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网络普及率十篇农村网络普及率十篇

农村网络普及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5:58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1

电子商务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交易活动的新型商务模式,具有快捷、直接、低成本、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等特点。随着中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较为宽裕,为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的出台,给湖州农村居民购买电脑提供了更多的优惠,同时为电子商务在湖州农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技术和小农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州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一、湖州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农村电子政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及对农民进行电子教务的载体,是政府便民服务的又一具体举措。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目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信息已成为农民生产经营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地抓住机遇、从容决策的有效手段。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其便捷优势、速度优势、空间优势、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对于加快湖州“三农”问题的解决,维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湖州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特点1.湖州农村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湖州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建立的“三纵一横”信息化总战略是以农村政务、电子商务、民生服务为“纵”,以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横”,把农村的乡镇和农村政务管理、乡镇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相应的农民信息服务,经过资源整合,以互联网方式构建一个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到目前为止已在10个乡镇试点建成“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166个行政村、多家企业和农家乐加盟其中。力争到2013年,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乡镇全覆盖。农民也能成为熟悉互联网应用的网民,也能享受到网络化时代的信息便利与良好效益。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5.13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达到1.36亿人,占整体网民数的26.5%,浙江网民总数达到3052万人,通宽带的行政村累计达31528个,行政村通宽带率达95.72%。国际化、电信级的宽带ip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网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和乡镇[1]。截至2011年年底,浙江农村宽带人口普及率达1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7%的普及率。2.湖州农村打造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随着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电子商务技术开始迈入农业领域[2]。目前,电子商务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与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起了一批农业领域的综合性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农业部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相关信息的与查询,建成了涵盖面广,信息处理能力强,资源丰富和更新及时的中国农业信息网。据第三方独立数据分析统计提供商CnZZ报告显示,到2009年8月,中国农业网站站点数量已达29739家[3]。湖州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着重于打造乡镇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平台整合资源,农民和农村经营户通过加入平台,实现农产品网络化销售与宣传。

(二)湖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湖州农村网络设施建设投入相对薄弱,公共网络资源匮乏在“乡乡通网络”、“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部分企业对湖州农村网络设施进行了一定的投资,农村网络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目前湖州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网络基础条件还是很差的,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据CnniC2011年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农村非网民中,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无法上网的人数达到19.7%,而一部分则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4]。对于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几乎不可能有电脑,网吧和学校是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场所,但往往这些地区网吧环境差、电脑硬件配置低、更新周期长、并缺乏有效监督;学校往往只对学生上课开放,农村居民无法正常使用。2.湖州农村上网成本仍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湖州农村居民年平均收入在13288元左右。而农村上网成本一般需要包括硬件设备购买成本、网络接入费用等,这对于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水平而言仍是很大的支出。虽然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由于支出成本较高,这些措施对于推动农村居民购买电脑上网的吸引力并不大。对于大部分农民而言,电脑仍是比较奢侈的东西。现在电脑的价格在三四千元左右,再加上宽带接入及各种培训费用,农民普遍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3.农村居民网络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目前农村非网民中,由于不懂电脑和网络而不上网的人数达到了38.8%,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城镇非网民群体,而造成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使用互联网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湖州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电视,而互联网负面事件的不断报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居民对互联网认知的不良印象,从而产生种种顾虑限制了农民使用网络的积极性。在过去的网络普及过程中,农村地区较容易接触和使用网络的群体已基本进入网络生活范畴,要对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进行网络渗透具有一定的难度,互联网向这一人群的普及和渗透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在农村地区,网络技术的传播、扩散速度将进一步放缓,并出现传播的“衰减效应”。4.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农村农产品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物流配送体系与之相配合,否则农产品就无法及时销售出去。目前,湖州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湖州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自古影响着农民的思维,从而造成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发展作用的认识不足,最后导致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投入非常有限。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往往会造成高额物流损耗。据有关数据统计,由于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中国每年有超过8000万吨的水果蔬菜腐烂,损失金额达800亿元之多,损失率在25%-30%间,这与发达国家5%以下的果蔬损失率相比,差距甚大。湖州的情况更严重,这说明湖州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十分滞后,它严重阻碍了湖州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湖州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1.经营成本低在零售企业资本投入中,店面租金和装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湖州城区,寸土寸金,一些繁华地段店面年租金达每平方米万元以上,这样的高成本投入,势必反映在产品价格上,使得零售企业在与“狼”共舞中很难取得价格优势。而湖州农村市场开发程度相对较低,资金投入也大大低于城市,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劳动力成本也低于城市,更进一步节省了企业的成本。目前,地方性的中小型商业企业以及为数众多的个体零售商占据着湖州农村商业领域,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混乱、组织化程度低、商品质量差等诸多问题。因此,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可利用自身在品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加盟等形式实现资产重组,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扩张,轻松占领农村市场。2.市场潜力大湖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5%,从一定意义上讲,零售企业只有占领了农村市场才算真正占领湖州市场。尽管目前农民的购买力相对较低,但农村丰富的人口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就长远角度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将得到大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收入也将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农民购买力势必也将得到逐步提升,农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自中国加入wto十年来,国际零售巨头进驻中国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市场竞争空间日益变得狭小,外资零售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只是迟早的事情而异。

三、发展湖州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

(一)加大湖州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上网条件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和渗透的前提条件,包括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条件、上网设备等基础设施投入。1.改善湖州农村地区网络接入条件,提高农村的网络服务能力近年来,随着“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等工程的推进,湖州市政府和湖州电信企业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农村网络接入条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是,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部分山区和农村偏远地区的网络建设还没有到位。在CnniC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一部分农村居民是由于没有网络接入条件而无法上网的。而在已接入互联网的部分农村地区中,由于网速太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上网的积极性。因此,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网络接入条件,提高农村的网络带宽是实现湖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保证。2.有效落实“家电下乡”政策,提高农民购买电脑积极性随着“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及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农村网民上网的终端设备不断得到改善,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湖州家庭上网的比例较2010年增长了6.8%,但目前农村家庭电脑拥有率仍然比较低。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家电下乡”的惠民政策,针对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推出更实用的配置和更实惠的价格,满足农村居民对电脑等上网设备的需求。3.加强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建设目前,农村学校和网吧的上网条件远远低于城镇的水平。其中,网吧是农村地区网民上网的重要场所之一,但农村网吧条件较差,黑网吧较多,设备配置较低,安全和卫生环境多数不达标。学校则是培育青少年上网的重要场所,但是农村学校的上网设备匮乏,且设备更新慢、较为陈旧,无法满足青少年上网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相关企业进驻农村市场,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公共场所的上网条件。4.以手机带动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截止2011年底,湖州手机普及率达95%以上,手机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为湖州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增添了新动力。针对湖州农村上网设备相对匮乏的特点,手机以较低的成本成为农村网民更可能选择的上网终端。目前,手机在湖州农村的普及远远高于电脑,其使用门槛也低于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加快农村地区无线接入业务的发展,从手机聊天、手机新闻等相对较浅的应用推广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拉动湖州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二)加强湖州农村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针对湖州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农村互联网网站及信息内容建设,信息资源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关键。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信息全面、查询方便、更新及时等优势,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由于湖州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不久,对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内容收集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因此,一方面需要各大运营商根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并结合湖州农村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地生产和生活信息。另一方面,基层领导干部要根据本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特征,整合相关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网站建设,将互联网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有益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网络营销

