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制造业的定义十篇传统制造业的定义十篇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38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1

一、强化制度完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保障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也是推进企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企业要不断渗透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观念,让核心价值观理念深入内化于心,就必须有相关的制度管理做保障,推动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培植,从而促进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提升和改观。

企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三项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一把手牵头负责制。企业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由党政一把手领导担任总负责人,下设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和督导。基层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按照企业的统一要求,定期开展相应的学习宣传活动。各基层党组织也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详细安排部署,做到专人专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应该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要重点围绕组织领导、阵地建设、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实际效果等定期进行考核。通过制度管理、督导考核、逐步渗透等形式,进而调动干部职工学价值观的主动性。建立活动长效机制。要本着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重在经常、贵在经常”的原则,逐步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宣传、教育、监督、评价等制度,通过道德模范评选、先进典型宣讲、爱岗敬业教育等各种形式,激励职工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升华,形成善有善报、恩以德报机制常态化,营造文明、道德新风尚。

二、广泛宣教学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营造环境

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赶考行”教育活动,通过采取支部书记现场讲解、各车间负责人组织职工讨论交流等形式,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职工群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广泛开展“学经典、讲道德、做好人”活动,紧紧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在组织全员职工学习《党政干部经典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明读本》等书籍,每日学习,逐步渗透,形成氛围,激发干部职工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广泛开展道德实践志愿者活动,要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活动机制,组织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能力强、口才较好的宣传人员,开展“做道德的传播者”、“在志愿服务中点亮道德薪火”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勤俭孝敬的道德风尚。

三、努力搭建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发挥作用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2

[文献标识码]a

乡村的未来会怎样?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乡村的历史以及由悠久的历史所形塑的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李铁强所著《改造传统农业:一个学说史的梳理与分析》(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乡村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传统农业生产以较低的土地生产率与劳动效率为特点。它依靠传统的资本进行生产,经济增长主要靠密集的劳动与土地要素的投入。但在既定的生产要素约束下,所有资源都得到了有效利用,使传统农民具有了类似现代企业家的经济理性。第二,鉴于较低的土地生产率,人们对土地产权的竞取热情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在许多传统农村社区,有大量的公用土地。与产权共享习俗相一致,人们的合约方式更多地依赖于长久以来形成的道德习惯,或者说,人们之间的各种合约更多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不是经济关系。农村社会的贫困主要缘于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与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第三,农村社会内部也会有差别,如基于人口循环所造成的穷与富的差别;由于身份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但这种差别不足以酿成大的冲突。农民们的生存压力往往来自于乡村社会外部,如政府的苛捐杂税将农民推向饥饿的边缘,就会使农民在生存压力下起来反抗。显然,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改造传统农业社会,而只是求得生存,是一种消费意义的行动而非生产行为。第四,漫长的农业生产社会实践造就了独特的农民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民文化传统,其核心内容是天人与人际的和谐。基于这样的道德诉求,要求人们重视对自己内心的观照与行为的约束,重视对集体意志的顺从以及作为集体意志代表即共同体中权威的服膺。

传统农业社会将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湮没吗?如果是那样,我们由几千年农耕文明所涵养出来的乡愁,将何处寄托?显然,传统农业社会不能固步自封,应积极融入现代社会。但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转型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伦理观念,是传统农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应努力加以保存的方面。李铁强认为,传统农业的改造,应该建立在伦理与环境的可持续理论上,它应该以生态为中心而不是人的自利为中心,应该以天人以及人际和谐为中心从而避免天人以及人际的紧张对抗,应该致力于人的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并不否认工业化对农业的支持作用,但不主张以工业化的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它坚持认为,农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兼容传统与现代性的文明。

基于上述目标,改造传统农业可能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要素投入不足,劳动力与土地的装备率低,生产效率低下;其次,社会制度不利于农民与农业;第三,现代化伊始,传统社会有可能面临着被解构的危险,传统伦理价值的体系崩溃会让农民无所适从;第四,在一个市场霸权不断扩张的时代里,小农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这种联系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与工业世界交易的过程中,小农可能处于一种十分不利地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转型将很难取得成功。

《改造传统农业:一个学说史的梳理与分析》一书重点阐述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实现机制。作者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实现机制,基于自由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视角,其答案是不同的。自由主义者希望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国家不同经济部门的联合,使农业社会越过传统的藩篱,进入到现代经济部门的行列。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促使小农经济直接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才能彻底消灭农村社会的阶级对立,并克服小农生产的落后性。民粹主义者基于对农民集体主义意识的强调,认为通过农民的合作,完全可以使农村社会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来。表面看来,这是三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昭示着三种迥异的经济体制。但是,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三种理论在关于农业发展的许多问题上,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存在着许多相同的方面。综括起来,关于现代农业的建立,离不开市场机制,政府作用十分关键,而农民的合作精神也是极其重要的。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3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儒商精神;文化体征;经典;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儒家文化为首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儒商精神的形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儒家文化体系中,仁爱、礼制、中庸、责任等思想的广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步进行,就必须要秉承儒商精神,实现企业进步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本文将重点围绕儒商精神的文化内涵及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并为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提供良好的思路。

一、儒商精神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内涵

儒商精神的形成脱胎于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精神。在儒家文化精神中,既有君子品格的塑造,又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化,同时还包含着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国民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商品经济的到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构建,让儒家文化在新时期与时俱进,放射出夺目的光芒。通过与时代商业的结合,从根本上促进了现代商业义、利共存,既能够促进时代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抵制经济朝着负面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以儒家为本的商业风貌

儒商精神展现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时代商业风貌。所谓的儒商精神,是指儒家思想与商贾精神的结合,在进行商业活动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将儒家文化运用到其中,以此来加深企业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育企业精神,以此来实现企业的进步。儒商精神是儒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合,将儒商精神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去,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企业文化观、价值观的塑造,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不断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文化体征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结合,塑造出企业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文化体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义与利的权衡,让企业经营与社会进步同步进行,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然而目前企业发展中出现了过分追求利益的畸形发展态势,影响了企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遵循儒商精神中的以义取利观念,能够有效地制约不合理竞争的出现,从而维护良好的企业发展秩序,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共同进行。其次,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权衡,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突出“以利济世”的文化精神,用企业的经营成果来回报社会,担当社会发展的重任。

