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治教育教学反思十篇法治教育教学反思十篇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00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迁进一步加速,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起初受到人们的种种非议,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思考,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化,在某些领域甚至“反哺”成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活跃,富于创新,在一些领域,他们往往处于先导地位,这将强有力地影响、“反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种教育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反过来它也同样受大学生文化反哺影响最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更应该特别关注“文化反哺”问题。“文化反哺”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否定,而是表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方法、理念、内容正在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新内容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原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反而成为反哺的对象。目前“文化反哺”现象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青年文化对化的反哺确实为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思路,有许多方式和方法确实值得借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的“文化反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内容、方式、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文化反哺”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产物。它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首先,“文化反哺”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片面强调政治功能的观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在当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功能的情况下,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不断地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为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文化反哺”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向师生互动的方向转变。“文化反哺”的视野是宽广的、长远的。在“文化反哺”进程中由于交流、交往的加强,使得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观念更加活跃、自由和开放。当代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固步自封,这样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可能会在他们中首先产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吸收、借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方式和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当中,原本的受教育者可以转变为教育者,而原本的教育者却可成为受教育者,这就改变了原本单向的文化传承模式,而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互相具有双重角色,避免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弊端。再次,“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更新、思想自由和开阔,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看到了青年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和不成熟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淡化,价值观形成偏差。此外,人的一生并不是都在学校度过的,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只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实践行为,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履行道德的习惯,使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内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切忌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教育的目标规定着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确定教育途径与措施,教育的途径与措施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观念、理念指导下完成的”。因此,不同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文化反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文化反哺”背景下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用新的眼光与视野审视、考虑问题,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思想观点等大多比较空洞和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慢,使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渴求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行为规定兴趣不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变化,不断的发展创新,要与时俱进。由于“文化反哺”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一个界域、一个民族国家的一种现象,它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拓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文化反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创新机会。“文化反哺”本身具有开放性,这样就会吸纳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拓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使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国门,实现“多元”参照系下的交融与碰撞。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放眼于世界,立足于未来,吸纳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随着校际、国际间的交流和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选择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充分利用网络,吸纳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深度转化。其次“,文化反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范围上来讲“,文化反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特别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这些问题加以吸收和利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避免空洞的理论式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会与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与内涵,从而成为思想素质过硬与人格健全的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些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将学以致用、是否能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作为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文化反哺”进程中的网络化、数字化等,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三、“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当下,大学生生活在价值取向多元、信息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而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方法,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理解力,使他们的灵魂充满人性的魅力和理性的光辉这方面的作用也是做不到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文化反哺”为其提供的新的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化的逐渐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范围在不断扩大,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兴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断提升。在“文化反哺”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安于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因此,他们在“文化反哺”的影响下,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关注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渗透的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强调灌输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思想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有较高的政治热情,较强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吸收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文化反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界大开,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开始放眼世界。同时,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学术经验交流更加频繁,其他学科的方法和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吸收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方法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文化反哺”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看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使他们开始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获取知识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逐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点,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2

论文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音的逆反理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寺张力的失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时效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缓解和抑制逆反心理,需要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及自我修养水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频繁发生的一个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需要由受教育者来体现,因此,能否有效地克服和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首先必须对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分析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是展开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逆反,作动词讲,“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逆反心理,又称“逆反性”对于这一概念,各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是从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人际交往、群体心理等概念及相应机制来认识“逆反心理”的,将其定义为:“人类心理活动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即非理性的一面,明显由此而产生的指向社会客体(人或事)、有别于他人或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上的偏筹歧对立.这种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而《新编思想政治l作慨论》中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巾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还有的把“逆反心理看作一种特殊的同有反对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思想等社会现实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也有人把“逆反心理定义为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之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判而表现}}{来的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行为。”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巾把“逆反心理界定为一种态度反应,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它仅限于心理状态,并不包括行为现象。”总之,对逆反心理的定义,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逆反心理只能归结为一种态度反应和行为倾向而不能把它看作行为本身,否则外延就显得过于泛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与教育者所要求的目的截然相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

(二)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理论学习消极抵抗

坚定不移的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和帮助人们系统的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但是受教育者在产生了逆反心理之后就会对学习先进理论感到厌烦.不愿意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活动起控制、引导的作用,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和任务。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受教育者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往往作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3.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常会运用榜样示范法来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教育者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受教育者,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4.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受教育者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行为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张力的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张力的不平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个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远远高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受教育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也难以达到教育者的要求;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规律。但是在实践当中却存在着二者之间张力的严重失衡,导致受教育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它们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才使得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陈旧,没有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二是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一些单位和地区过于突出政治教育,而不大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和违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出现逆反心理在所难免。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方法陈旧的问题:一是单向的理论灌输法,缺乏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二是个别教育者的唯我独尊的权威教育法,缺乏平等民主交流。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势必降低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致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

