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子信息资源十篇电子信息资源十篇

电子信息资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2:15

电子信息资源篇1

针对本研究的特定需要。我们采用这一定义。在电子商务领域,客户对电子渠道的信任与使用意向正相关(Kimandprabhakar,2004)。而在电子政务领域,这一结论可以引申为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直接影响其使用意向(ColescaandDobrica,2008)。而公众对技术和对政府的信任是影响公众查询信息和共享个人信息等行为意向的决定因素(thompson,2008)。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如果赢得公众信任,公众就会愿意采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从而导致公众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行为。据此我们提出:H1: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纳意向。

1技术接收模型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

技术接受模型(tam)是在理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Fishbeinandi.ajzen,1975)和计划行为理论(thoeryofplannedBehavior)(ajzen,1991)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理理论,人会理性规范他们的态度,而且主观标准能影响行为意向,这一理论用来解释用户采纳信息技术非常合适。计划行为理论拓展了理理论,认为决定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包括态度、主观标准和感知行为控制。这两个理论都认为行为意向和实际使用具有高度相关性。此外,由于个体差异对成功实施新的信息技术有很重要的影响(Zmud,1979)。因此,需要考虑外部因素对使用者内部的信念(beliefs)、态度(attitudes)与意图(intention)的影响,以及这些内容因素进一步影响用户采纳信息技术的情形。Davis将各种外部变量分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变量,研究其对用户采用技术的影响,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Davis,1989)。其中,感知有用性是指拟采用的信息技术能帮助使用者完成任务。感知易用性是指很容易获取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目前,很多项研究都引用了这一观点,并支持证明了tam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即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用户采纳技术行为有正向影响。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获取的感知易用性是指,电子政务有助于公众通过比传统模式更为简单便捷的程序、较低的成本获得政府信息资源。感知有用性则标明,电子政务可以使公众足不出户了解政府动态,获得真实、有效、准确且内容丰富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H2:感知有用性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纳意向。H3:感知易用性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纳意向。H4:感知有用性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H5:感知易用性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

2政府信任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

政府信任是指公众相信政府机构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服务。Genfen等认为对提供服务机构的信任对采纳新技术有显著影响(Genfen,2003)。政府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供的实体,因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将对其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显著影响。有研究标明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主要涉及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ability)和坦诚(integrity)两个方面(tan、BenbasatandCenfetelli,2008)。对政府能力的信任是指公众只有相信政府机构具有足够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去保障其网站稳定和安全的运行,才会对政府提供的信息服务产生信任。另一方面,政府及时、坦诚、无隐瞒公开政府信息将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而拖延、隐瞒或以保密为由拒不公开信息的行为将降低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所以,我们得出假设:H6:政府信任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在电子商务信任形成过程中,消费者对商品与服务提供者的信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感知电子商务有用性和感知电子商务易用性。同样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会对其感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产生影响,据此我们得出:H7:政府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有用性。H8:政府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易用性。

3制度信任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

制度信任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basedtrust),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基础上形成的,因为存在抑制被信任者伤害他人的规则和条例,所以信任者愿意信任他人(Zucker,1986)。mcKnght等在Zuker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信任的两个维度,情境规范和结构保证(mcKnght,1998)。其中,情景规范是指通过行为过程中所体现的习惯和规则来判断该行为是否能够成功。在公众获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时,如果公众被要求通过额外的、不熟悉的程序获得政府信息资源会降低公众的信任。所谓结构保证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是否存在法律规范、担保或者管制将影响人们对行为成功与否的判断(mcKnightandChervany,2001)。公众获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时,结构保证是公众相信有法律保障其获取政府信息资源的权利,以合理的成本可以获得政府信息资源,并相信该信息资源真实、有效。因此我们认为:H9:制度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信任。H10:制度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有用性。此外,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按照顾客过去的购买习惯来设计购买规则,符合用户预期的购买模式,不仅能够使用户产生信任,而且能积极影响用户对电子商务的感知易用性。同样的,以政府公众熟知的、符合预期的程序提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也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与易用性。故我们得出:H11:制度信任将积极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有用性。

4信任倾向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

由于信任者自身的差异,信任也涉及到了信任者的心理因素,即信任倾向(Dispositiontotrust)。信任倾向反映出个体信任他人的一般倾向,是一个人所表现的愿意依赖他人的一致性趋势,这个趋势不因环境和被信任对象变化而变化。信任倾向可以用两个维度来进行衡量:一是人性信仰(FaithinHumanity),指一个人假定其他人通常都是正直的、可靠的;二是信任姿态(trustingStance),指一个人不管其他人的属性如何,都愿意相信和他的交互过程是好意的、可靠的,且会取得希望的结果(mcKnightandChervany,2001)。由此可见,在这种程度上,信任是个人心理特性的结果,超越了政府机构的控制。个人的信任倾向将影响其对政府和制度的信任,由此我们得出假设:H12:信任倾向将积极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H13:信任倾向将积极影响公众对制度的信任。此外,mcKnight等也认为信任倾向对初期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mcKnightandChervany,2001)。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电子政务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公众刚刚开始熟悉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政府信息资源,所以在此过程中,个人信任倾向也可能影响其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由此我们得出假设:H14:信任倾向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基于以上的理论假设,我们认为,信任对公众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正向影响。而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的信任影响因素可分为5种,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政府信任、制度信任及信任倾向。

二、研究方法

1变量定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问题,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则是模型中所有变量的测度项量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参考已有文献改编而来。然后,在咨询电子政务和政府机构有关专家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对初步设计的问卷测量指标进行了相应的修正。表1给出每个变量的文献来源和测度项。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的精确和便于分析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对于上述变量测量采用了Likert7点量表的形式,依照完全不同意,不同意,略微不同意,不能确定,略微同意,同意,完全同意依次递增的形式,分别给予1,2,3,4,5,6,7的得分。

2数据采集及信度、效度检验

本调查借助国内某著名调研平台,在网上发放问卷,并对所有回答者进行仔细甄别,选取了具有3年以上网龄的对象作为研究样本。一共回收182份有效问卷,有效反馈率为61.0%。研究中样本由100名男性(54.9%)和82名女性(45.1%)组成,年龄层次以25-35岁为主体,共占样本总体的63.0%,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样本总体的57.7%。另外有访问政府网站经验的146人,占80.2%,无访问经验者为36人,占19.8%。本文采用的是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对测量模型进行测度项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内部一致系数(Cronbachα值)用来测度模型中各因子的信度。一般来说,Cronbachα值大于0.7,可以认为数据可靠性比较高。本研究中,所有因子的值和复合信度都高于0.7,表明测度项具有很好的信度。此外,所有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在0.5以上,且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各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都高于0.5,也说明测度项均拥有较高的收敛效度。

