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十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十篇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3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1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夏治药饼灸

我们自1956年起开展冬病夏治,用药饼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阳虚易感等,疗效满意。现对近5年来临床所治的105例观察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门诊治疗3年及以上者,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3岁,平均年龄44.2岁。属慢性支气管炎46例,支气管哮喘46例,阳虚易感4例,过敏性鼻炎5例,慢性咽炎4例。

2治疗方法

药饼制作:取延胡索、细辛、甘遂、白芥子各12g(为一成人患者3次的量,儿童药量减少1/3),研末后用适量的新鲜姜汁调匀,制成直径2cm、厚0.5cm左右的药饼,取0.1g左右的麝香置于药饼的表面作为药引。取穴:天突、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敷贴方法:于每年伏天的头伏、二伏、三伏11点前贴敷。准确定位后取药饼放于穴位表面,用医用胶布固定,嘱患者于午后1时取下敷贴膏,如热辣感不强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如热辣刺痛感太强难以忍受则提早取下,以免皮肤起泡。注意事项:贴敷期间忌辛辣、冷饮。防止大量出汗以免药饼脱落。如有皮肤红肿起泡,消毒后用针灸针刺破水泡后用棉签挤干液体,再涂龙胆紫,避免摩擦水泡。皮损恢复前不要洗澡。连续3年为1疗程,疗程满后可继续治疗仍有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主要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好转:主要症状及

体征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未明显改善或恶化。

3.2治疗结果:105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治愈20例,好转7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62%。具体分病种观察情况见表1。

4体会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2

【关键词】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预防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30-01

1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分析

呼吸系统慢阻肺疾病的病发,与患者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烟尘以及化学物质微粒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慢阻肺疾病病发的过程中,患者通过呼吸向机体内部带入大量的刺激性物质,会直接导致肺泡炎症。在肺泡炎症的影响下,机体内部的白细胞会大量聚集到肺部炎症区域,并对导致肺部炎症的抗原释放大量蛋白酶。而蛋白酶在作用于抗原的同时,也会对机体肺泡壁的结缔组织构成威胁,结缔组织中细胞壁的损坏,使得患者呼吸吸入的有害物质直接渗透到纤毛细胞中,从而导致肺部防御功能的严重损伤,患者的慢阻肺病症也会进一步加重。此外,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病理特征还表现在机体抗胰蛋白酶的作用中。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体内可能会因遗传因子表达不完全而无法产生抗胰蛋白酶,从而导致其在中年时期患有慢阻肺呼吸系统疾病。

2呼吸系统慢阻肺症状表现分析

患有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慢性咳嗽。作为该病症状的主要表现形式,慢性咳嗽通常在清晨较为严重,夜间表现则相对不明显。随着咳嗽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在整日都有咳嗽症状,少数患慢阻肺疾病但不发生咳嗽的患者,其肺呼吸过程中也会感到气流明显受限。患者长期的慢性咳嗽,会逐渐导致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患病早期,这类病症的表现尚不明显,而到了后期,病症会明显加重,甚至可能引起喘息等症状。

3呼吸系统慢阻肺预防方法探究

3.1控制生活节律

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形成是患者生活劳累过度的表现。生活中因工作劳心,劳力过度或大量吸烟,都会直接对呼吸系统构成损害,进而引发慢肺阻。为了更为有效的控制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发生,必须强调生活与工作的节律性,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使机体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适当休息,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保证运动量,从而增强体制,并实现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3.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作为慢肺阻的直接致病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在疾病预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慢阻肺疾病患者的抵抗力普遍较低,因此在一旦受到寒冷环境的影响,其上呼吸道中的结缔粘膜组织和血管就会迅速收缩,血管的收缩直接导致了呼吸道供血不足,从而降低了上呼吸道的抵抗力,患者呼吸所携带的大量病菌便会侵入粘膜组织中,进而产生毒素引发上呼吸道疾病。为了更为有效的防止慢阻肺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时刻防止其受凉,避免受凉引起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在气温低或雨雪天气不应外出,并尽量避免到人流量较大的公用场合,从而防止病菌的感染。

