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摊经济扶持政策十篇地摊经济扶持政策十篇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20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1

一、发展地摊经济的做法、措施

(一)要提前介入,做好管理监督。以往大家在谈及“地摊经济”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是它的一些负面问题,比如占道经营影响群众正常出行,垃圾随意堆放污染环境,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等。发展“地摊经济”,要总结推广过去加强城市治理中的有效做法,根据城市交通、小区分布、群众消费需求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划定经营范围和区域,制定合理的、人性化的管理标准。对商品质量要实施跟踪监控,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防止负面问题为发展“地摊经济”蒙上阴霾,维护得来不易的城市治理成果。

(二)要积极引导,做好政策宣传。摊贩是“地摊经济”的基本细胞。复苏“地摊经济”,要发挥各镇街、社区联系居民、群众最密切的优势,通过“网格化”积极宣传放开摆地摊的政策规定,让更多的城市低收入人员、农村待业人员、贫困户等群体参与到复苏“地摊经济”中。同时做好相关管理要求的宣传,引导摊贩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和城市管理规定,提供安全、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切实担负起卫生打扫和秩序维护的责任义务。

(三)要主动服务,做好帮助扶持。“地摊经济”根本上还是市场经济。发展“地摊经济”,需要地摊市场的有序经营,也需要群众的造访消费。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设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要运用市场化手段规范“地摊经济”。政府要帮助宣传造势,加大对“地摊经济”的宣传,扩大社会知晓面,促进群众消费,既做到“扶上马”,也做到“送一程”。

(四)要长远考虑,做好统筹规划。发展“地摊经济”,虽带有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阶段性色彩,但长远对城市“微经济”的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政府部门来说,要充分把握这个时机,深入到摊主和群众中问需问计问策,完善城市治理中相关政策措施,补齐以往城市治理中的不足和短板,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同时探索建立城市“微经济”与城市治理相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形成切实可行、动态完善的“地摊经济”管理政策措施。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2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改革过程当中,作为政府支持国企改革有效手段之一的财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财政与企业的关系

财政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具有两种职能,一是征收税收,二是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对国有企业落实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前些年,财政对企业的支持,主要走的是减税让利的路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减税让利的路子显然已经行不通了。一是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导致财政困难。二是增加了国有企业的依赖性,制约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三是大部分的减免税政策已经取消,再减税让利已无多大的回旋余地。在不规范的分配关系下,企业的注意力主要偏重于同政府讨价还价,谋求减税让利,不注重企业的自身发展。这种长期依靠财政支撑的企业,必然缺乏竞争能力,不利于企业走向市场,不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减税让利并不意味着不管国有企业的死活。恰恰相反,把该收的税及时足额收上来,该支持企业发展的不遗余力地支持企业发展,只有集中更大的财力,才能更好地扶持国有企业的发展。财政对企业的扶持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一是政府财政收入在基本保证经常性开支的同时,在每年增收的总额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发展环境。二是要确定一定比例直接用于对企业的扶持,同时改革对企业的扶持方式,采取参股、贷款、注入资本金、贴息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投资形式,不仅对企业会起到扶持作用,而且有利于产权明晰化,不再象过去减税让利所形成的资产那样,产权模糊,谁也说不清责任,谁也不承担责任。这样把增收同一定比例的支出挂钩来抓收入的办法,可以调动企业主营部门和政府抓收入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在依法纳税的同时,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摊派。要规范企业的行为,首先要规范政府的行为,要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首先要规范政府的管理职能。总而言之,要改变过去那种该收的没收上来,不该收的乱收(乱摊派)的状况,做到该收的要收上来,该支持的要建立正常的渠道给予支持,从而使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正确处理发展与效益的关系

党的十五大指出:要“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效益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之一,有效益的增长才是真正的发展。而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益如何,从政府的角度看,最终将体现在财政实力上。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其效益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多年来,各级政府一直把扶持国有企业作为培植财源的重点,财政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扶持主要是资金扶持,财政资金作为一种政府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政府调节意向的“指示器”,有着其他资金无法比拟的作用,对国民经济起到了导向作用。因为财政资金投向某一产业或产品,表明政府对该产业该产品的支持,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这一领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财源建设存在盲目性,不讲投入产出比,忽视经济效益和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往往一投了之,对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经营情况不管不问,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甚至导致财政资金无法回收。同时,缺乏整体发展观念,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片面追求产值,不讲求经济效益,造成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扶持一要坚持市场原则。不研究市场就会造成盲目性,造成区域经济的雷同性。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而且最后只能是几败俱伤。二要坚持整体原则,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重点扶持低投入、见效快、高回报的产业和项目,以调整结构求质量,以提高质量求效益,以增加效益促增收。三要坚持特色经济原则,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经济状况和国有企业的特点,突出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四要坚持全面扶持原则,要摒弃“扶持就是资金扶持”的简单狭隘认识,把资金扶持同政策扶持、技术扶持、服务扶持有机结合起来,走出单一的资金扶持模式,增强内动力,使国有企业最终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3

多年前我曾经在真名网和自己的博客呼吁国家制订《地摊法》,对合法地摊作出法律界定,将摆地摊纳入法律保护范围。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很高的人口大国。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将长期面临棘手的就业问题。为了确保社会平稳过渡,政府应该采取一切有利于创业、有利于就业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然而,遗憾的是,最近这10年来的经济发展,政府采取的是“抓大放小”,重点扶持500家国营龙头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给龙头企业以各种便利。政府的理由是这些企业关系国计民生。结果呢?这项政策不但加剧了垄断和高度集中,老百姓也并没有从垄断企业得到价格公道合理的服务,电信业、燃油业的价格高于发达国家就是一例。

资源配置倾向高度垄断的龙头国企,加上各种行政管理以收费敛财为最大目标,势必挤压甚至扼杀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至于个体户或者说自雇者,在各地“面子工程”“城市形象”以及工商管理高收费的阻击下,更是生存艰难。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我国个体工商户1999年是3160万户,到了2004年,下降为2350万户,5年间净减少810万户。不入流的“摆地摊”更是各地城管打压扑灭的目标。10年来导致的人命案件,层出不穷。

这种政策的效果如何呢?我们用官方自己的统计数据来说话:到2007年底,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吸纳了全社会75%的就业人员,提供了全国60%以上的出口额和超过45%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和5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这说明,国家花了大力气大价钱扶植的“大儿子”并不争气,贡献大的还是中小企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表明,它们才是适应国情的有生命力的活跃活泼的生产力。既然如此,我们的政策为什么傻乎乎非要偏向消耗大贡献小的龙头国企呢?