3结构模型检验

首先要检查模型与数据是否拟合,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可以用拟合指数表示。表3列出了相对重要的拟合指标及其推荐值。大部分拟合指标值都位于推荐值范围内,可见理论模型与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

4检验假设

从模型检验结果看,H5、H10和H14没有通过检验,其它假设都获得支持。模型说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对公众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积极影响。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的因素包括三方面:政府信任、制度信任和信任倾向。其中政府信任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的影响效应最大为0.51,其次是制度信任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的影响效应为0.35。而信任倾向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没有直接影响,其全部效应为0.352(0.45×0.51+0.35×0.35),属于间接影响,即通过政府信任和制度信任发挥间接作用。另一方面,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公众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积极影响,者再次证实了tam模型的正确性。感知有用性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影响效应较大为0.61,但是感知易用性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没有影响。由于本文的样本年龄大部分在25岁到35岁之间,且有3年以上的网龄,不会在感知易用性上存在问题。因此,感知易用性不对电子政务信息信任产生显著影响。

电子信息资源篇2

   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作出了部署。(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面向需求,立足应用;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工作,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五)深入开展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研究。

   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的主要内容来看,强调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而两者的结合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更显重要,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加速中国信息化的进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1 传统政府运作机制和部分政府官员的守旧观念的束缚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政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高效运作的新的政府模式,是对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扬弃。在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和行政流程不合理,办事透明度低,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各政府机构各自为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些问题都成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互通互联的障碍。

   另外,部分政府部门官员留恋并习惯于传统的公务文书形式,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洗礼,也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阻碍之一。

   1.2 信息利用率低,开发手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个信息库,但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信息库仅占10%左右[1],其他大部分信息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和适时更新,基本上是“死库”,从而形成一方面需要政府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量信息却“锁”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里白白浪费的尴尬局面。许多地方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信息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传统载体方式多、电子方式少,行政性开发的信息多、市场化开发的信息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的现象。

   1.3 数据来源的复杂性、信息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信息孤岛”

   前几年,各部门、各地方也建了不少政务信息数据库,但由于国家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少一个统一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结果造成数据交叉采集、指标口径不一致、信息流通瓶颈等问题,制约着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在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壁垒森严,“老死不相往来”,各自为政,自行规定一套很不完善的标准,自行建立一些很不规范的数据库。更有甚者,有的部门缺乏“标准意识”,明明有国家标准却不执行,而是强调特殊性,自行制定一套“土标准”。这些标准各异的政务信息数据库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4 信息化水平与信息化能力低成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障碍

   在我国,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有80%处于封闭状态。国家重点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作为其强大的后盾,较低信息化水平的社会将难以全面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5 信息技术人才短缺阻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人才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最新调查,美国信息产业中心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约有34.6万职位空缺,目前美国对各行业进行统计,约需100万信息技术人才。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其中德、英、法国分别短缺18.8万、8.2万、6.7万人,在我国,计算机软、硬件人员占信息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2.5%和6.25%[2]。由此可见,21世纪信息技术人才最为需要。目前可以说,50%的新岗位属于信息技术支持与网络管理,几乎每一个机构都需要这类专门人才,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公司都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持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则更为重要,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极大障碍。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针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建立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

   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机构。这是一个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权威机构,负责全国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管理和营运,协调网络的运行。它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存储、交换、传递的统一代码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术语标准;负责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管理和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另外,它还负责建立各地区的区域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这些地区性的机构在它的领导下,进行本地区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此基础上,从而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2 建立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

   我国的政府掌握着数以千计的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库,但大部分是“死库”,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激活“死库”,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包括:综合服务系统,具有信息、信息检索、导航服务、信息处理、电子杂志等功能;公文处理系统,具有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公文管理、公文检索、会议管理等功能;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信息处理、信息查询、决策分析等功能。开发具有可读性、可检索的终端用户界面,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2.3 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

   电子政务的标准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电子政务基础标准、电子政务应用标准、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电子政务服务标准和电子政务网络标准。

   电子政务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重视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作以及安全保密的基础。为此,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尽早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2.3.1 开展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我国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及未来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框架和标准细目。

   2.3.2 制定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的研制工作,使得我国电子政务的业务与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使我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业务和服务标准。

   2.3.3 研制电子政务安全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以确保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数据的畅通、安全、以及保密,有利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保密。

   2.4 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

   为了能够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立统一标准和统一网络结构的便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美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设想建立电子政务运行的统一的网络平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展开了一场有关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的问题的讨论[3]。所以,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构建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的网络平台,以便于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5 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当务之急的是建设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数据库。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核心系统,总体结构应该是开放的browser/web/server的网络环境下,由标准类、公用类资源数据库系统,加上分布式的各部门信息资源数据库群系统组成。它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数据中心,承担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功能。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包括国家元数据库系统、国家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国家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共用类数据库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社会综合统计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社会服务资源信息库、人口资源信息库;分布式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群是指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管理的业务属性,在标准类、公用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建设本部门的政务类数据库系统,例如城镇规划管理数据库、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质量监督管理数据库、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数据库、税务数据库、劳动就业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企业资信数据库(可与法人单位库建立关联)、个人资信数据库(可与自然人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关联),等等。各地方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一般分原始信息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两大类,可根据使用频度建立多个专题数据库。综合信息库原则上应对社会公众开放。

   2.6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公开政府信息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直至工业化社会,政府部门把垄断信息作为自己的特权之一,认为政府信息理应归政府所有。但是到了信息社会,信息的社会共有性得到了包括法律界的社会各界的普遍承认,政府不能再独自占有信息。美国60年代就制定《信息自由法》,规定信息是社会所共有,其他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类似的“信息公开法”,“我国虽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专项法律,但人民享有知情权是一项宪法规定的权利,可以同通过‘权利推定’予以肯定。依照我国宪法所体现的‘人民主权’的原理与原则,人民理应享有知情权。也就是说,社会公众有权享用信息,其中包括主要由政府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公开信息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4]。”

   我国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电子政务,正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调查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合理方案,起草有关法律条文,相信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很快就会出台。

   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使社会公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树立信息公开的意识,为使公众公平的享用本该享用的信息创造一切条件。

   2.7 正确认识共建与共享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由于经费不足及认识方面的偏差,人们只希望共享,而不注重共建,认为既然是资源共享,那么自己就可以随意享用其他政府机构建成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而不需要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了。有的政府机构了解一些共建的重要性,但总找一些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寄希望于共享信息资源。孰不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体系是要大家的共同建设来维持的,如果没有各级政府机关的投入,共享信息资源何在?忽略共建的做法,必将导致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瓦解。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在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8 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人才共享机制