3.3增强呼吸锻炼并接种疫苗

作为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锻炼也是预防慢阻肺的重要方法。在呼吸锻炼中,患者要保持仰卧姿势,在吸气的同时提肛收腹,通过增大腹腔内部压力,使腹腔血管阻力逐渐增大,从而实现胸腔的有效减压。坚持呼吸锻炼,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增强肺部支气管中动脉的供血能力,从而促进肺部呼吸动力的增强,在治疗慢肺阻疾病的同时,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呼吸调节作用。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慢肺阻疾病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多数呼吸系统慢肺阻是由于感冒诱发的,因此在感冒患者中接种卡接菌多糖核酸或肺炎链球菌疫苗等疫苗,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机体内部的抗体活性,使机体能够在并病菌入侵的同时,释放充足的抗体杀灭病菌,保持呼吸系统的抵抗力和免疫性,此外,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肺炎链球菌疫苗也可以和流感疫苗同时接种,使患者在治疗感冒的同时提高呼吸系统免疫性,从而更为有效的增强机体对于呼吸系统病菌的抵抗力,实现呼吸系统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结语:在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的研究中,由于该病症病情的发展与肺部吸入空气质量直接相关,因此为了实现对慢阻肺病症的有效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管理,患者也要注重对呼吸环境的要求,并在不同的呼吸环境中开展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不良烟气或粉尘引发慢阻肺病,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明敏,刘浩.浅析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预防与保障[J].贵州都市报数字报.2012(11):17-30

[2]钟丽秀.预防慢阻肺记性加重如何从基础做起[J].中国民族医药学会.2011(10)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3

“北风卷地白草折”的严冬,对不少老年人而言是重大考验。呼吸道的形态和生理功能随年龄增加而衰退,鼻黏膜萎缩,气管弹性减低(骨软化),气管一支气管黏膜纤毛功能和保护性咳嗽反射减弱,细支气管腔变小或阻塞,肺弹力减弱,呼吸肌退行性变。这些改变导致分泌物及异物潴留,易发生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老年人肺活量明显减少,70岁老人每分钟通气量(每分钟输送氧气到体内的量),仅为25岁青年人的1/2。而且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全身退行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均可使老年人抵抗力下降,不仅容易引起肺部炎症,而且炎症病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吸收。此外,化学气体、空气烟尘及其他粉尘等刺激支气管黏膜,使肺清除功能受损。因此,老年人的呼吸系统更加脆弱,易被侵害。

由于肺与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环相通,其他组织的细菌、肿瘤等可以沿血液或淋巴到达呼吸道,而呼吸道疾病亦可向全身播散。呼吸道疾病不仅是老年人最易发生的原发病,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继发病和致死原因。老年人在其他急、慢性病发病过程中合并肺部感染,是病情危重的一个重要指标。

“慢性折磨”点名册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病率在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占首位。如果患者反复咳嗽咳痰,每年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以上,就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吸烟、慢性呼吸道感染、大气污染、粉尘及有害气体刺激,以及个人的过敏因素等,都是发病诱因。如不及时诊治,就会传变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天气寒冷或气温骤降时更为明显)。同时,患者常感到疲乏、纳差、体重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可有桶状胸的表现,发生呼吸衰竭时常出现头痛、嗜睡、神志恍惚等表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间接引起左心肥大和右心衰竭的一种疾病。患者长期慢性咳嗽、咯痰和喘息,劳累时感到胸闷、气促、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并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在呼吸衰竭的基础上继而发生右心衰竭,患者心悸气促明显,甚至出现少尿、厌食、面部及下肢浮肿。

“预后凶险”点名册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4

关键词:纳洛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05-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病死率高,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目前以传统的给药、物理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伴有并发症[1]。本文以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Ⅱ型呼吸衰竭的68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61~85岁,病程为5~15年;治疗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58~82岁,病程为5~15年。两组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包括祛痰平喘、消炎、抗感染、止咳、抗生素、吸氧、补充人体电解质和营养,维持平衡;治疗组采用在患者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再使用纳洛酮静脉滴注,直到呼吸平稳后可停药,疗程1周。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其意识情况,呼吸情况及血气分析等生理指标数据的变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pS17.0进行统计分析,p

