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十篇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十篇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9:29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 礼仪技能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余添(1974-),女,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和礼仪教育。(广西北海5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C23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09-02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个人道德修为、文化涵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化形式。礼仪技能的高下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礼仪技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礼仪技能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立足于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基础。

一、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一)德育视角下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直以来,教育界都特别注重教育学生“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学做人”要求对学生进行确有实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加强礼仪技能教育,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礼仪究其本质就是一种规范,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能够引导、支配乃至控制人们的行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常用礼仪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越来越凸显出其规制功能。职业教育特别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而礼仪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得益彰,可以说礼仪技能教育实际上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习得了礼仪技能,在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就能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做人做事,被社会所认可,赢得交往对象的好感和尊重。

(二)素质教育视角下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综合修养,而礼仪技能教育就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礼仪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的言行举止、处世的仪容仪态。事实上,人的言行举止、仪容仪态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一个人对社会的基本观念和对人际关系的基本理念的外化,是一个人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外显部分。因此,礼仪技能教育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而应当以知识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实际运用礼仪技能,在社交中正确地表达对交往对象的理解与尊重,逐步将礼仪内化为自身的习惯或本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增强就业能力视角下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意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种见解颇有道理。职业教育的确应以就业为导向。过硬的礼仪技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仅从礼仪技能中的应聘礼仪技能的角度足以看出礼仪技能的作用。从求职伊始,良好的印象是第一块敲门砖。多数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本身实力不错,只是因为面试时礼仪方面做得难令人满意,导致丧失工作机会。礼仪是求职面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修养情况,有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录用。因此,从增强就业能力视角下强调礼仪技能教学改革是确有必要的,尽管可能有功利之嫌。

二、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的现状

(一)礼仪技能教学难度大,教学实效不强

礼仪技能教育本身应从小开始抓起,但在应试教育框架内,家庭、学校乃至学生都把学业成绩作为奋斗的目标,导致礼仪技能教育缺失。礼仪技能教育缺位多年后到高校阶段再抓,就已经为时过晚,难度自然加大。而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种难度似乎更大。因为基于目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整体不强,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多数家庭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时顾虑重重,即便选择了,也多数不是心甘情愿。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在起点上一般都比本科院校低,由此加大了职业院校的礼仪技能教育的难度。学生礼仪技能基础较差,教学难度大,如此陷入一种不良的循环,直接反映了礼仪技能教学的效果不强。

(二)礼仪技能教学难受重视,地位尴尬

各校都开展了礼仪技能教育,但礼仪技能教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地位尴尬。部分院校仅在毕业班进行礼仪技能教育,并且不是以完整的课程形式,多采用讲座的方式,所有的毕业生参加几次礼仪讲座就算是进行了礼仪技能教育,采用的是一种过场时的方式。有的院校将礼仪技能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该课程的一个模块或项目,这种安排下的礼仪技能教育大多仅限于求职礼仪教学,礼仪技能教学内容过少,功利性过强。综观这些做法,我们发现,各校从本质上尚未能真正重视礼仪技能的教学,对礼仪技能教育的意义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三、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职业院校礼仪技能课程的地位

将礼仪技能课程定位为必修课,提升课程的地位,是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第一对策。从素质教育角度看,礼仪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看,礼仪技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职业教育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所以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而善于在社交和服务中展示个人良好形象,语言、行为和神态大方得体,能够增强业务伙伴或交易对象之间的亲和力,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对于促成交易、完成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掌握礼仪技能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礼仪技能就是关于礼仪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技能,该技能强调人际交往中正确表达对交往对象的理解与尊重。礼仪技能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更快融入社会。强调礼仪技能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举措。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体系内礼仪技能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礼仪技能基本停留在浅表层次,由此导致对礼仪技能教育认识的片面性。事实上,现代社会的任何工作、任何一个岗位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应当重新审视礼仪技能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的视角看待礼仪技能教育,给予充分重视,从课程地位和性质上着手,启动礼仪技能教学的改革。

(二)明确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内容

科学构建教学内容是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从职业能力构成以及岗位需求看,职业院校礼

仪技能教学的内容应至少包括语言礼仪技能、行为礼仪技能和仪态礼仪技能。

1 语言礼仪技能。语言是社交的工具,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或符号,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语可以用来刻画语言礼仪技能的重要性。得体准确的语言可以反映学生的文化涵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巩固学生的职业岗位。

语言礼仪技能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语言的学习(包括普通话的学习、部分地区通用语言的学习、岗位外语的学习);语气与态度的把握;常见礼貌用语与问候语的正确使用;言谈的类型与形式的正确选择;商务沟通和谈判中语言技巧的运用等。在语言礼仪技能教学中要围绕这些基本要求,采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习得这一最基本的礼仪技能。

2 行为礼仪技能。行为礼仪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手势、掌握握手礼仪、迎送礼仪、引见礼仪、递物接物礼仪、拜访礼仪等。

3 仪态礼仪技能。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姿势,主要包括走姿、站姿、坐姿与蹲姿等,当然还包括人的神态。仪态在当今社会中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随着人们社会交际的深入和拓展,更要学会通过完善自我的仪态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仪态礼仪技能还包括修饰仪表、适当化妆和规范着装等技能。礼仪技能教学内容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和组合,如可以按礼貌礼仪技能、校园礼仪技能、求职应聘礼仪技能以及社交沟通礼仪技能的模块化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也可按办公礼仪技能和社交礼仪技能模块安排教学内容。

(三)加强礼仪技能实践教学活动

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技能的习得,关键环节在于实践。任何班级都可以借助班级礼仪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关注礼仪;社团组织可以通过礼仪训练,挑选优秀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礼仪服务,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礼仪技能;系部或学院的学生礼仪风采大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提升礼仪技能;在礼仪技能课程教学中采用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促使学生全面提升礼仪技能。

礼仪技能实践教学活动还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法堪称一种直观、生动、可行且实用的礼仪技能教学方法。

以模拟的方式在课堂上浓缩社会舞台,固定职业场景,化静态为动态,转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全员参与,身临其境,感悟和体验生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弥补学生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的不足,使学生熟悉相关礼仪礼节。模拟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接待、接听电话、分发名片、宴请、谈判、安排庆典活动等。

(四)注重专业礼仪技能教育

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千差万别,就业方向各不相同,所对应的职业和岗位要求差异很大,所以礼仪技能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努力融入礼仪技能教育,营造专业礼仪氛围,以职业礼仪技能标准引导和教育学生。如文秘、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工作与客户交流多,尤其需要强化礼仪技能的训练。而公共的礼仪技能教育可能难以满足这类专业的学生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公共礼仪技能教学之外,尚需特别关注专业礼仪技能的教育。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2