(三)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晶

儒商精神的实现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儒家精神作为国家政治统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精神,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这种精神内涵则更多地与商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与文化的融合。儒商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仅要实现传统文化与商业精神的融合,同时还要将其成功运用到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去,从而实现社会和企业的稳定前进。这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晶,是儒家精神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革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精神、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相互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是相互促进、互为表里的关系。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是儒商精神的基础,为之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和题材形式。其次,由于儒商精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时展的见证,儒商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使其在新时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发展。第三,儒商精神与时代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新儒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儒家文化与商业文化碰撞的又一结晶,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传统文化为儒商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为儒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注重精神与道德,排斥纯粹的物质主义。传统儒家文化在古代被统治者视为统治的工具,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铸就君子人格,实现国民精神的塑造,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到了商品经济时代,儒商文化的形成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原始精髓,并结合时代的特征实现了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延伸,这极大地增加了儒商精神在新时期的适应性,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为儒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这对于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态势的增强。

(二)儒商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儒商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义取利、以利济世文化精神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商业精神与传统儒家文化的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更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纵观当今的企业发展,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脱离文化精神及企业文化而存在,而儒商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其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总体说来,正是儒商精神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延伸到了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去,使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从而保证了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步实现。所以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应该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统一性,从而保证我国经济朝着良性的发展方向来进行。

(三)促进了新儒商精神的形成及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是相位表里、互相促进的,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儒商精神也在新时期散发出夺目的光芒。新儒商精神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仅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指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掀起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构建。正如香港金鹰集团陈仲尼所理解的新儒商精神,应该是修身、治企、兴业、社会多方面的结合,不仅仅要提升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能够肩负起自我成长、员工素质提升、社会发展与进步等多样化的责任,以此来不断地发挥企业的最大优势,为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条件。

三、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是相互统一的关系。要想实现儒商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广泛地借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为儒商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创造基础。深入经典,不断丰富儒商精神的文化内涵,准确地权衡义利之间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从而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精神,才能够为企业文化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机遇,同时进一步地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新时期的发展。下面将重点来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

(一)深入经典,促进儒商精神的形成

深入经典,促进儒商精神的形成。儒家文化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同时也分成不少派别。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它以内圣外王为基本的总之,强调内心修炼与事业成功的并重,学会处理各种人际伦理关系,实现政治实践。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以及儒商精神的构建过程中,要善于从儒家的经典中来汲取力量,广泛地借助于《春秋》、《论语》、《孟子》等诸多文化经典,从而来实现现代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无论是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员工关系的处理、企业管理决策方案的制定,还是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等,都要以儒商精神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此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二)以义取利,实现自我职业道德约束

以义取利,实现自我职业道德约束。以义取利是儒商精神的重要精神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时刻秉承这种思想,来切实实现企业的发展与转型。第一,确立企业的发展宗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重,遵循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核心观念,来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和战略规划。第二,在企业开展业务的时候,也应该以儒商精神作为有效的参考依据,学会以正当的方式解决各类业务问题,在实现有效沟通、良好合作的基础之上,来最大化地维护企业利益,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第三,以儒商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教导员工严格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正当的方式来取得属于自己的利益,从而不断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明确责任,开拓“以儒带商”新思路

明确责任,开拓“以儒带商”新思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时刻明确其社会责任意识,为实现社会长远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首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以“儒文化”作为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的发展宗旨和核心理念,必须要以促进社会良性的发展为依据,从而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同步进行。“知其不可而为之”,即是很好的证明。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营效果,就必须要努力地践行儒家精神,拥有不屈不饶的勇气和毅力,来克服企业发展道路中的困难,从而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条件。第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所有行业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充分地发挥企业的优势,大力倡导“以儒带商”模式,从而让企业自觉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

(四)和谐发展,掌握经营艺术和发展之道

和谐发展,掌握经营艺术和发展之道。追求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中庸思想,还是贵中尚和的理念,都在强调和谐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和谐发展的要求,掌握有效的经营艺术和发展之道。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要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追求企业发展与自然和谐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实现环境保护、绿色生产、节约成本等,从而实现和谐经营。其次,遵循贵中尚和的思想,构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要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在企业对外发展过程中,也应该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实现企业交际中的和谐。

(五)强化道德,树立现代儒商新规范

强化道德,树立现代儒商新规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企业发展的进步,就必须要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首先,将道德观念融汇到企业文化构建中去,号召领导者、企业员工都要不断提升自觉性,实现道德水平的提升。其次,要多开展各种各样的企业公益活动,比如社会救济活动的开展、成立基金会等方式,都是提升企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证明。总之,只有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实现儒商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融合,才能够不断地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实现其文化内涵的丰富,从而保证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商精神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塑造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之道提供了有效的基础。特别是新儒商精神的提出,更加凸显出这种文化精神的深层次内涵,必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儒商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新时期背景下,必须要借助于传统文化来丰富儒商精神的内涵,通过深入经典、以义取利、明确责任、和谐发展、强化道德等几个方面来对新儒商精神进行重塑,以此来为现代企业进步提供有效的文化动力,同时实现以义取利、以利济世文化格局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袁张帆.现代儒商企业的伦理审视[D].华侨大学,2006

[2]张英杰.论儒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王静玉.汲取儒家文化精华,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D].河北经贸大学,2013

[4]林锐.儒商之道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D].华中科技大学,2006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4

关键词:英国;现代化;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49-02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罗荣渠先生作为国内现代化研究的集大成者对现代化进行过这样准确、全面的定义:“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先进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①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并且最早实行了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英国的发展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模式,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渐进道路的可行。可以说,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是现代世界的开拓者。

一、英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的,大致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类型。内源的现代化和外源的现代化,英国模式就属于典型的内源的现代化。内源的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局相对稳定,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发展,社会比较和谐,冲突相对平和,国家易于昌盛。它不同于法兰西的激进,也不似斯拉夫民族的厚重,尽管英国式道路的发展速度可能缓慢,但它取得的每一个成果却都是坚实的,发展过程中的副作用可能最小。

英国模式的形成,是自身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标注着其传统文化的鲜明印记。所有那些为现代人所熟知的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在历史进程的冲突中形成的,是冲突的双方在长期的斗争中相融的结果,可以说:“传统与变革在斗争中和谐地交织,恰似在同一长河中,既有传统,又有变革,当人们自以为是涉足在继承传统的源流中时,变革却如清新之水,已注入传统而融合于其中了。”②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互相融合的道路,这是英国模式的最显著特色。在20世纪初英国国内的激进与保守之争中,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福利国家”这个制度既保留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又引进了社会主义的愿望。这种发展方式是英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这表明,渐进改革已不仅是英国民族取得变革与进步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

