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十篇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十篇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24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24-0209-01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护理科学的发展要求当代护士在具备一定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素质。

1影响护理人员影心理健康的因素

1.1来自职业的压力护理工作的平凡、琐碎、繁重,给护士造成体力上的压力,事业的竞争带来的紧迫感,人们对护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给护士造成智能上的压力。“三班制”扰乱了护士身体生物钟的节律,长期超负荷工作,脑体并用的劳动,造成护士脑力和体力同时过度支出。

1.2来自特殊环境的压力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要面对千差万别的病人,要应付生离死别的场面,极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

1.3心理卫生知识缺乏由于多数护士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心理卫生知识缺乏,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则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平衡和完善,造成护患冲突,人际障碍。对病情的康复尤为重要

1.4社会心理支持不定护士为病人付出辛勤劳动,有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再加上职称晋级、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的不合理,使护士心理上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2维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方法

2.1观念更新不要将“职业心理素质”心理学概念与“职业道德”伦理学概念混为一团。护患冲突的产生,多数是护士心情不畅引起的,而并不是护士职业道德欠缺所引起的。所以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时,领导也按职业道德欠缺处理。以扣分,扣奖金等束缚护士的行为,加强职业态度,这样更使护士满腹委屈,也有可能发泄到病人身上,所以观念更新,澄清一些模糊意识,是提高护士心理素质的前提。

2.2关心理解护士使护士随时保持心情舒畅。当护士发生职业心态偏差,与病人产生矛盾冲突时,领导不是一味的训斥、批评,而是要确定导致矛盾的原因和性质,密切注意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设身处地地去体谅护士,化解矛盾,多去关心和理解她们的感受,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2.3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调节神经的驰张度必要时可以激励,在不影响整体工作的情况下,尽量使护士在班内全身心的投入,班外完全放松,恢复精力,白、中、夜班尽量合理,以减轻长期上夜班对神经.心理方面的影响,使护士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与家人团聚。

3护士的健康心理是病人康复的必备条件

3.1健康的心理提升护士的道德与病人的健康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思想指导下,护理人员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也才能忠诚于护理事业,使病人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失望中得到帮助,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严格遵守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要按规程一步一步去做,如晨间护理、体温、脉搏、呼吸的测量,药物服用和注射,静脉输液及其他治疗。更重要的是护士在为病人做的治疗大部分时间是单独操作或是在病人失去知觉或不知情的情况下来完成的,此时是凭着良心、责任心来行事,我们每一名护士都应做到有人检查和无人检查一个样,白班和夜班一个样。

3.2健康的护士形象影响病人的康复护士的形象不只是指身材.相貌和音色等客观因素,而是指仪表、姿态和表情等主观因素。护士的仪表、姿态以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扬眉舒颜都直接影响护理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工作中表情自然、仪表端庄、落落大方,配合过硬的业务技能,可以使病人增强安全感和信赖感,镇静的表情、轻盈的步态、饱满的精神,会给病人带来治疗的信心,特别注意护士在情绪低落或疲劳时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情,心平气和。如面带怒气对病人的问话爱答不理或无精打采,极易引起病人的误解和疑虑,也严重损坏护士形象和影响病人的康复。

3.3健康的心理素质与疾病的康复忠诚护理专业,热爱本职工作,只有无比热爱护理专业知识,才能为之执着追求。当好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谦虚谨慎、朝气蓬勃、光明磊落、一丝不苟。遇事能善于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境在工作中保持最佳状态,积极向上,热心服务,贯穿于病人就诊的整个过程,使病人感到安心。

4语言交流与疾病的恢复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2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c)-09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病死率很高。近年来国内外有文献报道,早期康复活动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缩短住院日,提高生活质量,使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参照国内外经验,我科自2002年以来,对收治无并发症的ami患者30例,根据个体化原则,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ami的诊断,按wHo标准经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而确定,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4~68岁,平均53.6岁,梗死部位:前壁8例,下壁6例,前壁+前间壁4例,前间壁3例,下壁+后壁3例,前壁+下壁2例,广泛前壁+下壁1例,高侧壁1例,陈旧下壁、前壁再次梗死1例,陈旧前壁、前壁再次梗死1例。

1.2康复活动程序及监护指征

1.2.1康复活动程序本组病例均在采取吸氧、止痛、扩冠、扩容、溶栓、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按1∶1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活动组(康复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活动程序见表1。

1.2.2康复活动时监护指征①无胸痛及气短;②心率

2结果

2.1从表2可见,卧床时间<14d的15例中,心功能Ⅰ级12例(80%),Ⅱ级2例(13.3%),Ⅲ级1例(6.6%);卧床时间>14d的15例中,心功能Ⅱ级4例(26.6%),Ⅲ级6例(40%),Ⅳ级5例(33.3%),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组的心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2表3显示:康复组的平均住院日为32.9d,对照组为46.6d,康复组比对照组提前13.7d出院。

2.3由表4可见:康复组4周恢复日常活动者12例(80%),而对照组只有1例恢复日常活动(6.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康复组无1例发生血栓及室壁瘤,而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室壁瘤各1例。

