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益活动感想十篇公益活动感想十篇

公益活动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02

公益活动感想篇1

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涉及的领域特别广,有家庭的、环保的、保护野生动物的、艾滋病的等等。从各方各面开始教育人们,人们从广告的画面情节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再以广告所传递的价值观评价自己,自我教育与认识,从而先知错在行动一改。我印象较深刻的是保护野生动物的,以女儿的视角看父母长辈们因为喜欢动物制作品而讲述的我们一家人都是杀手的故事,以每一件物品联系每一种动物,画面让人震动,从而会联想到自己生活的点滴,与此相比而言,比起以往的广告,说每天有多少动物死之来得更生动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意义来得更好更快。更有意识的是,在过年春节前期,中央电视台还推出了“童谣”式的中国传统节日歌的公益广告,“小孩小孩,你别馋,过完腊八就是年……这是我们的节日哦”欢快的台词中,对节目的道出比让孩子们看书读书来得快,并且也记得快,而我国传统的节日更应该固记于心。以及将感动人物、人民基层的榜样、平凡人的不平凡用片段的形式表现,即《真诚沟通》板块的播出。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回家”那个片段,过年人们以各种方式回家,更有骑摩托的,虽难但他们笑得开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过年就是团圆,这是文化的传承,用广告、公益广告的方式。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以推广有利于社会的公益观念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在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公益广告通过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影响公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公益广告中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经过合理开发、利用后产生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人们认知、产生情感,对公益广告、精神文明、价值观念、和谐社会的向往,促使了很多行动产生,也推出了许多人物。而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先不谈是先有了公益活动还是先有公益广告,或是感动人物。在笔者看来,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公益活动、感动人物都是在实现一种行动,而这种行动是符合公益广告中所传递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人们在公益广告的影响与带动下,认同价值观念并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是感动人物出现与存在的原因,是他们的言行让他们感动中国,然而也是靠公益广告、靠电视传媒将这些人、事、公益活动播出,也加大了对价值观的传播与影响,这个过程无限循环,使公民得到教育,是教育得到效果,成为行为。这就是所谓正能量聚集的原因。公益广告将价值挂念加深加深再加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行动,而这些行动记录的传播、影响又产生循环,推动价值观念的统一,使更多的人付出行动,而这种思想教育不是个体的、某个团体、单位的、而是社会的,或者是国民的教育。而我国一直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在各个部门、各方面展开,也是一种全民的,但方式是分开的,但是公益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体的、共同的、普世的,是整个社会的,它的效果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正能量,感动人物的出现,是由于从其中提现的精神与价值观得到社会的认同,而公益活动则是将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经过创造得出的成果。然而,公益广告的多样化、具体化、形象化、深入化、创新化正是精神生产的过程,也是产物,而它传的价值观、精神,包括公益活动的意义、精神、正能量、感动人物、平民英雄的产生,也是精神的产生。不仅教育国民,而且使得国民精神水平提高,并且国民思想与素质也在提高。这就是能看到并感受到的公益广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力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过程,公益广告、力量传递一种价值观,影响人们,当人们共同关注与参与时形成一种舆论,舆论推动着共同价值观,准则的形式,推动着社会发展,推动思政工作的进步发展,甚至成果,如此循环,是一个优化整合社会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没有文件、指导精神的套语枯燥,没有书本的理论、背诵,公益力量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融于生活中,这种社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需要学习并掌握特定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完成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过程。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时,个体要内化社会思想观念体系和价值评价体系,并转化为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良好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效果是优于以往的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不得不提及的一点是,在此过程中,由于言论自由、网络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其中,也会有错误思想出现不利于思想教育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全方位地全面地进行,各种方式齐力教育,这样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以及建设。

作者:刘波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伊敏河分公司

公益活动感想篇2

一、公益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

(一)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个体从思想认知到现实行动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一般来说,责任意识是社会责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基本的生活空间是校园,即使是当今信息时代,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大多是间接的、肤浅的,多数情况下只看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很少去思考和分析出现问题的社会根源,更不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他们只有批判的权力而没有改造的责任。责任意识由外到内的转化需要一个桥梁,这个由此达彼的桥梁非公益活动莫属,因为公益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走出书本课堂、抛开利益、接触社会、增强亲身感受和体验、调整思想偏颇、深化认识的良好机会。

(二)公益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履行责任状况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愿望,它来源于个体的良知和对利益的需要。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强大的感染性。近年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通过开展关注弱势群体、法制宣传、保护环境、义务支教等系列公益活动,使同学们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情感不断深化。而这种情感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是责任主体给予他人关怀的一种心理倾向。

(三)公益活动强化大学生责任行动的辐射作用

责任行动能否成为一个社会人们的常态、习惯和品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责任行动既可以辐射到自身也可以辐射到他人。责任行动辐射到其他人,是指责任行动对他人的示范作用(榜样力量)。我们认识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一个人说得好,也许能打动别人一时,但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就谈不上影响力。所以,一个人的责任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也能起到很强的辐射作用。

二、依托公益活动,创新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实践平台

(一)拓宽公益活动的有效领域

以公益活动为基础创新大学生责任感的实践途经,必须紧紧围绕实践育人环节,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有效领域,把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内容。高校开展大学生公益活动要创新活动思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公益活动。社区公益活动是各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的领域,它的优势在于领域宽、时限少、体验多,收获大,它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基层,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因此,高校应结合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积极利用社区这一领域开展大学生公益活动。

(二)加强公益活动的特色品牌项目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托一系列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的建设,其中也包括公益活动的品牌项目建设。公益活动作为一个品牌推向广大学生,推向社会,这个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社会责任担当文化氛围形成的影响力是任何说教都难以替代的。其中,一是促进责任自觉,在公益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增强大学生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参与公益活动,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和参与是关键和基础。公益服务活动源于心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二是培养责任技能,在公益活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适应社会的创造力。公益活动的成败最为关键的还是学生提供的服务品质。品质的优劣既决定了社会的认同,也决定了学生自我的认同,因此,承担这一社会责任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