二、传统文化对英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英国的现代化虽发轫于十七世纪,但孕育于中世纪。英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第一动力首推文艺复兴。高举理性化和世俗化旗帜的人文主义浪潮激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推动了人们对现世幸福的合理追求。文艺复兴高扬人性,为传统、保守的英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背景和技术准备。

(一)崇尚自由、民主的观念

“英国人”生而自由,当王权经历着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时形成了一种倾向,这就是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的努力。在英国,它被看做是“自由”的传统。要寻找英国的自由“传统”,需回到约翰・密尔那里去。对密尔来说,自由即是权利,这也是英国人对“自由”的理解。这种崇尚自由的传统在其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两方面。

首先,对英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215年英国人民通过起义,迫使国王签定了《自由大》,首次对国王的权力做了一些限制;1628年议会与国王查理一世签署《权利请愿书》;1649年1月,当议会彻底战胜国王时,议会通过决议说:“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利。”③这些都削弱了国王的封建专制。尤其是“光荣革命”的胜利。革命之后,英国政体从专制君主制向立宪君主制转变。虽然君主立宪制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贵族寡头制,但现对于西欧大陆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英国的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为发动工业革命提供了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④在自由主义文化精神的指引下,英国人从未停止对自由权利的追求,这使得英国的封建势力没有法国和德国那样强大,其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也维持得较短。虽然英国曾多次发生封建王朝复辟的事例,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时,英国革命以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完成。其间,由变革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动荡是逐渐展开的,即使出现暴力革命的冲击形式,其政治变革的速度也很有限。这是英国模式的成功之处。

其次,对英国经济现代化的积极影响。英国崇尚自由在经济上的表现即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在现代化初期,英国采取对内实行自由放任、对外实行保护关税的经济政策。对国内经济,政府很少进行直接干预,基本采取自由放任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更是强化了这种经济上的自由主义观念。斯密主张国家对经济采取放任态度,让每个人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关税保护,英国的国内市场和殖民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英国社会都居主流地位,并在从工场手工业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的长时段内,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理性思想的孕育

英国人的现代思维方式是在矛盾、冲突中形成的――那是一种对经验极为尊崇的理性思维方式。英国人的理性思想有别于宗教的盲从与迷信,也有别于德国人那种过于抽象的形而上的理性主义。对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察与分析,是英国人据以行事的依据,也是这个民族自己极为珍视、几乎带着一种宗教似得虔诚心情来看待的精神财富。休谟的怀疑主义为英国的理性主义做出了很大贡献,因为怀疑主义必然是建立在理性的思维基础之上的。英国人对任何未被经验证明的事物,都习惯于用一种冷淡的、漠然的态度对待,绝不像有些民族那样轻易地热烈拥抱一种新理论或扑向一种新事物。从理性主义对英国发展的影响脉络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理性与信仰,科学与神学的调和。英国早期理性主义者活动的一大特点是:它并不想否认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只是力图将其按照理性的模式进行改造。而后来当理性主义取得了对宗教的决定胜利之后,它的主要着眼点已不是穷追自己的对手,而是如何引导英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全民族理性思维的形成。⑤艰苦的生活和严峻的国际环境(先后与西、荷、法等国交战)使英国人养成了勇敢、机智、耐心、目光远大、坚韧不拔,善于自我克制的美德。这种沉着冷静的性格已显示出英国人可以对社会变化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英国人这种理性的态度使得他们善于调和,不走极端或急烈的变革路线。在英国,人们比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习惯于通过感觉而达到科学,而不是通过单纯的抽象思维去达到科学。而理性主义在英国兴起之时,便与资产阶级的实际利益相结合起来,成为资产阶级反对神权的有利武器,这种实用性也造就了在以后历次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大多是追求政治运作中的实际内容,而很少涉及到制度本身的形式的变化。

(三)宽容的宗教政策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就是清教徒主义引导其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清教徒主义与现代化的渊源关系,在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崛起过程中,一览无遗。⑥宗教改革使英国成为一个新教国家,政府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一方面,宽容的宗教政策吸引了大批来自大陆的新教移民,对英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光荣革命”以后,虽一度在政治上排斥天主教徒和其他非国教徒,但对异教徒的迫害远不如天主教国家那么严厉。1689年英国颁布《信教宽容法》,放宽和废除了对非国教徒的限制。那些不堪忍受宗教迫害的弗莱芒新教徒和法国胡格诺教徒大量迁入英国,带来了资金和先进的纺织技术,并且建立了纺织工业,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新教中的“清教”伦理促进了资本积累并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推动力。清教信奉“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把事业的成功看成是上帝的恩惠,上帝的圣训就是“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英国宽容的宗教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其经济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然,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也有消极的影响。英国人尊崇传统的风尚阻碍了工业化初期的革新精神,面对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浪潮,他们或陶醉于现有胜利的陶醉,或踌躇于革新技术的耗资。迟疑的后果,使英国逐渐失去了原先的技术优势,逐渐被后发现代化国家所超越,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在二十世纪的相对衰落。正如钱乘旦先生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因为在成功的陶醉下,人们往往忘记了使自己取得成功的那些最可宝贵的东西。”此外,英国社会模仿贵族、向上看的价值取向也反向造成了企业家精神的衰退。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对英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马尔库塞说过:“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⑦英国的现代化模式是内源型的,其发生是因为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孕育了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多元因素,但是,在这一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页.

②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③[英]阿・莱・莫尔顿著,谢琏造、瞿菊农等译.人民的英国史.北京:三联书店,1976年,第336页.

④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92页.

⑤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5页.