3讨论

3.1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有报道卧床1周肌力收缩可减弱10%~15%。长期卧床病人开始活动后往往头昏眼花,心悸气促,四肢无力,需相当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体力状况。Saltin报道青年大学生严格卧床21d后体力活动能力减少20%~25%,至少需进行3周的体力锻炼后才能恢复到卧床前的水平。Hyatt报道严格卧床7~10d后,循环血量可减少700~800ml。由于血容量减少,血黏度增高及血流速度减慢易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长期卧床使肺活动受限,肺不扩张,通气功能降低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还使患者精神上受到很大压力,对疾病产生惊恐、焦虑、抑郁寡欢、悲观失望,而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可以明显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3.2早期康复活动可缩短住院日,缩短病程,节省医疗费用,降低致残率,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康复活动程序必须个体化,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功能状态而定,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同时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增强其康复信心,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本项目康复组病人,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心理状态都明显乐观,一扫以往ami病人心事重重、恐惧忧虑的神态,对康复非常有利。康复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严密监测和指导下进行,如遇暂停指征,应及时终止或减轻康复活动,以确保安全。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3

方法:将70例需手术治疗的闭塞性脉管炎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35列,自入院后即进行心理护理加常规护理;对照组35列,单纯常规护理,对两组入院后情绪,手术配合情况,术后疼痛及康复期功能锻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入院后情绪稳定29例,对照组14列(p

结论:心理护理能影响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心理活动,正确得当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及康复过程有了正确的认识,增进患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术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58-0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称Buerger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围中小动脉的炎症性闭塞性疾病。伴行的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常受累。以下肢血管为主。亚洲发病率高于西方。尤其是寒冷地区,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主要表现为疼痛,末梢感觉和皮肤颜色改变。出现游走性浅表静脉炎。营养缺乏性变化,病变及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最终可导致肢体末梢端坏疽和溃疡1。我科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治疗70例下肢血栓闭塞脉管炎患者。由于此病早起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到骨科治疗的患者均属中晚期。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端坏疽和患肢剧烈的疼痛。通过心理护理对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有明显效应。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0例。男50例,女2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3岁。单侧下肢闭塞65例,双侧下肢闭塞5例。

治疗方案: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动脉照影术。根据病变程度有9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截肢术。

护理问题及措施:

1.1心理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加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方法包括:收集资料,了解病人;调节病人心理因素,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病员间关系;及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促其配合手术及康复锻炼;利用精神分散和精神转移,减轻疼痛;情感支持,解除焦虑。

1.2心理评估。脉管炎的患者,由于病程长,就治不愈,疼痛剧烈,因此可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常见的为以下几种:①烦躁绝望型;此类病人,经多方医治无效。病程长,对疾病的缓解和治疗丧失信心;②忧郁型:这类病人大致了解该病的诊治和治疗现状,了解该病的预后,加上疗程长。费用高,担心手术治疗增加子女费用,又恐久病不愈,成为残废,遭到厌弃,决定听天有命,既不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也不考虑未来的结果,只是消极等待。

1.3护理措施。

1.3.1护士应热情主动与病人交谈,为病人介绍医院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尽力满足病人的需要,耐心回答病人的疑问,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做好术前指导,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术后讲解病情,注意事项,营造一种安全氛围,怃尉病人恐惧心理,初步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形成医护,患者和家属三方共同战胜疾病的局势。

1.3.2做好忧郁型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2力求内容简单。通俗易懂,鼓励病人表达情感,有计划,有分寸,有针对性的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引导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1.3.3做好陪属工作,引导其子女多关心体贴病人,注意言谈不当给病人造成的心理负担,不当着病人谈论经济问题或争吵,减少病人的后顾之忧。

1.3.4疼痛的护理,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症状就是疼痛,因此做好疼痛的护理至关重要。对疼痛的观察,是间隙性痛,活动性痛,还是持续性静息痛?对间隙性痛采用疏导,安慰,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对活动性痛可减少活动或停止活动,持续性静息痛是比较难的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常常怃足难眠,护士要耐心,和蔼的关心体贴病人,轻柔的按摩患肢,变换,如疼痛不能缓解,报告医生,给予止痛药物

1.3.5患肢的护理。注意患肢的清洁,保暖,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患肢适当保暖,但不宜热敷或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加重组织缺氧、坏死。勿穿硬质鞋袜,以免影响足部血循环,修剪指甲时避免伤及皮肤,以免形成溃疡或坏死。如肢体已有溃疡面,换药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以减少疼痛,并告戒家属保持创面及创面周围皮肤的清洁,否则伤口会因污染而增加再次感染的机会。

1.3.6饮食的护理。对于早期患者饮食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少饮酒。坏死期应进食高营养、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少食猪肉、鱼、虾,可选用一些温性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等,有利于温经通络。忌食生冷的食物,少吃或不吃粘性食物。严格控制动物脂肪及辛辣激性食物3,戒烟忌酒,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病情,好多病人都是因为吸烟导致复发的