一、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是粗放式的,随着如今单位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一直在降低,以往农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化特征也逐渐在消失,如今农业经营已经向产业化、集约式经营转变,在这种新的营销方式中,通过网络营销,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的销售,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生产的需要,从而提升农业发展,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因素

(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普及率不高

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对2009年我国农村互联网进行了调查,关于互联网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调查报告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我国城乡互联网发展差距,在2007年,我国城乡互联网的差距主要是20.5%,而到了2008年,城乡互联网的差距达到了24.1%,到了2009年,城乡互联网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了30.0%,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充分看出,我国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比城镇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明显慢很多,发展差距一直在扩大。如果要想在农村开展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就必须要普及农村互联网发展范围,因为,互联网是开展网络营销技术的重要基础,但是,就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来看,网络营销还有待发展。

(二)农村信息设施落后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明显有了改善,但是,在农村依然还是有部分地区的网络建设发展缓慢。据统计,在农村的非网民中,有20.1%的人之所以不上网,是由于他们缺少上网设备,3.8%的人是因为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在中西部等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来看,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均收入大约在5000元人民币,电脑等的上网设备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还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

(三)农民对互联网认识存在偏见

从CnniC的调查可以看出,在农村非网民中,40%的人都是由于不会电脑操作而拒绝网络,电脑操作技术是制约农村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很多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网络营销存在诚信问题,因此,很多农民对网络应用存在着很多顾虑,在农产品网络营销面前瞻前顾后。

(四)农产品自身特点限制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受以前的自然经济以及小农生产影响,一直到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分散,规模还是很小,农产品生产中种类多但是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很低,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以及规模化生产,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农村都把土地通过承包经营权的方式流转到一些农业企业中,基本上,这些企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以及规模化。但是,普遍来讲,我国农产品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并且农产品生产管理缺乏规范化。由于农产品销售如今还有赖于传统的物流,即使是网络营销,也不能通过网络传递,还是要靠物流运输,可是由于农产品本身不易保存,很容易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病虫害以及腐烂发霉,造成损失,所以如何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缩短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时间,尽量保鲜,这需要改善。由于这种情况,对于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会产生严重的阻碍。

三、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措施

(一)提高农村网络普及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效率,就必须提高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政府应该要在农村加大网络建设的力度,创造更好的上网条件,提高农村的网络宽带服务能力,从而加快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缩小城乡之间的互联网差距,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从而为农产品网络营销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上网设备

由于没有电脑是制约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所以,要想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需要政府的推动,首先,政府应该落实一些促进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措施,落实“电脑下乡”,从而可以改善农民上网的设备。然后,应该要加快建设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就目前农村的上网场所来看,无论是在网吧还是学校这些公共上网场所,农村的上网条件远远比不上城镇的,所以,政府也应该关注农村的公共上网场所建设,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农村上网条件。

(三)完善农产品的物流配送

在农产品网络营销中,物流配送是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农产品能够成功销售。由于农村地区的物流欠发达,并且很多的偏远山区甚至还会缺少物流配送,这是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瓶颈。要想突破这个瓶颈,买卖双方可以互相协商农产品配送,必要时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另外,在进行农产品配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本身特征,加强在运输途中的农产品保鲜,妥善存储,保证农产品能够新鲜上市。

(四)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要求,政府在农产品网络营销环节中,应该加大投入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对于农产品从最开始的种植、生产到最后的包装等,都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规定,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点的整个过程中,实行标准化生产以及管理。同时,政府还应该推动农产品的认证、危害分析以及关键控制点认证等一系列的标准化认证,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及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3

普惠金融是一个整体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宏观、微观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层次。从宏观层面看,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监管机制为普惠金融提供运行制度;下一级层次包括产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这些构成了当下普惠金融有机运行的组合模块;每个具体模块中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技术信息、支付及征信体系等表现为具体的运行机制,这是具体微观层次的内容。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普惠金融的宏观法律法规,而对政策指示的正确解读并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成为当下普惠金融实施的难题。因此介于中间层次的模块子系统在普惠金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角色,为传达宏观制度政策与引导微观运营行为提供关键性的指导并起到铺垫作用。

农村普惠金融与一般普惠金融的区别在于农村地区天生具有金融排斥现象,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且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的关键点就是以国家牵头实施普惠性政策,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将城市金融模式复制到农村,对于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基础设施都进行大量投入,但这些投入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过于单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信息化建设会产生连带效应,为其他模块系统的完善提供便利,优先发展信息化建设必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农村普惠金融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技术研发、通信设备设施建设、信息工具应用及技术知识的普及等。其实质就在于以信息通讯科技为基础,运用大数据及云传输的网络形式将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运行流程及金融管理信息化,减少人工操作量,以智能化、信息化减少普惠金融运行的交易费用,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当下的经济处于信息时代经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工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革命带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因此研究互联网在农村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互联网与农村普惠金融的结合与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不同的,本文重点在于论证信息化建设是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是信息化的内生要素,其作用也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才得以实现。而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作为外生因素直接对金融产生作用。因此这二者是属于不同研究体系的课题,其研究视角和重点也不同。

二、信息化建设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微观促进机制

信息化建设对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促进机制就体现于对其他模块子系统的微观作用机制。因此本文以互联网为中心出发,将信息化建设对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的模块子系统的作用关系以下图来表示,这表明信息化建设对农村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

(一)金融产品服务的网络化需要互联网作为依托

农村闲置资金具有数量少且零散的特点,而线下金融产品服务具有最低资金量门槛限制、资信标准等要求,因此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服务并不适合农村金融的需求。为此必须转变金融供给主导金融市场的局面,同时发展线上和线下金融产品服务系统,实现金融产品网络化以适应农村金融需求。金融产品服务的网络化包括开发网络形式的金融工具以及将线下的金融产品服务线上化,这两种形式互相弥合才能完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络金融产品正在我国市场兴起,并受到许多农村地区欢迎。这种网络形式的金融产品就是通过网络将闲散资金投入理财,其最大特点是操作简便、提取灵活快捷。许多农村居民闲散资金少,并且跑去远隔几公里的银行投入理财所花费的成本很高,所以这也是许多农村人不愿在银行理财的原因之一。而金融产品的网络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理财渠道。