目前遭遇世界金融危机和出口贸易急剧下滑的双重打击,数十万中小企业扛不住纷纷关门,大量农民工失业找不到工作提前回乡过年。失业人口暴增势必带来社会动荡。政府这时候想起中小企业的好处来了,提出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但是仅仅想到这点是不够的。有很多农民工,家乡土地已经被征用,甚至连房子也没了。他们在城市失去工作,不属于享受低保的人口,又回不了家乡。这些人怎么办?显然,允许甚至鼓励摆地摊,是解决失业人口自谋出路的好方法之一。国家应该制订法律,给地摊提供足够的保护。我认为,只要做到不妨碍交通,不影响居民生活,不污染环境,一切公众场所都必须允许摆地摊。城市管理政策应该为方便摆地摊服务,而不是像过去10年来一味打压。城管队伍要根本扭转工作职能,他们的主要职能应该是保护和维护地摊市场,使地摊市场清洁有序。

只要有穷人的地方就有地摊市场,只要想买到便宜货的心理存在,就有地摊市场。因此,地摊市场不但可以解决很多人的生活来源,同时也降低了穷人的生活成本,使穷人容易活命。穷人容易活命,社会就容易安定。这么简单的道理谁都懂,我们的政策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关键在于目前城市管理的思路是对上负责对官负责。所谓“城市形象”“面子过程”说到底是为了当官的形象为了当官的面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我们富裕得多,还不是照样有地摊?有谁会因为美国、日本有地摊,就觉得他们的形象有问题他们的面子没了呢?

真正丢国家脸的不是有地摊,而是为了消灭地摊不时闹出人命来。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4

一、外贸扶持政策

(一)设立出口生产企业社会贡献奖。

按免、抵调增增值税县级所得部分的%奖励给企业,单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万元;对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出口,每万美元再奖励元。外贸流通企业不予奖励。

(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出口品牌,增强企业对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原产地标记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对获得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的,每只品牌一次性奖励企业万元人民币;对获得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的,每只品牌一次性奖励企业万元人民币;对境外商标注册且该产品上年度自营出口额在万美元以上的,每只商标一次性奖励注册企业万元人民币。

(三)支持企业引进国家鼓励导向目录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进出口贸易平衡。对笋竹、特种纸、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和纺织、光伏产业的生产企业进口的先进生产设备或进口设备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以上的,进口设备按投资额的%给予一次性财政资助,最高资助额为万元。

(四)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参加境外贸易展会,给予摊位费%的补助。企业参加境内国际性贸易展会(如义博会、消博会、广交会、华交会、东盟博览会等),经县外经贸部门确认后,给予摊位费%的补助。每个摊位最高补助不超过万元人民币。

(五)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对外经贸企业开展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国际认证的认证费和出口产品认证的检验检测费给予%的资助(已成功申报国家及省相关项目资金补助的除外),每项最高资助不超过万元人民币;对参加反倾销应诉企业诉讼费给予%的补助。一家企业同一宗案件最高补助不超过万元人民币;多家企业应诉同一宗案件共同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万元人民币。

(六)县财政每年安排外贸发展基金万元人民币(包括外贸人才培训万元)。主要用于境内外商务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创建、预警机制建设和“两反两保”,构筑集人才培训、岗位实践和用人推荐为一体的外贸人才培育输送体系等外贸公共事务处置以及组织企业参展参会等国内外重大贸易促进活动服务支出。

二、外资扶持政策

(七)加大对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符合进入县内“一区三块”投资条件的新办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在万美元以上;外商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且总投资万美元以上项目,按现行土地出让“招拍挂”程序优先供地。

(八)在“一区三块”内新办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其依法缴纳的增值税、所得税的财政奖励,在同等条件下,其享受的全额贴补年限顺延一年。

(九)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或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凡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外资扩大注册资本和投资规模或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实到外资新增在万美元以上的,县级财政按其当年上缴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比上年增收的%奖励给企业,连续享受3年。

(十)大力推进多领域引进外资。对引进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按项目类别分别给予如下财政奖励:

(1)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以上的医院、学校、环保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以上的现代农业项目,自项目受理立项之月起3年内依法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级留成部分的%奖励给企业,企业自投产年度起3年内缴纳的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奖励给企业;

(2)鼓励外商投资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其优惠政策由县政府按照外商投资项目优先的原则,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确定。

同一企业可以享受多种优惠政策的,可按就高原则由企业选择确定一种优惠政策作为兑现依据,不同时叠加享受。上述财政税收奖励政策不含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它工程作业的税收。

(十一)鼓励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商投资企业被省外经贸厅确认为先进技术型企业的,给予每个企业一次性万元奖励。

三、外经扶持政策

(十二)县内企业赴国(境)外投资设立专业市场,经营规模在平方米,经营户家以上的,一次性奖励--万元人民币。

(十三)县内企业赴国(境)外设立贸易企业,中方当年累计投资额在万美元以上,且带动出口增长成效显著的企业,年终给予奖励--万元人民币。

(十四)推进劳务输出。对由外经经营权企业授权的经营单位,每外派户口居民出国(境)劳务一名,奖励元人民币。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5

