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护理内科病例分析十篇护理内科病例分析十篇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15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1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临床病例

现代护理教学是为了培养全面的护理人才,使护理人员可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临床病例,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实习护士临床的综合能力[1]。应用临床病例是把实习护士引入到特定的护理场景内,以病例相关问题对实习护士引导,使实习护士掌握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临床病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充分调动实习护士的学习兴趣,在临床教学中在掌握理论知识要点同时,也可以掌握整体知识,提高实习护理实际应用的能力[2]。为探讨临床病例对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士200名,其中病例组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取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士200名,根据不同带教模式把200名实习护士分为两组,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传统带教的护理教学模式设为传统组,另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设为病例组。传统组男5例,女95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2.5±1.1)岁;其中80名为专科生,20名为本科生;病例组男6例,女94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9±1.3)岁;其中82名为专科生,18名为本科生;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传统组由教师教学,以带教老师为中心,根据教学科目为实习护士进行教学指导。病例组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将100名实习护理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10名实习护士,带教老师在讲解前,准备好病例与相关ppt、视频资料等,准备病例相关经典临床护理问题,引导学习对理论观点与临床护理实践结合在一起,对不同类型和病情进展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教学是以病例为中心,以实习护士作为主体开展研究式教学,指导实习护士要做好课前预习,再进行课堂讲解,最后分步骤对病例进行讨论和讲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成绩、临床病例护理评分,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的护理评价。其中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护理评价可以分为好评、中评与差评。其中好评指护理方式理想,患者情绪和护理依从性好;中评指选择合理护理方法,患者情绪与护理依从性一般;差评指患者情绪和护理依从性差[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p

2结果

2.1比较两组实习护理教学效果

病例组理论知识成绩与传统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临床病例护理评分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两组教学模式好评率

病例组好评82名,中评18名,差评0名,传统组好评52名,中评38名,差评10名,病例组实成立护士对教学模式评价好评率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工作是以维护患者健康,促进患者临床康复为目标,完善护理服务体制,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培养主要在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上。所以,护理人员的临床教学中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从传统经验式带教向病例式教学模式转变,帮助实习护士掌握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技能,可以独立操作护理程序,正确应用临床护理评价,以此培养实习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4]。

临床病例教学是帮助护理人员确定教学方向与教学目标,指导实习护士掌握基础和疑难护理问题,找出临床护理重点与难点,使实习护士可以掌握学习重点。改变传统带教模式的照本讲解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实习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教学转变为主动提出项目与内容,结合临床病例,主动找出改善患者临床问题的方式,将理论知识通过病例护理中的问题传递给实习护士,从而提高实习护士对理论知识的理论,加强实践临床护理操作能力,以此提高教学模式好评率[5]。

总之,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实成立护士理论成绩,提高实习护士临床病例护理评分,提高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的好评率,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蕾芳.产科护理教学的病例模拟教学模式应用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0):152-153.

[2]胡艳红.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理科研究,2014,13(7):73-74.

[3]焦平利,刘均娥,陈新岭.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内科护理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0):452-454.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2

关键词:内科患者;心理特点;护理分析;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由于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和难以预料行,使得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和掌握较少,其心理状态也很不稳定,这对临床治疗的效果有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内科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在仔细收集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心理护理,不断的提升护理的水平和护理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促进内科护理的发展。

1临床资料

以项城市中心医院2012年接收的内科患者为例,共有300例内科患者,其中25~45岁75例,45~70岁130例,>70岁95例;女127例,男173例,病因主要有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这些患者入院之后,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最终,出院293例,治愈率达到97%。

2对内科患者心理特点的分析

2.1患者焦躁心理分析内科系统由于病情繁多,病种复杂,患者诊断和检查的时间一般都很长,在比较忙碌时,护理人员和医师无暇顾及到每一位患者,对于患者的心理感受也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由于工作繁忙和自身素质和知识原因,使得护理人员往往不能对内科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这就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的心理。

同时,由于有的内科疾病来的比较突然,使得许多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1],也会导致其产生紧张、急躁和焦虑的现象,有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突然加重,患者由于害怕疾病恶化,容易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并且,由于对病情的不了解,使得患者对于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必要的耐心,由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情绪波动较大,不主动积极配合治疗,甚至和医护人员争吵。