1.3.7康复期的护理。对病人一如既往地关心,耐心反复解释疾病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安抚其焦虑心理,及时正确指导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

2效果观察

以问卷+医护评估的形式,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在入院后情绪稳定情况、手术配合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及康复期功能锻炼四个方面进行定性分类,采用X2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护理所产生的效果。

3结果

3.1观察组入院后情绪稳定29例,不稳定6例;对照组35例:情绪稳定14;不稳定21例;观察组积极配合手术30例,不积极5例;对照组积极配合手术16;不积极配合手术19例,观察组术后疼痛无或轻微31例;剧烈4例,对照组术后疼痛18例,剧烈疼痛17例;观察组康复期自觉功能锻炼30例,不能坚持5例,对照组能坚持15例,不能坚持20例。

3.2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如表所示)

4讨论

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想因素之一,不良的心理心理状态易致病人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医治措施产生不信任感,顾虑重重,悲观失望,严重时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及内分泌失调,抵抗力下降,影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心理护理能有效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通过其他病人及医护人员的交流了解自己的病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并增强对手术及康复功能锻炼过程中疼痛的耐受力,增加病情好转速度,缩短病程,提高痊愈率,对于闭塞性脉管炎病人进行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是非常有效和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树森.主编,外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597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经入院确诊治疗后,实施冠心病康复护理的患者。观察组患者60例,年龄36~81岁,男38例,女22例;其中心绞痛32例,心肌梗死后2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7例。对照组60例为同期住院后未能实施康复护理患者。经随机抽查问卷收集资料,两组基本资料与住院治疗方式无显著性差异。

实施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措施: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康复训练与护理;心理治疗的康复护理;饮食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

生活质量等级划分:将生活质量分为3个方面12个小项,具体内容:①疾病对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工作情况、娱乐活动;②日常生活能力:睡眠与休息、生活自理、家务处理、日常活动;③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脾气性格、抑郁或焦虑障碍,记忆力、注意力。达到其中9~12项正常为好,5~8项正常为中,4项以下正常为差。

对冠心病基本知识了解程度的判断:根据患者对饮食、高血脂、吸烟、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过重、高血压、遗传、缺乏运动、情绪变化、服药知识等方面的情况,掌握9~12项为基本了解,5~8项为部分了解,4项以下为了解甚少。

结果

经过对6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使患者增强了配合治疗的信心和重新生活的勇气,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的发生减少,使患者掌握并配合了规范的冠心病康复护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讨论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概念及内容: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目标,在发病初期紧密配合康复医师进行完整的康复护理工作,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和各种专业护理技术。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3个阶段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康复护理措施以医疗康复训练为主,针对各种易患因素实施康复教育、饮食调理、高压氧、体外反搏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性措施,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心理护理,并且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加以控制。

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冠心病康复治疗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1],即住院阶段、家庭自行康复阶段、返院复评阶段。住院早期的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个人生活(如洗脸)、床上进餐、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等。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症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使平均住院时间由传统治疗护理的48天下降至20天。家庭自行康复阶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针对出院早期患者,在家自行康复锻练60~90天,通过随访进行指导;另一部分是出院后持续康复锻练6~9个月,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后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护士应根据每位患者病情及个人特点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生活日程及合适的运动程序。返院复评阶段,主要进行康复指标评价,根据每位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修正运动处方,继续康复治疗,还可让患者在康复中心接受为期8~12周的运动治疗,如二阶梯负荷康复治疗方法。阶段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记录患者康复治疗的具体执行情况,评价并提高康复效果,帮助患者修订运动方案,教会患者自我健康维护的方法等。

康复训练与护理: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呼吸训练、室内外步行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气功等[2~3]。急性心肌梗死经救治生存的运动训练可增加转患者的体力活动量,改善精神及社会功能、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并能降低由于再次栓塞所致继发死亡的危险性。

心理治疗的康复护理:冠心病患者的行为特点是动机强烈、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常表现为不耐烦。逢锦波等在研究中大致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为两类:①紧张型:患者表现为恐惧心理、焦虑不安、情绪急躁、精神高度紧张;②松弛型:多见于对疾病缺乏认识而较年轻者,患者表现为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态感觉或体验。对于前者,在安慰、鼓励的同时向患者强调大多数情况下冠心病是可以控制的,以使患者得到心理支持;对于松弛型患者的教育提高警惕,重视预防和治疗,指导、加速患者角色的适应[4]。

饮食的康复护理:临床上对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坚持以低盐、低脂为原则,心功能差的患者饮食中摄入食盐量≤2g/日,禁食咸菜、油条、酱等含盐多的食物,护士应该从感观上增加患者的食欲,如将各种颜色的蔬菜搭配或菜中加少许香油,让患者逐渐适应,并告知患者摄盐过多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由于摄盐过多导致患者的饮水,加重代谢负担,大量水潴留易引起水肿,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脂肪摄入不应超过3g/日,摄入脂肪过多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如何传授预防保健知识,教会患者正确的康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饮食、休息等注意事项,是护理工作应重视的问题。护士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提供的知识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骆柳丽[5]提出了3种教育方法:①计划性教育:护士按典型的教育制定教育方案,有计划地对患者实施宣教,这种方式适用住院时间较长者;②针对性教育:即针对患者的某种心态,护士给予有效指导,这是多数患者较为喜欢的方法;③问答式教育:即护士积累一些科普资料事理成册,让患者阅读并提出问题,由护士给予解答,这是文化层次较高患者比较适宜的方法。