⑥于歌.现代化的本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⑦[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参考文献:

[1]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3]王章辉.英国文化与现代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 管理体制 文化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以周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初期,国有企业只存在于一些私人资本所不能承受的公共部门,其规模较小,但到1929年发生经济大危机后,经济的严重破坏激发了“凯恩斯革命”,带来了第一次国有化浪潮;在二战结束后到70年代,西方各国的国有经济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走向成熟,成为西方社会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70年代末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从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掀起了反凯恩斯主义的私有化浪潮,各国纷纷缩减国有企业规模,将国有产权卖给私人经营或实行公私混合经营。

一、原因探究

对于西方同家国有企业变革的原因探究,国内众多学者主要从三方面来研究的,首先是经济因素。为摆脱经济危机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创伤和战后的经济困境,在凯恩斯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各国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国有化运动,而后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而带来经济的“滞涨”,政府对原来的经济政策产生怀疑,为弥补政府收入不足而大量出售国有资产实行私有化。其次是社会因素。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追求自由与民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过度竞争必然导致私人垄断的加剧而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所以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是资本主义两大价值观自由与民主调和的产物。随着这二者矛盾的缓和与尖锐,国有企业也就出现了高潮和衰落。再次是国有企业的调节功能决定了它的效率低下,经营状况不佳,这是导致私有化的直接原因。综合来看,众多学者都从经济、社会、政治角度分析了西方国有企业产生变革的原因,但尚未有学者对国有企业变革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二、文化背景比较

文化人类学者提出文化研究的是一个族群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及与之相关的外部形象,而价值观念又是任何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一定价值观导向下的思维定式或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必须从,定既成的思维方式出发,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或思维定式推进,当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框架经过长时期的原始选择后,就成为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一种价值观念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当然这种思维定式的形成存在着自觉和不自觉的形式,不自觉的形成思维定式则要靠制度的约束和限制。

文化与制度是相互作用的,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它解决的是人的价值层面的最本质的东西,属于较高层次的,而制度是一种秩序、规则,属于第二层次的。所以说文化是一定制度的场,文化始终影响和指导着制度及其变迁。文化的精神观念是制度形成的基础,制度的产生、发展到变迁都受到文化的“无形支配”,任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文化价值观选择的结果,制度背后的差异就是价值观选择的不同;另一方面,制度又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实现方式,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形式的制度都是一套价值观念的实现外壳,因而不同的经济制度就会反映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传统。

中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变革或管理体制的不同其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源于占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古希腊文化的民主与科学的理性主义价值观则强调逻辑推理和分析,因而产生实用主义,讲究实效,不尊重传统。所以当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由于过度竞争而无法产生实效时,政府就转向了凯恩斯主义,实行私有化运动,而在70年代当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又对其产生质疑而掀起私有化浪潮。西方国家都注重法律的作用,他们对同有企业的管理都通过国会立法进行,明确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专司国有企业的有关机构如专设的委员会和审计机构。在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采用单行法律,即每成立一个国有企业国会就会通过一种针对性强、实用强的法律,在欧洲国家则是通过立法区别国有企业和一般竞争性企业。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倡人性解放,即人文主义的兴起,突出了人的地位,反对宗教迷信神学信条和权威主义对人的精神的愚弄,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强调个人的至上性。其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都不高,私人时产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则决定了不可能大量剥夺私人资本,国有化也是以“调节经济”为价值取向,而不进入竞争性行业或很少进入。

而西方各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还存在一些不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欧洲各国家文化以个体的方式加入美国社会,经过选择性的继承和融合,以及移民之间缺乏血缘关系和可依赖的群体,因而形成更为鲜明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富有冒险开拓精神,喜欢实验。更加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物质文化,所以美国的同有化程度是最低的,美国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公私合营的,通过出租或承包的形式给私人企业经营,实现企业经营自的最大化,政府在这期间不得干预企业经营,而对于国家直接控制的国有余业则是设立专门的常设委员会予以管理,而西欧国家文化中崇尚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民主的程度没有美国强烈,其国有化程度相对要高。

而其中又以法同同有化程度最高,在法国国有企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初,法国政府就开始执行国有化政策。法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有国家干预主义传统。法国则实行了高度的集权式的管理,国家对国有企业拥有所有权、领导权、监督权,其计划性管理最显著,即实行计划合同制度和分类及分次层管理,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利关系,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最高,企业独立性和自主性最小。

而英国贵族等级制的传统文化决定了英国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形成了三个层次:国会、政府和企业董事会,并且各层次之间等级分明,企业董事会要无条件接受政府各专业部部长的领导,而政府官员又要听令于国会的决定,从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英国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文化传统有较大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必然导致英国人坚持因循守旧、崇尚传统的文化特点,导致英国文化中经验主义、功利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融合。所以战后以来在英国虽然有多次建议设立统一管理国有企业的专门机构,但始终没有付诸实施,所以最终形成了由政府的各主管部门、财政部和议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以议会监督为核心的管理体制,集

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分权为主的管理方式。

德国的日耳曼民族是欧洲最富有理性的民族,所以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就建立了中场经济体制,其私有化程度高,德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依赖于其社会市场原则而建立的,变行以财政部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级分类、多层监督、政企分明”的管理方式。

相对丁西方国家,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长时间至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统制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出专制主义,缺乏民主平等、尊重他人权利和权为贵的思想。而专制主义又具体表现在中国社会中的集体主义和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有企业管理时从最开始的单一的国家产权实行政府的全面计划下在经营,到后来的改革放权让利,都习惯于集权式的管理,同家直接控制的国有企业占多数。

由于这种专制主义思想的存在而产生了另一特点,就是中国人喜于归纳总结,忠于传统或历史经验,即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因为社会的变革,在一定条件下需要打破原来的标准,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如果固守原来的标准,就会停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别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所以对于中国人重传统、轻创新而抑制竞争。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每阶段所果取的方法则表现为如何求“稳定”,创造出了“和”的理念,来维系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分配与安定社会秩序,虽然中国传统管理在追求稳定的同时并不排除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次要的,是从属于“稳定”的。为了达到“和”,求得稳定,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原则。中国传统管理者为达到“和”的目的,选择的行为方向和策略,则基本上是消极的,它包括忍让、妥协和退避。

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而轻法制,懦教的“礼”“仁”“和”等传统的伦理思想维护了集体的稳定性,但在一定程度卜抹杀了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个性的发展。所以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或体制的改革都重视“人治”,而忽视了立法管理。

日本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比较特殊,日本民族受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有着固有的孤立感,没有大规模的外族人侵促使日本的文化统一和民族的单一化,但也使得日本本土文化自身创造力低,所以日本文化自古就有种学习和接受他者文化的倾向。在公元5、6世纪中国儒教、道教、佛教相继传入形成了日本具有等级森严、重视忠孝的大和文化,同时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相互协作的生产方式又培养了日本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自明治维新以后,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日本文化义融合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所以日本的国有余业随经济的波动也同西方国家一样实行同有化和私有化的更替,也通过议会设立单行法律对国有企业实行管理,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且多数为金融信贷机构,即对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但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的人事权、投资权,财务权都掌握住国会和政府机关手里,企业自很小。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6

