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十篇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十篇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42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1

一、引言

近年来,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在许多企事业单位得到了推广应用,为提高这些/!/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和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应用主要集中在帐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和会计报表四个模块上。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和销售核算等模块应用很少,真正做至皖全甩帐的单位也比较少。

实际的应用范围和水平与财政部提出的目标及我国潜在的市场相比,相差甚远追究其原因。除了人们的思想认、管理体制等因素之外,基根本原因是人才问题。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发展的需要,与实际要求相羞很大。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就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层次、培养途径和课程设置等何题进行讨论,并且得出一些对策建议。

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特别是具有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设计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和复合型高层次的专业教师远远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的成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甚至个别普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无法给会计专业开设电算化课程,不得不将其从教学计划中砍掉。有的教师只经过会计软件操作短期的培训,根本不具备系统开发设计知识就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其培养出的学生水平就可想而知。因此,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只有建设一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满足会计电算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对于师次的培训,绝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会计软件操作知识,必须培养具有系统开发设计能力和熟练掌握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师资培养可以有多种途径:—是从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或会计专业具有三、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层次

1994年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剪话事业的意见》中,指出:“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意见》中提出了上述四个层撮培训比例是:操作人员6o~70%。会计软件的维护人员10—15%,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5%。根据我们近年来从事会诗电算化工作实际情况看,分层次培训是十分可行和符合实际的,但是。

各层次人员的培养比例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系统维护人员、程序竣计和系统设计人员比例偏低。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社会办学主要培训操作人员,系统维护、程序设计和系统膏析设计人员基本上没有列入培训计划。有的单位多次送会计人员参加培训,也有一些会计人员参加社会办学培训i,但是,这些单位依然无法开展会计电算『七工作,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既懂会计叉懂计算机的维护人员。

因为仅具备某一会计软件操作知识的人员是不能独立胜任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既使在专业软件公司的协助下,把电算化工作开展起来,但是一时旦系统出现复杂的问题,不能正常运行,如果没有精通计算机的软硬件维护知识和人员,就不能很’陕恢复系统。那么其后果只能将本来已经甩掉的手工记帐重新用起来。这是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愿看到的事。另一方面一个单位要想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及其他管理工作的电算化,也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程序设计和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目前我国以专业软件公司开通用会计软件为主的途径来实现会计电茆化,在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付作用。会计软件的通用性实际上是加重用户婕用会计软件的难度和负担为代价的。首先,所谓通用也只是在帐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和会计报表几个模块实现通用,而材料管理、销售管理和成本核算等子系统难实现通甩既使实现通用其用户初始化工作量和手工工作量巨大,这些子系统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特点开发设计。其次,通用会计软件另一个问题是不利用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接口,这就给企业以后扩大计算机应用范围和层次(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的最基础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有着复杂的联系。再次,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国家每年都有重大的财经改革方案出台。一旦涉及财务会计核算和处理方法问题,如果软件版本量新不及时,只有企业自己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了。由此可见,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设计人员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还要大力培养。本文建议: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

、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设计人员的比例应该是2:l:l:l。在此,本文还要特别指出:各单位除了对一般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之外,还必须重点对会计主管人员的培训。

作者在菜单位开展会计电箅化工作时,就遇到过由于会计主管不懂会计电算化知识,工作安排失误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会献计计主管的培训,除了介绍会计电算化的一般知识外,要重点培训会计电算化原理和开羼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琢管理知识。为此,本文建议增加一个培养层次。这个层次是专门培训会计主管人员,可以称为项目管理人员层。

四、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途径

目前,我国会诖电化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是:

(1)在各类学样的会计专业中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2)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委托会计软件开发公司举办短期培训班;(3)社会办学力量开办培训班;

(4)极少数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5)会计软件开发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软件,而举办的操作培训班。

如本文前面所述,一个单位如果仅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人员,没有系统维护和开发人员是不可能将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开展起来的而上述几种培养途径满足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的系统维护和开发人员。尽管近几年,有大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充实到企事业各单位,但是,由于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少企业管理和会计专业方面课程,他们也没有学习过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课程,因此,这些专、世的毕业生尽管掌握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但却不能胜任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也就是目前一些单位出现的局面。懂计算机的不懂会计和企业管理,懂会计和企业管理的不懂计算机,一方面、才浪费,而另一方面又缺少人才。本文建议除了保留巩固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才j占训途径之外。可以开辟一些新的培养途径:

(1)在计算机应用专、lk中,增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造哮课程;(2)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专业中,除了目前开设的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课程之外,加大财务会计课程。

(3)在有条件的高校,开办会计电算化辅峰专业。本文的这些建设并不是想使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击从事会计电算化上作。但是,无论扶国外多年计算机发展应用的历程还是扶目前我国计剪机在企事业单位应用的发展趋势看,单位一般都是要建立以财务核算管理为核心的计算机网培信息系统。因此,企业单位一般都是要建立以财务核算管理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固此+企业管理、南务会计应该是高级信息管理人才必备的知识。这也符合当前国家教委进行专业调整,缩碱专业数量,拓宽专业面的总的指导思想。

五、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目前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氡要问题是课程设茸及内容不能满足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工作对人才的要求。首先,必须澄清一些人对会计电算化存存的模糊认识会计电化涉及计算l科学、信息穗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和系统开发理论等多门学科因此并不是学习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或是擀会菜一会计软件的操作就能掌握计算机会计这门新学科。:要真正掌握它并且能够承担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学习掌握多门学科知识。本文按不同类专业和培养目标提出如下几种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课程设置商案,仅供参考。

l、会计类本科专业(1)计算机基础;(2)数据库(Ⅵ或aCCeSS);(3)高级语言(C语言或vB);(4)管理信息系统;(5)计算机会计学原理;(6)会计软件上机操作和项目管理。