关键词:法律治理;商主体;流动摊贩

中图分类号:D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21-0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社会出现下岗、失地、失业的人员不可避免。在这些人群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生存,出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特别是就业困难,选择了摆摊。对于这些人来说,街道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最佳场所。由于流动摊贩在经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政府部门对此基本上采取反复取缔的政策。但是,由于这些街头流动摊贩具有无技术、无资金、无社会关系以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等特点,属于弱势群体,完全取缔摊贩无异于断了这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来源,所以如何治理分布在我国各大城市的流动摊贩,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管理的难题。

一、流动摊贩——规制对象的界定

流动摊贩,又称为小摊贩,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营业时间,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小规模商品销售和服务的个体经营者。该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流动摊贩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由社会弱势群体构成,生活在城市社会结构的底端;另一方面,流动摊贩是一种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经营形式,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缺乏相关的规范和有效的管理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从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流动摊贩具有如下特点:经营的流动性与灵活性;经营规模小,涉及行业面广;没有经营执照。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摊贩们即使进行工商等级申报,也会因为无法列出明确的经营场所而被工商登记部门以“不符合登记条件”为由而拒之门外。

要使流动摊贩的地位得到真正的合法化,首先必须要在法律上给其一个合法的地位,即承认其主体资格。目前,构成商主体必须满足两个要件,一为实质要件,二为形式要件。实质要件要求商主体必须符合以营利为目的,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这是主体的自然属性。而形式要件则表现为相关的登记制度,商主体作为法律拟制的“人”,只有依照各自的形态被纳入登记管理体系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目前,我国对商主体的登记体制有设立登记和营业登记。对于公司等需要确认主体资格的大型经济实体采登记制,而对于经营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为了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对其自然的经营权予以确认,将其纳入工商登记管理范畴。流动摊贩作为经营主体已满足商主体的实质要件,剩下的就是法律确认的问题。在没有规制的情况下,流动摊贩不仅自身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还威胁着交易相对人,即广大消费者的安全。面对由流动摊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受侵害的消费者往往因为无法找到相关的责任主体而诉求无门。因此,为了实现交易安全,有必要对流动摊贩进行登记管理,保证合理的经营秩序,使交易双方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公平交易。

二、权利保障与利益衡平——流动摊贩治理理念的重新确立

立法目的往往指导具体的法律规则。要对流动摊贩进行新的制度设计与规划,就必须先从转变规制理念出发。从之前的概念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流动摊贩并不仅是一种经营形式,其进行流动式经营不仅是出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自然人的本能,还有其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要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

面对这样的弱势群体,生存权的保障应当被放在首要位置。生存权作为一个法律上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生命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而且还指一个人要求社会创造条件使其生命得以延续的权利。作为生存权的权利主体则是生活中的贫困者、失业者等弱势群体,所以生存权又被称为社会弱者的权利。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生存权作为人权的一项重要权利内容,应当作为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而为了实现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国家不仅应当积极作为,给弱势群体提供社会福利为其创造劳动和社会条件,还应适当限制自己的干预功能,给弱势群体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自我保障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现实中,成为不合法的流动摊贩往往也是摊贩们由于自身水平限制而进行的无奈选择,其没有从事其他行业的知识技能,也缺乏进行正规营业的资金投入,更无法负担因正规营业而产生的税收和营业风险。因此,在对流动摊贩的规制上,要进行的第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即是规制流动摊贩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管理职能,还是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从社会层面上看,流动摊贩的存在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方便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降低居民生活成本,以其灵活性弥补城市规划中政府指导形成的消费市场格局的不足。但是,流动摊贩的经营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管理和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问题。占道经营,阻塞交通;乱弃乱扔,影响市容;售出商品质量不合格,食品卫生不达标;部分摊贩不讲诚信,往往在欺诈消费者后“人去摊空”,这些都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对流动摊贩进行规制,是要解决上述问题,而不是要消灭流动摊贩本身。流动摊贩是依市场和交易习惯形成的事实存在的群体,不可能将其完全抹杀。而不承认其存在的地位,不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不对其进行专门的规制,不仅会使流动摊贩自身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还会使城市管理进行得更加困难,使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诉求无门,加剧现实的社会冲突,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流动摊贩规制的第二个观念上的转变,就是要“变禁为疏”,给流动摊贩“定纷止争”,实现法律固有的衡平价值,化解矛盾与冲突,在流动摊贩的经营自由和生存保障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三、综合规制体系的建立——对于流动摊贩的管理和帮扶建议

新《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已经给流动摊贩的合法化起了基调,但对于具体的规制体系的建立却还是一片空白,为了有效保护流动摊贩这一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尽快建立起一套相对应的制度,使其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的经济建设相适应,不再被边缘化。

对作为弱势群体的流动摊贩的帮扶问题可以通过相关的保障措施得到解决,但是,究竟谁来担当帮扶主体,依据交易习惯所产生的流动摊贩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这就意味着,要想对流动摊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帮扶,必须由一个能适应该特征的专门主体对其进行专门规制。新《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表明对流动摊贩的规制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管理办法,也就是说,并不强制要求对流动摊贩进行专门规制的必须是行政机关,专门性的组织只要在合理有效的制度指导下,也能对流动摊贩进行管理。而要满足流动摊贩的区域性特征,既能在保证流动摊贩流动性的前提下对流动摊贩进行有效的登记管理,又了解各个流动摊贩的弱势状况并能对其进行有效帮扶的,可以考虑将社区管理引入流动摊贩的规制体系,以其为主导,建立起对流动摊贩的综合规制体系。具体来讲,要求社区发挥以下职能。