关键词:学科特色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一、公关礼仪实践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公关礼仪实践课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具有较强的普遍应用性。开设公关礼仪实践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公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提高大学生公关礼仪素养;培养大学生合乎礼仪规范、礼仪程序的言谈举止;提高大学生实际公共关系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关礼仪是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之一,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有较强的专业要求及较强的实践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就对礼仪的作用作过许多重要论述。“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揭示得淋漓尽致,开设好公关礼仪实践课意义重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方案训练,有效地改善大学生仪容、仪表、仪态和语言,提升大学生的公关礼仪素养。礼仪作为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公关礼仪课设计的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案,通过一系列实践训练,有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的文明礼仪素养。

2.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公关礼仪强调的风貌之礼、言行之礼、仪式之礼,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优雅地展示着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更有助于社会和谐。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自身修养,调整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使学生重礼仪,树形象,擅交际,会处世,会做人。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运用现代礼仪指导自己的专业实践活动。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开设公关礼仪课是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必然要求。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可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严格的实践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能使大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礼仪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赢得更多交友、求职、就业、合作、服务社会的机会。

二、当前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公关礼仪实践课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已成为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特色课”。然而在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缺乏对礼仪教学系统性、完备性认识。很多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礼仪教育停留在口头层面,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2.重视理论探讨,轻视实践操作。当前,公关礼仪教育教材品种繁多,但精品不多,少数教材内容雷同、重复,案例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数教材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践内容。礼仪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诸如礼仪意义、功能等方面的探讨与讲解,而缺乏应用性;有的也涉及到了礼仪知识,但仅仅是知识讲解,缺乏实际操作。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礼仪教育内容泛政治化,脱离生活实际,注重超越性,忽视其适应性,或者只是将礼仪作为秘书学、公共关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缺乏对礼仪教学内容系统化、完备化的认识,削弱了礼仪教学的针对性。

三、加强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的对策

公关礼仪实践课应确立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等课程新理念,并从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训练方案等方面完善教学对策,使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全面发展。

1.优化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体系。为了更好的实现公关礼仪实践课教育目标,应在广泛研究和系统总结现有公关礼仪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深刻挖掘公关礼仪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博采众长、优化组合,形成有特色、实践性强的教学体系。公关礼仪实践课新体系的构建体现出课堂讲授予实践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教学特点。将礼仪教学分为绪论(介绍礼仪概貌性知识)和仪容礼仪、仪态礼仪、服饰礼仪、谈话礼仪、生活礼仪、社交礼仪等板块。每一板块在介绍礼仪常识的基础上,扩展实践性教学内容,真正凸显礼仪教学的实践性品格。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意识地打破教科书的条条框框,把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精心筛选教学内容,例如重点突出“个人公关形象塑造”、“见面拜访礼仪”、“公关往来礼仪”、“社会活动礼仪”等。

2.建构生活化、情景化的教育模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公关礼仪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变化,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公关礼仪情境教学,凭借形象、生动、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不仅丰富了公关礼仪的教学手段,也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许多不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礼仪教学就是从礼仪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学目的,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巧妙地把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和学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和整合,创建以礼仪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礼仪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或能有效克服过去教学环节上,重理论、知识的探讨讲授,轻实践环节的弊病,从而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关系;或以生动性、丰富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联想;或以多媒体网络提供的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的大量信息,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提升礼仪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出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化的试验学习环境,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致力于挖掘教学资源,设定特定情境模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礼仪教学内容。

3.精心设计礼仪操作训练方案。在探索有特色的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有目的地增加平时的实战策划作业。人为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如模拟策划“金牌秘书大赛”、处理“突发性公关危机”等,鼓励学生之间为完成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若干专题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沟通,拿出活动策划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协调与合作。根据公关礼仪实践课结构框架和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具体设计了十个实践教学方案。每个方案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方案设有“训练目标”;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便于识记,寓教于乐,方案设有“训练口号”。为了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案介绍了“训练方法”。为了使训练科学、有序,层层深入,方案安排有“训练步骤”。按照这种目标明确、方法具体的方案进行技能训练或社会实践,较容易操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公关礼仪素养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4.开辟公关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在充实课堂的同时,我们创造性地开辟了具有公关特色的“实习基地”,利用有限的时空创造了有效的收益。礼仪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功效。这就需要学生在认识礼仪的本质,即“礼仪要表达的是对交往对象尊敬友好的意愿,而非简单、机械的外在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以致用。例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训练,课间交流沟通,见面礼、寒暄,模拟社交情境(赞美、批评、拒绝、推销、会议发言等);周末举办舞会、鸡尾酒会、形象大赛、综艺大观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参加校内外礼仪迎宾、促销实践等活动等。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小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大到社交实际,都要抓住一切机会训练,不断积累公关技巧。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公关参与意识、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促进大学生现代公关礼仪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3

【關键词】高职;语文;礼仪;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氛围,而语文教育向来被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对应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其功能也是多层次的。最为基本的层次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就其高层次而言,则以传承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介绍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及先进的人文精神为基本任务和核心内容。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恒久,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必须注重公关礼仪方面的礼节。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是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公关礼仪的教育。

一、公关礼仪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一)学生在公关礼仪方面的现状

经过我们对学院学生公关礼仪常识方面的调查,以及平时观察和相关的测试来看,高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方面教育普遍欠缺。人们认为公关就是陪吃饭和喝酒等方面的内容,礼仪就是注重形象、穿着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看法。礼仪应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部分学生比较有礼貌,少数学生连礼貌都没有。存在这样的现象,表现为骄狂,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厚此薄彼,更有甚者傲视一切,目空无人,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为此加强学生的公关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公关礼仪的职能

1.塑造形象: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一职能,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两个方面。

2.沟通信息: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二职能,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言语礼仪;一种是饰物礼仪;一种是行为表情礼仪。其中,一个信息的传递=7%的词语+38%的语音+55%的表情。

3.联络感情: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三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的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对待他人;以真诚的语言取悦他人。真诚是社交成功的一半,所以在社交场合,尤其需要付出一颗真诚的心,方能收获温暖。

4.增进友谊: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四职能。

(三)加强公关礼仪教育的原则

1.真诚尊重的原则。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真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表现为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2.平等适度的原则。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的原则是交往中把握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不要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要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

