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十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十篇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1:00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1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理国

2008年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巴黎被抢而引发的国内“抵制家乐福事件”;2012年因日本政府的购岛闹剧引发的国内民众的强烈愤慨,继而引发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和的又一次高涨……一些不理智的爱国情感宣泄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不免受到影响,产生较强的思想波动和爱国情感宣泄的冲动。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探索有效方法,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维护高校稳定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研究需要,笔者重点分析因爱国情感宣泄方式不当而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研究大学生理国意识引导的实践策略。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和大学生舆情认知能力解读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特定社会环境里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而出人意料地发生,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连锁反应,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需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处理的事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则是指民众以网络为平台,借助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围绕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信息,所表达出来的社会政治态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直接表达的是网民对突发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其深层次则体现了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在利益方面的“非一致”或“非和谐”状态。它具有生成源头多、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周期性明显的特点,同时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真伪并存,传播过程伴有强烈的非理性、情绪化因素,难以进行有效辨别和实施有效控制。

大学生作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高素质群体,在网络信息获取便捷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更容易在第一时间获取和处理各类网络信息,促进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同时,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和心理发展方面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怀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和期许,但缺少实现途径,在思想认识上和政治方向辨别上较易产生困惑与迷茫;心中充满政治热情,但缺乏社会阅历、政治经验和理性分析能力,容易产生偏激思想和冲动行为。当他们被某些不良网络信息和过激言论所迷惑,错误地认为这些信息会促成个人期许得到回应,个人的政治抱负找到了实现平台,便会在大是大非面前盲目跟风错判方向,通过网络发泄个人的不满情绪和偏激言论,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推波助澜”,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与大学生理国意识引导实践策略实施

理国作为一种深切的情感皈依和精神力量,并非与生俱来,需要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教育。因此,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大学生理国意识的引导应避免采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相对简单化、教条化、单一化的方式,要结合复杂的国内社会背景和我国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深刻解读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真谛,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袭来的网络舆情,以理性的态度表达爱国诉求,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及尊严的问题上要冷静分析、明辨是非、求同存异、寻求共赢,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理国”的认识。

1.舆情应对核心力量明确

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舆情,变不利为有利,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支业务精湛、通晓网络应用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核心力量。高校辅导员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引导者,在广大学生心中的位置较其他教师占有优势,其客体事物或事件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言行也多持支持态度。将高校辅导员作为核心力量的中坚,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和分类疏导,对抑制不良舆情的传播扩散、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心态、维护校园稳定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还可培养一批政治可靠、思想坚定的学生骨干为网络舆情领袖,作为对核心力量的补充。

2.思想引领复合模式建立

建立网上引导与网下疏导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思想引领复合模式,占领各类网络舆情传播阵地。在网络上,学校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和主题网站进行主流舆论宣传的同时,通过大学生“网络舆情领袖”以学生身份用个人的独特见解和对主流舆论的认识分析以及对不实言论的抨击,在校园贴吧或聊天群中与广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潜移默化地进行话题引导和舆论方向控制。在网络下,学校则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实质内容的分析和解读,配合校园官网和主题网站营造正面的主流舆论氛围。同时,辅导员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主题讨论等形式,与广大学生对网络舆情进行具体的客观分析和讨论,深化他们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客观认识和正确理解,正确引领他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判断,避免被所谓的“爱国热情”绑架。

3.爱国真谛事实引证解读

以2012年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引发的国内“抵日保钓”事件为例,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必须让广大青年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是日本右翼政党为牟取大选利益而采取的蒙骗日本民众的卑鄙伎俩,更是伤害中国和中国人民情感的违法行为;引导广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充分相信党中央和政府在维护国家、民族尊严、民族利益时的坚定意志。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地维护国家、捍卫祖国尊严是正确的、必需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采取非法或暴力行为宣泄个人私愤伤害了同胞或无辜群众便是不可取的。

4.理国观念意识深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化往往难以预测,发生突然,蔓延迅速,并随着政府处理事件的力度不同、网民对事件态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突然形成、迅速高涨、波动变化和终趋淡化的过程。网络舆情会随着突发事件的最终解决而逐渐走向平稳。当然,网络沉寂并非舆情消失,特别是那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只能说是暂时沉寂,一旦有新的诱因或关联性事件发生,它极有可能再度成为热点,引发新的网络舆情。因此,理国意识的培养与引导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实质规律和核心焦点,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结合时事和工作实际,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教育,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真正的理国意识。以2012年的“抵日保钓”事件为例,在“抵日保钓”的非理性事件平息之后,在相关的网络舆情淡化之后,用党和国家捍卫国家领土、维护民族尊严在问题上所采取的一系列实际行动和措施说话,因势利导,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相信党和政府的同时,也更可对广大学生在理国意识树立方面进行更深入一步的教育和引导,以有效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再次袭来。

参考文献:

[1]韩丽丽.我国突发事件应对与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许鑫,张岚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2

关键词:新传播环境新媒体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252-02

2016年2月19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指出,不仅仅是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所有新闻舆论媒体、所有方面、所有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此同时,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各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媒介环境出F了巨大的变化。在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对于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机制的重视程度,科学地处理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掌握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主动地位。

1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特征

相较于传统传播环境,新传播环境中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

1.1信息的随意性

在电视、报纸以及广播等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与报道倾向来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均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信息。在新传播环境中,由于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匿名性特征,使其无法同传统媒体一样,一字不差地通过责任编辑的审核后再进行,从而使得高校突发事件在舆情传播中时常出现不可控的状态[1]。

1.2多向传播

被称作“传播学鼻祖”的威尔伯施拉姆在其著作《大众传播学》中曾说到,“在未来,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对于掌握信息的控制权将越来越渴望,最终将导致以往信息垄断的传播方式被改变”,任何机构或者个人所的信息,无论接受者身处何方,都可以即时地看到第一时间的信息。这种情形已经出现在了当下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当中。以往高校官方媒介的权威性受到了新传播环境的影响,任何主体都可以即时地传播自己的看法,成为信息传播中的发起者,进而造成了各类虚假信息甚至谣言的出现,提高了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工作难度。

1.3传播范围不受限制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无疑会受到接受设备、传播时间、地域特点等方面的限制,而近年来互联网中的新媒体则可以完全地突破传统媒体所受到的时空限制,各种信息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接收终端中,这无疑加强了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

2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舆论引导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高校对于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当下,各高校对于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视程度不足,通常只是通过宣传部与保卫处等部门来进行处理,难以形成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整体联动[2]。

其次,传统舆论引导的形式已经落后。在以往的传播环境中,高校在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话语权,在进行舆论引导工作时的难度较低。但是在新传播环境下,人人网、微信以及微博等在线社交平台使得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包含高校学生在内的每一位网络用户通过手机即可随时随地地成为网络传播的发起者。高校已经难以及时地删除、屏蔽不当言论,甚至有可能由于不恰当的舆论引导形式进一步地激化矛盾[3]。

最后,高校舆论引导的观念过于滞后。目前,部分高校负责宣传管理工作的领导与工作人员仍未摆脱传统的习惯性思维,没能具备与新传播环境相符的现代化传播理念。当下高校针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仍偏重于陈旧的宣传说教形式,难以符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3新传播环境下高校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措施

互联网与个人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已经出现在了每一个人的身边,近年来更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不少“机不离手”的“低头族”,迅速地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新传播环境中,各类新兴媒介在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3.1加强舆情收集

随着高校学生维权意识的持续提高,大学生群体往往会通过在线社交平台来表达对学校生活中的一些显著问题进行抱怨、投诉或是“吐槽”等。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当通过科学、高效的舆情收集,将各类散乱的舆论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高校应充分地发挥出辅导员、学生党员以及学生社团等渠道在舆情收集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针对高校学生大量聚集的校园论坛、人人网以及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进行持续的关注,进而主动地掌握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

3.2完善信息体系

一旦出现高校突发事件,将一定会引起学校内的师生与校园舆论的关注,甚至会在社会上引发不明真相的谣言。为此,高校应当及时地通过自身的话语权在第一时间权威的信息,并确保学生与学校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保持畅通。同时,各高校可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闻发言人机制,在突发事件期间由发言人代表学校对外公布相关信息与校方的观点,突显其权威性与可信度[4]。此外,高校还可使用QQ群与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积极主动地向全校师生推送官方的权威信息,科学地引导网络舆论。

3.3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为尽可能地减少高校突发事件对于学校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全面地发挥出校园新媒体的正面疏导作用,避免公共舆论危机的出现。在突发事件出现后,高校应在掌握网络舆情变化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采取人性化的引导形式消解对抗情绪,进而及时地平息突发事件,把网络舆情的走向与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掌握在高校手中。

4结语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使得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均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于此同时,随着以在线社交平台、微博以及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其舆情引导功能也应当得到高度的重视。在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对于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建构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高校各部门的整体协作,以现代化新传播观念来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文浩.微信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影响以及管理对策――基于大数据时代[J].中国商贸,2014(31):219-220.