一、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涵义和意义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

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不等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也不同于自动化系统。传统的自动化设备由物质能源驱动,通电(或加油)即可运行,而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以制造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为基础来控制制造系统各个部分协调运作,从而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因此,CimS仅靠电能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它必须靠另外一种无形能源——信息。信息既是信息化系统的能量,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处理对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只是信息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信息网络建设的任务之一。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发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条不紊;(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生产用材料,降低生产成本;(4)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和有效的利用;(5)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信息化下财务监控要素的变化

1.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目标

财务监控总是针对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言,现在流行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仅考虑传统模式的经济实体所需要的财务目标,而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和虚拟营运的业务比较普及。虚拟企业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临时联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和办公地点,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有联系的业务组成,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或者业务的发展不断调整其成员公司,因此它的财务目标是多个联盟企业目标的协调整合。所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对象

传统上一般将现金流作为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的需求选择越来越多,企业的供应链是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和选择为中心的。当购买者做出选择时,企业应敏捷地对这些选择做出反应。这种交易的主流是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谁先掌握客户的新信息,动作最快,谁就会建立起市场竞争的优势。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

(三)信息化对财务监控实务的影响

1.对财务信息提供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是滞后的,所提供的信息是按财务的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而形成的传统财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管理已经延伸到其他有关联的企业,要求财务提供网络财务信息,需要联盟企业适时提供部分共享数据,公司理财需要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财务和经营策略。传统财务监控注重于企业内部的事后财务监控。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从事后监控转向适时连续监控(即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实现对企业的重大业务实时连续财务监控与网络预算集成,以取得及时的控制反馈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2.对财务预算及其监控的影响

财务预算是财务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财务预算工作利用的数据和计算工具都比较简单,财务预算大部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局部的测算。由于预算工具落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导致编制的预算难以用于实际监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财务预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是财务预算的数据处理,其加工速度比传统手工编制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所收集的基础数据方便又快捷,并能与财务部门、相关各业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预算数据达到共享、协调和及时利用。

3.对日常财务监控的影响

企业日常财务监控的重点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监控。在信息化条件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都可减至最适量,比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减少好多倍,而且可以达到某种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营运资金,同时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标准必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4.对财务风险管理和监控的影响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所考虑的投资风险,不仅是传统的市场风险和企业个性风险(投资者在作投资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两个难点,即风险和收益),而且要考虑企业所在价值链的风险和有关共享信息的风险。

(四)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1.信息化给财务人员带来的挑战

(1)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财务监控。无纸化交易和无纸化数据避免了对数据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处理,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财务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速了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无纸交易的财务确认和内部控制等等。

(2)内部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化网络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方便,使企业各管理阶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层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损失,减轻了人工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负担。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观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不应单纯地接受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来解决信息化的财务监控问题,而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财务监控环境变化的需要,树立新观念。

(1)信息价值观。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利用信息,既可直接创造财富,也可以间接创造财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利用是财务的一种主要职能。在信息化的企业中,数据非常丰富多彩和复杂,人们必须要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决策有用的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和决策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在财务监控中的价值。

(2)流程再造观。传统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在职能和等级基础上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1990年系统地阐述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思想,强调企业在组织引入it之前,首先应当保证流程正确无误。在目前实施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系统成功的企业实例中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建立eRp网络管理系统,不是一个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重新改造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的变革决策问题。

二、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

适时财务监控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提供的适时财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地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消除无效益的资金占用,并适时地为业务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指财务管理者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资源,对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率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流的综合网络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一)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快速反应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它必须对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去,许多企业凭经验、感觉所建立的传统财务监控机制往往给企业决策造成许多失误。在企业信息网络化和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建立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才能对企业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捷的信息反馈,及时采取纠错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不同管理层级所需的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同时应用网络技术自动向财务监控者提供实时的监控预警报告,可以帮助财务监控者顺利实施财务监控。在网络化系统中不是对所有活动都采用适时监控,通常都是根据业务和需要控制的重点程度,恰当地分配和设置控制点,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集成性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不是独立的运作系统,必须是一个与企业的其他系统(销售业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系统)融合为一体的集成性系统。

三、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

价值流是计算机网络化下企业财务监控新的业务流程,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建立一套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必须抓好两项关键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集成化的价值流数据库

要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必须将企业的业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集成于一个价值流数据库。实施的关键在于传统职能部门的分割。原来的数据库基础是按职能部门来组织建立的,现在为了管理创新采用价值流数据库集成技术,需要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转换,并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的新数据全部按价值流管理的需要进行收集,促使财务系统具备价值流业务信息和监控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价值流数据库的集成。

(二)构建网络财务系统的价值流责任单元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7

一、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涵义和意义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

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不等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也不同于自动化系统。传统的自动化设备由物质能源驱动,通电(或加油)即可运行,而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以制造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为基础来控制制造系统各个部分协调运作,从而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因此,cims仅靠电能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它必须靠另外一种无形能源——信息。信息既是信息化系统的能量,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处理对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只是信息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信息网络建设的任务之一。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发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条不紊;(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生产用材料,降低生产成本;(4)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和有效的利用;(5)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信息化下财务监控要素的变化

1.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目标

财务监控总是针对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言,现在流行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仅考虑传统模式的经济实体所需要的财务目标,而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和虚拟营运的业务比较普及。虚拟企业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临时联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和办公地点,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有联系的业务组成,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或者业务的发展不断调整其成员公司,因此它的财务目标是多个联盟企业目标的协调整合。所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对象

传统上一般将现金流作为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的需求选择越来越多,企业的供应链是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和选择为中心的。当购买者做出选择时,企业应敏捷地对这些选择做出反应。这种交易的主流是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谁先掌握客户的新信息,动作最快,谁就会建立起市场竞争的优势。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

(三)信息化对财务监控实务的影响

1.对财务信息提供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是滞后的,所提供的信息是按财务的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而形成的传统财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管理已经延伸到其他有关联的企业,要求财务提供网络财务信息,需要联盟企业适时提供部分共享数据,公司理财需要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财务和经营策略。传统财务监控注重于企业内部的事后财务监控。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从事后监控转向适时连续监控(即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实现对企业的重大业务实时连续财务监控与网络预算集成,以取得及时的控制反馈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2.对财务预算及其监控的影响