2、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增设如下课程:(i)会计学原理;(2)财务会计;(3)管理会计;(4)计算机会计学原理。

3、计算机庆用专业增设如下选修课程:(1)会计学原理;但)财务会计;(3)计算机会计学原理。

4成人教育会计专业(1)计算机基础;(2)数据库(FoXpRo);(3)计算机会计学照理;(4)会计软件上机操作和项目管理o5、会计电算化辅修专业数据库(vFp或aCCeSS)(2)高级语言(C语言或VB);(3)管理信息系统;(4)会计学原理;(5)财务会计(6)管理会计(或财务和宣)(7)计算机会计学原理(8)会计软件上机操作。

六、结束语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2

一、国内外会计准则比较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44号指出,如果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则发生减值。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中规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主体应当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种迹象,主体应当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基本相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

大多数国家会计准则的规定大抵以国际会计准则或者美国会计准则为蓝本。我国主要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只是略有差异。如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但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就准则规定的详细程度而言,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更为具体,更为全面。

二、境外案例分析

[例]a企业是一个生产瞬间干燥剂和压缩清新剂的厂家,2001年对其所属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固定资产情况见表1:

建筑物和设备1999年建成投产,全部资产作为一个整体形成现金流量的来源。2001年3月31日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显示的资产总值、折旧和净资产见表2:

评估师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的具体流程如下:

(1)确定价值类型。评估师确定价值类型为原地原用途价值。

(2)确定折余重置成本。该企业资产属于专用机器设备,由于在设计、尺寸、位置上独一无二,除了那些作为部件销售的产品外,几乎不在公开市场上销售。评估师运用折余重置成本计算资产价值。计算过程见表3:

(3)分析贬值的可能性。企业从成立之初到评估时,生产能力数据有:压缩清新剂设计能力750吨/年,瞬间干燥剂设计能力2500吨/年。企业1999年和2000年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有,1999年生产能力利用率为21.5%;2000年生产能力利用率为21.5%,这种较低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是由于企业成立时对瞬间干燥剂的需求量的预测远高于真实市场需求额。评估师分析发现,企业机器设备并没有发生功能性贬值和实体贬值。因此,评估认为机器设备可能存在经济性贬值。

(4)计算资产组的公允价值。评估师对企业10年的产出和企业价值进行分析,得知资产组现值总额为2653.9千美元,净流动资产为101.42千美元。由于没有足够的收入实现盈利,评估师经分析认为企业没有无形资产。因此,企业固定资产(资产组)价值应为2552.48千美元(2653.9-101.42)。

(5)计算资产组贬值额并在组成资产间分配。与固定资产折余重置成本相比,固定资产贬值额为1691千美元(4243-2552.48),减值率为0.5(1691÷3223),机器设备可收回金额为1612千美元。

(6)计算机器设备减值额。机器设备账面值为2800千美元,减值额为1188千美元(2800-1612)。

(7)考虑机器设备在其他用途下的价值。根据国际评估准则,机器设备可以有原地原用途价值、原地选择用途价值、异地原用途价值和异地选择用途价值等几种价值类型。假设其他三种价值类型下,机器设备可收回金额分别为2100千美元、2200千美元和2300千美元。根据国际评估准则要求,应当选择最高的价值进行减值测试。本例中选择异地选择用途价值2300千美元进行测试,减值额为500千美元(2800-2300)。

本例机器设备减值测试的过程是按照国际评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执行的业务,考虑了资产不能单独形成现金流时,以资产组为评估对象确定公允价值,继而进行分配的情形。其基本流程是:(1)确定价值类型。确定价值类型的目的是计算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2)确定资产组中各组成资产各自的公允价值。以折余重置成本作为公允价值。确定折余重置成本的目的是确定机器设备所有固定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中所占价值比例,用以对经济性贬值进行分配。(3)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资产组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本例中调整了经济性贬值的因素。方法是计算资产组按现有生产能力形成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现值与折余重置成本的差额为经济性贬值。按各组成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进行分配。调整后的公允价值即为原地原用途价值。(4)确定减值额。用调整后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进行对比,确定减值额。

这一思路与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不一致。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减值测试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现值的较高者;然后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值进行对比。这与国外评估业务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评估的价值类型不同。国际评估准则一般要求的价值类型有原地原用途价值和原地选择用途价值、异地原用途价值和异地选择用途价值,这几种价值类型均不是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中需要的价值类型,与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不符,不能同于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而我国不需确定原地原用途价值等价值类型。(2)可收回金额确定不同。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评估师应当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平均生产能力和获利水平计算企业的公允价值,并根据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下现金流量现值来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由此可以确定可收回金额。而国际评估准则对这点没有详细的规定。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改革;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62-02

计算机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科学。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的场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自己的计算机实验室。有了计算机实验室,就离不开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以现在各高校对计算机实验室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来看,尽管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已经可以满足当前的计算机科学的教与学的使用。但对计算机实验室环境、硬件、软件的管理与维护确仍然存在着瓶颈性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为此,笔者做了如下研究分析。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高校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基本成熟,管理也较为妥善,但没有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所以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方式仍然存在局限性,管理人员匮乏,时有发生实验设备丢失现象等问题。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匮乏,出现了一个人管理多个实验室的现象。如果这一个管理人员有课或者事请假,就会出现没人有管理实验室的情况。有人趁机带走鼠标或者键盘之类的设备就很容易,甚至带走一套主机和显示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没有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领导不够重视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内外没有安装监控设备,不能实时掌握实验室的动态情况。

