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档案处罚条例十篇档案处罚条例十篇

档案处罚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3:45

档案处罚条例篇1

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原因

一是档案法律法规立法的特点决定了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法律语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档案法律法规只能“去表存里”,全面衡量,达到原则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规定“可以并处罚款”,但并没有具体指明什么情况下应该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辽宁省档案条例》规定的罚款幅度也很大,这就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较大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二是档案行政执法自身特点的要求。法律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永远是滞后的。档案行政执法的社会性、渗透性、富于变化性的特点决定了档案行政机关必须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才能根据面临的各种实际情况,发挥主动性和灵活性,选择达到执法目的的方式与幅度,因地制宜地处理档案行政执法中的各种问题。

三是行政违法行为自身特点的要求。社会危害性是确立行政处罚的核心。由于每一个违法者的个人情况、动机、目的以及所造成损害程度的不同,要结合每一个违法行为的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使处罚与其个人情况相适应,达到处罚教育和惩罚的双重目的。而档案法律法规的立法是以“假定”为前提,无法也不可能预见到每一个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况,只能由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判定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这就要求给予执法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规范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

1.规范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合法行政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法院对“的”,可以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因此,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达到或是显失公正程度时,尽管罚款数额在《档案法实施办法》和《辽宁省档案条例》规定的幅度之内,但这种行为已经是违法行为了。而按照比例原则规范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则能给档案行政执法人员以有效的指导,提高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避免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或是作出显失公正的处罚决定。

2.规范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合理行政的要求。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纲要》明确规定,合理行政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根据档案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来制定处罚额度,规范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这是推进档案系统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

3.规范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防治腐败的要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随意性过大,是造成行政执法不公,滋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制定并公布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标准,让行政管理相对人更好地监督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对于促进档案系统公正执法,维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档案局规范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做法

第一步,梳理涉及档案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根据《行政处罚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处罚,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辽宁省档案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辽宁省档案条例》和《辽宁省破产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经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设定了可以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辽宁省档案条例》对行政处罚的幅度进行了规范,《辽宁省破产企业档案管理规定》既没有设定行政处罚种类也没有对行政处罚幅度进行具体规定。因此,我们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以《档案法》为主,处罚幅度参考《档案法实施办法》和《辽宁省档案条例》。

第二步,归纳可以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种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省档案局归纳出可以对以下行为给予行政处罚:1.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2.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3.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4.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涂改、伪造档案的;5.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的;6.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的行为等。

第三步,制定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标准。省档案局本着严谨、严肃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涉及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了细化,制定了《辽宁省档案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

《指导标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危害后果,将每项违法行为分为三个或四个违法行为阶次,并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裁量幅度。

对于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发生下列行为的,根据《档案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省档案局按照比例原则,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和《辽宁省档案条例》,对罚款额度进行了细化: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但无主观故意,且损毁档案的数量少,可以修复,后果轻微的”,免予经济处罚;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较重的”,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15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非常严重的”,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且丢失档案数量少、影响小的”,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15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且丢失档案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对单位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影响极大的”,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无主观故意,且情节轻微的”,免予经济处罚;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较重的”,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15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非常严重的”,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涂改伪造档案情节轻,没有造成后果的”,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涂改伪造档案情节较重,造成一定后果的”,对单位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涂改伪造档案情节恶劣,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涂改伪造档案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且对国家、单位造成损失的”,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对于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的,根据《档案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征购所出卖或者赠送的档案。”省档案局按照比例原则,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和《辽宁省档案条例》,对罚款额度进行了细化:

“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违反《档案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情节较轻的”,免予经济处罚;

“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违反《档案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情节较重的”,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违反《档案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违反《档案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情节非常严重,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情节较轻的”,免予经济处罚;

“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情节较重的”,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企业事业组织或者个人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情节非常严重,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档案处罚条例篇2

一般认为,行政处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处分是指有权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对所管辖的国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和制度所实施的制裁措施。狭义的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决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制裁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档案行政处分的责任主体包括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的国家公务人员以及各单位对档案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换句话说,这些责任人员不仅限于公务员,还包括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依法成立的组织的相关人员。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档案行政处分采用的是广义行政处分概念。

在实践中,档案行政处分容易与行政处罚产生混淆,从而在实施主体、程序等问题上产生错误的认识。实际上,档案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档案违法行为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档案行政处罚。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对情节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不过,上述规定没有涉及档案行政处分种类,有关实施主体的表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也不太明确。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确定档案行政处分的实施主体应该是违法违纪责任人员的处分决定机关(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处分的对象为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委任、派遣等形式任命的人员),处分的种类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

由此可见,档案行政处分是指处分决定机关(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情节严重的档案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的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惩戒措施。就档案行政处分的实施主体来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只能对自己任免的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当然,监察机关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作出行政处分的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而对于其他部门,其行政处分权只能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实施。

至于档案行政处分的实施程序,如果责任人属于行政机关公务员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应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五章的规定,按照初步调查、立案、调查取证、听取陈述和申辩、作出决定、书面通知、归档并备案的程序实施,如果属于其他人员,则需要执行相关部门的具体规定。

档案处罚条例篇3

为了加强对本市档案馆设置的管理,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根据《**市档案条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档案馆,是指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资料,具有一定规模,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机构,包括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和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档案馆的设置管理。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档案馆的设置管理工作。

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综合档案馆的设置管理工作。

第五条(设置原则)

本市档案馆的设置应当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便于利用和重点发展综合档案馆的原则。

第六条(布局和设置要求)

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档案事业发展和合理布局的需要,对本市档案馆网的建设实行统筹规划。

各类档案馆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设置:

(一)综合档案馆按照市和区、县行政区划分级设置;

(二)专门档案馆按照特定领域或者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的需要设置;

(三)部门档案馆按照市级行政部门专业档案管理的需要设置;

(四)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按照市属大型企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业务档案管理的需要设置。

第七条(设置条件)

申请设置档案馆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数量的档案。设置综合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要有6万卷(册)以上档案资料,档案资料卷(册)长度达到720米以上;设置部门档案馆要有3万卷(册)以上档案资料,档案资料卷(册)长度达到360米以上;设置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要有2万卷(册)以上档案资料,档案资料卷(册)长度达到240米以上;

(二)有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档案馆库房。综合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的建筑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以上;部门档案馆的建筑面积达到600平方米以上;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的建筑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以上;

(三)有保护档案的必要设施;

(四)有开展档案业务工作的必要经费;

(五)有档案馆管理的各项制度;