[2]颜士轩.试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J].经营管理者,2014(14):244-245.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3

关键词:主流媒体民族地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同时还伴随着各种突发性事件仍发生。尤其是随着当前民族地区社会矛盾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加上国际上不安全因素对国内民族地区安全影响的加大,我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频发度与危害的严重性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当前各级党政部门的重大课题。作为掌握有重大话语权的主流媒体,如何组织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从而抢占舆论制高点,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具有掌握舆论主动权、引导民族地区社会舆论正确发展、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如何实现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

一、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及应急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emergency)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在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了如下定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并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二是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各种不利情况、严重威胁、不确定性的高度积聚。它往往会给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等构成重大威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指的是为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救援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应急管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常态管理,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者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和不确定的信息中做出重大决策和反应,将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我国民族地区近年来的公共突发事件以上面第四类为多,也就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逐渐增多,例如,“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都是涉及社会安全的公共突发事件。这些事件的出现,对于我国主流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当前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话语缺失及其原因

突发事件因其“突发”,受众的关切程度比较高,媒体无论是从职业规范还是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都应该十分重视、及时报道,正确引导。然而由于以下存在的原因,却使得主流媒体在一些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这些原因主要是: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部门封锁消息,阻挠采访,导致小道消息四溢。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并且对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所以发生后备受公众关注。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突发事件因有“负面作用”,一些事发地的基层党政部门和事件责任部门怕媒体曝光,怕舆论监督,怕影响当地形象和投资环境,因此常常封锁现场,阻挠媒体采访,导致不真实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到处流传,并且愈加失真。而且使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往往失去有利时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被动。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不能及时地对事件状况做充分报道,出现重大新闻事件中的话语缺失,也不能很好地履行大众传媒的社会守望功能。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由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世界已经形成了重要的舆论场,并且,这些舆论随时在向社会舆论场扩散,对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互动成为当前社会舆论的突出特征。但是,在当前,存在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往往出现失语或者言语不到位的情况,而网络舆论却铺天盖地、七嘴八舌,形成了强势的话语态势。网络舆论错综复杂,事实真相难以辨别,往往会存在无序或非理性状态,这个时候主流媒体的不“到场”,会形成混乱的舆论局面,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负效应就开始显现。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职能部门提供的简单信息难以满足媒体和受众的需求。近几年来,在“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报道突发事件的理念推动下,政府职能部门、宣传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信息规律和技巧的掌握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实际情况来看,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政府职能部门虽然启动了应急机制,召开新闻会,但很多情况下,政府的信息非常简省,与媒体报道追求翔实细节不符,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给公众留下了猜疑和想象的空间,这种情况也会导致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引导不力。

以上因素共同造成了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话语缺失,从而影响了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功能的实现。

三、主流媒体如何提升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责任,如何提升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当前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主流媒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正确舆论引导:

(一)争取时效,主动做好公共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更是如此。一旦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没有进行及时的舆论引导跟进,就会给谣言和流言传播以更大的活动空间,进而激化矛盾,造成突发事件的失控。从舆论学来看,无论流言是否有个别人故意造谣,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众的广泛传播,一旦形成这种态势,流言就成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形态的舆论。“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来自透明”,这就要求我们的主流媒体能够及时对突发事件的真相予以报道,同时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确舆论引导,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舆论压力,占据舆论的先机,实现有效引导。

(二)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的真实性原则,真实、准确、客观地报道事实真相。实事求是、准确真实,是取信公众的根本保证。新闻媒介的主要工作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这就决定了它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是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铁的事实往往会对谣言起到拆穿作用。舆论引导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新闻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事实中蕴含的情态信息和意态信息,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注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以人为本,强调关注人的生存现状及现实需求,它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人性的美好。主流媒体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从人性角度把握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以及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以关注生命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注重有人情味的细节。在报道中,要从群众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把党和政府倡导的与群众需要的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学者提出,社会舆论包含3个舆论场:新闻舆论场、网络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各个舆论场分别有自己的舆论主体、话题和影响对象,不同的舆论主题和影响力不可能完全重叠,但可以部分重叠,即重叠部分的舆论形成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意愿,进而扩大舆论影响力。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要尽量与网络舆论、民间舆论相融,才能形成最大限度的共鸣,体现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4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

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以往得到明显提高,居民传统的生活观念也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不只是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精神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教学作为人们精神追求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而更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高校教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其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价值建立更加受到人们关注。但是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高校学生之间普遍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处置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程度都明显上升,这一现状的存在给高校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学生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当前高校教学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当前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而言,还存在很多缺陷,阻碍高校教学全面进步。笔者就当前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存在的不足以及改善措施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对解决相关问题能起到积极作用。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念与舆情引导含义简析

在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及应对之前,弄清突发事件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突发事件是一种出乎人的意料、突然发生且发展速度很快、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是突发事件的一个细分,它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以教师及学生为主体且不受高校管理者控制或很难控制的对学校教学、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和冲击的危害性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人们基于对高校突发事件发展状况的个体认识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个人情感、态度、意见倾向的总和。其中高校相关人员是传播主体,高校校园内部或相关个体发生的突发事件是客体。在突发事件这一客体的刺激下,传播主体在突发事件敏感性的影响下形成情感堆积并且迅速将其扩散和传播,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舆论主体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这些网络舆论会反作用于相关事件。因此,网络舆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的发展和解决,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问题就很有必要。

二、当前各高校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方面常见的问题探究

(一)大多数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危机意识不足

高校部分管理者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危机意识,对突发事件潜在的危害性不够重视,面对突发事件持消极态度,一味封锁和按压消息,以至于官方媒体无法及时对相关情况进行报道,导致事态发展得更加严峻,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例如,2012年西安工业大学的血热事件,一开始学校称仅有两个疑似病例,并且会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封校,然而并没有得到落实;三天后学生了解到已经有人因为出热血死亡,且有三人确诊;一周后得知又死亡一人,学生得到的消息是总共五人得病,其中两人死亡,学校私下以一人在校外学车被老鼠咬伤感染致死,一人在校外小店吃饭感染导致死亡作为解释。然而事态并没有得到控制,病情已经扩散到学校周围。在这一案例中,高校相关管理者缺乏危机意识,一味隐瞒事件真相没有第一时间向学生和社会告知事件的相关情况、向官方媒体提供相关信息,使得谣言四起,这对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二)高校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方面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各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为有效避免舆情朝着不利方向发展,要求高校管理组织者必须要有过硬的组织决策能力,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方面表现出来的现象却是很多学校管理组织者并没有足够的领导能力。例如:各高校管理组织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需要安抚学生情绪,让学生从恐惧与无助状况中“走”出来,使得学生的情绪平静下来,体现学校管理组织者的责任,但是很多高校解决的办法却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方法上,对于学生的情绪或者是学生的心理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忽视了人本思想,最终导致学生的心理上出现其他不利于学生正常运行的心态。此外,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管理组织者的领导能力不足还体现在组织不够完善,在事件发生时,学校领导组织者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对于突发事件的准备也有所不足,以至于不能对突发事件做出科学、合理决策,阻碍高校教学进步。