3.自信自律的原则。自信是社交场合的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强者不自惭,遇到磨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4.信用宽容的原则。信用即讲信誉的原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交场合,尤其要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即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容许别人有行动与见解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二、语文教学中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性,可结合公关礼仪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公关礼仪常识的教育

现代公关礼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强常识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做起。其常识内容简要包括公关礼仪的涵义,分类、基本理论、原则、注意事项、各类公关礼仪的具体做法、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及相关礼仪要求和禁忌、公共礼仪常识。

1.语言类礼仪。可分为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三种礼仪形式。

2.身体语言类。分为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

3.饰物语言类。通过服饰、物品等语言符号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意义的礼仪行为。一种是由服装、饰物化妆美容等代表的礼仪,一种是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4.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饮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一种礼节,古今中外,以酒宴款待亲朋好友已成为惯例。一则,通过美味佳肴表达对朋友亲人的深情厚意。二则通过宴席上种种礼仪行为表示对客人的礼貌尊重,以求此后友好的发展互相的关系。

从主体应酬的工作对象分,可分为内务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个人社交礼仪等相关内容。

(二)模拟公关礼仪实习

在学院的各种学习生活中模拟相关的公关礼仪实习场所,让学生得到实习的机会。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模拟实习。

1.语言礼仪;2.动作礼仪;3.会议礼仪;4.酒宴礼仪;5.行车、坐车礼仪;6.公务礼仪;7.商务礼仪;8.个人礼仪;9.各类角色的礼仪实习;10.各类社会公关礼仪实践活动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4

[关键词]礼仪课设计思想设计要点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思想

1.传递从他律到自律的理念。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使学生认识到礼仪在生活中的作用,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不可能靠一门课有质的飞跃,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这来自于个人的经历(曾经接受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所以,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除了教授具体的礼仪规范外,还要向学生传递礼仪在生活中的意义,学习礼仪能帮助学生收获什么,会对学生的未来有怎样的帮助。促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积累经验、注意的自己的言行,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学习。

2.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礼仪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人们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意识的支配下,在人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礼貌与礼节,是基于对他人和社会礼仪需要的自觉认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以各种形式与他人和社会发生种种交往联系。礼仪课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表象的行为规范、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礼仪的更深刻的内涵是发自内心且表现在外的待人处事方式,讲授的是一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3.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情商教育往往是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但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辨别是非、行为优劣的判断能力,只是存在学生是否想去做的问题。“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对人生有重大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实施教育的载体,这种教育思想再好必将是空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致力于建立这样一个培养学生情商的“载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例如,通过讲授与示范、互动与案例培养学生行为举止自信大方、品格正直、胸怀宽广、较好的沟通理解能力、如何面对挫折、怎样尊重与爱别人。

4.注重课堂文化的建设。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礼仪之美。学生会对对美的东西给予积极的关注,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挖掘和展示礼仪内容体系的美。教师可以通过案例、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体味到礼仪对自身巨大的应用价值,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吸引他们自觉学习礼仪知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交际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分组与彼此介绍训练,加深彼此间的交流,通过课堂讨论、情境模拟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给予鼓励与认可。最后,要有意识地将礼仪教育与道德情操结合起来。礼仪实训中对技能的掌握只是表象的内容,要使行动贯彻到日常行为中,并使之持之以恒,需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遵守礼仪规范为荣。

二、课程设计要点

1.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礼仪实训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对内容的科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对内容合理的设计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思想,突出诚实守信教育、自律敬人教育,将礼仪文化渊源与内涵、个人礼仪素养的提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个人形象的塑造、自我推销技巧、求职面试礼仪、基本交际规范等作为教学重点。

具体的技能训练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如站姿、坐姿、握手、接递名片、领带、丝巾的打法训练等,与理论讲授互为支持,互相补充,统一于教学需要。在具体训练中有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不但使学生掌握礼仪知识的基本要点,而且又通过现场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2.考核方式创新。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本门课考核环节主要分为礼仪的基本技能考核与礼仪情景剧考核,在基本技能考核中把讲座中涉及的重点问题让学生重新回顾,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中也包括实际示范,如站姿、坐姿、握手、接递名片、领带、丝巾的打法等的考核;礼仪情景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礼仪常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情景剧的形式串联起来,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此外,课程结束后,为了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社交礼仪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效果,还要考查学生平时在礼貌礼仪方面的表现,包括平时的表现是否合乎礼仪要求、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书面作业、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检测成绩等。

3.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讲授法,在讲座的过程中主要以讲授的形式进行。如社交礼仪的概述、个人形象礼仪、常用公务礼仪、休闲活动礼仪、校园礼仪、应聘礼仪要点等。

示范法,在礼仪讲座的过程中,除理论知识外,还有一些互动环节,如站姿、坐姿、微笑训练,领带、丝巾打法培训,介绍、握手、打电话、接递名片实际操作等环节,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操作。

案例分析法,在案例分析部分,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从案例中得出结论,结合自身实际写出感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多媒体教学,现代交际礼仪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实训内容相关的VCD,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礼仪在生活中的意义;在面试礼仪讲授的时候,可让学生观看面试Flash,把严肃的面试氛围,通过夸张的情景表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

情境模拟教学,即在礼仪考核环境中,为学生设定一定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要把所学应用于情景之中。如接打电话的礼仪运用、销售物品时的表情礼仪等。

三、小结

社交课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后为学生安排一系列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鼓励学生立足于校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社会延伸,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如指导学生举办了公关礼仪大赛、个人形象设计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使学生礼仪技能大幅度提高,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各种场合能应对自如,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

参考文献:

[1]蒋萍.高等院校开设礼仪课的设想[J].中国高教研究.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5

1.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现在的中学生,将来必将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就是为社会筑基,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2.礼仪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必须懂得交往中的一般礼仪。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又在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一个人的素质,而在整体素质的构成中,礼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小到家庭生活,比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大到安身立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不懂礼仪,则会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成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礼仪

教育的迫切性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开好礼仪教育的课程,我们“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编制了《中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一共40道题。在高一全年级展开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1)文明礼仪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所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等不文明的行为;有40%的学生有过或偶尔有过考试时作弊、抄袭行为;有69%的学生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不唱国歌;有49%的学生有在上网时发表过攻击他人或者不文明的言语;有33%的学生有过在墙壁、课桌等公共场所留下涂鸦之作的行为。(2)很多学生不知礼,尤其是对社交礼仪缺少必要的认知;或者懂得礼仪,但因为社会大环境而不能付诸实践。有53%的学生上下楼梯时,没有靠右侧通行,而是哪边人少走哪边;有17%的学生认为个人卫生不属于礼仪;有30%的学生认为衣着容貌在交际过程中不怎么重要。(3)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很多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有63%的学生偶尔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打招呼。有87%的老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二、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性