2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患者肺功能有了明显改善,呼吸系统的感染也得到有效控制,咳、痰、喘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患者肺功能有一定改善,呼吸系统感染基本控制;无效: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死亡。

3结果与分析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对患者肺功能和呼吸系统恢复情况的评价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1]张志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诊断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209-210

[2]马存有.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58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19(33):4126-4127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5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吸烟;粉尘接触史

[中图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3-000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肺部疾病。1990年全球有4400万人患CopD,美国则占1400万人,并且人数仍在逐年增加,美国冠心病、中风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CopD的病死率却上升,CopD已成为美国第4位的死亡原因,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1]。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最新的有关于中国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患病率是2.2%[2]。研究还发现我国CopD在农村的患病率高于城市。且无论性别,CopD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CopD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3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3]诊断、分期及分级标准。排除胸部外伤、肺及胸腔肿瘤、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气胸或其它已知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已知的药物和(或)化学毒物所引起;癌症、肾炎、血液病等疾病和精神病患者;不能坚持治疗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而未完成研究规定的观察疗程。

1.2调查方法与内容

通过填写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资料统计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现病史、临床表现、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家族呼吸疾病史等。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CopD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和CopD、肺心病之一者均计入有家族呼吸疾病史。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

共调查CopD患者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0~65岁,平均(56.2±6.1)岁。CopD的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

2.2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见表1。由表1分析可知,随着年龄的增加,Cop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且男性Cop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50例CopD病人中36例吸烟,33例有家族呼吸疾病史,41例从事粉尘接触性职业,具有粉尘接触史。被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34人,占68%,说明CopD发病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文化程度、粉尘接触史关系密切,而与Bmi无关。

2.3Cop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与CopD患病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表2结果显示,年龄>60岁,男性、文化程度低、吸烟、家族呼吸疾病史、粉尘接触史为影响CopD患病率分布的主要危险因素。

3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具有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特点。

年龄增长是CopD患病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CopD发病率最高(64%),且随着年龄的增加,CoDp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同时研究发现,吸烟者约15%~20%患CopD,且吸烟年龄越早、吸烟量越大,患CopD的危险性越大[4]。本组50例CopD患者中36例均有吸烟史,占72%,说明吸烟与CopD发生密切相关(oR=3.615),考虑可能是由于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纤毛运动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4]。且研究发现吸烟者肺功能的异常率较高。暴露于工作环境里的各类粉尘、化学物质、蒸气和烟尘是许多CopD患者的致病原因。另外,研究证实有职业粉尘暴露者发生CopD的危险性增加1.45倍[5]。本组41例从事粉尘接触性职业,具有粉尘接触史,占82%。建议从事冶炼、筑路、喷洒农药、白灰、面粉、水泥、化工、石材加工及采矿的工作者应注意职业防护[6]。另一方面,按文化程度将本研究的50例CopD患者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组,结果显示,50例CopD患者中学历低人数占68%,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CopD的患病率明显降低,说明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自我保健意识更强,同时能获得更多的疾病预防信息。其次,本研究显示,有呼吸疾病家族史者患CopD的危险性为无呼吸疾病家族史者的2.081倍。家族中患病人数越多,其患CopD的危险性越大,可能与基因遗传和共同的行为习惯或生活环境污染可能有关[7,8]。

综上,CopD发病危险因素复杂多样,且常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因此,针对CopD危险因素的特点,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其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危险因素及其预防[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2):141-143.

[2]倪淑红,胡桂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8(10):823-824.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

[4]李兆金,张守贞,孔祥太,等.山东省枣庄市农村地区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调查[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19-20.

[5]张德明,邹霞英,辛达,等.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7,28(6):126-133.

[6]凌敏,荣艳,苟安栓,等.新疆农村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9):666-667.