1.2计算机实验室设备老化严重

虽然现在学校对计算机实验室的投入较以前增大了许多,新进的很多设备,也新建了实验室。但是计算机实验设备的更新换代的步伐较快,学校的建设范围广,资金需求量太大,学校能用于计算机实验设备更新的有限的,新增实验设备和新建实验室都受到限制,使用中的多数还是陈旧实验设备。又由于学校扩大招生人数,学生数量剧增,所以计算机实验设备的数量与更新的速度都跟不上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了计算机教学设备不足的现象。为了解决教学的燃眉之急,淘汰的计算机设备不得不继续投入到教学中来。

1.3实验室资源浪费现象突出

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大多只用于上课时间的教学,非上课期间,几乎闲置,实验设备利用率低下。学校建设的计算机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资源虽然略显紧缺,可数量也不小,花费的资金也不是小数目。用于教学是应该的,如果只是工作日的上课期间使用,其他时间只是学校一块漆黑的地方,名义上的实验室地盘而已,实在太浪费了。完全不能体现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应该发挥的价值。而非上课时间的学生,四处游走,需要在实验室做实验、研究学习的学生,没有研究、学习的场所,不能及时验证已有的思维。计算机实验设备的用途比较单一,需要用到计算机的专业都在建设实验室,每个专业的实验室都在自己的区域,相互独立。同时,各分院、系还单独建立多媒体教室。每个专业的实验室除了本专业工作日上课期间的教学使用外,其余时间除管理人员外的其他成员禁止出入。因而会出现实验室不集中,实验室占据场所大,整合性不强,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改革创新的对策

创新实验室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在计算机实验室投入使用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的是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设备多,使用频率高,安装的软件种类多等因素导致实验室的管理维护工作量大,难度大等问题。所以,要管理好现在的计算机实验室,离不开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当然也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关心程度。所以,要在建立完备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革去陈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尽可能创新对实验室的管理理念的方法。有了管理制度的约束帮助管理,但管理人员的水平提高是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建议首先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配备数量足够的高水平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的同时。其次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创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开拓新的、高效管理途径。在计算机运用如此普遍的时代,对计算机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无形中也提高了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要求。因为高水平的算机专业人才来源于高校,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这就形成了以软件促硬件的格局,相当于对计算机实验室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硬性的要求。所以,不得不加大对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及时更新陈旧的实验设备,保证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1创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理念和方式,让资源利用最大化

建立开放、共享的实验室,解决资源浪费问题,让已有的计算机实验室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价值。计算机应用领域广泛,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实验室的需求。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上课期间大家争抢实验室,供不应求;非上课期间,实验室大量闲置,门可罗雀,供过于求。首先应该分散式管理,改善对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方式,适当调节对实验室的使用安排,错开实验室使用的时间,就避免了实验室供不应求和部分闲置时间。其次,不同专业领域间应该相互渗透,集中建立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共享实验设备。打破各相关专业领域实验室完全独立的局限性,解决实验资源浪费问题,提高试验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管理难度和成本,减少实验室管理人员投入,避免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再次,采用开放、多元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非上课期间可以开放实验室,把已有的实验室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广大师生,让教师和学生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学习、研究。这样既合理利用了闲置的实验室资源,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场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和学生的人生安全性。

运用虚拟云桌面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为实验设备更新不足和实验室管理维护工作量大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虚拟云桌面是一种典型的云计算应用,该技术通过“云”端为用户提供桌面远程服务。通过远程服务器运行用户终端设备上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将桌面视图以图像方式通过桌面交付协议传输到用户的终端设备上。通过网络访问虚拟桌面,共享服务器和存储器,按需分配、交付,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把云计算运用到计算机实验室中,管理人员用在中心服务器上完成所有的终端设备的系统维护和软件更新,替代了逐台进行系统维护和软件更新操作。为解决通过U盘、局域网、互联网等媒介传播的病毒感染,提供了有效方法。有效解决了单台终端设备,乃至局域网内多台终端设备因病计算机毒感染导致系统瘫痪,从而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问题。大量应用软件或者是系统文件被意外删除等情况也不再是问题了。大幅度提高了实验室管理维护的效率,减少了实验设备管理维护的时间和人员的投入。云计算的兼容性好,对终端硬件设备的要求不高。可将不同批次、型号、配置的计算机设备作为云桌面服务的终端。用该技术升级中心服务器或者增加中心服务器数量,可以解决部分计算机设备老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抑制it资源的膨胀问题,降低实验室投入成本。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且复杂。要解决或改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还需要在领导足够重视的前提下,加大实验室的科学投入,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洪刚.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维护的探讨[J].读天下,2016(24).

[2]曹宇,刘燕,李灿.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5).

[3]朱亚平.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4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虚拟;创新;研究;资源共享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1.1计算机设备的老化问题

每年学校对计算机实验室的更新投入较以前增大了许多,设备的更新换代的步伐较快,但学校的建设范围广,资金需求量太大,学校能用于计算机实验设备更新也是有限的,使得陈旧计算机实验设备还在使用。又由于学校扩大招生人数,学生数量剧增,所以计算机实验设备的数量与更新的速度都跟不上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了计算机教学设备不足的现象。为了解决教学的实验之急,淘汰的计算机设备不得不还在教学中运行。

1.2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实验室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大多只用于上课时间的教学,非上课期间,几乎闲置,实验设备利用率低下。用于教学是应该的,如果只是工作日的上课期间使用,其他时间空置,实在太浪费了,实验设备完全没有发挥正真的价值。而非上课时间的学生,由于作业的需要,必须在实验室计算机完成实验,搞创新研究学习的学生,没有研究和学习的场所,不能及时验证已有的思维。所以,计算机实验设备的用途比较单一,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创新的策略