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是目前心脏病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理论到实践要求护理具备丰富的冠心病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等知识;通过本研究观察发现,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以后,极大地增强了患者的信心和勇气,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同时,经过规范合理的康复护理后,也减少了冠心病患者再次住院次数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蔡晓莲,廖建梅.中老年冠心病患者整体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康复,2001,5(9):129.

2梁英怡.冠心病的社区康复[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2):35-36.

3庞妙玲,陈爱,袁小玲.实施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探讨[J].河北医学,2004,10(7):638-640.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5

【关键词】骨折康复;健康教育;方法;实践

骨折患者在康复期间,极易出现情绪反应,影响疾病转归和预后。分阶段、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不仅满足了病人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同时改变了病人的不良健康行为,有效缓解和消除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积极构建病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帮助病人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促进病人康复的目的。

1建立健康教育模式

建立整个骨折康复过程的健康教育模式,可分阶段进行健康教育,住院教育和出院教育,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因人而异。护理人员就骨折防治知识、骨折发生的原因、机制及恢复过程,以及骨折的康复知识(如功能锻炼、假肢使用等)对病人做一全面的教育,使其在漫长的恢复期中坚持合理的功能锻炼,重建或恢复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2健康教育

内容针对病人的情况,功能锻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治疗内容之一,是促进康复、防治复发的重要手段。我院新建的功能锻炼室,购置大量综合锻炼器械,如跑步机、肩功能回旋器等。负责护士向病人讲解动静结合的重要性,并根据病人病情同主管医生一起制定一份康复锻炼计划,护士进行示教,使病人懂得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消除了顾虑,锻炼变被动为主动。病人主动的锻炼对促进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3加强前瞻性健康教育

有文献报道,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普遍增加跌倒受伤的机会,而髋部骨折手术后普遍存在抑郁症状,增加相关死亡率并影响骨折受损功能的恢复。因此应与患者多做耐心、细致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手术后患者,要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和相关信息做预见性的健康教育指导,保证治疗与护理过程在患者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效调动患者积极性,从而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疾病进展情况,同时便于护理人员及时调整健康教育指导方案。

4体会

4.1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康复病人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这种教育为医院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治疗费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因骨折的病人病种复杂多样,各种骨折的康复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对症教育,同时协助病人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周之后就可以开始扶拐康复,而脊髓损伤的病人,大多有肢体瘫痪和感觉麻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伴随着是家属的终身照顾和护理,所以要把有关知识同时授予病人和家属。

4.2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护士自身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实际业务水平,在实践中对病人的教育效果至关重要。护士只有业务理论知识能力强,才能及时、准确解答病人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准确指导病人的康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士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病人的教育过程中,其实也是护士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光红,任小英.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内容需求状况的调查[J].护理学杂,(7)3.

[2]岑晓勇.骨折病人的护理护理系外科,2012.05.07.

[3]王莉.梅景慧.健康教育在下肢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2007.12.07.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6

【关键词】深度烧伤;行为干预;康复

深度烧伤后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必然有瘢痕形成。深度烧伤在创面愈合后,瘢痕生长极其迅速,表现为瘢痕增生、挛缩、乃至畸形。不仅改变了外观,还影响了功能,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对烧伤病人实施全面的康复治疗,要使康复治疗落到实处,关键要调动3方面,即护理人员、病人、家属的积极性,三者缺一不可[1]。为提高病人康复期护理能力,有效降低烧伤后遗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笔者对2007-2009年2年间本科共收治的1352例烧伤病人进行了护理行为干预及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7-2009年2年间本科收治的烧伤病人共1352例,年龄7天~88岁,成人989例,其中轻度烧伤395例,中度烧伤311例,重度烧伤232例,特重烧伤51例;12岁以下儿童363例,其中轻度烧伤91例,中度烧伤131例,重度烧伤103例,特重烧伤38例,住院天数4~98天;成人文化程度:中专以上239例,初中、小学文化程度689例,文盲61例。