(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这种不良的环境氛围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此外,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虚拟环境和大众传媒等,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和传媒来获取信息,虚拟环境和大众传媒当中既有对受教育者思想发展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而教育者又无法直接干预和控制这些不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信息,一些受教育者盲目接受了互联网上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反的信息以后就会对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三、克服和避免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途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知识信息途径的多样性使得教育者提升自身信息素质成为必然,否则就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刻苦学习掌握传媒信息知识;其次要学会熟练应用现代传媒工具,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二)重视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缩小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象是由其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落后决定的。受教育者与社会发展要求或教育者的要求存在差距的一个原因就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够。因此,作为受教育者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配合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和教育者沟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存在的困惑及时与教育者交流,以便教育者更好的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使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更有针对性。受教育者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上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就是自我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时间有限,那么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保证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紧跟时展步伐,提高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受教育者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受教育者的信任感

针对受教育者因教育内容太过陈旧而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把社会中切实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如针对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可以进行科学的择业观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收入差距、缺乏诚信和消费者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现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受教育者的政治期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受教育者的信任感,使其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受教育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感召力和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是一定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决定一定的方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之改革开放前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客观现实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实践的要求,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首先,转变传统思维,开展隐性教育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固定的行政组织进行政治教育是可行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给这种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整个社会信息的开放,人们对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的依赖导致传统方法成为历史。“隐性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应用于各种现代活动载体和环境当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逆反心理的发生。其次,运用适应竞争和创新环境的心理咨询方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竞争和创新意识已深入每一个公民,通过不断的创新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是市场发展的要求。人们在适应竞争和创新环境时会遇到凭借个人知识和经验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社会存在的多样化和人们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人们在选择发展道路时感到迷茫,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性加剧等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提供科学的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受教育者顺利走出心理困境。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疏导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影响到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状况。因此,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逆反心理”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正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对各种政治学习和形势任务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等活动。存在厌烦、冷漠、反感心理。认为学不学习无所谓,教不教育没关系,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假话、讲大话、唱高调,不能解决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

2、对教育管理中提倡和教育的东西有意反其道而为之。对学校所提倡的偏不积极践行,而对学校所不允许、不提倡的东西偏要去“尝试”和“对着干”,标榜所谓“个性自我价值”的实现。

3、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表现出敏感与对立的情绪。大学生自尊心强,人格意识强烈,对外界刺激体验敏感、细微,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并非都受欢迎,都能奏效,这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大学生对领导、教师批评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时不以为然,有时对其越批评,其逆反心理越强。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或听报告时,教师要求大家安静,不要喧哗、吵闹,有的学生是你越说他越不听,你越批评他越闹得厉害。还有些大学生有逆反心理,对来自领导、教师、同学、家长的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即使他们错了,别人言之有理,他们也拒绝接受,往往要拧着劲,对着干。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面临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同时普通高校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元性等特点。这些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使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比较突出明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主观原因

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大学生的年龄、情绪、思维方法有关。

1、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发展到高潮阶段,身心趋于成熟。他们不断地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并倾向于自己欲望的满足。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生活,一旦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自我”并不承认,便会在心理上萌生出一种焦虑情绪,促使他们用各种办法与阻碍其确立“自我”的外部环境相对抗,逆反心理就是对抗的一种表现。可见,在大学生中之所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是同他们的年龄特点相关的。

2、从情绪发展上看。大学生的情绪像“疾风怒涛”,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反应强烈,易动感情。他们会为一件小事高兴得忘乎所以,也可能为一件小事忧伤得不得了,甚至绝望。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希望和绝望不断变动,积极与消极相伴而生,这反映了大学生情绪的波动性。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好学上进的,但是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利或不被理解的情况,比如考试不及格、英语四级没过、考研究生没希望、入党不成、评优与评“三好学生”没份、做事得不到教师与同学的承认、当不上学生干部、得不到朋友的理解等,时常会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对周围的一切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导致出现逆反行为。

3、从思维方法上看,大学生思维发展较快,对前途和生活的追求有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他们受知识等的局限,看问题容易主观武断,常常带有片面性,加之自尊心又强,易于固执己见,强词夺理。带着这种思维倾向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就不可避免地以情感代替理智,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出现。

(二)客观原因

1、社会转型期的困惑及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冲突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使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诸多问题产生困惑,这些困惑不能马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解决,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定位不清晰,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不明确,生活动力不足。这也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当前社会上乃至高校自身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滞后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意识的现代人。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前进多少,仍停留于原有的水平。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就是其中表现之一。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当前,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思想体系产生了冲击,传统的社会思想体系面临着新思潮的质疑和冲击。在这种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艰巨和复杂。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大力气,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多动脑筋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全方位进行,多途径、多渠道、多方法同时渗透,以达到调动教育对象参与的积极性、改造的积极主动性的目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常常局限于做报告、听报告、写思想汇报等单调的形式,忽视了新时期受教育者思想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反而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最后,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较差,缺乏时代特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修养差,知识面狭窄,缺乏说理艺术,缺乏灵活性和感情因素,这样使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信任,不愿讲心里话,也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多数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他人无视他们的“自我”存在而使其采用各种方法去证明“自我”。既然大学生“逆反”的目的不在于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那么,我们