1.礼仪教育是可行的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事实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的内容陈旧,手法老套,学生认可度很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常识,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调查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在班上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了《中学生礼仪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期礼仪教育尽快地进入课堂。从对一些家长的走访问卷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礼仪教育进课堂也是非常欢迎的。从家长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题,不但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

2.礼仪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礼仪素质;人才培养

礼仪,“从狭义上看,是社会上某一特定群体的所有成员在某种场所共同尊崇的精神约束下所形成的要求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广义上看,礼仪则是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和社会互动所逐渐积淀而形成的文化”。而礼仪素质则是人在进行自我修养和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精神素养。在当今这样一个注重交流、注重合作的发展型社会,礼仪素质无疑是个体修养的一个最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个人向他人或群体或社会展示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礼仪素质培养。

一、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把“教做人”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同样的,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最为根本的还是先教其做人,让每一个从职校毕业的学生都成为有教养、知礼仪的合格社会人。为什么礼仪素质的培养如此重要呢?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及现代企业已渐渐将礼仪素质作为对人才进行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几年来,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上升到新台阶。求职者的个人礼仪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等都是许多企业十分看重的内在品质,只有加强礼仪教育的培养,职校学生才能尽快成为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社会人。第二,礼仪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职校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更是推动其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源泉。礼仪可以塑造人、培养人、锻炼人,拥有良好礼仪素质的人往往具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见识和阅历,反之亦是如此。在职业院校普及礼仪素质培养,敦促学生自觉学习并实践社会交际规范和技巧,有助于促进其社交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为其个人的仪容仪表增光添彩。

二、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原则及内容

(一)礼仪素质培养的内容构建原则

在职业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初衷是促进学生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增强,以使其更快适应社会的需要。以这一基本目标为出发点,职业院校在为学生定制礼仪素质培养的内容上,要遵循以下两大原则:首先,礼仪素质培养的内容应基于企业的需求之上。应选取实用、适用的理论知识作为礼仪教育课程的基础内容,并尽可能向相关的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看齐。结合职业院校的特征,礼仪教育课程应尽量与《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所涉及的公关、文秘等职业的基础礼仪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匹配,帮助学生最高效地考取就业必须的学历证书和专业就业资格证书。其次,礼仪素质培养需将礼仪技能教育培训作为核心。职业院校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绝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应在自身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上落实实践。在适当的情境下准确运用日常交际礼仪,如主动向熟人问候、拜访长辈、与同辈和睦相处等。对于文书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也应有相应的了解,通过实践可在对应的情境中运用自如。

(二)礼仪素质的培养内容

和普通高等院校相类似,职业院校也有专业细分,这也表明每个专业都有其对口的就业方向,于此,职校需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制定礼仪知识及技能培养课程。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礼仪教育课程具有以下四大共同方面:一是个人基本礼仪培养,这部分内容包括学生自身的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二是日常基础交往礼仪,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电话问候、访客接待、登门拜访、宴请客户等;三是文书类交际礼仪,书信、商务信函、致辞等都属于这部分的教育内容;四是日常及涉外商务礼仪,在进行商务交际的过程中多有需要。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为学生安排教育课程时,切不可随机式一言堂,而应该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更容易吸收消化。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对其开展的礼仪素质培养方向及要求也应有特征性设置,侧重点各有偏向。

三、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礼仪意识,规范礼仪修养课程设置

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社会阅历的增加,这一群体的个体社会化意识不断增强,对于职校学生而言,社交礼仪是他们在校时间所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因此,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展礼仪理论及实践的深度、广度,不仅要向学生灌输基本的文明礼仪常识,还应在商务礼仪等专项礼仪教育方面狠下功夫,使得学生能全方位掌握到最实用、最必需的礼仪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不同类别礼仪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渐渐摸索到和谐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对于职校学生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提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二)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知识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加关键。职业院校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开展礼仪素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使之形成优良的品格,在此之后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

为人师者需为人师表,拥有良好礼仪作风,以身作则的教师才能在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起到表率的作用,让学生在形成优良品格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礼仪的力量。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其自身也应清楚地知道,教育者需起到有别于学生家长的榜样带头作用,除了履行好教育职责外,还应在开展礼仪素质教学活动的时候向学生授之思想、精神层面的先进理念和内涵。职业院校学生通过由浅至深的学习和实践,无论是知识掌握层面,还是思想造诣层面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而教师日常工作中所展现的文明礼仪行为,如课前向学生问好、课后向学生道别等,也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效仿,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目的。

(三)重视环境塑造,营造校园礼仪氛围的教育合力

在课堂之外的校园环境,其实便是一个践行文明礼仪的绝佳平台。职业院校的各级各单位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针对文明礼仪的专项校园文化活动,如礼仪文化表演、文明大比拼等,敦促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仪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深入巩固理论和技能。现在,许多职业院校正加大马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这样有助于学生自觉遵守礼仪“软制度”,扎实的理论基础将会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促成优良的礼仪素质,这将对职校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成为合格社会人打下坚实的社交基础。

(四)强调实践教学,形成职场实践模式的礼仪教学形式

和其他侧重于理论知识教授的课程不同,礼仪素质教育更注重技能培训,尤其是应用技能实践。礼仪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即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应的礼仪规范,并渐渐形成潜意识行为,使得礼仪由心而生。但这并不表示礼仪基础理论知识不重要,而是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更加强调实践,也只有这样,礼仪素质培训才能深入职业院校学生的内心深处。

此外,职业院校在开展礼仪素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实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职场实训教学更能让学生把所知所学内化为自身的内在优良品质。例如公关管理专业,在开展礼仪专项教学之时就应强化“危机公关管理”实训,模拟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公关危机,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边练边学边改正,形成深度记忆。

最后,职业院校还应挖掘周边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参与实习创造有利条件,使之有更多的机会丰富实践礼仪素养实践,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提升。

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加以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清.社交礼仪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7