三、当今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改进措施探析

(一)高校应该树立舆情危机意识,加强防范

高校突发事件作为高校教学过程中难以控制的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心理以及精神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较以往发生着巨大变化,学生信息来源也在不断延伸,这一变化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简单,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弊端在于好的信息传播迅速,坏消息的传播也非常迅速,这一特征在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中更为明显。针对这一现状,高校教学想要发展,必须全面树立舆情危机意识,要能够对突发事件加强防范,保证高校教学活动正常运行。例如:为有效落实这一策略,各高校可以建立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小组,加强预防,高校管理组织部门也应该对舆情收集加以重视,通过所收集的舆情对潜在的舆论进行系统化的处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动高校教学进步。

(二)还原事实真相,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做到透明公开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由于缺少辨别能力,又加之自己没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引导,并且将自己所听到的舆情加以扩散,最终导致校园正常秩序难以得到维持,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想要得到发展,校方、学生以及媒体都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保证学校的安全发展。例如:就校方而言,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真相,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以往一些学校在事件发生后没有对外进行披露而导致的社会恐慌所提出的,理由主要是这一做法对学校发展具有不可预期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时代,难免会出现“记者”,影响学校形象,因此,要求w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将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避免出现难以控制局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媒体与高校之间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构建积极的合作关系,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媒体所报道的应该是经过核实的新闻,避免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有效解决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问题。最后就是学生,很多高校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构建中,存在问题最大的就是学生,一些学生会因为不明白真相而跟帖,将舆情推向制高点,影响突发事件舆情的走向,成为舆情的助推者。因此,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建立的重点还应该放在学生身上。例如:学校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公正、客观看待问题,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三)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制度体系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方面应该重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管理制度,就当前很多高校而言,并没有相关的制度,使得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建立较为困难。这一现实情况的存在要求各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制度,保证高校安全。例如,高校可以在突发事件结束以后就该事件进行反思,及时消除师生的恐慌,针对学生或者是教师存在的疑惑也应该及时解决,预防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管理制度,保证高校运行安全。

总而言之,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其不仅需求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能够保证学生的知情权,还要求高校必须加强突发事件危机意识,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管理制度,在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同时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2:2.

[2]戴婧怡.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研究[J].2015,03.

[3]许天颖.全媒体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2015,01.

[4]张木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中国应急救援,2014,032.

[5]李晚莲.衍生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理论探讨,2015,03:1-2.

[6]陈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研究[J].2015,01.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5

关键词:舆论引导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新闻制度危机关公

所谓重大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或暴露的,波及面较广,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心理秩序和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影响,容易引发公共危机的事件。近些年来,发生在高校的重大突发事件不绝于耳,不管是负面信息还是正面信息,都会带来舆论冲击波,传播扩散很快,容易引起高校师生、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果事前舆情监测不全面不准确,事中和事后舆论引导不及时不客观,就会使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增加处置难度,稍有不慎,还会激化矛盾,造成事态扩大,产生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本课题站在高校管理角度,以新闻传播学为理论依据,分析当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存在问题及原因,探讨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引导相关人员认识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应对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当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形象”观念束缚信息公开,缓报、瞒报和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公开是舆论引导的基本要求,因为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有知情权,只有信息畅通,第一时间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才能对公众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使公众参与事件的处理,支持和帮助问题的解决,从而化解危机。但是,信息公开在大部分高校做得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思想上的种种顾虑,怕因信息公开损害学校“形象”,还存在对“正面宣传”和“稳定压倒一切”的片面理解,因而总是报喜不报忧,一遇重大突发事件,总是千方百计封堵信息,甚至出现缓报、瞒报和漏报的现象。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以后,、等中央领导就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为此他们多次告诫各级官员:“绝不允许缓报、瞒报、漏报。否则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部门领导人的责任。”2006年1月8日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2007年8月30日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3条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2008年5月1日起,国家又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因此,在更加民主开放、科学管理的新时代,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新闻信息,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正是一个责任单位、责任领导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缺失,对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重视不够。高校校园媒体包括校报、广播、校园网、电视台等,应该说它们构成了高校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但是就当前来看,这些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和充分发挥。就本人所在的学校来看,校报、广播、校园网都属于校党委宣传部主办,它们充当的是宣传教育功能,发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校园媒体报道的内容始终是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进行,而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信息、深度信息比较少见,以至于校园媒体的覆盖面小而舆论影响力也就小。同时,由于校园媒体的管理体制不科学,校报、广播、校园网相对独立,新闻采制和各自为政,没有发挥校园媒体的协作联动作用,以至于舆论引导的强度和威力不大;加上参与校园媒体采编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学生,他们在业务上毕竟不精,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在内容基本方向的把握上不够准,因此也就难以引导舆论。另外,由于校园媒体长时期单向传播,导致互动性较差,沟通功能弱,以至于信息渠道单一,师生关注度不大,难以形成舆论主流,失去舆论引导能力。除此之外,高校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利用不够充分。怎样利用校园网培养“舆论领袖”、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运用手机短信功能组织创作和相关短信及时引导舆论等方面,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相关的制度和得力的措施。即使校园网相对做得较好,但是在各种网页、栏目、论坛、社区,其内容仍比较单调,引导方法比较生硬,形式不够活泼,因而人气和点击率并不太高。

新闻发言人制度未能完善,信息公开程序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新闻是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也是事发单位与媒体沟通的最好平台和重要渠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通过新闻的方式,迅速传播学校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以满足师生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避免谣言在高校的流传;应该通过新闻使高校、社会、公众、媒体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促进师生和社会公众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解、参与和配合,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尽快平息和问题的及早解决。鉴于新闻的极其重要性,2006年10月2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会,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可是时至今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高校并不普遍。尤其是地方高校,直到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要求在地级以上单位的党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才开始启动这一工作,而且目前还只是处于制度制定阶段,要实施这一制度还有一段路要走。即使已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些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有的竟变成了新闻管制制度,依然是过去“统一发稿”、“统一口径”的传统做法,公众的知情权并没有得到保障。同时,信息公开程序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一些高校的领导往往把信息公开看成是一种行政权利,信息是否公开,何时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公开多大的范围,仍然是以学校领导的意见为准。

舆论引导系统不健全,信息传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不强。一般来说,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应有一套体系完备的机制,比如舆情信息收集、监测和分析机制、新闻信息决策机制、新闻机制、舆论引导联动机制等。为了掌握舆论方向,应有专门机构进行民意调查,以确定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态度。但从当前的高校舆论引导现状看来,许多仍处于个案处理情况,尚未形成反应灵敏、高效有序、信息完备、运转协调、规范的完整体系;舆论引导系统缺少统一规划和部署,在信息的收集、监测、管理、和追踪调查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工作机制。因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不能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权威信息,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往往被传闻和谣言代替,造成突发性事件不断蔓延和扩大。其实,舆论引导系统不健全,信息传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也就不强。网络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一般持不信任的态度,但对权威部门或人士信息的认同度则较高。①因此,高校应该健全舆论引导系统,重视自身在舆论引导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作用,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权威信息,对公众质疑的问题应全面准确客观地解释,通过可信的信息和权威的声音传达,从而形成舆论主流,实现合力效应,最终达到主导舆论、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发展。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第一时间控制舆论,杜绝谣言产生。前面说过,高校应重视自身在舆论引导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作用。这种权威性和主导性,即是要求在第一时间控制舆论。控制舆论不是封锁消息、限制传播,而是在第一时间及时权威信息、主导舆论。控制舆论是为了引导舆论,避免谣言四处传播,避免事态无限扩大,酿成预想不到的公共危机。谣言生于混乱而止于真相。谣言四起,说明社会公众对生存环境和未来的命运产生疑虑和不安,说明“社会缺乏高效率的大众宣传媒介,或者说虽有这种宣传媒介,但它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人们只能依靠‘交谈’来口头传递‘小道消息’”②。一旦真相揭开,谣言自然止息。然而真相的揭示,需要抢抓时间和机遇,需要有胆识、有责任感和主动性,需要树立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理同样重要的观念。国外学者做过一项试验,受众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要想得到有效清除,至少需要数倍于第一信息的信息量。可见第一信息何等重要。因而第一时间权威信息,主动公开事实真相,这是高校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首要选择。③