财务预算是财务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财务预算工作利用的数据和计算工具都比较简单,财务预算大部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局部的测算。由于预算工具落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导致编制的预算难以用于实际监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财务预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是财务预算的数据处理,其加工速度比传统手工编制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所收集的基础数据方便又快捷,并能与财务部门、相关各业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预算数据达到共享、协调和及时利用。

3.对日常财务监控的影响

企业日常财务监控的重点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监控。在信息化条件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都可减至最适量,比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减少好多倍,而且可以达到某种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营运资金,同时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标准必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4.对财务风险管理和监控的影响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所考虑的投资风险,不仅是传统的市场风险和企业个性风险(投资者在作投资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两个难点,即风险和收益),而且要考虑企业所在价值链的风险和有关共享信息的风险。

(四)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1.信息化给财务人员带来的挑战

(1)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财务监控。无纸化交易和无纸化数据避免了对数据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处理,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财务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速了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无纸交易的财务确认和内部控制等等。

(2)内部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化网络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方便,使企业各管理阶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层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损失,减轻了人工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负担。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观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不应单纯地接受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来解决信息化的财务监控问题,而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财务监控环境变化的需要,树立新观念。

(1)信息价值观。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利用信息,既可直接创造财富,也可以间接创造财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利用是财务的一种主要职能。在信息化的企业中,数据非常丰富多彩和复杂,人们必须要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决策有用的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和决策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在财务监控中的价值。

(2)流程再造观。传统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在职能和等级基础上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1990年系统地阐述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思想,强调企业在组织引入it之前,首先应当保证流程正确无误。在目前实施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系统成功的企业实例中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建立erp网络管理系统,不是一个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重新改造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的变革决策问题。

二、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

适时财务监控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提供的适时财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地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消除无效益的资金占用,并适时地为业务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指财务管理者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资源,对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率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流的综合网络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一)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快速反应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它必须对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去,许多企业凭经验、感觉所建立的传统财务监控机制往往给企业决策造成许多失误。在企业信息网络化和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建立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才能对企业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捷的信息反馈,及时采取纠错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不同管理层级所需的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同时应用网络技术自动向财务监控者提供实时的监控预警报告,可以帮助财务监控者顺利实施财务监控。在网络化系统中不是对所有活动都采用适时监控,通常都是根据业务和需要控制的重点程度,恰当地分配和设置控制点,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集成性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不是独立的运作系统,必须是一个与企业的其他系统(销售业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系统)融合为一体的集成性系统。

三、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

价值流是计算机网络化下企业财务监控新的业务流程,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建立一套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必须抓好两项关键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集成化的价值流数据库

要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必须将企业的业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集成于一个价值流数据库。实施的关键在于传统职能部门的分割。原来的数据库基础是按职能部门来组织建立的,现在为了管理创新采用价值流数据库集成技术,需要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转换,并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的新数据全部按价值流管理的需要进行收集,促使财务系统具备价值流业务信息和监控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价值流数据库的集成。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8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带动机制促进机制

一、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的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的过程。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被视为现代社会的第一战略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现代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业化是一个将传统农业经济转变成现代工业经济的自然历史过程。关于工业化的含义,一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学者见解不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库兹涅茨(1955)指出,工业化是资源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资源逐步由农业转向工业,更多的资源转向了非农业生产活动。撒克(1985)指出,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农业在国民收入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钱纳里(1984)指出,工业化是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来衡量。巴格其(1992)指出,工业化这一过程从国民经济结构角度可以理解为以下三方面: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提高了;制造业或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增加。随着以上两种比例的增加,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张培刚先生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角度出发,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他指出,只有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使城市和农村全部工业化,才能改变农业国的现状,振兴经济,并强调农村工业化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我们现在的工业化,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德国学者吕贝尔特(1983)、英国学者肯普(1985)认为,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一切主要的工业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件都在紧密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关系中。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工业化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者们将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等传统的工业上;其次,工业化被视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化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领域的重要方法;最后,工业化被定义为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变革,一方面,工业化为技术的变革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工业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法制、民主等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

同志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科学定义,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道路。当前阶段,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的加入促使我们不得不选择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进行,走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其次,新型工业化是低耗高效型经济。再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道路。最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结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

信息化是传统工业的推动引擎和提升动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将直接引导传统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传统工业则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离开了传统工业,信息化将成为“空中楼阁”,发展信息化必须要以传统工业为条件和基础,可以说,信息化是传统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仅为传统工业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推进信息化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信息化与传统工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加快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特征。

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信息化的实现手段和现代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与传统工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密切结合,使各生产要素具备了更高的效能,从而优化其他生产要素,为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带来深刻的变革。同时,它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作为硬产业的传统工业的“软化”,即传统工业产品、生产手段和生产过程的信息技术含量将与日俱增。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的发展,不仅将促进传统工业“量”的增长,更将促进传统工业“质”的飞跃。信息化对传统工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将促进传统工业结构升级

首先,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相继产生并构成新兴的产业群,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将获得长足发展。其次,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宏大工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将出现普遍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最后,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从而有效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新兴产业群的产生和发展、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张以及传统工业产品的升级,都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信息化将提高传统工业生产效率

信息化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过程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工业在经历了手工、机械化和自动化制造三个阶段后,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信息化制造阶段,它以数字化设计、网络化经营和清洁化生产为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带动了传统工业研究开发、设计水平、生产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工业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求解(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一体化技术,发展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Dm),提高了制造标准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企业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使企业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水平。

信息化在提高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一些“夕阳”产业在经过信息化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活力。据统计,由于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传统制造业将节约劳动力30%~40%,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60%~80%源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信息化将推动传统工业管理创新

以信息化改善和优化企业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传统企业的核心改造。尤其是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经营财务管理等在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改造后,将大大扩展管理的空间和能力,提高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增强管理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实现企业管理透明化,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例如,全球第一大网络设备厂商CiSCo,其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而该公司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全球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后,仅用几小时就可以对本公司全球的资金核算一次。

4、信息化将加快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信息化的充分发展促进现代社会出现一种全新的产业化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形态,这种新型经济形态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其具体实现形式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挑战传统的商务模式,突破了地理和时空的限制,以网络方式将全球顾客、制造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商务信息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光速传递,使供需各方在第一时间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使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运动,因而加快了企业的市场反映和商品流通速度,减少了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信息化使传统工业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企业的要求,从而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美国,过去七年里人们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或是其他商业活动的总量上升了86%。2003年,美国“企业到企业”(BtoB)电子商务的全球营业额达到4万亿美元。根据高盛公司研究报告估计,BtoB电子商务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产出水平平均永久性提高2.5%~5%,这意味着GDp以每年0.25%以上的速度增长。

