但不能脱离实际去搞建设。比如,在一个人数不多的小县城建设一个硕大的广场,那么必将耗费很多财力,而建成后的广场最后可能成为人们赶集的场所。环境脏乱不堪,完全失掉了建设的初衷,这就是一个没有协调好风景园林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失败的例子。当然,如果这个小县城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好周边的风景区,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旅游,反而能带动当地居民共同富裕促进经济发展,这便是风景同林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成功的例子。

3.2.3风景园林建设工程内部的协调性

风景园林建设工程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如何协调其内部各环节的衔接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程包括可研、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监理,验收等诸多环节,其中每一个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无论哪一个环节脱扣,都将影响整个工程的建设。为此,国家及各个地方制订了各项法规政策及规范标准,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各个环节的实施,有了标准就有了依据,从而保证每个环节的顺利完成,最终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要不断完善法规政策及规范标准,使各工程环节有规可依,保证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更好地完成风景同林建设工程。

3.3风景园林建设要注重可持续性

3.3.1风景园林建设要树立节约观念

当前,全社会都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的观念渗透到了各行各业,风景园林建设也不例外。节约,就是用最少的东西去办尽可能多的事情。在风景园林建设中一定要树立节约观念,就是要最少的土地、最少的资金,运用恰当的方式,在对周边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下建设工程,获取较大的社会、生态效益。

3.3.2风景园林建设应当注重资源的再利用

当全球都面临资源紧缺的时候,资源的再利用就变得尤为重要。在风景园林建设工程中,也有很多方面可以利用再生资源。例如,利用循环水浇灌绿地甚至用作水景,利用落叶发酵充当肥料,利用再生材料变废为宝制作园林小品等。

3.3.3风景园林建设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人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指导优秀的工程。我国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很多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所做工程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要逐步形成从技校生、专科生、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要将不同层次的人才用于不同的工作岗位.要人尽其用,不浪费人才;还要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局面,这不仅有利于同林人才的整体提高,而且使老的经验得以延续,新的变革得以推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必将会促进风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景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

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www.133229.Com这满足了rachela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