(三)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协同作用

公益活动感想篇3

关键词:接地气办实事

明星队长舞台上赢基金,生活中踏实做公益

央视综合频道总监钱蔚在《梦想合唱团》创新论坛上表示:这是一档纪实娱乐节目,是对当下娱乐节目的新探索,它的特点是关注当下,俯下身去真真切切地关照生活,关照百姓。为此,节目关注民生,八支合唱队伍带着各自的公益梦想展开比拼,最终各有收获:北京队:活力魔方社区活动中心等与打工子弟相关的公益项目总共募集到基金530万元,能够服务超过8000名打工子弟;上海队:新青年的远征及其相关项目总共募集到3725万元,将有6000人享受到青年志愿者带来的服务,其余款项将成为贫困学子助学资金;福州队:“筑巢行动”项目获得公益基金5185万元,可修建超过100所爱心宿舍,惠及超过3万名贫困学子;长沙队:“爱的分贝聋儿救助”项目募集到510万元公益基金,能够让310个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重回有声的世界;广州队:“喘息驿站家长支持”项目总共募集150万元善款,可帮助约4500个困难家庭;呼和浩特队:“常青义教”项目募集到1920万元的公益基金,受益乡村教师将超过3000人,6万名贫困地区的孩子将得到更优质的教育;成都队:“一个观众的剧场”项目募集到130余万元慈善款项,将用于成都市内近20个社区约2万名孤寡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宁波队:智障青少年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总共募集到1210万元善款,能够为80多名智障学生提供培训和创业基金。

此外,公益盛典现场还另外为歌唱家德德玛的公益学校募集到50万元的资助;为湖南一对因母亲瘫痪、父亲外出打工而扛起家庭重任的贫困兄妹筹得10万余元资金;为甘肃一对90高龄还在收养孤儿的老人夫妻捐助20万元等。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队队长吴克群在盛典上表示,参加《梦想合唱团》三个月以来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下半生,并主动表示个人捐助50万元用于慈善公益事业。公益盛典当天共募集到了1亿3710万元慈善基金。

为把公益落到实处,八位明星队长纷纷深入到基层,将公益慈善行为从舞台上延伸到真实生活当中。宁渡队队长吴克群为了看望“最美乡村教师”朱银全,凌晨两点赶到机场,又马不停蹄转乘汽车,经过6个多小时颠簸到达云南昭通。他在病床床头为朱老师系上绿丝带祈福,带去节目组全体成员对他的祝福,还为当地山区的孩子们上了一堂音乐课。福州队队长李炜则带着送给小朋友们的棉被前往贵州山区,途中遭遇道路塌方,在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下,他们背着棉被徒步走到学校,然后和小朋旋们一起铺被子,教他们唱歌。广州队队长杨千前往广州,与节目中讲述过的“最坚强妈妈林娟”一起在街头卖早餐。她对围观者大声吆喝:“大家别忙着拍照,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帮助这位最美妈妈!先买早餐再合影哦!”

明星们把对公益认真的态度化为行动,让大家看到了他们做公益并非作秀,而是真心实意。

■关键词:感动你,感动我

舞台上下齐落泪,倪萍为女挑夫开嗓“卖唱”

与第一季宏大叙事的腔调不同,《梦想合唱团》第二季把镜头对准民生,将公益的目标指向个人或一个群体,节目里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大爱无疆的公益善举,温暖着所有关注这个节目的人。网友称赞节目传播了很多正能量。一些网友更是通过网络发表感言:

@张守村:第二季《梦想合唱团》的队长特别棒!吴克群帅气有才有创意!任贤齐善良有侠气!杨千哭笑真实真情真心!(队长们)都有颗热心做公益的真心!期待更多这样的正能量的明星!

@于今Janlce看过《梦想合唱团》后,给了我巨大触动。

@梦想十分一:《梦想合唱团》hold不住的美,hold不住的精彩,是生活中的一道光。

节目也一直感动着几位明星队长。舞台上,几乎每一个队长都曾落泪。说起母亲、孩子,为人母、为人女的杨干、谭维维、吴莫愁更是一次次潸然泪下,杨干是流泪次数最多的一个。作为合唱团队长之一的任贤齐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说道:“《梦想合唱团》是我经历过的最精彩!最激情!最感动的节目!有欢笑!有泪水!路还很长,一起加油!”

节目还吸引了主持界的两大腕――赵忠祥和倪萍来到节目中。为了帮助女挑夫汪美红募集资助款,倪萍首次开嗓“卖唱”。倪萍流着眼泪说:“我当主持、当演员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单独公开唱过一首歌。今天,我破例了,我要为这位勤劳的母亲卖唱!只要3万元,帮助她把两个孩子供养到大学毕业。”尽管倪萍唱歌跑调,但歌声中饱含的真情让现场的明星队长和很多观众都落了泪。赵忠祥也被感动了,他激动地说:“我第一次听到倪萍唱歌,声情并茂,我出一万五。”《梦想合唱团》总导演田梅表示:“煽情,是倪萍的主持风格。为善,却是倪萍的做人原则。倪萍以她特有的方式证明了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在退出舞台后,依然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所有人。”

■关键词:聚人气,获好评

创综艺节目收视新高,获得各界一致好坪

第二季《梦想合唱团》选择了80后的李炜、周笔畅和90后的吴莫愁等新生代超人气明星任队长,年轻明星的参与使节目呈现出年轻态、时尚风格,让《梦想合唱团》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观众。播出数据表明,在大量新增观众中,年轻观众翻了一倍。同时,节目还吸引了一大批明星来加油助阵,共同谱写公益之歌。

凭借其优秀的节目品质、厚重的公益力量和超高的人气,节目接连创造收视佳绩,其中收视最高达到2158%,冲高点达2.89%,高于播出时期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平均收视率,也创下开年以来综艺节目收视新高。同时,《梦想合唱团》微博话题的搜索结果更是超过2100万,较第一季增加了20倍之多。

本季节目开播以来还得到了主流媒体、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梦想合唱团》被广大媒体和专家认为“用歌声传递正能量”,被网友誉为“文艺版的《感动中国》”,央视“最接地气、最青春时尚的节目”、“央视最佳综艺节目之一”、“堪称今年最震撼的屏幕催泪弹”等等。

公益活动感想篇4

关键词:电视公益节目;娱乐倾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77-02

一、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界定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最合适、最有效的载体,它肩负着历史和社会的重任。电视公益节目是指以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形成扶危济困、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公益性质的电视节目形式。广义上,只要服务目的与宗旨具备公益性的节目都属于电视公益节目。电视公益节目发展与创新将会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来,对公益事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电视公益节目更青睐与娱乐联姻,在节目中增加许多的娱乐元素,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娱乐化越来越明显。