2护士的行为干预

2.1责任护士在病人住院期间做好康复教育工作康复训练从病人住院时抓起,应该强调康复治疗应贯穿于烧伤治疗的全过程,烧伤治疗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康复办法,不仅是康复科医生而且是烧伤、整形外科医生亦应懂得的康复治疗手段。烧伤康复治疗种类很多,不能单凭某一康复手段解决所有问题,烧伤康复需要综合治疗。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早期功能锻炼。患者感到舒适的位置,往往是非功能位,因此烧伤早期应注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位。根据瘢痕挛缩的好发部位,对身体重要部位应注意体位摆放,并对烧伤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如功能体位摆放。鼓励与指导病人及早进行主动及被动运动,如各关节的功能训练,并让家属共同参与配合进行,讲明康复训练的目的与重要性,有预见性的在病人创面愈合后可能遇到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前进行宣教,不断向病人及其家属灌输康复护理知识,让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为恢复功能、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2.2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短期康复护理培训责任护士用理论授课、图片讲解、操作指导、示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具体病人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培训,帮助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就日后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预期目标和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为出院病人发一份健康手册,其内容包括初愈皮肤的清洁保护、残余创面的自我护理、饮食的调节、弹力套的正确使用方法、瘢痕增生的自我护理、康复功能训练方法等,让病人和家属了解并掌握。健康手册上有科室、护士长及康复护士的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方便病人及时联系。

2.3康复护士的针对性有效干预本科设一专职康复护士,在病人出院前采集完整的资料,如地址、联系电话、简要病情、康复指导要点等,建立联系档案,与责任护士一起对住院病人及家属进行跟踪指导,做好出院后联系。康复训练在创面愈合后半年内非常重要,康复护士在病人出院后1周内与其取得联系,主动了解情况,对出院后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并给予心理调适与支持,预约复诊,半年内与病人主动联系至少1个月1次,具体作出指导,有效地提高了病人自我康复护理水平。

2.4护士要充分调动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烧伤后,无论是在肉体上、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对病人及家庭是一种考验,护士应主动对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生活上多关心照顾,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讲明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倡导亲情和责任,提供成功社会支持的案例以及正确的社会支持方式、方法。有意识地把多个病人组织在一起,以起到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作用。护士要充分调动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满足病人物质上与情感上的需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提高自我价值。

3效果评价

本组1352例病人出院后平均每人与科室主被动进行电话联系10次,平均复诊3次,护士主动联系的15次,病人再次入院整形术59例。本组病人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经过责任护士及康复护士介入干预,能正确处理,及时纠正,顺利进行康复,有效降低了烧伤后遗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达到了提高病人日后生活质量的目的。

4讨论

由于以往医护人员没意识到烧伤康复的重要性,对康复期的健康教育工作并不重视,做不到位,病人及其家属缺乏相关医学知识与康复技能,对预后缺乏预见性,因此认识不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而导致对康复期自我护理的不重视,相关医学知识与技能方法欠缺,而且病人在进行自我康复护理时,会遇到很多专业方面的具体问题,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解答和指导,但这一点却因种种客观原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加之康复过程痛苦艰辛,必须持之以恒,而大部分病人耐受力差,缺乏恒心和毅力,又惧怕疼痛,因而康复训练做不到位,甚至放弃,尤其在大面积烧伤、毁容以及青少年病人中,往往出现较重的心理情绪障碍,极易导致焦虑抑郁症,产生忧郁心理;自我封闭,自暴自弃,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家人对病人缺乏尊重爱护、关心照顾和支持,配合病人康复训练不当,都极大影响病人的康复护理水平,造成康复护理的失败,导致烧伤后遗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加重。作为烧伤科专科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视提高病人康复护理能力为己任,认识到做好在住院期间康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将此项工作从病房延续到社区和家庭,进行护士行为介入干预,以达到有效降低烧伤后遗症发生和严重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功能障碍。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是护士人员追求的最终目标。让病人尽快回归家庭,为恢复工作、走向社会、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7

[关键词] 康复护理;护士;角色

康复医学是对患者在身体功能、精神和职业上实施康复的学科。服务对象包括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和以及疾病恢复期患者等。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减轻痛苦,尽量减少继发障碍,使残余的功能和能力得到维持和强化,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由于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治疗目标和工作方式不同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所以康复护理和临床护理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康复护士以特殊治疗手段和优质服务赚得病人的信誉,充分施展了角色的作用.“角色”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的专门术语,是在社会结构或社会轨制中一个特定的位置,每一种角色只是一个人的一个方面。在康复护理中,护士的角色呈现出了多元化,以下本文予以详细阐述:

1 护士在康复护理中的角色

1.1教练的角色

康复护理的对象是主要是残疾者和慢性病患者,因此恢复患者的残余性能和能力,减轻残疾和因残疾带来的对社会交际、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其才智和功能,以使他们能重新回到社会是康复护士的任务.康复护士结合护理工作,把握康复时机,在障碍还未泛起时,制定康复护理计划,采用理疗法,以自动运动为基础的,包括理疗,磁疗,以增强肌肉的锻炼、传统医学治疗、心理治疗、功课治疗等方法,特别是对残存性能强化练习、糊口流动能力练习。如一房距离缺损修补术后第一天因脑拴塞引起肢体瘫痪的病人,在天天作cpt(胸腔物理疗法),针灸,穴位磁疗,穴位推拿的同时,应加强病人的患侧功能练习、辅导器具使用联系,此外,“根据不同性质、程度和种别的患者,教会不同的处理和转移,把握早期预防并发症的措施,如预防发生褥疮,呼吸道感染,关节挛缩,畸形和肌萎缩,关节流动能力练习和呼吸功能练习,冠心病预防措施和运动治疗方法等。”