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青年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他们的文明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现代社会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多元文化的种种影响、个人素质的差异等各种原因,使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不得不提上新的日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礼仪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礼仪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深入和广泛。目前来看,主要侧重点在于“处世之道”、“礼节与习俗”、“细节礼仪”等方面。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其编系列从书中指出,礼仪素养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独到之处。相关的论述还有埃米莉·波特的《礼仪,上流社会使用的蓝皮书》等等。英国学者埃西尔·伯奇·唐纳德的《现代西方礼仪》着重论述了西方人人际交往方面的礼节礼貌,对基本原则和具体细节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总体来看,国外对礼仪素养的研究,多侧重于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缺少对礼仪文化本身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专家在礼仪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完善。以著名礼仪教育专家金正昆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礼仪教育和实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和总结,各种礼仪教材、读本不断涌现。关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基础理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等角度展开。同时,出版了不同版本的礼仪书籍。这些研究涉及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存在着具体细节描述不全、表面问题偏多等问题。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学生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对象,其礼仪素养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当前,大学生在礼仪素养方面的表现,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2017年3月至7月,对长清大学城部分高校大学生,针对礼仪素养及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本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与交流访谈两种方式: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4份,有效问卷486份;并对部分高校教师、大学生进行了交流访谈。

(一)积极的一面

1.普遍认为礼仪知识很重要。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从古代到现代,还是国内到国外,虽然礼仪要求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是礼仪素养的重要地位都是显而易见的。就礼仪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被调查者中,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的仅占6.7%,有76.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尚需提高,认同在大学里必须开设礼仪类课程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7.8%。

2.注重个人的外在形象。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能够反映出个人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及内在修养等。一般来讲,一个衣着不整、外在邋遢的人会给人带来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一个着装得体、举止优雅的人会给人带来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根据调查结果,近95%的同学日益重视个人的外在形象,每天出宿舍门前都会照照镜子、正正衣冠。还有不少同学使用香水、口香糖等,掩饰体味和口味。调查者普遍反映,在宿舍楼大厅、教学楼大厅都有“整容镜”,每每经过都会观察自己是否衣着整齐得体。

3.思想道德修养较高。当前,各大高校都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通过理论学习、活动实践等,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根据调查结果,76.23%的同学认可“两学一做”、“一学一做”,愿意做一名合格的团员青年。通过交流访谈,多数大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愿意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消极的一面

1.礼仪知识与行为实践的脱节。虽然大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知识与行为实践的脱节。针对“图书馆占座”的现象,有80.65%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占座”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是,有52.35%的被调查者存在自己占座或者让别人帮忙占座的行为。在某高校公寓管理科查出的D等宿舍人员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宿舍生活环境应该干净整洁,但是,多数D等宿舍成员都“将错就错”,整不好个人内务。这表明,大学生的礼仪知识并没有应用到个人的行为实践中去。

2.日常生活行为有失规范。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涉及面较广,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礼仪修养。然而,这些生活行为多数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现,并没有成文的规定作出明确的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存在不文明现象,主要表现在言语、仪态等生活细节方面。根据对学生的调查,62.5%的大学生偶尔会有意或者无意的说一些不文明的口头语,13.3%的同学经常会说一些不文明的口头禅。除此之外,还发现部分学生有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无意识地抖腿;乱停乱放公共自行车等现象,都反映出学生在日常生活行为方面存在礼仪缺失。

3.礼仪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当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礼仪对大学生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中,分别有45.65%、32.16%选择了“求职就业”、“异性相处”。这表明大学生虽然肯定了礼仪素养的重要性,但是趋向于功利化。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礼仪素养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益处,但是不提倡这种功利化的倾向。经过进一步的访谈,了解到很多同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可有可无。在面临就业面试的时候,可以突击培训就行。从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礼仪价值观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4.高校礼仪教育呈现薄弱状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礼仪教育呈现出薄弱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知识的欠缺。针对问卷中设计的20个基本礼仪常识,只有不足17%的同学能够答对15个以上;只能答对5个以下的居然将近20%。二是学习礼仪知识的途径偏少。被访谈的学生,在谈到提高礼仪素养的途径时说:“我们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这样的学习途径。学校只是偶尔会举办关于礼仪的讲座”。经过进一步的了解,77.5%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礼仪类课程,只有某些专业如行政管理等专业开设了礼仪类的相关课程。60.5%的学生表示很少有接触礼仪知识的渠道。

三、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路径

礼仪素养是大学生在精神状态、文化修养方面的重要体现。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文明行为,提高内在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查问卷和交流访谈,我们发现可以从学校、学生个人两个方面做好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一)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1.树立正确的礼仪价值观。礼仪价值观是礼仪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树立正确的礼仪价值观,认同礼仪素养的重要性,既要看到礼仪素养对个人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又要认识到礼仪在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内在气质的重要作业。

2.拓展礼仪知识。首先,加强对传统礼仪文化、外来礼仪文化的学习。传统的礼仪文化、外来礼仪文化,能够丰富礼仪知识内容,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培养健全人格有着积极作用。对于传统礼仪文化、外来礼仪文化的学习,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次,要加强对具体礼仪规范的学习。大学生对具体礼仪规范的不够了解,成为了礼仪教育的重点。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實践中学习。

(二)深化学校教育,完善礼仪教育体系

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根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有责任也有义务抓好学生的礼仪教育,让学生成为拥有良好礼仪素养的储备人才。

1.强化宣传,明确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一是摒弃口号式、概念化的宣传,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升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礼仪价值观。二是教师要以身作则。作为礼仪教育主要实施者的教师,教师的谈吐、着装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的礼仪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2.分类指导,完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在高度重视大学礼仪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设置,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纵横结合、立体全面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纵向方面,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系列的礼仪公共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基本礼仪规范;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系列的礼仪选修课程,在教育内容上侧重求职礼仪、职场礼仪等。横向方面,根据当前的高等教育学科门类,开设专业针对性强的礼仪课程,比如针对哲学、文学、法学、农学、历史学、军事学大类专业,教学内容可侧重日常交际礼仪;针对经济学、管理学大类专业,教学内容可侧重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针对理学、工学大类专业,教学内容可侧重社交礼仪、职场礼仪;针对医学大类专业,教学内容可侧重医护礼仪;针对教育大类专业,可侧重教师职业礼仪。同时,在礼仪课程考核方式上,侧重礼仪技能展示、理论实践等实操考核方式。

3.实践体验,打造多层次礼仪实践平台。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尤其是礼仪教育功能,大力倡导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栏、海报、电子屏等宣传平台以及团学组织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倡议、标语、网络讨论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文明知礼的良好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发挥礼仪仪式的熏陶作用。以大型的节日、纪念日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节点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仪式感教育,通过举办清明祭拜、端午之思、五四宣誓、国庆升旗等传统节日、纪念日仪式活动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里程碑式仪式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礼仪文化修养,涵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依托二级院(系)、礼仪社团等组织礼仪素养讲座、礼仪知识竞赛活动等礼仪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外的社会实训机会,特别是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礼仪知识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自身礼仪修养。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8