第一,充分发挥区域性特征,在所属区域内划定“经营区”,实现对流动摊贩的登记管理、税费征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6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社区在一个城市中,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归其管理的范围相对较小,对区内情况较为熟悉,即便面对数量庞杂的流动摊贩,能做到充分、完全的登记、也能较为轻松地完成税费的征收。并且,由社区来登记、收费不会带有很强的行政权力色彩,有自治规范的特征,其强制性较弱,登记的门槛较低,税费较为低廉,手续也相对简便,更能为区内的流动摊贩所接受,既减轻了流动摊贩的负担,又规范了对流动摊贩的管理。

第二,立足社区管理的互助职能,实现对流动摊贩的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的内容是社区的各项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在社区内能够建立起配套的公共服务机构,对包括流动摊贩在内的所有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通过落实多项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组织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一方面,要求保证流动摊贩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提高其经营素质;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流动摊贩的个人能力,鼓励其向其他行业发展,成功摆脱自身困境。其次,要发挥社区自治的优势,将社区范围内的流动摊贩组织起来,建立流动摊贩的自治组织,让其参加到对其自身的管理活动中来,实现群体自治。

第三,充分发挥“沟通、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与行政处罚权互为补充,共同规范流动摊贩的经营行为。行政处罚作为一种依法执行的事后规制手段,其实施主体很难站在相对人的角度考虑相关问题,尤其不能够对其应有的一些合法权益进行考虑。要想实现对流动摊贩的良性规制,真正化解城管和摊贩的冲突,势必要将管理主体和处罚主体分离,从不同角度对摊贩的经营行为进行规制。由专门的管理主体站在流动摊贩的角度,为其经营活动设定合理的经营规则,再由行政处罚机关对违反该规则的摊贩进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解决以往处罚所引发的冲突矛盾。有了社区职能部门的衔接,不仅能够减轻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社区的参与能够有效缓解城管和流动摊贩的冲突和对抗,形成了对行政处罚权的有效约束,扼制了行政处罚权的滥用,消除“暴力执法”,“超职权执法”等不良现象。

要想真正解决流动摊贩的问题,实现对其良性治理,必须在对流动摊贩本身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规制理念;站在摊贩们的立场,考虑其生存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方案让其生活在“阳光”之下,才能改变其原本混乱的经营状态,结束城管和摊贩的“猫鼠游戏”,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付林萍.从保障交易安全看我国商事主体的商事登记事项[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3).

[2]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学教材编写组.人权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齐延平.人权与法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6

改革开放初始,XXXX人就纷纷走出来做着各式各样的经营,多数是从农村,也有从不景气的企业走出来的。初始阶段为XXXX许多人赚取了“第一桶金”。直至发展到目前我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110亿元。因此,XXXX一直以来都有着崇高经商、尊重经商的思想观念,政府也一直引导和营造这种观念,使全民和社会形成一种“重商、亲商、护商”的氛围,为优秀的经商人才脱颖而出并在此地创业,奠定了社会基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是XXXX区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和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区的财政收入贡献率达80%以上,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区的主体经济。

二、兴建市场,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兴建了一批专业市场,引导马路摊点或外出经营、打工者和闲散人员进入市场经营,使XXXX城区逐步形成了工业品市场、中药材市场、粮油市场、家俱市场、建材市场、花鸟市场、果蔬市场、文化用品市场、禽鸟市场、木材加工市场等专业市场。围绕这些市场周边形成了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餐饮、服务等产业,从业人员估计有10万人以上。

三、牵线搭桥,使人才安营扎寨

XXXX区政府借鉴温州发展经验,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人才,真正做到政治上放心、认识上放胆、位置上放正、政策上放宽、机制上放活,扎实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理顺银企关系。把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作为重点,做好协调工作,大力争取金融部门对非有制企业的资金支持。从前年开始中,我区每年都召开工商银行XXXX分行、各支行领导和我区约200人的企业主的座谈会,加强双方协调沟通,争取金融部门对我区非公经济的大力支持,从而做强做大我区非公经济。目前实际新增支持贷款1.7亿元。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扶持非公有制企业。今年为金龙pS版厂争取到国家高科技发展资金900万元,为企业引进新的生产线,扩大企业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和解决了资金问题。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和做强做大非公有经济。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创业的若干规定》和有关奖励企业超额完成财税奖,在政策上对非公有经济发展和做强做大予以扶持。四是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我区非公企业在用地、资金、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积极协调和帮助,使其得到顺利发展。由于政府的服务到位,使富英制革厂创业人XXXXXX、XXXXXX夫妇由一对普通农民发展为拥有2004年销售收入1.67亿元,出口创汇1890万美元,上缴税金1060万元的“广西出口企业30强”的企业,XXXXXX本人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等十几个部级光荣称号。五是努力为创造宽松的良好环境,为经济能人打造创业平台。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完善民营企业挂钩和联系等制度,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激发本地企业进行二次创业,拓宽社会就业空间。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外出务工经商赚了钱的能人,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办企业。

四、规范升级,为商贸业发展打造平台版权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兴建了一批专业市场,对我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这些市场档次低、规模小、设施落后、隐患多,出现无序经营的“马路市场”和辐射力下降和从业人员减少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我区根据XXXX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场建设、重振“XXXX都会”雄风的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模式和“建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和管理,不断规范升级市场建设。一是改造提升现有市场。我们通过实行划行归市,规范管理,引导马路摊点进入市场经营,同时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对各大专业市场陆续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提高市场品位、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经过改造提升,工业品市场已成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品服装专业市场,摊位发展到7000多个,经营户3000多户,从业人员超2万人,2004年商品成交额超40亿元,创税2800万元。正在改造的中药材市场,现有从业人员5000人,年成交额超10亿元,2004年创税1000多万元,已成为全国第三大中药材市场。该市场的发展吸引了汇兴、百莹、长盛等一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先后到我区落户,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市场经营户也达800多户,年商品成交额超8亿元,创税1500多万元。二是抓好商业街建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把断续的店面连接起来,全面整治路面设施,提升道路两旁店铺的档次和商业价值,吸引客商投资经营。目前,人民路已成为两旁约有店面800多家,从业人员6200多人,绵延13km的商业大街。三是抓好骑楼街改造。通过采取政府牵头,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的办法,把十字街改造成为风格迥异的骑楼建筑,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提升沿街店铺的商业价值,成为目前商贸服务最繁荣的路段。通过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带动了我区个体工商户的迅猛发展,2004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已超3万户,注册资金超5亿元,从业人员超10万人,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6.3万人。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风电产业固定电价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损害也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然而低碳经济却给人们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从1992年巴西的《里约宣言》到1997年日本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03年英国发表的《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最后到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人们的环保意识已在不断增强,低碳已悄悄在人类的不断审视自我发展中成长。低碳经济一度成为各地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风电作为良好的清洁新型能源为实现国家政府减排目标举足轻重,也为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探索。风能开发利用在国外已有781年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风能等清洁能源已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当前实施的风电招标制在促进我国风电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困扰。风电产业又当实施何种定价制度,不得不提到这一新型能源的发展议程中来。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风电企业定价现状的剖析