那么,怎样在第一时间控制舆论?这里强调两个方面:第一,第一时间通过校园媒体或新闻会权威信息。校园媒体虽然影响面较窄,但是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所在高校的媒体,却是舆论的中心,它与事发地越近,人们关注越大。事件发生后,就要即时组织相关新闻信息通过校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在第一时间传播,或者通过新闻会向社会主流媒体全面信息,这样可以主导和引导舆论,制止流言扩散,有效地稳定局面,有利于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解决。第二,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媒体深度信息和引导网络舆论。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交互性强、传播迅速,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初,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及时权威信息,这样能迅速聚焦其他媒介的注意力,从而主导和引导舆论;在事件处置过程中,人们热切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因而既要滚动事态变动和事件处理的进展情况,又要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或论坛的“舆论领袖”来解释和评论负面信息,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影响网络受众对事件的正确认识,使公众逐渐变得理性,从而配合学校处理事件和化解危机。

建立新闻制度,化解舆论危机。高校重大突发事件新闻,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机制。这里介绍一些通常的做法:一是要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响应机制,设立专门的新闻机构,确定新闻发言人,制订新闻方案,把新闻工作作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机制,坚持及时、准确、适度和有利于事件处理的原则,注意针对不同媒体特点,接受采访,新闻。三是要建立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加强对记者采访组织、现场管理工作,主动向记者提供事件有关信息,避免记者根据猜测和传闻去报道。四是要建立境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组织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工作,澄清事实,释疑解惑,驳斥谣言。五是要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主动引导舆论,及时传达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举措,及时处理各种歪曲事实、煽动矛盾和影响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害信息。六是要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分类处理新闻机制,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引发的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组织新闻;对于一些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形象的社会安全事件的新闻要谨慎。④

其次,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新闻。可以通过举办新闻会、新闻通气会、记者见面会、新闻吹风会、新闻通稿等形式进行,也可以组织记者集体采访或单独采访;同时还可以通过向新闻界发表声明、谈话、署名文章和答复记者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新闻。另外,还要强化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素养。陈力丹教授强调,新闻发言人应坚决不说假话,不主动说假话,不得不说假话时决不添油加醋、发明创造。除此之外,新闻发言人要掌握回答问题的技巧,还要尽可能地不说套话、空话、大话。⑤刘建明教授指出,新闻发言人必须熟悉有关政策文件,思维要敏捷,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能够从容面对记者,并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话语权。⑥

联动媒体树立形象,消除负面影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学校形象。当然,事件处置得当,师生和社会公众满意,则会产生良好的形象,反之却是不良形象,会长时期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阴影。所谓高校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高等学校的内部素质和外部实力以及未来发展远景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包括学校的外观、组织制度、精神理念等”⑦。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在处置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信念、能力、气度、效果,会让人们重新估价一所高校的形象。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消除负面影响、维护高校自身形象的任务就落在舆论引导这一重要环节上。

那么,怎样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树立高校形象呢?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危机公关意识,联动各家媒体修复和重塑良好形象。这种重塑是在事件处理中进行的,因此它包括责任形象、诚信形象、亲民形象、有为形象。而这些形象,是需要媒体广泛、持续传播,在人们心目中一点一滴积累才能产生的。所以,要充分联动各种媒体不断进行后续跟踪报道,扩大正面报道辐射面,强化主流信息量和影响力,让公众见证高校积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努力和能力,并开展系列公益活动从而重新塑造高校良好的公众形象。

另外,在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要维护高校正面形象,还要妥善处理负面报道带来的影响。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先生指出:“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则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对事件进行拓展和延伸报道,进行负面炒作,尤其是经过网络传播后,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如不及时有效地应对,负面影响将会快速放大。”⑧因此,要主动与媒体就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沟通,要求媒体停止下步炒作的行为;要冷静地对待媒体的负面炒作,避免激发媒体进一步炒作的热情;要选择时机开展各种有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活动,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流动;要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为妥善处理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本文为贵州民族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梁淮平:《回归媒介传播本质提升高校网管层次》,《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②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③马瑞红:《从“瓮安事件”看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8(6)。

④编写组:《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139页。

⑤陈力丹:《论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和新闻》,《南京社会科学》,2010(3)。

⑥刘建明:《新闻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352页。

⑦周艳玲、冯婕、胡锐:《高校形象建设面临的危机及其对策》,《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⑧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现代传播》,2007(4)。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6

关键词:公安边防部队;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D9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14)01―0061―04

一、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坚持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入,以及在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方面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也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迅猛发展,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也日渐严重。从全社会看,城乡两大社会的分化、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成为事实,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略应有的服务职能,民众没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和有效的保障机制等因素,催生并加固了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特别是在环境问题、土地问题、执法问题、收入问题、权利维护与保障问题等方面,各地区各群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和各种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多,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公安边防部队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加强舆论引导有助于树立公安边防部队形象、和谐警民关系。从边防部队辖区的现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的空前提升,越来越多的公众力量广泛深入和参与到公安工作和边防执法等领域。公安边防部队作为公安系统的一支现役执法力量,由于其业务工作涉及面广、群众性强、关注性高等特点,已经处在了一个高度媒介化和舆论监督越来越受重视的环境当中。面对突发事件,搞封锁消息,回避媒体,隐瞒真相或者以对抗的方式逃避舆论监督注定是行不通的。2012年初发生的海南三亚的“宰客”事件,由于事件初期相关部门的冷漠应对,导致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严重影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形象。作为公安边防部队也同样如此,只有及时、有效、合理的进行舆论引导,重视网络舆论,积极地接受舆论监督,才能真正维护和树立好公安边防部队的形象。

(三)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边防辖区公共突发事件也呈现上升态势,尤其表现为“”、“”势力在边境地区活动日益猖獗、非法出入境活动引发涉外问题日益突出、海上生产作业及维权导致的敏感问题日益增加等,这都给公安边防部队有效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任何一个失误或者不当的行为,都有可能使其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甚至演变成为干扰和破坏社会稳定的导火索。如2009年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发生的由两村矛盾引发的村民打砸镇政府和边防派出所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公安边防部队要想掌握主动权,就要主动出击,必须从强化舆论引导工作人手,坚持信息公开,有效控制“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传播途经,使社会舆论向理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树立公安边防部队公信力,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二、当前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舆论引导意识亟待提升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公安边防部队在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下,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不断强化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福建、浙江、广东等公安边防总队已经开始进行了诸如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舆论引导专业培训等一系列的探索性尝试,但就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的整体而言,此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舆论引导意识和思想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针对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环节,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麻痹思想,缺乏主动意识,引导概念模糊等诸多不适应,导致存在一定的舆论危机隐患。2011年的“乌坎事件”、2009年的“海南东方感城事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部分公安边防基层单位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意识的欠缺。由此可见,思想认识是把握事态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建立起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识,舆论危机才会迎刃而解。

(二)应对措施不够健全,舆论引导机制亟待完善

孟建柱曾指出,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上网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热点作为调查研究的新途径,作为制定政策、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作为关注民生、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和改进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高舆论应对能力。近年来,公安边防部队也在不断地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总结和吸取各类经验和教训,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对一些涉警舆论进行分级管理,专人负责,在应对负面舆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村民怒砸警车”、“冲击派出所”等负面舆论的发生和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凸显了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舆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应对手段单一的实际与当前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空前提高以及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之间的矛盾。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机制完善与否,对事态的发展方向会起到直接的导向性和决定性作用。

(三)沟通交流不够通畅,舆论引导平台亟待搭建

据统计,中国80%的危机从网络媒体爆发,而且100%的企业危机有网络媒体参与,这些多数不是来自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主流媒体,而是网民所发的小帖子,邮件、微博、博客文章使这些事情迅速成为焦点。目前,由于公安边防部队一些基层单位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搭建一个既能让群众充分了解我们工作开展情况,又能方便群众提出诉求的平台,导致官兵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无法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网络舆论和民意,沟通交流不够通畅,隐患和问题发现不够及时,从而无法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舆论引导的前提就是要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从而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措施,阻止谣言散播,达到控制事态、维护形象的目的。流言的小范围传播并不可怕,但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和传播,再加上相关部门的敏感性不强,那么小问题就有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三、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重视教育,突出舆论引导意识培养