(六)有相应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中、高级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要达到全馆人员30%;

(七)具备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申请材料)

申请设置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的,应当向受理申请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及论证报告;

(三)档案馆库房建筑平面图;

(四)设置档案馆所需的经费来源;

(五)有关档案馆管理制度;

(六)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简况;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申请和审批)

设置市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的,向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设置区、县综合档案馆的,向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受理申请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受理申请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未经批准,不得设置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

第十条(备案)

区、县综合档案馆经批准设置后,由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由各单位根据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设置,并报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登记和公告)

经批准设置的档案馆和企业事业单位设置的档案馆,应当在批准或者设置之日起30日内,向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经登记的档案馆,由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报刊上予以公告。

第十二条(变更和注销登记)

经批准设置的档案馆需变更名称、馆址或者撤销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程序,向原审批部门办理申请审批手续。经批准同意变更或者撤销的,应当在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手续。

企业事业单位设置的档案馆变更名称、馆址或者撤销的,应当报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经注销登记的档案馆,由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报刊上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年度检查)

市或者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每年按照档案馆设置的条件对档案馆进行年度检查。

第十四条(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的,由市或者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市档案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妨碍职务的处理)

拒绝、阻碍档案行政管理人员执行职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七条(执法者违法行为的追究)

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纪守法,秉公执法。对、、、索贿受贿、枉法执行者,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本办法施行前的有关情形的处理)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设置的档案馆,应当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90日内,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补办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档案处罚条例篇4

>>试述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分类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编制试述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与档案行政责任清单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行政法属性试述依法行政与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关系论建立和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行政权力清单的“河北实验”湖北省省级行政权力清理的作用与局限分析试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对档案行政不作为行为的制约基于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如何制约行政权力行政权力如何受限教育部: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研究今年第一批削减37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莒南县积极开展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莘县部署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以创新理念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落实聊城市扎实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山东省部署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采访实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其中省档案局涉及行政许可3项、行政处罚4项、行政强制4项、行政确认2项、行政奖励2项、其他行政权力7项共6种22项。

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来说,共涉及10部:《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浙江省档案登记备份管理办法》、《行政处罚法》、《条例》、《行政复议法》。

1.2山东省。山东省省级部门保留的4236项权力全部被公布在山东省人民政府网上()。其中省档案局涉及行政规划1项、其他行政权力11项共2种12项。未列出法律法规规章依据。

1.4广东省。《广东省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是我国首张涵盖省、市、县三级全部行政审批事项一单式“纵向权力清单”。在省政府网站()。其中省档案局涉及行政许可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2项、行政处罚1项、行政检查2项、行政指导10项、其他68项,共6种86项。

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来说,共涉及43部:《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关于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档案教育的通知》、《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文件的通知》、《广东省档案条例》、《印发广东省档案局(馆)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关于拍摄、收集中央领导同志在粤活动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声像资料的复函》、《广东省市县档案馆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广东省执行〈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广东省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工作规程》、《广东省驻境外及港澳地区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广东省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广东省名人档案管理办法》、《广东省市(地)、县级国家档案馆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关于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实行年度评估的意见》、《关于继续推进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年度评估工作的通知》、《关于在我省开展创建示范档案馆的意见》、《省档案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厅关于转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的通知》、《广东省省直单位档案工作年度评估办法》、《广东省省直档案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办法》、《广东省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测评办法》、《广东省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水平评定办法》、《关于全省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巡查情况的报告》、《广东省机关档案综合管理达标升级办法》、《广东省市、县级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方案审核办法》、广东省档案局《关于转发〈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的通知》。

1.5湖南省。湖南省省级部门保留的3700项权力全部被公布在湖南省人民政府网上()。省档案局(省地方志办、省档案馆)涉及行政许可2项、非行政许可1项、行政处罚5项、行政服务24项,共4种32项。

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来说,涉及档案方面的共22部:《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贵州省档案条例》、省政府《关于省直机关继续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直机关继续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目录的通知》、《贵州省档案局(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省档案馆)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贵州省档案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贵州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贵州省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实施意见》、《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贵州省〈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实施细则》、《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贵州省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评估办法》、《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收集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外国组织和个人利用我国档案试行办法》、《档案馆工作通则》、《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

涉及地方志方面的共2部:《地方志工作条例》、《贵州省地方志工作规定》。

2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2.1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特征

2.1.1同级权数不同。上述已经公布权力清单的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虽然层级相同,但列出的权力数却十分悬殊。广东省最多,共有86项;福建省最少,只有5项。数量相差17倍多。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权力数量统计,见表1。

2.1.2权力类型不同。除了权力数量有差异外,权力类型也不相同。上述已经公布权力清单的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虽然同样担负管理档案事务的职能,但列出的权力类型和类型数量并不一样。

从类型上看: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共涉及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监督、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指导、行政服务、行政征收、行政规划、其他行政权力13种。具体分省情况如下:

广东: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指导、其他

贵州: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服务

浙江: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奖励、其他行政权力

河北: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监督、其他

山东: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监督、行政确认、其他行政权力

江苏: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奖励、其他

安徽:行政规划、其他行政权力

湖南: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监督、其他行政权力

福建:行政处罚、行政监督检查、其他

从数量上看,最多的是河北省,有8种;最少的是安徽省,只有2种,平均5种,最大种类差为6种。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权力类型数量统计,见表2。

2.1.3权力依据不同。在权力依据上,从依据的层级上看,有些只列出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与地方法规(如福建、江苏、湖南、山东、浙江);有些则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与规范性文件一并列出(如贵州、河北、广东);有些则没有列出(如安徽)。

从权力依据的数量上看,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权力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少则几部,多则几十部,差距非常之大。具体情况见表3。

2.1.4详略程度不同。在权力清单的详略程度上也存在不同。有些详细列出了权力类型、项目名称、权力名称、实施主体、实施依据、权力层次、承办机构(如河北、山东);有些详细列出了权力类型、项目名称、权力名称、实施主体、实施依据、权力层次(如福建、贵州、湖南、浙江);有的只列出了行使层级、权力类别、项目名称、实施依据(如江苏);有的仅列出了项目名称和权力类型(如安徽);还有的根据权力类型的不同,列出详略不同的内容(如广东)。有的附有详细的流程图,有些则没有。

2.1.5行使层级不同。在权力的行使层级上,有些将权力分为省级保留,市、县(市、区)属地管理,共性权力,审核转报等四级(如山东、浙江、湖南);有的划分成省级行使,属地行使二级(如江苏、福建、贵州);有的则没有划分层级(如安徽、广东、河北)。