网络化的金融产品的运行必须依托两种力量:一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二是网络银行的发展。许多金融产品是和银行资金相挂钩的,必须通过网络银行才能将资金转入理财产品。目前我国运用最多的就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及电话银行等网络银行形式。银行网络化不仅能够支持网络金融产品的运行,还能弥补线下银行网点缺乏的不足。现在许多国有银行及村镇银行都推出了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服务。关于农村金融的手机银行包含无卡取现、手机银行农户小额贷款、手机银行按址汇款以及手机金融等业务。可以说,这些网络银行对农村普惠金融的信息化起到了扩大覆盖面的作用。

(二)网络平台监督的金融监管方式不断创新

我国的金融监管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作用体现于金融机构设置、金融信息共享以及对金融行为的监督机制。金融机构的设置是由政府主导的行为,政府可根据互联网登记及金融机构的业务反馈情况考虑金融机构在各区域的布局,互联网能够为政府提供有效的信息导向。互联网拥有的大数据信息拓宽了金融领域的信息范围,并且改变了以往金融信息传递程序复杂、具有时滞性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信息有效快捷地传递。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开拓了对金融机构或个体行为监督的渠道,传统的监督方式是政府为主要监督方以直接媒体或直接业务审查的形式对金融信息或行为进行监督。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信息被披露在网络上,很多线下媒体也开通了线上渠道,这使得由原来的少数人监督变为全民监督,金融信息或交易行为也被完全记录在网络中,这种网络平台的监督方式弥补了线下实体的金融监管的不足。

(三)互联网支付方式完善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支付体系

当下大部分农村仍然沿用现金或银行卡结算,这种支付方式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并且存在付款环节繁琐且耗时、存取款程序重复性高、异地支付手续费用高等问题。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为人们支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对于农户来说节省了交易成本,对于商户或银行中介来说这种方式更加省时省力。

互联网支付方式包括银行推出的小额支付便民点、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方式,这些方式是银行和信息通讯技术的结合,它将银行端、商户端、客户端连接在一起,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节省了时间和交易费用。小额支付便民点已经由许多银行发起在农村地区实施,这些便民点往往设立在农村小卖店、售卖点及小餐馆等现金流量较大的地方,这些便民点实际上扮演了“银行”的角色,并且成为一种无分支的网点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是比较常见的支付创新方式,并且越来越受农村居民青睐,虽然目前这些支付只限于网络消费,线下消费的支付机器例如poS机在农村很少见,这也是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有待提高的地方。可以说,这些新型便利的互联网支付方式方便了农村居民生活,它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还能完善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以大数据库为基础的金融信用体系更加全面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央行为主力的政府主导式,市场企业征信机构作为信用体系的补充手段。传统的征信信息来源于企业财务作为核心数据以及供应链或交易记录,对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较多,个人信用记录较少,收集方式主要依靠人工进行。这种传统征信方式具有一些缺陷:信用评判标准不全面、获取不够便利、即时性较差、对个人用户信用评级体制缺乏,尤其是对农民的评价指标少,对农民信用征集不全面。相比之下,以互联网为工具的大数据库为征信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依据和更高准确性,这种征信方式实质上是金融业、it业的跨界融合创新。

以互联网大数据库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具有一系列优势:数据来源广泛、通过网络收集信息更加便捷、信用信息具有即时性和有效性、以计算机深度数据分析更加准确且节约成本等等。互联网开拓了以数据库为依据的征信市场,挖掘了潜在市场能力,这不仅利于我国政府的征信事业还有助于激发市场企业的动力,通过网络公开的数据使得民间企业看到了潜在利益,更多企业的加入为征信的市场化提供基础。更重要的是,征信企业可以弥补政府对农村用户的征信的漏洞,对农民的信用体系及风险担任能力做出更加全面可靠的评价。

当下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创新使得农村电商及农业产业链的信用体系越来越重要。这就涉及网络化的交易数据、资金流通、信用评估等事项。随着交易数据及信用评估越来越成为农户重视的方面,征信工作也越来越专业化并衍生出专业职业,由第三家公司建立征信网络系统以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征信系统所征集的交易信息、个人档案等信用信息形成了大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为许多农村电商企业或农业产业链商户开展交易提供了信用评估参考。从宏观角度看,征信网络系统的日臻完善将提高农村交易及金融普惠水平。

三、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一)互联网的不透明性增加了农村金融的风险性

互联网天生具有隐蔽性和非公开性,再加上技术风险使得农村金融业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具体来说,第三方支付存在着技术风险,该风险体现于信息系统的技术安全风险、黑客攻击、账户资金被盗等问题。网络融资例如众筹及网络投资如p2p模式存在信用风险,由于资金双方信息不够完全,征信系统不够详细,许多欺诈、跑路现象或违约等道德风险行为时有发生,“e租宝”案件就证明了互联网增加了金融业的风险。总体而言,互联网的风险性是客观因素,这些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减弱风险,这些努力包括国家及相关机构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加大、加快互联网金融立法、公民的自觉与教育培训、人才的培养及国家支持网络技术研发等等。

(二)农村网络及其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形成硬性约束

我国的通讯设施已经覆盖了大多数农村,然而许多偏远农村还没有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这些农村更是没有开通正常通讯和建设互联网设施。据调查,截止至2014年末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②。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网络基础设施的潜在成本很高,但相应的其潜在收益很高,政府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鼓励市场资金进入普惠金融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此外,即使一些农村具有良好的网络通信并且先行设点实验移动支付,但是很多居民没有智能手机,大多数居民更是不会用这些支付方式。这些现象说明农村普惠金融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停留于研究,而应首先扩大互联网覆盖率、加强支付工具设施建设等等,使得农村具有接受普惠金融的准备条件。

(三)农村居民知识不足以及惯性意识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目前我国农村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先进农村,另一种是偏远的落后农村。较先进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思想意识比较开放,对于互联网或新型金融形式易于接受和尝试,而对于落后农村来说,居民的知识尤其是金融意识不足,致使助力普惠金融的信息化建设难以有效开展。这些偏远农村人口流动性很大,具有较高文化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儿童、老人及妇女。这些农村居民本身欠缺文化及金融知识,又由于他们地处偏僻地区从而思想传统保守,对于新鲜事物有排斥心理,再加上传统的消费意识和习惯,使得这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十分困难。即使政府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农村的文化及思想观念这些软约束依然会牵绊农村普惠金融的开展。因此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十分关键,尤其是在开展农村普惠金融宣传的时候要开展一系列的讲座,使得居民在了解金融的基础上对普惠金融更加信任从而采取理性行为。此外,地方政府或金融机构还可以实施一些活动来培养居民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为农村普惠金融奠定基础。