全面发挥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有效地化解舆论危机,树立公安边防部队在网络和媒体上的良好形象,关键就在于广大边防官兵舆论引导意识的整体提升,只有具备了舆论引导的意识,面对突发事件,我们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主动出击和化解危机。

在边防部队的日常工作中,切实将舆论引导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作为一个专项教育课题纳入政治教育的范畴,按照单位级别(部局机关、总队机关、支队级机关、大队、基层所站队)、官兵职务及所肩负的职责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地进行相关教育,使各级边防部队和官兵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以达到有效提升官兵舆论引导意识的目的。

(二)强化队伍,有效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1.加强舆论引导组织协调。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支队级以上单位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舆论引导应急组织,更加合理有效地整合指挥中心、宣传、法制、边管、边检、海警等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发挥的作用,对信息研判和分析、新闻、联动媒体、网上交流、事件跟踪等环节进行全面介入和引导。

2.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对于提早研判和处置负面网络信息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评论员通常以一名普通网民的身份直接参与到舆情评论当中,对一些涉及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负面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处置,并运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观点和群众工作的方法,有效地消除群众的误解和对立情绪,建立起良好的对话交流渠道,让群众客观全面地了解真相,不被误导。这一做法已经在一些总队和支队开始实行。2010年2月26日,福建边防总队莆田边防支队在全市边防部队挑选出37名官兵组建了支队首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但是,就全国公安边防部队而言,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级公安边防部队应该在充分借鉴兄弟单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严格选拔人才、提升网络评论员的队伍素质、加强培训指导、提高评论员的舆论引导能力、建立主流信息平台以及掌握舆论的主动权等方面人手,不断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3.组建合格的新闻发言人队伍。作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的重要环节,新闻发言人在整个舆论引导体系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其主要通过接受采访、举行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向新闻媒体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避免虚假信息和流言的肆意传播,既保证了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又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那么,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各级公安边防部队更应该尽快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新闻发言人的相关培训内容和制度的基础上,可以先行通过依托政府、公安等部门进行专业培训,然后逐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新闻发言人培训体系,有效地提升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三)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1.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机制。2010年,在公安边防部队指挥中心建设研讨会上,指挥中心已被明确定义为部队首长和机关处置紧急突发事件、处置重大专项行动的“指挥室”,信息综合和警情研判的“分析室”,规范执法执勤行为、加强部队日常管理的“监督室”,八小时之外处理机关紧急文电和事项的“协调室”。目前,总队级单位均已成立了实体运作的指挥中心,84.9%以上的支队级单位成立了指挥中心,以各级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公安边防部队应急指挥体系已具雏形。因此,就各级边防部队而言,预警监测机制可有效依托各级指挥中心的职能扩展及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预警信息互通机制等方式实现。以指挥中心预警监测为主,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作用,随时掌握网络和各级媒体(包括论坛、微博)上涉及边防工作的最新预警动态,有效建立起综合研判、定期汇总、逐级上报等一套自下而上的预警机制,根据预警信息的严重程度和敏感级别,完善审批和处置权限。同时,各级公安边防部队还要积极与当地的公安机关建立起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机制,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预警监测机制的目的,使危机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2.建立和完善及时的信息公开机制。一是区分突发事件类型和信息要求。由于现役部队的工作性质所决定,在始终坚持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要首先区分好突发事件的类型和部队关于信息的要求。对于我边防辖区发生的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引发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组织新闻。另外,根据网络和信息安全保密管理规定要求,对于一些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形象的突发事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并依照上级指示和宣传纪律,暂缓或暂不公开。二是重视权威信息的。突发事件发生后,支队级以上单位要在充分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指示,第一时间通过召开记者招待会、通气会等形式和途径,权威信息。三是重视后续信息的跟踪。及时跟踪事态进展,主动联系网络和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其覆盖面广、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做好信息的后续工作,并突出信息的针对性,一些有深度的信息,不断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同时,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相对普遍性和敏感性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回复和解答,对于监测发现的煽动性信息等要及时予以处理,防止引起公众误解。

3.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舆论引导专项预案。以部局、总队的综合部门或指挥部门牵头编制的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为基础和依据,对边防辖区突发事件的分类、处置原则、引导流程、工作职能、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明确,使舆论引导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利用各级组织和部门快速做出反应,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二是迅速占领和控制“舆论阵地”。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边防部队要在上级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以争取时间、争取主动、掌握信息主导权为原则,实现指挥中心、宣传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联动,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确定新闻口径,精心选择恰当时机,权威信息,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四)加强沟通,有效搭建舆论引导平台

2011年,部局在全国边防部队推行和开通了“网上边防派出所”、“网上警务室”、警务微博和警务QQ,将现实社会中的边防派出所“复制”到了网络虚拟世界,实现了传统警务向网络警务的延伸。H]但从目前全国边防部队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多还都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无法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和要求,还需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1.加强网络平台的推广。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其实质就是实现警务公开,信息公开,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和监督警务活动,不断提升边防部队的网络公信度。那么,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过程中,网络平台就担负起了权威信息、解答群众疑问等职责。因此,各级边防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推广网络交流平台的重要性,官兵要及时通过下乡走访等方式不断地向辖区群众进行宣传和介绍,使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进来,真正达到“互动”的目的。

2.加强网络平台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快速性、直接性的优势,不断拓展网上内容的种类,特别加强对可能会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突发事件、重大案件、恶性事故等的重视,要及时通过“网上边防派出所”、“网上警务室”、警务微博和警务QQ等平台,和更新事件调查和处理进展的情况,使权威信息至始至终成为主流,不给猜测和谣言以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陈凤艳.新时期公安边防部队涉警舆情应对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1(7).

[2]胡晶晶.浅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J].新闻世界,2012(1).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7

部分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不当

从近年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和后果来看,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网络舆论引导不当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面。

第一,拖延应对。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患上了维稳“恐惧症”,―旦发生突发事件,唯恐消息公开会影响政府形象与社会稳定,往往采取“瞒、压、拖”的“鸵鸟政策”,禁止主流媒体报道,自认为“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甚至网络媒体开始关注后仍然反应迟缓,应对不力,结果造成工作的被动。这种应对方式不仅违背信息传播规律,也意味着政府主动放弃了公众、放弃了舆论引导权。

第二,虚情应对。面对突发事件,政府首先应尽快公布真实信息,以安民心。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或是担心媒体报道后添乱,不利于处置危机,或是担心说了真话就表示承认自己工作中有过失,会引起公众的质询,因此不敢公布事件真相,或者公布时语焉不详、信息不慎重。

第三,缺位应。突发事件中政府引导不当的另一个表现是政府缺位,应对机制不健全。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事件有关各方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更是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特别是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舆论,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引导机制:从网络舆情搜集、分析、研判、沟通、机制到组织、部门协调运作机制上都存在疏漏,不仅难以及时有效启动应急应对体系,而且责任主体不明,为事件的善后解决制造了障碍。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且能够形成处置领导体系和协调运作中心就极其重要。

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面对全新的网络平台与舆论环境,在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特点,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稳定。

第一,要正确认识信息时代网络舆论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的阿帕网到tCp/ip协议互联网,其技术本身就内嵌了无限扩张、灵活性、去中心化的原则。这样的技术就使网络成为社会话语能量得到巨大释放的公共平台。由此平台汇聚形成的网络舆论就具有参与性、互动性、草根性、迅捷性、监督性、叛逆性、冲击性等特征。例如,从网络热点舆情关涉的主体上看,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艾利艾咨询(iRi)对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的网络舆论统计,网络舆论关涉主体最多的就是政府机构和官员,占全部关涉主体的59.1%,而且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由中心城市向二三级城市乃至县城发展。这些网络舆情热点平均存活时间为16.8天,75%的重大新闻事件网络关注度在报道后的第2-4天最大。

第二,要辩证认识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具有信息、导向、沟通和监督功能。运用得好,可以让网络舆论成为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当前,线上与线下联动趋势显现。政府如果不能从线上和线下两个领域来建立长效应对机制的话,一方面因“极化效应”可能使网络充斥仇恨;另一方面又增大了现实社会压力,造成社会结构的脆弱和不稳定。