2.1.6承办机构不同。在权力的具体承办机构上,有的(如河北)几乎涉及档案局的所有内设机构,有的(如山东)只涉及一两个内设机构。

此外,还有主体隶属不同、主体职权不同、公布渠道不同等特点。限于篇幅,这里不详述。

2.29个省份省级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特征的成因分析

2.2.1标准不一所致。“权力清单的规范不够具体是指权力清单的分类标准、格式规范、运行流程等由各地行政机关自主设计和确定,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3]各省的权力划分标准不一,有些分为十种,有些分为九种,还有些分为七种,并且在权力名称上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9个省档案行政权力分类上出现差异。

2.2.2依据差异所致。“权力依据,有的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有的则扩充到法律法规规章及省政府三定方案文件。”[4]正是这种权力依据的差异,导致依据层级与依据数量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到权力数量上的多寡悬殊。

2.2.3对行政权力与行政行为的关系缺乏认识所致。“行政权力与行政行为相伴相随,行政行为是行政权力的载体,‘无形的’行政权力只有通过‘有形的’行政行为来体现。”[5]然而,我们一些人由于对行政权力与行政行为的关系少有了解,对档案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许多行政行为熟视无睹、不以为意,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就是权力。

2.2.4多时不用所致。与上述“对行政权力与行政行为的关系缺乏认识所致”不同的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有些权力“长期不用”(比如档案鉴定、接收档案、提前或延期开放档案,等等),使我们一些人忘记了,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还有这样一些权力,一些当作之为。

2.2.5思维惯性所致。行政权力清单开始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但行政权力不仅仅局限于行政审批权。但我们一些人受思维惯性影响,只将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权视为行政权力,完全忽略了行政权力所包括的其他权力。

2.2.6“清水衙门”观念所致。在档案界,我们一直认为档案部门是“清水衙门”,无职无权,从而导致在建立权力清单时,仍然认为我们没有多少权力。有媒体报道称,武汉市在制作“权力清单”时,某局为了避免监督,自称“清水衙门”,一项权力也没有。纪委分管领导得知后,直接找到该局局长,当面质问:如属实,是否可依法撤销这一部门?局长这才认真对待。后来,这个“清水衙门”清理出了十几项权力。[6]这一案例对我们颇有启发,值得思考。

2.2.7机构混编所致。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局馆合一”、“局馆分立”、“档案局(史志办、档案馆)混编”(如贵州),造成职能上有所不同,自然也会影响到行政权力多少。

2.2.8研究与实践脱节所致。权力清单制度已经出现多年,成为近几年理论与实践“双热”的内容,但档案界对此的研究非常冷清。截至2015年8月29日,只有《中国档案报》2015年发表了2篇相关报道(《广东9项档案行政审批事项列入“纵向权力清单”》、《烟台:公布30项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文章极其稀少,理论和业务研究与实践脱节严重。

3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路径与方向

3.1确立统一划分档案行政权力的分类标准。对档案行政权力应该进行类型化的科学管理,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划分档案行政权力的类型,避免不同地方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中同一性质的权力类型出现不一致的混淆状态。要根据统一的标准将性质相同的档案行政权力归为一类,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为类型化的档案行政权力,在法律法规上设置各种类型档案行政权力运行的要件,要求档案行政权力运行时必须符合这些法律法规要件,以此保障档案依法行政的实现。

3.2构筑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程序保障体系。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中权力行使的具体程序上,应通过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信息的公开和分类索引,将档案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序、所需的手续及时限等预先详细公布,明确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信息查询的具体程序,任何部门不得再任意设立程序、任何额外的手续和索取额外费用,更不得逾越时限行使档案行政权力,以程序法定化的方式从实质上保障档案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3.3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责任约束机制。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中的权力运行的刚性约束在于责任制度的建立。我们在公开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通过立法确立责任清单,规定档案行政职权的不履行、不适当履行、不全面履行的责任情形、承担责任的主体以及追究责任的程序等。通过建立档案行政问责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实现对档案行政权力的责任约束。

3.4确保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监督机制的有效落实。要对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进行有效监督,就要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中权力运行的动态监督机制,除了内部监督之外还应注重外部监督的作用,在外部监督中除了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外,还应注重公民监督的作用。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依法治档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8)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良军.准确把握“权力清单”的内涵与外延[J].领导科学论坛,2014(12):5~6.

[2]陈向芳,邓薇.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评析及完善――以制度价值为研究视角[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3):9~15.

[3]陈伟,杨超.权力清单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消解路径[J].南方论刊,2015(7):35~37.

[4][5]罗亚苍.权力清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张力、本质、局限及其克服[J].中国行政管理,2015(6):29~33,45.

档案处罚条例篇5

一、法律责任应以《档案法》的条文为据

所谓的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有关法律的规定而应承担的责任;作为《档案法》中的法律责任,则应该是对违反《档案法》中的有关规定所适用的处罚,目的是保证《档案法》的贯彻与执行。因而,应受处罚的行为也应该和《档案法》中的相关条文相吻合。但在《档案法》“法律责任”一章所列出的各种行为中,有些并没有在《档案法》中明确禁止,严格地讲,即处罚无据。

在《档案法》九项应负法律责任的行为中,明确援引《档案法》条文只有两项,大体可以在《档案法》条文中找到明确依据的也有两三项,而其余的违法行为很难在《档案法》中找到相应的规定,如在第24条第二、三项中所列举的擅自提供、抄录、涂改、伪造档案的行为,在《档案法》中均没有相对应的禁止条款,将这类行为列入《档案法》的“法律责任”一章没有依据。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档案法》中的“法律责任”并不是对所有与档案事务相关的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罚办法,因为这不是《档案法》所能够承载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并不是只有《档案法》才能保护档案,实际上国家其他的法律也在维护档案的管理秩序和安全。像“抢夺、窃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行为,就是《刑法》的条款,并没有列入《档案法》之内。前文所述的擅自提供、抄录、涂改、伪造档案的行为,其实也能够依据《刑法》等相关法律予以处置,并不一定要《档案法》予以特别关注。如擅自提供档案的行为,如果这一行为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基本上属于违纪行为,与法律责任无关。如果擅自提供的档案中涉及国家或商业秘密等,根据不同的情节,构成《刑法》中的“滥用职权罪”,或“故意、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或“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或“侵犯商业秘密罪”,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将所有涉及档案事务的违法违纪行为全部列入“法律责任”一章,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退一步讲,即便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存在着其他所有法律都不适用的常见并且特殊的违法现象,也应该在《档案法》的相关条文中先明确禁止,然后才能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行政处分不是法律责任