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告诉他们,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训练”课,帮助大学生从矛盾状态中走出来,学会用理智对待社会,协调平衡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学会驾驭感情,克服自负和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果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都会导致主客观的不协调,造成心理需求的不平衡。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的产生。使大学生认清自我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相信群众,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防治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不同的社会背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各不相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变革,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lt作实践中,我们要深入实际,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调研方式,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把握教育对象思想中所存在的疑惑及问题,根据教育对象的要求更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树立与教育对象实际相适应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根据现阶段社会要求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实际,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理论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受众目标是针对社会主导阶层和高素质人群。2、一般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社会公众,因此又可以称之为公民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3、具体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各个单位、各个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紧围绕本单位、本组织的中心工作进行,切实处理单位、组织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其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人的人,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才能使教育者信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无疑也对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具有积极意义。

(四)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避免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得及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变化。大学生在这种环境变迁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触了那些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而大学生一旦接受消极东西,则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准确地分析、预测社会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牢牢把握教育的时效性。当纷至沓来的社会信息还没有被大学生广泛接触之前,都应经过教育者分析、预测,判断信息是否正确,如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扩大信息通道,采取一些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它们充分与大学生接触;当这种信息对大学生起消极作用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内容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纠正大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偏差。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4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逆反心理的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大阻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分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及原因,探讨消除或者纠正其逆反心理的对策,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因为自身认知结构与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发生冲突,而引起的与教育目的相背离的心理反应。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有意识地做所不被期望的事情,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谈,没有实际价值,想法设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而只热衷于像语言类、技术类等对其以后的发展前途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学科的学习。

2.对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片面的反面思考。有些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时往往与社会上个别的黑暗现象作对比,以偏概全的片面否定正面宣传。对英雄事迹和模范先进人物也以有色眼光来判断,认为那只是沽名钓誉的作秀行为,给予排斥和嘲讽。

3.标榜不良倾向,追求个胜自我。有些大学生是非价值判断发生歪曲,对好学风,好榜样不以为然,对不良倾向却盲目崇拜。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被看成是英雄主义,男子汉气概,而乐于助人、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认为是傻子、窝囊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受教育者,二者的素质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施教的后果。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如果自身存在瑕疵,必然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其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态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互动的。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仅仅把大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对象,没有平等意识,也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反馈。大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尊心受挫,产生抵触情绪。(g)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需要教育者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因才施教。而有的教育者不注重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只是作为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话筒,生硬的灌输,照本宣科。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满足,引起大学生的反感。(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有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证明:在沟通说服中,观点呈现增多,同意人数会增加,但当达到一定呈现次数后,同意的人数反而会下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中学的德育课内容有交叉,教育者如果没有适时提炼出反应时代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对于对知识渴求心理极强的大学生来说势必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相反,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其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1)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的中后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日渐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往往做出与其期望相反的举动。同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强,也使大学生对明令禁止的事情产生一探究竟的期望心理,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实际问题不能面面俱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没有完全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之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质疑。另外,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成熟,看待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当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其自身的认知结构的判断结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矛盾时,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情绪。(2)发展阶段的需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大学生面临交友、择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用各种技能武装自己,参加各种资格培训似乎才是大学生的真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直接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方式导致大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倾向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是网民构成的主体,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随意性,不良的网络行为容易使个体角色混乱,造成人格的虚拟性、封闭性、变异性和迷失性。另外,许多学生在分析批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接受外国文化的观点,把我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得出错误结论,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造成了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和认识上的偏见,进而强化了心理上的逆反倾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因素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教导方法就是理论灌输。教育者并未全面准确向受教育者展现各种重要相关信息,仅靠某些“大道理”来诱导大学生,使其在认知方面发生变化。其出发点是控制受教育者的理解和认知,而不是帮助他们理解和认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专注于将书本中宣传的主流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没有对那些非主流观念作深入批判分析。这种“明令禁行”的教导更激起了大学生猎奇的心理,对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起到了诱导作用。

三、预防或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必须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同时要尽量消除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净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育者工作能力,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现代化的观念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体系,打破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的界限,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不断更新、拓展新的理论方法,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大学生;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

2.改变教育模式,以主体互动的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目的,而不是客体及被改造的对象;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倡导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挥;积极主动地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在理解与对话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相互激励和促进,以求得共同发展进步。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5

[论文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超度逆反心理、大学生信度逆反心理、大学生情境逆反心理、大学生禁果逆反心理、大学生自主逆反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其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为了预防和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灵活采取多种措施,比如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等。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社会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l世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但是,在实践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着逆反心理。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现状、原因,寻求预防和纠正其逆反心理的对策,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类型及其影响

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有来自情感需求的看法;有来自行为反映的观点;有从心理变态的分析等。借鉴以上各种观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就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教育者预先目的相对立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类型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大学生超度逆反心理。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遭人厌,好戏连看三遍遭人烦。”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度”,注意分寸,否则,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结果。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满堂灌”。在大学阶段,许多老师仍喜欢或者说习惯用“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只专注于自己的单向式说教,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效果。而一般说来,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同初高中生一样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同样的刺激物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刺激过于集中,那么大学生就很容易对其产生逆反心理。