2.1计算机管理体制的改革

目前,高校实验室一般配备有一些实验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但随着计算机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范围越来越大,安装的软件种类多等因素导致实验室的管理维护工作量大,人员缺乏越来紧严重。随着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虚拟云桌面技术的运用,开拓了新的、高效管理模式。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对新挑战,我们必须从创新实验室管理的体制机制出发,加强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要创新建立完备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体系和制度,必须去除陈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尽可能创新新的实验室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了新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帮助管理,当然也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关心程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因此,建议首先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配备数量足够的高水平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的同时,还要在专业知识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创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提高计算机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有了创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理念和方式后,提供资源共享,要让资源利用最大化。可以建立开放、共享的实验室,解决资源浪费问题,让已有的计算机实验室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价值。计算机应用领域广泛,高校各专业都要用到计算机实验室。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实验室的需求。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上课期间的实验室,供不应求,非上课期间的实验室大量闲置,门可罗雀,供过于求。面对这种状况,首先应该层次式管理。(1)对公共基础课,适当调整实验室的使用安排,错开实验室高峰使用的时间,就避免了实验室供不应求和部分闲置时间。(2)对专业课,不同专业领域间应该相互渗透,集中建立专业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共享实验设备。打破各相关专业领域实验室完全独立的局限性,解决实验资源浪费问题,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管理难度和成本,减少实验室管理人员投入,避免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3)采用开放、多元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非上课期间可以开放实验室,把已有的实验室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广大师生,让教师和学生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学习、研究。这样既合理利用了闲置的实验室资源,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场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3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创新措施

(1)计算机设备管理的创新

运用虚拟云桌面技术,创新管理方式,解决实验设备更新不足和实验室管理维护工作量大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虚拟云桌面是一种典型的云计算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实验室管理维护的效率,减少了实验设备管理维护的时间和人员的投入。云计算的兼容性好,对终端硬件设备的要求不高。可将不同批次、型号、配置的计算机设备作为云桌面服务的终端。可以用该技术升级云中心服务器或者增加云中心服务器数量,可以解决部分计算机设备老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抑制计算机资源的膨胀问题,降低实验室投入成本。

(2)自主学习管理的创新

实验室进行开放模式管理,学生就能自主学习。为便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局面。让学生走进开放式实验室,有科研和实践的环境以及设备,真正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也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目前,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性方面已有一些具体措施。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导师的指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措施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发挥自身创造性方面都取得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且复杂。要解决或改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更新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已迫在眉睫,可以采用虚拟云桌面技术,开拓新的、高效管理模式,但还需要在领导足够重视的前提下,加大实验室的科学投入,提升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提高创新管理技术。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培养人才应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环节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愉悦,为社会发展和建设培养急需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化高素质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书烟.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安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12-22

[2]王峰,江峰,李朝阳.虚拟桌面及关键技术分析.电信技术,2011,1(8).

[3]易俗.基于桌面云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43).

[4]曹宇,刘燕,李灿.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5).

[5]洪文昕,陈晓红,张胜.高校实验室管理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探究[J].科技展望,2016(19).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5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障碍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一直为许多学者关注,在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问题上,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专利保护是否可行”,笔者从专利审查障碍视角对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问题进行探究。

一、计算机软件定义和专利保护现状

1969年iBm公司首次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分开出售,计算机软件的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计算机软件设计者和所有者的相关权利,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目前,计算机软件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参考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定义结合本国的情况加以修订。

197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表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条例》中将计算机软件的概念阐述为:计算机软件包括程序、程序说明和程序使用指导三项内容。美国通过联邦法院的判例,把源程序、目标程序、固化在只读存储器中的程序、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都归为计算机程序,并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欧盟1991年颁布的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计算机软件包括先前准备的程序设计资料(preparatorydesignmaterial)和计算机程序。日本在1985年颁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没有把文档包括在计算机软件之内。1991年,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下简称《软件条例》)对“计算机软件”的界定同时考虑了我国软件开发的实际与国际上通常的意见,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下的定义在原则上保持了一致。该条例对计算机软件的定义认为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由此可见,我国将文档视为计算机软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与其他国家的定义不同的。因此,在世界上除了我国以外,其他国家并不将文档视为计算机软件。当然,在研究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时候,讨论的重点依旧是计算机程序的法律保护。

二、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路径分析

自上世纪60年代始,各国对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进行了路径探索。

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途径一般来说有著作权法保护途径、商业秘密相关法律保护途径、商标法保护途径和合同法保护途径等。其中,商标法虽然不是计算机软件的主要法律保护手段,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因为用户往往根据商标来判断和选择软件。用商标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已为著名公司成功运用,如微软、思科等。

利法保护途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能有效保护“设计思想”。专利法授予软件专利人一种排他性垄断权,未经其允许别人不能滥用其发明,这对于软件专利权人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利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创新。相对于著作权保护途径,专利法的法定保护期限较短。

专利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缺点是专利保护通常只保护取得结果的特定方法,而不保护结果本身。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20年,保护期限仍然过长,客观上会阻碍软件的开发。专利公示制度虽然有助于软件的开发与发展,有助于社会利益,可高度独占性又会影响软件技术的应用。

三、计算机软件获得专利保护的障碍

世界各国专利法公认,申请专利的发明必须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条件才能授予专利权。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不具有这三点,其它条件就不用考虑。

专利法授予专利权的相关障碍主要有:一是算法不能成为专利保护客体障碍,二是新颖性与创造性审查障碍,三是专利审查制度障碍。

(一)算法不能成为专利保护客体障碍。在通常的理解中,算法被认为是智力活动规则,而且各国的专利法都有类似“智力活动规则与方法不能授予专利”的规定,由此,在专利法研究领域,有很多人认为,算法不构成专利保护的客体。因而,不言自明,以算法为技术基础的计算机软件不能被授予专利。