5、信息化将推进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就是针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工业发展模式。信息化的推进可以从传统工业的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进和生产过程控制等环节入手,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和三废治理的技术改造,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传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机制

工业化以企业为市场主体,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产业依托和技术支撑。同时,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发展也会提出相应的需求,从而加快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更离不开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传统产业的原始资金积累,便于为新兴的信息产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和多种投融资渠道。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所培养的大批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因此,没有工业化的支撑,信息化也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稳固的地基,信息化产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随着工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日益凸显。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开拓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成为其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依托工业化,在为工业化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熙保、刘莹:工业化、信息化与信息产业[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

[2]刘昭东、宋振峰:信息与信息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9

[关键词]库诺特模型;边际成本;贸易保护主义;博弈

1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金属制造业等领域。与现代制造业不同,传统制造业产品存在着技术含量偏低、升级换代速度较慢、以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为主的特点。入世以来,凭借劳动力优势、依托海外市场及发挥民营经济自身优势,中国传统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中国传统制造业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玩具和钢铁为例,上述三个行业我国均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净出口国。目前全球75%以上的玩具在中国生产,每四件出口服装中就有一件是“中国制造”,全球48%的钢铁在中国生产。尽管中国传统制造业经历入世以来迅猛发展的10年,但在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时却不断遇到来自国内及国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严峻,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短短两年时间美国和欧盟共对原产自中国的55种产品实行反倾销、反补贴及特保措施,并结合严苛的技术贸易壁垒阻碍中国产品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销售。同时,美国还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世界主要货币兑美元都呈现快速升值的态势,而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却呈现价格飞涨的行情。这些都使得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出口遭遇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在国内,随着东南沿海劳动力的短缺和房价的迅速抬升,使得制造业整体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迅速上升,无形中降低了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呼声日趋增强。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博弈论研究方法试图分析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传统制造业以何种方式继续维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

2模型选择

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服装、玩具、钢铁等行业,经过多年的竞争和行业整合,目前,行业内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其产量占国际市场较大份额;另外,各企业之间生产的产品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因此,本文参考经典的库诺特寡头竞争模型(Cournot),并根据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外向型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补充,以此分析,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元贬值,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背景下,试图分析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路径——对外直接投资或出口。

3模型假设

假设1:世界有两大市场,一为中国及周边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传统制造业产品,如服装、玩具产品的生产加工;另一市场为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是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国。

假设2:在世界市场上,传统制造业有两大生产企业,厂商1和厂商2均为中国企业,其产品出口发达国家市场(内销部分可忽略不计),并控制世界市场该产品的生产。

根据库诺特寡头竞争模型(Cournot),在此用qi∈[0,∞)代表第i个企业的产量,p=p(q1+q2)代表逆需求函数(p是厂商1和厂商2生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其波动受两家企业产量的影响),C为中国国内厂商1和厂商2生产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其主要构成为劳动力的要素成本),厂商1和厂商2在国内的厂房及机械设备等有形资本的平均购置成本为m,两厂商在国内实际生产规模均不会超过其最大生产规模w;t为国内厂商出口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单位产品所分担的运费及关税费用。则第i个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4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博弈模型

假设3:厂商1迫于国际及国内环境决定向东南亚国家投资办厂,其生产的产品全部面向欧美市场,厂商1国内工厂保持不变,其产品依然全部面向欧美。

假设4:厂商2由于自身实力和对未来的预期依然保持在国内的生产规模,并且继续在国内生产并将其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国外市场。

5后危机时期出口和投资市场份额分析

情况1:美元贬值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便开始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使得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币值都呈现贬值的趋势,与此同时为打压后金融危机率先复苏的中国,美国多次逼迫人民币升值,并且不惜以在国会通过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为筹码要挟中国。自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值幅度达4.5%,并且升值主要是自2010年6月开始,从680整数点跌至650左右(如图2),而且随着美国经济依然疲软及中美之间的汇率博弈的继续,未来预期人民依然有升值压力。受此因素影响,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国内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以利润下降来维护市场份额的空间非常有限,特别是针对传统纺织行业、钢铁业其行业利润率仅为3%左右,人民币升值必然会造成该行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出口产品美元价格上升的情况。因此,厂商2选择国内生产并出口,未来将面临自身产品价格上升的压力,而厂商1国外生产部分,由于东南亚各国货币普遍与美元挂钩,所以厂商1从东南亚出口价格将不会因美元贬值而发生变化。反观另一寡头厂商2如因美元升值提高对外出口价格,并且厂商1不会因此而改变价格,则根据斯威奇模型,厂商2销售量将大幅度减少,直至因价格过高而被赶出市场。

2008年以来,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日趋严重,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由于长期处在低附加值,低劳动报酬,高劳动强度的发展状态下,使得其产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社会保障的诉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如泰国,印尼其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均低于中国,而且其增长速度也慢于国内(如图3),除上述国家外,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印度制造业的工资在124~165美元左右,约为中国的一半。因此,可以得出结论c1>c2,即厂商1和厂商2在国内生产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大于厂商1在东南亚投资办厂所面临的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

鉴于中国劳动力成本普遍高于周边东南亚国家,因此,厂商1如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其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将因此下降。如不考虑国内厂商出口及关税费用分摊的情况下,厂商1在东南亚国家投资设厂将使企业边际成本下降。

注释:国际劳工组织对于中国、泰国、印尼制造业工资统计仅到2008年,并且印尼统计数据只有2006—2008三年数据。本文将泰国和印尼数据换算成人民币后进行比较。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致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而作为危机后率先复苏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很显然,这与中国日益成为崛起的贸易大国地位有关。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外贸总量的扩大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增速。新兴经济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从而引发新兴大国同现有大国在经贸领域的冲突和博弈。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限制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如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继续施压,利用“双反”和“技术壁垒”等措施限制我国制造业产品进入其市场等。面对来自于欧美的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我国企业不得不被动的接受国外无理的惩罚性关税,如2009年10月欧委会将建议对中国的皮鞋反倾销措施再延长15个月,税率为16.5%;2009年11月美国商务部通过了对中国输美金属丝网托盘实施2.02%至437.73%的惩罚性关税。其结果,无非是国内制造业企业不断通过降低企业利润来分摊惩罚性关税,降低惩罚性关税造成产品价格的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传统制造业正在或将来可能经历更多来自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企业为保证市场可能将分摊更多进口关税,很可能出现t1>t2的情况。