(2)大学生信度逆反心理。李瑞环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教育者难以做到“晓之以理”,他们本身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透彻理解,知识结构不完善,讲授过程中不能发挥真理的力量,这种情况使部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的教育者经不起各种腐朽思想的腐蚀,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难以树立威信,这也使得大学生对教育者的教育产生怀疑,引起逆反心理。这些逆反心理就是由于大学生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去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的可信度,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怀疑、否定。

(3)大学生情境逆反心理。在实践中,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所选择的时机和场合不适宜,这也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而言,青年大学生有较强的自立意识,追求独立,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当教育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安排相冲突时,教育对象就会本能地产生对教育活动的反感、抵触情绪。而且大学生属于知识素质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有获得友情、得到尊重等内在心理需要。如果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不注意场合,便很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

(4)大学生禁果逆反心理。罗素曾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意味着人们对它的更大的兴趣。”在青年大学生身上经常会发现禁果逆反心理,例如,某部著作本来不大引人注意,但一经政府机关禁止或批评,就会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做……这一方面与大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关,在新的历史条件,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而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兴趣也格外广泛,往往对于不知道的东西,禁止干的事情特别有兴趣,你越禁止,他越想知道,你不让他看的东西,他偏想法设法去看;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的对抗心理有关,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感情基础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认识问题角度不同,解决问题方法不同,再加上有的教育者说—套,做_套,很容易就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对抗情绪。

(5)大学生自主逆反心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不满足于社会和教科书给予的现成的结论,遇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但他们又在许多具体问题上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们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对社会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组织纪律的理解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常以个人的想象代替社会现实,当然他们的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势必受到社会舆论,道德准则和组织纪律的约束,面对这些冲突,有的大学生就有了对抗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影响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正面影响。①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从逆反心理的内在本质看,它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正如早已被专家们的研究所证明的:逆向思维也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尽管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并非完全一码事,但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恰恰是逆向思维的,有人曾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顶撞教师时“至少有点道理”的答卷占53%。因此可以这么说,在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应充分肯定其中某些闪光点。积极的逆反心理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创造思维中最为宝贵的因素之一,这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在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他们对于不理解的认知信息或客观事物进行反向思考,不愿照搬传统的一套,这正是他们进行自己的独立决策和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更何况,由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有些逆反本身就是对的。②能够加强部分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群体,在出现逆反心理后,大学生自己也往往会感觉困惑和矛盾。但是来自教育机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答案又无法使他们满意,这样他们就只好把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转向自己经常接触的人——同学,这样就会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使同学们积极地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讨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①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大学生一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就会有意无意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消极地对抗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缺席,上课睡觉、说话等,使教育者传达信息的效果弱化;其次,大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的思路就会同正确的教育方式形成相反的方向,这就使受教育者正常的情感沟通点变为逆向思路的起点,而且由于这类逆反主体的思路具有偏激性,因而往往会导致他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种种误解或曲解。②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而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就会对教育者存有疑瞑和不信任感。他们习惯于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习惯于对先进人物无端否定,甚至对不良倾向产生认同感。这些对大学生思维、情感、意志、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任其自流,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③容易形成和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亚文化环境和非正式组织。当部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往往会在自我表现意识驱使下,发散一种寻求“社会支持”的愿望,并通过提取记忆中对其有利的客观事实,或者从社会中去搜取证明其逆反心理具有合理性的各种消极因素来进行诡辩,力图扩大其影响,引起同伴思想的共鸣。这样,逆反心理的个体便向四周扩散,极易形成和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亚文化环境和非正式组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1)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大学生体力、脑力、精力等生理能力都几乎达到成人的水平,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由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对任何事物都较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在情绪和行为调控能力上易动荡多变,情感上带有明显的两极性,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同时,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易受社会各种思潮左右,易偏激,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和认识发展的基础。

(2)大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大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还是不成熟,加上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大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是当他们遭受挫折后可能一蹶不振,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部的原因。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缺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有很大关系。首先,长期的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制度形成了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这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形式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得不太紧密,起不到释疑解惑的效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学教育的简单重复,不适应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思想的沟通。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针对性,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德育教育空洞的说教多于启发,一些单调、刻板、程序化的教育形式,窒息了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有些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受某些利益的驱动,为了应付检查和评比而流于形式,这些都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形成逆反心理。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局限性。黑格尔曾讲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学生总是想从教师身上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教育者本人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又同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有密切的联系的综合学科,厚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条件。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常出现理论不清现象,结果不能发挥真理的力量,而且有的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不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容易引发和助长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2)社会环境的影响。①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使物质利益观念空前膨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形成气候;同时,党内一些腐败分子违法乱纪,这不仅损害党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也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此外,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与普及,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学校的正面教育所传授的内容形成了强烈反差,所有这些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②从国际来看,自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国家更是把“西化”战略的目标瞄准了中国,他们利用某些社会敏感问题,造谣污蔑,恶意炒作,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煽动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此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文化逐渐在我国侵占市场,如一些西方现代哲学及其通俗读物被大量介绍到国内,大学生中一度兴起了一股“西方哲学热”,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法等成为热门话题。许多学生在分析批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接受其中的观点,造成了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西方哲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没有虚伪”;有的学生说,“读了西方哲学,最后只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要敢于同现实对立,不管它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否则就失去人的价值”。理论上的偏颇支持了认识上的偏见,又进而强化了心理上的逆反倾向。