二、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发展现状

自1979年中央电视台开办的服务类节目《为您服务》开始,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逐渐从探索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尤其在2007年央视推出的《春暖2007》、《共同关注—圆梦行动》,北京卫视奥运公益节目《志愿者》等一系列的电视公益节目都受到观众的好评。而今,一些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在以公益事业为主的基础上还增添了娱乐元素,以娱乐互动的方式来筹得善款,做善事。这使得电视公益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既做公益又提高了收视率,可谓一举两得。比如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在2011年11月12日推出的《梦想合唱团》,在这个节目中,8位当红的明星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招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合唱团,通过训练、参加公益活动,最后参加在央视举办的合唱比赛,获胜者将可以为自己的家乡赢得一个公益梦想。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明星将与队员们一起完成合唱,在娱乐的同时呈现给观众更多的是感动。同样,2011年5月18日深圳娱乐频道推出的《益呼百应》以“放飞梦想,让爱传递”为口号,参加节目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公益梦想,他们需要通过激烈的才艺比拼,赢得评审团和民审团以及观众的支持,才能实现自己公益梦想,并且在节目中每一个环节中间都会有舞蹈或音乐节目的表演。《梦想合唱团》、《益呼百应》的推出使得电视公益节目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提高了电视公益节目的可看性,也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公益事业。

三、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一)寓“公益”于娱乐

电视公益节目以谋求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主要目的在于教化人们,鼓励人们去做善事。央视的《梦想合唱团》在宣传公益事业的同时,以合唱比赛的艺术形式,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这反映了电视对“控制内容进行娱乐性包装的主要方式是使控制内容热点化,让它本身显得就像是极具对观众的吸引力”在《梦想合唱团》节目中,每一支由当红明星带领的地方合唱团在精彩的演绎之后都会讲述一个他们在前期进行公益活动时听到或看到的感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和合唱团的表演一样让人心潮澎湃,在欢乐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激励人们积极的面对人生。

(二)公益节目中的娱乐互动

公益事业不是一个两个人就可以完成,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同样,电视公益节目不能只有公益机构和赞助企业,它需要每个老百姓都能参与到其中。而娱乐元素的加入,“讲求的是一种情感的互动和交流,所提供的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这样,娱乐作为一种纽带,将社会各界的朋友与公益事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明星与观众的互动,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互动,让电视公益节目不再那么单调,在“大众狂欢”之后获得更多的是感动。娱乐互动的增强,让百姓感受到自己成为电视公益节目的中心,同时也增添了一份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责任。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前的观众,在观赏完精彩的节目演绎之后,也都会有想要加入其中的一种冲动,因为不仅新颖的娱乐元素吸引人,并且节目背后的公益故事更是让人潸然泪下。深圳娱乐频道的《益呼百应》节目以搭建“公益互动平台”为宗旨,为小人物实现公益大梦想提供了舞台。邱彬彬被深圳人称为“公益舞王”,他的公益梦想是通过《益呼百应》节目,给广大的舞蹈爱好者一个练舞的广场。在节目中,他带领的团队进行了精彩的广场舞蹈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评审团和民审团的每一位成员,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最终实现了他的公益梦想。邱彬彬的故事通过《益呼百应》这个节目,也感动了现场和电视前的每一个观众。

(三)公益“爱心”和娱乐“天性”的释放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它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电视公益节目作为一个舞台,人们的公益“爱心”和娱乐“天性”在这里可以得到释放。公益“爱心”需要传递,需要鼓励,需要树立心中的榜样。在电视公益节目中的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公益的“爱心”,他们时刻被弱者感动着,同样也感动着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样,电视公益节目成为一种纽带,唤醒每一个人的公益“爱心”,并将“爱心”串联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公益力量。公益是一项事业,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全民娱乐”的电视文化让拥有“娱乐”天性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一起欢笑,一起做善事,不仅丰富了电视公益节目的内容,并且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公益事业。不论是在《梦想合唱团》还是《益呼百应》中,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的参赛者,他们都竭尽全力的展现自己的才艺,给观众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精彩的节目,娱乐“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众多社会人士对公益事业的帮助,他们的表演感染着每一个人,同时也放飞了每一个人的公益“爱心”。

四、公益的“品格”和娱乐的“效率”

“品格”,从字面上来理解,指某种对象、事物所具有的品质,及对这种品质所达到的水平的一种标准鉴定。对于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尊重,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电视公益节目讲求行善事,教化人,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了电视传播艺术的“品格”,对社会的人文风气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工业社会中,电视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更多的电视人往往忽视了电视的“品格”而盲目的追逐经济“效率”。电视公益节目,在保证电视“品格”的基础上,加入娱乐元素,使电视节目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收视率提升,从而电视的经济“效率”也稳步提高,娱乐的“效率”让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做到了电视公益“品格”与娱乐“效率”的统一,电视传播艺术的整体品位得到提升,可看性增强。

总得来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正向着多元化发展,娱乐元素的加入并没有使节目陷入低俗的“泥潭”,相反,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娱乐化倾向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让公益的“心灵”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严三九,卉兰,季宸东.2007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发展年度报告[eB/oL].,2009-02-24.

[2]苗棣,范钟离.电视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95.