《档案法》“法律责任”一章,共列出七种处罚办法,其中,虽然也少量使用了行政处罚的手段,如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但这些手段的适用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行为和特定的情况。在七种处罚办法中占主导地位并广泛适用的是“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但这并不是合理的处罚手段。对违反《档案法》的行为不能“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而只能给予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国家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的制裁,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处罚的种类主要有罚款、没收非法财物、暂扣和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七种。而行政处分则是国家机关对内部违法违纪的公务人员实施的一种惩戒措施,其所依据的是调整行政内部关系的法律,如《公务员法》等。

《档案法》不是调整行政内部关系的法律,其所规范的是国家档案管理事务中的管理人(行政主体)与被管理人(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属于调整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行政主体处罚违法的行政相对人是维护行政管理秩序行为,也不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事务,以行政处分制裁行政相对人显然和相关法律规定相悖。

“行政处分”严格地讲,不是法律责任,而是纪律责任。《公务员法》第55条明确表述:“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法给予处分”。法律和纪律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规范。纪律是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内部规范,单纯的违纪行为一般只会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的利益和声誉造成危害,即使同时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也往往由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承担责任。而法律则是社会规范,违法行为直接危害的是社会秩序。违反上述两种不同规范有不同的制裁方法,违反国家机关纪律规范的制裁手段是行政处分,这一手段对国家机关之外的社会人员无效,给予一个自由职业者以行政撤职处分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对违反《档案法》等法律所明确的社会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只能给予行政处罚,这一制裁手段对社会所有组织和人员都具法律效力。以行政处分替代行政处罚,实际上是使违法人员逃避了法律制裁。

另外,在“法律责任”一章还有“责令赔偿损失”的处罚手段,“赔偿损失”严格讲是民事责任,也不是行政处罚。行政主体“责令赔偿损失”,行使的不是行政处罚权,而是行政命令权,从法理上讲国家行政机关无权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剥夺公民物权。“赔偿损失”只能由法院决定,行政机关无权裁决,也无权责令。

综上所述,对违反《档案法》行为的制裁,只适用《行政处罚法》中所规定的处罚种类。除此之外,如行政处分、责令赔偿损失等手段严格来讲都是非法的。

三、法律责任应该明确承担责任的主体

承担《档案法》中法律责任的主体,是国家档案管理事务中违法的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有两种,一是法人,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二是自然人,即公民个人。在何种情况下应该由法人或者由自然人承担法律责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档案法》中规定除了“擅自出卖档案或者转让档案的”;“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的”两种违法行为是由“企事业组织或者个人”承担法律责任之外,其余各项违法行为都是由“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就是公民个人承担法律责任。这里显然有商榷的余地。

在档案管理事务中,公民个人在履行职务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除本人应承担纪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之外,赋予其职权的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应该承担行政责任。在《档案法》中所认定的违法行为:“不按规定归档或者不按期移交档案的”,或者“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的”,可能有多种原因,并不一定完全是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但都是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上的失职,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自身未能认真履行《档案法》所规定的义务所致。因此,首先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是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本身,而不是这些组织“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上述组织承担法律责任之后,是否追究、追究何人的纪律或刑事责任,则不是《档案法》所应该关注的重点。

档案处罚条例篇6

关键词:服务意识;依法治档;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建档案是一个城市建设过程真实的记录和载体,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民用建筑档案、工业建筑档案、市政工程档案、各种管线管网档案等等。它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决策、运作和服务大众的重要力量。它对于加强工程质量控制、追究工程质量责任、惩治工程领域腐败行为以及城市各项工程日后维修、改建、扩建、尤其是灾后重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城建档案的管理,提高城建档案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和知名度,对我们整个城建档案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经过从事十年的城建档案工作,有两点浅见阐述如下:

1、首先城建档案馆存在的宗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使城建档案产生价值,避免以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加强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是首当其冲的。

加强服务就要将以往的等待建设单位把工程档案送到城建档案馆来的模式,变成从工程开工一直到竣工就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业务指导,使产生档案的单位明白哪些资料是工程竣工验收时必备的资料,为日后的验收打下基础。《河北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要求要在工程现场验收,因此深入工地、深入一线是加强服务和业务指导的必由之路。我馆于06年实行的建设工程开槽阶段、基础竣工、主体竣工、规划验收四阶段业务跟踪指导和专项验收制度正在朝着提高服务意识方面转变,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建设单位的好评。尤其得到了基层档案员们的认可,帮助他们更好的开展了工作。

另一方面,对待到城建档案馆查档案的人员我们要耐心的为他们解释档案的查询方法以及他要提供的准确信息。因为来查档的人员心情大部分都是非常急迫,又是必须要找到的档案,因为他们要用档案去证明他的建筑是合法的或为其他一些单位提供依据,这样他会省去其它很多繁琐的工作,所以更要想方设法、不厌其烦为其服务查找或提供其他的线索。实际工作中也有时碰到因为查不到档案而苦恼的人,我们总是给他出谋划策,帮其解决问题。近几年适逢全省实行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到城建档案馆来查档案的明显增多,是平时的3倍还要多,其中有个人,有企事业单位,有村委会,也有“三年大变样”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来展现城建档案的作用,可以充分体现城建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只有加强服务,提高服务意识,寓服务于平常的工作之中,才能让人们认识城建档案,了解城建档案,从而更好的发挥城建档案对社会的价值。

2、加强城建档案的法制建设和宣传,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加大城建档案的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

目前城建档案馆的法制建设还是有些不完善,我们虽然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61号〕、《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6号〕以及《河北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省政府(2007)令第5号〕等等一些法律法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严格执行,有时容易造成一些档案收集不及时、不完整。《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61号〕第六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城建档案馆报送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建设档案。凡工程建设档案不齐全的,应当限期补充。第十四条也同时规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未按照本规定移交建设工程档案的,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可见我们是有法可依的,但我们没有做到依法办事,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中有些工程还是没有按期归档,拖延归档,甚至不归档。这与我们宣传不到位、处罚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加大城建档案法制宣传和处罚的力度势在必行。