2.2患者恐惧和抑郁心理分析由于内科疾病的复杂性,使得许多患者对自身的疾病缺乏必要的了解,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一些内科疾病的治疗复杂,且无十分明显的治疗技术,会长期对患者进行折磨,导致患者的情感脆弱,使得患者的心理依赖能力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并且,高昂的治疗和护理费用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会使患者产生无助感和不安的抑郁感觉;主要表现为患者心境抑郁、睡眠质量差、兴趣不多甚至丧失兴趣,有负罪感。

2.3患者丧失信心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较长,病程长,并且可能反复发作,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当患者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和预料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就会对疾病的恢复和治疗有较大的信心,减少其不积极心理状态产生的心理。当患者对病情不了解,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当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时,就会直接影响对病情的临场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恶化;在本案例中,患者明显表现出信心不足的有70多例,主要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居多。占到总共人员的60%左右。

3对内科患者心理护理措施的分析

上述分析是我们得知,在内科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对药物、治疗等外部因素的护理,还要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方面的护理,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人在心情愉快时,其机体可以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醇胆碱等,有益的因素,能够把患者的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3.2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和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并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发展;护理人员在采取心理疏导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和语言,一定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护理人员要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体察患者的情绪、了解患者的家庭、分析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思想、归纳患者的所需,首先,我们要通过沟通,对患者产生抑郁、恐惧和急躁的心理原因进行正确的分析,掌握患者足够的信息,制定合理科学的心理疏导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护理,其次,要对患者的不满情绪表示理解和默认,多多鼓励患者与家属进行沟通,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从而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2]。

在现代护理工作中,内科心理护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作,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得知,当前心理护理对内科患者及其病情康复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当前内科心理护理发展的现状开始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提出了一些内科护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我们不断地加强对内科心理护理的研究,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严格的制度,才能更好的促进心理护理的发展,才能对患者的病情有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3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82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因复杂以及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一旦护理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而且还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8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52.7±10.1)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64例,心肌梗死72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1.2研究方法对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结果

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29.1%)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58.5%)、患者因素14例(26.4%)以及医院因素8例(15.1%)。

3讨论

3.1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医护人员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工作的责任巨大、任务繁杂,极易产生医疗风险。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对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每30分钟对其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观测与记录,当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后,护理人员就会产生疏忽与懈怠,从而推迟对患者诊测与记录的频率,导致护理文书的记录不够完整[2];由于受到快节奏工作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文书登记时也养成了快节奏的习惯,在书写时字迹比较潦草;由于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科室的监督不到位,在日常护理巡查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不在位时,会进行随意编写;在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忘记登记护理文书,存在事后登记或文书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距离过长的现象。②药物使用及药量配比出错:由于心血管内科用药的品种较多,药品的出厂商及名称比较复杂,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出现拿错药等情况;护理人员对速度的把握不准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进而造成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可能会凭个人经验进行配比药量,从而导致出现药量错误。

3.1.2患者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一些患者并没有严格执行医嘱,例如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症状较轻,从而就会对疾病持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在未获得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与病房,或请假外出后并未按时返回病房等[3]。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较特殊,在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惫等因素,极易引发疾病的发作。一些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往往对医疗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旦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发生恶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护人员,不能充分信赖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进而诱发不安全因素。

3.1.3医院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床位、医疗设备以及来往的人员较多,环境比较嘈杂,会影响到科室患者的休息,易引发患者的投诉。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彻底打扫病房卫生,在地面滑湿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摔倒,会给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疗费用往往较高,若护理人员未及时、详细地将费用明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结账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3]。

3.2防范对策

3.2.1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其传授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同时再通过考核的方式考察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4]。而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听课与查房等形式,不断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通过护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操作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法律知识与安全知识的宣教,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护理记录,及时、认真地书写护理文书,从而充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3.2.2加强护患沟通,改善医院环境建设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要充分尊重应关心患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求,及时解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用药方法与诊疗方法详细地介绍给患者,并且将医疗费用详细地告知患者,以此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度及信任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炉以及电视等设备,充分保证病房的安静与洁净,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

综上所述,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医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心内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河北医学,2010,9(7):886-887.