公益活动感想篇5

【关键词】微文化;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力;创新

微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式,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文化的出现使自媒体时代的人们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党的十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目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的增加,并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当然也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这就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一、微文化的表现与传播

2011年12月8日,由两岸媒体主办的“201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揭晓,“微”字以40多万票当选为年度汉字。[1]微的字面意思就是“微小、轻微”的意思,微文化,是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后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即“微文化是从微型博客启始的,是以微博为代表而不局限于微博形式的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的‘微言文化’”。[2]微文化不仅仅局限在我们常用的微博所表达的内容上,还包括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的微小说、短时间能表达一个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还有能洞穿人心理的微表情,以及诸如“微时代”、“微哲学”、“微公益”、“微关怀”、“微”等等,这些和“微”有关的概念逐渐进入网民的视野,它就是“微文化”。随着微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和界定也在不断的拓展,所具备的价值特点的多样性也日益突出。

微文化作为一种微小的文化载体,因网络而繁荣,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兼容了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开放性和海量性等特点外,它的便捷性、个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更加的突出。

1、便捷性

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的便捷突破了以往的范畴,表达方式上的简化和突破,迎合了大学生的接受方式,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化以及与科技手段的融合,颠覆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途径概念。

2、个体性

个性化的方式共享信息资源,原创和个体意识的体现,使得“微文化”具有创造、传播、评论和关注发展的一体化模式,切合大学生个性需求和自主创作的满足感。

3、超强交互性

微文化的“无距离和无差异”和“分众化”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凸显了群体间的无差别交流、精细化传播和无限包容度,成为不断开拓目的需求信息的新交互平台。

二、大学生与微文化特点的契合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激扬、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龄阶段,此时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微文化这一新事物的关注和接受。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脑、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学校网络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方式增多,而且大学生活又具有相对较多的自由碎片时间和环境支撑,微文化因而受到他们的喜爱和追捧。

1、微文化契合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渴望独立,他们希望能以成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发表见解,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这些想法未必都能得到实现。特别是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下,大学生被视为管理的客体,主体地位缺失。在学校教育信息和话语权不对等的情境下,大学生是教育过程被动的参与者,是各种教育信息的接受者。而微博等形式的“微文化”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格局,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想法、展示活力的平台。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的140个字数限制符合大学生群体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生活的特点。另外,大学生原创意识强,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编辑信息、抒发感情。微博的出现,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其大量原创性内容得以涌现。

2、微文化契合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心理发展需求呈现多样化。他们反对绝对的权威崇拜,形成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结构,其中既有较低层次的生理和物质需要,也有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微博的交流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操作方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和载体的限制,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微博充分实现自己的精神需要,既可以在微博世界中享受思想的熏陶、知识的启迪,也可以从中体会草根的快乐和市井文化的趣味。

3、微文化契合了大学生交往发展的需要

美国学者麦克卢汉曾告诉我们:每一种技术都对人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实际上造就了一种新环境。微文化中的微博不只是一个信息平台,它更是一个强大的网络社交工具,它给大学生创造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媒介。微博不仅可以上传文字、图片,还可以上传声音、视频等信息,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它具有即时性、传播速度快、关注人多、现场感强等特点。传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圈主要是通过班级、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组织,或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形成的。由于受到个人交际能力和交往机会的限制,所拓展的交往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然而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就一些公众事件、时事热点、校园动态、个人活动、心情体会等发表观点,也可以关注朋友、建立点对点、点对面等多样化的交往渠道。

三、借力微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微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同时正是由于网络聚集的微力量数量惊人,这种日益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而为当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微,已经使世界发生了重要改变,微文化影响范围越来越深,传播范围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微文化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要借助微文化的形式,从“微”处着手,以我们的“微”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倾听微言,借助微博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微博,作为微文化的典型代表,融合了多种媒介形态的传播特点,昭示了微文化发展的方向。第一,可以借助微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方和谐对话。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单向灌输过程,师生双方缺少平等沟通和双向互动。微博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将打破教育双方的心理界限,双方可以通过微博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教育过程的双向互动,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在频繁的对话中转换,时而教育者在说,受教育者在听,时而受教育者在说,教育者在听”的境界。总之,利用好微博能在无形中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隔阂,促进双方的理解。第二,可以借助微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常常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这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博各种信息,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学生是在被吸引的状态下去阅读相关信息,较之于传统的文件、宣传栏、广播等载体,他们更加易于接受微博信息。双方还有可能通过微博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比拟的。总之,借助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立竿见影、深入人心。第三,可以借助微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草根性是微博的一大特点。微博之所以能得到蓬勃发展,根源在于其弘扬了个性化化的精神。微博以简单的形式、方便的操作和张扬的个性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喜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博,有意识地淡化管理者的身份,通过与学生频繁的互动交流培养双方的感情,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富有亲和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至高境界。可以说,师生双方通过微博对话将搭起一座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的情感之桥。这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创造了条件。

2、关注微行,借力微公益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微公益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小事着手,以低成本、低门槛、平民性为显著特征,以公益精神为核心,传递公益价值和公益理念,塑造公益习惯的一种公益形式,它倡导从细微的公益行为开始,从一粒米、一分钱做起,人人参与,积小流而成江海,由微至著。第一,微公益活动可以推动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微公益使大学生能够普遍参与到公益活动中,通过参与的过程,对他人公益行动的自然的自我感化以及对自身行为成果的满足实现了道德责任认知、感受并上升到公益责任高度,这些正是通过微公益的教育与自我教育来实现主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微公益的本质在于实现公益精神的常态化。微公益的主旨是公益精神的普遍发展,即从价值追求的层次内化为大学生本身的道德行为选择和日常生活习惯,以意识形态方式指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这对于推动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从道德认知层面实现了理论角度的精神层次感受,而且行之有效的微公益参与使他们全面、简易地完成一次次公益善举。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的微公益参与,以公益精神培育为突破点,实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新的领悟以及社会责任感与个人价值追求的一致性,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第二,微公益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性。大学生一直被灌输深刻的理想教育,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有理想性追求,有较强的自我感知和社会参与意识,他们追求个性独立解放、渴望展现自我,对国家、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微公益作为连接大学生道德理念与社会实际的载体,有助于知与行的衔接。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向大学生灌输知识本身,而在于引导他们既要内化为正确的理想信念,更要将正确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行动。这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价值的简易而有效方式之一。从实践角度加强了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又能发挥实效,提高其社会参与度。第三,微公益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微公益,毋宁说是一种简易性公益行为,更可以说是公益之变革性方式。微公益并不注重付出程度,最重要的在于你能够做什么以及你做了什么,这是微公益多元化的实现模式带来的情感价值理念上的契机。微公益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传导。微小价值行为带来的并非是社会对你的奉献大小之考量,而是社会以及微公益参与者本身对其道德行为的肯定与满足。只有使微公益精神真正植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理念之中,才能显现人性之光辉,从而实现正确价值取向的社会辐射和自我生成。逐步渗透是微公益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作用的独特方式,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文化道德修养。

总之,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杂志、微表情、微公益等等的相继问世,代表着一种文化——微文化的产生。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一种前沿,一种生活方式。微文化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定,犹如寓教于乐的道理一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对新型文化形式批判性接受的态度,善于借力使力,有效借助微文化的形式和特点,融入课堂和主题教育活动,与时俱进,充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峰﹒微文化: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J]﹒新闻世界,2012(2)75.