(二)计算机软件专利新颖性与创造性审查障碍

(1)新颖性的审查与障碍。与其它发明一样,计算机软件获得专利也必须有新颖性。但如果按审查其它发明新颖性的步骤和方式审查计算机软件是否具有新颖性,对于大多数计算机软件而言是非常困难的。这必然会影响计算机软件专利的申请。

(2)创造性审查障碍。创造性审查对软件申报专利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因为软件技术创新通常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上的“增量式进步”(incrementaladvance)。“微小的进步”与“显著的进步”,差距显而易见。。

(3)因为计算机软件在实用性方面能较好的满足专利审查的要求,所以在实用性审查不构成障碍。

(三)专利审查制度方面的障碍

四、障碍的否认与克服

(一)算法构成专利保护客体的理由

算法虽然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算法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把算法看作一个具体的方法步骤,且只需依赖于机器(计算机)就能实现,而不需要依赖人的智力活动,那么,算法当然不能归为不能获得专利的“智力活动规则与方法”。所以算法是可以成为专利保护的客体的,进一步来说,算法问题不构成计算机软件获得专利保护的障碍。

(二)新颖性与创造性审查障碍的克服

新颖性审查的主要障碍就是检索障碍,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规模和传输速度加快,这一问题的解决应是不是问题。而创造性审查的主要障碍是计算机软件“增量式进步”,绝大多数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上的微小进步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智力劳动和时间才能完成,所以,计算机软件的专利创造性审查与一般专利应当区别对待,可以采用“对于该领域技术人员未经一定时间的创造劳动是难以达到的”这样的标准。实际上是通过扩大“创造性”的内涵来克服计算机软件专利审查中的创造性审查障碍。

(三)专利审查制度方面障碍的克服

对计算机软件发明专利审查程序复杂,耗时较长的问题,可以采取特事特办的处理原则,简化专利审查程序,缩短审查时间,这样就能解决好审查制度方面的问题。

综上,笔者倾向认为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专利保护是可行的,认为障碍即使存在,也是可以克服的。最后需要提示一下,对计算机软件采取专利保护,并非是对其它法律保护途径的放弃。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6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在农村中学的逐渐普及,应用多媒体cai技术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教材形式和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农村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 

随着计算机在农村中学的逐渐普及,应用多媒体cai技术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教材形式和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途径。但经过实际的教学应用,其他教师的反馈分析,逐渐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现状 

现象一:在农村中学,受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多数老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以“观摩公开课”的方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应用,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各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这主要原因是因为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自己设计、开发课件,而设计、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虽然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媒体,但也是一项需要投入多(时间、人力、经费)而产出少的工作,它仅仅是用在教学中的评比、检查、参观、学习一类装点门面的场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确实了解到大多数学校一般是在上公开课或评比课时,才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 

现象二:虽然市场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辅助教学软件,但是适用、实用的软件并不多,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自制课件,但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学科老师编写、设计课件,由计算机技术人员编程实现,开发成小型的教学软件。很大一部分学科老师,由于计算机技能的生疏,使得课件的最佳优势发挥不出来,课件的应用总是不太理想。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因操作失误而导致公开课的失败,这就大大抑制了自制课件的积极性。 

现象三:我们上课时用的课件都是事先设计确定的,但现在多数课件的开发恰恰疏忽了这一点,单纯追求直观和生动,忘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性。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整个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件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探索、创造思维的培养。很容易会进入一种“人灌+机灌”的新的课堂教学误区。教师也受到定型情节的课件影响,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为了用好课件,教师往往以课件为中心,把原来的“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现状的分析 

1.虽然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许多突出的特点,并在教育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 

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必然存在不足和缺陷,如cai教学系统一次性投入大、费用高,而且对计算机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因此限制了许多有经验的学科教师亲自去编制课件,课件的制作远没有传统教学过程中备课的那么方便自由。这也是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中碰到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2.老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 

仔细考虑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如果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开发软件上,就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教学上来,甚至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来。从而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在这种公开课、观摩课来进行教学,装点一下门面的这类情况。课件设计与开发至少应有以下三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共同协作完成。 

(1)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人员 

这类人员对教材要有深入研究,教学经验要丰富;必须充分掌握课件所要表现的教学内容;懂得教学法,确实掌握课件教育对象的情况,综合提供课件所要表达的知识内容和教育对象特征的信息,明确提出“教什么”。 

(2)教学设计人员 

这类人员是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策略、程序规划和评价系统。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以形成优化的教学结构,最终解决“如何教”。 

(3)多媒体制作人员 

这类人员是将前两类人员提供的信息、计划和思想实现为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这类人员除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外,还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及将问题条理化和结构化的能力。 

其他学科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在于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软件”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课件,而应是面向学科的工具型软件,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实际上,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有教学应用价值的软件(如几何画板等)。只要教师能基本掌握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小软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 

不同的软件是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适应各种条件的万能软件。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主流软件也应该都向资源库、平台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显然我们的教育软件也应该走世界软件包发展的共同方向。因此,运用积件的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使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积件是一种思想,是针对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模式。积件的指出者认为,积件由积件库和积件平台组成。积件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来说,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某一教学阶段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策略,制作出千变万化的有效课件。 

因此,积件是基于课堂教学的,方便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源的软件系统。学科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从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一些计算机公司推向市场的素材库或教学软件以及音像市场上所提供的丰富的cd、vcd资源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能适应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从而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发展我国学校课堂教学软件的建议.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7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艺术;研究探讨