[2]白菊娥.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医学,2011,11(9):1772-1773.

[3]额登格日勒.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6):324-325.

[4]周柳嫦.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12(3):54.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4

【关键词】跌倒;危险因素;神经内科;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55-01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情况较其他科室多,跌倒容易造成患者骨折、脑外伤,甚至死亡,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也是诱发医院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对于神经内科而言,多数患者年龄较大,加上自身疾病较多,部分患者有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使得跌倒的几率上升[1]。为了研究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33例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有效的护理对策,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012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130例,其中住院期间出现跌倒患者33例,全部为住院期间意外跌倒。其中男性跌倒患者18例,女性跌倒患者15例,跌倒患者年龄在23-88岁,平均年龄为66.5岁。住院时间7-64d,平均住院时间为19.8d。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33例神经内科跌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调查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病史、跌倒史、药物史、肌体肌力。影响因素:视力、听力、认知能力、运动能力等。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单位。

2结果

在13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跌倒33例,跌倒发生率为25.4%。在33例患者中有5例因为自身基础疾病发生跌倒,占总人数的15.2,有6例因为年龄因素跌倒,占总人数的18.2,有4例因为药物因素跌倒,占总人数的12.1%,有3例因为环境因素跌倒,占总人数的9.0%,有4例因为运动障碍跌倒,占总人数的12.1%,有5例患者因为视听功能障碍跌倒,占总人数的15.2%,有6例患者因为认知功能障碍跌倒,占总人数的18.2%。

3讨论

3.1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①自身基础疾病: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较多的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使得跌倒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科室。②年龄因素:神经内科大部分患者为老年患者,此年龄段的患者出现明显的退行性变化,适应性较差,发生跌倒的几率较高。③环境因素:地面湿滑、病区光线太暗、患者穿拖鞋活动等均会导致跌倒的发生[2]。④药物因素:神经内科患者应用口服药较多,很多药物有镇静、扩血管等作用,对患者的神志、平衡、视觉等产生影响,引发跌倒。⑤视听运动障碍:神经内科患者常存在视力听力障碍、运动障碍,患者肢体功能的协调性不好,引发跌倒。

3.2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防跌倒护理对策①创造好的病区环境:医院应该合理布局病区,安放相关设施,病床不能太高,地面要铺防滑地砖。在病人活动区尽量减少障碍物。发放的病号服大小长短要合适。走廊楼梯厕所等处要设扶手。②加强在职护士的安全培训:对护士进行继续教育,让他们了解跌倒高危因素,对高危人群准确辨别,护理中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③进行高危人群评估:入院后要对患者跌倒危险进行分析,将认知受损、肢体障碍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制定个体化安全护理计划,加强巡视,满足患者的需求,避免患者擅自行动出现跌倒。④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一些服用安眠药、镇静药物内的患者,护理中要防止他们在未完全清醒的情况下下床活动,服用降糖药、降压药的患者,要遵医嘱用药,防止乱用药,服药后要观察患者反应,存在药物反应的患者不宜下床活动。⑤加强健康教育:护士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他们对患者的活动能力有清楚的认识,对跌倒引发的不良后果加强重视,叮嘱患者家属提高护理工作,卧床患者要应用床档或者是束带,防止坠床[3]。患者下床活动要穿合适的鞋子,尽量抓着扶手行走。另外,要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促使患者进行积极的锻炼,避免因为活动量少,肢体功能减退出现跌倒风险。

参考文献

[1]郭小丽.神经内科病人防跌倒的细节管理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62-163.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5

关键词:病例讨论;内科护理学;教学;应用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预防和治疗疾病、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整体护理理念和护理程序应贯穿始终[1]。病例讨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院从2015年开始,在护理专业本科段《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实行病例讨论教学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安排

我院《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安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临床病例讨论、临床见习。通过临床病例讨论、临床见习的补充学习,强化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课内容结束后,《内科护理学》共有九大系统疾病,每一个系统疾病学习后均会安排一次病例讨论,然后根据各系统疾病种类安排临床见习2—3次,临床病例讨论和临床见习每次时间均是3学时。