关键词:礼仪文化;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3-0113-05

收稿日期:2013-02-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礼仪文化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12YJaZH04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礼仪的社会学分析”(12JD34)。

作者简介:蒋璟萍(1964-),女,湖南道县人,湖南女子学院教授、博士、礼仪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企业管理重点建设学科方向带头人,主要从事礼仪文化理论研究。

所谓“学科”就是知识的学术分类。通过学科分类可以确定各门学科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为总结和概括人类知识积累提供不同范式和框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应该是具备特殊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及研究方法。笔者长期研究中国礼仪文化,认为礼仪文化已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具备了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本文试图对礼仪文化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及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从而为创建礼仪文化学提供依据和思路。

一、礼仪文化学的学科性质

笔者给礼仪文化学下个简单明确的定义,它是研究礼仪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礼仪属于文化的范畴,礼仪文化学属于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人们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礼仪,以文化学的范式总结礼仪知识积累、概括礼仪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学术类别。

所谓文化学,就是以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专门探讨人类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学科。“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概念源于德国,1838年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文化科学”的术语,主张建立专门的学科;1845年C·e·克莱姆出版《普通文化学》一书,首次使用“文化学”的概念。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学”的概念从德语世界引入到英语世界,并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p355)被誉为文化学的奠基之作,它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形成。泰勒眼中的“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它是从狭义的范畴来定义的,主要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而不包括物质文化;其二,它是从民族的范畴来定义的,主要指具有民族风格的精神生活,即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概念非常明晰,比起那些包罗万象的概念,更有利于揭示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同时,文化本身又可以进行分类,从而形成文化学的各个分支,如风俗文化学、宗教文化学、艺术文化学等,构成文化学的庞大内容体系。

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礼仪,可以构建礼仪文化学的知识体系。礼仪文化学即从文化视角研究礼仪的学问,它属于文化学的分支。礼仪文化同泰勒的文化概念有着惊人的契合,因为礼仪是一种精神文化,而且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西方国家,礼仪主要是生活习俗和生活规则;在中国社会,礼仪是拥有深刻内涵的民族文化。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精辟地指出:中国政体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正是由于严格遵循这些礼教,中国的统治者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都用在学习这些礼教上,并用终身来实践这些礼教。文人用之于育人,官吏用之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当人们找到使他们严格遵守的办法时,中国便得到很好的治理”[2](p355)。应该说,孟德斯鸠对中国礼仪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具体来说,中国礼仪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中国礼仪的内涵特别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著名礼学家钱玄先生说,礼的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礼学实际上就是“上古文化史之学”[3]。的确,中国的“礼”可以说是儒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它是综合性的概念,礼仪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观念形态和行为规范,它与风俗、法律、道德、政治融合,成为传统社会制度的重要维系,遵守礼仪就能把社会生活纳入有序轨道。其二,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象,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虽然对礼的概念与功能的论述往往因为具体的语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礼仪在协调社会关系、保持稳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礼仪礼节被整合为具体的礼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杨志刚先生认为:“正是由于在礼俗的复合系统和矛盾运动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抒情方式、行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创造力,使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有别于异邦的特点。”[4](p566)其三,礼仪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人们终身都在学习和实践这些礼教。孟德斯鸠指出:“礼教没有什么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实用规则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东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动人。”[1](p356)在儒家看来,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比刑罚具有更加有效的作用,所以将礼作为修身之本和教化的重点,特别强调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并将其贯穿于人们的全部学习和实践之中。总之,礼仪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学,使礼仪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把礼仪推向全体民众。从周公制礼开始,到《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书的出现,再到民俗礼仪和西方礼仪的传播,确实具备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创建一门礼仪文化学,不仅有助于中国礼仪文化的知识积累,而且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礼仪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礼仪文化学有自已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礼仪文化现象。构建礼仪文化学的基础,就是通过对礼仪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探讨礼仪的本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

从礼仪的本质看,它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社群关系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文化体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将“礼”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而“礼仪”则被解释为“行礼之仪式”。笔者曾经提出过“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5](p94)。杨志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西方古代社会依恃宗教,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社会依恃法律,而是利用礼俗进行调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社会可称之为礼俗社会”[4](p566)。在礼俗社会中,形成了一整套通过社群关系规范和调控人们行为的文化体系。所谓社群是指“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记忆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有机体”[6]。它的功能犹如生命有机体,其中的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成员资格,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社群中寻求各自的归属。社群是由于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的实体,社群的主要标志不是契约和利益,而是人们的出生、地位、习惯和认同。礼仪就是通过村落、城镇和国家这样的社群,形成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的社会关系,各成员拥有共同的习惯和价值观念,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而构建维护某种社会秩序的文化体系。这种体系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包括心态、观念、习惯和制度等广泛的内容,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从礼仪文化的结构看,它是由礼仪观念、礼仪行为、礼仪习惯和礼仪制度组成的文化体系。礼仪观念是对礼仪活动必然性的认识,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礼仪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群体性认识。礼仪观念的形成有不同的来源:一是源于共同的出身和地位。出生于不同的地域和阶层的人们,或者拥有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人们,都可能形成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二是源于共同的生产和生活。社会群体将会通过集体生产的共同目标而逐渐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在社会生活中也要求属于同一群体的人们服从这种“共同意志”,并通过“模仿”而实现文化传递。三是源于对群体和人类的尊重。不同的社群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而表达对自身的认同和尊重,并通过某种行为规范来表达对人类的尊重,形成“以礼相待”的和谐关系。礼仪行为是与礼仪观念相适应的行为或者仪式,即符合礼仪观念的行为举止,它是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礼仪观念的外化形态,这种行为具有群体性的共同特征。礼仪习惯是礼仪行为的固化,它使某种社群的人们产生一种完成礼仪行为的倾向和趋势,使礼仪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定势,并形成社群成员共有的生活和交往习惯。礼仪制度是在共同的礼仪观念、行为和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它是某种社群的文化制度的重要特征,是维系和传递文化的制度因素。由礼仪观念、行为、习惯和制度组成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保障了礼仪文化的维系和传承。