(3)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双亲影响……深藏于无意识之中,但并未消除;它通过隐秘的思路指导着成长心理的表面个体作用。”荣格的这番表述肯定了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一个家庭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谐的生活氛围,家长既善于关心孩子,又善于指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那么这样的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正常和健康的。一个家庭若父母不和甚至离异,家庭生活方式不健康,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袒护或唆使孩子体验不良行为等,为孩子不良心理的产生树立了不良榜样。这将导致孩子心理产生一种“合理感”,一旦这样的个体受到规范行为的制约时。心理一下接受不了,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不自觉的抵制。即使孩子上了大学,这种抵制由于惯性依然存在,因此当这些大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时,这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三、预防和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缩短教育者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主张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实践证明,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制压服和单向注人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服务大学生,以平等热情的态度同大学生们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减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情绪。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改革的力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性

目前我国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改革,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来看,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还应该创造条件走向社会,开辟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且能够促使大学生自觉在实践中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思考、内化,从而有利于知与行的统一。因此,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开展“手拉手”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教育者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各种理论学习社团,并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辩论会以及相关演讲比赛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性。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性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反腐倡廉大学生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67-02

党的十提出“建设廉洁政治”,并把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起来,体现了党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政治素质以及拒腐防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命运。

长期以来人们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党建工作、“两课”教育、政工队伍建设等许多方面进行过探索和尝试,但在大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地认为反腐倡廉只涉足国家工作人员,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与广大青年学生关系不大,因而一直忽略对这个群体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很少从这个方面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我认为这是人们思想认识方面的一种误区,是失之偏颇的。

对大学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建立健全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以德治国”的政治方略,对高校的和谐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反腐倡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之所在。他们心灵的健康、人格的健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民族的兴旺和昌盛。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多次强调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有效途径、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等内容,提出了要发挥党团组织自己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不断挖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素材的要求。反腐倡廉教育是贯彻其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1)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坚定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信念

腐败现象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在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只要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和国际眼光,与世界经济发展同步,保持反腐倡廉的强劲势头,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这些后遗症是可以逐渐解决的。大学生要理性认识和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增强其对社会不良诱惑的抵制力,坚定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信念。

(2)反腐倡廉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活在具有腐败现象的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和坦然对待,及时了解我国反腐败工作力度和状况,积极调整心态,消除困惑,克服障碍,更新各种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努力适应现实社会和自己生活的环境,勇敢面对复杂的社会和磨难的人生,形成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反腐倡廉教育,可以确立大学生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大学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应该了解反腐倡廉的内容和作用,培养讲廉洁、讲文明、讲责任的意识和观念,接受清政廉洁、勤政廉政、拒腐防变、自我约束教育,提高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增强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主动性,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健康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和光明前途,明确自身的价值和未来的责任,确立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2.反腐倡廉教育是建立健全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着力点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的,其内容是“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教育是这个体系中的基础性工作。从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思想敏锐、活跃、热情高的身心特征看,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已经形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求知欲极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富于探索和批判精神,已具备接受遵纪守法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各种必要条件。因此,对其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是建立健全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着力点。

(1)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是具有众多特性的重要群体和受教育者。他们的人数多、素质高、能力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国际竞争中的主要干将。在其受教育过程中已呈现出了腐败现象的苗头和趋势,即价值取向多元化、自我意识膨胀化、信仰危机表面化等不良思想问题,以及考试找、诚信度欠佳、学术弄虚作假等道德缺失问题。应充分发挥反腐倡谦的教育功能,使反腐倡廉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2)反腐倡廉教育,可以真正体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思想

大学生是青年人群中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及早地培养其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的良好品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强化其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廉政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让其了解职务犯罪、贪污、等术语的内涵及危害,了解学习学术腐败、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和恶果。让其接受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的教育,使廉洁从政的理念从年轻时就根植于内心深处,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增强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自觉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止和减少腐败现象滋生,达到真正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关口前移的目的。

(3)反腐倡廉教育,可以进一步健全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

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的主流是好的,对党的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是理解、支持和认同的,对党内的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是疾恶如仇并自觉抵御和反对的。他们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参与性和维权意识强,积极参与高校与之相关的如教材、体育器材、公寓用品等的招标采购工作,在其中履行其监督职责,维护自身的权益。他们大多处于家庭和家族的中心地位,积极关注、教育和监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主动加入反腐队伍,对家庭成员及其相关社会关系可以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约束和监督作用,成为反腐倡廉的真正卫士,从而增强了反腐力量,加大了反腐力度,使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也得以进一步健全。

3.反腐倡廉教育是高校“以德治国”政治方略的实施点

“以德治国”是同志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它是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是依靠社会舆论,人的价值判断,人的良知和传统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来维系社会的稳定,与依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依法治国”形成良性互补,共同保障我国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要实施“以德治国”的重要方略,推进全社会道德教育的开展,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表现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因为他们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还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行者,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重中之重。因此,对其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是“以德治国”政治方略在高校推进的实施点。