二、病例讨论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精心选择教学病例

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理论课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临床上典型的、多发的病例,病例既要和理论知识相关联,又要能反映患者真实的病情变化,并需具有启发性和一定的迷惑性,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对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太复杂和太简单的病例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选择进行讨论的病例来自于我院的临床实际病例,在收集与各章节知识相关联的病例后,通过整理筛选,将精选的病例用于病例讨论教学。

(二)病例资料的采集

将参加病例讨论的学生按学号的顺序分组,每组4-5人,以小组为单位对患者进行评估,询问患者的病史特点,结合自己问出的患者的不适症状及查体获得的资料,根据已行的辅助检查结果,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归纳总结病例的特点,提出临床诊断、护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等。

(三)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灌注式”教学法为主,课堂上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听讲和记录,课后整理多媒体课件和背诵,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遇到实际病人时感到束手无策,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问题导向教学法”又称pBL(problem-BasedLeaming)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2],该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倡导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教学改革[3]。如何将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病例讨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办法。进行病例讨论时,学生为病例讨论的主体,带教老师仅发挥引导、启发作用,而学生归纳总结患者的病史特点、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疾病诊治经过、提出可能的临床诊断及患者需要解决的具体护理问题即护理诊断,并提出治疗原则和相关的重点护理项目。接着重点围绕总结归纳的问题展开热烈地讨论,做到人人均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贯穿于整个病例讨论过程中,最后由带教老师对整个病例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同时结合课堂上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讨论中提出的疑问进行启发式教学,并再次强调本次病例讨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及所需掌握的知识点。通过病例讨论,学生能把复杂而又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发病机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及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为解决临床具体问题而有针对性地寻求医学理论知识。利用病例讨论教学,将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现代教育模式,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病例讨论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经精选进行讨论的临床病例的内容丰富、典型、真实反应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与理论课上学习的本系统章节中内容联系紧密。这样的病例会促使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动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及相关治疗护理方面的问题具有预见性。讨论中的疑难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促使其主动去查阅文献,并且会继续分析讨论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既可以深刻掌握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也可以了解疾病相关的前沿知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有学者在医学生中做过有关病例讨论的问卷调查,发现全部学生赞成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并且有98%以上的学生认为有较大收获,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了[4]。也有学者做过对照研究,发现“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5]。而且讨论的病例本身也是临床上实际存在的,让学生体验了在临床实境下的工作状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达到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例讨论教学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提供给学生真实的病例进行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分析、判断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病例讨论时,学生完全靠自己去分析总结病史特点及收集到的病例资料,然后小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分析,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最后带教老师再结合所给的病例剖析学生各种分析思路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启发学生良好的临床工作思维习惯的养成,而且学生之间的讨论发言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取长补短,更加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后能够解决常见的临床实际问题。通过讨论过程中的发言,还可使带教老师了解到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之处,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指导。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实施病例讨论教学,教师将准备好的典型的临床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医疗护理规范及程序,对患者的病情及医疗护理工作进行探讨,要求学生自己评估患者,收集患者的病史、病情资料,然后分析病史及收集到的资料,诊断患者的病情,并提出需要进行的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具体的护理措施。在小组内,对学生给予任务划分,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深入病房与患者沟通、交流,在下一次病例讨论时,将学生的任务进行交换。在临床病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也有所变化,从课堂上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发言者,从而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通过病例讨论,学生不仅巩固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提升了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主动讲授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有利于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医疗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病例讨论不仅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在进行病例讨论时,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获取患者的疾病资料,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既真实又详尽。而且在做出每一个诊断或治疗护理措施之前都必须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估病人,收集疾病相关的信息资料,从而发现病人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而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制定落实恰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通过小组病例讨论,还可以充分发挥本小组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由上可见,通过实行病例讨论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个良好的临床实境下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病例讨论中,对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开展病例讨论教学,对带教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陈健,黄媛媛.病例讨论课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74.