[2]宋守信﹒常态社会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9-11.

[3]欧阳锐,施源德﹒探析微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55.

[4]冯莹姣﹒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公益活动感想篇6

廉政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始于香港地区。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之一,香港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以及政治、历史等因素,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中也出现了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尤其是政府部门贪污渎职等违法问题严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974年香港成立了专门打击贪污的独立执法机构———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在香港回归祖国后更名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公署(简称iCaC),采取预防、教育及调查的方式严厉打击贪腐。在此过程中,廉政公署主持制作了一批宣传廉政思想的公益广告,以“香港,胜在有你同iCaC”的经典广告语,宣传贪污之害、清廉之益,并号召市民通过举报身边的贪腐现象,参与到打击贪腐犯罪的行动中来。自1975年推出其第一个廉政公益广告《小贩》开始,截至目前iCaC已经制作了57个电视廉政公益广告、46个平面廉政公益广告以及宣传廉政的电台广播剧和视频短片。为了扩大宣传效果,香港的廉政公益广告大都配有录音版本,可供电台播放。此外,廉政公署还将印制的相关海报派发到香港的政府部门、私营机构、学校、公交等地点进行张贴、宣传。通过香港廉署的廉政公益广告以及其他多元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反腐倡廉文化已经在香港牢牢扎根。在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公布的“2014年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中,香港列居亚洲第3名,世界第17名,被世人冠以“反贪典范之都”。廉政公益广告及其所宣传的廉政思想在香港的发展可谓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但在全国范围内廉政公益广告仍属于新鲜事物。2005年1月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构筑廉政惩防体系。随后全国开展了以廉政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宣传活动,而首次全方位、多媒体地向公众播出廉政公益广告始于2008年,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扬正气,促和谐”全国廉政公益广告创作展播评选活动。随着“扬正气,促和谐”系列电视廉政公益广告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廉政公益广告正式进入了内地观众的视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后,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以举办廉政公益广告大赛的形式,宣传具有创新理念和良好视听效果的廉政公益广告作品。廉政公益广告评选展播作为一种宣传廉政文化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二、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特征

廉政公益广告以预防贪腐为主要目标,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内容选择上的政治化,诉求方式上的情理结合和媒介使用的多样化的传播特征。

(一)广告内容上的政治化

廉政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在党中央大力提倡反腐倡廉的政治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广告主题以传播和弘扬廉政思想为主,为打造廉洁政府提供宣传助力,因此廉政公益广告在内容选择上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在廉政公益广告发展较早的香港地区,有专门的政府机构“香港廉政公署”来负责广告的制作,广告内容都是由廉署官员根据社会现状和反贪策略定下主题,交由广告公司构思创作。例如香港廉政公署的首个廉政公益广告《小贩》,描写了一名小贩无法忍受每日被人敲诈金钱,最终鼓起勇气走进廉政公署地区办事处的大门,举报贪污行径的故事。这则广告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立意于廉政建设,符合政府反腐宣传的政治要求。我国内地的廉政公益广告一般由政府机构组织,以广告大赛的形式征集,媒体、社会团体、广告公司依据拟定的主题展开广告的构思和制作,最终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审核、评选和展播。因此,政府机构作为廉政公益广告评选的把关者,确保了广告内容在意识形态上的先进性和正确性。例如,2012年由上海市检察院主办的以“廉洁上海、和谐上海”为主题的“上海检察机关首届廉政公益广告评选大赛”,特邀上海市各区县检察院和上海机场集团、申通集团等单位参与制作,在广告主题和内容上确保了正确的政治导向性。

(二)诉求方式上的情理结合

廉政公益广告在诉求方式上一般采用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两种方式。理性诉求方式的廉政公益广告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通过历史典故、说服教育的方式宣传廉政美德,引导受众对贪腐现象和廉洁奉公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事之道进行判断,明确说明行为在道德上的沦丧及其造成的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向社会大众传递“务实、为民、清廉”的廉政文化核心价值观。理性诉求的廉政公益广告常见于说服性和口号化的直接陈述,不足以引起受众注意,近年一些廉政公益广告推陈出新,利用名人效应吸引公众对广告内容的注意,从而扩大廉政公益广告影响力的效应。例如全国优秀廉政公益广告《姚明篇》,以体育明星姚明为主角,通过姚明的讲述来教育公众“干干净净比赛,干干净净做人”。这则广告利用了奥运会之后公众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对体育明星的关注,比一般的“说教”广告更易于被观众所接受。以感性诉求方式为主的廉政公益广告,多以亲情、友情和道德感、集体感等情感为基础,通过人物场景模拟、故事再现的表现手法,将廉政思想依附在最易打动人、使人产生共鸣的亲情、友情之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例如在廉政公益广告《毛毛熊》中,以一个小女孩儿的视角,讲述了爸爸因贪污受贿被逮捕的故事。结尾以孩子的口吻问:“爸爸,你何时能回来?”更易唤起观众在感情上的共鸣。这则情景模拟的广告,以情动人,发人深省,让观众在观看时易于进行角色的自我投射,体会因为贪腐而导致的亲人分离的痛苦,从而达到廉洁教育和预防腐败的目的。相较于理性的说服教育只作用于受众的认知层面上,诉诸感情的廉政公益广告在心理和态度上对受众造成影响,进而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

(三)媒介使用上的多样化

廉政公益广告在媒体使用上并不拘泥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媒体为廉政公益广告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使用范围。近年来,廉政公益广告通过廉政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全方位地向公众传递廉政建设的现状和廉政思想。据《成都晚报》2014年11月26日第05版的报道,成都采用“一主一群三终端”的新媒体平台,以“廉洁成都”主网站、21个区(市)县纪委监察局分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系列新媒体平台全方位打造阳光纪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下午4时,“廉洁成都”微信已推送主页内容200条,近30天阅读数为64142次,订阅人数已超过2.2万[1]。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具有更新快捷、无时间限制、受众群体广泛的特征,新媒体的交互技术使得受众在观看廉政公益广告之后,不仅可以与传播者进行有效的互动,还可以通过实时转发评论的形式,将加入了自己见解和感受的廉政广告传播给关注自己社交帐号的其他受众,这种自媒体形式的传播扩大了廉政公益广告的传播范围以及影响力。