(四)与普惠金融网络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给予的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方向之一就是力促以互联网牵头,实现信息化以优化农村金融运行方式,扩大金融范围并提高效率。这种政策是国家释放的积极信号,这会激发国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力。然而国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却不到位,体现为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运行监管不到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不够等现象。国家应该在放宽金融运营渠道的同时,颁布相关的法律规范,以政策引导大家规避风险、防范欺诈并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本身处于市场的弱势地位,其信息来源狭隘且力量分散薄弱,尤其是农村居民由于先天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对金融市场变动不敏感。因此对于消费者的权利和权益应该予以专项法律法规进行说明,这也是将“普惠”真正落实的必要举措之一。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注解: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4

(一)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难以发展电子商务

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偏远地区尚处于网络“盲区”。我国目前还有3%的偏远地区尚未实现全区域网络覆盖。农村地区要想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阻力较大。此外,农村地区的网络使用成本太大,大多数村民并不具备使用网络设施这一购买力,无力支付高昂的网络费用。因此,在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难上加难。

(二)缺乏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

农村村民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特别是在偏远山区,村民的学历水平有限,大多数村民从未了解过网络,缺少学习和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和机会。农村地区村民的网龄普遍比城市居民低。在农村地区使用网络较多的人员还是一些年轻人,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从事农产品销售的意愿。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电子商务知识教育及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营销是十分困难的。村民未听说过电子商务,没有计算机基础,从未接触过网络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网上支付及购物等较为典型的和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在农村地区普及电子商务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收效较小。

(三)农产品流通效率低

利用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营销,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物流。由于农产品销售和一般的产品销售不同,农产品在物流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物品变质这一风险。农产品线上销售对物流行业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因为农产品销售需要做到保鲜,但是由于农产品极难保鲜,很容易发生腐烂等特点,配送农产品需要做到及时、快速。从当前我国农产品线上销售实际情况做出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未充分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农产品销售物流配送效率十分低。有数据统计显示,农产品在初期的采摘和物流环节的损失率超过了40%,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仅为4%。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村地区要想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网络销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历经数十年的努力,我国政府和网络运营商在众多偏远的农村地区铺设了网络设施,在网络工程建设和网络运营管理等方面都迈进了一大步,实现了较大成效。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实施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获得了一定成效。从整体上看,我国还有很多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网络设施,网络设施建设并不到位,还有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网络设施条件较差,网络速度非常慢,部分村民真正实现使用网络实现农产品销售。这次情况都有效降低了村民使用网络进行农产品销售的积极性。另外,我国政府也给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铺设了网络设施,使得村民的上网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为村民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进一步降低上网费用,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面,为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在农村地区普及网络设施,加速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培养更多网络专业人才及高端电子商务人才。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化设施建设,积极培养销售精英,扩大电子商务队伍,吸纳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电子商务发展队伍中,转变观念,紧跟时展脚步,尤其是要转变销售观念,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率,高效利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资源,有效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加速农产品销售速度。

(三)通过不同手段进行网络销售

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手段有很多种,主要的办法是将农产品信息上传至网络,还可以在网上先做调研,针对反响较好,需求较大的农产品,将其信息上传至网络上实现销售,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促销或者是直销的方式。此外,也可以加入到较为专业的大型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和一些经贸网站上,例如专业的农产品行业网站。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高效使用电子商务,整合多方信息,高效利用各方资源,全面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将线下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放到网上,扩大销售量。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5

【摘要】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服务,而目前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渠道和昂视,具有方便快捷、高效低耗、信息量大等优点,给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和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切入点。本文探讨了辽宁省目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金融机构单一,营业网点少、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农民缺乏金融知识和投资理财意识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互联网金融;农村经济发展

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一直聚焦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而农村金融在整个发展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央一号文件也连续多年关注农村金融的发展。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支持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县域设立村镇银行。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工作。”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对金融业的渗透程度也正在与日俱增。而“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城市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正在积极地改变整个金融生态,同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改善资本配置的效率并使资本流动空前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金融业更加公平、高效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改变了城市的金融生态,对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推广农村普惠金融和民生金融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途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金融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全面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中央与地方双层金融监管机制,切实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接入农村金融领域,同时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念植入农村金融机构,将会极大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将开创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格局。

一、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作为我国工业大省,城市金融发展迅速,通过实施国家自主创新驱动战略的三好街,同时凭借科技优势,打造东北亚互联网金融总部基地,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对接,大力发展互联网投资服务平台,使得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逐渐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金融业更公平的发展。而同样作为农业大省,辽宁省城市网络发达,农村网络发展相对落后,且农村居民对互联网及互联网知识、金融理财等了解较少,使得农村网络金融推广及普惠金融发展较慢。而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却跟不上农业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农村金融已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筹集农业生产资金来源困难,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数额有限,限制条件较高。现阶段,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具体如下:

1.农村金融机构单一,营业网点较少,贷款额度小。农村传统的金融机构只有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金融机构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广阔的空间,建立自己的村镇银行,为农户提供贷款。但大部分村镇银行、信用社等贷给农户的资金额度较小,无法满足部分农户扩大生产的需求。同时,金融机构单一,营业点少,使得农村金融存在不公平现象,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较慢。

2.缺乏与需求相适应的风险保障机制,缺少完善的信用评价系统。城市金融体系有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与风险保障机制,而农村金融发展较为缓慢,缺乏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农村居民日常金融活动较少,金融机构无法进行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使得农村传统金融机构贷款资格较高,部分农村居民因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要求而得不到相应的贷款。同时,因缺乏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金融机构也无法建立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容易发生拖欠贷款甚至坏账的可能。

3.农村互联网发展缓慢,农村居民互联网意识落后。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城市居民生活更加便捷。但农村互联网发展较为缓慢,基础设施薄弱,宽带和电脑普及率较低,大部分农民缺乏互联网知识和互联网意识。同时,农村居民对互联网使用的范围较为狭窄,很少应用互联网进行生活缴费、购物、销售农产品等,而这些网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会使农民逐渐使用基础的金融服务,进而推动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

4.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欠缺,缺乏投资理财意识。金融对部分农村居民来说较为陌生,大部分农民只会将手中的闲钱存银行的定期,获得相应的利息,或者向银行贷款,其他情况下很少接触金融活动,因此很少甚至不了解金融知识。近年来,投资理财在城市普通居民中逐渐推广开来,大部分城市居民将手中多余的钱款进行投资理财。而农村居民缺乏投资理财的意识,余钱款放在银行存定期,没有主动进行投资理财的想法,导致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和投资理财了解较少,且不主动去了解。加之互联网在农村较低的普及率,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农村普及率较低。而金融知识和投资理财意识的欠缺,使得人们更加难以接受互联网金融,并产生一定的排斥反应。