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其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暖。而作为新型清洁能源的风电产业,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加速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更是低碳经济发展观的体现。正是由于风能资源更具有可再生、永不枯竭、无污染等特点,综合社会效益高,风力发电对于我国政府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大,正是这一朝阳产业的很好证明。然而,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其实施目标还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基于此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探讨。首先对我国风电产业的定价和发展现状进行简单的剖析,当前我国风电使用的是招标定价机制,其虽有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它所带来不利的一面。下面将具体分析。

(一)我国现行的风电招标定价机制实施状况

1、我国电价分摊机制的有关情况

从2006年我国颁布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中可以了解到对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的说明及其补贴原则。根据相关规定,通过风电招标来确定风电等新能源的价格,而当上网电价高出当地煤电上网电价时,各电网企业就要按其占全国销售电量的比例进行统一的分配。

2、招标定价制及其弊端

2006年我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风电定价采取特许权招标制,即由报价风电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商中标。由特许权定价制确定的上网电价,每千瓦时仅在0.41元至0.55元之间,而由相关部门计算的结果却显示,较为合理的投资收益率的前提为平均上网电价约0.65元/千瓦时。目前中标价格普遍过低而导致风电投资回报率极其有限。同时风电上网的价格过低,而风力发电的大部分投资又在风电设备,这也就减少了对下游风电设备的投入。与此同时招标定价机制引发了风电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由于特许招标制规定哪家投标商的上网电价最低,哪家就中标,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为中标而以不合理的低价格进行投标。过低的价格使企业根本就没什么利润可言,把许多企业挡在了投资之外。

3、广东标杆定价的新尝试

广东试行的风电标杆价,揭开了中国风电固定电价制的序幕。一旦得到推广,极有可能代替目前风电特许招标这一制度。2008年初,广东依据《可再生能源电价格及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制定了广东省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即风电每千瓦时0.689元,若原上网电价高于本价格的将维持原有价格不变,其中为招标项目的则继续以招标时确定的价格实施。这极大地促进了本省风电产业的发展,且有可能向全国进行推广。在当前的风电行业发展困境与业界的质疑中,国家相关政府部门也调整了风电特许招标制度的政策,改变以往价低者胜的招标标准,转而采用“中间价”的标准,说明政府也在不断探索风电发展的新的适合的法案。

4、拭目以待的固定电价制度

2007年电监会曾在其网站上表示,风电特许权招标制很有可能带来超低电价的竞争风险担忧,同时建议将风电招标定价制度改为固定电价制度。而所谓的固定电价制度是以强调价格为基础的一种政策机制。其具有固定性、强制上网性、优先购买性、价格分摊性的特点。这种购电法制度理论机制如图1所示,即通过政府的价格管制可以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资源配置失衡,从而促进风电产业达到社会最优规模。与招投标制相比,强制购电机制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立法规定电网公司购买风电等新能源电力的义务,使上网电价得到法律的保障,大大减小了投资者的运营风险,从而有利于扩大投资规模。第二,根据不同的能源技术成本制定不同的上网电价,有利于提升新能源技术。第三,通过立法明确了风电投资商、电网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主管机构四方的权利与义务,降低了政策的执行成本。

(图1)购电法作用机制

(二)政府较为完善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制促进风电产业发展

通过对以上我国风电定价机制的分析,不难得出风电产业的有效发展仍需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发改委于2006年正式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费用分摊制度。同年又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先后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而根据最近的政策规定,在2009年度可再生能源电价3亿多元附加补贴金额中,对风电补贴达到了九成,并且列明了具体的补贴方案,这就提高了企业建设风电项目的积极性。据有关资料报道,总理支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此举将大力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

二、低碳视角下发展风电新型定价的原因和意义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风电企业定价的症结所在。下面将在低碳的视角下来分析发展新型风电定价的原因和风电本身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发展新型风电定价的原因分析

1、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我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火电为主的电能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恶性的经济循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已成为当代人类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固定定价机制有利于风电产业的完善和发展,是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措施。

2、发展新型风电定价符合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开发新能源促使解决我国能源污染和利用率低的症结,同时改变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发展新型风电定价能够较好的促使低碳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说,发展新能源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保证,更是融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能源安全和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一体的举措。

(二)新型风电定价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1、有助于发挥风电产业的低碳环保效应

风力发电是一种干净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获得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双重作用。据统计到2020年风电等清洁能源每年可大幅减少的温室气体约百亿吨,这将大大改善环境质量,有效的缓和气候变暖的状况。

2、能够很好的促进社会就业

固定定价机制的实施将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而风电等新能源新型产业的发展就意味着增加了对风电人才的需求,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岗位,从而改善我国社会就业状况。