三、廉政公益广告的创意表现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也是广告能否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的关键。廉政公益广告因袭了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既有报纸杂志、橱窗板报、户外广告、墙体彩绘等平面广告,也有电视广告、专题短片、动漫音像等视频广告,还有电台广播等无线形式以及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广告。在广告创意表现上,常使用的是名人说服、恐吓以及诉诸感情的手法。

(一)名人说服

通过名人叙述和宣传反腐颂廉的思想,利用名人带来的注意力效应达到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这种表现手法一般采用名人实事的表现手法,将清廉的思想通过名人对个人经历的讲述、抒发感想的方式表现出来,利用榜样的力量来说服、引导受众向榜样学习,遵纪守法,清廉、实干,造福百姓。例如演员李雪健参与拍摄的“倡廉洁,树新风”全国优秀廉政公益广告《李雪健篇》,广告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是李雪健讲述自己在饰演焦裕禄和杨善洲这两个角色时,感受到的这两个人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系百姓的优秀品质以及强大精神力量。这支广告创意独到,结合了李雪健的特殊演艺经历,将名人说服与廉政典型人物结合起来。在李雪健朴实的讲述中,穿插了《焦裕禄》《杨善洲》的影视画面,再现了典型人物焦裕禄、杨善洲作为人民干部在工作中一身正气、实干奉献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广告结尾通过演员李雪健的讲述,向观众传达“清廉一生平安,实干造福百姓”的正确思想。

(二)阻吓

阻吓一词来自廉政文化发展较早的香港,即用严重的后果来警醒公众,造成其心理上对犯罪后果的恐惧进而阻止其犯罪行为的发生。利用阻吓手法的廉政公益广告,即是要让观众认识到贪污所带来的耻辱和祸害。例如香港廉政公署的廉政公益广告《纸袋》中,广告的画面上是一名遭蒙头的疑犯,在廉署官员的押解下,沿途被记者争相采访,路人围观,更有其家人的失声哭泣。这种对于贪腐恶果的表现,让市民深切感受到贪污行为所招致的恶果。这则广告也是香港廉署首个在广告创作比赛中获奖的广告。由于国内目前的廉政广告大多是从正面宣传廉政思想,因此单纯运用阻吓方式的广告并不多,多与其他创意原则搭配使用。例如廉政公益广告《进去了就出不来了》,用动画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一只老鼠因为贪吃,进入油瓶之后越吃越胖,最终被困瓶中无法脱身的故事。这则广告以诙谐的配乐和轻松的动画向观众警示贪欲造成的后果。在动画中加入阻吓手法的广告,可以先从形式上吸引观众,最后达到以不良后果警示观众的目的。

(三)诉诸感情

此类广告将要传达的廉政思想依附在最易被观众感知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的亲情、友情中,以达到发人深省、从情感上打动观众以宣传廉政思想的目的。例如平面廉政公益广告《母亲的心愿———走好每一步》,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剪纸技艺,表现一个母亲通过在儿子的鞋垫上绣上“清正廉洁”,训诫儿子为官做事的原则,从视觉和情感的角度来触动人。在视觉上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剪纸艺术来突出“清正廉洁”的广告主题,在情感上以亲情打动人,将廉政思想附着在最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亲情中,以情感诉求来传达清正廉洁的广告主题。又如平面廉政公益广告《清廉天下户户悬鱼》,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巧,援引了“悬鱼拒贿”的历史典故,表现出对于“清廉天下,户户悬鱼”的美好社会的期待。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创意表现手法,还有借物喻人、情景对比等其他方式。例如许多廉政公益广告中取莲花、竹子谐音“廉”“洁”二字,借物喻人,这些创意表现手法从视觉、听觉、心理等不同角度向观众宣传清廉的重要性以及贪腐的后果,极大提升了广告的宣传效果。

四、廉政公益广告的社会责任

廉政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公益广告形式,不仅紧密地反映着社会现实,更担负着社会道德教化的社会责任,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反腐倡廉文化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化社会大众

廉政公益广告是服务社会大众,教化社会道德的特殊手段,它以动画、摄影、剪纸、广播故事等各种艺术形式,强化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公德教育、警示教育。通过讲述故事、再现典型的方式发人深思,坚固反腐防腐的思想道德防线,铲除腐败思想,发扬廉洁美德。相较于以往廉政思想通过政府会议和文件进行的内部传播,廉政公益广告将廉政思想提升到了大众传播的领域,教育对象也由政府官员泛化到社会公众,极大地拓展了廉政思想的传播范围和受众影响力。

(二)改善社会风气

“公益广告是一盏灯”,每一则公益广告的设计初衷都是期望用不同的视角对大众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思想意识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廉政公益广告通过警示、教育、引导的方式,在腐败现象以及习惯未形成之前对社会大众的行为进行规范,在潜移默化中约束和规范的不良社会风气。广告内容贴合社会现实,从公众的基本利益出发,在公众欣赏廉政公益广告的同时引发公众对于贪腐现象的重视和警醒,使公众接受广告传递的廉政诉求以及警示之后,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这对于廉政风气的形成和贪腐风气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三)传播廉政文化

廉政公益广告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决定了它在传播内容方面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廉政广告出现之前,廉政思想及文化主要体现在国家政府的会议、公文中,连篇累牍的政府公文中廉政思想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政策性思想进行传播。而廉政公益广告的出现将廉政精神和思想通过广告形式进行传播,对公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造成影响,促进了廉政文化在社会中的形成和发展。廉政广告作为宣传和弘扬廉政文化的有效形式,可以通过宣传栏、电视屏幕、电脑终端、户外广告牌、漫画等进行多形式、多渠道传播廉政思想及主题,以诙谐幽默或严肃的表现方式,启迪、感召、警醒大众,倡导文明,发人深省,对于宣传廉政文化具有显著的作用。