二、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适应不了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切入点。引导互联网金融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和民生金融,对破解辽宁省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缺口大,融资成本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现阶段存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满足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满足不了农民逐渐增长的资金需求,可以推动互联网金融参与到农村金融的发展,以推动农村金融更好的发展,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根据现阶段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速农村互联网推广普及,提高农民金融理财意识。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缺乏金融和投资理财意识,不太相信投资理财会带来收益。近10年来,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成为我国又一新的主要消费群体。而农民手中的资金大部分存进银行,收取银行利息,失去了金融活动和投资理财带来的收入。互联网的低普及率使得农民更加不了解互联网金融,更不能进行互联网金融活动。因此,首先要推广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同时进行投资理财相关宣传,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培训,使其了解到投资理财给其带来的好处,进而推广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

2.继续加强传统金融机构的作用,逐渐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农村传统金融机构是农民理财的主要途径,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继续发展其主力军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率,丰富金融机构针对农民的金融产品,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满足农民因收入提高而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其次,要吸纳更多专业人才,建立更多面向农民的普惠金融项目,指导农民了解更多的金融信息和知识,吸引更多农民进行投资理财活动。同时,通过向农民提供金融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业务。

3.建立健全相关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相关保障机制。金融机构因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和保障机制,无法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因此,金融机构可以为需要金融服务的农民建立个人信用评价资料库,并在周围农村对有意向或愿意的农民建立个人信用评价资料库,建立健全相关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农民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向农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并培养农户进行相应的投资理财活动。同时,基于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农户农民的个人信息不泄露,保障农户获得投资理财的收益,保障金融机构不因坏账产生经济损失。

4.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建立适合农民使用的电子支付平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已经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建立起来,为农民生活缴费提供服务,但选择网点缴费的农民仍然不多,大部分农民会选择自己到相关部门进行缴费。较南方地区来说,辽宁省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服务范围仍然有限,没有帮助农民进行网络购买和营销。加之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农民更加不了解农村电子商务。因此,农村的金融机构可以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对农民m行网络农产品营销的相关培训,教授农民如何进行网络农产品销售和购买相关产品。同时,结合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自己的,适合农民使用的电子支付平台,推广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和应用。

5.加强电子商务宣传,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农民进行电子商务的宣传工作,使农民更加了解电子商务在日常生活、农产品销售和消费方面带来的便捷和好处。同时,对农民进行电子商务的相关培训,使农民学会农产品网络营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因农村金融市场是片蓝海,会因为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产生混乱,进而影响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推广和普及。因此,首先要将所有有关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相应的登记,只有进行登记和注册的机构才可以进行相应的金融服务。其次,建立相应的惩罚监管制度,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保证其运行的合理合法。

三、总结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已经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求,且目前传统农村金融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需要新鲜动力的注入。而互联网金融的产生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切入点,给农村金融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将逐渐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激活农村资金市场。

参考文献:

[1]周硕.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J].经济师,2009,(4):193-194.

[2]本报记者卓尚进.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n].金融时报,2015-06-19006.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6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特性

一、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9年1月13日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比2007年增长8800万人。其中,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

对比2007年中国网民的城乡结构,2008年中国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互联网正在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

农村网民的迅速增长固然可喜,但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仍远远不够。与我国农村人口远多于城镇人口的现状相反,目前我国农村网民只占了总网民的28.4%,而我国农村人口却占了总人口的55.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网民的发展空间很大,未来几年内仍将是我国网民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当然也就会成为政府和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力的重要市场。

二、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发展特性分析

1.互联网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我国城乡信息化差距甚大,目前城镇互联网的普及率为35.2%,而农村仅为11.7%。可见我国农村信息化仍比较落后,甚至影响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政府将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规划到实施,从政策到基础设施,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手段及途径尚不完善,信息化在农村的扩散相对较慢。

可喜的是,近两年来我国农村互联网迅速发展。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农村网民的年增长速度(60.8%)明显高于全国网民的增长速度(41.9%)。而在2008年中国新增的8800万网民中,新增的农村网民有3190万人,占36%。可见,农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区域和新网民的重要来源,互联网将是目前我国推动农村信息化化建设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2.需求潜力大,农村移动商务市场空间巨大

首先,农村有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CnniC的《2008-2009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1.2亿,城镇手机上网用户7665万人,占城镇网民总体的36.5%。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4010万人,占农村网民总体的47.4%。手机上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普遍高于城镇,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沃土。加之“家电下乡”工程的推进,农村的手机用户规模也在不断增多,并将源源不断的加入到移动网民的行列,契合农村手机网民需求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将拥有一个庞大的并且在不断壮大的潜在用户群。

其次,农村市场需求潜力大

CnniC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网民近年来在使用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两项应用上的比例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城镇,这一方面表明农村网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和认可度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上网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教育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电子商务与城镇电子商务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不平衡的城乡差距,移动电子商务势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低成本、“随时随地”的优势,通过打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通路,迎合并不断深挖农村市场需求。

3.农村网吧问题需要关注和治理

(1)农村网吧经济繁荣

目前,家庭和网吧仍然是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的两个场所。但是,受上述因素影响,城乡网民上网场所的选择侧重有所不同。农村家庭上网的人群比例为68.0%,比城镇低14.3%;而农村的网吧经济较为繁荣,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比城镇高16.2%。对于农村网民而言,网吧与家庭几乎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网吧成为广大农村网民进行网上生活的重要场所,随之也带动了农村网吧经济的繁荣。8460万农村网民中,网吧网民人数已达到了4585万人,年增长率达79.7%。其中,约有787万人只在网吧上网的网民。

(2)农村未成年出入网吧急需规范

未成年人大多处于学龄时期,农村未成年网民中,81.6%都是学生,学生大量进入网吧上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加之农村未成年人网吧上网主要以娱乐为主,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较高,他们对互联网加深现实人际关系深度方面的作用较为认同,而对网络世界的信任感则较低。

4.青少年成瘾倾向:农村比城镇更普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调查报告显示,农村青少年成瘾倾向网民占比高于城镇,农村青少年网民中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的认同比例达到13.9%,高出城市相应比例0.9个百分点;同时,认为与现实相比,更愿意呆在网上的比例也高于城镇相应水平。

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上网资源更加有限,网吧上网比例较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家庭监管,无约束的上网行为是网络成瘾巨大隐患。农村青少年娱乐活动更为单一,上网的娱乐性高于城镇网民。

三、结束语

对于网站和互联网上网服务业而言,广阔的农村市场、八亿的潜在消费者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商机。传统农业正在向科技化、文化的方向发展,网络作为新传媒,肩负着信息传播的责任,很多的农业产业链会通过信息搭桥,整合农村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从而给中国农村广阔天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农业地区的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全国的网络用户增长率,相信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亮点会在农村出现。

参考文献: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7

【关键词】wLan;农村宽带;下载速率

1.中国移动wLan网络的定位

1.1网络总体定位

GSm、tD-SCDma、wLan和Lte网络具备不同的覆盖能力和业务承载能力,在中国移动未来网络发展中将长期共存、互为补充。wLan网络是中国移动蜂窝网的重要补充,也是中国移动进入宽带市场的有效手段,将主要承载pC、手机及第三方wLan终端的互联网数据业务。