综合考虑,在国内及国外的压力下,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厂商1和厂商2价格均不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厂商2面临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分担更多关税所造成的边际成本上升压力,但如果厂商1和厂商2边际成本均在aB两点之间(如图4),即使上升,边际成本不超过B点,则两厂商国际市场份额将不发生变化。二、如果厂商2迫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国外惩罚性关税而提高产品价格,而厂商1不提高价格,则厂商2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因提价而大幅度减少。

6结论

第一,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传统制造业出口企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在国内,这些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及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在此种大环境下,短期内对外直接投资是不少有实力的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路径的有效选择。

第二,选择对外直接的企业与国内出口企业相比,其主要规避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这使得企业所面临的边际成本更低,企业利润更高,产量更大,而国内企业为保证市场份额,唯一可以做的便是独自承受人民币升值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以便保证出口价格紧跟国际市场价格,但上述做法的前提条件便是,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率和劳动成本上升速率慢于企业利润上升的速度。

第三,如国内企业无法承受人民币兑美元进一步升值,或劳动成本上升过快的压力,企业必须加价出售,则根据斯维奇模型,国内出口企业将面临市场份额大幅减少的威胁,直至被赶出市场,因此可以预测,国内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此压力下或者考虑转型,或者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来分散压力。

第四,国内传统制造业如继续考虑在国内发展并依靠出口维持并拓展市场,其必须通过企业内部挖潜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品的品牌价值来实现。然而,目前国内传统制造业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经营,片面追求产量阶段,使得其产品附加值极低,一旦遇到国际市场的波动,这些企业毫无还手之力。

第五,现阶段,传统制造业纷纷寻找海外市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便躲避人民币升值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不失为权宜之计,但如果在短期内大量有实力的企业放弃国内生产,寻求海外,则必然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的情况,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必须进行产业引导,做好传统制造业企业内迁的后勤保障工作,避免我国传统制造业出现短期内集体外逃的情况,因此,在政策上和基础设施方面,政府还必须做好强化工作,使中西部地区能够顺利承接东部沿海的传统制造业,减缓传统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及企业运营成本上升的压力。

总之,中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来自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对于实力较强的企业短期内摆脱困局较为有效的办法便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将企业迁往生产发展阶段与国内接近,当地劳动力成本较低,外部汇率压力较小的国家,但如果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大量外流,必然会造成失业、税收流失、资本流入楼市、股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做好引导工作,一方面放缓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加快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当然,传统制造业如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窘境,还是必须要依靠科技研发及品牌提升来增加自身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洪联英,罗能生.出口、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西方贸易理论的微观新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3]姚杰,李好好.对外直接投资与竞争优势:一种博弈论解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8).

[4]欧阳艳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4).

传统制造业的定义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画;动画角色设计;意象造型

中图分类号:J2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96-01

一、动画角色设计的概念和功能

动画角色设计是以绘画造型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形象的主体造型和空间造型。由于动画艺术的高度假定性的特点,动画角色造型可以充分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又可以借助幻想、想象和象征来表达创作者的理想和愿望。因此,动画角色造型比一般的影视造型更能深入人心。

迪斯尼动画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其动画人物优美、柔软、流畅的动作是分不开的。也正是优美、柔软、流畅的动作,使得一个个相对来说造型简单的角色变得活灵活现。经过80多年的探索,中国动画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外动画的大量引入,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外动画形象在中国年轻一代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新世纪使中国动画片获得更好的发展,抢占国内市场并走向世界,是动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0传统人物画与动画角色设计的结合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中国动画产业虽然从计划经济进入到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但不仅未出现应有的繁荣,相反却走入了低谷。从客观上看,体制、政策、市场,与中国动画发展缓慢密切相关。体制问题:我国动画产业长期受体制问题的困扰,制定规章、实施管理的部门与受管理的企业没有脱钩,造成不充分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不了作用。政策问题:我国一直没有针对动画产业的发展制定整体或远景发展规划,动画业发展十五规划至今还未出台,没有设立专门的动画监管部门,没有整套适当保护、扶持的举措,对进口动画片的播放管理不到位等。

三、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意象造型

从历史的发展看,代表东方体系的中国人物画,其“形神论”深刻地提示了意象造型的内涵。“传神”是我国人物画的优良传统。

我国的意象造型在历代画家的探索实践中总结一整套独特的程式方法。这些表现程式是从对象形体结构出发,对对象作了全面深入研究后,经过主观提炼概括、规范化的结果,它是带有规律性和节奏性的高度成熟的表现手法。例如我国山水画中各种皴法、点法和描法都是画家从表现对象中抽象出来,它来源于对象,又还源于表现对象。它是画家表现对象的媒介,又是画家抒发感情有载体。

四、动画角色设计中的意象和意象造型

要创造有个性的意象造型,不但不能排斥写实造型能力的培养,相反还要强化各种造型意识。经验表明,写实能力的掌握是意象造型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人物一方面仍然要加强写实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人物画从生活原形到意象创造的研究和总结,学习传统人物画过目不忘的默写能力、大胆夸张、概括的能力、自由描绘形象的能力。

我们要敞开胸怀去感受、去研究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种思潮的造型观念。我们不但要在西方古典艺术中研究其美学价值,更要研究19世纪以来西方立体主义、结构主义、表现主义等抽象绘画形式,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形态抒情性”绘画的造型。

由于人的情感千差万别,审美取向无限多样,意象造型从似到不似之间又有极大的宽容性,这给画家留下驰骋艺术才华的广阔窨。新的审美领域不断拓展,意象造型的创造必然呈现千恣百态、多元化的崭新局面。它可以是“以形写神”强调相对“形似”的象形法,这种象形法应以抓住最能反映对象整体特征的部分予以刻划、创造。强调“写意”人物画,决不能忽视意象造型,固定的开头永远是绘画的基本内容。在人物画中常以某历史人物来象征某种人格、寄托某种思想和情怀等。总之意象造型不是肉眼看到的客观对象,也不是模仿对象,更不是模仿历史已有的陈迹,而是创造有审美价值的造型和形式。

五、文化传承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