当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的推进,使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追求创新和发展,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领域也引发了围绕创新和探究管理艺术的深刻思考与探究,强化实验室的管理,建立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和管理的新途径成为重要的教科研的着眼点,改革实验室的管理理念,更新管理经验,全面具体的开展好实验教学工作。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学科教学和实验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担负着教学工作的重担。健康有序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等都是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制度管理照章办事

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主要面向的是大学的师生们,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承担着高校的教育科研的任务。由于受众的群体的知识面和视野都是比较高的层次,人员的自觉性上有很多的优势,但是由于交往的人多,实验室的仪器相对都是高精尖的精密仪器和设备。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用制度来约束管理者尽职尽责,用制度约束使用者精心爱护设备,用制度确保实验室的秩序和实验的流程运行顺利、正常、高效。例如制定《实验室管理从业人员制度》、《实验人员的职责》、《实验室卫生条例》等,用制度进一步约束行为,用制度更加明细责权,这对于完善和规范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人员培养团队建设

对于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强的,技术过硬的队伍,是实验室管理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强化实验室管理者的工作意识,要进一步端正其从业态度,树立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尽快建立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奖罚机制,用业绩考核评价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定期组织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实验室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高校的实验室资源共享也是高校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同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所以要在加强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加强团队建设上下力气,使人力资源更加符合实验室管理的具体工作。

三、校企共建拓展实训

加强校企共建,丰富实验实训项目,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充分地发挥出高校和企业相结合的优势,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与共建,将实验教学、科研创新以及技术的开发密切地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验室可以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建立的这个联合实验室既能为大学生们提供实验创新的场所,同时也能为大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以及软件设计竞赛和计算机仿真大赛等实训等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机会,这样也能够逐渐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保障,为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加强校企共建,拓宽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新途径,既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也可以锻炼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培养。

四、环境管理安全防范

计算机的实验室内要尽量避免灰尘,防止静电的发生,上机人员最好是穿上鞋套;要保证实验室的温度与湿度;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对实验室的计算机要定期进行清洁,同时还要注意到主机箱内各个部件的清洁。要经常检查储存的装置以及管路的气密性是否良好,要保持实验室的良好通风,一定要避免窒息事故的发生。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方面还要特别注意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维护计算机实验室安全工作和正常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工作内容:第一,管理计算机实验室整体的秩序。第二,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物品的管理,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及时清洁实验室,查看实验室物品是否完好无损,对于计算机的部件要妥善管理与安排。同时,还要向学生和教师教授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维护方法。第三,用电及防火、防雷等安全管理,定期对试验室的设备进行安全排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防止危险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开放实践科学管理

高校的实验室应该是开放的,它服务学生和广大教师的同时,还兼顾着高校课题的研发等重要工作。高校实验室在高校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验、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开放以及建立开放性的实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知社会的关键所在,实验室的开放也是培养大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调动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实验室的管理起到促进的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总而言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学科教学和实验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担负着教学工作的重担。高校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确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关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的研发,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利益和发展,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提升管理理念,更新管理经验。作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应以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使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宋桂展,浅谈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几种方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高教2009年09期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8

 

一、背景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在招生越来越难,教师也越来越难上课,学生就业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有发展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学校,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素质评价也较低,招生教师也不愿意把学生介绍到计算机应用专业去,计算机应用专业形成这种状况,不得不让人思考,原因何在?有解吗?这些都是一直困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工作者的难题。

 

二、现象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无处不在,各种层次的信息技术工作人员需求很大,那为什么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又难以找到工作,通过社会调研,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当,针对性不强,教学中实作欠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到位,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着力点,厌学情绪浓,学校对社会用人层次不清,对适合中职学生的岗位缺少了解,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办法提高,学生就业困难,久而久之,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学生就不到业,专业招不到生,老师没有课上,工作岗位就会减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校企融合,弄清人才需求

 

由于学校与企业缺少沟通,相互缺少了解,企业用什么人?需要哪些技能?学校缺少了解,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方法也不知道?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加强校企融合,是时代的需求;校企融合的方法也很多,比如,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不定时的锻炼,顶岗工作,可以不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企业也可以派遣专家到学校指导教学或进行讲座,顶岗教学。这样长期交流,学校和企业能全方位互相了解,学校可以有明确的目的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企业招到学生再次培训也会从简,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搞好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个有历史的专业,曾经是一个很红火的专业,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变成了每个人生存的一个条件,对计算机的简单使用及专业化使用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才能干的工作,因此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在社会上立得住脚,就要求更专业,更熟练;提高学生的技能就成了计算机专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建设就成了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搞好专业建设,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须要团队共同努力,用集体的智慧;专业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学生要有的技能和素养来设置,要组织大量的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一个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手段现在可以多样化,但教学方式一定要改革,如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怎样改,也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溥弱,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中职学生的教学应从基本知识入手,技能培训为主,根据行业细分学习内容,不能面面具到,把办公、网络、网站、网页、图片、平面设计、动漫制作、影视制作、电子商务作为不同的分支去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主体兴趣进行细分化式的教学,做到熟练熟练再熟练,才能把中职业学生培养成初级或中级技能人才。

 

(三)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精心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好的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完整的企业工作经验,学校应通过学校内部建立一个教师培养的机制,利用好学校的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派出去培训,一个是理论的提高,另一个是到企业中去锻炼,后者更为重要,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2)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悉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变化。专业教师对教学要有求“新”的精神,通过多种形势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合,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学得轻松,做得轻松,这也要求教师能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等新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应用走出学校进行社会,利用网络、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法随时关注市场动态,不断改进教学活动,使其更加适应就业需要。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职业实践,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增加职业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设法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这也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多途径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实训环境,实训环境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应加强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的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的建设,办公自动化模拟工作环境的建设,学生通过实训,动手能力与掌握的知识协调、融合才能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学校除了有硬件的保障外,专业建设还应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出企业环境,企业工作任务,用于模块教学或项目教学中去。