[7]朱瑞航,屠春林,胡建荣,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5):553-554.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6

老年人抵抗力低,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减弱。得了肺炎对老年人来说,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会陆续引起各个器官系统的连锁反应,比如呼吸衰竭、心脏功能衰竭、血液细菌感染、脑膜炎等,这些连锁反应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

美国2004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有20%的老年肺炎患者有全身血液细菌感染,就是人们常听说的败血症,病死率高达51%。而当肺炎球菌经血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引发脑膜炎,导致多达80%的老年患者死亡,即使抢救成功,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肺炎使慢性病“霍上加霜”

对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气管炎、慢阻肺的老年患者来说,过冬时要特别注意预防肺炎。这些老年患者由于长期患呼吸系统疾病,损害了呼吸道的自净功能,使引起肺炎的细菌容易存留在呼吸道里。当身体的免疫力稍有下降,这些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加上天冷,老年人的抵抗力差,会使肺部炎症的严重程度大大增加,反复发作,使原先的哮喘,气管炎,慢阻肺等疾病加重,严重影响呼吸系统的换气功能。另外,对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天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大脑、心脏等主要器官的血流减慢、减少,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塞和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这些老年人的抵抗力都低,一旦得了肺炎,就会使肺的换气功能减弱,使心肌缺氧,诱发冠心病,加重原有心脏血管疾病的病情。对于既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又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危险系数远远高于其他人。这些老年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患肺炎:一旦得肺炎会比别人严重:从康复上来讲,老年人要比其他人慢:康复之后,肺炎依然会加重其原来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接种疫苗意识有待提高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7

【关键词】住院病例;呼吸系统疾病;分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54

医院病案资料是卫生统计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1]。通过对某院2010年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案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案的构成特点,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重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某院病案统计科2010年上报全国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医院出院患者调查表[2]。数据准确,可靠。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乌鲁木齐市某院2010年呼吸系统疾病5339例住院病例进行分析。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分类[3],范围(J00-J99)同一患者患有两种以上疾病时,均以出院第一诊断作统计对象。对疾病谱进行比较和分布描述。

1.3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住院患者基本情况2010年某院累计住院22802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5339例,占总体的23.41%;男3400例,女1939例,男女之比1.75∶1,呼吸系统疾病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5,p

2.2乌鲁木齐市某院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种支气管肺炎1138例居首位,男女之比1.49∶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8,p

2.3呼吸系统疾病的年龄分布0~5岁年龄段1447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27.10%;6~10岁年龄段600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1.23%;11~15岁年龄段193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3.61%;16~20岁年龄段63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18%;21~30岁年龄段148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2.77%;31~40岁年龄段206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3.85%;41~50岁年龄段330例,占的呼吸系统疾病6.18%;51~60岁年龄段358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6.71%;61~70岁年龄段463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8.67%;71~80岁年龄段1005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8.82%;80岁以上526例,占总体的9.85%。本资料各年龄段呼吸系统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6.94,p

3讨论

在某院收治的住院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肺炎,主要发病年龄段在0~5岁,计1040例,占支气管肺炎的71.87%(1040/1447)。此病在婴幼儿阶段高发。[4]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发病年龄段在61~80岁,计819例,占慢性支气管炎的76.05%(819/1077)。与该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难以根治有关。[6]矽肺位居第三,与某院服务区的相关企业50~60年代从事粉尘作业的人群有关。

在某院收治的住院呼吸系统疾病中,0~5岁是较高的发病年龄段,6岁以后明显下降,之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1~30岁年龄段始,各年龄段呈逐步递增趋势,71~80岁年龄段到达峰值,占总体的18.82%;81岁以后逐渐处于较低水平。

通过对某院2010年住院疾病的构成分析,可以了解某医院服务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以及构成特点,为更有效地开展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可靠且准确的统计数据。同时,可了解某院服务区呼吸系统疾病谱的现状,关注疾病的发展变化。本研究提示,乌鲁木齐市某院2010年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重点年龄段在0~5岁儿童和71~80岁老年人。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关注儿童与老年人的健康预防、保健和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学萍,白芳,吴文华.大同市2001-2005年住院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1-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S].2007:51-53.

[3]董景武.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十次修订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7-410.