   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制定有关招聘信息技术人才的政策,采取吸引、招揽人才的有力措施,创造出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而且除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外,还应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实现政府部门系统内技术人才的共享,以解决系统内的人才危机。

【参考文献】

   1 赵培云.试论政府信息资源上网及其市场化.图书情报知识,2000(3):33-35

   2 姜岩.硅谷引爆世界人才大战.北京晚报,2000.9.30

电子信息资源篇3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价值链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之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企业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高级形式——电子商务已悄然兴起,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必将越来越拥有巨大的市场功能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企业要在竞争中领先一筹,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关键是要占有信息资源、管理和运用信息资源,通过发现顾客需求的变化,适时地提出和实施满足顾客新需求的战略,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

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要保证信息资源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处于战略性资源的地位,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否则,将导致信息冗余、信息污染、信息隐患等问题。因此,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人文管理于一体的高层次、战略性的综合管理模式。

(1)技术管理模式

是保证信息技术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有效应用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采用信息网络和多种信息系统来保证各类营销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并产生有效的决策信息;采用防火墙、信息加密技术等措施,增强营销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2)经济管理模式

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活动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创造经济增长点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合理配置信息资源,评估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信息成本,确定信息商品价格,预测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预测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研究竞争对手,了解商贸政策等。

(3)人文管理模式

是完善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环境,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正常运营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教育,企业信息人才的配备,规划电子商务的信息战略,制定信息政策保证信息资源(营销息、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发挥最大效益,利用相关法规解决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隐患等。

2 电子商务与信息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就是用英特网等信息技术作为工具,通过网络将买卖双方的商务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服务信息以及电子支付等商务活动,按相互认同的交易标准进行商务活动的总称。它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改善企业的运作模式,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并且降低经营成本,帮助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以及企业和中介机构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电子商务理念与方式的引入是网络技术给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一次重大创新。网络时代使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产品成本。

这就要求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使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过程与外部的市场经营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为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构建一个完整的虚拟环境。

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搜集、加工、开发利用各种电子信息资源,从而创造信息增值,做出新的决策。

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是对电子信息资源生产、信息资源建设与配置、信息整序开发、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活动全过程中各种信息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技术设备、机构、环境等)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从而有效满足企业商务活动信息需要的过程。

3 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与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在传统的3大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基础上,信息将成为企业的第4大战略资源,并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程度日益增大。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而不管是生产性的还是服务性的行业,企业的基本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笔者认为,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能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信息资源管理手段进行创新,构造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链管理模式。

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链管理模式,是企业通过信息资源价值链的透视,寻求高收益的业务领域,实施业务的战略选择,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公司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向其顾客传递价值,企业应该用因特网取代传统的渠道,加强与商业伙伴的战略联合,增加顾客价值。一些学者提出了新价值链概念:新价值链是由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而不是由增加价值的成员构成的价值链,称之为价值网。价值网依赖于媒体技术,把相互独立的客户,或是不同时空中的顾客相互联系起来,企业本身不是网络,而是提供网络服务。以电子方式联系和推动所有成员,使各成员按日程表合作,共享资产(包括数据、信息和知识),利用彼此的互补优势和资源,一起开发、追求和完成任务,为顾客创造价值。价值网强调联系顾客的网络是任何顾客价值链的决定性因素。

4结论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信息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只有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企业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

电子信息资源篇4

电子政务组织并获取各种社会资源,利用互联网将信息资源加工整理并广泛传播共享。通过发展知识管理构建电子政务,我国可以实现对资源共享体系的优化,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指的是为发展电子政务,通过构建基于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改变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建立适合时展的电子政务。建设政务体系就要把知识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将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挖掘技术等手段充分发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电子政务体系的建设,而且更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资源体系结构能够高效的利用知识的共享性,这也让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更加完备,同时也更能发挥电子政务在新时期的指导作用。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构建的目标

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可以保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高效协调的运行,更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使其更好的提升企业服务,数据共享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其构建的目标则更为重要,有利于电子政务的建设:

(1)统筹建设,集中构建电子政务在底层中的保障措施。

(2)基本实现所有行政事务的电子审批和电子阅览。

(3)完备数据库的建设,增加数据库容量,使各个部门之间更好的进行数据共享。

(4)完成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

(5)通过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的建设,为经济发展提高更有效的保障。

(6)完善电子政务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确保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行,避免泄密事件的发生。

(7)促进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建立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

(8)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这也是电子政务顺利发展的主要环节。

(9)健全绩效考核体系,覆盖主要部门,确保电子政务的建设效果。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体系的功能设计

电子政务中知识应用是首要功能。所以,获取知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构建电子政务的数据库成为整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可以构建各种知识管理系统,例如知识获取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存储系统等。这些系统共同组成了核心知识库,从而也加强了电子政务的功能,运行效率。体系的实施主体通过对系统知识库中知识的获取,可以得到受众群体中的各种信息,制定更好的计划,实施更好的方法,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也进一步充扩着知识库。而受众群体在享受着服务的同时给知识库进行反馈,反应系统的缺点和不足,提供给实施主体,帮助他们完善系统知识库,加强知识系统的功能。通过这样循环的反馈,可以极大的更新知识库,增强电子政务的受众体验。资源整合体系的基础性建设需要以下几个知识系统的构建:

(1)电子政务知识链模型的建设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链模型,人类通过对信息知识的发现、获取、思维逻辑的运算处理、吸收以及传播过程。将各种信息进行不断的处理编辑并创新应用,逐步完善,使其成为有价值的资源,这是知识管理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所在。

(2)将电子政务知识资源进行抽象处理

外模式可以对信息进行获取,认识事物的表象,通过外模式映像到模式中,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对信息进行临时存储,再由模式将信息映像到内模式中,以此转化为电子政务知识库中的信息,此过程还将信息进行抽象处理,将其转化为电子政务知识库中的一员。这样,电子政务知识可以脱离用户而存在,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3)将外界电子政务知识信息进行提取处理

通过抽象处理操作,电子政务信息已经转化为知识,但其还不能进行存储,没有编码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将知识信息进行提取操作可将外界知识编码,通过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转化即可将编码后的知识进行存储,此过程包含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通过各种数据库模型进行解析处理,并同时存储到计算机中。

(4)建立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

电子信息资源篇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目标模式。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模式的目标取向,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社会化、效益化,管理行为民主化、法制化、服务手段自动化、网络化,政务信息公开化、集约化,信息用户大众化、远程化。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