1.2四网发展中wLan网络发展策略

加大力度开展wLan建设,找准热点、确保投入、精确建网,尽快形成规模;充分利用国家对tD-SCDma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铁通公司固网资源,采取无线(wLan)、有线(pon)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瓶颈问题,积极推进中国移动全业务发展。

2.农村宽带的需求

农村和城市的宽带普及率存在巨大差距,形成中国社会信息化的鸿沟。因为农村宽带建设相对落后,远远无法满足其获取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村宽带建设的目标,即在国家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电脑、电视、电话的进一步融合,工信部将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推进3G和光纤宽带网络发展,扩大覆盖范围。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实现农村宽带上网,具体表现在:政府的电子政务和远程办公;公共安全之应急处理、安全检查和远程监控;农村教育之远程教学、农业信息;农村医疗之远程医疗、电子病历、药房;企业、矿区信息化办公、设备管理、物流、厂房管理;个人电子邮件、互联网服务等。

3.农村宽带接入技术

3.1GSm网络

中国移动运营着一张全球最为完善的GSm网络,特别是近几年村通工程的实施,GSm网络对农村的覆盖也已经很完善,基站布局相对合理。

在有业务需求的农村地区局部开启GpRS和eDGe,就可以满足农村手机用户的一般上网需求。但是对于中高速的数据业务需求还需要其他技术手段来支撑

3.2tD-SCDma网络

中国移动运营的3G网络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已经部署到了发达乡镇,结合GSm网络已经可以为农村和乡镇用户提供中低速的数据业务;但是对于高速的数据业务需求还需要其他技术手段来支撑。

3.3wLan网络

无线局域网wLan是利用无线射频技术实现快速接入以太网的技术,是固定局域网的一种延伸。中国移动在2009年开始大面建设wLan网络,目前的覆盖范围紧限于数据热点区域。wiFi组网简单,可以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应用灵活,能灵活胜任只有几个用户的小型网络到上千用户的大型网络;丰富的终端支持,经济节约,厂商进入该领域的门槛比较低;成本低廉。

3.4三种网络的对比见表1

对这三种农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分析对比比结果如下:

1)GSm(eGDe)

中国移动GSm网络实现了全国无缝覆盖,只要开启eDGee就可以提供50-100kbps的速率以满足农村用户的手机上网需求,充分利用农村2G现有资源。

2)tD-SCDma

已经覆盖中国县级(含)以上城市和发达及东部部分乡镇,在这些乡镇可以为居民提供400~800kbps速率的上网业务。

3)wLan

目前国际公认的使用非授权频段无线局域网技术,在国内获得广泛应用,包括城市室内覆盖、无线城市和农村信息化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

4.农村wLan无线宽建设方案

农村宽带采用wLan基站进行覆盖,采用2.4频段802.11n标准提供静带宽为150m,实际应用带宽50m-70m,向周边2Km半径农村区域提供互联网业务的传输接入支持,满足50-80户2m用户上网需求。无线宽带传输系统主要由一个onU,三个poe供电模块,三个wLanap和三根天线组成。其中ap和天线全部安装到铁塔上面,电源模块放置在机房内,基站与电源模块通过一根室外五类网线连接,实现给基站供电以及与onU数据通讯。所有设备采用标准接口,安装方便快捷,开通简单。

网络上层传输接入Gpon网络,客户端采用wiFi无线覆盖方式,计费认证采用驻地网pppoe拨号方式或者网页认证如图1所示。

基站ap充分利用了移动公司分布广泛的基塔资源,有效回避了其缺乏光缆等有线资源的短板,减少了物业洽谈和线路架设的困难,快捷方便的在移动基站安装大功率ap及高增益天线,在短期内能形成农村无线宽带网络规模,同时减少大量的外界干扰。

Cpe客户端到客户电脑采用有线(网线)连接,解决了wLan无线信号覆盖距离近,穿透力差的问题,实现了在农村低成本快速建网和发展的目的

5.推荐技术方案与结论

(1)“农村”场景

充分利用中国移动在农村的庞大的GSm站点资源,开通eDGe提供50~100kbps的低速率数据业务,网络的部署成本低、速度快用户不需更换或新购终端,且终端设备丰富、价廉。

(2)没有tD网络的乡镇

通过GSm(eDGe)提供50~

100kpbs的低速率数据业务,部署wLan为有高速业务需求的区域提供高速率数据业务。

有tD网络的发达乡镇

eDGe与tD共同提供50~1600kpb

s的中低速率数据业务,wLan提供高速率数据业务。

参考文献

[1]刘乃安.无线局域网(wLan)——原理、技术与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8

关键词:互联网;城乡统筹发展;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而城乡统筹发展,尤其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关键。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但是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应用为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带来新希望。

一、我国城乡居民互联网使用情况分析

(一)我国城乡互联网发展的差距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关于农村互联网发展情况的数据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在2005年至2014年期间不断地增长,但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却远低于城镇水平。2005年城镇和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分别为为16.9%和2.3%,差异为14.6%,但是截至2014年二者的差异扩大到34%。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网民从9169万人增长到47028万人,增长率为24.22%;而农村网民由1931万人增长到18746万人,增长率为仅为11.48%。

(二)城乡互联网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网络设备投资高。我国农民主要依靠出售农产品、经济作物、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等获得收入。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较城镇的低,且在生活、农业生产、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投入之后所剩可支配金额并不多,而计算机及其使用费用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因此限制了农村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2.农村地理条件复杂,网络建设困难。我国的很大部分农村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进行网络建设会受很多因素如复杂的地理条件、居民的需求量、网络建设投资成本等的限制,使宽带网络很难在农村发展。

3.农民文化水平低,网络操作能力受限。据CnniC关于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的显示,我国农村网民主要以小学和初中学历主,严重匮乏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和电脑维护能力。

二、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作用

1.农村互联网接入能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互联网的接入改善了农村信息封闭和信息贫困的现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平台。除此之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相关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农民可以利用网上交易成本低和便捷等优势,实现农产品增值,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农村互联网接入有利于缩小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差距。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障碍。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使得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在城乡之间共享,减少了城乡教育差距;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可实现远程诊断、治疗以及在线体检等就医方式,缓解了乡镇农民看病难的困局。

3.农村互联网的接入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的的双向流动。长期以来,我国资源的流动均以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为主,而农村互联网的接入,尤其是农村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的新起,如农村电子商务、农村金融、农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正在吸引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流向农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巨大动力。

三、加快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措施

1.加大对农村互联网建设的政府投资。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关键是扶持农村互联网的发展,而资金缺乏是导致农村互联网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国家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对农村互联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促进农村互联网建设。

2.网络建设要因地制宜。农村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互联网建设的难度大、运营和维护成本高、信号差和基础设施薄弱。因此,在农村进行宽带互联网建设时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客户需求量,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建设方案,以降低投资成本。

3.加强对农民的网络培训,提高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的能力。针对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网络操作能力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联合当地通讯运营商,对农民开展上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以人才推动农村网络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利猛.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与物流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04:208-210.