市政建设方面,《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6号〕第四条规定: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取得该施工地段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可是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市政改造过程中又有几个工程在施工前会去查询该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档案呢?答案是否定的。形成这种现象有以往惯例的原因(2005年5月1日《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才开始实行),有建设单位不懂法不守法的原因,也有施工单位盲目自信认为不会出事故的原因,当然也有地下档案馆藏不全的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管线的不断增加,在施工挖掘过程中,因地下管网情况不明导致的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煤气泄漏甚至爆炸等事故,时有发生。据建设部初步统计,我国每年因施工发生的管线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间接损失高达400多亿元。该《办法》已颁布3年多,可是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执行。原因有我们宣传不到位,更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依法办事造成的,没有做到宣传和处罚同等重要。因为该《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已明确规定了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违反该《办法》的罚则,有待我们执法主体去落实、去执行。

回过头来想一想如何才能提高城建档案的归档率以及不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呢?我认为应加强城建档案的法制宣传,培养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意识,加大城建档案的执法力度,使城建档案法律法规贯穿于建设单位整个工程的始末。

总之,服务是前提,法制是保障,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和加强法制宣传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不矛盾,两者是个有机的整体,可以互相促进,相互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城建档案工作向服务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发展。

档案处罚条例篇7

第一条为规范建设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全省建设行政执法(处罚)文书制作水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结合我省建设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我省建设系统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执法(处罚)文书的制作。

第三条建设行政执法(处罚)文书的内容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表述清楚、用语规范。

建设行政执法(处罚)文书不得随意修改。各市委局根据本部门实际需要调整的,须报省厅备案。

第四条建设行政执法文书分为内部文书和外部文书。

内部文书是指在建设行政执法机关内部使用,记录内部工作流程,规范执法工作运转程序的文书。

外部文书是指在建设行政执法机关对外使用,对执法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第二章文书制作基本要求

第五条建设行政执法文书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制作。

文书应当使用蓝黑色或黑色笔填写,做到字迹清楚、文面整洁。

建设行政执法机关制作文书时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印制后填写。有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格式打印制作。

第六条文书设定的栏目,应当逐项填写,不得遗漏和随意修改。无需填写的,应当用斜线划去。

文书中除编号和价格、数量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外,应当使用汉字。

第七条文书应当使用公文语体,语言规范、简练、严谨、平实。

应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避免产生歧义。

第八条文书中“案由”填写为“违法行为定性+案”,例如: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案。

在立案和调查取证阶段文书中“案由”应当填写为:“涉嫌+违法行为定性+案”,例如:涉嫌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案。

第九条建设行政处罚文书编注案号实行一案一号。

简易程序:当场处罚决定书“案号”为“行政区划简称+处罚机关简称+执法类别+简罚+年份+序号”。例如:辽宁省建设厅规划部门制作的文书,“案号”可编写为辽建规简罚号。

一般程序:行政处罚立案审批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案号”统一为“行政区划简称+处罚机关简称+执法类别+罚+年份+序号”,例如:辽建规罚。

第十条文书中当事人情况应当按如下要求填写:

(一)根据案件情况确定“个人”或者“单位”,“个人”、“单位”两栏不能同时填写。

(二)当事人为个人的,姓名应填写身份证或户口簿上的姓名;住址应填写常住地址或居住地址:“年龄”应以公历周岁为准。

(三)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填写的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地址等事项应与工商登记注册信息一致。

(四)当事人名称前后应一致。

第十一条询问笔录、现场检查(勘验)笔录、听证笔录等文书,应当场交当事人阅读或者向当事人宣读,并由当事人逐页签字或盖章确认。当事人拒绝签字盖章或拒不到场的,执法人员应当在笔录中注明,并可以邀请在场的其他人员签字。

记录有遗漏或者有差错的,可以补充和修改,并由当事人在改动处签章或按指印确认。

第十二条执法文书首页不够记录时,可以附纸记录,但应当注明页码,由相关人员签名并注明日期。

第十三条文书中承办机构、法制部门和行政机关的审核或审批意见应表述明确,没有歧义。

第十四条需要交付当事人的外部文书中设有签收栏的,由当事人直接签收;也可以由其成年直系亲属代签收。

文书中没有设签收栏的,应当使用送达回证。

第十五条文书中注明加盖公章的地方必须加盖公章,加盖公章应当清晰、端正,要“骑年盖月”。

第三章具体文书适用及制作

第十六条当场处罚决定书是指建设行政执法机关适用简易程序,现场作出处罚决定的文书。

“违法事实”应当写明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违法行为的情节、性质、手段及危害后果等情况。

“处罚依据及内容”应当写明作出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的全称并具体到条、款、项、目;处罚内容应当具体、明确、清楚。

第十七条建设行政处罚案件立案审批表是指建设行政执法机关在办理一般程序案件中,用以履行报批立案手续的文书。

“案件来源”栏应当按照检查发现、投诉举报、上级交办、其它等情况据实填写。

“案情简介”栏应当写明当事人涉嫌违法的事实、证据等简要情况以及涉嫌违反的相关法律规定。

第十八条建设行政执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和责令改正通知书是指建设行政执法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违法行为人立即或在一定期限内纠正违法行为的文书。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应当写明停止具体的违法行为和具体的法律依据;责令改正通知书应当写明具体的违法事实、时限改正和具体的法律依据。

第十九条询问笔录是指为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而向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案件情况的文字记载。

询问笔录应当记录被询问人提供的与案件有关的全部情况,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形、事实经过、因果关系及后果等。

询问时应当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在场,并做到一个被询问人一份笔录,一问一答。询问人提出的问题,如被询问人不回答或者拒绝回答的,应当写明被询问人的态度,如“不回答”或者“沉默”等,并用括号标记。

第二十条现场检查(勘验)笔录是指执法人员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场所等进行检查或者勘验的文字图形记载和描述。

现场检查(勘验)笔录要对所检查的物品名称、数量、包装形式、规格或所勘验的现场具体地点、范围、状况等作全面、客观、准确的记录。

需要绘制勘验图的,可另附纸。

对现场绘制的勘验图、拍摄的照片和摄像、录音等资料应当在笔录中注明。

第二十一条抽样取证凭证通知书中各栏目信息,应当按照物品(产品)包装、标签上标注的内容填写。

证据登记保存清单是指建设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案件过程中,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进行登记保存时使用的文书。

执法机关应当根据需要选择就地或异地保存。

执法机关可以在证据登记保存的相关物品和场所加贴封条,封条应当标明日期,并加盖印章。

文书中应当对被保存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单位作清楚记录。

第二十二条登记保存物品处理通知书是指建设行政执法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对被登记保存的物品作出处理决定并告知当事人的文书。