[4]李爱国.10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1,6:2364-2365.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8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43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病症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1]。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儿86例,a组53例,男34例,女19名,年龄3.6~9.1岁,病程6~13个月;B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1~8.5岁,病程1.3~2.5年。

研究方法:①a组(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静滴,>6岁儿童:2次/日,18mg/次。

疗效判断方法:①显效: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病情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有效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结果

对86例患者进行为期9~14个月跟踪随访,患者恢复较好,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恢复良好,无复发状况。经统计,a组5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3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8.1%,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9%;B组3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有效率81.8%,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2例,心跳絮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1%。见表1。

讨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一般为气管或肺部病变所引起,病情较轻患者病症主要为咳嗽、胸闷等,病情较重患者[4],则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危险。在城市的死亡率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

盐酸氨溴索是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能有效的清楚呼吸道黏痰,促进分泌物溶解[5],从而使呼吸系统顺畅,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从而起到治疗患儿呼吸系统疾病,促进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恢复的目的。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并以传统布地奈德药物治疗为对照,患者咳嗽、喘息等病症恢复较快,病情改善效果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有效率98.1%,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75.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

3李为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86.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9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6-0022-02

doi:10.14033/ki.cfmr.2016.6.0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在临床较为常见,此类患者的呼吸系统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为主。临床中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研究中,无创通气治疗的相关研究虽不少见,但是尚不全面,因此进一步全面细致的探讨十分必要[1-2]。另外,较多研究对无创通气治疗方式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而这进一步提示大家需对其临床综合效果进行细致探讨。故本文中笔者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给予无创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诊治的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无创通气治疗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的26例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52~77岁,平均(65.0±6.2)岁,慢阻肺病程6.2~20.4年,平均(13.7±2.0)年,其中中度16例,重度10例。观察组的26例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3~77岁,平均(65.2±5.9)岁,慢阻肺病程6.3~21.0年,平均(13.8±1.8)年,其中中度16例,重度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纠正低氧血症及酸碱失衡等,另给予其他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通气治疗,采用无创呼吸机经面罩吸氧,氧流量设定为5L/min,吸气压力从8~10cmH2o逐步增大,上限为18cmH2o。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24、72h的血氧指标、呼吸频率及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其中血氧指标包括pao2及paCo2,肺功能指标则包括mmF、peF50、peFR及pimaX,其均采用呼吸机进行监测。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aS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氧指标及呼吸频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氧指标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2、24及72h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mmF、peF50、peFR及pimaX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2、24及72h观察组mmF、peF50、peFR及pimaX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衰竭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并不少见,两者合并发生的临床受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此类患者存在明显的呼吸系统相关方面的异常,不仅仅血氧指标及呼吸频率呈现明显的异常状态,且其肺通气及肺换气等肺功能指标也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3-5]。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时应充分兼顾上述方面的改善程度,同时其也是评估治疗手段有效程度的重要依据性指标。无创通气治疗在本类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较多,但是其全面的效果评估尚为不足,故认为此方面的探讨仍十分必要[6-7]。本文中笔者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给予无创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全面探讨,并与采用常规治疗而未用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创通气治疗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此类患者的血氧指标、呼吸频率及肺功能指标,说明其对于此类患者呼吸系统的不良状态改善较为全面,且其早期即得到明显的效果,从而肯定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原因,与无创通气治疗对机体的整体氧供进行了全面改善有关,其通过调节补偿呼吸道的通气状态来达到干预疾病的效果,另外本病兼顾了患者对疗效与安全性的需求[8-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给予无创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患者呼吸系统及其他相关方面的改善作用相对明显。

参考文献

[1]陈俊东,郑利先,罗巍,等.无创机械通气用于CopD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14):78-79.

[2]郝庆峰.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8):198-199.

[3]essouriS,CarrollC.pediatricacuteLunginjuryConsensusConferenceGroup.noninvasivesupportandventilationforpediatric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proceedingsfromthepediatricacuteLunginjuryConsensusConference[J].pediatrCritCaremed,2015,16(5Suppl1):S102-110.

[4]黄志新.纳洛酮辅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6):754-757.

[5]张宇鹏.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1):1-2.

[6]宋威蓉,初巍巍,王莉.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9):43-45.

[7]HidalgoV,Giugliano-JaramilloC,pérezR,etal.non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inacuteRespiratoryFailurepatients:aRespiratorytherapistperspective[J].openRespirmedJ,2015,26(9):120-126.