【关键词】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对策

1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信息资源处理手段现代化在电子政务中,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处理手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光盘、数据库、办公文件处理系统等各种应用系统,将以往束缚在公务员笔记本、各类报表和桌上电脑中的信息资源解放出来。政府公务员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方便地调用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同时,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政府的各项政策信息会变得易于存储管理、方便检索查询,并能够快速传播,真正实现了政府信息资源处理手段的变革。

信息资源传递迅速,政府决策效率提高原来政府信息资源是根据组织结构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地传递。这不但会增加协调成本和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政府会因此而无法做出快速反应从而影响政府决策。而在电子政务环境中的政府机关内部,有许多办公软件如文档处理软件、在网络安全认证基础上的电子邮件系统及各种专门业务处理软件支持办公,机关内部的办公事务主要依靠电子邮件来传递信息。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协调等均以电子邮件来处理。从而使信息在内部流通的时间和信息交流环节大大减少,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信息资源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有保障在传统政府的信息传递中,公文占有较大比重,都是自上而下地传达。且各种会议通知安排往往会通过口头或电话传达,准确性差。同时信息的获取主要来源于由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书面材料,而材料的形成及层层上报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政府上网后,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公文和各种资料的来源、流程、处理等,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大提高,网络安全可能面临的挑战。

2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

2.1人为的无意失误

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用户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2.2网络安全维护范围的重新界定

目前人们在家里通过宽带接入而登录自己单位的网络系统已经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了。这种工作新方式的出现同样也为网络安全带来了新问题。网络安全维护范围需要重新界定。因为他们都是远程登录者,并没有纳入传统的单位网络安全维护的“势力范围”之内。另外,由于来自网络的攻击越来越严重,许多用户不得不将自己网络系统内的每一台pC机都装上防火墙、反侵入系统以及反病毒软件等一系列的网络安全软件。这同样也改变了以往单位用户网络安全维护范围的概念。

2.3个人的信用资料

个人信用资料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前的网络犯罪者只是通过网络窃取个人用户的信用卡账号,但随着网上窃取个人信用资料的手段的提高。如网络犯罪者可以对的银行存款账号、社会保险账号以及最近的行踪都能做到一览无余。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犯罪趋势,无疑将会给人们的日常人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4人为的恶意失误

人为的恶意攻击: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敌手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

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易发状况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通常,电子政务系统除自然灾害外主要由于存在以下问题而容易受到攻击:(l)网络硬件设备的弱点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安全问题将危害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2)操作平台的弱点和漏洞可能构成系统隐患;(3)电子政务的网络化将导致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脆弱性;(4)不同信任域的信息交换将导致电子政务系统被攻击的风险;(5)计算机病毒正在成为导致系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要因;(6)未知的因素也可能给电子政务系统带来安全隐患。

4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安全的策略

4.1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政府信息有一定的保密性,关系到政府运作和国家安全,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是进行电子政务良性运行的前提。首先,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制度。据有关专家估计,信息网络上的安全问题80%以上是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是人为的原因。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和规范管理,是加强信息安全保密的必要手段。其次,建立安全认证中心,保证信息传输安全。加强安全保密技术的自主开发。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协调政府机关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

4.2信息加密策略

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端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酌情选择上述加密方式。信息加密过程是由形形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它以很小的代价提供很大的安全保护。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各种加密算法多达数百种。如果按照收发双方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以将这些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

4.3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制定网络安全管理策略首先要确定网络安全管理要保护什么,在这一问题上一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原则。一个是“没有明确表述为允许的都被认为是被禁止的”,另一个是“一切没有明确表述为禁止的都被认为是允许的”。对于网络安全策略,一般采用第一种原则,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限制。对于少数公开的试验性网络可能会采用第二种较宽松的原则,这种情况下一般不把安全问题作为网络的一个重要问题来处理。

信息网络安全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我国除了密码学研究开展较早,有较好的基础和积累外,很多方面与国际差距较大。我们要积极吸取借鉴国际上住处网络安全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我们既不能行进自己无法监控的信息网络安全设备,也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必须把发展住处网络安全放在自己的基点上。

【参考文献】

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新视野,2002(2)

电子信息资源篇6

建立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2002年3月,为加强全省政府网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决定成立安徽省政府网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在省政府办公厅统一领导下,按照目标规划,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指导政府网的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同年11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安徽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秘书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发改委、省信息产业厅、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参加联席会议。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和电子政务专家组,办公室与省政府网建设办公室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成立了安徽省电子政务专家组,建立了电子政务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强对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研究和科学决策。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全省已有50个省直单位和17个市总计建立了243个信息服务机构,形成约1800多人的从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骨干队伍。

政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部分系统已发挥效用

(一)政府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省政府办公厅已开通运行网上公文传输系统和办公业务系统,公文、简报、信息、值班等已上网运行,优化了办公程序,提高了办公质量和效率;17个市政府办公室和省直厅局全部实现了网上报送,通过电子政务专网与省政府办公厅互联,实现通过专网网络向省政府报送请示件和信息。

(二)部分市政府和省直单位的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在全省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合肥市新建的政务综合办公业务系统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投入运行以来实现了并联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功能,引起省内外的高度关注,多家单位前往学习。省地税局开通运行网上纳税系统,既方便了纳税户,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纳税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省建设厅的网上项目申报、审批系统,使机关日常工作更加透明地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体现了公开、公正。一些县(市、区)政务系统建设也很有特色,如舒城县几大班子实现网上共用一个平台办公。

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全面完成,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基本架构初步搭建

安徽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于2003年开始建设,总投资1860万元,经过三年建设,至2006年初,一期工程全面完成。

建成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专网。在省、市电子政务专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市、县级主干网。到目前为止,已实现与17个市及62个县(市、区)级节点的连接,形成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专网建设节省了分散建网资金6000多万元,每年约节约信道费、互联网接入费200多万元。

建成13个省直部门专用业务网络。在电子政务专网上建成并开通省人大、省检察院、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人防办、省局、省市间党务专网等专用网络应用系统,到目前为止,共有13个业务系统建成并运行。特别是为配合全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及时建成开通省先进性教育专网,为全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府网站建设在全国处于较前位次

共建成省、市、县三级170多个政府网站,初步形成全省政府网站体系。省政府门户网站网站点击量从最初每天几百次增长到目前的两万多次,至2007年已连续五年在全国政府网站评比中获得优秀政府网站前十名的好成绩。省政府英文网站于2006年8月正式开通,在“首届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国际化程度测评”中获得了省级排名第五的优秀成绩。