由于新型定价方法有利于风电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促进风电产业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风电不仅能够满足能源供应,而且还可以保证能源安全,也符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风电产业可以减轻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增强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可靠性,是解决中国能源供应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2006年1月生效的《可再生能源法》中就鼓励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在这样背景下,说明国家支持风能等新能源的迅速发展、壮大,这显然已成为必然趋势。

三、我国风电产业定价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应对

近几年以来,风电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建立鼓励发展风电的市场化政策机制,以促进风电大规模发展、技术进步和经济性的提高,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但是定价方法却不能单独来看,要从整体社会效益及各个方面来考虑,使新型的风电定价策略与风电发展的各个方面相适应,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风电产业的发展。具体的风电定价策略与配套措施如下:

(一)实施阶段制定价策略

1、风电产业初期采取固定电价上网机制

风电招标定价机制不合理,制约风电产业发展。我国目前实施的风电特许权制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风电的特许招标竞争机制,导致风电上网电价波动过大且价格偏低,阻碍了投资商的投资热情,不利于风电行业发展,制约产业链发展。其次招标定价机制导致投标企业恶性竞争,导致整个行业过多地追求低成本,使风电上网电价过低致使整个行业都亏损而陷入困境,阻碍了风电行业长期健康地发展。当前中国的风电上网价格,是依靠由政府部门招标形成的,存在人为压价的因素,不利于风电产业长远发展。欧美国家大都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固定电价制度,这样保证了风电的价格补贴,为风电市场和设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为我国风电产业初期采取固定电价上网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产业中期再实施招标制度

为避免风电特许权招标造成的恶性竞争,可以对招投标设立价格下限。同时提高招标保证金率,以增加投标商的进入和退出成本。这样有利于加强产业竞争力,加强风电企业的竞争意识,积极引导投资方向,促使投资者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率,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制定具有中长期保护性的合理的风电上网价格,使得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一制度下,把风电的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使得风电在发展初期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有利于推动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但随着风电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发展,为避免风电价格背离实际价值,损害电力用户的利益,降低社会效益。因此在风电发展远期,应该实施新的策略,如实行配额补贴等激励制度,招标定价和固定价格相结合等。

(二)国家完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保障风电行业实施固定定价制

政府完善与风电价格相关的激励政策,实施固定定价机制,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如建立起风电发展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并在税收、价格、补贴等方面,制订一系列鼓励政策。

1、完善价格分摊机制,解除风电发展的障碍

由于风电成本比较高,基本电价根本不能实现还本付息的目标,为了风电的发展必须增加一部分额外的电价。因次发展初期的高电价应由全社会每一个电力消费者共同分担。

2、完善补贴、税收等激励机制

国家应在税收、并网方面对风电一些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可再生能源的环保优势,加强对风电的投资补贴,并按发电量进行补贴。国家应制订并落实优惠税收政策和电价补贴政策,从根本上形成发展的良好环境,使电价切实起到激励作用。

3、加大相关支持产业的建设力度,提高风电规模化和国产化程度

由于风能资源天然的不均分布特性,因此需要国家科学集中规划,发挥集群优势。顺应时代潮流,被称为国家风电叶片研发领域“鸟巢”的保定华翼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已于8月18日将其自主研发生产的首批2.0兆瓦45.5米风电叶片,在天津港装船运往韩国。结束了国外长期垄断风电叶片核心技术的局面。“华翼风电”创造了中国风电产业核心技术-风电叶片自主研发的奇迹,成为我国唯一实现从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模芯制作、模具制造到叶片生产的自主研发企业。另外要积极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业规模化发展。由学习曲线理论(如图2),我们可以知道风电这个新兴产业,只有在引进消化吸收上积累技术管理经验,实现自主产权,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因此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规模化,来降低风电的价格。

(三)加强风电企业之间的发展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风电特许权招标的实行,使得风电企业面临剧烈的市场竞争,而导致一些企业以不合理的低价格进行投标。过低的风电电价使得风电企业难以盈利,达不到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开发风电的积极性。因此要规范风电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加强合作,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加大投资总额,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国家电网价格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四)确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提升风电产业竞争力

我国要培育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从风电的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采取适合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必须要培育健康稳定的市场。除了给予风电企业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外,还应适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立适合中国风能发展的市场机制。其次,过分的降低风电价格是行不通的,不利于风电的有力发展,应在政策和法规上给予风电项目比常规电源项目投资回报率稍高的上网电价。我认为常规电源上网价格与风电价差应在全国分摊,以给予风电合理的较高电价。这样就能够较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行业发展能力,也很好的控制了企业投资风电的风险,使其成本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降低。

面对中国风电产业招标定价机制的现状,只有建立合理的竞价机制,改善产业环境,降低风电成本,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一系列对风电的扶持政策,建立合理的固定电价机制,配合发电税收补贴等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国产化和规模化的健康发展。风电也必将在未来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我国将跨入低碳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郑金武.完全依赖招标不利风电产业发展[n].科学时报.2006

[2]李越.中国风电特许权项目综合分析及改进建议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7

[3]张敏:王革华,高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

[4]张正敏,王革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

[5]汪震环.我国能源现状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思考[J].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

[6]张正敏.中国风力发电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8

一、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鼓励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考察新上项目,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环保节能型、现代服务型中小企业群体。落实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的政策,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和范围的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发生的“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积极推进企业品牌创建活动,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出口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对新获得省名牌或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和创建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的企业,按财政管理体制,由受益地财政分别给予奖励。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和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上市,对新上市的企业当年给予一定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财政局研究制定。对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标准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企业,税务部门根据政策免征增值税,减免企业所得税,引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

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鼓励距离市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用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问题。鼓励用工集中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组织建设工人公寓。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开发建设工人公寓,以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向工人出租。建设以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向工人出租的工人公寓,可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对个人首次购买90?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暂按1%征收。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由30%降为20%,公积金个人单笔贷款额度由18万元调整为25万元,贷款最长期限由20年调整为25年。全面清理涉及房地产业的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杜绝各部门擅自出台前置条件。调整现行土地出让金及其他行政事业性规费支付期限,允许规模较大地块的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规费在一定期限内分期缴纳。改进税收预征方式和比例,完善纳税人发票自开票制度。