1.2知心朋友的角色

护士应首先接受病人的残疾或疾病,并评估病人对其残障疾病的反应.以真诚、同情和关心的立场,鼓励他们,让病人知道他是全然被接受的个体。籍此病人可获得勇气,以承信自己与凡人的差异之处,而不感觉到羞耻或悲伤.护患关系属于介入一匡助型,两者之间应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激励的合作关系.匡助他人不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应毫无前提地真诚对待,精心护理,热情接待,互相沟通,用真诚的心去感化那已破碎的心,使病人鼓起勇气,面临现实,进步糊口的决心信念。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通过观察病人的言行,准确理解病人的感情和需要,同时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和对病人的匡助取得他们的信赖,才能施展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我们制定的康复护理计划,唯有此才能让我们的护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3辅导员的角色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影响健康和导致疾病的因家除生物因素外.还有环境、糊口方式、卫生服务和生物遗传因素。此外,还认为心理状态与躯体性能状态有紧密亲密关系,心理状态影响着健康,心理因素能导致疾病.因此,要把康复对象当整体来考虑,使健康服务不限于解决躯体方面的题目,还要全面考虑精神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需要.在护理过程中,要了解病人心理、糊口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其致病因素,健康状态决定因家和不良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结合病人的文化涵养,受教育程度及致病危险因素的熟悉,制定适应各个病人的康复教育计划,如:防止疾病发展的教育,护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使病人知道更多有关健康和疾病的信息,不是被动接受康复护理,而是熟悉到介入护理的价值,并主动介入;病因预防辅导,我们对冠心病和手术患者利用讲课,个别交谈,图书、宣传册幻灯、录像等进行出院指导.“并定时举办各种不同类型学习班,目的是减少或消除致病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临床预防教育,主要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减轻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性康复和心理康复.”

2 康复护理中对护士角色的素质要求

2.1崇高的职业道德

作为康复护理的护士应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三心,爱心、同情心和耐心,能够充分体谅和理解患者的遭遇和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面对身心残疾的服务对象,面对生活护理上需要作出巨大努力,语言沟通上需要不厌其烦的患者,面对福利待遇不如综合医院的现状,护士应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2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产业与科技的发达,意外事件和交通事故增多,致使残障者人数愈来愈多.在整个疾病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贯串康复的思惟与实践,从早期开始的康复护理对于保护功能,加快恢复和预防残疾起到非常的重要作用。所以说康复护士的责任是了解病人所面临环境变化.匡助他改正不恰当的适应行为,增强适应能力,并充分利用个人的能力或潜能来达到最大程度的健康(功能)水平。因此,康复护士留意增强康复护理意识,并有健康体魄和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充沛的潜力、饱满的精神,丰硕的知识,如懂得一些物理治疗,功课治疗,心理治疗,语言治疗,运动治疗,体裁治疗和中国传统治疗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流动。由此可见,康复护理有自己的特殊性,康复护士在思惟素质,知识结构,技术及技巧方面也需要更高境界的追求。

2.3敏锐的观察力与良好的表达能力

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了解病人,运用各种感观获取病人的直观资料。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要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新发生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宣教方法要得体,病人及家属易于接受。对于住院后产生恐惧、孤独、焦虑的患者要给予适当的关心与安慰,用温暖、平近的话语与他们进行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感受,帮助尽快熟悉医院环境,适应各项制度,建立遵医行为。

2..4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首先,护士要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健康的恬静治疗环境,包括糊口上的恬静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护士要知足病人的生理基本需要,如充分的睡眠和休息,营养丰硕的饮食,排泄体内废料等,还需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糊口习惯,多方面知足病人需要,并用康复护理程序解决碰到的护理题目。对病人要热情,真诚。护士的热情,应与非语言的沟通结合起来,表达感情,沟通思惟。非语言的沟通是以人们的步履和立场进行的,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音量,步态,手势,抚摩和眼神等。常常留意观察病人的真实感情,如病人向护士叙述自己的病情或询问治疗时.护士表现出不耐烦或问非所答.使病人感到护士不尊重他,不愿意匡助他减轻优虑,影响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俞晓萍,陈燕梅.《浅议康复科护士的角色》,载《中国临床康复》.1999年第8期,第34页。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8

【关键词】脑梗塞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1临床资料

选择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脑梗塞患者100例,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证实,且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年龄40-76岁,平均62岁。100例病人均未接受过系统的脑梗死健康教育。

2对入院患者进行评估,开展健康教育

2.1患者入院后,接诊护士负责收集与病人相关的所有信息。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生理、心理;病人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发病前对脑梗死疾病的了解程度。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调查,综合判断病人的健康观、学习能力、动力和学习方法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诊治护理的要求。制定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并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