各地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一)省四大班子和主要业务部门大力开展基于局域网的内部办公应用,同时积极利用政务专网建设纵向的业务系统。省政府办公厅精心组织做好办公内网升级、改造,逐步推动办公内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电子公文出书系统,积极主动做好国办资源网维护。省政协机关信息网建设体系已经形成,门户网站建设稳步推进,省政协电子会议室系统、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进展顺利。

(二)“十二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金财”工程建成覆盖全省57个直管县的专用网络,建成并开通全省国库支付系统,实现省级网上集中支付;“金保”工程重点围绕规划设计、全省联网、统一应用软件开发和实施、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数据中心和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工作上取得实效;“金水”工程已经完成省水利厅至水利部防汛抗旱计算机骨干网及防汛抗旱异地会商系统建设;“金盾”工程一期建成覆盖全省的公安网络,并在完善省、市、县、基层派出所队四级网络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统一的应用管理软件,被公安部作为“安徽模式”在全国推广,2005年9月公安部在芜湖召开了全国公安信息化经验交流现场会;“金农”工程紧紧抓住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申报了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实施方案,得到了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原信息产业部、农业部等部门的充分肯定,省相关涉农部门积极参与,初步制定了“安徽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实施方案”,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组织建成的“农技110”综合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通过拨打统一特服号码,可即时向农业专家咨询有关农业技术等问题;“安徽农网”为农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90%以上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的省名牌农产品在农网上开展电子商务,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金质”工程一期全面启动,建立了安徽金质网子网站群,完成了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徽省企业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系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系统等项目。“金税”工程已实现税务工作全面信息化和纳税人网上申报,“金审”工程也在省审计厅的部署下稳步开展。省工商局制定了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2005~2007),编制了计算机网络建设方案和工商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方案;省统计局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两个大型调查工作的数据处理,既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率;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省档案管理电子化;教育、国土资源、交通等部门在办公业务应用、系统开发、资源共享与整合、数据库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和为民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三)全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推广网上办公。合肥市建设的统一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被誉为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积极探索者。芜湖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所有县区及市直单位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

电子信息资源篇7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必要性对策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里明确指出:“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媒体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题库、教与学工具等多种类型。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应用与整合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近年来,电子信息资源可谓是异军突起,随着各学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尤其对快速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实现资源共享的指导作用不可小觑。时下市场尚未规范化、电子产品花样繁多,品种与日俱增、竞争异常激烈、但是质量良莠不齐,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何选择和整合适合学校使用的电子资源,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已经成为诸多学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网络信息资源的客观现状

学校图书馆,是以有效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管理、传播和开发利用来满足读者需要,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构。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和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使学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单一的传统印刷型文献占主导地位的图书馆馆藏受到严重冲击,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构成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正在成为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电子文献、网络信息网资源和传统文献的并存与发展,是未来学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课题,但又面临许多问题:

(1)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电子文献信息建立不统一,电子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处理、检索等缺乏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因而,导致各学校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力,网络化水平低下。

(2)各学校图书馆使用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版本和性能的不同,各种软件具备的功能,以及对于软件管理和应用的程度不同,因此,使得各学校间横向联系、馆际协作、资源共享,造成了许多工作无法开展。

(3)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是学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必需的要素。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购置、网络数据库等软件的购买、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各种系统的更新和维护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4)各学校图书馆对电子文献资料的分类标引、文献著录等工作标准不统一,以及建立数据库标准化程度不同。对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利用的性能不同。因此,直接影响了各学校间检索和获取信息资料,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二、电子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教改,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正进入实质性阶段。课程改革的特征:实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灵活、合理性与统一、创新性相结合;更新教学内容与调整课时比例相结合的新课程标准。鉴此,处于学校信息化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图书馆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文献资源的潜能,承担起两个“中心”的职责,成为学校教学和学习资源的提供中心和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中心。特别是在建设、整合文献资料即电子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既要考虑资源丰富实用、结构设计合理。又要考虑突出内容的专业性、及时性以及学校使用的实用性。因此建立文摘、索引数据库、期刊数据库、图书资源数据库、电子信息数据库等,使这些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图书馆的优势,尤其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在各校之间,才能使馆际协作进展、资源共享展开、网络组建真正落到了实处。

信息资源的无序性与无规则性,一方面便于用户利用,可扩大用户获取信息的视野。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资源存在着无序性,而且动态性越来越强,使得用户利用起来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整合,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因而实现理想的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尤为必要。

三、电子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法与对策

在快速多变的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图书馆已不再是低层次的接受传统服务模式,而是由被动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变为主动地、多层次地选择服务内容和方式。他们希望的是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由于电子信息资源可通过电脑技术和网络传递,无论是图书馆收藏的还是网络存取获得的,只要信息存取方便,易于获得,读者就无须顾及信息存放位置,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那无疑是给图书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电子信息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和作用。在各个学校通过引进、自建手段加强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将这些资源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有序整合。具体实施方法:

1.建设科学的网络信息资源体系

网络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构建一个实用、合理的网络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购买并整合各类数据库资源

购买一些适应教育教学的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等,整合分散在不同数据库间的具有某种关联的电子信息资源,使之有序化,相互链接,实现跨库检索,提供更集中、更便捷地电子信息资源。

(2)组织网上资源,建立在线图书馆等信息库

学校图书馆应当重视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的信息资源,如文本、超文本、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载体的信息,按学科或专业进行分类标引,建立相关的链接,构建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开设在线阅读等栏目,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具针对性、实用性。

(3)加快馆藏数字化,自建各类特色数据库

馆藏书目数字化,尽可能使用联机编目,参加区域性、行业性系统的书目建设,实行联机公共查询目录(opaC)检索。

2.把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加以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求,把不同来源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完全融合,使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资源实现无缝链接,使读者能够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查找和浏览相关信息资源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正面临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

整合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每一所中小学校都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设备,对已有的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整理、加工,同时对分散在不同数据库中电子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对杂乱无序的信息资源的数据进行科学地整合,按照资源建设标准进行分类、编目并纳入全市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低效率、重复性的劳动,要充分考虑到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鼓励广大师生通过对各种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从而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例如:我校图书馆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馆与各教研组教师合作,按知识层次及心理特点分科进行信息采集加工,把采集到的信息按学科放到指定位置上,由于一线教师非常忙,有些教师没有时间查找信息,我馆根据老师这一特点,结合各学科教材,帮助一线老师对网络信息的资源进行选择,把利用率高、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品位高的资料进行下载,再利用分类知识对网络上大量无序、混乱的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筛选、加工、组织,把纷繁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转化为有序的资料。同时,我们还为一线教师在网络上寻找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免费的相关网站,并把这些网站放在校园网上,共教师参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将电子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使其能够被分享、重复使用和分析,能够被改装、拷贝以及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网络空间也可以为用户提供集合的、筛选的、选择性的多种服务,这些都为人类从整体上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可行的工具。但再好的科学技术假如失去科学合理的管理为支撑,也无法达到目的。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中,笔者建议采用系统资源共享的管理方法。