 

(2)开展技能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既能锻炼学生,也能帮助教师完成一些工作,也能帮助学校完成一些交给企业来做的工作,如广告栏、宣传栏等。

 

(3)拓展技能训练场所。利用实验室,把学校信息化方面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去做,既可以锻炼学生,也能减轻教师的一些任务。信息中心,学校教师的计算机维修和维护都是学生的实训场地。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校有教师的指导,有同学的帮助,但学生最后要走进社会,独立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是信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强弱,决定着一个人以后发展的前途,所以,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9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产学结合;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7-0000-01

VocationaleducationtogotheRoadofCombiningproductionandeducationtoBreakthroughtheemploymentDilemmaofComputer

ZhangYuan

(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abstract:Computersciencegraduatesinthejobthereis"neitherhardnorsoft,flattening,Bo,butnottomeetthelongperiod,"thedefect,thecounterpartsofthestudentsfacingemploymentdifficulties.taketheroadofcombiningproduction,toenhancestudentspracticaljobskills,breakingcomputersciencestudentemploymentdifficulties.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Combiningproductionandeducation;employment

2005年11月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中等职业教育承担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而计算机专业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却面临着就业的困局: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着“不软不硬、不上不下、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的缺陷,导致了该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困难。笔者凭从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多年的经历,试探寻走产学结合之路,增强学生实际岗位工作技能,突破计算机专业就业困局。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现状

(一)计算机专业细化方向繁多无实际性内容。现在几乎每个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了便于学生就业,计算机专业基本都细化了专业方向。比较多的有网络、软件、平面设计、动漫、办公、硬件等,但是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多是学习计算机基础内容,很少有与专业方向相关密切的。这样做的初衷一是为了适应学生素质,二是解决学生就业面的问题,但其实造成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软不硬、博而不精”。

(二)计算机专业批量顶岗实习机会少。计算机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同一时段需要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数量不多,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批量的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实习,更多是在学校内进行项目模拟实践,造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不上不下”,就业后对工作岗位“适应期长”。

(三)计算机专业就业陷困局。就目前来讲,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趋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软不硬、不上不下、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的缺陷,使其就业成困局。

二、走产学结合之路,突破就业困局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是学校没有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学生。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能认真考虑这个因素,树立社会需求意识,将产学结合引入课程体系,培养出满足适应企业岗位,掌握现场生产技能的学生,就业困局将不再是问题。

(一)产学结合途径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中实现产学结合的一种重要组织,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决策机构,一般由行业企业的专家、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及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它承担着对全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的职责。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行业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标准;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审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及方法;协调管理专业的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工作;引导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及时收集、汇总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计划中加以体现,使专业建设紧贴市场需求。即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二)产学结合途径二:“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是指作为培养方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多种形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途径。学校定时、定向为用人单位培养优秀毕业生,学校主要负责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用人单位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负责技能培训。人才培养规格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采用国家规划课程+企业需求课程的程体系,即学生既要学习国家规划的课程,又要根据企业需要、岗位特点学习相关课程。在校学习2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校外实习1年,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技能学习、实习、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通过这种“订单式”培养形成了“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不仅为学生就业找好了出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三)产学结合途径三:兴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这是近几年我国中职学校发展起来的一种产学结合形式。学校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智力资源、专业技术优势兴办校办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学校把各专业相关的实业经营权下放到各专业,各专业把教学、生产、经营、服务、科研融为一体,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同时实现自我发展。(四)产学结合途径四:开展职业培训,搭建校企连接桥梁。现代社会对计算机办公技能人员需求量大,学校可以依托平日的计算机教学资源为企业培养计算机操作员、广告设计人员、网络管理人员,使企业在分享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学校提供对应的教学资源、实训场所以及就业渠道,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产学结合的实践中,使学校、企业做到双赢。

国务院也要求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的模式,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化。产学结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当前社会发展与激烈竞争的形式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学,教师们在实践中进行教育,无疑应该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突破就业困局的一种新型、有效地模式。(本文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在读在职研究生,湖南省祁阳县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师,湖南省永州市计算机及外设维修专业带头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1:11

计算机平面设计前途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计算机应用技能是高校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通选课是提升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剖析职业能力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从计算机通选课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多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通选课;职业能力;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0引言

现代信息社会中,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针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量计算机通选课,一是为了弥补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课程的不足,二是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从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计算机通选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计算机通选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在有限的学时内,是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操作技巧和专门的计算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通选课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课程的独立性,即学生可以在任何起点选修该课程,面对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该如何设置课程体系,讲授哪些教学内容?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冲击,通选课的教学该如何适应这种改变?第四,在课程考核上,如何针对通选课的特点,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使之既能督促学生认真自主学习,又能真正检验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3年来的教学实践,就计算机通选课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1计算机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3个层次。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一般性职业活动应普遍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运算能力、交往能力及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为了适应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而应具有的专门技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方向性和个体性特点;创新能力则是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某一领域的高度发展,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Ⅲ。

针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计算机技能早已成为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通选课的开设,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职业能力可分为5个层次:基础知识层次,要求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硬件、软件、基本原理等;通用知识层次,要求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通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包括文档处理、报表分析、网络应用等;专用知识层次,要求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CaD、数据库、平面处理、统计分析等与专业相关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层次,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能自觉地利用计算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快速吸收、处理并创造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规划;系统开发层次,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知识,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专业上的特定问题,满足未来职业需求。