[2]赵志斌.互联网时代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之路[J].北京农业,2015,20:196-197.

[3]李航.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

[4]赵蒙.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供给问题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1.

[5]陈刚,张卉.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有关问题研究――从受众的视角重视城乡数字鸿沟[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06).

作者简介:路吊霞(1986-),女,汉族,陕西神木人,硕士研究生,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杜亚芳(1971-),女,汉族,陕西神木人,硕士研究生,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统计学;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发展趋势

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网站《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党在打赢脱贫脱困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那么,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具有大幅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领域、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等四大优势,被广泛研究认为是降低农民收入不平等、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包容性和改善社会公众福祉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农业普惠服务金融就是要将我国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与数字普惠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体系。(一)加强宣传。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一般是自筹资金和国家财政拨款,农民对于农业普惠金融的了解微乎其微,国家有政策,但农民却享受不到政策。为此,国家要加强农业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开展农村干部培训班,切实地让农民了解政策。充分利用普惠金融政策,让农村经济实现健康高效发展。(二)激发潜力。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借助金融普惠政策的帮扶,农村的金融基础框架和网络支付将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经济将释放潜力,带动整体经济质量向高质量发展,这将推动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三)稳定社会。利用好农业金融普惠政策,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能够切实做到稳定社会。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能不能吃饱饭、吃好饭,利用农业金融普惠政策让农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社会稳定发展。

二、农业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深入推进和普惠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五大行(除交通银行外)在城镇中各村均设有一个营业网点,并且我国银行业对农业的贷款额逐年增加。随着农行营业网点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当前我国农村银行业对发展农业普惠消费金融的政策支持,可以反映出农业普惠金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认清问题,及时改进,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农村推进农业普惠金融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农民由于祖祖辈辈扩展经营范围都靠自筹资金,农民对农业普惠金融政策首先存在心理抵触问题。对此,政府可以组织农村干部培训班,让农村干部先了解政策,再讲授给农民,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对农业普惠金融政策的心理抵触问题。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农村干部要有耐心,认真的解读农业普惠金融政策,回答农民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素质培训班。(二)银行与农村进行业务对接时容易出现问题。银行的金融业务流程通常比较安全规范化,签署金融文件次数较多,受制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些固有特征,银行与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金融业务流程对接时,就容易出现无法进行签字、没有银行公章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针对这个突出问题,银行业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服务优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减少服务环节,优化业务流程,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提供更多适应广大农民生活需求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三)农业金融普惠政策的发展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均的问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银行营业网点普遍偏多,农民与金融服务接触较多,而且比较便利。西部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机构起步晚,发展规模小,银行营业网点少,而且交通不便,农民接触金融服务很少,而且极其不便。针对这个问题,国家要有针对性的扩展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加大对西部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针对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开通一套有特色的西部地区农业金融普惠政策的金融服务。(四)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金融风险系数过大,银行负担的成本居高不下。农业普惠金融政策主要针对农民,但是核对农民信息和经营范围信息困难重重,采集信息不充分、不完善,对农民的信用状况不了解,农民经营时常遭遇自然灾害等,导致金融风险系数过大,农民经营抗压能力较弱,因此近年来农业金融存在一些不良贷款记录,以至于农业金融普惠政策开展较慢。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建立风险防御机制。为企业农村干部落户,建立企业农民个人信用综合情况管理档案,完善个人信用综合情况管理信息,村干部按照有关要求携手当地政府,确保农民使用个人信息真实的实际条件情况下,建立一个农村信用管理数据库,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三、农业普惠金融发展趋势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未来农业普惠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必将有效地弥补目前的巨大技术缺陷,助力解决传统“三农”问题,推动我国传统乡村金融经济快速振兴,实现传统农村金融的普惠性和金融资源共享性,更好地为我国传统农村金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普惠金融的推广及应用也有助于建立农村经济数据库,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推动农业向数据化升级。农业普惠金融数据化的发展也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的使用率,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是促进“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要素,做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民互联网素养,同时互联网在农村的进一步普及也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但工作岗位有限,受制于有限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农村需要发展却吸引不到人才。随着农业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农业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可以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农业普惠金融和“互联网+”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将有效推动我国农村传统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有效实现。基于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和传统数字实体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农村数字普惠农业金融,颠覆了农村传统普惠金融的“二八定律”,具有强大网络性和外部性,可以从信息可得性、成本等多个方面有效弥补农村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巨大缺陷,助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催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强大长尾驱动效应。(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状况不平衡的问题。农村企业数字普惠网络金融的广泛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网络金融技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应用空间地域限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节省时间成本,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获得平等的机会。同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融合大数据应用有利于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信用评估,降低农村银行的信用金融风险,有助于有效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结构的良性调整,实现金融资金市场供求的有效自动匹配。因此,农村农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我国农村、农业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具体使用范围,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民就业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有效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产业链深度整合。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向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提高乡村农业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乡村农业整体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乡村振兴。(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网络服务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虽然目前农村地区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已经呈现繁荣的良好景象,但是许多农村各类网络金融服务产品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农村金融服务产品都是“生搬硬套”中小城市的某种文化产品,金融服务产品的结构设计者并不能真正深入了解全体农民的金融需求,适用性不高,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而且严重阻碍许多农村地区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的网络金融专业素养不高,对农村互联网的金融参与度相对较低,通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直接获取农业贷款、支付等各类金融服务的安全意识显然不足,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还是急需在许多农村地区加大推广宣传。真正的农村数字化金融转型,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流程、组织的全面层次变革,这并非仅是单一政府部门权力能够直接驱动实现的,尤其是在农村贫困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少、占比低、政府需带头引导,给智慧农业的建设、发展一些时间,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除此之外,农村的数字金融服务需求还是呈现发展周期短、金额小的基本特点,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扶持政策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当前农村数字经济的这些基本特点,增加了农村数字经济金融政策落实的工作难度。同时,由于农民的金融素养不高、网络安全意识缺乏,金融诈骗层出不穷,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削弱农民对于普惠金融的信任,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四)农村数字普惠信贷金融体系发展仍然面临一个生态链的缺失。从目前农村数字生态金融体系结构来看,与其他城市地区相比,农村贫困地区数字普惠信贷金融起步晚,体系不完善,地方人民政府对农村金融数字普惠信贷政策的认识理解不是很到位,重视普及程度不够;农村相关的普惠政策监管体系不完善,对农村数字普惠贷的金融监管实施难度大;农村较具针对性的数字金融普惠产品有限,智能化普惠金融以及互联网服务终端的综合布设与金融基础配套设施的综合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加强。综上所述,农村银行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快速发展将实现普惠农业金融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有机融合,这将有效提升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目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乡村贫困地区全面小康振兴的农民幸福生活即将正式到来,为了真正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和真诚付出,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晓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经济学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2).