(1)反腐倡廉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

大学生是掌握未来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主力军,要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原则方法,廉洁从政的目的要求,坦然面对诱惑的心态方式,为官为民的本分规矩。要教育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懂得遵纪守法、按章办事、从身边小事做起的重要,懂得在学习生活之中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为人处世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使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不断提高。

(2)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充实和完善高校德育内容体系

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要求大学生、研究生“应自觉地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正是贯彻其文件精神,丰富高校德育内容的具体体现。并且,反腐倡廉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独特内涵、基本体系和评价标准,在高校思想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进行反腐倡廉教育能够充实和完善高校德育内容体系。

(3)反腐倡廉教育,可以推进全社会道德教育的开展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逆反心理;对策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很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有剧烈的抵触性和顽固性,本文将简单分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并从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探讨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

目前,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四种特征,可以概括为抵触性、顽固性、盲目性和极端性,其抵触性和顽固性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认真倾听思想政治课,上课期间经常会写本专业的作业,因为备考英语四六级或者计算机二级而专攻英语和计算机资料,或者看小说、杂志、睡觉、聊天、玩手机、故意迟到和旷课等。对于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学生懒于互动。面对教师的善意批评和提醒,学生更是不以为然,部分教师反映在讲课期间,越是要求学生们保持安静,学生的聊天声音越大。其盲目性和极端性表现在学生很容易曲解思想政治知识和教师所讲的内容,经常会不自觉地否定和攻击先进事迹。例如对于主席的“论持久战”这一革命观点,很多学生会曲解文意,把自己和教师以及同学的僵持关系看作“论持久战”,故意长期和教师作对或者和同学闹矛盾。

导致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有三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很大,他们所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家庭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准备等级考试、面试工作,或者为了缓解压力,他们没有心情倾听思想政治课。第二个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尚未发展成熟,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很强,不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善意的批评,不能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知识。另一个原因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解决对策

(一)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时,应注意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汲取教材资源,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缓解心理压力,克服抵触性和顽固性等不利因素,正视思想政治课程,处理好等级考试、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的矛盾,遵守校纪校规,尊重师长和同学。例如在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时,教师应注重细化课程内容,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教育,指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抵御不良习气的影响,引导学生恪守并践行社会公德,直面挫折,客服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的文化娱乐性质、组织跳跃式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在课前让学生在匿名纸条上写自己的心理困惑,然后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整理到课件中,并结合《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等思想政治知识,为学生传授缓解压力、克服困难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欣赏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增强学生的精神动力和自信心,树立学生的乐观信念,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思想政治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

大学生虽然都已经成人,但是思维意识和心理素质并未发展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该借助思想政治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用哲学观点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坚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克服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缺点。用法治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理性思维。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教师应注意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本教材和多种教学方法来完善当代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课堂凝聚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轮流试讲,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文化活动。例如在解析“思想”时,让学生以“红色之旅”为话题写论文,在讲解《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为学生举办演讲比赛“我的理想”,这样可以为思想政治课堂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读《思想概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本教材时,教师应注意运用概念图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思想政治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反思精神,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另外,教师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传播思想政治知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技术组建思想政治知识库,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讲堂》、《思想典籍》、《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群体》等,为学生搭建多模态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教师和多媒体、学生和多媒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借助网络桥梁与学生一起探讨教育方法和政治新闻,从而全面促进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呈现出抵触性、顽固性、盲目性和极端性等四大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很大,心理和思维方式尚未发展成熟,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不完善。因此,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注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融合,引导学生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战英策.浅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矫正对策[J].才智,2012(2):319-320.

[2]赵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2(26):84-85.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角落,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方式,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新媒体及其发展现状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相比于传统媒体来说其具有形式丰富,种类多样、信息量大、覆盖率高、互动性强、传播即时,更新速度快、、虚拟性等特点。

(二)新媒体发展现状

2014年6月25日,《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在京。该书认为,随着4G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将在2014年大幅增长,预计会超过5.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将超过50%。2013年以来,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而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客观性和辩证性。首先,主体的需要和目的由主体所处的客观条件决定,方法与作为认识和改造对象的客体也是有联系的,一定的方法必须与一定的对象相适应,方法的多样性取决于对象的多样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各样的方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交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必须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中,环境的改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创新。根据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这从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适应各种变化,不断创新。但是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也带来了挑战。

(一)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形式丰富,种类多样,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的空间得到拓展,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新媒体覆盖率高,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可以涉及到广泛的受教育群体,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

3.新媒体互动性强,改变了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对象绝对服从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更加灵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4.新媒体信息更新即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更加具有动态性。同时,新媒体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方法,使开发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一种可能。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信息量大,同时信息良莠不齐,其传递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行造成诸多干扰。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影响,有的宣扬封建迷信、歪理邪说,有的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至会出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想。非理性的、伪科学的东西接触得多了,会对正确的积极的东西产生抵抗力。