[3]王小莉.病例讨论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14,(4):34-35.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6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诱因;内科护理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包含急性与慢性两种,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通过内科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本院以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内科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35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2.7)岁;病程1~10年,平均(4.1±1.2)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血压27例,高脂血症8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排除精神障碍患者以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由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运动量、情绪变化、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患者入院后发放调查问卷,告知患者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方式,由患者自行填写。

1.2.2内科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少,发病后会产生恐慌、紧张、担忧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讲述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的认知,引导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休息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必要时,给予患者小剂量镇静剂。依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患者制定运动时间。饮食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预防发生水肿,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低盐饮食或无盐饮食;控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以少于75ml/kg为宜。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时,需给予患者含钾食物[1]。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忌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1.3观察指标

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观察患者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包含钠盐摄入量大、未控制体重、睡眠无规律、吸烟、体育锻炼不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SS18.0,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数(n)和率(%),组间比较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

共发放调查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据82份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心血管疾病诱因为情绪变化大34例,运动量过大26例,天气变化22例,不良饮食习惯47例。

2.2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比较

护理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低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运动量增加或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比较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当气候产生较大变化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生活习惯同样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较大影响,患者存在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时,胆固醇升高,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通过内科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分析,在临床内科护理中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2]王俊芝.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101.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7

【关键词】内科危重病患者;腹泻;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22-02

腹泻时内科危重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极高,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会导致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因而,临床护理中要准确的分析患者发生腹泻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干预,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中作者回顾性的分析了临床实习期间所护理的内科危重病合并腹泻患者40例,并探讨导致腹泻的原因和护理措施,先做出以下总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临床实习期间护理的40例内科危重病合并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48岁,内科危重病疾病的构成:呼吸系统疾病10例,神经系统疾病8例,循环系统疾病16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的2例。

1.2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腹泻:排便次数增加、大便硬度减少、含水量增加,此时一天内排便量超过正常平均量。场内营养性腹泻:肠内营养两天后出现腹泻、腹胀,经过调解营养液温度和输液速度,降低营养液浓度,减少输液量,并应用止泻药之后得以缓解。(2)肠道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为患者出现发热、腹胀、腹痛,肠鸣音亢进,稀便或粘液样便,大便常规检查:镜检有脓细胞或红细胞,大便培养查到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真菌等,经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腹泻停止。(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符合卫生部文件卫医发(200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4)胃肠动力药物引起腹泻的诊断标准为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后,患者出现腹泻,大便常规:镜检(-),大便培养(-),停用药物后腹泻自行消失。(5)机械通气引起的腹泻诊断标准为患者上机前无腹泻,既往无胃肠疾病史,应用机械通气超过48h,患者出现腹泻。

1.3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排便形态、相关实验室检查、肠内营养供给技术、住院期间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情况等判断腹泻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

2结果

40例内科危重病患者导致发生腹泻的病因主要有:肠道感染性腹泻14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2例,肠内营养性腹泻10例,机械性通气相关性腹泻4例,。通过认真分析病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40例患者均得以恢复。

3讨论

3.1腹泻原因分析

3.1.1:肠内营养有关性腹泻(1)营养液高渗透压或输注速度过快,肠腔内渗透负荷过重;(2)饮食通过肠腔时间缩短,胆盐不能再吸收或小肠吸收不良;(3)危重患者低蛋白血症,胃肠道水肿,可使绒毛吸收能力下降,引起吸收障碍和腹泻;(4)营养液被真菌或细菌污染;(5)营养液温度过低,过量等而引起腹泻。

3.1.2感染性腹泻感染史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危重病患者的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介入性操作多,如鼻饲饮食、灌肠术等都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菌体繁殖,引起肠道感染,导致感染性腹泻发生。

3.1.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即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首先,内科危重病患者应用抗生素后菌群失调所致的致病菌异常生长,其分泌的毒素引起肠道粘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出现腹泻。其次,抗生素的滥用,会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使肠道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口服的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滞留于肠腔而引起渗透性腹泻;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使小肠内未被完全吸收的初级胆酸不能在结肠内进一步去羟基变成次级胆酸,导致分泌性腹泻。