从礼仪文化的功能看,它是以礼仪观念的共同取向调控人们行为的发生、修正和人格完善的文化体系。“礼仪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一是通过调节功能控制人的行为,即行为调控;二是通过认识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即人格完善”[5](p159)。首先,礼仪是作为基础性的行为规范,目标就是通过构建“行有礼之举”、“做有礼之事”的控制系统,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社会所需用的秩序。礼仪具有导向的功能,它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人们选择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和事情;礼仪具有调节的功能,它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或修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将其控制在符合礼仪要求的范围内。礼仪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其社会控制功能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规范人们行为,促使人们以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协调社会关系,促使社会群体建立和谐关系;三是维护社会秩序,促使符合礼仪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其次,礼仪作为一种观念性的文化,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礼仪的意义、内容和作用,从而将礼仪的要求内化、沉淀、转变为人们的人格素质。为了使社会成员的素质符合社会所需的秩序,任何社会都将推崇相应的理想人格,礼仪素质就属于理想人格的素质。礼仪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主要通过教育和激励来实现。它既可以通过认知的方式,帮助人们理解礼仪的价值及其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作用,从而自觉地培养礼仪人格和礼仪素质;又可以通过评价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意志,引导他们追求良好的礼仪形象,塑造一种将内在的思想素质和外在的仪表素质有机结合的完善的人格形象。

从礼仪文化的规律来看,主要包括礼仪形成、发展和作用的规律。礼仪始于原始人类时代,它是风俗、人情、祭祀等的综合产物。首先,礼仪源于风俗。刘师培先生说“上古之时,礼源于俗”[7]。原始公社最早的社会习俗,就是为维护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规矩,其中某些内容演变成礼仪。其次,礼仪源于人情。司马迁认为:“缘人情而治礼,依人性而作仪”(《史记·礼书》)。人的喜怒哀乐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容易失控的一面,礼仪源于节人之欲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儒家制礼就是要促使人的性情得以其正。再次,礼仪源于祭祀。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日月星辰、洪水猛兽以及自然界的生生死死迷惑不解,心存畏惧,认定冥冥之中有鬼神操纵,于是用食物虔诚地贡俸鬼神,由此形成了庄严而隆重的祭祀仪式。郭沫若先生认为,从礼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8]。礼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的重要影响,这是一条基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从事礼仪活动的物质条件得以改善;随着政治的发展,礼仪被统治者利用而成为维护政治秩序的手段。礼仪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体现着文化的源流和进步。同时,礼仪文化还有其发生作用的基本规律,其作用的机理,一是礼仪从观念、行为到习惯的内化机理;二是从规范、风俗到秩序的外化机理。礼仪通过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形成凝聚力,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体现群体的外部形象。礼仪具有文化控制手段的软约束特征,具有非正式制度的非直接强制性特征,礼仪控制主要通过社会评价和内心反省的途径来实现。

三、礼仪文化学的内容体系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而且内容非常繁杂。因此,构建礼仪文化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在总结和概括礼仪文化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形成礼仪文化学的基本框架。

第一条思路是根据研究对象分析礼仪文化的基本问题,形成由礼仪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构成的内容体系。通过分析礼仪文化的涵义,揭示其本质特征;通过分析礼仪文化的要素,揭示其基本构成;通过分析礼仪文化的作用,揭示其主要功能。这些内容是礼仪文化的基础性内容,构成礼仪文化学的基础理论。

第二条思路是根据发生原理分析礼仪文化的基本规律,形成由礼仪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作用构成的内容体系。通过分析礼仪文化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揭示制约这种过程的诸多因素及其重要程度;通过分析礼仪文化发生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揭示这种过程的实现机理。这些内容是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属于礼仪文化学的基础理论的范畴。

第三条思路是根据不同视角分析礼仪文化的具体领域,形成由礼仪文化的伦理、政治和审美领域构成的内容体系。通过分析礼仪文化在不同社会领域的意蕴及其功能,揭示其综合性的影响和作用。研究传统礼仪文化及其现代价值,可以从伦理、政治和审美的视角入手。

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礼仪文化是道德文化。它首先是对交往对象表达善意和友好,这是一种伦理学蕴意。礼仪同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首先,“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礼仪是道德的基础,对人友善是道德行为的源泉。其次,“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荀子·修身》)颜元曰:“身有礼则身修。”学习礼仪是培养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遵守礼仪是道德人格的一种境界。儒家礼仪通过把“礼教”潜移默化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一种道德秩序。

传统礼仪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礼教”属于统治术的范畴。它把人们分成不同的社会层级,把官员也区分成不同的等级,要求严格遵循这种层级和等级,从而形成严谨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中国礼仪文化也起源于政治,并形成为传统社会的统治策略。《左传》、《礼记》中讲到,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认为礼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儒家政治的特点是“以教化政”,其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礼和礼仪的教化,达到政治稳定和社会有序的目标。

现代礼仪文化融入了审美的内涵。礼仪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示出审美的功能,使礼仪变成一种审美文化。美国学者凡勃伦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而愈益受到重视的礼仪,“在容态举止上要求革新、要求精益求精的直接目的,是在于要使关于求美或关于表情方面的新方式达到更进一步的有效程度”[9]。人们所创造的符合礼仪的精细的制度、整齐的动作、多彩的服饰和有序的形象,能够带来审美的感受。在现代社会中,礼仪文化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

从礼仪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看,传统社会以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而现代社会则以道德文化和审美文化为主。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礼仪文化,可以展示礼仪文化的多维性和丰富性,从而使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得到拓展,形成更加完善的内容体系。

四、礼仪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特色,主要表现为经史结合的方法特征。一种是经学研究方法,即从经学意义上研究礼仪。人们把礼仪当作“金科玉律”,对其进行注解和分析,产生了“三礼”、“五经”以及徐乾学《读礼通考》、凌廷堪《礼经释例》、胡培翚《礼仪正义》、黄以周《礼书通故》、孙诒让《周礼正义》等礼经学名著。另一种是史学研究方法,即从史学意义上研究礼仪。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倡把礼仪当作史学研究,人们转向从文化史、制度史、社会史和风俗史的角度探讨礼仪及其发展历史,从更深的层次剖析中国的礼制和礼俗,揭示其中的特征和规律,取得了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经学的方法有利于总结传统礼仪的成果,形成思想框架;史学方法有利于梳理传统礼仪的发展,揭示学术规律。这种经史结合的研究,为构建礼仪文化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从学科的角度研究礼仪文化,目标是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按照某种特定的范式进行研究和概括,形成融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于一体的知识体系。它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和利用传统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果,又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首先,可以采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文献法和比较法,更加广泛地收集礼仪文化的相关素材,并且进行科学的分类,从而使礼仪文化学建立在对礼仪文化的系统梳理的基础之上。其次,可以采用理论分析方法,运用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美学等学科原理,从不同的视角对礼仪文化的意蕴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专门研究,使礼仪文化学成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再次,可以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深入分析礼仪文化系统及其构成要素,明确各种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礼仪文化各种功能的实现机理,揭示礼仪文化系统内部通过信息传递和反馈调节人们的礼仪行为,从而达到以协调社会关系为目标的社会控制过程。总之,应该综合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方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分析,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礼仪文化的研究,使之形成由典型特征、思想原理、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等内容构成的比较规范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英]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钱玄,钱兴奇.三礼辞典·自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

[4]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蒋璟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3.