系统共享管理方法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馆的现有人才和软硬件的作用,从总体上提高各馆系统维护、运行、更新成本,为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系统和网络平台。系统资源共享的管理方法更有利于协调各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开发,学校图书馆应及时更新信息资源库,但构建和维护与教材配套的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单单依靠图书馆本身的力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建立协调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该平台的效益。学校在构建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时,发动每个学科教师参与,并把它视为已任,学校给教师提供一个可动态补充的数据库平台,教师随时可把开发好的课程资源上传到校园网上,使得教同样学科的教师在同一阶段不用重复采集相同的教学辅助材料,做到了资源共享,这样即可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还可大大提升课程的教学效能。通过校园网这一服务平台利用,不但推动了课程资源的共享,还推动了教师间的协同教学。

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保存为主要形式,构建中小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加强各校间的横向联系、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通互利,统一采编、联机编目、达到统一行动、统一目标。例如:区、市的重点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对全市所有学校进行资源共享,再逐步发展到面向全国,也许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适合许多学校,这样就达到了共同分享、重复使用和分析,再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大大节省了时间,真正达到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的。

四、结束语

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以人为本,以学为基。把各个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源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各个零散的、大量的、来源不同的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在系统工程的理论下,通过信息整理、信息分类、信息重组、信息集成等,在打破传统的模式下完成对各个成员馆信息透明无缝缝合。这是对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满足了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强烈需求,将最大限度的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也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学校教育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资源篇8

关键词:信息资源整合;电子政务;云平台

在网络时代,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必须有效的整合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因此,必须通过构建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方式来提高政府信息的公开水平,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电子政务系统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使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能够实现互动互联。

1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构建意义

构建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根本目的是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式计算的延伸来积极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计算处理能力,对待处理的程序进行拆分,使其成为若干个子程序。再通过多部服务器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和搜寻,并向用户回传处理结果。这样一来,网络中的“云”就解决了终端的负载、存储和运算等问题,使网络能够协同工作,实现了政务资源的共享。构建电子政务云平台有利于降低电子政务的运行成本,通过提高运行效率的方式来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1]。

2构建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措施

要构建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要经过三个阶段:虚拟化构建阶段、搭建平台阶段和提供服务阶段。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构建基础就是第一阶段,也就是实现应用程序、存储和服务器的虚拟化。以此为基础能够进行第二阶段的构建,也就是将支撑云、业务云和公众云搭建起来,从而能够管理和调度与政务信息资源相对的虚拟化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在第三阶段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转化,使用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来整合不同层次资源上的服务,从而将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电子政务服务[2]。

2.1虚拟化构建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以物理状态无关、物理存在、物理位置的方式来对底层资源进行调用,从而将物理资源转化为服务形态。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对物理资源进行复用,就必须对其进行虚拟化。虚拟化还能够使管理维护的复杂程度得到降低,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协调配置。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整合存储设备和服务器,并实现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动态分配和整合管理现有的计算存储资源,从而使计算存储资源的利用能力得以提高。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主要是使用虚拟化软件来完成该阶段的构建,对与电子政务密切相关的设备中心、技术和数据进行虚拟化,将一个抽象层建立在底层硬件和虚拟服务器之间,并向该虚拟层迁移与电子政务密切相关的各应用模块,使存储资源和底层硬件计算能够在不同的应用模块之间实现共享。在该阶段,要通过虚拟化软件来对新购买的应用程序、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以及原有的设备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统一资源池,能够向各应用系统分配所需的资源,并动态的迁移应用,例如用户接口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存储虚拟、服务器虚拟化等等。

2.2搭建平台阶段

云平台的搭建要以基础设备虚拟化为基础,并整合对应的数据资源和信息,搭建支撑云、业务云和公共云平台。

2.2.1搭建公共云平台。电子政务系统以及用户的使用的云平台为公共云,主要通过公开途径来获得数据。各政府部门的信息、数据和资源都可以放置在该平台上。通过支撑云上的权限管理技术和用户认证基础,公共云能够将不同的接口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为了使政府各部门之间实现联通,必须搭建公共云,实现政府内部的资源和数据共享。

2.2.2搭建支撑云平台。支撑云平台能够连接业务云、公众云和虚拟化的成果。也就是从应用接口层、基础管理层和计算存储层三个逻辑层面来整合各种资源。其中最上层的是应用接口层,主要是共享和整合各技术和资源,具有众多的云平台功能,例如权限管理、用户认证和网络接入等。云平台资源网格信息资源的核心是基础管理层,其能够维护和管理电子政务相关信息资源,并调度各应用任务,具有安全管理、任务管理和资源管理等内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各类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和管理服务器组成了计算存储层,能够分配和管理基础设施等资源[3]。

通过云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用户和资源之间的联系,使用户的资源需求得到满足。不同的政务部门和电子政务系统之间也能够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为下一阶段的云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

2.3提供平台服务

该阶段是构建电子政务云平台的最后阶段,主要是将丰富的云端服务提供给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以虚拟化和整合为基础,使用一定的服务模式,以用户的需求为根据来调用和管理底层资源和功能。其主要具有三种服务模式:软件作为服务、平台作为服、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主要是向用户提供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服务,使用户能够经济、快速的获得基础设施服务。通过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实现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例如公共存储空间和公共服务器池。这样也可以使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平台即服务主要是将系统运行的软件平台提供给用户。其主要的设计对象是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开发者,使其能够获得数据库、开源代码和编程接口,从而将具备并行扩展能力的大规模软件系统构建起来。使用平台即服务理念可以使政府部门将共同的基础服务平台搭建起来,从而将不同的服务开发资源提供给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例如数据库资源、软件开源代码等等。

3结语

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能够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政府的信息资源,使政府能够更好的实现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电子政务云平台能够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使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事务的参与程度提高。因此,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子政务云平台,更好的实现电子政务的核心功能。

参考文献:

[1]胡亨伍,张俊兰.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23).