第三,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组织并建立协调联动的机制,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监测,所谓“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这样对于争取时间、争取主动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环节,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问题。但从根本上讲,要警惕“技术决定论”的自我安慰,着重从制度建设上解决现实问题。

第四,要注重对舆论参与对象的引导。从社会公众的参与主体来看,普通成员和意见领袖对舆论传播的作用不同。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如加工与解释、扩散与传播等,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因此,在对舆论参与对象的引导中,要区分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普通大众,则应该态度端正、及时进行对话。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8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突发事件信息沟通新闻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国计,亦是民生。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重要的改革发展机遇期,与教育相关的事件常常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反响。高校突发事件,一直是困扰高校育人工作的难点与焦点问题,其预防、应对与善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高校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都有着深远影响。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校园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公关危机来看,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新闻应对策略存在着轻视媒体传播、缺乏信息技巧、关键时刻“失语”、“噤声”等问题。改进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方式,增强舆论引导意识,健全高校信息机制,对于高校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言而喻。

一、高校突发事件中新闻公关的积极作用

(一)改善信息不对称,避免负面影响蔓延

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迅速传播。加上媒体对于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具有天然的敏感性,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好奇心与求异心理,一些媒体还会对事件进行拓展和延伸报道,进行负面炒作。这种情况下,“捂捂看再说”就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致命伤。由于事件初期沟通不畅、权威信息源匮乏,往往会导致负面舆论满天飞,给高校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带来很大麻烦。2015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显示,门户资讯平台、微博和论坛三大数据的用户对其参与评论的教育相关话题普遍持负面态度。“负面”情绪仍然是多数,其中微博用户的负面情绪最高,占59.3%。可见,做好高校突发事件新闻公关,在突发事件媒体演变规律的“黄金4小时”内,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客观、迅速展开,让正确的声音成为主流,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负面影响的积极举措,这可以有效避免高校造成难以控制甚至是难以收拾的舆论局面。

(二)掌握舆论话语权,有效控制舆论方向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各种负面舆论极有可能导致信息传播朝着不利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方向发展。高校如果“只做、不说”,往往会令事件处置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黄金4小时”内占领舆论主导,及时准确发声是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工作的核心。学校要主动赢得舆论话语权,“跑”在谣言前面,有效控制信息的导向,在最大范围内获得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达到顺利妥当地处置突发事件的目的。例如,武汉大学在“解聘门”事件中,面对公众的质询和在网络指责声如潮时,及时积极做出了回应。不但出具了劳动合同等有力证据,还充分利用自己的官方网站作为窗口,主动约请、接受各路媒体采访,在第一时间内争取到了话语权,使得自己的声音和观点无障碍地传播出去,不仅消除了民众误会,也避免了学校陷入被动境地。

(三)应对社会诉求,重塑高校正面形象

事发突然、事关重要,事态影响显著是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涉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且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高校突发事件也往往成为和媒体报道的焦点。新闻公关,则是用新闻的方式让第三方说话,增强高校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可信度、权威性。在公众意识觉醒的时代,公众对于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尤为关注。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公关,及r公布事件的各种信息,不仅满足当事人、师生们及公众的知情权,稳定事件当事人、家属情绪,也能让公众感受到学校管理者的坦荡和真诚。所以,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高校若能积极有效地采取新闻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化解舆论危机,消除事件的不良影响,还有利于重塑高校的社会形象,促进高校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的一般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要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有利于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利益,有利于危机事件的妥善处置,首先应当改变高校管理者应对突发事件“失语”和“噤声”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校方应主动联系教育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和媒体做出权威信息,积极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将公众的关注重点正确引导至有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维护高校稳定和谐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校方面对舆情要主动发声,不躲也不怕,不仅要“敢于说”,更要“善于说”,借助媒体之力和网络平台有效开展舆论引导,积极抢抓舆论话语权。

(二)及时性原则

自媒体环境下,及时是突发事件信息的生命线。快速发声可以避免媒体和网友产生一边倒的舆论压力。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传统的“黄金24小时”传播法则已渐显无力。面对突发舆情,高校应当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以便消解不同利益主体、利益集团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信任感和认知偏见,从而避免非正规渠道消息对舆论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社会传言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

(三)真实性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在第一时间明确事件原因,分清责任后,还应当将事件的真实原因和经历,采用适当的方式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这样既杜绝了以讹传讹的局面,同时也提高高校官方信息的公信力。对外的信息和沟通交流,校方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避免不同部门或不同领导对事件的不同回应给学校舆论引导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好的做到官方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一致性。

三、高校“第一时间”开展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新闻应急队伍,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杰斯特曾提出,危机处理的信息工作要注重三大要点,即危机处理的3t原则:tellYou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1]。3t原则对于高校进行新闻危机公关同样具有较高的参考作用。200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一般而言,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高校面前突发事件应对舆论压力的最佳选择。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以高校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校园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沟通。从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角度来说,在信息前,新闻发言人首先要对事件的产生、发展的态势、可能的后果做出预估。在与上级主管协商、各部门沟通协调,并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和资源后,客观、准确、稳妥地向媒体突发事件的各方面信息。在策划、商定新闻发言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发言重点和会召开的具体问题中,高校要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社会沟通职能,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进行以主流价值观和宣传方针为指导目的的舆论引导,使高校的活动更加易于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二)研究新闻公关方案,主动开展新闻策划

所谓新闻公关,就是运用信息、沟通协调的方法去应对和化解危机,让公众了解事实的真相,进而有利于下一步控制事态、解决矛盾,引导舆论、争取支持,挽回影响、重塑形象[2]。新闻公关之所以能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高校突发事件往往会转化为公共事件受到公众的审视。在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过程中,科学有效地组织新闻报道,引导舆论正向发展对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有着促进作用。因而,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需要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精心部署下,由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处等主要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在进行新闻策划时,还应注意五个问题:一是尊重事实,涉及敏感数据的,需经学校统计部门审核和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审定后,确保的信息都是经过核实、有据可查的;二是接到发生突发事件的报警之后,高校应以实事求是的处理态度,实行“归口”和“属地”相结合的原则,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三是建立信息核实及反馈机制,核心部门和相关人员之间互相协作,保证核心信息的及时获取,避免遗漏关键信息或必要细节;四是适度回应,相关负责人及团队要对相应的新闻方案进行仔细准备和详细演推,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活动但不宜过分炒作,以免适得其反;五是学校要根据事件的发展和社会反响,迅速组织高校宣传工作者撰写新闻通稿,可以是对突发性事件的说明,也可以是对不良舆论的回应,但要通过单一出口,同时密切关注、搜集、分析外界媒体的反应,积极研究应对政策,占据主动地位,化“危”为“机”。