(四)设置社会公众议程

廉政公益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是在政府组织下,媒体、广告公司等联合制作播出的。政府在广告的制作、评选、播出过程中参与把关,作为廉政信息和文化传播的把关人,政府决定了廉政公益广告的主题和方向。符合廉政宣传思想以及广告制作标准的广告,才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入受众的视野。此外,政府和媒体还通过组织廉政公益广告评选、廉政摄影大赛、廉政公益广告展播等活动,影响着人们对于廉政思想和廉政文化的重视程度。因此,廉政公益广告所具有的议程设置功能是不容小觑的。

公益活动感想篇7

在公益劳动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清明植树中同学们毫不嫌脏、耐心、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干的热火朝天,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倍感自豪,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们学院组织的这次活动目的是为迎接新闻评估做的准备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是学院的一分子,能够为此尽自己的力更为自豪。不仅能创造好的条件,也为我们自己提供了对专业知识的实践性。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而学校组织的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公益活动感想篇8

行业信息化

最具影响力企业奖

从为银川儿童捐助图书到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赠物资,从捐赠电脑到为孩子们带去最新的科技知识,万网正尽最大努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为40万中小企业打通互联网之路的同时,万网还为渴望知识的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往世界的信息之路。

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将人们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开始。微公益的出现让人们感受到了企业或个人在公益事业上亲力亲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力量。

近日,国内互联网基础服务提供商北京万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万网)开展了“小电脑·大用途”莘莘学子北京科技之旅的微公益行动,来自河北衡水市、张家口市的近40名师生齐聚北京,参观鸟巢、水立方及国家科技馆等文化景点。这是继万网为两所学校捐赠电脑,创建微机教室以及派送it支教人员之后,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所做的又一件有意义的事。

“公益不仅仅是捐钱捐物,万网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让怀揣梦想的孩子们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万网Ceo张向东表示,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科技力量的强大。

他强调,万网微公益活动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非一次性的投入,同时也无需拘泥于某种形式,比起捐赠一台电脑或者创立一所学校,为孩子们持续不断地带去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同样重要。

体验科技魅力

城市科技的发达与贫困地区科技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贫困不应该成为阻挡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障碍。让更多的孩子感受科学的魅力,是一家科技型企业所尽的社会责任。万网微公益活动的团队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中国科技馆等场所,让他们亲身感受科技的力量,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在中国科技馆里,各种高科技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密集呈现,令人目不暇接,馆内的互动项目也让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深深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的梦想是造一辆新型汽车,它以水为燃料,没有废气和噪音的污染……”这篇题为《我的科技梦想》的作文,出自河北黑土洼村小学一位五年级学生之手。在万网带该校师生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技梦想。

“捐一本书,维修一台电脑、为孩子们讲解一则科学知识……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万网也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微公益活动影响到更多的人。万网的公益理念是:从身边做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万网副总裁董默表示,“我们会将万网微公益活动坚持下去。对孩子们来说,我们一次简单的公益活动也许就是一次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

传承科技梦想

发展互联网是这个时代的潮流,是构成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部分,而科教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成为提高国家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青少年具备什么样的理想和精神风貌,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地处贫困地区的学生没有上过一堂微机课,没有走出过他们的家乡。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万网凭借自身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熟悉与了解,投身到科技教育的大潮中,给那些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孩子们送去电脑,传播计算机知识。

没有遮光的窗帘,没有空调风扇,在炎热的夏天,教室里的学生们只有通过开着门窗来通风降温。汗珠在他们的额头上不断渗出,顺着脸颊而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教学有序地进行。

“在这个年纪,这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们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但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优秀的微机老师,这也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河北黑土洼小学陈校长感慨万千。

为了让这里的学生能和同龄的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公益大军的一员,万网伸出援手,献出爱心,将电脑送到孩子们手中的同时,也为他们上了第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电脑课。

作为万网微公益团队的一名成员,董默感慨万千:“看着孩子们拿到画笔迫不及待地描绘自己对科技的向往时,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万网只是公益大队中的一员,力量或许很小,但我们真的是实实在在地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

公益活动感想篇9

视觉语言是一种表达思维观念的语言。亚里士多德曾说“一切源于眼睛”,图像是人类最直接简单的认知手段,人类与生俱来就具备理解和思考图像的能力。动物摄影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通常能够使人立刻领会动物图像的意义,这种语言相比较文字及其他传统的媒介方式更容易传播。以动物视觉语言为主导的平面公益广告,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公益信息,追求快速沟通。其次,动物摄影这种视觉语言具备符号,不同的动物代表不同的情感特征,特别是现在公益广告越来越趋向于以物拟人,动物图像具备逾越语言、文字等现实地域文化区隔的沟通功能。尽管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视觉语言多种多样,动物摄影的视觉语言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更加明确,受众也更容易在公益广告中找到认同价值与归属感。视觉语言由静止的转化为运动的,审美情感基于一种思想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郁感彩。“情感在观念的渗透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只有在情感上引起受众的共鸣,才能使他们自愿地、发自内心地接受公益广告所传递的观念。”[2]平面公益广告最终是唤起人的情感,动物图像之所以能再次成为情感交流的公共介质,具有抽象文字和绘画图形无法比拟的视觉张力。当我们综合了公益广告的信息后,得到的感受就不再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视觉信息,而是知觉信息。

二、知觉定势加深个体受众记忆

从心理角度来看,人类从动物发展至今,知觉能力已经有了最高的水平。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知觉水平又各不相同,“所谓知觉定势就是指知觉主体对刺激对象作特殊反应和特殊组织的准备。”[3]受众在观看平面公益广告时,所呈现对画面主体内容的反映和思考,就是受众最直接的知觉感受,以动物摄影为载体的平面公益广告,受众的外部感觉首先建立在动物图像上,凭自己的感官、感觉来感受在动物身上看到的东西,从而形成内部知觉,并且能够引起受众精神上的愉悦。“知觉定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早先的经验和象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样一些重要的个人因素。”[4]对动物以往的情感经验会影响受众对平面公益广告的理解,受众用经验去组织知觉对象的公益信息,设计师创作平面公益广告时,需要不断诱发受众的知觉感受,使客体对象信息与主题情感相互作用、融为一体,便于增加受众情感记忆,使知觉定势变得更加丰富,深刻起来。与此同时,动物与人的亲密关系,使受众对记忆有延续,对情感有延续,公益意义才能无限的传承下去。