电子信息资源篇9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一、“大部制”改革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上届“两会”的机构改革目标是精简机构,公务员削减50%,而本次会议的“大部制”合并重点在于调整功能——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整合现有部门职能,减少交叉,为政府信息的整合和政务信息公开提供了组织准备。

这次“大部制”改革涉及业务重组,机构调整和制度建立,明确了责、权、利的相对统一。大部建制使电子政务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对于合并重组部门来说,不仅要求其在人事和业务方面进行整合,还需要在数据资源和网络系统方面进行整合与改造。例如,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需要解决好上述问题,而其他保留的部委也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一些关系到农业、环保、安全、教育、财政、税务、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会有更大提高,各省、市、县从城市到农村电子政务发展也会更加深入,全面提速。

这一“大部制”改革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在很大意义上也将引发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在政务公开、信息整合、应用协同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之前,我国政府的部门设置过多,每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过细,导致出现部门职能交叉和重叠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部制”改革和整合,其根本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电子政务设计的原则也需要随其部委整合而进行相应调整,解决好电子政务如何适应大部制需求的问题,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契机。虽然渐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毕竟已显现出其发展方向,而电子政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作用。

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⒈相关概念概述

⑴电子政务及其发展阶段

电子政务,又称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加以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电子政务决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范式,它对政府转变职能、传递政令、反腐倡廉、节约开支、沟通上下、信息集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子政务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2年的电子政务报告《benchmarkinge-government:aglobalperspective》中,将电子政务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是: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事务处理阶段和网络化阶段(详见图1)。

概括来说,目前发达国家基本处于事务处理阶段甚至是事务处理阶段向网络化阶段过渡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交互阶段和交互阶段向事务处理阶段过渡的进程中,而少数不发达国家尚处在起步阶段和提高阶段。

⑵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在履行政务活动中所形成的以数字代码形式传播的各种有用信息的集合。

一般意义上的“整合”被理解为通过一定的原则、方法和规范,将分散而拥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整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结果。整合的结果是形成规模更大的事物的集合,此时的整体效益、效率大于单个事物单独发挥的效益、效率,且大于单个事物简单拼合发挥的效益、效率。整合的目的在于求得“整体效益”,此整体并非各要素各模块的机械堆积,而是其有机统一集成的整体,其内涵充分验证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系统论观点。简而言之,整合后发挥的是整体效率,体现的是整体效益。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范围内的,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换言之,即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把无序的资源变为有序,使之方便用户查找信息,方便信息服务于用户。

⒉整合将是未来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亮点之一

从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历程来看,目前已进入非常关键的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先倡导“电子政府”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和推进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出台了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确立了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设立了电子政务专项资金,搭建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规范了电子政务建设标准,颁布了电子政务立法,等等。经过10余年的努力,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渠道提供部分公共服务,但总体来说离决策者的预期和公众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电子政务要想取得,既需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深化政府内部的改革,包括体制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内部的改革还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妨碍了电子政务建设效果的充分发挥,致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无法实现真正的提升和飞跃。因此,各国和地区政府能否充分认识到政府改革的紧迫性并尽快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战略思路,对于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走向和成效,以及能否引领世界电子政务发展潮流,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已迈出了政府改革的重要一步。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其报告中这样描绘电子政务的理想境界:资源实现无缝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高度智能化使得政府趋于零成本运作,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对用户需求进行即时响应。“无缝”系指政府职能和服务实现超越行政和部门界限的完全整合;整合是一种以统一而有效的方式跨越组织和信息系统从而转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整合的意义在于削减成本,创造整体效应。

各国和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只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手段,最终的成功还要取决于对政府业务流程设计、运作和维护的持续改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强调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发企业架构,共享基础设施、共享数据和安全标准,实现跨部门无缝整合。

我国前一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集中在前台服务上,特别在完善门户网站功能、借助多种渠道提供服务等方面比较有成效。然而,这只是真正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理念的第一步。在机构整合、文化变革等方面的工作基本还没有展开,后台建设还不充分,离“无缝”的目标还很远,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效果,导致用户满意度不高。当然,后台整合难度更大、耗时更长,难免遇到来自各方各面的阻力和压力,但是电子政务要成功,后台整合势在必行。

电子政务领先国家新加坡提出“整合的政府”,即建设能够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向公众提供信息,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并智能化地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政府。在服务的前台,公众获得的是综合服务,即公众可以通过统一的渠道和界面获得公共服务;在服务的后台,服务的提供能够跨越部门界限,协同办公。图2较好地诠释了“整合的政府”所蕴含的电子政务建设重点的变化和调整。

⒊大部制改革加速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我国电子政务走的是一条“有条件的先上,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螺旋式发展道路,经过长时间的早期建设,形成了大量模式不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在信息资源方面,尽管积累的业务数据总量可观,但由于这些数据分别由相互孤立的应用系统生产和管理,其服务范围局限于个别应用或部门内部,各个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重叠。如此不但带来了大量的数据重复采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不兼容现象。因此,网上互联互通的最大难题首先是组织困难。我国大部分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是在本部门、本地区内部,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和要求实施的。跨地域、跨部门、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往往因其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上的弊端而难以组织和实现。

在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文件在“推行电子政务”一节中指出,“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将在未来若干年内持续成为电子政务的战略重点和建设热点,其中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件从认识、技术实现到操作实施都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如今,随着“大部制”改革的实施,从政府部门职能这一根本问题上对机构组织进行整合,打破部门间的信息障碍,将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实现信息的整合。

三、整合措施与建议

“大部制”改革迈出了以科学发展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必将促使电子政务建设大幅提速。为了有效应对“大部制”改革的需求,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用不变的系统适应外部部门的整合,让电子政务系统成为一个共享的平台——不管外部怎么整合,系统以不变应万变。其具体的整合措施与建议如下:

⒈搭建电子政务建设与服务框架

搭建灵活的、互操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框架,确保跨部门服务的统一、无缝。这里所说的建设和服务框架涉及技术、数据、系统、服务等诸多方面,当前很多国家积极推进的事务架构(enterprisearchitecture,ea)建设就是一项很有意义、值得推广的重要举措,如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将ea理论引入电子政务建设中。

⒉建设统一的应用系统和平台

目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现行系统,政府应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统一的组织架构、统一的标准和政策,逐步实现整合。

⒊继续加强政府网站资源整合力度

政府网站是政府与社会沟通的重要窗口,资源整合是政府网站提供“一站式”、“一窗式”便民服务的关键。要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确保各级政府通过网站提供良好的服务,就必须加强网站后台信息资源、业务系统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整合。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协调,注意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发挥业务部门的主导作用,推动部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等整合和共享,把网站真正建成各级政府或部门的门户,让公众真正感到获取网站信息的方便、快捷、实用。同时,还要注意国外政府网站建设出现的新动态,如英国为了更加方便公众,近两年来已出现加快各类政府网站整合,减少政府网站数量的新趋势。对此,我们要从技术、管理和体制等不同侧面,加强对推进政府网站整合的形式、途径和方法的总结和研究。

⒋加强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

考虑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特点,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的成功经验,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应由政府统一组织领导。

⒌制订相关标准

电子政务必须采用标准化,使其易于扩充和整合。当前应用标准的缺失是妨碍互联互通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的无缝连接及电子政务的互操作性和有序性,应在我国标准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并尽快制定有关标准。

⒍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

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律和法规体系要尽可能地与国际相关法律和惯例接轨;同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⒎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

美国信息产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市场为杠杆进行驱动。互联网的产业化是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工作效率、减少政府开支的必由之路。此外,产业化还可提高信息技术产品的质量,降低了成本。

参考文献:

1.何振,蒋冠.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05(2):64-67.