(三)借用媒体公信力和网络平台,加强舆情引导控制

按照突发事件的发展规律,舆情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潜伏期、活跃期、稳定器。自媒体原生态的传播形式促使舆论场变得多元与复杂,话题碎片化、立场与态度各持一方,在多元与复杂的信息域中引起公众的围观,继而引起一舆论周期,由此反复不断在围观与被围观中把时间的发展节奏推向高潮,形成一个完整的舆情事件传播流程[3]。这种情况下,校方要懂得借用媒体公信力和网络平台,控制舆论导向为化解危机赢得舆论支持。首先,要正视媒体再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这是高校获得社会支持,改变高校在突发事件的负面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要及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公布事件进展,对一些关键信息实现滚动播报,有效掌握信息的主动权,避免一些不实信息的出现。其次,要了解与媒体沟通的法则,争取媒体支持。在信息时,选择优势的、可靠的、公信力强的媒体进行新闻。另外,为了防止新闻媒体对事实和信息的扭曲,还有必要对新闻媒体进行监督。为危机新闻发言做好铺垫工作。概括起来,可以通过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进行舆情监测。由此判断评估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预案与措施,以提高新闻信息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通过上文对高校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策略的分析研究,广大高校管理者可以认识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自媒体时代,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积极开展新闻应对,打开了大学“围城”通向外界的一扇“窗户”,既有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育人环境,同时也是高校建设长远有效管理机制的重要手段。因此,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策略是势在必行、意义重大的积极举措。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9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6-0104-05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同时,高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大学生不断增多使得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也呈现出不断增多的势头。而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会通过网络、手机和微博等新兴媒体工具相关信息并发表个人关注意见,从而形成了给社会带来较大冲击力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诸如此类的事件中,网络舆情既包括网络新闻者和参与者对事件的各种观点,也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使得大学生无法确切地了解事件真相,更无法分辨是非。因此,正确认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机制,充分发挥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网络舆情引导作用, 通过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科学地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努力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预防机制,掌握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念的界定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秩序,扰乱高校安全稳定局面,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1]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广泛参与,围绕着高校突发事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和评论,已成为高校突发事件发展的一个新难题。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突发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客体是高校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与高校个体有关的突发事件,传播主体主要是与高校相关的人员。在某种程度上,高校突发事件通过网络无序的传播,最终形成了网络舆情。同时,网络舆情又推动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与演变,尤其是非理性的恶意传播进一步加大了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难度。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虽然同其他网络舆情一样,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大学生群体的集中关注和亲自参与往往成为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媒体工具在校园生活中的大量应用,在校大学生个人拥有新媒体工具的比例迅速提高。在校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推动发展力量和影响对象。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极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以校园互联网和手机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高校的巨大影响已毋庸置疑。[3]新媒体在校园生活的迅速崛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手机、微博等主流新媒体凭借诸多优势悄然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与传统媒体环境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主体的多样性

在反应灵敏、空间开放、全民参与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传播主体变得多样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校园传播的主导权还是控制在高校管理部门的手中,而在新媒体时代,由高校“把关人”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大学生不仅仅作为信息接收的客体而存在,同时也成为网络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他们可以通过手机、微博和校园BBS等新媒体工具主动信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严重削弱了高校的事件“把关人”的功能,而新媒体传播工具的低准入门槛导致传播信息的良莠不齐。片面、主观、不实的信息,使得各种各样的谣言在网络中广泛且无序地传播,成为一部分突发事件的“策源地”,这给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控制带来了难题。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二)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在传统传播模式下,信息的发出、接收和反馈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从而产生滞后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播。利用新媒体,任何信息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至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而即时通迅服务则完全消除了交流双方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使信息交互传播突破了时间限制。如大家经常使用的QQ、手机短信和微博基本上是零时间传播。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在高校的普及,使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由传播和互动传播相结合的特点。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刻意隐瞒导致很多无法在官方渠道获取信息的大学生纷纷转到网络、微博中寻找和事件信息,加上不断普及的新媒体工具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无限扩大、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不仅在校园里引起广泛关注造成强烈影响,而且会通过新媒体迅速扩散到社会上,从而引起社会对突发事件的普遍关注,甚至有可能导致的发生,影响大学校园的安定和谐。[4]124

(三)信息表达的立体性

网络新媒体传播整合了报纸、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不仅支持文字、图片的传播,还支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传播。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而使新媒体传播可以采用“文字+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视频”、“文字+图片+音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排列组合方式来加以完成,其信息传播是“海、陆、空”立体交叉组合的多媒体、多样式传播。信息表达的多样式丰富了网络传播的内容,立体性增强了突发事件的直观性,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关注。手机的普及及其摄录功能的日益完善,使得大学生有了摄录突发事件现场的便利条件,从而使得每个大学生具备了对校园突发事件以实时影像的方式向社会相关信息的可能。

在传统传播模式下,信息主要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途径进行传播,而网络媒体的开放、即时、可移动等优点使传播渠道更加多样性。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途径即时接收和发送多媒体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访问微博客网站,也可以通过特定的客户端了解微博客网站中的好友动态,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wap网站或手机客户端。大学生网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浏览和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拍照即时上传到微博客网站。[5]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学生网民规模达到155亿,手机网民用户和微博客用户更是集中在年轻大学生群体。庞大的大学生微博客和手机网民用户再加上这些新媒体较低的使用门槛激发了大学生的自我表达欲望。少数大学生网民缺乏自律意识,加之传播途径多样化导致高校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这些都对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提出了挑战。

(四)传播后果的破坏性

从高等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高校越来越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之新媒体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有关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瞬息之间就可能遍及世界各地。[6]144在新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中,传播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虚假、恶意信息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许多大学生出于无知,或哗众取宠甚至报复等多种目的,有意识地借助博客、微博、手机等新媒体到处传播未经证实或无充分根据的信息内容。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暴露出事发高校在管理过程中的部分缺陷和不足,少数大学生借传播的机会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往往因学习生活中遭受某种挫折而对特定对象感到不满,于是乐于参与传播,排解或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4]125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在校园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高校的舆论环境,尽管高校在新媒体舆论冲击中不断调整和改变着应对策略和方法,但时至今日,新的舆论格局和引导模式尚未完全确立,高校舆论应对工作出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局面,高校在引导网络舆论、应对突发事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传统的舆论引导观念陈旧

不少高校管理部门及领导干部受传统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尚未树立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媒体传播意识。高校网络舆情预防与引导工作做得如何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发展,现阶段高校的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还是侧重于一种单向的简单宣传模式,而陈旧的宣传说教和单一的舆论引导手段,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传播环境下多元复杂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新变化。[7]35从实际情况来看,校园新媒体以其巨大的吸引力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演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对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必将给当前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二)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日渐式微

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作为校园信息的传播者和传播行为的实际控制者,只需借助校报和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便能传播信息、轻松引导和控制校园舆论,而在校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传统校园媒体的信息。[8]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手段使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每个大学生网民凭借新媒体工具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传播的发起者。事件的负面影响并不一定会随着不当言论的删除或关闭论坛的行为而消除,反而有可能因此使矛盾更加激化,引发师生对立。因此,高校很难再充当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传统的舆论控制手段的作用日益式微。高校应及时转变引导观念,改进工作方式,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三)舆论引导队伍非专业化

目前高校的管理重心大多聚焦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对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和舆论引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置,大多是由宣传部门和保卫部门作为特殊情况的工作任务来完成的,职责不明确、无法形成学校各管理职能部门的整体联动,这是致使校内各部门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力的主要原因。同时,国内高校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舆情监控部门,专职工作人员对舆情分析、收集与研判的缺失,舆情收集和管理技术手段的落后,使舆情的收集多数还停留在“显舆情”的收集上,这不利于对校园内存在的不良情绪、意见的监控,也不利于舆论引导方式和应急预案的确定。[7]36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措施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方式具有随意性和复杂性,如果掌握事实真相和舆论主导权的主管部门对舆情监控和引导的方法不熟练,在“黄金24小时”等重要时间段如果无法官方意见,并最终引导舆论,往往会使得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从高校维稳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是高校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为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

(一)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性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要防患于未然,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对危机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作出分析判断。虽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部分突发事件是由于校园内部矛盾累积、激化而引发的。“90后”大学生自主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于校园内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常常会以抱怨、投诉、爆料、求助等形式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流露与表达。在此期间,高校管理部门应重视舆情收集,舆情汇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潜伏状态的各种零散的舆论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9]高校要借助学生骨干、辅导员以及学生社团、学生宿舍、二级学院等基层单位和组织在舆情信息收集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关注师生经常浏览的网站、BBS论坛、微博、QQ 群等新媒体工具,对大学生群体关注的问题进行实时信息采集、发展趋势预判及可能的后果研判,从而主动地把握网络舆论走向。北京科技大学学生会就专门成立了校园舆情服务中心,通过“四大平台”深层次搜索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其中,调研部主要负责学生的舆情调研,利用户外工作日等平台,及时发现学生所需,发掘建校之策,为其他服务中心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建立健全信息机制,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性