2.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理想的虚拟社会,极有可能会丧失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进而产生对现实的抵触,也就会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如何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是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题。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径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改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哪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独立性大大增强,自我评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观察敏锐,求知欲强,想象丰富。同时,他们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思维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和创造性,不愿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由于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情感活动比较动荡和易变,很容易走向极端,经常把情感内隐于心,不愿和身边的人沟通,其外部表现与内心世界的体验并不总是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设有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包括学校的校风、价值观、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导向性、传承性。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到塑造,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打造思想理论课信息反馈平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

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注重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注重学生成绩是否合格,而不重视要求学生对课程进行意见反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直以来都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

新媒体的虚拟性、其匿名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的速度和内容的真实可靠,受教育者可以摆脱各种顾虑,畅所欲言。建立思想理论课信息反馈平台,以授课班级为单位,教育对象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在课程中收获以及对课程的建议,采取课后作业的形式,保证信息反馈的量的要求。这样,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把握学生的思想反应和发展动向,及时改变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形式,以获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同感。

(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开展理论教育新形式

高校传统的理论教育法多采用学生被动接受的理论灌输,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思想理论教学课堂多采用大班授课,教师全程讲解。虽然近年来,高校把多媒体引进课堂,但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却不是很好。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表现出了消极的学习态度,没有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缺乏活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堂交流互动是目前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要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我们可以把数字报纸、数字杂志这类新媒体引进课堂,及时更新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充实课程资源,用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多媒体,打造类似于微博、微信、QQ这样的新的课堂即时交流平台。教师也可以随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启发受教育者积极思维,使教育生动活泼,

(四)建设即时性的交流平台,改进疏导教育法

现代社会条件下,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除了要运用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外,更需要采取疏导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传统的疏导教育会受到教育者地位、身份的影响,或碍于情面,不敢讲心里话,不利于疏导教育的顺利进行。

采用疏导教育法,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民主的条件,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讲真话。新时期开展疏导教育,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建设即时性的交流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我的个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看法的渠道,彰显个人价值的存在,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并学会彼此分享。对错误的思想认识允许讲出来,并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使之得到纠正。另一方面,可以建设校园心理咨询网站,使学生以匿名的身份把心里的困惑讲出来,促使其心理冲突缓解,教育者同样采取匿名的身份及时地对教育对象的问题进行判断、澄清、疏通、引导,给予教育对象以关怀、鼓励和信任,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提升教育的成效。

(五)开展课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如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很多高校展开,全国已经有二百多所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这些网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高校要积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开设形式多样、水平较高的网络教学,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建立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网站,借鉴先进的教学资源,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的结合,扩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

新媒体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仅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而且要注意到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良影响。所以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对不良信息与舆论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质作用,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反面教材初中生生命教育

面对频频发生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痛定思痛,深入总结,深刻反思我们严重缺失的生命教育。我们要积极做,我们更要讲究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更有效。为此,笔者认为,正面教育是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而反面教育也是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一、反面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加强学生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反面教育是相对正面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即运用反面教材进行的教育。所谓反面教材,是指消极的供教学用的资料,借指坏的典型。反面教材的领域十分广泛,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文化教育的;反面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人物的,也有事件的……

㈠反面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积累的一种重要经验做法,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内容丰富,方法多种,手段多样。

我们还可以看到,平时我们举办的一些专题图片展,诸如“反腐倡廉图片展”、“安全行车图片展”、“珍惜生命,远离图片展”等,其目的在于警钟长鸣,起警示作用,都属于运用反面教材进行的教育。

㈡反面教材对加强学生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可以弥补正面教育的不足与缺失

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8]生命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广大教师必须认真而努力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我们高兴地看到,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加强学生生命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时至今日,学生自杀自残事件频频发生,令人痛心,催人泪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教育基本失效,或说收效甚微。

2、能够收到正面教育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既然反面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当然也是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必须从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胆运用反面教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取可贵的历史启示,得到宝贵的历史经验,大胆探索,积极尝试,运用反面教材加强学生生命教育。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主要是指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以及种种生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要珍惜生命,首先必须有较强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反面教材以沉痛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使学生尽可能做到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价值,生成强烈的生命意识。

二、初中政治教学运用反面教材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对策

㈠选取现实性的反面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10]反面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反面事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往往更容易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发生心灵震撼,使学生认识漠视生命的严重危害,厌恶轻视生命的行为,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为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深入发掘课程资源,积极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现实性反面事例,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行生命教育,从而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㈡选取典型性的反面教材

大量事实表明,典型性反面教材实施的教育,往往更有说服力,更加深刻有效。因此,我们在选定反面教材时,要注意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既要人物、事实清楚明了,发展脉络清晰,又要人物、事实鲜明突出,比之于一般的材料更具有个性特点,更为生动深刻,能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行为上的警示,进而使有类似错误想法、念头的学生恍然醒悟,痛改前非,消除恶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避免悲剧发生。