三、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短平快的特点,扎实做好信贷项目的调研和储备工作,积极争取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和贷款规模,提供可循环使用贷款、封闭贷款、抵押质押贷款、融资租赁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建立抵质押贷款绿色通道,开展股权出质登记。中小企业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林权和房屋使用权等,可以用于贷款抵押。加大银企合作力度,按照银企合作协议,足额落实协议信贷资金;对重点支持企业的贷款予以倾斜,简化审批手续,及时发放到位。在年1月底前投入信贷资金16.2亿元,其中为工业企业投入信贷资金不少于10亿元。由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荆门银监分局进行监测,定期通报。

四、运用财政杠杆支持企业发展。市财政拿出500万元、东宝区和掇刀区分别拿出200万元充实市中小企业担保投资公司,增强担保公司的实力。用活用足退税政策,充分利用增值税退税时间差,帮助企业以应退增值税税款作质押,向银行贷款。安排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300万元,加大科学技术费对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投资发展的积极性。年第四季度至年筹措7000万元资金支持李宁工业园、中集集团、天茂集团等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五、加强煤电油运协调。加强与产煤地区政府及煤炭企业的联姻协作,确保重点企业的用煤。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保障电力供应。指导企业合理分时用电,降低购电成本;清理电价执行情况,严格执行电价标准。坚持和完善铁路、交通联席会议制度,切实保障重点物资和产品的运输。

六、宽松企业用工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办法,按照均衡负担、促进公平的原则,在夯实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保持社会保险费收入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使社会保险费收入增长与我市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对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下浮工伤保险费率。对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以协调处理为主。

七、鼓励企业拓展市场。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出省出境办展、参展、参会,拓展国内外市场。对信誉好、产量大、订单多的参展企业,其参展摊位费和人员经费,由受益地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加强舆论引导,积极策划开展与城乡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地产品宣传促销活动。认真落实国家退(免)税政策,加快退税进度,鼓励市内企业组织本地产品出口,在资金信贷、品牌创建、出口基地建设和外贸专业人员培训上,给予扶持。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按“免抵退税”的办法执行;对外贸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按“免退税”的办法执行。对企业购进原材料委托其他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如果企业财务处理规范、有委托加工协议并取得受托方对加工费开具的专用发票,委托方属生产企业的,其支付的加工费准予进行进项抵扣,委托方属外贸企业的,其支付的加工费准予退税。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9

全市基本情况如下:全市网点总数为2214个,从业人员约9000人;每日供应人次约为33万人,日销售额约为65万元。另外还有高等院校、中专学校食堂早餐供应人数约为20万人,日营业额约为30万元。再加上机关企业食堂、宾馆酒店及商务早茶的供应早点,全市每日早餐供应约60万人次,营业额上百万元。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调查组重点调查了我市摊群点、早点店及规模早餐企业。这三种供应形式占据了普通早餐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服务人次分别占总数的58、14.5和18.5,其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6、16.5和25.5。阳光早餐车进入市场虽然才一年时间,但其服务人次与市场占有率已分别占到3.4和2.5,其发展形势较好。另外,宾馆酒店的早餐及商务早茶也逐步走入市民的生活空间。另外,机关学校及企业的食堂的供应量也非常大,且大都已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租赁承包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值得企业予以关注。

二、__早餐市场的基本特点

1、供需基本平衡,基本满足市民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市的早餐行业基本上是在自发状态下,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原先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的大量的小吃店因城市拆迁,体制不顺等多种原因纷纷关门停业。与此同时,大量个体、私人的早餐小吃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内。全市平均每500人拥有一早餐店(摊群点),基本上能满足市民需求。

2、发展较慢整体供应档次偏低,以中低档为主

具体表现为:(1)以小型早点店,上规模、上档次的早点店较少,知名企业更少。(2)消费水平低。我市的工资收入水平低,决定了消费水平也较低。正常情况下,个人早点消费在1.5—2元之间。(3)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主要供应形式的早餐店与摊群点规模小、作坊式经营、利润低、环境较差、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酒店业不愿涉足也是档次低的原因之一。

3、新型业态的早餐企业开始出击市场,但市场占有率还较低

近年来,市场发展,我市早餐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档次较高,管理较为规范、卫生好、环境优雅,早餐品种美味创新的新型早餐连锁店。他们经营理念创新、跳出传统经营模式,运用现代营销技术,注重品牌培养,发展连锁加盟,为我市早餐市场注入一股新风。但他们进入市场时间偏短,开的店数不是很多,一般集中在闹市区,消费水平较高的地方,价格也较高,但目前对早餐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

4、早餐“老字号”消失殆尽,传统特色企业减少

餐饮业老字号是我国餐饮文化的结晶,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特色,在市民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我市的餐饮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四大名楼,即佛照楼、万花楼、会宾楼和大雅楼,还有一些知名的早点小吃企业如金陵水饺馆、五味元宵店,广寒宫、迎春园、甜心园等等。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城市改造力度的加大,国企体制的变换、市场竞争的压力,这些企业已纷纷退出市场,传统特色企业减少。这对进一步发扬传统餐饮特色,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确是一些遗憾和损失。

5、早餐供应以传统品种为主,新品种较少

目前,__市的早餐供应市场上,基本上是几十年一贯制的供应的餐饮品种。消费者也反映,__小吃品种质量不高、品种简单、营养配伍不合理等,适合普通市民消费的餐饮新品种尚不多见,值得餐饮企业研究探索。

6、老城区内网点偏少,消费不太方便

我市环城路以内的老城区,是我市最繁华的地区,人口密集,商业网点、机关学校、单位非常集中,但因地价高,房租较贵,而且早餐对房屋要求较高,面积较大,而早餐的利润难以承受高昂的租金,故而,老城区网点偏少,顾客消费不太方便。不要房租的摊群点,却据此占领市场较大份额。