2.2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2]。

2.2.1偏瘫患者的健康教育偏瘫是脑梗塞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它不但给病人生活上带来很多不便,也使病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实施健康教育中,护士不但要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的技巧和方法,还要让病人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刚入院的患者,护士先将本科整理成册的科普资料和卡片交给病人阅读,使病人尽快掌握有关的医学知识,同时鼓励病人及早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加强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脱衣服、先穿瘫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则相反。学会自我护理,就减轻他人的依赖感。多次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心理负担重,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护士可请一些恢复较快、自信心强的病人讲解自己康复的过程,同时在日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帮助病人重新掌握拿筷子,端水杯,扣钮扣等的技巧,护士应边讲解边示范。在训练过程中,对于病人的每一点进步,护士都应给予鼓励,使病人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

2.2.2失语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由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时间长了,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护士应主动热情地与病人接触,向病人传授有关康复方面的知识和他人战胜自我的事迹,使病人树立早日恢复语言功能的信心。充分利用一切治疗护理的过程,如打针、服药时让病人说出所用器具的名称,如此反复训练。鼓励病人运用言语表达意思,从一个简单的字、词开始耐心教病人发音说话,逐步训练病人的语言功能。

2.2.3吞咽困难患者的健康教育让病人选择容易变形的食物,即密度均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不在粘膜残留,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如豆腐脑、果冻、蛋羹等。进食时应少量而后酌情增加,每次进食吞咽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或饮极少量水,使食物全部咽下再先进食,这样有利于诱发吞咽反射,又有达到除去咽喉部残留食物目的,以后根据吞咽功能的改善逐渐降低食物的密度,同时应注意训练中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2.4智力减退患者的健康教育许多脑梗塞病人伴有智力减退,这些病人接受知识能力差,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反复多次进行宣教。对抑郁状态或老年患者更要耐心,对出现急燥情绪而放弃努力或自怨哭泣病人,护士要耐心劝导,积极帮助病人寻找原因,启发病人思考。对准备出院的病人,要叮嘱他们回家后将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防止忘记。

外出时,随身携带一张自我制作的卡片,注明姓名、年龄、地址、电话、联系人、所患疾病名称等,以便走失及时找回,这样使病人逐步熟悉自我护理的内容,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

3出院时的健康指导

3.1饮食指导首先指导患者出院后要戒烟戒酒,低脂低盐饮食,多食蔬菜、豆类制品及五谷杂粮等,保证营养,尤其是丰富的蛋白质,可使受损的神经、细胞,肌肉等更快恢复,多食蔬菜、瓜果,不仅可以减少便秘,而且能供应更多的维生素,减少盐摄入。

3.2生活起居指导指导患者生活起居的合理安排,居室的空气流通,床褥的清洁,充分的休息,良好的睡眠等都会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修复。在生活中辅以文娱活动,如听音乐等,以增加生活情趣,增强康复信心,增进身心健康,康复期还应注意冷暖保护,防止感冒、气管炎,以防引起肺部感染。

3.3心理康复 脑梗塞患者发病较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产生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心理。出院后不能坚持功能康复训练。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脑梗塞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使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认识到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建立康复信心,积极进行康复锻炼。

3.4肢体功能康复的指导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肢体康复的重要性,康复锻炼不仅要早期进行,而且要坚持不懈。这是因为从神经康复时机看,脑血管疾病的功能恢复主要在6个月以内,而头3个月最为重要。患者出院后在此期间神经虽未完全恢复,但要坚持康复训练,这样才能不失时机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基本护理技巧,从肌力恢复开始。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协助患者坐起,双下肢来回摆动。在练习行走时,先迈患肢。功能训练时注意运动量及体力、循序渐进;当肢体肌力全部恢复后,可独立进行日常活动,如洗漱、梳头、穿衣、饮食、行走等。

3.5语言训练 为了使患者早日恢复完整的语言能力,指导家属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强化语言训练,从喉部发出“啊、啊”的声音,鼓励患者说出常用物品的名称,或看图识字。对患者出现急躁情绪给予理解,对微小的进步给予鼓励。

3.6指导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常用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出院后按时服药,切不可自行停药减药。

3.7指导患者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2周后回专科门诊复诊。病情稳定,肢体功能恢复好的,可以1个月复诊,以后3个月或半年复诊。如患者感觉不适可以随时来院就诊。

4结果

上述100例脑梗塞住院患者通过实施健康教育,除两例患者因年龄较大,并伴有耳聋外,其余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均掌握了必要的知识,都能了解引起脑梗塞疾病的危险因素,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出院时有98%以上患者掌握了自我护理及保健知识。

5体会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3]。对脑梗塞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水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多数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与护理转变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能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和康复技能,增强保健意识,促使患者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喻道会.浅谈脑梗塞病人的健康教育[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12(12):0148.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9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护理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28

脑卒中病人经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尤其是近年来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病情迅速稳定,但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由于大多数患者基于经济的原因不能留在医院康复,而选择出院。因此进行家庭护理指导,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行继续康复训练,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意识清楚,能交流合作的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0~75岁。脑出血45例,脑梗死35例。