三、唤起受众情感诉求

“在人类物质文明达到满足的状态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超过了物质文化需求。”[5]当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公益广告的泛滥,受众对公益广告的注意力逐渐麻木,平面公益广告假如没有创意,就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想要唤起受众对平面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就需要在公益广告中注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才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贝里尼认为唤醒分为“渐进性”唤醒,紧张的情绪获得适度递增;“亢奋性”唤醒,指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在平面公益广告中唤醒受众的情感诉求,一如唤醒理论的两个阶段。动物摄影在视觉上首先唤起受众的部分共同情感,再将公益内容结合起来,以过去的经验(诸如饥饿、环保等),唤起或影响受众的精神层面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无处不在,部分动物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更容易使人产生情感,在平面公益广告中正是运用这一点的关系,让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点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运用是比较好的。

四、结语

公益活动感想篇10

[关键词]“实践育人”;公益社团;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107-03

2011年5月10日,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回信中,对北京大学支教扶贫活动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总书记的回信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高度重视,强调了实践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文化知识学习等方面的重要性。“实践育人”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是符合我国教育方式、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基本要求的正确理论。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公益性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种,是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满足了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改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益性社团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更是“实践育人”理念推广和实践的重要载体。

一、“实践育人”的深刻内涵

所谓“实践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而形成的育人理念,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开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导向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推进“实践育人”,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新育人项目、公益志愿活动等方式,让青年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接触人民群众。

(一)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可以接受正确的、先进的思想熏陶,自觉摒弃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悖的错误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认同感,切身体会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事业勇于献身的正确观念。

(二)在实践中学习是对大学生课堂知识的补充

相比于课堂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更加直接和生动。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不仅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运用。实践过程作为高校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弥补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性,让大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理论和鲜活经验,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三)实践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大学生通过组队、合作、协商、分工等组织形式,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学会如何让一个团体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体现出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塑造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最优秀的继承人和最合格的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四)实践提升大学生实干和创新的能力

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从发现实际困难、提出初步方案、协调各种关系,到最终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实干才能的环节。同时,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从实践中得到众多的灵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通过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实际考验。

二、高校公益性社团与“实践育人”的内在联系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为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大力推广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已成为高校众多社团中重要的一部分。公益性社团立足于宣传、践行公益理念,活动涵盖公益宣传讲座、爱心支教助学、弱势群体帮扶、社会公益项目等诸多方面。相比于其他社团活动,公益性社团活动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强,成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统一”原则的重要实践活动,在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方面尤为突出。

(一)开设专题讲座,宣传公益理念

讲座一直以来都是传播知识、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公益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一群有爱心的人去感染更多有爱心的人们一起将爱心传递下去,一起用爱的力量让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爱的力量。基于此,公益性社团积极开展的各项围绕“公益”主题的讲座对于宣传公益理念、培育校园公益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公益性社团在组织此类讲座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公益理念的熏陶,并通过讲座将公益理念有效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树立起牢固的关注公益、奉献公益的理念。

(二)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支教助学活动

高校公益性社团的支教活动形式多样,渐渐形成体系和规模,为更多同学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支教助学活动不仅需要良好的耐心、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教学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大学生在支教的过程中,转变自身角色,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了一名教师,能够利用自身较好的专业优势,能很好地为缺乏良好教育资源的小学生、中学生们带去丰富有趣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支教助学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和匮乏的学校的教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交流与朋辈辅导

心理交流和朋辈辅导是高校公益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全社会对于心理辅导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校公益社团承担了部分心理咨询、心理开导等角色。通过与有需要的学生之间的耐心倾听和真诚沟通等方法消除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在个人心态、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辅导。心理交流和朋辈辅导活动不仅帮助了有此类需求的大学生,也有助于在大学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相互关怀的人文精神。

(四)关注弱势群体,播撒社会关怀

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公益性社团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等,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结构转型所导致的“农民工二代”、“留守人员”等。公益性社团通常通过慈善演出、心理帮扶、物质捐献等方式为弱势群体送去大学生的一份拳拳爱心。同时,大学生在关注弱势群体的活动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关注西部贫困地区

西部人民生活状况一直被公益群体所关注,为我国西部地区送去关爱是大学公益性社团的一大主题。一种是通过募捐衣物、生活用品等方式,邮寄到西部地区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种是组队和团体直接深入西部生活中去,通过实践观察,为当地群众解决部分生活问题,提供心理、文化层面的帮助。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公益性社团能够切实地体会我国西部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对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增强自身投身到西部建设中的决心。

三、公益性社团践行“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性社团不断地弘扬公益理念,塑造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对于高校而言,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倡导公益奉献爱心实践育人引领成才”为导向的“实践育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校园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同时又是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的地方,把握好这一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公益性社团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团委及学生组织的支持和监督下,帮助公益社团形成正确的发展思想和方向,促进社团成员及每位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让广大学生走出校门,将公益活动触角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营造校园“实践育人”文化氛围

青年大学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肩上之重任,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丰富自身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旧有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依然处于青年大学生所看不见的艰苦或贫困地区,基于此,学校大力鼓励公益性社团深入基层开展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深入基层,走向社会,服务他人,通过公益实践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

(三)通过公益实践活动,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感、集体的力量与温暖,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所谓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是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为社会尽力。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抵制不劳而获思想的侵蚀,避免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在帮助有需要的人群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向群众宣传了互助奉献的意识,起到了一定的呼吁作用。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深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四)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寻找到能使之受教育、有感悟的亮点,引导学生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适应社会

高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公益实践中有所启示,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受教育,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适应社会。虽然在这个过程里伴随着辛苦与汗水,但可以看到,奉献者所得到的自豪感是价值连城的。公益实践活动能塑造参与者的美好心灵,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公益实践活动有利于展现“80后”、“90后”大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

“实践育人”一词具有在实践中塑造人、培养人的深刻含义,它的提出对于更好地培育当代大学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作为大学生体验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平台,高校公益性社团是践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公益实践活动建立起完善的长效机制,使公益性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周霞,试析高校公益性社团在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

[2]刘松,刘颖,于情,谈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建设[J],信息科技,2008,(16)

[3]潘翠兰,对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4]景硕,高校“实践育人”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09,(28)

[5]袁金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偏失与匡正[J],现代教育科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