里杰斯特的危机“3t”处理法则认为,事件相关单位应快速反应,通过官方信息渠道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从而占据主动权。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引起师生以及校园新媒体的关注,校方如果不能迅速公布信息或查明真相,势必造成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信息真空,各种猜测和谣言会甚嚣尘上,而那些虚假消息再经过网络“放大”和“强化”,后果将难以控制。例如,2011年5月8日晚,百度贴吧出现“江西中医学院有女生被留学生,学校为息事宁人,为女学生公费保研”的帖子。5月9日中午,新浪微博“南昌同城会”出现该帖,截至16∶30,已被转发8792次。5月9日17∶20前后,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转载了西部网《网传“江西中医学院女生被留学生”纯属谣言》,加速了谣言传播。5月13日,网络上流传该校出现学生打砸事件,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个别论坛出现号召游行的帖子。危机事件随时可能爆发,校方处境开始被动。[10] 因此,高校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局面,就应主动掌握“话语权”,第一时间权威信息,保持信息渠道通畅,使不实的传闻没有产生的空间。因此,高校应尝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发言人代表学校管理机构,对外及时公布学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和校方观点,使之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这对于正确引导舆情、争夺媒体话语权、掌控舆论主动权具有重要作用。在危机期间,高校可以通过短信、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及时、主动、准确地官方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6]145这样做既可保障师生的知情权,稳定大家的情绪,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事件调查和处理中争取到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

(三)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增强舆情的可控性

从高校自身角度来看,要降低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以提高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新媒体工具在校园的不断普及,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讨论和传播空间。回顾以往的校园突发事件,会发现新媒体网络工具经常成为大学生“爆料”的工具,并在权威信息缺位的情况下形成传播恐慌。校园新媒体如不能发挥正面的疏导作用,就有可能加剧负面舆论的传播,从而形成公共舆论危机。新媒体是危机传播的主渠道,新媒体管理工作者积极参与引导网络舆论有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有助于参与者情绪的疏导和险情的缓解。[11]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要注意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变化,积极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采取主动措施,将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主动权掌握在校方宣传部门。高校应通过建立温和、人性化的柔性引导方式,注重以情动人、平等协商、感同身受,消解对抗情绪,从而更好地优化决策,使突发事件尽快得到平息和妥善的解决。

(四)建立健全高校公信力机制,增强学生的信任感

公信力属于公共信任的范畴,是社会组织因具有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等信用资源而获得公众权威性的认同和信任,是公众对社会组织总体印象所作出的一种判断和评价。[12]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高校自身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体现了一个高校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内由急功近利诱发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使其公信力大幅度下降。 高校管理部门作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信源,其自身公信力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网络舆情宣传环境出发,校园主流媒体应尝试在校内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与受众(即师生员工)在诸多意识层面和观念上取得共识,从而在危机应急处理过程中促使大学生始终选择和认同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方向。因此,高校应该主动搭建多元化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如官方微博、高校论坛等,加大内部管理的公开透明度,以最大限度地消解各利益主体由于认知偏见、价值偏差等所带来的不信任感,尤其是在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或教育事故时,更要学会通过积极回应、真诚沟通等来有效控制网络舆情。[13]

(五)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提高工作的预见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公众均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者,为此,要增强高校校园舆论引导能力,还要注意提升舆论信息传播者和校园公众的媒体素养。[14]高校主管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主动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的积极作用做好网络舆情的预防和引导工作。从高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看,高校管理工作者要从“被动应付和处置”转向“主动预防与引导”,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

(六)发挥新媒体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目前,微博客等新媒体已经越来越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忽视的环境和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校园媒体,现阶段的校园新媒体已日渐成熟,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高校要积极发挥新媒体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新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介形式,特别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重视其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通过新媒体等媒介传播,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成长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行为方式。[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当前新媒体在大学生中有广泛的市场,在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具有吸引力、异质性和征服特征的新媒体,夯实校园舆论阵地,丰富校园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构建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的和谐校园文化,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治.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2010(10):3031.

[2] 陈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泛化现象研究[J].情报杂志,2011(5):69.

[3] 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8.

[4] 施敏锋.网络语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制度干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 周旋.论微博客的新媒体特征[J].新闻传播,2010(2):4647.

[6] 唐东升.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7] 陈燕.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新闻知识,2011(5).

[8] 胡凯.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新闻知识,2011(12):2830.

[9] 王楷楠.高校突发舆情的发展演化机制及其引导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42644.

[10]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eB/oL].(20110704)..

[11] 宋振文.新媒体: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学术论坛,2011(12):195197.

[12] 李春玲.基于网络时代的高等教育公信力探究[J].学术论坛,2012(4):206207.

[13] 谢玉和.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生命线[J].社团管理研究,2011(5):78.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篇10

一、当前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是在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且造成重大环境灾害、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现象的一种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变性,还具有较强的反馈性,总的来说,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随意性、破坏性、突发性、未知性、复杂性、异常性等特点[2]。在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中,所面临的社会矛盾问题也十分尖锐,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对现实社会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多是负面事件,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大范围传播下,对社会造成强大的震撼例和冲击力,在第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网络则是信息的重要媒体。网络舆情主要是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空间表达民意,包含着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声音,代表着不同阶层人民的利益诉求,网络舆情聚焦于社会公共事件、公共权力及突发事件等,牵涉面十分广泛,且传播速度快,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传播,从而呈现出盲目性、衍生性、非理性和偏差性特点,对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经济等都产生重大影响,也是政府部门体察民情和发现社会问题的重要渠道。根据人民网监测统计,全国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不断增加,涉及到重要领域,人们主要关注的话题有教育、医疗卫生、司法案件、干部作风、食品药品安全、吏治反腐、干部作风问题等,此外,近年来话题排行量逐渐上升的有征地拆迁、警民关系、城管执法、互联网等,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应用,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善,网络舆情发展更加复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3]。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网络用户的心理更加复杂,面对强大网络舆情压力,非理性网络舆论的发展和扩大,则会渐渐演变成网络舆情危机,从而引发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安全造成威胁,对政府部门的社会安全管理职能和公共决策造成影响,政府治理能力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对策分析

(一)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向现代公共管理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政府应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从管理型理念向服务型理念进行转变,关注民生、维护民权、惠及民利,鼓励政府为百姓多做实事,此外,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对现实社会的破坏力和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技术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建立完善的民意公共表达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适度把握,加快公共事件传播速度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有一定的预判能力,在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及时回应,枪战网络舆论的先机,赢得话语权,获得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对于民众所表现的质疑需要耐心回应[4]。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于突发事件信息,需要始终坚持慎报原因,快报事实的原则,通过媒体官方消息,向社会公众及时告知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发展,消除民众恐慌和疑虑的心理,迅速掌握舆论的主导权,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事态恶化和危机满眼,从而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给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建立多元化立体机制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多元化、广泛性、还量化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了减小网络舆情危机,以及对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力,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个渠道对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引导,并建立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对常态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预防,建立立体化的问责机制,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重点是防护;还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处置、监管、预警、联动和研判机制,建立网评员或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网络即时最新的权威信息,对虚假信息进行及时澄清,还原事情的真相,并在网上进行正确的宣传和评论,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5]。

(四)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力度

我国当前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措施和控制力度还不十分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并不十分完善,为了给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干净、有序的网络空间,需要加强对网络法治化建设力度,为了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舆论中的负面情绪,需要加强网络立法,对公民网络参政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6]。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监督制度,将网络管理规范纳入到法治化建设轨道中来,对于网络违法事件和恶意的网络暴力进行及时打击,提高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政府部门中的领导干部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要主动接受媒体,与媒体对话,和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定期对政府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公职人员和党政人员的媒体素养,学会用媒体来引导舆论,使网络民意得到充分的发挥。

结语:

网络化时代下,对于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极易引起网络舆情危机,对现实社会及政府公众力和形象带来影响,如不及时处理则可能会引起重大的社会安全问题,因此政府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社会公共管理,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用新媒体及时最新的权威消息,并加强与公众沟通和交流,占领网络主动权和引导全,避免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单云慧,薛耀文.公职人员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网民关注规律及对策研究[J].领导科学,2015,17:20-22.

[2]赵岩,王利明,杨菁.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6:57-69.

[3]潘芳,卞艺杰,潘郁.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及消极思潮应急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0,15:40-43.

[4]喻国明,陈端.危机传播的法则与艺术——以央视新台址大火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处理策略为例[J].新闻与写作,2009,05:57-59.

[5]王杨.对地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处理研究——以大连地区为例[J].东南传播,2014,0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