3.1.4与应用胃动力药有关的腹泻危重患者均卧床不能活动,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上经常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如西利、吗叮啉、大黄等这些药物治疗剂量均可导致腹泻。

3.1.5机械通气相关性腹泻。机械通气前由于感染因素,已有不同程度的纳差,上机后胃肠功能又不能立即恢复,且机械通气本身的正压阻碍胃肠道血液回流和胆酸排泄,使消化功能降低而引起腹泻。

3.2护理措施

3.2.1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尤其是肛周皮肤出现湿疹、红肿、溃烂等。这是因为粪便刺激了皮肤,使会皮肤经常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侵蚀的状态,加上皮肤摩擦形成的。

每次腹泻后及时更换床单,用小毛巾沾温水轻轻地擦拭后涂护臀霜或红霉素软膏,定时翻身,暴露肛周皮肤,并进行红外线照射,保持干燥,促进血液循环。对浠水样便患者,临床中采用8号带气囊气管导管倒接体外引流袋后接负压器持续低负压吸引法,取得满意效果。

3.2.2对症护理

(1)使用营养液时,应注意营养液的输注量和速度,不能过快过量,24h匀速滴入,使用加温器,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喂养时帮助患者取头高30度。

(2)肠道感染护理预防措施在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一定注意无菌操作,鼻饲前后要注入温开水冲洗管壁,防止管内的食物变质。要重视口腔卫生,以防真菌感染、腮腺炎等。每日行口腔护理3次,并观察口腔粘膜状态。为长期鼻饲者每周更换1次胃管,经鼻腔重新置胃管1次。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合理应用抗生素,其次是补充微生态制剂。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有效抗生素,首先要选用窄谱抗生素,同时治疗时应尽可能缩短疗程,这对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非常重要。一旦出现腹泻应当警惕,疑似或确诊抗生素相关腹泻时及早停用抗菌药是关键。

(4)心理护理腹泻加重了患者机体的痛苦,同时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因而要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加强心理护理,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理解。稳定患者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多与陪伴家属加强沟通,减少患者及家属的不安。

参考文献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8

[关键词]风湿内科;睡眠障碍;原因;护理措施

风湿病的发病部位多集中于关节、骨骼或相关软组织,致病原因多样,治疗难度较大。风湿病的病情变化快、病程较长,患者的住院治疗过程中容易受到病情、环境及其它原因影响,发生睡眠障碍,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1]。现对80例有睡眠障碍的风湿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风湿病患者中有80例出现睡眠障碍,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7.8±2.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46.9±2.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睡眠障碍原因

分析风湿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可知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①病情及药物影响:风湿病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关节红肿或疼痛症状,治疗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本研究中共有33例睡眠障碍患者由于这一原因导致;②心理压力:住院过程中患者由于经济负担、疾病因素等影响,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可能滋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使患者产生睡眠障碍,有26例患者由于心理原因导致睡眠障碍;③环境影响:病房环境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失眠,21例患者由于环境原因致失眠。

1.2.2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根据原因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1)充分考虑风湿病的季节性特点,使病房内保持通风、干燥,长期卧床患者应及时协助翻身,并指导患者在洗浴时尽量使用热水。(2)遵医嘱给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3)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和缓解睡眠障碍的必要性,引导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及作息习惯。(4)与患者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患者的焦虑原因,引导其树立良好、积极的治疗心态,提高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将护理满意度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0-21分)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分数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治疗,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为(89.32±3.51),pSQi指数为(13.28±2.7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及睡眠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综合比较分析(,分)

组别

例数

护理满意度

pSQi指数

对照组

40

71.45±5.52

18.62±1.59

观察组

40

89.32±3.51

13.28±2.74

t

--

4.210

9.874

p

--

<0.05

<0.05

3讨论

睡眠障碍是风湿内科住院患者的常见疾病,但在临床治疗中往往缺乏重视,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大量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质量可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2]。因此应积极分析风湿病患者产生睡眠障碍的原因,并在原因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为患者的及早恢复创造便利条件。对风湿内科住院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可知睡眠障碍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风湿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春季等寒冷季节的发病率较高,天气变化也会使患者产生较明显不适感。第二,风湿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较明显,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第三,住院治疗的经济成本较高,风湿病患者易产生心理压力或焦虑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症状。此外,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决定其具有睡眠浅、睡眠质量差的特点[3],老年风湿病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几率更大。