[7]刘思培.《古政原始论》之十《礼俗原始论》[a].刘师培.刘师培全集.第二册[C].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54.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礼仪教育;礼仪素养;路径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外在表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礼仪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名,我们为这一评价感到由衷地欣慰与无比地自豪,这是对我们人格、对我们民族的高度赞扬。此刻,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骄傲!这是我们的立身之基,固国之本,因此,我们有义务把这种骄傲传承下去!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紧迫性

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多数人普遍认同和接受。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讲求实效,过分关注现实生活的好坏和物质利益多少,进而忽视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礼仪素质的培养,将礼仪素养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最终导致大学生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消失,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被接受,进一步导致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自身利益,置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造成公德意识淡漠,从而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仍然存在,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课堂纪律涣散,旷课、迟到、早退习以为常,课堂上随便聊天、接打电话、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污损书刊;在桌椅、墙壁、厕所门上乱涂乱画,还美其名曰“书桌文化”、“厕所文化”;校园内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更有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作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令人担忧,这些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应有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时代是礼仪素养被理性地重视的阶段,大学生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在行动方面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这源于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地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导致部分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就必须给大学生补上礼仪素养教育这门课。

(一)礼仪素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社交的“名片”。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学生,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为深入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举止、适度的言谈、优雅的风度、高雅的气质,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礼仪素养教育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桥梁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熟练进行人际交往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社会人”,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没有素质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和隔离。传统观念中的朴素的礼仪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走向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走向社会的需要,但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面对工作后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时变得束手无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他们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交际能力的文明大学生。

(三)礼仪素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素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范,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养,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高度和谐,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荀子的“国无礼则不宁”就是在强调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重大意义。现代社会被成为法治社会,法不容情,但是也在很多场合是有被与风俗人情的,而当我们把礼仪的“柔性”和“人性化”与法律的“刚性”和“无情”相结合时,就可以彰显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和谐发展。曾有社会学家说: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为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身心和谐,关系和睦,使人们既富于情感,又富于理智,掌握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技巧,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在高校内学习各种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了解文明礼仪技巧,有利于防止与社会不和谐的产生。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身正为范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我们常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育学生为人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必须首先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恰当的言行举止,做到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言语适当,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开设礼仪必修课,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现在高校普遍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那么礼仪则应成为第二门必修课。应将礼仪素养教育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素养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地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礼仪素养和礼仪实践。

(三)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高校各部门应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大学生自身行为,逐步提高其自身的礼仪素养。团委、学生处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活动,在实践中履行礼仪规范;各大学生协会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施展礼仪技巧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学校宣传部门可以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另外可以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标兵”。

四、结语

大学的教学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他们既有较强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可塑性。在人际交往日益广泛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仅仅只是从理论上明白礼仪的含义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经常在实践中感受它、运用它,即在文明气氛较浓的环境中接受感染和熏陶,对于大学生自觉增强文明意识,培养文明行为,改变粗俗不雅的不良习惯是大有好处的。在礼仪素养的教育中,我们应为大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提升自己的礼仪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宋常桐.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J].谈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05)

[5]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2013年8月.

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篇10

摘要:在全新的职场时代,职业礼仪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大学生职业礼仪的缺失、职业礼仪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提出从加强高等院校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及途径。

关键词:职场礼仪教育;大学生就业;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场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些传统的职业,或开始孕育新的元素并茁壮成长,或在商场残酷的竞争中被大浪淘沙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朝气蓬勃的新兴产业正孕育萌发茁壮成长。而在全新的职场时代,职业礼仪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所谓职业礼仪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从事各种工作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职业礼仪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各行各业约定俗成的基本道德规范,例如以诚相待、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等,这些属于公共礼仪,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不同的行为规范,这些礼仪只在某一行业或部门适用。

一、大学生职业礼仪的缺失

礼仪教育在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品行的培养以及他们的言行举止方面,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当今大学生在加强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却极少关注职业礼仪的素质提升和职业修养,礼仪修养存在极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社会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社会成员往往就可以不产生大的纠纷,或者自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因琐碎小事而酿成剧烈纷争和严重混乱,使人们能够在稳定而有序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广大学生没有通过社会舆论评价和人们良心的自省来提高人的思想和觉悟,从而提高人们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的自觉性的意识,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常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看的轻如鸿毛,却将个人利益和得失看的重如泰山。

(二)缺乏感恩意识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应试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内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在漫长的学校和家庭的单一应试教育之下,往往对于个人利益急功近利,对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漠不关心。在关键时刻,只在意个人得失,对于社会、集体和他人则麻木不仁。长此以往,广大师生在重视文化知识和应试能力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感恩意识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智商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他们情商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但是感恩意识的缺乏和集体荣誉感的缺失使广大的就业者在社会竞争中暴露非常多的问题,也使他们处处碰壁,难有大的作为。

二、职业礼仪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强,人才竞争也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而高等院校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作用:

首先,礼仪教育是规范大学生日常礼仪和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的重要工具。作为公众认可的普遍行为规范,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也成为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良好的礼仪规范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其次,礼仪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准社会化”进程,提高其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如洛克所言,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第三,礼仪教育是广大毕业生追求事业成功的手段。

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素质修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是用人单位最起码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重视礼仪不仅是在履行一种道德义务,而且是与企业礼仪休戚相关的经营方略。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礼仪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

因此,及时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服务于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力教育手段。

三、高等院校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及途径

(一)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

高等院校就业礼仪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学习掌握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所必需的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培养内容的构建上应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大学生学会运用仪表、仪容、仪态、行为举止和言谈等个人基本礼仪,提高个人修养;学会运用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提升个人形象,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运用常用商务礼仪,赢得商务伙伴的信任、支持,维系良好的商务关系,实现双赢战略等。

(二)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途径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抓好课堂教学和交流座谈。学校在对广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开设有关现代礼仪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熟知礼仪,规范言行举止。

其次,加强学生的礼仪实践。学生拥有礼仪常识后,如不在实践中运用、充实、完善,那礼仪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在社交和商务场合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学生需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学,才能不断提高礼仪修养。大学生要将礼仪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规范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这样才能在就业中表现良好。(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丽敏.现代职业礼仪[m].高职教育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