方法:按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有无焦虑、抑郁、依赖、角色认知冲突、急切等心理状态;是否有偏瘫、语言不清、咽下困难、流涎、记忆等方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经济收入等,通过评估获得最佳研究实证,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需求[2],确定护理诊断,与患者一起制订康复护理指导计划,进行康复培训。出院后由康复医师、护士上门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具体第1个月每周家庭康复护理指导1次,第2个月、第3个月每2周1次,后3个月每月1次,每位病人共11次。康复护理方法多采用良性肢,定时变换,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坐位及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中医的穴位按摩等[3~5]。遵循个体化、针对性的原则,康复医师、护士一对一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并将康复计划写在卡片上,嘱病人及家属按计划执行。再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帮助和指导。

结果

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后,支持系统的积极性高,患者能以最佳的心情接受训练和主动配合,家庭关系融洽。6个月后全部回归社会,其中68例重返工作岗位,12例生活能自理。

讨论

大多文献研究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意义,而实际上在基层医院,病人迫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在医院进行康复,只要病情稳定,便主动要求出院,因此康复训练往往立即中断,患者不可能得到医护人员的持续指导,以致不能达到预期康复的目的。本研究中出院需要康复的占60%。因此我们加强了这类病人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导,针对性强,改变了过去那种常规的指导,而侧重解决患者康复的具体问题。临床资料证实:经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和功能代偿、重组的产生,一些继发障碍如肌肉萎缩、压疮、关节挛缩、足下垂等都得到有效阻止,降低发发生率[6],提高了生命质量。

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康复出院指导计划的实施,我们以人为本,耐心沟通交流,一对一在家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训练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自觉配合及参与康复,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

患者在家康复,节省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脑卒中的康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病人家属的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细心指导和出院后的继续康复训练,并将延长到家庭护理中,才能降低残障率,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

结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杜绝了“废用综合征”的出现,降低了致残率。家庭康复护理即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协同”,对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郎艳霞,王玉华.脑座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探讨.国外医学护理分,2005,24(5):249.

2王艳,成翼娟.循征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

3崔丽平,赵凤春.急性脑卒中病人独立步行能力预测及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3,17(12):1383-1384.

4方定华,王茂斌,胡大萌.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5-266.

5张玉珍,苏凡,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912-913.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篇10

【关键词】门诊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精神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心理健康。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充分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可以有助于医护人员顺利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指导病人主动配合治疗,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1]。本研究现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病人3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症治疗等处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患者,共300例,其中男161例,女139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7±6.2岁,治疗时间7-14天。对所有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和谐护患关系,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治疗的时间。

2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当一个健康的人患某种疾病后,首先发生了由健康人向病人角色的转变,这种转为病人角色的过程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较年轻人更加明显。主要是由于老年病人对疾病的适应能力较弱,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自身战胜疾病的能力逐渐降低,而且多数老年患者的疾病多为慢性病,病程长,治疗过程较为复杂;老年人患恶性疾病的概率较高,治疗恢复较差,死亡率相对较高;这些均可成为造成老年患者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的诱导因素[2]。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①恐惧、焦虑[3]:老年患者的疾病通常为慢性病、恶性病,病情严重,恢复时间较长,老年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加之随着与有相似病史的病友交流,与他人对比,往往导致心理恐惧焦虑,加重自身的病情。部分老年患者害怕病情反复,患者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害怕自己病情加重,天天处于恐慌的状态。②自卑、压抑[4]:老年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特别是得知自己患者较重的恶性疾病后,心理上一时间难以接受;部分患者大小便不能自理患者,与之前的健康生活相比,患者出现强烈的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失衡甚至心理扭曲,患者渐增悲观失望的心理、情绪出现低落,造成身体日益消瘦、长期营养不良等,自卑、压抑心态日益严重。

3老年病人护理体会

已有研究表明:健康的人患病后心理状态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不同的人由于性格、气质、职业以及生理状况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人生病后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病人战胜疾病的康复过程除了与治疗过程密切相关意外,护理工作也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护士是医院中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护士向患者传播健康教育的知识,提升护士的自身素质,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因此,在针对门诊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患者伴随疾病发生发展的情绪变化,疏导患者的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宣教[5]:门诊护士以饱满的热情接待患者,热忱为患者服务,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观察并掌握老年病人内心的变化,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正确的心理护理有时甚至比药物治疗更加有效,这就要求护士细心耐心、温和诚恳的对待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反应比较迟钝,部分患者听力下降、接受能力差,护士应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给患者带来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希望,消除患者内心恐惧的心理状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首先取得的老年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是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的基础。老年患者通常爱唠叨,主诉多,护士应对其进行耐心的语言安慰,真诚的关怀病人,使老年患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6]:老年患者往往情绪低落,性格孤癖,睡眠质量差。护士应对患者耐心的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治疗康复的过程,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以及指导手术患者术后进行必要的功能性训练,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心理指导应贯穿患者整个康复过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士应在具备扎实的护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学习护理心理学,充分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对老年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7]。综上所述,加强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有助于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金香兰.浅谈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1:113.

[2]宋书兰,李琦珂.老年病人的心理辅助治疗[J].中国校医,2012,6(11:873-874.

[3]王骞卉.老年人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2:24.

[4]任凤英.护理哲理引入知识型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5:3332-3333.

[5]余琼华.当代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