在原因分析基础上对风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还可通过更全面的护理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睡眠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睡眠障碍的发生原因,从心理开导、健康宣教、用药护理及改善环境等多方面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缓解心理压力,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恢复环境,有效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从而达到加快病情恢复时间的护理目的。

综上所述,按照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对风湿内科住院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睡眠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春丽.风湿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2010,31(6):797-798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9

1月-2016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救治的412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研究组。a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B组患者根据护理阶段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的事故率。结果:经过研究发现B组患者中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明显比a组低(p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护理中的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doi:10.14033/ki.cfmr.2016.32.0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32-011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和谐化,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人们对各项服务等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而在现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这就使得对心血管内科中的护理工作也是越来越重视了[1]。在心血管内科中,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因此就需要医护人员对临床护理水平提升一个层次,相比之下护理方面能够对医院的声誉、患者的早日康复都有着影响,因此医院对此非常的关注[2]。由于在心血管内科,其患者都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有着病急、病情变化快、病因复杂以及存在着多种并发症等情况,针对这样疾病更加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细致、认真、严格地护理[3-5]。本文主要就是针对于2015年1月-2016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救治的41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研究,根据对其数据结果的统计以及对其原因的分析,总结出相应的经验,然后对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为更加合理、科学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救治的412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a组为对照组,B组为研究组。a组有206例患者,其中男112例,女94例,年龄47~76岁,平均62.5岁,a组患者入院的病情状况:心律失常86例,高血压46例,冠心病42例,心力衰竭32例。B组患者有206例,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年龄43~79岁,平均64.3岁,a组患者入院的病情状况:心律失常76例,高血压49例,冠心病44例,心力衰竭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在研究期间本科室拥有护理人员工16名,均是女性护士,年龄20~38岁,该16名护理人员均参与本次临床研究,而且中途没有换人或增减护理人员的情况。

1.2研究方法

a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B组患者采取根据护理阶段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B组在与a组的基础上增加由1名护士长和3名护士所组成的小分队对两组的所有病例、临床资料等进行详细分析、调取,其重点对a组所出现的一些不利于患者康复的护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总结、分类,并且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收集,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对患者在护理方面所提出的需求等进行搜集,以此来提高护理上的质量,降低护理不安全因素对患者的康复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所收集的因素具有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6-8],以此来对B组进行具有预见性的护理工作。根据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方面所出现的临床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来进行对比。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风险发生率对比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a组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的有15例,发生率为7.2%;B组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的有2例,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不安全因素比较

B组中的由护士自身引发的护理风险率也明显低于a组。

3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心血管内科中的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经验,然后在具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用于临床中,以此来对临床护理上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降低,并且能够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等。经过研究发现,引起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护士护理因素及相应的医院管理因素。通过对B组进行预防护理,其不安全因素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3.1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经过本文研究,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中主要有三种不安全因素:患者自身因素、护士护理因素以及相应的医院管理因素。(1)患者自身因素。在这中因素中还包含着很多方面的细小因素。其中有疾病本身的因素:该因素主要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等,并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对其进行抢救、护理中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患者对病情了解不足:由于心血管疾病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治疗、护理方面,患者可能不太了解,这就使得其与护士护理的配合程度不默契,再由于患者因疾病的困扰而产生一种不良的情绪就会影响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工作,从而导致护理中存在不安全的因素。患者的期望值高: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临床医治、护理效果期望值看得比较高,因此当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变,没有达到患者所预期的治疗效果,就会产生一种很大的情绪波动,这样就会对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患者不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由于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的重视不够,对临床护理也不是特别的了解,经常会出现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叮嘱,擅自行动,这样就会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2)护士因素。在护士因素中还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因素。例如,护士工作压力大、精力不足等,在现如今随着心血管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就使得护士的工作任务、工作质量都要有所改善,进而导致护士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缺乏良好的状态来对患者进行服务。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三基水平低,整体素质在不断下降。尤其是在护患之间的沟通上,护理人员主要表现出与患者之间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再加上护理人员的素质逐步走下滑路线,就会直接的影响患者接受正常的护理,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进度。(3)医院管理因素。医院中对于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问题。例如,病房分布:在医院中由于患者的数量比较多,在管理上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就使得患者得不到比较舒适的康复环境,从而影响患者的病情。另外在护士排班管理上也存在着不利于患者康复的因素,这就会导致护士的工作量加大进而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护理等。