处理通知书应当写明当事人姓名(或名称)、登记保存作出的时间及具体处理决定。

执法机关可视具体处理情况制作物品清单。

第二十三条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是指建设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当事人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文书。

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案件是否符合听证条件(听证条件: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执照、较大额罚款),决定适用事先告知书文书或听证告知书文书。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应当写明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违反的法律条款、拟作出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及法律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享有的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及法定期限,并注明联系人、联系电话和行政处罚机关地址等。

对违法事实的描述应当完整、明确、客观,不得使用结论性语言。

第二十四条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是指建设行政执法机关决定举行听证会并向当事人告知听证会事项的文书。

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方式(公开或不公开)、主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以及可以申请回避和委托人等事项。

第二十五条听证笔录是指记录听证过程和内容的文书。

听证记录应当写明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违法事实、证据和处罚意见,当事人陈述、申辩的理由和以及是否提供新的证据,证人证言、质证过程等内容。

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或其委托人应当在笔录上逐页签名并在尾页注明日期;证人应当在记录其证言之页签名。

第二十六条建设行政处罚听证报告书是指听证会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向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报告听证会情况并提出案件处理意见的文书。

“听证基本情况摘要”栏应当填写听证会的时间、地点、案由、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听证中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应予以说明;听证认定的事实、证据。

“听证结论及处理意见”应当由听证人员根据听证情况,对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做出评判并提出倾向性处理意见。

听证主持人向处罚机关负责人提交报告书时,应当附听证笔录。

第二十七条建设行政处罚案件处理审批表是指案件经过调查取证、陈述或者听证,承办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法制部门审核、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批的文书。

“调查结论及处理意见”栏应当由承办机构根据案件调查情况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处理意见;涉及行政处罚规定有裁量幅度时,承办机构根据当事人违法事实和情节,依据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确定裁量幅度。对立案的违法事实不存在的,应当写明建议终结调查并结案等内容;对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写明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及法律依据等。

“法制部门意见”栏,应当写明具体核审意见,由负责人签字。

“行政负责人审批意见”栏,由建设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写明意见。对重大、复杂或者争议较大的案件,行政执法机关的负责人应当讨论,对案件进行分析和审议。

第二十八条建设行政处罚决定书是指建设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适用一般程序,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使用的文书。

对违法事实的描述应当全面、客观,阐明违法行为的基本事实,即何时、何地、何人、采取何种方式或手段、产生何种行为后果等。

应当对当事人陈述(申辩)意见的采纳情况及理由予以说明;对经过听证程序的,文书中应当载明。

作出处罚决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应当写明全称,列明适用的条、款、项、目。

有从轻或者减轻情节,依法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应当写明。

第二十九条送达回证是指建设行政处罚机关将执法文书送达当事人的回执证明文书。

“送达单位”指执法机关:“送达人”指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或委托的有关人员:“受送达人”指案件当事人:“收件人”不是当事人时,应当在备注栏中注明其身份和与当事人的关系。

第三十条建设行政处罚案件结案报告是指案件终结后,承办机构报行政机关负责人的文书。

结案报告应当对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总结,对给予行政处罚的,写明处罚决定的内容及执行情况;不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写明理由;予以撤销案件的,写明撤销的理由。

第四章文书归档及管理

第三十一条一般程序案件应当按照一案一卷进行组卷;材料过多的,可一案多卷。

简易程序案件可以多案合并组卷。

第三十二条卷内文书材料应当齐全完整,无重份或多余材料。

第三十三条案卷应当制作封面、卷内目录和备考表。

封面题名应当由当事人和违法行为定性两部分组成,例如:关于×××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案。

卷内目录应当包括序号、材料名称、页号和备注等内容,按卷内文书材料排列顺序逐件填写。

备考表应当填写卷中需要说明的情况,并由立卷人、检查人签名。

第三十四条案件文书材料按照下列顺序整理归档:

(一)案卷封面;

(二)卷内目录;

(三)行政处罚决定书;

(四)立案审批表;

(五)询问笔录、现场检查(勘验)笔录、抽样取证凭证、证据登记保存清单、登记物品处理通知书;

(六)案件处理审批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等;

(七)行政处罚听证会通知书、听证笔录、行政处罚听证会报告书等听证文书;

(八)执行的票据等材料;

(九)罚没物品处理记录等;

(十)送达回证等其他有关材料;

(十一)行政处罚结案报告;

(十二)备考表。

第三十五条不能随文书装订立卷的录音、录像等证据材料应当放入证据袋中,并注明录制内容、数量、时间、地点、制作人等,随卷归档。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卷,可以在案件办结后附入原卷归档。

第三十七条卷内文件材料应当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依次编写页号;页号编写在有字迹页面正面的右上角和背面的左上角;大张材料折叠后应当在有字迹页面的右上角编写页号;a4横印材料应当字头朝装订线摆放好再编写页号。

第三十八条案卷装订前要做好文书材料的检查。文书材料上的订书钉等金属物应当去掉。对破损的文书材料应当进行修补或复制。小页纸应当用a4纸托底粘贴。纸张大于卷面的材料,应当按卷宗大小先对折再向外折叠。对字迹难以辨认的材料,应当附上抄件。

第三十九条案卷应当整齐美观固定,不松散、不压字迹、不掉页、便于翻阅。

第四十条办案人员完成立卷后,应当及时向档案室移交,进行归档。

第四十一条案卷归档,不得私自增加或者抽取案卷材料,不得修改案卷内容。

档案处罚条例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机关档案工作条例》,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档案移交工作,确保档案的顺利交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档案移交,是特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与当地国家综合楼馆之间定期的档案交接。

第三条档案移交依照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市级单位和省属单位(除国家、省有明文规定外)的档案须向市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县(区)、乡(镇)单位的档案须向当地县(区)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

第二章移交范围

第四条各行政区划辖区仙的下列单位所形成的档案,凡年满10年、保管期限为永久与长期的,均属移交范围:

一、市级地方党委、纪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和群众团体等机构及其工作部门、直属临时性单位;

二、市人民政府及直属工作部门和派出单位;

三、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隶属的独立分管某方面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事业单位;

四、市人民政府及工作部门管辖的国营企业;

五、属于地方和上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或虽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直领导但省级部门未设专门档案馆的单位;

六、撤销单位和国家破产企业;

七、有代表性的集体所有制单位、民营企业;

八、市级国家综合档案所有制单位、民营企业;

第五条所移交的档案门类必须齐全完整,即应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业务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等,以维护档案全宗的完整性。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擅自扩大或缩小档案的移交范围和延长或缩短移交时限。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移交的,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可适当提前或延期移交。