目前,各高校都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学生基础必修课程,这基本实现了第1和第2层次的能力。因此,我们将通选课定位于针对学生第3~5层次能力的实现和培养上。

2改革实施过程

明确了计算机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后,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通选课进行改革。

2.1对计算机通选课进行准确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通选课都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学科性质决定了计算机课程既要注重理论性,更要突出实践性。然而,一方面通选课的学时非常有限,而且通常没有安排专门的实验实习环节,这使任课教师对两者很难兼顾;另一方面,学生对通选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生中不乏混学分的现象,特别是对计算机课程,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花费时间长,学习困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遇而安,甚至有少数学生最终放弃了学习。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我们认为首要问题是对课程的定位不够清晰,任课教师忽视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这一客观事实,对通选课的作用没有深刻认识,导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不适应现实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种类繁多且日新月异,要想通过一至几门通选课就让学生掌握整个计算机学科,这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强调单一的操作技巧,这种过细的教学既缺乏知识的通用性,又容易被遗忘,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明显,计算机通选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即应当努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而尽量淡化其学术性和技巧性,这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2完善计算机通选课课程体系

虽然不能像专业培养一样具有完备的教学和课程体系,但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通选课仍应被仔细规划,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这对于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大有裨益。计算机通选课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首先,我们对计算机通选课的课程要求定位为“厚基础、重应用、懂开发”3个渐进的层次,其中,基础部分主要由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必修课来完成,计算机通选课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系统开发能力。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了相应课程体系,并选择了部分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划分模块,从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完善以及考核机制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2.3教学内容模块化

实用有趣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有力举措和保障。与专业课相比,通选课由学生自主选课,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本身占有很大优势,但从授课对象上看,对于通选课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在课程衔接上又没有必然的连贯性,使得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到实践经验,都与专业学生有很大差距。因此,传统的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内容往往并不适合于通选课的特点,必须加以变革。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面向专业学生可能会更多地从代码角度系统地进行讲解,如先从基本的HtmL标签开始,逐渐拓展到CSS属性、JavaScript编程等,但面向通选课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则显然应该更加注重操作性和模块性,如淡化代码编程、强化软件使用等。为此,我们首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简单页面制作(文字、图片、超链接)、表格布局、框架设计、页面美化修饰、增强页面动态效果等几个模块,然后针对每个模块再设计若干有趣的案例,各模块间既有知识的渐近性和衔接性,又有相当的独立性,以保证学生可以随时加入课程学习,让学生每来听一次课就会有一次课的体验和收获,就会制作一类特定的页面,让他们在轻松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除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改革外,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入学科的前沿知识,多为学生做些发展展望,以开拓学生视野,特别是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学生耳熟能详的实例,使计算机通选课的教学内容既丰富、有趣,又科学、前沿。

2.4教学方法案例化

伴随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划分,从教学方法上也必须做出适宜的调整,“案例教学”,或者说“任务式教学”就是一种被证明行之有效且非常适合通选课学生的教学方法。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首先对之前设计的模块教学案例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确本次教学的具体任务。在案例讲解中,注意以学生“零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思路,提出解决方案,讲解求解技巧,验证求解效果。通过这种对问题求解全过程的示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掌握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仍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给定一个具体页面,从布局技巧上既可以使用表格,也可以采用DiV+CSS技术,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深入分析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指出两种方法的重点、难点和练习途径,以及遇到问题时查阅哪些资料,如何寻求帮助,并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显然,教师引导的方向不同,可以将学生引领到不同领域进行相关学习。对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既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体现教学的灵活性,还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能让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审视问题。如何设计丰富多彩、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成为计算机通选课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2.5教学手段网络化

教与学历来是教学活动中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海量增长,如果学习知识全部依赖于教师的教是不现实的,更应强调学生的学。面向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提升,通选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掌握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信息与知识的方法。无疑,以因特网和校园网为基础的辅助学习平台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计算机通选课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必须强调以现代媒体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因此,计算机通选课必须加大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努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6课程考核综合化

由于通选课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像专业课程那么严格,在考核上通常有很大的自由度,很多学生会误认为考试非常容易过关,正因如此,使学生对通选课重视不够,甚至缺课现象严重,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计算机课程更应强调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模式并不能达到真正考核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认真探索科学的考核机制,一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动力和压力,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案例教学和任务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将对学生的集中考核均摊到平时的任务考核中。例如,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我们一共设计了8个任务模块,要求学生至少完成5个模块才能拿到学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考核手段。

3教学改革实践

在过去3年中,我们针对如何借助计算机通选课来提升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网络平台搭建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对目前所有已开设的计算机通选课进行了梳理,按照我们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了分类和定位,剔除了部分不适合通选课特点的课程,新增了一些较为实用有趣的内容,如excelVBa、实用网络技术等;其次,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对每门课程都成立了相应的课程组,指定了专门教学人员,实行组长负责制,对该课程的模块划分、教学案例、设计任务等开展研究;第三,加强网络辅助学习平台建设。目前,已为7门计算机通选课搭建了辅助平台,课程资源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为例,图2所示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构架。由于面对的是广大免费师范生群体,我们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未来教学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网络平台为辅助学习手段,以web课件制作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Cai课件制作、音视频处理等多个模块,有针对性地设计了10余个教学案例和相应的课程任务,并从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涌现,并多次在学校举行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有多位学生曾在“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技能早已成为高校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通选课是提升学生信息化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方法,使计算机通选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值得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探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健.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8-89.

[2]丁杰敏,李伟波.计算机类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8-10.

[3]石利平,梁竞敏.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3(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