2.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54-61.

3.卢益清,李忱.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本类型与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5(2):64-67.

电子信息资源篇10

关键词:电子资源;咨询;网络技术

所有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贮在光、磁等非印刷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都属于电子信息资源的范畴。

电子资源分布广泛,大体上可分为internet上的资源和非internet上的资源两大类。除此之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电子信息资源未通过internet提供使用。它们基本上分为联机存取和单独发行两大类。

一、电子资源的出现促进了信息咨询模式的整体转换

1 物质载体电子化。首先作为传统咨询工作物质基础的纸介质书目、索引、文摘、辞书、百科全书、年鉴等文献信息源,因其自身的特点正成为电子出版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越来越多的工具类资料已被转换为电子形式的光盘或联机数据库。这些可以进行自动检索的电子版工具书,检索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可以随不同的用户和不同的检索目标而改变,并且还允许对文本进行有目的的抽取、排序及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信息产品。其次,internet网上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和多种应用服务系统,也促进了图书馆开展网络化信息咨询服务的进程。

2 咨询内容多样化。传统的咨询服务内容多集中在有关文献的问题或指引文献线索上,而今由于图书馆各种类型、形式的数据库大幅度增多,读者或用户更多的问题是有关数据库的内容、数据库的选择与检索系统使用、机器操作与设备问题、远程通讯软件的使用等。为了保证咨询服务质量并能为更多的用户服务,图书馆咨询已不再是单纯回答读者问题,而是相应地转到依托电子信息资源来承担新的服务职责,如帮助用户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数据库,向用户解释数据库的结构、检索界面,并帮助用户进行复杂的主题查寻。另外还需要参与制定研究计划,解释和说明复杂的书目检索方法,建立多种数据库的检索策略,进行联机检索等活动。

3 活动方式集成化。传统的咨询工作是在馆内设置咨询台,到馆读者与馆员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完成咨询活动。随着计算机终端的广泛使用和通信网络的连通,用户与图书馆之间咨询活动的实现与完成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正成为二者信息沟通的主要集散地,活动方式自动集成化。既可通过telnet和Gopher查询上网的馆藏期刊目录和期刊联合目录,通过Ftp接受文档、文献、数据、图像等信息;也可通过BBS期刊信息、馆藏核心期刊专题目录,通过e-mail咨询各类问题或传递答案、信息,当有关问题无法完全解答时,咨询人员还可将其公布在网络上,寻求其他馆员或网络用户的帮助。所有这些方式只需用户输入所需查找信息的关键词(或元数据),计算机便会自动搜索已有的数据,将有关信息列出,供用户浏览、阅读或下载、拷贝和打印。

4 服务对象社会化。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电子信息资源来源广泛,形式多样,交流途径则是多个图书馆、数据库共同对应一个用户,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得所需信息。因此,不但电子信息资源具有社会化的属性,信息服务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地区、某些部门院校。用户来自四面八方,需求包罗万象,呈现出服务对象社会化的态势。

5 馆员作用指导化。在传统咨询活动中,用户无论是进行一般的手工文献检索,还是使用图书馆提供的联机检索服务,为了节省检索时间或费用,往往都需要咨询馆员的协助,甚至由馆员直接检索,馆员的中介作用非常明显而重要。在现代信息环境中,随着信息资源处理与传递的电子化、网络化,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使馆员在检索中的作用有所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退出,只是其工作方式由“前台”转向“后台”,角色由“检索”转为“指导检索”,即指导用户更明智更合理地选择数据库,指导用户进行更有效检索。

二、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信息咨询模式的全面提升

1 导航技术为图书馆信息咨询与检索带来了全面发展空间。作为一个嵌入功能模块,系统能够在用户查询或获取信息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自动地或在用户激励下进行智能化的引导服务。基于www网络的搜索引擎就是一种最主要、最实用的电子信息导航检索工具,它充分发挥着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序与检索功用。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在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络应用服务工具中,搜索引擎占据第二位。各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都拥有一个导航数据库和一套检索方法。利用导航系统,图书馆可以进行电子文献地址与原文的查询,可以接收用户提交的各种咨询信息并做出反应,能够胜任web服务器上各种动态数据的与更新,为用户提供高效及时的信息引导和咨询服务。导航式服务最大的特点是由用户来控制信息的查询与获取,这也给图书馆的咨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2 推送技术建立了图书馆信息咨询与检索的主动服务新模式。推送技术是网络中一个高度专业化、智能化的主动信息服务技术。它可在用户初次使用时设定所需的信息后,把网上与之相关的信息或数据用推送(push)或网播(netcasting)的方式送到用户的终端。推送技术为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服务模式,它不再是单一地被动接受用户的咨询,还包括主动向用户有关的一系列信息。这种推送式的主动服务,由于其传递的信息是一种带有目标并可以控制的能够寻找到合适的信息用户,因而极大提高了信息的有效传递率和利用率,避免了无效信息对网络的占用。同时还可以克服用户因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不足而带来的检索不便,节省用户的宝贵时间。

3 数据仓库能够为图书馆信息咨询和检索提供决策支持。数据仓库的概念是w.H.inmon在“BuildingtheDatawarehouse”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其定义为: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数据仓库的建立,并不是要取代原有的数据库,而是在一个比较全面和完善的信息应用基础上,用于支持高层的决策分析。在图书馆开展信息咨询业务过程中,当用户提出高层次的信息需求时,特别是面对各种形式的大量无序的电子信息资源,要检索、分析、优化组合出用户满意的决策支持结果时,一般的数据库技术就不能胜任了。采用数据仓库的多维数据库存储方式,能够包容决策分析所需的大量数据库,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其分析查询高效率和交互式图形接口能够高质量、迅速地满足用户特定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