3.2预防措施

针对上述对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经验的总结,提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1)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经常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护理经验的交流、讲座等,以此来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增加其对患者的责任心,以及能够熟练地掌握护理上的技巧等,使其成为一个认真、负责、全面的护理人员。(2)对医院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医院中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筛选,结合临床的经验发F医院在某项管理体制中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改善,为护士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排班模式,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回复环境等,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有效的保障。(3)加强健康教育。在患者中,一定要对患者进行病情严重性分析,使其能够完全按照医护人员所指导的方式来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提高其对病情的重视。(4)完善护士的工作安排。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理队伍极不稳定,护士极度紧缺等造成排班管理也存在不利患者康复因素,因此要在护士的护理方面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护理队伍,使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制定护士的护理。(5)加强健康宣教。对于我国来讲,其最重要的就是对健康的宣传,通过有关部门,定时、定量的在规定的地点对民众进行健康知识的讲座、宣传,这样就能够使其了解很多有利于将抗方面的知识等。

对于心血管内科来讲,其一般都属于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复杂多变的,因此患者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再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就会使心血管患者能够得到早日的康复。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从中找出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到来预防不安全因素的措施,最终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等。

参考文献

[1]王玉美.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75-76.

[2]梁秀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疗,2012,32(31):182-183.

[3]刘颖.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求医问药,2013,29(3):233-234.

[4]何俊芹.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6):258-259.

[5]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1):321-322.

[6]曾嵘,张军.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300-302.

[7]胡秀琴.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328-329.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篇10

关键词:病例导入法外科护理学应用策略

临床护理学科是护理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病例导入法以临床病例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得到启发,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体悟。

一、病例导入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1.确定病例,提出问题

外科护理学的教材一般每一章节只会详细讲述某一种脏器的具体病例,因此,教师可以据此来确定某一脏器病种的典型临床病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据书中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来熟悉和了解病例。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急性阑尾炎病例时,可以引入以下病例:“一位病人,性别为男,26岁。在吃完午餐后不久就出现了脐周隐痛的症状;到晚上后,腹痛逐渐转移到右下腹部,并且伴随着持续剧烈的阵痛和恶心呕吐症状,体检发现病人体温37.8℃,脉搏84次/min,且右下腹的麦氏点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据此病例,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该患者目前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如果你是值班护士,遇到这样的病人,对病人的临床初步诊断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这种典型案例的引入,能使学生留有更深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布置病例,指导预习

护理学涉及极为复杂的医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的前一周,就将案例资料和问题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案例,并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医药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在预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3.导入病例,讲解分析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外科护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病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首先,可向学生展示具体病例并提出具体问题,然后给学生分组,让各组学生经过讨论后总结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但暂时不予点评,要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学习,从而得到更多的感悟。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通过上一环节的小组讨论,教师能够基本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程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略讲或不讲,而对于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对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在讲授结束后,教师要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将之前的病例和问题重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授课后补充的知识来重新解释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布置作业,进行点评

教师要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并通过学生作业中所反馈的信息来了解掌握其知识情况。在修改完作业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点评时不仅要肯定其成绩,也要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找疾病的相关资料和目前的诊治情况,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巩固知识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二、采用病例导入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采用病例导入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病例要和教学内容及目标紧密结合,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且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真实性;其次,根据教学病例所提出的问题要合乎逻辑,且问题的内容要逐渐深入,循序递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再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除了讲解分析、给出答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度。

三、小结

病例导入法是学生在外科护理学学习中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将教学从一个“设问”的过程转移到“解疑”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丽英,张红,尚少红.病例导入教学法在急诊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继续药学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