第七条国家、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明文规定暂不移交或暂缓移交的特殊档案,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检索工具及参考资料必须按规定随档案一并移交。一般随档案移交的为全宗卷、专题资料、基础数据汇集、行业报刊和案卷目录、全引目录及其软盘。

第三章准备工作

第九条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应加强对档案移交工作的领导,纳入领导议事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档案移交的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档案及时、安全移交。

第十条所移交的档案案卷质量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归档文件顺齐全完整;

二、分类组卷要符合规定原则,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查找和利用;

三、保管期限划分准确;

四、卷内文件排列科学系统;

五、题名能全面概括案卷内容,文字简练通顺;

六、档号编制符合《档号编制规则》;

七、使用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作或监制的规范装具;

八、装订整齐美观,卷内文件无金属物。

第十一条档案移交前均需经过严格的消毒杀虫处理,并提供相关证明。无消毒杀虫条件的单位,可委托当地国家综合档案代为处理。

第四章交接程序

第十二条档案移交前须向当地国家综合档案馆提交移交清册,详细填具档案的门类及数量。

第十三条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所移交档案的案卷质量和消杀虫情况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能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四条档案移交时应按国家标准填写《档案交接文据》,经交接双方核实后,由双方现任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领导人或由能承担责任的单位内的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印章。

第十五条移交的档案在运送过程中,移交单位应有专人押送,运输路线和时间须保密,以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

第十六条档案按时移交并符合要求的单位及相关人员,将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予以通报表彰;对于在档案移交工作中作出突出成就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将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奖励。

第十七条凡不按期向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或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给予相应处罚。

第十八条当事人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不申请复议或不提讼又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各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县(区)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具体范围和内容,报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印发执行。

档案处罚条例篇9

   【关键词】减轻处罚;法定刑;量刑幅度;管制;附加刑

   2011年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对原刑法第63条第1款的内容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条文表述为:“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其中,“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为《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内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对减轻处罚幅度的限制性规定对缓解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无限制”减轻处罚幅度而导致量刑畸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量刑畸轻、罚不当刑的问题并没有彻底根除。因为修正案仅仅明确了在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时,应当在法定刑以下的“下一量刑幅度内”选择宣告刑,但其并没有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确定“法定刑”,即“下一量刑幅度”的基准仍然模糊。对此问题的处理,无论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部门均存在争议,由此也带来了司法裁判标准不一、刑罚畸轻畸重,罚不当刑的困局。[1]笔者认为,任何刑罚裁量都应以罪责刑相适应为基本原则,努力使宣告刑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责任程度相契合,即使存在减轻处罚的情节也不应例外。所以,本文试图以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为逻辑支点,对我国减轻处罚规则中存在的一些认识偏误予以匡正,对司法实践中亟待明确的立法阙如问题进行补足说明,希冀有益于当下。

   一、减轻处罚相关法规及学说的检视和反思

   在修正案明确限制减轻处罚幅度之后,问题的争议点集中在了减轻处罚的“基准”当如何确定上,即63条第1款中的“法定刑以下”应如何界定。对于减轻处罚规则,基准与幅度是该问题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前者更是整个减轻处罚制度的基础,基准不确定或者不明确,纵使减轻处罚的幅度设置多么精细、合理也将流于形式,沦为徒劳。立法者对此其实也早有认识,早在1990年的一份司法解释性文件中对减轻处罚中的“法定刑”问题就有所涉及,该解释指出:“这里所说的‘法定刑’是指根据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应当分别适用的刑法规定的不同条款或者相应的量刑幅度。具体来说,如果所犯罪行的刑罚,分别规定有几个或者几款时,即以其罪行应当适用的条或款作为‘法定刑’;如果是同一条文中,有几个量刑幅度时,即以罪行应当适用的量刑幅度作为‘法定刑’;如果只有单一的量刑幅度,即以此为‘法定刑’。”[2]该解释将减轻处罚中“法定刑”解释为罪行对应的“量刑幅度”,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仍然失之明确,因为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的罪刑立法模式,条文中的罪行规定仅是抽象的类型化的犯罪构成,而对应配置的刑罚也同样是相对的、宽泛的刑罚幅度。量刑时法官综合考量案件中的各种情节(不仅是减轻处罚情节)在该抽象的、宽泛的刑罚幅度内选择适用的宣告刑。所以针对具体的、情节各异的罪行,刑法条文没有,也不可能存在与之精确对应的“量刑幅度”。在刑罚裁量过程中必然需要法官人为因素的介入,以完成抽象规则与具体案件的衔接。因此,在量刑的不同阶段,罪与刑的对应程度不同,法定刑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当我们宏观的理解“法定刑”概念时,它可以是“衡量犯罪人刑事责任程度的标尺,是立法者为某种罪行所配置的量刑空间。”[3]当我们中观的理解“法定刑”概念时,其又可以是“刑法分则及其他分则性刑法规范对各种犯罪定型所规定的由刑罚种类、刑罚幅度或量刑档次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量刑空间。”[4]而当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去考究“法定刑”内涵时,其在“微观层面”还可以被认为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与某一具体罪行相对应的某一相对确定的刑种或刑期。只要没有为法官所最终宣判,没有成为确定的宣告刑,以罪与刑对应的任何程度为基调解说“法定刑”概念都是符合罪与刑的对应关系的。易言之,当我们认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为抢劫罪的法定刑时,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死刑”、“无期徒刑”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组合不是该罪的法定刑。同样,上述司法解释中“量刑幅度”的概念亦可作此理解。所以,问题的关键转变为我们在罪与刑对应的何种程度中解释“法定刑以下”最为符合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司法裁判原则。对此问题,学界存在“罪名说”、“罪行说”和“刑格说”三种不同的认识。

   首先,“罪名说”认为应当以罪名为基础来确定减轻处罚规则中的“法定刑”,无论某一罪名中有几个量刑档次,各量刑档次所组成的整体乃为该罪名的法定刑。刑法第62条规定的“法定刑以下”处罚,是指在整个罪名刑罚幅度以下处罚。[5]“罪名说”认为法定刑针对整个罪名而设定的,是抽象的,而不针对具体罪行,其表征的是立法者对该类犯罪总体的否定态度和评价。