[8]文辉,孔令贵,邢汉飞,等.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12):1877-1879.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篇10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呼吸指标

doi:10.14033/ki.cfmr.2017.5.06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05-010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气道阻力增加、气道呼吸阻塞等症状,迁延不愈者将会发展成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研究证实,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缓解的需求,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则能有效增加患者通气量,对纠正患者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症状均有良好效果[2]。本次研究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为对象,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45~80岁,平均(60.8±5.6)岁;病程2~15年,平均(7.8±2.5)年;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

11例。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45~81岁,平均(61.2±5.4)岁;病程2~16年,平均(8.1±2.4)年;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两组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中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3]。同时排除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禁忌证的患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消炎、解痉、平喘、吸氧、水电解质紊乱调整、酸碱平衡调整等常规治疗措施,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本次研究中所用仪器为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厂生产的nDi-200神经电检查仪及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HarmonyS/t30呼吸机。护理人员将面罩与呼吸机管道连接后调节系带拉力,确保患者面罩应用时不会发生漏气现象。具体通气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将氧流量设置为2~10L/min,模式选择自主呼吸双水平(i/e)模式,同时吸气压力(ipap)为15~20cmH2o、呼气压力(epap)为3~5cmH2o、备用呼吸频率10次/min。通气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根据患者实际需要调整呼气、吸庋沽Γ确保患者病情症状稳定。常规患者氧气浓度的设置应该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90%,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需要、治疗允许的情况下间歇摘下面罩,更换为鼻导管吸氧方式。若接受无创面罩夕阳治疗且持续时间≥24h后仍然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患者,医生应该立即将其治疗方式更换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患者治疗后意识恢复清醒,同时呼吸频率减慢、心率下降,气促、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明显改善,能够停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间≥48h;无效:患者治疗后意识状态无明显改善,气促、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无法良好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需要改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2)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pH值、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呼吸指标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呼吸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pH值、paCo2、pao2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指标对比

组别血pH值

paCo2(mmHg)

pao2(mmHg)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n=56)6.8±0.17.2±0.288.9±9.445.8±7.243.6±5.492.2±8.8

对照组(n=56)6.7±0.17.6±0.389.0±9.254.3±7.743.6±5.686.4±7.6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以气流阻塞为临床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发原因与自身体质、外在环境等均有密切关系,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其病程的发展分为慢性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两种[5]。而临床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民众职业、生活环境均不断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发率也在不断上升,但患者致残率、致死率却逐渐下降[6]。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项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类型,患者由于病情本身携带的气道阻塞、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肺脏功能衰弱等现象进一步引发各种心肺疾病并最终发展成为呼吸衰竭,病情严重者将直接昏迷,对患者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患者生命安全也造成了更严重的威胁。

以往临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方式为主,其是临床公认的治疗呼吸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7]。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需要实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有创性、侵入性操作,很容易引发患者器官损伤、呼吸机依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症状,对患者康复进程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对患者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是一种不经过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来达到改善患者肺泡通气功能的方法总称,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各种面罩完成正压、无创通气治疗。无创通气治疗能够凭借自身双水平气道的设计有效为患者提供呼吸、吸气的压力,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提升自身呼吸通气量,有效改善患者肺部氧合功能的同时缓解患者呼吸肌负担过重的现象。无创通气治疗能够为患者气道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其对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减少无效死腔、增加功能残气量及改善患者肺泡弥散功能等均有良好效果,能够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氧气、二氧化碳的良好交换与排出。同时无创通气治疗还能降低患者呼吸功耗及呼吸负荷,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现象,对提升患者体内pao2浓度、降低患者体内paCo2浓度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讲,无创通气治疗与有创通气治疗的区别就在于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并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术者只需要以无创的方式完成正压辅助通气,就能有效达到缓解、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临床统计显示,无创通气治疗能有效缩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对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缓解患者呼吸衰竭有重要帮助[8]。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S海星,张晓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34):12-13.

[2]赖建幸,陈小会.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7-10.

[3]张菊英,谭俊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127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9):328-329.

[4]吴建,胡政,熊泽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9):42.

[5]谭伟,孙龙凤,代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成功的临床预测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B):147-150.

[6]刘祁汨,陈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2969-2971.

[7]王轶娜,杨宇,陈平,等.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2012,37(4):32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