[2]陈孝中.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普惠金融发展思考[J].新农业,2022(01).

[3]农民日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J].新农业,2021(23).

农村网络普及率篇10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旨在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将宽带网络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统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网络建设、应用普及、服务创新和产业支撑的协同,综合利用有线、无线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坚持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坚持网络升级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坚持宽带普及与保障安全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32.5%,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下同)比例达到95%,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到2020年,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国民充分享受宽带带来的经济增长、服务便利和发展机遇。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吉比特每秒(Gbps)。宽带应用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较为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技术路线和发展时间表

遵循宽带技术演进规律,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基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宽带发展目标,加强和完善总体布局,系统解决宽带网络接入速度、覆盖范围、应用普及等关键问题,强化产业发展和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宽带发展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技术路线。

统筹接入网、城域网和骨干网建设,综合利用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结合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部署要求,分阶段系统推进宽带网络发展。

(二)发展时间表。

1.全面提速阶段(至2013年底)。重点加强光纤网络和3G网络建设,提高宽带网络接入速率,改善和提升用户上网体验。

城市地区着力推进光纤化成片改造,农村地区灵活采用有线和无线方式加快行政村宽带接入网建设,提高接入速度和网络使用性价比。进一步提升城市3G网络质量,扩大农村3G网络覆盖范围,做好时分双工模式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tD-Lte)扩大规模试验工作。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光进铜退”和网络双向化改造,促进互联互通。同步推进城域网扩容升级。以网间互联为重点优化互联网骨干网。推动网站升级改造,提高网站接入速率。

到2013年底,固定宽带用户超过2.1亿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固定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55%和20%。3G/Lte用户超过3.3亿户,用户普及率达到2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0%。城市地区宽带用户中20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80%,农村地区宽带用户中4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85%。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明显提升,无线局域网基本实现城市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覆盖有线电视网络用户比例达到60%。

2.推广普及阶段(2014-2015年)。重点在继续推进宽带网络提速的同时,加快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深化应用普及。

城市地区加快扩大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农村地区积极采用无线技术加快宽带网络向行政村延伸,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进光纤到村。持续扩大3G覆盖范围和深度,推动tD-Lte规模商用。继续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进一步扩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覆盖范围,加速互联互通。全面优化国家骨干网络。加强光通信、宽带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云计算等重点领域新技术研发,在部分重点领域取得原始创新成果。

到2015年,固定宽带用户超过2.7亿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固定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65%和30%。3G/Lte用户超过4.5亿户,用户普及率达到32.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bps。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Lte实现规模商用,无线局域网全面实现公共区域热点覆盖,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8.5亿,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覆盖有线电视网络用户比例达到80%。

3.优化升级阶段(2016-2020年)。重点推进宽带网络优化和技术演进升级,宽带网络服务质量、应用水平和宽带产业支撑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固定宽带用户达到4亿户,家庭普及率达到70%,光纤网络覆盖城市家庭。3G/Lte用户超过12亿户,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并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50%的城市家庭用户达到100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Gbps,Lte基本覆盖城乡。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11亿,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覆盖有线电视网络用户比例超过95%。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区域宽带网络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支持东部地区先行先试开展网络升级和应用创新。积极利用光纤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全面提升宽带网络速度与性能,着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加快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鼓励东部地区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区域试点示范,创新宽带应用服务,培育发展新业务、新业态。

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支持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增加光缆路由,提升骨干网络容量,扩大接入网络覆盖范围,与东部地区同步部署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中西部地区信息内容和网站的建设,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宽带应用服务。

农村地区。将宽带纳入电信普遍服务范围,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线、同轴电缆、3G/Lte、微波、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

(二)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

骨干网。加快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宽带骨干网建设,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全面支持ipv6。优化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架构,扩容网间带宽,保障连接性能。增加国际海陆缆通达方向,完善国际业务节点布局,提升国际互联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升级国家骨干传输网,提升业务承载能力,增强网络安全可靠性。

接入网和城域网。积极利用各类社会资本,统筹有线、无线技术加快宽带接入网建设。以多种方式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逐步建成以光纤为主、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等接入资源有效利用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扩大3G网络覆盖范围,提高覆盖质量,协调推进tDLte商用发展,加快无线局域网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加快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推进城域网优化和扩容。加快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规划用地红线内的通信管道等通信设施与住宅区、住宅建筑同步建设,并预先铺设入户光纤,预留设备间,所需投资纳入相应建设项目概算。探索宽带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合作新模式。

应用基础设施。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利用云计算和绿色节能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能效和集约化水平。扩大内容分发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增加网站接入带宽,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同步推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外网网站系统及商业网站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

(三)提高宽带网络应用水平。

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和深化宽带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加快企业宽带联网和基于网络的流程再造与业务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网络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创新宽带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社会民生。着力深化宽带网络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的应用。加快学校宽带网络覆盖,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宽带联网,加速发展远程医疗和网络化医疗应用,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

文化建设。加快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和重大文化工程的宽带联网,优化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共数字文化。

国防建设。依托公众网络增强军用网络设施的安全可靠、应急响应和动态恢复能力。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成果,提升军用网络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应用普及。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遍共享,加强网络文明与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和正确的网络世界观。

(四)促进宽带网络产业链不断完善。

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实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专项和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加强更高速光纤宽带接入、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超大容量路由交换、数字家庭、大规模资源管理调度和数据处理、新一代万维网(web)、新型人机交互、绿色节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着力突破宽带网络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重大产品产业化。在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家庭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关键设备核心芯片、高端光电子器件、操作系统等高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支持宽带网络核心设备研制、产业化及示范应用,着力突破产业瓶颈,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智能终端研制。充分发挥无线和有线宽带网络能力,面向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家居、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物美价廉的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平板电脑等多种形态的上网终端产品。推动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核心芯片、关键器件等的研发创新。加快3G、tD-Lte及其他技术制式的多模智能终端研发与推广应用。

支撑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在宽带网络相关技术领域,推动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等产业创新能力平台建设。

(五)增强宽带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宽带网络信息安全与应急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基础软硬件产品、专用安全产品、应急通信装备的可控水平,支持技术产品研发,完善相关产业链,提高宽带网络信息安全与应急通信技术支撑能力。

安全防护体系。加快形成与宽带网络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下一代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对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的监测、发现、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评测机制和手段,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攻击防范、应急响应和灾难备份恢复能力。

应急通信系统。提高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抗毁性,逐步实现宽带网络的应急优先服务,提升宽带网络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安全管理机制。引导和规范新技术、新应用安全发展,构建安全评测评估体系,提高主动安全管理能力。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制度环境。

(三)规范建设秩序。

(四)加大财税扶持。

(五)优化频谱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