7、政府支持推出的“流动早餐车”项目,初步站稳市场但因其品种口味、设点等问题制约发展的速度。

三、我市早餐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我市目前的大众化早餐市场上,摊群点、早点店、规模企业“三分天下”。这种格局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政府干预减少,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预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难以改变这种基本经营格局。毕竟,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不可能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只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的办法来管理经济。随着近年来我市经济的腾飞,工作节奏的加快,对早餐需求的质量与数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早餐因其进入门槛低、比较忙而利润又小,但同时又是市民生活所必不可少和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等特点,使得行业的发展不同于别的行业,它要求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调控。要立足于制定符合经济发展阶段要求、兼顾高中低档消费需求、切实可行的行业发展规划,在其统筹指导下,部门联动,同舟共济,才能促进早餐业规范健康地发展。调查组认为,在行业业态的发展思路应是:规范摊群点、提升早点店、扶持连锁店、完善早餐车。

1、限制规范摊群点。尽管摊群点特别是大量的流动摊点存在着严重的安全卫生隐患,但因为客观上有市场需求,虽屡遭政府部门取缔、整顿。却久禁不绝。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必须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让其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首先,应制订一个摊群点标准,明确必须具备哪些卫生设施条件。其次,应该加强管理,特别是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管理,加强卫生监督,要求“两证齐全”。同时,加强日常管理,促进规范经营。对未被界定为摊点的也要纳入管理范畴,不容忽视。对有条件的,加强统一规划改善经营条件。再次,应对业主分期分批地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卫生、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最后,应逐步引导他们入店经营及要求室内制作、室外售卖或引导他们加入阳光早餐车。

2、鼓励提高早点店。作为早餐供应的主要形式,应鼓励发展,尤其是需要鼓励提高档次。目前,外地通过加盟快餐连锁店等方式改造原有的夫妻店,以整合资源,提升档次,我们也可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对早点店一是要加强卫生监督管理。二是要开发、引进新产品,扶持名品名店。把__传统的“老字号”名小吃及新近获奖的名小吃发扬广大。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把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特色风味小吃品种引进来,推动“放心”早餐向健康美味早餐过渡,满足居民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三是要结合城市建设、由各社区在做服务功能配套规划时,确定一批网点,统一招商,规范管理。

3、扶持帮助品牌连锁店及传统“老字号”企业

这些企业单体规模较大,接待能力强,管理规范、卫生设施好、自我管理意识强、社会信誉高,很少出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代表着未来早餐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应通过多种措施,扶持帮助他们,如扩大投资时,可减免一定的税收,在贷款融资时,给予方便等。企业也应借此良机,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政府可在每个区域设立一批早餐工程示范店、扩大宣传、鼓励其发展。同时,倡导、鼓励每个区中小型酒店开设早餐服务业务,提升早餐档次。

4、推动完善流动早餐车

作为早餐供应的一种有效补充,规模企业统一生产配送的流动早餐车以其方便卫生现已为广大市民所接受和认可,发展好这一业态,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如摊群点的设立,税费的减免等政策的扶持等;需要参与企业积极探索,提高管理水平,丰富早餐品种等。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篇10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政[34号),强化“菜篮子”工作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度,把做好居民副食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作为事关群众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认真做好猪肉、蔬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市场供应量足、质优、价稳、安全、便民。区贸发、物价、工商、农林水、民政、交通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增强工作实效性。

(二)落实扶持政策,加大生产供应。要按照“统筹兼顾、综合施策、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区扶持生猪、蔬菜等主要副食品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落实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生猪公共防疫等政策,积极争取近期国家扶持政策。区副食品调控生产基地要加大生产,适时做好市场投放。

(三)强化市场调控,落实储备制度。要积极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总结推广超市协商指导价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平抑猪肉价格。扶持城乡便民商业网点建设,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农超对接”等对接活动。落实好主副食品的储备制度,确保粮油储备到位,完善猪肉储备制度。要密切关注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及时做好灾期灾区主副食品货源组织、调运和销售。进一步规范摊位费和进场费的管理,对农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实行政府指导价。认真落实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通行费的“绿色通道”政策。

(四)完善联动机制,帮扶特殊群体。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政办[289号)要求,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落实好特殊群体的帮扶措施,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城市低保对象等,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要通过定点供应储备食品、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学生食堂管理等方式,确保秋季开学后学生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近期,各乡镇(街道)、区直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检查,落实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执行情况。

(五)加强市场监管,强化食品安全。区贸发局要牵头有关部门加强生猪、蔬菜等“菜篮子”商品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生产状况和市场变化,发生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同时,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好责任制,稳步推进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建设。区工商局、物价局要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继续加强收费清理整顿,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区宣传部要引导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道,稳定消费预期。区物价局要密切监测市场动态,重要、敏感信息随时报告。

二、工作分工

(一)区委宣传部:负责宣传舆论正面引导工作。

(二)区财政局:负责有关资金的保障工作。

(三)区贸发局:负责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需求监测,确保市场商品供应,量丰价稳;负责督导我区大型应急商品流通企业实施调剂性储备;负责加强蔬菜生产的指导、调研,稳定蔬菜基地面积,并依托现有的设施和渠道,加大采购力度,充实库存,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

(四)区物价局:负责加强市场价格的监测和监管;建立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定期报告市场价格动态分析情况;贯彻落实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严肃查处不执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行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经营者串通定价、合谋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行为。

(五)区工商局:负责加强对市场经营秩序规范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垄断、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欺行霸市、侵犯消费者权益等经济违法行为。

(六)区民政局:负责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发放工作。

(七)区交通局:负责商品运输,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同时在紧急情况下,负责运力的组织协调,确保应急商品运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