㈢选取广泛性的反面教材

反面教材是从反面的角度来谈论某些人和事,或介绍某些不良现象、恶劣行为,甚至悲剧,因而,我们在运用中,除了看它是否具有可借鉴性,即要看反面教材中所讲的人和事是否可为受教育者带来借鉴的作用。若材料所讲的错误事实清楚明了,发展脉络清晰易辨,原因分析准备深刻,教训讲得透彻合理,那么,这样的反面教材便具有较好的可借鉴性了,再加上应用正确方法与手段,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便会收到好的效果。但由于反面教材内容庞杂,且由于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多而杂乱,往往随传播者的喜欢增加或删减,即使是成功的材料也因写作整理者水平的不同而良莠不齐、好坏参差,因此,在选定材料时要着重在“选”字上下功夫,宁愿少些,但要好些,使之发挥出它应有的借鉴与警戒作用。

三、初中政治教学运用反面教材加强学生生命教育必须注意的若干问题

㈠不能喧宾夺主,冲击正面教育

初中阶段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不仅是身体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正面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毫无疑问,那些不珍爱生命甚至残害生命的反面教材能够震撼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予以刻骨铭心的警示,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运用反面教材进行教育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对正面教育的补充,不可多用,以避免喧宾夺主,冲击正面教育,影响正面教育的效果。

㈡必须避免误导学生

法治教育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韩非;教育思想;反思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于韩非是否有教育思想,教育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韩非是否定教育、否认道德的”[1](p.165)。但更多学者认为韩非“基于其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强调教育要改革;并从其德治(礼治)不如法治的思想出发提倡法治教育,主张培养法治人才”。[1](p.165)总结反思韩非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韩非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韩非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群雄纷争的战国,地主阶级的立场使他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同时这个身份使他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表现为他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从哲学的角度看,韩非的思想中有一定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因素。韩非反对“前识”即先验论,主张“虚以静后”即要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此外,他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调整政策。韩非持性恶论的人性假设。他认为人生来就是好利勿害、喜利畏罪的。即使在父母子女之间亦存在“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2](p.87)的利害关系。因此他认为寄希望于人们自觉为善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法令对人们加以约束才能达到统治者治国的目的。这种人性假设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体现。

二、韩非的教育主张

(一)“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作用

“因人情,反民性”就是在满足公利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私利,以俘获民心使民众为统治者服务。韩非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具矣”。教育的作用就是借助赏罚的手段,以“利”引导人民,促使人们将私利与公利相统一,从而实现统治者管理民众的目的。

(二)培养智术能法之人的教育目的

韩非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使他主张培养法治人才为封建的建立服务。具体而言要培养具有以下特征的三种人才:“‘智术之士’见识远大,明于事理”、“‘能法之士’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和“‘耿介之士’为人正直、刚正不阿”[3](p.91)。

(三)“威”、“严”并用的教育措施

韩非认为人不可能自觉为善,必须要通过强制的管教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教育中他主张“威”、“严”并用,用强制的手段对人民进行教育和管理。

1.废先王之教

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欲以先王之教治当时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在法先王这条路行不通的前提下,他提出“美当今”,要求以与国情相符的法令来教育民众,这样才能使民众更好地服从统治者的管理。

2.禁二心私学

面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认为,于国家统治而言那些私家学派是有二心的,他们的存在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只有取缔私家讲学,由国家控制并对人民进行统一的教育才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和维护。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韩非继承并发展了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和“吏师”的主张,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就要求官吏充当民众的老师,把国家的法令教给民众。以此培养遵守国家法令,服从君主统治的百姓。这是韩非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三、韩非教育思想的反思

韩非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反思总结韩非教育思想的启示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目的

韩非的教育主张与他的政治抱负密切联系,可以说他的教育主张是实现政治抱负的辅助措施。韩非的教育目的是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服务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人民接受的法治教育是为了引导人民将私利与公利统一起来,优先实现所谓的公利,同时把人培养成建立封建国家的工具。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协调统一。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有无私的一面也有自利的一面,单方面的强调公利,会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立起来。但如果单方面强调人的发展,就会造成个人主义风行,集体主义被压制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让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在教育目的中协调统一。

(二)教育要解放人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使得法家韩非的思想得以存在和发展,而韩非“禁二心私学”主张的发展壮大又使诸子百家的思想受到冲击,甚至消亡。在群雄纷争的社会背景下,执行“禁二心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来统一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但长远来看,“禁二心私学”的思想禁锢是一种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并不利于国家尤其是文教事业的长远发展。长此以往将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因此我们发展教育事业,要注意思想的自由和解放。比如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多种知识和思想,再用其中好的思想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已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新思想的不断迸发,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教育改革要随国情变化避免走极端

韩非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因此教育的发展也要根据国情的变化及时调整。韩非“禁二心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在群雄纷争,亟待统一的战国时代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贡献。但在统一实现之后继续执行这样的政策则会使教育走上极端,将人民与国家对立起来,阻碍国家的长治久安。韩非教育主张的极端化还体现在他基于性恶论提出“威”、“严”并用的教育方法上。这种以法令、惩罚为教学方法的主张会将受教育者与施教育者对立起来,走向了教学方法的一个极端。因此教育改革要根据国情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但在调整中也要注意“度”的把握,避免走向极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虽然韩非的阶级立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教育主张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的教育主张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这些古典文化,才能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成宪崔运武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