   其次,“罪行说”认为法定刑应当是针对具体罪行而设定,“在某一罪名的法定刑分设几个刑罚档次的场合,这些不同层次的刑罚幅度,分别是针对危害后果、犯罪情节、犯罪数额等表明社会危害程度不同的犯罪行为而设立的,因而是具体的。对任何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而言,只有该行为所该当的具体刑罚幅度才是它的法定刑,而不可能是整个罪名的刑罚幅度。”[6]同时,该说的支持者认为,法定量刑幅度的界定不应再做细化,不能将组成一个法定量刑幅度的几种不同刑种曲解为几个不同的法定量刑幅度。[7]以刑法234条故意伤害罪为例,针对不同的伤害程度,该罪设置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三个量刑档次。根据“罪行说”的观点,当某一造成被害人死亡,手段残忍,罪该判处死刑的故意伤害行为存在减轻处罚情节时,其宣告刑应当在该行为对应的“法定量刑幅度”,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下一量刑幅度,也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中选择。而非在管制以下判处,或者选择死刑之下的无期徒刑。该说为目前学界解释减轻处罚规则“法定刑”概念的通说。

   最后,对法定刑概念在更加精细的程度中加以界定的是“刑格说”。依据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罪名不同量刑档次法定最低刑的设置,共有11种规定,即死刑、无期徒刑、10年徒刑、7年徒刑、5年徒刑、3年徒刑、2年徒刑、6个月徒刑、拘役、管制和附加刑。这11种法定最低刑就形成了10个罪刑等级,每个刑罚等级之间所形成的落差就是刑格。[8]“刑格说”认为,在我国刑法规定若干不同刑格的情况下,一个“罪行法定刑”内可能包含若干个刑格,所以,应以某一犯罪行为具体应适用的刑格为基础考虑量刑情节。[9]该说将罪行与刑罚的对应关系进一步细化,强调在更加精细的范围内确定犯罪行为的法定刑,以使减轻处罚情节对刑罚裁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以确保最终宣告刑与犯罪人的罪责相适应。

   以上三种学说总体上是依据罪与刑对应的不同程度而对法定刑概念做出的不同界定。对于减轻处罚规则,“罪名说”将某一罪名刑罚设置的整体作为减轻处罚的“法定刑”,在同时存在数个量刑档次时,以最低一极量刑档次的最低刑作为减轻处罚的“基准”,在此之下选择宣告刑。这种模式显然会造成宣告刑畸轻,从而使刑法裁量偏离罪与刑应然的对应关系。而“刑格说”则又失之繁琐,将法定刑界定为某一确定的刑格,使得减轻处罚的裁量幅度囿于两个相邻刑格范围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减轻处罚有利于被告人的裁判价值。而通说“罪行说”也并非完美无暇,其认为当数刑种并存于同一量刑档次时,依然严格以该量刑档次的法定最低刑为“基准”,在法定最低刑的“下一量刑幅度内”选择宣告刑。这一做法也将面临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责难:其一,该说可能造成量刑畸轻,轻纵犯罪。以抢劫罪为例,某人杀人抢劫,罪该判处死刑,但由于具备法定减轻处罚的情节,依据“罪行说”的观点,该犯罪人的最终宣告刑应当对应的量刑档次的法定最低刑,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下一量刑幅度内,也就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中选择。这一明显畸轻的宣告刑使得“罪行说”不得不接受一个十分吊诡的局面,即严格“依法”进行的刑罚裁量竟然会有罚不当刑,轻纵犯罪之虞;其二,该说可能造成量刑标准不一,同罪不同罚。我国刑法中大量存在单一量刑档次的犯罪,也即该类犯罪的刑法规定中不存在“下一量刑幅度”,这种情况该如何减轻处罚,“罪行说”并未言明。例如,刑法第115条造成严重后果的放火罪,法条仅规定“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这一个量刑档次,对于该罪应如何减轻处罚,立法的阙如留给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就极有可能造成司法实践量刑标准不一,同罪不同罚的局面;其三,可能造成“无刑可减”的司法裁判尴尬。例如某一仅造成轻伤的故意伤害行为,其对应的量刑档次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那么对其减轻处罚,就要在管制之下选择宣告刑,可是管制之下已无主刑,那么是减为附加刑?抑或突破法定管制时限减为3个月以下的“管制”?还是直接免除处罚?学者们的观点依然莫衷一是。司法裁判由此也遭遇了“无刑可减”的尴尬局面。

   二、“二次量刑”理论之提倡

档案处罚条例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事业逐渐驶入了法制建设的轨道。国家以及各省、市、地区都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我省的《**省档案管理条例》也于今年的6月1日颁布实施。依法治档工作已经提到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

一、目前县级档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依法治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多数群众还不了解《档案法》。

2、主体资格认识模糊。《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档案依法行政的主体,但在许多地方竟出现因档案局行使执法权时被指责为"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现象,有的地方干脆砍掉档案局,让档案馆去行使执法权,这就从根本上混淆了依法行政的主体资格。

3、法律法规知识欠缺,执法队伍素质偏低。

由于县级档案局的法制科近几年才刚刚成立,执法人员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知识培训,法律知识欠缺,遇到问题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使执法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4、执法不严,守法不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目前县级档案执法部门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执法时留于形式,宣传时轰轰烈烈,执行时谨小慎微,是"雷声大、雨点小",受各种人情、关系的困绕,怕保得罪人,不敢碰硬,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违法的单位及个人逍遥法外,严重践踏了档案法律法规的尊严。

二、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大力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创造良好的执法氛围。各级档案部门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开展《档案法》知识竞赛及演讲比赛,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全民的档案意识,使档案工作初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2、确立主体资格,依法行使职权。既然《档案法》明确规定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依法取得行政执法权的合法主体,那么档案主管部门就要依法行使职权,对有关的单位及个人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通报及处罚。

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把依法治档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关心档案工作者的成长、进步。长期以来,广大档案工作者在繁杂、清苦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孜孜奉献,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慑人心魄的奉献之歌,作为各级领导,要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把那些真正热爱档案事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受人拥护的档案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带动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要定期举办档案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使执法者接受培训,不断进步,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根本解决执法者不懂法的问题,认真学法、确保执法合法,解决档案执法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建立骨干队伍,为档案行政执法提供组织保证。

4、冲破一切阻力,克服畏难情绪,确保依法治档。档案执法者要坚定信念,冲破阻力,充当档案的保护神,冲破一切"关系网","人情网"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地同各种违犯《档案法》及《条例》的行为做斗争,该通报的通报,该罚款的罚款,该处理的处理,决不手软。各级领导要充当执法者的保护神,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难处,帮助他抵制阻挠、扫清障碍,坚决捍卫档案法律法规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